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87136A - 换热设备和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换热设备和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87136A
CN117387136A CN202311589948.0A CN202311589948A CN117387136A CN 117387136 A CN117387136 A CN 117387136A CN 202311589948 A CN202311589948 A CN 202311589948A CN 117387136 A CN117387136 A CN 1173871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housing
air outlet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899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鸿雨
鞠文宏
姚刚
何炜
李小怀
陈寒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31158994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871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87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871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0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in which the humidity of the air is exclusively affected by contact with the evaporator of a closed-circuit cooling system or heat pump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 F24F2003/144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by conden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和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换热设备包括外壳、导流组件、蒸发器、冷凝器和除湿模组,外壳具有进风口,导流组件设置在外壳的内部,导流组件具有与进风口连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蒸发器设置在第一风道的内部,冷凝器设置在第二风道的内部,除湿模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风道的内部,除湿模组用于对流经第二风道的气体进行除湿。本发明提供的换热设备和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风除湿机存在虽然能实现冷风功能,但除湿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折损的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设备和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设备相关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设备和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冷风型除湿机作为换热设备的一种,主要由压缩机、热交换器、风叶、水箱、壳体及控制器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双风道的设计将冷热风进行分离,放置蒸发器的冷风风道用于冷凝除湿和出冷风;放置冷凝器的风道仅通过进出风循环对冷凝器进行散热。虽然通过冷热风分离实现了冷风功能,但除湿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折损。
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的冷风除湿机存在虽然能实现冷风功能,但除湿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折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设备和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风除湿机存在虽然能实现冷风功能,但除湿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折损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换热设备包括外壳,外壳具有进风口;导流组件,导流组件设置在外壳的内部,导流组件具有与进风口连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蒸发器,蒸发器设置在第一风道的内部;冷凝器,冷凝器设置在第二风道的内部;除湿模组,除湿模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风道的内部,除湿模组用于对流经第二风道的气体进行除湿。
进一步地,导流组件包括第一导流结构,第一导流结构具有第一风道;第二导流结构,第二导流结构具有第二风道,第一导流结构和第二导流结构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外壳还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风道和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二风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第一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配合形成第一风道,蒸发器与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沿第一方向可拆卸地连接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上具有第一风道的进风过风口,第一壳体具有设置在进风过风口外缘的导风板段,导风板段具有弧形的导风面,导风面用于向进风过风口导风。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还包括第一风机,第一风机设置在第一风道的内部,第一风机为气体由进风口经第一风道朝向第一出风口流动提供驱动力。
进一步地,第一风机设置在第二壳体上;和/或第一风机设置在蒸发器远离进风口的一侧。
进一步地,外壳还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风道和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二风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第二导流结构包括第三壳体;第四壳体,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连接以形成进风通道,冷凝器和除湿模组与第三壳体和/或第四壳体连接;导风框,导风框与进风通道连通,导风框具有出风通道,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配合形成第二风道。
进一步地,冷凝器设置在进风通道的内部,除湿模组设置在冷凝器远离进风口的一侧。
进一步地,除湿模组包括冷端散热器,冷端散热器设置在出风通道的内部;热端散热器,热端散热器设置在进风通道的内部;隔热件,隔热件设置在冷端散热器和热端散热器之间。
进一步地,第四壳体上具有安装过孔,隔热件的至少一部分贯穿安装过孔。
进一步地,冷凝器设置在出风通道的内部,除湿模组包括冷端散热器,冷端散热器设置在进风通道的内部;热端散热器,热端散热器设置在出风通道的内部;隔热件,隔热件设置在冷端散热器和热端散热器之间。
进一步地,除湿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半导体制冷芯片,半导体制冷芯片用于控制冷端散热器和热端散热器。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还包括第二风机,第二风机设置在第三壳体和/或第四壳体上;和/或第二风机设置在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的连接区域。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还包括接水盘,接水盘设置在外壳的内部,并将外壳的内部分割为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蒸发器、除湿模组、冷凝器和导流组件设置在上部区域并与接水盘接触;水箱,水箱与外壳连接,水箱设置在下部区域,水箱与接水盘连通设置;压缩机,压缩机与水箱和/或外壳连接,压缩机设置在下部区域。
进一步地,接水盘朝向上部区域的表面上具有支撑筋,蒸发器、除湿模组、冷凝器和导流组件支撑在支撑筋上。
进一步地,第一风道为冷风风道,第二风道为除湿风道,外壳还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位于外壳的顶板上,第二出风口位于外壳的后板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换热设备为上述的换热设备,换热设备具有冷风模式和除湿模式,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控制指令;
根据控制指令判断并执行冷风模式或者除湿模式;
当执行冷风模式时,不启动除湿模组;
当执行除湿模式时,启动除湿模组。
进一步地,在当执行除湿模式时,启动除湿模组中包括:
获取实时湿度信息并与预设湿度信息进行比对;
将实时湿度信息与预设湿度信息的差值与预设差值进行比对;
根据比对结果执行开启第一预设数量或者第二预设数量的半导体制冷芯片。
进一步地,第一预设数量为两个,第二预设数量为四个。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换热设备包括外壳、导流组件、蒸发器、冷凝器和除湿模组,外壳具有进风口,导流组件设置在外壳的内部,导流组件具有与进风口连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蒸发器设置在第一风道的内部,冷凝器设置在第二风道的内部,除湿模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风道的内部,除湿模组用于对流经第二风道的气体进行除湿。
由上可知,本申请的换热设备采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配合的结构,在第一风道的内部设置蒸发器以用于换热并向外输出冷风,在第二风道的内部设置冷凝器和除湿模组,以实现在需要进行除湿作用时,采用除湿模组进行除湿,以实现在吹冷风的同时本申请还能通过除湿模组进行除湿补偿以提高除湿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换热设备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导流结构的安装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示出了图2的B-B向剖视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换热设备的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的C-C向剖视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换热设备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换热设备的另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换热设备的剖视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外壳;101、进风口;110、顶板;111、第一出风口;120、后板;121、第二出风口;130、底盘;140、支架;20、导流组件;210、第一导流结构;2101、第一风道;211、第一壳体;212、第二壳体;220、第二导流结构;2201、第二风道;22011、进风通道;22012、出风通道;221、第三壳体;222、第四壳体;2221、安装过孔;223、导风框;30、蒸发器;40、冷凝器;50、除湿模组;510、热端散热器;520、冷端散热器;530、隔热件;60、第一风机;70、第二风机;80、接水盘;810、支撑筋;90、水箱;1110、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一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风除湿机存在虽然能实现冷风功能,但除湿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折损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具体地换热设备为冷风除湿机。
如图1至图9所示,换热设备包括外壳10、导流组件20、蒸发器30、冷凝器40和除湿模组50,外壳10具有进风口101,导流组件20设置在外壳10的内部,导流组件20具有与进风口101连通的第一风道2101和第二风道2201,蒸发器30设置在第一风道2101的内部,冷凝器40设置在第二风道2201的内部,除湿模组5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风道2201的内部,除湿模组50位于第二风道2201的内部的部分位于冷凝器40远离进风口101的一侧。
具体地,本申请的换热设备采用第一风道2101和第二风道2201配合的结构,在第一风道2101的内部设置蒸发器30以用于换热并向外输出冷风,在第二风道2201的内部设置冷凝器40和除湿模组50,以实现在需要进行除湿作用时,采用除湿模组50进行除湿,以实现在吹冷风的同时本申请还能通过除湿模组50进行除湿补偿以提高除湿效果。
进一步地,进风口101设置有两个,两个进风口101分别设置在外壳10的一组相对设置的侧板上。
进一步地,外壳10还具有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其中第一出风口111设置在外壳10的顶板110上,第二出风口121位于外壳10的后板120上。
其中,第一风道2101为冷风风道,第二风道2201为除湿风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为图示的X方向,即第一方向为外壳10的前后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0和冷凝器40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外壳10的内部,以实现进风口101进入的气体在流经第一风道2101的内部时,气体能流经蒸发器30与蒸发器30换热后,蒸发器30产生冷凝水以实现对气体降温除湿,实现第一风道2101吹出冷风;流经第二风道2201的内部的气体经除湿模组50进行除湿,进一步提高本申请的换热设备的除湿效率,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冷风机的除湿效率不高的问题。
如图1至图9所示,导流组件20包括第一导流结构210和第二导流结构220,第一导流结构210具有第一风道2101,第二导流结构220具有第二风道2201,第一导流结构210和第二导流结构220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具体地,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导流结构210和第二导流结构220,以实现第一风道2101和第二风道220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经进风口101进入的气体一部分进入到第一风道2101的内部,另一部分进入到第二风道2201的内部。
进一步地,进风口101设置在外壳10上与前板和后板120垂直的一组侧板上,以实现进风口101能同时与第一风道2101和第二风道2201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风道2101和第一出风口111连通,第二风道2201与第二出风口121连通,以实现第一风道2101和第二风道2201独立出风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结构210包括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配合形成第一风道2101,蒸发器30与第一壳体211和/或第二壳体212连接。
其中,蒸发器30可以是与第一壳体211连接,也可以是蒸发器30与第二壳体212连接,还可以是蒸发器30与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同时连接。
如图1至图9所示,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沿第一方向可拆卸地连接设置。
具体地,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卡扣连接,也可以是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通过紧固件连接,紧固件可以是螺栓。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211上具有第一风道2101的进风过风口,第一壳体211具有设置在进风过风口外缘的导风板段,导风板段具有弧形的导风面,导风面用于向进风过风口导风。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01处的气体在导风面的导向作用下流向第一风道2101的进风过风口,进而实现气体进入到第一风道2101的内部,导风面的导向作用下,有利于提高气体的流动效率,提高出风量。
如图1至图9所示,换热设备还包括第一风机60,第一风机60设置在第一风道2101的内部,第一风机60为气体由进风口101经第一风道2101朝向第一出风口111流动提供驱动力。
其中,第一风机60设置在蒸发器30的顶部一侧,第一风机60用于将气体引入第一风道2101的内部,并使第一风道2101的内部的气体流向第一出风口111,以达到第一风道2101向外输出冷风的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风机60设置在第二壳体212上,第一风机60通过紧固件实现与第二壳体212连接,采用第二壳体212与第一风机60进行固定,有利于提高第一风机60的安装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一风机60设置在蒸发器30远离进风口101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流经第一风道2101的气体先流经蒸发器30然后流向第一风机60再然后流向第一出风口111。
如图1至图9所示,第二导流结构220包括第三壳体221、第四壳体222和导风框223,第三壳体221和第四壳体222连接以形成进风通道22011,冷凝器40和除湿模组50与第三壳体221和/或第四壳体222连接,导风框223与进风通道22011连通,导风框223具有出风通道22012,进风通道22011和出风通道22012配合形成第二风道2201。
具体地,第二风道2201采用进风通道22011和出风通道22012两段式结构设置,以实现出风通道22012的内部的气体流向后板120上的第二出风口121。
进一步地,第三壳体221和第四壳体222通过紧固件进行密封连接,第三壳体221和第四壳体222的顶部形成密封,进而实现气体沿进风通道22011流至出风通道22012。
进一步地,冷凝器40设置在进风通道22011的内部,除湿模组50设置在冷凝器40远离进风口101的一侧。以实现进入到第二风道2201的内部的气体先流经冷凝器40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体流向除湿模组50。
在本实施例中,除湿模组50包括冷端散热器520、热端散热器510和隔热件530,冷端散热器520设置在出风通道22012的内部,热端散热器510设置在进风通道22011的内部,隔热件530设置在冷端散热器520和热端散热器510之间。其中冷凝器40和热端散热器510设置在进风通道22011的内部,第二风道2201内部的气体依次流经冷凝器40、热端散热器510、冷端散热器520后流出第二风道2201。冷端散热器520用于降温降湿气体,以达到辅助除湿的效果。
如图1至图9所示,四壳体上具有安装过孔2221,隔热件530的至少一部分贯穿安装过孔2221。
具体地采用隔热件530实现冷端散热器520和热端散热器510之间的热量传递,以保障冷端散热器520处的降温除湿的效果。
进一步地,除湿模组50还包括至少一个半导体制冷芯片,半导体制冷芯片用于控制冷端散热器520和热端散热器510。其中半导体制冷芯片的数量越多,除湿模组50的冷端散热器520的除湿效率越高,因此可根据需要的除湿效果进行适宜性开启半导体制冷芯片的数量。
进一步地,隔热件530可以是隔热海绵。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设备还包括第二风机70,第二风机70可以是设置在第三壳体221上,第二风机70还可以是设置在第四壳体222上,第二风机70还可以是同时设置在第三壳体221和第四壳体222上,以能实现固定安装第二风机70为准。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风机70设置在进风通道22011和出风通道22012的连接区域,第二风机70设置在冷凝器40的顶部的一侧。
如图1至图9所示,换热设备还包括接水盘80和水箱90,接水盘80设置在外壳10的内部,并将外壳10的内部分割为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蒸发器30、除湿模组50、冷凝器40和导流组件20设置在上部区域并与接水盘80接触,水箱90与外壳10连接,水箱90设置在下部区域,水箱90与接水盘80连通设置。
具体地,蒸发器30和除湿模组50设置在接水盘80上部区域,以实现通过接水盘80收集冷凝水,并且接水盘80与水箱90连通,进而实现接水盘80的内部的冷凝水流入至水箱90的内部,通过水箱90进行收集并储存冷凝水。
进一步地,壳体的底部为底盘130,水箱90通过支架140设置在底盘130上,以实现对水箱90进行支撑和固定。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还包括压缩机1110,压缩机1110与水箱90和/或外壳10连接,压缩机1110设置在下部区域,压缩机1110与蒸发器30和冷凝器40连通,压缩机1110用于为制冷剂的流动提供驱动力。
在本实施例中,接水盘80朝向上部区域的表面上具有支撑筋810,蒸发器30、除湿模组50、冷凝器40和导流组件20支撑在支撑筋810上。支撑筋810支撑蒸发器30、除湿模组50、冷凝器40和导流组件20以使蒸发器30、除湿模组50、冷凝器40和导流组件20与接水盘80的底面间隔设置,以使接水盘80的内部的冷凝水与蒸发器30、除湿模组50、冷凝器40和导流组件20不接触。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冷凝器40设置在出风通道22012的内部。
具体地,除湿模组50包括冷端散热器520、热端散热器510和隔热件530,冷端散热器520设置在进风通道22011的内部,热端散热器510设置在出风通道22012的内部,隔热件530设置在冷端散热器520和热端散热器51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道2201的内部气体依次流经冷端散热器520、热端散热器510和冷凝器40,以使气体先进行降温除湿后流向热端散热器510和冷凝器40。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换热设备为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的换热设备,换热设备具有冷风模式和除湿模式。
如图10所示,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控制指令;
根据控制指令判断并执行冷风模式或者除湿模式;
当执行冷风模式时,不启动除湿模组50;
当执行除湿模式时,启动除湿模组50。
其中,接收控制的指令可以是通过外壳10上的按键发出的有线指令,还可以是通过遥控发出的无线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设备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接收指令并控制蒸发器30、冷凝器40和除湿模组50动作。
进一步地,在当执行除湿模式时,启动除湿模组50中包括:
获取实时湿度信息并与预设湿度信息进行比对;
将实时湿度信息与预设湿度信息的差值与预设差值进行比对;
根据比对结果执行开启第一预设数量或者第二预设数量的半导体制冷芯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数量为两个,第二预设数量为四个。当然具体地半导体制冷芯片的预设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应性设置。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换热设备采用第一风道2101和第二风道2201配合的结构,在第一风道2101的内部设置蒸发器30以用于换热并向外输出冷风,在第二风道2201的内部设置冷凝器40和除湿模组50,以实现在需要进行除湿作用时,采用除湿模组50进行除湿,以实现在吹冷风的同时本申请还能通过除湿模组50进行除湿补偿以提高除湿效果。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0),所述外壳(10)具有进风口(101);
导流组件(20),所述导流组件(20)设置在所述外壳(10)的内部,所述导流组件(20)具有与所述进风口(101)连通的第一风道(2101)和第二风道(2201);
蒸发器(30),所述蒸发器(30)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2101)的内部;
冷凝器(40),所述冷凝器(40)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2201)的内部;
除湿模组(50),所述除湿模组(5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2201)的内部,所述除湿模组(50)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二风道(2201)的气体进行除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20)包括:
第一导流结构(210),所述第一导流结构(210)具有所述第一风道(2101);
第二导流结构(220),所述第二导流结构(220)具有所述第二风道(2201),所述第一导流结构(210)和所述第二导流结构(220)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还具有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所述第一风道(2101)和所述第一出风口(111)连通,所述第二风道(2201)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21)连通,所述第一导流结构(210)包括:
第一壳体(211);
第二壳体(212),所述第一壳体(211)和所述第二壳体(212)配合形成所述第一风道(2101),所述蒸发器(30)与所述第一壳体(211)和/或所述第二壳体(21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11)和所述第二壳体(212)沿所述第一方向可拆卸地连接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11)上具有所述第一风道(2101)的进风过风口,所述第一壳体(211)具有设置在所述进风过风口外缘的导风板段,所述导风板段具有弧形的导风面,所述导风面用于向所述进风过风口导风。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第一风机(60),所述第一风机(60)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2101)的内部,所述第一风机(60)为气体由所述进风口(101)经所述第一风道(2101)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11)流动提供驱动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机(60)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212)上;和/或
所述第一风机(60)设置在所述蒸发器(30)远离所述进风口(101)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还具有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所述第一风道(2101)和所述第一出风口(111)连通,所述第二风道(2201)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21)连通,所述第二导流结构(220)包括:
第三壳体(221);
第四壳体(222),所述第三壳体(221)和所述第四壳体(222)连接以形成进风通道(22011),所述冷凝器(40)和所述除湿模组(50)与所述第三壳体(221)和/或所述第四壳体(222)连接;
导风框(223),所述导风框(223)与所述进风通道(22011)连通,所述导风框(223)具有出风通道(22012),所述进风通道(22011)和所述出风通道(22012)配合形成所述第二风道(220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40)设置在所述进风通道(22011)的内部,所述除湿模组(50)设置在所述冷凝器(40)远离所述进风口(101)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模组(50)包括:
冷端散热器(520),所述冷端散热器(520)设置在所述出风通道(22012)的内部;
热端散热器(510),所述热端散热器(510)设置在所述进风通道(22011)的内部;
隔热件(530),所述隔热件(530)设置在所述冷端散热器(520)和所述热端散热器(510)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壳体(222)上具有安装过孔(2221),所述隔热件(530)的至少一部分贯穿所述安装过孔(2221)。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40)设置在所述出风通道(22012)的内部,所述除湿模组(50)包括:
冷端散热器(520),所述冷端散热器(520)设置在所述进风通道(22011)的内部;
热端散热器(510),所述热端散热器(510)设置在所述出风通道(22012)的内部;
隔热件(530),所述隔热件(530)设置在所述冷端散热器(520)和所述热端散热器(510)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2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模组(50)还包括至少一个半导体制冷芯片,所述半导体制冷芯片用于控制所述冷端散热器(520)和所述热端散热器(510)。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第二风机(70),
所述第二风机(70)设置在所述第三壳体(221)和/或所述第四壳体(222)上;和/或
所述第二风机(70)设置在所述进风通道(22011)和所述出风通道(22012)的连接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
接水盘(80),所述接水盘(80)设置在所述外壳(10)的内部,并将所述外壳(10)的内部分割为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所述蒸发器(30)、所述除湿模组(50)、所述冷凝器(40)和所述导流组件(20)设置在所述上部区域并与所述接水盘(80)接触;
水箱(90),所述水箱(90)与所述外壳(10)连接,所述水箱(90)设置在所述下部区域,所述水箱(90)与所述接水盘(80)连通设置;
压缩机(1110),所述压缩机(1110)与所述水箱(90)和/或外壳(10)连接,所述压缩机(1110)设置在所述下部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80)朝向所述上部区域的表面上具有支撑筋(810),所述蒸发器(30)、所述除湿模组(50)、冷凝器(40)和所述导流组件(20)支撑在所述支撑筋(810)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2101)为冷风风道,所述第二风道(2201)为除湿风道,所述外壳(10)还具有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所述第一出风口(111)位于所述外壳(10)的顶板(110)上,所述第二出风口(121)位于所述外壳(10)的后板(120)上。
18.一种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为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设备,所述换热设备具有冷风模式和除湿模式,所述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控制指令;
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判断并执行所述冷风模式或者所述除湿模式;
当执行所述冷风模式时,不启动除湿模组(50);
当执行所述除湿模式时,启动所述除湿模组(50)。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当执行所述除湿模式时,启动所述除湿模组(50)中包括:
获取实时湿度信息并与预设湿度信息进行比对;
将所述实时湿度信息与所述预设湿度信息的差值与预设差值进行比对;
根据比对结果执行开启第一预设数量或者第二预设数量的半导体制冷芯片。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二预设数量为四个。
CN202311589948.0A 2023-11-24 2023-11-24 换热设备和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73871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89948.0A CN117387136A (zh) 2023-11-24 2023-11-24 换热设备和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89948.0A CN117387136A (zh) 2023-11-24 2023-11-24 换热设备和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87136A true CN117387136A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41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89948.0A Pending CN117387136A (zh) 2023-11-24 2023-11-24 换热设备和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8713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40008A2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US6321556B1 (en) Three-way mounting of an air conditioner
CN105992917A (zh) 空调的室外单元
CN108626798B (zh) 空气调节器
KR980010170A (ko) 공기조화기
CN117387136A (zh) 换热设备和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
KR100654999B1 (ko) 공기조화기
TWI769945B (zh) 除溼裝置
KR100564465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547687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564457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267918B1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
KR100564463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에어토출구조
KR100547688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팬하우징 설치구조
KR20040015880A (ko)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의 케이스 구조
KR100553045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553049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60098272A (ko) 공기조화기의 모터 설치구조
KR20060081732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662155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팬 및 모터 설치구조
KR100564455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165386Y1 (ko)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KR100564458B1 (ko) 공기조화기
JP3230934B2 (ja) 空気調和機
KR20050049040A (ko)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