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28048B - 铜排折弯工装、折弯设备及其折弯方法 - Google Patents
铜排折弯工装、折弯设备及其折弯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428048B CN117428048B CN202311727894.XA CN202311727894A CN117428048B CN 117428048 B CN117428048 B CN 117428048B CN 202311727894 A CN202311727894 A CN 202311727894A CN 117428048 B CN117428048 B CN 11742804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pper bar
- bending
- clamping
- plate
- sli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7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7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9 copper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40 feeding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00—Bending sheet metal along straight lines, e.g. to form simple curves
- B21D5/04—Bending sheet metal along straight lines, e.g. to form simple curves on brakes making use of clamping means on one side of the work
- B21D5/045—With a wiping movement of the bending blad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3/00—Feeding, positioning or stor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pparatus for working or processing sheet metal, metal tubes or metal profiles; Associations therewith of cutting devices
- B21D43/02—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5/00—Ejecting or stripping-off devices arranged in machines or tools dealt with in this subclass
- B21D45/02—Eject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00—Bending sheet metal along straight lines, e.g. to form simple curves
- B21D5/002—Position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ending Of Plates, Rods, And Pip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铜排折弯工装、折弯设备及其折弯方法,属于铜排加工技术领域。该折弯工装包含夹块,设置有两个,且两夹块相对设置用于夹紧待折弯铜排,且至少其中一个夹块的一端设置有成型面;折弯模头,设置在两夹块的一侧,且折弯模头受第一直线模组驱动能够朝向成型面方向移动以折弯待折弯铜排;压块,设置在两夹块远离折弯模头的一侧,且压块通过一缓冲件活动设置在一压板的底端,该压块能够将夹块间待折弯铜排的一端压紧。本申请技术方案中待折弯的铜排一方面通过夹块进行夹紧,另一方面使用压块将其抵紧在工作台上,保证了其在折弯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铜排因折弯模头作用发生偏移而导致的折弯精度不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铜排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铜排折弯工装、折弯设备及其折弯方法。
背景技术
铜排的形状和尺寸需要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和要求进行折弯加工,以满足连接、布线、散热等功能;铜排的折弯加工通常采用折弯机或模具进行。
相关技术中,为了使铜排在同一工序上可以进行多道次自动折弯过程,例如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217412005U的专利提供一种铜排设备的折弯工装,该装置通过设置了送料推块,并在送料推块的一侧上设置了最小间距与铜排厚度一致的两个夹板,使位于送料推块上的两夹板中的铜排能在自动送料过程中稳定而又准确地被传输到折弯模头的位置;并且通过在其上设置了中空旋转平台,并使中空旋转平台的中空轴与折弯模头连接,驱动中空选装平台的伺服电机,使连接在中空轴上的折弯模头旋转,从而将穿过通槽的铜排折弯。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夹板将待折弯的铜排夹紧,在折弯的过程中,若折弯模头作用在铜排上的力沿竖向分布不均匀,可能会导致折弯的铜排发生偏斜,影响折弯精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铜排折弯工装、折弯设备及其折弯方法,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铜排折弯工装,包含:
夹块,设置有两个,且两夹块相对设置用于夹紧待折弯铜排,且至少其中一个夹块的一端设置有成型面;
折弯模头,设置在两夹块的一侧,且所述折弯模头受第一直线模组驱动能够朝向成型面方向移动以折弯待折弯铜排;
压块,设置在两所述夹块远离折弯模头的一侧,且所述压块通过一缓冲件活动设置在一压板的底端,使得当折弯模头作用在待折弯铜排上时,所述压块能够将待折弯铜排的一端压紧。
优选为,两所述夹块相对设置的一端均设置有成型面;对应地,
所述折弯模头设置有两个,且两所述折弯模头相对设置;其中一个所述折弯模头朝向第一方向折弯铜排,铜排移动后,另一所述折弯模头能够朝向第二方向折弯铜排。
优选为,还包括:
辅助板,设置有两个,且两所述辅助板分别固定设置在对应夹块的一侧,所述辅助板朝向对应夹块的一侧沿横向设置有滑轨,所述夹块通过对应滑轨滑动设置在所述辅助板的一侧;
移动轨,沿竖向固定设置于所述辅助板的顶端;
滑框,沿竖向滑动设置于所述移动轨的一侧,且两所述滑框分别设置于压板的一侧;且所述滑框呈距所述压板愈远竖向高度愈低的倾斜状设置;
滑销,滑动设置于对应所述滑框中,且所述滑销的一端通过连杆与对应所述夹块固定连接,使得两夹块相互远离/靠近时通过滑销及滑框带动所述压板及压块沿竖向向上/向下移动。
优选为,还包括:
端板,设置在两所述辅助板相互远离的一端;
第一滑杆,设置在两所述夹块相互远离的一端,且所述第一滑杆均滑动穿过对应所述端板设置。
优选为,还包括:
第二直线模组;
第一传动齿条,设置于所述夹块相互远离的一端;
第二传动齿条,均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的输出端,且所述第二传动齿条与所述第一传动齿条传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直线模组能够通过所述第一传动齿条带动两所述夹块相互远离/靠近。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折弯设备,包括前述的铜排折弯工装,还包括:
加工台,所述铜排折弯工装设置在所述加工台的顶端;
夹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加工台的顶部,待折弯铜排能够由两相对设置的夹板间移动;
推板,设置在所述夹板远离铜排折弯工装的一侧,所述推板受驱动能够将夹板中的待折弯铜排推动至铜排折弯工装处。
优选为,还包括:
连接板,固定设置于对应夹板的底端;
调节丝杠,螺纹穿过两所述连接板设置,当所述调节丝杠转动时两连接板带动两夹板相互远离或者靠近,使得夹板间距适应不同厚度铜排。
优选为,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的输出端固定设置有支架,两所述第二传动齿条均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架的一侧;
且所述推板通过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朝向铜排折弯工装的一侧;其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第二滑杆,固定设置于推板的一侧,且第二滑杆滑动穿过所述支架设置;
螺杆,设置于所述推板朝向所述支架的一侧设置,且所述螺杆螺纹穿过所述支架设置,使得转动螺杆能够调节所述推板与支架之间距离。
优选为,所述加工台上在铜排折弯工装所在侧开设有下料口;
所述加工台的底端与所述下料口对应地放置有集料箱,折弯后的铜排能够经由所述下料口进入所述集料箱。
优选为,两所述夹板靠近所述推板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第一定位板,两所述第一定位板相对设置,待折弯铜排能够在推板推动下由两所述第一定位板间朝向铜排折弯工装处移动;
两所述夹板靠近铜排折弯工装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第二定位板,两所述第二定位板相对设置,且两所述辅助板可拆卸设置在对应所述第二定位板上。
优选为,两所述夹板朝向所述推板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延长板,两所述延长板相对设置。
优选为,两所述延长板间距随靠近所述推板而增大。
优选为,还包括:
支撑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夹板的一侧,且两所述夹板上的支撑轮相对设置,待折弯的铜排在推板的作用下由两侧支撑轮之间移动至铜排加工工装处。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铜排折弯方法,基于前述的折弯设备,包括:
将多个待折弯铜排依次置于两夹板之间;
基于折弯距离设置推板的推进距离,推板推动靠近推板一侧的铜排,多个铜排由两夹板之间移动;
靠近铜排折弯工装一侧的铜排从两夹板之间进入两夹块之间,且被两夹块夹紧;
压块将夹紧在夹块之间的铜排的一端压紧;
折弯模头朝向铜排远离压块的一端移动,将该端折弯;
推板继续推动另一靠近推板的铜排,折弯后的铜排受相邻铜排的推动由两夹块之间移出。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本申请技术方案中待折弯的铜排一方面通过夹块进行夹紧,另一方面使用压块将其抵紧在工作台上,保证了其在折弯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铜排因折弯模头作用发生偏移而导致的折弯精度不良。
(2)本申请技术方案在加工台顶部设置夹板对铜排件导料,并且通过推板推动铜排件自动前进上料,方便上料;并且通过在夹板另一端设置夹块对铜排件夹紧,再通过折弯模头从侧面对铜排件折弯,以便于多道次折弯,同时折弯后的铜排件可直接推出夹板和夹块之间自动出料;进而实现了铜排折弯工装在连续进行多道次折弯的同时方便对铜排件上下料,使用更加方便。
(3)本申请技术方案在铜排件前进时,通过第一传动齿条及第二传动齿条驱动夹块自动解除对铜排件的固定,当推板复位后再重新对铜排件固定,以便于在铜排件前自动解除固定,并且能够在铜排前进后自动将其固定,方便折弯工序的进行。
(4)本申请技术方案在加工台的顶部设置夹板对铜排件导料,方便对铜排件上料,并且可根据铜排件的厚度对夹板的间距调节,以便于使用不同厚度的铜排件折弯加工。
(5)本申请技术方案夹板设置第二定位板,使夹板在调节时通过第二定位板带动夹块和滑轨同步调节,以便于对夹块之间的夹持厚度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铜排折弯工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铜排折弯工装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铜排折弯工装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折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折弯设备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直线模组的驱动原理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折弯设备中夹板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折弯设备中支撑轮的设置原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折弯设备中支撑轮的另一设置原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折弯设备中下料口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10、夹块;111、成型面;112、第一滑杆;
120、折弯模头;121、轮架;122、滚轮;
131、压块;132、缓冲件;133、压板;1331、辅助杆;134、辅助板;1341、滑轨;1342、端板;135、移动轨;136、滑框;137、滑销;138、连杆;139、导向杆;
140、第一直线模组;
151、第二直线模组;152、第一传动齿条;153、第二传动齿条;154、支架;155、连接杆;156、第一齿轮;157、第二齿轮;
200、加工台;201、第一滑槽;202、第二滑槽;203、下料口;
310、夹板;
321、连接板;322、调节丝杠;323、手盘;
331、第一定位板;332、第二定位板;333、支撑轮;334、延长板;
410、推板;
420、调节组件;421、第二滑杆;422、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铜排折弯工装、折弯设备以及基于该铜排折弯设备的铜排折弯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说明,将图1中所示的方向分别定义为横向、纵向和竖向,该种定义是为了对技术方案进行阐述,并不对技术方案作出实质性的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铜排折弯工装,如图1-图3所示,包含夹块110、折弯模头120和压块131;其中,夹块110设置有两个,且两夹块110相对设置用于夹紧待折弯铜排,且至少其中一个夹块110的一端设置有成型面111;折弯模头120设置在两夹块110的一侧,且折弯模头120受第一直线模组140驱动能够朝向成型面111方向移动以折弯待折弯铜排;压块131设置在两夹块110远离折弯模头120的一侧,且压块131通过一缓冲件132活动设置在一压板133的底端,使得当折弯模头120作用在待折弯铜排上时,压块131能够将待折弯铜排的一端压紧。
在以上的技术方案中,当需要对铜排进行折弯时,首先将待折弯的铜排置于两夹块110之间夹紧,待折弯的一端伸出两夹块110之间设置;随后通过压块131将待折弯铜排的一端压紧,进一步保证待折弯铜排在折弯过程中的稳定性,随后折弯模头120在第一直线模组140的驱动下朝向待折弯铜排处移动,使得两夹块110以及压板133固定下的待折弯铜排的一端发生折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待折弯的铜排被限制在两夹块110之间外,还受到压块131的压紧作用;并且一般来说需要对铜排进行折弯时,铜排折弯工装是设置在一加工台200上的,因此可以将压块131设置在加工台200的相对面,也即通过压块131将待折弯的铜排抵紧在加工台200上。这样在夹块110、压块131以及加工台200的共同作用下,保证了铜排在折弯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铜排因折弯模头120作用发生偏移而导致的折弯精度不良。
在以上的技术方案中,第一直线模组140的作用是为了驱动折弯模头120朝向待折弯铜排移动,因此选用具有直线移动功能的组件比如电动推杆、气动推杆或者液压推杆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折弯效果,第一直线模组140选用液压推杆。
需要说明地是,缓冲件132的设置是为压块131的移动提供缓冲,避免压块131以较大的冲击力抵触在铜排上,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缓冲件132可以是弹性件,例如,缓冲件132可以是图1中所示的弹簧,或者,缓冲件132还可以是可自动控制的电动推杆或者气缸(图未示出)。其中,当缓冲件132是弹性件时,其一方面能够为压块131向下移动提供阻尼力,避免压块131以较大力冲击铜排,其另一方面能够在解除压缩的情况下自动带动压块131向下移动进行复位。
对于前述技术方案中的折弯模头120,其可以为一体式的结构,当其为一体式结构时,折弯模头120的挤压头直接在第一直线模组140的作用下抵触在待折弯铜排上,工件朝向成型面111所在侧折弯,在挤压头与成型面111作用下折弯成型。另外折弯模头120也可以是如图1-3中所示的分体式,这种折弯模头120包括一轮架121以及一转动设置在轮架121上的滚轮122,在这种分体式的技术方案中,折弯模头120通过滚轮122抵触在待折弯铜排上,防止在折弯过程中对铜排件造成刮伤,保证了铜排件的表面质量。
可以理解地是,在以上的技术方案中,铜排的成型形状是依赖于成型面111以及折弯模头120形状的,当需要改变铜排的折弯角度或者折弯半径时,可以通过更换夹块110以及折弯模头120以适应不同的成型要求。
以上的技术方案中,折弯模头120设置有一个,适用于单次折弯的或者朝向同一个方向的多次折弯的铜排,当铜排需要依次朝向不同的方向折弯时,基于以上的技术方案可以在单次折弯后将铜排由夹块110中取出,随后调整方向再次夹紧后进行折弯,但是这种方式无疑降低折弯工序效率。
基于对折弯方向不同的情形下对折弯效率的考量,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再次如图1所示,两夹块110相对设置的一端均设置有成型面111;对应地,折弯模头120设置有两个,且两折弯模头120相对设置;其中一个折弯模头120朝向第一方向折弯铜排,铜排移动后,另一折弯模头120能够朝向第二方向折弯铜排。
在这种技术方案下,两个折弯模头120相对设置,当加工工序为单次折弯时,可以使用其中的一个折弯模头120进行折弯,另一折弯模头120对应的第一直线模组140的输出端不伸出,使得不参与折弯工序的折弯模头120远离工作侧折弯模头120,避免对折弯后的铜排产生干涉。当加工工序为依次朝向不同的方向进行折弯时,两折弯模头120依次工作:其中一侧的折弯模头120首先朝向待折弯铜排移动进行折弯,随后待折弯的铜排在夹块110中移动一定的距离,另一侧的折弯模头120再次朝向该铜排移动进行另一方向的折弯。
这种技术方案,当铜排需要朝向不同的方向折弯时,无需将铜排从夹块110中取出,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前述的记载中,压块131是通过一缓冲件132设置在一压板133的底端的,由前述对技术方案的阐释中,缓冲件132可以是可自动控制的电动推杆或者气缸,或者缓冲件132可以为弹簧。当缓冲件132为自动控制的电动推杆或气缸时,需要控制系统配合使得压块131的升降与夹块110的移动同步,也即:当两夹块110相互靠近以夹紧待折弯铜排时,压块131需要向下移动以压紧该待折弯的铜排;当两夹块110相互远离使得两夹块110间的铜排能够移动时,压块131需要向上移动以释放其压紧的铜排。
当夹块110的移动是通过一驱动系统实现时,需要该驱动系统与前述自动控制的电动推杆或者气缸的控制系统进行配合,一般是引入外部控制系统如PLC控制器实现上述配合。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给出一个更好的技术方案,再次如图3所示,在该技术方案中,缓冲件132选用弹簧,当以弹簧作为缓冲件132时,往往需要设置一导向杆139保证压块131移动的稳定性。其中导向杆139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压块131的顶端,导向杆139的另一端滑动穿过压板133设置,弹簧套设在导向杆139的外侧,且弹簧的一端连接在压块131的顶端,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压板133的底端,该铜排折弯工装还包括辅助板134、移动轨135、滑框136以及滑销137。
其中,辅助板134设置有两个,且两辅助板134分别固定设置在对应夹块110的一侧,辅助板134朝向对应夹块110的一侧沿横向设置有滑轨1341,夹块110通过对应滑轨1341滑动设置在辅助板134的一侧;移动轨135沿竖向固定设置于辅助板134的顶端;滑框136沿竖向滑动设置于移动轨135的一侧,且两滑框136分别设置于压板133的一侧;且滑框136呈距压板133愈远竖向高度愈低的倾斜状设置;滑销137滑动设置于对应滑框136中,且滑销137的一端通过连杆138与对应夹块110固定连接,使得两夹块110相互远离/靠近时通过滑销137及滑框136带动压板133及压块131沿竖向向上/向下移动。
在这种技术方案中,当两夹块110相互远离时,两滑销137在连杆138的作用下在对应的滑框136中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由于滑框136是倾斜设置的,且随着滑框136距离压板133愈远其高度愈低,也即滑销137相互远离时是从滑框136的较高一侧向较低一侧滑动;在滑动的过程中,由于滑销137的高度是固定的,滑框136在滑销137的作用下沿竖向向上移动;在两侧滑框136的作用下,压板133向上移动,通过弹簧的带动,压块131向上移动。
当两夹块110相互靠近夹紧待折弯铜排时,基于前述的原理,两滑销137相互靠近,带动对应滑框136向下移动,进而使得压板133向下移动,压板133压缩弹簧,在弹簧的作用下,压块131抵触在待折弯铜排上。
在这种方案中,通过滑框136以及移动轨135的设置,使得压块131的升降与夹块110的移动同步,且无需引入复杂的控制系统,结构简单巧妙。
可以理解地是,在以上的技术方案中,为了使得滑框136相对于压板133移动的稳定性,在压板133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辅助杆1331,且两辅助杆1331均是沿纵向设置,滑框136靠近压板133的一侧是滑动设置在对应辅助杆1331上的。
可以理解地是,为了避免压板133从导向杆139的一端脱离,在导向杆139远离压块13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限位环;同样地,为了避免滑框136从辅助杆1331的末端脱离,在辅助杆1331远离压板133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限位环。
由以上记载可知,夹块110是滑动设置在辅助板134一侧的;具体来说,辅助板134的一侧设置有滑轨1341,夹块110滑动设置于滑轨1341上。在有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夹块110移动的稳定性,在辅助板134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设置有端板1342,夹块110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设置有第一滑杆112,第一滑杆112均滑动穿过对应的端板1342设置。
需要说明地是,为了避免第一滑杆112由端板1342处滑脱,一般常在第一滑杆112的末端固定设置限位环,第一滑杆112的滑动行程限制在限位环与夹块110之间。
两夹块110相互靠近能够将待折弯的铜排夹紧,两夹块110相互远离能够释放夹紧的铜排,在具体的技术方案中,夹块110的驱动可以使用具有直线输出的驱动机构,例如电动推杆、气缸或者液压推杆等;当两侧的夹块110均需要移动时,直线输出驱动机构需要设置两个,同样地,需要引入控制系统控制两夹块110移动的同步性。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给出的技术方案中,如图6所示,该铜排折弯工装还包括第二直线模组151、第一传动齿条152以及第二传动齿条153,其中第一传动齿条152设置于夹块110相互远离的一端;第二传动齿条153均固定设置于第二直线模组151的输出端,且第二传动齿条153与第一传动齿条152传动连接,使得第二直线模组151能够通过第一传动齿条152带动两夹块110相互远离/靠近。
在这种技术方案中,通过传动连接在同一第二直线模组151输出端的两第一传动齿条152,无需使用控制系统即可保证两夹块110移动的稳定性。
第二直线模组151的作用是将其直线输出转化为两第二传动齿条153的直线移动,因此第二直线模组151选用具有直线输出的驱动机构,比如电动推杆、气缸或者液压推杆均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直线模组151选用电动推杆。
两第二传动齿条153均设置在第二直线模组151的输出端,在实际的技术方案中,作为第二直线模组151的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可以固定设置一支架154,两第二传动齿条153通过两连接杆155分别固定设置在支架154的两端。
第二传动齿条153是传动设置在对应第一传动齿条152一端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齿条152需要带动夹块110沿纵向移动,第二传动齿条153的移动方向为横向,因此需要设置传动结构调整传动方向。
在具体的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直齿轮调整传动方向,也即第一传动齿条152啮合一直齿轮,该直齿轮的另一侧啮合第二传动齿条153,这种方案中,需要第一传动齿条152与第二传动齿条153啮合在直齿轮的不同高度以避免两者运动发生干涉。
在一种较优的方案中,第一传动齿条152啮合第一齿轮156,第一齿轮156的中轴可拆卸地与第二齿轮157的中轴连接,第二传动齿条153啮合在第二齿轮157上,在这种方案中,通过第一齿轮156与第二齿轮157的设置不仅能够调整传动方向,而且能够通过不同外径的第一齿轮156与第二齿轮157调整第一传动齿条152与第二传动齿条153的传动比,使得其适用性更广。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记载的是折弯设备,如图4和图5所示,该折弯设备包括前述的铜排折弯工装,并且该折弯设备还包括加工台200、夹板310和推板410。
其中,加工台200用于承载铜排折弯工装,也即铜排折弯工装设置在加工台200的顶端;夹板310相对设置于加工台200的顶部,待折弯铜排能够由两相对设置的夹板310间移动;推板410设置在夹板310远离铜排折弯工装的一侧,推板410受驱动能够将夹板310中的待折弯铜排推动至铜排折弯工装处。
在这种技术方案中,铜排折弯工装设置在加工台200的表面,夹板310用作待折弯铜排的“移动通道”,且待折弯铜排的移动是通过推板410的推动实现的。也即在实际加工的过程中通过机械手或者人工等方式将待折弯的铜排依序放入两夹板310之间,推板410推动靠近推板410侧的一个铜排,其余的铜排在该推力的作用下在两夹板310之间移动,靠近铜排折弯工装一侧的一个铜排继而进入到两夹块110之间,两夹块110将其夹紧后进行折弯操作。
可以理解地是,在以上的技术方案中,铜排是由两夹板310之间进入到两夹块110之间的,为了保证铜排能够顺畅地过渡,一个较优的方案是两夹板310的对称面与两夹块110的对称面是共面的,也即铜排由两夹板310之间移动到两夹块110之间时是保持近直线运动的。
在以上的技术方案中,推板410的作用是为了推动位于两夹板310之间的铜排,因此推板410的驱动可以来自于铜排放置工序,比如当使用机械手或者人工将铜排放置在两夹板310之间时,放置完成后直接再推动一下推板410,即可实现铜排沿夹板310的移动。当然,也可以单独设置直线模组用于驱动推板410的移动,例如推板410远离夹板310的一侧可以设置可自主控制的电动推杆、气缸或者液压推杆等,也能够实现推板410推动铜排移动。
当使用单独设置的直线模组驱动推板410移动时,需要注意铜排移动夹块110移动的同步性,也即需要保证最远离推板410一侧的一个铜排移动至夹块110处时两夹块110是相互远离的状态以使得铜排能够顺利移动至两夹块110之间。当然,这一同步性同样可以通过外置的控制系统实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给出了一个更优的技术方案,在此技术方案中,推板410移动的驱动与夹块110移动的驱动来自同一驱动机构,也即推板410也是受第二直线模组151驱动的。在这种技术方案中,再次如图6所示,第二直线模组151的输出端固定设置有支架154,两第二传动齿条153均通过连接杆155固定设置于支架154的一侧;且推板410通过调节组件420设置于支架154朝向铜排折弯工装的一侧;其中,调节组件420包括:第二滑杆421,固定设置于推板410的一侧,且第二滑杆421滑动穿过支架154设置;推板410朝向支架154的一侧设置有螺杆422,螺杆422螺纹穿过支架154设置,转动螺杆422能够调节推板410与支架154之间距离。
在这种技术方案中,第二直线模组151一方面能够通过支架154带动两第二传动齿条153移动,在前述的记载中可以得知,带动夹块110移动的第一传动齿条152是传动设置在对应的第二传动齿条153一侧的,使得直线模组能够控制夹块110的开合;另一方面第二直线模组151能够带动推板410移动以推动铜排移动,保证了铜排移动与夹块110移动的同步性。
并且,在这一技术方案中,推板410是通过调节组件420设置在支架154一侧的,调节组件420的设置方便调整推板410与支架154之间的距离,在不改变第二直线模组151的移动距离情况下能够调整单次推动进给,使其适用性更好。
另外,在这种技术方案中,推板410是相对于加工台200的操作面滑动移动的,在有的技术方案中,第二直线模组151设置在加工台200操作面的底端,支架154是通过开设在加工台200上的第一滑槽201相对于加工台200移动的。
基于前述的记载,待折弯的铜排是由两夹板310之间移动至铜排折弯工装处的,在实际安装过程中,两夹板310之间的距离是刚好能够使得该铜排通过,也即夹板310间距略大于铜排的厚度,为了适应不同厚度的铜排,夹板310可以采用可拆卸安装,比如使用螺栓等连接方式连接。
更优的方案是,如图7所示,对应夹板310的底端固定设置有连接板321,两连接板321之间穿设有同一调节丝杠322,且该调节丝杠322螺纹穿过两连接板321设置,当调节丝杠322转动时两连接板321带动两夹板310相互远离或者靠近,使得夹板310间距适应不同厚度铜排。
这种方案中,通过转动调节丝杠322即可调节两夹板310之间的距离,方便适用于不同厚度的铜排。可以理解地是,为了方便转动调节丝杠322,在调节丝杠322其中一侧的末端固定设置有手盘323,通过转动手盘323即可方便调节两夹板310间距。
可以理解地是,当通过调节丝杠322调节夹板310间距时,夹板310是滑动设置在加工台200上的,为了保证夹板310移动的稳定性,在有的技术方案中,加工台200的操作面上开设有第二滑槽202,夹板310通过第二滑槽202滑动设置在加工台200的顶端。
当铜排从两夹板310之间通过时,铜排侧壁与夹板310侧壁为摩擦接触,如若夹板310长度较长,则铜排与夹板310接触面处可能会存在有划痕,因此在本申请给出的一个实施例中,再次如图7所示,两夹板310靠近推板410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第一定位板331,两第一定位板331相对设置,待折弯铜排在推板410推动下由两第一定位板331间朝向铜排折弯工装处移动;两夹板310靠近铜排折弯工装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第二定位板332,两第二定位板332相对设置,且两辅助板134可拆卸设置在对应第二定位板332上;两夹板310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支撑轮333,且支撑轮333是可转动地设置在夹板310的一侧,且两夹板310上的支撑轮333相对设置,待折弯的铜排在推板410的作用下由两侧支撑轮333之间移动至铜排折弯工装处。
也即在这种技术方案中,两第一定位板331与两第二定位板332之间的间距对应待折弯铜排的厚度,待折弯的铜排由第一定位板331进行定位,随后进入到支撑轮333处,在两侧支撑轮333的支撑下朝向铜排折弯工装所在处移动,支撑轮333可以设置为橡胶轮,减少待折弯铜排表面的划痕,保证铜排的表面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技术方案中所称的“两夹板310上的支撑轮333相对设置”,其中,每侧夹板310上的支撑轮333可能设置有多个,这一限定并不意味着每侧夹板310上的支撑轮333需要与另一侧夹板310上的支撑轮333一一对应设置,由于支撑轮333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两夹板310之间的铜排能够稳定地移动,且移动过程中减少铜排表面的划痕,因此支撑轮333的设置能够保证对铜排的支撑作用即可。
在有的实施例中,两侧的支撑轮333可以是如图8所示的一一对应的方式,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两侧的支撑轮333也可以是如图9所示的相错设置的方式,这种方式也能够保证对铜排稳定地支撑。
也即在以上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定位板331的作用是对铜排进行第一次定位,保证铜排能够进入两侧支撑轮333之间,第二定位板332的作用是对即将进入到夹块110中的铜排再次进行定位。
在上述方案中,当使用机械手或者人工放置铜排时,需要将铜排放置在两第一定位板331之间,由于第一定位板331的作用是对铜排进行第一次定位,因此其高度大致接近铜排在竖向的高度,因此在将铜排放置到其中的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控制精度。
在有的实施例中,两夹板310朝向推板410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延长板334,两延长板334相对设置。在这种方案中,可以先将待折弯的铜排放置在两延长板334之间,延长板334在竖向的高度不需要大概接近铜排在竖向的高度,其高度能保证铜排在两延长板334之间不至倾斜歪倒即可。
更好的方案时,两延长板334间距随靠近推板410而增大。这种方案更加方便铜排的放置。
折弯完成后的铜排在其他铜排的推动下从两夹块110之间脱离,后续通过传输带或者人工等将折弯后的铜排进行收集。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加工台200上在铜排折弯工装所在侧开设有下料口203;加工台200的底端与下料口203对应地放置有集料箱(图中未示出),折弯后的铜排能够经由下料口203进入集料箱。通过集料箱将折弯后的铜排进行收集,便于后续集中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铜排直接由下料口203处掉落入集料箱中,在有的方案中,在下料口203处固定设置有下料板(图中未示出),下料板能够延伸至集料箱中,折弯后的铜排由下料板处滑落至集料箱中,减少铜排间的磕碰。
本申请记载的折弯设备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
将多个待折弯铜排依次置于两夹板310之间;
基于折弯距离设置推板410的推进距离,推板410推动靠近推板410一侧的铜排,多个铜排由两夹板310之间移动;
靠近铜排折弯工装一侧的铜排从两夹板310之间进入两夹块110之间,且被两夹块110夹紧;
压块131将夹紧在夹块110之间的铜排的一端压紧;
折弯模头120朝向铜排远离压块131的一端移动,将该端折弯;
推板410继续推动另一靠近推板410的铜排,折弯后的铜排由两夹块110之间移出。
具体来说,根据待折弯铜排件的厚度对支撑轮333之间的距离调节,调节时,通过手盘323转动调节丝杠322驱动连接板321相互远离,使连接板321带动夹板310滑动,以便于调节两排支撑轮333之间的间距,从而适应不同厚度的铜排件折弯送料,此时夹板310带动第一定位板331和延长板334同步对送料间距调节,并且带动第二定位板332对夹块110之间的距离调节。
然后将第一个待折弯的铜排件放置在夹板310之间,并且使夹块110夹紧铜排件的待折弯处,接着将多个铜排件依次排列在夹板310之间,并且使最后一个铜排件位于延长板334的内侧,且通过调节组件420对推板410调节,以根据铜排件每次的折弯线距离设置推板410推进距离。
开始折弯时,根据铜排件的折弯方向,选择对应折弯模头120对铜排件折弯,然后自动复位,然后电第二直线模组151通过驱动支架154在第一滑槽201的内侧滑动,使支架154带动推板410推动铜排件前进,同时支架154带动第一传动齿条152及第二传动齿条153移动,此时两夹块110相互远离,自动解除对铜排件的固定,以保证铜排件顺利前进。
随后第二直线模组151根据对推板410的推进距离原路返回复位,此时第二直线模组151再次通过第一传动齿条152及第二传动齿条153驱动夹块110对铜排件夹紧,保证了铜排件折弯时的稳定性。
折弯后的铜排件随着后续铜排件的推动自动脱离加工台200的顶部,以便于自动下料,并且在上料时将铜排件放置在延长板334之间即可,方便上料操作。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6)
1.一种折弯设备,包括一种铜排折弯工装,其特征在于,铜排折弯工装包含:
夹块(110),设置有两个,且两夹块(110)相对设置用于夹紧待折弯铜排,且至少其中一个夹块(110)的一端设置有成型面(111);
折弯模头(120),设置在两夹块(110)的一侧,且所述折弯模头(120)受第一直线模组(140)驱动能够朝向成型面(111)方向移动以折弯待折弯铜排;
压块(131),设置在两所述夹块(110)远离折弯模头(120)的一侧,且所述压块(131)通过一缓冲件(132)活动设置在一压板(133)的底端,使得当折弯模头(120)作用在待折弯铜排上时,所述压块(131)能够将待折弯铜排的一端压紧;
缓冲件(132)为弹簧,以弹簧作为缓冲件(132),通过一导向杆(139)保证压块(131)移动的稳定性;导向杆(139)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压块(131)的顶端,导向杆(139)的另一端滑动穿过压板(133)设置,弹簧套设在导向杆(139)的外侧,且弹簧的一端连接在压块(131)的顶端,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压板(133)的底端;
两所述夹块(110)相对设置的一端均设置有成型面(111);对应地,所述折弯模头(120)设置有两个,且两所述折弯模头(120)相对设置;其中一个所述折弯模头(120)朝向第一方向折弯铜排;铜排移动后,另一所述折弯模头(120)能够朝向第二方向折弯铜排;
还包括:辅助板(134),设置有两个,且两所述辅助板(134)分别固定设置在对应夹块(110)的一侧,所述辅助板(134)朝向对应夹块(110)的一侧沿横向设置有滑轨(1341),所述夹块(110)通过对应滑轨(1341)滑动设置在所述辅助板(134)的一侧;
移动轨(135),沿竖向固定设置于所述辅助板(134)的顶端;
滑框(136),沿竖向滑动设置于所述移动轨(135)的一侧,且两所述滑框(136)分别设置于压板(133)的一侧;且所述滑框(136)呈距所述压板(133)愈远竖向高度愈低的倾斜状设置;
滑销(137),滑动设置于对应所述滑框(136)中,且所述滑销(137)的一端通过连杆(138)与对应所述夹块(110)固定连接,使得两夹块(110)相互远离/靠近时通过滑销(137)及滑框(136)带动所述压板(133)及压块(131)沿竖向向上/向下移动;
当两夹块(110)相互远离时,两滑销(137)在连杆(138)的作用下在对应的滑框(136)中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滑框(136)是倾斜设置的,随着滑框(136)距离压板(133)愈远其高度愈低,滑销(137)相互远离时是从滑框(136)的较高一侧向较低一侧滑动;在滑动的过程中,由于滑销(137)的高度是固定的,滑框(136)在滑销(137)的作用下沿竖向向上移动;在两侧滑框(136)的作用下,压板(133)向上移动,通过弹簧的带动,压块(131)向上移动;
还包括:
第二直线模组(151);
第一传动齿条(152),设置于所述夹块(110)相互远离的一端;
第二传动齿条(153),均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直线模组(151)的输出端,且所述第二传动齿条(153)与所述第一传动齿条(152)传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直线模组(151)能够通过所述第一传动齿条(152)带动两所述夹块(110)相互远离或靠近;
第一传动齿条(152)啮合第一齿轮(156),第一齿轮(156)的中轴可拆卸地与第二齿轮(157)的中轴连接,第二传动齿条(153)啮合在第二齿轮(157)上,通过第一齿轮(156)与第二齿轮(157)的设置不仅能够调整传动方向,而且能够通过不同外径的第一齿轮(156)与第二齿轮(157)调整第一传动齿条(152)与第二传动齿条(153)的传动比;
折弯设备还包括:
加工台(200),所述铜排折弯工装设置在所述加工台(200)的顶端;
夹板(310),相对设置于所述加工台(200)的顶部,待折弯铜排能够由两相对设置的夹板(310)间移动;
推板(410),设置在所述夹板(310)远离铜排折弯工装的一侧,所述推板(410)受驱动能够将夹板(310)中的待折弯铜排推动至铜排折弯工装处;
连接板(321),固定设置于对应夹板(310)的底端;
调节丝杠(322),螺纹穿过两所述连接板(321)设置,当所述调节丝杠(322)转动时两连接板(321)带动两夹板(310)相互远离或者靠近,使得夹板(310)间距适应不同厚度铜排;
所述第二直线模组(151)的输出端固定设置有支架(154),两所述第二传动齿条(153)均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架(154)的一侧;
且所述推板(410)通过调节组件(420)设置于所述支架(154)朝向铜排折弯工装的一侧;其中,所述调节组件(420)包括:
第二滑杆(421),固定设置于推板(410)的一侧,且第二滑杆(421)滑动穿过所述支架(154)设置;
螺杆(422),设置于所述推板(410)朝向所述支架(154)的一侧,且所述螺杆(422)螺纹穿过所述支架(154)设置,使得转动螺杆(422)能够调节所述推板(410)与支架(154)之间距离;
两所述夹板(310)靠近所述推板(410)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第一定位板(331),两所述第一定位板(331)相对设置,待折弯铜排能够在推板(410)推动下由两所述第一定位板(331)间朝向铜排折弯工装处移动;
两所述夹板(310)靠近铜排折弯工装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第二定位板(332),两所述第二定位板(332)相对设置,且两所述辅助板(134)可拆卸设置在对应所述第二定位板(332)上;
还包括:支撑轮(333),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夹板(310)的一侧,且两所述夹板(310)上的支撑轮(333)相对设置,待折弯的铜排在推板(410)的作用下由两侧支撑轮(333)之间移动至铜排加工工装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设备,所述铜排折弯工装还包括:
端板(1342),设置在两所述辅助板(134)相互远离的一端;
第一滑杆(112),设置在两所述夹块(110)相互远离的一端,且所述第一滑杆(112)均滑动穿过对应所述端板(1342)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台(200)上在铜排折弯工装所在侧开设有下料口(203);
所述加工台(200)的底端与所述下料口(203)对应地放置有集料箱,折弯后的铜排能够经由所述下料口(203)进入所述集料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设备,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夹板(310)朝向所述推板(410)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延长板(334),两所述延长板(334)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弯设备,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延长板(334)间距随靠近所述推板(410)而增大。
6.铜排折弯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折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多个待折弯铜排依次置于两夹板(310)之间;
基于折弯距离设置推板(410)的推进距离,推板(410)推动靠近推板(410)一侧的铜排,多个铜排由两夹板(310)之间移动;
靠近铜排折弯工装一侧的铜排从两夹板(310)之间进入两夹块(110)之间,且被两夹块(110)夹紧;
压块(131)将夹紧在夹块(110)之间的铜排的一端压紧;
折弯模头(120)朝向铜排远离压块(131)的一端移动,将该端折弯;
推板(410)继续推动另一靠近推板(410)的铜排,折弯后的铜排受相邻铜排的推动由两夹块(110)之间移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727894.XA CN117428048B (zh) | 2023-12-15 | 2023-12-15 | 铜排折弯工装、折弯设备及其折弯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727894.XA CN117428048B (zh) | 2023-12-15 | 2023-12-15 | 铜排折弯工装、折弯设备及其折弯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428048A CN117428048A (zh) | 2024-01-23 |
CN117428048B true CN117428048B (zh) | 2024-02-13 |
Family
ID=89551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727894.XA Active CN117428048B (zh) | 2023-12-15 | 2023-12-15 | 铜排折弯工装、折弯设备及其折弯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428048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057185A1 (fr) * | 2016-10-06 | 2018-04-13 | Gaztransport Et Technigaz | Machine de pliage pour former une ondulation dans une tole metallique |
CN210059412U (zh) * | 2019-04-17 | 2020-02-14 | 南通雄泰铜业有限公司 | 一种铜排折弯加工装置 |
CN112317569A (zh) * | 2020-11-09 | 2021-02-05 | 山东高机工业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全自动数控铜排折弯机 |
CN217412005U (zh) * | 2022-02-24 | 2022-09-13 | 绵阳腾昀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铜排设备的折弯工装 |
CN117019939A (zh) * | 2023-08-28 | 2023-11-10 | 江苏易实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铜排软连接折弯方法及其折弯装置 |
-
2023
- 2023-12-15 CN CN202311727894.XA patent/CN11742804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057185A1 (fr) * | 2016-10-06 | 2018-04-13 | Gaztransport Et Technigaz | Machine de pliage pour former une ondulation dans une tole metallique |
CN210059412U (zh) * | 2019-04-17 | 2020-02-14 | 南通雄泰铜业有限公司 | 一种铜排折弯加工装置 |
CN112317569A (zh) * | 2020-11-09 | 2021-02-05 | 山东高机工业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全自动数控铜排折弯机 |
CN217412005U (zh) * | 2022-02-24 | 2022-09-13 | 绵阳腾昀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铜排设备的折弯工装 |
CN117019939A (zh) * | 2023-08-28 | 2023-11-10 | 江苏易实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铜排软连接折弯方法及其折弯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428048A (zh) | 2024-0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663018C2 (ru) | Гибочная машина для листового металла | |
CN210547671U (zh) | 一种电子元器件自动成型剪脚装置 | |
CN114407155A (zh) | 一种全自动的木板定位打孔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RU2043815C1 (ru) | Прессовый агрегат | |
CN110497430B (zh) | 一种多工位精密机械手 | |
CN116599307A (zh) | 一种扁线电机定子铜线成型设备 | |
CN117428048B (zh) | 铜排折弯工装、折弯设备及其折弯方法 | |
CN112061772B (zh) | 一种智能化铁芯自动上料系统 | |
CN108515166B (zh) | 一种铸件浇排系统自动分离机及其应用 | |
CN115255072B (zh) | 一种智能化自动顶弯设备 | |
CN110696067A (zh) | 一种基于眼镜镜片剪切设备的剪切方法 | |
CN110947806A (zh) | 一种全自动弯管设备和方法 | |
CN102172728A (zh) | 一种铝基电路板冲压设备自动送料机构 | |
CN116571603A (zh) | 一种电熨斗自动弯管机 | |
CN113477824B (zh) | 一种冲压模自动脱模进料系统 | |
CN212502804U (zh) | 一种智能化铁芯自动上料系统 | |
CN205110479U (zh) | 一种全自动钥匙胚冲压机 | |
CN211729901U (zh) | 一种带双出模定位机构的硫化机 | |
CN209903742U (zh) | 一种eps泡沫成型模块插件装置 | |
CN106938780A (zh) | 一种油缸整形送料机构 | |
CN114210816A (zh) | 一种全自动管材冲孔机 | |
CN118237470B (zh) | 板材冲压落料生产装置 | |
US5749290A (en) | Press transfer apparatus | |
CN114433670B (zh) | 一种展示架板件折弯加工的自动送料装置 | |
CN110560594A (zh) | 一种自动追踪扭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