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52419A - 激光测距瞄准镜 - Google Patents

激光测距瞄准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52419A
CN117452419A CN202311200693.4A CN202311200693A CN117452419A CN 117452419 A CN117452419 A CN 117452419A CN 202311200693 A CN202311200693 A CN 202311200693A CN 117452419 A CN117452419 A CN 1174524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element
laser
adjusting
seat
adjus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006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陆欣
邢志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ierxing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ierxi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ierxing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ierxi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0069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5241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4524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524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41WEAPONS
    • F41GWEAPON SIGHTS; AIMING
    • F41G1/00Sighting devices
    • F41G1/06Rearsights
    • F41G1/16Adjusting mechanism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f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01S17/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7/08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01S7/48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激光测距瞄准镜,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激光发射装置、激光接收装置和成像装置,所述激光发射装置、所述激光接收装置和所述成像装置的光路构成测距光路,所述激光测距瞄准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激光发射装置、所述激光接收装置和所述成像装置的前端的调节机构和反射光学元件,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反射光学元件连接,通过所述调节机构可改变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的转向,从而改变所述测距光路的方向。

Description

激光测距瞄准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瞄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激光测距瞄准镜。
背景技术
激光测距是利用激光对目标的距离进行准确测定,激光测距的同时还需要对目标物进行瞄准成像,因此,激光发射光路、激光接收光路以及成像光路的调整非常重要。现有的激光测距瞄准镜采用光学分划板和棱镜组或变倍倒向镜组,多通过联动机构来移动和调整光路。但此类联动结构比较复杂,加工难度大。现还有激光测距瞄准镜在加工时将光学瞄具组的光轴和激光测距组的光轴整合,将此组合结构安装在机壳内,通过在机壳上设置外调节组件来移动调整光路。但由于外调节组件调节的是组合结构的整体运动,操作繁琐。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激光测距瞄准镜,针对调节机构等相关部件进行了改进,更有利于优化激光测距瞄准镜的结构以及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激光测距瞄准镜,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激光发射装置、激光接收装置和成像装置,所述激光发射装置、所述激光接收装置和所述成像装置的光路构成测距光路,所述激光测距瞄准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激光发射装置、所述激光接收装置和所述成像装置的前端的调节机构和反射光学元件,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反射光学元件连接,通过所述调节机构可改变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的转向,从而改变所述测距光路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装置为数码成像装置或光学成像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光学元件为反射镜或棱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为手动驱动或电动驱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旋钮和调节座,所述调节旋钮部分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调节座与所述反射光学元件连接,当操作所述调节旋钮时,所述调节旋钮作用于所述调节座并带动所述反射光学元件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座上设有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对所述调节座提供一回复力用于驱使所述调节座连带所述反射光学元件沿回位方向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旋钮包括上下调节旋钮,所述调节座包括上下调节座,其中,所述上下调节座与所述壳体可转动地连接并可相对于所述壳体绕第一轴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旋钮还包括左右调节旋钮,所述调节座还包括左右调节座,其中,所述左右调节座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上下调节座并可相对于所述上下调节座绕第二轴转动,所述第二轴垂直于所述第一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光学元件与所述上下调节座或左右调节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座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安装座、所述上下调节座和所述左右调节座沿第二轴方向依次设置,所述上下调节座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设有两个第一沉孔,两所述第一沉孔沿所述第一轴方向间隔布置,所述上下调节座设有与分别与两所述第一沉孔配合的上下调节转轴,使得所述上下调节座可通过所述上下调节转轴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下调节座设有沿所述第二轴方向延伸的第二沉孔,所述左右调节座凸设有沿第二轴方向延伸的左右调节转轴,所述左右调节转轴与所述第二沉孔配合,使得所述左右调节座可通过所述左右调节转轴与所述上下调节座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设有轴向贯穿的第三沉孔,所述上下调节旋钮可穿过所述第三沉孔与所述上下调节座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与所述上下调节座之间设有上下回位弹簧,当所述上下调节旋钮拧入时抵推所述上下调节座的一端下移;当旋出所述上下调节旋钮时,所述上下回位弹簧抵推所述上下调节座的所述一端使之沿回位方向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形成有容纳腔,所述上下调节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安装座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容纳腔具有朝向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的开口,所述左右调节座和所述反射光学元件通过所述开口外露于所述容纳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口呈倾斜状,且所述开口的倾斜角度与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的倾斜角度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下调节座上设有左右回位弹簧,所述左右调节旋钮与所述左右调节座的抵接点接触,当拧入所述左右调节旋钮时,所述左右调节旋钮抵推所述左右调节座绕所述第二轴转动,所述左右回位弹簧被压缩;当拧出所述左右调节旋钮时,所述左右回位弹簧抵推所述左右调节座沿回位方向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相对设置的另一反射光学元件,所述另一反射光学元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光发射装置和所述激光接收装置分别并行布置在所述成像装置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光发射装置和所述激光接收装置分别并行布置在所述物镜的两侧。
本实施例的激光测距瞄准镜将激光发射装置、激光接收装置和成像装置的光路构成测距光路,并将调节机构和反射光学元件设置于激光发射装置、激光接收装置和成像装置的前端,使得可以一体地调节测距光路的方向,避免了使用复杂的联动机构,且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激光测距瞄准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激光测距瞄准镜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激光测距瞄准镜的激光发射光路示意图;
图4为图1的激光测距瞄准镜的激光接收光路示意图;
图5为图1的激光测距瞄准镜的成像光路示意图。
图6为图1的激光测距瞄准镜的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的调节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的调节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二的激光测距瞄准镜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三的激光测距瞄准镜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四的激光测距瞄准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所有的组合。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参见图1、图2和图6,本实施例一的一种激光测距瞄准镜100包括壳体20,壳体20内设置有激光发射装置30、激光接收装置40、成像装置50和调节机构10。成像装置50用于瞄准目标物并成像,激光发射装置30用于朝目标物发射激光,激光接收装置40用于接收被目标物反射的激光,从而测得目标物的距离。本实施例的激光发射装置30的光路、激光接收装置40的光路和成像装置50的光路在壳体20内整合为一体,构成测距光路。其中激光发射装置30的光路、激光接收装置40的光路和成像装置50的光路也分别称为激光发射光路、激光接收光路和成像光路。
调节机构10设置于激光发射装置30、激光接收装置40和成像装置50的前端,用于改变测距光路的方向,即同时改变激光发射光路、激光接收光路和成像光路的方向。
本实施例的激光发射光路、激光接收光路和成像光路在壳体20内整合成测距光路,使得可以一体地调节测距光路,避免了在物镜的后端使用复杂的联动机构。且将调节机构10设置于激光发射装置30、激光接收装置40和成像装置50的前端,只需通过调节机构10即可改变测距光路的方向,操作简单,调控精度高。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激光测距瞄准镜100的各个部件的位置关系,本文所示的附图省略了部分导线和电子元件。在本文关于方位的描述中,定义邻近/朝向目标物的方向为前端,背离目标物的方向为后端。定义光路水平传播的方向为轴向。
具体地,如图1所示,壳体20被设置为轴向两端开口的中空体。壳体20具有上下相对的顶壁21和底壁22、左右相对的两侧壁23,以及前后相对的前端24和后端25。壳体20靠近目标物的前端24开口形成观察窗241。观察窗241所在的平面垂直于轴向方向设置。其中激光和自然光经观察窗241进入壳体20内。
成像装置50设置于壳体20内。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50为白光成像装置,用于接收自然光并成像。成像装置50包括目镜51和物镜52。目镜51设于壳体10的后端25。物镜52设于壳体10的前端24和后端25之间。其中,物镜52大致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目镜51可包括多个透镜,其中多个透镜可为耦合镜。可以理解的是,物镜52和目镜51彼此之间的角度和相对位置可以是满足光学成像条件的任意角度和位置。本实施例中,物镜52和目镜51之间还可设有用于成像的第三光学元件603。第三光学元件603可选自现有的楔形镜、负透镜、屋脊棱镜、半五棱镜及其组合,第三光学元件603的具体结构在此不赘述。
激光发射装置30和激光接收装置40分别并行设置于筒状结构的物镜52的两侧。激光发射装置30和激光接收装置40也大致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优选地,激光发射装置30和激光接收装置40位于壳体20的底部。且激光发射装置30和激光接收装置40离目标物的轴向距离相等。激光发射装置30包括激光发射器和激光发射镜(未示出),激光发射镜位于激光发射器前端,用于将激光准直为平行于水平面。激光发射器被配置为朝向目标物的方向发射激光。激光接收装置40包括激光接收器和激光接收镜(未示出)。激光接收镜位于激光接收器前端,用于将被目标物反射的激光汇聚至激光接收器。激光接收器被配置为接收被激光接收镜汇聚的激光。利用激光测量目标物的距离的方法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调节机构10设置于激光发射装置30、激光接收装置40和成像装置50的前端,用于改变测距光路的方向。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激光测距瞄准镜100还包括设置于激光发射装置30、激光接收装置40和成像装置50前端的反射光学元件60,调节机构10与反射光学元件60连接,通过改变反射光学元件60的转向来改变测距光路的方向。
反射光学元件60至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和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如图2所示,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与调节机构10连接,可通过调节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的转向来达到改变测距光路的方向的目的。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与观察窗241成一定角度设置。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的反射面朝向观察窗241且背离物镜52。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的反射面与观察窗241所在的平面大致成45°布置。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的上端朝前(即相对更靠近目标物),下端朝后(即相对远离目标物)。如此布置,使得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能够将竖直光束转变为水平光束射出,或将水平光束转变为竖直光束射出。优选地,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沿竖直平面内的投影位于观察窗241的窗口范围内,以确保经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反射的光线能全部经观察窗241射出。
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位于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的下方,并大致与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相对地平行设置。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的反射面朝向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的反射面。优选地,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位于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的正下方。即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和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在水平面的投影重合。优选地,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在竖直平面的投影位于物镜52的窗口范围内,以确保经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反射的光线能全部进入物镜52内。本实施例中,目标物发出的自然光先后经由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和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反射,然后到达物镜52,最后由目镜51成像。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和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的角度和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是满足反射条件的任意角度和位置。
优选地,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相对于壳体20固定地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机构10也可分别与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及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连接,使得可通过调节机构10分别调节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及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的转向。
参见图2,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和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均为反射镜,且两者的尺寸大小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和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也可以为棱镜,或两者其中之一为棱镜,另一个为反射镜。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反射光学元件60还可以包括第三反射光学元件或更多的反射光学元件。
本实施例中,激光发射光路、激光接收光路和成像光路各自独立。图3以侧视的视角示出了激光发射光路的示意图。激光发射装置30的光路从激光发射器起,激光发射器发射出具有某一特定波段(例如,905nm波段)的激光,激光穿过激光发射镜后准直为平行的激光,先后在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上发生反射,然后到达目标物,形成激光发射光路。
参见图4,其以侧视的视角示出了激光接收光路的示意图。激光达到目标物后被目标物再次反射。激光接收装置40的光路从目标物起,部分被目标物反射的激光先后经由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发生全反射,穿过激光接收镜形成汇聚的激光,然后到达位于激光接收镜后方的激光接收器,形成激光接收光路。激光接收器接收到目标物反射回来的激光后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处理后得到目标物的测量距离。
参见图5,其以侧视的视角示出了成像光路的示意图。与激光接收装置40的光路类似,成像装置50的成像光路从目标物起,目标物发出的自然光先后经由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第二反射光学元件62反射后到达目镜51,形成成像光路。
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调节机构10包括调节旋钮11和调节座12。调节座11与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连接。调节旋钮11部分外露于壳体20。当操作调节旋钮11时,调节旋钮11作用于调节座12并带动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转动。优选地,调节座12上设有回位弹簧13。回位弹簧13对调节座12提供一回复力,用于驱使调节座12连带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沿回位方向转动。此处的回位方向指的是与前述调节座12带动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如图1和图6所示,调节旋钮11包括上下调节旋钮111和左右调节旋钮112。本实施例中,上下调节旋钮111和左右调节旋钮112可为带刻度的螺丝。刻度可对应于各自的反射光学元件60偏转的角度。壳体20顶端对应于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的位置处开设有沿Z轴方向贯穿的第一通孔。壳体20侧壁23对应于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的位置处开设有沿X轴方向贯穿的的第二通孔。如图6所示,Z轴位于竖直平面上。X轴与Z轴垂直且位于水平面上。上下调节旋钮111通过第一通孔外露于壳体20。左右调节旋钮112通过第二通孔外露于壳体20。
具体地,调节座12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下调节座122和左右调节座123。上下调节座122与壳体10转动连接,并可相对于壳体20绕X轴转动。如图7所示,上下调节旋钮111与上下调节座122的后端抵接。当上下调节旋钮111拧入时抵推上下调节座122的后端下移,使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沿X轴转动。左右调节座123与上下调节座122转动连接,并可相对于上下调节座122绕Z轴转动。左右调节旋钮112与左右调节座123抵接。当左右调节旋钮112拧入时其抵推左右调节座123往壳体10内移,使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沿Z轴转动。
本实施例中,左右调节座123与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连接,用于调节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的左右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上下调节座122还可与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直接连接,用于调节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的上下转动。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调节座12还包括安装座121。安装座121与壳体20相对固定。如图7所示,安装座121、上下调节座122和左右调节座123沿Z轴方向依次设置。上下调节座122通过安装座121与壳体20转动连接并可相对于壳体20绕X轴转动。安装座121大致呈直三棱柱形。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位于安装座121倾斜的一面。安装座121形成有容纳腔1210,上下调节座122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210内并与安装座121转动连接。安装座121设有第三沉孔1212,第三沉孔1212与容纳腔1210连通,上下调节旋钮111通过第三沉孔1212与上下调节座122抵接。安装座121还设有两个沿X轴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沉孔1211。上下调节座122设有与分别与两第一沉孔1211配合的两个上下调节转轴1222,使得上下调节座122通过上下调节转轴1222与安装座121转动连接。其中,上下调节转轴1222限定了X轴的方向。
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二沉孔1212还在Y轴方向贯穿安装座121。本实施例中,Y轴方向也为激光测距瞄准镜100的轴向方向。上下调节座122具有外露于第二沉孔1212的上下调节抵接点1220。上下调节旋钮111抵接于上下调节抵接点1220,便于对上下调节座121施力。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沉孔1212不会干涉上下调节抵接点1220的运动。
上下调节座122设有沿Z轴方向贯穿的第二沉孔1221。左右调节座123凸设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左右调节转轴1231,且左右调节转轴1231活动连接有螺头1232。其中左右调节转轴1231限定了Z轴的方向。螺头1232呈圆盘状,且其外径大于第二沉孔1221的内径。装配时可将左右调节转轴1231由下而上穿过第二沉孔1221后,再将左右调节转轴1231与螺头1232连接,从而实现将左右调节座123连接至上下调节座122。当左右调节旋钮112被按压时,左右调节旋钮112将左右调节座123按压,使得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可绕Z轴转动。
优选地,安装座121与上下调节座122之间设有上下回位弹簧131。当上下调节旋钮111拧入时其抵推上下调节座122的后端下移,同时上下调节座122的前端带动第一反射元件61上移;当旋出上下调节旋钮111时,上下回位弹簧131抵推上下调节座122的前端使之沿回位方向转动。优选地,上下回位弹簧131位于上下调节转轴1222靠近上下调节旋钮111的一端,更便于上下回位弹簧131的受力与回位。优选地,上下调节座122上设有第四沉孔1223,用于容纳上下回位弹簧131。其中上下回位弹簧131外露于第四沉孔1223,并与安装座121抵接。
安装座121还具有朝向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的开口1213。开口1213与容纳腔1210连通。左右调节座123和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通过开口1213外露于容纳腔1210,以便于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的转动。优选地,开口1213呈倾斜状,且开口1213的倾斜角度与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的倾斜角度一致。安装座121具有限定开口1213的边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的上下转动和左右转动不会受到开口1213的边缘的干涉。
如图7所示,上下调节座122还可设有外露于容纳腔1210的外延部1224,外延部1224上设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五沉孔1225。第五沉孔1225内设有左右回位弹簧132。左右调节座123设有左右调节抵接部1233。左右调节旋钮112与左右调节抵接部1233接触。左右回位弹簧132外露于第五沉孔1225并与左右调节抵接部1233接触,且第五沉孔1225、左右调节旋钮112、左右调节抵接部1233处于与X轴平行的同一条直线上。当拧入左右调节旋钮112时,左右调节旋钮112抵推左右调节座123绕Z轴转动,左右回位弹簧132被压缩;当拧出左右调节旋钮112时,左右回位弹簧132抵推左右调节座123沿回位方向转动。本实施例中,左右调节抵接点1233相对于左右调节转轴1231背离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设置。便于通过拧动左右调节旋钮112来转动左右调节座123。
本实施例的调节机构10安装步骤如下:先将左右回位弹簧132装入第五沉孔1225,将左右调节座123的左右调节抵接点1233对准左右回位弹簧132,左右调节转轴1231由下而上穿过第二沉孔1221,然后将左右调节转轴1231与螺头1232连接,从而将左右调节座123连接至上下调节座122;再将上下回位弹簧131放入第四沉孔1223,将上下调节座122的上下调节转轴1222分别穿过两第一沉孔1211,从而将上下调节座122固定于安装座121的容纳腔1210内;最后将安装座121固定于壳体,并分别将上下调节旋钮111和左右调节旋钮112固定于壳体10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处,即完成调节机构10的安装。
当拧入上下调节旋钮111时,其压迫上下调节座122绕X轴转动,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向上转动,实现了目标图像的向上移动;当将上下调节旋钮111拧出时,上下回位弹簧131释放压力使上下调节座122和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回位,此时实现了目标图像向下移动。当拧入左右调节旋钮112时,左右调节座123绕左右调节转轴1231向右转动,此时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也向右旋转,实现了目标图像的向右移动。当拧出左右调节旋钮112时,左右回位弹簧132迫使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回位,实现目标图像向左移动。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一反射光学元件61通过调节机构10实现在两个相位的调整,且互不干涉。
如图9所示为本实施例二的一种激光测距瞄准镜100。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成像装置50为数码成像装置。成像装置50包括数码成像显示器51和数码镜头52。其中,在成像光路中,数码显示器51等同于实施例一的目镜,数码镜头52等同于实施例一的物镜。本实施例的数码显示器51的图像可直接由眼睛观察。
如图10所示为本实施例三的一种激光测距瞄准镜100。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成像装置50为数码成像装置。成像装置50包括数码成像传感器51、数码镜头52、数码成像显示器53和数码成像目镜54。其中,在成像光路中,数码成像目镜组51和数码成像显示器53等同于实施例一的目镜,数码镜头52等同于实施例一的物镜。本实施例的数码显示器60的图像经由数码成像目镜组51放大后由眼睛观察。
如图11所示为本实施例四的一种激光测距瞄准镜100。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调节机构10还包括电控调节组件113。实施例一的调节机构10的调节旋钮11由手动驱动,而本实施例的调节机构10的调节旋钮11由电控调节组件113来驱动。例如,电控调节组件113可包括电机和螺杆。螺杆与调节旋钮110螺接,电机用于驱动调节旋钮110转动。调节机构10还可包括传感器以及补偿修正模块。传感器可测试实时的测距俯仰角、风速和风向等参数。补偿修正模块与调节旋钮11连接,将测试的实时参数与标准预设参数对比,对测量偏差进行补偿修正。以减少因俯仰角、风速、风向变化造成的影响,提高测试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本实施例的激光测距瞄准镜100将激光发射装置30、激光接收装置40和成像装置50的光路整合为一体,并在激光发射装置30、激光接收装置40和成像装置50的前端设置调节机构10,通过调节机构10就能实现测距光路的调节。且由于本实施例的调节机构10与反射光学元件60连接,只需要调节反射光学元件60的转向即可调节测距光路,相对于现有的外部调节机构要驱动整个产品运动,提高了调节速度并降低了操作难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激光测距瞄准镜,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激光发射装置、激光接收装置和成像装置,所述激光发射装置、所述激光接收装置和所述成像装置的光路构成测距光路,
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测距瞄准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激光发射装置、所述激光接收装置和所述成像装置的前端的调节机构和反射光学元件,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反射光学元件连接,通过所述调节机构可改变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的转向,从而改变所述测距光路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测距瞄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装置为数码成像装置或光学成像装置;所述反射光学元件为反射镜或棱镜;所述调节机构为手动驱动或电动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测距瞄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旋钮和调节座,所述调节旋钮部分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调节座与所述反射光学元件连接,当操作所述调节旋钮时,所述调节旋钮作用于所述调节座并带动所述反射光学元件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激光测距瞄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座上设有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对所述调节座提供一回复力,用于驱使所述调节座连带所述反射光学元件沿回位方向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激光测距瞄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旋钮包括上下调节旋钮和左右调节旋钮,所述调节座包括上下调节座和左右调节座,其中,所述上下调节旋钮、所述左右调节旋钮分别与所述上下调节座、所述左右调节座抵接,所述上下调节座与所述壳体可转动地连接并可相对于所述壳体绕第一轴转动,所述左右调节座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上下调节座并可相对于所述上下调节座绕第二轴转动,所述第二轴垂直于所述第一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激光测距瞄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光学元件与所述上下调节座或左右调节座连接;和/或
所述调节座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安装座、所述上下调节座和所述左右调节座沿所述第二轴方向依次设置,所述上下调节座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激光测距瞄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设有两个第一沉孔,两所述第一沉孔沿所述第一轴方向间隔布置,所述上下调节座设有与分别与两所述第一沉孔配合的上下调节转轴,使得所述上下调节座可通过所述上下调节转轴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和/或
所述上下调节座设有沿所述第二轴方向延伸的第二沉孔,所述左右调节座凸设有沿所述第二轴方向延伸的左右调节转轴,所述左右调节转轴与所述第二沉孔配合,使得所述左右调节座可通过所述左右调节转轴与所述上下调节座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激光测距瞄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形成有容纳腔,所述上下调节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安装座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容纳腔具有朝向所述发射光学元件的开口,所述左右调节座和所述反射光学元件通过所述开口外露于所述容纳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激光测距瞄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呈倾斜状,且所述开口的倾斜角度与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的倾斜角度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测距瞄准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相对设置的另一反射光学元件,所述另一反射光学元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CN202311200693.4A 2023-09-15 2023-09-15 激光测距瞄准镜 Pending CN1174524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00693.4A CN117452419A (zh) 2023-09-15 2023-09-15 激光测距瞄准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00693.4A CN117452419A (zh) 2023-09-15 2023-09-15 激光测距瞄准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52419A true CN117452419A (zh) 2024-01-26

Family

ID=89595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00693.4A Pending CN117452419A (zh) 2023-09-15 2023-09-15 激光测距瞄准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5241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92974B1 (en) Positioning device
US7990523B2 (en) Aiming telescope having a range finder
EP2615415B1 (en) Attachment device and total station
US7872747B2 (en) Reflex sight
US8953150B2 (en) Observation device with range finder
US5923468A (en) Surveying instrument having an automatic focusing device
US7271954B2 (en) Binoculars with an integrated laser rangefinder
US10655933B2 (en) Dot sight device
US7764434B2 (en) Weapon sight
CN220961862U (zh) 激光测距瞄准镜
US6333783B1 (en) Distance measuring system
CN110199202B (zh) 一种成像透镜前分离激光的共光路的测距瞄准器
EP0987517A2 (en) Automatic survey instrument
CN213599935U (zh) 射击设备、瞄准装置及其成像测距装置
CN117452419A (zh) 激光测距瞄准镜
EP0051574A1 (en) Arrangement for adjustably mounting an optical direction indicator
US6782015B1 (en) Laser survey instrument
CN110736442A (zh) 一种激光测距双筒望远镜
FR2506003A1 (fr) Systeme de visee
CN213600889U (zh) 成像设备、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及其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
CN217655365U (zh) 双筒望远镜
CN216816931U (zh) 一种激光测距仪
EP3957951B1 (en) Surveying instrument
US11874089B1 (en) Rangefinder, sighting apparatus and shooting auxiliary device
CN116009231B (zh) 一种用于镭射光学瞄准镜的校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