CN117590618B - 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90618B
CN117590618B CN202310152040.7A CN202310152040A CN117590618B CN 117590618 B CN117590618 B CN 117590618B CN 202310152040 A CN202310152040 A CN 202310152040A CN 117590618 B CN117590618 B CN 1175906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cusing
carrier
shake
circuit board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5204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90618A (zh
Inventor
侯清
刘彬
朱学谦
王鹏
李张成
李邓峰
黄昌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5204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90618B/zh
Priority to PCT/CN2024/075800 priority patent/WO202416969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590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906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906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906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 H02K41/0356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moving along a straight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马达包括基座、防抖载体、对焦载体、防抖驱动机构以及对焦驱动机构;防抖载体活动连接基座,对焦载体位于防抖载体的内侧,对焦载体活动连接防抖载体,对焦载体用于安装镜头;防抖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防抖载体和对焦载体相对基座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移动,对焦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对焦载体相对防抖载体沿第三方向移动。当摄像模组需要对焦时,对焦过程中的动子可以省去防抖载体,也即对焦载体、镜头以及可变光圈所构成的动子的重量较轻,从而一方面有利于对焦驱动机构的小型化设置,另一方面对焦过程中的动子不容易倾覆,稳定性较佳。

Description

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手机拍照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拍摄方式,并且,同时具有可光学防抖功能以及自动对焦功能的手机越来越得到用户的喜爱。传统的摄像模组包括防抖马达和对焦马达。防抖马达位于对焦马达的内侧。当摄像模组需要对焦时,对焦马达需要带动防抖马达、镜头以及可变光圈等结构沿光轴方向移动。这样对焦马达、防抖载马达、镜头以及可变光圈等所构成的动子的重量较重,容易导致动子发生倾覆,可靠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马达、包括所述马达的摄像模组、以及包括所述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旨在获得一种动子不容易倾覆,可靠性较佳的马达以及摄像模组。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马达。马达包括基座、防抖载体、对焦载体、防抖驱动机构以及对焦驱动机构;防抖载体活动连接基座,对焦载体位于防抖载体的内侧,对焦载体活动连接防抖载体,对焦载体用于安装镜头;防抖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防抖载体和对焦载体相对基座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移动,对焦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对焦载体相对防抖载体沿第三方向移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方案中,防抖载体位于对焦载体的内侧。此时,当摄像模组需要对焦时,对焦载体需要带动防抖载体、镜头以及可变光圈沿光轴轴方向移动。这样对焦载体、防抖载体、镜头以及可变光圈所构成的动子的重量较重,从而导致对焦驱动机构需要通过增大体积来提高驱动力。因此,该设置不利于马达的轻型化和小型化设计。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对焦载体设置于防抖载体的内侧。此时,当摄像模组需要对焦时,对焦载体需要带动镜头以及可变光圈沿Z轴方向移动。这样,本实施方式在对焦过程中的动子可以省去防抖载体,也即对焦载体、镜头以及可变光圈所构成的动子的重量较轻,从而有利于对焦驱动机构的小型化设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能够实现轻型化和小型化设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焦载体与防抖载体之间的连接位置到对焦载体、镜头以及可变光圈所构成的动子的重心之间的距离较近,有利于降低动子发生倾覆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防抖载体在对焦载体的内侧的方案,防抖载体至少需要两个防抖驱动机构来推动防抖载体在垂直于光轴方向的平面运动。这样,马达也就需要至少排布两套线路来给防抖驱动机构提供信号和供电。而且至少两套线路需要穿过对焦载体。因此,该方案的通电设置较为复杂,提高了马达的设置难度。而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对焦载体设置于防抖载体的内侧,由于对焦载体需要一套对焦驱动机构来推动对焦载体沿光轴方向移动,使得马达也需要一套线路来给对焦驱动机构提供信号和供电,也即穿过防抖载体的线路套数较少。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方案的通电方案较为简单,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马达的设置难度。
另外,通过将对焦载体设置于防抖载体的内侧,可以使得对焦线圈和对焦磁性件更靠近镜头排布。这样,当对焦线圈和对焦磁性件竖直排布时,对焦线圈和对焦磁性件可以在局部上凸出马达的上表面。可以理解的是,该凸出部分可以设置在摄像头装饰件的内部,以较好地提高摄像头装饰件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防抖载体呈框状,防抖载体环绕对焦载体设置。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对焦驱动机构包括对焦线圈以及对焦磁性件,对焦线圈设置在防抖载体上,对焦磁性件设置在对焦载体上,对焦线圈面向对焦磁性件。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防抖载体设有通孔,通孔贯穿防抖载体的外侧面和内侧面;马达包括对焦电路板,对焦电路板固定在防抖载体的外侧面,对焦线圈固定在对焦电路板上,且至少部分位于通孔内。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对焦线圈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防抖载体的通孔内,可以较大程度地利用防抖载体的结构空间,从而有利于马达的小型化设置。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马达还包括第一对焦导磁件,第一对焦导磁件固定在对焦电路板的远离对焦线圈的一侧,第一对焦导磁件与对焦磁性件相对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对焦导磁件通过对焦电路板固定在防抖载体上,对焦磁性件固定在对焦载体上,使得当第一对焦导磁件与对焦磁性件产生磁吸力时,对焦载体在磁吸力的作用下与防抖载体配合得更加紧密。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对焦载体在垂直于光轴方向的平面上的一些方向上进行限位,也即避免对焦载体在该些方向上的移动或者晃动,进而保证对焦载体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马达还包括第二对焦导磁件以及第三对焦导磁件,第二对焦导磁件和第三对焦导磁件均固定在第一对焦导磁件上,第二对焦导磁件和第三对焦导磁件均相对第一对焦导磁件的正面凸出,第一对焦导磁件的正面朝向对焦电路板;
对焦磁性件的中心位于第二对焦导磁件的中心与第三对焦导磁件的中心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当对焦磁性件沿Z轴的正方向移动时,第一对焦导磁件与对焦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对焦磁性件产生沿Z轴的负方向的第一回复力,第二对焦导磁件与对焦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对焦磁性件产生沿Z轴的正方向的第二回复力。这样,第一回复力与第二回复力可以大致抵消或者完全抵消。此时,对焦载体在沿Z轴的正方向的移动的过程中的稳定性更佳。
当对焦磁性件沿Z轴的负方向移动时,对焦磁性件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第一对焦导磁件与对焦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对焦磁性件产生沿Z轴的正方向的第三回复力,第三对焦导磁件与对焦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对焦磁性件产生沿Z轴的负方向的第四回复力。这样,第三回复力与第四回复力可以大致抵消或者完全抵消。此时,对焦载体在沿Z轴方向的移动的过程中的稳定性更佳。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对焦载体通过第一滑轴和第二滑轴滑动连接防抖载体。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对焦载体通过滚珠连接于防抖载体的方案,本实施方式的对焦载体与防抖载体可以实现面接触。这样,在对焦载体在相对防抖载体沿Z轴方向滑动时,可以保证对焦载体与防抖载体具有较佳的稳定性。此外,由于对焦载体与防抖载体的接触面积较大,使得当对焦载体或者防抖载体在X-Y平面产生压力时,对焦载体或者防抖载体不容易因压力较大而发生变形,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马达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对焦载体与第一滑轴之间的接触位置包括第一接触位置和第二接触位置,对焦载体与第二滑轴之间的接触位置包括第三接触位置,相对第三接触位置,第二接触位置靠近基座的底面设置;
相对第二滑轴,第一对焦导磁件靠近第一滑轴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对焦导磁件靠近第一滑轴设置,使得对焦导磁件与对焦磁性件产生的磁吸力的中心位置靠近第一滑轴设置。这样,不管对焦载体以第一翻转轴为轴线发生翻转,还是以第二翻转轴为轴线发生翻转,磁吸力的中心位置与翻转轴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即磁吸力的力臂)均会变长,此时磁吸力的力矩增大。其中,磁吸力的力矩等于磁吸力的大小与磁吸力的力臂之积。由于磁吸力的力矩的增大,使得对焦载体在抵抗重力的翻转的能力增大,也即对焦载体在沿Z轴方向的移动的稳定性更佳。其中,第一翻转轴为第二接触位置的底部边界线与第三接触位置的底部边界线之间的连线。第二翻转轴为第一接触位置的顶部边界线与第三接触位置的顶部边界线之间的连线。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马达还包括第一补强板和第二补强板,第一补强板和第二补强板分别拼接在第一对焦导磁件的两侧;第一补强板和第二补强板均固定在对焦电路板的远离对焦线圈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补强板与第二补强板可以用于提高对焦导磁件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其特征在于,马达包括对焦驱动芯片,对焦驱动芯片固定在对焦电路板上;马达包括多个接线端子以及多个导电弹片,多个接线端子间隔地固定在基座上,多个导电弹片间隔地固定在防抖载体上;多个导电弹片的接入端一一对应地通过对焦电路板电连接对焦驱动芯片的多个端口,多个导电弹片的接出端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多个接线端子。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防抖载体可以相对基座在X-Y平面的任意一方向移动,使得防抖载体与基座之间的距离在防抖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因此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具有弹性力的导电弹片,以将基座的接线端子以及防抖载体的对焦电路板进行连接,从而使得防抖载体与基座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利用导电弹片的拉伸来抵消这部分距离变化,以保证线路不容易发生断开,也即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马达包括多根走线,多根走线间隔地嵌设在防抖载体上,每根走线的接入端和接出端均相对防抖载体露出;多个导电弹片的接入端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多根走线的接出端,多根走线的接出端一一对应地通过对焦电路板电连接对焦驱动芯片的多个端口。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导电弹片可以通过多根走线的接出端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对焦驱动芯片的多个端口,其中,多根走线间隔地嵌设在防抖载体上。这样,电连接在接线端子与对焦驱动芯片之间的线路的一部分可以嵌设在防抖载体内,可以使得防抖载体外部的线路更加简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马达包括多个导电簧片,多个导电簧片间隔地固定在对焦载体上;多个导电簧片的接出端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多个导电弹片,多个导电簧片的接入端用于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可变光圈的驱动芯片的多个端口。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焦载体可以相对防抖载体在Z轴方向移动,使得对焦载体与防抖载体之间的距离在对焦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因此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具有弹性力的导电簧片,以将对焦载体的可变光圈以及防抖载体的导电弹片进行连接,从而使得对焦载体与防抖载体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利用导电簧片的拉伸来抵消这部分距离变化,以保证线路不容易发生断开,也即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其特征在于,马达包括对焦驱动芯片,对焦驱动芯片固定在对焦电路板上;马达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对焦驱动芯片的多个端口通过对焦电路板电连接至第一柔性电路板。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防抖载体可以相对基座在X-Y平面的任意一方向移动,使得防抖载体与基座之间的距离在防抖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因此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具有可弯折的第一柔性电路板,以将基座以及防抖载体的对焦电路板进行连接,从而使得防抖载体与基座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利用第一柔性电路板的可弯折性来抵消这部分距离变化,以保证线路不容易发生断开,也即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马达还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第二柔性电路板用于将可变光圈的驱动芯片的多个端口一一对应地通过对焦电路板电连接至第一柔性电路板。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焦载体可以相对防抖载体在Z轴方向移动,使得对焦载体与防抖载体之间的距离在对焦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因此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具有可弯折的第二柔性电路板,以将对焦载体的可变光圈以及防抖载体的第二柔性电路板进行连接,从而使得对焦载体与防抖载体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利用第二柔性电路板的可弯折性能来抵消这部分距离变化,以保证线路不容易发生断开,也即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第二段连接在第一段和第三段之间,第一段与第三段相对设置,第二段呈弯折状;第一段用于电连接可变光圈的驱动芯片的多个端口,第三段通过对焦电路板电连接至第一柔性电路板。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二柔性电路板呈上下绕折状态,从而使得对焦载体与防抖载体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利用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绕折状态来抵消这部分距离变化,以保证线路不容易发生断开,也即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另外,也可以实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极小运动反力。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对焦电路板、第一柔性电路板、第二柔性电路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防抖载体包括相对设置第一边部和第三边部,以及相对设置第二边部和第四边部,第二边部和第四边部连接在第一边部和第三边部之间;
防抖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防抖线圈、第一防抖磁性件、第二防抖线圈以及第二防抖磁性件,第一防抖线圈固定在基座上,第一防抖磁性件固定在第一边部上,第一防抖线圈面向第一防抖磁性件,以用于驱动防抖载体和对焦载体相对基座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防抖线圈固定在基座上,第二防抖磁性件固定在第二边部上,第二防抖线圈面向第二防抖磁性件,以用于驱动防抖载体和对焦载体相对基座沿第二方向移动;
对焦线圈固定在第三边部上,第一柔性电路板的一部分位于第四边部与基座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一柔性电路板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防抖载体的第四边部与基座之间,从而使得第一柔性电路板位于无磁空间,进而减小对马达上磁性件的影响。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包括镜头、图像传感器以及如上的马达,镜头安装于对焦载体,图像传感器位于镜头的出光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摄像模组还包括可变光圈,可变光圈位于镜头的进光侧。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以及上述的摄像模组,摄像模组设于设备壳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在A-A线上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部分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摄像模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摄像模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马达在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防抖驱动模块在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图;
图7是图5所示的电路板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图;
图8是图4所示的马达在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4所示的马达在不同角度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4所示的马达在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5所示的对焦驱动模块在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4所示的马达在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部分马达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3所示的摄像模组在B-B线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对焦导磁件、对焦磁性件以及对焦载体在沿Z轴的正方向移动的受力简化示意图;
图16是图14所示的对焦导磁件、对焦磁性件以及对焦载体在沿Z轴的负方向移动的受力简化示意图;
图17是图4所示的马达在一种角度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8是图4所示的马达在另一种角度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9是图3所示的摄像模组在C-C线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图20是图6所示的基座在不同角度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5所示的对焦驱动芯片电连接至外部结构的线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4所示的马达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4所示的马达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5所示的对焦驱动芯片电连接至外部结构的线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4所示的马达的控制器、对焦驱动芯片以及可变光圈的驱动芯片之间的电连接关系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6是图3所示的摄像模组在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27是图26所示的马达在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28是图3所示的摄像模组在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其中,“固定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滑动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能够相对滑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内”、“外”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多个”是指至少两个。A和/或B包含三种方案,具体为方案A、方案B以及方案AB。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数学概念,平行、垂直等。这些限定,均是针对当前工艺水平而言的,而不是数学意义上绝对严格的定义,允许存在少量偏差,近似于平行、近似于垂直等均可以。例如,A与B平行,是指A与B之间平行或者近似于平行,A与B之间的夹角在0度至10度之间均可。例如,A与B垂直,是指A与B之间垂直或者近似于垂直,A与B之间的夹角在80度至100度之间均可。
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tab let persona lcomputer)、膝上型电脑(l aptop computer)、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 l d igita l ass istant,PDA)、照相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 l ity,AR)眼镜、AR头盔、虚拟现实(vi rtua l rea l ity,VR)眼镜或者VR头盔等具有摄像功能的设备。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0以手机为例进行阐述。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000在A-A线上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部分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0可以包括摄像模组100、设备壳体200以及屏幕300。其中,摄像模组100可以为后置摄像模组,也可以为前置摄像模组。需要说明的是,图1以及下文相关附图仅示意性的示出了电子设备1000包括的一些部件,这些部件的实际形状、实际大小、实际位置和实际构造不受图1以及下文各附图限定。此外,当电子设备1000为一些其他形态的设备时,电子设备1000也可以不包括屏幕300。
为了便于描述,定义电子设备1000的宽度方向为X轴。电子设备1000的长度方向为Y轴。电子设备1000的厚度方向为Z轴。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1000的坐标系设置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以X轴方向为第一方向,Y轴方向为第二方向。Z轴方向为第三方向为例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设备壳体200可以包括边框201以及后盖202。后盖202固定于边框201。示例性的,后盖202可以通过粘胶固定连接于边框201。后盖202也可以与边框201为一体成型结构,即后盖202与边框201为一个整体结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屏幕300可以位于边框201远离后盖202的一侧。此时,屏幕300与后盖202可以分别位于边框201的两侧。屏幕300、边框201与后盖202共同围出电子设备1000的内部。电子设备1000的内部可以用于放置电子设备1000的器件,例如电池、受话器或者麦克风等。其中,屏幕300可以为平面屏,也可以为曲面屏。
示例性地,摄像模组100可以位于电子设备1000的内部。摄像模组100可以位于屏幕300朝向后盖202的一侧。后盖202可以开设有透光孔203。透光孔203的形状不仅限于附图1所示意的圆形。透光孔203将电子设备1000的内部连通至电子设备1000的外部。电子设备1000外部的光线可以通过透光孔203进入电子设备1000的内部。摄像模组100可以采集进入电子设备1000内部的光线。
示例性地,摄像模组100可以为普通摄像模组(即摄像模组100的光轴方向为Z轴方向)。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摄像模组100还可以为潜望式摄像模组(即摄像模组100的光轴方向为X-Y平面上的任一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摄像模组100以普通摄像模组为例进行描述。
图3是图1所示的摄像模组10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摄像模组10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如图3和图4所示,摄像模组100可以包括马达1、镜头2、可变光圈3、模组电路板4、图像传感器5、滤光片支架6以及滤光片7。可以理解的是,图像传感器5也称为感光芯片或者感光元件。图像传感器5用于采集环境光线,并将环境光线所携带的图像信息转化为电信号。示例性地,镜头2的光轴方向与摄像模组100的光轴方向是同一个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摄像模组100的光轴方向、马达1的光轴方向以及镜头2的光轴方向均属于同一个方向。另外,为了便于描述,定义X轴方向为摄像模组10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为摄像模组100的长度方向。Z轴方向为摄像模组100的光轴方向。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摄像模组100的坐标系设置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示例性地,镜头2可以安装在马达1上。镜头2与马达1的安装位置及方式,下文将结合相关附图具体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马达1可以通过控制镜头2沿Z轴方向的移动,以用于实现自动对焦(auto focus,AF)。另外,马达1还可以通过控制镜头2沿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也即X-Y平面)移动。这样,当摄像模组100采集环境光线时,若电子设备1000因外力作用而在X-Y平面产生抖动,则可以通过马达1控制镜头2在X-Y平面上的移动,抵消镜头2在X-Y平面产生的抖动行程,以避免或者减少镜头2因抖动而导致的位置偏移。换言之,本申请的摄像模组100可以通过马达1控制镜头2在X-Y平面上的移动,从而实现摄像模组100的光学图像防抖(opt ica limage stabi l izat ion,OIS),提高摄像模组100的成像质量。
示例性地,可变光圈3可以位于镜头2的入光侧。可变光圈3具有光圈孔3a。光圈孔3a的大小可以自动调节。光线可以经可变光圈3的光圈孔3a进入镜头2内。
如图2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图像传感器5固定于模组电路板4,且电连接于模组电路板4。此时,图像传感器5与模组电路板4之间可以相互传输信号。滤光片支架6固定连接模组电路板4。滤光片支架6与图像传感器5位于模组电路板4的同一侧。滤光片支架6设有透光孔6a。滤光片7固定连接于滤光片支架6。滤光片7可以位于透光孔6a内。滤光片7还与图像传感器5相对设置。滤光片7可以用于过滤进入图像传感器5之前的光线中的红外光或者蓝光等,从而保证图像传感器5具有较佳的成像质量。
如图2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马达1固定在模组电路板4上,且与图像传感器5位于模组电路板4的同一侧。在Z轴方向上,图像传感器5、滤光片7、镜头2以及可变光圈3依次排布。此时,图像传感器5位于镜头2的出光侧。滤光片7位于镜头2与图像传感器5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将马达1固定在滤光片支架6的方案,本实施方式通过将马达1固定在模组电路板4上,可以避免马达1与滤光片支架6在Z轴方向的堆叠,也即马达1与滤光片支架6可以在X-Y平面错开设置,从而较大程度地降低摄像模组100的高度。
如图2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马达1具有避让孔1a。滤光片支架6的一部分可以穿过避让孔1a,进入驱动马达1的内部。此时,滤光片支架6的一部分位于驱动马达1的内部。这样,在Z轴方向上,滤光片支架6与驱动马达1具有重叠区域,从而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摄像模组100的高度。
图5是图4所示的马达1在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马达1包括防抖驱动模块10、对焦驱动模块20、限位支架30以及外壳40。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对焦驱动模块20设置在防抖驱动模块10上,以使防抖驱动模块10和对焦驱动模块20形成一体式的马达,也即马达1。这样,相较于防抖驱动模块10和对焦驱动模块20分开设置的分体式马达,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体积更小,有利于实现马达1的小型化设置,从而有利于节省电子设备1000的内部空间。
图6是图5所示的防抖驱动模块10在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图。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防抖驱动模块10包括基座11、防抖载体12以及防抖驱动机构13。防抖载体12活动连接基座11。防抖载体12可以相对基座11沿X轴方向和/或Y轴方向移动。其中,基座11可以固定在模组电路板4(请参阅图4)上。此时,基座11相对模组电路板4的位置不变。基座11也可以称为防抖定子。而防抖载体12活动连接基座11,防抖载体12也可以称为防抖动子。
示例性地,防抖载体12呈框状。防抖载体12包括相对设置第一边部121以及第三边部123,和相对设置第二边部122和第四边部124。第二边部122和第四边部124连接在第一边部121以及第三边部123之间。
示例性地,防抖驱动机构13包括第一防抖线圈131、第一防抖磁性件132、第二防抖线圈133以及第二防抖磁性件134。第一防抖线圈131固定在基座11上。第一防抖磁性件132固定在防抖载体12的第一边部121上。第一防抖线圈131面向第一防抖磁性件132,以用于驱动防抖载体12相对基座11沿X轴方向移动。第二防抖线圈133固定在基座11上。第二防抖磁性件134固定在第二边部122上。第二防抖线圈133面向第二防抖磁性件134,以用于驱动防抖载体12相对基座11沿Y轴方向移动。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防抖驱动机构13也可以采用其他的驱动机构,具体地本申请不做限定。
如图6所示,示例性地,防抖载体12具有第一滑轴51和第二滑轴52。可以通过在防抖载体12设置第一凹槽53和第二凹槽54。此时,再将第一滑轴51采用点胶或者焊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一凹槽53内,并使第一滑轴51的部分外表面相对第一凹槽53露出。另外,将第二滑轴52采用点胶或者焊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二凹槽54内,并使第二滑轴52的部分外表面相对第二凹槽54露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滑轴51和第二滑轴52也可以是一体结构件的防抖载体12的一部分。
如图5和图6所示,防抖载体12的第三边部123设有通孔55。通孔55贯穿防抖载体12的内表面56a和外表面56b。
如图5所示,对焦驱动模块20包括对焦载体21、对焦驱动机构22以及电路板组件23。示例性地,对焦驱动机构22包括对焦线圈221和对焦磁性件222。对焦磁性件222可以是磁铁或者其他具有磁性的部件。
图7是图5所示的电路板组件23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图。
如图5和图7所示,电路板组件23包括对焦电路板231、对焦驱动芯片232、对焦导磁件233以及对焦传感器23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路板组件23也可以不包括对焦导磁件233以及对焦传感器234。
图8是图4所示的马达1在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示例性地,图8可以是电路板组件23与对焦线圈221在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
如图7和图8所示,示例性地,对焦驱动芯片232和对焦传感器234均固定在对焦电路板231上,且均电连接对焦电路板231。
如图7和图8所示,示例性地,对焦线圈221固定在对焦电路板231上,且电连接对焦电路板231。可以理解的是,对焦线圈22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可以通过对焦电路板231与对焦驱动芯片232形成电流回路。此时,对焦驱动芯片232可以通过对焦电路板231控制对焦线圈221的电流情况(例如是否通电流或者通电时电流的大小等)。
示例性地,对焦线圈221可以围绕对焦驱动芯片232和对焦传感器234设置。这样,对焦驱动芯片232和对焦传感器234可以有效地利用对焦线圈221的内侧空间,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马达1的空间利用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焦线圈221也可以为电路板组件23的一部分。这样,当电路板组件23作为一个售卖单元进行售卖时,对焦线圈221也可以作为电路板组件23的一部分进行售卖。
如图7所示,对焦导磁件233包括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以及第三对焦导磁件2333。
示例性地,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包括正面2334以及背向设置的顶面2335和底面2336。正面2334连接在顶面2335和底面2336之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固定连接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的顶面2335。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的一部分相对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的正面2334凸出。第三对焦导磁件2333固定连接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的底面2336。第三对焦导磁件2333的一部分相对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的正面2334凸出。这样,在Z轴方向上,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与第三对焦导磁件2333可以间隔地固定连接在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上,且均相对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的一侧凸出。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可以采用折弯的方式(折弯的角度不限)固定连接在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上,也可以采用非折弯方式固定连接在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上。此外,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可以与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形成一体成型结构。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也可以采用粘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上。其中,第三对焦导磁件2333与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的连接方式可以参阅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与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的连接方式。具体地这里不再赘述。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与第三对焦导磁件2333也可以间隔地固定连接在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的正面2334上。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焦导磁件233也可以不包括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和第三对焦导磁件2333。
如图8所示,对焦导磁件233固定在对焦电路板231的远离对焦线圈221的一侧。
示例性地,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的正面2334固定在对焦电路板231的远离对焦线圈221的表面。
图9是图4所示的马达1在不同角度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示例性地,图9可以是防抖载体12、电路板组件23以及对焦线圈221的组装示意图。
如图9所示,对焦电路板231固定在防抖载体12上。此时,对焦线圈221可以通过对焦电路板231固定在防抖载体12上。示例性地,对焦电路板231固定在防抖载体12的外侧面56a,且位于防抖载体12的第三边部123。
示例性地,对焦电路板231固定在防抖载体12的外侧面上。对焦线圈221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防抖载体12的通孔55内。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对焦线圈221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防抖载体12的通孔55内,可以较大程度地利用防抖载体12的结构空间,从而有利于马达1的小型化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焦线圈221的导线所缠绕的平面可以平行于光轴方向。此时,对焦线圈221呈竖直排布,从而使得对焦线圈221可以在X-Y平面的占用的面积较小,进而有利于马达1的小型化设置。
图10是图4所示的马达1在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示例性地,图10可以是基座11、防抖载体12、电路板组件23以及对焦线圈221的组装示意图。
如图10所示,当对焦电路板231固定在防抖载体12上时,对焦电路板231可以位于防抖载体12与基座11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当防抖载体12相对基座11在X-Y平面移动时,防抖载体12可以带动电路板组件23和对焦线圈221在X-Y平面移动。
图11是图5所示的对焦驱动模块20在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示例性地,图11可以是对焦载体21与对焦磁性件222的组装示意图。
如图11所示,对焦磁性件222固定在对焦载体21上。对焦磁性件222的极性方向可以平行于光轴方向。此时,对焦磁性件222可以呈竖直排布,从而减小对焦磁性件222在X-Y平面的占用空间。可以理解的是,对焦磁性件222的极性方向可以是对焦磁性件222的北极朝向南极的方向,或者南极朝向北极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以对焦磁性件222的北极朝向南极的方向是对焦磁性件222的极性方向为例进行描述。
示例性地,对焦磁性件222可以通过粘胶等方式固定在对焦载体21上。
示例性地,可以通过在对焦载体21设置凹槽。再将对焦磁性件222设置在凹槽内。这样,一方面,对焦磁性件222与对焦载体21所形成的结构的整体性较佳;另一方面,对焦磁性件222可以利用对焦载体21的结构空间,对焦磁性件222不会较大程度地增大对焦驱动模块的尺寸。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注塑加工工艺,以使对焦磁性件222嵌设于对焦载体21内。
图12是图4所示的马达1在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部分马达1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示例性地,图12可以是对焦载体21与防抖载体12等结构的组装示意图。
如图12和图13所示,对焦载体21位于防抖载体12的内侧。可以理解的是,当对焦载体21位于防抖载体12的内侧时,防抖载体12可以围绕对焦载体21设置。围绕可以是防抖载体12环绕对焦载体21一周设置,也可以是在防抖载体12的一部分围绕对焦载体21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抖载体12呈框状。此时,防抖载体12环绕对焦载体21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方案中,防抖载体位于对焦载体的内侧。此时,当摄像模组需要对焦时,对焦载体需要带动防抖载体、镜头以及可变光圈沿Z轴方向移动。这样对焦载体、防抖载体、镜头以及可变光圈所构成的动子的重量较重,从而导致对焦驱动机构需要通过增大体积来提高驱动力。因此,该设置不利于马达的轻型化和小型化设计。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对焦载体21设置于防抖载体12的内侧。此时,当摄像模组100需要对焦时,对焦载体21需要带动镜头2以及可变光圈3沿Z轴方向移动。这样,本实施方式在对焦过程中的动子可以省去防抖载体,也即对焦载体21、镜头2以及可变光圈3构成的动子的重量较轻,从而有利于对焦驱动机构22的小型化设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能够实现轻型化和小型化设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焦载体21与防抖载体之间的连接位置到对焦载体21、镜头2以及可变光圈3所构成的动子的重心之间的距离较近,有利于降低动子发生倾覆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防抖载体在对焦载体的内侧的方案,防抖载体至少需要两个防抖驱动机构来推动防抖载体在X-Y平面运动。这样,马达也就需要至少排布两套线路来给防抖驱动机构提供信号和供电。而且至少两套线路需要穿过对焦载体。因此,该方案的通电设置较为复杂,提高了马达的设置的难度。而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对焦载体21设置于防抖载体12的内侧,由于对焦载体21需要一套对焦驱动机构22来推动对焦载体21沿Z轴方向移动,使得马达1也就需要一套线路来给对焦驱动机构22提供信号和供电,也即需要一套线路穿过防抖载体12。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方案的通电方案较为简单,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马达1的设置难度。
另外,通过将对焦载体21设置于防抖载体12的内侧,可以使得对焦线圈和对焦磁性件更靠近镜头排布。这样,当对焦线圈和对焦磁性件竖直排布时,对焦线圈和对焦磁性件可以在局部上凸出马达1的上表面。可以理解的是,该凸出部分可以设置在摄像头装饰件的内部,以较好地提高摄像头装饰件的空间利用率。
如图12和图13所示,对焦载体21在Z轴方向上滑动连接防抖载体12。这样,对焦载体21可以相对防抖载体12沿Z轴方向移动,也即对焦载体21可以相对基座11沿Z轴方向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防抖载体12可以在X-Y平面内相对基座11移动,对焦载体21在Z轴方向上滑动连接防抖载体12,使得防抖载体12在X-Y平面内相对基座11移动时,防抖载体12也可以带动对焦载体21在X-Y平面内相对基座11移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对焦载体21通过第一滑轴51和第二滑轴52沿Z轴方向滑动连接防抖载体12。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对焦载体21通过滚珠连接于防抖载体12的方案,本实施方式的对焦载体21与防抖载体12可以实现面接触。这样,在对焦载体21在相对防抖载体12沿Z轴方向滑动时,可以保证对焦载体21与防抖载体12具有较佳的稳定性。此外,由于对焦载体21与防抖载体12的接触面积较大,使得当对焦载体21或者防抖载体12在X-Y平面产生压力时,对焦载体21或者防抖载体12不容易因压力较大而发生变形,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马达1的可靠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焦载体21也可以通过滚珠的方式沿Z轴方向滑动连接防抖载体12。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对焦载体21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滑槽211和第二滑槽212。第一滑轴51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滑槽211内。第二滑轴52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二滑槽212内。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滑轴51与第一滑槽211的配合,以及第二滑轴52和第二滑槽212的配合,从而实现对焦载体21在X-Y平面上的一些方向上的限位,也即避免对焦载体21在该些方向上的移动,进而保证对焦载体21的稳定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滑轴51可以与对焦载体21紧配。第二滑轴52可以与对焦载体21松配。例如,设置第一滑槽211呈“V”字型。第二滑槽212呈“L”字型或者“U”字型等。这样,利用“V”字型的第一滑槽211将第一滑轴51包住。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滑轴51与对焦载体21紧配,第二滑轴52与对焦载体21松配,可以降低对焦载体21与防抖载体12的装配难度。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焦载体21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与第一滑轴51和第二滑轴52连接。例如,在对焦载体21上设置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再将第一滑轴51和第二滑轴52分别套设在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上。
图14是图3所示的摄像模组100在B-B线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如图14所示,镜头2安装在对焦载体21上。这样,当对焦载体21相对防抖载体12沿Z轴方向移动时,对焦载体21可以带动镜头2沿Z轴方向移动,此时,摄像模组100可以实现自动对焦(auto focus,AF)。另外,由于防抖载体12也可以带动对焦载体21在X-Y平面内相对基座11移动,使得对焦载体21可以带动镜头2在X-Y平面内相对基座11移动,此时,摄像模组100可以实现光学图像防抖(opt ica l image stabi l izat ion,OIS),从而提高摄像模组100的成像质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对焦载体21的内侧可以具有凸起213。当镜头2安装于对焦载体21时,凸起213可以与镜头2的镜筒的部分结构相对设置。这样,通过在凸起213与镜头2的镜筒之间设置胶层214,以使镜头2稳定地固定连接对焦载体21。另外,凸起213与胶层214也可以形成互锁结构,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对焦载体21与镜头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14所示,当对焦载体21设置在防抖载体12时,对焦线圈221面向对焦磁性件222。示例性地,对焦线圈221的导线缠绕的平面可以与对焦磁性件222的极性方向平行。
可以理解的是,当对焦线圈221通电时,对焦线圈221与对焦磁性件222可以产生彼此相互作用的力。这样,当对焦磁性件222受到作用力时,对焦载体21在该作用力下可以相对防抖载体12沿Z轴方向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改变对焦磁性件222的磁极位置(也即对焦磁性件222的南极靠近对焦线圈221,或者对焦磁性件222的北极靠近对焦线圈221)或者改变对焦线圈221上的电流信号的方向,从而改变对焦磁性件222的受力方向,进而改变对焦载体21的移动方向(例如,沿Z轴的正方向移动,或者沿Z轴的负方向移动)。
如图14所示,对焦导磁件233面向对焦磁性件222。对焦导磁件233用于与对焦磁性件222产生磁吸力。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对焦导磁件233通过对焦电路板231固定在防抖载体12上,对焦磁性件222固定在对焦载体21上,使得当对焦导磁件233与对焦磁性件222产生磁吸力时,对焦载体21在磁吸力的作用下与防抖载体12配合得更加紧密。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对焦载体21在X-Y平面上的一些方向上进行限位,也即避免对焦载体21在该些方向上的移动或者晃动,进而保证对焦载体21的稳定性。
图15是图14所示的对焦导磁件233、对焦磁性件222以及对焦载体21在沿Z轴的正方向移动的受力简化示意图。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焦导磁件233包括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以及第三对焦导磁件2333。在Z轴方向上,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与第三对焦导磁件2333间隔地设置在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上,且均相对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的正面2334凸出。此外,对焦磁性件222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的中心与所述第三对焦导磁件2333的中心之间。
如图15所示,当对焦磁性件222沿Z轴的正方向a1(图15通过带有箭头的实线示意)移动时,对焦磁性件222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与对焦磁性件222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对焦磁性件222产生沿Z轴的负方向的第一回复力b1(图15通过带有箭头的虚线示意),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与对焦磁性件222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对焦磁性件222产生沿Z轴的正方向的第二回复力b2(图15通过带有箭头的虚线示意)。这样,第一回复力与第二回复力可以大致抵消或者完全抵消。此时,对焦载体21在沿Z轴的正方向的移动的过程中的稳定性更佳。
图16是图14所示的对焦导磁件233、对焦磁性件222以及对焦载体21在沿Z轴的负方向移动的受力简化示意图。
如图16所示,当对焦磁性件222沿Z轴的负方向a2(图16通过带有箭头的实线示意)移动时,对焦磁性件222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与对焦磁性件222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对焦磁性件222产生沿Z轴的正方向的第三回复力b3(图16通过带有箭头的虚线示意),第三对焦导磁件2333与对焦磁性件222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对焦磁性件222产生沿Z轴的负方向的第四回复力b4。这样,第三回复力与第四回复力可以大致抵消或者完全抵消。此时,对焦载体21在沿Z轴方向的移动的过程中的稳定性更佳。
图17是图4所示的马达1在一种角度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18是图4所示的马达1在另一种角度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如图17和图18所示,对焦载体21与第一滑轴51之间的接触位置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例如包括第一接触位置M1(图17和图18中虚线所围成的区域)和第二接触位置M2(图17和图18中点划线所围成的区域)。其中相对第一接触位置M1,第二接触位置M2靠近基座11设置,也即第二接触位置M2与基座11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接触位置M1与基座11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对焦载体与第二滑轴52之间的接触位置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例如包括第三接触位置N1(图17和图18中虚线所围成的区域)。相对第三接触位置N1,第二接触位置M2靠近基座11的底面设置,也即第三接触位置N1与基座11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接触位置M2与基座11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相对第二滑轴52,对焦导磁件233(图17和图18中两条虚线之间的区域)靠近第一滑轴51设置。换言之,对焦导磁件233与第一滑轴51之间的距离小于对焦导磁件233与第二滑轴52之间的距离。可以理解的是,图17中的对焦导磁件233两侧的部分可以为第一补强板233a与第二补强板233b。第一补强板233a与第二补强板233b可以用于提高对焦导磁件233的结构强度。第一补强板233a与第二补强板233b可以与对焦导磁件233形成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与对焦导磁件233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包括第一补强板233a与第二补强板233b。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方案中,当对焦载体21的一侧设置对焦导磁件233和对焦磁性件222,而对焦载体21的另一侧没有设置对焦导磁件233和对焦磁性件222时,对焦载体21在沿Z轴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对焦载体21的另一侧容易受到重力的原因以翻转轴为轴线发生翻转。其中,当电子设备1000的显示屏300(请参阅图2)背向用户(也即摄像模组100朝向用户)时,第一翻转轴为第二接触位置M2的底部边界线与第三接触位置N1的底部边界线之间的连线(图17和图18示意的P1-P2线)。当电子设备1000的显示屏300朝向用户(也即摄像模组100背向用户)时,第二翻转轴为第一接触位置M1的顶部边界线与第三接触位置N1的顶部边界线之间的连线(图17和图18示意的P3-P4线)。当电子设备1000侧立时,第三翻转轴为第一接触位置M1的右侧边界线与第二接触位置M2的右侧边界线之间的连线(图17和图18示意的P5-P6线)。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对焦导磁件233靠近第一滑轴51设置,使得对焦导磁件233与对焦磁性件222产生的磁吸力的中心位置靠近第一滑轴51设置。这样,不管对焦载体21以第一翻转轴(P1-P2线)为轴线发生翻转,还是以第二翻转轴(P3-P4线)为轴线发生翻转,磁吸力的中心位置与翻转轴(P1-P2线或者P3-P4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即磁吸力的力臂)均会变长,此时磁吸力的力矩增大。其中,磁吸力的力矩等于磁吸力的大小与磁吸力的力臂之积。由于磁吸力的力矩的增大,使得对焦载体21在抵抗重力的翻转的能力增大,也即对焦载体21在沿Z轴方向的移动的稳定性更佳。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对焦导磁件233与对焦磁性件222产生的磁吸力的中心位置至第一翻转轴(P1-P2线)的垂直距离与磁吸力之积大于对焦动子的重力矩。可以理解的是,对焦动子可以是沿Z轴方向的相关结构,例如对焦载体21、对焦磁性件222、镜头2以及可变光圈3。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对焦导磁件233与对焦磁性件222产生的磁吸力的中心位置至第二翻转轴(P3-P4线)的垂直距离与磁吸力之积大于对焦动子的重力矩。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对焦导磁件233与对焦磁性件222产生的磁吸力的中心位置至第三翻转轴(P5-P6线)的垂直距离与磁吸力之积大于对焦动子的重力矩。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对焦导磁件233的中心与第一滑轴51之间的距离为a。第一滑轴51与第二滑轴52之间的距离为b。其中,a与b满足:这样在实现对焦载体21在抵抗重力的翻转的能力增大的同时,还可以在对焦导磁件233与对焦磁性件222产生磁吸力的作用下,对焦载体21均能够与第一滑轴51和第二滑轴52紧密配合。
图19是图3所示的摄像模组100在C-C线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如图19所示,对焦传感器234可以与对焦磁性件222相对设置。对焦传感器234可以用于检测当对焦磁性件222处于不同位置下的磁场强度,以检测对焦载体21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当对焦载体21相对防抖载体12沿Z轴方向移动时,对焦载体21可以带动对焦磁性件222相对防抖载体12沿Z轴方向移动。对焦传感器234可以检测对焦磁性件222所在位置的磁场强度。这样,当对焦传感器234检测到对焦磁性件222的磁场强度时,可以通过磁场强度来确定对焦载体21的位移。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对焦传感器234与对焦磁性件222的相互配合,从而实现准确地控制对焦载体21相对防抖载体12沿Z轴方向移动的位移,进而实现镜头2组件的闭环设计。
如图19所示,限位支架30固定在防抖载体12上。镜头2的一部分位于限位支架30朝向模组电路板的一侧。镜头2的一部分穿过限位支架30,并位于限位支架30的远离模组电路板的一侧。这样,当对焦载体21带动镜头2沿Z轴的正方向移动时,限位支架30可以对镜头2在Z轴方向上进行限位,也即避免对焦载体21沿Z轴方向上从防抖载体12上滑出。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限位支架30上可以设置缓冲垫。当对焦载体21带动镜头2沿Z轴的正方向移动至最高位时,镜头2可以与缓冲垫接触。相较于镜头2直接与限位支架30接触的方案,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垫可以避免镜头2与限位支架30因直接碰撞而导致镜头2发生损坏或者移位。
如图19所示,外壳40固定在模组电路板4上。外壳40罩住防抖驱动模块10、对焦驱动模块20以及镜头2的一部分。镜头2的一部分穿过外壳40,并位于外壳40的外部。外壳40可以用于保护防抖驱动模块10、对焦驱动模块以及镜头2。
上文结合相关附图具体介绍了摄像模组100的对焦驱动模块20的结构。下文将结合相关附图再具体介绍对焦驱动芯片232与模组电路板4之间的电路设置。
图20是图6所示的基座11在不同角度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0所示,基座11设有多个接线端子50。例如,接线端子50包括第一接线端子56、第二接线端子57、第三接线端子58以及第四接线端子59。
示例性地,多个接线端子50间隔地固定在所述基座11上。例如第一接线端子56、第二接线端子57、第三接线端子58以及第四接线端子59均为导电走线。第一接线端子56、第二接线端子57、第三接线端子58以及第四接线端子59均可以间隔地嵌入在基座11内。
示例性地,第一接线端子56可以嵌入在基座11的第一角部29a上。第一接线端子56的接入端561可以相对第一角部29a的顶面露出。第一接线端子56的接出端562可以相对第一角部29a的底面露出。
示例性地,第二接线端子57可以嵌入在基座11的第二角部29b上。第二接线端子57的接入端571可以相对第二角部29b的顶面露出。第二接线端子57的接出端572可以相对第二角部29b的底面露出。
示例性地,第三接线端子58可以嵌入在基座11的第二角部29b上,且与第二接线端子57间隔设置。第三接线端子58的接入端581可以相对第二角部29b的顶面露出,且与第二接线端子57的接入端571间隔设置。第三接线端子58的接出端582可以相对第二角部29b的底面露出,且与第二接线端子57的接出端572间隔设置。
示例性地,第四接线端子59可以嵌入在基座11的第三角部29c上。第四接线端子59的接入端591可以相对第三角部29c的顶面露出。第四接线端子59的接出端592可以相对第三角部29c的底面露出。其中第二角部29b可以位于第一角部29a与第三角部29c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接线端子56的接出端562、第二接线端子57的接出端572、第三接线端子58的接出端582以及第四接线端子59的接出端592可以用于电连接至模组电路板4(请参阅图19)。这样,外部电源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请参阅图19)向第一接线端子56、第二接线端子57、第三接线端子58以及第四接线端子59给电。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接线端子56、第二接线端子57、第三接线端子58以及第四接线端子59也可以分别采用柔性电路板结构。第一接线端子56、第二接线端子57、第三接线端子58以及第四接线端子59也可以集成一个柔性电路板。
图21是图5所示的对焦驱动芯片232电连接至外部结构的线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2是图4所示的马达1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如图21和图22所示,对焦驱动模块20还包括多根走线28a和多个导电弹片28b。
例如多根走线28a包括第一走线281、第二走线282、第三走线283、第四走线284。多个导电弹片28b包括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三导电弹片287以及第四导电弹片288。
示例性地,多根所述走线28a间隔地嵌设在所述防抖载体12上。例如第一走线281、第二走线282、第三走线283和第四走线284均为导电走线。第一走线281、第二走线282、第三走线283和第四走线284均可以嵌入在防抖载体12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走线281、第二走线282、第三走线283和第四走线284的位置不做具体地限定。
示例性地,每根所述走线28a的接入端和接出端均相对所述防抖载体12露出。多根所述走线28a的接出端一一对应地通过所述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对焦驱动芯片232的多个端口。
示例性地,第一走线281的接入端281a和第一走线281的接出端281b均可以相对防抖载体12的顶面露出。第一走线281的接入端281a可以通过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至对焦驱动芯片232的SDA信号端。可以理解的是,SDA信号端可以用于传输I2C信号的串行数据(seria l data,SDA)信号。
示例性地,第二走线282的接入端282a可以相对防抖载体12的顶面露出。第二走线282的接入端282a可以通过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至对焦驱动芯片232的SCL信号端。第二走线282的接出端282b可以相对防抖载体12的顶面露出,且与第一走线281的接出端281b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SCL信号端可以用于传输I2C信号的串行时钟(ser ia l cock,SCL)信号。
示例性地,第三走线283的接入端283a可以相对防抖载体12的顶面露出。第三走线283的接入端283a可以通过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至对焦驱动芯片232的电源正极端。第三走线283的接出端283b可以相对防抖载体12的顶面露出,且与第一走线281的接出端281b以及第二走线282的接出端282b间隔设置。
示例性地,第四走线284的接入端284a可以相对防抖载体12的顶面露出。第四走线284的接入端284a可以通过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至对焦驱动芯片232的电源负极端。第四走线284的接出端284b可以相对防抖载体12的顶面露出,且与第一走线281的接出端281b、第二走线282的接出端282b以及第三走线283的接出端283b间隔设置。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走线281、第二走线282、第三走线283、第四走线284也可以分别采用柔性电路板结构。第一走线281、第二走线282、第三走线283、第四走线284也可以集成一个柔性电路板。具体地下文将结合相关附图具体介绍。
图23是图4所示的马达1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如图21至图23所示,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三导电弹片287以及第四导电弹片288均可以采用金属弹片结构。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三导电弹片287以及第四导电弹片288均可以在应力下发生变形,也即具有可拉伸的作用。
示例性地,多个所述导电弹片28b间隔地固定在所述防抖载体12上。例如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三导电弹片287以及第四导电弹片288均可以设置在防抖载体12的顶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三导电弹片287以及第四导电弹片288可以利用马达1的X-Y平面的尺寸空间。这样,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三导电弹片287以及第四导电弹片288可以实现较大面积的设置,从而实现较小的运动反力。可以理解的是,当防抖载体12相对基座11在X-Y平面运动时,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三导电弹片287以及第四导电弹片288发生变形,并产生弹力。当弹力与运动方向相反时,弹力即为运动反力。这样,通过增大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三导电弹片287以及第四导电弹片288的面积,从而有利于使得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三导电弹片287以及第四导电弹片288的长度增长,进而降低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三导电弹片287以及第四导电弹片288的弹力,也即降低运动反力。下文如果出现关于导电弹片28b的运动反力,可以参阅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三导电弹片287以及第四导电弹片288的运动反力的解释,具体地不再赘述。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三导电弹片287以及第四导电弹片288也可以设置在防抖载体12的周侧面。
示例性地,多个所述导电弹片28b的接入端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多根所述走线28a的接出端。此时,多个所述导电弹片28b的接入端一一对应地通过多根所述走线28a以及所述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对焦驱动芯片232的多个端口。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电弹片285的接入端285a电连接第一走线281的接出端281b。此时,第一导电弹片285可以通过第一走线281、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至对焦驱动芯片232的SDA信号端。第二导电弹片286的接入端286a电连接第二走线282的接出端282b。此时,第二导电弹片286可以通过第二走线282、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至对焦驱动芯片232的SCL信号端。第三导电弹片287的接入端287a电连接第三走线283的接出端283b。此时,第三导电弹片287可以通过第三走线283、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至对焦驱动芯片232的电源正极端。第四导电弹片288的接入端288a电连接第四走线284的接出端284b。此时,第四导电弹片288可以通过第四走线284、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至对焦驱动芯片232的电源负极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弹片285的接入端285a可以通过焊接或者导电胶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一走线281的接出端281b。第二导电弹片286的接入端286a与第二走线282的接出端282b的连接方式、第三导电弹片287的接入端287a与第三走线283的接出端283b的连接方式、以及第四导电弹片288的接入端288a与第四走线284的接出端284b的连接方式均可以参阅第一导电弹片285的接入端285a与第一走线281的接出端281b的连接方式。具体地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20至图23所示,多个所述导电弹片28b的接出端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多个所述接线端子50。
示例性地,第一导电弹片285的接出端285b电连接第一接线端子56的接入端561。第二导电弹片286的接出端286b电连接第二接线端子57的接入端571。第三导电弹片287的接出端287b电连接第三接线端子58的接入端581。第四导电弹片288的接出端288b电连接第四接线端子59的接入端591。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弹片285的接出端285b可以通过焊接或者导电胶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一接线端子56的接入端561。第二导电弹片286的接出端286b与第二接线端子57的接入端571的连接方式、第三导电弹片287的接出端287b与第三接线端子58的接入端581的连接方式、以及第四导电弹片288的接出端288b与第四接线端子59的接入端591的连接方式均可以参阅第一导电弹片285的接出端285b与第一接线端子56的接入端561的连接方式。具体地这里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走线281的接入端281a可以通过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至对焦驱动芯片232的SDA信号端、第一导电弹片285的接入端285a电连接第一走线281的接出端281b、第一导电弹片285的接出端285b电连接第一接线端子56的接入端561、以及第一接线端子56的接出端562电连接至模组电路板4,使得外部电源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一接线端子56、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一走线281以及对焦电路板231给对焦驱动芯片232的SDA信号端输入信号。相同的,外部电源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二接线端子57、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二走线282以及对焦电路板231给对焦驱动芯片232的SCL信号端输入信号。此外,外部电源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三接线端子58、第三导电弹片287、第三走线283以及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至对焦驱动芯片232的电源正极端。外部电源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四接线端子59、第四导电弹片288、第四走线284以及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至对焦驱动芯片232的电源负极端。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防抖载体12可以相对基座11在X-Y平面的任意一方向移动,使得防抖载体12与基座11之间的距离在防抖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因此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具有弹性力的第一导电弹片285,以将基座11的第一接线端子56以及防抖载体12的第一走线281进行连接,从而使得防抖载体12与基座11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利用第一导电弹片285的拉伸来抵消这部分距离变化,以保证线路不容易发生断开,也即提高电路的稳定性。相同的,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二导电弹片286以及第四导电弹片288均具有类似的作用。具体地这里不再赘述。
图24是图5所示的对焦驱动芯片232电连接至外部结构的线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3和图24所示,可变光圈3包括多个导电簧片36a。多个导电簧片36a包括第一导电簧片361、第二导电簧片362、第三导电簧片363以及第四导电簧片364。
示例性地,第一导电簧片361、第二导电簧片362、第三导电簧片363以及第四导电簧片364均可以采用金属弹片结构。第一导电簧片361、第二导电簧片362、第三导电簧片363以及第四导电簧片364均可以在应力下发生变形,也即具有可拉伸的作用。
示例性地,多个所述导电簧片36a间隔地固定在所述对焦载体21上。例如第一导电簧片361、第二导电簧片362、第三导电簧片363以及第四导电簧片364均可以间隔地设置在对焦载体21的顶面。
示例性地,多个所述导电簧片36a的接入端用于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多个端口。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电簧片361的接入端3611可以电连接至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SDA信号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簧片361的接入端3611可以通过可变光圈3的电路板以及接线端子等电连接至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SDA信号端。可以理解的是,图24通过虚线示意性给出了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关于驱动芯片31的实际形状、实际大小、实际位置和实际构造不受图24以及下文各附图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电簧片362的接入端3621可以电连接至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SCL信号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簧片362的接入端3621可以通过可变光圈3的电路板以及接线端子等电连接至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SCL信号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导电簧片363的接入端3631可以电连接至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电源正极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三导电簧片363的接入端3631可以通过可变光圈3的电路板以及接线端子等电连接至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电源负极端。
可以理解的是,第四导电簧片364的接入端3641可以电连接至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电源负极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四导电簧片364的接入端3641可以通过可变光圈3的电路板以及接线端子等电连接至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电源负极端。
如图23和图24所示,多个所述导电簧片36a的接出端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多根走线28a。此时,多个所述导电簧片36a的接出端一一对应地通过多根走线28a电连接多个所述导电弹片28b。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电簧片361的接出端3612电连接至第一走线281。例如,第一走线281的中部的一部分可以相对防抖载体12的顶面露出。第一导电簧片361的接出端3612通过焊接或者导电胶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一走线281的中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簧片361的接出端3612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电连接至第一走线281,且电连接的位置不做具体地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电簧片362的接出端3622与第二走线282的连接方式、第三导电簧片363的接出端3632与第三走线283的连接方式、以及第四导电簧片364的接出端3642与第四走线284的连接方式均可以参阅第一导电簧片361的接入端3611与第一走线281的连接方式。具体地这里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导电簧片361的接入端3611可以电连接至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SDA信号端、第一导电簧片361的接出端3612电连接至第一走线281、第一导电弹片285的接入端285a电连接第一走线281的接出端281b、第一导电弹片285的接出端285b电连接第一接线端子56的接入端561、以及第一接线端子56的接出端562电连接至模组电路板4,使得外部电源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一接线端子56、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一走线281以及第一导电簧片361给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SDA信号端输入信号。相同的,外部电源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二接线端子57、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二走线282以及第二导电簧片362给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SCL信号端输入信号。此外,外部电源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三接线端子58、第三导电弹片287、第三走线283以及第三导电簧片363连接至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电源正极端。外部电源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三接线端子58、第三导电弹片287、第三走线283以及第四导电簧片364电连接至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电源负极端。
可以理解的是,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SDA信号端的线路、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SCL信号端的线路、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电源正极端的线路、以及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电源负极端的线路复用了对焦驱动芯片232的SDA信号端的线路、对焦驱动芯片232的SCL信号端的线路、对焦驱动芯片232的电源正极端的线路、以及对焦驱动芯片232的电源负极端的线路。这样,马达1的线路排布更简化,马达1的结构更加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焦载体21可以相对防抖载体12在Z轴方向移动,使得对焦载体21与防抖载体12之间的距离在对焦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因此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具有弹性力的第一导电簧片361,以将对焦载体21的可变光圈3以及防抖载体12的第一走线281进行连接,从而使得对焦载体21与防抖载体12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利用第一导电簧片361的拉伸来抵消这部分距离变化,以保证线路不容易发生断开,也即提高电路的稳定性。相同的,第二导电簧片362、第二导电簧片362以及第四导电簧片364也均具有类似的作用。具体地这里不再赘述。
上文结合相关附图介绍了对焦驱动芯片232和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电路设置的一种实施方式。下文将结合相关附图介绍对焦驱动芯片232和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工作。
图25是图4所示的马达1的控制器8、对焦驱动芯片232以及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之间的电连接关系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如图25所示,摄像模组100包括控制器8。控制器8可以固定在模组电路板4(请参阅图19)上,且电连接模组电路板4。控制器8与对焦驱动芯片232通信连接。控制器8还与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通信连接。示例性地,控制器8可以通过地址控制来控制对焦驱动芯片232和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工作情况。
如图25所示,当摄像模组100需要进入对焦状态时,控制器8控制对焦驱动芯片232处于工作状态,并同时控制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处于未工作状态(例如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不能形成电流回路)。如图20至图22所示,SDA信号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一接线端子56、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一走线281、对焦电路板231传输至对焦驱动芯片232的SDA信号端。另外,SCL信号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二接线端子57、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二走线282以及对焦电路板231传输至对焦驱动芯片232的SCL信号端。此外,外部电源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三接线端子58、第三导电弹片287、第三走线283、第四接线端子59、第四导电弹片288、第四走线284以及对焦电路板231给对焦驱动芯片232供电。
如图25所示,当摄像模组100需要进入调整光圈孔状态时,控制器8控制对焦驱动芯片232处于未工作状态(例如对焦驱动芯片232不能形成电流回路),并同时控制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处于工作状态。如图20至图24所示,SDA信号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一接线端子56、第一导电弹片285、第一走线281以及第一导电簧片361传输至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SDA信号端。另外,SCL信号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二接线端子57、第二导电弹片286、第二走线282以及第二导电簧片362传输至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SCL信号端。此外,外部电源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三接线端子58、第三导电弹片287、第三走线283、第三导电簧片363、第四接线端子59、第四导电弹片288、第四走线284以及第四导电簧片364给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供电。
上文结合相关附图介绍了对焦驱动芯片232和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电路设置的一种实施方式。下文结合相关附图再具体介绍对焦驱动芯片232和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电路设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26是图3所示的摄像模组100在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27是图26所示的马达1在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28是图3所示的摄像模组100在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如图26至图28所示,对焦驱动模块20还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24。第一柔性电路板24电连接在对焦电路板231与模组电路板4之间。对焦驱动芯片232的多个端口可以通过对焦电路板231和第一柔性电路板24电连接至模组电路板4。
可以理解的是,当摄像模组100需要进入对焦状态时,控制器8控制对焦驱动芯片232处于工作状态,并同时控制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处于未工作状态(例如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不能形成电流回路)。这样,SDA信号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一柔性电路板24以及对焦电路板231传输至对焦驱动芯片232的SDA信号端。另外,SCL信号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一柔性电路板24以及对焦电路板231传输至对焦驱动芯片232的SCL信号端。另外,外部电源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一柔性电路板24以及对焦电路板231给对焦驱动芯片232供电。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电路板24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防抖载体12的第四边部124与基座11之间,也即第一柔性电路板24位于无磁空间,从而减小对马达1上磁性件的影响。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电路板24的位置不做具体地限定。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电路板24也可以位于防抖载体12的周边的长度空间,从而使得第一柔性电路板24具有较长的悬臂,进而实现较小的运动反力。可以理解的是,当防抖载体12相对基座11在X-Y平面运动时,第一柔性电路板24发生弯折或者变形,并产生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也即为运动反力。这样,通过增长第一柔性电路板24的长度,进而降低第一柔性电路板24的运动反力。下文如果出现关于第一柔性电路板24的运动反力,可以参阅第一柔性电路板24的运动反力的解释,具体地不再赘述。
如图26至图28所示,可变光圈3还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32。第二柔性电路板32的一端电连接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多个端口,另一端电连接第一柔性电路板24。这样,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多个端口可以通过第二柔性电路板32以及第一柔性电路板24电连接至模组电路板4。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柔性电路板32可以与第一柔性电路板24形成一体成型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柔性电路板32与第一柔性电路板24可以为两个独立的电路板。然后通过两个独立电路板通过电连接器实现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当摄像模组100需要进入调整光圈孔状态时,控制器8控制对焦驱动芯片232处于未工作状态(例如对焦驱动芯片232不能形成电流回路),并同时控制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处于工作状态。这样,SDA信号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一柔性电路板24和第二柔性电路板32传输至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SDA信号端。另外,SCL信号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一柔性电路板24和第二柔性电路板32传输至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SCL信号端。此外,外部电源可以通过模组电路板4、第一柔性电路板24和第二柔性电路板32给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SDA信号端的线路、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SCL信号端的线路、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电源正极端的线路、以及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电源负极端的线路复用了对焦驱动芯片232的SDA信号端的线路、对焦驱动芯片232的SCL信号端的线路、对焦驱动芯片232的电源正极端的线路、以及对焦驱动芯片232的电源负极端的线路。这样,马达1的线路排布更简化,马达1的结构更加简单。
如图22所示,第二柔性电路板32包括第一段321、第二段322以及第三段323。第二段322连接在第一段321和第三段323之间。第一段321与第三段323相对设置。第二段322呈弯折状。这样,第二柔性电路板32呈上下绕折状态。其中,第一段321电连接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多个端口。第三段323通过所述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至第一柔性电路板24。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二柔性电路板32呈上下绕折状态,从而使得对焦载体21与防抖载体12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利用第二柔性电路板32的可弯折性能来抵消这部分距离变化,以保证线路不容易发生断开,也即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另外,也可以实现第二柔性电路板32的极小运动反力。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柔性电路板32位于马达1的顶部,且第二柔性电路板32在马达1的投影与对焦磁铁错开。换言之,第二柔性电路板32利用了马达1的顶部的无磁空间,从而减小了对马达1的对焦磁铁的影响。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柔性电路板32的位置不做具体地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方式介绍了几种电路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焦驱动芯片232、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电路设置不做具体地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任意组合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也就是说,上述描述的多个实施例还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有附图均为本申请示例性的图示,并不代表产品实际大小。且附图中部件之间的尺寸比例关系也不作为对本申请实际产品的限定。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和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马达(1),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1)、防抖载体(12)、对焦载体(21)、防抖驱动机构(13)以及对焦驱动机构(22);
所述防抖载体(12)活动连接所述基座(11),所述对焦载体(21)位于所述防抖载体(12)的内侧,所述对焦载体(21)活动连接所述防抖载体(12),所述对焦载体(21)用于安装镜头(2);
所述防抖驱动机构(13)用于驱动所述防抖载体(12)和所述对焦载体(21)相对所述基座(11)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移动,所述对焦驱动机构(22)用于驱动所述对焦载体(21)相对所述防抖载体(12)沿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防抖载体(12)包括第一边部(121)和第二边部(122);
所述防抖驱动机构(13)包括第一防抖线圈(131)、第一防抖磁性件(132)、第二防抖线圈(133)以及第二防抖磁性件(134),所述第一防抖线圈(131)固定在所述基座(11)上,所述第一防抖磁性件(132)固定在所述第一边部(121)上,所述第一防抖线圈(131)面向所述第一防抖磁性件(132),以用于驱动所述防抖载体(12)和所述对焦载体(21)相对所述基座(11)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防抖线圈(133)固定在所述基座(11)上,所述第二防抖磁性件(134)固定在所述第二边部(122)上,所述第二防抖线圈(133)面向所述第二防抖磁性件(134),以用于驱动所述防抖载体(12)和所述对焦载体(21)相对所述基座(11)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抖载体(12)呈框状,所述防抖载体(12)环绕所述对焦载体(21)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驱动机构(22)包括对焦线圈(221)以及对焦磁性件(222),所述对焦线圈(221)设置在所述防抖载体(12)上,所述对焦磁性件(222)设置在所述对焦载体(21)上,所述对焦线圈(221)面向所述对焦磁性件(2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抖载体(12)设有通孔(55),所述通孔(55)贯穿所述防抖载体(12)的外侧面(56a)和内侧面(56b);
所述马达(1)包括对焦电路板(231),所述对焦电路板(231)固定在所述防抖载体(12)的外侧面(56a),所述对焦线圈(221)固定在所述对焦电路板(231)上,且至少部分位于通孔(55)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1)还包括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所述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固定在所述对焦电路板(231)的远离所述对焦线圈(221)的一侧,所述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与所述对焦磁性件(222)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1)还包括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以及第三对焦导磁件(2333),所述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和所述第三对焦导磁件(2333)均固定在所述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上,所述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和所述第三对焦导磁件(2333)均相对所述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的正面(2334)凸出,所述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的正面(2334)朝向所述对焦电路板(231);
所述对焦磁性件(222)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二对焦导磁件(2332)的中心与所述第三对焦导磁件(2333)的中心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载体(21)通过第一滑轴(51)和第二滑轴(52)滑动连接所述防抖载体(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载体(21)与所述第一滑轴(51)之间的接触位置包括第一接触位置(M1)和第二接触位置(M2),所述对焦载体(21)与所述第二滑轴(52)之间的接触位置包括第三接触位置(N1),相对所述第三接触位置(N1),所述第二接触位置(M2)靠近所述基座(11)的底面设置;
相对所述第二滑轴(52),所述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靠近所述第一滑轴(51)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1)还包括第一补强板(233a)和第二补强板(233b),所述第一补强板(233a)和所述第二补强板(233b)分别拼接在所述第一对焦导磁件(2331)的两侧;
所述第一补强板(233a)和所述第二补强板(233b)均固定在所述对焦电路板(231)的远离所述对焦线圈(221)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1)包括对焦驱动芯片(232),所述对焦驱动芯片(232)固定在所述对焦电路板(231)上;
所述马达(1)包括多个接线端子(50)以及多个导电弹片(28b),多个所述接线端子(50)间隔地固定在所述基座(11)上,多个所述导电弹片(28b)间隔地固定在所述防抖载体(12)上;
多个所述导电弹片(28b)的接入端一一对应地通过所述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对焦驱动芯片(232)的多个端口,多个所述导电弹片(28b)的接出端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多个所述接线端子(5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1)包括多根走线(28a),多根所述走线(28a)间隔地嵌设在所述防抖载体(12)上,每根所述走线(28a)的接入端和接出端均相对所述防抖载体(12)露出;
多个所述导电弹片(28b)的接入端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多根所述走线(28a)的接出端,多根所述走线(28a)的接出端一一对应地通过所述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对焦驱动芯片(232)的多个端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1)包括多个导电簧片(36a),多个所述导电簧片(36a)间隔地固定在所述对焦载体(21)上;
多个所述导电簧片(36a)的接出端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多个所述导电弹片(28b),多个所述导电簧片(36a)的接入端用于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多个端口。
13.根据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1)包括对焦驱动芯片(232),所述对焦驱动芯片(232)固定在所述对焦电路板(231)上;
所述马达(1)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24),所述对焦驱动芯片(232)的多个端口通过所述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24)。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1)还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32),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32)用于将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多个端口一一对应地通过所述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24)。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32)包括第一段(321)、第二段(322)以及第三段(323),所述第二段(322)连接在所述第一段(321)和所述第三段(323)之间,所述第一段(321)与所述第三段(323)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段(322)呈弯折状;
所述第一段(321)用于电连接所述可变光圈(3)的驱动芯片(31)的多个端口,所述第三段(323)通过所述对焦电路板(231)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24)。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电路板(231)、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24)、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32)为一体成型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抖载体(12)包括第三边部(123)以及第四边部(124),所述第三边部(123)与所述第一边部(121)相对设置,所述第四边部(124)与所述第二边部(122)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边部(122)和所述第四边部(124)连接在所述第一边部(121)和所述第三边部(123)之间;
所述对焦线圈(221)固定在所述第三边部(123)上,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24)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四边部(124)与所述基座(11)之间。
18.一种摄像模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2)、图像传感器(5)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1),所述镜头(2)安装于所述对焦载体(21),所述图像传感器(5)位于所述镜头(2)的出光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100)还包括可变光圈(3),所述可变光圈(3)位于所述镜头(2)的进光侧。
20.一种电子设备(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壳体(200)以及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摄像模组(100),所述摄像模组(100)设于所述设备壳体(200)。
CN202310152040.7A 2023-02-15 2023-02-15 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75906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52040.7A CN117590618B (zh) 2023-02-15 2023-02-15 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PCT/CN2024/075800 WO2024169692A1 (zh) 2023-02-15 2024-02-04 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52040.7A CN117590618B (zh) 2023-02-15 2023-02-15 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90618A CN117590618A (zh) 2024-02-23
CN117590618B true CN117590618B (zh) 2024-08-27

Family

ID=89910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52040.7A Active CN117590618B (zh) 2023-02-15 2023-02-15 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90618B (zh)
WO (1) WO20241696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33504B (zh) * 2024-07-04 2024-09-27 宁波金芯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驱动组件和摄像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3014A (zh) * 2016-01-22 2016-05-11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对焦及防抖功能的摄像头模组
CN113109950A (zh) * 2021-04-28 2021-07-13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光学防抖弹性支撑机构、防抖和透镜驱动装置及摄像装置、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81598B1 (en) * 2009-12-03 2011-02-01 Tdk Taiwan Corporation Anti-shake auto-focus modular structure
CN203745709U (zh) * 2014-01-10 2014-07-30 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KR101725442B1 (ko) * 2014-03-07 2017-04-11 자화전자(주) 카메라 렌즈 모듈
KR102013190B1 (ko) * 2015-09-25 2019-08-22 자화전자(주) 카메라 렌즈 모듈
KR102029532B1 (ko) * 2017-06-12 2019-10-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09709741B (zh) * 2017-10-26 2024-06-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防抖装置
CN109348102B (zh) * 2018-10-25 2024-06-04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单轴防抖的移轴防抖模块及潜望式防抖模组
CN212115444U (zh) * 2020-02-17 2020-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1223223A1 (zh) * 2020-05-08 2021-11-11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防抖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650715A (zh) * 2020-06-15 2020-09-11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14586188U (zh) * 2020-12-31 2021-11-02 高瞻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抖对焦马达及其应用模组
CN113489888B (zh) * 2021-08-03 2023-05-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3014A (zh) * 2016-01-22 2016-05-11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对焦及防抖功能的摄像头模组
CN113109950A (zh) * 2021-04-28 2021-07-13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光学防抖弹性支撑机构、防抖和透镜驱动装置及摄像装置、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90618A (zh) 2024-02-23
WO2024169692A1 (zh) 2024-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78608B (zh) 光学防抖模块及包括该光学防抖模块的相机模块
CN112887521B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105748A1 (zh) Sma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4169692A1 (zh) 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EP4318508A1 (en) Actuator device
CN109218590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09218589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216700104U (zh) 潜望摄像头模组、摄像头机构及电子设备
WO2024104119A1 (zh) 镜头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18162616U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9413315B (zh) 电子装置
CN114257726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5344795U (zh) 防抖机构、拍摄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12969812U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和车载设备
CN214252704U (zh) 镜头模组
CN109525690B (zh)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09246268B (zh) 电子装置
CN117590619B (zh) 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7590669B (zh) 可变光圈、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17116181U (zh) 摄像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09600535B (zh)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5407475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WO2024169702A1 (zh) 可变光圈、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16700106U (zh) 摄像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9999459U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