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39406B - 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39406B
CN117439406B CN202311382084.5A CN202311382084A CN117439406B CN 117439406 B CN117439406 B CN 117439406B CN 202311382084 A CN202311382084 A CN 202311382084A CN 117439406 B CN117439406 B CN 1174394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ube
inductor
electrode
current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820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39406A (zh
Inventor
李斌
蔡浩鑫
吴朝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231138208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39406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394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394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394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394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涉及电压转换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双电感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方案。在电感磁化期间,利用前置于电感的若干飞电容分担电感的电压以降低开关节点的电压摆幅,进而减小电感的电流纹波和AC损耗;在电感退磁期间,所述若干飞电容构成两路容性电流路径以减小电感的电流应力。优点在于,采用了单电感双相工作,因此不需要相位交错,实现稳态全范围占空比。同时通过引入容性电流路径,减小电感电流应力。合适地引入三个飞电容,有效降低了开关节点的电压摆幅,减小了电感电流纹波和AC损耗。由于变换器支持全范围的占空比,因此输出电压的最大值扩展到VIN/4。

Description

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压转换的电子器件,尤其涉及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通信、数据中心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了缓解由于负载电流急剧增大导致的路径损耗,12V、24V和48V的母线电压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负载终端(PoL)的电源电压由于工艺节点的进一步缩小而降低到1V甚至更低。因此,为了桥接母线和终端,高降压转换比的功率转换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在CN116505774A中论述了传统半桥结构和DSD两种降压变换器的技术问题,从而改进出一种双电感的器件结构。但是该技术仍然存在以下技术缺陷:
1两个交叉连接的功率管仍需使用能承受高压VIN的高压管;
2由于双电感需要错相充磁的特性,稳态工作时仍不支持占空比大于0.5,限制了输出电压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中所述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在电感磁化期间,利用前置于电感的若干飞电容分担电感的电压以降低开关节点的电压摆幅,进而减小电感的电流纹波和AC损耗;在电感退磁期间,所述若干飞电容构成两路容性电流路径以减小电感的电流应力。
包括九个晶体管、三个飞电容、一个电感以及一个负载模块,结构具体为:
第一功率管漏极连接输入电压,第一功率管源极分别连接第一飞电容第一极板以及第四功率管漏极;
第二功率管漏极分别连接第三功率管漏极以及第二飞电容第一极板,第二功率管源极分别连接第一飞电容第二极板以及第五功率管漏极;
第三功率管源极作为电压输出端通过负载模块接地;
第四功率管源极分别连接第三飞电容第一极板以及第七功率管漏极;
第五功率管源极以及第六功率管源极共地连接;
第六功率管漏极、第七功率管源极、第二飞电容第二极板以及电感第一端共点连接成为开关节点;
第八功率管源极分别连接第三飞电容第二极板以及第九功率管漏极,第八功率管漏极和电感第二端共点后连接电压输出端;
第九功率管源极接地;
第一功率管栅极、第二功率管栅极、第七功率管栅极以及第九功率管栅极分别连接第一控制信号;
第三功率管栅极、第四功率管栅极、第五功率管栅极、第六功率管栅极以及第八功率管栅极分别连接第二控制信号;
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反相。
本发明中所述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其优点在于,采用了单电感双相工作,因此不需要相位交错,实现稳态全范围占空比。同时通过引入容性电流路径,减小电感电流应力。合适地引入三个飞电容,有效降低了开关节点的电压摆幅,减小了电感电流纹波和AC损耗。由于变换器支持全范围的占空比,因此输出电压的最大值扩展到VIN/4。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所述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所述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工作在电感充磁期间的电流方向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所述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工作在电感退磁期间的电流方向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所述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的时序示意图。
附图标记:
VIN:输入电压;
VO:输出电压;
VCF1~VCF3:第一至第三飞电容的两端电压;
Vg1~Vg9:第一至第九功率管的栅极电压;
Vx:开关节点电压;
IL1:流经电感的电流;
L1:电感;
M1~M9:第一至第九功率管;
CF1~CF3:第一至第三飞电容;
CO:输出电容;
RL:负载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所述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在电感磁化期间,利用前置于电感L1的若干飞电容分担电感L1的电压以降低开关节点的电压摆幅,进而减小电感L1的电流纹波和AC损耗;在电感退磁期间,所述若干飞电容构成两路容性电流路径以减小电感L1的电流应力。此外,由于该变换器是单电感双相工作,因此不需要相位交错,稳态实现了全范围占空比。
包括九个晶体管、三个飞电容、一个电感以及一个负载模块,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
第一功率管M1漏极连接输入电压,第一功率管M1源极分别连接第一飞电容CF1第一极板以及第四功率管M4漏极。
第二功率管M2漏极分别连接第三功率管M3漏极以及第二飞电容CF2第一极板,第二功率管M2源极分别连接第一飞电容CF1第二极板以及第五功率管M5漏极。
第三功率管M3源极作为电压输出端通过负载模块接地。
第四功率管M4源极分别连接第三飞电容CF3第一极板以及第七功率管M7漏极。
第五功率管M5源极以及第六功率管M6源极共地连接。
第六功率管M6漏极、第七功率管M7源极、第二飞电容CF2第二极板以及电感L1第一端共点连接成为开关节点。
第八功率管M8源极分别连接第三飞电容CF3第二极板以及第九功率管M9漏极,第八功率管M8漏极和电感L1第二端共点后连接电压输出端。
第九功率管M9源极接地。
第一功率管M1栅极、第二功率管M2栅极、第七功率管M7栅极以及第九功率管M9栅极分别连接第一控制信号。
第三功率管M3栅极、第四功率管M4栅极、第五功率管M5栅极、第六功率管M6栅极以及第八功率管M8栅极分别连接第二控制信号。
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反相。其中负载模块由输出电容CO和负责电阻RL并联构成。
本发明中所述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原理在于:
电感充磁期间的状态如图2所示,第一功率管M1、第二功率管M2、第七功率管M7以及第九功率管M9导通,第三功率管M3、第四功率管M4、第五功率管M5、第六功率管M6以及第八功率管M8关断。第一飞电容CF1和第二飞电容CF2与电感L1串联,输入电压VIN通过第一飞电容CF1和第二飞电容CF2给电感L1充电,第三飞电容CF3放电。在此期间,各飞电容分别承担部分输入电压应力,降低开关节点的电压摆幅,从而减小电感电流纹波以及AC损耗。另一方面各飞电容分别减小了各功率管的电压应力,因此各功率管均可以选用低压管。低压管的选用使得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均有效减小,从而提高电路效率。
电感退磁期间的状态如图3所示,第三功率管M3、第四功率管M4、第五功率管M5、第六功率管M6以及第八功率管M8导通,第一功率管M1、第二功率管M2、第七功率管M7以及第九功率管M9关断。除了电感L1所在的电流路径外,第二飞电容CF2与负载模块、第一飞电容CF1与第三飞电容CF3电荷再分配分别构成两条额外的容性电流路径IC1和IC2。在此期间,各飞电容分别提供两条容性放电路径,降低了电感电流应力以及减小DCR损耗。
根据伏秒平衡,电压转换比说明在相同的电压转换比下,占空比D显著增大了。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感电流/>
以常用的输入电压=12V为例,输出电压为1V,2V和2.5V时,占空比分别扩展到0.2,0.5和0.71,以及平均电感电流分别降低16.6%,33.3%和41.7%。由于变换器支持全范围的占空比,因此输出电压的最大值扩展到VIN/4,此时占空比为1,输出电压为3V。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在电感磁化期间,利用前置于电感(L1)的若干飞电容分担电感(L1)的电压以降低开关节点的电压摆幅,进而减小电感(L1)的电流纹波和AC损耗;在电感退磁期间,所述若干飞电容构成两路容性电流路径以减小电感(L1)的电流应力;
包括九个晶体管、三个飞电容、一个电感以及一个负载模块,结构具体为:
第一功率管(M1)漏极连接输入电压,第一功率管(M1)源极分别连接第一飞电容(CF1)第一极板以及第四功率管(M4)漏极;
第二功率管(M2)漏极分别连接第三功率管(M3)漏极以及第二飞电容(CF2)第一极板,第二功率管(M2)源极分别连接第一飞电容(CF1)第二极板以及第五功率管(M5)漏极;
第三功率管(M3)源极作为电压输出端通过负载模块接地;
第四功率管(M4)源极分别连接第三飞电容(CF3)第一极板以及第七功率管(M7)漏极;
第五功率管(M5)源极以及第六功率管(M6)源极共地连接;
第六功率管(M6)漏极、第七功率管(M7)源极、第二飞电容(CF2)第二极板以及电感(L1)第一端共点连接成为开关节点;
第八功率管(M8)源极分别连接第三飞电容(CF3)第二极板以及第九功率管(M9)漏极,第八功率管(M8)漏极和电感(L1)第二端共点后连接电压输出端;
第九功率管(M9)源极接地;
第一功率管(M1)栅极、第二功率管(M2)栅极、第七功率管(M7)栅极以及第九功率管(M9)栅极分别连接第一控制信号;
第三功率管(M3)栅极、第四功率管(M4)栅极、第五功率管(M5)栅极、第六功率管(M6)栅极以及第八功率管(M8)栅极分别连接第二控制信号;
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反相。
CN202311382084.5A 2023-10-23 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 Active CN1174394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82084.5A CN117439406B (zh) 2023-10-23 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82084.5A CN117439406B (zh) 2023-10-23 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39406A CN117439406A (zh) 2024-01-23
CN117439406B true CN117439406B (zh) 2024-06-11

Family

ID=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54838A (zh) * 2021-03-31 2021-06-2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混合双路径降压变换器
DE102020213004A1 (de) * 2020-06-12 2021-12-16 Dialog Semiconductor (Uk) Limited Leistungswandle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0213004A1 (de) * 2020-06-12 2021-12-16 Dialog Semiconductor (Uk) Limited Leistungswandler
CN113054838A (zh) * 2021-03-31 2021-06-2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混合双路径降压变换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Highly Integrated Tri-Path Hybrid Buck Converter With Reduced Inductor Current and Self-Balanced Flying Capacitor Voltage;Chuang Wang 等;《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REGULAR PAPERS》;20220930;第69卷(第9期);第3841-3850页 *
Direct 12V/24V-to-1V Tri-State Double Step-Down Power Converter With Online VCF Rebalancing and In-Situ Precharge Rate Regulation;Kang Wei 等;《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20210831;第56卷(第8期);第2416-2426页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23643B (zh) 一种无阈值电压损失的可重构型升压电荷泵
CN111446854B (zh) 一种可扩展Zeta DC-DC变换器
CN111464024B (zh) 一种具备高增益升压能力的Buck-Boost DC-DC变换器
US11936290B2 (en) Switched capacitor converter and control method
CN109004832A (zh) 五级单相降压型dc/dc转换器及五级两相降压转换器
CN110729888A (zh) 一种高电压转换比的混合电源变换器
CN102882410A (zh) 一种单相七电平逆变器
CN100433527C (zh) 双升降式逆变器
CN112737290B (zh) 一种高集成非隔离正负压输出多端口变换器电路
WO2024045797A1 (zh) 非隔离谐振变换器
CN111884508B (zh) 一种低电压纹波多相高增益双向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7439406B (zh) 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
WO2020119407A1 (zh) 一种五电平变换器
CN114785114B (zh) 一种高电压变比的混合模式双相功率变换器
WO2023206953A1 (zh) 多参考电平宽范围增益调节高变比dc/dc变换器
CN102882412A (zh) 一种单相七电平逆变器
CN114337251B (zh) 一种低电压噪声电荷泵电路
KR20230069860A (ko) Dickson형 스위치드 커패시터 전압 변환기
CN115800731A (zh) 一种开关电容电压转换电路和开关电容电压转换器
CN115694176A (zh) 一种双相Dickson开关电容变换器
CN117439406A (zh) 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
CN214315046U (zh) 一种高集成非隔离正负压输出多端口变换器电路
CN113346738A (zh) 一种开关电容变换器
CN102882411A (zh) 一种单相七电平逆变器
CN112564477A (zh) 一种具有强降压能力的转换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