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83887A - 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83887A
CN117383887A CN202311322443.8A CN202311322443A CN117383887A CN 117383887 A CN117383887 A CN 117383887A CN 202311322443 A CN202311322443 A CN 202311322443A CN 117383887 A CN117383887 A CN 1173838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concrete
micro
carbon dioxid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224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作球
张翔
张凯峰
刘行宇
童小根
胡宇博
王敏
朱王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West Construction Nort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West Construction Nort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West Construction Nort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West Construction Nort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2244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8388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83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838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hydraulic cements other than calcium sulfates
    • C04B28/04Portland c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38/00Porous mortar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or ceramic ware; Preparation thereof
    • C04B38/08Porous mortar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or ceramic ware; Preparation thereof by adding porous substa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38/00Porous mortar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or ceramic ware; Preparation thereof
    • C04B38/10Porous mortar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or ceramic ware; Preparation thereof by using foaming agents or by using mechanical means, e.g. adding preformed foam
    • C04B38/103Porous mortar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or ceramic ware; Preparation thereof by using foaming agents or by using mechanical means, e.g. adding preformed foam the foaming being obtain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a gas other than untreated air, e.g. nit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00017Aspects relating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40Porous or lightweight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20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 C04B2201/2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for the dens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20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 C04B2201/5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for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吸碳固碳混凝土包括硅酸盐水泥、硅灰、矿粉、粉煤灰、粗骨料、陶砂、天然砂、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氢氧化钠和减水剂,所述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中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在水中的溶解率大于95%;其制备方法为:将水泥、粉煤灰、矿粉、氢氧化钠、陶粒、再生骨料、碎石、天然砂、减水剂和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混合,搅拌至均匀后得到吸碳固碳混凝土。本申请的吸碳固碳混凝土具有提高混凝土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效果优点;本申请的制备方法具有操作步骤简单、原材料易得、适合大规模应用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纷纷提出了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因此,减少碳排放已经迫在眉睫。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混凝土是建筑行业中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然而,水泥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煤炭燃烧,而这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且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石灰石经过加热分解形成石灰和二氧化碳。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估计,每生产一吨水泥大约会释放约0.5吨到0.8吨的二氧化碳。全球水泥行业的碳排放占据了全球工业碳排放的约8%至10%。这些二氧化碳排放直接释放到大气中,导致地球的温室效应加剧。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吸碳固碳混凝土由此出现。
目前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混凝土多孔骨料吸碳固碳的方法,该方法是将多孔骨料浸泡在含Ca2+或Mg2+的无腐蚀性离子的悬浮液中,充分搅拌后烘干,并置于密闭环境中并通二氧化碳气体碳化,再次烘干,将二氧化碳存储在多孔骨料的孔隙中,但在实际工程中,骨料处理过程难度大,改性骨料受限于成本难以大量生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固碳量较低,难以达到预期要求。所以需要研制出一种具备较高固碳能力的混凝土以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混凝土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包括按重量份计的如下组分:
硅酸盐水泥200-400份,硅灰20-60份;矿粉60-100份,粉煤灰60-100份,粗骨料620-870份,陶砂800-875份,天然砂125-225份,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120-150份,氢氧化钠4-8份,减水剂3.2-5.2份,所述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中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在水中的溶解率大于9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微纳米级的二氧化碳气泡水为液体介质,通过将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制得含有纳米级二氧化碳气泡的水样,因该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中的气泡尺寸是纳米级的,与微米级气泡水相比,微纳米气泡水的比表面积可相应增加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具有比表面积大的特点,气泡在水中的上升速度与粒径大小成正比,因此微纳米级的气泡在水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由于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以微纳米气泡的形式稳定的存在于水中,具有极高的吸碳固碳效率。同时混凝土的含气量有了极大提升。
使用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作为拌制混凝土的拌和水,因其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可生成H2CO3,通过加入NaOH,为混凝土提供碱性环境,且H2CO3与NaOH反应可生成Na2CO3,Na2CO3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提高其施工和易性,Na2CO3与水泥的水化产物Ca(OH)2产可反应生成CaCO3,生成物CaCO3和Na2CO3能极大减少混凝土中的毛孔和缝隙,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能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
并且,本发明加入NaOH,其能与矿粉和粉煤灰中的活性物质SiO2反应,2NaOH+SiO2=Na2SiO3+2H2O,能进一步增加水化产物的产量,提升混凝土的强度。
可选的,所述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的制备步骤包括:
A1、收集硅酸盐水泥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经过脱硫除尘处理后将烟气通过聚酰胺膜,烟气与聚酰胺膜接触,二氧化碳分子在膜上发生渗透,而其他气体成分被限制在膜的表面,即可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
A2、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通入微纳米气泡机中,使微纳米气泡机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达到1:(800-1200),微纳米气泡机内温度恒定在30-60℃,在微纳米气泡机内气液接触界面间产生高速强力的剪切及高频率的压力变动,将毫米级的气泡迅速爆裂,坍缩为纳米级气泡,制得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硅酸盐水泥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烟气通过脱硫除尘处理,以去除其中的硫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将经过脱硫除尘处理的烟气通过聚酰胺膜。聚酰胺膜具有特殊的渗透性能,使得二氧化碳分子可以通过膜,而其他气体成分被限制在膜的表面,可以收集到相对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一步骤将水泥烧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水泥烧制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回收和利用,从而减少了直接释放到大气中的碳排放量。这有助于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且制备成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加入混凝土中能够通过与水化产物反应,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混凝土中形成稳定的碳酸盐,将其长期储存在建筑材料中。
可选的,所述减水剂包括聚羧酸型减水剂,所述减水剂的减水率为27%-4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水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改变混凝土中水与水泥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混凝土的黏性和表面张力,使其更易于流动和加工。通过使用减水剂,可以在保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前提下,降低所需的水泥用量。这有助于减少水泥生产过程中对石灰石等原材料的开采量,降低环境影响。
可选的,所述陶砂的筒压强度为15-21MPa,吸水率小于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陶砂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分子,陶砂中含有富含碱金属离子(如钠、钾等)的化合物,在水泥水化过程中,这些碱金属离子会溶解出来并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形成碳酸盐,可以吸收一定量水化反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以碳酸盐形式固定在混凝土中,从而减少碳排放。
可选的,所述硅灰中二氧化硅体积含量大于9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硅灰中高含量的二氧化硅有助于加速混凝土中的碳化反应。在二氧化碳存在的环境下,当二氧化硅与水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钙硅酸盐时,会释放出碱性钠或钾离子。这些碱性离子能够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稳定的碳酸盐,这样可以增强混凝土吸碳固碳的能力,实现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存。
可选的,所述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含量不小于9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性物质,它能够提供足够的碱性离子,促进混凝土中的碳化反应。在混凝土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盐,从而增强混凝土的吸碳固碳能力。高含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加速碳酸盐形成的速度,有效降低混凝土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一步提高抗碳化性能。氢氧化钠可以调节混凝土的pH值。适当调节混凝土的pH值可以影响水泥中胶凝物质的活性,促进水化反应和硬化过程。高含量的氢氧化钠可以提高混凝土的碱度,有助于加速水化反应,改善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
可选的,所述粗骨料包括陶粒、再生骨料和碎石中的一种或多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陶粒、碎石和再生骨料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实现了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且能大量减少天然砂石骨料的消耗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可选的,所述陶粒的堆积密度为950-1050kg/m3,粒径为5-25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吸碳固碳混凝土可使用陶粒作为骨料,陶粒质量轻,具有高硬度和良好的热工性能,可作为轻骨料混凝土应用于高层剪力墙等结构,还具有一定的隔热保温功能,其性能远优于常规混凝土。
可选的,所述再生粗骨料是由废弃混凝土粉碎后得到的,所述再生骨料粒径为5-25mm,吸收率小于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再生粗骨料具有资源回收与可持续发展、强度和耐久性改善、减少环境污染和增强施工效率等技术效果。通过将废弃混凝土粉碎并加以再利用,再生粗骨料的应用不仅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还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并且与传统石质粗骨料相似,便于施工操作。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水泥、粉煤灰、矿粉、氢氧化钠、陶粒、再生骨料、碎石、天然砂、减水剂和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混合,搅拌至均匀后得到吸碳固碳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吸碳固碳混凝土制备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操作步骤简单、原材料易得、适合大规模应用的优点,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申请采用微纳米级的二氧化碳气泡水为液体介质,通过将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制得含有纳米级二氧化碳气泡的水样,因该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中的气泡尺寸是纳米级的,与微米级气泡水相比,微纳米气泡水的比表面积可相应增加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具有比表面积大的特点,气泡在水中的上升速度与粒径大小成正比,因此微纳米级的气泡在水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由于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以微纳米气泡的形式稳定的存在于水中,具有极高的吸碳固碳效率。同时混凝土的含气量有了极大提升。
使用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作为拌制混凝土的拌和水,因其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可生成H2CO3,通过加入NaOH,为混凝土提供碱性环境,且H2CO3与NaOH反应可生成Na2CO3,Na2CO3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提高其施工和易性,Na2CO3与水泥的水化产物Ca(OH)2产可反应生成CaCO3,生成物CaCO3和Na2CO3能极大减少混凝土中的毛孔和缝隙,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能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
2、本申请中优选采用在硅酸盐水泥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烟气通过脱硫除尘处理,以去除其中的硫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将经过脱硫除尘处理的烟气通过聚酰胺膜。聚酰胺膜具有特殊的渗透性能,使得二氧化碳分子可以通过膜,而其他气体成分被限制在膜的表面,可以收集到相对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一步骤将水泥烧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水泥烧制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回收和利用,从而减少了直接释放到大气中的碳排放量。这有助于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且制备成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加入混凝土中能够通过与水化产物反应,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混凝土中形成稳定的碳酸盐,将其长期储存在建筑材料中。
3、本申请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操作步骤简单、原材料易得、适合大规模应用的优点,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的制备例
制备例1
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的制备步骤如下:
A1、本申请中使用的臭氧微纳米气泡一体机为上海众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ZJC-NM06;
A2、通过导气管道收集硅酸盐水泥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再使烟气穿过含有石灰石的过滤层中,石灰石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达到脱硫效果,再将脱硫处理后将烟气通过聚酰胺膜,烟气与聚酰胺膜接触,二氧化碳分子在膜上发生渗透,而其他气体成分被限制在膜的表面,即可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的浓度达到50%±10%;
A3、微纳米气泡机内温度恒定在50℃,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通入微纳米气泡机中,在进入逆流发生器的气液混流体在压力作用下旋转,并在逆流混合器的中部形成负压轴,利用负压轴的吸力可将外部接入的气体集中到负压轴上,高速旋转的液体和气体受压力作用从特别设计的喷射口喷出,使微纳米气泡机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达到1:(1000±100),在微纳米气泡机内气液接触界面间产生高速强力的剪切及高频率的压力变动,将毫米级的气泡迅速爆裂,坍缩为纳米级气泡,制得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中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在水中的溶解率大于95%。
实施例
实施例1
吸碳固碳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S1、称取P.O42.5级硅酸盐水泥220kg,S95矿粉60kg,粉煤灰60kg,硅灰20kg,陶粒750kg,陶砂850kg,天然砂220kg,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145kg,4.2kg聚羧酸型减水剂,6kg氢氧化钠,其中聚羧酸型减水剂的减水率为35%,陶砂的筒压强度为15-21MPa,吸水率小于5%,硅灰中二氧化硅体积含量大于90%,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含量不小于96%,陶粒的堆积密度为1000kg/m3,粒径为15±10mm。
S2、将陶粒、陶砂和天然砂作为骨料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混匀。
S3、将P.O42.5级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矿粉、硅灰和粉状氢氧化钠作为胶凝材料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混匀。
S4、将制备例1制得的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和聚羧酸减水剂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即可制得吸碳固碳混凝土。
实施例2
吸碳固碳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S1、称取P.O42.5级硅酸盐水泥200kg,S95矿粉60kg,粉煤灰60kg,硅灰20kg,陶粒620kg,陶砂800kg,天然砂125kg,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120kg,3.2kg聚羧酸型减水剂,4kg氢氧化钠,其中聚羧酸型减水剂的减水率为35%;陶砂的筒压强度为18MPa,吸水率小于5%;硅灰中二氧化硅体积含量大于90%;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含量不小于96%;陶粒的堆积密度为1000kg/m3,粒径为15±10mm。
S2、将陶粒、陶砂和天然砂作为骨料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混匀。
S3、将P.O42.5级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矿粉、硅灰和粉状氢氧化钠作为胶凝材料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混匀。
S4、将制备例1制得的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和聚羧酸减水剂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即可制得吸碳固碳混凝土。
实施例3
吸碳固碳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S1、称取P.O42.5级硅酸盐水泥400kg,S95矿粉100kg,粉煤灰100kg,硅灰60kg,陶粒870kg,陶砂875kg,天然砂225kg,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150kg,5.2kg聚羧酸型减水剂,8kg氢氧化钠,其中聚羧酸型减水剂的减水率为35%,陶砂的筒压强度为18MPa,吸水率小于5%,硅灰中二氧化硅体积含量大于90%,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含量不小于96%,陶粒的堆积密度为1000kg/m3,粒径为15±10mm。
S2、将陶粒、陶砂和天然砂作为骨料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混匀。
S3、将P.O42.5级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矿粉、硅灰和粉状氢氧化钠作为胶凝材料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混匀。
S4、将制备例1制得的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和聚羧酸减水剂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即可制得吸碳固碳混凝土。
实施例4
吸碳固碳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原料中的陶粒等量替换为碎石。
实施例5
吸碳固碳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原料中的陶粒等量替换为再生骨料,再生粗骨料是由废弃混凝土粉碎后得到的,再生骨料粒径为15±10mm,吸收率小于5%。
对比例
对比例1
吸碳固碳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S1、称取P.O42.5级硅酸盐水泥220kg,S95矿粉60kg,粉煤灰60kg,硅灰20kg,陶粒750kg,陶砂850kg,天然砂220kg,自来水145kg,4.2kg聚羧酸型减水剂,6kg氢氧化钠,其中聚羧酸型减水剂的减水率为35%,陶砂的筒压强度为15-21MPa,吸水率小于5%,硅灰中二氧化硅体积含量大于90%,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含量不小于96%,陶粒的堆积密度为1000kg/m3,粒径为15±10mm。
S2、将陶粒、陶砂和天然砂作为骨料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混匀。
S3、将P.O42.5级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矿粉、硅灰和粉状氢氧化钠作为胶凝材料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混匀。
S4、将自来水和聚羧酸减水剂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即可制得吸碳固碳混凝土。
对比例2
吸碳固碳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S1、称取P.O42.5级硅酸盐水泥220kg,S95矿粉60kg,粉煤灰60kg,硅灰20kg,陶粒750kg,陶砂850kg,天然砂220kg,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145kg,4.2kg聚羧酸型减水剂,其中聚羧酸型减水剂的减水率为35%,陶砂的筒压强度为15-21MPa,吸水率小于5%,硅灰中二氧化硅体积含量大于90%,陶粒的堆积密度为1000kg/m3,粒径为15±10mm。
S2、将陶粒、陶砂和天然砂作为骨料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混匀。
S3、将P.O42.5级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矿粉和硅灰作为胶凝材料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混匀。
S4、将制备例1制得的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和聚羧酸减水剂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即可制得吸碳固碳混凝土。
对比例3
吸碳固碳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S1、称取P.O42.5级硅酸盐水泥220kg,S95矿粉60kg,粉煤灰60kg,硅灰20kg,陶粒750kg,陶砂850kg,天然砂220kg,自来水145kg,4.2kg聚羧酸型减水剂,其中聚羧酸型减水剂的减水率为35%,陶砂的筒压强度为15-21MPa,吸水率小于5%,硅灰中二氧化硅体积含量大于90%,陶粒的堆积密度为1000kg/m3,粒径为15±10mm。
S2、将陶粒、陶砂和天然砂作为骨料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混匀。
S3、将P.O42.5级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矿粉和硅灰作为胶凝材料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混匀。
S4、将自来水和聚羧酸减水剂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即可制得吸碳固碳混凝土。
性能检测试验
试验方法
1.混凝土碳化深度测试:将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制得的混凝土拌和均匀后,制成100mm*100mm*300mm的棱柱体混凝土试块,根据GB/T 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检测其28d碳化深度,测试结果见表1。
2.混凝土强度测试:将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制得的混凝土拌和均匀后,制成150mm*150mm*150mm标准混凝土立方体试块,根据GB/T 50081-2019《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检测各试块的28d抗压强度,测试结果见表1。
3.混凝土坍落度和拓展度测试:将新拌和的混凝土按GB/T 50080-2016《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进行坍落度和拓展度测试,以检测其施工和易性,测试结果见表1。
4.混凝土吸碳固碳量测试:将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制得的混凝土拌和均匀后,制成150mm*150mm*150mm标准混凝土立方体试块,首先记录试块的原始质量,放入自然条件,待其到60d龄期,称量试块质量,计算质量损失率。因二氧化碳被混凝土吸附后,混凝土质量会增加,质量损失不超过5%时,表明混凝土具有吸碳固碳的能力,质量损失率为负数时,说明混凝土质量有所增加,具有较强的吸碳固碳能力。
5.混凝土容重测试:将新拌和的混凝土按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进行容重测试。
表1性能检测试验数据统计
结合实施例1和对比例1,可明显看出,由于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以微纳米气泡的形式稳定的存在于水中,具有极高的吸碳固碳效率。同时混凝土的含气量有了极大提升。使用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作为拌制混凝土的拌和水,因其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可生成H2CO3,通过加入NaOH,为混凝土提供碱性环境,且H2CO3与NaOH反应可生成Na2CO3,Na2CO3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提高其施工和易性,Na2CO3与水泥的水化产物Ca(OH)2产可反应生成CaCO3,生成物CaCO3和Na2CO3能极大减少混凝土中的毛孔和缝隙,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能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
结合实施例1和对比例2,可明显发现,在吸碳固碳混凝土中加入NaOH,能极大降低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即加入NaOH可以有效保持混凝土的碱性环境,可以保障其对钢筋具有良好的保护性。并且其能与矿粉和粉煤灰中的活性物质SiO2反应,能进一步增加水化产物的产量,提升混凝土的强度。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盐,从而增强混凝土的吸碳固碳能力。高含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加速碳酸盐形成的速度,有效降低混凝土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一步提高抗碳化性能。
将实施例1和对比例3,可明显看出,通过微纳米气泡水和氢氧化钠的共同配合作用,可以进一步提升混凝土吸碳固碳的能力,具有极高的吸碳固碳效率。
将实施例1-3,可明显看出,通过对混凝土组分配比的调整,可以使混凝土达到更高的吸碳固碳效率和更好的强度性能。其中实施例1的配比为最优方案。
将实施例1和实施例4-5,可明显看出,应用陶粒骨料的吸碳固碳混凝土,其坍落度和拓展度远优于碎石骨料吸碳固碳混凝土,力学性能和吸碳固碳效率与应用碎石为骨料的吸碳固碳混凝土差异不大。陶粒作为骨料能有效提升吸碳固碳混凝土的施工和易性,且在达到同等强度时具有比碎石骨料吸碳固碳混凝土质量更轻,因此陶粒作为骨料的吸碳固碳混凝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按重量份计的如下组分:
硅酸盐水泥200-400份,硅灰20-60份;矿粉60-100份,粉煤灰60-100份,粗骨料620-870份,陶砂800-875份,天然砂125-225份,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120-150份,氢氧化钠4-8份,减水剂3.2-5.2份,所述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中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在水中的溶解率大于9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碳固碳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的制备步骤包括:
A1、收集硅酸盐水泥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经过脱硫除尘处理后将烟气通过聚酰胺膜,烟气与聚酰胺膜接触,二氧化碳分子在膜上发生渗透,而其他气体成分被限制在膜的表面,即可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
A2、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通入微纳米气泡机中,使微纳米气泡机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达到1:(800-1200),微纳米气泡机内温度恒定在30-60℃,在微纳米气泡机内气液接触界面间产生高速强力的剪切及高频率的压力变动,将毫米级的气泡迅速爆裂,坍缩为纳米级气泡,制得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碳固碳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水剂包括聚羧酸型减水剂,所述减水剂的减水率为27%-4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碳固碳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砂的筒压强度为15-21MPa,吸水率小于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碳固碳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灰中二氧化硅体积含量大于9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碳固碳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含量不小于9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碳固碳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粗骨料包括陶粒、再生骨料和碎石中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碳固碳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粒的堆积密度为950-1050kg/m3,所述陶粒的粒径为5-25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碳固碳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粗骨料是由废弃混凝土粉碎后得到的,所述再生骨料粒径为5-25mm,所述再生骨料吸收率小于5%。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吸碳固碳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水泥、粉煤灰、矿粉、氢氧化钠、陶粒、再生骨料、碎石、天然砂、减水剂和微纳米二氧化碳气泡水混合,搅拌至均匀后得到吸碳固碳混凝土。
CN202311322443.8A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73838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22443.8A CN117383887A (zh)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22443.8A CN117383887A (zh)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83887A true CN117383887A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69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22443.8A Pending CN117383887A (zh)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8388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25541B (zh) 一种湿法碳化活化废旧混凝土再生微粉的方法及再生微粉的应用
Gong et al.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of calcium carbide slag-current status and new opportunities
Qian et al. Carbon dioxide as an admixture for better performance of OPC-based concrete
CN113998982B (zh) 一种全固废基碳酸化免烧轻骨料及其制备方法
US9028607B2 (en) Carbon dioxide sequestration in foamed controlled low strength materials
CN109650805A (zh) 一种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固碳充填膏体的方法
CA2668249A1 (en) Carbon dioxide sequestration in foamed controlled low strength materials
Tian et al.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fly ash-based geopolymer mortar using bio-mineralization
Zha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 ash and its utilization in China
Liu et al. Carbonation of steel slag at low CO2 concentrations: Novel biochar cold-bonded steel slag artificial aggregates
Huang et al. Accelerated carbonation of steel slag: A review of methods, mechanis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CN106316443A (zh) 含烧结干法脱硫灰的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其制备方法
Liu et al. Sustainable upcycling of artificial lightweight cold-bonded aggregates (ALCBAs) designed by biochar and concrete slurry waste (CSW) into porous carbons materials for CO2 sequestration
CN110698122B (zh) 一种生态轻质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259726B (zh) 一种用于胶凝材料的复合激发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3912370B (zh) 一种钢渣砖的制备方法
CN117383887A (zh) 一种吸碳固碳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20057A (zh) 一种煤基固废发泡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hang et al. Effects of K+ and CO32− on the performance of slag–ceramic blended geopolymers
US20230242456A1 (en) Controlling carbonation
CN112694275B (zh) 一种脱硫灰作为掺合料资源化利用成套预处理方法及应用
Hu et al. A non-fired ceramsite construction material with enhanced lightweight high strength properties
Liu et al. Rheology, mechanics, microstructure and durability of low-carbon cementitious materials based on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fly as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CN114163158A (zh) 一种多组分废渣耦合增质的复合粉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1302683A (zh) 一种砌筑水泥及其生产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