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18126A - 一种遮光罩、探测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遮光罩、探测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18126A
CN117518126A CN202210912606.7A CN202210912606A CN117518126A CN 117518126 A CN117518126 A CN 117518126A CN 202210912606 A CN202210912606 A CN 202210912606A CN 117518126 A CN117518126 A CN 1175181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sensing unit
vehicle
light shield
disposed adja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1260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王欢
朱欣
崔宗芳
陆炳华
曹广
伍国平
卢佐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1260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181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181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181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01S7/48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3/00Antiglare equipment associated with windows or windscreens; Sun visors f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86Combinations of lidar systems with systems other than lidar, radar or sonar, e.g. with direction find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88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7/93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7/931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遮光罩、探测装置和车辆,该遮光罩具体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其中第一开口用于放置第一感知单元,第二开口用于放置第二感知单元,第三开口用于放置第三感知单元,第二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于第一感知单元的视场角,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邻设置,将第一感知单元和第二感知单元相邻设置后可以共用视场角,从而可以减小遮光罩区域。

Description

一种遮光罩、探测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遮光罩、探测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车辆的智能化技术也随之进步,车载的探测装置例如激光雷达、广角摄像头和长焦摄像头被广泛的应用于车辆之中。
当前的激光雷达被布置在车辆的外部,例如前保险杠或车顶,广角摄像头和长焦摄像头被布置在车辆的内部,例如风挡玻璃的遮光罩中。
但将激光雷达布置在车辆的外部,车辆外部的天气和环境等因素会影响到激光雷达的精确度,影响了激光雷达的性能,而将激光雷达也布置在遮光罩内,会导致遮光罩的区域过大,影响驾驶员的视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遮光罩,用于减小车辆中的遮光罩区域。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探测装置和车辆。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遮光罩,该遮光罩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一开口用于放置第一感知单元,第二开口用于放置第二感知单元,第三开口用于放置第三感知单元;第二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于第一感知单元的视场角;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邻设置。
本申请中,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为遮光罩中的透光区域,第一感知单元为激光雷达,第二感知单元为广角摄像头,第三感知单元为长焦摄像头,当第一感知单元放置在第一开口处时,第一感知单元可以通过第一开口发射出激光,当第二感知单元放置在第二开口处时,第二感知单元可以通过第二开口获取到图像数据,当第三感知单元放置在第三开口处时,第三感知单元可以通过第三开口获取到图像数据。
该第一方面,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邻设置时,说明该遮光罩安装在风挡玻璃后,风挡玻璃内部的第一感知单元和第二感知单元也是相邻设置的,因第二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于第一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将第一感知单元和第二感知单元相邻设置,第二感知单元可以和第一感知单元共用视场角,从而减小遮光罩区域。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遮光罩还包括第四开口,第四开口用于放置传感器。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感器可以为雨量传感器、阳光雨量传感器或其他的在车辆中需要放置在风挡玻璃或遮光罩后的传感器或元件,提升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开口与第三开口相邻设置,第一开口与第四开口相邻设置。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感知单元可以共用第一感知单元和第三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幅减小了遮光罩区域。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相邻设置,第二开口与第四开口相邻设置。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感知单元和第三感知单元都可以共用第一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幅减小了遮光罩区域。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遮光罩在靠近第二开口的一侧设置有切角。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靠近第二开口的一侧为靠近主驾驶位的一侧,当驾驶员坐在主驾驶位时,遮光罩可以沿驾驶员的上眼点至下眼点进行切角,而在上述探测装置共用视场角的情况下,不影响上述探测装置的视场角,且进一步减小了遮光罩的区域,增大了驾驶员的视野。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切角与驾驶员的视线平行。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遮光罩可以沿驾驶员的上眼点至下眼点进行切角,使得切角与驾驶员的视线平行,进一步减小了遮光罩的区域,增大了驾驶员的视野。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感知单元为激光雷达,第二感知单元为广角摄像头,第三感知单元为长焦摄像头。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感知单元具体为激光雷达,第二感知单元具体为广角摄像头,第三感知单元具体为长焦摄像头,提升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探测装置,该探测装置包括第一感知单元、第二感知单元和第三感知单元,第二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于第一感知单元的视场角;第一感知单元和第二感知单元相邻设置。
该第二方面,该探测装置可以与本申请第一方面或本申请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的遮光罩配合使用,第一感知单元为激光雷达,第二感知单元为广角摄像头,第三感知单元为长焦摄像头,当该探测装置安装在车辆的挡风玻璃后,且与遮光罩对应的区域时,第一感知单元可以通过第一开口发射出激光,第二感知单元可以通过第二开口获取到图像数据,第三感知单元可以通过第三开口获取到图像数据。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探测装置还包括传感器。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感器可以为雨量传感器、阳光雨量传感器或其他的在车辆中需要放置在风挡玻璃或遮光罩后的传感器或元件,提升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感知单元与第三感知单元相邻设置,第一感知单元与传感器相邻设置。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感知单元可以共用第一感知单元和第三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幅减小了遮光罩区域。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感知单元与第三感知单元相邻设置,第二感知单元与传感器相邻设置。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感知单元和第三感知单元都可以共用第一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幅减小了遮光罩区域。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感知单元为激光雷达,第二感知单元为广角摄像头,第三感知单元为长焦摄像头。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感知单元具体为激光雷达,第二感知单元具体为广角摄像头,第三感知单元具体为长焦摄像头,提升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第一感知单元、第二感知单元、第三感知单元和风挡玻璃;风挡玻璃上设置有遮光罩,遮光罩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一开口用于放置第一感知单元,第二开口用于放置第二感知单元,第三开口用于放置第三感知单元;第二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于第一感知单元的视场角;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邻设置。
该第三方面,本申请第一方面或本申请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的遮光罩,以及本申请第二方面或本申请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的探测装置可以集成在一个车辆中,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车辆还包括传感器,遮光罩还包括第四开口,第四开口用于放置传感器。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感器可以为雨量传感器、阳光雨量传感器或其他的在车辆中需要放置在风挡玻璃或遮光罩后的传感器或元件,提升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开口与第三开口相邻设置,第一开口与第四开口相邻设置。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感知单元可以共用第一感知单元和第三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幅减小了遮光罩区域。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相邻设置,第二开口与第四开口相邻设置。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感知单元和第三感知单元都可以共用第一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幅减小了遮光罩区域。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遮光罩在靠近第二开口的一侧设置有切角。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靠近第二开口的一侧为靠近主驾驶位的一侧,当驾驶员坐在主驾驶位时,遮光罩可以沿驾驶员的上眼点至下眼点进行切角,而在上述探测装置共用视场角的情况下,不影响上述探测装置的视场角,且进一步减小了遮光罩的区域,增大了驾驶员的视野。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切角与驾驶员的视线平行。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遮光罩可以沿驾驶员的上眼点至下眼点进行切角,使得切角与驾驶员的视线平行,进一步减小了遮光罩的区域,增大了驾驶员的视野。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感知单元为激光雷达,第二感知单元为广角摄像头,第三感知单元为长焦摄像头。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感知单元具体为激光雷达,第二感知单元具体为广角摄像头,第三感知单元具体为长焦摄像头,提升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遮光罩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其中第一开口用于放置第一感知单元,第二开口用于放置第二感知单元,第三开口用于放置第三感知单元,第二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于第一感知单元的视场角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邻设置,将第一感知单元和第二感知单元相邻设置后可以共用视场角,从而可以减小遮光罩区域。
附图说明
图1A为车辆的风挡玻璃示意图;
图1B为车辆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遮光罩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3A-图3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遮光罩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遮光罩中切角的示意图;
图5A和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探测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6A-图6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探测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技术发展和新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申请,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申请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申请的主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遮光罩,用于减小车辆中的遮光罩区域。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探测装置和车辆。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应用场景进行举例说明。
本申请中的运载工具可以包括路上交通工具、水上交通工具、空中交通工具、工业设备、农业设备、或娱乐设备等。例如运载工具可以为车辆,该车辆为广义概念上的车辆,可以是交通工具(如商用车、乘用车、摩托车、飞行车、火车等),工业车辆(如:叉车、挂车、牵引车等),工程车辆(如挖掘机、推土车、吊车等),农用设备(如割草机、收割机等),游乐设备,玩具车辆等,本申请实施例对车辆的类型不作具体限定。再如,运载工具可以为飞机、或轮船等交通工具。
如图1A所示,在车辆(例如驱动方式为汽油、电力或油电混合的轿车、公共汽车或卡车等)中,在车辆的风挡玻璃101上都会设置遮光罩102,遮光罩102为黑色区域,可以避免阳光对驾驶员的视线造成影响,但遮光罩102过大也会遮挡驾驶员的视野。
随着车辆智能化的发展,车辆中都普遍布置了探测装置,例如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激光雷达是以发射激光束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的雷达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向目标发射探测信号(激光束),然后将接收到的从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目标回波)与发射信号进行比较,作适当处理后,就可获得目标的有关信息,如目标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姿态、甚至形状等参数,从而对车辆前的目标进行探测、跟踪和识别,辅助车辆的智能驾驶,同样的,双目摄像头(广角摄像头和长焦摄像头)获取到图像后,结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技术对图像进行分析,辅助车辆的智能驾驶。其中,激光雷达的视场角(field of view,FOV),即视野范围较大,因此当激光雷达布置在遮光罩内时,其在遮光罩中所需的透光区域也越大,而广角摄像头的视场角大于激光雷达的视场角,长焦摄像头的视场角最小。
上述探测装置为了获取车辆前方的信息,需要安装在车辆的前方,例如图1B中,激光雷达103安装在车辆外部的车顶或前保险杠,此外,上述探测装置还可以安装在车辆内部的风挡玻璃101后。若将探测装置安装在车辆外部,则车辆外部的环境因素可能会影响探测装置的性能,且探测装置容易脏污,易被损坏,若将探测装置安装在车辆内部,则需要考虑探测装置对驾驶员视线的影响以及是否集成化和美观。
下面结合上述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遮光罩200的一实施例包括第一开口201、第二开口202和第三开口203。
其中,第一开口201用于放置第一感知单元,第二开口202用于放置第二感知单元,第三开口203用于放置第三感知单元,第二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于第一感知单元的视场角,第一开口201和第二开口202相邻设置。
具体的,第一开口201、第二开口202和第三开口203为遮光罩200中的透光区域,第一感知单元为激光雷达,第二感知单元为广角摄像头,第三感知单元为长焦摄像头,当第一感知单元放置在第一开口201处时,第一感知单元可以通过第一开口201发射出激光,当第二感知单元放置在第二开口202处时,第二感知单元可以通过第二开口202获取到图像数据,当第三感知单元放置在第三开口203处时,第三感知单元可以通过第三开口203获取到图像数据。
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邻设置时,说明该遮光罩安装在风挡玻璃后,风挡玻璃内部的第一感知单元和第二感知单元也是相邻设置的,因相对于第二感知单元和第三感知单元来说,第一感知单元的体积较大,相应的第一开口的面积也较大,第一开口的面积可以满足第一感知单元的视场角的需求,而第二感知单元和第三感知单元的体积较小,第三感知单元的视场角较小,但第二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于第一感知单元的视场角,若仅仅根据第二感知单元的体积来确定第二开口的面积,会使得第二感知单元无法获取到全面的广角图像数据,而根据第二感知单元的视场角来确定第二开口的面积,会使得第二开口的面积过大,导致遮光罩的面积也相应增大,因此将第一感知单元和第二感知单元相邻设置,第二感知单元可以和第一感知单元共用视场角,从而减小遮光罩区域。
应理解,因第一开口对应的第一感知单元体积较大,第一开口的面积也较大,默认第一开口位于遮光罩的中心区域,中心区域为遮光罩中轴线两侧预设范围内的区域,也可以理解为遮光罩的中轴线与第一开口相交。此时第三开口可以与第一开口相邻设置,例如第三开口位于第一开口的左侧,而第二开口位于第一开口的右侧,又或者是图2中,第三开口与第二开口相邻设置,例如第三开口位于第二开口的右侧,而第一开口位于第二开口的左侧,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的,该遮光罩还包括第四开口,第四开口用于放置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为雨量传感器、阳光雨量传感器或其他的在车辆中需要放置在风挡玻璃或遮光罩后的传感器或元件。当需要在风挡玻璃后与遮光罩对应的区域放置第一感知单元、第二感知单元、第三感知单元和传感器时,遮光罩的开口有多种布置方式,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一、摄像头布置在第一感知单元的一侧
如图3A所示,此时第二开口302与第三开口303相邻设置,第一开口301与第四开口304相邻设置,即第一开口301位于遮光罩的中心区域时,第四开口304位于第一开口301的左侧,第二开口302位于第一开口301的右侧,而第三开口303位于第二开口302的右侧。
当这样布置时,第二感知单元可以共用第一感知单元和第三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幅减小了遮光罩区域。
二、摄像头布置在第一感知单元左右两侧
如图3B所示,此时第一开口301与第三开口303相邻设置,第二开口302与第四开口304相邻设置,即第一开口301位于遮光罩的中心区域时,第三开口303位于第一开口301的左侧,第二开口302位于第一开口301的右侧,第四开口304位于第二开口302的右侧,第二种布置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将第三开口303和第四开口304的位置调换。
当这样布置时,第二感知单元和第三感知单元都可以共用第一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幅减小了遮光罩区域。
三、摄像头布置在第一感知单元的上侧或下侧
如图3C和图3D所示,第二开口302、第三开口303和第四开口304还可以同时布置在第一开口301的上侧或下侧,这样布置可以减少遮光罩的横向面积,从而满足不同车型对遮光罩的需求。
应理解,第一开口301、第二开口302、第三开口303和第四开口304也可以合并设置,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开口,或者是第一开口301、第二开口302和第三开口303合并设置为一个开口,又或者是第三开口303和第三开口303合并设置为一个开口,开口间是否合并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的,在上述第一种布置方式和第二种布置方式中,遮光罩在靠近第二开口的一侧设置有切角,以上述第一种布置方式为例,如图4所示,遮光罩400包括第一开口401、第二开口402、第三开口403和第四开口404,遮光罩400在靠近第二开口402的一侧设置有切角405。应理解,靠近第二开口402的一侧为靠近主驾驶位的一侧,当驾驶员坐在主驾驶位时,驾驶员在遮光罩400的上眼点为A,下眼点为B,即驾驶员的在遮光罩400的视野范围是从点A到点B的,而遮光罩可以沿点A至点B进行切角,使得切角与驾驶员的视线平行,而在上述探测装置共用视场角的情况下,不影响上述探测装置的视场角,且进一步减小了遮光罩400的区域,增大了驾驶员的视野。
应理解,第一感知单元、第二感知单元和第三感知单元还可以被替换为其他感知单元,例如激光雷达被替换为毫米波雷达,长焦摄像头被替换为短焦摄像头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总结上述实施例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遮光罩可以带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3点有益效果:
(1)用于放置第一感知单元的第一开口和用于放置第二感知单元的第二开口相邻设置,第一感知单元和第二感知单元可以共用视场角,从而可以减小遮光罩区域;
(2)在遮光罩内增加传感器后,通过相应的设置,也可以避免遮光罩区域的进一步增加;
(3)根据驾驶员的眼点对遮光罩进行切角,进一步减小了遮光罩的区域。
以上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遮光罩,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探测装置和车辆。
如图5A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探测装置500包括第一感知单元501、第二感知单元502和第三感知单元503,第二感知单元502的视场角大于第一感知单元501的视场角,第一感知单元501和第二感知单元502相邻设置。
其中,该探测装置500可以与如图2所示的遮光罩配合使用,第一感知单元501为激光雷达,第二感知单元502为广角摄像头,第三感知单元503为长焦摄像头,当该探测装置500安装在车辆的挡风玻璃后,且与遮光罩对应的区域时,第一感知单元501可以通过第一开口发射出激光,第二感知单元502可以通过第二开口获取到图像数据,第三感知单元503可以通过第三开口获取到图像数据。
如图5B所示,第一感知单元501和第二感知单元502相邻设置时,因相对于第二感知单元502和第三感知单元503来说,第一感知单元501的体积较大,相应的第一开口的面积也较大,第一开口的面积可以满足第一感知单元501的视场角的需求,而第二感知单元502和第三感知单元503的体积较小,第三感知单元503的视场角较小,但第二感知单元502的视场角大于第一感知单元501的视场角,因此将第一感知单元501和第二感知单元502相邻设置,第二感知单元502可以和第一感知单元501共用视场角,从而减小遮光罩区域。
可选的,该探测装置还包括传感器,如图6A所示,当第二感知单元602与第三感知单元303相邻设置,第一感知单元601与传感器604相邻设置时,该探测装置600可以与如图3A所示的遮光罩配合使用,一并参照图6B,此时第二感知单元可以共用第一感知单元和第三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幅减小了遮光罩区域。如图6C所示,当第一感知单元601与第三感知单元603相邻设置,第二感知单元602与传感器604相邻设置时,该探测装置600可以与如图3B所示的遮光罩配合使用。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探测装置也可以与图3C和图3D所示的遮光罩配合使用,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探测装置具有和如图2-图4提供的遮光罩相同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该探测装置可以和遮光罩集成在一个车辆中。
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700包括第一感知单元701、第二感知单元702、第三感知单元703和风挡玻璃705。
具体的,风挡玻璃705上设置有遮光罩706,遮光罩706包括第一开口707、第二开口708和第三开口709,第一开口707用于放置第一感知单元701,第二开口708用于放置第二感知单元702,第三开口709用于放置第三感知单元703,第二感知单元702的视场角大于第一感知单元701的视场角,第一开口707和第二开口708相邻设置。
可选的,第一感知单元701为激光雷达,第二感知单元702为广角摄像头,第三感知单元703为长焦摄像头,
可选的,该车辆700还包括传感器704,遮光罩706还包括第四开口710,第四开口710用于放置传感器704。
可选的,第二开口与第三开口相邻设置,第一开口与第四开口相邻设置。
可选的,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相邻设置,第二开口与第四开口相邻设置。
可选的,遮光罩在靠近第二开口的一侧设置有切角,切角与驾驶员的视线平行。
应理解,图7中所示的遮光罩在实际车辆的整个挡风玻璃中的占比面积很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7所示的车辆是为了更清楚的说明遮光罩中各个开口和探测装置的位置关系,其中的遮光罩在风挡玻璃中的面积占比并在非实际车辆中的占比大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可以参照上述对遮光罩和探测装置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该车辆800包括第一感知单元801、第二感知单元802、第三感知单元803、传感器804、风挡玻璃805、遮光罩806、第一开口807、第二开口808、第三开口809和第四开口810。
该车辆800还包括雨刮器811和行车记录仪812。
具体的,第一开口807、第二开口808和第三开口809位于雨刮器811的可刮刷区域内,第四开口810也可以位于可刮刷区域,即雨刮器811在工作时,雨刮器811可以刮刷到第一开口807、第二开口808、第三开口809和第四开口810,因此即使风档玻璃805在遮光罩806的上述区域出现脏污时,雨刮器811可以进行清洁,避免脏污对探测装置的性能产生影响。
此外,行车记录仪812设置在车辆800的仪表台814上,仪表台814上还设置有多媒体模块813,多媒体模块813与行车记录仪812集成设置,多媒体模块813为音响模块或抬头显示模块。
可选的,当多媒体模块为音响模块时,该音响模块具体可以为高音单元,音响模块位于仪表台的中间区域,当多媒体模块为抬头显示模块时,该抬头显示模块具体可以为自带屏幕的组合型HUD(combiner HUD,C-HUD),C-HUD模块位于仪表台上靠近主驾驶员一侧的区域。
可选的,雨刮器在非工作状态时位于行车记录仪的视场角之外,该车辆还包括装饰件,装饰件用于包围多媒体模块和探测装置,装饰件的一侧设置有切角,且装饰件与风挡玻璃贴合设置,行车记录仪在风挡玻璃上的视场角位于雨刮器的可刮刷区域内,仪表台靠近风挡玻璃一侧的高度低于远离风挡玻璃一侧的高度。
具体的,将雨刮器的高度调低后,行车记录仪的视场角不会被雨刮器遮挡,且雨刮器还可以对行车记录仪在风挡玻璃上的视场角进行清洁。此外,装饰件将多媒体模块和探测装置一起包围后,提升了车辆内部的美观程度和集成化,装饰件靠近主驾驶位的一侧切角后,不影响行车记录仪和多媒体模块的功能,且提升了驾驶员的视野范围,为了进一步提升车辆内部的美观程度,该装饰件可以在左右两侧对应切角。此外,装饰件与风挡玻璃贴合设置后,进一步提升了车辆内部的美观程度和集成化,而仪表台靠近风挡玻璃一侧的高度低于远离风挡玻璃一侧的高度,仪表台靠近风挡玻璃一侧的高度加上装饰件的高度后,与仪表台远离风挡玻璃一侧的高度可以持平,进一步提升车辆内部的美观程度,且避免了装饰件遮挡驾驶员的视野。
可选的,在该车辆的风挡玻璃中,风挡玻璃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对应的区域中的透光率不同,以适用于不同的探测装置。
可选的,该行车记录仪具体为一种广角摄像头时,该行车记录仪也可以与探测装置中的双目摄像头进行调换,此外,该行车记录仪也可以被替换成其他元件或功能模块,例如激光雷达,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不限于左舵车(主驾驶位位于车辆的左侧)或右舵车(主驾驶位位于车辆的右侧),如图9所示,当该车辆900为右舵车时,遮光罩906中第一开口907、第二开口908、第三开口909和第四开口910,以及第一感知单元901、第二感知单元902、第三感知单元903和传感器904的位置,以及遮光罩906的切角位置镜像调换即可。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结构,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结构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结构,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结构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遮光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
所述第一开口用于放置第一感知单元,所述第二开口用于放置第二感知单元,所述第三开口用于放置第三感知单元;
所述第二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于所述第一感知单元的视场角;
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邻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罩还包括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用于放置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相邻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相邻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遮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罩在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侧设置有切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遮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切角与驾驶员的视线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遮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知单元为激光雷达,所述第二感知单元为广角摄像头,所述第三感知单元为长焦摄像头。
8.一种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感知单元、第二感知单元和第三感知单元;
所述第二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于所述第二感知单元的视场角;
所述第一感知单元和所述第二感知单元相邻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装置还包括传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感知单元与所述第三感知单元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感知单元与所述传感器相邻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知单元与所述第三感知单元相邻设置,所述第二感知单元与所述传感器相邻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知单元为激光雷达,所述第二感知单元为广角摄像头,所述第三感知单元为长焦摄像头。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感知单元、第二感知单元、第三感知单元和风挡玻璃;
所述风挡玻璃上设置有遮光罩,所述遮光罩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
所述第一开口用于放置第一感知单元,所述第二开口用于放置第二感知单元,所述第三开口用于放置第三感知单元;
所述第二感知单元的视场角大于所述第一感知单元的视场角;
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邻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传感器,所述遮光罩还包括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用于放置所述传感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相邻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相邻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罩在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侧设置有切角。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切角与驾驶员的视线平行。
19.根据权利要求13-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知单元为激光雷达,所述第二感知单元为广角摄像头,所述第三感知单元为长焦摄像头。
CN202210912606.7A 2022-07-30 2022-07-30 一种遮光罩、探测装置和车辆 Pending CN1175181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12606.7A CN117518126A (zh) 2022-07-30 2022-07-30 一种遮光罩、探测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12606.7A CN117518126A (zh) 2022-07-30 2022-07-30 一种遮光罩、探测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18126A true CN117518126A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40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12606.7A Pending CN117518126A (zh) 2022-07-30 2022-07-30 一种遮光罩、探测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1812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3087048C (en) Multiple operating modes to expand dynamic range
CN108602465B (zh) 车辆用图像显示系统及搭载了该图像显示系统的车辆
US10331963B2 (en) Camera apparatus and in-vehicle system capturing images for vehicle tasks
US10703299B2 (en) Rear view mirror simulation
US6911997B1 (en) Monitoring system, camera adjusting method and vehicle monitoring system
KR101778173B1 (ko) 이미지들을 디스플레이하기 위한 차량의 백미러 조립체
KR100936558B1 (ko) 차량용 주변 감시 장치 및 영상 표시 방법
EP3413287A1 (en) Method for indicating to a driver of a vehicle the presence of an object at least temporarily moving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US20160229341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safety system of cameras for advantageously viewing vehicular traffic by the driver
US11679720B2 (en) Head up side view mirror
CN111273765A (zh) 车辆用显示控制装置、车辆用显示控制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US7057500B1 (en) Rear view monitoring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s
CN114228491A (zh) 具有夜视增强虚拟现实抬头显示系统及方法
CN216956772U (zh) 一种自动驾驶环境监测装置及自动驾驶汽车
US11152726B2 (en) Connector device and connector system
CN117518126A (zh) 一种遮光罩、探测装置和车辆
CN113734196B (zh) 一种自动驾驶方法及自动驾驶系统及自动驾驶汽车
CN111845347B (zh) 车辆行车安全的提示方法、车辆和存储介质
CN209833499U (zh) 一种适用于特种车辆的360°全景辅助可视系统
CN117508030A (zh) 一种车辆和探测装置
CN111655541B (zh) 用于工业车辆的驾驶员辅助系统
CN115243936A (zh) 摄像机装置、挡风玻璃以及图像显示模块
EP2902262A1 (en) A camera arrangement, a system including a camera arrangement and a vehicle including a camera arrangement
CN218702988U (zh) 一种汽车
JP2005086754A (ja) 車輌周辺視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