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38180B - 一种电感器成型方法及电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感器成型方法及电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38180B
CN117438180B CN202311738412.0A CN202311738412A CN117438180B CN 117438180 B CN117438180 B CN 117438180B CN 202311738412 A CN202311738412 A CN 202311738412A CN 117438180 B CN117438180 B CN 1174381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or
injection molding
yoke
magnetic
magnetic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384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38180A (zh
Inventor
赵楠楠
王英林
李国泉
任保清
刘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Igor Intelligent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Igor Intelligent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Igor Intelligent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Igor Intelligent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3841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381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38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38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38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381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2Encap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4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 B29C45/14065Positioning or centering articles in the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4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 B29C45/14467Joining articles or parts of a single artic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01F27/22Cooling by heat conduction through solid or powdered fil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01F27/266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76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5Impregnating or encapsul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感器成型方法及电感器。电感器的注塑体分次注塑,将第一电感线圈与第一磁芯柱预先注塑固定在一起,第一注塑体需要的注塑压力小于电感器整体注塑的注塑压力,这样第一磁芯受到的注塑压力较小,更不容易被损坏,提升电感器的良率。同理,磁轭柱受到的注塑压力也较小,并且磁轭柱上注塑的磁轭柱注塑体上成型出的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方便二者的组装,提高电感器的成型效率。最后通过电感器注塑体将第一组合体和磁轭柱组合体固定时,由于第一注塑体将第一磁芯柱和第一电感线圈固定后,第一组合体整体抗压能力较高,能够承受较大的注塑压力,成型出的电感器良率更高。

Description

一种电感器成型方法及电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感器成型方法及电感器。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用大功率电感器通常采用导热硅胶进行灌封处理,导热硅胶将电感线圈与磁芯固定,同时能够传导电感线圈和磁芯产生的热量。但是灌封的电感器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电感器成型效率低。为了提高成型效率,目前也有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制造电感器,但是由于电感器结构复杂,线圈与线圈内磁芯之间的间隙小,要保证注塑流体的填充效果,需要的注塑压力较大。在注塑过程中,磁芯受到较大的注塑压力后容易被损坏,电感器存在良率较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感器成型方法,用于改善目前采用注塑的方式制作出的电感器良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感器。
第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感器,包括第一组合体、磁轭柱组合体和电感器注塑体;
所述第一组合体包括第一电感线圈、第一磁芯柱和第一注塑体,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套在所述第一磁芯柱的外围,所述第一注塑体固定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一磁芯柱,且所述第一注塑体的至少一部分填充在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一磁芯柱之间的间隙中;
所述磁轭柱组合体包括磁轭柱和注塑在所述磁轭柱上的磁轭柱注塑体;所述磁轭柱注塑体具有对所述第一组合体定位的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
所述电感器还包括端部磁轭,所述端部磁轭处于所述磁轭柱的端部,所述第一磁芯柱与所述磁轭柱之间的磁通路通过所述端部磁轭导通;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在所述第一注塑体和所述磁轭柱注塑体注塑成型后成型,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将所述第一组合体和所述磁轭柱组合体固定。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感器还包括第二组合体,所述第二组合体包括第二电感线圈、第二磁芯柱和第二注塑体,所述第二电感线圈套在所述第二磁芯柱的外围,所述第二注塑体固定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二磁芯柱,且所述第二注塑体的至少一部分填充在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二磁芯柱之间的间隙中;所述磁轭柱注塑体具有对所述第二组合体定位的第二组合体定位结构;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在所述第二注塑体注塑成型后成型,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将所述第一组合体、所述第二组合体和所述磁轭柱组合体固定。
更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芯柱与所述第二磁芯柱沿第一方向布置,所述第一磁芯柱与所述磁轭柱沿第二方向布置,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夹角大于0度。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芯柱端部、所述第二磁芯柱端部和所述磁轭柱端部均与所述端部磁轭磁导通;所述端部磁轭包括第一磁芯柱导通面、第二磁芯柱导通面和磁轭柱导通面,所述第一磁芯柱导通面与所述磁轭柱导通面垂直,所述第一磁芯柱导通面与所述第二磁芯柱导通面处于所述端部磁轭的同一侧。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感器包括预定位件,在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将所述第一组合体与所述第二组合体固定前,所述预定位件预定位所述第一组合体与所述第二组合体。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包括第一电感器注塑体和第二电感器注塑体,所述第一电感器注塑体与所述第二电感器注塑体在所述磁轭柱延伸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电感器注塑体注塑在所述磁轭柱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感器注塑体注塑在所述磁轭柱的另一端。
更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感器注塑体包括覆盖所述端部磁轭外表面的表面部分和处于所述端部磁轭朝向所述第一磁芯柱一侧的内侧部分,所述内侧部分连接在所述表面部分上;在所述第一磁芯柱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内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处于所述第一注塑体与所述端部磁轭之间。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感器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连接的第一接线导电排,所述电感器注塑体的一部分注塑到所述第一接线导电排上。
第二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感器成型方法,包括:
使电感器的第一电感线圈套在第一磁芯柱的外围,通过注塑第一注塑体将所述第一磁芯柱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固定,并使所述第一注塑体的至少一部分填充进所述第一磁芯柱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之间的间隙中,制备出第一组合体;
在电感器的磁轭柱上注塑磁轭柱注塑体,并在所述磁轭柱注塑体上成型出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制备出磁轭柱组合体;
将所述第一组合体与所述磁轭柱组合体进行定位组装,使所述第一组合体与所述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定位,通过注塑电感器注塑体将所述第一组合体和所述磁轭柱组合体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使电感器的第二电感线圈套在第二磁芯柱外围,通过注塑第二注塑体将所述第二磁芯柱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固定,并使所述第二注塑体的至少一部分填充进所述第二磁芯柱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之间的间隙中,制备出第二组合体;
所述磁轭柱组合体的制备步骤还包括:在所述磁轭柱注塑体上成型出第二组合体定位结构;
注塑所述电感器注塑体之前还包括:将所述第二组合体与所述磁轭柱组合体进行定位组装,使所述第二组合体与所述第二组合体定位结构定位;
注塑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后,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将所述第一组合体、所述第二组合体和所述磁轭柱组合体固定在一起。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电感器,电感器的注塑体分次注塑,将第一电感线圈与第一磁芯柱预先注塑固定在一起,第一注塑体需要的注塑压力小于电感器整体注塑的注塑压力,这样第一磁芯受到的注塑压力较小,更不容易被损坏,提升电感器的良率。同理,磁轭柱受到的注塑压力也较小,并且磁轭柱注塑体上成型出的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方便二者的组装,提高电感器的成型效率。最后通过电感器注塑体将第一组合体和磁轭柱组合体固定时,由于第一注塑体将第一磁芯柱和第一电感线圈固定后,第一组合体整体抗压能力较高,能够承受较大的注塑压力,成型出的电感器良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中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中电感器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中电感器与导热垫装配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实施例中电感器的剖视图;
图5为一种实施例中电感器的另一个剖视图;
图6为一种实施例中电感器的又一个视角的剖视图;
图7为一种实施例中电感器的电感器注塑体隐藏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实施例中电感器的电感器注塑体隐藏后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种实施例中磁轭柱组合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组合体、第二组合体和预定位件的爆炸图;
图11为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感器注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种电感器和导热垫装配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种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种电感器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种电感器的剖视图;
图16为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种电感器的电感器注塑体隐藏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种电感器的电感器注塑体和端部磁轭隐藏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种电感器的磁轭柱组合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种电感器的第二电感器注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一种实施例中磁轭柱和端部磁轭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特征名称列表:1、第一组合体;11、第一电感线圈;12、第一磁芯柱;121、磁芯块;122、陶瓷片;13、第一注塑体;2、磁轭柱组合体;21、磁轭柱;211、第一柱体;212、第二柱体;213、柱体间隔;22、磁轭柱注塑体;221、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2211、第一定位槽;222、第二组合体定位结构;2221、第二定位槽;223、嵌件定位结构;224、第一侧板;225、第二侧板;226、第一端板;227、第二端板;228、基板;3、电感器注塑体;31、第一电感器注塑体;311、表面部分;312、内侧部分;3121、第一内侧部分;3122、第二内侧部分;32、第二电感器注塑体;33、挤压凸起;321、导电排注塑部分;4、端部磁轭;41、第一磁芯柱导通面;42、第二磁芯柱导通面;43、磁轭柱导通面;44、第一端部磁轭面;45、第二端部磁轭面;46、第三端部磁轭面;47、第四端部磁轭面;48、倒角;5、第二组合体;51、第二电感线圈;52、第二磁芯柱;53、第二注塑体;6、电感器引线;61、接线导电排;611、第一接线导电排;7、安装嵌件;71、安装孔;8、接线嵌件;9、导热垫;10、预定位件;101、凸起;102、定位孔。
关于附图中带括号的附图标记的说明:附图中带括号的附图标记中,该附图标记所指的特征既是括号内数字所代表的特征,也是括号外的数字所代表的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本文中端是指处于零件的端部并具有一定长度的部分,并不特指零件的端面。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至图20,电感器包括第一组合体1、磁轭柱组合体2和电感器注塑体3。
请参考图1至图6、图12至图15,第一组合体1包括第一电感线圈11、第一磁芯柱12和第一注塑体13。第一电感线圈11套在第一磁芯柱12的外围,第一电感线圈11与第一磁芯柱12之间留有间隙。第一注塑体13注塑成型在第一电感线圈11和第一磁芯柱12上,能够固定第一电感线圈11与第一磁芯柱12。第一注塑体13的至少一部分填充在第一电感线圈11与第一磁芯柱12之间的间隙中。
磁轭柱组合体2包括磁轭柱21和注塑在磁轭柱21上的磁轭柱注塑体22。磁轭柱注塑体22具有对第一组合体1定位的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221(请参考图9和图18)。磁轭柱注塑体22和第一注塑体13分别单独注塑成型,这样有利于降低注塑工艺的注塑压力。
电感器还包括端部磁轭4,端部磁轭4处于磁轭柱21的端部,第一磁芯柱12与磁轭柱21之间的磁通路通过端部磁轭4导通。电感器注塑体3在第一注塑体13和磁轭柱注塑体22注塑成型后成型,电感器注塑体3将第一组合体1和磁轭柱组合体2固定。一种实施例中,电感器注塑体3将端部磁轭4、第一组合体1和磁轭柱组合体2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磁轭柱21和端部磁轭4均处于线圈外,起到导通磁路的作用。磁轭柱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磁芯柱12的延伸方向一致。磁轭柱21与第一磁芯柱12之间的磁路通过端部磁轭4导通。端部磁轭4可以采用任意可行的方式,具体将在下文详细介绍。
在电感器的第一组合体1中,通过注塑第一注塑体13将第一电感线圈11与第一磁芯柱12固定在一起,并且第一注塑体13填充进第一电感线圈11与第一磁芯柱12的间隙中。电感器的磁轭柱组合体2中,磁轭柱注塑体22注塑成型在磁轭柱21上,并且在磁轭柱注塑体22成型的同时,成型出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221,这样通过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221,方便第一组合体1与磁轭柱组合体2的组装。通过电感器注塑体3将定位在一起的第一组合体1与磁轭柱组合体2固定起来。
本申请电感器中的注塑体分次注塑,将第一电感线圈11与第一磁芯柱12预先注塑固定在一起,这样第一注塑体13需要的注塑压力小于电感器整体注塑的注塑压力,第一磁芯柱12受到的注塑压力较小,更不容易被损坏,提升电感器的良率。同理,磁轭柱21受到的注塑压力也较小,并且磁轭柱注塑体22上成型的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221方便第一组合体1与磁轭柱组合体2的组装,能够提高电感器的成型效率。通过电感器注塑体3将第一组合体1和磁轭柱组合体2固定时,由于第一注塑体13将第一磁芯柱12和第一电感线圈11固定后,第一组合体1整体抗压能力较高,能够承受较大的注塑压力,磁轭柱组合体2也能够承受较大的注塑压力,受注塑压力后都不容易损坏,成型出的电感器良率更高。
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注塑体13全部注塑填充在第一电感线圈11与第一磁芯柱12之间的间隙中。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和图15,第一注塑体13部分注塑填充在第一电感线圈11与第一磁芯柱12之间的间隙中,还有一部分注塑在第一磁芯柱12伸出第一电感线圈11的部分上。还有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注塑体13也可以延伸至第一电感线圈11的外表面从而将第一电感线圈11的外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注塑体13、磁轭柱注塑体22和电感器注塑体3均可以采用任意可行的材质,通常情况下,第一注塑体13、磁轭柱注塑体22和电感器注塑体3均采用绝缘材料。
关于第一磁芯柱12,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和图6,第一磁芯柱12包括至少两个层叠的磁芯块121,相邻磁芯块121之间有陶瓷片122。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中,磁芯块121的数量为四个,陶瓷片122为三个,其中陶瓷片122采用导磁陶瓷制成。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和图15,电感器还包括第二组合体5,第二组合体5包括第二电感线圈51、第二磁芯柱52和第二注塑体53,第二电感线圈51套在第二磁芯柱52的外围,第二注塑体53固定第二电感线圈51与第二磁芯柱52,且第二注塑体53的至少一部分填充在第二电感线圈51与第二磁芯柱52之间的间隙中。请参考图9和图18,磁轭柱注塑体22具有对第二组合体5定位的第二组合体定位结构222。电感器注塑体3在第二注塑体53注塑成型后成型,电感器注塑体3将第一组合体1、第二组合体5和磁轭柱组合体2固定。第二磁芯柱52与磁轭柱21之间的磁通路也通过端部磁轭4导通。电感器注塑体3将第一组合体1、第二组合体5和磁轭柱组合体2固定的同时,也将端部磁轭4固定在一起。
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磁芯柱12、第二磁芯柱52和磁轭柱21两两平行间隔布置。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第一组合体1与第二组合体5对称布置,第二组合体5可以采用与第一组合体1相同的结构。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要,第一组合体1和第二组合体5也可以仅需要其中的一个。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图9、图17和图18,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221包括第一定位槽2211,在第一组合体1与磁轭柱组合体2组装时,磁轭柱组合体2通过第一定位槽2211卡住第一组合体1,第一定位槽2211的槽底面与第一组合体1中第一电感线圈11的表面相贴。同理,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组合体定位结构222包括第二定位槽2221,在第二组合体5与磁轭柱组合体2组装时,磁轭柱组合体2通过第二定位槽2221卡住第二组合体5。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除了定位槽之外,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221也可以包括定位块,此时可以在第一注塑体13上成型出与定位块适配的定位槽或定位孔。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申请中电感器的结构,下面结合不同的实施例对电感器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至图11、图20,第一磁芯柱12与第二磁芯柱52沿第一方向布置。磁轭柱21采用旁置的布置形式,即,第一磁芯柱12与磁轭柱21沿第二方向布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夹角大于0度。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的夹角为90度。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的夹角可以小于90度。
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夹角大于0度时,磁轭柱21旁置在第一磁芯柱12和第二磁芯柱52的一侧,这样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磁通面积。
当然,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2至图19,磁轭柱21也可以布置在第一磁芯柱12与第二磁芯柱52之间的位置。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磁轭柱注塑体22为注塑筒,磁轭柱21呈扁平状,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221和第二组合体定位结构222处于注塑筒的筒壁外侧。
进一步的,在磁轭柱21旁置时,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0,磁轭柱21包括第一柱体211和第二柱体212,第一柱体211和第二柱体21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布置,且在第一柱体211与第二柱体212之间形成柱体间隔213,电感器包括电感器引线6,至少一个电感器引线6和/或第一电感线圈11的接线端和/或第二电感线圈51的接线端穿过柱体间隔213。柱体间隔213能够方便走线,在不影响线圈走线的前提下,也能够实现磁轭柱21布置在第一磁芯柱12和第二磁芯柱52的同一侧。一些实施例中,电感器引线6既可以是与线圈连接的接线导电排61,也可以是用于传输信号的信号线。
具体的,在磁轭柱21上注塑磁轭柱注塑体22时,分别对第一柱体211和第二柱体212进行注塑,磁轭柱注塑体22包括处于第一柱体211上的第一注塑部分和处于第二柱体212上的第二注塑部分。当然,第一注塑部分和第二注塑部分上均成型有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221。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注塑部分和第二注塑部分上也还成型有第二组合体定位结构222。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和图15,第一柱体211与第二柱体212也可以贴合在一起,此时不再需要柱体间隔213。还有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磁轭柱21为一体式结构。还有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磁轭柱21还可以是多个磁芯块121叠在一起形成。
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磁轭柱21呈扁平状,这样有利于减小磁轭柱21的厚度,减小电感器的体积,同时也有利于热量传导至磁轭柱21上后将热量较快的散出去。
关于端部磁轭4,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图6和图15,端部磁轭4与磁轭柱21为分体结构,电感器注塑体3通过注塑将端部磁轭4与磁轭柱21固定。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端部磁轭4也可以与磁轭柱21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至图6,第一磁芯柱12的端部、第二磁芯柱52的端部和磁轭柱21的端部均与端部磁轭4磁导通。端部磁轭4包括第一磁芯柱导通面41、第二磁芯柱导通面42和磁轭柱导通面43,第一磁芯柱导通面41与磁轭柱导通面43垂直,第一磁芯柱导通面41与第二磁芯柱导通面42处于端部磁轭4的同一侧。这样端部磁轭4通过不同的侧面分别与磁芯柱、磁轭柱21贴合,能够使端部磁轭4与磁轭柱21严密贴合的同时也与磁芯柱严密贴合。
端部磁轭4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布置形式,比如,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5,第一磁芯柱12对应两个第一端部磁轭,第二磁芯柱52对应两个第二端部磁轭。磁轭柱21的长度大于第一磁芯柱12。第一端部磁轭的一个侧面为第一磁芯柱12端面贴合的第一端部磁轭面44,一个侧面为与磁轭柱21侧面贴合的第二端部磁轭面45,第一端部磁轭面44与第二端部磁轭面45垂直。
同理,第二端部磁轭的一个侧面为第二磁芯柱52端面贴合的第三端部磁轭面46,一个侧面为与磁轭柱21侧面贴合的第四端部磁轭面47,第三端部磁轭面46与第四端部磁轭面47垂直。
通过延长磁轭柱21的长度,两个端部磁轭4分别处于磁轭柱21的同一端的两侧,避免了磁轭柱21、第一磁芯柱12和第二磁芯柱52与同一个端部磁轭4装配时,端面不能同时与端部磁轭4接触问题。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5和图16,端部磁轭4具有倒角48,电感器注塑体3中处于端部磁轭4的倒角48位置的部分内嵌有安装嵌件7,安装嵌件7具有安装孔71,安装孔71用于将电感器安装至目标位置。这样可以使电感器整体更紧凑,占用空间更小。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5至图17,磁轭柱21处于第一磁芯柱12与第二磁芯柱52之间。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4至图17,磁轭柱注塑体22包括第一侧板224、第二侧板225、第一端板226、第二端板227和基板228,第一侧板224、第二侧板225、第一端板226、第二端板227均与基板228连接。第一侧板224处于第一磁芯柱12与磁轭柱21之间,第二侧板225处于第二磁芯柱52与磁轭柱21之间,第一端板226处于第一电感器注塑体31与磁轭柱21之间,第二端板227处于第二电感器注塑体32与磁轭柱21之间。磁轭柱注塑体22具有与基板228相对的敞口,敞口便于磁轭柱21露出(请参考图14),能够进行更好的散热。第一端板226和第二端板227能够防止磁轭柱21与磁轭柱注塑体22分离。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5,磁轭柱21包括第一柱体211和第二柱体212,第一柱体211和第二柱体212贴合在一起。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3、图16至图18,磁轭柱注塑体22具有嵌件定位结构223,嵌件定位结构223用于定位接线嵌件8。电感器注塑体3将接线嵌件8与磁轭柱组合体2固定在一起。接线嵌件8用于固定接线导电排61,接线导电排61与电感线圈的端部导电连接。外部导线与接线导电排61导电连接时,通过接线嵌件8与紧固件配合,将外部导线与接线导电排61固定。
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6至图18,嵌件定位结构223为供接线嵌件8定位插入的嵌件定位槽,磁轭柱注塑体22注塑完成后,将接线嵌件8通过嵌件定位槽与磁轭柱注塑体22定位,然后注塑成型电感器注塑体3,通过电感器注塑体3将接线嵌件8固定。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图5和图10,在磁轭柱21旁置时,为了便于第一组合体1和第二组合体5的安装,电感器包括预定位件10,在电感器注塑体3将第一组合体1与第二组合体5固定前,预定位件10预定位第一组合体1与第二组合体5。
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和图10,预定位件10为定位板,定位板上有凸起101,第一组合体1和第二组合体5上均以后供凸起101插入的定位孔102,通过凸起101插入定位孔102中后,定位板将第一组合体1和第二组合体5预定位连在一起,便于磁轭柱组合体2与第一组合体1、第二组合体5的组装。进一步的,定位板有两个,两个定位板分别处于第一组合体1在第一磁芯柱12延伸方向的两端。定位凸起101处于两个定位板相对的一侧。关于定位板的位置,定位板布置在第一组合体1的端部,具体是布置在第一组合体1与第二组合体5相互靠近的一侧,安装时,将凸起101沿第一磁芯柱12延伸方向插入定位孔102中。
具体的,请参考图4和图10,第一组合体1的定位孔102布置在第一注塑体13上,第二组合体5的定位孔102布置在第二注塑体53上。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6,第一电感线圈11朝向磁轭柱21的侧面和第二电感线圈51朝向磁轭柱21的侧面均与磁轭柱注塑体22贴合,且第一电感线圈11背向磁轭柱21的侧面和第二电感线圈51背向磁轭柱21的侧面均为用于与导热垫9贴合的散热面。
这样第一电感线圈11与磁轭柱注塑体22贴合的侧面能够通过磁轭柱21散热,第一电感线圈11背向磁轭柱21的侧面能够通过导热垫9散热,同理,第二电感线圈51也可以通过磁轭柱21和导热垫9散热,这样电感器的散热性能较好。
具体的,请参考图8和图9,在磁轭柱21旁置时,磁轭柱21呈扁平状,这样更有利于增大散热面积。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2图15,第一电感线圈11朝向磁轭柱21的侧面和第二电感线圈51朝向磁轭柱21的侧面均与磁轭柱注塑体22贴合。第一电感线圈11的一个侧面和第二电感线圈51的一个侧面均为用于与导热垫9贴合的散热面。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图6、图13和图15,电感器注塑体3包括第一电感器注塑体31和第二电感器注塑体32,第一电感器注塑体31与第二电感器注塑体32在磁轭柱21延伸方向上间隔布置,第一电感器注塑体31注塑在磁轭柱21的一端,第二电感器注塑体32注塑在磁轭柱21的另一端。
这样电感器注塑体3覆盖面较小,能够使线圈外露的面积较大,使电感器具有更好的散热性能。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2,电感器的接线导电排61均从第一电感器注塑体31和第二电感器注塑体32引出,这样使磁轭柱组合体2背向第一电感线圈11的侧面为能够与导热垫9接触的平面,同时第一电感线圈11背向磁轭柱21的侧面和第二电感线圈51背向磁轭柱21的侧面均为能够与导热垫9接触的平面,电感器能够使用两个平行的导热垫9进行散热,散热能力更好。当然,本申请中所描述的能够与导热垫9接触的散热面,在不使用导热垫9的情况下,也可以向外散热。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至图3、图12至图14,为了保证导热垫9与线圈的相对位置稳定,电感器注塑体3具有挤压凸起33,在线圈与导热垫9接触后,挤压凸起33挤压导热垫9,使导热垫9上形成凹陷,挤压凸起33伸入凹陷中,能够限制导热垫9窜动,从而使导热垫9相对线圈不容易移动。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2、图5和图6,电感器的电感器引线6包括接线导电排61,为了提高接线导电排61的稳定性,接线导电排61包括与第一电感线圈11连接的第一接线导电排611,电感器注塑体3包括注塑到第一接线导电排611上的导电排注塑部分321。这样可以提高第一接线导电排611的强度,第一接线导电排611更不容晃动,不容易被折弯变形。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结构的接线导电排61,比如由于安装位置的需要,第一接线导电排611需要延伸距离长,此时在第一接线导电排611的根据采用电感器注塑体3进行注塑后固定,使第一接线导电排611稳定性更好。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接线导电排611同时与第二电感线圈51连接。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图5、图11、图15和图19,第一电感器注塑体31注塑在磁轭柱21的端部,为了提高第一电感器注塑体31的稳定性,第一电感器注塑体31包括覆盖端部磁轭4外表面的表面部分311和处于端部磁轭4朝向第一磁芯柱12一侧的内侧部分312,内侧部分312连接在表面部分311上,在第一磁芯柱12的延伸方向上,内侧部分312的至少一部分处于第一注塑体13与端部磁轭4之间。内侧部分312能够更好的限制第一电感器注塑体31与端部磁轭4分离。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图5和图11,内侧部分312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内侧部分3121和第二内侧部分3122。在第一磁芯柱12与第二磁芯柱52的布置方向上,第一内侧部分3121处于第一磁芯柱12与第二磁芯柱52之间。在磁轭柱21与第一磁芯柱12布置的方向上,第二内侧部分3122处于磁轭柱21朝向第一磁芯柱12的一侧,第二内侧部分3122的两端均与表面部分311连接。第一内侧部分3121的一端连接在第二内侧部分3122上,另一端与表面部分311连接。
还有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5和图19,内侧部分312包括第一内侧部分3121和第二内侧部分3122,第一内侧部分3121和第二内侧部分3122分别处于磁轭柱21相背的两侧。在第一磁芯柱12与第二磁芯柱52的布置方向上,第一内侧部分3121处于第一磁芯柱12与磁轭柱21之间,第二内侧部分3122处于第二磁芯柱52与磁轭柱21之间。在第一磁芯柱12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内侧部分3121的一部分处于端部磁轭4与第一注塑体13之间,还有一部分处于端部磁轭4与磁轭柱注塑体22的端面之间。第二内侧部分3122的一部分处于端部磁轭4与第二注塑体53之间,还有一部分处于端部磁轭4与磁轭柱注塑体22的端面之间。
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电感器注塑体32的结构与第一电感器注塑体31的结构类似,不再详细赘述。
一种实施例中,磁轭柱21与第一磁芯柱12平行。磁轭柱21与第二磁芯柱52平行。
对于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电感器,本申请还提供了电感器成型方法,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至图20,电感器成型方法的步骤包括:
使电感器的第一电感线圈11套在第一磁芯柱12的外围,通过注塑第一注塑体13将第一磁芯柱12与第一电感线圈11固定,并使第一注塑体13的至少一部分填充进第一磁芯柱12与第一电感线圈11之间的间隙中,制备出第一组合体1;
在电感器的磁轭柱21上注塑磁轭柱注塑体22,并在磁轭柱注塑体22上成型出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221,制备出磁轭柱组合体2;
将第一组合体1与磁轭柱组合体2进行定位组装,使第一组合体1与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221定位,通过注塑电感器注塑体3将第一组合体1和磁轭柱组合体2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的,电感器成型方法的步骤还包括使电感器的第二电感线圈51套在第二磁芯柱52外围,通过注塑第二注塑体53将第二磁芯柱52与第二电感线圈51固定,并使第二注塑体53的至少一部分填充进第二磁芯柱52与第二电感线圈51之间的间隙中,制备出第二组合体5。磁轭柱组合体2的制备步骤还包括:在磁轭柱注塑体22上成型出第二组合体定位结构222。注塑电感器注塑体3之前还包括:将第二组合体5与磁轭柱组合体2进行定位组装,使第二组合体5与第二组合体定位结构222定位;
注塑电感器注塑体3时,将第一组合体1、第二组合体5和磁轭柱组合体2固定在一起。
一种实施例中,注塑电感器注塑体3的注塑压力大于注塑第一注塑体13的注塑压力,且大于第二注塑体53的注塑压力,且大于注塑磁轭柱注塑体22的注塑压力。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不同注塑体的注塑压力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比如注塑电感器注塑体3的注塑压力也可以小于等于注塑第一注塑体13的注塑压力。注塑电感器注塑体3的注塑压力也可以小于等于第二注塑体53的注塑压力。注塑电感器注塑体3的注塑压力也可以小于等于注塑磁轭柱注塑体22的注塑压力。
具体的,请参考图1至图11,一种实施例中电感器成型方法的详细步骤如下:
将第一电感线圈11和第一磁芯柱12在注塑模具中定位组装,然后进行注塑,成型出第一组合体1,第一组合体1的结构在上文中已经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同样的方式成型出第二组合体5。
将磁轭柱21定位放入注塑模具,在磁轭柱21上注塑磁轭柱注塑体22,成型出磁轭柱组合体2。
装上接线导电排61,将第一组合体1、第二组合体5、磁轭柱组合体2、端部磁轭4和嵌件定位放入注塑模具进行注塑,注塑成型的电感器注塑体3将上述组件固定在一起,并使电感器注塑体3覆盖接线导电排61的部分,成型出电感器的主体,然后装上其他的电感器引线6即可。
具体的,请参考图12至图19,另一种实施例中电感器成型方法的详细步骤如下:
将第一电感线圈11和第一磁芯柱12在注塑模具中定位组装,然后进行注塑,成型出第一组合体1,第一组合体1的结构在上文中已经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同样的方式成型出第二组合体5。
将磁轭柱21定位放入注塑模具,在磁轭柱21上注塑磁轭柱注塑体22,成型出磁轭柱组合体2。
将第一组合体1、第二组合体5、磁轭柱组合体2、端部磁轭4和嵌件定位放入注塑模具进行注塑,注塑成型的电感器注塑体3将上述组件固定在一起,成型出电感器的主体,然后装上接线导电排61和其他的电感器引线6即可。
一种实施例中,电感器为大功率电感器,大功率电感器能够应用于汽车,比如应用在大功率的电压转换电路中。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中,电感器为交错并联的升压电感器。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组合体、磁轭柱组合体和电感器注塑体;
所述第一组合体包括第一电感线圈、第一磁芯柱和第一注塑体,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套在所述第一磁芯柱的外围,所述第一注塑体固定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一磁芯柱,且所述第一注塑体的至少一部分填充在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一磁芯柱之间的间隙中;
所述磁轭柱组合体包括磁轭柱和注塑在所述磁轭柱上的磁轭柱注塑体;所述磁轭柱注塑体具有对所述第一组合体定位的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
所述电感器还包括端部磁轭,所述端部磁轭处于所述磁轭柱的端部,所述第一磁芯柱与所述磁轭柱之间的磁通路通过所述端部磁轭导通;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在所述第一注塑体和所述磁轭柱注塑体注塑成型后成型,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将所述第一组合体和所述磁轭柱组合体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还包括第二组合体,所述第二组合体包括第二电感线圈、第二磁芯柱和第二注塑体,所述第二电感线圈套在所述第二磁芯柱的外围,所述第二注塑体固定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二磁芯柱,且所述第二注塑体的至少一部分填充在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二磁芯柱之间的间隙中;所述磁轭柱注塑体具有对所述第二组合体定位的第二组合体定位结构;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在所述第二注塑体注塑成型后成型,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将所述第一组合体、所述第二组合体和所述磁轭柱组合体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芯柱与所述第二磁芯柱沿第一方向布置,所述第一磁芯柱与所述磁轭柱沿第二方向布置,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夹角大于0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芯柱端部、所述第二磁芯柱端部和所述磁轭柱端部均与所述端部磁轭磁导通;所述端部磁轭包括第一磁芯柱导通面、第二磁芯柱导通面和磁轭柱导通面,所述第一磁芯柱导通面与所述磁轭柱导通面垂直,所述第一磁芯柱导通面与所述第二磁芯柱导通面处于所述端部磁轭的同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包括预定位件,在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将所述第一组合体与所述第二组合体固定前,所述预定位件预定位所述第一组合体与所述第二组合体。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包括第一电感器注塑体和第二电感器注塑体,所述第一电感器注塑体与所述第二电感器注塑体在所述磁轭柱延伸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电感器注塑体注塑在所述磁轭柱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感器注塑体注塑在所述磁轭柱的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器注塑体包括覆盖所述端部磁轭外表面的表面部分和处于所述端部磁轭朝向所述第一磁芯柱一侧的内侧部分,所述内侧部分连接在所述表面部分上;在所述第一磁芯柱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内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处于所述第一注塑体与所述端部磁轭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连接的第一接线导电排,所述电感器注塑体的一部分注塑到所述第一接线导电排上。
9.一种电感器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电感器的第一电感线圈套在第一磁芯柱的外围,通过注塑第一注塑体将所述第一磁芯柱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固定,并使所述第一注塑体的至少一部分填充进所述第一磁芯柱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之间的间隙中,制备出第一组合体;
在电感器的磁轭柱上注塑磁轭柱注塑体,并在所述磁轭柱注塑体上成型出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制备出磁轭柱组合体;
将所述第一组合体与所述磁轭柱组合体进行定位组装,使所述第一组合体与所述第一组合体定位结构定位,通过注塑电感器注塑体将所述第一组合体和所述磁轭柱组合体固定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感器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使电感器的第二电感线圈套在第二磁芯柱外围,通过注塑第二注塑体将所述第二磁芯柱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固定,并使所述第二注塑体的至少一部分填充进所述第二磁芯柱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之间的间隙中,制备出第二组合体;
所述磁轭柱组合体的制备步骤还包括:在所述磁轭柱注塑体上成型出第二组合体定位结构;
注塑所述电感器注塑体之前还包括:将所述第二组合体与所述磁轭柱组合体进行定位组装,使所述第二组合体与所述第二组合体定位结构定位;
注塑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后,所述电感器注塑体将所述第一组合体、所述第二组合体和所述磁轭柱组合体固定在一起。
CN202311738412.0A 2023-12-18 2023-12-18 一种电感器成型方法及电感器 Active CN1174381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38412.0A CN117438180B (zh) 2023-12-18 2023-12-18 一种电感器成型方法及电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38412.0A CN117438180B (zh) 2023-12-18 2023-12-18 一种电感器成型方法及电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38180A CN117438180A (zh) 2024-01-23
CN117438180B true CN117438180B (zh) 2024-04-05

Family

ID=89546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38412.0A Active CN117438180B (zh) 2023-12-18 2023-12-18 一种电感器成型方法及电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38180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95563A (ja) * 2013-11-12 2015-05-18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
JP2016066751A (ja) * 2014-09-25 2016-04-28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
CN205723054U (zh) * 2016-05-06 2016-11-23 深圳市京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骨架、电感器及应所述电感器的电子装置
CN208570295U (zh) * 2018-09-11 2019-03-01 深圳可立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用骨架及使用该骨架的三相差模电感
CN112017853A (zh) * 2019-05-29 2020-12-0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抗器
CN220106212U (zh) * 2023-06-30 2023-11-28 深圳市雅玛西电子有限公司 塑模成型电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97111B2 (ja) * 2013-08-04 2016-09-28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樹脂モールドコアとそれを用いたリアクト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95563A (ja) * 2013-11-12 2015-05-18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
JP2016066751A (ja) * 2014-09-25 2016-04-28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
CN205723054U (zh) * 2016-05-06 2016-11-23 深圳市京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骨架、电感器及应所述电感器的电子装置
CN208570295U (zh) * 2018-09-11 2019-03-01 深圳可立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用骨架及使用该骨架的三相差模电感
CN112017853A (zh) * 2019-05-29 2020-12-0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抗器
CN220106212U (zh) * 2023-06-30 2023-11-28 深圳市雅玛西电子有限公司 塑模成型电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38180A (zh) 2024-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65031B1 (ko) 방열 베이스 및 전자 장치
TWI566661B (zh) 電子裝置與汽車的充電裝置
JP5626466B2 (ja) リアクト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978498B2 (en) Resin-molded core and reactor using the same
CN103887273B (zh) 半导体模块
JP5343387B2 (ja) リアクトル、及びコンバータ
US20200286667A1 (en) Magnetic component structure with thermal conductive fille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18074127A (ja) コイル構造体
JP5964572B2 (ja) コイル装置用インサート成形コアの製造方法、コイル装置用リングコア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コイル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装置
JP2009259985A (ja) 電子部品
CN117438180B (zh) 一种电感器成型方法及电感器
JP5440427B2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83656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410045B (zh) 线包结构的制备方法、包含该线包结构的磁性元件
JP2012004300A (ja) リアクトルコアおよ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JP6774726B2 (ja) リアクトル
JP6294854B2 (ja) コアアセンブリ、このコアアセンブリを用いたリアクトル、及びコアアセンブリの製造方法
CN111081457A (zh) 一种星载平面变压器的安装方式
US11875928B2 (en) Reactor
JP2018074128A (ja) コイル構造体
CN111192743A (zh) 多相电感器
CN214674828U (zh) 高性能无框直线电机
CN117690692A (zh) 一种电感器成型方法及电感器
WO2023093562A1 (zh) 功率模块和电器设备
US11830650B2 (en) Rea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