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23575A - 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设计方法和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设计方法和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23575A
CN117423575A CN202311539887.7A CN202311539887A CN117423575A CN 117423575 A CN117423575 A CN 117423575A CN 202311539887 A CN202311539887 A CN 202311539887A CN 117423575 A CN117423575 A CN 1174235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group
relay
base
phas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3988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德教
邹先宝
高昌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angwa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angwa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angwa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angwa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3988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235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4235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235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27Testing of circuit interrupters, switches or circuit-break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currents or voltages or for indicating presence or sign thereof
    • G01R19/0084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currents or voltages or for indicating presence or sign thereof measuring voltage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揭示了一种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设计方法和测试方法,两个反拉弹簧在底座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反拉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摆动电极远离底座的一端和安装架而将接触电极组压向第三电极组;本发明提供的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设计方法和测试方法,两个反拉弹簧机构的创新应用,使得该继电器的四路触点组的触点接触力充分可靠;四路转换触头,额定负载为40A/AC380V,可控制15KW的电机正、反运行,确保每都触点负载达到40A以上;动作灵敏度较高;体积小,对安装空间要求低,对安装方向没有固定要求;性价比高。

Description

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设计方法和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设计方法和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所有的三相四路电机的控制元件均采用接触器,通过接触器以小电流控制大电流,然而接触器本身相对于继电器在一些方面具有固有的缺陷。(1)接触器本身没有与常开同能力的常闭触点,增设常闭触点需要通过增加辅助模块来实现,但其辅助模块的常闭触点承载能力远小于常开触点,不能实现单机控制电机的正反转;(2)相对于继电器,接触器的动作灵敏度不够,其吸合释放时间较长(国内产品320~380毫秒、进口产品300~350毫秒),对应用于应急装置、智能控制等场所的三相四路电机起动、停止的时效性要求较难满足;(3)接触器体积较大,同等功率的接触器其体积至少是继电器的2倍,那么安装空间的要求也就提升;(4)接触器线圈功率较大(以控制15KW三相四路电机的40A/380V的CJX2型接触器为例,其线圈功率为10-15W之间);(5)接触器安装方式较为单一,只能立式安装,因此只有导轨式和螺钉固定两种方式,无法满足对于市场上常用的PCB式、快插式、多方位安装等方面要求;(6)成本较高,以控制15KW三相四路电机的40A/380V的接触器采购价为例,ABB牌A40-30-10型135-181元/只,正泰牌CJX2-4011型80-110元/只,德力西CJX2S-4011型77.5-100元/只。
首先从标准划定来说,接触器的执行标准为GB14048低压电器类,而继电器执行的是GB/T21711机电继电器(电子元件类);其次是磁路结构上的不同,接触器采用的都是吸入式磁路,而继电器一般采用的是拍合式磁路;再有就是拍合式磁路的想要实现大电流四路继电器在设计和工艺制造上有相当大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设计方法和测试方法,旨在解决无法使用继电器实现大电流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包括:
底座,包括均贯穿于其厚度方向且在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组、第二电极组和第三电极组;
安装架,包括竖架和横架,所述竖架连接于所述底座长度方向一端且,所述横架设置于所述竖架自由端,且向所述底座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延伸;
电磁组件,设置于所述横架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电磁组件的出线端和进线端均穿透所述底座的厚度方向;
摆动电极,在所述底座长度方向上可摆动地设置于所述横架的自由端,所述摆动电极包括电极座、接触电极组和磁性部,所述接触电极组对应所述第二电极组和所述第三电极组之间设置,所述第一电极组对应电性连接到所述接触电极组,所述磁性部设置于所述电极座且用于与所述电磁组件形成作用,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组、所述第二电极组、所述第三电极组和所述接触电极组均包括四个在所述底座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四个电极片;
两个反拉弹簧,在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反拉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摆动电极和所述安装架而将所述接触电极组压向所述第三电极组。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组件包括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的结构比a=L/D,结构比a的值在与/>之间选取,其中,L为电磁线圈的轴向长度,D为电磁线圈绕设中轴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结构比a的值在与/>之间选取。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反拉弹簧在所述电极座的连接位置分别对应所述接触电极组在所述底座宽度方向上第一个与第二个所述电极片以及第三个与第四个所述电极片之间。
进一步地,在所述安装架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反拉弹簧的两端均被夹持。
进一步地,所述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还包括与所述底座可拆连接的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结合时,将所述安装架、所述电磁组件与所述摆动电极封闭。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相对设置有两个法兰连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设置于多个通孔。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继电器件设计方法,应用于上述的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包括:
S1、完成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组装;
S2、取第二电极组与竖架在底座长度方向的间距为长度b;
S3、替换不同型号尺寸的多个电磁线圈分别进行吸合电压测试;
S4、多个电磁线圈的绕设中轴的直径D一致,轴向长度L进行调整,L/D为值为结构比a,其中,结构比a在与/>之间选取,且多个电磁线圈近第三电极组一端的位置固定一致,D的选取在/>至/> 之间选取;
S5、对应吸合电压最小的电磁线圈为设计优选尺寸。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测试方法,应用于上述的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包括:
P1、对反拉弹簧进行弹性性能测试;
P2、完成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组装;
P3、将导通检测电路连接到第三电极组和第一电极组;
P4、将升压电路连接到电磁组件的出线端和进线端;
P5、通过升压电路提升电压,根据导通检测电路的导通情况找到吸合电压。
本发明提供的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设计方法和测试方法,采用典型的拍合式磁路结构、模块式插入组装工艺及创新型理念,对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进行设计。特别是两个反拉弹簧机构的创新应用,使得该继电器的四路触点组的触点接触力充分可靠;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相较于同类接触器,其功能具备如下优势:1、四路转换触头,额定负载为40A/AC380V,可控制15KW的电机正、反运行,确保每都触点负载达到40A以上;2、动作灵敏度较高,吸合释放时间在30-35毫秒,是同类接触器动作时间的1/10。对应用于应急装置和智能设备的场所反应速度快、时效性强;3、体积小,对安装空间要求低,对安装方向没有固定要求,适应市场小型化要求,可以实现螺钉安装、快插安装、PCB安装等;4、性价比高,价格为国内同类接触器的1/2左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侧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前侧视角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底部视角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顶部视角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中第一电极组、第二电极组和第三电极组的布设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中电磁组件的骨架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侧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前侧视角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底部视角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侧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前侧视角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底部视角图;
图13是本发明设计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测试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上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单元、模块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单元、模块、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参照图1至12,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包括:
底座100,包括均贯穿于所述底座100厚度方向且在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组110、第二电极组120和第三电极组130;
安装架200,包括竖架210和横架220,所述竖架210连接于所述底座100长度方向一端且背离所述底座100厚度方向延伸,所述横架220设置于所述竖架210远离所述底座100的一端,且向所述底座100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延伸;
电磁组件300,设置于所述横架220与所述底座100之间,所述电磁组件300的出线端和进线端均穿透所述底座100的厚度方向;
摆动电极400,在所述底座100长度方向上可摆动地设置于所述横架220的自由端,所述摆动电极400包括电极座410、接触电极组420和磁性部,所述接触电极组420对应所述第二电极组120和所述第三电极组130之间设置,所述第一电极组110对应电性连接到所述接触电极组420,所述磁性部设置于所述电极座410且用于与所述电磁组件300形成作用,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组110、所述第二电极组120、所述第三电极组130和所述接触电极组420均包括四个在所述底座100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四个电极片010;
两个反拉弹簧500,在所述底座10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反拉弹簧500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摆动电极400远离所述底座100的一端和所述安装架200而将所述接触电极组420压向所述第三电极组130。
在本发明中,底座100包括均贯穿于底座100厚度方向且在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组110、第二电极组120和第三电极组130;第一电极组110、第二电极组120和第三电极组130均包括四个在底座100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四个电极片010。第一电极组110、第二电极组120或第三电极组130上的四个电极片010是并行设置的。
安装架200包括竖架210和横架220,竖架210连接于底座100长度方向一端且背离底座100厚度方向延伸,横架220设置于竖架210远离底座100的一端,且向底座100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延伸。安装架200形成电磁组件300的安装基础以及摆动电极400的安装基础。竖架210与横架220可以是一体结构或者是连接结构。
电磁组件300设置于横架220与底座100之间,电磁组件300的出线端和进线端均穿透底座100的厚度方向,当电磁组件300出线端和进线端接通电压时,电磁组件300产生电磁场。
摆动电极400在底座100长度方向上可摆动地设置于横架220的自由端,摆动电极400包括电极座410、接触电极组420和磁性部。接触电极组420均包括四个在底座100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四个电极片010。接触电极组420对应第二电极组120和第三电极组130之间设置,第一电极组110对应电性连接到接触电极组420,例如通过四个缆线分别将第一电极组110与接触电极组420上的电极片010对应导通。磁性部设置于电极座410且用于与电磁组件300形成作用,磁性部可以是与电极座410为一体结构或者分体结构。在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使用过程中,第三电极组130用于连接到所述三相四路电机,那么也就实现了电磁组件300断电,继电器导通的情况。第一电极组110是用于连接三相四路电机的,选择第三电极组130连接三相四路电机以实现常开。利用两个反拉弹簧500的作用实现继电器在导通状态下的电性导通稳定。
两个反拉弹簧500在底座10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反拉弹簧500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摆动电极400远离底座100的一端和安装架200而将接触电极组420压向第三电极组130。而在电磁组件300处于通电状态时,电磁组件300吸合磁性部,而将接触电极组420与第二电极组120之间电性导通。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两个反拉弹簧500的作用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反拉弹簧500的数量,提升摆动电极400的回复稳定性;相应的反拉弹簧500数量过多会对生产以及安装的便捷度造成负面的影响。通过至少两个反拉弹簧500在底座10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使得接触电极组420与第三电极组130之间的电性导通效果优越。
综上,本发明结合三相四路电机控制领域的实际应用经验和市场反馈情况,采用典型的拍合式磁路结构、模块式插入组装工艺及创新型理念,对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进行设计。特别是两个反拉弹簧500机构的创新应用,使得该继电器的四路触点组的触点接触力充分可靠;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相较于同类接触器,其功能具备如下优势:1、四路转换触头,额定负载为40A/AC380V,可控制15KW的电机正、反运行,确保每都触点负载达到40A以上;2、动作灵敏度较高,吸合释放时间在30-35毫秒,是同类接触器动作时间的1/10。对应用于应急装置和智能设备的场所反应速度快、时效性强;3、体积小,对安装空间要求低,对安装方向没有固定要求,适应市场小型化要求,可以实现螺钉安装、快插安装、PCB安装等;4、性价比高,价格为国内同类接触器的1/2左右。
参照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组件300包括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的结构比a=L/D,结构比a的值在与/>之间选取,其中,L为电磁线圈的轴向长度,D为电磁线圈绕设中轴的直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优化电磁线圈的结构比设置,压榨出电磁线圈的电磁性能。图6为电磁组件300的骨架,展示了轴向长度L和绕设中轴的直径D。利用线圈最佳结构比设计本该款继电器的电磁线圈,使得电磁线圈的磁通量得到最大的利用。结构比a的选取在/>附近具有优势,如/>与/>实现以尽量小的电磁线圈体积和功率,产生尽量大的磁吸力。优化电磁线圈设计,解决了现有电磁线圈功耗已到临界点,电磁线圈温升高的缺路。用电功耗低,电磁线圈功耗为3.5-7W之间,相较同类接触器的功耗减少一半以上,在节能减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电磁组件300的优化为继电器整体体积优化提供了基础,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款继电器的最大外形尺寸仅为:56.3×42×67.6(mm),是同类型接触器体积的1/2左右。
电磁线圈的性能对于电磁组件300的电磁性能影响最大,电磁线圈的结构形状以及尺寸大小等对电磁线圈通电时产生的磁场大小均具有影响。
一般情况下,电磁线圈的绕设中轴的直径D与轴向长度L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电磁线圈的电磁性能影响最大。不同直径D和长度L情况下,进行了继电器吸合电压值进行了测试,以反映电磁线圈的电磁性能。其测试结果见下表:
表1
表中试验数据是在同一款继电器中测得,其触点开距、衔的超行程、反拉弹簧500基本一致。在D值不变的情况下,对L值进行上下变化。从中可看出,3#样机的吸合电压值最低,也就是说3#样机的电磁机构产生的磁吸力最大,其L/D≈1.44,经过数据拟合吸合电压值(y)与L/D(x)之间的关系为:y=-20.498x3+102.44x2-164.72x+101.1。判定为圆柱体线圈最佳尺寸比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结构比a的值在与/>之间选取。
在本实施例中,给出了构比a的进一步优选,在以上范围内电磁线圈的电磁性能可以被进一步优化。
参照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反拉弹簧500在所述电极座410的连接位置分别对应所述接触电极组420在所述底座100宽度方向上第一个与第二个所述电极片010以及第三个与第四个所述电极片010之间。
在前述实施例中,通过两个反拉弹簧500提升接触电极组420与第三电极组130之间的结合稳定程度,以上设置对于继电器在三相四路电机控制方面的应用至关重要。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反拉弹簧500的位置进行进一步的限制,两个反拉弹簧500分别设置在接触电极组420上第一个电极片010与第二个电极片010之间以及第三个电极片010与第四个电极片010之间,此时两个反拉弹簧500能对摆动电极400的作用力更加均匀。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安装架200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反拉弹簧500的两端均被夹持。
不同于现有继电器,对于弹簧的工作要求不高。在本发明中,至少两个反拉弹簧500的数量设置较为重要,且在对反拉弹簧500的力学性能进行严格要求的同时,对反拉弹簧500的安装情况也进行了限制。反拉弹簧500的两端在安装架200的高度方向上(也就是底座100的厚度方向)均被夹持。在一些设置中,竖架210远离底座100的一端设置有在底座100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板510,在横架220的自由端设置有在底座100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固定板520,第一固定板510与第二固定板520上对应反拉弹簧500设置有卡口,卡口用于在底座100的厚度方向夹持反拉弹簧500。反拉弹簧500两端在底座100厚度方向被夹持的特性使得反拉弹簧500位置异常的可能性被很大程度避免。
参照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还包括与所述底座100可拆连接的外壳600,所述外壳600与所述底座100结合时,将所述安装架200、所述电磁组件300与所述摆动电极400封闭。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外壳600将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中底座100上的各个构件进行保护,外壳600与底座100的结合方式可以是卡接或者螺纹连接等。而外壳600的材质选择可以综合电性能和透光性能而选取,具体选择参加目前的惯常设置。
参照图7至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600远离所述底座100的一端相对设置有两个法兰连接口15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外壳600上的两个法兰连接口150实现继电器的法兰连接,具体法兰连接口150为具有钳口的板状结构。例如通过外部的螺钉结构与法兰连接口150形成连接,进而实现通过外壳600固定整个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
参照图1至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00上设置于多个通孔160。
在本实施例中,当通孔160为非螺纹孔时,可以通过螺栓组件或者铆钉组件能实现将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固定;而当通孔160为螺纹孔时,可以通过螺钉实现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固定。
参照图13,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继电器件设计方法,应用于上述的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包括:
S1、完成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组装;
S2、取第二电极组120与竖架210在底座100长度方向的间距为长度b;
S3、替换不同型号尺寸的多个电磁线圈分别进行吸合电压测试;
S4、多个电磁线圈的绕设中轴的直径D一致,轴向长度L进行调整,L/D为值为结构比a,其中,结构比a在与/>之间选取,且多个电磁线圈近第三电极组130一端的位置固定一致,D的选取在/>至/> 之间选取;
S5、对应吸合电压最小的电磁线圈为设计优选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给出了电磁组件300的设计方式,两次围绕电磁线圈的结构比a,以及计算和吸合电压测试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验证。
具体地,完成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组装,通过各个零件实际配合电磁组件300的工作,实现最接近使用的条件。
取第二电极组120与竖架210在底座100长度方向的间距为长度b,多个电磁线圈的绕设中轴的直径D一致,D的选取在至/>之间选取,此处第一次利用结构比a(最优值在/>),由于电磁线圈的轴向长度L是受到继电器尺寸的限制的,结合长度b与最优结构比a,并参考实际空间情况,D的选取在/>至/>之间选取。
替换不同型号尺寸的多个电磁线圈分别进行吸合电压测试,以选出最优的设计尺寸。在多个电磁线圈的吸合电压测试过程中,多个电磁线圈的绕设中轴的直径D固定保持一致,调整电磁线圈的轴向长度L。L/D为值为结构比a,结构比a在与/>之间选取,此时轴向长度L也就需要进行对应调整。同时,为了确保吸附情况一致,限定了多个电磁线圈近第三电极组130一端的位置固定一致。
对应吸合电压最小的电磁线圈为设计优选尺寸,此时电磁线圈的效率最佳,能提供较大的吸合力,那么反拉弹簧500的劲度系数也能提升,两者协调保障了闭合以及断开时摆动电极400的电性接触效果。
特别说明的,为了提升电性接触效果,以实现在大电流下的工作稳定性,反拉弹簧500提供的弹性力以及电磁线圈提供的磁场强度均是至关重要的。
参照图14,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测试方法,应用于上述的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包括:
P1、对反拉弹簧500进行弹性性能测试;
P2、完成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组装;
P3、将导通检测电路连接到第三电极组130和第一电极组110;
P4、将升压电路连接到电磁组件300的出线端和进线端;
P5、通过升压电路提升电压,根据导通检测电路的导通情况找到吸合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测试思路在于对反拉弹簧500的工作进行重点关注。对反拉弹簧进行弹性性能测试,具体可以在使用拉伸长度方位内重点进行力学测试,以上的弹性性能测试可以是抽查式的。
完成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组装,而形成一个整体。
将导通检测电路连接到第三电极组130和第一电极组110,具体可以设置一个检测器件,用于检测第三电极组130和第一电极组110之间的导通关系,以上导通关系在摆动电极400被吸合后发生改变。
将升压电路连接到电磁组件300的出线端和进线端,以对电磁组件300进行加压操作,而尝试吸合摆动电极400。
通过升压电路提升电压,根据导通检测电路的导通情况找到吸合电压。具体升压电路提升电压的方式,可以根据具体型号或者电压适用范围,进行优化(跳跃式和非线性式等)。以上吸合测试也可以是抽查进行的,吸合电压最终结果能直观准确地反映出摆动电极400的工作情况,而不只是反拉弹簧500的性能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包括均贯穿于其厚度方向且在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组、第二电极组和第三电极组;
安装架,包括竖架和横架,所述竖架连接于所述底座长度方向一端且,所述横架设置于所述竖架自由端,且向所述底座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延伸;
电磁组件,设置于所述横架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电磁组件的出线端和进线端均穿透所述底座的厚度方向;
摆动电极,在所述底座长度方向上可摆动地设置于所述横架的自由端,所述摆动电极包括电极座、接触电极组和磁性部,所述接触电极组对应所述第二电极组和所述第三电极组之间设置,所述第一电极组对应电性连接到所述接触电极组,所述磁性部设置于所述电极座且用于与所述电磁组件形成作用,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组、所述第二电极组、所述第三电极组和所述接触电极组均包括四个在所述底座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四个电极片;
两个反拉弹簧,在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反拉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摆动电极和所述安装架而将所述接触电极组压向所述第三电极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组件包括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的结构比a=L/D,结构比a的值在与/>之间选取,其中,L为电磁线圈的轴向长度,D为电磁线圈绕设中轴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比a的值在与/>之间选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反拉弹簧在所述电极座的连接位置分别对应所述接触电极组在所述底座宽度方向上第一个与第二个所述电极片以及第三个与第四个所述电极片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架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反拉弹簧的两端均被夹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还包括与所述底座可拆连接的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结合时,将所述安装架、所述电磁组件与所述摆动电极封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相对设置有两个法兰连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于多个通孔。
9.一种继电器件设计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2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完成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组装;
S2、取第二电极组与竖架在底座长度方向的间距为长度b;
S3、替换不同型号尺寸的多个电磁线圈分别进行吸合电压测试;
S4、多个电磁线圈的绕设中轴的直径D一致,轴向长度L进行调整,L/D为值为结构比a,其中,结构比a在与/>之间选取,且多个电磁线圈近第三电极组一端的位置固定一致,D的选取在/>至/> 之间选取;
S5、对应吸合电压最小的电磁线圈为设计优选尺寸。
10.一种测试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P1、对反拉弹簧进行弹性性能测试;
P2、完成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的组装;
P3、将导通检测电路连接到第三电极组和第一电极组;
P4、将升压电路连接到电磁组件的出线端和进线端;
P5、通过升压电路提升电压,根据导通检测电路的导通情况找到吸合电压。
CN202311539887.7A 2023-11-19 2023-11-19 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设计方法和测试方法 Pending CN1174235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39887.7A CN117423575A (zh) 2023-11-19 2023-11-19 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设计方法和测试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39887.7A CN117423575A (zh) 2023-11-19 2023-11-19 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设计方法和测试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23575A true CN117423575A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22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39887.7A Pending CN117423575A (zh) 2023-11-19 2023-11-19 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设计方法和测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2357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27897B1 (en) Electricity meter contact arrangement
TWI278885B (en) Solenoid-operated device, solenoid-operated switch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 control device
CN221040973U (zh) 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
CN117423575A (zh) 三相四路电机控制用继电器、设计方法和测试方法
CA2766669C (en) Magnetic latching actuator
CN208753245U (zh) 欠压脱扣器
CN208922994U (zh) 一种小型大功率继电器
KR102482074B1 (ko) 차단기
CN116110745A (zh) 电磁开关及开关控制方法
CN209962974U (zh) 一种切换组件及其无极性接触器
CN210692444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继电器
CN209962966U (zh) 一种磁钢组件及其无极性接触器
CN113838703A (zh) 一种快速单相旁路真空接触器
US11133140B2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200417351Y1 (ko) 전자접촉기의 단자 접속장치
CN202058674U (zh) 用于塑壳断路器的脱扣装置
CN219329218U (zh) 一种自带抑制反向电动势结构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8333618U (zh) 大负载电磁继电器
CN219873344U (zh) 继电器
CN114373656B (zh) 一种设有双磁钢辅助灭弧的电磁继电器及其装配方法
CN219873351U (zh) 继电器
CN212032954U (zh) 继电器磁钢夹持结构
KR102552238B1 (ko) 가동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단기
CN218333625U (zh) 交流线圈继电器
KR102567700B1 (ko) 전자식 및 기계식 차단 기능의 차단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