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29982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29982A
CN117529982A CN202280001250.XA CN202280001250A CN117529982A CN 117529982 A CN117529982 A CN 117529982A CN 202280001250 A CN202280001250 A CN 202280001250A CN 117529982 A CN117529982 A CN 1175299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layer
light
substrate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125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博
胡明
谢涛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29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299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21),包括发光区域(A)以及环绕发光区域(A)的非发光区域(B),发光区域(A)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发光区域(A1)以及位于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发光区域(A2);设置在显示基板(21)出光侧的功能膜层(22);设置在功能膜层(22)背离显示基板(21)一侧的低折射层(23);设置在低折射层(23)背离显示基板(21)一侧的第一高折射层(24);其中,第一高折射层(24)的折射率大于低折射层(23)的折射率,低折射层(23)朝向第一发光区域(A1)的侧面与第一高折射层(24)相互接触形成第一全反射界面(s1),低折射层(23)朝向第二发光区域(A2)的侧面与第一高折射层(24)相互接触形成第二全反射界面(s2);在显示基板(21)的法线方向上,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不同于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为主动发光显示器件,具有自发光、广视角、高对比度、低功耗、宽色域、轻薄化、可异形化等优点。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OLED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透明显示中。透明显示是既能够进行画面显示,又能够透过屏幕对侧景象的技术。透明显示技术可以实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irtual Reality/Augmented Reality,VR/AR)以及屏下摄像头等显示功能。
概述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基板,包括发光区域以及环绕所述发光区域的非发光区域;所述发光区域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发光区域,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发光区域;
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出光侧的功能膜层;
设置在所述功能膜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低折射层,所述低折射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非发光区域范围内;
设置在所述低折射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一高折射层,所述第一高折射层至少覆盖所述发光区域以及所述低折射层朝向所述发光区域的侧面;
其中,所述第一高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低折射层的折射率,所述低折射层朝向所述第一发光区域的侧面与所述第一高折射层相互接触形成第一全反射界面,所述低折射层朝向所述第二发光区域的侧面与所述第一高折射层相互接触形成第二全反射界面;在所述显示基板的法线方向上,所述第一 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一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同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二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显示基板所在的平面内,所述第一发光区域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的尺寸;在所述显示基板的法线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一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二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功能膜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功能膜层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功能膜层包括第二高折射层,所述第二高折射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无交叠。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功能膜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与所述第二高折射层之间的第一封装层,所述第一封装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封装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封装层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高折射层与所述第一高折射层的折射率相同;或者,所述第二高折射层与所述第一高折射层的材料相同。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功能膜层包括第二封装层,所述第二封装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二封装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封装层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封装层包括:
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出光侧的第一无机膜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无机膜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有机膜层;以及,
设置在所述有机膜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二无机膜层;
其中,所述有机膜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有机膜层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功能膜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与所述功能膜层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相同。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功能膜层为所述显示基板的封装层。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
衬底基板;
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像素限定层,所述像素限定层用于限定出开口区域;以及,
设置在所述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开口区域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述发光层用于形成所述发光区域;
其中,所述功能膜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以及所述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位于所述非发光区域内的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
衬底基板;
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像素限定层,所述像素限定层用于限定出开口区域;以及,
设置在所述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开口区域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述发光层用于形成所述发光区域;
其中,所述功能膜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以及所述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非发光区域内。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显示基板的法线方向上,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二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与所述第一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一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差值为第一距离;
若所述功能膜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与所述功能膜层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相同,则在所述显示基板的法线方向上,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光区域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的出光面位于同一个平面内。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显示基板的法线方向上,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二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与所述第一发光区域与所述 第一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微米,且小于或等于3微米。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全反射界面用于对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发出的第一显示光线进行全反射,所述第一显示光线在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发出的显示光线中的占比为第一比例;所述第二全反射界面用于对所述第二发光区域发出的第二显示光线进行全反射,所述第二显示光线在所述第二发光区域发出的显示光线中的占比为第二比例;
其中,所述第一比例与所述第二比例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0.3。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全反射界面与所述显示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开口背对所述第一发光区域的锐角;所述第二全反射界面与所述显示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开口背对所述第二发光区域的锐角。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锐角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80°。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高折射层的折射率与所述低折射层的折射率之差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0.3。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上述说明仅是本公开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简述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的比例仅作为示意并不代表实际比例。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二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三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四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一种光路结构示意图;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二种光路结构示意图;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三种光路结构示意图;
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四种光路结构示意图;
图10示意性地示出了几种显示面板中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各个视角方向上的亮度衰减仿真曲线;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几种显示面板在斜视角下的显示仿真画面;
图1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流程示意图;
图1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三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流程示意图。
详细描述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参照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其中,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用于显示画面。
参照图2至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几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至图5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21,包括发光区域A以及环绕发光区域A的非发光区域B;设置在显示基板21出光侧的功能膜层22;设置在功能膜层22背离显示基板21一侧的低折射层23,低折射层23在显示基板21上的正投影位于非发光区域B范围内;以及设置在低折射层23背离显示基板21一侧的第一高折射层24,第一高折射层24至少覆盖发光区域A以及低折射层23朝向发光区域A的侧面。其中,第一高折射层24的折 射率大于低折射层23的折射率。
如图2至图5所示,发光区域A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发光区域A1,以及位于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发光区域A2。
如图2至图5所示,低折射层23朝向第一发光区域A1的侧面与第一高折射层24相互接触形成第一全反射界面s1,低折射层23朝向第二发光区域A2的侧面与第一高折射层24相互接触形成第二全反射界面s2。
如图2至图5所示,在显示基板21的法线方向上,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不同于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
其中,第一全反射界面s1用于使从第一发光区域A1发出、经第一高折射层24射入的显示光线发生全反射。第二全反射界面s2用于使从第二发光区域A2发出、经第一高折射层24射入的显示光线发生全反射。
本公开中,第一全反射界面s1和第二全反射界面s2均为全反射界面s。参照图6,对于入射至全反射界面s上的显示光线,当入射角α大于或等于全反射临界角时,显示光线在全反射界面s上发生全反射,发生全反射后的显示光线的传播方向朝显示基板21的法线方向靠近,从而可以降低显示光线入射至盖板与空气界面的入射角,降低显示光线在盖板与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全内反射的概率,提高出光效率。
其中,全反射临界角为arcsin(n1/n2),n1为低折射层23的折射率,n2为第一高折射层24的折射率。
本公开中,通过在显示基板21的出光侧层叠设置低折射层23和第一高折射层24形成第一全反射界面s1和第二全反射界面s2,使得原本斜视角出射的显示光线朝正视角方向偏转,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出光效率尤其是正面出光效率。
发明人发现,通过改变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可以调节入射至第一全反射界面s1上的显示光线发生全反射的比例。例如,增大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可以增大显示光线入射至第一全反射界面s1上的入射角度,提高入射至第一全反射界面s1上的显示光线发生全反射的比例,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正面出光效率。
类似地,通过改变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可以调节入射至第二全反射界面s2上的显示光线发生全反射的比例。例如,增大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可以增大显示光线入射至第二全反射界面s2上的入射角度,提高入射至第二全反射界面s2上的显示光线发生全反射的比例,进一步提高第二显示区域的正面出光效率。
本公开提供的显示基板21,通过在显示基板21的法线方向上,设置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不同于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可以调节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的在正视角或斜视角上的显示差异,有助于提高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均一性。
示例性地,发光区域A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如图2至图5所示,多个发光区域A可以包括红色发光区域R、绿色发光区域G和蓝色发光区域B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发光区域内设置发光器件可以实现发光。发光器件例如可以为OLED、量子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QLE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Emitting Diode,Mini LED)、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Micro LED)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现中,低折射层23可以通过曝光显影、涂覆或喷墨打印等构图工艺形成。第一高折射层24可以通过曝光显影、涂覆或喷墨打印等构图工艺形成。
示例性地,第一高折射层24的材料可以包括亚克力等有机材料,还可以包括氧化锆等无机材料,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地,低折射层23的材料可以包括亚克力等有机材料,还可以包括氧化锆等无机材料,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地,参照图1,第一显示区域可以位于透明显示区域中,该透明显示区域还可以包括透光区域,透光区域用于透过环境光线。第二显示区域可以位于第一显示区域的至少一侧。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与透明显示区域对应的位置设置屏下摄像头模组,从而提高屏占比。当需要拍照时,透明显示区域透光不显示画面,环境光线 可以透过透明显示区域被屏下摄像头模组采集到;当不需要拍照时,透明显示区域正常显示画面,屏下摄像头模组被隐藏,从而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
在具体实现中,在显示基板21所在的平面内,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二发光区域A2之间的尺寸关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例如,第一发光区域A1的尺寸可以大于、等于或者小于第二发光区域A2的尺寸,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为了提高透明显示区域内透光区域的面积,提高环境光线透过率,在显示基板21所在的平面内,第一发光区域A1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二发光区域A2的尺寸,如图2至图5所示。在具体实现中,满足上述尺寸关系的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二发光区域A2的发光颜色可以相同。
参照图7示出了在显示基板21所在的平面内,第一发光区域A1的尺寸小于第二发光区域A2的尺寸;在显示基板21的法线方向上,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与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相同的情况下,第一发光区域A1中心发出的显示光线在第一全反射界面s1上入射的示意图(如图7中的b图所示)和第二发光区域A2中心发出的显示光线在第二全反射界面s2上入射的示意图(如图7中的a图所示)。
如图7所示,由于第一发光区域A1比第二发光区域A2的尺寸小,因此,当在显示基板21的法线方向上,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与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相同时,第一发光区域A1发出的显示光线入射至第一全反射界面s1的入射角α1更大,更容易发生全反射,可以将更多原本斜视角出射的显示光线偏转至正视角方向,全反射比例较高导致第一显示区域在斜视角方向上的亮度衰减幅度大于第二显示区域在斜视角方向上的亮度衰减幅度,使得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斜视角方向的显示画面有明显差异。
参照图11中的a图示出了图7所示显示面板在45°斜视角下的显示仿真画面,可以看出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45°斜视角下的显示画面有明显差异。
参照图10中的a图示出了图7所示显示面板中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 区域在各个视角方向上的亮度衰减仿真曲线。由图10中的a图可以看出,第一显示区域在斜视角方向上的亮度衰减幅度大于第二显示区域在斜视角方向上的亮度衰减幅度。而且,即使通过gamma调试使得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正视角方向上的亮度一致,斜视角下的亮度仍会存在较大差别。
为了提高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斜视角下的显示均一性,可选地,如图2至图5所示,在显示基板21所在的平面内,第一发光区域A1的尺寸小于第二发光区域A2的尺寸;在显示基板21的法线方向上,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小于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
由于增大发光区域A与全反射界面s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增大显示光线入射至全反射界面s上的入射角度,因此,参照图8或图9,通过设置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大于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可以补偿由于第二发光区域A2尺寸大于第一发光区域A1,导致第二显示光线在第二全反射界面s2上的入射角小于第一显示光线在第一全反射界面s1上的入射角的问题,使得第一显示光线在第一全反射界面s1上的入射角α1与第二显示光线在第二全反射界面s2上的入射角α2尽量一致,降低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中发生全反射的显示光线的比例差异,进而补偿第一显示区域在斜视角方向上的亮度衰减幅度,提高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斜视角方向的显示均一性。
为了实现在显示基板21的法线方向上,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小于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可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功能膜层22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h1小于功能膜层22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h2。
其中,功能膜层22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h1,指的是位于第一显示区域内的功能膜层22,靠近显示基板21的表面与远离显示基板21的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功能膜层22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h2,指的是位于在第二显示区域内的功能膜层22,靠近显示基板21的表面与远离显示基板21的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
为了实现功能膜层22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h1小于功能膜层22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h2,本公开提供了以下几种实现方式。
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功能膜层22包括第二高折射层25,第二高折射层25在显示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显示区域无交叠。
通过在第二显示区域设置第二高折射层25,在第一显示区域内不设置,可以提升在第二显示区域内功能膜层22背离显示基板21一侧的表面高度,增大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实现功能膜层22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h2大于功能膜层22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h1,进而实现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大于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
参照图7中的a图和图8中的a图,通过增大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可以增大显示光线入射至第二全反射界面s2上的入射角度。
参照图8中的a图和b图,通过增大显示光线入射至第二全反射界面s2上的入射角度,可以补偿由于第二发光区域A2尺寸较大造成的第二显示光线在第二全反射界面s2上的入射角偏小的问题,使得第一显示光线在第一全反射界面s1上的入射角α1与第二显示光线在第二全反射界面s2上的入射角α2尽量一致,降低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中发生全反射的显示光线的比例差异,提高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斜视角方向的显示均一性。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功能膜层22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显示基板21与第二高折射层25之间的第一封装层20,第一封装层20在显示基板21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第一封装层20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可以等于第一封装层20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第一封装层20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一封装层20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
通过设置第一封装层20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大于第一封装层20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与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之差。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封装层20包括:层叠设置在显示基板21出光侧的第一无机层201、有机层202和第二无机层203。
为了实现第一封装层20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一封装层20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如图3所示,可以设置有机层202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小于有机层202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通过在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分别设置厚度不同的有机层202,实现第一封装层20的厚度差异化,可以降低工艺复杂度,有助于实现较大的厚度差异。
在具体实现中,第一无机层201和第二无机层203可以采用气相沉积法形成,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现中,有机层202可以采用打印或曝光工艺形成。例如,图3有机层202可以采用二次打印工艺形成,采用第一次打印工艺在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形成表面平整或厚度相同的有机膜,然后采用第二次打印工艺再在第二显示区域形成一层有机膜,从而可以在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形成厚度不同的有机层202。
可选地,第二高折射层25的折射率大于低折射层23的折射率。
进一步地,第二高折射层25可以与第一高折射层24的折射率相同。这样,可以防止显示光线在第二高折射层25与第一高折射层24的交界面处改变传播方向,提高各视角的亮度均一性。
示例性地,第二高折射层25的材料可以包括亚克力等有机材料,还可以包括氧化锆等无机材料,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第二高折射层25与第一高折射层24的材料相同或不同,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现中,第二高折射层25可以通过曝光显影、涂覆或喷墨打印等构图工艺形成。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功能膜层22包括第二封装层41,第二封装层41在显示基板21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第二封装层41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二封装层41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
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二封装层41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大于第二封装层41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可以实现功能膜层22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h2大于功能膜层22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h1,进而实现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大于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 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封装层41包括:设置在显示基板21出光侧的第一无机膜层411;设置在第一无机膜层411背离显示基板21一侧的有机膜层412;以及设置在有机膜层412背离显示基板21一侧的第二无机膜层413。
为了实现第二封装层41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二封装层41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可以设置有机膜层412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小于有机膜层412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
通过在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分别设置厚度不同的有机膜层412,实现第二封装层41的厚度差异化,可以降低工艺复杂度,有助于实现较大的厚度差异。
在具体实现中,第一无机膜层411和第二无机膜层413可以采用气相沉积法形成,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现中,有机膜可以采用打印或曝光工艺形成。例如,有机膜层412可以采用二次打印工艺形成,采用第一次打印工艺在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形成表面平整或厚度相同的有机膜,然后采用第二次打印工艺再在第二显示区域形成一层有机膜,从而可以在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形成厚度不同的有机膜层412。
在具体实现中,显示基板21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
如图2至图5所示,显示基板21可以包括:衬底基板211;设置在衬底基板211一侧的像素限定层213,像素限定层213用于限定出开口区域;以及,设置在像素限定层213背离衬底基板211一侧的发光层214,发光层214在衬底基板211上的正投影覆盖开口区域在衬底基板211上的正投影,发光层214用于形成发光区域A。功能膜层22设置在发光层214以及像素限定层213背离衬底基板211的一侧。
为了驱动发光层214发光,显示基板21还可以包括设置衬底基板211和像素限定层213之间的第一电极层212,以及设置在发光层214背离衬底基板211一侧的第二电极层(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电极层212可以包括多个分立的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层212在衬底基板211上的正投影覆盖开口区域在衬底基板211上的正投影。
示例性地,如图2至图4所示,位于非发光区域B内的像素限定层213背离衬底基板211一侧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在图2中,位于非发光区域B内的像素限定层213背离衬底基板211一侧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封装层20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等于第一封装层20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这种情况下,第一封装层20背离第一显示区域的表面与第一封装层20背离第二显示区域的表面位于同一个平面内,第二高折射层25的厚度,可以等于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与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之差。
在图4中,位于非发光区域B内的像素限定层213背离衬底基板211一侧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且第二封装层41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二封装层41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这种情况下,第二封装层41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与第二封装层41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之差,可以等于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与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之差。
可选地,如图5所示,像素限定层213背离衬底基板211的一侧设置有凹槽51,凹槽51位于第一显示区域的非发光区域B内。
通过在第一显示区域内的像素限定层213表面设置凹槽51,可以降低第一显示区域内的功能膜层22背离显示基板21一侧的表面高度,缩小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进一步增大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与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之差。
参照图7中的b图和图9中的b图,缩小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可以减小显示光线入射至第一全反射界面s1上的入射角度。
参照图9中的a图和b图,通过减小显示光线入射至第一全反射界面s1上的入射角度,可以补偿由于第一发光区域A1尺寸较小造成的第一显示光线在第一全反射界面s1上的入射角偏大的问题,使得第一显示光线在第一全反射界面s1上的入射角α1与第二显示光线在第二全反射界面s2上的入射角α2尽量一致,降低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中发生全反射的显示光线的 比例差异,提高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斜视角方向的显示均一性。
当像素限定层213背离衬底基板211的一侧设置有凹槽51,且凹槽51位于第一显示区域的非发光区域B内时,功能膜层22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h1与功能膜层22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h2可以相同,如图5所示出的。
可选地,功能膜层22为显示基板21的封装层。
假设在显示基板21的法线方向上,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与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之差为第一距离d0,即d0=d2-d1。
如图5所示,功能膜层22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h1与功能膜层22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h2相同,在显示基板21的法线方向上,凹槽51的深度d3可以大于第一距离d0。由于后续的膜层制作可能对凹槽51起到一定的填平作用,通过设置凹槽51的深度d3大于第一距离d0,最终可以实现第一距离d0的差值。
在具体实现中,像素限定层213表面的凹槽51可以采用曝光工艺形成。凹槽51的槽壁限定出开口区域。
参照图11中的b图示出了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在45°斜视角下的显示仿真画面,可以看出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斜视角下的显示差异明显改善。参照图11中的c图示出了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在45°斜视角下的显示仿真画面,可以看出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斜视角下的显示差异明显改善。
在具体实现中,参照图2至图5,功能膜层22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h1与功能膜层22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h2可以相同或不同,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发光区域A1的出光面与第二发光区域A2的出光面位于同一个平面内。这样,可以降低第一电极层212以及第二电极层的布线难度。
当第一发光区域A1的出光面与第二发光区域A2的出光面位于同一个平面内时,为了实现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小于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参照图2至 图5,功能膜层22在第一显示区域的上表面低于功能膜层22在第二显示区域的上表面。低折射层23或者全反射界面位于功能膜层22背离显示基板21一侧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光区域A1的出光面与第二发光区域A2的出光面也可以不位于同一个平面内,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参照图10中的b图示出了几种第一距离对应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各个视角方向上的亮度衰减仿真曲线。可以看出,当第一距离d0大于或等于1微米,且小于或等于3微米时,在30°至45°斜视角范围内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较为接近。当第一距离d0小于1微米时,如图所示的0.5微米,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仍有较大差距。当第一距离d0大于3微米时,第一显示区域的平坦性无法得到保障,可能导致拍照畸变不良。
因此,为了确保第一显示区域的平坦性,并缩小斜视角下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差异,可选地,在显示基板21的法线方向上,第二发光区域A2与第二全反射界面s2之间的最小距离d2,与第一发光区域A1与第一全反射界面s1之间的最小距离d1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微米,且小于或等于3微米。即1μm≤|d2-d1|≤3μm。
其中,第一全反射界面s1用于对第一发光区域A1发出的第一显示光线进行全反射,第一显示光线在第一发光区域A1发出的显示光线中的占比为第一比例。第二全反射界面s2用于对第二发光区域A2发出的第二显示光线进行全反射,第二显示光线在第二发光区域A2发出的显示光线中的占比为第二比例。
可选地,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0.3。
由于全反射界面可以将原本在斜视角出射的显示光线偏转至正视角方向(如图6所示),因此全反射界面的设置可以降低斜视角方向的出光量。当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太大时,会导致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斜视角方向上的显示有明显差异。
通过设置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0.3,可以确保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斜视角方向的亮度差异较 小,提高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斜视角方向的显示均一性。
可选地,第一全反射界面s1与显示基板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开口背对第一发光区域A1的锐角。
通过设置第一全反射界面s1与显示基板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开口背对发光区域A的锐角,可以使入射至第一全反射界面s1上的显示光线中更多的显示光线发生全反射,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出光效率尤其是正面出光效率。
可选地,第二全反射界面s2与显示基板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开口背对第二发光区域A2的锐角。
通过设置第二全反射界面s2与显示基板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开口背对发光区域A的锐角,可以使入射至第二全反射界面s2上的显示光线中更多的显示光线发生全反射,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显示区域的出光效率尤其是正面出光效率。
可选地,锐角θ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80°。进一步地,锐角θ可以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70°,锐角θ还可以大于或等于40°且小于或等于70°。
可选地,第一高折射层24的折射率与低折射层23的折射率之差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0.3。
可选地,低折射层23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4,且小于或等于1.6。进一步地,低折射层23的折射率可以大于或等于1.47,且小于或等于1.5。
可选地,第一高折射层24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6,且小于或等于1.8。进一步地,第一高折射层24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7,且小于或等于1.75。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任一项提供的显示面板。
由于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显示装置具有本公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优点,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显示面板、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屏下摄像头设备以及导航仪等任何具有2D或3D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参照图1至图5,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该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01:提供显示基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区域以及环绕发光区域的非发光区域;发光区域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发光区域,以及位于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发光区域。
步骤S02:在显示基板的出光侧形成功能膜层。
步骤S03:在功能膜层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形成低折射层,低折射层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非发光区域范围内。
步骤S04:在低折射层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一高折射层,第一高折射层至少覆盖发光区域以及低折射层朝向发光区域的侧面。
其中,第一高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低折射层的折射率,低折射层朝向第一发光区域的侧面与第一高折射层相互接触形成第一全反射界面,低折射层朝向第二发光区域的侧面与第一高折射层相互接触形成第二全反射界面;在显示基板的法线方向上,第一发光区域与第一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同于第二发光区域与第二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采用本公开提供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得到上述任一项提供的显示面板。
参照图12示出了图2所示显示面板的制备流程示意图。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01:提供显示基板21,显示基板21的出光面上设置有第一封装层20;如图12中的a图所示;
步骤02:在第二显示区域内的第一封装层20背离显示基板21的一侧形成第二高折射层25;如图12中的b图所示;
步骤03:在第二高折射层25以及第一封装层20背离显示基板21的一侧形成低折射层23;如图12中的c图所示;
步骤04:在低折射层23背离显示基板21的一侧形成第一高折射层24。如图12中的d图所示;
参照图13示出了图4所示显示面板的制备流程示意图。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提供显示基板21,显示基板21的出光面上设置有第一无机膜 层411;如图13中的a图所示;
步骤12:采用第一次打印工艺,在第一无机膜层411背离显示基板21的一侧形成表面平整的有机膜131;如图13中的b图所示;
步骤13:采用第二次打印工艺,在第二显示区域内的有机膜131背离显示基板21的一侧形成有机膜132,得到有机膜层412;如图13中的c图所示;
步骤14:在有机膜层412背离显示基板21的一侧形成第二无机膜层413;如图13中的d图所示;
步骤15:在第二无机膜层413背离显示基板21的一侧依次形成低折射层23和第一高折射层24。如图13中的e图所示。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公开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公开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公开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 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本文中所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或者“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者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此外,请注意,这里“在一个实施例中”的词语例子不一定全指同一个实施例。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被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公开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0)

  1. 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基板,包括发光区域以及环绕所述发光区域的非发光区域;所述发光区域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发光区域,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发光区域;
    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出光侧的功能膜层;
    设置在所述功能膜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低折射层,所述低折射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非发光区域范围内;
    设置在所述低折射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一高折射层,所述第一高折射层至少覆盖所述发光区域以及所述低折射层朝向所述发光区域的侧面;
    其中,所述第一高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低折射层的折射率,所述低折射层朝向所述第一发光区域的侧面与所述第一高折射层相互接触形成第一全反射界面,所述低折射层朝向所述第二发光区域的侧面与所述第一高折射层相互接触形成第二全反射界面;在所述显示基板的法线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一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同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二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显示基板所在的平面内,所述第一发光区域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的尺寸;在所述显示基板的法线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一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二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功能膜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功能膜层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功能膜层包括第二高折射层,所述第二高折射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无交叠。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功能膜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与所述第二高折射层之间的第一封装层,所述第一封装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封装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封装层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高折射层与所述第一高折射层的折射率相同;或者,所述第二高折射层与所述第一高折射层的材料相同。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功能膜层包括第二封装层,所述第二封装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二封装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封装层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封装层包括:
    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出光侧的第一无机膜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无机膜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有机膜层;以及,
    设置在所述有机膜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二无机膜层;
    其中,所述有机膜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有机膜层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功能膜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与所述功能膜层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相同。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功能膜层为所述显示基板的封装层。
  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
    衬底基板;
    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像素限定层,所述像素限定层用于限定出开口区域;以及,
    设置在所述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开口区域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述发光层用于形成所述发光区域;
    其中,所述功能膜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以及所述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位于所述非发光区域内的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12.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
    衬底基板;
    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像素限定层,所述像素限定层用于限定出开口区域;以及,
    设置在所述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开口区域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述发光层用于形成所述发光区域;
    其中,所述功能膜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以及所述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非发光区域内。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显示基板的法线方向上,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二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与所述第一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一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差值为第一距离;
    若所述功能膜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厚度与所述功能膜层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厚度相同,则在所述显示基板的法线方向上,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14. 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区域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的出光面位于同一个平面内。
  15. 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显示基板的法线方向上,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二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与所述第一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一全反射界面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微米,且小于或等于3微米。
  16. 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全反射界面用于对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发出的第一显示光线进行全反射,所述第一显示光线在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发出的显示光线中的占比为第一比例;所述第二全反射界面用于对所述第二发光区域发出的第二显示光线进行全反射,所述第二显示光线在所述第二发光区域发出的显示光线中的占比为第二比例;
    其中,所述第一比例与所述第二比例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0.3。
  17. 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全反射界面与所述显示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开口背对所述第一发光区域的锐角;所述第二全反射界面与所述显示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开口背对所述第二发光区域的锐角。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锐角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80°。
  19. 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高折射层的折射率与所述低折射层的折射率之差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0.3。
  20.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80001250.XA 2022-05-18 2022-05-1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5299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3656 WO2023220984A1 (zh) 2022-05-18 2022-05-1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29982A true CN117529982A (zh) 2024-02-06

Family

ID=88834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1250.XA Pending CN117529982A (zh) 2022-05-18 2022-05-1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29982A (zh)
WO (1) WO202322098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67247B1 (ko) * 2017-07-04 2022-02-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489711B1 (ko) * 2017-10-12 2023-01-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20058720A (ko) * 2020-10-30 2022-05-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4122080B (zh) * 2021-11-04 2023-04-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CN114300520A (zh) * 2021-12-28 2022-04-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CN114420871A (zh) * 2022-01-20 2022-04-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20984A1 (zh) 2023-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42390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panel
US20210367117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isplay pane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W516062B (en) Flat panel color display with enhanced brightness and preferential viewing angles
CN10898745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39435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929602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320703B (zh) 一种双面显示装置
CN113193151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9496219U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9581750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436098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3629122A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752998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87432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631046A (zh) 可切换照明设备和防窥显示器
US2023007628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216488064U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3287212A (zh) 电子设备、显示装置及像素结构
WO2023201640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678477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7444425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6979532U (zh) 一种菲涅尔结构分光膜及Mini LED背光模组
CN216979531U (zh) 一种棱镜结构分光膜及Mini LED背光模组
CN113380146B (zh) 双面显示面板以及双面显示装置
CN216979530U (zh) 一种扩散结构分光膜及Mini LED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