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77482A - 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77482A
CN117477482A CN202311763561.2A CN202311763561A CN117477482A CN 117477482 A CN117477482 A CN 117477482A CN 202311763561 A CN202311763561 A CN 202311763561A CN 117477482 A CN117477482 A CN 1174774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ning stroke
lightning
frequency
unselected
iron t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635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77482B (zh
Inventor
胡建武
杨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xi Dingl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xi Dingl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xi Dingl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xi Dingl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6356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774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774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774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774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774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3/00Installations of lightning conductors; Fastening thereof to supporting structure
    • H02G13/80Discharge by conduction or dissipation, e.g. rods, arresters, spark gap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及系统,涉及加装管控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加载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并标识,生成若干个标记区域;提取属于若干个标记区域的第一预安装位置集;对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雷击事故回溯,生成雷击事务集;对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高频雷击位置分选,生成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对吹弧式防雷装置进行加装,通过本申请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由于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安装位置选取效率和精确度较低,导致通过吹弧式防雷装置防雷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实现提高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安装位置选取效率和精确度的目标,达到提高通过吹弧式防雷装置防雷的效率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加装管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吹弧式防雷装置是一种配电网防雷装置,包括电杆、固定线夹、调位机构和吹弧器。加装吹弧式防雷装置是保障建筑物、设备等免受雷击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现有技术进行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安装时,安装位置选取通常经验确定,缺点在于面对铁塔数量多,地貌复杂的场景时,主观决策的方式效率较差。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由于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安装位置选取效率和精确度较低,导致通过吹弧式防雷装置防雷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由于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安装位置选取效率和精确度较低,导致通过吹弧式防雷装置防雷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包括:加载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其中,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具有一一对应的架线拓扑标识,所述架线拓扑标识包括铁塔位置标识;激活特征区域标识通道,对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进行标识,生成若干个标记区域;从所述铁塔位置标识提取属于所述若干个标记区域的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以所述架线拓扑标识和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为约束,结合互联网对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雷击事故回溯,生成雷击事务集;结合所述雷击事务集,对所述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高频雷击位置分选,生成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基于所述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与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对吹弧式防雷装置进行加装。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系统,包括: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加载模块,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加载模块用于加载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其中,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具有一一对应的架线拓扑标识,所述架线拓扑标识包括铁塔位置标识;标记区域获得模块,所述标记区域获得模块用于激活特征区域标识通道,对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进行标识,生成若干个标记区域;第一预安装位置集获得模块,所述第一预安装位置集获得模块用于从所述铁塔位置标识提取属于所述若干个标记区域的第一预安装位置集;雷击事务集获得模块,所述雷击事务集获得模块用于以所述架线拓扑标识和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为约束,结合互联网对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雷击事故回溯,生成雷击事务集;第二预安装位置集获得模块,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获得模块用于结合所述雷击事务集,对所述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高频雷击位置分选,生成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吹弧式防雷装置加装模块,所述吹弧式防雷装置加装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与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对吹弧式防雷装置进行加装。
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根据本申请采用的通过加载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其中,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具有一一对应的架线拓扑标识,所述架线拓扑标识包括铁塔位置标识;激活特征区域标识通道,对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进行标识,生成若干个标记区域;从所述铁塔位置标识提取属于所述若干个标记区域的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以所述架线拓扑标识和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为约束,结合互联网对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雷击事故回溯,生成雷击事务集;结合所述雷击事务集,对所述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高频雷击位置分选,生成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基于所述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与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对吹弧式防雷装置进行加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由于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安装位置选取效率和精确度较低,导致通过吹弧式防雷装置防雷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实现提高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安装位置选取效率和精确度的目标,达到提高通过吹弧式防雷装置防雷的效率的技术效果。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加载模块11,标记区域获得模块12,第一预安装位置集获得模块13,雷击事务集获得模块14,第二预安装位置集获得模块15,吹弧式防雷装置加装模块1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范性实施例作出说明,其中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兹参照图1作说明,所述方法包括:
加载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其中,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具有一一对应的架线拓扑标识,所述架线拓扑标识包括铁塔位置标识;
具体地,预布设区域为待进行吹弧式防雷装置加装的区域。地貌三维图指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创建的地貌可视化图像,地貌三维图具有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方向、形态以及地层的分布等三维特征。进一步地,基于城市地图获取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其中,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具有一一对应的架线拓扑标识。架线拓扑标识表示将架线设备作为点,以架线设备之间的连接作为线,获取点与线之间的连接关系。进一步地,由于架线设备加装在铁塔上,因此架线拓扑标识中架线和铁塔的位置重合,因此架线拓扑标识包括铁塔位置标识。
激活特征区域标识通道,对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进行标识,生成若干个标记区域;
具体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包括未进行地貌要素类型和电力设施类型标记的特征数据三维建模图像。例如,地貌要素类型为山、树、石头、河流等的特征数据类型,电力设施类型为变电站、台区变压器等的特征数据类型。进一步地,预先构建特征区域标识通道并进行激活,将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输入特征区域标识通道,通过特征区域标识通道对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进行标识,生成若干个标记区域。例如,若干个标记区域包括山、树、石头、河流等标记区域。
从所述铁塔位置标识提取属于所述若干个标记区域的第一预安装位置集;
具体地,由于吹弧式防雷装置加装于铁塔上,因此从铁塔位置标识提取安装位置。进一步地,对若干个标记区域中包括铁塔位置标识的位置进行提取,获得第一预安装位置集。其中,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为待进行吹弧式防雷装置加装的位置。
以所述架线拓扑标识和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为约束,结合互联网对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雷击事故回溯,生成雷击事务集;
具体地,在架线拓扑标识的铁塔位置标识中,通过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获取发生雷击事故的地貌并进行提取。其中,在架线拓扑标识的位置中获取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的位置,通过互联网检索获取所述位置在多个历史时间内发生雷击事故的位置和强度等数据,进而获得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的位置的雷击事务集。
结合所述雷击事务集,对所述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高频雷击位置分选,生成第二预安装位置集;
具体地,雷击事务集为多个历史时间内进行雷击的位置和强度记录的集合。结合雷击事务集中多个雷击事务,分别对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中多个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高频雷击位置分选,生成第二预安装位置集。
基于所述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与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对吹弧式防雷装置进行加装。
具体地,基于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与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并更新吹弧孔朝向,对吹弧式防雷装置进行加装,可以提高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精确度,提高防雷效果。
其中,通过本实施例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由于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安装位置选取效率和精确度较低,导致通过吹弧式防雷装置防雷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实现提高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安装位置选取效率和精确度的目标,达到提高通过吹弧式防雷装置防雷的效率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还包括:
配置预设标签库,其中,所述预设标签库具有一一对应的地貌要素三维模型集和地貌要素类型标签集,以及一一对应的电力设施三维模型集和电力设施类型标签集;
基于所述地貌要素三维模型集与所述地貌要素类型标签集执行有监督训练,配置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
基于所述电力设施三维模型集与所述电力设施类型标签集执行有监督训练,配置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
配置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以所述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为决策基准,采集记录地貌三维预处理图执行无监督训练,配置特征区域位置标记网络,其中,所述记录地貌三维预处理图为已进行地貌要素类型和电力设施类型标记的特征数据;
将所述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和所述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作为并发节点全连接,将所述特征区域位置标记网络,与所述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和所述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的输出层全连接,基于记录地貌三维图执行联合训练,构建所述特征区域标识通道,其中,所述记录地貌三维图为未进行地貌要素类型和电力设施类型标记的特征数据。
具体地,地貌要素三维模型集为山、树、石头、河流等的三维图形集合。地貌要素类型标签集为地貌要素对应的山、树、石头、河流等的名称标签。其中,地貌要素三维模型集和地貌要素类型标签集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进一步地,电力设施三维模型集为变电站、台区变压器等的三维图形集合。电力设施类型标签集为变电站、台区变压器等的名称标签。其中,电力设施三维模型集和电力设施类型标签集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进一步地,获取地貌要素三维模型集和地貌要素类型标签集、电力设施三维模型集和电力设施类型标签集。将地貌要素三维模型集和地貌要素类型标签集、电力设施三维模型集和电力设施类型标签集添加至预设标签库,进而完成预设标签库的配置。其中,通过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进行获取的方法,完成预设标签库的配置。
进一步地,构建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为神经网络学习模型。将地貌要素三维模型集与地貌要素类型标签集划分为地貌训练数据和地貌验证数据,其中,地貌划分比例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定义设置获得,例如,地貌训练数据和地貌验证数据的划分比例为6:4。将地貌训练数据输入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执行有监督训练,即当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的地貌输出结果趋于稳定时,通过地貌验证数据对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进行验证,获得地貌验证准确率。当地貌验证准确率大于或等于预设地貌验证准确率阈值时,完成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的配置。其中,预设地貌验证准确率阈值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定义设置获得,例如,预设地貌验证准确率阈值为90%。
进一步地,构建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为神经网络学习模型。将电力设施三维模型集与电力设施类型标签集划分为电力训练数据和电力验证数据,其中,电力划分比例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定义设置获得,例如,电力训练数据和电力验证数据的划分比例为5:5。将电力训练数据输入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执行有监督训练,即当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的电力输出结果趋于稳定时,通过电力验证数据对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进行验证,获得电力验证准确率。当电力验证准确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电力验证准确率阈值时,完成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的配置。其中,预设电力验证准确率阈值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定义设置获得,例如,预设电力验证准确率阈值为90%。
进一步地,当铁塔在变电站、山顶、河流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时,完成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的配置。
进一步地,通过地貌要素类型标签集对地貌要素三维模型集进行标记,获得地貌要素类型。通过电力设施类型标签集对电力设施三维模型集进行标记,获得电力设施类型。例如,当通过地貌要素类型标签集对地貌要素三维模型集进行标记获得河流、溪流或海域等标记的特征数据时,将河流、溪流或海域归为同一地貌要素类型。进一步地,根据地貌要素类型和电力设施类型组合生成记录地貌三维预处理图。
进一步地,构建特征区域位置标记网络,将采集获得记录地貌三维预处理图输入特征区域位置标记网络,以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为决策基准执行无监督训练。其中,决策基准为在特征区域位置标记网络中进行无监督训练的训练指标。例如,以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为聚类标准,对记录地貌三维预处理图进行聚类。
进一步地,获取未进行地貌要素类型和电力设施类型标记的特征数据作为记录地貌三维图。进一步地,并发节点全连接是一种在并发计算中使用的连接方式。在并发计算中,多个节点可能会同时执行不同的任务。并发节点之间需要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以协调工作。并发节点全连接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通信方式,使得节点之间可以快速地交换数据和消息。输出层全连接指的是在神经网络的输出层中,每个节点都与上一层的所有节点相连。将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和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作为并发节点全连接,将特征区域位置标记网络,与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和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的输出层全连接,基于记录地貌三维图执行联合训练,构建特征区域标识通道。例如,通过并发节点全连接和输出层全连接中多节点之间的协作和通信来共同学习和优化特征区域标识通道。可以使用分布式训练技术,将训练任务分配给多个节点,每个节点负责一部分数据的训练,并通过通信将更新的模型参数传递给其他节点,最终实现特征区域标识通道的联合训练。相应地,还可以通过将多个输出节点的结果进行融合来提高模型的性能。可以使用投票机制、加权平均等方法将多个输出节点的结果进行融合,从而得到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特征区域标识通道的预测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还包括:
以变电站为圆心,基于第一预设半径长度,圈定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以山顶为锥体顶点,基于预设母线长度,圈定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以河流为分界线,向两岸外扩预设距离,圈定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其中,属于所述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或/和所述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或/和所述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的铁塔为特征区域;
以铁塔为圆心,基于第二预设半径长度,圈定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其中,当所述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无其它铁塔时,铁塔位置为特征区域;
将所述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所述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所述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和所述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添加进所述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具体地,以电力设施中的变电站为圆心,以第一预设半径长度为圈定半径,圈定获得一个圆形区域作为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其中,第一预设半径长度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定义设置获得。例如,第一预设半径长度为一千米。
进一步地,以地貌要素中山顶为锥体顶点,以预设母线长度为圈定锥体母线,圈定获得一个锥体区域作为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其中,预设母线长度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定义设置获得。例如,预设母线长度为一百米。
进一步地,以地貌要素中河流为分界线,以预设距离为圈定两岸外扩距离,圈定获得河流两岸外扩距离作为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其中,预设距离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定义设置获得。例如,预设距离为一百米。
进一步地,根据铁塔位置标识获取铁塔属于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或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或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中的任一区域。或者铁塔属于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和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和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的区域。其中,以铁塔为特征区域。
进一步地,以待进行加装的铁塔为圆心,以第二预设半径长度为圈定半径,圈定获得圆形区域作为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其中,第二预设半径长度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定义设置获得。例如,第二预设半径长度为一百米。
进一步地,当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无其它铁塔时,表示根据多个铁塔圈定的多个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不重合,即根据多个铁塔圈定的多个圆形区域不重合。相应地,属于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或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或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的铁塔,或者属于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和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和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的铁塔也可以只有一个,因此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无其它铁塔。进一步地,当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无其它铁塔时,铁塔位置为特征区域。
进一步地,将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和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进行组合获得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其中,配置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可以提高加装位置选取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还包括:
获得所述雷击事务集,遍历所述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统计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
从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所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直到所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中,提取雷击频率系数大于或等于雷击频率系数阈值的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设为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
具体地,通过互联网进行检索获得雷击事务集。雷击事务集为历史时间内的雷击事件。进一步地,依次访问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中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直至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统计获得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其中,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指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的雷击次数占比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的总雷击次数的系数结果。
进一步地,从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中,分别提取雷击系数大于或等于雷击频率系数阈值的雷击系数。其中,雷击频率系数阈值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定义设置获得,例如雷击频率系数阈值为20次。进一步地,获得提取的雷击系数对应的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设为第二预安装位置集。
其中,通过对历史雷击频率较高的位置进行提取,获得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可以提高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的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还包括:
获得所述雷击事务集的第一雷击事务的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和第一雷击位置记录值,其中,任意一个雷击位置在单个事务可以被记录多次;
统计所述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的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在所述第一雷击位置记录值的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
遍历所述雷击事务集的第二雷击事务直到第N雷击事务,统计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直到第N雷击事务触发频率;
基于所述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第二雷击强度记录值直到第N雷击强度记录值,对所述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所述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直到所述第N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执行加权加和,生成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
遍历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生成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
加和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所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直到所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生成雷击频率总和;
分别计算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所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直到所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在所述雷击频率总和的占比,设为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所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直到所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
具体地,获得雷击事务集,雷击事务集为不同历史时间内的雷击事件集合。从雷击事务集中随机提取获得第一雷击事务,第一雷击事务为随机提取的一次历史时间内的雷击事件,并获得第一雷击事务的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和第一雷击位置记录值。其中,第一雷击位置记录值指雷击的位置。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指在第一雷击位置记录值雷击的对地面或物体产生的破坏力,即雷击的能量。雷击强度的大小通过雷暴日的数量、雷电流的幅值、持续时间、波形等获得。进一步地,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为一次历史时间的第一雷击事务中多个雷击强度的平均值,通过平均值表示一次历史时间的雷击强度。
进一步地,从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中随机选取获得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当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为第一雷击位置记录值时,即当第一雷击事务内统计获得对应的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例如,第一雷击事务为三天前的雷击事件。
进一步地,依次访问雷击事务集中第二雷击事务直到第N雷击事务,统计第二雷击事务直到第N雷击事务中第二雷击位置记录值直到第N雷击位置记录值的在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的位置的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直到第N雷击事务触发频率。例如,分别获得五天前、八天前直到一年前在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的所在位置的雷击事务触发频率。
进一步地,基于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第二雷击强度记录值直到第N雷击强度记录值,计算获得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第二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直到第N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并分别计算在总频率的占比,生成第一权重、第二权重直到第N权重,对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直到第N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执行加权加和,生成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
进一步地,依次访问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通过获得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的方法,生成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
进一步地,加和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生成雷击频率总和。其中,雷击频率总和为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的雷击频率之和。
进一步地,分别计算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在雷击频率总和的占比,获得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其中,占比计算用于通过占比计算获得概率分别预测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直至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的雷击概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还包括:
遍历所述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所述第二雷击强度记录值直到所述第N雷击强度记录值,对预布设区域执行本地雷击事务回溯,获得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第二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直到第N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
加和所述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所述第二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直到所述第N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生成雷击强度触发频率总和;
分别计算所述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所述第二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直到所述第N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在所述雷击强度触发频率总和的占比,设为第一权重、第二权重直到第N权重,对所述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所述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直到所述第N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执行加权加和,生成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
具体地,依次访问雷击事务集中第一雷击事务、第二雷击事务直至第N雷击事务的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第二雷击强度记录值直到第N雷击强度记录值。例如,获得五天前、八天前直至一年前的每次雷击事件中的平均雷击强度记录数值。
进一步地,预布设区域包括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中根据铁塔位置标识对应的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的位置。分别通过预布设区域中第一雷击位置记录值、第二雷击位置记录值直到第N雷击位置记录值进行本地雷击事务回溯,获得对应的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第二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直到第N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其中,本地雷击事务回溯的方法为分别对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第二雷击强度记录值直至第N雷击强度记录值在预设雷击强度误差变动范围内的第一雷击强度邻域值、第二雷击强度邻域值直至第N雷击强度邻域值,分别作为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值、第二邻近雷击强度记录值直到第N邻近雷击强度记录值。其中,预设雷击强度误差变动范围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定义设置获得。例如,预设雷击强度误差变动范围为一万伏特电压值。举例而言,若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为一百万伏特电压值,则可以根据预设雷击强度误差变动范围为一万伏特电压值,设置获得第一邻近雷击强度为九十九万伏特电压值至一百零一万伏特电压值。进一步地,统计在第一雷击事务中雷击强度在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值的次数,获得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进而统计获得第二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直到所述第N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
进一步地,加和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第二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直到第N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生成雷击强度触发频率总和。其中,雷击强度触发频率总和为分别在不同时间内发生雷击分别在不同邻近雷击强度中的统计次数之和。例如,雷击强度触发频率总和为15次。
进一步地,分别计算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第二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直到第N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在雷击强度触发频率总和的占比,将分别获得占比结果设为第一权重、第二权重直到第N权重。分别通过第一权重、第二权重直到第N权重对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直到第N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执行加权加和,生成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其中,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为同一位置在不同时间内的雷击频率。
其中,基于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第二雷击强度记录值直到第N雷击强度记录值,对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直到第N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执行加权加和,生成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可以对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雷击预测,进而提高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与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随机配置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吹弧孔朝向;
基于所述吹弧孔朝向,判断预设范围内是否具有设施分布;
若有,更新所述吹弧孔朝向;
若无,基于所述吹弧孔朝向,对吹弧式防雷装置进行加装。
具体地,在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与第二预安装位置集的多个位置中,随机加装配置吹弧式防雷装置,并随机设定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吹弧孔朝向。其中,吹弧孔用于当将空气吹入电弧中时,增加电弧的长度和灭弧效果,有效地防止雷击对吹弧式防雷装置的损坏。
进一步地,判断吹弧孔朝向在预设范围内是否具有任一设施分布。其中,预设范围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定义设置获得,例如,预设范围为五百米。任一设施为任一物体,例如,工厂、建筑等。进一步地,由于吹弧孔需朝向雷击最可能到达的方向,以便在雷击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将空气吹入电弧中,增加电弧的长度和灭弧效果,进而当吹弧孔朝向在预设范围内没有任一设施分布时,更能增加电弧的长度和灭弧效果。
进一步地,若判断吹弧孔朝向在预设范围内有任一设施分布,更新吹弧孔朝向,直至判断吹弧孔朝向在预设范围内没有任一设施分布。
进一步地,若判断吹弧孔朝向在预设范围内没有任一设施分布,则对吹弧式防雷装置进行加装。
其中,基于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与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并更新吹弧孔朝向,对吹弧式防雷装置进行加装,可以提高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精确度,提高防雷效果。
实施例二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同样的发明构思,如图2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加载模块11,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加载模块11用于加载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其中,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具有一一对应的架线拓扑标识,所述架线拓扑标识包括铁塔位置标识;
标记区域获得模块12,所述标记区域获得模块12用于激活特征区域标识通道,对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进行标识,生成若干个标记区域;
第一预安装位置集获得模块13,所述第一预安装位置集获得模块13用于从所述铁塔位置标识提取属于所述若干个标记区域的第一预安装位置集;
雷击事务集获得模块14,所述雷击事务集获得模块14用于以所述架线拓扑标识和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为约束,结合互联网对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雷击事故回溯,生成雷击事务集;
第二预安装位置集获得模块15,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获得模块15用于结合所述雷击事务集,对所述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高频雷击位置分选,生成第二预安装位置集;
吹弧式防雷装置加装模块16,所述吹弧式防雷装置加装模块16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与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对吹弧式防雷装置进行加装。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
预设标签库配置模块,所述预设标签库配置模块用于配置预设标签库,其中,所述预设标签库具有一一对应的地貌要素三维模型集和地貌要素类型标签集,以及一一对应的电力设施三维模型集和电力设施类型标签集;
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配置模块,所述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配置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地貌要素三维模型集与所述地貌要素类型标签集执行有监督训练,配置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
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配置模块,所述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配置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电力设施三维模型集与所述电力设施类型标签集执行有监督训练,配置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
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配置模块,所述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配置模块用于配置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特征区域位置标记网络配置模块,所述特征区域位置标记网络配置模块用于以所述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为决策基准,采集记录地貌三维预处理图执行无监督训练,配置特征区域位置标记网络,其中,所述记录地貌三维预处理图为已进行地貌要素类型和电力设施类型标记的特征数据;
特征区域标识通道构建模块,所述特征区域标识通道构建模块用于将所述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和所述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作为并发节点全连接,将所述特征区域位置标记网络,与所述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和所述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的输出层全连接,基于记录地貌三维图执行联合训练,构建所述特征区域标识通道,其中,所述记录地貌三维图为未进行地貌要素类型和电力设施类型标记的特征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圈定模块,所述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圈定模块用于以变电站为圆心,基于第一预设半径长度,圈定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圈定模块,所述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圈定模块用于以山顶为锥体顶点,基于预设母线长度,圈定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圈定模块,所述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圈定模块用于以河流为分界线,向两岸外扩预设距离,圈定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特征区域获得模块,所述特征区域获得模块用于其中,属于所述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或/和所述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或/和所述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的铁塔为特征区域;
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圈定模块,所述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圈定模块用于以铁塔为圆心,基于第二预设半径长度,圈定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铁塔位置获得模块,所述铁塔位置获得模块用于其中,当所述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无其它铁塔时,铁塔位置为特征区域;
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添加模块,所述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添加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所述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所述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和所述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添加进所述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
雷击频率系数获得模块,所述雷击频率系数获得模块用于获得所述雷击事务集,遍历所述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统计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
第二预安装位置集设置模块,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设置模块用于从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所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直到所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中,提取雷击频率系数大于或等于雷击频率系数阈值的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设为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雷击位置记录值获得模块,所述第一雷击位置记录值获得模块用于获得所述雷击事务集的第一雷击事务的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和第一雷击位置记录值,其中,任意一个雷击位置在单个事务可以被记录多次;
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获得模块,所述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获得模块用于统计所述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的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在所述第一雷击位置记录值的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
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获得模块,所述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获得模块用于遍历所述雷击事务集的第二雷击事务直到第N雷击事务,统计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直到第N雷击事务触发频率;
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获得模块,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获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第二雷击强度记录值直到第N雷击强度记录值,对所述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所述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直到所述第N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执行加权加和,生成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
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获得模块,所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获得模块用于遍历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生成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
雷击频率总和获得模块,所述雷击频率总和获得模块用于加和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所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直到所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生成雷击频率总和;
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获得模块,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获得模块用于分别计算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所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直到所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在所述雷击频率总和的占比,设为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所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直到所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获得模块,所述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获得模块用于遍历所述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所述第二雷击强度记录值直到所述第N雷击强度记录值,对预布设区域执行本地雷击事务回溯,获得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第二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直到第N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
雷击强度触发频率总和获得模块,所述雷击强度触发频率总和获得模块用于加和所述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所述第二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直到所述第N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生成雷击强度触发频率总和;
第一权重获得模块,所述第一权重获得模块用于分别计算所述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所述第二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直到所述第N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在所述雷击强度触发频率总和的占比,设为第一权重、第二权重直到第N权重,对所述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所述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直到所述第N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执行加权加和,生成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
吹弧孔朝向配置模块,所述吹弧孔朝向配置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与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随机配置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吹弧孔朝向;
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吹弧孔朝向,判断预设范围内是否具有设施分布;
吹弧孔朝向更新模块,所述吹弧孔朝向更新模块用于若有,更新所述吹弧孔朝向;
吹弧孔朝向加装模块,所述吹弧孔朝向加装模块用于若无,基于所述吹弧孔朝向,对吹弧式防雷装置进行加装。
前述实施例一中的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具体实例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的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系统,通过前述对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知道本实施例中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系统,所以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不再详述。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公开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载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其中,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具有一一对应的架线拓扑标识,所述架线拓扑标识包括铁塔位置标识;
激活特征区域标识通道,对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进行标识,生成若干个标记区域;
从所述铁塔位置标识提取属于所述若干个标记区域的第一预安装位置集;
以所述架线拓扑标识和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为约束,结合互联网对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雷击事故回溯,生成雷击事务集;
结合所述雷击事务集,对所述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高频雷击位置分选,生成第二预安装位置集;
基于所述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与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对吹弧式防雷装置进行加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激活特征区域标识通道,对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进行标识,生成若干个标记区域,之前包括:
配置预设标签库,其中,所述预设标签库具有一一对应的地貌要素三维模型集和地貌要素类型标签集,以及一一对应的电力设施三维模型集和电力设施类型标签集;
基于所述地貌要素三维模型集与所述地貌要素类型标签集执行有监督训练,配置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
基于所述电力设施三维模型集与所述电力设施类型标签集执行有监督训练,配置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
配置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以所述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为决策基准,采集记录地貌三维预处理图执行无监督训练,配置特征区域位置标记网络,其中,所述记录地貌三维预处理图为已进行地貌要素类型和电力设施类型标记的特征数据;
采集未进行地貌要素类型和电力设施类型标记的特征数据,设为记录地貌三维图;
将所述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和所述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作为并发节点全连接,将所述特征区域位置标记网络,与所述地貌要素类型识别网络和所述电力设施类型识别网络的输出层全连接,基于所述记录地貌三维图执行联合训练,构建所述特征区域标识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配置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包括:
以变电站为圆心,基于第一预设半径长度,圈定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以山顶为锥体顶点,基于预设母线长度,圈定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以河流为分界线,向两岸外扩预设距离,圈定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其中,属于所述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或/和所述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或/和所述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的铁塔为特征区域;
以铁塔为圆心,基于第二预设半径长度,圈定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其中,当所述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无其它铁塔时,铁塔位置为特征区域;
将所述第一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所述第二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所述第三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和所述第四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添加进所述特征区域位置约束条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结合所述雷击事务集,对所述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高频雷击位置分选,生成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包括:
获得所述雷击事务集,遍历所述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统计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
从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所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直到所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中,提取雷击频率系数大于或等于雷击频率系数阈值的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设为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得所述雷击事务集,遍历所述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统计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包括:
获得所述雷击事务集的第一雷击事务的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和第一雷击位置记录值,其中,任意一个雷击位置在单个事务可以被记录多次;
统计所述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的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在所述第一雷击位置记录值的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
遍历所述雷击事务集的第二雷击事务直到第N雷击事务,提取第二雷击强度记录值直到第N雷击强度记录值,并统计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直到第N雷击事务触发频率;
基于所述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所述第二雷击强度记录值直到所述第N雷击强度记录值,对所述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所述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直到所述第N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执行加权加和,生成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
遍历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生成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直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
加和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所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直到所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生成雷击频率总和;
分别计算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所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直到所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在所述雷击频率总和的占比,设为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所述第二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直到所述第M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系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第二雷击强度记录值直到第N雷击强度记录值,对所述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所述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直到所述第N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执行加权加和,生成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包括:
遍历所述第一雷击强度记录值、所述第二雷击强度记录值直到所述第N雷击强度记录值,对预布设区域执行本地雷击事务回溯,获得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第二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直到第N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
加和所述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所述第二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直到所述第N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生成雷击强度触发频率总和;
分别计算所述第一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所述第二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直到所述第N邻近雷击强度记录频率,在所述雷击强度触发频率总和的占比,设为第一权重、第二权重直到第N权重,对所述第一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所述第二雷击事务触发频率直到所述第N雷击事务触发频率执行加权加和,生成所述第一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雷击频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与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对吹弧式防雷装置进行加装,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与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随机配置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吹弧孔朝向;
基于所述吹弧孔朝向,判断预设范围内是否具有设施分布;
若有,更新所述吹弧孔朝向;
若无,基于所述吹弧孔朝向,对吹弧式防雷装置进行加装。
8.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实施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所述系统包括:
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加载模块,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加载模块用于加载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其中,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具有一一对应的架线拓扑标识,所述架线拓扑标识包括铁塔位置标识;
标记区域获得模块,所述标记区域获得模块用于激活特征区域标识通道,对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进行标识,生成若干个标记区域;
第一预安装位置集获得模块,所述第一预安装位置集获得模块用于从所述铁塔位置标识提取属于所述若干个标记区域的第一预安装位置集;
雷击事务集获得模块,所述雷击事务集获得模块用于以所述架线拓扑标识和所述预布设区域地貌三维图为约束,结合互联网对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雷击事故回溯,生成雷击事务集;
第二预安装位置集获得模块,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获得模块用于结合所述雷击事务集,对所述未选中架线铁塔位置标识进行高频雷击位置分选,生成第二预安装位置集;
吹弧式防雷装置加装模块,所述吹弧式防雷装置加装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预安装位置集与所述第二预安装位置集,对吹弧式防雷装置进行加装。
CN202311763561.2A 2023-12-21 2023-12-21 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74774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63561.2A CN117477482B (zh) 2023-12-21 2023-12-21 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63561.2A CN117477482B (zh) 2023-12-21 2023-12-21 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77482A true CN117477482A (zh) 2024-01-30
CN117477482B CN117477482B (zh) 2024-03-22

Family

ID=89627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63561.2A Active CN117477482B (zh) 2023-12-21 2023-12-21 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7748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8913A (zh) * 2012-04-09 2012-08-08 清华大学 基于输电线路结构及地形的输电线路三维雷击计算方法
CN103887756A (zh) * 2014-03-14 2014-06-25 国家电网公司 输电线路直线转角塔防雷措施配置方法
JP2015097188A (ja) * 2013-11-15 2015-05-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雷撃誘導システム
CN110197048A (zh) * 2019-06-18 2019-09-03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大同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电场与雷害分析的配网线路防雷措施配置方法
JP2020060907A (ja) * 2018-10-09 2020-04-16 株式会社パスコ 避雷保護範囲生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1401728A (zh) * 2020-03-12 2020-07-10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基于地形地貌分类的山区配电线路杆塔防雷检测方法、系统及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8913A (zh) * 2012-04-09 2012-08-08 清华大学 基于输电线路结构及地形的输电线路三维雷击计算方法
JP2015097188A (ja) * 2013-11-15 2015-05-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雷撃誘導システム
CN103887756A (zh) * 2014-03-14 2014-06-25 国家电网公司 输电线路直线转角塔防雷措施配置方法
JP2020060907A (ja) * 2018-10-09 2020-04-16 株式会社パスコ 避雷保護範囲生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0197048A (zh) * 2019-06-18 2019-09-03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大同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电场与雷害分析的配网线路防雷措施配置方法
CN111401728A (zh) * 2020-03-12 2020-07-10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基于地形地貌分类的山区配电线路杆塔防雷检测方法、系统及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家宏;吕军;钱之银;刘亚新;谷山强;: "输电线路差异化防雷技术与策略", 高电压技术, no. 12, 31 December 2009 (2009-12-31), pages 17 - 2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77482B (zh) 2024-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46187B (zh) 一种统计周期内车辆出行路线及od矩阵获取方法
CN103077604A (zh) 交通传感器管理方法和系统
CN110532508B (zh) 一种基于步进环栅的输电线路的多目标优化路径选择方法
CN115630978B (zh) 一种基于人口就业分布的多交通设施选址方法
CN114866969B (zh) 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的地铁清分清算方法与系统
CN106526610A (zh) 一种基于无人机激光点云的电塔自动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2646150A (zh) 基于雷电定位信息的雷击线路风险判断方法
CN111126672A (zh) 一种基于分类决策树的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台风灾害预测方法
Lubkeman et al. Large scale storm outage management
CN110929952B (zh) 基于线路周边环境和敷设类型的光缆故障概率预测方法
CN117477482B (zh) 吹弧式防雷装置的加装智能管控方法及系统
CN106097661A (zh) 一种计及气象灾害的电力设备风险预警方法及系统
CN103955744B (zh) 轨道交通客流分配模型参数自动标定方法及装置
Oh et al. Storm-induced power grid damage forecasting method for solving low probability event data
Wei et al. A two-layer network dynamic congestion pricing based on macroscopic fundamental diagram
US20220029418A1 (en) Spatial power outage estimation for natural hazards leveraging optimal synthetic power networks
CN106651131A (zh) 输电线路防台风预警方法和系统
CN109754606A (zh) 一种基于出租车定位预测道路拥堵情况的方法
Wang et al. Road network desig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using mobile phone data: An application to Senegal
CN116523299A (zh) 一种配电线路杆塔雷害特征参数分级评估方法
Si et al. Data-based sorting algorithm for variable message sign location: Case study of Beijing
CN113554221A (zh) 一种“流空间”视角下的城镇开发边界模拟预测方法
EP3696406A1 (en) A method for computer-implemented analysis of a wind farm comprising a number of wind turbines
Yu et al. Evaluating and Predicting Road Network Resilience Using Traffic Speed and Log Data
Weedy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route selection for overhead lines in the US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