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5071A - 空气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5071A
CN117505071A CN202210898985.9A CN202210898985A CN117505071A CN 117505071 A CN117505071 A CN 117505071A CN 202210898985 A CN202210898985 A CN 202210898985A CN 117505071 A CN117505071 A CN 1175050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st collection
duct
dust
electro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9898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宏莉
谭旭
张乾
杨卫星
杨杰
曹达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9898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050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05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50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3C3/38Particle charging or ionising stations, e.g. using electric discharge, radioactive radiation or fl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3C3/40Electrode constructions
    • B03C3/45Collecting-electrodes
    • B03C3/47Collecting-electrodes flat, e.g. plates, discs, grating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壳体、风机和集尘组件,壳体形成气流通道以及与气流通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风机和集尘组件设于气流通道内,集尘组件包括:负极板、正极板和调节件,正极板与负极板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且间隔设置,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集尘风道,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调节件设于集尘风道内,调节件用于使得集尘风道内的风速分布均匀化。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可以避免集尘风道内的部分区域内的风速过快直接将颗粒物带离集尘风道,从而可以较好地保证集尘组件的除尘效果,利于提升空气净化装置的净化效率。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雾霾、沙尘等天气的影响,空气质量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健康因素。其中,空气净化器可以通过杀菌、除尘等功能净化空气,从而为用户营造健康安全的呼吸环境,但是在相关技术中,空气净化器内的风速不均匀,导致空气净化器的集尘效率低,用户体验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空气净化装置,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具有净化效率高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气流通道以及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集尘组件,所述集尘组件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集尘组件包括:负极板;正极板,与所述负极板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正极板与所述负极板之间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集尘风道,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设于所述集尘风道内,所述调节件用于使得所述集尘风道内的风速分布均匀化。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调节件设于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形成的集尘风道内,调节件使得集尘风道内的不同区域内的风速均匀,可以避免集尘风道内的部分区域内的风速过快直接将颗粒物带离集尘风道,从而可以较好地保证集尘组件的除尘效果,利于提升空气净化装置的净化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机位于所述集尘组件的出风侧,在所述集尘风道内的气流方向上,所述调节件缩小所述集尘风道的流通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集尘风道内的气流方向上,所述调节件的厚度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调节件的长度小于所述正极板的长度且小于所述负极板的长度,所述调节件的下游端与所述正极板以及所述负极板的下游端平齐。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口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周壁且位于所述集尘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正极板和多个所述负极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交替间隔设置,所述调节件设于至少部分所述集尘风道内以使得多个所述集尘风道内的风速均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集尘风道内的风速Vx和所有所述集尘风道内的平均过流风速V满足:0.5≤Vx/V≤3。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尘组件的中心轴线邻近所述风机的中心轴线或与所述风机的中心轴线重合,在由所述集尘组件的中心轴线至所述集尘组件的外周侧的方向上,所述集尘风道的流通面积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由所述集尘组件的中心轴线至所述集尘组件的外周侧方向上,所述集尘风道内的调节件的数量减少。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口和所述风机位于所述集尘组件的轴向相对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尘风道的流通面积之和s1与所述集尘组件的截面积 s2满足:s1/s2≥45%,所述集尘组件的截面积为所述集尘组件与垂直于第二方向的平面相交的截面的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尘风道内设有多个调节件,多个所述调节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相邻的两个所述调节件之间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集尘子风道,所述集尘子风道位于所述集尘风道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集尘风道内的所述调节件的数量c满足:c≤4。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任意两个所述集尘子风道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值n满足: 0.7≤n≤1.4。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节件由绝缘材料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节件上形成辅助气流通道,所述辅助气流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贯穿所述调节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节件与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均间隔设置,所述调节件与所述正极板以及所述负极板之间均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集尘子风道,所述集尘子风道位于所述集尘风道内,所述调节件与负极板之间的距离d1和所述调节件与所述正极板的距离d2满足:0.2≤d1/d2≤5。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空气净化装置的集尘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空气净化装置的集尘组件中未设置调节件时的风速矢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空气净化装置的集尘组件中设置调节件时的风速矢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集尘组件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集尘组件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空气净化装置的集尘组件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正极板、负极板和多个调节件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调节件设有辅助气流通道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气净化装置100;
壳体1;气流通道11;进风口12;出风口13;
风机2;
集尘组件3;
负极板31;正极板32;集尘风道33;集尘子风道331;调节件34;辅助气流通道341;
电离组件4;
第一方向e1;第二方向e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100。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100,包括:壳体1、风机2和集尘组件3。其中,壳体1形成气流通道11以及与气流通道11连通的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风机2以及集尘组件3均设于气流通道11内,即,风机2可以驱动气流通道11内的气体流动,具体地,在风机2的驱动下,空气净化装置100外部的空气可以通过进风口12进入气流通道11内,并在流经集尘组件3后通过出风口13排出空气净化装置100,使得空气在气流通道11和外部空间之间强制循环。此外,当空气流经集尘组件3时,集尘组件3可以较好地降低空气中的油烟、粉尘等颗粒物的含量,即,使得通过集尘组件3净化处理并通过出风口13排出空气净化装置100的空气中的颗粒物含量降低,利于提升外部空间的空气质量。
具体地,集尘组件3包括:正极板32、负极板31和调节件34,正极板32与负极板31在第一方向e1上相对且间隔设置,正极板32与负极板31之间形成沿第二方向e2延伸的集尘风道33,第二方向e2垂直于第一方向e1。也就是说,通过进风口12进入气流通道11 内的空气可以通过在集尘风道33内沿第二方向e2流动,以使得空气可以流经集尘组件3 进行净化处理。其中,负极板31和正极板32之间具有电压差,使得在负极板31和正极板 32之间可以形成电场。因此,当空气进入集尘风道33内,即空气流经负极板31和正极板 32之间时,空气中带电的颗粒物可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偏转,并最终通过集尘组件3吸附带电的颗粒物,从而使得空气在流经集尘组件3后可以较好地降低颗粒物含量,以保证空气净化装置100的除尘效果,利于提升空气净化装置100外部空间的空气质量。此外,当空气流经负极板31和正极板32之间时,正极板32和负极板31之间形成的高压电场可以较好地灭活空气中的病毒、细菌等,从而可以较好地提升空气的洁净度,利于为用户营造安全健康的呼吸环境。
此外,可以通过电离空气的方式使空气中的颗粒物带电,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1 和图2所示,空气净化装置100还包括电离组件4,可以通过电离组件4对空气进行电离,电离产生的自由电子可以吸附在空气中的油烟、粉尘等颗粒物上,即使得空气中油烟、粉尘等颗粒物带电,电离组件4可以设置在出风口13处,使得气流可以带动电离产生的电子散布于空气净化装置100周围,并吸附在空气中的颗粒物上,因此,当携带电荷的颗粒物随着气流进入集尘组件3时,即流入负极板31与正极板32之间时,在负极板31与正极板 32之间的电场作用下,如,负极板31连接电源的负高压,正极板32连接电源的接地电极,由于空气中的颗粒物带负电,使得颗粒物在进入电场内后朝向靠近正极板32的方向偏转,并最终通过正极板32吸附带电的颗粒物以保证对空气的除尘效果,并可以通过正极板32 释放颗粒物所携带的电荷,避免电荷堆积导致静电打手。
在相关技术中,受风机位置、进风口位置、出风口位置、净化器内部布局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集尘风道内的不同区域内的风速不同,存在集尘风道内的部分区域的风速过大而部分区域内的风速过小,而可以理解的是,当空气流经集尘风道时的风速过快时,导致带电的颗粒物未偏转至集尘极上前已经被高速气流带离集尘风道,从而影响颗粒物的吸附效率,进而影响净化器的净化效率。
而在本申请中,调节件34设于集尘风道33内,调节件34用于使得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分布均匀化。也就是说,调节件34可以调节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使得集尘风道33 内的不同区域的风速均匀,即避免集尘风道33内出现部分区域的风速过大而部分区域的风速过小的情况。例如,在集尘风道33内未设置调节件34时,可以通过模拟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并在集尘风道33内风速较快的区域内设置调节件34,从而使得调节件34可以较好地降低该区域内的风速,并且在保证空气净化装置100的风速恒定的情况下,可以较好地提升集尘风道33内其他区域内的风速,从而可以使得集尘风道33内的多处区域内的风速均匀,进而可以避免集尘风道33内的部分区域内的风速过快直接将颗粒物带离集尘风道 33。由此,可以较好地保证集尘组件3的除尘效果,利于提升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净化效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100,调节件34设于正极板32和负极板31之间形成的集尘风道33内,调节件34使得集尘风道33内的不同区域内的风速均匀,可以避免集尘风道33内的部分区域内的风速过快直接将颗粒物带离集尘风道33,从而可以较好地保证集尘组件3的除尘效果,利于提升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净化效率。
其中,可以通过对空气净化装置100的模拟风速测试确定调节件34的安装位置、数量等等参数,具体地,首先确认空气净化装置100的模拟环境,并在模拟环境下测试未安装调节件34时的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分布状况(如图4所示),并根据风速的分布在集尘风道33内放置调节件34,并在相同的模拟环境下再次检测安装调节件34后的集尘风道33 内的风速分布状态,并再次根据获取的风速分布调整调节件34的参数,重复上述过程中直至所有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如图5所示)。
具体地,首先要确认空气净化装置100的进风位置、风量、风机2的位置、正极板32和负极板31的间距等参数,即,保证模拟环境不变,使得多次模拟均在同一模拟环境下进行,因此,在生产指定型号规格的空气净化装置100时,可以仅通过改变调节件34的参数,例如,调节件34的参数可以包括形状、尺寸、安装位置、个数以及间隙等,最终的得到符合风速分布要求的集尘组件3,从而可以较好地减少对空气净化装置100其他部分的调整,利于降低空气净化装置100的生产难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风机2位于集尘组件3的出风侧,在集尘风道33内的气流方向上,调节件34缩小集尘风道33的流通面积。也就是说,集尘风道33邻近集尘组件3出风侧的流通面积小于集尘风道33邻近集尘组件3进风侧的流通面积。其中,由于风机2位于集尘组件3的下游侧,使得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在由进风侧朝向出风侧的方向上增大,即,在集尘风道33内的气流方向上,风速增大,集尘风道33的出风侧的风速大于集尘组件3的进风侧的风速。由此,通过调节件34在气流方向上缩小集尘风道33的流通面积,使得在集尘风道33内的气流方向上,集尘风道33的流通面积缩小,从而可以在气流方向上降低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以使得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从而可以较好地避免集尘风道33内邻近出风侧的区域内的风速过快直接将颗粒物带离集尘风道33,以保证集尘组件3的除尘效果,利于提升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净化效率。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在集尘风道33内的气流方向上,即气流在集尘风道33内沿第二方向e2朝向靠近风机2流动的方向上,风速逐渐增大,调节件34逐渐缩小集尘风道33内的流通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6所示,在集尘风道33内的气流方向上,调节件 34的厚度增大。也就是说,调节件34邻近集尘组件3的出风侧的一端的厚度大于调节件34邻近集尘组件3的进风侧的一端的厚度,其中可以理解的时,调节件34的厚度越大,则调节件34所占用的集尘风道33内的空间越大,集尘风道33的流动面积越小。因此,通过在集尘风道33的气流方向上增大调节件34的厚度,使得调节件34可以在气流方向上缩小集尘风道33的流通面积,以使得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从而可以较好地避免集尘风道33内邻近出风侧的区域内的风速过快直接将颗粒物带离集尘风道33,以保证集尘组件3的除尘效果,利于提升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净化效率。且通过调节件34的厚度变化使得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易于实现,使得集尘组件3的结构简单。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7所示,在集尘风道33内的气流方向上,集尘风道33内的流速逐渐增大,调节件34 的厚度逐渐增大,以使得调节件34可以在集尘风道33内的气流方向上逐渐缩小从集尘风道33的流通面积,从而保证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控制调节件34的形状、厚度、数量、密度、间隙等调整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例如,在集尘风道33内风速较快的区域内,可以通过增大调节件34的数量增大调节件34占用的空间以缩小该区域的流通面积,还可以通过设置不规则的表面增大调节件34对空气的摩擦力以减缓该区域内的风速等等,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2、图6和图7所示,在第二方向e2上,调节件34的长度小于正极板32的长度且小于负极板31的长度,调节件34的下游端与正极板32 以及负极板31的下游段平齐。也就是说,在集尘风道33内的气流方向上,调节件34的上游端位于正极板32的上游端的下游侧且位于负极板31的上游端的下游侧,这里的上下游是相对于集尘风道33内的气流方向而言,即,调节件34仅设置在集尘风道33内的部分区域内,且相较于集尘组件3的进风侧,调节件34邻近集尘组件3的出风侧设置,使得调节件34可以较好地降低集尘风道33内邻近集尘组件3的出风侧的区域内的风速,以使得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此外,使得集尘风道33邻近进风侧的区域内的流通面积与集尘风道33在垂直于第二方向e2的参考面上的投影的面积相同。由此,可以较好地避免调节件34对集尘风道33内邻近进风侧的区域内的风速造成影响,使得在空气净化装置100的风速保持恒定的工况下,可以增大集尘风道33内邻近进风侧的区域内的风速,并可以较好地节省调节件34的材料投入,进而可以较好地减轻空气净化装置100的重量同时降低空气净化装置100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2所示,进风口12形成于壳体1的周壁且位于集尘组件3在第一方向e1上的两侧。由此,可以较好地提升空气净化装置100的进风面积,且使得进风口12不易被遮挡,便于空气净化装置100的灵活放置。此外,空气净化装置 100从集尘组件3第一方向e1上的两侧将外部空气吸入气流通道11内,使得空气净化装置 100的进风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e1,从而使得气流通道11的进风方向垂直于气流通道11 内的气流方向,因此,气流通过进风口12进入气流通道11后沿第一方向e1流向集尘组件 3的进风侧,并向沿第二方向e2延伸的集尘风道33内偏转。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受进风口12的位置以及风机2的位置的影响,使得集尘风道33内靠近集尘组件3出风侧的区域内的风速远大于靠近进风侧的区域内的风速,表1中示出的是在集尘风道33内未设置调节件34时的风速分布数据,表2中示出的是集尘风道33内设置调节件34后的风速分布数据,因此,通过调节件34使得集尘风道 33内的风速均匀,从而可以保证集尘组件3的除尘效果,利于提升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净化效率。
表1集尘风道内未设置调节件时集尘风道内的风速分布(单位m/s)
表2集尘风道内设置调节件时集尘风道内的风速分布(单位m/s)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8所示,正极板32和负极板31均设有多个,多个正极板32和多个负极板31在第一方向e1上交替间隔排布,相邻的正极板32和负极板31之间形成沿第二方向e2延伸的集尘风道33。也就是说,在第一方向e1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正极板32之间均设有负极板31,任意相邻的两个负极板31之间均设有正极板32,从而使得多个正极板32和多个负极板31可以形成沿第一方向e1排布的多个集尘风道33,使得进入进风口12进入气流通道11内的空气可以进入多个集尘风道33内进行除尘处理。由此,可以较好地提升集尘组件3的流通面积和除尘效率。
其中,调节件34设于至少部分集尘风道33内以使得多个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即,可以仅在部分的集尘风道33内设置调节件34,还可以在全部的集尘风道33内设置调节件34,这里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可以仅在风速较快的集尘风道33内设置调节件34,而在风速较慢的集尘风道33内可以不设置调节件34,以使得多个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即,避免部分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过快而部分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过慢的分布状态,从而可以避免部分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过快导致的颗粒物吸附率低,利于提升集尘组件3 的集尘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每个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Vx和所有集尘风道33内的平均过流风速V满足:0.5≤Vx/V≤3。即,将每个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与所有集尘风道 33内的平均风速的比值控制在0.5到3的范围内,例如,每个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与所有集尘风道33内的平均风速的比值可以为0.5、或1、或1.6、或2.2、或3等等。由此,可以较好地避免每个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与所有集尘风道33内的平均风速的比值过大或过小导致的多个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不均,即,控制所有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差异,以使得所有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以保证集尘组件3的集尘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集尘组件3的中心轴线邻近风机2的中心轴线或与风机2的中心轴线重合,其中,集尘组件3的中心轴线指的是过集尘组件3在参考面上的投影的中心且垂直于参考面的直线,参考面垂直于第二方向e2,并且可以理解的是,集尘风道33与集尘组件3的中心轴线的距离越近,则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越快。进一步地,在由集尘组件3的中心轴线至集尘组件3的外周侧的方向上,集尘风道33的流通面积增大。也就是说,距离集尘组件3的中心轴线的距离越近,集尘风道33内的调节件34占用的空间越大,集尘风道33的流通面积越小,即,靠近集尘组件3的中心轴线的集尘风道33内的流通面积小于靠近集尘风道33外周侧的集尘风道33内的流通面积。由此,通过调节件 34可以较好地缩小因与风机2的中心轴线距离不同导致的多个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差异过大,即,使得所有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以保证集尘组件3的集尘效果。
如图8所示,多个正极板32和多个负极板31沿第一方向e1交替间隔排布,使得靠近集尘组件3在第一方向e1上的中心位置的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较快,而靠近集尘组件3 在第一方向e1上的两端的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较慢,因此,通过调节件34可以较好地降低靠近集尘组件3在第一方向e1上的中心位置的集尘风道33内风速,并在空气净化装置 100的风速恒定的工况下爱,可以使得集尘组件3在第一方向e1上的两端的集尘风道33 内得以提升,从而使得第一方向e1上的所有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以保证集尘组件3 的集尘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由集尘组件3的中心轴线至集尘组件3的外周侧方向上,集尘风道33内的调节件34的数量减少。也就是说,靠近集尘组件3的中心轴线的集尘风道33内的调节件34的数量大于靠近集尘组件3外周侧的集尘风道33内的调节件34 的数量,其中,可以理解的是,集尘风道33内的调节件34的数量越多,则调节件34占用的安装空间越多,集尘风道33内用于气体流动的流通面积越小,从而使得靠近集尘组件3 的中心轴线的集尘风道33内的流通面积小于靠近集尘风道33外周侧的集尘风道33内的流通面积。由此,通过控制调节件34的数量,可以较好地调整集尘风道33内的流通面积,从而可以较好地缩小因与风机2的中心轴线距离不同导致的多个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差异过大,即,使得所有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以保证集尘组件3的集尘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进风口12和风机2位于集尘组件3的轴向相对两侧。即,风机2与集尘组件3轴向的一端相对,进风口12与集尘组件3轴向的另一端相对,使得进风口12至少部分与集尘组件3相对设置,其中,集尘组件3的轴向平行于第二方向e2,空气净化装置100通过进风口12将外部空气吸入气流通道11内,空气净化装置100的进风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e2,从而使得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2进入气流通道11内后可以直接沿第二方向e2流入集尘组件3的多个集尘风道33内,可以较好地降低气体进入集尘组件3的阻力,从而可以减少风量损耗,进而利于降低风机2的功耗。具体地,集尘组件 3在参考面上的投影位于进风口12在参考面上的投影内,即,所有集尘风道33的进风端在第二方向e2上均与进风口12相对设置,使得气流可以直接沿第二方向e2穿过进风口12 并流入多个集尘风道33内,布局合理。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1和图8所示,受进风口12的位置以及风机2的位置的影响,使得靠近集尘组件3在第一方向e1上的中心位置的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远大与靠近集尘组件3在第一方向e1上的两端的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因此,通过调节件34使得所有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从而可以保证集尘组件3的除尘效果,利于提升空气净化装置 100的净化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个集尘风道33的流通面积之和s1与集尘组件3的截面积s2满足:s1/s2≥45%,集尘组件3的截面积为集尘组件3与垂直于第二方向e2的平面相交的截面的面积。其中,集尘风道33的流通面积为集尘风道33内可供气流流通的区域在垂直于第二方向e2上的参考面的投影的面积,即,多个集尘风道33的流通面积之和与集尘组件3的截面积的比值不小于45%,例如,多个集尘风道33的流通面积之和与集尘组件3的截面积的比值可以为45%、50%、57%、66%、77%等等,由此,可以较好地避免多个集尘风道33的流通面积之和与集尘组件3的截面积的比值过小,如小于45%时导致对流经集尘组件3的气流的阻力过大,从而在保证集尘组件3的集尘效率以及安全性的同时,可以较好地控制集尘组件3的风阻,使得气流可以在集尘组件3内顺畅流动利于提升集尘组件3的集尘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集尘风道33内设有多个调节件34,多个调节件34沿第一方向e1间隔排布,相邻的两个调节件34之间形成沿第二方向e2延伸的集尘子风道331,集尘子风道331位于集尘风道33内。其中,调节件34的数量可以为2个、3个,4个等等,这里不做具体限制。也就是说,气流可以通过集尘子风道331流经集尘风道33,由此可以较好地保证集尘风道33的流通面积,此外,使得位于正极板32与负极板31之间的调节件34可以较好地提升集尘组件3的集尘面积,例如,负极板31连接电源的负高压,正极板 32接地电极,使得空气中带电的颗粒物朝向靠近正极板32的方向偏转,使得进入集尘子风道331内的空气中的颗粒物可以朝向调节件34偏转并沉积于调节件34上,即,调节件 34以及正极板32均可以收集空气中带电的油烟、粉尘等颗粒物,由此,可以较好地提升集尘组件3的集尘面积,利于提升集尘组件3的集尘效率。此外,调节件34可以较好地提升集尘组件3的容尘量,从而可以较好地降低集尘组件3的清洁频率,即,减少用户的清洁操作,利于提升用户体验,并且,可以较好地缩短带电的颗粒物的偏转距离,从而可以较好地提升集尘组件3的集尘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每个集尘风道33内的调节件34的数量c≤4,即将每个集尘风道33内的调节件34的数量控制在不超过的4的范围内,例如,集尘风道33内的调节件34的数量可以为2个、或3个、或4个等等,由此,在通过调节件34使得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的同时,可以较好地避免调节件34的数量过多导致调节件34遮挡占用过多的流通面积,从而降低调节件34对集尘风道33内的气流的阻力,利于提升集尘组件 3的集尘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任意两个集尘子风道331在第一方向e1上的宽度比值 n满足:0.7≤n≤1.4。即,将任意两个集尘子风道331在第一方向e1上的宽度比值控制在 0.7到1.4的范围内,例如,任意两个集尘子风道331在第一方向e1上的宽度比值可以0.7、或0.9、或1.1、或1.3、或1.4等等,由此,可以较好地避免任意两个集尘子风道331在第一方向e1上的宽度比值过大或过小导致多个集尘子风道331的宽度差异大,从而可以较好地保证多个集尘子风道331的流通面积均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调节件34由绝缘材料制成。即,调节件34不导电,由此,可以较好地避免负极板31与正极板32之间产生拉弧打火的现象,利于提升集尘组件3的安全性能,从而可以较好地提升空气净化装置100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
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0所示,调节件34上形成辅助气流通道341,辅助气流通道341沿第二方向e2贯穿调节件34,使得空气可以通过辅助气流通道341沿第二方向e2流过负极板31和正极板32之间的电场,并使得辅助气流通道341内的空气中的带电的颗粒物可以偏转并沉积于辅助气流通道341的侧壁上,利于进一步提升集尘组件3的集尘面积,并利于提升集尘组件3的过风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0所示,调节件34与正极板32和负极板31均间隔设置,调节件34与正极板32以及负极板31之间均形成第二方向e2延伸的集尘子风道331,集尘子风道331位于集尘风道33内,调节件34与负极板31之间的距离d1和调节件34与正极板32的距离d2满足:0.2≤d1/d2≤5。其中,调节件34与负极板31之间的距离d1为调节件34与负极板31在第一方向e1上的间隔,调节件34与正极板32的距离d2为调节件34与正极板32在第一方向e1上的间隔,即,将调节件34与负极板31在第一方向e1 上的间隔和调节件34与正极板32在第一方向e1上的间隔的比值控制在0.2到5的范围内,例如,调节件34与负极板31在第一方向e1上的间隔和调节件34与正极板32在第一方向 e1上的间隔的比值可以为0.2、或1、或2.5、或3.7、或5等等。由此,可以较好地控制调节件34与正极板32和负极板31之间在第一方向e1上的间隔,以保证调节件34与正极板 32之间的集尘子风道331以及调节件34与负极板31之间的集尘子风道331均可使气流顺畅流过,利于保证集尘组件3的集尘效果。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9所示,正极板32和负极板31设有沿第一方向e1排布的多个调节件34,则在第一方向e1上距离负极板31最近的调节件34与负极板31之间的距离为d1,在第一方向e1上距离正极板32最近的调节件34与正极板32之间的距离为d2,d1 和d2满足:0.2≤d1/d2≤5。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和图8和图9,空气净化装置100包括:壳体1、风机2、集尘组件3和电离组件4。其中,壳体1内形成沿第二方向e1延伸的气流通道11,壳体1的顶壁形成出风口 13,壳体1的底壁形成进风口12,出风口13和进风口12均与气流通道11连通,风机2 设于气流通道11内且邻近出风口13设置,集尘组件3设于风机2的上游侧,集尘组件3 的中心轴线与风机2的中心轴线重合,电离组件4设于气流通道11内且位于集尘组件3的下游侧,电离组件4邻近出风口13设置。
进一步地,集尘组件3包括:正极板32、负极板31和调节件34,其中,正极板32和负极板31均设有多个,多个正极板32和多个负极板31在第一方向e1上交替间隔排布,任意相邻的正极板32与负极板31之间的距离均相同且任意相邻的正极板32和负极板31 之间均形成沿第二方向e2延伸的集尘风道33,所有集尘风道33的进风端均与进风口12 在第二方向e2上相对设置,其中,受进风口12位置以及风机2位置影响,相较于单个集尘风道33内在气流方向上的风速差异,多个集尘风道33之间的风速差异更大,具体地,在第一方向e1上,靠近集尘组件3在第一方向e1上的中心位置的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远大于靠近集尘组件3在第一方向e1上的两端的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因此,在由集尘组件3的中心轴线朝向集尘组件3外周侧的方向上,集尘风道33内的调节件34的数量逐渐减少,位于最外侧的集尘风道33内不设置调节件34,以保证所有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参考图 2-图5,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在于,进风口12形成于壳体1的周壁且位于集尘组件3在第一方向e1上的两侧,空气净化装置100从集尘组件3第一方向e1上的两侧将外部空气吸入气流通道11内,使得空气净化装置100的进风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e1,气流通过进风口12进入气流通道11后沿第一方向e1流向集尘组件3的进风侧,并向沿第二方向 e2延伸的集尘风道33内偏转。其中,受进风口12位置以及风机2位置影响,相较于多个集尘风道33之间的风速差异,单个集尘风道33内在气流方向上的风速差异更大,因此,通过在每个集尘风道33内均设有调节件34,在第二方向e2上,调节件34的长度小于正极板32的长度且小于负极板31的长度,调节件34的下游端与正极板32的下游端以及负极板31的下游端平齐,使得调节件34可以在气流方向上缩小集尘风道33的流通面积,从而使得集尘风道33内的风速均匀。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参考图6 和图7,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区别点在于,在集尘风道33内的气流方向上,调节件34 的厚度增大。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参考图 10,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在于,调节件34上形成辅助气流通道341,辅助气流通道341沿第二方向e2贯穿调节件34。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气流通道以及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
集尘组件,所述集尘组件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集尘组件包括:
负极板;
正极板,与所述负极板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正极板与所述负极板之间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集尘风道,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设于所述集尘风道内,所述调节件用于使得所述集尘风道内的风速分布均匀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位于所述集尘组件的出风侧,在所述集尘风道内的气流方向上,所述调节件缩小所述集尘风道的流通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尘风道内的气流方向上,所述调节件的厚度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调节件的长度小于所述正极板的长度且小于所述负极板的长度,所述调节件的下游端与所述正极板以及所述负极板的下游端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周壁且位于所述集尘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正极板和多个所述负极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交替间隔设置,所述调节件设于至少部分所述集尘风道内以使得多个所述集尘风道内的风速均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集尘风道内的风速Vx和所有所述集尘风道内的平均过流风速V满足:0.5≤Vx/V≤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组件的中心轴线邻近所述风机的中心轴线或与所述风机的中心轴线重合,在由所述集尘组件的中心轴线至所述集尘组件的外周侧的方向上,所述集尘风道的流通面积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集尘组件的中心轴线至所述集尘组件的外周侧方向上,所述集尘风道内的调节件的数量减少。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风机位于所述集尘组件的轴向相对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风道的流通面积之和s1与所述集尘组件的截面积s2满足:s1/s2≥45%,所述集尘组件的截面积为所述集尘组件与垂直于第二方向的平面相交的截面的面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风道内设有多个调节件,多个所述调节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相邻的两个所述调节件之间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集尘子风道,所述集尘子风道位于所述集尘风道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集尘风道内的所述调节件的数量c满足:c≤4。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所述集尘子风道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值n满足:0.7≤n≤1.4。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由绝缘材料制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上形成辅助气流通道,所述辅助气流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贯穿所述调节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与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均间隔设置,所述调节件与所述正极板以及所述负极板之间均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集尘子风道,所述集尘子风道位于所述集尘风道内,所述调节件与负极板之间的距离d1和所述调节件与所述正极板的距离d2满足:0.2≤d1/d2≤5。
CN202210898985.9A 2022-07-28 2022-07-28 空气净化装置 Pending CN1175050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8985.9A CN117505071A (zh) 2022-07-28 2022-07-28 空气净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8985.9A CN117505071A (zh) 2022-07-28 2022-07-28 空气净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5071A true CN117505071A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51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98985.9A Pending CN117505071A (zh) 2022-07-28 2022-07-28 空气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0507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64554U (zh) 风轮电极放电装置
KR100481289B1 (ko) 공기 청정 필터
US8268058B2 (en) High-performance labyrinth type air treatment apparatus
CN205174632U (zh) 一种智能复合式静电新风净化器
CN108339665A (zh) 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细颗粒电凝并方法与装置
CN108480050A (zh) 驻极体材料及静电除尘装置
CN108114814A (zh) 一种静电除尘装置
CN105091104A (zh) 空调器
CN104689647B (zh) 空气净化装置
CN117505071A (zh) 空气净化装置
CN107131563A (zh) 空调器
CN204329181U (zh) 一种吊顶式空气净化器
CN208312625U (zh) 一种地铁车厢置换通风装置
CN214864404U (zh) 室内凉风扇
CN107246653B (zh) 空调器
KR20110065807A (ko) 고성능 래비린스형 공기처리장치
CN217541003U (zh) 空气净化组件、净化装置及空调器
CN206771531U (zh) 空气净化装置
CN204933695U (zh) 空调器
CN110744989A (zh) 一种车载空气净化器
CN220274883U (zh) 一种具有负离子净化功能的烟灰缸
CN220842140U (zh) 一种车载净化器
CN217209736U (zh) 空气净化设备及其电净化部件
CN212383885U (zh)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CN210373804U (zh) 静电除尘模块和空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