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49645A - 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 - Google Patents

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49645A
CN117549645A CN202311760532.0A CN202311760532A CN117549645A CN 117549645 A CN117549645 A CN 117549645A CN 202311760532 A CN202311760532 A CN 202311760532A CN 117549645 A CN117549645 A CN 1175496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roller
conveying belt
assembly
prin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605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智
梁芳
李裕
李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Zhichuang Waterless Dyehouse Technology Co ltd
Dongguan Jinyinfeng Machinery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Zhichuang Waterless Dyehouse Technology Co ltd
Dongguan Jinyinfeng Machiner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Zhichuang Waterless Dyehouse Technology Co ltd, Dongguan Jinyinfeng Machinery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Zhichuang Waterless Dyehous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6053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4964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49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496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08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3/00Common details of rotary presses or machines
    • B41F13/08Cylinders
    • B41F13/10Forme cylinders
    • B41F13/11Gravure cyl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08Machines
    • B41F15/12Machines with auxiliary equipment, e.g. for drying print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14Details
    • B41F15/34Screens, Frames; Holders therefor
    • B41F15/38Screens, Frames; Holders therefor curv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14Details
    • B41F15/44Squeegees or doctors
    • B41F15/46Squeegees or doctors with two or more operative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9/00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 out printing operations combined with other operations
    • B41F19/001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 out printing operations combined with other operations with means for coating or lamin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23/00Devices for treating the surfaces of sheets, webs, or other articles in connection with printing
    • B41F23/04Devices for treating the surfaces of sheets, webs, or other articles in connection with printing by heat drying, by cooling, by applying pow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9/00Rotary intaglio printing pr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9/00Rotary intaglio printing presses
    • B41F9/06Details
    • B41F9/061Ink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9/00Rotary intaglio printing presses
    • B41F9/06Details
    • B41F9/08Wiping mechanisms
    • B41F9/10Doctors, scrapers, or like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AND TO STAMPS
    • B41P2215/00Screen printing machines
    • B41P2215/10Screen print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AND TO STAMPS
    • B41P2215/00Screen printing machines
    • B41P2215/10Screen print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41P2215/12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AND TO STAMPS
    • B41P2215/00Screen printing machines
    • B41P2215/50Screen printing machin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涉及印花和染色技术领域,至少包括机架、正面印花机组、反面印花机组以及动力装置;所述正面印花机组、所述反面印花机组首尾连接设置。所述正面印花机组的输出端设置于所述反面印花机组的输入端的上方或下方,相对于所述正面印花机组,所述反面印花机组的输入端设置于所述正面印花机组的输出端的下方或上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基材不会脱离正面环形输送带(和反面环形输送带,确保基材的平稳输送,基材在各版辊之间的路径和长度是固定的,不会产生传统工艺中的拉伸变形情况,加上行程调节装置的设置,使得各版间及正、反面之间的对版简单。

Description

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花和染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
背景技术
在很多应用场景下,需要对薄膜、卷筒纸、布料等基材的正反两面印制同一个图案,并且需要正反面的对版精确,而一般的印花都是采用同一台机器先印完正面后再印制反面,在加工过程中,基材会被拉伸变形,所以难以精确对版,尤其是对于纺织品等弹性较强的产品往往只能采用转印纸或转印膜的方式进行双面对版印花,不单效率低下,并且由于必须用到大量的转印纸或转印膜,成本很高,且不利于环保;
传统的纺织品的印染加工过程中,需将布料轧涂染液或各种化学工作液,然后把带有染液的布料加热烘干、发色、固色,传统的轧涂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均匀轧车、重载轧车等,但是这些方式压轧布料后的带液量偏高,容易造成后续高温烘干过程中染料的泳移现象,影响产品品质,并且烘干过程消耗的能耗过高,不利于节能环保;
因此,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寻找一种能够较好地实现双面对版直接印花机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压轧布料后的带液量偏高,容易造成后续高温烘干过程中染料的泳移现象,影响产品品质,并且烘干过程消耗的能耗过高,不利于节能环保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至少包括机架、正面印花机组、反面印花机组以及动力装置;
所述正面印花机组、所述反面印花机组首尾连接设置,所述正面印花机组的输出端设置于所述反面印花机组的输入端的上方或下方,相对于所述正面印花机组,所述反面印花机组的输入端设置于所述正面印花机组的输出端的下方或上方;
所述正面印花机组包括正面环形输送带组件、至少两组依次设置的正面印花组件;
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组件包括正面环形输送带,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通过其对应的正面环形输送带纠偏装置、正面环形输送带张力调节装置、正面环形输送带的动力轮、正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正面环形输送带的支撑轮设置于所述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的上方或下方;
各所述正面印花组件均至少包括相互压合设置的第一版辊和第一压辊、与所述第一版辊相配合设置的第一刮刀组件以及第一供料组件;
各所述第一版辊依次设置于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环形的上方,各所述第一压辊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的下方,并套设于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的环形的内部,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的工作面穿过所述第一压辊与所述第一版辊之间;基材位于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的工作面与所述第一版辊之间,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的工作面的胶黏剂将基材的反面与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粘合连接;
所述反面印花机组包括反面环形输送带组件、至少两组依次设置的反面印花组件;
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组件包括反面环形输送带,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通过其对应的反面环形输送带纠偏装置、反面环形输送带张力调节装置、反面环形输送带的动力轮、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反面环形输送带的支撑轮设置于所述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的下方或上方;
各所述反面印花组件均至少包括相互压合设置的第二版辊和第二压辊、与所述第二版辊相配合设置的第二刮刀组件以及第二供料组件;
各所述第二版辊依次设置于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环形的上方,所述第二压辊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版辊的下方,并套设于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的环形的内部,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的工作面穿过所述第二版辊和第二压辊之间,基材从所述正面印花机组输出后进入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的工作面与所述第二版辊之间,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的工作面的胶黏剂将基材的反面与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粘合连接;
所述第一压辊和所述第一版辊之间的压力把所述第一版辊表面携带的工作液压制、转移到基材的正面;所述第二压辊和所述第二版辊之间的压力把所述第二版辊表面剩余的工作液压制、转移到基材的反面;
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的输入端或输出端对应设置于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输出端或输入端的下方,并且,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的输入端或输出端的工作面与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输出端或输入端的工作面相切设置或压合设置,基材依次通过所述正面印花机组、所述反面印花机组的印制加工,完成正、反面的印制处理。
可选地,所述正面印花机组、反面印花机组之间的首尾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行程调节装置,所述第一行程调节装置包括正反面对版检测装置、第一行程调节轮以及所述第一行程调节轮升降移动装置、减速机构和电机,所述正反面对版检测装置为十字光标检测装置或数码成像检测装置,所述正反面对版检测装置朝向布面设置,所述第一行程调节轮升降移动装置与所述机架连接。
可选地,所述反面印花机组设置于所述正面印花机组的右边,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的输入端向右延伸,所述反面印花机组设置于所述正面印花机组的输入端的上方,并且,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输入端的工作面与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输出端的工作面相切设置或压合设置。
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正面印花组件之间的上方或下方设置有多个第二行程调节装置,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装置至少包括第二行程调节轮,各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对应设置于对应所述正面印花组件的后方,并设置于对应所述正面印花组件的上方或下方,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经过第一个所述正面印花组件后向上或向下运行,到达对应的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再从对应的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向下或向上运行呈倒“V”形或“V”形绕到下一组所述印花组件,依次反复运行,从最后一个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处再绕回到第一个所述印花组件,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输送带运行轨迹;
和/或,相邻两个所述反面印花组件之间的上方或下方设置有多个第二行程调节装置,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装置至少包括第二行程调节轮,各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对应设置于对应所述反面印花组件的后方,并设置于对应所述反面印花组件的上方或下方,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经过第一个所述反面印花组件后向上或向下运行,到达对应的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再从对应的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向下或向上运行呈倒“V”形或“V”形绕到下一组所述印花组件,依次反复运行,从最后一个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处再绕回到第一个所述印花组件,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输送带运行轨迹;
其中,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或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的工作区间呈多个间隔设置的“V”形或倒“V”形设置,对应所述正面印花组件或所述反面印花组件的后方设置有加热装置,并设置于所述正面印花组件或所述反面印花组件的上侧或下侧。
可选地,各所述正面印花组件和各所述反面印花组件为凹版印花组件,所述第一版辊和所述第二版辊的前方设置有第三压辊组件;
其中,所述第三压辊组件包括所述第一刮刀组件和所述第二刮刀组件,所述第一刮刀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刀架、第一刮刀片,以及第一进退调节装置,所述第一进退调节装置固定连接在机架上,所述第一进退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刀架连接,所述第一刮刀片与所述第一刀架连接,所述第二刮刀组件至少包括第二刀架、第二刮刀片,以及第二进退调节装置,所述第二进退调节装置固定在机架上,所述第二进退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二刀架连接,所述第二刮刀片与所述第二刀架连接,
所述第一刀架和所述第二刀架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和所述第二版辊的前方,对应所述第一刀架和第二刀架的刮刀片倾斜地向下设置,且刮刀片的刀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和第二版辊可调节间隙地抵靠设置,刮刀片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和第二版辊之间的上方为各工作液的储料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三压辊组件包括第三压辊和第三压辊的压力调节装置,各所述第三压辊分别可调节间隙和压力地抵靠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和所述第二版辊的前方,各所述第三压辊的表面包覆有弹性材质,各所述第三压辊的外圆面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和第二版辊可调节间隙地抵靠设置,各所述第三压辊和对应的第一版辊和第二版辊的两端设置有端部密封板,各端部密封板、所述第三压辊和对应的第一版辊和第二版辊之间的上方形成工作液的储料区。
可选地,所述第一版辊和所述第二版辊均为圆网印花版辊,所述第一刮刀组件和第二刮刀组件为圆网刮刀组件,所述圆网刮刀组件包括圆网刮刀片和所述圆网刮刀片的进退调节装置,所述圆网刮刀片为圆网印花机的专用刮刀片或磁棒;所述圆网刮刀片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和第二版辊内部,所述圆网刮刀片的刀口与对应的版辊的内圆面配合设置;
各所述第一供料组件和所述第二供料组件用于将工作液输送至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和所述第二版辊的内圆面与刮刀片之间,随所述所述第一版辊和所述第二版辊的运转,所述刮刀片将所述圆网印花版辊内的工作液从圆网的网孔挤出到所述圆网印花版辊的外表面,并将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和所述第二版辊内表面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
可选的,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的输入端的前方设置有第一基材发送装置,在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输出端的后方设置有第一成品收集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基材发送装置、所述正面印花机组、所述反面印花机组和所述第一成品收集装置构成一组完整的双面印花机组,用于对基材进行双面印制加工;
或者,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的输出端的后方还设置有第二成品收集装置,在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输入端的前方还设置有第二基材发送装置,所述基材发送装置、所述正面印花机组、所述第二成品收集装置构成一组完整的单面印花机组,用于对基材进行独立的单面印制加工;所述第二基材发送装置、所述反面印花机组、所述成品收集装置构成另一组完整的单面印花机组,用于对基材的另一面进行独立的单面印制加工。
可选的,在所述正面印花机组内,各所述正面印花组件的后方均设置有加热装置,用于对经过当前所述正面印花组件的基材进行加热烘干定型处理,所述正面印花机组对应的最后一组加热装置的加热长度和加热功率大于所述正面印花机组内其它加热装置的长度和功率,并且温度也高于其它加热装置的温度;
和/或,各所述反面印花组件的后方均设置有加热装置,用于对经过当前所述反面印花组件的基材进行加热烘干定型处理,所述反面印花机组对应的最后一组加热装置的加热长度和加热功率大于所述反面印花机组内其它加热装置的长度和功率,并且温度也高于其它加热装置的温度;
和/或,最后一所述正面印花组件的后方设置有加热装置,用于对完成正面印花的基材进行加热烘干处理;
和/或,最后一所述反面印花组件的后方设置有加热装置,用于对完成反面印花的基材进行加热烘干处理;
其中,所述加热装置为加热轮组、烘箱、蒸化机、拉幅定型机其中一种或多种。
可选的,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涂胶机组和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的涂胶机组为凹版涂布机组,所述凹版涂布机组至少包括第三料槽、第三凹版网纹辊、第三凹版网纹辊设置于第三料槽的上方,并部分浸泡于第三料槽内,所述凹版涂布机组还包括第三刮刀,所述第三刮刀用于将所述第三凹版网纹辊表面多余的胶黏剂刮除,所述第三凹版网纹辊和对应位置处的输送带可离合地压合设置,用于随所述第三凹版网纹辊的运转将其表面剩余的胶黏剂转移被对应的输送带的工作面;
和/或,所述凹版涂布机组还包括转移辊,所述转移辊与所述第三凹版网纹辊和对应位置处的输送带压合设置,所述转移辊随所述第三凹版网纹辊的运转,所述转移辊用于将从第三凹版网纹辊压合后得到微量的胶黏剂转移到对应的输送带的工作面。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由于基材(承印物)在正、反面的印制加工过程中,始终黏贴于第一输送带和第二输送带的表面,被两个输送带带动运行,并且,在各加热区间,正面环形输送带和反面环形输送带呈V形或倒V形设置,并被正面环形输送带和反面环形输送带承托输送,而不是呈悬空状态,加上胶黏剂的粘合作用,基材不会脱离正面环形输送带(和反面环形输送带,确保基材的平稳输送,也就是说,基材在各版辊之间的路径和长度是固定的,不会产生传统工艺中的拉伸变形情况,加上行程调节装置的设置,使得各版间及正、反面之间的对版简单。
2、本发明的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传统印花机的加热装置与印花组件是呈直线型间隔地分布,造成设备占地面积大,并且,各加热装置必须是独立设置的,散热较大,能耗较高,本发明各加热装置上下或左右连接设置,不单节省了大量的设备占用空间,并减少了散热面积,同时方便各加热装置集中加热,即各加热装置采用同一个热源进行加热,节约能源。
3、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的巧妙设置,实现了基材在两个输送带之间正反面无接缝互换,克服了基材在两个输送带之间转换时的张力,使得两个输送带之间的基材不会被拉长,利于正、反面的对版。
4、采用凹版或圆网直接双面印花,无需转印纸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5、本发明的这些特点和优在采用本发明对布料进行满版染色加工时,采用少量多次的染液施加方式,每次染色(印花)时的带液量都很低,避免了染色过程中高带液量引起的染料泳移现象,确保了产品品质,具体的技术特征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阐释。
6、由于正反面印花采用了上下叠置的设计,同时可作为两台独立的单面印花机器使用,扩大机器的使用场景,提高机器的使用效率,节约了大量的设备空间,同时节约操作人员数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侧图;
图3为本发明图2中A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正面印花机组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2、正面印花机组;210、正面环形输送带组件;211、正面环形输送带;220、正面环形输送带涂胶机组;230、正面环形输送带纠偏装置;240、正面环形输送带张力调节装置;250、正面环形输送带的动力轮;260、正面环形输送带的支撑轮;270、正面印花组件;271、第一版辊;272、第一压辊;280、正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3、反面印花机组;310、反面环形输送带组件;311、反面环形输送带;320、反面环形输送带的涂胶机组;330、反面环形输送带纠偏装置;340、反面环形输送带张力调节装置;350、反面环形输送带的动力轮;360、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370、反面环形输送带的支撑轮;380、反面印花组件;381、第二版辊;382、第二压辊;4、动力装置;5、第一行程调节装置;510、正反面对版检测装置;520、第一行程调节轮;530、第一行程调节轮升降移动装置;6、第二行程调节装置;610、第二行程调节轮;7、第三压辊组件;710、第三压辊;720、第三压辊的压力调节装置;730、第一刮刀组件;731、第一刀架;740、第二刮刀组件;741、第二刀架;8、第三料槽;810、第三凹版网纹辊;820、第三刮刀;830、转移辊;9、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
实施例1
为了便于理解,请参阅图1至图6,本发明提供的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的一个实施例,至少包括机架1、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以及动力装置4;
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首尾连接设置。正面印花机组2的输出端设置于反面印花机组3的输入端的上方或下方,相对于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的输入端设置于正面印花机组2的输出端的下方或上方;
正面印花机组2包括正面环形输送带组件210、至少两组依次设置的正面印花组件270;
正面环形输送带组件210包括正面环形输送带211,正面环形输送带涂胶机组220,正面环形输送带211通过其对应的正面环形输送带纠偏装置230、正面环形输送带张力调节装置240、正面环形输送带的动力轮250、正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280、正面环形输送带的支撑轮260设置于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的上方或下方,正面环形输送带涂胶机组220设置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环形的下部或侧旁,并对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工作面施加胶黏剂。
各正面印花组件270均至少包括相互压合设置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一压辊272、与第一版辊271相配合设置的第一刮刀组件730以及第一供料组件;
各第一版辊271依次设置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环形的上方,各第一压辊272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版辊271的下方,并套设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环形的内部,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工作面穿过第一压辊272与第一版辊271之间;基材位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工作面与第一版辊271之间,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工作面的胶黏剂将基材的反面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粘合在一起,由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带动运行;
反面印花机组3包括反面环形输送带组件310、至少两组依次设置的反面印花组件380;
反面环形输送带组件310包括反面环形输送带311,反面环形输送带的涂胶机组320,反面环形输送带311通过其对应的反面环形输送带纠偏装置330、反面环形输送带张力调节装置340、反面环形输送带的动力轮350、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360、反面环形输送带的支撑轮370设置于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的下方或上方,反面环形输送带的涂胶机组320设置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环形的下部或侧旁,并对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施加胶黏剂。
各反面印花组件380均至少包括相互压合设置的第二版辊381和第二压辊382、与第二版辊381相配合设置的第二刮刀组件740以及第二供料组件;
各第二版辊381依次设置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环形的上方,第二压辊382设置于对应的第二版辊381的下方,并套设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环形的内部,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穿过第二版辊381和第二压辊382之间,基材从正面印花机组2输出后进入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与第二版辊381之间,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的胶黏剂将基材的反面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粘合在一起,由反面环形输送带311带动运行;
第一压辊272和第一版辊271之间的压力把第一版辊271表面携带的工作液压制、转移到基材的正面;第二压辊382和第二版辊381之间的压力把第二版辊381表面剩余的工作液压制、转移到基材的反面;
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入端或输出端对应设置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输出端或输入端的下方,并且,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入端或输出端的工作面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输出端或输入端的工作面相切设置或压合设置,基材依次通过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的印制加工,完成正、反面的印制处理。
本实例中,第一供料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泵浦、管道。
随第一版辊271的运转,第一刮刀片将第一版辊271携带的多余的工作液刮除,只留下版面图案位置处的工作液;
第二供料组件至少包括第二泵浦、管道。
第二版辊381的运转,第二刮刀片将第二版辊381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只留下版面位置处的工作液;
基材的反面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工作面贴合,被正面环形输送带211输送运行,基材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出端输出后,在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360处,基材的正面粘合、包覆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随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继续运行。
为确保基材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出端输出时容易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剥离,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工作面不涂覆或少涂覆胶黏剂,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涂覆有较多的胶黏剂,也就是说,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对基材的粘合力较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粘合力强,当基材的正面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接触被压合的时候,基材就能够顺利地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剥离,并同时被粘合在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而不至于被拉伸变形,实现基材在两个输送带之间的无缝转接。
为确保基材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和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输出端输出时容易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和反面环形输送带311剥离,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和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涂覆胶黏剂的时间为可控制的,可将环形输送带的涂胶机组设置为间歇式的运行,比如当输送带被涂覆一个圆周后,停止涂覆五周,然后再次涂覆,如此循环,可确保输送带表面的胶黏剂不会过多,造成不容易剥离。
为进一步确保对版的准确度,正面及反面环形输送带311均选择不容易拉伸的输送带,优选正面及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基带为钢丝或铁氟龙或芳纶纤维,在基带的正面或/和反面设置弹性胶层,运行过程中,再在工作面涂覆胶黏剂,胶黏剂优选为压敏胶。
由于基材在双面印花过程中一直被正面及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粘合在一起,基材不容易变形,利于同一面的各版间以及正、反面之间的对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之间的首尾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行程调节装置5,第一行程调节装置5包括正反面对版检测装置510、第一行程调节轮520以及第一行程调节轮升降移动装置530、减速机构和电机,正反面对版检测装置510为十字光标检测装置或数码成像检测装置,正反面对版检测装置510朝向布面设置,第一行程调节轮升降移动装置530与机架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正反面对版检测装置510的检测信号电性控制第一调节装置运动,通过调节第一行程调节轮520的位置来调节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之间相邻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之间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和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长度,进而调节基材在相邻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之间的运行距离,通过调节这个距离,实现对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反面印花机组3设置于正面印花机组2的右边,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入端向右延伸,反面印花机组3设置于正面印花机组2的输入端的上方,并且,正面环形输送带211输入端的工作面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输出端的工作面相切设置或压合设置,相邻两个正面印花组件270和相邻两个反面印花组件380之间的上方或下方设置有多个第二行程调节装置6,第二行程调节装置6至少包括第二行程调节轮610,各第二行程调节轮610对应设置于对应正面印花组件270和反面印花组件380的后方,并设置于对应正面印花组件270和反面印花组件380的上方或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和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区间呈多个间隔设置的“V”形或倒“V”形设置,各加热装置9对应设置于对应正面印花组件270和反面印花组件380的后方,并设置于对应正面印花组件270和反面印花组件380的上方或下方,各加热装置9朝向对应位置处的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和反面环形输送带311设置,并对应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和反面环形输送带311间隔设置的“V”形或倒“V”形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各正面印花组件270和各反面印花组件380为凹版印花组件,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的前方设置有第三压辊组件7,第三压辊组件7包括第一刮刀组件730和第二刮刀组件740,第一刮刀组件730至少包括第一刀架731、第一刮刀片,以及第一进退调节装置,第一进退调节装置固定连接在机架1上,第一进退调节装置与第一刀架731连接,第一刮刀片与第一刀架731连接,第二刮刀组件740至少包括第二刀架741、第二刮刀片,以及第二进退调节装置,第二进退调节装置固定在机架1上,第二进退调节装置与第二刀架741连接,第二刮刀片与第二刀架741连接,第三压辊组件7还包括第三压辊710和第三压辊的压力调节装置720,各第三压辊710分别可调节间隙和压力地抵靠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的前方,各第三压辊710的表面包覆有弹性材质,各第三压辊710的外圆面为对应的第一或第二刮刀片的刀口,各第三压辊710和对应的第一或第二版辊381的两端设置有端部密封板,各端部密封板、第三压辊710和对应的第一或第二版辊381之间的上方形成工作液的储料区,第一刀架731和第二刀架741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的前方,对应第一刀架731和第二刀架741的刮刀片倾斜地向下设置,刮刀片的刀口与对应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可调节间隙地抵靠设置,刮刀片与对应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之间的上方为各工作液的储料区域。
随各版辊的运转,第三压辊710将对应的版辊表面多余的工作液挤出除,只剩下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表面凹下部分的工作液;基材随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和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运转,依次经过各第一压辊272与第一版辊271之间、各第二压辊382与第二版辊381之间,各压辊的压力把对应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表面剩余的工作液压制、转移到基材的反面,完成双面印花。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均为圆网印花版辊,第一刮刀组件730和第二刮刀组件740为圆网刮刀组件,圆网刮刀组件包括圆网刮刀片和圆网刮刀片的进退调节装置,圆网刮刀片为圆网印花机的专用刮刀片或磁棒,圆网刮刀片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内部,圆网刮刀片的刀口与对应的版辊的内圆面配合设置;
生产时,只需调节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360,使其不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接触即可,两组完整的单面印花机组互不干扰,可作为两台独立的单面印花机器使用,扩大机器的使用场景,提高机器的使用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入端的前方设置有第一基材发送装置,在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输出端的后方设置有第一成品收集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基材发送装置、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所述反面印花机组3和所述第一成品收集装置构成一组完整的双面印花机组,用于对基材进行双面印制加工;
或者,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出端的后方还设置有第二成品收集装置,在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输入端的前方还设置有第二基材发送装置,所述基材发送装置、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所述第二成品收集装置构成一组完整的单面印花机组,用于对基材进行独立的单面印制加工;所述第二基材发送装置、所述反面印花机组3、所述成品收集装置构成另一组完整的单面印花机组,用于对基材的另一面进行独立的单面印制加工。
多组印花机组的设置,可实现对承印物进行连续、多色、正反面的印制加工;传统印花机的加热装置9与印花组件是呈直线型间隔地分布,造成设备占地面积大,并且,各加热装置9必须是独立设置的,散热较大,能耗较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6所示,各正面印花组件270和各反面印花组件380的后方均设置有加热装置9;加热装置9为加热轮组、烘箱、蒸化机、拉幅定型机其中一种或多种,正面印花机组2和反面印花机组3对应的最后一组加热装置9的加热长度和加热功率大于其它加热装置9的长度和功率,并且温度也高于其它加热装置9的温度;
凹版涂布机组的料槽下方还设置有料槽升降装置,料槽升降装置为齿轮\齿条式升降装置或蜗轮蜗杆式升降装置,或液压、气压式升降装置,通过升降装置的升降作用使对应的料槽进行升降运动,利于清洗和换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正面环形输送带涂胶机组220和反面环形输送带的涂胶机组320为凹版涂布机组,凹版涂布机组至少包括第三料槽8、第三凹版网纹辊810、第三凹版网纹辊810设置于第三料槽8的上方,并部分浸泡于第三料槽8内,凹版涂布机组还包括第三刮刀820;凹版涂布机组还包括转移辊830,转移辊830与第三凹版网纹辊810和对应位置处的输送带压合设置;
第三凹版网纹辊810设置于第三料槽8的上方,并部分浸泡于第三料槽8内,凹版涂布机组还包括第三刮刀820、第三刮刀820将第三凹版网纹辊810表面多余的胶黏剂刮除,第三凹版网纹辊810和对应位置处的输送带可离合地压合设置,将第三凹版网纹辊810表面剩余的胶黏剂转移到输送带的工作面,随第三凹版网纹辊810的运转,胶黏剂就被转移到对应的输送带的工作面,随第三凹版网纹辊810的运转,转移辊830与第三凹版网纹辊810压合后得到微量的胶黏剂,并将胶黏剂转移到对应的输送带的工作面,更进一步,凹版涂布机组的料槽下方还设置有料槽升降装置,料槽升降装置为齿轮\齿条式升降装置或蜗轮蜗杆式升降装置,或液压、气压式升降装置,通过升降装置的升降作用使对应的料槽进行升降运动,利于清洗和换料。
实施例2
其中一个实例,如图1、图2、图4所示,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入端设置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输出端的下方,各自的动力轮均设置于对应的输送带的输出端,各自的被动轮均设置于对应的输送带的输入端,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360设置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出端的上方,并且,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360表面的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工作面相切设置或压合设置。
如图5-6所示,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输出端设置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输入端的上方,正面环形输送带211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在两条输送带的交接处相切设置或压合设置;
进一步,其中一个实例如图5所示,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出端包覆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输入端设置,在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出端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输入端之间,基材被两个输送带夹持输送,基材在两个输送带之间实现无缝转接,确保基材在两个输送带之间不会被拉伸。
如图3所示,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360为第一行程调节轮520,第一行程调节轮520与第一调节装置连接,第一行程调节装置5带动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360沿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工作面运动,调节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之间的相邻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之间基材的运行距离,实现正反面的对版。
如图1、图2所示,第一行程调节装置5包括导轮、减速电机或伺服电机、丝杆、滑轨、滑块。滑轨与机架1连接,导轮的两端与滑块连接,滑轨与滑块滑动配合设置,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之间的基材从第一行程调节装置5处的导轮包覆经过,正、反面对版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电性控制减速电机或伺服电机运转,通过丝杆带动导轮运动,调节该导轮的位置即可调节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之间基材运行的距离,进而实现正反面的对版。
其中一个实例,正、反面对版检测装置为设置于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的后方或各印花组件的后方的色彩检测控制系统,色彩检测控制系统包括分光光度仪、数据处理器和数据存储器、配料控制系统;分光光度仪、数据存储器、配料控制系统均与数据处理器电连接。通过色彩检测控制系统将检测到的色彩信号传递给第一行程调节装置5、配料、供料系统,进而实现自动控制色彩调节;
反面印花机组3设置于正面印花机组2的右边,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入端向右延伸,反面印花机组3设置于正面印花机组2的输入端的上方,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反面环形输送带311各自的动力轮均设置于对应的输送带的输出端,各自的被动轮均设置于对应的输送带的输入端,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360设置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出端的下方,并且,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工作面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相切设置或压合设置;
基材随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和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运转,依次经过各第一压辊272与第一版辊271之间、各第二压辊382与第二版辊381之间,各压辊的压力把对应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表面剩余的工作液压制、转移到基材的反面。
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和反面环形输送带311还设置有输送带清洗装置,输送带清洗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清洗水槽、毛刷清洗装置、铲刀或刮刀清洗装置、吹风式清洗装置。输送带清洗装置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输送带的下方,对输送带的工作面进行清洗操作。
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张力调节装置和反面环形输送带311张力调节装置均包括张力调节滚轮及其两端的滑动装置、弹簧及弹簧的弹力调节装置,弹簧与滑动装置连接,通过调节弹簧的弹力调节装置控制包覆于张力调节滚轮上的对应的输送带的张力。
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的圆周周长相同,
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工艺流程的前方设置有基材发送装置、展开装置、基材的对边或对中装置、等离子体处理装置、烫平轮组等功能性装置,后方还设置有冷却轮组、收卷装置等功能性装置。
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共用同一个动力装置4;
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为各自独立的动力装置4,两个独立的动力装置4通过第一行程调节装置5或两组印花机组之间的张力控制装置第三张力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控制两个独立的动力装置4之间的相对转速;
基材在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之间的相邻的两个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之间的运行距离为第一版辊271周长的整数倍。
如图1所示,正面印花组件270设置于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的上方,反面印花组件380设置于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的下方。
如图2-4所示,正面印花组件270设置于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的下方,反面印花组件380设置于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的上方。
如图1所示,第一刀架731、第二刀架741通过转动装置与机架1可转动地连接,转动装置包括配合设置的蜗轮和蜗杆,蜗杆与机架1连接,蜗轮与刀架的连接件转轴连接。蜗轮的旋转带动刀架和刮刀片旋转,调节刮刀片与对应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的间隙和压力。
进一步,刀架与对应刀架的连接件转轴的位置可调地设置,通过调节刀架与对应刀架的连接件转轴的位置,可调节对应的刮刀片与对应的凹版版辊之间的角度和距离,以满足不同直径的凹版版辊。
再进一步,第一刀架731、第二刀架741与机架1之间均设置有左右摆动装置,左右摆动装置的一端与刀架或刀架连接件转轴连接,另一端与机架1连接。左右摆动装置带动对应的刀架和刮刀片做左右往复运动,刮刀片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可将对应的凹版版辊表面携带的杂质去除。
如图2-3所示,左右摆动装置包括摆动动力装置4和滑动装置,滑动装置包括滑轨或滑杆、滑块或直线轴承或滑套,滑轨或滑杆与对应的刀架连接,滑块或滑套或直线轴承与机架1连接,摆动动力装置4的一端与机架1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滑轨或滑杆连接,带动对应的刀架和刮刀片做左右滑动。
其中一个实例,机架1侧壁设置有偏心轮或凸轮,刀架的连接件为转轴,转轴同时为滑杆,机架1的侧壁设置有滑套,转轴穿过滑套与对应的偏心轮或凸轮连接,偏心轮或凸轮带动转轴左右摆动,进而带动对应的刮刀片左右摆动。
摆动动力装置4为气缸、液压缸、减速机等装置,优选为减速机,减速机的入力轴与动力装置4传动连接,减速机的输出端连接有偏心轮或凸轮,对应的刀架连接件转轴连接有与偏心轮配合设置的挡块,通过偏心轮的转动带动对应的挡块左右摆动,进而带动对应的刀架和刮刀片做左右摆动。
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均转动地固定在机架1上,第一压辊272和第二压辊382均采用杠杆式原理分别相对于第一版辊271、第二版辊381可离合地压轧设置,
各版辊中心与对应的压辊中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上的夹角锐角为20-45°之间,优选为30°;
各版辊在对应的刮刀片刀口处的切线与刮刀片之间的夹角锐角为10-60之间,优选为20-30°。
各正面印花组件270和各反面印花组件380为凹版印花组件,各第一刮刀组件730和各第二刮刀组件740为封闭式刮刀,各封闭式刮刀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的前方或上方,各封闭式刮刀均包括一体设置的刀架及刮刀片和铲刀片,刮刀片和铲刀片连接设置于对应的刀架的前端和后端,刀口与对应的版辊外圆面配合设置,各版辊及对应的刀架及刮刀片和铲刀片的两端还设置有端部密封板,各版辊及对应的刀架及刮刀片和铲刀片,以及端部密封板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内腔,工作液通过泵浦和管道输入到内腔,部分版辊表面与内腔里面的工作液接触,随版辊运转,刮刀片或铲刀片将版辊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
各刀架与机架1之间设置有第一气囊装置,第一气囊装置包括第一气囊和第一气囊的承托及固定装置,第一气囊设置于第一气囊的承托及固定装置与对应的刀架之间,第一气囊通过对应的刀架将对应的刮刀片压向对应的版辊,第一气囊为一个或多个;
第一刮刀片为两个,分别为第一铲刀片和第一刮刀片,两个刀片分别设置于第一刀架731的前端和后端,铲刀片用于将第一版辊271表面多余的工作液铲除,得到均匀的工作液,刮刀片用于将第一版辊271表面的杂质刮除,同时,两个刀片的设置还有效地对储料区进行了密封,使得工作液不容易挥发。
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刀片损坏需要尽快更换刀片,优选两个刀片均为快速更换设计;
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均为双层结构的凹版版辊,双层结构的凹版版辊包括外层、内层以及轴芯,外层为厚壁钢管,内层为厚壁钢管,内层的中间部位的横截面的直径大于两端部位的横截面的直径,并且内层的中间部位的外壁与外层的中间部位的内壁连接,外层的两端部位和内层的两端部位通过设置于外层端部的挡圈或密封圈抵靠连接;内层与轴芯连接,外层的表面为不锈钢或电镀硬铬或陶瓷或包胶的表面,其工作区设置有凹部或凸部,凹部或凸部在外层的表面形成预先设计的图案。
第一刮刀组件730还包括第一左挡板和第一右挡板,第一左挡板和第一右挡板分别配合设置于第一版辊271与第一刮刀片的两端,第一左挡板和第一右挡板与第一版辊271、第一刮刀片形成工作液的储液区;
第二成品收集装置与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出端之间还可设置有第二冷却装置、储料装置等装置;有第二基材发送装置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输入端之间还可设置有展开装置、张力控制装置、纠偏装置、对中装置等装置;
最后一组加热装置9为加热轮组,每个加热轮组包括多个加热轮,加热轮的中心轴设置有通孔,通过通孔向加热轮内部通入蒸汽或导热油,加热轮组设置于双面凹版印花机的上方,利于操作并节省空间。进一步,加热轮组的外面设置有保温箱体以及尾气收集装置,节能的同时利于废气的回收和处理。
进一步,在双面凹版印花机的前方还设置有基材发送装置、在线前处理装置除油、退浆装置、等离子体处理装置、电晕处理装置等的其中一种或多种,在最后一组加热装置9的后方还设置有后处理装置、冷却装置、成品收集装置,比如水洗处理、手感处理、防霉处理等功能性处理装置,各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张力检测和控制装置、展开装置、对边/对中装置等辅助装置。
本实例中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烫平轮,一个或多个烫平轮顺序排列,对进入正面印花组件270之前的布料进行烫平定型操作。
其中一个实例,在成品收集之前还设置有冷却装置图4,冷却装置为一个或多个冷却轮冷却,或者采用单面/双面冷却风机进行风冷,也可采用自然冷却等冷却方式,对基材进行冷却处理。
基材承印物从正面印花机组2的入口处依次进入各第一版辊271和第一压辊272之间,依次被各第一压辊272压轧后,各第一版辊271上的工作液就被依次印制在基材的表面如正面,基材随第一输送带运转,进入第二输送带,再随第二输送带的运转,依次进入各第二压辊382与第二版辊381之间,依次被各第二压辊382压轧后,各第二版辊381上携带的工作液就被依次印制在基材的另一面如反面。
多组印花机组的设置,可实现对承印物进行连续、多色、正反面的印制加工。
传统印花机的加热装置9与印花组件是呈直线型间隔地分布,造成设备占地面积大,并且,各加热装置9必须是独立设置的,散热较大,能耗较高。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正反面印花机组3的上下两层加热装置9一体设置,不单节省了大量的设备占用空间,并减少了散热面积,同时方便上下两个加热装置9集中加热,即采用同一个热源进行加热,节约设备造价的同时节约能源。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正面印花机组2的对应正面印花组件270和反面印花组件380对应的多个加热装置9一体设置,采用同一个热源进行加热;本发明反面印花机组3的对应正面印花组件270和反面印花组件380对应的多个加热装置9也一体设置,也采用另一个热源进行加热,不单节省了大量的设备占用空间,并减少了散热面积,节约设备造价的同时节约能源;
第三凹版网纹辊810设置于第三料槽8的上方,并部分浸泡于第三料槽8内,第三刮刀820过/和转移辊830设置于第三凹版版辊的侧旁,第三凹版网纹辊810的上方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下部的工作面抵触设置,随第三凹版网纹辊810的运转,第三凹版网纹辊810表面的胶黏剂被转移到输送带的工作面。
如图6,正面输送带涂胶装置所示,第三凹版网纹辊810的上方还对应设置有第三压辊710,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环形的下部设置于第三凹版网纹辊810和第三压辊710之间,第三压辊710与第三凹版网纹辊810和对应位置处的输送带可离合地压合设置,随第三凹版网纹辊810的运转,第三凹版网纹辊810表面的胶黏剂被转移到输送带的工作面。
为使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工作面相较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得到较多的胶黏剂,可将正面环形输送带涂胶机组220的第三凹版网纹辊810的网纹目数降低,由于网纹辊的网纹目数越大带液量越少,这样可确保基材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输出端向正面环形输送带211输入端转换的时候,能够顺利地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剥离,然后被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粘附,实现无缝转接。
如图5-图6所示,为使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工作面相较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得到较多的胶黏剂,正面环形输送带涂胶机组220的第三凹版网纹辊810直接与输送正面输送带的工作面接触,而反面环形输送带的涂胶机组320的第三凹版网纹辊810则通过转移辊830与反面输送带的工作面接触,由于转移辊830不可能百分百转移凹版网纹辊表面的胶黏剂,这样可确保反面输送带的工作面得到的胶黏剂少于正面输送带,基材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输出端向正面环形输送带211输入端转换的时候,能够顺利地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剥离,然后被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粘附,实现无缝转接。
实施例3
在其他实施例中,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之间设置有两组印花机组之间的张力控制装置第三张力控制装置,张力控制装置设置于两组印花机组之间,检测基材的张力变化,通过张力控制装置以电流或电压或电阻变化的形式电性反馈给正面印花机组2或/和反面印花机组3的动力装置4,进而控制动力装置4的转速,达到自动调节正面印花机组2或/和反面印花机组3之间张力的目的。
其中一个实例,张力调节装置通过设置于两组印花机组之间的摆杆检测两组印花机组之间的张力,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之间的基材包覆摆杆设置,基材带动摆杆摆动,摆杆的摆动带动电位器的阻值变化,通过阻值的变化电性控制正面印花机组2或/和反面印花机组3的速度,进而达到张力恒定的目的。
其中一个实例,张力调节装置为压力/张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设置于两组印花机组之间的导轮的两端,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之间包覆该导轮设置,基材的压力变化通过压力传感器以电流或电压或电阻变化的形式电性反馈给正面印花机组2或/和反面印花机组3的动力装置4,进而控制动力装置4的转速,达到自动调节正面印花机组2或/和反面印花机组3之间张力的目的。
其中一个实例,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共用同一个动力装置4,动力装置4设置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输出端,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反面环形输送带311、各正面印花组件270和各反面印花组件380通过传递轴、齿轮、链条、无级变速器等机械装置相连,确保传动精确。
优选第一版辊271、第二版辊381的直径相同,以确保各辊轮的线速度相同,进一步,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出端的主动轮与反面环形输送带311输入端的被动轮之间通过齿轮传递动力。
其中一个实例,为确保两个输送带之间不产生速度差俗称打滑,在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360处,设置有输送带压合轮,输送带压合轮将正面环形输送带211、基材、反面环形输送带311压制在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360上,随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360运行。
工作液为液体分散染料,对应正面印花组件270和反面印花组件380将分散染料连续且多次地施加到涤纶布的正反面,经过低温烘干、高温固色,后分散染料就与涤纶布结合一起,完成正反面染色或印花操作。
由于液体分散染料在高带液量的状态下加热,传统的方法是采用一次性施加全部染料的方式单色,带液量较高,容易引起通常所说的泳移现象,造成布面色花,影响产品品质,本发明通过多次少量地施加染料,每次烘干过程中的带液量都很低,所以每次的烘干过程中都不容易产生泳移现象,可有效降低因染料泳移造成的品质异常。
其中一个实例,第一版辊271、第二版辊381的外圆或端面设置有对版十字光标,第一版辊271或/和第二版辊381轴端的齿轮与端轴之间设置有扭矩限制器,扭矩限制器的最大扭矩需足以确保齿轮不会打滑,需要在线对版时,降低扭矩限制器的扭矩,对应的凹版版辊与齿轮之间通过打滑实现对版,对版完成后加大扭矩限制器的扭矩,凹版版辊随齿轮运转。
进一步,为实现在线自动对版,可设置十字光标捕捉装置,通过成像技术捕捉十字光标,通过十字光标的位置信号自动控制扭矩限制器的输出扭矩,优选扭矩限制器为磁粉离合器或电磁离合器。
其中一个实例,第一版辊271、第二版辊381的外圆设置有对版十字光标,安装版辊时,将两个十字光标对准在预设位置处,即可实现正反面的准确对版,因此对版操作非常简单。
其中一个实例,各第一版辊271、第二版辊381的直径相同,前一个第一或第二版辊381与对应的压辊之间的压合点到相邻的一个第一或第二版辊381与第一压辊272之间的压合点的长度L1为第一或第二版辊381的周长的整数倍,对版时只需将两个版辊的十字光标印制在基材上对应的位置即可。
也可以通过两个伺服电机控制各版辊的运转,加上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实时对版,只是设备成本较高。
其中一个实例,正面印花组件270和反面印花组件380还包括配料、供料系统,配料、供料系统可单独配置或者共用,供料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原料桶、连接原料桶与料槽或/和料桶的管道和泵浦、连接于料桶和印花装置之间的管道和泵浦、连接料槽与料桶之间的管道和泵浦。
其中一个实例,供料系统包括至少四个原料桶,以及至少四个连接原料桶和料桶的管道和泵浦;
料桶和/或料槽内还设置有染液搅拌装置,染液搅拌装置连接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为气动马达或液压马达或电机。
其中一个实例,第一刀架731沿其轴线方向和第二刀架741沿其轴线方向均设置有通孔,第一刀架731沿其径向和第二刀架741沿其径向均设置有若干出料孔,出料孔的一端与通孔连接,另一端朝向对应的刮刀片和版辊之间,通孔与供料系统连接。
其中一个实例,供料系统还包括超声波震荡装置,超声波振荡装置包括超声波发生器、变幅器、换能器及振动器;
振动器设置于料桶或/和管道的侧壁,变幅器连接超声波发生器,变幅器连接换能器,换能器连接振动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超声波频率介于20-80KHz之间,超声波振荡装置输入功率介于0至5kW之间。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机架(1)、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以及动力装置(4);
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所述反面印花机组(3)首尾连接设置,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的输出端设置于所述反面印花机组(3)的输入端的上方或下方,相对于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所述反面印花机组(3)的输入端设置于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的输出端的下方或上方;
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包括正面环形输送带组件(210)、至少两组依次设置的正面印花组件(270);
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组件(210)包括正面环形输送带(211),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通过其对应的正面环形输送带纠偏装置(230)、正面环形输送带张力调节装置(240)、正面环形输送带的动力轮(250)、正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280)、正面环形输送带的支撑轮(260)设置于所述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的上方或下方;
各所述正面印花组件(270)均至少包括相互压合设置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一压辊(272)、与所述第一版辊(271)相配合设置的第一刮刀组件(730)以及第一供料组件;
各所述第一版辊(271)依次设置于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环形的上方,各所述第一压辊(272)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271)的下方,并套设于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环形的内部,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工作面穿过所述第一压辊(272)与所述第一版辊(271)之间;基材位于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工作面与所述第一版辊(271)之间,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工作面的胶黏剂将基材的反面与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粘合连接;
所述反面印花机组(3)包括反面环形输送带组件(310)、至少两组依次设置的反面印花组件(380);
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组件(310)包括反面环形输送带(311),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311)通过其对应的反面环形输送带纠偏装置(330)、反面环形输送带张力调节装置(340)、反面环形输送带的动力轮(350)、反面环形输送带的被动轮(360)、反面环形输送带的支撑轮(370)设置于所述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的下方或上方;
各所述反面印花组件(380)均至少包括相互压合设置的第二版辊(381)和第二压辊(382)、与所述第二版辊(381)相配合设置的第二刮刀组件(740)以及第二供料组件;
各所述第二版辊(381)依次设置于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环形的上方,所述第二压辊(382)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版辊(381)的下方,并套设于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环形的内部,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穿过所述第二版辊(381)和第二压辊(382)之间,基材从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输出后进入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与所述第二版辊(381)之间,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面的胶黏剂将基材的反面与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粘合连接;
所述第一压辊(272)和所述第一版辊(271)之间的压力把所述第一版辊(271)表面携带的工作液压制、转移到基材的正面;所述第二压辊(382)和所述第二版辊(381)之间的压力把所述第二版辊(381)表面剩余的工作液压制、转移到基材的反面;
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入端或输出端对应设置于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311)输出端或输入端的下方,并且,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入端或输出端的工作面与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311)输出端或输入端的工作面相切设置或压合设置,基材依次通过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所述反面印花机组(3)的印制加工,完成正、反面的印制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反面印花机组(3)之间的首尾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行程调节装置(5),所述第一行程调节装置(5)包括正反面对版检测装置(510)、第一行程调节轮(520)以及所述第一行程调节轮升降移动装置(530)、减速机构和电机,所述正反面对版检测装置(510)为十字光标检测装置或数码成像检测装置,所述正反面对版检测装置(510)朝向布面设置,所述第一行程调节轮升降移动装置(530)与所述机架(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面印花机组(3)设置于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的右边,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入端向右延伸,所述反面印花机组(3)设置于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的输入端的上方,并且,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输入端的工作面与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311)输出端的工作面相切设置或压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正面印花组件(270)之间的上方或下方设置有多个第二行程调节装置(6),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装置(6)至少包括第二行程调节轮(610),各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610)对应设置于对应所述正面印花组件(270)的后方,并设置于对应所述正面印花组件(270)的上方或下方,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经过第一个所述正面印花组件(270)后向上或向下运行,到达对应的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610),再从对应的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610)向下或向上运行呈倒“V”形或“V”形绕到下一组所述印花组件,依次反复运行,从最后一个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610)处再绕回到第一个所述印花组件,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输送带运行轨迹;
和/或,相邻两个所述反面印花组件(380)之间的上方或下方设置有多个第二行程调节装置(6),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装置(6)至少包括第二行程调节轮(610),各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610)对应设置于对应所述反面印花组件(380)的后方,并设置于对应所述反面印花组件(380)的上方或下方,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经过第一个所述反面印花组件(380)后向上或向下运行,到达对应的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610),再从对应的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610)向下或向上运行呈倒“V”形或“V”形绕到下一组所述印花组件,依次反复运行,从最后一个所述第二行程调节轮(610)处再绕回到第一个所述印花组件,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输送带运行轨迹;
其中,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或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工作区间呈多个间隔设置的“V”形或倒“V”形设置,对应所述正面印花组件(270)或所述反面印花组件(380)的后方设置有加热装置,并设置于所述正面印花组件(270)或所述反面印花组件(380)的上侧或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正面印花组件(270)和各所述反面印花组件(380)为凹版印花组件,所述第一版辊(271)和所述第二版辊(381)的前方设置有第三压辊组件(7);
其中,所述第三压辊组件(7)包括所述第一刮刀组件(730)和所述第二刮刀组件(740),所述第一刮刀组件(730)至少包括第一刀架(731)、第一刮刀片,以及第一进退调节装置,所述第一进退调节装置固定连接在机架(1)上,所述第一进退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刀架(731)连接,所述第一刮刀片与所述第一刀架(731)连接,所述第二刮刀组件(740)至少包括第二刀架(741)、第二刮刀片,以及第二进退调节装置,所述第二进退调节装置固定在机架(1)上,所述第二进退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二刀架(741)连接,所述第二刮刀片与所述第二刀架(741)连接,
所述第一刀架(731)和所述第二刀架(741)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271)和所述第二版辊(381)的前方,对应所述第一刀架(731)和第二刀架(741)的刮刀片倾斜地向下设置,且刮刀片的刀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可调节间隙地抵靠设置,刮刀片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之间的上方为各工作液的储料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压辊组件(7)包括第三压辊(710)和第三压辊的压力调节装置(720),各所述第三压辊(710)分别可调节间隙和压力地抵靠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271)和所述第二版辊(381)的前方,各所述第三压辊(710)的表面包覆有弹性材质,各所述第三压辊(710)的外圆面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可调节间隙地抵靠设置,各所述第三压辊(710)和对应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的两端设置有端部密封板,各端部密封板、所述第三压辊(710)和对应的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之间的上方形成工作液的储料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版辊(271)和所述第二版辊(381)均为圆网印花版辊,所述第一刮刀组件(730)和第二刮刀组件(740)为圆网刮刀组件,所述圆网刮刀组件包括圆网刮刀片和所述圆网刮刀片的进退调节装置,所述圆网刮刀片为圆网印花机的专用刮刀片或磁棒;所述圆网刮刀片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271)和第二版辊(381)内部,所述圆网刮刀片的刀口与对应的版辊的内圆面配合设置;
各所述第一供料组件和所述第二供料组件用于将工作液输送至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271)和所述第二版辊(381)的内圆面与刮刀片之间,随所述所述第一版辊(271)和所述第二版辊(381)的运转,所述刮刀片将所述圆网印花版辊内的工作液从圆网的网孔挤出到所述圆网印花版辊的外表面,并将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271)和所述第二版辊(381)内表面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入端的前方设置有第一基材发送装置,在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输出端的后方设置有第一成品收集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基材发送装置、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所述反面印花机组(3)和所述第一成品收集装置构成一组完整的双面印花机组,用于对基材进行双面印制加工;
或者,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211)的输出端的后方还设置有第二成品收集装置,在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311)的输入端的前方还设置有第二基材发送装置,所述基材发送装置、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所述第二成品收集装置构成一组完整的单面印花机组,用于对基材进行独立的单面印制加工;所述第二基材发送装置、所述反面印花机组(3)、所述成品收集装置构成另一组完整的单面印花机组,用于对基材的另一面进行独立的单面印制加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内,各所述正面印花组件(270)的后方均设置有加热装置(9),用于对经过当前所述正面印花组件(270)的基材进行加热烘干定型处理,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对应的最后一组加热装置(9)的加热长度和加热功率大于所述正面印花机组(2)内其它加热装置(9)的长度和功率,并且温度也高于其它加热装置(9)的温度;
和/或,各所述反面印花组件(380)的后方均设置有加热装置(9),用于对经过当前所述反面印花组件(380)的基材进行加热烘干定型处理,所述反面印花机组(3)对应的最后一组加热装置(9)的加热长度和加热功率大于所述反面印花机组(3)内其它加热装置(9)的长度和功率,并且温度也高于其它加热装置(9)的温度;
和/或,最后一所述正面印花组件(270)的后方设置有加热装置(9),用于对完成正面印花的基材进行加热烘干处理;
和/或,最后一所述反面印花组件(380)的后方设置有加热装置(9),用于对完成反面印花的基材进行加热烘干处理;
其中,所述加热装置(9)为加热轮组、烘箱、蒸化机、拉幅定型机其中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环形输送带涂胶机组(220)和所述反面环形输送带的涂胶机组(320)为凹版涂布机组,所述凹版涂布机组至少包括第三料槽(8)、第三凹版网纹辊(810)、第三凹版网纹辊(810)设置于第三料槽(8)的上方,并部分浸泡于第三料槽(8)内,所述凹版涂布机组还包括第三刮刀(820),所述第三刮刀(820)用于将所述第三凹版网纹辊(810)表面多余的胶黏剂刮除,所述第三凹版网纹辊(810)和对应位置处的输送带可离合地压合设置,用于随所述第三凹版网纹辊(810)的运转将其表面剩余的胶黏剂转移被对应的输送带的工作面;
和/或,所述凹版涂布机组还包括转移辊(830),所述转移辊(830)与所述第三凹版网纹辊(810)和对应位置处的输送带压合设置,所述转移辊(830)随所述第三凹版网纹辊(810)的运转,所述转移辊(830)用于将从第三凹版网纹辊(810)压合后得到微量的胶黏剂转移到对应的输送带的工作面。
CN202311760532.0A 2023-12-19 2023-12-19 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 Pending CN1175496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60532.0A CN117549645A (zh) 2023-12-19 2023-12-19 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60532.0A CN117549645A (zh) 2023-12-19 2023-12-19 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49645A true CN117549645A (zh) 2024-02-13

Family

ID=89820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60532.0A Pending CN117549645A (zh) 2023-12-19 2023-12-19 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4964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44420B (zh) 多辊毯带式转移印花装置
WO2018133258A1 (zh) 转移染色方法
CN105058991B (zh) 全自动高速数码喷印裁片一体机
CN221339856U (zh) 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
CN117549645A (zh) 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
CN217098969U (zh) 一种涂胶机
CN110733236A (zh) 一种方便布料输送的高效率丝印机
CN221339854U (zh) 毯式印花装置及毯式印花机
CN110777491B (zh) 一种设置有胶辊转移装置的轧车
CN221339847U (zh) 双面印染机组及双面印染系统
CN221292590U (zh) 双版印刷机
CN221366189U (zh) 多功能印花机以及系统
CN213866852U (zh) 一种表面给液轧车
CN110820197A (zh) 一种设置有双面涂覆压轧装置的微量给液轧车
CN110791901A (zh) 一种微量给液的轧车
CN211972698U (zh) 一种印轧涂覆装置及连续染色机
CN221292599U (zh) 卫星式圆网印花机构以及卫星式圆网印花机
CN221339883U (zh) 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
CN117549644A (zh) 双面印刷机组以及双面印刷装置
CN212294044U (zh) 一种设置有双面涂覆压轧装置的微量给液轧车
CN117656647A (zh) 双版印刷机及染色方法
CN210886561U (zh) 一种连续循环轧染机
CN221292591U (zh) 卫星式双面印花机
WO2018133255A1 (zh) 转移染色设备
CN214782611U (zh) 一种低量施液轧车及染色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