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91366A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91366A
CN112291366A CN202011272314.9A CN202011272314A CN112291366A CN 112291366 A CN112291366 A CN 112291366A CN 202011272314 A CN202011272314 A CN 202011272314A CN 112291366 A CN112291366 A CN 1122913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mode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progr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7231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91366B (zh
Inventor
刘伟
彭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7231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913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91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136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7823 priority patent/WO2022100264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91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13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6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le transfer, e.g. 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4Multichannel or multilink protoco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确定该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目标传输模式,其中,所述多个传输模式包括聚合传输模式、冗余传输模式和备用传输模式;按照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发送该数据。由于不同的应用程序的数据流特征存在差别,它们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传输层来说,在发送数据之前,先确定出该数据来自上层的哪一个应用程序,再选择适配的方式发送,以满足该应用程序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网络场景里面出现了数据收发两端之间同时存在多条传输链路的场景,例如,移动终端支持接入双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网络,网络设备之间存在多条物理链路,这多条路径都可以用于数据的传输。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能够针对不同的应用程序,选择与之适配的多路径传输模式。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适用于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
当所述电子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
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目标传输模式,其中,所述多个传输模式包括聚合传输模式、冗余传输模式和备用传输模式;
按照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发送所述数据。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适用于电子设备,该装置包括:
数据识别模块,用于当所述电子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
模式选择模块,用于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目标传输模式,其中,所述多个传输模式包括聚合传输模式、冗余传输模式和备用传输模式;
数据发送模块,用于按照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发送所述数据。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通过调用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如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设置多个传输模式,包括聚合传输模式、冗余传输模式和备用传输模式,同时为每个应用程序分配与之适配的传输模式。当电子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确定该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然后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该应用程序匹配目标传输模式,然后按照目标传输模式进行数据的发送。由于不同的应用程序的数据流特征存在差别,它们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传输层来说,在发送数据之前,先确定出该数据来自上层的哪一个应用程序,再选择适配的方式发送,以满足该应用程序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二种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数据传输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或者集成了该数据传输装置的电子设备,其中该数据传输装置可以采用硬件或者软件的方式实现。其中,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电脑等设备。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一种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在101中,当所述电子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
在102中,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目标传输模式,其中,所述多个传输模式包括聚合传输模式、冗余传输模式和备用传输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多路径通信协议可以是MPTCP(MultiPath 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多径传输控制协议)或MPUDP(MultiPath User Datagram Protocol,多径用户数据报协议)等。接下来以MPTCP为例对本方案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传统的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仅支持单路径传输,多路径传输机制的引入使得在不改变TCP基本架构的前提下实现多宿主资源的同时利用与共享。MPTCP的原理是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可以把数据流分发到多条并行路径上进行同时传输提高网络的带宽。也就是说,多路径通信协议允许通信双方之间同时建立多条链路进行数据的传输,在使用这多条链路进行数据传输时有多种选择链路的方式。MPTCP中的链路可以通过WIFI网络建立,也可以通过蜂窝网络建立。
其中,通信双方直接通过预设的协议建立会话。一般而言,一个链路为一个单独的TCP连接,多个链路构成MPTCP连接。不同的应用程序的数据流特征不同,对于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可靠度等需求不一样。比如,一些下载类应用程序需要高吞吐量,一些网页类应用程序的数据量偏小,一些支付类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可靠性要求高。
基于上述原因,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多种数据传输方式。例如,设置如下三种数据传输方式:聚合传输方式、冗余传输方式和备用传输方式。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从上至下包括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上层应用在发送数据时,该数据会被划分为多个数据块,这些数据块称为数据包或者子数据(下文将这些拆分后得到的数据包称为子数据),它包含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地址信息。这些子数据沿着不同的路径在一个或多个网络中传输,并且在目的地重新组合。
比如,对于支持双WIFI功能的电子设备来说,可以同时连接两个WIFI热点建立两个链路,一个2.4G热点,一个5G热点,不同频段之间无干扰,并且可以并行独立地收发数据,两个热点可以是同一无线接入设备的(例如家庭双频路由器),也可以是不同无线接入设备的。
其中,在聚合传输模式下,同时使用至少两个链路传输一个数据拆分后的多个子数据,一个子数据仅通过一条链路传输,至少两个链路传输的子数据互不相同。比如,上层应用传输的数据流拆分为多个子数据之后,可以同时通过两个链路发送不同的子数据。聚合传输模式能够节省网络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宽带资源以提升数据传输效率,适用于数据量大或者对数据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程序。
在冗余传输模式下,同时使用两个链路冗余发送同一个子数据。也就是说,一个子数据通过多个链路进行重复传输,这种传输方式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减小了接收端的负担。并且,冗余传输模式下,对于路由器来说,收到的电子设备发送的数据是重复的,需要进行去重处理后,再将其发送到服务器。并且,路由器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数据后,也要按照冗余模式传输给电子设备,电子设备接收到之后,同样需要对接收到的子数据进行去重处理,再发给上层应用。
在备用传输模式下,虽然建立了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链路,但是一般只选择其中的一个链路进行数据的传输,但是在检测到当前使用的链路达不到业务需求时,切换为其他不同的链路传输。比如,通过多个电路中的第一链路发送数据,在第一链路不满足传输条件时,将该数据切换到第二链路上传输,第二链路为多个链路中与第一链路不同的一个链路。
通过对各个应用程序从多个维度对数据传输需求进行分析,确定出每一应用程序匹配的数据传输模式。其中,多个维度可以包括数据量大小、应用层协议、传输层协议、可靠性要求的高低、实时性要求的高低等。一个应用程序只匹配一个数据传输模式。比如,根据对应用程序在数据传输上的特征进行采集和分析,并且在保证应用程序的业务需求、节省流量和节省功耗的基础上,为每一应用程序设置一个匹配的传输模式,并建立应用程序与传输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将该映射关系设置在传输层和网络层。对于传输层来说,当接收到子数据需要传输时,可以根据该子数据的包名中的应用标识信息来确定该数据是来自于哪一个上层应用,其中,应用标识信息可以是表示应用程序的名称的uid。
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设置多个应用类型,将应用程序归类到各个应用类型中,一个应用程序对应于一个应用类型,一个应用类型设置一个匹配的传输模式,其中,一个应用类型对应一个传输模式,一个传输模式可以对应多种应用类型。例如,在一实施例中,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目标传输模式的步骤包括:确定所述应用程序所属的应用类型;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类型匹配的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
比如,对于直播类应用程序,一般数据量中等,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都较低,可以将其匹配的模式设置为备用传输模式,保证应用程序的业务需求的同时节省流量。又比如,对于即时通讯类应用程序、游戏类应用程序,一般数据量小,实时性要求低,可靠性要求高,可以将其匹配的传输模式设置为冗余模式传输,保证业务需求的同时,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又比如,对于一些下载类应用程序、视频点播类应用程序,如应用市场、网盘等,数据量大但是对实时性要求低、可靠性要求一般,可以将其匹配的传输模式设置为聚合传输模式,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度。上述应用程序的分类和传输模式的设置仅为举例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传输层设置应用类型与传输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103中,按照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发送所述数据。
传输层在确定出待传输的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之后,确定出与该应用程序匹配的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比如,根据应用程序与传输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与该应用程序对应的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或者,根据该应用程序的属性信息确定该应用所属的应用类型,再根据应用类型与传输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与该应用类型对应的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
确定出目标传输模式后,根据该目标传输模式进行数据的传输。例如,按照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发送所述数据的步骤包括:当目标传输模式为聚合传输模式时,将数据拆分为多个子数据,通过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链路发送多个子数据,其中,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发送的子数据互不相同;当目标传输模式为冗余传输模式时,通过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链路中的至少两个链路冗余发送数据;当目标传输模式为备用传输模式时,通过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链路中的第一链路发送数据,在第一链路不满足传输条件时,将数据切换到第二链路上传输,第二链路为多个链路中与第一链路不同的一个链路。其中,每种模式下的具体传输方式请参照上文,在此不再赘述。
该方案不需要应用层作任何改变,也不需要上层的这些应用程序作任何改变,而是从传输层对来自应用层的数据进行识别,动态地选择适配应用程序的传输模式,进而确定匹配的链路进行传输。请参阅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网络设备之间(如电子设备与路由器之间)已经建立了多条链路,包括链路1和链路2,传输层确定出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后,动态地进行传输模式的切换,选择链路1和链路2的至少一条链路发送该数据,使得数据的传输方式最大程度的适配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的数据传输特征。具体地,对于来自于同一个应用程序的数据流来说,如果目标传输模式为聚合传输模式,则该数据拆分得到的多个子数据会被分到链路1和链路2同时进行传输,两个链路传输的子数据不同,一个子数据只会在其中一个链路上传输;如果目标传输模式为冗余传输模式,则该数据拆分后的每个子数据都会在链路1和链路2同时进行传输;如果目标传输模式为备用传输模式,则该数据只会在其中一个链路上传输,如链路1,如果传输层监测到链路1的网络状态变差,则由链路1切换为链路2传输。
具体实施时,本申请不受所描述的各个步骤的执行顺序的限制,在不产生冲突的情况下,某些步骤还可以采用其它顺序进行或者同时进行。
由上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为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设置多个传输模式,包括聚合传输模式、冗余传输模式和备用传输模式,同时为每个应用程序分配与之适配的传输模式。当电子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确定该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然后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该应用程序匹配的目标传输模式,然后按照目标传输模式进行数据的发送。由于不同的应用程序的数据流特征存在差别,它们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传输层来说,在发送数据之前,先确定出该数据来自上层的哪一个应用程序,再选择适配的方式发送,以满足该应用程序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
根据前面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以下将举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二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
在201中,当所述电子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多种数据传输方式。例如,设置如下三种数据传输方式:聚合传输方式、冗余传输方式和备用传输方式。
TCP/IP的网络体系结构从上至下包括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上层应用在发送数据时,该数据会被划分为多个数据块,这些数据块称为子数据,它包含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地址信息。这些子数据沿着不同的路径在一个或多个网络中传输,并且在目的地重新组合。对于传输层来说,可以根据子数据的包名中的应用标识信息来确定该数据是来自于哪一个上层应用。
若预设映射关系表中有该应用程序,则执行202;若预设映射关系表中没有该应用程序,则执行203。
在202中,将所述预设映射关系表中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其中,所述预设映射关系表包含所述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与应用程序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203中,将默认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并在203之后,继续执行205。
在204中,按照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发送所述数据。
由于应用市场上提供的应用程序数量众多,当电子设备上有新安装的应用程序时,如果上述映射关系没有及时更新,则无法根据现有的映射关系确定该应用程序匹配的传输模式,或者,无法根据应用程序的属性信息确定应用类型。这种情况下,可以预先设置一种传输模式作为默认的传输模式,当传输层能够成功确定当前的应用程序匹配的传输模式时,将匹配的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
当传输层不能成功确定当前的应用程序匹配的传输模式时,将默认的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例如,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将冗余传输模式设置为默认传输模式。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系统更新时,更新上述映射关系以包括进更多的应用程序。
在205中,对所述应用程序的数据传输情况进行监测,以获取所述应用程序的应用层协议信息和数据流信息。
在206中,根据所述应用层协议信息和所述数据流信息确定传输特征。
在207中,将所述传输特征分别与所述多个传输模式对应的特征集进行匹配。
在208中,将匹配度最高的传输模式和所述应用程序的关联关系,存储到所述预设映射关系表。
在选择了默认传输模式之后,在该应用程序的后续运行过程中,对该应用程序的数据传输情况进行监测,以获取应用程序的应用层协议信息和数据流信息。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解析,获取应用程序在多个维度上的传输特征。
例如,从网络层获取该应用程序的IP包数据,从该IP包中获取应用层协议信息确定该应用使用的应用层协议类型,作为一个传输特征。
此外,还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应用层协议确定应用程序所述的应用类型,进而根据应用类型确定该应用程序对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的高低。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应用层协议类型主要包括如下三类:第一类协议为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协议、HTTPS协议(Hyper Text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Socket Layer,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第二类协议为支持流媒体数据传输的协议,如RTMP(Real Time Messaging Protocol,实时消息传输)协议、HLS(HTTP Live Streaming,基于HTTP的流媒体数据传输协议)协议等。第三类协议为应用程序自定义的私有协议。
例如,下载类应用程序、浏览器类应用程序一般采用HTTP协议或HTTPS协议,视频点播类应用程序一般采用支持流媒体数据传输的协议,游戏类应用程序一般采用HTTP协议或者私有协议,即时通讯类应用程序一般采用私有协议。
还可以根据子数据中的协议标识,获取其传输层协议,作为传输特征。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传输层协议一般包括TCP协议和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此外,还可以对该应用程序的数据流信息进行解析,计算出其在单位时间内的数据量作为传输特征,比如上行流量、下行流量等。
预先设置每个传输模式的特征集,特征集中包括以下多个维度的特征,如数据量大小、应用层协议、传输层协议、实时性要求的高低、可靠性要求的高低等。例如,聚合传输模式、冗余传输模式和备用传输模式的特征集分别如下:
聚合传输模式:数据量较大(例如,上行数据量>a1、下行数据量>a2),实时性要求低,可靠性要求一般,应用层协议可以为HTTP协议或者HTTPS协议,传输层协议可以为TCP协议。例如,一些下载类应用程序、视频点播类应用程序,可以采用聚合传输模式。
冗余传输模式:数据量较小(例如,上行数据量<b1、下行数据量<b2)、实时性要求低,可靠性要求高,应用层协议可以为HTTP协议或者HTTPS协议或私有协议,传输层协议可以为TCP协议或UDP协议等。例如,游戏类应用程序、即时通讯类应用程序可以采用冗余传输模式。
备用传输模式:数据量中等(例如,b1<上行数据量<a1、b2<下行数据量<a2),实时性要求低,可靠性要求低,应用层协议可以为RTMP协议、HLS协议等支持流媒体数据传输的协议,传输层协议可以为TCP协议,其中,b1<a1,b2<a2。例如,视频直播类应用程序、浏览器类应用程序可以采用备用传输模式。
在获取到该应用程序的多个传输特征之后,将传输特征分别与每一传输模式对应的特征集进行匹配,确定出特征匹配数量最多的传输模式,记为匹配度最高的传输模式,将该传输模式作为该应用程序匹配的传输模式。例如,在获取到应用程序的多个维度的传输特征中,有三个特征符合聚合传输模式,分别有一个特征符合冗余传输模式和备用传输模式,则可以判定匹配度最高的传输模式为聚合传输模式。然后,将匹配度最高的传输模式和应用程序的关联关系,存储到预设映射关系表。在更新该预设映射关系表之后,如果该应用程序有新的数据需要传输,可以根据更新后的预设映射关系确定与其匹配的传输模式。
其中,可以对应用程序在预设时长内的数据传输情况进行监测。比如,在该应用程序安装并运行两个小时后,根据这两个小时内采集到的数据识别传输特征。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由于不同的应用程序的数据流特征存在差别,它们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传输层来说,在发送数据之前,先确定出该数据来自上层的哪一个应用程序,再选择适配的方式发送,以满足该应用程序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3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数据传输装置300应用于电子设备,该数据传输装置300包括数据识别模块301、模式选择模块302和数据发送模块303,如下:
数据识别模块301,用于当所述电子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
模式选择模块302,用于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目标传输模式,其中,所述多个传输模式包括聚合传输模式、冗余传输模式和备用传输模式;
数据发送模块303,用于按照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发送所述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式选择模块302还用于:检测预设映射关系表中是否有所述应用程序,其中,所述预设映射关系表包含所述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与应用程序之间的关联关系;若是,则将所述预设映射关系表中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若否,则将默认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模式识别模块,用于:
对所述应用程序的数据传输情况进行监测,以获取所述应用程序的应用层协议信息和数据流信息;
根据所述应用层协议信息和所述数据流信息确定传输特征;
将所述传输特征分别与所述多个传输模式对应的特征集进行匹配;
将匹配度最高的传输模式和所述应用程序的关联关系,存储到所述预设映射关系表。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式选择模块302还用于:确定所述应用程序所属的应用类型;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类型匹配的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发送模块303还用于:
当所述目标传输模式为所述聚合传输模式时,将所述数据拆分为多个子数据,通过所述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链路发送所述多个子数据,其中,所述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发送的子数据互不相同;
当所述目标传输模式为所述冗余传输模式时,通过所述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链路中的至少两个链路冗余发送所述数据;
当所述目标传输模式为所述备用传输模式时,通过所述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链路中的第一链路发送所述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不满足传输条件时,将所述数据切换到第二链路上传输,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多个链路中与所述第一链路不同的一个链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为多径传输控制协议MPTCP连接或多径用户数据报协议MPUDP连接。
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与上文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属于同一构思,通过该数据传输装置可以实现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中提供的任一方法,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数据识别模块301、模式选择模块302和数据发送模块303,其中,为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设置多个传输模式,包括聚合传输模式、冗余传输模式和备用传输模式,同时为每个应用程序分配与之适配的传输模式。当电子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数据识别模块301确定该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模式选择模块302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该应用程序匹配目标传输模式,然后数据发送模块303按照目标传输模式进行数据的发送。由于不同的应用程序的数据流特征存在差别,它们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传输层来说,在发送数据之前,先确定出该数据来自上层的哪一个应用程序,再选择适配的方式发送,以满足该应用程序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400包括处理器401和存储器402。其中,处理器401与存储器402电性连接。
处理器401是电子设备4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电子设备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调用存储在存储器402内的计算机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402内的数据,执行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电子设备进行整体监控。
存储器402可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存储器402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中包含有可在处理器中执行的指令。计算机程序可以组成各种功能模块。处理器401通过调用存储在存储器402的计算机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400中的处理器401会按照如下的步骤,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计算机程序的进程对应的指令加载到存储器402中,并由处理器401来运行存储在存储器402中的计算机程序,从而实现各种功能:
当所述电子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
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目标传输模式,其中,所述多个传输模式包括聚合传输模式、冗余传输模式和备用传输模式;
按照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发送所述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400还包括:射频电路403、显示屏404、控制电路405、输入单元406、音频电路407、传感器408以及电源409。其中,处理器401分别与射频电路403、显示屏404、控制电路405、输入单元406、音频电路407、传感器408以及电源409电性连接。
射频电路403用于收发射频信号,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设备或其他电子设备进行通信。
显示屏404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电子设备的各种图形用户接口,这些图形用户接口可以由图像、文本、图标、视频和其任意组合来构成。
控制电路405与显示屏404电性连接,用于控制显示屏404显示信息。
输入单元406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字符信息或用户特征信息(例如指纹),以及产生与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盘、鼠标、操作杆、光学或者轨迹球信号输入。其中,输入单元406可以包括指纹识别模组。
音频电路407可通过扬声器、传声器提供用户与电子设备之间的音频接口。其中,音频电路407包括麦克风。所述麦克风与所述处理器401电性连接。所述麦克风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语音信息。
传感器408用于采集外部环境信息。传感器408可以包括环境亮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等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电源409用于给电子设备400的各个部件供电。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409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401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虽然图中未示出,电子设备400还可以包括摄像头、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400中的处理器401会按照如下的步骤,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计算机程序的进程对应的指令加载到存储器402中,并由处理器401来运行存储在存储器402中的计算机程序,从而实现各种功能:
当所述电子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
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目标传输模式,其中,所述多个传输模式包括聚合传输模式、冗余传输模式和备用传输模式;
按照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发送所述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当所述电子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之后,处理器401执行:当所述应用程序属于预设应用程序时,执行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类型匹配的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当所述应用程序不属于预设应用程序时,将默认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将默认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之后,处理器401执行:对所述应用程序的数据传输情况进行监测,以获取所述应用程序的应用层协议信息和数据流信息;根据所述应用层协议信息和所述数据流信息确定传输特征;将所述传输特征分别与所述多个传输模式对应的特征集进行匹配;将匹配度最高的传输模式和所述应用程序的关联关系,存储到所述预设映射关系表。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目标传输模式时,处理器401执行:确定所述应用程序所属的应用类型;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类型匹配的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按照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发送所述数据时,处理器401执行:当所述目标传输模式为所述聚合传输模式时,通过所述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链路中的一个链路发送所述数据;当所述目标传输模式为所述冗余传输模式时,通过所述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链路中的至少两个链路发送所述数据;当所述目标传输模式为所述备用传输模式时,通过所述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链路中的一个链路发送所述数据,并在所述链路不满足传输条件时,切换为另一个链路传输。
由上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设置多个传输模式,包括聚合传输模式、冗余传输模式和备用传输模式,同时为每个应用程序分配与之适配的传输模式。当电子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确定该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然后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该应用程序匹配目标传输模式,然后按照目标传输模式进行数据的发送。由于不同的应用程序的数据流特征存在差别,它们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传输层来说,在发送数据之前,先确定出该数据来自上层的哪一个应用程序,再选择适配的方式发送,以满足该应用程序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计算机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适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所述电子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
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目标传输模式,其中,所述多个传输模式包括聚合传输模式、冗余传输模式和备用传输模式;
按照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发送所述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目标传输模式包括:
若预设映射关系表中有所述应用程序,则将所述预设映射关系表中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其中,所述预设映射关系表包含所述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与应用程序之间的关联关系;
若所述预设映射关系表中没有所述应用程序,则将默认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默认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应用程序的数据传输情况进行监测,以获取所述应用程序的应用层协议信息和数据流信息;
根据所述应用层协议信息和所述数据流信息确定传输特征;
将所述传输特征分别与所述多个传输模式对应的特征集进行匹配;
将匹配度最高的传输模式和所述应用程序的关联关系,存储到所述预设映射关系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目标传输模式,包括:
确定所述应用程序所属的应用类型;
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类型匹配的传输模式,作为目标传输模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发送所述数据,包括:
当所述目标传输模式为所述聚合传输模式时,将所述数据拆分为多个子数据,通过所述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链路发送所述多个子数据,其中,所述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发送的子数据互不相同;
当所述目标传输模式为所述冗余传输模式时,通过所述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链路中的至少两个链路冗余发送所述数据;
当所述目标传输模式为所述备用传输模式时,通过所述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链路中的第一链路发送所述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不满足传输条件时,将所述数据切换到第二链路上传输,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多个链路中与所述第一链路不同的一个链路。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为多径传输控制协议MPTCP连接或多径用户数据报协议MPUDP连接。
7.一种数据传输装置,适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识别模块,用于当所述电子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
模式选择模块,用于从多路径通信协议连接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应用程序匹配的目标传输模式,其中,所述多个传输模式包括聚合传输模式、冗余传输模式和备用传输模式;
数据发送模块,用于按照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发送所述数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应用识别模块,用于当所述应用程序不属于预设应用程序时,对所述应用程序的数据传输情况进行监测,以获取所述应用程序的应用层协议信息和数据流信息;
根据所述应用层协议信息和所述数据流信息确定传输特征;
将所述传输特征分别与所述多个传输模式对应的特征集进行匹配;以及
将匹配度最高的传输模式和所述应用程序的关联关系,存储到所述预设映射关系表。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通过调用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2011272314.9A 2020-11-13 2020-11-1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2913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72314.9A CN112291366B (zh) 2020-11-13 2020-11-1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CT/CN2021/117823 WO2022100264A1 (zh) 2020-11-13 2021-09-10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72314.9A CN112291366B (zh) 2020-11-13 2020-11-1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91366A true CN112291366A (zh) 2021-01-29
CN112291366B CN112291366B (zh) 2023-06-20

Family

ID=74398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72314.9A Active CN112291366B (zh) 2020-11-13 2020-11-1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91366B (zh)
WO (1) WO2022100264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5208A (zh) * 2021-07-29 2021-11-12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4500511A (zh) * 2022-01-29 2022-05-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2100264A1 (zh) * 2020-11-13 2022-05-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5278737A (zh) * 2022-07-29 2022-11-01 深圳市深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5g网络的数据采集方法
CN116405974A (zh) * 2023-05-30 2023-07-07 四川中普盈通科技有限公司 5g智慧网关一体机
TWI818347B (zh) * 2021-11-04 2023-10-11 台北富邦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傳輸路徑選擇系統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6672A (zh) * 2014-02-10 2015-08-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多屏互动中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系统及终端设备
CN105656774A (zh) * 2016-01-12 2016-06-08 东北大学 一种网络实时视频会话媒体数据多径混合冗余传输方法
CN109729007A (zh) * 2017-10-28 2019-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1416794A (zh) * 2019-01-08 2020-07-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02230B2 (en) * 2017-05-19 2021-12-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echnique for enabling multipath transmission
EP3809644B1 (en) * 2018-07-23 2024-03-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291366B (zh) * 2020-11-13 2023-06-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6672A (zh) * 2014-02-10 2015-08-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多屏互动中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系统及终端设备
CN105656774A (zh) * 2016-01-12 2016-06-08 东北大学 一种网络实时视频会话媒体数据多径混合冗余传输方法
CN109729007A (zh) * 2017-10-28 2019-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1416794A (zh) * 2019-01-08 2020-07-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00264A1 (zh) * 2020-11-13 2022-05-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645208A (zh) * 2021-07-29 2021-11-12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TWI818347B (zh) * 2021-11-04 2023-10-11 台北富邦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傳輸路徑選擇系統
CN114500511A (zh) * 2022-01-29 2022-05-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500511B (zh) * 2022-01-29 2023-12-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278737A (zh) * 2022-07-29 2022-11-01 深圳市深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5g网络的数据采集方法
CN116405974A (zh) * 2023-05-30 2023-07-07 四川中普盈通科技有限公司 5g智慧网关一体机
CN116405974B (zh) * 2023-05-30 2023-08-18 四川中普盈通科技有限公司 5g智慧网关一体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00264A1 (zh) 2022-05-19
CN112291366B (zh) 2023-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91366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518085B (zh) 一种基于多通道的数据传输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AU2019418343B2 (en) Maintaining continuous network service
US9485342B2 (en) Wireless device system-architecture
CN109088799B (zh) 一种客户端接入方法、装置、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CN106851782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2100255A1 (zh) 网络切换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JP2022501899A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装置、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媒体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WO2023000894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服务器、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03348657B (zh) 流媒体播放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2383472A (zh) 网络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15074537A1 (zh) 一种智能电视设备中的通信协议控制方法和装置
WO2022001639A1 (zh) 通信方法、移动设备及路由设备
WO2022100211A1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终端及网络接入点设备
CN113169936B (zh) 用于数据流处理的服务链机制
CN112566262A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69202A1 (zh) 视频流数据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TWI483605B (zh) 用於網路系統之部署方法及電腦系統
WO2022188679A1 (zh) 数据路由方法及装置
Mingming et al. QoE-Aware Fusion Technique of Multi-Path Video Transmission and Multi-Connection for Software-Defined 5G/6G Networks
CN117412107A (zh)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接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17061417A (zh) 网络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