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58041B - 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系统、车辆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系统、车辆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58041B
CN117458041B CN202311779487.3A CN202311779487A CN117458041B CN 117458041 B CN117458041 B CN 117458041B CN 202311779487 A CN202311779487 A CN 202311779487A CN 117458041 B CN117458041 B CN 1174580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power battery
cooling plate
liquid cooling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794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58041A (zh
Inventor
孔繁龙
王欣欣
王明强
马建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7948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580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58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580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580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580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7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achieving uniformity or desired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algorithms, flow charts, software detail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5Control systems based on ambient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设计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系统、车辆及设备。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包括:调温状态下,利用第一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调温;在调温过程中,获得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确定出温差所处的温度范围,并根据温度范围得到相应的均温温度,根据均温温度利用第二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不同的温度范围对应不同的均温温度,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分别设在动力电池的一面和另一面,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是根据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确定的。采用本申请,可以在对动力电池调温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均温控制,提升动力电池的温度均匀性,延长动力电池的寿命。

Description

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系统、车辆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系统、车辆及设备。
背景技术
在纯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中,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例如:温度过低或者过高,均会影响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因此,需要对动力电池的温度进行控制。
相关技术中,通常是基于固定的阈值,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或者冷却等控制,例如:将水冷系统的液体温度设置到固定值,然后通过水冷系统与动力电池进行热交换,从而调节动力电池的温度。这种方式中,调温的依据是根据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高温度或者单体电池的最低温度进行的, 虽然可以将动力电池的整体温度调节到相对合适的温度区间,但是,很容易造成单体电池间出现相对较大的温差,导致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不一致性,影响动力电池的健康。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系统、车辆及设备,可以在对动力电池调温的过程中对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提升动力电池的温度均匀性,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包括:
调温状态下,利用第一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调温;
在调温过程中,获得所述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
根据所述温差确定出所述温差所处的温度范围,并根据所述温度范围得到相应的均温温度,根据所述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其中,不同的温度范围对应不同的均温温度,
其中, 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分别设在所述动力电池的一面和与所述一面相对的另一面上,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是根据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确定的。
进一步地,所述调温状态包括加热状态,所述根据所述温差确定出所述温差所处的温度范围,并根据所述温度范围得到相应的均温温度,根据所述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包括:
在所述动力电池的温度低于第一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判断所述温差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如果是,则将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作为所述均温温度;
如果所述温差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则进一步判断所述温差是否小于第二阈值,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
如果是,则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和第一温度增量得到所述均温温度,否则,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和第二温度增量得到所述均温温度,其中,所述第二温度增量小于所述第一温度增量;
根据得到的均温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
进一步地,还包括:在所述动力电池的温度高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判断所述温差是否小于所述第二阈值;
如果是,则将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作为所述均温温度,否则,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和所述第一温度增量得到所述均温温度;
根据得到的均温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利用第一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调温,包括:
在所述动力电池的温度低于第一预定温度的情况下,根据默认加热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第一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加热;
在所述动力电池的温度高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如果所述温差小于所述第二阈值,则将所述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作为加热温度,如果所述温差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阈值,则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和所述第一温度增量得到加热温度;
根据所述加热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第一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所述调温状态包括冷却状态,所述根据所述温差确定出所述温差所处的温度范围,并根据所述温度范围得到相应的均温温度,根据所述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包括:
在所述动力电池的温度高于第二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判断所述温差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如果是,则将第三预定温度作为所述均温温度;
如果所述温差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则进一步判断所述温差是否小于第二阈值,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
如果是,则将第四预定温度作为所述均温温度,否则,将第五预定温度作为所述均温温度,其中,所述第三预定温度小于所述第五预定温度,所述第五预定温度小于所述第四预定温度;
根据得到的均温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
进一步地,还包括:在所述动力电池的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判断所述温差是否小于所述第二阈值;
如果是,则将所述第四预定温度作为所述均温温度,否则,将所述第五预定温度作为所述均温温度;
根据得到的均温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
进一步地,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确定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其中,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与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相反,且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出入口与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出入口相反设置。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系统,包括:
第一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设在动力电池的一面,用于在调温状态下,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调温;
获取模块,用于在调温过程中,获得所述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根据所述温差确定出所述温差所处的温度范围,并根据所述温度范围得到相应的均温温度,根据所述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其中,不同的温度范围对应不同的均温温度;
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二液冷板设在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一面相对的另一面上,用于根据所述均温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
其中,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是根据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确定的。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根据上述的第二方面所述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系统。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上述的第一方面的实现方式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第一方面的实现方式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的步骤。
采用本申请的实施例,在利用第一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调温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第二液冷板采用适当的温度对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这样,可以在对动力电池调温的过程中对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提升动力电池的温度均匀性,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此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液冷板的流道设计的难度,液冷板的流道可以设计成固定形式,通过修改入水口温度即可达到动力电池的温差和温度变化速率控制的目的,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反复仿真优化液冷板的流道设计,使温差和温度变化速率达到相对最优目标值的方式相比,简化了液冷板的设计难度,使液冷板具有更高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加热状态下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冷却状态下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相关申请,而非对该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申请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即实施例的特征可以互相结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系统、车辆及设备。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具体包括:
S101:调温状态下,利用第一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调温。
调温即对动力电池进行温度调节,调温状态指对动力电池进行温度调节的过程。在具体示例中,以电动汽车为例,电动汽车包括动力电池,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动力电池的温度通常会随之变化,例如:寒冷的冬天,电池温度较低,此时需要对动力电池加热升温,反之,在炎热的夏天,通常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降温。
动力电池温度通常在20℃-35℃之间,动力电池的能效转换率相对较高,为了使动力电池保持在较高的能效转化率区间,需要控制动力电池的温度保持在合适的温度区间(如20℃-35℃)内。
目前,在电动汽车中,对于动力电池的调温通常采用包括液冷板的温度调节系统实现,液冷板靠近动力电池的一个表面上设置,液冷板上布置有流道,通过流道内循环适宜温度的液体(如制冷液),通过液冷板与动力电池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液冷板的流道具有流道入口和流道出口,适宜温度的液体通过流道入口进入液冷板的流道内,在流道内通过液冷板与动力电池进行热交换后,液体经过流道出口流出液冷板的流道,然后,在通过热管理系统对从流道出口流出的液体进行升温或者降温处理后,使液体的温度接近甚至等于适宜温度后,再从流道内进行不断的循环,这样,达到对动力电池进行温度调节的目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是包括两个液冷板的温度调节系统,其中一个液冷板命名为第一液冷板,另外一个液冷板命名为第二液冷板,第一液冷板可以为主要对动力电池进行温度调节的液冷板,第二液冷板可以是对动力电池进行辅助调温的液冷板。在具体示例中,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分别设在动力电池的一面和与动力电池的一面相对的另一面上,第一液冷板可以为接近于电动汽车底盘一侧的液冷板,即:靠近动力电池的下底面,称为下液冷板,这样,第一液冷板可以直接与环境接触,或者与环境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对动力电池具有更好的调温性能。第二液冷板为靠近动力电池的上表面设置,称为上液冷板。
当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调温的情况,调节进入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的温度,这样,通过第一液冷板与动力电池进行热交换,对动力电池进行温度调节。
S102:在调温过程中,获得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
动力电池包括多个单体电池,通常来说,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指单体电池中的最高温度,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指单体电池中的最低温度。例如:整个电池包(即:动力电池)包括500个单体电池,这500个单体电池对应500个单体电池温度,将这500个单体电池温度中的最低温度作为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将这500个单体电池温度中的最高温度作为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第一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调温的过程中,每个单体电池的温度也会随之改变,并且,不同的单体电池的温度变化情况也会不同,通常来说,会出现某些单体电池的温度较高,某些单体电池的温度相对较低,例如:利用第一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调温时,不同位置的单体电池的温度变化情况会存在差异。因此,在调温过程中,可以获得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进而,能够确定出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
以动力电池的加热状态为例,假设电动汽车在较冷的环境中静置一个晚上,早晨需要用车时,动力电池已经静置一个晚上,其温度变的很低,例如在北方寒冷的冬天,低于0℃。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随着加热的进行,动力电池的温度上升,不同的单体电池的温度通常也会越来越大。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实时地得到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差。类似地,在炎热的夏天,动力电池的温度较高,在对动力电池冷却的过程中,不同的单体电池的温度通常也会越来越大。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实时地得到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差。
需要说明的是,动力电池需要加热或者需要冷却通常是基于动力电池的温度确定的,例如:动力电池的温度较低时,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反之,动力电池的温度较高时,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在动力电池的温度较低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时,动力电池的温度指动力电池中各单体电池的最低温度,反之,在动力电池的温度较高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时,其动力电池的温度指动力电池中各单体电池的最高温度。
也就是说,如果各单体电池的最低温度达到了制热条件,则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如果各单体电池的最高温度达到了冷却条件,则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S103:根据温差确定出所述温差所处的温度范围,并根据温度范围得到相应的均温温度,根据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第二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其中,不同的温度范围对应不同的均温温度。
即:在通过第一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调温的过程中,随着动力电池的温度的改变,单体电池(即: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之间会存在温度差异,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不同温差(即:温度范围)下,对应不同的均温温度,然后,通过该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从而可以在第一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调温时,第二液冷板进行辅助调温,达到缩小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差异的目的。
具体来说,对动力电池的调温包括对动力电池加热(升温)以及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降温)这两种状态。以下分别针对加热状态和冷却状态下,详细描述根据不同的均温温度利用第二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的过程。
如图2所示,以加热状态为例,根据所述温差确定出所述温差所处的温度范围,并根据所述温度范围得到相应的均温温度,根据所述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包括:
S201:在动力电池的温度低于第一预定温度的情况下,转入S202。其中,第一预定温度例如为20℃。也就是说,判断电池温度即动力电池的温度是否小于20℃,如果是,则转入S202,否则转入S207。
S202:判断温差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阈值为但不限于图2中所示的为5℃。即:判断电池温差(即: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是否小于5℃,如果电池温差小于5℃,则转入S203,否则转入S204。
S203:将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作为均温温度。
如图2所示,将上液冷板(第二液冷板)的流道的入水口(流道入口)温度调节为与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相同。即:对于入水口温度而言,上液冷板=电池最低温度+0℃,表示:将上液冷板的流道的入水口温度调节为电池最低温度,其中,电池最低温度指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低温度。
也就是说,在动力电池加热过程中,如果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将上液冷板的流道中通入与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相同温度的液体,这样,可以使得温度较高的单体电池的温度向温度最低的单体电池的温度靠近,从而实现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温度均衡、提升单体电池间的温度一致性。
S204:如果温差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则进一步判断温差是否小于第二阈值,其中,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如果是,则转入S205,否则转入S206。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结合图2所示,第二阈值例如为8℃。即:如果温差大于或等于5℃但温差小于8℃,此时,跳转到S205,反之则跳转到S206。
S205:根据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和第一温度增量得到均温温度。此时,均温温度可以是电池的最低温度和第一温度增量之和。
如图2所示,第一温度增量以10℃为例,电池的最低温度例如为3℃,则均温温度为3℃+10℃=13℃。即:上液冷板的入水口温度为:上液冷板=电池最低温度(如3℃)+10℃,表示将进入上液冷板的流道入口的液体温度调节为13℃,其中,电池最低温度指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低温度。
也就是说,在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的过程中,如果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之间的温差达到一个相对较大的值,如在5℃到8℃之间。此时,将上液冷板的流道中通入相比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高一些温度的液体,由此,上液冷板在起到一定的动力电池辅助加热的目的,以辅助提升动力电池的加热效率,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均衡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使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差缩小,从而提升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一致性。
S206:根据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和第二温度增量得到均温温度,其中,第二温度增量小于第一温度增量。
此时,均温温度可以是电池的最低温度和第二温度增量之和。
如图2所示,第二温度增量以5℃为例,电池的最低温度例如为3℃,则均温温度为3℃+5℃=8℃。即:上液冷板的入水口温度为:上液冷板=电池最低温度(如3℃)+5℃,表示将进入上液冷板的流道入口的液体温度调节为8℃,其中,电池最低温度指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低温度。
也就是说,在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的过程中,如果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之间的温差达到一个更大的值时,如大于或等于8℃。此时,将上液冷板的流道中通入相比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稍高一些温度的液体,由此,起到均衡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的目的,使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差缩小,从而提升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一致性。
在以上步骤S203、S205和S206中,当得到不同的均温温度之后,根据得到的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第二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
在以上步骤S203、S205和S206中,通过第一液冷板即下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时,根据默认加热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第一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加热。默认的加热温度如电池最低温度+30℃。即:通常采用进入下液冷板的流道中较高温度的液体实现,如图2所示,均采用入水口温度:下液冷板=电池最低温度+30℃,电池最低温度如3℃,则表示将进入下液冷板的流道入口的液体温度调节为3℃+30℃=33℃,即:下液冷板以33℃的液体温度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其中,电池最低温度指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低温度。
如图2所示,在加热状态,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当步骤S201的判断结果为:动力电池的温度高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温度的情况时,例如:在电池温度大于或等于20℃时,还包括:
S207:判断温差是否小于第二阈值。例如:判断电池温差是否小于8℃,如果是,则转入S208,否则转入S209。
S208:将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作为均温温度。
如图2所示,将上液冷板(第二液冷板)的流道的入水口(流道入口)温度调节为与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相同。即:对于入水口温度而言,上液冷板=电池最低温度+0℃,表示:将上液冷板的流道的入水口温度调节为电池最低温度,其中,电池最低温度指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低温度。
也就是说,将上液冷板的流道中通入与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相同温度的液体,这样,可以使得温度较高的单体电池的温度向温度最低的单体电池的温度靠近,从而实现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温度均衡、提升单体电池间的温度一致性。
S209:根据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和第一温度增量得到均温温度。例如:第一温度增量以10℃为例,电池的最低温度例如为22℃,则均温温度为22℃+10℃=32℃。即:上液冷板的入水口温度为:上液冷板=电池最低温度(如22℃)+10℃,表示将进入上液冷板的流道入口的液体温度调节为32℃,其中,电池最低温度指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低温度。由此,便可以有效地均衡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使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差缩小,从而提升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一致性。
即:对于S208和S209,根据得到的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
在以上步骤S208中,对于下液冷板而言,在动力电池的温度高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如果温差小于第二阈值,则将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作为加热温度。即:采用入水口温度:下液冷板=电池最低温度+0℃,电池最低温度如22℃,则表示将进入下液冷板的流道入口的液体温度调节为22℃+0℃=22℃,即:下液冷板以22℃的液体温度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其中,电池最低温度指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低温度。
在以上步骤S209中,对于下液冷板而言,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和所述第一温度增量得到加热温度。即:采用入水口温度:下液冷板=电池最低温度+10℃,电池最低温度如22℃,则表示将进入下液冷板的流道入口的液体温度调节为22℃+10℃=32℃,即:下液冷板以32℃的液体温度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其中,电池最低温度指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低温度。
根据S208和S209中得到的加热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第一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升第二液冷板即上液冷板对单体电池温度均衡的一致性性能,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是根据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确定的,例如: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是根据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确定的。例如: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入口和出口与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入口和出口相反。这样,越接近第一液冷板的入口的单体电池换热程度越高,越接近第一液冷板的出口的单体电池换热程度越低,即:通常来说,接近第一液冷板的入口的单体电池的温度高于接近第一液冷板的出口的单体电池的温度,因此,为了提升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均匀性,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入口和出口与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入口和出口相反,这样,通过第二液冷板,可以适度地提升接近第一液冷板的出口的单体电池的温度,或者,适度地降低接近第一液冷板的入口的单体电池的温度,从而,降低甚至消除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差,有效地保证了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一致性,在加热的同时,提升动力电池的温度均匀性。
以上描述是对动力电池加热状态下,实现动力电池加热和温度均衡的示例,以下详细描述动力电池冷却状态下,动力电池加热和温度均衡的具体实现过程。
如图3所示,调温状态为冷却状态,在具体示例中,根据所述温差确定出所述温差所处的温度范围,并根据所述温度范围得到相应的均温温度,根据所述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包括:
S301:判断动力电池的温度是否高于第二预定温度,如果是,则转入S302,否则,转入S307。如图3所示,第二预定温度以38℃为例,即:判断电池温度(即动力电池的温度)是否大于38℃,如果是,则转入S302,否则,转入S304。
S302:判断温差是否小于第一阈值。如果是则转入S303。
其中,第一阈值例如为5℃,即:判断电池温差是否小于5℃,如果是则转入S303。
S303:将第三预定温度作为均温温度。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三预定温度例如为冰点温度,即第三预定温度可以为0℃。这样,当温差较小的时候例如小于5℃的情况下,第二液冷板(上液冷板)可以提升动力电池的冷却效率。即入水口温度:上液冷板=0℃,表示将进入上液冷板的流道入口的液体温度调节到0℃,以提升动力电池的冷却效率。
S304:如果温差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则进一步判断温差是否小于第二阈值,其中,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
如图3所述,第二阈值例如为8℃,即:判断电池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5℃,并且电池温差是否小于8℃,如果是,则转入S305,否则转入S306。
S305:将第四预定温度作为均温温度。
如图3所示,第四预定温度例如为30℃,也就是说,如果温差相对较大时,即在电池温差大于或等于5℃并且小于8℃的情况下,将进入上液冷板的流道入口的液体温度调节到30℃,以在动力电池冷却的同时,提升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均匀性。
S306:将第五预定温度作为均温温度,其中,第三预定温度小于第五预定温度,第五预定温度小于第四预定温度。
如图3所示,第五预定温度例如为25℃,即:如果温差相对更大时,即在电池温差大于或等于8℃的情况下,将进入上液冷板的流道入口的液体温度调节到25℃,以在动力电池冷却的同时,提升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均匀性。
在S303、S305和S306中,根据得到的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第二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从而,可以保证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差处于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这样,提升动力电池的温度均匀性,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
结合图3所示,进一步地,S301中,判断出动力电池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温度,即:如果是电池温度小于或等于38℃,则转入S307。
S307:判断温差是否小于所述第二阈值。例如:判断电池温差是否小于8℃,如果是,则转入S308,否则转入S309。
S308:将第四预定温度作为均温温度。
S309:将所第五预定温度作为所述均温温度。
在S308和S309中,根据得到的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第二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从而,可以保证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差处于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这样,提升动力电池的温度均匀性,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
在S303、S305、S306、S308和S309中,第一液冷板(下液冷板)对动力电池冷却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温度,例如入水口温度:下液冷板=25℃,表示以进入下液冷板的流道入口的液体温度为25℃,从而利用下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确定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其中,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与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相反,且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出入口与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出入口相反设置。
以冷却为例,接近第一液冷板的入口的单体电池的温度低于接近第一液冷板的出口的单体电池的温度,因此,为了提升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均匀性,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入口和出口与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入口和出口相反,这样,通过第二液冷板,可以适度地降低接近第一液冷板的出口的单体电池的温度,或者,适度地提升接近第一液冷板的入口的单体电池的温度,从而,降低甚至消除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差,有效地保证了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一致性,在冷却的同时,提升动力电池的温度均匀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在利用第一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调温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第二液冷板采用适当的温度对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这样,可以在对动力电池调温的过程中对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提升动力电池的温度均匀性,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此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液冷板的流道设计的难度,液冷板的流道可以设计成固定形式,通过修改入水口温度即可达到动力电池的温差和温度变化速率控制的目的,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反复仿真优化液冷板的流道设计,使温差和温度变化速率达到相对最优目标值的方式相比,简化了液冷板的设计难度,使液冷板具有更高的通用性。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系统,包括:第一液冷板410、获取模块430和第二液冷板420,其中:
第一液冷板410设在动力电池440的一面,用于在调温状态下,对动力电池440进行调温。获取模块430用于在调温过程中,获得所述动力电池440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根据所述温差确定出所述温差所处的温度范围,并根据所述温度范围得到相应的均温温度,根据所述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420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420对所述动力电池440进行均温控制,其中,不同的温度范围对应不同的均温温度。第二液冷板420设在所述动力电池440与所述一面相对的另一面上,用于根据所述均温温度对所述动力电池440进行均温控制,即:根据均温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二液冷板420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420对所述动力电池440进行均温控制,其中,所述第二液冷板420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是根据所述第一液冷板410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确定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系统,在利用第一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调温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第二液冷板采用适当的温度对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这样,可以在对动力电池调温的过程中对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提升动力电池的温度均匀性,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此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液冷板的流道设计的难度,液冷板的流道可以设计成固定形式,通过修改入水口温度即可达到动力电池的温差和温度变化速率控制的目的,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反复仿真优化液冷板的流道设计,使温差和温度变化速率达到相对最优目标值的方式相比,简化了液冷板的设计难度,使液冷板具有更高的通用性。
关于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系统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所述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系统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根据上述的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系统。该车辆在利用第一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调温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第二液冷板采用适当的温度对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这样,可以在对动力电池调温的过程中对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提升动力电池的温度均匀性,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此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液冷板的流道设计的难度,液冷板的流道可以设计成固定形式,通过修改入水口温度即可达到动力电池的温差和温度变化速率控制的目的,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反复仿真优化液冷板的流道设计,使温差和温度变化速率达到相对最优目标值的方式相比,简化了液冷板的设计难度,使液冷板具有更高的通用性。
另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作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为了减少冗余,不做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框图,参考图5。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前述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实施例。例如执行:调温状态下,利用第一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调温;
在调温过程中,获得所述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
根据所述温差确定均温温度,并根据所述均温温度利用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
其中, 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分别设在所述动力电池的一面和与所述一面相对的另一面上,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是根据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确定的。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前述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实施例。例如执行:调温状态下,利用第一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调温;
在调温过程中,获得所述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
根据所述温差确定均温温度,并根据所述均温温度利用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
其中, 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分别设在所述动力电池的一面和与所述一面相对的另一面上,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是根据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确定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该指令被运行时,使得如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方法被执行。例如,可以执行图1所示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的各个步骤,例如执行:调温状态下,利用第一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调温;
在调温过程中,获得所述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
根据所述温差确定均温温度,并根据所述均温温度利用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
其中, 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分别设在所述动力电池的一面和与所述一面相对的另一面上,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是根据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确定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调温状态下,利用第一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调温,其中,所述调温状态包括加热状态;
在调温过程中,获得所述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
在所述加热状态下,根据所述温差确定出所述温差所处的温度范围,并根据所述温度范围得到相应的均温温度,根据所述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包括:在所述动力电池的温度低于第一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判断所述温差是否小于第一阈值;如果是,则将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作为所述均温温度;如果所述温差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则进一步判断所述温差是否小于第二阈值,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如果是,则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和第一温度增量得到所述均温温度,否则,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和第二温度增量得到所述均温温度,其中,所述第二温度增量小于所述第一温度增量;根据得到的均温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在所述动力电池的温度高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判断所述温差是否小于所述第二阈值;如果是,则将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作为所述均温温度,否则,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和所述第一温度增量得到所述均温温度;根据得到的均温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其中,不同的温度范围对应不同的均温温度,
其中,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分别设在所述动力电池的一面和与所述一面相对的另一面上,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是根据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确定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第一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调温,包括:
在所述动力电池的温度低于第一预定温度的情况下,根据默认加热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第一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加热;
在所述动力电池的温度高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如果所述温差小于所述第二阈值,则将所述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作为加热温度,如果所述温差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阈值,则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和所述第一温度增量得到加热温度;
根据所述加热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第一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状态还包括冷却状态,在所述冷却状态下,所述根据所述温差确定出所述温差所处的温度范围,并根据所述温度范围得到相应的均温温度,根据所述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包括:
在所述动力电池的温度高于第二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判断所述温差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如果是,则将第三预定温度作为所述均温温度;
如果所述温差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则进一步判断所述温差是否小于第二阈值,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
如果是,则将第四预定温度作为所述均温温度,否则,将第五预定温度作为所述均温温度,其中,所述第三预定温度小于所述第五预定温度,所述第五预定温度小于所述第四预定温度;
根据得到的均温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动力电池的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判断所述温差是否小于所述第二阈值;
如果是,则将所述第四预定温度作为所述均温温度,否则,将所述第五预定温度作为所述均温温度;
根据得到的均温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确定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其中,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与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相反,且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出入口与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出入口相反设置。
6.一种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系统,用于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设在动力电池的一面,用于在调温状态下,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调温;
获取模块,用于在调温过程中,获得所述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差,根据所述温差确定出所述温差所处的温度范围,并根据所述温度范围得到相应的均温温度,根据所述均温温度调节进入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其中,不同的温度范围对应不同的均温温度;
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二液冷板设在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一面相对的另一面上,用于根据所述均温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温度,以利用所述第二液冷板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均温控制,
其中,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是根据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流道内的液体流向确定的。
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系统。
8.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
CN202311779487.3A 2023-12-22 2023-12-22 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系统、车辆及设备 Active CN1174580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79487.3A CN117458041B (zh) 2023-12-22 2023-12-22 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系统、车辆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79487.3A CN117458041B (zh) 2023-12-22 2023-12-22 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系统、车辆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58041A CN117458041A (zh) 2024-01-26
CN117458041B true CN117458041B (zh) 2024-03-22

Family

ID=89591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79487.3A Active CN117458041B (zh) 2023-12-22 2023-12-22 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系统、车辆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58041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015787A1 (de) * 2013-09-21 2015-03-26 Daimler Ag Temperiervorrichtung für eine Batterie
CN108376810A (zh) * 2018-02-12 2018-08-07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热管理方法及系统
JP2020017358A (ja) * 2018-07-23 2020-01-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電池温調システム及び車両
WO2020133681A1 (zh) * 2018-12-24 2020-07-02 北京宝沃汽车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包的加热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及汽车
CA3213255A1 (en) * 2021-06-30 2023-01-05 Jianglong TANG Box of power battery, power battery, power consuming device, and temperature difference self-adjusting cooling plate
WO2023082923A1 (zh) * 2021-11-09 2023-05-1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低温行车热管理的控制方法、系统及汽车
CN116598659A (zh) * 2023-05-08 2023-08-15 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回路的水泵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7134015A (zh) * 2022-05-18 2023-11-28 优跑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调温系统、电池组件与电动汽车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015787A1 (de) * 2013-09-21 2015-03-26 Daimler Ag Temperiervorrichtung für eine Batterie
CN108376810A (zh) * 2018-02-12 2018-08-07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热管理方法及系统
JP2020017358A (ja) * 2018-07-23 2020-01-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電池温調システム及び車両
WO2020133681A1 (zh) * 2018-12-24 2020-07-02 北京宝沃汽车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包的加热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及汽车
CA3213255A1 (en) * 2021-06-30 2023-01-05 Jianglong TANG Box of power battery, power battery, power consuming device, and temperature difference self-adjusting cooling plate
WO2023082923A1 (zh) * 2021-11-09 2023-05-1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低温行车热管理的控制方法、系统及汽车
CN117134015A (zh) * 2022-05-18 2023-11-28 优跑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调温系统、电池组件与电动汽车
CN116598659A (zh) * 2023-05-08 2023-08-15 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回路的水泵控制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种动力电池系统的液冷方案设计与温升测试;杨金相;张越;张浩;罗志民;宋韩龙;;汽车实用技术;20180330(第06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58041A (zh) 2024-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08625B2 (ja) 車両の制御装置及び車両の制御方法
JP2013187159A (ja) 電池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温度制御方法
US10964965B2 (en) COD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fuel cell
CN106410241B (zh) 用于控制燃料电池启动的方法和系统
KR102507816B1 (ko) 배터리 충전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15832532B (zh) 液冷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895310B (zh) 一种动力电池智能温度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02308428A (zh) 用于管理电池中的热量的方法
KR20080104188A (ko) 연료전지용 온도제어시스템
CN111628237A (zh)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控制器
JP3979582B2 (ja) 燃料電池用の冷却水循環供給システム
CN117458041B (zh) 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系统、车辆及设备
CN114530649B (zh) 调温方法、调温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960524A (zh) 一种电池温度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897312B2 (en) Air conditioner for fuel cell vehicle
CN115036531A (zh) 一种燃料电池散热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
CN111746350B (zh) 一种电池箱soc均衡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US20220059885A1 (en) Battery Heat Adjustment Circuit and Method,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1551034B1 (ko) 제어 밸브 개도 가변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CN216872035U (zh) 一种新能源车辆整车热量分配系统
KR20240073557A (ko) 차량의 배터리 온도 제어방법
JP2023118569A (ja) 温度制御システム
CN220856675U (zh) 储能系统
CN117284157A (zh) 动力电池的冷却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存储介质、车辆
CN117175064A (zh) 一种局域可控主动式动力电池温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