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9365A - 轿门锁门刀装置和门机及电梯 - Google Patents

轿门锁门刀装置和门机及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9365A
CN117509365A CN202311587477.XA CN202311587477A CN117509365A CN 117509365 A CN117509365 A CN 117509365A CN 202311587477 A CN202311587477 A CN 202311587477A CN 117509365 A CN117509365 A CN 1175093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door
swing arm
link
rop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874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雪枫
费春勤
张子健
李永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ttur Elevator Component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ttur Elevator Component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ttur Elevator Component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ttur Elevator Component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8747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0936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09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93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2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simultaneous opening or closing of cage and landing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轿门锁门刀装置,包括底板、锁钩、转动板组件、摆臂组件、刀臂组件、连接在所述摆臂组件或转动板组件和锁钩之间的牵引组件,所述锁钩转动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转动板组件包括转动板和连杆机构,所述底板包括底板本体和由所述底板本体靠近所述锁钩一侧向上延伸的底板侧部,所述连杆机构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底板侧部的上端,所述连杆机构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动板的上端,所述转动板的下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底板本体上;所述摆臂组件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一摆臂和位于下方的第二摆臂,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锁钩上,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摆臂或转动板上。

Description

轿门锁门刀装置和门机及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门刀、门机和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包括了该轿门锁门刀装置的门机及包括了该轿门锁门刀装置或门机的电梯。
背景技术
为符合电梯行业的国家标准,目前电梯轿门锁门刀已得到广泛应用。在电梯运行的过程中,当轿厢与层站平层时,由轿门锁门刀带动层门侧的层门联动门球一起联动,实现开关电梯门的动作。并且可以有效防止非平层区域扒门,提高电梯安全性能。
但是,目前主流的轿门锁门刀的机械结构复杂,采用单独设置的零部件较多、模块化较少,造成轿门锁制作成本高,零部件的配合要求高,工艺精度要求高,安装方式复杂,同时占用空间也较大,售后和维保不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的、适用于电梯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在精简门机零件的同时,不损失其机械稳定性,结构简单可靠,模块化设计,运动过程简洁,安装调试以及后续维修也更加方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轿门锁门刀装置,包括底板、锁钩、转动板组件、摆臂组件、刀臂组件、连接在所述摆臂组件或转动板组件和锁钩之间的牵引组件,所述锁钩转动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转动板组件包括转动板和连杆机构,所述底板包括底板本体和由所述底板本体靠近所述锁钩一侧向上延伸的底板侧部,所述连杆机构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底板侧部的上端,所述连杆机构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动板的上端,所述转动板的下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底板本体上;所述摆臂组件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一摆臂和位于下方的第二摆臂,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锁钩上,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摆臂或转动板上。底板本体和底板侧部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牵引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锁钩上,所述转动板上设置有绳轮,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绳轮后固定在所述转动板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牵引绳在所述转动板上的固定点位于所述绳轮和锁钩之间。
优选地,所述牵引绳在所述转动板上的固定点与所述转动板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绳轮的轴心与所述第一摆臂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
即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摆臂上固定有绳轮,牵引绳的一端部固定在转动板上,绕过绳轮之后的另一端与锁钩固定,由于转动板的转动和第一摆臂的转动是独立的,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能够通过转动板的转动带动牵引绳端部的移动,第一摆臂的转动带动绳轮的移动,在转动板和第一摆臂转动到位之后,门球反作用于门刀,通过门刀带动摆臂将绳轮下压,对牵引绳进行张紧,进而将锁钩提起,实现解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转动板包括转动板本体、由所述转动板本体向上延伸的上延伸部和由所述上延伸部向靠近所述底板侧部延伸的侧延伸部,所述连杆机构包括转动设置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侧延伸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侧部的上端转动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底板侧部上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用于阻挡所述转动板的转动位置。同时,挡板的上表面与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形成直线时的下表面相触离,以避免转动板两个方向的过度转动而无法回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通过连杆转轴实现转动,所述连杆转轴的端部设置有滚轮,所述轿门锁门刀装置包括凸台,所述凸台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位于同一直线上时提升或降低所述滚轮的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形成夹角。滚轮和连杆位于不同的竖直平面上,以避免凸台对连杆的干涉。优选凸台设置在滚轮下方,以使得滚轮通过凸台的时候,凸台将滚轮向上顶,以越过死点位置,使得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形成夹角以实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的折叠。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转动板上设置有与门机驱动装置连接的连接轴。门机驱动装置通过连接轴带动整个轿门锁门刀装置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包括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动板上的第一导向杆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导向杆上的第一弹性件,所述底板本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缓冲组件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具有用于对所述第一导向杆进行限位的限位件。在实现关门的时候,门机驱动装置驱动轿门锁门刀装置向关门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位于一条直线上,在连杆转轴上的滚轮通过凸台的时候,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实现折叠。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折叠的时候,转动板持续转动,但是若没有缓冲组件,只有转动板转板,而不会带动轿门锁门刀装置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会形成“二次关门”,造成隐患和不好的使用体验。通过设置缓冲组件,其中的第一弹性件提供的弹性力用于将转动板的一侧与底板本体之间弹性缓冲连接,使得转动板转动的同时,轿门锁门刀装置在水平方向上同时移动,避免了“二次关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限位件上设置有用于供所述第一导向杆贯穿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导向杆的外径;所述第一导向杆的底部设置有用于阻挡所述第一弹性件的阻挡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作用于所述阻挡部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作用于所述限位件上。第一导向杆的上端部与转动板之间转动连接,在转动板转动的时候,第一导向杆会有小幅度左右方向上的移动,通过设置限位件和直径更大的限位孔,使得限位的同时不会对第一导向杆的移动造成干涉。通过第一弹性件被限位在限位件和第一导向杆底部的阻挡部之间,在第一导向杆向上移动的同时,阻挡部向上移动,对第一弹性件进行压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转动板和第一导向杆的转动连接处与所述第一弹性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两侧;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一弹性件的顶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转动板包括由所述转动板本体向远离所述锁钩一侧延伸的第一耳部,所述第一导向杆的上端部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耳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转动板包括由所述转动板本体向靠近所述锁钩一侧延伸的第二耳部,所述第二耳部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牵引绳一端的安装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牵引绳的两端部固定有直径更大的固定部,安装件为螺钉或螺丝,牵引绳的端部穿过两个螺钉或螺丝之间后被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第一摆臂上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绳轮,所述牵引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锁钩上,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绳轮后由所述安装件固定在所述第二耳部上。即安装板和牵引绳的端部分别固定在第一摆臂和转动板上,以实现通过转动板的转动带动牵引绳端部的移动,第一摆臂转动带动绳轮移动,进而通过绳轮移动张紧牵引绳,带动锁钩实现解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第一摆臂的厚度等于或大于绳轮的厚度,所述第一摆臂上具有与绳轮相配合的弧形边,所述绳轮的部分边缘与该弧形边相靠近,用于防止牵引绳脱离所述绳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锁钩的一端通过锁钩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侧部的下方,所述转轴上设置有转轮,所述转轮的表面沿周向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牵引绳的绳槽,所述牵引绳的端部穿过所述转轮的绳槽后固定在所述锁钩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牵引组件包括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贯穿所述锁钩厚度方向的调节孔、固定在所述调节孔内的调节销,所述牵引绳的端部固定在所述转轮和调节销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调节孔为长型孔,其沿所述锁钩的转动方向开设。固定在锁钩上的牵引绳的端部也具有直径更大的固定部,以使得牵引绳的端部固定在转轮和调节销之间。同时,能够通过调节孔调节调节销的位置,进而调节牵引绳端部的位置,以适用于现场的实际产品规格。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包括用于提供所述锁钩具有向下转动趋势的下压组件,所述下压组件包括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锁钩上的第二导向杆和套设在所述第二导向杆上的第二弹性件,所述底板侧部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作用在所述锁钩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作用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刀臂组件包括第一刀臂和第二刀臂,所述第一刀臂和第二刀臂的上端通过第一摆臂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摆臂上;所述第一刀臂和第二刀臂的下端通过第二摆臂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摆臂上,所述第一刀臂和第二刀臂均沿竖直方向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第一摆臂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转动板和底板转动连接,即本申请中的第一摆臂的转动中心和转动板的转动中心相同,均为第一转轴;所述第二摆臂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沿竖直方向设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如上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的门机和电梯。
在一些实施例中,门机包括门机底板、驱动装置、滑动设置在所述门机底板上的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同步带和用于驱动所述同步带移动的驱动器,所述第一滑板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所述轿门锁门刀装置的转动板以及第二滑板与同步带连接。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门机底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将各个部件进行了模块化,形成了转动板组件、摆臂组件、刀臂组件、用于锁定和解锁的牵引组件等模块,实现了在不损失机械稳定性的前提下,精简了机械结构,运动过程更加简洁,安装调试和后续的维修也更加方便,进一步简化制备工艺和制造成本,且避免了“二次关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电梯关门到位且在非平层位置时轿门锁门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电梯关门到位且在平层位置(未开门)时轿门锁门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电梯开门到位且在平层位置时轿门锁门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电梯关门到位且在非平层位置时驱动连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电梯开门到位且在平层位置时驱动连杆组件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轿门锁门刀装置中底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轿门锁门刀装置中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轿门锁门刀装置-1,锁钩-2,第一刀臂-31,第二刀臂-32,底板-4,底板本体-41,底板侧部-42,挡板-43,第一固定板-44,第二固定板-45,转动板-5,转动板本体-51,上延伸部-52,侧延伸部-53,第一耳部-54,第二耳部-55,连接轴-56,连杆机构-6,第一连杆-61,第二连杆-62,连杆转轴-63,滚轮-64,第一摆臂-71,第二摆臂-72,第一摆臂转轴-73,第二摆臂转轴-74,牵引绳-81,安装板-82,绳轮-83,转轮-84,调节孔-85,调节销-86,锁钩转轴-87,安装件-88,第一导向杆-91,第一弹性件-92,限位件-93,阻挡部-94,第二导向杆-101,第二弹性件-102,第一转轴-111,第二转轴-112,凸台-13,门球-14,第一连杆销-151,第二连杆销-152,开关组件-16,紧固螺钉-1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实施例中的电梯,包括设置在井道内的导轨、轿厢、曳引机、对重、连接在轿厢和对重之间的绳轮组件和设置在井道壁上对应每一楼层的层门。其中,轿厢上设置有门机,门机用于带动轿厢门板开合,并与层门相配合,在轿厢门板开合的同时带动层门门板同步开合。门机包括门机底板、驱动装置、滑动设置在门机底板上的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驱动装置包括同步带和用于驱动同步带移动的驱动器,第一滑板上设置有轿门锁门刀装置1,轿门锁门刀装置1的转动板5以及第二滑板与同步带连接。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轿门锁门刀装置1包括底板4、与轿门上的固定锁座相配合的锁钩2、转动板组件、摆臂组件、刀臂组件、缓冲组件、用于提供锁钩2具有向下转动趋势的下压组件、连接在摆臂组件或转动板组件和锁钩2之间的牵引组件、凸台13,锁钩2通过锁钩转轴87转动设置在底板4上。牵引组件用于带动锁钩2转动以实现解锁或锁定,通过锁钩2和位于锁钩2右侧的固定安装在门机上的固定钩(未示出)的配合实现门刀装置1的锁定和解锁。锁钩2上设置有开关组件16,用于验证锁钩2与固定钩之间是否锁闭到位,只有当锁钩2与固定锁座之间锁闭好时,开关组件16才会通电,电梯继续运行。
底板4包括底板本体41和由底板本体41靠近锁钩2一侧向上延伸的底板侧部42,底板本体41和底板侧部42位于不同的平面上。转动板组件包括转动板5和连杆机构6,连杆机构6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杆销152转动设置在底板侧部42的上端,连杆机构6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杆销151转动设置在转动板5的上端,转动板5的下端通过第一转轴111转动设置在底板本体41上。
摆臂组件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一摆臂71和位于下方的第二摆臂72,刀臂组件包括第一刀臂31和第二刀臂32,第一刀臂31和第二刀臂32的上端通过第一摆臂转轴73转动连接在第一摆臂71上;第一刀臂31和第二刀臂32的下端通过第二摆臂转轴74转动连接在第二摆臂72上,第一刀臂31和第二刀臂32均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摆臂71通过第一转轴111与转动板5和底板4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摆臂的转动中心和转动板的转动中心相同,均为第一转轴,但第一摆臂和转动板的转动不同步;第二摆臂72通过第二转轴112与底板4转动连接,第一转轴111和第二转轴112沿竖直方向设置。
即本实施例中第一刀臂31和第二刀臂32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摆臂转轴73和两个第二摆臂转轴74与第一摆臂71和第二摆臂72铰接形成平行四边形。转动板5的转动可以带动摆臂在转动板5限位结构的范围内转动,使得驱动的能量传递到摆臂动作,实现刀臂的夹紧和松开,并且限制了动作范围,保护部件之间不会干涉。
牵引组件包括牵引绳81和调节机构,牵引绳81的一端固定在锁钩2上,牵引绳81的另一端固定在转动板5上。牵引绳81为没有弹性的绳,如钢丝绳。电梯轿门开门过程中,转动板5转动,第一摆臂转动,第一刀臂31和第二刀臂32先夹紧门球14;在转动板5和第一摆臂转动到位之后,第二刀臂32被门球14推动,第一摆臂反向转动,带动绳轮83向远离锁钩的一侧移动,进而张紧牵引绳,带动轿门锁钩2脱离固定锁座。以下详细介绍各个部件的结构和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转动板5包括转动板本体51、由转动板本体51向上延伸的上延伸部52、由上延伸部52向靠近底板侧部42延伸的侧延伸部53、由转动板本体51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的第一耳部54和第二耳部55,连杆机构6包括转动设置的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第一连杆61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杆销151与侧延伸部53转动连接,第一连杆61的另一端通过连杆转轴63与第二连杆62转动连接,第二连杆6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销152与底板侧部42的上端转动连接。
连杆转轴63的端部设置有滚轮64,凸台13用于在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位于同一直线上时提升或降低滚轮64的位置以使得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之间形成夹角。滚轮64和连杆位于不同的竖直平面上,以避免凸台13对连杆的干涉。
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凸台13设置在滚轮64下方,以使得滚轮64通过凸台13的时候,凸台13将滚轮64向上顶,以越过死点位置,使得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之间形成夹角以实现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之间的折叠。本实施例中的凸台13包括中间用于提升滚轮64高度的水平段和位于水平段两侧的斜面,斜面用于方便滚轮64和凸台13接触。斜面的底端低于滚轮64的底面,斜面的顶端即水平段高于滚轮64的底面,以用于提升滚轮64的高度。图中为了表示凸台13与滚轮64之间的位置关系,将凸台13一同呈现在附图中,实际上,凸台13固定设置在门机底板上,不会跟随轿门锁门刀装置1的移动而移动。
底板侧部42上设置有向后折弯的挡板43,挡板43所在的平面与转动板转动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挡板43用于限制转动板5的转动极限位置,以防止转动板的转动超出使用要求。同时,挡板43的上表面与第一连杆61、第二连杆62形成直线时的下表面相触离,以避免转动板5两个方向的过度转动而无法回位。转动板5上设置有与门机驱动装置连接的连接轴56。门机驱动装置通过连接轴56带动整个轿门锁门刀装置1移动。
本实施例中,转动板组件的轨迹终端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转动到死点位置,此时,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位于同一直线上;另一种状态是摆动到挡板43位置。连杆机构6的动作位置关联转动板5的转动极限位置,转动板5和连杆机构6互为行程约束。在电梯轿门的开门过程中,转动板5逐渐远离挡板43,转动板5带动连杆机构6转动至死点。在电梯轿门的关门过程中,转动板5逐渐接近挡板43,凸台13用于解除连杆机构6的死点状态,挡板43用于限制转动板5的移动范围。
缓冲组件和连杆机构分别位于转动板的两侧。缓冲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转动板5上的第一导向杆91以及套设在第一导向杆91上的第一弹性件92,底板本体4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缓冲组件的第一固定板44,第一固定板44上具有用于对第一导向杆91进行限位的限位件93。第一耳部54由转动板本体51向远离锁钩2一侧延伸,第一导向杆91的上端部转动连接在第一耳部54上。缓冲组件提供转动板5和门刀组件动作时的能量传递并提供转动板5的复位力,减少门刀动作时转动部件和惯性部件的位移差。
限位件93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一导向杆91贯穿的限位孔,限位孔的直径大于第一导向杆91的外径;第一导向杆9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阻挡第一弹性件92的阻挡部94,第一弹性件92的一端作用于阻挡部94上,第一弹性件92的另一端作用于限位件93上。转动板5和第一导向杆91的转动连接处与第一弹性件92分别位于第一固定板44的两侧;限位件93位于第一固定板44和第一弹性件92的顶部之间。由于第一导向杆91的上端部与转动板5之间转动连接,在转动板5转动的时候,第一导向杆91会有小幅度左右方向上的移动,通过设置限位件93和直径更大的限位孔,使得限位的同时不会对第一导向杆91的移动造成干涉。通过第一弹性件92被限位在限位件93和第一导向杆91底部的阻挡部94之间,在第一导向杆91向上移动的同时,阻挡部94向上移动,对第一弹性件92进行压缩,进而提供弹性恢复力。
在实现关门的时候,门机驱动装置驱动轿门锁门刀装置1向关门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位于一条直线上,在连杆转轴63上的滚轮64通过凸台13的时候,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之间实现折叠。在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折叠的时候,转动板5持续转动,若没有缓冲组件,只有转动板5转板,而不会带动轿门锁门刀装置1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会形成“二次关门”,造成隐患和不好的使用体验。通过设置缓冲组件,其中的第一弹性件92提供的弹性力用于将转动板5的一侧与底板本体41之间弹性缓冲连接,使得转动板5转动的同时,轿门锁门刀装置1在水平方向上同时移动,避免了“二次关门”。
第二耳部55由转动板本体51向靠近锁钩2的一侧延伸,第二耳部55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牵引绳81一端的安装件88(螺钉或螺丝)。本实施例中,牵引绳81的两端部固定有直径更大的固定部,安装件88为螺钉或螺丝,牵引绳81的端部穿过两个螺钉或螺丝之间后被固定。牵引绳在转动板上的固定点位于绳轮和锁钩之间;且优选牵引绳在转动板上的固定点与转动板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绳轮的轴心与第一摆臂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以实现在牵引绳的端部固定时,通过绳轮的移动对牵引绳进行张紧,进而实现解锁。
第一摆臂71上通过紧固螺钉17固定有如图7所示的安装板82,安装板82上安装有绳轮83,牵引绳81的一端固定在锁钩2上,牵引绳81的另一端绕过绳轮83后由安装件88固定在第二耳部55上。即安装板82和牵引绳81的端部分别固定在第一摆臂71和转动板5上,以实现通过转动板5的转动带动牵引绳81端部的移动,由于转动板5的转动和第一摆臂71的转动是独立的,通过这样的设置,转动板5的转动带动牵引绳81端部的移动,第一摆臂71的转动带动绳轮的移动,在转动板5移动到位之后,牵引绳81端部的位置固定,此时,通过门球对刀臂的作用力带动第一摆臂反向转动,实现了绳轮向远离锁钩的一侧移动,进而张紧牵引绳81,抬起锁钩,实现解锁。在牵引绳81端部固定时,本实施例中的绳轮83为动滑轮,牵引绳81通过动滑轮的位移转换为锁钩2的转动位移,锁钩2的运动由滑轮和牵引绳81来提供动力。
同时,本实施例中,第一摆臂71的厚度等于或大于绳轮83的厚度,第一摆臂71上具有与绳轮83相配合的弧形边,绳轮83的部分边缘与该弧形边相靠近(间距至少小于牵引绳81的直径),以使得该弧形边能够形成绳轮83的防脱保护,同时,防止一定程度的污染进入引起牵引配合异常的情况。
锁钩2的一端通过锁钩转轴87转动连接在侧部42的下方,锁钩转轴87上同轴设置有转轮84,转轮84的表面沿周向开设有用于容纳牵引绳81的绳槽,牵引绳81的端部穿过转轮84的绳槽后固定在锁钩2上。
牵引组件的调节机构包括贯穿锁钩2厚度方向的调节孔85、固定在调节孔85内的调节销86,牵引绳81的端部固定在转轮84和调节销86之间。调节孔85为长型孔,其沿锁钩2的转动方向开设。固定在锁钩2上的牵引绳81的端部也具有直径更大的固定部,以使得牵引绳81的端部固定在转轮84和调节销86之间。同时,能够通过调节孔85调节调节销86的位置,进而调节牵引绳81端部的位置,以适用于现场的实际产品规格。即本申请中,转轮84的绳槽与调节机构配合,一方面用于阻止所述牵引绳81脱落;一方面可以移动绳头的位置,调整牵引绳81的有效动作长度。
下压组件包括一端转动设置在锁钩2上的第二导向杆101和套设在第二导向杆101上的第二弹性件102,底板侧部42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板45,第二弹性件102的一端作用在锁钩2上,第二弹性件102的另一端作用在第二固定板45上。下压组件用于为锁钩2向固定钩中闭合时提供作用力,确保锁钩2在非平层位置时保持闭锁状态。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件92和第二弹性件102均为弹簧;第一固定板44、第二固定板45由底板向前折弯,即挡板43和第一固定板44、第二固定板45分别位于底板4的两侧。
以下简述本实施例的轿门锁门刀装置1在电梯开关门过程中的运行过程:
参见图1,当电梯关门到位时,转动板5抵住位于门刀底板侧部42的挡板43,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折叠,绳轮83未转动,此时的锁钩2卡合在固定钩中,门刀装置1被锁定。此时电梯可继续上下运行或运行至某一平层准备开门。
参见图2和图3,当电梯由关门状态逐渐开门时,此时轿厢刚好运行至某一平层,层门的两个门球14位于第一刀臂31和第二刀臂32的长度范围内,但未夹紧门球14(如图2所示)。随着驱动装置的传动,会带动转动板5从右侧向左侧逆时针运动,带动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转动至死点(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此时转动板5不再转动。在转动板5转动的过程中,通过牵引绳和绳轮的带动,使得第一摆臂71转动,使第一摆臂71和第二摆臂72和第一刀臂31和第二刀臂32相互铰接形成的平行四边形发生变形,从而使第一刀臂31和第二刀臂32相互靠近,第一刀臂31和第二刀臂32夹紧门球14。在转动板和第一摆臂转动到位之后,牵引绳的端部固定,此时,门球14触碰到第一刀臂31和第二刀臂32会对其施加水平方向的作用力,使得第一刀臂31和第二刀臂32向外扩动,进而带动第一摆臂71和第二摆臂72转动,进而带动绳轮83向远离锁钩的一侧移动,张紧牵引绳,带动锁钩2向上抬起,使锁钩2从固定钩中脱离,使得门刀装置1解锁,轿门打开。随后在转动板5限位的状态下,同步带会带动整个门刀装置1向左移动,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一刀臂31和第二刀臂32与门球14夹紧,层门和轿门会逐渐打开至开门到位。
如图3所示,当电梯由开门状态逐渐关门时,先通过驱动装置带动整个门刀装置1逐渐向右移动,此时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还处于卡死状态无法转动,当门刀装置1移动到固定在门机上的凸台13时,凸台13向上抬起滚轮,并解除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的卡死状态,转动板5在同步带的带动下向右转动,带动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折叠,转动板5的转动使得牵引绳的端部向远离锁钩的一侧移动,第一摆臂71的转动,绳轮83移动,从而使锁钩2落下并与固定钩锁定,电梯关门到位,开关组件16通电验证门锁是否关门到位。转动板5的转动带动第一摆臂71转动时,进而带动第一刀臂31和第二刀臂32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至第一刀臂31和第二刀臂32松开门球14。此时轿厢可向上或向下运行。
即当轿门开门,转动板5沿开门方向逆时针转动,第一刀臂31、第二刀臂32间距变小,夹紧门球14,在牵引绳端部固定之后,门球14反向推动刀臂组件旋转,动滑轮(绳轮)向远离锁钩的方向移动,牵引绳81带动轿门锁钩2逆时针旋转,轿门锁钩2向上压缩锁钩2弹簧。当轿门关门,转动板5顺时针转动,第一刀臂31、第二刀臂32距离变大,门球14脱离刀臂,锁钩2弹簧对轿门锁钩2施加一个向下的压力,锁钩2在非平层区保持向下闭合状态。
本发明的电梯轿门锁门刀装置,门锁的动作由柔性机构牵引绳和绳轮的移动之间的配合进行触发,利用绳轮的动滑轮的结构代替传统的连杆或凸轮驱动解锁,并且动作过程中部件关系没有脱离,减少中间机构触发部件,利用柔性牵引机构简化轨迹确保锁钩2的开启和闭合到位,并且可调整范围较大,安装调试方便,转动板组件、刀臂组件和锁钩、牵引绳组件实现模块化设计,不同模块可以拆解组合,零部件的通用性增强,并且可以减小限位噪音和摩擦阻力,成本大幅度降低,机构简化后运行顺畅维护简便;且能够有效避免“二次关门”,提升了乘坐舒适性。
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锁钩和门刀之间的柔性牵引机构,牵引绳只有两个端点固定,没有联动的导向,没有牵引过程产生防意外移动的保护,在动作过程和意外撞击等外界环境和使用工况影响时很容易会出现三维空间扭曲、偏移和抖动,甚至与其他部件产生刮擦和干涉以及噪音等失效风险;这样的结构是无法应用在具有高速上下运动的轿厢环境的;只有两段固定的柔性牵引机构的调整不具备量化的调整方式,柔性结构动作过程缺乏导向,在一定位移范围将存在调整上的随意性和失控状态,造成整个机构运行稳定性和准确性的缺失,对量产的实现和后期维保的操作都会增加较多的控制成本投入;牵引钢丝绳存在固定的导向结构,那么钢丝绳在涨紧时必然会产生和导向材料的摩擦,这样必然会缩短钢丝绳的寿命,并且增加了钢丝绳动作失效的风险。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锁钩、转动板组件、摆臂组件、刀臂组件、连接在所述摆臂组件或转动板组件和锁钩之间的牵引组件,所述锁钩转动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转动板组件包括转动板和连杆机构,所述底板包括底板本体和由所述底板本体靠近所述锁钩一侧向上延伸的底板侧部,所述连杆机构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底板侧部的上端,所述连杆机构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动板的上端,所述转动板的下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底板本体上;所述摆臂组件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一摆臂和位于下方的第二摆臂,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锁钩上,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摆臂或转动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锁钩上,所述转动板上设置有绳轮,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绳轮后固定在所述转动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绳在所述转动板上的固定点位于所述绳轮和锁钩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包括转动板本体、由所述转动板本体向上延伸的上延伸部和由所述上延伸部向靠近所述底板侧部延伸的侧延伸部,所述连杆机构包括转动设置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侧延伸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侧部的上端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侧部上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用于阻挡所述转动板的转动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通过连杆转轴实现转动,所述连杆转轴的端部设置有滚轮,所述轿门锁门刀装置包括凸台,所述凸台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位于同一直线上时提升或降低所述滚轮的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形成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上设置有与门机驱动装置连接的连接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动板上的第一导向杆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导向杆上的第一弹性件,所述底板本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缓冲组件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具有用于对所述第一导向杆进行限位的限位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上设置有用于供所述第一导向杆贯穿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导向杆的外径;所述第一导向杆的底部设置有用于阻挡所述第一弹性件的阻挡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作用于所述阻挡部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作用于所述限位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和第一导向杆的转动连接处与所述第一弹性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两侧;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一弹性件的顶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包括由所述转动板本体向远离所述锁钩一侧延伸的第一耳部,所述第一导向杆的上端部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耳部上。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包括由所述转动板本体向靠近所述锁钩一侧延伸的第二耳部,所述第二耳部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牵引绳一端的安装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臂上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所述绳轮,所述牵引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锁钩上,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绳轮后由所述安装件固定在所述第二耳部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臂的厚度等于或大于绳轮的厚度,所述第一摆臂上具有与绳轮相配合的弧形边,所述绳轮的部分边缘与该弧形边相靠近,用于防止牵引绳脱离所述绳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钩的一端通过锁钩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侧部的下方,所述锁钩转轴上设置有转轮,所述转轮的表面沿周向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牵引绳的绳槽,所述牵引绳的端部穿过所述转轮的绳槽后固定在所述锁钩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组件包括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贯穿所述锁钩厚度方向的调节孔、固定在所述调节孔内的调节销,所述牵引绳的端部固定在所述转轮和调节销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孔为长型孔,其沿所述锁钩的转动方向开设。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提供所述锁钩具有向下转动趋势的下压组件,所述下压组件包括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锁钩上的第二导向杆和套设在所述第二导向杆上的第二弹性件,所述底板侧部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作用在所述锁钩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作用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任意一项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臂组件包括第一刀臂和第二刀臂,所述第一刀臂和第二刀臂的上端通过第一摆臂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摆臂上;所述第一刀臂和第二刀臂的下端通过第二摆臂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摆臂上,所述第一刀臂和第二刀臂均沿竖直方向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轿门锁门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臂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转动板和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摆臂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沿竖直方向设置。
21.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1-20任意一项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的门机。
22.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1-20任意一项所述的轿门锁门刀装置或权利要求21所述门机的电梯。
CN202311587477.XA 2023-11-27 2023-11-27 轿门锁门刀装置和门机及电梯 Pending CN1175093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87477.XA CN117509365A (zh) 2023-11-27 2023-11-27 轿门锁门刀装置和门机及电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87477.XA CN117509365A (zh) 2023-11-27 2023-11-27 轿门锁门刀装置和门机及电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9365A true CN117509365A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41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87477.XA Pending CN117509365A (zh) 2023-11-27 2023-11-27 轿门锁门刀装置和门机及电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0936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920004311B1 (ko) 빗장기구를 갖는 승강기문 구동장치
JP4708005B2 (ja) ケージドアリーフを昇降路ドアリーフに一時的に連結し、かつケージドアロック解除手段を作動させるための、エレベータケージにおける装置
EP1886963B1 (en) Elevator car door lock
CN111039133B (zh) 电梯层站门解锁系统
JP5570598B2 (ja) エレベータカー・ドアによって軸ドアをエントレインさせるためのデバイス
CN105565126A (zh) 一种集成轿门锁同步门刀及同步门刀系统
US7097002B2 (en) Elevator door drive device
CN201494998U (zh) 电梯门机同步门刀
JP6694608B1 (ja) ドア用係合装置
AU784662B2 (en) Equipment for connecting a cage door with a shaft door
CN220998854U (zh) 轿门锁门刀装置和门机及电梯
WO2019080583A1 (zh) 电梯轿厢门机装置
JPH08104487A (ja) エレベータかご扉と乗り場扉の連動装置
JP2842513B2 (ja) エレベータドア装置
JPH04266392A (ja) エレベータかご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17509365A (zh) 轿门锁门刀装置和门机及电梯
CN108439158A (zh) 电梯用轿门开门限制装置
CN111847203A (zh) 一种电梯滑杆轿门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KR100420041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도어 잠금장치
JP3846372B2 (ja) エレベータ扉の開閉装置
CN211776615U (zh) 电梯的轿厢门开关装置及电梯
CN2885802Y (zh) 电梯用皮带传动的门刀装置
CN213011488U (zh) 一种电梯层门锁装置
CN217437477U (zh) 轿门门刀门锁结构和配备有该轿门门刀门锁结构的电梯
CN209468009U (zh) 一种带轿门锁的同步门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