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78024A - 带端子的电容器和电容器内置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带端子的电容器和电容器内置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78024A
CN117378024A CN202280037625.8A CN202280037625A CN117378024A CN 117378024 A CN117378024 A CN 117378024A CN 202280037625 A CN202280037625 A CN 202280037625A CN 117378024 A CN117378024 A CN 1173780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al
partial joint
joint
terminal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76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田隆夫
石井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Shizuki Electric 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Shizuki Electric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Shizuki Electric Co Inc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378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780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2Woun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ingle component
    • H01R13/662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ingle component with capacitive compon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19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e.g. with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28Coupling parts 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升电容器元件的外部电极与端子的接合强度。带端子的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包含一对电极和与一对电极分别连接的一对外部电极;以及端子,包含接合于一对外部电极中的一方的接合部,接合部包含第1局部接合部和第2局部接合部,第1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与第2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交叉,第1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和第2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接合于一方的外部电极。

Description

带端子的电容器和电容器内置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带端子的电容器和电容器内置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汇流条处形成凸部、并将该凸部锡焊到薄膜电容设备的喷镀金属(Metallikon)电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39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仅通过将凸部锡焊到喷镀金属电极,汇流条与喷镀金属电极的接合面积小,接合强度有可能不足够。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升电容器元件的外部电极与端子的接合强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带端子的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包含一对电极和与所述一对电极分别连接的一对外部电极;以及端子,包含接合于所述一对外部电极中的一方的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包含第1局部接合部和第2局部接合部,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交叉,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和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接合于所述一方的外部电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升电容器元件的外部电极与端子的接合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电容器内置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电容器内置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示出带端子的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电容器元件的内部构造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示出端子与电容器元件的连接部分的图。
图7是示出其他端子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其他端子与电容器元件的连接部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带端子的电容器如下所述。
(1)一种带端子的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包含一对电极和与所述一对电极分别连接的一对外部电极;以及端子,包含接合于所述一对外部电极中的一方的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包含第1局部接合部和第2局部接合部,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交叉,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和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接合于所述一方的外部电极。
根据该带端子的电容器,接合部至少在4个部位接合于外部电极。另外,接合部位包含至少在2个方向上向不同方向延伸的部分。因此,电容器元件的外部电极与端子的接合强度提升。
(2)根据(1)的带端子的电容器,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正交。能够通过第1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处的接合部位以及第2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处的接合部位来有效地承受对端子的各种方向的力。由此,电容器元件的外部电极与端子的接合强度提升。
(3)根据(1)或(2)的带端子的电容器,也可以是,所述接合部包含第3局部接合部,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交叉,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将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与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相连,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的至少一方的侧缘接合于所述一方的外部电极。由此,电容器元件的外部电极与端子的接合强度进一步提升。
(4)根据(3)的带端子的电容器,也可以是,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与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分别呈以直线状延伸的形状,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与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相互以平行姿势延伸,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以与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和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垂直的姿势,将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的前端部与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的前端部相连。
由此,能够使第1局部接合部、第2局部接合部和第3局部接合部变细并且接合部作为整体而增大强度。通过使第1局部接合部、第2局部接合部和第3局部接合部变细,容易对第1局部接合部、第2局部接合部和第3局部接合部进行加热,容易将接合部接合于外部电极。
(5)根据(3)或(4)的带端子的电容器,也可以是,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沿着所述外部电极的边缘,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比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偏靠所述外部电极的中央。通过沿着所述外部电极的边缘地配置第3局部接合部,容易将第1局部接合部配置成偏靠外部电极的中央,将接合部稳定地接合于外部电极。
(6)根据(1)至(5)中任一者的带端子的电容器,也可以是,所述端子包含从所述接合部向外延伸的端子主体,在所述端子主体中的所述接合部侧的端部形成有贯通两面的贯通部。由于在端子主体中的接合部侧的端部形成有贯通两面的贯通部,所以,接合部的热难逸散到端子主体侧,容易将接合部接合于外部电极。
本公开的电容器内置连接器如下所述。
(7)一种电容器内置连接器,具备(1)至(6)中任一者的带端子的电容器、在使所述端子中的与接合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露出到外部的状态下收容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外壳以及在所述外壳内密封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密封部。能够利用端子中的从外壳露出的部分,将来自外部的配线经由端子连接于电容器元件。由于端子对电容器元件的接合强度提升,所以在将带端子的电容器组装于外壳时,能抑制端子从电容器元件偏离等。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带端子的电容器和电容器内置连接器的具体例子。此外,本公开不限定于这些示例,通过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旨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容器和电容器内置连接器。
<电容器内置连接器的整体构造>
图1是示出电容器内置连接器10的俯视图。图2是示出电容器内置连接器10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图4是示出带端子的电容器30的立体图。
电容器内置连接器10具备带端子的电容器30、外壳12和密封部28。
带端子的电容器30做成端子40、50接合于电容器元件32的结构。端子40、50也可以称为汇流条。在本实施方式中,带端子的电容器30具备2个电容器元件32。在2个电容器元件32各自的一端接合有端子40。在2个电容器元件的另一端接合有共同的端子50。2个端子40从并列配置的2个电容器元件32的一端以并列状态延伸出来。1个端子50从该2个电容器元件32的另一端向与所述2个端子40相反的方向延伸出来。
此外,带端子的电容器30也可以具备1个电容器元件32。在该情况下,带端子的电容器30具备接合于该1个电容器元件32的1个端子40。另外,端子50仅接合于该1个电容器元件32。
外壳12是收容电容器元件32的部件。外壳12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外壳12例如是利用树脂进行模具一体成形而成的部件。外壳12包含元件收容部14和连接器外壳部16。
元件收容部14形成为具有开口的长方体箱状。在元件收容部14内的空间收容电容器元件32,在这里是收容并列的2个电容器元件32。元件收容部14内的空间形成为能够将电容器元件32以不向外侧鼓出的方式进行收容的程度的大小。
连接器外壳部16形成为一个方向开口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外壳部16做成如下结构:向外侧突出的突形成部16b在呈长方形筒形状的主体部16a的与长边对应的部分的中央处相连而呈1个筒。突形成部16b以沿着连接器外壳部16的长度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在突形成部16b的外朝向面,除了连接器外壳部16的开口侧的部分外,形成有沿着突形成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16h。在相对于狭缝16h而存在于连接器外壳部16的开口侧的部分,设置沿着连接器外壳部16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支承片16br。
将连接于本连接器外壳部16的省略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外壳部16内。在该状态下,能够将形成于对方侧连接器的卡止部插入到狭缝16h内而防脱卡止于支承片16br。
在元件收容部14与连接器外壳部16之间形成有分隔部17。分隔部17是形成元件收容部14的内部空间的底并且形成连接器外壳部16的底的部分。在分隔部17形成供端子40插入的端子插入孔17h。在这里,与2个端子40对应地形成2个端子插入孔17h。端子插入孔17h优选是供端子40压入的程度的大小。
在电容器元件32已被收容于元件收容部14内的状态下,端子40插入于端子插入孔17h。端子40中的与连接于电容器元件32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前端部在连接器外壳部16内成为向外部露出的状态。如果将对方侧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外壳部16,则将端子40插入连接于该对方侧连接器内的对方侧端子。
另外,端子50中的与接合于电容器元件32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前端部从元件收容部14的开口向外突出。端子50的前端部固定于固定对象部位。例如,在端子50的前端部形成有孔52h。通过使螺纹部件插通于该孔52h并且螺纹接合于固定对象部位侧的螺纹孔,将端子50的前端部固定于固定对象部位。固定对象部位例如是车辆中的金属车身等接地对象部位。
密封部28密封上述元件收容部14内的电容器元件32。密封部28例如通过在将电容器元件32收容于元件收容部14内的状态下向元件收容部14内填充流动状态的树脂、其后进行固化而形成。填充的树脂一般使用环氧树脂的情况较多,但既可以是通过热而熔化的树脂,也可以是湿气固化型的液状树脂或者光固化型的液状树脂。
本电容器内置连接器10例如作为由除雾器(Defogger)、高位刹车灯等产生的噪声的应对构件,以夹装于电源电路与地电路之间的状态组装于车辆。电容器内置连接器10也可以组装于车辆以外的电气设备、产业设备等。例如,将端子50以接地的状态固定于接地对象部位,将电源侧的对方侧的连接器连接于连接器外壳部16。
<带端子的电容器>
关于带端子的电容器30,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带端子的电容器30具备电容器元件32和端子40、50。
图5是示出电容器元件32的内部构造的概略剖视图。在图5中,夸大地描绘出各部的厚度。电容器元件32包含一对电极33a、34a以及与一对电极33a、34a分别连接的外部电极33c、34c。在一对电极33a、34a之间设置电介体。例如,通过将铝等蒸镀于作为电介体的膜33b的一面侧而形成电极33a。另外,通过将铝等蒸镀于作为电介体的膜34b的一面侧而形成电极34a。在将电极33a、膜33b、电极34a、膜34b依次重叠的状态下,对该叠合体进行卷绕。由此,使电极33a、34a在由膜33b、34b隔开的状态下变圆,能够在电极33a、34a之间蓄积电荷。
形成有上述电极33a的膜33b与形成有电极34a的膜34b在沿着卷绕轴的方向上错开地卷绕。因此,在卷绕体的轴向一侧,电极33a和膜33b比电极34a和膜34b伸出而露出,在卷绕体的轴向另一侧,电极34a和膜34b比电极33a和膜33b伸出而露出。
在卷绕体的轴向一侧形成外部电极33c。外部电极33c是在连接于电极33a的状态下在卷绕体的轴向一端面露出的电极。在卷绕体的轴向另一侧形成外部电极34c。外部电极34c是在连接于电极34a的状态下在卷绕体的轴向另一端面露出的电极。
上述外部电极33c、34c例如通过使锌锡合金、锡、铝等喷镀材料熔融并喷出到所述卷绕体的轴向一侧或者另一侧而形成。被喷出的喷镀材料在卷绕体的轴向一侧接合于电极33a而成为外部电极33c。另外,被喷出的喷镀材料在卷绕体的轴向另一侧接合于电极34a而成为外部电极34c。另外,外部电极33c、34c在电容器元件32的轴向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露出。例如,外部电极33c、34c呈现出与卷绕体的轴向正交的外朝向面。这样的外部电极33c、34c也可以是被称为喷镀金属电极。
在2个电容器元件32的外部电极33c分别连接端子40。在2个电容器元件32的外部电极34c连接共同的端子50。此外,带端子的电容器30并非必须具备端子40、50这两者。例如,也可以代替端子40、50中的一方而使用电线,将该电线连接于电容器元件32的外部电极33c或者34c。
<端子及其接合结构>
关于端子40及其接合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端子40与电容器元件32的连接部分的图。
如图3至图6所示,端子40接合于一对外部电极33c、34c中的一方即外部电极33c。端子40例如通过对由铜、铜合金等形成的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在端子40的表面,也可以形成有锡、镍等的镀敷层。
端子40包含端子主体42和接合部44。端子主体42是用于与连接对象连接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主体42形成为直线板状,插入连接于对方侧端子。接合部44是接合于外部电极33c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44相对于端子主体42以弯曲的状态相连。在这里,接合部44与端子主体42呈90度的角度地相连。接合部44与端子主体42既可以呈不是90度的角度地相连,也可以笔直地相接连。
接合部44包含第1局部接合部45和第2局部接合部46。第1局部接合部45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与第2局部接合部46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交叉。第1局部接合部45的两侧缘与第2局部接合部46的两侧缘接合于外部电极33c。
更具体来说,第1局部接合部45形成为从端子主体42的基端侧的边缘的一端部延伸出来的细长的板状。在这里,第1局部接合部45与端子主体42垂直地弯曲,并在该端子主体42的一方主面侧延伸出来。
第2局部接合部46从第1局部接合部45的前端部向与该第1局部接合部45交叉的方向延伸出来。在这里,第2局部接合部46从第1局部接合部45的前端部弯曲而与该第1局部接合部45垂直地延伸出来。第2局部接合部46也可以如图4等所示,朝向端子主体42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第2局部接合部46也可以朝向端子主体42的宽度方向外侧。第2局部接合部46的延伸方向与端子主体42的基端侧的边缘的延伸方向平行。第2局部接合部46的长度是端子主体42的宽度尺寸程度。
第1局部接合部45形成为等宽部分连续的直线板状,第2局部接合部46也形成为等宽部分连续的直线板状。因此,第1局部接合部45的两侧缘平行地延伸,第2局部接合部46的两侧缘也平行地延伸。另外,第1局部接合部45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与第2局部接合部46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交叉(在这里是正交)。即,第1局部接合部45与第2局部接合部46呈L字形地相连。
另外,端子40具备第3局部接合部47。第3局部接合部47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与第2局部接合部46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交叉。第2局部接合部46将第1局部接合部45与第3局部接合部47相连。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局部接合部47形成为从端子主体42的基端侧的边缘的另一端部延伸出来的细长的板状。相对于端子主体42的基端侧的边缘,第1局部接合部45与第3局部接合部47空出间隔地设置。第3局部接合部47形成为细长的板状。在这里,第3局部接合部47与端子主体42垂直地弯曲,并在该端子主体42的一方主面侧延伸出来。因此,第1局部接合部45与第3局部接合部47空出间隔地相互以平行姿势延伸。
第3局部接合部47形成为等宽部分连续的直线板状。因此,第3局部接合部47的两侧缘平行地延伸。第3局部接合部47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与第2局部接合部46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交叉(在这里是正交)。
第2局部接合部46将第1局部接合部45的前端部与第3局部接合部47的前端部相连。第2局部接合部46做成与第1局部接合部45和第3局部接合部47这两者垂直的姿势。因此,第1局部接合部45、第2局部接合部46与第3局部接合部47呈将它们垂直地相连成U字形的形状。
第1局部接合部45、第2局部接合部46、第3局部接合部47分别既可以形成为相同的宽度,也可以形成为不同的宽度。例如,第1局部接合部45、第2局部接合部46、第3局部接合部47也可以形成为相同的1mm宽度。另外,例如,也可以将第1局部接合部45形成为1.5mm宽度,将第2局部接合部46形成为0.9mm宽度。此外,第3局部接合部47也可以省略。
在第1局部接合部45、第2局部接合部46与第3局部接合部47之间形成开口,在这里,形成方形形状的开口44S。
在端子主体42中的接合部44侧的端部、即端子主体42中的比其长度方向中央接近接合部44的部分,形成有贯通两面的贯通部42S。上述开口44S与端子主体42的贯通部42S连续。更具体来说,在端子主体42的基端侧的边缘的两端,第1局部接合部45与第3局部接合部47相连,在它们之间形成开口44S。开口44S朝向端子主体42的基端侧地延伸,形成贯通部42S。端子主体42中的贯通部42S的两侧部分是一对狭窄连结部42a。狭窄连结部42a与第1局部接合部45或者第3局部接合部47宽度相同,与端子主体42相比宽度窄。贯通部42S不需要是与开口44S连续的空间,也可以作为与开口44S不同的贯通孔而形成。
第1局部接合部45、第2局部接合部46和第3局部接合部47并非必须形成为直线板状。因此,在第1局部接合部45、第2局部接合部46与第3局部接合部47之间,也可以形成不是方形形状的开口44S的其他形状的开口、例如圆形形状的开口。因此,第1局部接合部45、第2局部接合部46、第3局部接合部47的全部边缘并非必须是直线状,这些边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描绘曲线。在第1局部接合部45、第2局部接合部46、第3局部接合部47的边缘的一部分是曲线的情况下,关于是否与其他边缘交叉,将描绘该曲线的边缘的某一条切线作为基准来进行判断即可。例如,如果描绘曲线的边缘的某一条切线与其他直线状的边缘交叉,则可以说两者的边缘交叉。
接合部44如图6所示地接合于外部电极33c的外朝向面。即,第1局部接合部45的两侧缘通过焊接部45p而接合。另外,第2局部接合部46的两侧缘通过焊接部46p而接合。优选的是,第3局部接合部47的至少一方的边缘通过焊接部47p而接合。此外,图6中的焊接部45p、46p、47p的位置是示例。例如,也有时对于第1局部接合部45的侧缘在较大或者较小的区域形成焊接部45p。另外,第1局部接合部45的侧缘的焊接部45p与第2局部接合部46的侧缘的焊接部46p也可能一体地相连。
焊接部45p、46p、47p是通过在外部电极33c和接合部44中的至少一方熔化之后进行固化而成为将接合部44与外部电极33c接合的状态的部分。此外,接合部44接合于外部电极33c是指成为在接合部44与外部电极33c被电连接的状态下两者被固定为在机械性方面也保持恒定的位置关系的状态。
接合部44与外部电极33c的接合例如以如下方式进行。即,设为使接合部44中的与端子主体42相反的一侧的面接触于外部电极33c的外朝向面的状态。
在第1局部接合部45与第3局部接合部47的外缘之间的间隔超过外部电极33c的宽度的情况下,也可以沿着外部电极33c的边缘而配置第3局部接合部47的外缘。由此,以与外部电极33c的边缘对齐地配置的第3局部接合部47作为基准,容易将第1局部接合部45配置成比第3局部接合部47偏靠外部电极33c的中央。此外,使第3局部接合部47的外缘与外部电极33c的边缘对齐能够通过目视确认来容易地进行。另外,通过使第3局部接合部47的外缘与外部电极33c的边缘接触于定位夹具,能够容易地使两者的边缘对齐。
在使接合部44接触于外部电极33c的状态下,使电阻焊接用的一对触头电极60接触于接合部44。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表示一对触头电极60。一对触头电极60是用于将电阻焊接用的电压施加于焊接对象物的电极。一对触头电极60的前端面例如形成为直径3mm,另外,一对触头电极60的间隔例如设定为0.5mm。
将一对触头电极60抵压于第1局部接合部45和第2局部接合部46中的某一方的部位。此时,如果第1局部接合部45和第2局部接合部46的宽度大于一对触头电极60的间隔,则容易将一对触头电极60同时抵压于第1局部接合部45或者第2局部接合部46。另外,如果第1局部接合部45与第3局部接合部47的间隔小于触头电极60的直径,则触头电极60不嵌入于开口44S内,容易与局部接合部45、46、47中的某一方接触,因此,容易可靠地进行一对触头电极60的电压施加。
如果将一对触头电极60抵压于第1局部接合部45和第2局部接合部46中的某一方的部位,则接合部44与触头电极60的接触部分通过由接触电阻产生的焦耳热而发热。通过该热,外部电极33c熔化,通过电阻焊接将第1局部接合部45的两侧缘和第2局部接合部46的两侧缘焊接于外部电极33c。关于第3局部接合部47的某一方的边缘,特别是第1局部接合部45侧的边缘,也可以与上述同样地焊接于外部电极33c。第3局部接合部47中的与第1局部接合部45相反的一侧的边缘也可以接合于外部电极33c。
此外,在焊接接合部44时,热还传递到端子主体42侧。然而,在端子主体42的基端部形成有贯通部42S。因此,热难从接合部44传递到端子主体42的前端侧。因此,在接合部44处产生的热难逸散到端子主体42侧,能够高效地进行接合部44的焊接。
关于2个电容器元件32的各个,如上述那样,焊接端子40。
此外,外部电极33c与接合部44也可以通过焊料来接合。
端子50接合于外部电极34c。图7是示出端子50的俯视图,图8是示出端子50与电容器元件32的连接部分的图。在图8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电容器元件32。
端子50例如通过对由铜、铜合金等形成的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在端子50的表面,也可以形成有锡、镍等的镀敷层。
端子50包含端子主体52和接合部54。端子主体52是用于与连接对象连接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主体52形成为直线板状,在其前端部形成孔52h。通过将螺纹部件插通于孔52h并螺纹卡止于固定对象部位,将端子主体52固定并电连接于固定对象部位。接合部54是接合于外部电极34c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54与端子主体52呈90度的角度地相连。接合部54与端子主体52既可以呈不是90度的角度地相连,也可以笔直地相连。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端子主体52的基端部的、接合部54的外侧的位置,形成一对延长片53。一对延长片53在比2个电容器元件32的底面靠下方的位置,位于2个电容器元件32的外侧。一对延长片53在元件收容部14内,接触于元件收容部14的内表面,能够起到将带端子的电容器30的位置保持于恒定的作用。延长片53也可以省略。
接合部54包含一对侧片55a、55a以及一对侧片55a、55a之间的中间片55b、55b。另外,一对侧片55a、55a的前端部与一对中间片55b、55b的前端部通过连结片55c而连结。在一方的侧片55a与一方的中间片55b之间、一对中间片55b之间、另一方的侧片55a与另一方的中间片55b之间,形成有开口。
并且,将一方的侧片55a作为与上述第1局部接合部45对应的部分,将连结片55c中的一方的侧片55a与一方的中间片55b之间的部分作为与上述第2局部接合部46对应的部分,接合部54被接合于一方的电容器元件32的外部电极34c。在该情况下,一方的中间片55b也可以作为与上述第3局部接合部47相同的部分而接合于外部电极34c。
另外,将另一方的侧片55a作为与上述第1局部接合部45对应的部分,将连结片55c中的另一方的侧片55a与另一方的中间片55b之间的部分作为与上述第2局部接合部46对应的部分,接合部54被接合于另一方的电容器元件32的外部电极34c。在该情况下,另一方的中间片55b也可以作为与上述第3局部接合部47相同的部分而接合于外部电极34c。
由此,2个电容器元件32的外部电极34c接合于接合部54,2个电容器元件32被保持于并列状态。
<效果等>
根据这样构成的带端子的电容器30和电容器内置连接器10,接合部44至少在4个部位,即在第1局部接合部45的两侧缘和第2局部接合部46的两侧缘,接合于外部电极33c。因此,接合面积增加。另外,接合部位至少在2个方向上向不同方向延伸。因此,沿着第1局部接合部45的两侧缘的焊接部45p与沿着第2局部接合部46的两侧缘的焊接部46p能够相互加强。例如,假如仅将第1局部接合部45的两侧缘接合于外部电极33c,那么当第1局部接合部45以该第1局部接合部45的轴向为中心发生倾斜时,有可能焊接部45p容易发生断裂。然而,如果将第2局部接合部46的两侧缘接合于外部电极33c,则能够通过焊接部46p来承受使第1局部接合部45绕其轴发生倾斜的力。这样,通过向多个方向延伸的焊接部45p、46p来有效地承受将要使第1局部接合部45相对于外部电极33c发生剥离的力。由此,电容器元件32的外部电极33c与端子40的接合强度提升,其连接的可靠性提升。
另外,如果第1局部接合部45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与第2局部接合部46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正交,则能够通过第1局部接合部45的两侧缘处的接合部位即焊接部45p以及第2局部接合部46的两侧缘处的接合部位即焊接部46p来有效地承受对端子40的各种方向的力。由此,电容器元件32的外部电极33c与端子40的接合强度进一步提升。
另外,由于第3局部接合部47的至少一方的侧缘接合于外部电极33c,所以,电容器元件32的外部电极33c与端子40的接合强度进一步提升。
另外,第1局部接合部45、第2局部接合部46和第3局部接合部47分别呈直线板状,正交并且作为整体呈U字形相连。因此,能够使第1局部接合部45、第2局部接合部46和第3局部接合部47变细并且作为接合部44整体而增大强度。其结果,端子40被稳固地固定于电容器元件32。另外,通过使第1局部接合部45、第2局部接合部46和第3局部接合部47变细,容易对它们进行加热,容易将接合部44接合于外部电极33c。另外,在进行对端子40实施镀敷等那样的加工的情况下,接合部44也不易发生变形。
另外,第2局部接合部46与第1局部接合部45交叉。在这里,如果假设接合部44仅是第1局部接合部45,则为了使一对触头电极60两者接触于第1局部接合部45,需要进行将第1局部接合部45准确地配置于一对触头电极60之间的精确的作业。如果第2局部接合部46与第1局部接合部45交叉,则即使无法使一对触头电极60两者接触于第1局部接合部45,也容易使至少一方的触头电极60接触于第2局部接合部46。由此,能够使一对触头电极60接触于第1局部接合部45和第2局部接合部46中的某一者的部分而容易地进行电阻焊接。
通过追加第3局部接合部47,能够使一对触头电极60接触于第1局部接合部45、第2局部接合部46和第3局部接合部47中的某一者的部分而进行电阻焊接,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电阻焊接。
另外,第3局部接合部47沿着外部电极33c的边缘,第1局部接合部45比第3局部接合部47偏靠外部电极33c的中央。由此,以第3局部接合部47相对于外部电极33c的边缘的位置作为基准,容易将第1局部接合部45接合于偏靠外部电极33c的中央的位置,将接合部44稳定地接合于外部电极33c。
关于外部电极34c与端子50的接合部位,也与上述同样地,能够获得接合强度提升等的效果。
另外,在端子40中的接合部44侧的端部,贯通部42S设置于端子主体42,所以接合部44的热难逸散到端子主体42侧,容易将接合部44接合于外部电极33c。
另外,根据该电容器内置连接器10,能够利用端子40中的从外壳12露出的部分(端子主体42),将来自外部的配线连接于电容器元件32。由于端子主体42对电容器元件的接合强度提升,所以,在将带端子的电容器30组装于外壳12时,能够抑制端子40从电容器元件32偏离等。例如,在将端子40插入于端子插入孔17h时,特别是在将端子40压入于端子插入孔17h时,即使过度的力施加于端子40的根部,端子40也不易从电容器元件32偏离。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就能够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0 电容器内置连接器
12 外壳
14 元件收容部
16 连接器外壳部
16a 主体部
16b 突形成部
16h 狭缝
16br 支承片
17 分隔部
17h 端子插入孔
28 密封部
30 带端子的电容器
32 电容器元件
33a、34a 电极
33b、34b 膜
33c、34c 外部电极
40、50 端子
42、52 端子主体
42S 贯通部
42a 狭窄连结部
44、54 接合部
44S 开口
45 第1局部接合部
45p、46p、47p 焊接部
46 第2局部接合部
47 第3局部接合部
52h 孔
53 延长片
55a 侧片
55b 中间片
55c 连结片
60 触头电极。

Claims (7)

1.一种带端子的电容器,具备:
电容器元件,包含一对电极以及与所述一对电极分别连接的一对外部电极;以及
端子,包含接合于所述一对外部电极中的一方的接合部,
所述接合部包含第1局部接合部和第2局部接合部,
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交叉,
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和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接合于所述一方的外部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端子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正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端子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接合部包含第3局部接合部,
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的两侧缘的延伸方向交叉,
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将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与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相连,
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的至少一方的侧缘接合于所述一方的外部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端子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与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分别呈以直线状延伸的形状,
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与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相互以平行姿势延伸,所述第2局部接合部以与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和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垂直的姿势将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的前端部与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的前端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带端子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沿着所述外部电极的边缘,所述第1局部接合部比所述第3局部接合部偏靠所述外部电极的中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端子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端子包含从所述接合部向外延伸的端子主体,
在所述端子主体中的所述接合部侧的端部形成有贯通两面的贯通部。
7.一种电容器内置连接器,具备: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端子的电容器;
外壳,在使所述端子中的与接合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露出到外部的状态下,收容所述电容器元件;以及
密封部,在所述外壳内密封所述电容器元件。
CN202280037625.8A 2021-06-11 2022-06-08 带端子的电容器和电容器内置连接器 Pending CN1173780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8166A JP2022189537A (ja) 2021-06-11 2021-06-11 端子付キャパシタ及びキャパシタ内蔵コネクタ
JP2021-098166 2021-06-11
PCT/JP2022/023121 WO2022260081A1 (ja) 2021-06-11 2022-06-08 端子付キャパシタ及びキャパシタ内蔵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78024A true CN117378024A (zh) 2024-01-09

Family

ID=84426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7625.8A Pending CN117378024A (zh) 2021-06-11 2022-06-08 带端子的电容器和电容器内置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70217A1 (zh)
JP (1) JP2022189537A (zh)
CN (1) CN117378024A (zh)
WO (1) WO202226008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84312A (ja) * 1986-09-19 1988-07-29 日立エーアイシー株式会社 チップ型コンデンサ
JPH03122524U (zh) * 1990-03-27 1991-12-13
JPH0645178A (ja) * 1992-07-24 1994-02-18 Nissei Denki Kk 電子部品
JPH09134847A (ja) * 1995-11-08 1997-05-20 Fujiken:Kk コンデン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70217A1 (en) 2024-05-23
JP2022189537A (ja) 2022-12-22
WO2022260081A1 (ja) 2022-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67971B2 (en)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CN107004821A (zh) 用于电化学装置的电池接触系统
KR950008430B1 (ko) 전자 부품용 마운트
JP2000333343A (ja) バッテリ接続プレ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
JPH0576143B2 (zh)
US8779321B2 (en) Method of welding circuit conductor and terminal of control apparatus
CN107004816B (zh) 蓄电模块
JP4077346B2 (ja) 電気接続箱のバスバー接続構造
US7663469B2 (en) Thermis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3519086A (zh) 母线以及使用母线的电池模块
JP2022512073A (ja) エネルギー貯蔵セル、製造方法及びこの製造方法を実行するための装置
US20240170209A1 (en) Capacitor module
CN117378024A (zh) 带端子的电容器和电容器内置连接器
US6619967B2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component to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JP2005294252A (ja) 電子回路装置
CN116075911A (zh) 电容器
JPH0139181B2 (zh)
WO2022009666A1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10739562B (zh) 汇流条与电线的连接结构和汇流条模块
EP1168527B1 (en) Rotary connector and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flexible cable and lead block used therein
WO2023210371A1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17099255A (zh) 配线模块
US20220208458A1 (en) Capaci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pacitor
JP5331527B2 (ja) 立体配線構造物
CN113196427B (zh) 电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