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0225A - 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0225A
CN117500225A CN202311360694.5A CN202311360694A CN117500225A CN 117500225 A CN117500225 A CN 117500225A CN 202311360694 A CN202311360694 A CN 202311360694A CN 117500225 A CN117500225 A CN 1175002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branch
heat dissipation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606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00225B (zh
Inventor
戴敏
戴瑶瑶
杨浩
郑东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hi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hi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hi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hi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6069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00225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31136069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75002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500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0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00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02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10Particle separators, e.g. dust precipitators, using filter plates, sheets or pads having plane surfaces
    • B01D46/12Particle separators, e.g. dust precipitators, using filter plates, sheets or pads having plane surfaces in multiple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66Regeneration of the filtering material or filter elements inside the filter
    • B01D46/70Regeneration of the filtering material or filter elements inside the filter by acting counter-currently on the filtering surface, e.g. by flushing on the non-cake side of the filte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3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5K5/0214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with means preventing penetration of rain water or dus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81Filters; Louv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09Thermal management, e.g. fan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机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由保护机构和进风系统组成,其中,保护机构不仅具有容纳保护柜体的保护体,保护体与柜体之间形成散热支路,并且本发明还在保护体上设置了若干个气流组件,气流组件能够控制气流进入和离开散热支路和柜体,并在柜体内和散热支路内进行充分的吸收热量,从而完成对柜体进行高效的散热。

Description

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背景技术
机柜,是一种用于容纳电气或电子设备的机壳结构,其被广泛的运用在各中工业活动中。
目前,根据机柜内的电子设备的种类、功率大小以及数量等因素,在机柜使用过程中,机柜内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为了确保机柜内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机柜上会设置散热装置来对机柜进行散热处理,以避免持续的高温而损坏机柜内的设备,然而,现有的散热装置在启动时,会将散热风送入机柜内并排出,在这个散热的过程中,灰尘也会被送入机柜中,因此,在防尘效果上还存在瑕疵。
除此之外,一些防尘效果突出的机柜,因其具备的高密封效果也会影响机柜的散热效果。
综上,需要对现有的机柜进行改进,使得其能够在防尘和散热上得到兼顾,以解决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新风系统的机柜,包括:
柜体;
进气口和/或排气口;
其中,所述进气口和/或排气口形成于柜体上,且能够通过进气系统控制在柜体内形成自进气口向排气口流动的散热气流,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能够被保护机构容纳,且所述保护机构能够在柜体的周边形成至少一条散热支路;
其中,任意的散热支路能够被进气系统控制进气,并通过进气口和/或排气口进入柜体,进入柜体内的气体在柜体内汇聚吸热并在达到预设值后自任意的进气口和/或排气口排出。
优选为:所述保护机构包括:
保护体,具有容纳柜体的保护腔;
若干个气流组件,具有进气端和排气端,并设于保护腔内壁上,且能够与进气口和/或排气口配合并支撑柜体;
其中,所述散热支路形成于相邻的气流组件之间,并在所述气流组件的控制下,各散热支路能够在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下运行;
在第一模式下,至少一个气流组件的进气端和排气端打开,进气系统通过气流组件的进气端向各散热支路和柜体供气,并通过散热支路对柜体的外围区域进行散热,进入柜体内的气体自其他任意的气流组件排出柜体并进入散热支路内;
在第二模式下,全部气流组件的进气端和排气端打开,进气系统通过气流组件的进气端向各散热支路和柜体供气,并通过散热支路对柜体的外围区域进行散热,进入柜体内的气体在柜体内汇聚并吸热。
优选为:所述气流组件包括:
分隔体;
活动槽,形成于分隔体上;
活动体,通过第一弹簧与活动槽连接;
进气腔和排气腔,间隔设于活动体上,且一端延伸至活动体的两侧并敞开;
支撑结构,设于分隔体上,且能够与进气口和/或排气口配合;
电磁铁,设于分隔体内;
其中,保护体上形成活动口,当分隔体安装于保护体上时,活动体与活动口适配并电磁铁的驱使下在活动口处活动。
优选为: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支撑体,与分隔体一体成型,并具有自进气口和/或排气口配合的出气口;
联通腔,形成于支撑体内,且与柜体内连通;
分隔部,具有联通口,且设于联通腔内,并将联通腔划分为第一腔和第二腔;
封堵体,由设于第一腔内的第一封堵体和设于第二腔内的第二封堵体构成;
复位弹簧,由形成于第一腔内并与第一封堵体连接的第一复位弹簧以及形成于第二腔内并与第二封堵体连接的第二复位弹簧构成;
其中,所述支撑体上形成有能够连通第一腔和进气腔之间的进气支路、与第一腔连通的第一排气嘴以及与第二腔连通的进气嘴和第二排气嘴;
当所述电磁铁通电时,驱使第一封堵体封闭联通口并与第二封堵体接触,随后在第一封堵体和第二封堵体之间形成与进气口和/或排气口连通的内散热支路。
优选为:所述第一封堵体和第二封堵体均包括:
本体;
气流腔,形成于本体上,且贯穿本体两侧;
单向阀,设于气流腔内。
优选为:所述进气系统包括:
气流产生装置;
供气支路;
回气支路;
其中,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
气流产生体,具有至少两个过滤腔;
过滤网,设于各过滤腔中,并将过滤腔划分为第一过滤腔和第二过滤腔;
单向进气嘴,设于气流产生体上,且与第一过滤腔连通;
单向排气嘴,设于气流产生体上,且与第二过滤腔连通;
冷却液,被装入热交换容器中,且设于第二过滤腔内;
升降体,设于各过滤腔中,且被驱动机构控制升降;
当驱动机构控制升降体升降时,气流能够自单向进气嘴进入过滤腔内或从单向排气嘴排出过滤腔。
优选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驱动腔,形成于气流产生体内,且由形成于过滤腔之间的第一驱动腔和形成于过滤腔底部的第二驱动腔组成;
连通口,连通第一驱动腔和过滤腔之间,且被电磁阀控制闭合;
输送螺杆,以可旋转的方式设于第一驱动腔内;
传动蜗杆,与输送螺杆连接,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设于第二驱动腔内;
蜗轮,设于第二驱动腔内,且与传动蜗杆配合;
其中,所述第二驱动腔内设有与升降体连接的升降齿条以及由蜗轮控制旋转的传动齿轮。
优选为:所述供气支路包括:
供气主路,由与单向排气嘴连接第一主路分支和若干于第一主路分支串联的第二主路分支,并在第一主路分支上设有主路控制阀;
供气次路,由与另一单向排气嘴连接的第一次路分支和若干第二次路分支组成,第一次路分支具有两个输出端,且各输出端分别串联有两个第二次路分支,第一次路分支的各输出端均设有次路控制阀;
连通支路,连接第一主路分支和第一次路分支之间;
所述回气支路连接于排气腔和各单向进气嘴之间。
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具有新风系统的机柜的使用方法,其使用上述的机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柜的防尘步骤以及机柜的散热步骤,其中,机柜的防尘步骤包括:
S1:将柜体置于保护体的保护腔中,利用保护体形成防尘屏障对柜体进行防尘;
S2: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打开位于柜体底部的气流组件,并通过进气系统向进气腔供气,并在散热支路流动通过,将散热支路内的灰尘自排气腔排出;
S3:自排气腔排出的气流自单向进气嘴进入过滤腔中进行过滤,并在电磁阀打开的状态通过连通口进入第一驱动腔中,并从第一驱动腔排出。
优选为:所述散热步骤包括:
S-1:在散热时,进气系统通过供气主路向气流组件,并在任意打开至少一个气流组件的状态下,通过进气腔向散热支路内供冷气;
S-2:进气腔内的冷气一部分进入散热支路中,另一部分进入柜体内,进入散热支路内的冷气在散热支路内活动后,对柜体的周边区域进行散热并自打开的排气腔排出,持续进入柜体内的冷气,在吸收柜体内的热量后顶起其它气流组件的第二封堵体,排入散热支路中,并随散热支路从排气腔一统排出;
S-3:在通过步骤S-2完成集中散热后,切换供气主路至供气次路,利用气流产生装置的任意过滤腔并通过供气次路向任意两个气流组件的进气腔供气;
其中,在步骤S-3中,当过滤腔自单向排气嘴排气时,冷气自气流组件进入散热支路中并在散热支路中流动,当在过滤腔自单向进气嘴进气时,进入散热支路内的冷气在散热支路中逗留,并在过滤腔再次自单向排气嘴排气时继续在散热支路中流动,直至气流自排气腔排出并带走热量。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利用保护机构能够对柜体进行保护,同时,还能够在向柜体或者保护体内(散热支路中)送入冷气时,通过过滤腔的过滤,降低进入散热支路或柜体内的杂质含量,从而达到防尘的目的;
2)本发明在散热时,还可以将散热支路内的杂质带离,达到除尘的目的,同时,本发明利用不同的散热模式可以对柜体进行不同程度的散热,如:
在轻度散热时,仅需打开其中任意一个气流组件的进气腔和排气腔即可,进气系统将冷气送入散热支路和柜体中,在围绕柜体流动并在柜体内的冷气排出柜体后通过同一个气流组件的排气腔排出,完成散热;
在中度散热时,打开任意两个气流组件,进气系统将冷气分别自两个进气腔送入散热支路中和柜体内,并快速的围绕柜体流动并在柜体内的冷气排出后通过任意的排气腔排出,使得冷气在散热支路和柜体内的流动频率升高,从而完成散热工作;
在进行高效散热时,打开任意三个气流组件,进气系统通过任意三个气流组件将冷气送入散热支路中,并对柜体的外围(散热支路)和柜体内部进行快速的散热工作。
此外,本发明其余的散热方式以及除尘方式等其他优点将在本发明的实施例部分得以展现,从而使得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更加的显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中柜体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的A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中供气支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新风系统的机柜,包括:
柜体10;
进气口和/或排气口,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口和排气口均为设置在柜体10上的开口结构11,开口结构11贯穿柜体10;
其中,所述进气口和/或排气口形成于柜体10上,且能够通过进气系统控制在柜体10内形成自进气口向排气口流动的散热气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柜体能够被保护机构2容纳,且所述保护机构2能够在柜体10的周边形成至少一条散热支路20a;
其中,任意的散热支路20a能够被进气系统控制进气,并通过进气口和/或排气口进入柜体10,进入柜体10内的气体在柜体10内汇聚吸热并在达到预设值后自任意的进气口和/或排气口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机构2包括:
保护体20,具有容纳柜体10的保护腔200;
若干个气流组件21,具有进气端和排气端,并设于保护腔200内壁上,且能够与进气口和/或排气口配合并支撑柜体10;
其中,所述散热支路20a形成于相邻的气流组件21之间,并在所述气流组件21的控制下,各散热支路20a能够在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下运行;
在第一模式下,至少一个气流组件21的进气端和排气端打开,进气系统通过气流组件21的进气端向各散热支路和柜体10供气,并通过散热支路20a对柜体10的外围区域进行散热,进入柜体10内的气体自其他任意的气流组件21排出柜体10并进入散热支路内;
在第二模式下,全部气流组件21的进气端和排气端打开,进气系统通过气流组件21的进气端向各散热支路20a和柜体10供气,并通过散热支路20a对柜体10的外围区域进行散热,进入柜体10内的气体在柜体10内汇聚并吸热。
在本实施例中,保护体20上设有密封盖22,密封盖22与保护体20之间通过螺栓23进行固定,密封盖22和保护体20的接触面上设有密封垫。
在本实施例中,当柜体10放入保护腔200中,柜体的前、后端面分别与密封盖22和保护腔200的内壁接触,柜体10的其余侧面与气流组件21接触并相抵。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流组件21包括:
分隔体30;
活动槽31,形成于分隔体30上;
活动体32,通过第一弹簧33与活动槽31连接;
进气腔(为气流组件的进气端)和排气腔35(为气流组件的排气端),间隔设于活动体32上,且一端延伸至活动体32的两侧并敞开,本实施例进气腔分为第一进气腔341和第二进气腔342,第二进气腔342与排气腔35的输出端能够在活动体32向柜体10方向移动时与散热支路21a连通;
支撑结构,设于分隔体30上,且能够与进气口和/或排气口配合;
电磁铁36,设于分隔体30内;
其中,保护体20上形成活动口,当分隔体30安装于保护体20上时,活动体32与活动口适配并电磁铁36的驱使下在活动口处活动。
在本实施例中,分隔体30与保护体20内壁间隔设置,散热支路21a能够通过该间隔与排气腔35或第二进气腔342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支撑体40,与分隔体30一体成型,并具有自进气口和/或排气口配合的出气口40a;
联通腔,形成于支撑体40内,且与柜体内连通;
分隔部42,具有联通口420,且设于联通腔内,并将联通腔划分为第一腔411和第二腔412;
封堵体,由设于第一腔411内的第一封堵体431和设于第二腔412内的第二封堵体432构成;
复位弹簧,由形成于第一腔411内并与第一封堵体431连接的第一复位弹簧441以及形成于第二腔412内并与第二封堵体432连接的第二复位弹簧442构成;
其中,所述支撑体40上形成有能够连通第一腔411和第一进气腔341之间的进气支路342a、与第一腔411连通的第一排气嘴45以及与第二腔412连通的进气嘴46和第二排气嘴47;
当所述电磁铁36通电时,驱使第一封堵体431(第一封堵体431上设有与电磁铁36通电后磁极相反的磁块431a)封闭联通口420并与第二封堵体432接触,随后在第一封堵体431和第二封堵体432之间形成与进气口和/或排气口连通的内散热支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封堵体431和第二封堵体432均包括:
本体;
气流腔50,形成于本体上,且贯穿本体两侧;
单向阀51,设于气流腔50内,本实施例中的单向阀51为弹簧式的单向阀,当压力升高时,利用当第一封堵体和第二封堵体的气流腔相互连接时,气体进入气流腔后,能够顶起单向阀的阀瓣(或阀芯)并打开气流腔,而当单向阀的阀芯不受到压力时,则单向阀依旧封闭,例如:当气流自进气嘴进入第二腔时,由于联通口打开,气流会从联通口进入第一腔,并从而第一排气嘴排出,此时单向阀则不受压力,保持封闭气流腔的状态。
参考图1-5,本实施例的原理是:
首先,本实施例的安装方式可以参考图1和图2,在安装前,将保护体上的密封盖拆卸,并将柜体(机柜)放入保护腔中,使得柜体与保护腔的内壁接触,柜体的四侧与支撑体接触(支撑体上可设有密封垫,提高支撑体与柜体之间的密封效果),完成柜体的入柜工作,随后,将密封盖合上,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使得密封盖与柜体接触,从而完成安装,在安装完成后,柜体和其四周的气流组件将保护腔划分为四个散热支路。
需要说明的时:一般的保护体上会设有供柜体上的线束穿过的线束口(本实施例中未示出),线束口的开设根据柜体的需要进行,并且在线束柜上安装密封圈,以提高密封效果。
本实施例的防尘原理在于:
柜体被放入保护体后,当电磁铁不通电时,排气腔和进气腔与散热支路断开,因此,柜体相对较为密封,故而能够具备较好的防尘效果。
本实施例的散热原理在于:
在本实施例具有较好的防尘效果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的散热模式(参考图4和图5):
在散热时,进气系统分别向任意气流组件的第一进气腔和第二进气腔供气,在本实施例中,以左侧的气流组件为例,当进气系统向该气流组件的第一进气腔和第二进气腔分别供气时,该气流组件的电磁铁通电(参考图5),在电磁铁通电并产生磁性后,吸引活动体向柜体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二进气腔的输出端和排气腔的输入端与各散热支路连通。
随后,进入第二进气腔内的气流能够自第二进气腔下方的散热支路开始以此经过各个散热支路并围绕柜体流动,在穿过气流组件时,气流经过其他各个气流组件(电磁铁未通电的气流组件)的进气嘴进入第二腔中,再由联通口进入第一腔,最后通过第一排气嘴排出,并进入下一个散热支路,气流在围绕柜体流动一圈并吸热后,流动至气流组件打开的排气腔处,并通过与散热支路连通的排气腔排出,完成散热工作。
当电磁铁通电后,其产生的磁性(磁极)与第一封堵体上的磁块的磁极相反,因此驱使第一封堵体封堵联通口,并与第二封堵体接触(使得第一封堵体和第二封堵体上的气流腔相互连通),因此,进入第一进气腔内的气流通过进气支路进入第一腔中,并通过第一封堵体和第二封堵体上的气流腔进入柜体内,并对柜体内部进行散热,当气体持续进入柜体后,柜体内气压上升,并自柜体上的开口结构而顶起其他气流组件的第二封堵体,使得开口结构(柜体上的排气口)通过第二腔与第二排气嘴连通,并将柜体内的气流带着热量排至散热支路中,最终通过打开的排气腔排出。
需要说明的时:当气流组件的电磁铁未通电时,相邻散热支路的气流能够通过进气嘴、第二腔、联通口、第一腔和第一排气嘴相互连通,因此,当气流在散热支路之间流动时,第二腔和第一腔内形成负压,这样,当柜体内气压上升时,可以更好的顶开第二封堵体,便于气流从而柜体内排出。
在其他散热模式下,可以任意打开三个气流组件,使得进气系统通过三个位置分别向散热支路以及柜体内供气,以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
除上述外,本实施例的另一种散热方式可以在柜体内吸热,即:打开所有的气流组件,并通过第一进气腔向柜体内供气,使得气流在柜体内汇聚并吸热,在一段时间后,至少使得任意一个气流组件的电磁铁断电,以使得柜体内的气流得以排出,完成散热。
另外的,本实施例在打开所有气流组件后,通过第二进气腔向散热支路供冷气(进气系统停止对第一进气腔的供气),这种模式下,气流能够在各自散热支路内流动后并排出,也能够利用气流在柜体的外围位置流动来对柜体进行高效的散热,并且,这种散热方式气流不会进入柜体内,也能够起到防尘的目的。
综上,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根据柜体的温度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散热模式,如:在使得任意一个气流组件的电磁铁通电并和进气系统的配合,对柜体进行轻度的散热;在打开多个气流组件时对柜体进行较强的散热,并且依据不同情况,还能够将气流送入柜体内,并在柜体内停留并充分吸热后,再排出柜体;以及,在需要对柜体的某个区域进行高效散热时,例如左上区域,只需要使左侧的气流组件和上方的气流组件通电,进气系统将气体自左侧的气流组件送入散热支路后,围绕柜体流动,从上方的气流组件的排气腔排出,而进气系统将气体自上方的气流组件送入散热支路后,自左侧的气流组件的排气腔排出,而左侧气流组件和上方气流组件的散热支路的形成相对端,因此,气体可以快速的进入散热支路并且快速的排出散热支路,以此对柜体的左上区域进行快速的高效散热。
实施例2,同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6-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系统包括:
气流产生装置;
供气支路;
回气支路;
其中,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
气流产生体60,具有至少两个过滤腔;
过滤网61,设于各过滤腔中,并将过滤腔划分为第一过滤腔611和第二过滤腔612;
单向进气嘴62,设于气流产生体60上,且与第一过滤腔611连通;
单向排气嘴63,设于气流产生体60上,且与第二过滤腔612连通;
冷却液64,被装入热交换容器65中,且设于第二过滤腔612内;
升降体66,设于各过滤腔中,且被驱动机构控制升降;
当驱动机构控制升降体66升降时,气流能够自单向进气嘴62进入过滤腔内或从单向排气嘴63排出过滤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驱动腔,形成于气流产生体60内,且由形成于过滤腔之间的第一驱动腔71和形成于过滤腔底部的第二驱动腔72组成;
连通口73,连通第一驱动腔71和过滤腔之间,且被电磁阀73a控制闭合;
输送螺杆74,以可旋转的方式设于第一驱动腔71内;
传动蜗杆75,与输送螺杆74连接,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设于第二驱动腔72内;
蜗轮76,设于第二驱动腔72内,且与传动蜗杆75配合;
其中,所述第二驱动腔72内设有与升降体66连接的升降齿条77以及由蜗轮76控制旋转的传动齿轮78。
在本实施例中,升降体66和过滤腔之间设有驱动弹簧66a。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供气支路包括:
供气主路,由与单向排气嘴63连接第一主路分支81和若干于第一主路分支81串联的第二主路分支82,并在第一主路分支81上设有主路控制阀83;
供气次路,由与另一单向排气嘴63连接的第一次路分支84和若干第二次路分支85组成,第一次路分支84具有两个输出端,且各输出端分别串联有两个第二次路分支85,第一次路分支84的各输出端均设有次路控制阀86;
连通支路87,连接第一主路分支81和第一次路分支84之间,设有支路控制阀88;
所述回气支路连接于排气腔和各单向进气嘴62之间,且回气支路具有敞开设置的自由端,其可以将外界的空气引入过滤腔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流产生体60侧壁上设有与第一驱动腔71连用的排污口。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主路分支和第二次路分支分别与各气流组件的第一进气腔和第二进气腔连接,即:各第二主路分支和各第二次路分支的输出端均与第一进气腔和第二进气腔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主路分支的输出端分别与各个气流组件的进气腔(包括第一进气腔和第二进气腔,下同)连通,第二次路分支具有两组,且其中一组的第二次路分支的输出端与上、下的气流组件的进气腔连通,另外一组第二次路分支的输出端与左、右的气流组件的进气腔连通。
参考图6-7,本实施例在和实施例1的保护机构配合使用的原理如下:
首先,在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配合下,至少具有机柜的防尘步骤(或方法,下同)以及机柜的散热步骤(或方法,下同),其中,机柜的防尘步骤包括:
S1:将柜体置于保护体的保护腔中,利用保护体形成防尘屏障对柜体进行防尘;
S2: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打开位于柜体底部的气流组件,并通过进气系统向进气腔供气,并在散热支路流动通过,将散热支路内的灰尘自排气腔排出;
S3:自排气腔排出的气流自单向进气嘴进入过滤腔中进行过滤,并在电磁阀打开的状态通过连通口进入第一驱动腔中,并从第一驱动腔排出。
所述的散热步骤包括:
S-1:在散热时,进气系统通过供气主路向气流组件,并在任意打开至少一个气流组件的状态下,通过进气腔向散热支路内供冷气;
S-2:进气腔内的冷气一部分进入散热支路中,另一部分进入柜体内,进入散热支路内的冷气在散热支路内活动后,对柜体的周边区域进行散热并自打开的排气腔排出,持续进入柜体内的冷气,在吸收柜体内的热量后顶起其它气流组件的第二封堵体,排入散热支路中,并随散热支路从排气腔一统排出;
S-3:在通过步骤S-2完成集中散热后,切换供气主路至供气次路,利用气流产生装置的任意过滤腔并通过供气次路向任意两个气流组件的进气腔供气;
其中,在步骤S-3中,当过滤腔自单向排气嘴排气时,冷气自气流组件进入散热支路中并在散热支路中流动,当在过滤腔自单向进气嘴进气时,进入散热支路内的冷气在散热支路中逗留,并在过滤腔再次自单向排气嘴排气时继续在散热支路中流动,直至气流自排气腔排出并带走热量。
更详细的说,本实施例的进气系统不仅能够向散热支路和柜体供气,还能够对散热支路进行除尘,具体如下:
本实施例气流产生装置的原理在于:通过电机驱动传动蜗杆旋转,并驱使蜗轮旋转,利用与蜗轮同轴心设置的传动齿轮驱使升降齿条下降,并挤压驱动弹簧,使得气体自单向进气嘴进入第一过滤腔内,当传动齿轮与升降齿条分离时,升降体被驱动弹簧控制上升,第一过滤腔内的气流自单向排气嘴排出,在排出过程中,第一过滤腔的气流进入第二过滤腔中经过过滤网的过滤并被冷却液制冷,自单向排气嘴排出的气流能够被供气支路送至气流组件的进气腔中,而本实施例设置的两个过滤腔可以被驱动机构控制使得升降体在各个过滤腔中进行交替的升降活动,以实现进气和排气工作。
而根据本实施例供气支路的原理,在对散热支路进行除尘时:
使得任意一个气流组件打开,气流产生装置的启动并将气流送入散热支路内,并依次在各个散热支路中流动后自排气腔排出,并重新回到过滤腔中,而进入过滤腔中的气流在排出时,经过过滤网的过滤,从而将杂质集中在第一过滤腔中,从而完成对散热支路的除尘;
在除尘时,可以通过左侧的过滤腔的升降体先进行升降活动,并向散热支路内供气,此时打开右侧过滤腔与第一驱动腔连通的电磁阀,并关闭供气次路,自散热支路进入右侧过滤腔的气体可以自连通口进入第一驱动腔并从排污口排出,而在对左侧过滤腔进行清理时,可以打开左侧过滤腔的电磁阀,并关闭供气主路即可。
而本实施例的供气支路不仅仅能够对散热支路进行除尘,还可以间歇的将气体送入散热支路中(适用于常态下的散热),即:
关闭连通支路,以及关闭供气主路或供气次路,并打开其中一个过滤腔的电磁阀,因此,在驱动机构驱使升降体升降时,其中一个过滤腔所产生的气流自供气支路送入气流组件的进气腔中,并且,在该过滤腔进气时,气流组件的进气腔则停止进气,因此,之前进入散热支路内的气流能够在散热支路内停留,并进行充分的吸热,随后在过滤腔重新出气并送入散热支路时,再继续推动散热支路内的气流流动,这样使得冷气流能够更好的被使用。
值得提及的是:
本实施例在使用供气次路时,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第二次路分支向上、下气流组件或左、右气流组件进行间歇交替供气,使得气流可以从各个位置进入散热支路中并短时间的停留,以提高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由能够容纳柜体(10)并与柜体(10)形成散热支路的保护机构(2)以及向保护机构(2)供气的进气系统组成,其中,所述保护机构(2)包括:
保护体(20),具有容纳柜体(10)的保护腔(200);
若干个气流组件(21),具有进气端和排气端,并设于保护腔(200)内壁上,且能够与柜体(10)进气口和/或排气口配合并支撑柜体(10);
其中,所述散热支路(20a)形成于相邻的气流组件(21)之间,并在所述气流组件(21)的控制下,各散热支路(20a)能够在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下运行;
在第一模式下,至少一个气流组件(21)的进气端和排气端打开,进气系统通过气流组件(21)的进气端向各散热支路和柜体(10)供气,并通过散热支路(20a)对柜体(10)的外围区域进行散热,进入柜体(10)内的气体自其他任意的气流组件(21)排出柜体(10)并进入散热支路(20a)内;
在第二模式下,所有气流组件(21)的进气端和排气端打开,进气系统通过气流组件(21)的进气端向各散热支路(20a)和柜体(10)供气,并通过散热支路(20a)对柜体(10)的外围区域进行散热,进入柜体(10)内的气体在柜体(10)内汇聚并吸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组件(21)包括:
分隔体(30);
活动槽(31),形成于分隔体(30)上;
活动体(32),通过第一弹簧(33)与活动槽(31)连接;
进气腔和排气腔(35),间隔设于活动体(32)上,且一端延伸至活动体(32)的两侧并敞开;
支撑结构,设于分隔体(30)上,且能够与进气口和/或排气口配合;
电磁铁(36),设于分隔体(30)内;
其中,保护体(20)上形成活动口,当分隔体(30)安装于保护体(20)上时,活动体(32)与活动口适配并电磁铁(36)的驱使下在活动口处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支撑体(40),与分隔体(30)一体成型,并具有自进气口和/或排气口配合的出气口(40a);
联通腔,形成于支撑体(40)内,且与柜体(10)内连通;
分隔部(42),具有联通口(420),且设于联通腔内,并将联通腔划分为第一腔(411)和第二腔(412);
封堵体,由设于第一腔(411)内的第一封堵体(431)和设于第二腔(412)内的第二封堵体(432)构成;
复位弹簧,由形成于第一腔(411)内并与第一封堵体(431)连接的第一复位弹簧(441)以及形成于第二腔(412)内并与第二封堵体(432)连接的第二复位弹簧(442)构成;
其中,所述支撑体(40)上形成有能够连通第一腔(411)和进气腔之间的进气支路(342a)、与第一腔(411)连通的第一排气嘴(45)以及与第二腔(412)连通的进气嘴(46)和第二排气嘴(47);
当所述电磁铁(36)通电时,驱使第一封堵体(431)封闭联通口(420)并与第二封堵体(432)接触,随后在第一封堵体(431)和第二封堵体(432)之间形成与进气口和/或排气口连通的内散热支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堵体(431)和第二封堵体(432)均包括:
本体;
气流腔(50),形成于本体上,且贯穿本体两侧;
单向阀(51),设于气流腔(50)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系统包括:
气流产生装置;
供气支路;
回气支路;
其中,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
气流产生体(60),具有至少两个过滤腔;
过滤网(61),设于各过滤腔中,并将过滤腔划分为第一过滤腔(611)和第二过滤腔(612);
单向进气嘴(62),设于气流产生体(60)上,且与第一过滤腔(611)连通;
单向排气嘴(63),设于气流产生体(60)上,且与第二过滤腔(612)连通;
冷却液(64),被装入热交换容器(65)中,且设于第二过滤腔(612)内;
升降体(66),设于各过滤腔中,且被驱动机构控制升降;
当驱动机构控制升降体(66)升降时,气流能够自单向进气嘴(62)进入过滤腔内或从单向排气嘴(63)排出过滤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驱动腔,形成于气流产生体(60)内,且由形成于过滤腔之间的第一驱动腔(71)和形成于过滤腔底部的第二驱动腔(72)组成;
连通口(73),连通第一驱动腔(71)和过滤腔之间,且被电磁阀(73a)控制闭合;
输送螺杆(74),以可旋转的方式设于第一驱动腔(71)内;
传动蜗杆(75),与输送螺杆(74)连接,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设于第二驱动腔(72)内;
蜗轮(76),设于第二驱动腔(72)内,且与传动蜗杆(75)配合;
其中,所述第二驱动腔(72)内设有与升降体(66)连接的升降齿条(77)以及由蜗轮(76)控制旋转的传动齿轮(7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支路包括:
供气主路,由与单向排气嘴(63)连接第一主路分支(81)和若干于第一主路分支(81)串联的第二主路分支(82),并在第一主路分支(81)上设有主路控制阀(83);
供气次路,由与另一单向排气嘴(63)连接的第一次路分支(84)和若干第二次路分支(85)组成,第一次路分支(84)具有两个输出端,且各输出端分别串联有两个第二次路分支(85),第一次路分支(84)的各输出端均设有次路控制阀(86);
连通支路(87),连接第一主路分支(81)和第一次路分支(84)之间;
所述回气支路连接于排气腔(35)和各单向进气嘴(62)之间。
8.一种机柜的散热方法,其使用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在散热时,进气系统通过供气主路向气流组件,并在任意打开至少一个气流组件的状态下,通过进气腔向散热支路内供冷气;
S-2:进气腔内的冷气一部分进入散热支路中,另一部分进入柜体内,进入散热支路内的冷气在散热支路内活动后,对柜体的周边区域进行散热并自打开的排气腔排出,持续进入柜体内的冷气,在吸收柜体内的热量后顶起其它气流组件的第二封堵体,排入散热支路中,并随散热支路从排气腔一统排出;
S-3:在通过步骤S-2完成集中散热后,切换供气主路至供气次路,利用气流产生装置的任意过滤腔并通过供气次路向任意两个气流组件的进气腔供气;
其中,在步骤S-3中,当过滤腔自单向排气嘴排气时,冷气自气流组件进入散热支路中并在散热支路中流动,当在过滤腔自单向进气嘴进气时,进入散热支路内的冷气在散热支路中逗留,并在过滤腔再次自单向排气嘴排气时继续在散热支路中流动,直至气流自排气腔排出并带走热量。
CN202311360694.5A 2023-10-19 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Active CN1175002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60694.5A CN117500225B (zh) 2023-10-19 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60694.5A CN117500225B (zh) 2023-10-19 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0225A true CN117500225A (zh) 2024-02-02
CN117500225B CN117500225B (zh) 2024-06-04

Family

I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39113A1 (en) * 2004-08-19 2006-02-23 Compal Electronics, Inc.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with dust-collecting mechanism
CN107517576A (zh) * 2017-10-17 2017-12-26 陕西来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桁架机器人高散热电气箱
CN109757079A (zh) * 2018-12-20 2019-05-14 河南平高通用电气有限公司 机柜散热结构
CN216982319U (zh) * 2022-03-02 2022-07-15 深圳中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一体化机柜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39113A1 (en) * 2004-08-19 2006-02-23 Compal Electronics, Inc.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with dust-collecting mechanism
CN107517576A (zh) * 2017-10-17 2017-12-26 陕西来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桁架机器人高散热电气箱
CN109757079A (zh) * 2018-12-20 2019-05-14 河南平高通用电气有限公司 机柜散热结构
CN216982319U (zh) * 2022-03-02 2022-07-15 深圳中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一体化机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06239A (en) Cooling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harger and wiring converter
JP2003536248A (ja) 市販汎用電子機器の苛酷環境下での使用を助長する装置
KR101306575B1 (ko) 전기자동차의 배터리 냉각 시스템
CN117500225B (zh) 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CN111816893A (zh) 一种用于氢动能发动机车辆的水浴换热式储氢装置
CN117500225A (zh) 一种机柜的新风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CN118139362A (zh) 一种具有新风系统的机柜及其使用方法
CN209913338U (zh) 一种防撞且性能好的配电柜
CN210246076U (zh) 一种照明配电柜
CN115551315A (zh) 一种具备散热功能的电动车控制器
CN214626002U (zh) 一种具有制冷散热系统的高压配电柜
KR102329210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배터리 모듈 조립체의 열관리 장치
US20220376309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n oil-cooled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of a high voltage battery
CN219780624U (zh) 一种超导电磁体电源用冷却设备
KR100391477B1 (ko) 전기 차량의 배터리 냉각장치
CN213462745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电机机柜
US20030077507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220604788U (zh) 一种纯电翻斗车电池用降温结构
CN214899504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高压电气柜
CN112993434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装置
CN212695890U (zh) 一种高性能节能型高压变频器
CN214100502U (zh) 一种低压面板式开关设备
CN218709963U (zh) 玻璃杯冷却装置
CN216720051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新能源汽车用电池盖板
CN220234475U (zh) 一种具有防尘功能的变频器壳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