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50002A - 折叠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折叠自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50002A
CN117550002A CN202310145469.3A CN202310145469A CN117550002A CN 117550002 A CN117550002 A CN 117550002A CN 202310145469 A CN202310145469 A CN 202310145469A CN 117550002 A CN117550002 A CN 1175500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crank
wheel
transmission structure
cl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454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维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ai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ai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ai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ai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4546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500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500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500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5/00Collapsible or foldable cycles
    • B62K15/006Collapsible or foldable cycles the frame being foldable
    • B62K15/008Collapsible or foldable cycles the frame being foldable foldable about 2 or more ax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12Handlebars; Handlebar stems
    • B62K21/16Handlebars; Handlebar stems having adjustable parts there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3/00Construction of cranks operated by hand or foo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5/00Collapsible or foldable cycles
    • B62K2015/003Collapsible or foldable cycles having a foldable crank or pedal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两个前轮、传动结构、左把手、右把手、可伸缩的车头管、车架和后轮结构;所述传动结构、左把手、右把手、车头管、车架和后轮结构均可折叠,折叠时,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折叠至整体与所述车头管平行,所述车头管收缩后折叠于两所述前轮前侧,所述车架折叠于两所述前轮后侧且位于两所述前轮之间,所述后轮与两所述前轮平行,所述左曲柄位于两所述前轮左侧且整体与两所述前轮平行,所述右曲柄位于两所述前轮右侧且整体与两所述前轮平行。本申请通过设置可折叠的传动结构、左把手、右把手、车头管、车架和后轮结构,使得自行车折叠后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和收纳。

Description

折叠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传统式的自行车体积大,重量重,携带和存放都不方便,公交和地铁禁止携带这类的自行车,因此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各种结构类型的折叠车,其利用折叠原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重量轻,体积小,操作便捷的要求。
目前市场上的折叠自行车通常对车架部份、把手竖管以及把手进行折叠设计,以实现减小占用空间的目的。但是这种折叠方式在将自行车折叠之后体积仍然较大,不方便收纳和携带,因此需要一种折叠后体积更小的折叠自行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折叠自行车,使得自行车折叠后体积更小,方便收纳携带。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申请提出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两个前轮、传动结构、左把手、右把手、可伸缩的车头管、车架和后轮结构;
所述传动结构上设有输出轴、可折叠的左曲柄和右曲柄;一所述前轮连接所述输出轴的一端,另一所述前轮连接所述输出轴的另一端;
所述车头管的底端与所述传动结构铰接,所述车头管的顶端设有一连接接头,所述左把手与所述连接接头一端可折叠连接,所述右把手与所述连接接头另一端可折叠连接;
所述后轮结构包括设有可折叠后轮的悬挂架,所述车架一端通过一快拆开关与所述传动结构可折叠连接;所述悬挂架活动连接所述车架另一端;
折叠时,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折叠至整体与所述车头管平行,所述车头管收缩后折叠于两所述前轮前侧,所述车架折叠于两所述前轮后侧且位于两所述前轮之间,所述后轮与两所述前轮平行,所述左曲柄位于两所述前轮左侧且整体与两所述前轮平行,所述右曲柄位于两所述前轮右侧且整体与两所述前轮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结构上设有所述快拆开关;
所述车架一端通过一连接轴连接所述传动结构,所述车架此端上还设有U型开口;
所述U型开口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凸起,所述快拆开关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螺帽,所述限位螺帽的内侧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配合的内凹槽;
所述快拆开关具有开启、闭合两种状态,闭合状态时,所述内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卡接,可将所述快拆开关限制在所述U型开口内;开启状态时,所述内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分离,可将所述快拆开关与所述U型开口分开,该车架可绕所述连接轴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结构上还设有第一下限位部和第二下限位部,所述第一下限位部与所述连接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下限位部与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下限位部的端部设有第一弹性块,所述第一弹性块用于对所述左曲柄进行限位,所述第二下限位部的端部设有第二弹性块,所述第一弹性块用于对所述左曲柄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结构上设有输入轴,所述左曲柄的一端设有第一接头管,所述第一接头管内设有第一棘轮,所述左曲柄通过所述第一棘轮与所述输入轴的一端连接,所述右曲柄的一端设有第二接头管,所述第二接头管内设有第二棘轮,所述右曲柄通过所述第二棘轮与所述输入轴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结构上还设有第一上限位部和第二上限位部,所述第一上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头管的一侧,所述第二上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接头管的一侧,所述第一接头管的外壁上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二接头管的外壁上设有第二限位块;
所述第一上限位部包括第一扭簧和第一限位爪,所述第一限位爪具有凸出的第一爪端,所述第一限位爪可转动套接到所述传动结构上,所述第一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爪卡接,另一端卡接在所述传动结构上,将所述第一爪端限位至对所述第一限位块的限位位置,转动所述第一限位爪可使得所述第一爪端脱离对所述第一限位块的限位位置;
所述第二上限位部包括第二扭簧和第二限位爪,所述第二限位爪具有凸出的第二爪端,所述第二限位爪可转动套接到所述传动结构上,所述第二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爪卡接,另一端卡接在所述传动结构上,将所述第二爪端限位至对所述第二限位块的限位位置,转动所述第二限位爪可使得所述第二爪端脱离对所述第二限位块的限位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轴上还连接有第三扭簧和第四扭簧,所述第三扭簧一端与所述传动结构连接,所述第三扭簧另一端与所述左曲柄连接,所述第四扭簧一端与所述传动结构连接,所述第四扭簧另一端与所述右曲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轮结构还包括左轮臂和右轮臂,所述后轮包括左后轮和右后轮,所述悬挂架具有左连接口和右连接口;
所述左轮臂一端连接所述左后轮,另一端连接所述左连接口,所述左轮臂能以所述左连接口的轴线作为中心轴旋转折叠;所述右轮臂一端连接所述右后轮,另一端连接所述右连接口,所述右轮臂能以所述右连接口的轴线作为中心轴旋转折叠。
进一步地,所述左曲柄一端连接有左脚踏,所述右曲柄一端连接有右脚踏;
所述左脚踏包括第一防转组件、第一连接管和第一脚踏;所述右脚踏包括第二防转组件、第二连接管和第二脚踏;
所述第一连接管具有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防转组件与所述左曲柄可拆卸卡接,所述第一防转组件自所述第一接口穿入所述第一连接管,并对所述第一连接管进行限位,所述第一脚踏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连接管活动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管具有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二防转组件与所述右曲柄可拆卸卡接,所述第二防转组件自所述第三接口穿入所述第二连接管,并对所述第二连接管进行限位,所述第二脚踏通过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管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头管包括上车头管和下车头管,所述上车头管和所述下车头管通过快拆锁扣活动套接,所述连接接头连接在所述上车头管顶端。
进一步地,所述左把手一端设有第一接头,所述右把手一端设有第二接头,所述连接接头具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具有第一卡接位和第二卡接位,所述第二连接口具有第三卡接位和第四卡接位;
展开时,所述第一接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口并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位,所述第二接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并卡接于所述第三卡接位;折叠时,所述第一接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口并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接位,所述第二接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并卡接于所述第四卡接位。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了上述折叠自行车之后,通过将左把手和右把手折叠至整体与车头管平行,将车头管收缩后折叠于两前轮前侧,将车架折叠于两前轮后侧且位于两前轮之间,将后轮折叠至与两前轮平行,将左曲柄折叠于两前轮左侧,将右曲柄折叠于两前轮右侧,使得自行车折叠之后各结构均向前轮靠近,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和收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本申请提出的折叠自行车在使用状态下的爆炸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提出的折叠自行车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出的折叠自行车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出的折叠自行车的快拆锁扣的爆炸图;
图6为本申请提出的折叠自行车的第二限位爪的爆炸图;
图7为本申请提出的折叠自行车的车把的爆炸图;
图8为本申请提出的折叠自行车的连接接头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出的折叠自行车的第二棘轮的爆炸图;
图10为本申请提出的折叠自行车的后轮结构的爆炸图;
图11为本申请提出的折叠自行车的车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提出的折叠自行车在使用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3为本申请提出的折叠自行车的左轮臂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提出的折叠自行车的第一防转组件和左曲柄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提出的折叠自行车的第一防转挡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前轮;11-左挡水板;12-右挡水板;
20-传动结构;21-连接轴;22-快拆开关;221-限位螺帽;222-内凹槽;23-第一下限位部;231-第一弹性块;24-第二下限位部;241-第二弹性块;25-第一上限位部;251-第一扭簧;252-第一限位爪;2521-第一爪端;26-第二上限位部;261-第二扭簧;262-第二限位爪;2621-第二爪端;27-输入轴;271-第三扭簧;272-第四扭簧;28-输出轴;
31-左曲柄;311-第一接头管;3111-第一限位块;312-第一棘轮;3121-第一齿座;3122-第一弹片;3123-第一棘齿;3124-第一齿套;32-右曲柄;322-第二接头管;3221-第二限位块;323-第二棘轮;3231-第二齿座;3232-第二弹片;3233-第二棘齿;3234-第二齿套;33-左脚踏;331-第一防转组件;3311-第三弹片;3312-第一防转挡片;3313-螺丝;332-第一连接管;3321-第一接口;3322-第二接口;333-第一脚踏;34-右脚踏;341-第二防转组件;342-第二连接管;3421-第三接口;3422-第四接口;343-第二脚踏;
41-左把手;411-第一接头;4111-第一开口;412-第一限位环;413-第一限位螺丝;414-第一弹簧;415-第一主杆;416-第一连接杆;42-右把手;421-第二接头;4211-第二开口;422-第二限位环;423-第二限位螺丝;424-第二弹簧;425-第二主杆;426-第二连接杆;43-连接接头;431-第一连接口;4311-第一限位缺口;4312-第二限位缺口;432-第二连接口;4321-第三限位缺口;4322-第四限位缺口;44-车头管;441-上车头管;4411-限位槽;442-下车头管;4421-下管连接头;4422-倾斜结构;443-快拆锁扣;4431-快拆锁紧环;4432-快拆压紧螺丝;4433-第一止转螺丝;4434-耐磨垫片;4435-快拆拉杆;4436-拉杆连接轴;4437-快拆扳手;4438-第二止转螺丝;
50-车架;52-U型开口;521-限位凸起;
60-后轮结构;61-左后轮;62-右后轮;63-悬挂架;631-左连接口;632-右连接口;633-连接杆;64-左轮臂;641-第三接头;6411-第一缺口;6412-第二缺口;642-第一定位件;65-右轮臂;651-第四接头;6511-第三缺口;6512-第四缺口;652-第二定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照图1至图15,本申请提出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两个前轮10、传动结构20、左把手41、右把手42、可伸缩的车头管44、车架50和后轮结构60;
传动结构20上设有输出轴28、可折叠的左曲柄31和右曲柄32;一前轮10连接输出轴28的一端,另一前轮10连接输出轴28的另一端;
车头管44的底端与传动结构20铰接,车头管44的顶端设有一连接接头43,左把手41与连接接头43一端可折叠连接,右把手42与连接接头43另一端可折叠连接;
后轮结构60包括设有可折叠后轮的悬挂架63,车架50一端通过一快拆开关22与传动结构20可折叠连接;悬挂架63活动连接车架50另一端;
折叠时,左把手41和右把手42折叠至整体与车头管44平行,车头管44收缩后折叠于两前轮10前侧,车架50折叠于两前轮10后侧且位于两前轮10之间,后轮与两前轮10平行,左曲柄31位于两前轮10左侧且整体与两前轮10平行,右曲柄32位于两前轮10右侧且整体与两前轮10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上述折叠自行车可以没有车座结构,所以曲柄与曲柄上连接的脚踏为主要的承重机构,因而这些结构所使用的材质需要具备较高的强度或者比常见的曲柄和脚踏承重更强,例如使用高强度的合金、钢材料等。区别于传统的自行车,上述折叠自行车是传动结构20带动前轮10主动运动,后轮结构60跟随运动,使用者通过交替踩踏左脚踏33、右脚踏34带动左曲柄31、右曲柄32上下转动,将动力传输给传动结构20,两个前轮10相互平行且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相较于传统自行车将传动链条设置在车轮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的传动结构20位于两个前轮10之间,使得车的整体结构紧凑,减少空间占用,而且这样设置能够使动力的传送更加均衡,不会偏向左边或者右边,在力的传递过程中造成的损耗也更小,使自行车骑起来更加省力、更有效率,且一个前轮10内侧设有左挡水板11,另一个前轮10内侧设有右挡水板12,左挡水板11与右挡水板12能够挡下骑行过程中遇到的水或泥,以免弄脏衣物;在骑行自行车时,使用者可以扶住左把手41和右把手42,为骑行提供支撑,此外还可以在车头管44上设置长度调节组件,例如在可伸缩的车头管44上设置多个限位卡扣,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身高调节把手的高度,且自行车展开时,左把手41、右把手42和车头管44整体呈“Y”形,使用者在骑行时,人手需要往前伸一段距离才能更好发力,从而掌控车把手,参照图12,两个把手是略微往前伸的,这样可以在车整体结构更小的情况下适合骑行,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传动结构20具有外保护壳,能够对车架50进行支撑并起到连接作用;后轮结构60的作用既是平衡轮也是支撑轮,后轮包括左后轮61与右后轮62,相较于前轮10而言,左后轮61与右后轮62的间距更大,这样能够在骑行过程中辅助使用者保持平衡、稳定重心,使自行车更加易于骑行。
自行车的传动结构20、左把手41、右把手42、车架50和后轮结构60均有使用状态和折叠状态,如图4所示,将车架50旋转至两个前轮10之间,再将后轮通过与悬挂架63连接的连接杆633旋转至与两个前轮10平行的位置,将左曲柄31旋转至前轮10的左侧,将右曲柄32旋转至前轮10的右侧,再将车头管44压缩,将左把手41和右把手42旋转至与车头管44平行的位置,将车头管44绕底部旋转至前轮10的前侧,自行车即可处于折叠状态,此时整车都贴近前轮10,整车的体积较小,方便收纳携带。
在一个实施例中,传动结构20上设有快拆开关22;
车架50一端通过一连接轴21连接传动结构20,车架50此端上还设有U型开口52;
U型开口52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凸起521,快拆开关22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螺帽221,限位螺帽221的内侧设有与限位凸起521相配合的内凹槽222;
快拆开关22具有开启、闭合两种状态,闭合状态时,内凹槽222与限位凸起521卡接,可将快拆开关22限制在U型开口52内;开启状态时,内凹槽222与限位凸起521分离,可将快拆开关22与U型开口52分开,该车架50可绕连接轴21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结构20的外壳与车架50通过连接轴21转动连接,快拆开关22设置在传动结构20的外壳上,车架50上的U型开口52可以卡在快拆开关22上进行固定,快拆开关22的作用类似于固定销,可以将传动结构20与车架50的转动连接变成固定连接,当然,将U型开口52与快拆开关22分离即可使其重新变为转动连接状态,需要将上述折叠自行车折叠时,扳动快拆开关22的拨片将快拆开关22两端的限位螺帽221调松,此时限位螺帽221内侧的内凹槽222与U型开口52外侧的U形的限位凸起521分离,U型开口52即不再受到内凹槽222的限位,U型开口52即可与快拆开关22的杆部分离,使传动结构20与车架50之间仅剩连接轴21连接,以实现转动折叠,相应地,在使用时则将快拆开关22拧紧,使限位螺帽221的内凹槽222与U型开口52的限位凸起521卡接,使U型开口52卡住快拆开关22以实现固定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传动结构20上还设有第一下限位部23和第二下限位部24,第一下限位部23与连接轴21的一端连接,第二下限位部24与连接轴21的另一端连接;
第一下限位部23的端部设有第一弹性块231,第一弹性块231用于对左曲柄31进行限位,第二下限位部24的端部设有第二弹性块241,第二弹性块241用于对右曲柄32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区别于传统的踩踏式自行车在使用时脚踏均做完整的圆周运动,上述折叠自行车的左右脚踏是上下交替往复做曲线运动,即使用过程中只在100度左右的范围上下运动,因而,在曲柄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为了对曲柄进行限位,减小空转行程,所以需要设置下限位部对其进行限位,当使用者需要休息时,下限位部也可以对曲柄进行支撑;具体来讲,参照图1和图3,左曲柄31一端连接在传动结构20上端的左侧,右曲柄32与左曲柄31对称设置,连接轴21则位于传动结构20上端靠近下部的位置,以左曲柄31和第一下限位部23为例,右曲柄32和第二下限位部24类似,当左曲柄31与第一下限位部23抵接时,左曲柄31位于其旋转下限位置,此时第一下限位部23尽量靠近左曲柄31的中部,避免左曲柄31在受力时力臂过长导致第一下限位部23或左曲柄31与传动结构20的连接处承受的压力过大,若左曲柄31或传动结构20所使用的材质强度不够时,容易发生断裂危险,此外,在第一下限位部23的端部设置第一弹性块231,可以在左曲柄31与第一下限位部23抵接时形成缓冲作用,既可以对左曲柄31形成保护,又由于人是站着骑行,第一弹性块231具有弹性,能起到一定的避震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传动结构20上设有输入轴27,左曲柄31的一端设有第一接头管311,第一接头管311内设有第一棘轮312,左曲柄31通过第一棘轮312与输入轴27的一端连接,右曲柄32的一端设有第二接头管322,第二接头管322内设有第二棘轮323,右曲柄32通过第二棘轮323与输入轴27的另一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输入轴27的两端分别连接左曲柄31和右曲柄32,将两边曲柄的动力传递给传动结构20,再带动前轮10转动。以第一棘轮312为例,第二棘轮323类似,第一棘轮312包括第一齿座3121、第一弹片3122、第一棘齿3123和第一齿套3124,如图9所示,第二棘轮323包括第二齿座3231、第二弹片3232、第二棘齿3233和第二齿套3234,第一棘轮312通过配置在左曲柄31前端内部的第一齿套3124,配合卡接于输入轴27左端的第一齿座3121实现输入轴27相对于左曲柄31单向旋转,即通过第一棘齿3123卡在第一齿座3121上,第一弹片3122一端抵接第一棘齿3123,另一端抵接第一齿座3121,使第一棘齿3123与第一齿套3124啮合实现单向锁止,具体使用时,左曲柄31由上往下运动时,左曲柄31与输入轴27为锁止状态,左曲柄31带动输入轴27旋转,输入轴27对内做功,实现动力输入,左曲柄31由下往上运动时,左曲柄31与输入轴27为非锁止状态,左曲柄31向上回位而输入轴27不转,即由下往上运动为左曲柄31的空转行程。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第一弹片3122和第一棘齿3123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等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传动结构20上还设有第一上限位部25和第二上限位部26,第一上限位部25设置在第一接头管311的一侧,第二上限位部26设置在第二接头管322的一侧,第一接头管311的外壁上设有第一限位块3111,第二接头管322的外壁上设有第二限位块3221;
第一上限位部25包括第一扭簧251和第一限位爪252,第一限位爪252具有凸出的第一爪端2521,第一限位爪252可转动套接到传动结构20上,第一扭簧251的一端与第一限位爪252卡接,另一端卡接在传动结构20上,将第一爪端2521限位至对第一限位块3111的限位位置,转动第一限位爪252可使得第一爪端2521脱离对第一限位块3111的限位位置;
第二上限位部26包括第二扭簧261和第二限位爪262,第二限位爪262具有凸出的第二爪端2621,第二限位爪262可转动套接到传动结构20上,第二扭簧261的一端与第二限位爪262卡接,另一端卡接在传动结构20上,将第二爪端2621限位至对第二限位块3221的限位位置,转动第二限位爪262可使得第二爪端2621脱离对第二限位块3221的限位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来讲,以左曲柄31一侧为例,右曲柄32一侧类似,左曲柄31的前端即左曲柄31与输入轴27连接的一端,第一接头管311为空心的管状,套接在第一棘轮312上,第一接头管311内壁上设有齿状结构,能够与第一齿套3124相配合,随着第一接头管311向上转动,第一限位块3111会与第一限位爪252的第一爪端2521抵接,第一限位爪252形成对第一限位块3111的限位,如图6所示,第一限位爪252包括第一扭簧251,第一扭簧251的一端卡接在第一限位爪252上,另一端则卡接在传动结构20的外壳上,在需要对折叠自行车进行折叠时,可以将第一限位爪252向上转动,使第一爪端2521远离第一限位块3111的转动路径,不再能对第一限位块3111形成阻挡,则左曲柄31可以无阻碍向上前方旋转折叠到前轮10的侧面,将左曲柄31折叠到如图4所示的位置时,松开第一限位爪252,第一扭簧251带动第一限位爪252回转,卡住第一限位块3111,使得左曲柄31固定在折叠状态。
当自行车处于使用状态时,以坐标原点位于输入轴27上,X轴朝向车前方为例,通过设置第一上限位部25、第二上限位部26、第一下限位部23和第二下限位部24,可以使得左曲柄31和右曲柄32的下限位置设置在与X轴夹角为180度角至240度角的位置,骑行时,用户大概在100度左右的范围踩踏,例如在135度角至225度角的范围蹬踩,是可以始终踩踏在最高效的角度区间,上下的复位也比起360度的圆周运动节约了很多空转行程。这种情况下,曲柄可以比普通自行车的曲柄做得更长,根据杠杆原理,力臂越长越省力,而普通自行车曲柄不能打到地上,也就限制了其长度。另外,这种上下踩踏更合适于站着骑行,因此也充分利用了人的自身重力,因此骑起来也更轻松,站着骑行也可以充分利用人体重力来骑行,综合以上三点这个踩踏系统比起普通自行车效率提高50%以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输入轴27上还连接有第三扭簧271和第四扭簧272,第三扭簧271一端与传动结构20连接,第三扭簧271另一端与左曲柄31连接,第四扭簧272一端与传动结构20连接,第四扭簧272另一端与右曲柄3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左曲柄31和右曲柄32能够在结束向下做工的过程后可以自动向上回弹,输入轴27的两端分别设置了与其相应配合的第三扭簧271和第四扭簧272,以左曲柄31一侧为例,当左曲柄31被踩踏向下转动时,带动第三扭簧271转动扭紧,此时第三扭簧271不断积蓄弹性势能,当用户转换重心对右曲柄32施力踩踏时,左曲柄31不受向下的力,此时第三扭簧271的弹性势能被释放,带动左曲柄31向上转动,便于用户来回踩踏进行骑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后轮结构60还包括左轮臂64和右轮臂65,后轮包括左后轮61和右后轮62,悬挂架63具有左连接口631和右连接口632;
左轮臂64一端连接左后轮61,另一端连接左连接口631,左轮臂64能以左连接口631的轴线作为中心轴旋转折叠;右轮臂65一端连接右后轮62,另一端连接右连接口632,右轮臂65能以右连接口632的轴线作为中心轴旋转折叠。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后轮结构60而言,上述悬挂架63可以是一体成型件,也可以是几个零部件之间焊接、拼接形成,可以是V型件,也可以是T型件,值得一提的是,当悬挂架63连接于车身后端下方时左连接口631和右连接口632略微向上倾斜,而对应的左轮臂64连接左后轮61的一端略微向下倾斜,与左连接口631适配连接,右轮臂65具体结构与左轮臂64类似,这样在连接之后,当左后轮61和右后轮62均处于使用状态位置,左后轮61和右后轮62整体呈外“八”字形,以图10和图13为例,左轮臂64上设有第三接头641,该第三接头641上设有第一缺口6411和第二缺口6412,此时第三接头641与第一定位件642通过第一缺口6411卡接,与左轮臂64类似,右轮臂65上设有第四接头651,该第四接头651上设有第三缺口6511和第四缺口6512,此时第四接头651与第二定位件652通过第三缺口6511卡接,当左后轮61和右后轮62位于折叠状态位置时,能够通过外力使得第一定位件642脱离第一缺口6411,并旋转与第二缺口6412卡接,使得第二定位件652脱离第三缺口6511,并旋转与第四缺口6512卡接,以实现左后轮61和右后轮62的折叠和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左曲柄31一端连接有左脚踏33,右曲柄32一端连接有右脚踏34;
左脚踏33包括第一防转组件331、第一连接管332和第一脚踏333;右脚踏34包括第二防转组件341、第二连接管342和第二脚踏343;
第一连接管332具有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接口3321和第二接口3322,第一防转组件331与左曲柄31可拆卸卡接,第一防转组件331自第一接口3321穿入第一连接管332,并对第一连接管332进行限位,第一脚踏333通过第二接口3322与第一连接管332活动连接;
第二连接管342具有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三接口3421和第四接口3422,第二防转组件341与右曲柄32可拆卸卡接,第二防转组件341自第三接口3421穿入第二连接管342,并对第二连接管342进行限位,第二脚踏343通过第四接口3422与第二连接管342活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折叠自行车时,除去上述折叠步骤之外,还可以将左脚踏33以左曲柄31为轴旋转90度,使之贴合在前轮10的左侧,将右脚踏34以右曲柄32为轴旋转90度,使之贴合在前轮10的右侧,自行车折叠后的体积进一步减小。此外,如图2所示,以第二连接管342为例,第一连接管332类似,第二连接管342为“T”型或者“L”型的连接管,第二连接管342的两端管口轴线相互垂直,第二连接管342的一端套接在右曲柄32的后端上,第二连接管342能以右曲柄32的后端的轴线为轴转动,同理,第二连接管342的另一端则连接在右脚踏34的一端上,右脚踏34整体能绕着右曲柄32后端的轴线转动并贴合在前轮10的右侧。
此外,为了在使用时左脚踏33能对使用者的足部形成支撑,第一连接管332上还设置有用于防止第一连接管332转动的机构,第一防转组件331是具有周向限位结构的一个零部件或者几个零部件的组合,以图14为例,第一防转组件331由第三弹片3311、第一防转挡片3312和螺丝3313组成,如图15所示,第一防转挡片3312内侧设置有一个向内凸起的四边形凸块,而左曲柄31的末端的端面这一侧设置有一个四边形凹槽,通过四边形凸块和四边形凹槽卡接再由螺丝3313穿过该第一防转挡片3312固定到左曲柄31的末端,这样第一防转挡片3312就不能周向旋转了,此时,第三弹片3311夹在第一防转挡片3312和第一连接管332之间,用以增大第一连接管332的转动摩擦力,即只有在使用时很用力扳动第一脚踏333时,第一脚踏333才能够旋转。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连接管332和左曲柄31的末端相互设置一些卡块,即在第一连接管332的内侧壁和左曲柄31的末端的外侧壁设置相互配合的卡块,以在第一脚踏333向外折叠至与水平面平行的位置时对其进行限位,此时左脚踏33能够固定在折叠位置;第二连接管342与第一连接管332类似,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头管44包括上车头管441和下车头管442,上车头管441和下车头管442通过快拆锁扣443活动套接,连接接头43连接在上车头管441顶端。
在本实施例中,车头管44设置成两节,即上车头管441和下车头管442,上车头管441和下车头管442活动套接,可以降低折叠后的长度,有利于减小折叠后的体积。如图5所示,快拆锁扣443包括快拆锁紧环4431、快拆压紧螺丝4432、第一止转螺丝4433、耐磨垫片4434、快拆拉杆4435、拉杆连接轴4436、快拆扳手4437和第二止转螺丝4438,上车头管441设有一个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限位槽4411,下车头管442的顶端设有一个限位孔和一个松紧槽,上车头管441插接到下车头管442内,快拆锁紧环4431套接在下车头管442的顶端,第一止转螺丝4433由穿过快拆锁紧环4431抵接限位槽4411,快拆拉杆4435一端连接快拆压紧螺丝4432,另一端依次穿过快拆锁紧环4431的两个定向孔,再穿过耐磨垫片4434连接拉杆连接轴4436,拉杆连接轴4436通过第二止转螺丝4438设置在快拆扳手4437一端,通过控制快拆拉杆4435可对快拆锁紧环4431的松紧进行控制,夹紧固定上车头管441和下车头管442的连接处,或者松开该连接处,以实现上车头管441和下车头管442的收纳,车头管44收纳后,整体长度与左把手41长度基本相同,即与右把手42长度也基本相同。
下车头管442下部还螺接有下管连接头4421,该下管连接头4421底部具有一倾斜结构4422,该倾斜结构4422上具有一连接块,该连接块设有一轴孔,该轴孔用于活动连接自行车车身,拆卸下固定车头管44的限位套之后,通过该倾斜结构4422能够使得车把整体以该轴孔为轴旋转至贴近前轮10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左把手41一端设有第一接头411,右把手42一端设有第二接头421,连接接头43具有第一连接口431和第二连接口432;第一连接口431具有第一卡接位和第二卡接位,第二连接口432具有第三卡接位和第四卡接位;
展开时,第一接头411连接第一连接口431并卡接于第一卡接位,第二接头421连接第二连接口432并卡接于第三卡接位;折叠时,第一接头411连接第一连接口431并卡接于第二卡接位,第二接头421连接第二连接口432并卡接于第四卡接位。
在本实施例中,左把手41活动连接第一连接口431,左把手41能以第一连接口431的轴线作为中心轴绕第一连接口431旋转;右把手42活动连接第二连接口432,右把手42能以第二连接口432的轴线作为中心轴绕第二连接口432旋转;
左把手41还包括:第一主杆415和第一连接杆416;右把手42还包括:第二主杆425和第二连接杆426,第一连接杆416一端连接第一主杆415,另一端连接第一接头411;第二连接杆426一端连接第二主杆425,另一端连接第二接头421,第一主杆415和第一连接杆416之间所形成夹角的补角为α1,第一连接杆416和第一接头411之间的夹角为β1,第一连接口431的轴线和车头管44之间的夹角为γ1;α1、β1和γ1的关系满足:α1+β1+γ1=180°。
第二主杆425和第二连接杆426之间所形成夹角的补角为α2,第二连接杆426和第二接头421之间的夹角为β2,第二连接口432的轴线和车头管44之间的夹角为γ2;α2、β2和γ2的关系满足:α2+β2+γ2=180°,在左把手41一侧,这样设置能够实现折叠后第一主杆415与车头管44平行,在右把手42一侧,这样设置能够实现折叠后第二主杆425与车头管44平行。
左把手41还包括第一限位环412、第一限位螺丝413和第一弹簧414;右把手42还包括第二限位环422、第二限位螺丝423和第二弹簧424;
其中,第一接头411的侧壁上设有一对由一侧穿过对侧的第一开口4111,第二接头421的侧壁上设有一对由一侧穿过对侧的第二开口4211;第一卡接位为第一连接口431侧壁上的一对第一限位缺口4311,第二卡接位为第一连接口431侧壁上的一对第二限位缺口4312,第三卡接位为第二连接口432侧壁上的一对第三限位缺口4321,第四卡接位为第二连接口432侧壁上的一对第四限位缺口4322;
第一限位螺丝413由第一限位环412一侧穿入,穿过第一开口4111并固定于第一限位环412另一侧,且第一限位环412套接在第一接头411上,第一接头411内靠近开口处设有第一限位钩,而第一开口4111设置在远离第一接头411的开口处,第一弹簧414一端连接第一限位钩,另一端连接第一限位螺丝413,当自行车展开时,由于第一接头411是插入第一连接口431进行连接的,连接时,第一限位钩位于第一限位缺口4311内侧,即始终产生一个拉力将第一限位螺丝413卡在第一限位缺口4311上,防止第一限位螺丝413脱离第一限位缺口4311。第一弹簧414始终给第一限位螺丝413提供一个弹力,将第一限位螺丝413往第一限位钩方向拉,右把手42与之类似,不再赘述。
当自行车展开时,第一开口4111对应第一限位缺口4311,第一限位环412卡接于第一连接口431外侧,第一限位螺丝413卡接到第一限位缺口4311上;第二开口4211对应第三限位缺口4321,第二限位环422卡接于第二连接口432外侧,第二限位螺丝423卡接到第三限位缺口4321上;当自行车折叠时,第一开口4111对应第二限位缺口4312,第一限位环412卡接于第一连接口431外侧,第一限位螺丝413卡接到第二限位缺口4312上;第二开口4211对应第四限位缺口4322,第二限位环422卡接于第二连接口432外侧,第二限位螺丝423卡接到第四限位缺口4322上。
以左把手41为例,上述第一开口4111是以第三接头641的轴线做为对称轴的一对开口,第一限位螺丝413可以在第一开口4111内左右滑动,相当于第一开口4111形成了第一限位螺丝413的滑槽,可以通过外力,例如用户用手就可以在第一开口4111内扳动第一限位螺丝413左右运动,使得第一限位螺丝413可以在第一开口4111内左右滑动。当需要在使用状态位置固定左把手41时,只需要在使用状态位置将左把手41的第三接头641插入到第一连接口431,此时,第一开口4111的靠近第一限位缺口4311的一侧就与第一限位缺口4311对齐,之后将第一限位螺丝413扳动到第一限位缺口4311上进行卡接,这样,左把手41就固定住了,第一限位螺丝413可以通过过盈配合连接第一限位缺口4311。拆卸时,只需要将第一限位螺丝413从第一限位缺口4311上拔出,左把手41就可以进行旋转收纳了。右把手42固定在折叠状态位置与上述原理类似,不再赘述;同理,右把手42在使用状态位置和折叠状态位置的固定与拆卸原理,均与左把手41的原理类似,不再赘述。另外,第一限位缺口4311和第二限位缺口4312可以相邻布置,即第一限位缺口4311旁边就是第二限位缺口4312,具体可以如图8所示,结合图12,这种情况下,左把手41卡接于使用状态位置时,左把手41握持的一端略微向车头前方倾斜,在整车整体比较小的时候,用户自然伸手即是操控车把的位置,利于手部操控发力,骑行符合人体工程学。
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申请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前轮、传动结构、左把手、右把手、可伸缩的车头管、车架和后轮结构;
所述传动结构上设有输出轴、可折叠的左曲柄和右曲柄;一所述前轮连接所述输出轴的一端,另一所述前轮连接所述输出轴的另一端;
所述车头管的底端与所述传动结构铰接,所述车头管的顶端设有一连接接头,所述左把手与所述连接接头一端可折叠连接,所述右把手与所述连接接头另一端可折叠连接;
所述后轮结构包括设有可折叠后轮的悬挂架,所述车架一端通过一快拆开关与所述传动结构可折叠连接;所述悬挂架活动连接所述车架另一端;
折叠时,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折叠至整体与所述车头管平行,所述车头管收缩后折叠于两所述前轮前侧,所述车架折叠于两所述前轮后侧且位于两所述前轮之间,所述后轮与两所述前轮平行,所述左曲柄位于两所述前轮左侧且整体与两所述前轮平行,所述右曲柄位于两所述前轮右侧且整体与两所述前轮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结构上设有所述快拆开关;
所述车架一端通过一连接轴连接所述传动结构,所述车架此端上还设有U型开口;
所述U型开口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凸起,所述快拆开关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螺帽,所述限位螺帽的内侧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配合的内凹槽;
所述快拆开关具有开启、闭合两种状态,闭合状态时,所述内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卡接,可将所述快拆开关限制在所述U型开口内;开启状态时,所述内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分离,可将所述快拆开关与所述U型开口分开,该车架可绕所述连接轴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结构上还设有第一下限位部和第二下限位部,所述第一下限位部与所述连接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下限位部与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下限位部的端部设有第一弹性块,所述第一弹性块用于对所述左曲柄进行限位,所述第二下限位部的端部设有第二弹性块,所述第一弹性块用于对所述左曲柄进行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结构上设有输入轴,所述左曲柄的一端设有第一接头管,所述第一接头管内设有第一棘轮,所述左曲柄通过所述第一棘轮与所述输入轴的一端连接,所述右曲柄的一端设有第二接头管,所述第二接头管内设有第二棘轮,所述右曲柄通过所述第二棘轮与所述输入轴的另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结构上还设有第一上限位部和第二上限位部,所述第一上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头管的一侧,所述第二上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接头管的一侧,所述第一接头管的外壁上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二接头管的外壁上设有第二限位块;
所述第一上限位部包括第一扭簧和第一限位爪,所述第一限位爪具有凸出的第一爪端,所述第一限位爪可转动套接到所述传动结构上,所述第一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爪卡接,另一端卡接在所述传动结构上,将所述第一爪端限位至对所述第一限位块的限位位置,转动所述第一限位爪可使得所述第一爪端脱离对所述第一限位块的限位位置;
所述第二上限位部包括第二扭簧和第二限位爪,所述第二限位爪具有凸出的第二爪端,所述第二限位爪可转动套接到所述传动结构上,所述第二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爪卡接,另一端卡接在所述传动结构上,将所述第二爪端限位至对所述第二限位块的限位位置,转动所述第二限位爪可使得所述第二爪端脱离对所述第二限位块的限位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上还连接有第三扭簧和第四扭簧,所述第三扭簧一端与所述传动结构连接,所述第三扭簧另一端与所述左曲柄连接,所述第四扭簧一端与所述传动结构连接,所述第四扭簧另一端与所述右曲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结构还包括左轮臂和右轮臂,所述后轮包括左后轮和右后轮,所述悬挂架具有左连接口和右连接口;
所述左轮臂一端连接所述左后轮,另一端连接所述左连接口,所述左轮臂能以所述左连接口的轴线作为中心轴旋转折叠;所述右轮臂一端连接所述右后轮,另一端连接所述右连接口,所述右轮臂能以所述右连接口的轴线作为中心轴旋转折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曲柄一端连接有左脚踏,所述右曲柄一端连接有右脚踏;
所述左脚踏包括第一防转组件、第一连接管和第一脚踏;所述右脚踏包括第二防转组件、第二连接管和第二脚踏;
所述第一连接管具有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防转组件与所述左曲柄可拆卸卡接,所述第一防转组件自所述第一接口穿入所述第一连接管,并对所述第一连接管进行限位,所述第一脚踏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连接管活动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管具有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二防转组件与所述右曲柄可拆卸卡接,所述第二防转组件自所述第三接口穿入所述第二连接管,并对所述第二连接管进行限位,所述第二脚踏通过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管活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管包括上车头管和下车头管,所述上车头管和所述下车头管通过快拆锁扣活动套接,所述连接接头连接在所述上车头管顶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把手一端设有第一接头,所述右把手一端设有第二接头,所述连接接头具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具有第一卡接位和第二卡接位,所述第二连接口具有第三卡接位和第四卡接位;
展开时,所述第一接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口并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位,所述第二接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并卡接于所述第三卡接位;折叠时,所述第一接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口并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接位,所述第二接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并卡接于所述第四卡接位。
CN202310145469.3A 2023-02-21 2023-02-21 折叠自行车 Pending CN1175500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45469.3A CN117550002A (zh) 2023-02-21 2023-02-21 折叠自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45469.3A CN117550002A (zh) 2023-02-21 2023-02-21 折叠自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50002A true CN117550002A (zh) 2024-02-13

Family

ID=89817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45469.3A Pending CN117550002A (zh) 2023-02-21 2023-02-21 折叠自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5000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02561A (en) Collapsible bicycle
AU576288B2 (en) Collapsible bicycles with triangular frames
US4433852A (en) Foldable and portable vehicle
US5975551A (en) Folding frame bicycle
KR101139065B1 (ko) 접이식 자전거 프레임
US4422663A (en) Foldable and portable vehicle
US6595536B1 (en) Collapsible vehicle
US4284288A (en) Folding bicycle structure
TW201431733A (zh) 用於兩輪車的可折疊車架
HU185269B (en) Collapsible bicycle
EA007519B1 (ru) Складной велосипед
US4429890A (en) Foldable and portable vehicle
NO325574B1 (no) Sammenfoldbar sykkel
CN219154649U (zh) 折叠自行车
US7121567B1 (en) Bicycle having front and rear rotative wheel frames with actuatable means for engaging and disengaging the rear wheel frame rotation
CN117550002A (zh) 折叠自行车
WO2012034158A1 (en) Folding diamond type frame for a bicycle
WO2007032629A1 (en) Hands and legs drive folding cycle
JP2003506253A (ja) 折りたたみ式自転車用フレーム
CN219029657U (zh) 一种折叠平衡车
GB1603329A (en) Collapsible wheeled vehicle
GB2171656A (en)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collapsible bicycles
KR101767217B1 (ko) 길이 조절 및 분리 가능한 핸들을 갖는 자전거
CN219215268U (zh) 一种折叠自行车
CN219029658U (zh) 一种折叠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