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91547A - 一种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91547A
CN117391547A CN202311687252.1A CN202311687252A CN117391547A CN 117391547 A CN117391547 A CN 117391547A CN 202311687252 A CN202311687252 A CN 202311687252A CN 117391547 A CN117391547 A CN 1173915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cessing
edible fungi
period
processing period
mana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872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晓博
高霞
王宝印
潘爱秀
丁洋
张燕
崔慧
崔维娜
赵敬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Hengch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Hengch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Hengch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Hengch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8725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915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91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915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5Quality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4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4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尤其涉及农业生产数据管理技术领域,所述系统包括,信息获取模块,用以获取食用菌菌种信息和加工信息,菌种分类模块,用以对食用菌的包装方式进行分类,加工监测模块,用以在食用菌加工阶段,对食用菌加工过程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质量分析模块,用以在食用菌加工完成后,对加工后的食用菌质量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加工周期内食用菌加工过程进行质量等级评定,管理模块,用以对食用菌加工过程和食用菌的包装方式的分类过程进行分析,反馈分析模块,用以对食用菌的包装方式的分类过程进行反馈调整。本发明有效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数据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食用菌生产已经从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变为现代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然而,现有的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生产需求。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实现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的系统。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2070432A公开了一种农产品仓储监控方法及其系统和计算机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农产品的入库信息、环境参数;将所述环境参数与所述入库信息的储存条件进行比对,获得异常环境参数;将所述异常环境参数和/或所述入库信息与预设的食品安全参数进行比对,获得控制参数;根据所述控制参数对所述农产品进行处理,获得处理信息;其中,所述对所述农产品进行处理包括调整环境参数和预警的至少一种;记录所述处理信息。所述农产品仓储监控系统执行所述农产品仓储监控方法的步骤,所述存储介质执行所述农产品仓储监控方法;由此可见,该发明未解决产品加工过程对实际产品质量的影响,且未能做到系统内动态调节,存在生产加工过程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以获取食用菌菌种信息和加工信息;
菌种分类模块,用以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含水量、食用菌生长速度和食用菌菌种大小对食用菌的包装方式进行分类;
加工监测模块,用以在食用菌加工阶段,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和加工周期内平均温度对食用菌加工过程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根据加工周期内的平均湿度和加工周期内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对食用菌加工过程的安全性的分析过程进行调整;
质量分析模块,用以在食用菌加工完成后,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加工过程的分析结果对加工后的食用菌质量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加工周期内食用菌加工过程进行质量等级评定;
管理模块,用以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质量的分析结果对下一加工周期的食用菌加工过程和食用菌的包装方式的分类过程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作为输出方案进行输出;
反馈分析模块,用以根据管理周期内各加工周期的评定结果的合格率和评定结果的方差对下一管理周期食用菌的包装方式的分类过程进行反馈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菌种分析模块设有计算单元,所述计算单元用以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含水量q、食用菌生长速度r和食用菌菌种大小s计算分类指数FL,分类指数FL的计算公式如下:
FL=3×eq×2+r1/2+ln(s)+t
其中,t是食用菌保质期时长。
进一步地,所述菌种分析模块还设有分类单元,所述分类单元用以将所述加工周期内的分类指数FL与各预设分类指数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对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进行分析,其中:
当FL≤FL1时,所述分类单元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包装方式设为敞口包装;
当FL1<FL≤FL2时,所述分类单元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包装方式设为密封包装;
当FL>FL2时,所述分类单元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包装方式设为真空包装;
其中,FL1是第一预设分类指数,FL2是第二预设分类指数,FL1<FL2。
进一步地,所述加工监测模块设有监测单元,所述监测单元用以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设定预设温度范围,其中:
当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是敞口包装时,所述监测单元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左值设为T1,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右值设为T1
当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是密封包装时,所述监测单元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左值设为T2,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右值设为T2
当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是真空包装时,所述监测单元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左值设为T3,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右值设为T3
所述监测单元用以将加工周期内平均温度t与预设温度范围进行比对,并根据分析结果计算安全评价指数,其中:
当t<Ti时,所述监测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的平均温度低,并设置第一安全评价指数α1,设定α1=ln[1+(Ti-t)];
当Ti≤t≤Ti时,所述监测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的平均温度正常;
当t>Ti时,所述监测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的平均温度低,并设置第二安全评价指数α2,设定α2=ln[1+(t-Ti)];
其中,Ti是预设温度范围的左值,Ti是预设温度范围的右值,设定i=1,2,3。
进一步地,所述加工监测模块还设有调整单元,所述调整单元用以将加工周期内的平均湿度SD与各预设湿度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对计算安全评价指数的过程进行调整,其中:
当SD<SD1时,所述调整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过程中平均湿度低,并将预设温度的左值Ti调整为Ti’,设定Ti’=Ti×{1+sin[(SD1-SD)/SD1]};
当SD1≤SD≤SD2,所述调整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过程中湿度正常,不进行调整;
当SD>SD2,所述调整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过程中平均湿度高,并将预设温度的左值调整为Ti”,设定Ti”=Ti×{1+sin[(SD-SD2)/SD2]};
其中,SD1是第一预设湿度,SD2是第二预设湿度,SD1<SD2:
所述加工监测模块还设有优化单元,所述优化单元用以将加工周期内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c与二氧化碳浓度阈值C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对计算安全评价指数的调整过程进行优化,其中:
当c<C时,所述优化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二氧化碳浓度正常,不进行优化;
当c≥C时,所述优化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二氧化碳浓度高,并将第二预设湿度SD2优化为SD2’,设定SD2’=SD2×eC-c
进一步地,所述质量分析模块根据食用菌营养指数Y与加工周期内安全评价指数αj,设定j=1,2,计算综合评价指数ZP,设定ZP=Y×a1+αj×a2;
其中,p1是加工后食用菌蛋白质含量,p2是加工后食用菌维生素含量,p3是加工后食用菌矿物质含量,p4是加工后食用菌农药残余量,a1是食用菌营养指数的权重值,a2是加工周期内安全评价指数的权重值,a1+a2=1且a1>a2;
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将所述加工周期内综合评价指数ZP与各预设评价指数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对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加工过程进行等级评定,其中:
当ZP<A1时,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判定加工周期内安全评价指数低,并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质量等级评定为良好;
当A1≤ZP≤A2时,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判定加工周期内安全评价指数正常,并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质量等级评定为合格;
当ZP>A2,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判定加工周期内安全评价指数异常,并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质量等级评定为不合格;
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将评定结果进行记录。
进一步地,所述管理模块设有第一管理单元,所述第一管理单元用以根据当前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对下一加工周期的加工速度进行分析,其中: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良好时,所述第一管理单元判定食用菌加工过程正常;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合格时,所述第一管理单元将下一加工周期食用菌加工速度v调整为v’,设定v’=v×cos(ZP);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不合格时,所述第一管理单元将下一加工周期食用菌加工速度v调整为v”,设定v”=v×cos(2×ZP)。
进一步地,所述管理模块还设有第二管理单元,所述第二管理单元用以根据当前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对下一加工周期的包装方式的选择过程进行调整,其中: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良好时,所述第二管理单元判定食用菌加工过程正常;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合格时,所述第二管理单元将下一加工周期第一预设分类指数FL1调整为FL1’,设定FL1’=FL1×eZP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不合格时,所述第二管理单元将下一加工周期第一预设分类指数FL1调整为FL1”,设定FL1”=FL1×e2×ZP
进一步地,所述反馈分析模块设有校正单元,所述校正单元用以根据管理周期内合格率k对下一管理周期对食用菌的包装方式分类过程的进行校正,设定k=L/n;
其中,L是当前管理周期内评价等级为合格和良好的加工周期数量,n是管理周期内加工周期的数量;
所述校正单元将下一管理周期内第二预设分类指数FL2校正为FL2’,设定FL2’=FL2/arctank。
进一步地,所述反馈分析模块还设有补偿单元,所述补偿单元用以将管理周期内各加工周期的判定等级进行数值化,其过程如下:
当评定等级为良好时,所述补偿单元将评定等级数值化为80;
当评定等级为良好时,所述补偿单元将评定等级数值化为70;
当评定等级为良好时,所述补偿单元将评定等级数值化为60;
所述补偿单元计算管理周期内评定等级的方差σ,评定等级的方差σ的计算公式如下:
n=t1/T
E=(x1+x2+...+xn)/n
σ=[(x1-E)2+(x2-E)2+...+(xn-E)2]/n
其中,x1是管理周期内第一加工周期的数值化后的评定等级,x2是管理周期内第二加工周期的数值化后的评定等级,xn是管理周期内第n加工周期的数值化后的评定等级,E是n个加工周期的数值化后的评定等级期望;
所述补偿单元根据管理周期内评价等级的方差对下一管理周期食用菌的包装方式的校正过程进行补偿,将管理周期内合格率补偿为k’,设定k’=k/arctan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信息获取模块对本系统所述信息的获取,提高了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而提高了食用菌质量检测的合格率,最终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通过所述菌种分析模块对加工周期内食用菌适宜包装方式进行分析并分类,以提高食用菌分类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了食用菌质量检测的合格率,最终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通过所述加工监测模块计算安全评价指数以把控加工过程中环境对食用菌加工的影响,提高了加工过程的安全性,进而提高了质量检测的合格率,最终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通过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将加工过程的环境影响和加工后的食用菌实际指标对食用菌作质量评级,提高了质量评级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通过所述管理模块对加工周期不同评定等级对下一加工周期食用菌加工速度和加工周期不同评定等级对下一加工周期食用菌包装分类过程进行分析,以得到对应的管理步骤和过程,使得本系统有了动态调节的功能,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通过所述反馈分析模块对下一管理周期的包装方式的校正过程进行反馈调整,使得之后的加工过程和管理过程更加平缓,也使得对食用菌的加工更加精准,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对本实施例菌种分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对本实施例加工监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管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反馈分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实施例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以获取食用菌菌种信息和加工信息,所述食用菌菌种信息包括食用菌含水量、食用菌生长速度、食用菌保质期、食用菌菌种大小,所述食用菌生长速度是食用菌的生长周期,所述加工信息包括包装方式和加工温度范围,所述包装方式是食用菌加工后的食品包装方式,所述包装方式包括敞口包装、密封包装和真空包装,所述加工温度范围是包装方式下的适宜加工温度;本实施例中,不对包装方式中方式种类和方式数量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由设置,只需满足包装方式的方式种类和方式数量的需求即可,如可以将包装方式的方式数量设为3种、4种、5种等,如食用菌的包装方式还可以为密封包装、深冷包装、罐装腌制等;本实施例中,不对食用菌菌种信息的获取方式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由设置,只需满足食用菌菌种信息的获取需求即可,如可以从食用菌食品安全监督部门获取,如食用菌含水量还可以通过食用菌水分仪测量获取等,如食用菌菌种大小还可以通过科学测量仪器测量;
菌种分类模块,用以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含水量、食用菌生长速度和食用菌菌种大小对食用菌的包装方式进行分类,菌种分类模块与所述信息获取模块连接;本实施例不对加工周期的取值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由设置,只需满足加工周期的取值要求即可,如可以将加工周期的取值设定为12小时、18小时、24小时等;
加工监测模块,用以在食用菌加工阶段,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和加工周期内平均温度对食用菌加工过程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根据加工周期内的平均湿度和加工周期内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对食用菌加工过程的安全性的分析过程进行调整,加工监测模块与所述菌种分类模块连接;
质量分析模块,用以在食用菌加工完成后,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加工过程的分析结果对加工后的食用菌质量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加工周期内食用菌加工过程进行质量等级评定,所述等级评定的评定结果包括良好、合格、不合格,质量分析模块与所述加工监测模块连接;
管理模块,用以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质量的分析结果对下一加工周期的食用菌加工过程和食用菌的包装方式的分类过程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作为输出方案对用户进行输出,管理模块与所述质量分析模块连接;
反馈分析模块,用以根据管理周期内各加工周期的评定结果的合格率和评定结果的方差对下一管理周期食用菌的包装方式的分类过程进行反馈调整,所述合格率是等级评定结果为合格和良好的加工周期数量与管理周期内总加工周期数量的比值,反馈分析模块与所述管理模块连接;本实施例中,不对管理周期的取值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由设置,只需满足管理周期的取值要求即可,如可以将管理周期设定为3天、4天、5天等。
请参阅图2所示,其为本实施例菌种分类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计算单元,用以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含水量、食用菌生长速度和食用菌菌种大小计算分类指数;
分类单元,用以根据加工周期内的分类指数对食用菌的包装方式进行分类,分类单元与所述计算单元连接;
请参阅图3所示,其为本实施例加工监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监测单元,用以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和加工周期内平均温度对食用菌加工过程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计算加工安全指数;
调整单元,用以根据加工周期内平均湿度对食食用菌加工过程的安全性分析过程进行调整,调整单元与所述监测单元连接;
优化单元,用以根据加工周期内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对食用菌加工过程安全性分析的调整过程进行优化,优化单元与所述调整单元连接。
请参阅图4所示,其为本实施例管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第一管理单元,用以根据食用菌质量的分析结果分析下一加工周期食用菌加工速度;
第二管理单元,用以根据食用菌质量的分析结果对下一加工周期的包装方式的选择过程进行调整,第二管理单元与所述第一管理单元连接;
方案输出单元,用以将下一加工周期食用菌加工速度和下一加工周期的包装方式的调整过程作为输出方案对用户进行输出,方案输出单元与所述第二管理单元连接。
请参阅图5所示,其为本实施例反馈分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校正单元,用以根据管理周期内各加工周期的评定结果的合格率下一管理周期食用菌的包装方式的分类过程进行校正;
补偿单元,用以根据管理周期内各加工周期评定结果的方差对下一管理周期食用菌的包装方式的校正过程进行补偿,补偿单元与所述校正单元连接。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所述系统应用于多元化食用菌的生产加工过程,本实施例将加工过程和加工后的质量分析过程的数据作为食用菌生产加工的生产数据;本实施例通过对食用菌信息进行分析,以对食用菌进行分类选取包装方式,通过不同包装方式的要求对加工过程进行监测,以对加工过程进行质量分析,通过质量分析结果对食用菌加工过程和食用菌的包装方式的分类过程进行管理,最后根据历史质量分析结果对管理过程进行反馈调整。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通过所述信息获取模块对本系统所述信息的获取,提高了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而提高了食用菌质量检测的合格率,最终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通过所述菌种分析模块对加工周期内食用菌适宜包装方式进行分析并分类,以提高食用菌分类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了食用菌质量检测的合格率,最终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通过所述加工监测模块计算安全评价指数以把控加工过程中环境对食用菌加工的影响,提高了加工过程的安全性,进而提高了质量检测的合格率,最终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通过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将加工过程的环境影响和加工后的食用菌实际指标对食用菌作质量评级,提高了质量评级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通过所述管理模块对加工周期不同评定等级对下一加工周期食用菌加工速度和加工周期不同评定等级对下一加工周期食用菌包装分类过程进行分析,以得到对应的管理步骤和过程,使得本系统有了动态调节的功能,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通过所述反馈分析模块对下一管理周期的包装方式的校正过程进行反馈调整,使得之后的加工过程和管理过程更加平缓,也使得对食用菌的加工更加精准,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
具体而言,所述计算单元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含水量q、食用菌生长速度r和食用菌菌种大小s计算分类指数FL,分类指数FL的计算公式如下:
FL=3×eq×2+r1/2+ln(s)+t
其中,t是食用菌保质期时长。
具体而言,所述计算单元通过计算分类指数,以将加工周期内食用菌参数综合分析,通过设置公式给食用菌各参数分配权重,使得含水量作为分类指数的主要因素,提高了分类指数计算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了分类过程的准确性,最终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
具体而言,所述分类单元将所述加工周期内的分类指数FL与各预设分类指数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对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进行分析,其中:
当FL≤FL1时,所述分类单元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包装方式设为敞口包装;
当FL1<FL≤FL2时,所述分类单元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包装方式设为密封包装;
当FL>FL2时,所述分类单元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包装方式设为真空包装;
其中,FL1是第一预设分类指数,FL2是第二预设分类指数,FL1<FL2。
具体而言,所述分类单元通过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按包装方式进行分类,以提高食用菌分类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了食用菌质量检测的合格率,最终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不对第一预设分类指数FL1和第二预设分类指数FL2的取值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由设置只需满足第一预设分类指数FL1和第二预设分类指数FL2的取值要求即可,如可以将第一预设分类指数FL1设为15,将第二预设分类指数FL2设定为30。
具体而言,所述监测单元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设定预设温度范围,其中:
当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是敞口包装时,所述监测单元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左值设为T1,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右值设为T1
当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是密封包装时,所述监测单元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左值设为T2,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右值设为T2
当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是真空包装时,所述监测单元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左值设为T3,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右值设为T3
所述监测单元将加工周期内平均温度t与预设温度范围进行比对,并根据分析结果计算安全评价指数,其中:
当t<Ti时,所述监测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的平均温度低,并设置第一安全评价指数α1,设定α1=ln[1+(Ti-t)];
当Ti≤t≤Ti时,所述监测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的平均温度正常;
当t>Ti时,所述监测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的平均温度低,并设置第二安全评价指数α2,设定α2=ln[1+(t-Ti)];
其中,Ti是预设温度范围的左值,Ti是预设温度范围的右值,设定i=1,2,3。
具体而言,所述监测单元根据分类后包装方式设置加工所对应的温度范围,并通过计算安全评价指数以把控加工过程中环境对食用菌加工的影响,提高了加工过程的安全性,进而提高了质量检测的合格率,最终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不对预设温度范围的取值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由设置,只需满足各预设温度范围的取值要求即可,如可以将T1设定为-10℃,将T1设定为0℃,将T1设定为00℃,将T1设定为10℃,将T1设定为10℃,将T1设定为20℃,同时,本实施例不对平均温度的获取方式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由设置,只选满足平均温度的获取要求即可,如可以通过智能温度传感器获取。
具体而言,所述调整单元将加工周期内的平均湿度SD与各预设湿度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对计算安全评价指数的过程进行调整,其中:
当SD<SD1时,所述调整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过程中平均湿度低,并将预设温度的左值Ti调整为Ti’,设定Ti’=Ti×{1+sin[(SD1-SD)/SD1]};
当SD1≤SD≤SD2,所述调整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过程中湿度正常,不进行调整;
当SD>SD2,所述调整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过程中平均湿度高,并将预设温度的左值调整为Ti”,设定Ti”=Ti×{1+sin[(SD-SD2)/SD2]};
其中,SD1是第一预设湿度,SD2是第二预设湿度,SD1<SD2。
具体而言,所述调整单元通过根据湿度对计算安全评价指数的过程进行调整,以排除湿度对加工过程中温度的影响,使得湿度也作为环境影响因素,提高了加工过程的安全性,进而提高了质量检测的合格率,最终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所述调整单元通过拉高温度范围的左值,以用湿度的异常偏移值来缩小预设温度范围,使得安全评价指数更能表达加工过程的环境影响;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不对第一预设湿度SD1和第二预设湿度SD2的取值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由设置只需满足第一预设湿度SD1和第二预设湿度SD2的取值要求即可,如可以将第一预设湿度SD1设为40%,将第二预设湿度SD2设定为60%。
具体而言,所述优化单元将加工周期内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c与二氧化碳浓度阈值C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对计算安全评价指数的调整过程进行优化,其中:
当c<C时,所述优化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二氧化碳浓度正常,不进行优化;
当c≥C时,所述优化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二氧化碳浓度高,并将第二预设湿度SD2优化为SD2’,设定SD2’=SD2×eC-c
具体而言,所述优化单元通过将二氧化碳浓度作为表征室内加工环境的通风情况,使得通风情况也作为环境影响因素,提高了加工过程的安全性,进而提高了质量检测的合格率,最终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所述优化单元通过调整预设湿度范围的大小,使得湿度范围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偏移值的增大而缩小,使得安全评价指数更能表达加工过程的环境影响;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不对二氧化碳浓度阈值C的取值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由设置,只需满足二氧化碳浓度阈值C的取值要求即可,如可以将二氧化碳浓度阈值C设定为550ppm。
具体而言,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将加工后的食用菌按设定的包装方式进行包装;
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对加工后的食用菌进行取样分析,并计算加工后食用菌营养指数Y,食用菌营养指数Y的计算公式如下:
Y=arctan(p1+p2+p3)×e-p4
所述质量分析模块根据食用菌营养指数Y与加工周期内安全评价指数αj,设定j=1,2,计算综合评价指数ZP,设定ZP=Y×a1+αj×a2;
其中,p1是加工后食用菌蛋白质含量,p2是加工后食用菌维生素含量,p3是加工后食用菌矿物质含量,p4是加工后食用菌农药残余量,a1是食用菌营养指数的权重值,a2是加工周期内安全评价指数的权重值,a1+a2=1且a1>a2;
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将所述加工周期内综合评价指数ZP与各预设评价指数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对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加工过程进行等级评定,其中:
当ZP<A1时,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判定加工周期内安全评价指数低,并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质量等级评定为良好;
当A1≤ZP≤A2时,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判定加工周期内安全评价指数正常,并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质量等级评定为合格;
当ZP>A2,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判定加工周期内安全评价指数异常,并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质量等级评定为不合格;
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将评定结果进行记录。
其中,A1是第一预设评价指数,A2是第二预设评价指数,A1<A2。
具体而言,所述质量分析模块通过将加工过程的环境影响和加工后的食用菌实际指标对食用菌作质量评级,提高了质量评级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不对加工后食用菌蛋白质含量、加工后食用菌维生素含量、加工后食用菌矿物质含量和加工后食用菌农药残余量的获取方式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由设置,只需满足加工后食用菌蛋白质含量、加工后食用菌维生素含量、加工后食用菌矿物质含量和加工后食用菌农药残余量的获取需求即可,如可以通过抽样食品监测的方式获取;本实施例不对第一预设评价指数A1和第二预设评价指数A2的取值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由设置,只需满足第一预设评价指数A1和第二预设评价指数A2的取值要求即可,如可以将第一预设评价指数A1设定为0.5,将第二预设评价指数A2设定为1.2。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管理单元根据当前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对下一加工周期的加工速度进行分析,其中: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良好时,所述第一管理单元判定食用菌加工过程正常;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合格时,所述第一管理单元将下一加工周期食用菌加工速度v调整为v’,设定v’=v×cos(ZP);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不合格时,所述第一管理单元将下一加工周期食用菌加工速度v调整为v”,设定v”=v×cos(2×ZP)。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管理单元通过对加工周期不同评定等级对下一加工周期食用菌加工速度进行分析,以得到对应的管理步骤和过程,使得本系统有了动态调节的功能,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管理单元根据当前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对下一加工周期的包装方式的选择过程进行调整,其中: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良好时,所述第二管理单元判定食用菌加工过程正常;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合格时,所述第二管理单元将下一加工周期第一预设分类指数FL1调整为FL1’,设定FL1’=FL1×eZP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不合格时,所述第二管理单元将下一加工周期第一预设分类指数FL1调整为FL1”,设定FL1”=FL1×e2×ZP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通过对加工周期不同评定等级对下一加工周期食用菌包装分类过程进行分析,以得到对应的管理步骤和过程,使得本系统有了动态调节的功能,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
具体而言,所述校正单元根据管理周期内合格率k对下一管理周期对食用菌的包装方式分类过程的进行校正,设定k=L/n;
其中,L是当前管理周期内评价等级为合格和良好的加工周期数量,n是管理周期内加工周期的数量;
所述校正单元将下一管理周期内第二预设分类指数FL2校正为FL2’,设定FL2’=FL2/arctank。
具体而言,所述校正单元通过计算质量检测的评定等级的合格率,以下一管理周期的包装方式的分类过程进行校正,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
具体而言,所述补偿单元将管理周期内各加工周期的判定等级进行数值化,其过程如下:
当评定等级为良好时,所述补偿单元将评定等级数值化为80;
当评定等级为良好时,所述补偿单元将评定等级数值化为70;
当评定等级为良好时,所述补偿单元将评定等级数值化为60;
所述补偿单元计算管理周期内评定等级的方差σ,评定等级的方差σ的计算公式如下:
n=t1/T
E=(x1+x2+...+xn)/n
σ=[(x1-E)2+(x2-E)2+...+(xn-E)2]/n
其中,x1是管理周期内第一加工周期的数值化后的评定等级,x2是管理周期内第二加工周期的数值化后的评定等级,xn是管理周期内第n加工周期的数值化后的评定等级,E是n个加工周期的数值化后的评定等级期望;
所述补偿单元根据管理周期内评价等级的方差对下一管理周期食用菌的包装方式的校正过程进行补偿,将管理周期内合格率补偿为k’,设定k’=k/arctanσ。
具体而言,所述补偿单元通过计算管理周期内的评定等级方差对下一管理周期的包装方式的校正过程进行补偿,使得之后的加工过程和管理过程更加平缓,也使得对食用菌的加工更加精准,提高了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的效率。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以获取食用菌菌种信息和加工信息;
菌种分类模块,用以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含水量、食用菌生长速度和食用菌菌种大小对食用菌的包装方式进行分类;
加工监测模块,用以在食用菌加工阶段,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和加工周期内平均温度对食用菌加工过程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根据加工周期内的平均湿度和加工周期内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对食用菌加工过程的安全性的分析过程进行调整;
质量分析模块,用以在食用菌加工完成后,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加工过程的分析结果对加工后的食用菌质量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加工周期内食用菌加工过程进行质量等级评定;
管理模块,用以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质量的分析结果对下一加工周期的食用菌加工过程和食用菌的包装方式的分类过程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作为输出方案进行输出;
反馈分析模块,用以根据管理周期内各加工周期的评定结果的合格率和评定结果的方差对下一管理周期食用菌的包装方式的分类过程进行反馈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菌种分析模块设有计算单元,所述计算单元用以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含水量q、食用菌生长速度r和食用菌菌种大小s计算分类指数FL,分类指数FL的计算公式如下:
FL=3×eq×2+r1/2+ln(s)+t
其中,t是食用菌保质期时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菌种分析模块还设有分类单元,所述分类单元用以将所述加工周期内的分类指数FL与各预设分类指数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对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进行分析,其中:
当FL≤FL1时,所述分类单元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包装方式设为敞口包装;
当FL1<FL≤FL2时,所述分类单元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包装方式设为密封包装;
当FL>FL2时,所述分类单元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包装方式设为真空包装;
其中,FL1是第一预设分类指数,FL2是第二预设分类指数,FL1<FL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监测模块设有监测单元,所述监测单元用以根据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设定预设温度范围,其中:
当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是敞口包装时,所述监测单元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左值设为T1,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右值设为T1
当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是密封包装时,所述监测单元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左值设为T2,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右值设为T2
当加工周期内食用菌的包装方式是真空包装时,所述监测单元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左值设为T3,将预设温度范围的右值设为T3
所述监测单元用以将加工周期内平均温度t与预设温度范围进行比对,并根据分析结果计算安全评价指数,其中:
当t<Ti时,所述监测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的平均温度低,并设置第一安全评价指数α1,设定α1=ln[1+(Ti-t)];
当Ti≤t≤Ti时,所述监测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的平均温度正常;
当t>Ti时,所述监测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的平均温度低,并设置第二安全评价指数α2,设定α2=ln[1+(t-Ti)];
其中,Ti是预设温度范围的左值,Ti是预设温度范围的右值,设定i=1,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监测模块还设有调整单元,所述调整单元用以将加工周期内的平均湿度SD与各预设湿度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对计算安全评价指数的过程进行调整,其中:
当SD<SD1时,所述调整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过程中平均湿度低,并将预设温度的左值Ti调整为Ti’,设定Ti’=Ti×{1+sin[(SD1-SD)/SD1]};
当SD1≤SD≤SD2,所述调整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过程中湿度正常,不进行调整;
当SD>SD2,所述调整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加工过程中平均湿度高,并将预设温度的左值调整为Ti”,设定Ti”=Ti×{1+sin[(SD-SD2)/SD2]};
其中,SD1是第一预设湿度,SD2是第二预设湿度,SD1<SD2;
所述加工监测模块还设有优化单元,所述优化单元用以将加工周期内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c与二氧化碳浓度阈值C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对计算安全评价指数的调整过程进行优化,其中:
当c<C时,所述优化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二氧化碳浓度正常,不进行优化;
当c≥C时,所述优化单元判定加工周期内二氧化碳浓度高,并将第二预设湿度SD2优化为SD2’,设定SD2’=SD2×eC-c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分析模块根据食用菌营养指数Y与加工周期内安全评价指数αj,设定j=1,2,计算综合评价指数ZP,设定ZP=Y×a1+αj×a2;
其中,p1是加工后食用菌蛋白质含量,p2是加工后食用菌维生素含量,p3是加工后食用菌矿物质含量,p4是加工后食用菌农药残余量,a1是食用菌营养指数的权重值,a2是加工周期内安全评价指数的权重值,a1+a2=1且a1>a2;
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将所述加工周期内综合评价指数ZP与各预设评价指数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对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加工过程进行等级评定,其中:
当ZP<A1时,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判定加工周期内安全评价指数低,并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质量等级评定为良好;
当A1≤ZP≤A2时,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判定加工周期内安全评价指数正常,并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质量等级评定为合格;
当ZP>A2,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判定加工周期内安全评价指数异常,并将加工周期内的食用菌质量等级评定为不合格;
所述质量分析模块将评定结果进行记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模块设有第一管理单元,所述第一管理单元用以根据当前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对下一加工周期的加工速度进行分析,其中: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良好时,所述第一管理单元判定食用菌加工过程正常;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合格时,所述第一管理单元将下一加工周期食用菌加工速度v调整为v’,设定v’=v×cos(ZP);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不合格时,所述第一管理单元将下一加工周期食用菌加工速度v调整为v”,设定v”=v×cos(2×ZP)。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模块还设有第二管理单元,所述第二管理单元用以根据当前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对下一加工周期的包装方式的选择过程进行调整,其中: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良好时,所述第二管理单元判定食用菌加工过程正常;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合格时,所述第二管理单元将下一加工周期第一预设分类指数FL1调整为FL1’,设定FL1’=FL1×eZP
当加工周期内的评定等级为不合格时,所述第二管理单元将下一加工周期第一预设分类指数FL1调整为FL1”,设定FL1”=FL1×e2×ZP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分析模块设有校正单元,所述校正单元用以根据管理周期内合格率k对下一管理周期对食用菌的包装方式分类过程的进行校正,设定k=L/n;
其中,L是当前管理周期内评价等级为合格和良好的加工周期数量,n是管理周期内加工周期的数量;
所述校正单元将下一管理周期内第二预设分类指数FL2校正为FL2’,设定FL2’=FL2/arctank。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分析模块还设有补偿单元,所述补偿单元用以将管理周期内各加工周期的判定等级进行数值化,其过程如下:
当评定等级为良好时,所述补偿单元将评定等级数值化为80;
当评定等级为良好时,所述补偿单元将评定等级数值化为70;
当评定等级为良好时,所述补偿单元将评定等级数值化为60;
所述补偿单元计算管理周期内评定等级的方差σ,评定等级的方差σ的计算公式如下:
n=t1/T
E=(x1+x2+...+xn)/n
σ=[(x1-E)2+(x2-E)2+...+(xn-E)2]/n
其中,x1是管理周期内第一加工周期的数值化后的评定等级,x2是管理周期内第二加工周期的数值化后的评定等级,xn是管理周期内第n加工周期的数值化后的评定等级,E是n个加工周期的数值化后的评定等级期望;
所述补偿单元根据管理周期内评价等级的方差对下一管理周期食用菌的包装方式的校正过程进行补偿,将管理周期内合格率补偿为k’,设定k’=k/arctanσ。
CN202311687252.1A 2023-12-11 2023-12-11 一种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 Pending CN1173915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87252.1A CN117391547A (zh) 2023-12-11 2023-12-11 一种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87252.1A CN117391547A (zh) 2023-12-11 2023-12-11 一种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91547A true CN117391547A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72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87252.1A Pending CN117391547A (zh) 2023-12-11 2023-12-11 一种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91547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66432A2 (en) * 1999-04-30 2000-11-09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ackaging to enhance shelf life of foods
CN110077676A (zh) * 2019-04-19 2019-08-02 杨和金 一种节能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系统
CN112070432A (zh) * 2020-08-14 2020-12-11 深圳市盛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农产品仓储监控方法及其系统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22175888A1 (en) * 2021-02-22 2022-08-25 Cryovac, Llc A process and an infrastructure for monitoring a load of perishable products
CN115250836A (zh) * 2022-08-05 2022-11-01 海口托贝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食用菌栽培环境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KR20230029018A (ko) * 2021-08-23 2023-03-03 한국식품연구원 신선 식품의 품질 예측에 기반한 무인 판매대의 품질 관리 방법 및 가격 결정 시스템
CN117078455A (zh) * 2023-09-04 2023-11-17 武汉优科瑞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化的食用菌培育智能管理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66432A2 (en) * 1999-04-30 2000-11-09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ackaging to enhance shelf life of foods
CN110077676A (zh) * 2019-04-19 2019-08-02 杨和金 一种节能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系统
CN112070432A (zh) * 2020-08-14 2020-12-11 深圳市盛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农产品仓储监控方法及其系统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22175888A1 (en) * 2021-02-22 2022-08-25 Cryovac, Llc A process and an infrastructure for monitoring a load of perishable products
KR20230029018A (ko) * 2021-08-23 2023-03-03 한국식품연구원 신선 식품의 품질 예측에 기반한 무인 판매대의 품질 관리 방법 및 가격 결정 시스템
CN115250836A (zh) * 2022-08-05 2022-11-01 海口托贝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食用菌栽培环境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CN117078455A (zh) * 2023-09-04 2023-11-17 武汉优科瑞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化的食用菌培育智能管理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运圣;万常照;郭倩;杨娟;唐利华;黄杰;赵京音;: "基于RFID技术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管理系统方案", 农业工程学报, no. 2, 30 September 2008 (2008-09-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65769B (zh) 一种基于混合模型判断的结晶器漏钢预报方法
CN110366031A (zh) 一种数字化车间mes系统基于视觉的异常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
CN114034826B (zh) 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冻干燕窝工艺用生产环境监测系统
CN107679715A (zh) 一种基于spc的电能表综合误差过程能力评价方法及评价系统
CN116400126B (zh) 一种具有数据处理系统的低压电力箱
CN111723850A (zh) 一种基于智能巡检系统的自动化检定设备状态评价方法
CN117057966B (zh) 基于数字分析的料场堆料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3535765A (zh) 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慧工厂远程实时监测调控云平台
CN115983721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电缆生产质量数据管理系统
CN116562623A (zh) 一种适用于鹿茸菇种植的实时种植风险评估系统
CN117391547A (zh) 一种多元化食用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
CN117408641B (zh) 基于数据分析的压力传感器产线加工运行监管系统
CN117611038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冷链运输实时管控系统
CN117518061A (zh) 一种电测仪表检测数据检验系统及方法
CN117592656A (zh) 基于碳数据核算的碳足迹监控方法及系统
CN109976409B (zh) 一种航空产品试验的温度采集控制系统
CN116880601A (zh) 熔融态黄磷恒温输送控制系统
CN116882865A (zh) 一种基于生鲜配送的智能物流装车系统及装车方法
CN114012229A (zh) 电阻点焊智控平台
CN108564212B (zh) 一种果品蔬菜生长的影响因素的调控方法和系统
CN111914208A (zh) 一种基于相对品质指数预警的检测系统及其方法
CN117311298B (zh) 结合pH值控制的产品优化生产方法与系统
CN117391482B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监测的大棚温度智能预警方法及系统
CN117273553B (zh) 一种基于糖浆浓度检测的生产异常监测系统
CN117587457A (zh) 一种pem电解水制氢设备故障预警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