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24776B - 数据传输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24776B
CN117424776B CN202311745317.3A CN202311745317A CN117424776B CN 117424776 B CN117424776 B CN 117424776B CN 202311745317 A CN202311745317 A CN 202311745317A CN 117424776 B CN117424776 B CN 1174247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data
ports
port
uni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453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24776A (zh
Inventor
周雪强
卢波
黄章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utong Lianf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utong Lianf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utong Lianf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utong Lianf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4531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247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24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247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247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247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006Architecture of a communication n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006Architecture of a communication node
    • H04L12/40032Details regarding a bus interface enhanc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涉及数据传输技术领域,设计由多个数据传输单元级联而成的数据传输系统,数据传输单元包括通过数据总线相互连接的多个数据传输端口;通过建立数据传输单元中所设置的数据管理系统分别与多个数据传输端口的通讯连接,实现在检测到任意数据传输端口触发预设数据传输条件时,控制数据传输端口之间基于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数据管理系统与其他数据传输单元上的数据管理系统分别建立通讯连接,用于控制数据传输单元与其他数据传输单元基于级联关系进行数据传输,扩大了数据传输范围,避免需接入同一局域网环境或相同子网的网络存在的弊端,消除了设备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局限性。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简称为DLNA)是由索尼、英特尔和微软发起的一个非盈利性组织,旨在解决电子设备之间共享数字媒体内容。
但基于DLNA所能实现的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数据共享,要求进行数据传输的电子设备需接入同一局域网环境或相同子网的工作网络或者相同的公共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前期设备复杂。且对于不同局域网环境、不同子网的工作无法利用DLNA实现数据传输。因此,常规的基于DLNA的数据传输只局限于局部范围内的电子设备,无法应用于更广阔的数据传输范围,使得电子设备之间数据传输存在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地在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旨在解决常规的基于DLNA的数据传输方案,使得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存在局限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地,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所述数据传输系统由多个数据传输单元级联而成,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包括:
通过数据总线相互连接的多个数据传输端口;
数据管理系统,所述数据管理系统分别与多个所述数据传输端口建立通讯连接,用于在对各所述数据传输端口的传输检测过程中,检测到任意所述数据传输端口触发预设数据传输条件时,控制所述数据传输端口之间基于所述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以及,所述数据管理系统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上的数据管理系统分别建立通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基于级联关系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数据传输端口包括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多个所述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的一端分别接在所述数据总线上,多个所述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的另一端与对应的设备建立通讯连接。
可选地,所述数据传输单元通过所述数据总线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上的数据总线建立连接关系。
可选地,所述数据传输端口包括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和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多个所述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的一端分别接在所述数据总线上,多个所述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的另一端与对应的设备建立通讯连接;
所述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上的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建立通讯连接关系。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所述数据传输系统由多个数据传输单元级联而成,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包括数据总线,通过所述数据总线相互连接的多个数据传输端口,和与多个所述数据传输端口分别建立通讯连接的数据管理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对各所述数据传输端口的传输检测过程中,若检测到任意所述数据传输端口触发预设数据传输条件,则控制所述数据传输端口之间基于所述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或控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基于级联关系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在所述若检测到任意所述数据传输端口触发预设数据传输条件的步骤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将触发所述预设数据传输条件的数据传输端口确定为数据输出端口,将所述数据输出端口输出的传输数据所要到达的目标设备对应接入到数据传输端口确定为数据接入端口。
可选地,所述数据传输端口包括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所述控制所述数据传输端口之间基于所述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和所述数据接入端口均接入同一所述数据总线的情形下,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将所述传输数据输出到所述数据总线上,并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所述数据接入端口接入所述传输数据,以基于所述数据接入端口将所述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目标设备中。
可选地,所述数据传输端口包括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和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在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和所述数据接入端口接入的不为同一所述数据总线时,所述控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基于级联关系进行数据传输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级联关系为通过各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中的所述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建立的连接关系时,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互为数据传输关系的目标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之间的通讯连接通道导通,基于导通的通讯连接通道控制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和所述数据接入端口进行数据传输;或,在所述级联关系为通过各所述数据传输单元的所述数据总线建立的连接关系时,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和所述数据接入端口基于所述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处理程序,所述计算机处理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处理程序,所述计算机处理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提出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通过设计一种由多个数据传输单元级联而成的数据传输系统,该数据传输单元包括通过数据总线相互连接的多个数据传输端口,使得数据传输端口分别接入的设备所要传输的传输数据能够通过数据传输端口转移到数据总线上,再通过数据总线转移到所要共享的设备所对应的数据传输端口上,降低了数据传输的复杂度;通过建立数据传输单元中所设置的数据管理系统分别与多个数据传输端口的通讯连接,实现在对各数据传输端口的传输检测过程中,检测到任意数据传输端口触发预设数据传输条件时,控制数据传输端口之间基于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满足设备之间的数据相互传输共享的便捷性和灵活性;以及,数据管理系统与其他数据传输单元上的数据管理系统分别建立通讯连接,用于控制数据传输单元与其他数据传输单元基于级联关系进行数据传输,实现多个数据传输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扩大了数据传输的范围,避免了需接入同一局域网环境或相同子网的工作网络或者相同的公共网络存在的弊端,消除了设备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局限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数据传输系统的模块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各数据传输单元间所能建立的一种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单个数据传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两个数据传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各数据传输单元间所能建立的另一种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两个数据传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数据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例流程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地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终端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终端为数据传输设备,如图1所示,该数据传输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CPU,网络接口1004,用户接口1003,存储器1005,通信总线1002。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可选用户接口1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
可选地,数据传输设备还可以包括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传感器、WiFi模块等等。其中,传感器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数据传输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数据传输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计算机处理程序。
在图1所示的数据传输设备中,网络接口1004主要用于连接后台服务器,与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用户接口1003主要用于连接客户端(用户端),与客户端进行数据通信;而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计算机处理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
在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对各所述数据传输端口的传输检测过程中,若检测到任意所述数据传输端口触发预设数据传输条件,则控制所述数据传输端口之间基于所述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或控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基于级联关系进行数据传输。
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计算机处理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
若检测到任意所述数据传输端口触发预设数据传输条件的步骤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将触发所述预设数据传输条件的数据传输端口确定为数据输出端口,将所述数据输出端口输出的传输数据所要到达的目标设备对应接入到数据传输端口确定为数据接入端口。
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计算机处理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
控制所述数据传输端口之间基于所述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和所述数据接入端口均接入同一所述数据总线的情形下,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将所述传输数据输出到所述数据总线上,并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所述数据接入端口接入所述传输数据,以基于所述数据接入端口将所述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目标设备中。
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计算机处理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
控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基于级联关系进行数据传输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级联关系为通过各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中的所述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建立的连接关系时,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互为数据传输关系的目标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之间的通讯连接通道导通,基于导通的通讯连接通道控制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和所述数据接入端口进行数据传输;或,在所述级联关系为通过各所述数据传输单元的所述数据总线建立的连接关系时,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和所述数据接入端口基于所述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
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的模块示意图,所述数据传输系统由多个数据传输单元10级联而成,所述数据传输单元10包括:
通过数据总线L相互连接的多个数据传输端口20。在本示例中,数据传输端口20的一端接入到数据总线L中,而数据传输端口20的另一端与具备DLNA功能、且存在数据传输需求的设备建立通讯连接,设备中所需要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数据可输出到其对应接入的数据传输端口20上,同理,设备所需接入的传输数据也可通过其对应接入的数据传输端口20接入,因此通过同一数据总线L连接在一起的数据传输端口20能够基于数据总线L,接入需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数据后,将该传输数据输入到其他数据传输端口20所属的设备上,以此实现接入到同一数据总线L上的设备间的数据传输。其中,数据总线L接入到计算机组件上,通过计算机组件实现数据传输。
数据管理系统30,所述数据管理系统30分别与多个所述数据传输端口20建立通讯连接,用于在对各所述数据传输端口20的传输检测过程中,检测到任意所述数据传输端口20触发预设数据传输条件时,控制所述数据传输端口20之间基于所述数据总线L进行数据传输;以及,所述数据管理系统30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10上的数据管理系统30分别建立通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10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10基于级联关系进行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数据传输条件为任一数据传输单元10中的数据传输端口20存在其所接入的设备输出的需进行传输的传输数据时,若存在该传输数据的数据传输端口20和该传输数据所需传入的设备所接入的数据传输端口20设置在同一数据传输单元10上,则直流通过总线数据进行数据传输,实现同一数据传输单元10上的数据的便捷传输;若存在该传输数据的数据传输端口20和该传输数据所需传入的设备所接入的数据传输端口20不设置在同一数据传输单元10上,则基于存在该传输数据的数据传输端口20所处的数据传输单元10与该传输数据所需传入的设备所接入的数据传输端口20所处的数据传输单元10之间的级联关系进行数据传输,最大程度上实现同一数据传输系统中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具体的,参照图3所示,所述数据传输端口20包括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多个所述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的一端分别接在所述数据总线L上,多个所述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的另一端与对应的设备建立通讯连接。
图3为本示例所设计的数据传输端口20包括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时的数据传输单元10拓扑。由图3可知,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基于数据总线L与其他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进行数据交换。
以图4为例。假设,一个数据传输单元10中存在两个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即第一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1和第二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2,第一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1和第二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2的一端分别均接入到同一数据总线L上,第一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1的另一端与移动设备U1建立通讯连接,第二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2的另一端与投屏设备U2建立通讯连接,若此时第一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1所接入的移动设备U1存在需向投屏设备U2进行投屏的需求,则此时移动设备U1将需投屏到投屏设备U2上的数据输出到第一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1上,形成输出数据,数据管理系统30在对第一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1的检测过程中,检测到该传输数据时,对该传输数据中所包括的目标地址进行解析,解析得到投屏设备U2的目标地址后,根据该目标地址控制第二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2接入该传输数据后,投屏设备U2通过第二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2对该传输数据进行接收后进行投屏操作。同时,若投屏设备U2的用户存在对该进行投屏的传输数据进行修改,且触发将修改的数据返回给到第一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1时,第二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2接入修改后的传输数据,数据管理系统30在对第二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2的检测过程中,检测到该修改后的传输数据时,对该修改后的传输数据中所包括的目标地址进行解析,得到移动设备U1的目标地址后,根据该目标地址控制第一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1接入该修改后的传输数据进行显示运行。
其中,该传输数据可以为任何可进行传输的数据,例如图像、文字、具体操作等等。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传输单元10通过所述数据总线L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10上的数据总线L建立连接关系。
图3所示的各数据传输单元10之间的级联关系为本示例所能实现的其中一种。
在该级联关系中,各数据传输单元10之间通过单元内所设置的数据总线L建立连接联系,在数据传输单元10之间的实际距离较近的情形下,可通过该级联关系建立各数据传输单元10之间的连接。
而数据传输单元10之间是否进行数据传输由设置在各数据传输单元10上的数据管理系统30决定。
以图5为例,对两个数据传输单元10(即图5中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101和第二数据传输单元102)之间的数据传输进行说明。
第一数据传输单元101上的第一数据管理系统301检测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101中的第一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1存在需传输到其他设备上的传输数据时,通过对该传输数据的目标地址的解析,得到的目标地址所接入的第二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2不接入在第一数据传输单元101的数据总线L上时,此时第一数据管理系统301通过与第二数据管理系统30之间的通讯连接关系,获取到该目标地址所接入的第二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2接入在第二数据传输单元102的数据总线L上,则此时第二数据传输单元102上的第二数据管理系统302控制目标地址所接入的第二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2通过相接的数据总线L接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101上输出该传输数据的第一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1所传出的传输数据,实现数据传输单元10之间的直接数据传输,避免了需通过转换路径存在的数据传输时延高的情况。
具体的,参照图6所示,所述数据传输端口20包括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和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202,多个所述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的一端分别接在所述数据总线L上,多个所述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的另一端与对应的设备建立通讯连接;所述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202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10上的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202建立通讯连接关系。
图6所示的各数据传输单元10之间的级联关系为本示例所能实现的另一种。
在该级联关系中,数据传输端口20包括用于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和单元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202,该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202的一端接在数据总线L上,另一端与其他数据传输单元10上的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202相接。在该级联关系中,各数据传输单元10之间通过单元内所设置的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202建立连接联系,在数据传输单元10之间的实际距离较远的情形下,可通过该级联关系建立各数据传输单元10之间的连接。
而数据传输单元10之间是否进行数据传输也是由设置在各数据传输单元10上的数据管理系统30决定。
以图7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数据传输单元101上的第一数据管理系统301检测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101的第一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1存在需传输到其他设备上的传输数据时,通过对该传输数据的目标地址的解析,得到的目标地址所接入的第二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2不接入在第一数据传输单元101的数据总线L上时,此时第一数据管理系统301通过与第二数据管理系统302之间的通讯连接关系,获取到该目标地址所接入的第二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2接入在第二数据传输单元102的数据总线L上,则此时第一数据管理系统301控制第一数据传输单元101上的第一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2021接入第一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1所需进行输出的传输数据,第二数据管理系统302控制第二数据传输单元102和第一数据传输单元101之间的通讯道路导通,使得第二数据传输单元102上的第二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2022基于导通的通讯道路接入通讯道路的另一端上的第一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2021上的传输数据后,第二数据管理系统302再控制第二数据传输单元102中的第二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2接入第二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2022所接入的传输数据,以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202为数据传输的中继站,实现数据传输单元10之间远距离的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以上的数据传输单元10上的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202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为串联,也可以为并联。
另外,需进行数据传输的两个数据传输单元10之间的通讯通道可由该两个数据传输单元10中的任一数据管理系统30进行导通。本实施例中的所出现的“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别不同的数据传输单元10、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201、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202和数据管理系统30。
参照图8,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流程图,所述数据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在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对各所述数据传输端口的传输检测过程中,若检测到任意所述数据传输端口触发预设数据传输条件,则控制所述数据传输端口之间基于所述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或控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基于级联关系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参照图2所示的说明中所述的同一数据传输单元中不同数据传输端口之间的数据传输过程和不同数据传输单元上的数据传输端口之间的数据传输过程,在此不进行重复赘述。
可选地,在步骤S10中若检测到任意所述数据传输端口触发预设数据传输条件的步骤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101,将触发所述预设数据传输条件的数据传输端口确定为数据输出端口,将所述数据输出端口输出的传输数据所要到达的目标设备对应接入到数据传输端口确定为数据接入端口。
在各数据传输单元中数据管理系统对对应的数据传输端口进行传输检测的过程中,检测到任一数据传输端口上有其对应所接入的设备所传入的传输数据时,则将该数据传输端口确定为数据输出端口,同时通过数据管理系统对该传输数据进行目标地址的解析,并将解析得到的目标地址,即设备所接入的数据传输端口确定为数据接入端口。
可选地,在步骤S10中控制所述数据传输端口之间基于所述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的步骤,包括:
步骤S102,在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和所述数据接入端口均接入同一所述数据总线的情形下,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将所述传输数据输出到所述数据总线上,并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所述数据接入端口接入所述传输数据,以基于所述数据接入端口将所述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目标设备中。
本实施例中的数据输出端口和数据接入端口均为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具体的数据传输过程参照图4所述的数据传输过程,在此不进行重复赘述。
可选地,在步骤S10中控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基于级联关系进行数据传输的步骤,包括:
步骤S103,在所述级联关系为通过各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中的所述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建立的连接关系时,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互为数据传输关系的目标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之间的通讯连接通道导通,基于导通的通讯连接通道控制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和所述数据接入端口进行数据传输;
或,步骤S104,在所述级联关系为通过各所述数据传输单元的所述数据总线建立的连接关系时,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和所述数据接入端口基于所述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中的数据输出端口和数据接入端口均为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具体的基于不同级联关系进行不同数据传输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过程参照图5和图7所述的数据传输过程,在此不进行重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在通过数据管理系统对各数据传输端口的传输检测过程中,若检测到任意数据传输端口触发预设数据传输条件,则控制数据传输端口之间基于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或控制数据传输单元与其他数据传输单元基于级联关系进行数据传输,扩大了数据传输的范围,避免了需接入同一局域网环境或相同子网的工作网络或者相同的公共网络存在的弊端,消除了设备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局限性。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数据传输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处理程序,所述计算机处理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处理程序,所述计算机处理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所述的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系统由多个数据传输单元级联而成,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包括:
通过数据总线相互连接的多个数据传输端口;
数据管理系统,所述数据管理系统分别与多个所述数据传输端口建立通讯连接,用于在对各所述数据传输端口的传输检测过程中,检测到任意所述数据传输端口触发预设数据传输条件时,控制所述数据传输端口之间基于所述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以及,
所述数据管理系统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上的数据管理系统分别建立通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基于级联关系进行数据传输;
当所述数据传输端口不包括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间的级联关系为:
所述数据传输单元通过所述数据总线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上的数据总线直接连接;
当所述数据传输端口包括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间的级联关系为:
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上的所述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上的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相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端口包括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多个所述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的一端分别接在所述数据总线上,多个所述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的另一端与对应的设备建立通讯连接。
3.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所述数据传输系统由多个数据传输单元级联而成,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包括数据总线,通过所述数据总线相互连接的多个数据传输端口,和与多个所述数据传输端口分别建立通讯连接的数据管理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对各所述数据传输端口的传输检测过程中,若检测到任意所述数据传输端口触发预设数据传输条件,则控制所述数据传输端口之间基于所述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或控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基于级联关系进行数据传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若检测到任意所述数据传输端口触发预设数据传输条件的步骤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将触发所述预设数据传输条件的数据传输端口确定为数据输出端口,将所述数据输出端口输出的传输数据所要到达的目标设备对应接入到数据传输端口确定为数据接入端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端口包括设备间数据传输端口,所述控制所述数据传输端口之间基于所述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和所述数据接入端口均接入同一所述数据总线的情形下,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将所述传输数据输出到所述数据总线上,并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所述数据接入端口接入所述传输数据,以基于所述数据接入端口将所述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目标设备中。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和所述数据接入端口接入的不为同一所述数据总线时,所述控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基于级联关系进行数据传输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数据传输端口包括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所述数据传输单元间的级联关系为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上的所述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上的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相接的情形下,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互为数据传输关系的目标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之间的通讯连接通道导通,基于导通的通讯连接通道控制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和所述数据接入端口进行数据传输;
在所述数据传输端口不包括单元间数据传输端口,所述数据传输单元间的级联关系为所述数据传输单元通过所述数据总线与其他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上的数据总线直接连接的情形下,通过所述数据管理系统控制所述数据输出端口和所述数据接入端口基于所述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传输。
7.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处理程序,所述计算机处理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处理程序,所述计算机处理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311745317.3A 2023-12-19 2023-12-19 数据传输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 Active CN1174247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45317.3A CN117424776B (zh) 2023-12-19 2023-12-19 数据传输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45317.3A CN117424776B (zh) 2023-12-19 2023-12-19 数据传输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24776A CN117424776A (zh) 2024-01-19
CN117424776B true CN117424776B (zh) 2024-04-02

Family

ID=89528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45317.3A Active CN117424776B (zh) 2023-12-19 2023-12-19 数据传输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24776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0233A (zh) * 2003-07-22 2006-08-16 西门子公司 用于三个总线系统的耦合设备
CN105487999A (zh) * 2015-12-25 2016-04-13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级联式大规模usb扩展装置及工作方法、系统
CN215642683U (zh) * 2021-08-27 2022-01-25 广东九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2c总线数据传输监测装置
CN215895658U (zh) * 2021-07-23 2022-02-22 沈阳佳德联益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集中采集仪表数据的智能控制装置
CN114826817A (zh) * 2022-04-24 2022-07-29 深圳优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65674B2 (en) * 2011-04-29 2015-06-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 slimbus controllers for slimbus component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0233A (zh) * 2003-07-22 2006-08-16 西门子公司 用于三个总线系统的耦合设备
CN105487999A (zh) * 2015-12-25 2016-04-13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级联式大规模usb扩展装置及工作方法、系统
CN215895658U (zh) * 2021-07-23 2022-02-22 沈阳佳德联益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集中采集仪表数据的智能控制装置
CN215642683U (zh) * 2021-08-27 2022-01-25 广东九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2c总线数据传输监测装置
CN114826817A (zh) * 2022-04-24 2022-07-29 深圳优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24776A (zh) 2024-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00810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ridging wireless control networks
CN104871496A (zh) 用于在不同的对等通信群组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1867002A (zh) 智能设备配网鉴权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US20180091581A1 (en) Method of switching download mode,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control system thereof
US20140258444A1 (en) Network cloud communication for ip camera
CN103974376A (zh) 网络连接协助系统及方法
CN110392002B (zh) 报文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4936258A (zh) 网络连接方法、终端及系统
CN104333913A (zh) 电子装置与外部网络的联机设定方法及电子装置
CN112291366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134866A (zh) 业务访问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359674A (zh) 车辆诊断系统、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788060A (zh) 数据包传输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2383472A (zh) 网络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788160B (zh) 一种地址信息的切换方法及切换装置
CN114389886A (zh) 虚拟私有云服务的访问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424776B (zh) 数据传输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
US20160294465A1 (e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ystem, relay terminal, control method for relay terminal to connect to center system, sensor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for sensor terminal to connect to center system
CN110535746B (zh) 虚拟专用网络vpn共享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71896B (zh) 一种网络加速方法及终端、存储介质
CN114697388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059569A (zh) 一种多端交互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995660B (zh) 流媒体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785114B2 (en) Fingerprinting 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 and IOT (internet of things) IPV6 stations for network policy enforcement
CN111050368A (zh) 网络传输控制方法、装置、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