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36977A -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36977A
CN117536977A CN202210924910.3A CN202210924910A CN117536977A CN 117536977 A CN117536977 A CN 117536977A CN 202210924910 A CN202210924910 A CN 202210924910A CN 117536977 A CN117536977 A CN 1175369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block
guide
chute
interval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2491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松
任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2491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369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369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369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5Pivotal connections with at least a pair of arms pivoting relatively to at least one other arm, all arms being mounted on one p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2Pivotal connections incorporat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leaf spring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26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安装板、承载基座、第一主摆臂和第一阻尼组件;第一主摆臂包括第一主体、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均凸设于第一主体的一个表面;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之间具有第一阻尼间隔;第一阻尼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一弹性件、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安装轴和第一滑动轴;第一支架位于第一阻尼间隔内。第一阻尼组件安装于第一主摆臂的第一主体上,利用第一支架支撑第一弹性件,避免第一弹性件与第一安装板和承载基座接触,一方面节省了承载基座上的空间,另一方面,第一弹性件接触的部件数量较少,降低了第一弹性件变形时候的异响。

Description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产品。其中可折叠电子设备因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和便于携带的优点,已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目前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实现折叠和展开功能主要依靠转动机构,现有技术中的转动机构的同步及阻力结构基本都采用齿轮实现。
然而,目前的转动机构,结构比较复杂,增加了设计和装配难度,且普遍存在异响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结构比较简单,降低了设计和装配难度,消除了转动机构的异响。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安装板、承载基座、第一主摆臂和第一阻尼组件;第一主摆臂包括第一主体、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均凸设于第一主体的一个表面;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之间具有第一阻尼间隔;第一阻尼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一弹性件、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安装轴和第一滑动轴。
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为矩形板状。承载基座为长条状,第一安装板位于在承载基座的一侧。第一主摆臂连接第一安装板和承载基座。
第一主体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板,且滑动且转动连接承载基座;第一支架位于第一阻尼间隔内;第一安装轴转动连接第一支架和承载基座,第一滑动轴转动连接第一支架;第一滑块、第一弹性件和第二滑块依次套设于第一滑动轴;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可以在第一滑动轴上沿着轴向滑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相对,第一安装轴和第一滑动轴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第一导滑块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延伸,且设有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导滑槽。第二导滑块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延伸,且设有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导滑槽。第一滑动轴的相对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导滑槽和第二导滑槽内,第一滑动轴可以沿着第一导滑槽和第二导滑槽滑动。
第一主摆臂相对承载基座滑动且转动,带动第一滑动轴相对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滑动,第一滑动轴相对第一支架;以使第一支架相对第一主体滑动,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推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相互靠近,以同步压缩第一弹性件的两端,使第一弹性件产生阻尼力。
本实施例中,第一阻尼组件安装于第一主摆臂的第一主体上,利用第一支架支撑第一弹性件,避免第一弹性件与第一安装板和承载基座接触,一方面节省了承载基座上的空间,另一方面,第一弹性件接触的部件数量较少,降低了第一弹性件变形时候的异响。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摆臂相对承载基座滑动且转动时,第一滑动轴相对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滑动且转动,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使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相互远离,以同步释放第一弹性件的两端,使第一弹性件产生阻尼力。
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的滑动方向平行于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推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相互靠近,具体为,第一滑动轴在第一导滑槽和第二导滑槽内滑动,随着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之间间隔的变化,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被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推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之间的间隔也随之变化。当第一滑动轴带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移动至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间隔较小位置时,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相互靠近。当第一滑动轴带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移动至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间隔较大的位置时,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相互远离。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尼间隔包括连通的第一安装间隔和第二安装间隔;第二安装间隔的宽度小于第一安装间隔的宽度。第一滑动轴从第一安装间隔滑动至位于第二安装间隔内时,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推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相互靠近。第一滑动轴从第二安装间隙滑动至位于第一安装间隙时,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相互远离。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尼间隔还包括第三安装间隔,第一安装间隔、第二安装间隔和第三安装间隔沿着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连通;第三安装间隔的宽度大于第二安装间隔的宽度;第一滑动轴从第二安装间隔滑动至位于第三安装间隔时,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相互远离;第一滑动轴从第三安装间隔滑动至位于第二安装间隔时,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推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相互靠近。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滑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限位面、第一凸起面和第二限位面,第一凸起面相对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凸出;第二导滑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限位面、第二凸起面和第四限位面;第二凸起面相对第三限位面和第四限位面凸出。
第一限位面与第三限位面间隔相对,第一限位面与第三限位面之间的间隔为第一安装间隔;第一凸起面与第二凸起面间隔相对,第一凸起面与第二凸起面之间的间隔为第二安装间隔;第二限位面与第四限位面间隔相对,第二限位面与第四限位面之间的间隔为第三安装间隔。第一限位面、第一凸起面和第二限位面均为平行于X方向的平面,第一限位面和第一凸起面之间通过一斜面实现平滑过渡。第一凸起面和第二限位面之间通过一斜面实现平滑过渡。
在第一阻尼间隔仅包括第一安装间隔和第二安装间隔的情况下,第一导滑凸起包括第一限位面和第一凸起面,第二导滑凸起包括第三限位面和第二凸起面,第一限位面和第一凸起面可以连接为一个平整的斜面,该平整的斜面相对X方向倾斜。第三限位面和第二凸起面可以连接为一个平整的斜面,该平整的斜面相对X方向倾斜。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本体、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第一安装套和第二安装套;第一支撑本体包括长侧边和短侧边,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同轴,且均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本体的长侧边;第一安装套和第二安装套同轴,且均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本体的短侧边;第一滑动轴贯穿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且可相对第一安装套和第二安装套转动;第一安装轴贯穿第一安装套和第二安装套,且可相对第一安装套和第二安装套转动。
其中第一支撑本体包括沿X方向顺次连接的第一支撑部、第一中间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为长方形板状,第一中间为梯形板状。在Y方向上,第一支撑部的宽度大于第二支撑部的宽度,第一支撑部为第一支撑本体的长侧边,第二支撑部为第一支撑本体的短侧边。第一支撑部远离第一中间部的一侧设有第一避让缺口,第一避让缺口用于避让第一弹性件,以及用于减轻第一支架的重量。
第一连接套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套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同轴。第一滑动轴依次插设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且可以在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转动。第一安装套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套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同轴。第一安装轴依次插设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且可以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滑块设有第一导滑槽,第二导滑块设有第二导滑槽,第一导滑槽和第二导滑槽均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滑动轴伸出第一连接套的一端位于第一导滑槽内,且可沿着第一导滑槽滑动且转动,第一滑动轴伸出第二连接套的一端位于第二导滑槽内,且可沿着第二导滑槽滑动且转动。
第一导滑槽沿Y方向贯穿第一导滑块,和/或,第二导滑槽沿Y方向贯穿第二导滑块,以便于第一滑动轴的安装。具体为,第一滑动轴依次穿过第一导滑槽、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二导滑槽。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主摆臂、第二安装板和第二阻尼组件;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位于承载基座相对的两侧;第二主摆臂包括第二主体、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第二主体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板,且滑动且转动连接承载基座;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均凸设于第二主体的一个表面;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之间具有第二阻尼间隔。
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对称的分布于承载基座的两侧。
第二阻尼组件包括第二支架、第二弹性件、第三滑块、第四滑块、第二安装轴和第二滑动轴。第二支架位于第二阻尼间隔内,第二安装轴转动连接第二支架和承载基座;第二滑动轴转动连接第二支架;第三滑块、第二弹性件和第四滑块依次套设于第二滑动轴;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可以在第二滑动轴向沿着轴向滑动。
第二主摆臂相对承载基座滑动且转动时,带动第二滑动轴相对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第二滑动轴相对第二支架转动,以使第二支架相对第二主体滑动,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推动第三滑块和第四滑块相互靠近,以同步压缩第二弹性件的两端,使第二弹性件产生阻尼力。
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相对,第二安装轴和第二滑动轴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第三导滑块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延伸,且设有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导滑槽。第四导滑块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延伸,且设有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四导滑槽。第二滑动轴的相对两端分别位于第三导滑槽和第四导滑槽内,第二滑动轴可以沿着第三导滑槽和第四导滑槽滑动。
本实施例中,第二阻尼组件安装于第二主摆臂的第二主体上,利用第二支架支撑第二弹性件,避免第二弹性件与第二安装板和承载基座接触,一方面节省了承载基座上的空间,另一方面,第二弹性件接触的部件数量较少,降低了第二弹性件变形时候的异响。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相对承载基座滑动且转动时,第二滑动轴相对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滑动且转动,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使第三滑块和第四滑块相互远离,以同步释放第二弹性件的两端,使第二弹性件产生阻尼力。
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推动第三滑块和第四滑块相互靠近,具体为,第三滑动轴在第三导滑槽和第四导滑槽内滑动,随着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之间间隔的变化,第三滑块和第四滑块被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推动,第三滑块和第四滑块之间的间隔也随之变化。当第三滑动轴带动第三滑块和第四滑块移动至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间隔较小位置时,第三滑块和第四滑块相互靠近。当第三滑动轴带动第三滑块和第四滑块移动至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间隔较大的位置时,第三滑块和第四滑块相互远离。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阻尼间隔包括连通的第四安装间隔和第五安装间隔;第五安装间隔的宽度小于第四安装间隔的宽度;第二滑动轴从第四安装间隔滑动至位于第五安装间隔内时,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推动第三滑块和第四滑块相互靠近;第二滑动轴从第五安装间隔滑动至位于第四安装间隔时,第三滑块和第四滑块相互远离。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阻尼间隔还包括第六安装间隔;第四安装间隔、第五安装间隔和第六安装间隔沿着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连通;第六安装间隔的宽度大于第五安装间隔的宽度。第二滑动轴从第五安装间隔滑动至位于第六安装间隔时,第三滑块和第四滑块相互远离;第二滑动轴从第六安装间隔滑动至位于第五安装间隔时,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使第三滑块和第四滑块相互靠近。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滑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五限位面、第三凸起面和第六限位面,第三凸起面相对第五限位面和第六限位面凸出;第四导滑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七限位面、第四凸起面和第八限位面;第四凸起面相对第七限位面和第八限位面凸出。
第五限位面与第七限位面间隔相对,第六限位面与第八限位面之间的间隔为第四安装间隔;第三凸起面与第四凸起面间隔相对,第三凸起面与第四凸起面之间的间隔为第五安装间隔;第六限位面与第八限位面间隔相对,第六限位面与第八限位面之间的间隔为第六安装间隔。
第五限位面、第三凸起面和第六限位面均为平行于X方向的平面,第五限位面和第三凸起面之间通过一斜面实现平滑过渡。第三凸起面和第六限位面之间通过一斜面实现平滑过渡。
在第二阻尼间隔仅包括第四安装间隔和第五安装间隔的情况下,第三导滑凸起包括第五限位面和第三凸起面,第四导滑凸起包括第七限位面和第四凸起面,第五限位面和第三凸起面可以连接为一个平整的斜面,该平整的斜面相对X方向倾斜。第期限位面和第四凸起面可以连接为一个平整的斜面,该平整的斜面相对X方向倾斜。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支撑本体、第三连接套、第四连接套、第三安装套和第四安装套;第二支撑本体包括长侧边和短侧边,第三连接套和第四连接套同轴,且均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本体的长侧边;第三安装套和第四安装套同轴,且均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本体的短侧边;第二滑动轴贯穿第三连接套和第四连接套,且可相对第三安装套和第四安装套转动;第二安装轴贯穿第三安装套和第四安装套,且可相对第三安装套和第四安装套转动。
第二支撑本体包括沿X方向顺次固定的第三支撑部、第二中间部和第四支撑部。第三支撑部和第四支撑部为长方形板状,第二中间部为梯形板状。第三支撑部在Y方向的宽度大于第四支撑部的宽度。第三支撑部为第二支架的长侧边,第四支撑部为第二支架的短侧边。第三支撑部远离第二中间部一侧设有第二避让缺口,第二避让缺口用于避让第二弹性件,以及用于减轻第二支架的重量。
第三连接套设有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套设有第四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同轴。第二滑动轴依次插设于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且可以在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内转动。第三安装套设有第三安装孔,第四安装套设有第四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同轴。第二安装轴依次插设于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且可以在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内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滑块设有第三导滑槽,第四导滑块设有第四导滑槽,第三导滑槽和第四导滑槽均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滑动轴伸出第三连接套的一端位于第三导滑槽内,且可沿着第三导滑槽滑动且转动,第二滑动轴伸出第四连接套的一端位于第四导滑槽内,且可沿着第四导滑槽滑动且转动。
第三导滑槽沿Y方向贯穿第三导滑块,和/或,第四导滑槽沿Y方向贯穿第四导滑块,以便于第二滑动轴的安装。具体为,第二滑动轴依次穿过第三导滑槽、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和第四导滑槽。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包括固定连接第一摆动体和第一转动部;第一摆动体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板,第一转动部滑动且转动连接承载基座;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设于第一摆动体上。第二主体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摆动体和第二转动部;第二摆动体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板,第二转动部滑动且转动连接承载基座;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设于第二摆动体上。由此,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设有第一弧形凹槽,第一弧形凹槽的槽底面设有第一同步滑槽;第二转动部设有第二弧形凹槽,第二弧形凹槽的槽底面设有第二同步滑槽。
转动机构还包括同步件,同步件包括同步本体、第一同步条和第二同步条,第一同步条和第二同步条均凸设于同步本体的一表面;同步件安装于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且固定连接承载基座;第一同步条位于第一同步滑槽内,第二同步条位于第二同步滑槽内;第一同步滑槽和第一同步条均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同步滑槽和第二同步条均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相对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倾斜,且倾斜方向相反。
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相对承载基座滑动且转动时,第一同步条相对第一同步滑槽滑动,第二同步条相对第二同步滑槽滑动。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同步件,且同步件的第一同步条与第一主摆臂的第一同步滑槽配合,同步件的第二同步条与第二主摆臂的第二同步滑槽配合,使得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同步转动和滑动,进而使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同步转动。同步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因此加工工艺和精度较为容易把控。因此,同步件与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配合的精度也较高,提升了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的同步性,进而提升了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的同步性,同步性较高的情况下,转动机构转动时的异响问题同步改善。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对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倾斜的角度介于30度至60度之间。具体可以为30度、35度、40度、45度、50度、55度或者60度。由此,使得第一主摆臂、第二主摆臂可以同步沿着同步件滑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同步件具有同步底表面,所述同步底表面为外凸弧形面;所述第一同步条和所述第二同步条均凸设于所述同步底表面。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同步件还包括同步顶表面和两个同步端面,两个所述同步端面沿所述同步件的长度方向相背;所述同步顶表面沿所述同步件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同步底表面的两侧,所述同步顶表面沿所述同步件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两所述同步端面;所述同步件设有减重槽,所述减重槽凹设于所述同步顶表面,且贯穿两所述同步端面。减重槽使得同步件的重量较轻。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包括第一转动体和第二转动体,第一转动体和第二转动体固定连接第一摆动体的同一侧,且间隔排布;第二转动部包括第三转动体和第四转动体,第三转动体和第四转动体固定连接第二摆动体的同一侧,且间隔排布。
第一转动体、第三转动体、第二转动体、第四转动体依次排布在承载基座上,且均转动且滑动承载基座;第三转动体位于第一转动体和第二转动体之间的间隔内,第二转动体位于第三转动体和第四转动体之间的间隔内。
第一弧形凹槽设于第二转动体上,第二弧形凹槽设于第三转动体上。
也即,第一转动体和第二转动体在Y方向上交叉设置,由此,便于同步件同时与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连接,且使得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的结构紧凑,体积较小。
一些实施例中,承载基座设有间隔排布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转动体位于第一滑槽内,且可沿第一滑槽滑动且转动;第二转动体位于第二滑槽内,且可沿第二滑槽滑动且转动。
承载基座设有第一限位块,第一限位块位于第一滑槽内,且与第一滑槽的槽侧面固定连接,第一限位块与第一滑槽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一转动体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限位块与第一滑槽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隙内;或者,第一限位块位于第二滑槽内,且与第二滑槽的槽侧面固定连接,第一限位块与第二滑槽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二转动体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限位块与第二滑槽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隙内。第一转动体可以沿着第一滑槽滑动,第二转动体可以沿着第二滑槽滑动,使得第一主摆臂实现相对承载基座的滑动和转动。第一限位块将第一主摆臂的第一转动部限制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防止第一主摆臂的第一转动部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脱离。增加了转动至机构的结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承载基座还设有间隔排布的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第一滑槽、第三滑槽、第二滑槽和第四滑槽依次分布。第三转动体位于第三滑槽内,且可沿第三滑槽滑动且转动;第四转动体位于第四滑槽内,且可沿第四滑槽滑动且转动。承载基座还设有第二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位于第三滑槽内,且与第三滑槽的槽侧面固定连接,第二限位块与第三滑槽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三转动体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限位块与第三滑槽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隙内;第二限位块位于第四滑槽内,且与第四滑槽的槽侧面固定连接,第二限位块与第四滑槽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隙,第四转动体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限位块与第四滑槽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隙内。
第二转动体可以沿着第三滑槽滑动,第二转动体可以沿着第四滑槽滑动,使得第二主摆臂实现相对承载基座的滑动和转动。第二限位块将第二主摆臂的第二转动部限制于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内,防止第二主摆臂的第二转动部从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脱离。增加了转动至机构的结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承载基座设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沿X方向相对,且在Y方向上错位分布。其中第一固定部与第二滑槽在X方向对齐,第二固定部与第三滑槽在X方向对齐。第一固定部设有第一固定孔、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第二固定部设有第二固定孔、第三安装口和第四安装口。
第一支架的第一安装套位于第一安装口中,第二安装套位于第二安装口中,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固定孔同轴,第一安装轴插设于第一固定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且可以在第一固定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转动,以使第一支架与承载基座转动连接。
第二支架的第三安装套位于第三安装口中,第四安装套位于第四安装口中,第三安装孔、第四安装孔和第二固定孔同轴,第二安装轴插设于第二固定孔、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内,且可以在第二固定孔、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内转动,以使第二支架与承载基座转动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同步盖板,同步盖板固定连接承载基座,且遮挡于同步件上,同步件固定连接同步盖板。同步盖板固定同步件,以使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转动且滑动时,同步件保持稳定,使得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同步且稳定的运动。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一压板,第一固定板设有第一收容槽和第一固定槽;第二安装板包括第二固定板和第二压板,第二固定板设有第二收容槽和第二固定槽,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围合成收容空间;承载基座位于收容空间内。
第一压板和第一摆动体位于第一固定槽内,第一压板层叠于第一摆动体上,第一摆动体固定连接第一压板和/或第一固定板;第二压板和第二摆动体位于第二固定槽内,第二压板层叠于第二摆动体上,第二摆动体固定连接第二压板和/或第二固定板。
具体的,第一压板设有第一卡接钩,第一摆动体设有第一固定块。第一摆动体位于第一固定槽内后,第一卡接钩钩扣第一固定块,以使第一摆动体与第一压板固定连接,实现第一主摆臂与第一安装板的固定连接。或者是,第一摆动体与第一固定槽接触的表面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以实现第一摆动体与第一固定板的固定连接,进而实现第一主摆臂与第一安装板的固定连接。
第二压板设有第二卡接钩,第二摆动体设有第二固定块。第二摆动体位于第二固定槽内后,第二卡接钩钩扣第二固定块,以使第二摆动体与第二压板固定连接,实现第二主摆臂与第二安装板的固定连接。或者是,第二摆动体与第二固定槽接触的表面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以实现第二摆动体与第二固定板的固定连接,进而实现第二主摆臂与第二安装板的固定连接。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显示屏和如本申请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显示屏安装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转动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转动,从而带动显示屏折叠或展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转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所示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所示承载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a是图7中所示承载基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中所示摆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a是图8中所示第一主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8b是图8中所示第二主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4中所示同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4中所示同步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4中所示第一阻尼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第一阻尼组件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第一阻尼组件的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所示第一阻尼组件的第一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2中所示第一阻尼组件的第二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4中所示第二阻尼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所示第二阻尼组件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所示第二阻尼组件的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7中所示第二阻尼组件的第三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7中所示第二阻尼组件的第四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4中所示第一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所示第一压板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的局部放大图;
图25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从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现有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使用的转动机构包括结构比较复杂的阻尼组件等部件,装配难度较大,且重量和体积较大,对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影响较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阻尼组件的结构比较简单,且装配于固定组件上,降低了装配难度,减小了转动机构的重量和体积,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所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图2所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展开角度为180度。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包括但不限于手机(cellphone)、笔记本电脑(notebook computer)、平板电脑(tabletpersonal 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或车载设备(mobile device)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为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举例说明的角度均允许存在少许偏差。例如,图1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展开角度为90度是指,可以为90度,也可以大约为90度,比如80度、85度、95度或100度等。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展开角度为180度是指,可以为180度,也可以大约为180度,比如170度、175度、185度和190度等。后文中举例说明的角度可做相同理解。
为了便于描述,将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厚度方向定义为Z方向。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请参阅图3,图3是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包括主体200和显示屏300,显示屏300安装于主体200。显示屏300包括显示面和安装面,显示面和安装面相背设置。显示面用于显示文字、图像和视频等。显示屏300包括第一显示部分310、第二显示部分320和第三显示部分330。第三显示部分330位于第一显示部分310和第二显示部分320之间,第三显示部分330为柔性且可以沿X方向发生弯曲。第一显示部分310和第二显示部分320在不被固定时实际上也是可以弯曲的。
本实施例中,显示屏300采用柔性显示屏,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
主体200包括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和转动机构100,第一壳体210设有第一收容腔(图未示),第二壳体220设有第二收容腔(图未示),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连通形成收容腔。转动机构100安装于收容腔,并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固定连接,以实现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转动连接,且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可通过转动机构100相对转动,使得主体200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背向显示屏300的一侧为电子设备的外表面,承载显示屏300的一侧为内侧,实际上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内侧设有承载部,承载部封装容置槽,显示屏装于承载部上并支撑柔性的显示屏300。
显示屏300安装于主体200,且安装面与主体200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一壳体210承载第一显示部分310,第二壳体220承载第二显示部分320。换言之,第一显示部分310安装于第一壳体210,第二显示部分320安装于第二壳体220。其中,转动机构100与第三显示部分330相对设置,以实现显示屏弯曲。
其中,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相对转动使得主体200在折叠状态,是指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通过转动机构100转动,且彼此相互靠近,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承载显示屏300的面相对。在应用过程中,主体200完全折叠状态下,装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显示屏300折叠后,显示屏300位于第一显示部分310的显示面和位于第二显示部分320的显示面部分或者全部接触。
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转动使得主体200在展开过程中(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是可以停留在任意角度的,比如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呈90度夹角、120度夹角等,即显示屏300处于半展开状态),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通过转动机构100转动,且彼此相互远离,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夹角越来越大直至,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转动使得主体200展开,处于展开状态,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夹角可以接近180度或者等于180度。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大致呈平板状态。同时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远离带动显示屏300展开,直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其中,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远离带动显示屏300进一步展开,直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
第一壳体210、转动机构100和第二壳体220沿着X方向依次设置,且三者之间的尺寸之和为主体200在X方向上的尺寸(包括装配公差和三者之间的装配缝隙)。主体200在X方向上的尺寸与显示屏300及电子设备沿X方向的尺寸相同,此处相同包括允许的公差范围。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和转动机构100沿Y方向的尺寸相同,的尺寸相同可以允许存在装配或者生产公差。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和转动机构100沿Y方向的尺寸即为主体200在Y方向的尺寸,主体200在Y方向的尺寸与显示屏300及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沿Y方向的尺寸相同。当然,此处相同也可以允许有少量偏差(装配和生产公差)。
参阅图2和图3,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通过转动机构100相对转动,当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显示屏300具有大面积的显示区域,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大屏显示及操作功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参阅图1和图3,当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屏300处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保护显示屏300的显示面,可大大降低显示屏300被损坏的概率,且整体尺寸减小,便于携带。
第一壳体210的第一收容腔的开口位于第一壳体的顶面,第一收容腔自第一壳体210的顶面向底面凹陷,且贯穿第一壳体210的右侧面。第二壳体220的第二收容腔的开口位于第二壳体220的顶面。第二收容腔自第二壳体220的顶面向底面凹陷,且贯穿第二壳体220朝向第一壳体210的侧面。
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时,即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夹角为180度时,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围合形成收容腔。其中,部分转动机构100安装于第一壳体210的第一收容腔,部分转动机构100安装于第二壳体220的第二收容腔。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描述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时所采用“顶”、“底”、“左”、“右”、“前”和“后”等方位用词主要依据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于附图2以及图4中的展示方位进行阐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顶”、“上”,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底”、“下”,以朝向X轴正方向为“右”,以朝向X轴负方向为“左”,以朝向Y轴正方向为“后”,以朝向Y轴负方向为“前”,其并不形成对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方位的限定。
参阅图4和图5,图4是图3中所示转动机构100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转动机构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转动机构100包括安装组件、承载基座20、摆臂组件30、同步件40、阻尼组件50和同步盖板60。安装组件包括固定组件10和压板组件70,固定组件10包括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压板组件70包括第一压板71和第二压板72。第一压板7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11,以构成第一安装板。第二压板72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12,以构成第二安装板。摆臂组件30转动且滑动连接承载基座20,同步件40转动连接摆臂组件30;固定组件10固定连接摆臂组件30。阻尼组件50转动且滑动连接承载基座20,阻尼组件50转动且滑动连接摆臂组件30。同步盖板60固定连接承载基座20,且覆盖在承载基座20设置的滑槽上,用于遮挡和固定安装在承载基座20上部件,以及用于形成转动机构100的部分外表面。压板组件70固定连接固定组件10,且层叠在摆臂组件30的上侧。固定组件10分别连接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固定组件10和压板组件70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时,带动摆臂组件30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进而实现转动机构100的转动,以实现显示屏的弯曲。同步件40使摆臂组件30同步转动,阻尼组件50在转动机构100转动过程中,提供阻尼力。
摆臂组件30、同步件40、阻尼组件50和同步盖板60为一组子结构。整个转动机构100至少有两组上述的子结构。换言之,沿着转动机构100的长度方向,承载基座20的两端位置均设有一组上述的子结构,两组子结构呈镜像对称。在两组子结构之间,还可以增设一组子结构,增设的子结构位于承载基座20的中部,此处中部指的是位于前侧的子结构和位于后侧的子结构之间的位置,从而增强转动机构100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一组、两组、四组或者五组上述的子结构。子结构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下面以一组上述子结构结合固定组件10、承载基座20及压板组件70进行详细介绍。
本实施例中,固定组件10安装于第一壳体210的第一收容腔和第二壳体220的第二收容腔围合形成的收容腔内。具体的,固定组件10包括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位于承载基座20相对两侧且关于承载基座20对称。第一固定板11位于第一收容腔。第二固定板12位于第二收容腔内。
摆臂组件30包括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第一主摆臂31和第一固定板11安装于承载基座20的一侧,第二主摆臂32和第二固定板12安装于承载基座20的另一侧。第一主摆臂31的一端与承载基座20转动且滑动连接,第一主摆臂31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板1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11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时,带动第一主摆臂31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第二主摆臂32的一端与承载基座20转动且滑动连接,第二主摆臂32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板12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12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时,带动第二主摆臂32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
同步件40呈条形块状,且安装于摆臂组件30。第一主摆臂31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的同时,还相对于同步件40转动。第二主摆臂32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时,还相对于同步件40转动。
阻尼组件50包括第一阻尼组件51和第二阻尼组件52。阻尼组件50安装于摆臂组件30,且转动连接承载基座20。第一阻尼组件51安装于第一主摆臂31,第一阻尼组件51的一侧转动且滑动连接第一主摆臂31,第一阻尼组件51的另一侧转动且滑动连接承载基座20。第二阻尼组件52安装于第二主摆臂32,第二阻尼组件52的一侧转动且滑动连接第二主摆臂32,第二阻尼组件52的另一侧转动且滑动连接承载基座20。
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在转动过程中,阻尼组件50可以提供阻尼力,以使用户体验到较佳的阻尼手感,同时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在预设角度的悬停,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这里的“预设角度”是指可折叠电子设备悬停时,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夹角,也就是,第一固定板11与第二固定板12之间的夹角。预设角度的范围是0~180°。
同步盖板60固定连接承载基座20并与承载基座20相配合以对摆臂组件30和同步件40进行限位,以使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相对同步件40转动且滑动时,防止同步件40的位置变动。同步盖板60还形成转动机构10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
压板组件70包括第一压板71和第二压板72,第一压板7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11,第一压板71与承载基座20配合连接第一主摆臂31,实现子结构和承载基座20与第一固定板11的连接及转动。第二压板72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12,第二压板72与承载基座20配合连接第二主摆臂32,实现子结构和承载基座20与第二固定板12的连接及转动。
第一固定板11和第一压板71、第二固定板12和第二压板72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时,第一固定板11和第一压板71带动第一主摆臂31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且滑动,第一主摆臂31带动第一阻尼组件51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以及带动第一阻尼组件51相对第一主摆臂31转动且滑动,以为第一固定板11提供阻尼力。同时,第二固定板12和第二压板72带动第二主摆臂32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且滑动,第二主摆臂32带动第二阻尼组件52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以及带动第二阻尼组件2相对第二主摆臂32转动且滑动,以为第二固定板12提供阻尼力。阻尼力使得用户可以体验到较佳的手感,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步件40确保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的同步性,以实现第一固定板11和第一压板71、第二固定板12和第二压板72转动的同步性,进而实现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转动的同步性。
参阅图6,图6是图4中所示固定组件10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固定板11大致呈长方体状,第一固定板11设有第一收容槽111和第一固定槽112。第一收容槽111用于安装承载基座20的一部分,第一固定槽112用于安装第一主摆臂31,及安装第一压板71。
第一收容槽111位于第一固定板11朝向第二固定板12的一侧。第一收容槽111的开口位于第一固定板11的顶面。第一收容槽111自第一固定板11的顶面向底面的方向凹陷,且贯穿第一固定板11的右侧面,其中,左侧指的是X轴的负方向一侧,右侧指的是X轴的正方向一侧,顶面指的是位于Z轴正方向面,底面指的是位于Z轴负方向的面。
第一固定槽112位于第一固定板11朝向第二固定板12的一侧。第一固定槽112与第一收容槽111沿着X方向依次排布,且第一固定槽112位于第一收容槽111的左侧。第一固定槽112的开口位于第一固定板11的顶面。第一固定槽112自第一固定板11的顶面向底面方向凹陷,且贯穿第一收容槽111的槽壁面,从而与第一收容槽111连通。
第二固定板12和第一固定板11的结构相同。第二固定板12设有第二收容槽121和第二固定槽122。第二收容槽121用于安装承载基座20的一部分,第二固定槽122用于安装第二主摆臂32和第二压板72。
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即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之间的夹角为180度时,第一收容槽111和第二收容槽121围合形成收容空间13,第一收容槽111和第二收容槽121均为弧形槽,合围成弧形的收容空间13,收容空间13用于收容承载基座20。
参阅图7和图7a,图7是图4中所示承载基座的结构示意图。图7a是图7中所示承载基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承载基座20为长条形板状,承载基座20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承载基座20包括本体201,以及包括位于本体201的第一部分基座20A、第二部分基座20B和第三部分基座20C,第一部分基座20A、第三部分基座20C和第二部分基座20B沿Y轴方向依次排布并连接于本体201。第一部分基座20A位于承载基座20的前侧,第二部分基座20B位于承载基座20的后侧,第三部分基座20C位于承载基座20的中部。可以理解本体201为承载基座20的主支架来承载第一部分基座20A、第二部分基座20B和第三部分基座20C。第一部分基座20A、第二部分基座20B和第三部分基座20C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具有差异。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基座20A、第二部分基座20B和第三部分基座20C结构相同。
第二部分基座20B和第三部分基座20C中各个部件的基础结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部件与组件之外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均可以参照第一部分基座20A的相关描述。第一部分基座20A、第二部分基座20B和第三部分基座20C分别连接一组上述的子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基座20A、第二部分基座20B和第三部分基座20C也可以分别连接两组上述的子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第一部分基座20A为条形板体,其包括承载顶面202、承载底面203、两个承载侧面204以及两个承载端面205,两个承载侧面204沿X方向间隔相对,两个承载端面205沿Y方向相对,承载顶面202和承载底面203沿Z方向相对。承载顶面202的四周分别连接两个承载侧面204和两个承载端面205。承载底面203呈弧形,以用于和收容空间13的壁面相匹配。
第一部分基座20A包括第一滑槽21a、第二滑槽21b、第三滑槽21c、第四滑槽21d、第一避让槽22a、第二避让槽22b、第三避让槽22c、第四避让槽22d、第一限位块23a、第二限位块23b、第一固定部24a和第二固定部24b。第一滑槽21a、第三滑槽21c、第二滑槽21b和第四滑槽21d凹设于承载顶面202且沿Y方向依次排布,第一滑槽21a、第二滑槽21b、第三滑槽21c和第四滑槽21d均为承载顶面202向承载底面203方向凹陷形成。第一滑槽21a、第二滑槽21b、第三滑槽21c和第四滑槽21d均具有槽底面和两个槽侧面,槽底面均呈弧形,且延伸方向均与X轴方向平行。以第一滑槽21a的槽底面和两个槽侧面为例,第一滑槽21a的两个槽侧面分别连接于槽底面沿Y方向相对的两侧,且均呈平面状。第二滑槽21b、第三滑槽21c和第四滑槽21d各自的槽底面与两个槽侧面的连接关系参考第一滑槽21a的描述。第一滑槽21a和第二滑槽21b用于第一主摆臂31配合。第三滑槽21c和第四滑槽21d用于与第二主摆臂32配合。
第一限位块23a位于第一滑槽21a内,第一限位块23a固定连接第一滑槽21a的任意一个槽侧面,且第一限位块23a与第一滑槽21a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二限位块23b位于第四滑槽21d内,第二限位块23b固定连接第四滑槽21d的任意一个槽侧面,且第二限位块23b与第四滑槽21d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一限位块23a用于对第一主摆臂31进行限位,第二限位块23b用于对第二主摆臂32进行限位。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块23a位于第二滑槽21b内,第二限位块23b位于第三滑槽21c内。
第一避让槽22a、第三避让槽22c、第二避让槽22b和第四避让槽22d沿Y方向依次排布,且第一避让槽22a和第二避让槽22b位于承载基座20沿X方向的一侧,第三避让槽22c和第四避让槽22d位于承载基座20沿X方向的另一侧。第一避让槽22a和第二避让槽22b均贯穿承载顶面202和其中一个承载侧面204,第三避让槽22c和第四避让槽22d均贯穿承载顶面202和其中另一个承载侧面204。第一避让槽22a与第一滑槽21a连通,第二避让槽22b与第二滑槽21b连通,第三避让槽22c与第三滑槽21c连通,第四避让槽22d与第四滑槽21d连通。第一避让槽22a和第二避让槽22b用于避让第一主摆臂31,第三避让槽22c和第四避让槽22d用于避让第二主摆臂32。便于第一主摆臂31伸出第一避让槽22a和第二避让槽22b,以便于第一主摆臂31和第一固定板11和第一压板71连接。以及便于第二主摆臂32伸出第三避让槽22c和第四避让槽22d,以便于第二主摆臂32与第二固定板12和第二压板72连接。
第一固定部24a设于第一部分基座20A的承载顶面202,且位于第一避让槽22a和第二避让槽22b之间,第一固定部24a与第三避让槽22c沿X方向相对,也即第一固定部24a和第三避让槽22c分别位于第三滑槽21c沿X方向的两侧的面上。第一固定部24a设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孔25,以及设有沿Y轴方向间隔分布,且均与第一固定孔25连通的第一安装口26a和第二安装口26b。第一固定部24a用于连接第一阻尼组件51。
第二固定部24b设于第一部分基座20A的承载顶面,且位于第三避让槽22c和第四避让槽22d之间,第二固定部24b与第二避让槽22b沿X方向相对,也即第二固定部24b和第二避让槽22b分别位于第二滑槽21b沿X方向的两侧的面上。第二固定部24b设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固定孔(图未示),以及设有沿Y轴方向间隔分布,且均与第二固定孔连通的第三安装口(图未示)和第四安装口(图未示)。第二固定部24b用于连接第二阻尼组件52。
在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承载基座20位于固定组件10的第一收容槽111和第二收容槽121围合形成的收容空间13内,且承载基座20的承载底面203与收容空间13的底壁面相对且部分接触。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承载基座20至少部分位于收容空间13外。
参阅图8,图8是图4中所示摆臂组件30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8a,图8a是图8中所示第一主摆臂31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主摆臂31包括第一主体、第一导滑块304、第二导滑块305和第一固定块301a。第一主体包括第一摆动体301和第一转动部。第一转动部设有第一弧形凹槽,第一转动部包括第一转动体302和第二转动体303。第一摆动体301为矩形薄板状结构,第一摆动体301包括第一上表面306、第一下表面307、两个第一侧表面308和两个第一端面309。第一上表面306和第二上表面331沿Z方向相对,两个第一侧表面308沿X方向相对,两个第一端面309沿Y方向相对。第一固定块301a凸设于任意第一端面309。第一固定块301a用于与第一压板71连接,以使第一摆动体301与第一压板71连接。
第一转动体302和第二转动体303为弧形板,且固定连接第一摆动体301的同一侧,且第一转动体302和第二转动体303之间具有第一间隔。第一转动体302包括第一连接面311、第一转动凸面310和第一弧形凹面312,第一转动凸面310和第一弧形凹面312背向设置,第一转动凸面310与第一摆动体301的第一下表面307位于第一主摆臂31的同一侧。第一转动凸面310和第一弧形凹面312均为弧形面,第一转动体302用于与第一滑槽21a配合。第一连接面311连接于第一摆动体301和第一弧形凹面312之间。
第二转动体303包括第二连接面314、第二转动凸面313和第二弧形凹面315,第二转动凸面313和第二弧形凹面315背向设置。第一弧形凹槽设于第二转动体303上,第二弧形凹面315即为上述的第一弧形凹槽。
第二转动凸面313与第一摆动体301的第一下表面307位于第一主摆臂31的同一侧。第二转动凸面313和第二弧形凹面315均为弧形面,第二转动体303用于与第二滑槽21b配合。第二连接面314位于第一摆动体301和第二弧形凹面315之间。
第二弧形凹面315的第二槽底面316上凹设有第一同步滑槽317,第一同步滑槽317沿着第二弧形凹面315的弧形延伸方向,即沿着X方向倾斜延伸。第一同步滑槽317为条状,其凹设于第二弧形凹面315,进而形成螺旋状延伸。第一同步滑槽317用于与同步件40配合。
第一导滑块304和第二导滑块305均凸设于第一摆动体301的第一上表面306,第一导滑块304和第二导滑块305沿Y方向排布,第一导滑块304和第二导滑块305之间具有第一阻尼间隔。第一导滑块304设有沿X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限位面318、第一凸起面319和第二限位面320,第一限位面318和第一凸起面319之间平滑过渡,具体为第一限位面318和第一凸起面319均为平面,延伸方向平行于X方向,然后第一限位面318和第一凸起面319之间通过一个斜面连接,以实现平滑过渡。第一凸起面319与第二限位面320之间平滑过渡;具体为第一凸起面319与第二限位面320均为平面,且延伸方向均平行于X方向,然后第一凸起面319与第二限位面320之间通过一个斜面连接,以实现平滑过渡。在X方向上,第一限位面318和第二限位面320平齐,第一凸起面319相对第一限位面318和第二限位面320凸出。第一导滑块304还设有第一导滑槽321,第一导滑槽321沿X方向延伸,且贯穿第一限位面318、第一凸起面319和第二限位面320。
第二导滑块305设有沿X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三限位面322、第二凸起面323和第四限位面324,第三限位面322与第二凸起面323之间平滑过渡,第二凸起面323与第四限位面324之间平滑过渡。
在X方向上,第三限位面322和第四限位面324平齐,第二凸起面323相对第三限位面322和第四限位面324凸出。第一限位面318与第三限位面322相对,第一限位面318和第三限位面322之间具有第一安装间隔;第一凸起面319与第二凸起面323相对,第一凸起面319和第二凸起面323之间具有第二安装间隔;第二限位面320与第四限位面324相对,第二限位面320与第四限位面324之间具有第三安装间隔,第一安装间隔和第三安装间隔宽度相等,第二安装间隔小于第一安装间隔。导滑块305还设有第二导滑槽325,第二导滑槽325沿X方向延伸,且贯穿第三限位面322、第二凸起面323和第四限位面324。第一导滑槽321与第二导滑槽325相对。
第一导滑块304和第二导滑块305之间间隔用于安装第一阻尼组件51。第一导滑块304和第二导滑块305之间第一阻尼间隔包括上述的第一安装间隔、第二安装间隔和第三安装间隔。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阻尼间隔仅包括第一安装间隔和第二安装间隔。此时,第一凸起面319和第一限位面318可以连接成一平整的斜面,该平整的斜面相对X方向倾斜。也可以如上述实施例相同,为平面状,且利用一斜面连接,实现平滑过渡。第二凸起面323和第三限位面322可以连接成一平整的斜面。该平整的斜面相对X方向倾斜。也可以如上述实施例相同,为平面状,且利用一斜面连接,实现平滑过渡。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阻尼间隔仅包括第二安装间隔和第三安装间隔。
参阅图8b,图8b是图8中所示第二主摆臂32的结构示意图。第二主摆臂32的结构与第一主摆臂31的结构类似,第二主摆臂32包括第二主体、第三导滑块329、第四导滑块330和第二固定块326a。第二主体包括第二摆动体326和第二转动部。第二转动部设有第二弧形凹槽,第二转动部包括第三转动体327和第四转动体328。第二摆动体326为矩形薄板状结构,第二摆动体326包括第二上表面331、第二下表面332、两个第二侧表面333和两个第二端面334。第二固定块326a凸设于两个第二端面334中任意一个上,第二固定块326a用于与第二压板72连接,以使第二摆动体326与第二压板72连接。
第三转动体327和第四转动体328为弧形板,且固定连接第二摆动体326的同一侧,且第三转动体327和第四转动体328之间具有第二间隔。第三转动体327包括第三连接面336、第三转动凸面335和第三弧形凹面337,第三转动凸面335和第三弧形凹面337相背设置。第三弧形凹面337即为上述的第二弧形凹槽。
第三转动凸面335与第二摆动体326的第二下表面332位于第二主摆臂32的同一侧。第三转动凸面335和第三弧形凹面337均为弧形面。第三转动体327用于与第三滑槽21c配合。
第三弧形凹面337的第三槽底面338凹设有第二同步滑槽339,第二同步滑槽339沿着第三弧形凹面337的弧形方向延伸。即沿着Y方向倾斜。第二同步滑槽339为条状,其凹设于第三弧形凹面337的第三槽底面338,进而形成螺旋状延伸。第二同步滑槽339用于与同步件40配合。
第二同步滑槽339和第一同步滑槽317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同步滑槽317和第二同步滑槽339相对Y方向倾斜的角度介于30度至60度之间。具体可以为30度、35度、40度、45度、50度、55度或者60度。
第四转动体328包括第四连接面341、第四转动凸面340和第四弧形凹面342,第四转动凸面340和第四弧形凹面342相背设置。第四转动凸面340与第二摆动体326的第二下表面332位于第二主摆臂32的同一侧。第四转动凸面340和第四弧形凹面342均为弧形面,第四转动体328用于与第四滑槽21d配合。
第三导滑块329和第四导滑块330均凸设于第二摆动体326的第二上表面331,第三导滑块329和第四导滑块330沿Y方向间隔排布,第三导滑块329和第四导滑块330之间具有第二阻尼间隔。第三导滑块329设有沿X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五限位面343、第三凸起面344和第六限位面345;第五限位面343和第三凸起面344之间平滑过渡,第三凸起面344和第六限位面345之间平滑过渡。在X方向上,第五限位面343和第六限位面345平齐,第三凸起面344相对第五限位面343和第六限位面345凸出。第三导滑块329还设有第三导滑槽346,第三导滑槽346沿X方向延伸,且贯穿第五限位面343、第三凸起面344和第六限位面345。
第四导滑块330设有沿X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七限位面347、第四凸起面348和第八限位面349,第七限位面347和第四凸起面348之间平滑过渡,第四凸起面348和第八限位面349之间平滑过渡。在X方向上,第七限位面347和第八限位面349平齐,第四凸起面348相对第七限位面347和第八限位面349凸出。
第五限位面343与第七限位面347相对,第五限位面343与第七限位面347之间具有第四安装间隔;第三凸起面344与第四凸起面348相对,第三凸起面344与第四凸起面348之间具有第五安装间隔;第六限位面345与第八限位面349相对,第六限位面345与第八限位面349之间具有第六安装间隔。第四安装间隔与第六安装间隔相等,第五安装间隔小于第四安装间隔。以及设有第四导滑槽350,第四导滑槽350沿X方向延伸,且贯穿第七限位面347、第四凸起面348和第八限位面349。第三导滑槽346与第四导滑槽350相对。第三导滑块329和第四导滑块330之间的间隔用于安装第二阻尼组件52。第三导滑块329和第四导滑块330之间的第二阻尼间隔包括上述的第四安装间隔,第五安装间隔和第六安装间隔。
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图4中所示同步件40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4中所示同步件40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同步件40为长条板状,同步件40包括同步本体401、第一同步条402和第二同步条403。同步本体401成长条板状,同步本体401包括同步底表面404、同步顶表面405、两个同步端面406和减重槽407,同步顶表面405沿X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同步底表面404的两侧,两个同步端面406位于同步本体401沿Y方向相对的两端,且均与同步顶表面405和同步底表面404连接。同步顶表面405呈长方形平面状。两个同步端面406均大致成半圆形平面状。同步底表面404为外凸弧形面且弧形的长度方向为401宽度方向,本实施例中从同步本体401横截面看,同步底表面404大致为二分之一圆弧或者三分之一圆弧。减重槽407凹设于同步顶表面405,减重槽407的两端分别贯穿两个同步端面406。
第一同步条402和第二同步条403均呈螺旋条状,第一同步条402和第二同步条403均凸设于弧形的同步底表面404,第一同步条402和第二同步条403均沿404弧形长度方向倾斜延伸,第一同步条402和第二同步条403一端彼此靠近,另一端彼此远离,也即第一同步条402和第二同步条403呈大致“八”字形分布。同步底表面404用于与第二弧形凹面315和第三弧形凹面337配合,第一同步条402滑动装于第一同步滑槽317,第二同步条403滑动装于第二同步滑槽339。第一同步条402和第二同步条403相对Y方向倾斜的角度介于30度至60度之间。具体可以为30度、35度、40度、45度、50度、55度或者60度。第一同步条402与第一同步滑槽317的延伸方向和倾斜角度相同,第二同步条403和第二同步滑槽339的延伸方向和倾斜角度相同。
参阅图11和图12,图11是图4中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第一阻尼组件51包括第一支架501、第一弹性件502、第一滑块503、第二滑块504、第一安装轴505和第一滑动轴506。第一弹性件502为弹簧或者橡胶柱体。第一支架501大致为梯形板体,其包括短边侧和长边侧。第一安装轴505转动连接短边侧且第一安装轴505的轴向与短边侧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一滑动轴506转动连接在长边侧,第一安装轴505和第一滑动轴506平行。本实施例的长边侧中部具有缺口,便于容纳第一弹性件502。
第一滑块503和第二滑块504均滑动套设于第一滑动轴506的相对两端,第一弹性件502套设于第一滑动轴506上,且第一弹性件502的两端分别抵接第一滑块503和第二滑块504。第一支架501可绕第一滑动轴506转动,第一滑块503和第二滑块504可在第一滑动轴506上沿着轴向滑动,用于与第一弹性件502配合,且可以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第一滑块503和第二滑块504相互靠近时,挤压第一弹性件502,使得第一弹性件502被压缩,进而使得第一弹性件502产生阻尼力。第一滑块503和第二滑块504相互远离时,对第一支架501的挤压力逐渐减小,对第一弹性件502的挤压力逐渐减小,以将第一弹性件502释放,进而使得第一弹性件502产生阻尼力。
参阅图13,图13是图12中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第一支架501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支架501包括第一支撑本体507、第一连接套508、第二连接套509、第一安装套510和第二安装套511。第一支撑本体507成薄板状,第一支撑本体507包括沿X方向顺次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部507a、第一中间部507b和第二支撑部507c。第一支撑部507a和第二支撑部507c呈长方形,第一中间部507b呈梯形。在Y方向上,第一支撑部507a的宽度大于第二支撑部507c的宽度,第一中间部507b较宽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部507a,第一中间部507b较窄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部507c。第一支撑部507a为梯形的第一支架501的长边侧,第二支撑部507c为第一支架501的短侧边。第一支撑部507a远离第一中间部507b一侧设有第一避让缺口507d。第一避让缺口507d用于避让第一弹性件502,以及用于减轻第一支撑本体507的重量。由此,第一支撑本体507的结构既能适用于连接第一主摆臂31,又能适用于连接承载基座20的第一固定部24a,且重量较轻,体积较小,便于安装。
第一连接套508和第二连接套509固定连接第一支撑部507a远离第一中间部507b的一侧,第一连接套508和第二连接套509沿Y方向间隔排布。第一连接套508设有第一连接孔512,第一连接孔512沿Y方向贯穿第一连接套508。第二连接套509设有第二连接孔513,第二连接孔513沿Y方向贯穿第二连接套509。第一连接孔512和第二连接孔513同轴。第一安装套510和第二安装套511固定连接第二支撑部507c远离第一中间部507b的一侧,第一安装套510和第二安装套511沿Y方向间隔排布。第一安装套510设有第一安装孔514,第一安装孔514沿Y方向贯穿第一安装套510。第二安装套511设有第二安装孔515,第二安装孔515沿Y方向贯穿第二安装套511。第一安装孔514和第二安装孔515同轴。
参阅图14,图14是图12中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第一滑块503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滑块503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段517和第一抵接段518,第一抵接段518的外径大于第一连接段517的外径,第一滑动孔516贯穿第一连接段517和第一抵接段518。第一抵接段518用于与第一限位面318、第一凸起面319或第二限位面320抵接,第一连接段517用于连接第一连接套508,以及用于抵接第一弹性件502。第一滑块503设有第一滑动孔516,第一滑动孔516沿Y方向贯穿第一连接段517和第一抵接段518。
参阅图15,图15是图12中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第二滑块504的结构示意图。第二滑块504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段520和第二抵接段521,第二抵接段521的外径大于第二连接段520的外径。第二抵接段521用于与第三限位面322、第二凸起面323或第四限位面324抵接,第二连接段520用于连接第二连接套509,以及用于抵接第一弹性件502。第二滑块504设有第二滑动孔519,第二滑动孔519贯穿第二连接段520和第二抵接段521。
第一安装轴505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514和第二安装孔515,以使第一支架501转动连接第一安装轴505。第一安装轴505的两端分别伸出第一安装孔514和第二安装孔515,以用于和第一固定部24a的第一固定孔25连接。
第一滑动轴506依次穿过第一滑动孔516、第一连接孔512、第一弹性件502、第二连接孔513和第二滑动孔519,以使第一支架501转动连接第一滑动轴506。第一滑动轴506的两端分别伸出第一滑动孔516和第二滑动孔519,以分别用于和第一导滑槽321和第二导滑槽325连接。另外,第一弹性件502的两端伸进分别位于第一连接孔512和第二连接孔513内,第一连接段517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连接孔512内,第二连接段52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连接孔513内。第一弹性件502在第一连接孔512内的一端抵接第一连接段517,第一弹性件502在第二连接孔513内的一端抵接第二连接段520。第一滑块503和第二滑块504沿着第一滑动轴506相互靠近时,第一连接段517位于第一连接孔512内的部分加长,第二连接段520位于第二连接孔513内的部分加长,第一连接段517和第二连接段520同步压缩第一弹性件502的两端,使得第一弹性件502产生阻尼力。第一滑块503和第二滑块504沿第一滑动轴506相互远离时,第一连接段517位于第一连接孔512内的部分缩短,第二连接段520位于第二连接孔513内的部分缩短,第一连接段517和第二连接段520同步释放第一弹性件502的两端,使得第一弹性件502产生阻尼力。
参阅图16和图17,图16是图4中所示第二阻尼组件52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所示第二阻尼组件52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第二阻尼组件52包括第二支架522、第二弹性件523、第三滑块524、第四滑块525、第二安装轴526和第二滑动轴527。第二弹性件523为弹簧或者橡胶柱体。第二支架522大致为梯形板体,其包括短边侧和长边侧。第二安装轴526转动连接短边侧且第二安装轴526的轴向与短边侧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二滑动轴527转动连接在长边侧,第二安装轴526和第二滑动轴527平行。本实施例的长边侧中部具有缺口,便于容纳第二弹性件523。
第三滑块524和第四滑块525均滑动套设于第二滑动轴527的相对两端,第二弹性件523套设于第二滑动轴527上,且第二弹性件523的两端分别抵接第三滑块524和第四滑块525。第二支架522可环绕第二滑动轴527转动,第三滑块524和第四滑块525可在第二滑动轴527上沿轴向滑动,用于与第二弹性件523配合,且可以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第三滑块524和第四滑块525相互靠近时,挤压第二弹性件523,使得第二弹性件523被压缩,进而使得第二弹性件523产生阻尼力。第三滑块524和第四滑块525相互远离时,对第二支架522的挤压力逐渐减小,对第二弹性件523的挤压力逐渐减小,以将第二弹性件523释放,进而使得第二弹性件523产生阻尼力。
参阅图18,图18是图17中所示第二阻尼组件52的第二支架522的结构示意图。第二支架522包括第二支撑本体528、第三连接套529、第四连接套530、第三安装套531和第四安装套532,第二支撑本体528成薄板状,第二支撑本体528包括沿X方向顺次固定连接的第三支撑部528a、第二中间部528b和第四支撑部528c。第三支撑部528a和第四支撑部528c呈长方形,第二中间部528b呈梯形。在Y方向上,第三支撑部528a的宽度大于第四支撑部528c的宽度,第二中间部528b较宽的一端连接第三支撑部528a,第二中间部528b较窄的一端连接第四支撑部528c。第三支撑部528a为梯形的第二支架522的长边侧,第四支撑部528c为第二支架522的短侧边。第三支撑部528a远离第二中间部528b一侧设有第二避让缺口。第二避让缺口用于避让第二弹性件523,以及用于减轻第二支撑本体528的重量。由此,第二支撑本体528的结构既能适用于连接第二主摆臂32,又能适用于连接承载基座20的第二固定部24b,且重量较轻,体积较小,便于安装。
第三连接套529和第四连接套530固定连接第三支撑部528a远离第二中间部528b的一侧,第三连接套529和第四连接套530沿Y方向间隔排布。第三连接套529设有第三连接孔533,第三连接孔533沿Y方向贯穿第三连接套529。第四连接套530设有第四连接孔534,第四连接孔534沿Y方向贯穿第四连接套530。第三连接孔533和第四连接孔534同轴。第三安装套531和第四安装套532固定连接第四支撑部528c远离第二中间部528b的一侧,第三安装套531和第四安装套532沿Y方向间隔排布。第三安装套531设有第三安装孔535,第三安装孔535沿Y方向贯穿第三安装套531。第四安装套532设有第四安装孔536,第四安装孔536沿Y方向贯穿第四安装套532。第三安装孔535和第四安装孔536同轴。
参阅图19,图19是图17中所示第二阻尼组件52的第三滑块524的结构示意图。第三滑块524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段538和第三抵接段539,第三抵接段539的外径大于第三连接段538的外径。第三抵接段539用于与第五限位面343、第三凸起面344或第六限位面345抵接,第三连接段538用于连接第三连接套529,以及用于抵接第二弹性件523。第三滑块524设有第三滑动孔537,第三滑动孔537贯穿第三连接段538和第三抵接段539。
参阅图20,图20是图17中所示第二阻尼组件52的第四滑块525的结构示意图。第四滑块525包括固定连接的第四连接段541和第四抵接段542,第四抵接段542的外径大于第四连接段541的外径。第四抵接段542用于与第七限位面347、第四凸起面348或第八限位面349抵接,第四连接段541用于连接第四连接套530,以及用于抵接第二弹性件523。第四滑块525设有第四滑动孔540,第四滑动孔540贯穿第四连接段541和第四抵接段542。
第二安装轴526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514和第二安装孔515,以使第二支架522转动连接第二安装轴526。第二滑动轴527依次穿过第三滑动孔537、第三连接孔533、第二弹性件523、第四连接孔534和第四滑动孔540,以使第二支架522转动连接第二滑动轴527。第二弹性件523的两端伸进分别位于第三连接孔533和第四连接孔534内,第三连接段538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三连接孔533内,第四连接段54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四连接孔534内。第二弹性件523在第三连接孔533内的一端抵接第三连接段538,第二弹性件523在第四连接孔534内的一端抵接第四连接段541。
第三滑块524和第四滑块525沿着第二滑动轴527相互靠近时,第三连接段538位于第三连接孔533内的部分加长,第四连接段541位于第四连接孔534内的部分加长,第三连接段538和第四连接段541同步压缩第二弹性件523的两端,使得第二弹性件523产生阻尼力。第三滑块524和第四滑块525沿第二滑动轴527相互远离时,第三连接段538位于第三连接孔533内的部分缩短,第四连接段541位于第四连接孔534内的部分缩短,第三连接段538和第四连接段541同步释放第二弹性件523的两端,使得第二弹性件523产生阻尼力。
参阅图21,图21是图4中所示第一压板的结构示意图。参阅图22,图22是图21中所示第一压板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压板71为长条板状,第一压板71包括相背设置第一表面711和第二表面712。第一表面711凹设有第一配合槽713,第一配合槽713的数量与上述子结构的数量相同。第一表面711凸设有第一卡接钩714,第一卡接钩714的数量与上述子结构的数量相同。第一配合槽713与第一固定板11的第一固定槽112连通,以避让和收容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摆动体301,以及避让和收容安装与第一摆动体301的第一阻尼组件51的部分部件。第一卡接钩714用于与第一固定块301a连接,以使第一主摆臂31与第一压板71固定连接。
第二压板72与第一压板71的结构类似,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三表面凹设有第二配合槽,第三表面凸设有第二卡接钩。第二配合槽用于避让和收容第二摆动体326及第二阻尼组件52的部分,第二卡接钩用于与第二固定块326a连接,以使第二主摆臂32与第二压板72固定连接。
参阅图23和图24,图23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4是图23的局部放大图。其中,转动机构处于展开状态。
摆臂组件30安装于承载基座20的第一部分基座20A,并与固定组件10连接。
具体的,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转动体302位于第一滑槽21a内,并可在第一滑槽21a内沿着第一滑槽21a长度方向滑动,且绕着第一滑槽21a弯曲方向转动。第一转动体302的第一转动凸面310朝向第一滑槽21a的槽底面,第一滑槽21a的两个槽侧面对第一转动体302进行限位,限制第一转动体302沿Y方向移动但不影响第一转动体302转动和滑动。第一转动体30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限位块23a和第一滑槽21a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隙内。第一主摆臂31的第二转动体303位于第二滑槽21b内,且第二转动体303的第二转动凸面313朝向第二滑槽21b的槽底面,并可在第二滑槽21b内沿着第二滑槽21b长度方向滑动,且绕着第二滑槽21b弯曲方向转动,第二滑槽21b的两个槽底面对第二转动体303进行限位,限制第二转动体303沿Y方向移动。
第二主摆臂32的第三转动体327位于第三滑槽21c内,并可在第三滑槽21c内沿着第三滑槽21c长度方向滑动,且绕着第三滑槽21c弯曲方向转动。第三转动体327的第三转动凸面335朝向第三滑槽21c的槽底面,第三滑槽21c的两个槽侧面对第三转动体327进行限位,限制第三转动体327沿Y方向的移动。第二主摆臂32的第四转动体328位于第四滑槽21d内,并可在第四滑槽21d内沿着第四滑槽21d长度方向滑动,且绕着第四滑槽21d弯曲方向转动。第四转动体328的第四转动凸面340朝向第四滑槽21d的槽底面,第四滑槽21d的两个槽底面对第四转动体328进行限位,限制第四转动体328沿Y方向的移动。第四转动体328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限位块23b和第四滑槽21d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隙内。
同步件40安装于承载基座20的第一部分基座20A,并与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连接。具体的,同步件40安装于第一主摆臂31的第二弧形凹面315和第二主摆臂32的第三弧形凹面337。同步件40的同步底表面404朝向第二弧形凹面315的第二槽底面316和第三弧形凹面337的第三槽底面338。第一同步条402位于第一同步滑槽317内并可相对第一同步滑槽317滑动,第二同步条403位于第二同步滑槽339内并可相对第二同步滑槽339滑动。
阻尼组件50安装于摆臂组件30。第一阻尼组件51安装于第一主摆臂31,第二阻尼组件52安装于第二主摆臂32。
具体的,第一阻尼组件51具体安装于第一导滑块304和第二导滑块305之间的间隔内。第一连接套508和第二连接套509位于第一限位面318和第二限位面320之间,第一连接套508朝向第一限位面318,第二连接套509朝向第二限位面320。第一滑动轴506伸出第一连接套508的第一连接孔512的一端位于第一导滑槽321内,第一滑动轴506伸出第二连接套509的第二连接孔513的一端位于第二导滑槽325内,第一滑动轴506可沿着第一导滑槽321和第二导滑槽325滑动且转动。第一抵接段518抵接于第一限位面318,第二抵接段521抵接于第三限位面322。第一连接段517的一部分伸进第一连接孔512内,且与第一弹性件502的一端抵接;第二连接段520的一部分伸进第二连接孔513内,且与第一弹性件502的另一端抵接。第一安装轴505安装于第一固定部24a,具体的,第一安装套510位于第一安装口26a,第二安装套511位于第二安装口26b。第一安装轴505伸出第一安装孔514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固定孔25内,第一安装轴505伸出第二安装口26b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固定孔25内,第一安装轴505可转动。
第二阻尼组件52具体安装于第三导滑块329和第四导滑块330之间的间隔内。第三连接套529和第四连接套530位于第五限位面343和第七限位面347之间,第三连接套529朝向第五限位面343,第四连接套530朝向第七限位面347。第二滑动轴527伸出第三连接套529的第三连接孔533的一端位于第三导滑槽346内,第二滑动轴527伸出第四连接套530的第四连接孔534的一端位于第四导滑槽350内,第二滑动轴527可沿着第三导滑槽346和第四导滑槽350滑动且转动。第三抵接段539抵接于第五限位面343,第四抵接段542抵接于第七限位面347。第三连接段538的一部分伸进第三连接孔533内,且与第二弹性件523的一端抵接;第四连接段541的一部分伸进第四连接孔534内,且与第二弹性件523的另一端抵接。第二安装轴526安装于第二固定部24b,具体的,第三安装套531位于第三安装口,第四安装套532位于第四安装口。第二安装轴526伸出第三安装孔535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固定孔内,第二安装轴526伸出第四安装口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固定孔内。
同步盖板60固定连接承载基座20,具体为盖合在第一滑槽21a和第三滑槽21c的上方,且层叠于同步件40的上方。同步盖板60对同步件40进行限位,防止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转动时,同步件40产生移位。另外,同步盖板60还用于形成转动机构的外表面,使得转动机构的外表面保持平整,以便于连接显示屏。
安装有摆臂组件30、同步件40、阻尼组件50、第一部分基座20A组装完成后,安装至承载基座20的本体上。
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分别位于承载基座20相对的两侧。承载基座20的一部分安装于第一收容槽111,承载基座20的另一部分安装于第二收容槽121,也即承载基座20安装于收容空间13。第一压板7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11,具体为第一固定槽112的上方,第一配合槽713与第一固定槽112连通。第二压板72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12,具体为固定于第二固定槽122的上方,第二配合槽与第二固定槽122连通。另外,第一压板71和第二压板72还用于形成转动机构的外表面,使得转动机构的外表面保持平整,以便于连接显示屏。
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摆动体301、以及安装于第一摆动体301上的第一阻尼组件51的部件位于第一固定板11的第一固定槽112和第一配合槽713内。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摆动体301固定连接第一压板71。本实施例中,具体为,第一摆动体301的第一上表面306朝向第一压板71,第一摆动体301的第一下表面307与第一固定槽112的槽底面接触,第一摆动体301的其中一个第一侧表面308朝向第一固定槽112的槽侧面;第一压板71上的第一卡接构713钩卡于第一摆动体301上的第一固定块301a,以使第一主摆臂31与第一压板71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第一摆动体301的第一下表面307与第一固定槽112的槽底面粘接固定等。
第二主摆臂32的第二摆动体326位于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12的第二固定槽122和第二压板72的第二配合槽内。第二主摆臂32的第二摆动体326固定连接第二压板72。本实施例中,具体为,第一摆动体301的第二上表面331朝向第二压板72,第二摆动体326的第二下表面332与第二固定槽122的槽底面接触,第二摆动体326的其中一个第二侧表面333朝向第二固定槽122的槽侧面;第二压板72上的第二卡接钩钩卡于第二摆动体326上的第二固定块326a,以使第二主摆臂32与第二压板72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第二摆动体326的第二下表面332与第二固定槽122的槽底面粘接固定等。
继续参阅图23和图24,转动机构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之间角度呈180度(包括公差范围),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之间角度呈180度。第一滑动轴506位于第一导滑槽321和第二导滑槽325远离承载基座20的一侧。第一抵接段518抵接于第一限位面318,第二抵接段521抵接于第三限位面322。第一弹性件502、第一滑块503和第二滑块504位于第一安装间隔内。第一弹性件502的两端被第一连接段517和第二连接段520压缩,以使第一弹性件502产生预紧力,预紧力使第一主摆臂31保持展平状态,第一主摆臂31使第一固定板11相对承载基座20保持展平状态。第三抵接段539抵接于第五限位面343,第四抵接段542抵接于第七限位面347。第二弹性件523、第三滑块524和第四滑块525位于第四安装间隔内。第二弹性件523的两端被第三连接段538和第四连接段541压缩,以使第二弹性件523产生预紧力,预紧力使第二主摆臂32保持展平状态,第二主摆臂32使得第二固定板12相对承载基座20保持展平状态。
可以理解,当需要改变转动机构的状态时,具体为需要转动机构从展开状态逐渐向折叠状态切换时,施加外力以克服支撑力或者预紧力,即可使得转动机构的状态改变,进而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状态发生改变。
参阅图25,图25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从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中,为便于看清楚摆臂组件30和阻尼组件50的状态的变化,固定组件10和压板组件70处于与承载基座20分开的状态。
转动机构从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一固定板11顺时针旋转,第二固定板12逆时针旋转。其中,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朝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第一固定板11和第一压板71带动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摆动体301顺时针转动,第一转动体302的第一转动凸面310在第一滑槽21a内顺时针转动,第二转动体303的第二转动凸面313在第二滑槽21b的顺时针转动,同时,同步件40的第一同步条402在第二转动体303的第一同步滑槽317内滑动。第二滑槽21b的两个槽底面对第二转动体303进行限位,限制第二转动体303沿Y方向移动。第四滑槽21d的两个槽底面对第四转动体328进行限位,限制第四转动体328沿Y方向的移动。第一限位块23a对第一转动体302进行限位,防止第一转动体302转动时脱离第一滑槽21a,进而防止第一主摆臂31转动时与承载基座20脱离。第二限位块23b对第四转动体328进行限位,防止第四转动体328转动时脱离第四滑槽21d,进而防止第二主摆臂32转动时与承载基座20脱离。
第一滑动轴506沿着第一导滑槽321和第二导滑槽325向靠近承载基座20的一侧滑动也即沿着X方向滑动。第一滑动轴506带动第一支撑本体507顺时针转动,第一阻尼组件51的第一安装套510和第二安装套511环绕第一安装轴505转动,第一阻尼组件51的第一连接套508和第二连接套509环绕第一滑动轴506转动。第一滑动轴506向靠近承载基座20一侧滑动过程中,带动第一滑块503和第二滑块504向靠近承载基座20一侧滑动,第一滑块503的第一抵接段518从与第一限位面318抵接滑动至与第一凸起面319抵接,第二滑块504的第二抵接段521从与第三限位面322抵接滑动至第二凸起面323抵接;此时第一滑块503的第一连接段517向第一连接孔512内部移动,同时,第二滑块504的第二连接段520向第二连接孔513内部移动,也即第一弹性件502、第一滑块503和第二滑块504移动至位于第二安装间隔内。第一连接段517和第二连接段520同步压缩第一弹性件502的两端,以使第一弹性件502提供阻尼力。该阻尼力经过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摆动体301传递至第一固定板11,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则该阻尼力使得第一固定板11停止转动,进而能够实现第一固定板11在预设角度悬停,以带动第一壳体实现悬停。
第二固定板12和第二压板72带动第二主摆臂32的第二摆动体326逆时针转动,第三转动体327的第三转动凸面335在第三滑槽21c内逆时针转动,第四转动体328的第四转动凸面340在第四滑槽21d内逆时针转动。同时,同步件40的第二滑动条在第四转动体328的第二同步滑槽339内滑动,由此,第二转动体303和第四转动体328同步转动,以使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同步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同步转动,最终确保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同步转动。第二滑动轴527沿着第三导滑槽346和第四导滑槽350向靠近承载基座20的一侧滑动,第二滑动轴527带动第二支撑本体528逆时针转动,第二阻尼组件52的第三安装套531和第四安装套532环绕第二安装轴526转动,第二阻尼组件52的第三连接套529和第四连接套530环绕第二滑动轴527转动。第二滑动轴527向靠近承载基座20一侧滑动过程中,带动第三滑块524和第四滑块525向靠近承载基座20一侧滑动,第三滑块524的第三抵接段539从与第五限位面343抵接成为与第二凸起面323抵接,第四滑块525的第四抵接段542从与第七限位面347抵接成为与第四凸起面348抵接;此时第三滑块524的第三连接段538向第三连接孔533内部移动,同时,第四滑块525的第四连接段541向第四连接孔534内部移动。也即,第二弹性件523、第三滑块524和第四滑块525移动至位于第五安装间隔内。第三连接段538和第四连接段541同步压缩第二弹性件523的两端,以使第二弹性件523提供阻尼力。该阻尼力经过第二主摆臂32的第二摆动体326传递至第二固定板12,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则该阻尼力使得第二固定板12停止转动,进而能够实现第二固定板12在预设角度悬停,以带动第二壳体实现悬停。
参阅图26,图26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中,为便于看清楚摆臂组件30和阻尼组件50的状态的变化,固定组件10、压板组件70和第一阻尼组件51处于与承载基座20分开的状态。
第一滑块503的第一抵接段518与第一凸起面319抵接,且第二滑块504的第二抵接段521与第二凸起面323抵接时。继续顺时针转动第一固定板11,第一滑动轴506沿着第一导滑槽321和第二导滑槽325向靠近承载基座20方向滑动,以带动第一滑块503和第二滑块504继续向靠近承载基座20一侧滑动,也即,第一弹性件502、第一滑块503和第二滑块504移动至位于第三安装间隔内。第一滑块503的第一抵接段518从与第一凸起面319抵接成为与第二限位面320抵接,第二滑块504的第二抵接段521从与第二凸起面323抵接成为与第四限位面324抵接,此时第一滑块503的第一连接段517向第一连接孔512外部移动,同时第二滑块504的第二连接段520向第二连接孔513外部移动,第一连接段517和第二连接段520同步释放第一弹性件502的两端。
第三滑块524的第三抵接段539与第三凸起面344抵接,且第四滑块525的第四抵接段542与第四凸起面348抵接时。继续顺时针转动第二固定板12,第二滑动轴527沿着第三导滑槽346和第四导滑槽350向靠近承载基座20方向滑动,以带动第三滑块524和第四滑块525继续向靠近承载基座20一侧滑动,也即,第二弹性件523、第三滑块524和第四滑块525移动至位于第六安装间隔内。第三滑块524的第三抵接段539从与第三凸起面344抵接成为与第六限位面345抵接,第四滑块525的第四抵接段542从与第四凸起面348抵接成为与第八限位面349抵接,此时第三滑块524的第三连接段538向第三连接孔533外部移动,同时第四滑块525的第四连接段541向第四连接孔534外部移动,第三连接段538和第四连接段541同步释放第二弹性件523的两端。
此时,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之间成0度,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之间成0度。第一滑动轴506位于第一导滑槽321和第二导滑槽325靠近承载基座20的一侧,第二滑动轴527位于第三导滑槽346和第四导滑槽350靠近承载基座20的一侧。第一抵接段518抵接于第一限位面318,第二抵接段521抵接于第三限位面322。第一弹性件502的两端被第一连接段517和第二连接段520压缩,第一弹性件502产生预紧力,预紧力使第一主摆臂31保持折叠状态,第一主摆臂31使第一固定板11保持折叠状态。第三抵接段539抵接于第五限位面343,第四抵接段542抵接于第七限位面347。第二弹性件523的两端被第三连接段538和第四连接段541压缩,以使第二弹性件523产生预紧力,预紧力使第二主摆臂32保持展平状态,第二主摆臂32使得第二固定板12保持折叠状态。
本实施例中,同步件40和阻尼组件50的结构均非常简单,零部件数量较少,因此装配时所需流程较少,装配良率较高,且成本较低。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同步件40,且同步件40的第一同步条402与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同步滑槽317配合,同步件40的第二同步条403与第二主摆臂32的第二同步滑槽339配合,使得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同步转动和滑动,进而使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同步转动,确保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同步转动。同步件40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因此加工工艺和精度较为容易把控。因此,同步件40与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配合的精度也较高,提升了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的同步性,进而提升了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的同步性,确保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同步性,同步性较高的情况下,转动机构转动时的异响问题同步改善。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阻尼组件50,阻尼组件50包括第一阻尼组件51和第二阻尼组件52,第一阻尼组件51中,利用第一支架501支撑第一弹性件502,避免第一弹性件502与承载基座20和第一固定板11接触。第二阻尼组件52中利用第二支架522支撑第二弹性件523,避免了第二弹性件523与承载基座20和第二固定板12接触,节省了承载基座20、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的空间,且第一弹性件502和第二弹性件523均接触的部件数量较少,降低了第一弹性件502和第二弹性件523被压缩和释放时的异响。
本实施例中,第一滑槽21a、第三滑槽21c、第二滑槽21b和第四滑槽21d沿Y方向依次排布,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转动体302、第二主摆臂32的第三转动体327、第一主摆臂31的第二转动体303和第二主摆臂32的第四转动体328分别安装于第一滑槽21a、第三滑槽21c、第二滑槽21b和第四滑槽21d,因此,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转动体302、第二主摆臂32的第三转动体327、第一主摆臂31的第二转动体303和第二主摆臂32的第四转动体328沿着Y方向依次连接在承载基座20上,然后同步件40同时与第一主摆臂31的第二转动体303和第二主摆臂32的第四摆动体连接,使得转动机构的结构更加紧凑,且同步性更好。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和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安装板、承载基座、第一主摆臂和第一阻尼组件;
所述第一主摆臂包括第一主体、第一导滑块和第二导滑块,所述第一导滑块和所述第二导滑块均凸设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个表面;所述第一导滑块和所述第二导滑块之间具有第一阻尼间隔;
所述第一阻尼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一弹性件、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安装轴和第一滑动轴;
所述第一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且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阻尼间隔内;所述第一安装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一滑动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滑块依次套设于所述第一滑动轴;所述第一导滑块和所述第二导滑块可以在所述第一滑动轴上沿着轴向滑动;
所述第一主摆臂相对所述承载基座滑动且转动,带动所述第一滑动轴相对所述第一导滑块和所述第二导滑块沿所述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滑动,所述第一滑动轴相对所述第一支架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一主体滑动,所述第一导滑块和所述第二导滑块推动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相互靠近,以同步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使所述第一弹性件产生阻尼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摆臂相对所述承载基座滑动且转动时,所述第一滑动轴相对所述第一导滑块和所述第二导滑块滑动且转动,所述第一导滑块和所述第二导滑块使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相互远离,以同步释放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使所述第一弹性件产生阻尼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间隔包括连通的第一安装间隔和第二安装间隔;所述第二安装间隔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安装间隔的宽度;
所述第一滑动轴从所述第一安装间隔滑动至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间隔内时,所述第一导滑块和所述第二导滑块推动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相互靠近;所述第一滑动轴从所述第二安装间隙滑动至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间隙时,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相互远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间隔还包括第三安装间隔,所述第一安装间隔、所述第二安装间隔和所述第三安装间隔沿着所述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连通;所述第三安装间隔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安装间隔的宽度;所述第一滑动轴从所述第二安装间隔滑动至位于所述第三安装间隔时,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相互远离;所述第一滑动轴从所述第三安装间隔滑动至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间隔时,所述第一导滑块和所述第二导滑块推动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相互靠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滑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限位面、第一凸起面和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凸起面相对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凸出;所述第二导滑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限位面、第二凸起面和第四限位面;所述第二凸起面相对所述第三限位面和第四限位面凸出;
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三限位面间隔相对,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三限位面之间的间隔为所述第一安装间隔;所述第一凸起面与所述第二凸起面间隔相对,所述第一凸起面与所述第二凸起面之间的间隔为所述第二安装间隔;所述第二限位面与所述第四限位面间隔相对,所述第二限位面与所述第四限位面之间的间隔为所述第三安装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本体、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第一安装套和第二安装套;
所述第一支撑本体包括长侧边和短侧边,所述第一连接套和所述第二连接套同轴,且均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本体的长侧边;所述第一安装套和所述第二安装套同轴,且均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本体的短侧边;
所述第一滑动轴贯穿所述第一连接套和所述第二连接套,且可相对所述第一安装套和所述第二安装套转动;所述第一安装轴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套和所述第二安装套,且可相对所述第一安装套和所述第二安装套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滑块设有第一导滑槽,所述第二导滑块设有第二导滑槽,所述第一导滑槽和所述第二导滑槽均沿所述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滑动轴伸出所述第一连接套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导滑槽内,且可沿着所述第一导滑槽滑动且转动,所述第一滑动轴伸出所述第二连接套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导滑槽内,且可沿着所述第二导滑槽滑动且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主摆臂、第二安装板和第二阻尼组件;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位于所述承载基座相对的两侧;
所述第二主摆臂包括第二主体、第三导滑块和第四导滑块;所述第二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且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三导滑块和所述第四导滑块均凸设于所述第二主体的一个表面;所述第三导滑块和所述第四导滑块之间具有第二阻尼间隔;所述第二阻尼组件包括第二支架、第二弹性件、第三滑块、第四滑块、第二安装轴和第二滑动轴;
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二阻尼间隔内,所述第二安装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二滑动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三滑块、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四滑块依次套设于所述第二滑动轴;所述第三导滑块和所述第四导滑块可以在所述第二滑动轴向沿着轴向滑动;
所述第二主摆臂相对所述承载基座滑动且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二滑动轴相对所述第三导滑块和所述第四导滑块沿所述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滑动轴相对所述第二支架转动,以使所述第二支架相对所述第二主体滑动,所述第三导滑块和所述第四导滑块推动所述第三滑块和所述第四滑块相互靠近,以同步压缩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使所述第二弹性件产生阻尼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摆臂和所述第二主摆臂相对所述承载基座滑动且转动时,所述第二滑动轴相对所述第三导滑块和所述第四导滑块滑动且转动,所述第三导滑块和所述第四导滑块使所述第三滑块和所述第四滑块相互远离,以同步释放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使所述第二弹性件产生阻尼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间隔包括连通的第四安装间隔和第五安装间隔;所述第五安装间隔的宽度小于所述第四安装间隔的宽度;
所述第二滑动轴从所述第四安装间隔滑动至位于所述第五安装间隔内时,所述第三导滑块和所述第四导滑块推动所述第三滑块和所述第四滑块相互靠近;所述第二滑动轴从所述第五安装间隔滑动至位于所述第四安装间隔时,所述第三滑块和所述第四滑块相互远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间隔还包括第六安装间隔;所述第四安装间隔、所述第五安装间隔和所述第六安装间隔沿着所述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连通;所述第六安装间隔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五安装间隔的宽度;
所述第二滑动轴从所述第五安装间隔滑动至位于所述第六安装间隔时,所述第三滑块和所述第四滑块相互远离;所述第二滑动轴从所述第六安装间隔滑动至位于所述第五安装间隔时,所述第三导滑块和所述第四导滑块使所述第三滑块和所述第四滑块相互靠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滑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五限位面、第三凸起面和第六限位面,所述第三凸起面相对所述第五限位面和所述第六限位面凸出;所述第四导滑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七限位面、第四凸起面和第八限位面;所述第四凸起面相对所述第七限位面和第八限位面凸出;
所述第五限位面与所述第七限位面间隔相对,所述第六限位面与所述第八限位面之间的间隔为所述第四安装间隔;所述第三凸起面与所述第四凸起面间隔相对,所述第三凸起面与所述第四凸起面之间的间隔为所述第五安装间隔;所述第六限位面与所述第八限位面间隔相对,所述第六限位面与所述第八限位面之间的间隔为所述第六安装间隔。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支撑本体、第三连接套、第四连接套、第三安装套和第四安装套;
所述第二支撑本体包括长侧边和短侧边,所述第三连接套和所述第四连接套同轴,且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本体的长侧边;所述第三安装套和所述第四安装套同轴,且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本体的短侧边;
所述第二滑动轴贯穿所述第三连接套和所述第四连接套,且可相对所述第三安装套和所述第四安装套转动;所述第二安装轴贯穿所述第三安装套和所述第四安装套,且可相对所述第三安装套和所述第四安装套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滑块设有第三导滑槽,所述第四导滑块设有第四导滑槽,所述第三导滑槽和所述第四导滑槽均沿所述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滑动轴伸出所述第三连接套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三导滑槽内,且可沿着所述第三导滑槽滑动且转动,所述第二滑动轴伸出所述第四连接套的一端位于所述第四导滑槽内,且可沿着所述第四导滑槽滑动且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包括固定连接第一摆动体和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摆动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转动部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一导滑块和所述第二导滑块设于所述第一摆动体上;
所述第二主体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摆动体和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摆动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转动部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三导滑块和所述第四导滑块设于所述第二摆动体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设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的槽底面设有第一同步滑槽;所述第二转动部设有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第二弧形凹槽的槽底面设有第二同步滑槽;
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同步件,所述同步件包括同步本体、第一同步条和第二同步条,所述第一同步条和所述第二同步条均凸设于所述同步本体的一表面;所述同步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弧形凹槽和所述第二弧形凹槽,且固定连接所述承载基座;
所述第一同步条位于所述第一同步滑槽内,所述第二同步条位于所述第二同步滑槽内;所述第一同步滑槽和所述第一同步条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同步滑槽和所述第二同步条均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相对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倾斜,且倾斜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主摆臂和所述第二主摆臂相对所述承载基座滑动且转动时,所述第一同步条相对所述第一同步滑槽滑动,所述第二同步条相对所述第二同步滑槽滑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对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倾斜的角度介于30度至60度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件具有同步底表面,所述同步底表面为外凸弧形面;所述第一同步条和所述第二同步条均凸设于所述同步底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件还包括同步顶表面和两个同步端面,两个所述同步端面沿所述同步件的长度方向相背;所述同步顶表面沿所述同步件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同步底表面的两侧,所述同步顶表面沿所述同步件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两所述同步端面;
所述同步件设有减重槽,所述减重槽凹设于所述同步顶表面,且贯穿两所述同步端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第一转动体和第二转动体,所述第一转动体和所述第二转动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摆动体的同一侧,且间隔排布;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第三转动体和第四转动体,所述第三转动体和所述第四转动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摆动体的同一侧,且间隔排布;
所述第一转动体、所述第三转动体、所述第二转动体、所述第四转动体依次排布在承载基座上,且均转动且滑动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三转动体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体和所述第二转动体之间的间隔内,所述第二转动体位于所述第三转动体和所述第四转动体之间的间隔内;
所述第一弧形凹槽设于所述第二转动体上,所述第二弧形凹槽设于所述第三转动体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基座设有间隔排布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
所述承载基座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滑槽的槽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转动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隙内,且可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且转动;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滑槽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滑槽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隙内,且可沿所述第二滑槽滑动且转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基座还设有间隔排布的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三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四滑槽依次分布;
所述承载基座还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位于所述第三滑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滑槽的槽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三滑槽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三转动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三滑槽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隙内,且可沿所述第三滑槽滑动且转动;所述第二限位块位于所述第四滑槽内,且与所述第四滑槽的槽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四滑槽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四转动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四滑槽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隙内,且可沿所述第四滑槽滑动且转动。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同步盖板,所述同步盖板固定连接所述承载基座,且遮挡于所述同步件上,所述同步件固定连接所述同步盖板。
24.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显示屏和如权利要求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显示屏安装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显示屏折叠或展开。
CN202210924910.3A 2022-08-02 2022-08-02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5369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24910.3A CN117536977A (zh) 2022-08-02 2022-08-02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24910.3A CN117536977A (zh) 2022-08-02 2022-08-02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36977A true CN117536977A (zh) 2024-02-09

Family

ID=89792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24910.3A Pending CN117536977A (zh) 2022-08-02 2022-08-02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3697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97416B (zh) 折叠机构和电子设备
KR20210089769A (ko) 회전축 기구 및 이동 단말
CN115388085B (zh) 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
CN217849479U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设备
CN117536977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658513B (zh)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19202201U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6838696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02693682A (zh) 显示器及具有显示器的电子装置
CN116696927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498643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CN115705074A (zh) 铰链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6838698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7119083A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设备
CN115539498B (zh)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WO2023142795A1 (zh) 转轴组件、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6838701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838699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4114669A1 (zh)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6928199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EP4246840A1 (en) Turn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3165248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093860A1 (zh) 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WO2023231371A1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4001103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