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96038A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96038A
CN117396038A CN202311403319.4A CN202311403319A CN117396038A CN 117396038 A CN117396038 A CN 117396038A CN 202311403319 A CN202311403319 A CN 202311403319A CN 117396038 A CN117396038 A CN 1173960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film
light
layer
color
emit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033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艺文
李育豪
黄寅虎
梁晶
蔡勤山
马思远
吴操
王欢欢
童慧
申晓斌
任友涛
杨芮搏
李桂琴
李玉垒
张大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Yunnan Chuangshiji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Yunnan Chuangshiji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Yunnan Chuangshiji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0331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9603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960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960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和叠层设置在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电极层、像素定义层、发光结构层、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像素定义层设有与第一电极对应的开口,发光结构层包括多个位于开口的子像素,子像素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二发光层、电荷产生层及第一发光层,第一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包括第一颜色光线;彩膜层位于第二电极层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彩膜层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颜色彩膜和第二颜色彩膜,第一颜色光线和第一颜色彩膜的颜色相同,第一颜色彩膜在平行于衬底基板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颜色彩膜在平行于衬底基板方向的尺寸。本公开实施例可以避免相邻子像素串色,提升了显示面板色域和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Micro OLED(Micro-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以硅基集成作为背板、顶发光OLED器件作为光源的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对比度高、响应速度快和功耗低等优点,被视为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下一代移动显示终端。
为了提高显示效果,高分辨率显示产品对OLED器件的寿命和功耗的要求越来越高,OLED器件由传统的单层结构升级为叠层结构(Tandem OLED),但是叠层结构的OLED器件还存在相邻子像素串色,导致单色光的纯度降低,显示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一项或更多项技术问题。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第一电极层,位于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
像素定义层,位于第一电极层的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像素定义层设置有开口,开口与第一电极对应;
发光结构层,包括多个位于开口的子像素,子像素包括沿背离衬底基板方向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二发光层、电荷产生层以及第一发光层,第一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包括第一颜色光线;
第二电极层,位于发光结构层的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
彩膜层,位于第二电极层的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彩膜层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颜色彩膜和第二颜色彩膜,第一颜色光线和第一颜色彩膜的颜色相同,第一颜色彩膜在平行于衬底基板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颜色彩膜在平行于衬底基板方向的尺寸。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发光层被限定在开口内,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发光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第一发光层发出的第一颜色光线在彩膜层上的辐射区域位于第一颜色彩膜限定的区域内。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颜色彩膜包括第二颜色第一彩膜和第二颜色第二彩膜,第一颜色彩膜、第二颜色第一彩膜以及第二颜色第二彩膜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第二颜色第一彩膜的边缘部凸起设有第一搭接部,第二颜色第二彩膜的边缘部凸起设有第二搭接部和第三搭接部,第一搭接部搭接在第一颜色彩膜的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第二搭接部搭接在第一颜色彩膜的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第三搭接部搭接在第二颜色第一彩膜的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搭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三搭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第二搭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三搭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第二方向为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颜色第一彩膜的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颜色第二彩膜辅助部,第二颜色第二彩膜辅助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颜色彩膜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第二部分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颜色第一彩膜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和/或,第二颜色第二彩膜和第一颜色彩膜接触的侧壁之间以及第二搭接部和第一颜色彩膜搭接的表面之间设有第二颜色第一彩膜辅助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部分在平行于衬底基板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二部分在平行于衬底基板方向的尺寸。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光层包括蓝色发光层,第二发光层包括叠层设置的绿色发光层和红色发光层,第一颜色光线包括蓝色光线,第一颜色彩膜包括蓝色彩膜。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蓝色发光层包括至少两层蓝色子发光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发光层被限定在开口内,第一发光层中靠近第一电极层的子发光层被限定在开口内,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发光层中远离第一电极层的子发光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光层包括自第一电极层朝向第二电极层叠层设置的红色子发光层和绿色子发光层,第一颜色彩膜包括绿色彩膜,第二发光层包括蓝色发光层;或者,
第一发光层包括自第一电极层朝向第二电极层叠层设置的绿色子发光层和红色子发光层,第一颜色彩膜包括红色彩膜,第二发光层包括蓝色发光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层包括反射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包括叠层设置的透反电极层和透明电极层,透反电极层相对于透明电极层靠近反射电极层,反射电极层与透反电极层之间形成微腔结构,微腔结构被配置为对子像素发射的光线产生微腔效应以增强光强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透反电极层在垂直于衬底基板方向的尺寸为10埃米-100埃米;和/或,透反电极层的反射率为30%-80%。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彩膜层的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透镜层,透镜层包括多个与各颜色彩膜一一对应的透镜单元。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的分辨率大于2000PPI。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任一项实施例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得到如下有益效果:可以避免相邻子像素串色,增强了显示面板的色纯度,提升了显示面板的色域,提升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公开范围的限制。
图1为相关技术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的彩膜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相关技术显示面板的发光结构层在彩膜层的光线辐射范围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发光结构层在彩膜层的光线辐射范围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发光结构层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彩膜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发光结构层在彩膜层光线辐射范围示意图;
图9为蓝色彩膜加宽前和加宽后蓝色发光层的数据对比示意表;
图10为蓝色彩膜加宽前和加宽后蓝色发光层的蓝色光线光谱正视角对比示意图;
图11为蓝色彩膜加宽前和加宽后蓝色发光层的蓝色光线光谱60°斜视角对比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蓝色子像素的平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反射电极层与透反电极层形成微腔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衬底基板;20、第一电极层;30、像素定义层;40、发光结构层;50、第二电极层;60、彩膜层;70、封装层;80、透镜层;
21、第一电极;31、开口;40a、子像素;41、第二发光层;42、电荷产生层;43、第一发光层;51、透反电极层;52、透明电极层;61、第一颜色彩膜;62、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3、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4、第二颜色第二彩膜辅助部;65、第二颜色第一彩膜辅助部;621、第一搭接部;631、第二搭接部;632、第三搭接部;641、第一部分;642、第二部分;651、第三部分;652、第四部分;81、透镜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随着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Micro-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Micro OLED,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发展,对显示器件亮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而且,Micro OLED显示器件需要搭载超高的分辨率(通常>2000ppi(pixel per inch))以应对小尺寸、轻量化及超高清的使用需求,Micro OLED显示器件还具备高分辨率特性。
为了达成这样的分辨率,Micro OLED显示器件的子像素尺寸通常都是微米级甚至达到了纳米级。传统液晶显示器件(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器件(分辨率为100-500ppi)的子像素尺寸数倍大于Micro OLED显示器件的子像素尺寸。因为Micro OLED显示器件极小的子像素尺寸,Micro OLED显示器件的子像素之间的串色问题更加明显。
由于制备工艺精度限制,Micro OLED显示器件很难采用并排单色器件红、绿、蓝彼此靠接(side-by-side)方式进行蒸镀,Micro OLED显示器件无法实现类似大尺寸OLED显示器件类似的红、绿、蓝三色side-by-side像素排布。因此,目前Micro OLED显示器件使用白色发光元件搭配RGB三色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CF)过滤实现全彩显示,这样的方式也限制了OLED器件的效率、亮度和寿命水平。
目前,Micro OLED显示器件的发光器件结构主要有单层器件(Single)和叠层器件(Tandem)两大类。单层器件一般用于中低亮度的显示器件。叠层器件将白光发光层分割形成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子发光层。叠层器件可以有效提升Micro OLED显示器件电流效率、输出亮度、操作寿命等重要光电性能指标。叠层器件通过采用电荷产生层(chargegeneration layer,CGL)串联多个子发光层,能够实现发光叠加的效果。叠层Micro OLED显示器件具有亮度较高、寿命较长的优势,但是叠层Micro OLED显示器件依然存在子像素之间的串色问题。
图1为相关技术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0、第一电极层20、像素定义层30、发光结构层40、第二电极层50以及彩膜层60。第一电极层20位于衬底基板10的一侧,第一电极层20包括多个第一电极21。像素定义层30位于第一电极层20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像素定义层30设置有开口31,开口31与第一电极21对应。发光结构层40包括多个位于开口31的子像素40a,子像素40a包括沿背离衬底基板10方向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二发光层41、电荷产生层42以及第一发光层43。第一发光层43发出的光线包括第一颜色光线。第二电极层50位于发光结构层40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彩膜层60位于第二电极层50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彩膜层60包括多个第一颜色彩膜61、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和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第一颜色彩膜61、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3以及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布,各颜色彩膜的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致相等。第一颜色彩膜61、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和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分别对应一个子像素40a。示例性地,第二电极层50与彩膜层60之间还可以设置封装层70。
示例性地,叠层器件的发光结构层40可以包括蓝色子发光层、红色子发光层以及绿色子发光层。第一颜色彩膜61对应透过蓝色子发光层发出的蓝色光线,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对应透过红色子发光层发出的红色光线,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对应透过绿色子发光层发出的绿色光线。由于蓝色子发光层、红色子发光层以及绿色子发光层堆叠设置,蓝色子发光层、红色子发光层以及绿色子发光层之间相对于衬底基板10存在高度差异,导致叠层器件中的子发光层的单色发光通路的边界存在差异。
图2为相关技术的彩膜层的平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相关技术的第一颜色彩膜61、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3以及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的中心轴线与子像素40a的中心轴线重合,各颜色彩膜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略大于子像素40a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从而可以一定程度过滤子像素40a边缘杂散光,减小对周围子像素40a发光串扰的影响。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颜色彩膜61、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3以及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三种彩膜的尺寸无差异化设置对于叠层器件的适配性较低,叠层器件的第一发光层43和第二发光层41的光辐射范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第一发光层41的边缘杂散光更容易造成子像素40a之间的串扰。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层43包括蓝色子发光层,第二发光层41包括红色子发光层和绿色子发光层。蓝色子发光层位于电荷产生层42的上方,绿色子发光层和红色子发光层位于电荷产生层42的下方。由于蓝色子发光层、红色子发光层以及绿色子发光层堆叠设置,蓝色子发光层、红色子发光层以及绿色子发光层之间相对于衬底基板10存在高度差异。第二发光层41中的红色子发光层和绿色子发光层位于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内,红色子发光层和绿色子发光层被开口31的边界限定,减少了红色光线和绿色光线的杂散光。第一发光层43位于开口31上方,第一发光层43的边缘无遮挡,第一发光层43发光范围较分散,蓝色子发光层的出光边界与红色子发光层或绿色子发光层的出光边界存在差异。这就导致红色子发光层或绿色子发光层在彩膜层60上的辐射区域小于第一发光层43发出的光线在彩膜层60上的辐射区域。
本公开中,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在彩膜层60上的辐射区域可以理解为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在彩膜层60上的照射范围。蓝色子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向上呈锥形发散区域,蓝色光线在彩膜层上的照射范围即为蓝色子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在彩膜层上的辐射区域,该辐射区域的宽度为w1。红色子发光层或绿色子发光层被开口限定,红色子发光层或绿色子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在彩膜层上的照射范围即为红色子发光层或绿色子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在彩膜层上的辐射区域,该辐射区域的宽度为w2,w1大于w2。
位于上方的蓝色子发光层边缘无遮挡,蓝色子发光层的发光范围较为分散。位于电荷产生层42下方的绿色子发光层和红色子发光层被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限定,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的侧壁可以阻挡绿色子发光层和红色子发光层的边缘杂光出射至相邻子像素40a,从而可以减少绿色子发光层和红色子发光层边缘杂散光,使得绿色子发光层和红色子发光层发光范围较为收敛。
当叠层器件的子像素40a发光时,蓝色子发光层、红色子发光层以及绿色子发光层会因为辐射范围的不同,对周边子像素40a具有不同程度的串扰。例如,蓝色子发光层的边缘杂散光对周边子像素的串扰最严重,红色子发光层和绿色子发光层的串扰相对轻微。
由于不同颜色彩膜的透过光谱差异,例如当第一发光层43为蓝色子发光层时,蓝色子发光层的边缘杂散光会透过绿色彩膜,这就导致点亮蓝色子像素时,绿色彩膜会受到蓝色光线的串扰透过部分光线,从而影响了蓝色单色光的色纯度,降低了显示面板的色域。而且,由于叠层器件像素分割会造成阴极穿刺漏电,导致蓝色子发光层发光。阴极穿刺区域为子像素边缘区域,阴极穿刺漏电进一步扩大了蓝色子发光层的辐射范围。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相邻子像素串色导致显示色偏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下面结合附图对显示面板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具体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0、第一电极层20、像素定义层30、发光结构层40、第二电极层50以及彩膜层60。
具体而言,第一电极层20位于衬底基板10的一侧,第一电极层20包括多个第一电极21。像素定义层30位于第一电极层20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像素定义层30设置有开口31,开口31与第一电极21对应。发光结构层40包括多个位于开口31的子像素40a,子像素40a包括沿背离衬底基板10方向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二发光层41、电荷产生层42以及第一发光层43。第一发光层41发出的光线包括第一颜色光线。第二电极层50位于发光结构层40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
彩膜层60位于第二电极层50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彩膜层60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颜色彩膜61和第二颜色彩膜62、63,第一颜色光线和第一颜色彩膜61的颜色相同。第一颜色彩膜61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颜色彩膜62、63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尺寸。也就是说,第一颜色彩膜61的宽度大于第二颜色彩膜62、63的宽度。需要说明的是,子像素40a并不限于包括叠层设置的两个发光层,还可以包括叠层设置的更多个发光层。在一个子像素40a中,每相邻的两个发光层之间可以设置电荷产生层42。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以子像素40a包括两个发光层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示例性地,彩膜层60位于第二电极层50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第二电极层50与彩膜层60之间还可以设置封装层70。
示例性地,第一颜色彩膜61和第二颜色彩膜62、63可以包括红色彩膜、绿色彩膜以及蓝色彩膜。本公开实施例中,不对第一颜色彩膜和第二颜色彩膜的具体颜色进行限定,可以将先制备形成的彩膜看作第一颜色彩膜,可以将后制备形成的彩膜看作第二颜色彩膜。
如图3所示,第二发光层41被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的侧壁限定在开口31内,这样第二发光层41的边缘部分被侧壁遮挡,从而减少了第二发光层41的边缘杂光,第二发光层41的发光范围较为收敛。第一发光层43的边缘无像素定义层30的遮挡,发光范围相对于第二发光层41较为分散。也就是说,第一发光层43发出的第一颜色光线在彩膜层60上的辐射区域大于第二发光层41发出的光线在彩膜层60上的辐射区域。第一发光层43的辐射区域和第二发光层41的辐射区域重合部分混合形成白光,而第一发光层43超出第二发光层41的辐射区域的部分为单色光。
图4为相关技术显示面板的发光结构层在彩膜层的光线辐射范围示意图。如图4所示,相关技术的显示面板的第一颜色彩膜61的颜色和第一发光层43出射的第一颜色光线颜色相同。第一发光层43朝向彩膜层60方向的发光区域包括有效发光区域和位于子像素40a边缘的杂散光区域,图4中虚线内侧的区域为有效发光区域,图4中虚线与实线之间的区域为第一发光层43的杂散光区域。有效发光区域内第一发光层43和第二发光层41混合形成白色光。杂散光区域由于第一发光层43的边缘无像素定义层遮挡导致第一发光层43的边缘第一颜色光线进入相邻子像素。例如在图4中,第一发光层43发出的杂散光透过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导致光线串色。而且,子像素外阴极穿刺漏电导致第一发光层43边缘发光,进一步扩大了杂散光区域。有效发光区域全部位于第一颜色彩膜61内,杂散光区域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颜色彩膜61外,这样导致杂散光区域的第一颜色光线串扰至相邻子像素,影响第一颜色光线的色纯度,降低了显示面板的色域。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发光结构层在彩膜层的光线辐射范围示意图。参照图5所示,第一发光层43朝向彩膜层方向的发光区域包括有效发光区域和位于子像素边缘的杂散光区域,图5中虚线内侧的区域为有效发光区域,图5中虚线与实线之间的区域为第一发光层43的杂散光区域。图5所示的第一颜色彩膜61相对于图4所示的第一颜色彩膜61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增加,使得杂散光区域也全部位于第一颜色彩膜61内,从而第一发光层43发出的第一颜色光线在彩膜层60上的辐射区域位于第一颜色彩膜61限定的区域内。这样通过加宽第一颜色彩膜61,使得第一颜色彩膜61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颜色彩膜62、63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尺寸,第一颜色彩膜61有效覆盖子像素边缘的杂散光区域,从而有效增强显示面板的色纯度,提升显示面板的色域,提升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图3所示的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子像素40a包括沿背离衬底基板10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发光层41、电荷产生层42以及第一发光层43。第一发光层41发出的光线包括第一颜色光线,彩膜层60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颜色彩膜61和第二颜色彩膜62、63,第一颜色光线可以透过第一颜色彩膜61,第一颜色彩膜61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颜色彩膜62、63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尺寸。相比较于图1所示的相关技术第一发光层43和第二发光层41光辐射范围的差异导致第一颜色彩膜61不能完全包含第一发光层43的辐射区域,图3所示的显示面板增加了第一颜色彩膜61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方向上的尺寸,使得第一颜色彩膜61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颜色彩膜62、63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方向上的尺寸,增加了第一颜色彩膜61的覆盖范围,使得第一颜色彩膜61的覆盖范围大于第二颜色彩膜62、63的覆盖范围,第一颜色彩膜61能够覆盖第一发光层43发出的第一颜色光线在彩膜层60上的辐射区域,解决了叠层器件中存在的第一发光层43的边缘杂散光区域容易串色的问题,减小第一发光层43对周围子像素40a的影响,提升单色光纯度,进而改善了显示面板的色域,提升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极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电极21与多个子像素40a一一对应。不同子像素40a对应的第一电极21间隔设置,第二电极层50可以为整层结构,即第二电极层50可以为一体结构。示例性地,第一电极21可以为阳极Anode,第二电极层50可以为阴极Cathode。或者,第一电极21可以为阴极,第二电极层50可以为阳极。
示例性地,发光结构层40在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层50的驱动下发光。例如,发光结构层40可以为多层薄膜结构。发光结构层40还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ingLayer,HTL)、电子传输层(ElectionTransporting Layer,ETL)。当然,根据需要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空穴传输层和阳极之间设置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HIL),可以在电子传输层和阴极之间设置电子注入层(Election Injection Layer,EIL)。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发光结构层的示意图。第一电极21为阳极,第二电极层50为阴极。参照图6所示,例如,在第一发光层43和第二电极层50之间的电子注入层EIL和第一电子传输层ETL1。在电荷产生层42和第一发光层43之间设置有第一空穴传输层HTL1。在电荷产生层42和第二发光层43之间设置有第二电子传输层ETL2。在第一电极21和第一发光层43之间设置有第二空穴传输层ETL2和空穴注入层HIL。
示例性地,发光结构层40为串联型发光器件,例如,为Tandem OLED器件。电荷产生层42位于第一发光层43和第二发光层41之间,电荷产生层42可以包括N型电荷产生层N-CGL和P型电荷产生层P-CGL。N型电荷产生层N-CGL靠近第一电极21,N型电荷产生层和P型电荷产生层可以彼此直接接触以形成NP结。NP结能够在N型电荷产生层和P型电荷产生层中并发地产生电子和空穴。例如,产生的电子通过N型电荷产生层传输到第二发光层41,产生的空穴通过P型电荷产生层传输到第一发光层43。
在一个实施例中,子像素40a可以具有不同的发光层。例如,第一发光层43可以包括红色子发光层和绿色子发光层,或者第一发光层43可以包括双层蓝色子发光层均可。第一发光层43采用不同的结构时,第一颜色彩膜61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可以通过计算相应的第一发光层43发出的光线在彩膜层60上的辐射区域确定。例如,可以通过确定蓝色子发光层、绿色子发光层以及红色子发光层对应的发出的光线在彩膜层上的辐射区域确定对应的颜色彩膜的在第一方向X的宽度。蓝色子发光层、红色子发光层以及绿色子发光层的发光范围可以存在交叉,此时可以对应调整彩膜层的各颜色彩膜的中轴位置。
参照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层41被限定在开口31内,开口3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发光层43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内,第一发光层43发出的第一颜色光线在所述彩膜层60上的辐射区域位于第一颜色彩膜61限定的区域内,也就是说,第一发光层43发出的第一颜色光线在所述彩膜层60上的照射范围位于所述第一颜色彩膜61限定的区域内。开口31的截面呈梯形状,开口31的侧壁相对第一电极21倾斜设置,开口31靠近第一电极21的一侧为底面,开口31远离第一电极21的一侧为顶面,第二发光层41位于底面,且第二发光层41的两侧被开口31的侧壁限定围合。这样第二发光层41的边缘被开口21的侧壁遮挡,发光范围收敛。
示例性地,开口3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发光层43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内,可以理解为,开口31的顶面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发光层43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内,也就是说,第一发光层43的两端部分搭接在像素定义层20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第一发光层43的边缘没有被像素定义层20遮挡,发光范围相对分散。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彩膜层平面示意图。参照图3和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颜色彩膜包括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和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第一颜色彩膜61、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以及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布。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可以透过第二颜色光线,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可以透过第三颜色光线。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的边缘部的一部分搭接在第一颜色彩膜61上,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的边缘部的一部分搭接在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上,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的边缘部的一部分搭接在第一颜色彩膜61上。
示例性地,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的边缘部设置有凸起设置的第一搭接部621,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的边缘部凸起设置有第二搭接部631和第三搭接部632。第一搭接部621搭接在第一颜色彩膜61的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上。第二搭接部631搭接在第一颜色彩膜61的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上。第三搭接部632搭接在第二颜色第一彩膜的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上。
如图2和图7所示,相关技术的第一颜色彩膜61在第一方向的尺寸为a1,第二颜色彩膜62、63在第一方向的尺寸为a1,第一颜色彩膜6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和第二颜色彩膜62、63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相等。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颜色彩膜61在第一方向的尺寸为a2,第二颜色彩膜62、63在第一方向的尺寸为a3,第一颜色彩膜6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a2大于第二颜色彩膜62、63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a3。a2>a1,也就是说,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颜色彩膜6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a2相对图2所示相关技术的第一颜色彩膜6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a1增大,从而使第一发光层发出的第一颜色光线在彩膜层上的辐射区域位于第一颜色彩膜61限定的区域内。
示例性地,如图3、图5和图7所示,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的边缘部设置有凸起设置的第一搭接部621,第一搭接部621搭接在与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相邻的第一颜色彩膜61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上表面,第一搭接部621可以进一步阻挡第一颜色彩膜61边缘的光线由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上方射出,从而进一步减小单色串扰,提高单色光的纯度。
示例性地,如图3、图5和图7所示,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的边缘部设置有凸起设置的第二搭接部631,第二搭接部631搭接在与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相邻的第一颜色彩膜61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上表面,第二搭接部631可以阻挡第一颜色彩膜62边缘的光线由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上方射出,减小单色串扰,提高单色光的纯度。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发光结构层在彩膜层辐射区域结构示意图。参照图8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搭接部621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大于第三搭接部632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第二搭接部631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大于第三搭接部632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第二方向Y为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也就是说,第一颜色彩膜61的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第一搭接部621和第二搭接部631的厚度尺寸大于相邻第二颜色彩膜62、63的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第三搭接部632的厚度尺寸,这样在第一颜色彩膜61的边缘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光色串扰。
如图8所示,示例性地,第一搭接部621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h1,第二搭接部631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h2,第三搭接部63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h3,h1>h3,h2>h3,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一颜色彩膜61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边缘部分的第一搭接部621和第二搭接部631的尺寸较大,进一步减小了第一颜色光线的串扰,进而提高了第一颜色光线的纯度。
如图8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的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颜色第二彩膜辅助部64。第二颜色第二彩膜辅助部64包括第一部分641和第二部分642,第一部分64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颜色彩膜6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内,第二部分64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在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内。也就是说,第一部分641、第一搭接部621以及第一部分641三层不同颜色的彩膜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方向上交叠,第三搭接部632与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的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搭接为两层彩膜交叠,在第一颜色彩膜61与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1搭接部分采用三层彩膜交叠,这样更好地避免杂散光串扰。
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部分641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二部分642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尺寸。示例性地,第一部分641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尺寸为d1,第二部分642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尺寸为d2,d1<d2。这样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减小相邻子像素的串扰,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色域。
如图8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和第一颜色彩膜61接触的侧壁以及第二搭接部631和第一颜色彩膜61搭接的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颜色第一彩膜辅助部65。第二颜色第一彩膜辅助部65包括第三部分651和第四部分652,第三部分651夹持在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的侧壁和第一颜色彩膜61的侧壁之间,第四部分652夹持在第二搭接部631和第一颜色彩膜61的搭接表面上,第三部分651和第四部分652一体成型。这样的设置,第一颜色彩膜61和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搭接部分三层不同颜色的彩膜在平行于衬底基板方向和垂直于衬底基板方向交叠设置,在第一颜色彩膜61与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搭接部分采用三层彩膜交叠,这样更好地避免杂散光串扰。
如图8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的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颜色第二彩膜辅助部64。第二颜色第二彩膜辅助部64包括第一部分641和第二部分642,第一部分64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颜色彩膜6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内,第二部分64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在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内。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和第一颜色彩膜61接触的侧壁以及第二搭接部631和第一颜色彩膜61搭接的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颜色第一彩膜辅助部65。这样的设置,第一颜色彩膜61的边缘与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和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搭接部均为三层彩膜交叠,从而可以更好地遮挡杂散光,进一步提高防串扰的效果。
示例性地,第二颜色第一彩膜辅助部65的颜色和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的颜色相同,也就是说第二颜色第一彩膜辅助部65和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形成。例如,在第一颜色彩膜61制备形成后,在第一颜色彩膜61的边缘通过一次图案化工艺制备形成第二颜色第一彩膜辅助部65和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第二颜色第一彩膜辅助部65的尺寸相对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小,第二颜色第一彩膜辅助部65设置在第一颜色彩膜61的边缘部以防止光色串扰。
示例性地,第二颜色第二彩膜辅助部64和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的颜色相同,也就是说第二颜色第二彩膜辅助部64和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形成。例如,在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形成后,在第一颜色彩膜和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之间的区域形成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并在第一搭接部621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第二颜色第二彩膜辅助部64。
示例性地,第一颜色彩膜61为蓝色彩膜,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为红色彩膜,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为绿色彩膜。红色彩膜的边缘部的一部分搭接在蓝色彩膜上,在形成红色彩膜时在蓝色彩膜的侧壁均形成红色彩膜覆盖侧壁。绿色彩膜的边缘部的一部分搭接在红色彩膜上,并且绿色彩膜与蓝色彩膜搭接部分夹持有红色彩膜。这样的设置,蓝色彩膜的交叠区域,蓝色彩膜、绿色彩膜以及红色彩膜三层彩膜交叠,从而可以更好地避免杂散蓝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层43包括蓝色发光层,第二发光层41包括叠层设置的绿色发光层和红色发光层,第一颜色光线包括蓝色光线,第一颜色彩膜61包括蓝色彩膜。子像素40a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颜色彩膜61过滤后形成蓝色光线。蓝色发光层的部分光线与绿色发光层和红色发光层的光线混合形成白光并从第一颜色彩膜61出射,经过蓝色彩膜形成蓝光。蓝色发光层的边缘部分的蓝色单色光经过加宽的蓝色彩膜,不会影响相邻的子像素。
图9为蓝色彩膜加宽前和加宽后蓝色发光层的数据对比示意表。如图9所示,在蓝色彩膜未加宽前,蓝色光色点的正视角的CIEx值为0.1514,蓝色光色点的正视角的CIEy值为0.0813。在蓝色彩膜加宽后,蓝色光色点的正视角的CIEx值为0.1464,蓝色光色点的正视角的CIEy值为0.0573。蓝色彩膜加宽后的CIEx值和CIEx值均下降,显示面板的蓝色光色点的纯度上升,显示面板的色域提升。
图10为蓝色彩膜加宽前和加宽后蓝色发光层的蓝色光线光谱正视角对比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蓝色光线光谱正视角的情况下,蓝色彩膜加宽后的杂峰强度相对于蓝色彩膜加宽前的杂峰强度下降。图11为蓝色彩膜加宽前和加宽后蓝色发光层的蓝色光线光谱60°斜视角对比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蓝色光线60°斜视角的情况下,蓝色彩膜加宽后的杂峰强度相对于蓝色彩膜加宽前的杂峰强度下降。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蓝色子像素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2所示,图12中内圈实线围设的区域为发光结构层的有效发光区域,虚线和内圈实线之间围设的区域为发光结构层的蒸镀畸变区域,蒸镀畸变区域的面积大于有效发光区域的面积。外圈实线和虚线之间围设的区域为蒸镀畸变区域在阴极穿刺漏电以及边缘发光形成的杂散光区域。杂散光区域在第一颜色彩膜61的范围内,从而可以避免杂散光区域对相邻子像素40a串色。
在一个实施例中,蓝色发光层包括至少两层蓝色子发光层。例如,本公开实施例的蓝色发光层包括两层蓝色子发光层。由于蓝色发光层的材料容易失效,将蓝色发光层设置为至少两层蓝色子发光层,可以避免蓝色发光层失效影响显示效果。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层41被限定在开口31内,第一发光层43中靠近第一电极层20的子发光层被限定在开口31内,开口3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发光层43中远离第一电极层10的子发光层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内。示例性地,开口31的侧壁相对第一电极21倾斜设置,开口31靠近第一电极21的一侧为底面,开口31远离第一电极21的一侧为顶面,第二发光层41位于底面,且第二发光层41的两侧被开口31的侧壁限定包围。这样第二发光层41的边缘被开口21的侧壁遮挡,发光范围收敛。
示例性地,第一发光层43包括至少两层子发光层,第一发光层43中靠近第一电极层20的子发光层被限定在开口31内,第一发光层43中靠近第一电极层20的子发光层位于开口31的顶面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内。开口3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发光层43中远离第一电极层10的子发光层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内,也就是说开口31的顶面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发光层43中远离第一电极层10的子发光层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内。第一发光层43中远离第一电极层10的子发光层的边缘没有像素定义层20遮挡,发光范围相对分散。第一发光层43中远离第一电极层10的子发光层发出的光线为第一颜色光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层43包括自第一电极层20朝向第二电极层50叠层设置的红色子发光层和绿色子发光层,第一颜色彩膜61包括绿色彩膜,第二发光层41包括蓝色发光层。本实施例通过将位于发光结构层的最上层的绿色子发光层对应的绿色彩膜加宽,绿色彩膜可以覆盖绿色子发光层边缘的杂散光,改善了显示面板的绿色子发光层容易串色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层43包括自第一电极层20朝向第二电极层50叠层设置的绿色子发光层和红色子发光层,第一颜色彩膜61包括红色彩膜,第二发光层包括蓝色发光层。本实施例通过将位于发光结构层的最上层的红色子发光层对应的红色彩膜加宽,红色彩膜可以覆盖红色子发光层边缘的杂散光,改善了显示面板的红色子发光层容易串色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层43包括绿色发光层,第一颜色彩膜61包括绿色彩膜,第一颜色光线为绿色光线,第二发光层41包括自第一电极层20朝向第二电极层50叠层设置的红色子发光层和蓝色子发光层。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发光层43对应的绿色彩膜加宽,绿色彩膜可以覆盖绿色发光层边缘的杂散光,改善了显示面板的绿色发光层容易串色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层43包括红色发光层,第一颜色彩膜包括红色彩膜,第二发光层41包括自第一电极层20朝向第二电极层50叠层设置的绿色子发光层和蓝色子发光层。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发光层43对应的红色彩膜加宽,红色彩膜可以覆盖红色发光层边缘的杂散光,改善了显示面板的红色发光层容易串色的问题。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反射电极层与透反电极层形成微腔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3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20包括反射电极层。第二电极层50包括叠层设置的透反电极层51和透明电极层52,透反电极层51相对于透明电极层52靠近反射电极层。反射电极层与透反电极层51之间形成微腔结构,微腔结构被配置为对子像素40a发射的光线产生微腔效应以增强光强度。
发光结构层40设置在透反电极层51和反射电极层之间,即发光结构层40设置在反射电极层与透反电极层51形成的微腔结构中。发光结构层40发出的光在微腔结构中会形成驻波。根据电磁学理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通过反射电极层与透反电极层51之间形成微腔结构,可以提高发光强度,提高发光效率。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在反射电极层和透反电极层之间形成微腔结构,微腔结构具有微腔效应,可以对显示面板的发光结构层发射的光线中的特定波长的光进行选择性的增强,而对其它波长的光进行抑制。
示例性地,反射电极层可由具有高功函数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其电极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铟镓(IGO)、氧化镓锌(GZO)氧化锌(ZnO)、氧化铟(In2O3)、氧化铝锌(AZO)和碳纳米管等。
示例性地,例如,透反电极层51可由高导电性和低功函数的材料形成,其电极材料可以包括镁铝合金(MgAl)和锂铝合金(LiAl)等合金。
在一个实施例中,透反电极层51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尺寸为10埃米-100埃米。可以通过调节透反电极层51的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尺寸(即透反电极层51的厚度)来调节控制透过率和反射率。例如,透反电极层51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尺寸可以为10埃米、30埃米、50埃米、70埃米、90埃米、100埃米。透反电极层51的具体厚度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透过率和反射率的要求进行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透反电极层51的反射率为30%-80%。示例性地,透反电极层51的反射率可以为30%、40%、50%、60%、70%、80%中的任一种。透反电极层51的反射率的具体数值在此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透反电极层51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尺寸为10埃米-100埃米,透反电极层51的反射率为30%-80%。
图14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显示面板示意图。参照图14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彩膜层60的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透镜层80,透镜层80包括多个与各颜色彩膜一一对应的透镜单元81。从而,可以通过透镜单元81汇聚光线,使单色光线的出射角度较小,可以提高单色光的亮度,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减小单色串扰。
示例性地,透镜单元81还与彩膜层60的一个颜色彩膜对应。例如,一个透镜单元81、一个子像素40a以及一个颜色彩膜在彩膜层60上的正投影具有相互重叠的区域,透镜单元81可以将从与其相对应的颜色彩膜上出射的单色光汇聚。照射到透镜单元81上的光线,一部分可以沿平行于法线的方向出射,一部分光线的出射方向与法线具有一定夹角,夹角为锐角。透镜单元可以起到汇聚光线的作用,使得单色光线可以由较小的角度范围出射,有利于进一步减小单色串扰。
示例性地,一个透镜单元81与一个子像素40a对应。例如,一个透镜单元81在彩膜层60上的正投影与一个子像素40a在彩膜层60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区域。透镜单元81被配置为将与其相对应的子像素40a发出的光汇聚,从而增加子像素40a的发光亮度。透镜层80设置在彩膜层60的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
示例性地,多个子像素40a可以与多个透镜单元81以及多个颜色彩膜一一对应设置,沿背离衬底基板10的方向上,每个子像素40a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对应设置一个颜色彩膜和一个透镜单元81。对应设置的子像素40a的发光中心、颜色彩膜的几何中心以及透镜单元81的中心轴线重合设置。这样的设置,子像素40a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对应的颜色彩膜和透镜单元81出射,从而有利于提高单色光的亮度,有利于进一步减小单色串扰。
在一个实施例中,透镜层80中的透镜单元81为凸透镜,例如,透镜单元81的形状为半球形。透镜单元81的具体形状在此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分辨率大于2000PPI。可以理解地,在显示面板的分辨率越高的时候,由于子像素40a的尺寸小,相邻子像素40a更容易发生光色串扰,从而导致显示面板的色纯度和色域降低。而在显示面板的分辨率低于2000PPI的时候,则由于子像素40a的尺寸较大,相邻子像素40a光色串扰影响较小。本公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分辨率设置大于2000PPI,从而可以有效解决高分辨率显示面板的色度不纯的问题,提升单色光纯度,改善了显示面板的色域。
下面通过图3所示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进一步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本文中所说的“图案化”,当图案化的材质为无机材质或金属时,“图案化”包括涂覆光刻胶、掩膜曝光、显影、刻蚀、剥离光刻胶等工艺,当图案化的材质为有机材质时,“图案化”包括掩模曝光、显影等工艺,本文中所说的蒸镀、沉积、涂覆、涂布等均是相关技术中成熟的制备工艺。
如图3所示,提供衬底基板10,在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第一电极21,第一电极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电极21呈阵列排布。示例性地,可以在衬底基板10一侧沉积第一电极薄膜,采用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一电极21。第一电极21的材质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TO)。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21与衬底基板10中的对应薄膜晶体管连接。
在第一电极21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像素定义层30,像素定义层30设置有多个开口31,每个开口31限定出子像素40a所在区域,第一电极21通过对应开口31暴露。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技术形成像素定义层30,在此不再赘述。
在像素定义层14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发光结构层40。示例性地,在第一电极21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第二发光层41,在第二发光层41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电荷产生层42,在电荷产生层42的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一发光层43。
在发光结构层40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第二电极层50,第二电极层50为一体结构。示例性地,可以采用溅镀的方法在发光结构层40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第二电极薄膜,对第二电极薄膜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第二电极23。第二电极23的材质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等中的至少一种。示例性地,可以采用热蒸镀方式在发光结构层40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金属薄膜,金属薄膜的材质可以包括镁、银、镁银合金,根据需求可以在金属薄膜上镀上透明半导体或透明导体,从而形成第二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包括叠层设置的金属薄膜和半导体(或导体)薄膜。
在第二电极层50的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封装层70,在封装层70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彩膜层60,彩膜层60位于封装层70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彩膜层60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颜色彩膜61和第二颜色彩膜62、63,第一颜色彩膜61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颜色彩膜62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尺寸。示例性地,在封装层70的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沉积蓝色彩膜材料层,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一颜色彩膜61,在分别沉积绿色彩膜材料层和红色彩膜材料层,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二颜色第一彩膜62和第二颜色第二彩膜63。
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智能手机、可穿戴式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车载显示器、电子书、生物识别设备例如智能皮肤设备、软机器人和生物医学设备等任何具有显示和触控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的显示面板,通过将第一发光层4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颜色彩膜6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内,可以避免相邻子像素串色,增强了显示装置的色纯度,提升了显示装置的色域,提升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现在和未来知悉的各种技术方案,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公开。此外,本公开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
像素定义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电极对应;
发光结构层,包括多个位于所述开口的子像素,所述子像素包括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方向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二发光层、电荷产生层以及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一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包括第一颜色光线;
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发光结构层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彩膜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颜色彩膜和第二颜色彩膜,所述第一颜色光线和所述第一颜色彩膜的颜色相同,所述第一颜色彩膜在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颜色彩膜在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层被限定在所述开口内,所述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所述第一发光层发出的第一颜色光线在所述彩膜层上的辐射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颜色彩膜限定的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颜色彩膜包括第二颜色第一彩膜和第二颜色第二彩膜,所述第一颜色彩膜、第二颜色第一彩膜以及第二颜色第二彩膜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二颜色第一彩膜的边缘部凸起设有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二颜色第二彩膜的边缘部凸起设有第二搭接部和第三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搭接在所述第一颜色彩膜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所述第二搭接部搭接在所述第一颜色彩膜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所述第三搭接部搭接在所述第二颜色第一彩膜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搭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二搭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搭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颜色第一彩膜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颜色第二彩膜辅助部,所述第二颜色第二彩膜辅助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颜色彩膜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颜色第一彩膜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和/或,所述第二颜色第二彩膜和所述第一颜色彩膜接触的侧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搭接部与所述第一颜色彩膜搭接的表面之间设有第二颜色第一彩膜辅助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在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部分在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层包括蓝色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层包括叠层设置的绿色发光层和红色发光层,所述第一颜色光线包括蓝色光线,所述第一颜色彩膜包括蓝色彩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蓝色发光层包括至少两层蓝色子发光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层被限定在所述开口内,所述第一发光层中靠近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子发光层被限定在所述开口内,所述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层中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子发光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层包括自所述第一电极层朝向所述第二电极层叠层设置的红色子发光层和绿色子发光层,所述第一颜色彩膜包括绿色彩膜,所述第二发光层包括蓝色发光层;或者,
所述第一发光层包括自所述第一电极层朝向所述第二电极层叠层设置的绿色子发光层和红色子发光层,所述第一颜色彩膜包括红色彩膜,所述第二发光层包括蓝色发光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反射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叠层设置的透反电极层和透明电极层,所述透反电极层相对于所述透明电极层靠近所述反射电极层,所述反射电极层与所述透反电极层之间形成微腔结构,所述微腔结构被配置为对所述子像素发射的光线产生微腔效应以增强光强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反电极层在垂直于衬底基板方向的尺寸为10埃米-100埃米;和/或,所述透反电极层的反射率为30%-80%。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彩膜层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透镜层,所述透镜层包括多个与各颜色彩膜一一对应的透镜单元。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分辨率大于2000PPI。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311403319.4A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3960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03319.4A CN117396038A (zh)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03319.4A CN117396038A (zh)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96038A true CN117396038A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68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03319.4A Pending CN117396038A (zh)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9603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18621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9583734B2 (en) OLED micro-cavity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KR101386766B1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5720081B (zh)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和制作方法
KR101454752B1 (ko)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514938B1 (ko) 표시장치
CN108172600B (zh) 用于woled显示器的彩膜基板及woled显示器
US11031572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1990312B1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174652B1 (ko) 발광 소자, 표시 장치 및 조명 장치
WO2019014973A1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WO2020233284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1917894B2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20170012664A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20200021350A (ko) 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13089444A (ja) 有機発光装置、有機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US20230165094A1 (en) Display device,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riving circuit and driving method
CN109119438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KR20200061624A (ko) 표시장치
KR20170019510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17396038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KR101433589B1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7063627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230217692A1 (en) Display apparatus
TWI836775B (zh) 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