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77090A - 一种节点配置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点配置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77090A
CN117377090A CN202311531426.5A CN202311531426A CN117377090A CN 117377090 A CN117377090 A CN 117377090A CN 202311531426 A CN202311531426 A CN 202311531426A CN 117377090 A CN117377090 A CN 1173770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configuration
phy module
host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314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继辉
戴雪伟
郁新华
严可
李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3142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770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77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770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节点配置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能够实现简单、高效的节点配置,以建立可靠、稳定的组网链路。所述节点配置方法用于主机配置组网链路中的多个节点,所述节点配置方法包括:主机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一配置包,使得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或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所述主机确认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连接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建立链路;所述主机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三配置包,使得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所述主机确认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连接到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建立链路。

Description

一种节点配置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通信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节点配置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现如今,车载的设备和功能趋于多样化,车载系统可包括一个首节点和多个子节点,首节点和多个子节点之间可被配置形成组网结构,从而使得数据能够在组网结构中传输,以满足车载系统的不同应用场景。
然而,如何更高效、简单地配置组网中的首节点和子节点,使得组网链路更加可靠,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节点配置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能够实现简单、高效的节点配置,以建立可靠、稳定的组网链路,并提升了系统的容错性,增加了链路配置的灵活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节点配置方法,所述节点配置方法用于主机从而配置组网链路中的多个节点,所述节点配置方法包括:主机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一配置包,使得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或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所述主机确认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连接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建立链路;所述主机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三配置包,使得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所述主机确认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连接到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建立链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所述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默认为通信链路中的从设备角色。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机通过所述第一节点控制所述第二节点和/或所述第三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用于与上一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和第三节点的第二PHY模块用于与下一节点进行数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机向第一节点进行发送第一配置包,使得所述第一节点中第一PHY模块和/或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之前,所述节点配置方法还包括:所述主机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第二配置包,所述第二配置包用于对所述第一节点进行配置节点号等基础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机确认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连接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建立链路,包括:所述主机通过软件查询所述第二节点的建链状态,或者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主机上报建链中断反馈包,以确认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建立链路,所述建链中断反馈包用于告知所述主机当前的建链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主机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三配置包,使得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之前,所述节点配置方法还包括:所述主机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四配置包,所述第四配置包用于对所述第二节点进行配置节点号等基础配置。
所述主机确认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连接到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建立链路,包括:所述主机通过软件查询所述第三节点的建链状态,或者所述第三节点向所述主机上报建链中断反馈包,以确认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建立链路,所述建链中断反馈包用于告知所述主机当前的建链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配置包、所述第二配置包、所述第三配置包、所述第四配置包中的一个或多个使用第一数据帧格式,所述第一数据帧格式包括检错字段,所述检错字段用于指示检测数据错误的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配置包、所述第二配置包、所述第三配置包、所述第四配置包中的一个或多个使用第一数据帧格式,所述第一数据帧格式包括第一控制字段,所述第一控制字段用于区分传输方向,所述传输方向包括下行传输、上行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主机经过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第五配置包,所述第五配置包使得所述第三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所述第二节点获取并检测所述第五配置包后丢弃所述配置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的外设配置接口通过引脚多路复用选择为相同或不同的外设配置接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传输业务数据,所述业务数据包括实时信息,所述实时信息用于进行信息实时交互。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业务数据包括音频数据、雷达数据、图像数据、传感数据、车机控制管理数据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机启用配置定时器并设定预期配置N个节点,所述N大于等于2,所述配置定时器用于判断所述配置N个节点的时间是否超时。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节点配置方法,所述节点配置方法用于组网链路中的多个节点,所述节点配置方法包括:第一节点接收主机发送的第一配置包,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或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连接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以实现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建立链路;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主机发送的第三配置包,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连接到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以实现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建立链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所述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默认为通信链路中的从设备角色。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机通过所述第一节点控制所述第二节点和/或所述第三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用于与上一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和第三节点的第二PHY模块用于与下一节点进行数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节点接收主机发送的第一配置包,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或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之前,所述节点配置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主机发送的第二配置包,所述第二配置包用于对所述第一节点进行配置节点号等基础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主机发送的第三配置包,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之前,所述节点配置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主机发送的第四配置包,所述第四配置包用于对所述第二节点进行配置节点号等基础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配置包、所述第二配置包、所述第三配置包、所述第四配置包中的一个或多个使用第一数据帧格式,所述第一数据帧格式包括检错字段,所述检错字段用于指示检测数据错误的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配置包、所述第二配置包、所述第三配置包、所述第四配置包中的一个或多个使用第一数据帧格式,所述第一数据帧格式包括第一控制字段,所述第一控制字段用于区分传输方向,所述传输方向包括下行传输、上行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三节点通过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主机发送的第五配置包,所述第五配置包使得所述第三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所述第二节点获取并检测所述第五配置包后丢弃所述配置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的外设配置接口通过引脚多路复用选择为相同或不同的外设配置接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传输业务数据,所述业务数据包括实时信息,所述实时信息用于进行信息实时交互。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业务数据包括音频数据、雷达数据、图像数据、传感数据、车机控制管理数据中的至少一个。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如所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各步骤的单元。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处理设备和芯片,所述处理设备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芯片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6至2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组网链路拓扑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组网链路拓扑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主机的配置方法流程图一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置过程示意图一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置过程示意图二
图5(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置过程示意图三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主机的配置方法流程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置结束方法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多个节点的配置方法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帧格式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数据帧格式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如今,车载的设备和功能趋于多样化,车载系统中可包括一个首节点和多个子节点,首节点和多个子节点之间通过例如双绞线等物理传输介质连接,首节点和多个子节点之间可被配置形成组网链路结构,从而使得数据能够在组网结构中传输,以满足车载系统的不同应用场景。例如,在车载音频数据传输场景中,车载系统包括一个音频主设备(首节点)和多个音频从设备(子节点),从而可以实现音乐播放的娱乐功能、拨打或接听电话的通话功能以及语音识别的语音控制功能等。
应理解,此处所使用的术语“车辆”、“车载”或“车内”或其它类似术语一般包括例如轿车、运动型多用途车辆、公共汽车、卡车等各种私用或商用汽车,还包括各种舟艇、船舶、航空器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可插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氢动力车辆以及其它替代性燃料车辆等。
然而,如何更高效、简单地配置组网中的首节点和子节点,使得组网链路更加可靠、稳定,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如在此描述通篇以及在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由术语“中的至少一个”或“中的一个或多个”连接的项目的列表可意味着所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例如,短语“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可意味着A;B;C;A和B;A和C;B和C;或者A、B和C。
术语“电路”或“模块”可以指一个或多个无源和/或有源组件,它们被布置成与彼此协作以提供期望的功能。术语“耦合”和“连接”连同它们的派生词在本文中可以用来描述组件之间的功能或结构关系。应该理解,这些术语不意图作为彼此的同义词。相反,在特定实施例中,“连接”可用于指示两个或多于两个元件与彼此直接物理、光或电接触。“耦合”可以用于指示两个或多于两个元件与彼此直接或间接(在它们之间有其他中间元件)物理接触或电接触,和/或两个或多于两个元件与彼此协作或交互(例如,如在因果关系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该系统结构中,包括主机(host)、首节点以及多个子节点,主机可以通过任意外设接口例如集成电路内部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串行外围接口(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SPI)、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系统管理接口(System Management Interface,SMI)与首节点连接,首节点和多个子节点可以通过物理传输介质连接,物理传输介质例如为双绞线,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主机、首节点以及多个子节点之间进行通信以形成组网链路。首节点可以直接接收主机发送的数据、控制命令等,并可以将该数据、信息、命令封装整合处理后下行传输至多个子节点,首节点也可以直接产生数据下行传输至多个子节点,主机通过首节点控制和指示组网链路中的多个子节点,具体地,主机通过首节点进行数据处理后将数据下行传输至多个子节点或者收集多个子节点上行传输的数据,在下行传输中,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封装、拆包等,在上行传输中,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解封装、组包等。子节点则可以将上一相邻节点发送的数据转发至下一相邻节点,以及可以获取外围设备采集的数据上行传输至首节点,首节点可以直接接收该采集的数据也可以经处理后进一步传输至主机。
主机为控制或处理组网链路的设备,例如,主机可以是或者可以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各种处理器中的一个或多个。首节点和子节点用于组网链路中的数据传输,可以是任意能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设备、模组或芯片,例如可以是物理层(Physical Layer,PHY)芯片。为了实现更短的时延、更高带宽的利用率和更高精度的数据传输,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组网链路传输可以基于以太网协议,也可以基于私有的以太网包格式定义,以支持全双工的传输方式,增加传输带宽。
另外,首节点和子节点均可以连接外围设备,本申请对首节点或子节点与外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制,例如,子节点1可以通过一根I2C总线与一个或多个外围设备连接,也可以通过多根I2C总线与多个外围设备连接。通过首节点和子节点与外围设备连接,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应用。外围设备可以是麦克风、扬声器、音频放大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定位系统、速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强度传感器、扬声器等各种通信传感设备。例如,当图1所示系统结构应用在车载音频场景时,外围设备可以是扬声器和/或麦克风。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主机、首节点、子节点等特征可以是逻辑概念也可以是实体概念,进一步地,多个特征可以分别是多个实体设备,也可以多个特征集合成一个实体设备,例如主机和首节点可以集成在一个电路板或者一个实体设备中,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图1所示系统结构可以形成各种形式的拓扑连接结构,例如图2所示的菊花链拓扑组网结构,进一步地,还可以形成如图3所示的双菊花链拓扑结构。
如图2所示,图中以子节点的数量为7作为示例,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子节点的数量不做限制,图1中首节点和子节点1通过物理传输介质连接,再是子节点2、子节点3、子节点4、子节点5、子节点6、子节点7依次通过物理传输介质连接,子节点7和首节点通过物理传输介质连接,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单条串行菊花链拓扑结构,通信数据可在该串行菊花链拓扑结构中进行传输。应理解,首节点和子节点均可以参照图1所示分别额外连接一个或多个外围设备,为了简洁,在图2中未示出。
进一步地,图3所示组网结构支持子节点之间断开从而形成双菊花链拓扑结构。具体地,图2中首节点0和子节点1通过物理传输介质连接,而子节点2、子节点3、子节点4、子节点5、子节点6、子节点7之间的某两个相邻的节点可以断开,其他节点则依次通过物理传输介质连接。应理解,某两个相邻的节点断开可以通过软件配置使得节点之间断开,也可以从硬件上使得节点之间断开例如断开节点之间的物理传输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对于断开的方式不做限制。例如子节点3和子节点4之间可以断开,也就是说子节点3和子节点4之间不通过物理传输介质连接,而首节点0、子节点1、子节点2、子节点3则依次通过物理传输介质连接,子节点4、子节点5、子节点6、子节点7、首节点0同样依次通过物理传输介质连接,也就是说,整体组网结构可划分为两条菊花链链路,一条菊花链链路称为右菊花链链路,包括首节点0、子节点1、子节点2、子节点3,另一条菊花链链路可称为左菊花链链路,包括首节点0、子节点7、子节点6、子节点5、子节点4。
图3所示组网结构支持子节点之间断开,能够提高组网的系统容错性,以及缩短传输时延以确保传输的同步性和实时性。具体地,若在实际车载音频应用场景中,某个车载音响故障如子节点4故障,那么如图2所示一条完整的串形链路的组网中,则仅有首节点0、子节点1、子节点2、子节点3能够正常传输音频数据,若采用图3所示组网结构,则若子节点4故障,可将子节点3和子节点4之间断开,则整体组网结构可划分为两条链路,第一条链路包括首节点0、子节点1、子节点2和子节点3,第二条链路则包括首节点0、子节点7、子节点6、子节点5、子节点4,子节点4的故障不会影响右菊花链链路的数据传输,并且在左菊花链链路中,也不会影响首节点0、子节点5、子节点6、子节点7的数据传输,因此图3所示组网结构能够提高组网的系统容错性,降低子节点故障对数据传输的影响。另外,采用图3所示组网结构,可以支持子节点之间断开从而划分为两条链路,那么首节点下发的数据可以同时在左菊花链和右菊花链进行传输,相比图2所示一条完整的串形链路的组网结构,采用图3所示组网结构进行数据传输能够缩短数据传输时延从而确保数据在不同节点之间传输的同步性和实时性,提高用户体验。
在图2或图3所示组网结构中,均存在两种方向的传输,分别为下行(downlink)传输和上行(uplink)传输,下行传输即表示由首节点向子节点发送数据的传输方向上的数据传输,上行传输即表示由子节点向首节点发送数据的传输方向上的数据传输。例如,在图2所示组网结构的下行传输中,主机生成数据后,先由主机发送至首节点0,传输数据的路径可以为首节点0→子节点1→子节点2→子节点3…→子节点7,应理解,数据也可以由首节点产生,按照下行传输路径向下传输至子节点;在图2所示组网结构的上行传输中,传输数据的路径可以为子节点7→子节点6→子节点5→…→首节点0。又例如,在图3所示组网结构的下行传输中,主机生成数据后,先由主机发送至首节点0,传输数据的路径可以为左菊花链和右菊花链,右菊花链传输路径为首节点0→子节点1→子节点2→子节点3,左菊花链传输路径为首节点0→子节点1→子节点2→子节点3→子节点4,应理解,在图3所示双菊花链组网结构中,可以仅选择其中一条菊花链进行数据传输,也可以同时使用左菊花链和右菊花链进行数据传输以提升传输效率;在图3所示组网结构的上行传输中,右菊花链传输路径为子节点3→子节点2→子节点1→首节点0,左菊花链传输路径为子节点4→子节点3→子节点2→子节点1→首节点0。应理解,在下行或上行传输中,也可以仅实现子节点之间的传输,也就是说,某个子节点自行产生数据后向下行或上行方向的各子节点传输。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置方法,用于图1所示系统中的主机对首节点和子节点进行高效、简单的配置,使其能够建立如上述图1至图3所述的组网链路结构,以形成可靠、稳定、高效的链路传输,从而能够将该组网链路结构应用于不同的功能场景中,例如车载音频播放、车载雷达通信、车载图像处理等。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置方法流程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置过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配置方法100包括:
步骤110,主机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一配置包,使得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或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a)所示,在系统的初始状态即未进行建链配置之前,每个节点都默认为初始状态,每个节点都是未知节点,即不具备上述图1至图3所述首节点和各个子节点的功能,未区分是首节点还是子节点,各个节点之间通过物理传输介质例如双绞线连接,未建链配置前的节点可以按照物理传输介质上的连接顺序以第一节点、第二节点、第三节点等命名,其中,第一节点为最靠近主机的节点,第一节点将被配置作为上述图1至图3中的首节点,第一节点与主机可以通过任意外设接口例如I2C连接。如图5所示,每个节点都包括两个PHY模块分别为第一PHY模块和第二PHY模块,在未进行建链配置之前,每个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第二PHY模块均默认为未建立链路连接的从设备(slave)角色。
应理解,第一PHY模块和第二PHY模块均可以作为单独的设备或芯片,从而共同合封成一个设备或者芯片作为首节点或者子节点,或者,第一PHY模块和第二PHY模块也可以集成于一个设备或者芯片中作为首节点或者子节点,应理解,本申请对PHY模块和节点的具体硬件形态不做限制。
主机通过任意外设接口例如I2C接口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一配置包以进行第一配置,以配置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第二PHY模块,使得第一PHY模块和第二PHY模块均为数据通信中的主设备角色。应理解,在本申请的通信链路中,需要配置一方为主设备(master)角色,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才能建立链路。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至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支持如图2所示的单菊花链组网结构,也支持如图3所示的双菊花链组网结构,若采用图2所示的单菊花链组网结构,首节点的一侧连接到子节点,依次发起链路配置,若采用图3所示双菊花链组网结构,首节点的左右两侧均可以连接到子节点,分别从右侧依次发起链路配置以形成右菊花链,从左侧依次发起链路配置以形成左菊花链。因此,在本申请提出的方法中,可以只从首节点的一发起链路配置以形成单条的串行菊花链结构,也可以从首节点的左右两侧均发起链路配置以形成两条菊花链结构。
如图5所示,第一节点(首节点)中的第一PHY模块连接右侧的子节点,第二PHY模块则连接另一侧的子节点(图中未示出),针对图2所示菊花链拓扑结构,第一PHY模块或第二PHY模块被配置为数据通信中的主设备角色,以使得首节点中可以向右侧方向或向左侧方向建立单条链路连接。针对图3所示双菊花链拓扑结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需被配置为数据通信中的主设备角色,以使得能够建立两条链路连接从而形成双菊花链链路。当第一节点(首节点)中的第一PHY模块和/或第二PHY模块被配置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才能下行传输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以右侧方向发起链路配置作为示例进行详细的建链配置流程说明,应理解,该示例同时满足图2和图3所示组网结构。
因此,通过步骤110,可以灵活的配置组网链路,以实现各种菊花链拓扑传输方式,可以适用于不同需求下的数据传输场景,例如图2中的单菊花链传输,或者图3所示双菊花链传输,以提高组网的系统容错性,以及缩短传输时延以确保传输的同步性和实时性。
可选地,如图6所示,在步骤110之前,方法100还包括步骤101:主机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二配置包,该第二配置包用于对第一节点进行配置节点号等基础配置。
在步骤101中,主机可以通过例如I2C总线与第一节点连接,并且通过I2C接口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二配置包以进行第二配置,第二配置包用于对第一节点进行基础配置,并使其具备首节点的功能,基础配置包括配置节点号、接口、收发周期等中的一个或多个,应理解,第二配置包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的基础配置。通过第二配置包的基础配置,主机才能识别首节点以对首节点发送需要传输的数据,并且首节点能具备下发控制命令、指示信息、数据封装等功能。
因此,经过步骤101,主机在向第一节点发送完所有的第二配置包后,即对第一节点进行完基础配置后,再经过步骤110对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第二PHY模块进行配置,从而能够避免节点无法区分主机所下发的配置包,以确保组网链路的正常可靠配置。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配置包和第二配置包可以为同一配置包,也就是说,通过向第一节点发送一配置包,在该配置包中,先进行上述第二配置包的基础配置,再进行上述第一配置包配置第一PHY模块和/或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本申请对第一配置包和第二配置包的具体实现不做限定。
步骤120:所述主机确认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连接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后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建立链路。
具体地,在未进行第一配置之前,所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第二PHY模块均默认为通信链路中的从设备角色,当配置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为主设备角色后,作为主角色设备的第一节点中的第一PHY模块可以自动连接到作为从设备角色的第二节点中的第一PHY模块,从而实现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建立链路连接。应理解,在步骤120中,该第二节点为在物理传输介质上与第一节点相邻的节点。
在步骤120中,如图5(b)所示,第一节点中的第一PHY模块作为主角色设备,可以自动连接到作为从设备角色的第二节点中的第一PHY模块,即表示建立了链路连接。在步骤120中,主机为了确保建链成功,主机会确认第一节点中的第一PHY模块自动连接到第二节点中的第一PHY模块后第二节点是否建链成功,确保建链成功后,才会发起对第二节点的配置。具体地,主机可以通过软件周期性地查询第二节点的建链状态来确认是否建链成功,也可以通过第二节点向主机上报建链中断反馈包来确认是否建链成功,该建链中断反馈包用于节点告知主机当前的建链状态,即告知主机已建链或者未建链。
通过步骤110和步骤120,即实现了主机对上述首节点的配置以及高效、简单地建立了首节点和子节点1之间的链路,使得主机能够下发数据至首节点或者进一步通过首节点下发至子节点1,子节点1也可以向上传输数据至首节点或主机。
步骤130:主机向第二节点发送第三配置包,使得第二节点中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
具体地,第二节点可以为与第一节点(首节点)相邻的节点,第二节点将被配置作为上述图1至图3中的子节点1。由于经过步骤110和120后,第一节点(首节点)与第二节点已成功建链,因此在步骤130中,主机可以经过第一节点(首节点)对第二节点发送第三配置包,使得第二节点中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
可选地,如图6所示,在步骤130之前以及步骤120之后,方法100还包括步骤121:主机向第二节点发送第四配置包,该第四配置包用于对第二节点进行配置节点号等基础配置。
在步骤121中,主机由于经过步骤110和120后,第一节点(首节点)与第二节点已成功建链,因此在步骤130中,主机可以经过第一节点(首节点)对第二节点发送第四配置包,第四配置包用于对第二节点进行基础配置,并使其具备子节点的功能,基础配置例如为配置寄存器、节点号、接口、收发周期等,应理解,第四配置包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的基础配置。通过第四配置包进行基础配置,主机才能识别第二节点为子节点并对第二节点发送需要传输的数据,并且第二节点能具备数据转发、获取外围设备采集的数据等功能。
因此,经过步骤121,主机在向第二节点发送完所有的第四配置包后,即对第二节点进行完基础配置后,再经过步骤110对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进行配置,从而能够避免节点无法区分主机所下发的配置包,以确保组网链路的正常可靠配置。
可选地,上述的第三配置包和第四配置包同样可以为同一配置包,也就是说,通过向第二节点发送一配置包,在该配置包中,先进行上述第四配置包的基础配置,再进行上述第三配置包配置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本申请对第三配置包和第四配置包的具体实现不做限定。
步骤140:主机确认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连接到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后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建立链路。
具体地,当配置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为主设备角色后,作为主角色设备角色的第二节点中的第二PHY模块可以自动连接到作为从设备角色的第三节点中的第一PHY模块,从而实现第二节点与其相邻的第三节点建立链路连接。
在步骤140中,如图5(c)所示,第二节点中的第二PHY模块作为主角色设备,可以自动连接到作为从设备角色的第三节点中的第一PHY模块,即表示建立了链路连接。在步骤140中,同样和步骤120中所述,主机为了确保建链成功,主机会确认第二节点中的第二PHY模块自动连接到第三节点中的第一PHY模块后第三节点是否建链成功,确保建链成功后,才会发起对第二节点的下一相邻节点即第三节点的配置。可选地,主机可以通过软件周期性地查询第三节点的建链状态来确认是否建链成功,也可以通过第三节点向主机上报建链中断反馈包来确认是否建链成功,该建链中断反馈包用于节点告知主机当前的建链状态,即告知主机已建链或者未建链。
通过上述方法建链完成后,主机可以通过第一节点(首节点)控制和指示组网链路中的多个子节点(第二节点和/或第三节点),具体地,主机通过第一节点(首节点)进行数据处理后将数据下行传输至多个子节点(第二节点和/或第三节点)或者收集多个子节点(第二节点和/或第三节点)上行传输的数据,在下行传输中,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封装、拆包等,在上行传输中,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解封装、组包等。
因此,通过上述方法100,可以实现主机对多个节点高效、简单地配置,以实现可靠、稳定的组网链路结构从而进行数据传输,并且提升了系统的容错性,增加了链路配置的灵活性,能够实现各种菊花链拓扑传输方式,以适用于不同需求下的数据传输场景。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方法100还可以包括步骤150和步骤160,步骤150用于对第二节点的下一节点的配置,即对第三节点进行配置,步骤160用于实现第三节点与第三节点的下一节点建立链路,第三节点经配置后即为图1至图3中的子节点2。
步骤150:主机向第三节点发送第五配置包,使得第三节点中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
在步骤150之前以及步骤140之后,方法100还包括步骤141:
主机向第三节点发送第六配置包,该第六配置包用于对第三节点进行配置节点号等基础配置。
步骤160:第三节点的第二PHY模块连接到下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以实现第三节点和下一节点建立链路。
步骤141、步骤150和步骤160的具体流程可参照步骤130和步骤121对第二节点(子节点1)的相关操作和描述,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如图5中所示,在步骤141和步骤150中,由于在下行传输中,所有已经建链的节点都可以收到主机发送的配置包,因此主机经过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向第三节点发送第五配置包和第六配置包。具体地,第一节点将该发向第三节点的第六配置包以及第五配置包向下传输,第二节点接收到该发向第三节点的第六配置包和第五配置包后,同样将该发向第三节点的第六配置包和第五配置包向下传输,并获取该第六配置包和第五配置包进行数据包检测,由于第二节点已完成建链和配置,检测到该第六配置包和第五配置包中不带有自身的节点号等信息,因此判断该第六配置包和第五配置包不是主机或第一节点发向自身的包,则将该发向第三节点的第六配置包和第五配置包丢弃。
经过上述所有步骤,则完成第一节点(首节点)、第二节点(子节点1)、第三节点(子节点2)的配置建链过程,依次类推,则可以完成N个节点的配置建链过程,以形成完整的菊花链链路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N的数量不做限制。
因此,通过上述图6所示方法100,可以对任意多个节点高效、简单地配置,以实现可靠、稳定的组网链路结构从而进行数据传输,并且提升了系统的容错性,增加了链路配置的灵活性,能够实现各种菊花链拓扑传输方式,以适用于不同需求下的数据传输场景。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判断建链配置是否结束的方法200,方法200用于主机判断上述方法100的建链配置过程是否结束。具体地,方法200包括:
步骤210:第一节点上电,启动配置过程。第一节点上电后为初始状态,经上述方法100配置后为菊花链链路中的首节点。
步骤220:主机启用配置定时器,设定预期最大节点号。在开始启动配置过程时,主机会启用配置定时器,并设定预期最大节点号,也就是说,会设定好预期最多配置几个子节点,配置定时器具有一时间门限,该时间门限为预期所有子节点建链所需要的时间,可选地,该时间门限可以根据组网协议来进行设置,例如,预期最多配置5个节点,而车载以太网100M协议规定每一个子节点建链所需要的时间为100ms,该时间门限则可设置为500ms,又例如,该时间门限也可以根据组网协议规定的时间再增加一些预留时间以进行容错,例如该时间门限也可设置为600ms。
步骤230:主机判断当前配置的节点建链的时间是否超时。具体地,主机可以周期性地查询节点的建链状态或者根据节点回复的建链中断反馈包,以判断是否成功建链。其中建链中断反馈包用于节点告知主机当前的建链状态,例如从未建链到已建链的状态或者已建链到断链的状态。若步骤230中判断节点建链成功的时间超过步骤220设定的时间门限,则判定超时,步骤230跳到步骤270,在步骤270中,上报告警,即向主机上报配置出现错误,或者仅使用已成功配置建链的节点进行数据传输;若步骤230中判断节点建链成功的时间未超过时间门限,则继续步骤240。
步骤240:配置的节点号是否等于预期最大节点号。主机经过步骤230判断节点建链成功且未超时后,则判断该配置好的节点号是否等于步骤220中设定的预期最大节点号。若是,则继续步骤250,停止并完成配置,配置定时器重置为0;若否,则继续步骤260,即配置过程未结束,继续配置下一个节点。
步骤260:继续配置下一个节点。配置下一个节点后,继续返回步骤230进行循环,继续在230中判断该配置的节点建链的时间是否超时,直到配置的节点号等于预期最大节点号,即所有节点配置完成,停止配置,配置定时器重置为0。
因此,通过上述方法200,设置配置定时器,一旦超时便上报告警,或者仅使用已成功配置建链的节点进行数据传输,能够及时发现配置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及时地上报故障,并且非故障节点可以正常工作,保障可靠的链路配置过程,并且增加了链路配置的容错率。
链路配置完成后,除第一节点(首节点)之外,其他节点(子节点)的第一PHY模块为数据通信链路中的从设备角色,用于在下行传输中接收上一节点的数据,并且在上行传输中向上一节点发送数据,第二PHY模块为数据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用于在下行传输中向下一节点发送数据,并且在上行传输中接收下一节点的数据。即第一PHY模块用于与上一节点进行数据传输,第二PHY模块用于与下一节点进行数据传输。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一PHY模块和第二PHY模块分别对应设备网口,在当前子节点没有建立链接时,即当前子节点的第一PHY模块未与上一子节点的第二PHY模块成功连接时,则不启动当前子节点与下一子节点的建立链接过程,即不启动当前子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与下一子节点的第一PHY模块的连接,因此,若设备网口装配错误,则能够在装配时快速识别,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主机与首节点之间、首节点和子节点之间以及子节点和子节点之间的配置接口可以为任意外设接口,例如可以通过I2C、SPI、UART、SMI等配置接口进行配置。可选地,首节点和子节点的外设配置接口可以通过引脚多路复用(PinMultiplexing)选择为相同或者不同的外设配置接口。可选地,首节点的外设配置接口可以通过strapping技术配置,子节点的外设配置接口类型同样可以通过strapping技术配置,或者通过主机或首节点下发配置命令配置。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主机对各节点下发配置包以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各节点在收到配置包后,可以向主机回复上行回应包,也可以由子节点向首节点回复上行回应包。该上行回应包包括正常响应包、请求重传包。可选地,配置包可以带有检错信息以验证配置包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提高配置过程的可靠性,减少配置包错误导致的问题。检错信息例如具体可以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或者纠错码(ErrorCorrecting Code,ECC)。选用CRC的方式更为简单,降低配置包的数据复杂度,更加适用于低误码率的场景。进一步地,各个节点收到带有检错信息的配置包后,若检错无误,则可以向主机回复正常响应包,若CRC错误或者ECC无法进行纠错的情况下,各个节点可以选择向主机发送请求重传包,以告知主机配置包错误或者进一步请求主机重新传送配置包。通过配置包带有检测信息以及子节点的上行回应机制,能够实现可靠的配置传输。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各节点向首节点回复的上行回应包也可以仅包括请求重传包或者正常响应包。
通过上述方法,能够实现节点建链配置从而形成组网链路结构,进一步地,当建链配置完成后,该组网链路结构可以用于传输业务数据,业务数据包括音频数据、雷达数据、图像数据、传感数据、车机控制管理数据等各种业务数据,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应用。进一步地,在传输业务数据的过程中,主机可以向各个节点进行读写操作,和/或,首节点可以向各个子节点进行读写操作,具体可以通过下发读写包以进行读写操作,在读操作中,各个节点会根据读写包以回复读取响应包。通过读操作,主机和/或首节点可以读取各个节点和/或各个子节点的状态,从而实现调度协调、监控管理、数据分析和决策等功能,通过写操作,主机和/或首节点可以对各个节点和/或子节点进行改写,以实现数据分发、配置更新、集中控制和故障处理等功能。因此,读写操作能够实现节点之前的协同工作和管理,从而建立高效的组网链路结构,提高组网链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对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配置方法300,该配置方法300用于图1所示系统中的多个节点,包括首节点和各子节点,图8所示配置方法300能够使得多个节点建立如上述图1至图3所述的组网链路结构,以形成可靠、稳定、高效的链路传输,从而能够将该组网链路结构应用于不同的功能场景中,例如车载音频播放、车载雷达通信、车载图像处理等。
如图8所示,该配置方法300包括:
步骤310:第一节点接收主机发送的第一配置包,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或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
步骤310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照上述方法100中步骤110的相关过程和描述,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步骤310,可以灵活地配置组网链路,以实现各种菊花链拓扑传输方式,可以适用于不同需求下的数据传输场景,例如图2中的单菊花链传输,或者图3所示双菊花链传输,以提高组网的系统容错性,以及缩短传输时延以确保传输的同步性和实时性。在步骤310之前,方法300还包括步骤301:
第一节点接收主机发送的第二配置包,该第二配置包用于第一节点进行配置节点号等基础配置。
步骤301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照上述方法100中步骤101的相关过程和描述,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经过步骤301,主机在向第一节点发送完所有的第二配置包后,即对第一节点进行完基础配置后,再经过步骤310对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第二PHY模块进行基础配置,从而能够避免节点无法区分主机所下发的配置包,以确保组网链路的正常可靠配置。
步骤320: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连接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以实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建立链路。
步骤320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照上述方法100中步骤120的相关过程和描述,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步骤310和步骤320,实现了多个节点包括首节点和子节点的配置,高效、简单地建立了首届点和子节点1之间的链路,使得数据能够通过首节点下行传输或者子节点上行传输。
步骤330:第二节点接收主机发送的第三配置包,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
步骤330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照上述方法100中步骤130的相关过程和描述,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在步骤330之前以及步骤320之后,方法300还包括步骤321:第二节点接收主机发送的第四配置包,该第四配置包用于对第二节点进行配置节点号等基础配置。
步骤321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照上述方法100中步骤121的相关过程和描述,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经过步骤321,第二节点接收完主机发送的所有第四配置包后,即对第二节点进行完基础配置后,再经过步骤310对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进行配置,从而能够避免节点无法区分主机所下发的配置包,以确保组网链路的正常可靠配置。
步骤340: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连接到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以实现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建立链路。
步骤340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照上述方法100中步骤140的相关过程和描述,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因此,通过上述方法300,可以用于多个节点包括首节点和子节点进行高效、简单的配置,以实现可靠、稳定的组网链路结构从而进行数据传输,并且提升了系统的容错性,增加了链路配置的灵活性,能够实现各种菊花链拓扑传输方式,以适用于不同需求下的数据传输场景。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帧格式示意图,该数据帧格式可适用于上述描述中下行传输的各种建链配置包、读写包或者是上述方法中节点上行传输的上行回应包、读取响应包等各种与配置相关的数据。
图9所示数据帧格式包括第一前导码、第一控制字段、第一重复控制字段、目的节点号、节点信息、地址字段、数据字段、检错字段。
具体地,第一前导码,用于识别帧的开始,第一前导码可以为各种通信协议所规定的第一前导码,例如以太网规定的第一前导码。
第一控制字段,用于区别该数据帧的数据传输方向,即区分是下行数据还是上行数据,下行数据可以包括建链配置包、读写包等,上行数据可以包括上行回应包、读取响应包等,和/或,区别是左菊花链传输还是右菊花链传输。
第一重复控制字段,可选地,该数据帧格式可以包括第一重复控制字段,以确保第一控制字段能够正常识别,或者拓展第一控制字段以作多种控制。
目的节点号,用于标识各个节点,以使得主机能够识别各个节点的角色,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可选地,节点号0表示首节点,其他各个子节点的节点号根据上述方法100来进行配置。
节点信息,用于指示当前数据帧的具体信息,包括指示当前数据帧的检错方式、配置的目标设备、数据帧类型中的一种或多种指示。具体地,节点信息可以指示当前数据帧的检错方式为CRC或ECC等,配置的目标设备可以包括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外围设备中的一个或多个,数据帧类型包括指示当前数据帧为建链配置、读操作、写操作、上行回应、读取响应。由图5可知,每个节点均包括两个PHY模块,对于第一节点(首节点),第一PHY模块用于从首节点的右侧发起链路配置形成右菊花链,即第一PHY模块作为右菊花链的主设备角色,第二PHY模块用于从首节点的左侧发起链路配置形成左菊花链,即第二PHY模块作为左菊花链的主角色设备;对于子节点,第一PHY模块用于与上一节点进行数据通信,第二PHY模块用于与下一节点进行数据通信,因此需要在节点信息中指示当前数据帧所配置的目标设备。
其中,由于建链配置或读写操作是在下行传输的数据帧所需要指示的信息,而上行回应、读取响应是在上行传输中的数据帧所需要指示的信息,因此,为了降低数据帧的复杂度,建链配置或读写操作和上行回应、读取响应可以共用同一个bit,例如,当该字段中的bit3可以用于指示下行传输中的建链配置或读写操作,以及上行传输中的上行回应、读取响应,当下行传输时,bit3=0则表示该数据帧为建链配置或“写”操作,bit3=1则表示该数据帧为“读”操作,而当上行传输时,bit3=0则表示该数据帧为正常响应或读取响应,bit3=1则表示该数据帧为请求重传。
地址字段,用于指示建链配置或读写操作的寄存器地址。
数据字段,用于指示建链配置或读写操作的具体数据,例如在下行传输中,将某一地址的寄存器更改为什么数据,在上行传输中,数据字段可以为被读取的寄存器的具体数据。
检错字段,用于指示该数据帧检测错误的方式,例如可以为CRC或者ECC等各种校验、纠错方式,具体可以根据节点的配置设定多种纠错算法。
通过图9所述数据帧格式,适用于上述描述中下行传输的各种建链配置包、读写包或者是上述方法中节点上行传输的上行回应包、读取响应包等各种与配置相关的数据,能够降低组网链路结构中数据传输的复杂度,提升组网链路的传输和配置效率,并且提高配置、读写等数据的可靠传输。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可选地,为了对配置建链后的组网链路进行周期性维护,以及高效进行链路异常处理,本申请可以通过在业务数据中增加实时信息,用于主机和首节点、子节点之间进行信息实时交互,以及子节点和子节点之间进行信息实时交互。
如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数据帧格式示意图,该业务数据帧可以适用于上行传输的业务数据以及下行传输的业务数据。图10所示业务数据帧格式包括第二前导码、第二控制字段、第二重复控制字段、主数据字段、实时信息。
具体地,第二前导码,用于识别帧的开始,前导码可以为各种通信协议所规定的前导码,例如以太网规定的前导码。
第二控制字段,用于区别该数据帧的数据传输方向,和/或,区别是左菊花链传输还是右菊花链传输。
第二重复控制字段,可选地,该业务数据帧格式可以包括重复控制字段,以确保控制字段能够正常识别,或者拓展控制字段以作多种控制。
主数据字段,主数据字段为具体的业务数据,例如音频数据、雷达数据、图像数据、传感数据等。可选地,主数据字段可以包括slot0、slot1、slot2……slotN,分别表示首节点0、子节点1、子节点2……子节点N的业务数据。
实时信息,用于节点之间进行信息实时交互,以便于链路的维护和异常检测上报。具体地,在下行传输中,每个子节点可以从业务数据包中周期性地获取实时信息,以向子节点连接的外围设备发送重要的实时内部寄存器信息以及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 PurposeInput/Output,GPIO)数据;在上行传输中,子节点可以将其需要上报的信息放入业务数据的实时信息中上报,需要上报的信息可以包括:中断信息、子节点输入的GPIO信息、子节点重要的寄存器值等。
因此,通过业务数据携带实时信息,能够易于节点之间的信息实时交互,首节点和主机能够实时得知链路中子节点的状态,子节点可以通过业务数据的实时信息将异常情况及时上报至首节点后进一步上报至主机,从而能够及时解决异常情况,有利于高效的链路维护和异常检测上报,实现稳定、可靠的组网链路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主机、第一节点(首节点)和第二节点(子节点1)等其他子节点可以包括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算法步骤,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主机、第一节点(首节点)和第二节点(子节点1)等其他子节点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400,通信装置400包括处理单元410和收发单元420,该处理单元410用于进行数据、信号处理,该收发单元420用于数据、信号的发送和/或接收,该处理单元410和该收发单元420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100和方法200中由主机实现的相应操作和流程,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300中由各节点包括第一节点(首节点)、第二节点(子节点1)、第三节点(子节点2)实现的相应操作和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过多赘述。可选地,所述通信装置4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计算器程序以供处理单元410调用并运行。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500,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处理设备510和芯片520,处理设备510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100和方法200中由主机实现的相应操作和流程,芯片520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300中由各节点实现的相应流程和操作,为了简洁,在此不过多赘述。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或处理设备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上述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RAM)。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连接”包括但不限于通信连接、电连接等各种连接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的例子只是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非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形,而这些改进或者变形均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9)

1.一种节点配置方法,所述节点配置方法用于主机从而配置组网链路中的多个节点,所述节点配置方法包括:
主机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一配置包,使得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或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
所述主机确认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连接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建立链路;
所述主机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三配置包,使得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
所述主机确认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连接到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建立链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所述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默认为通信链路中的从设备角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通过所述第一节点控制所述第二节点和/或所述第三节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用于与上一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和第三节点的第二PHY模块用于与下一节点进行数据传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机向第一节点进行发送第一配置包,使得所述第一节点中第一PHY模块和/或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之前,所述节点配置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机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第二配置包,所述第二配置包用于对所述第一节点进行配置节点号等基础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确认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连接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建立链路,包括:
所述主机通过软件查询所述第二节点的建链状态,或者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主机上报建链中断反馈包,以确认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建立链路,所述建链中断反馈包用于告知所述主机当前的建链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机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三配置包,使得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之前,所述节点配置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机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四配置包,所述第四配置包用于对所述第二节点进行配置节点号等基础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确认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连接到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建立链路,包括:
所述主机通过软件查询所述第三节点的建链状态,或者所述第三节点向所述主机上报建链中断反馈包,以确认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建立链路,所述建链中断反馈包用于告知所述主机当前的建链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包、所述第二配置包、所述第三配置包、所述第四配置包中的一个或多个使用第一数据帧格式,所述第一数据帧格式包括检错字段,所述检错字段用于指示检测数据错误的方式。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包、所述第二配置包、所述第三配置包、所述第四配置包中的一个或多个使用第一数据帧格式,所述第一数据帧格式包括第一控制字段,所述第一控制字段用于区分传输方向,所述传输方向包括下行传输、上行传输。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机经过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第五配置包,所述第五配置包使得所述第三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所述第二节点获取并检测所述第五配置包后丢弃所述配置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的外设配置接口通过引脚多路复用选择为相同或不同的外设配置接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传输业务数据,所述业务数据包括实时信息,所述实时信息用于进行信息实时交互。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数据包括音频数据、雷达数据、图像数据、传感数据、车机控制管理数据中的至少一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启用配置定时器并设定预期配置N个节点,所述N大于等于2,所述配置定时器用于判断所述配置N个节点的时间是否超时。
16.一种节点配置方法,所述节点配置方法用于组网链路中的多个节点,所述节点配置方法包括:
第一节点接收主机发送的第一配置包,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或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
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连接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以实现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建立链路;
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主机发送的第三配置包,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
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连接到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以实现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建立链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所述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默认为通信链路中的从设备角色。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通过所述第一节点控制所述第二节点和/或所述第三节点。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第三节点的第一PHY模块用于与上一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和第三节点的第二PHY模块用于与下一节点进行数据传输。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接收主机发送的第一配置包,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PHY模块和/或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之前,所述节点配置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主机发送的第二配置包,所述第二配置包用于对所述第一节点进行配置节点号等基础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主机发送的第三配置包,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之前,所述节点配置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主机发送的第四配置包,所述第四配置包用于对所述第二节点进行配置节点号等基础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6至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包、所述第二配置包、所述第三配置包、所述第四配置包中的一个或多个使用第一数据帧格式,所述第一数据帧格式包括检错字段,所述检错字段用于指示检测数据错误的方式。
23.根据权利要求16至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包、所述第二配置包、所述第三配置包、所述第四配置包中的一个或多个使用第一数据帧格式,所述第一数据帧格式包括第一控制字段,所述第一控制字段用于区分传输方向,所述传输方向包括下行传输、上行传输。
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节点通过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主机发送的第五配置包,所述第五配置包使得所述第三节点的第二PHY模块为通信链路中的主设备角色,所述第二节点获取并检测所述第五配置包后丢弃所述配置包。
2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的外设配置接口通过引脚多路复用选择为相同或不同的外设配置接口。
2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传输业务数据,所述业务数据包括实时信息,所述实时信息用于进行信息实时交互。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数据包括音频数据、雷达数据、图像数据、传感数据、车机控制管理数据中的至少一个。
2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2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各步骤的单元。
29.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处理设备和芯片,所述处理设备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芯片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6至2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1531426.5A 2023-11-15 2023-11-15 一种节点配置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Pending CN1173770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31426.5A CN117377090A (zh) 2023-11-15 2023-11-15 一种节点配置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31426.5A CN117377090A (zh) 2023-11-15 2023-11-15 一种节点配置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77090A true CN117377090A (zh) 2024-01-09

Family

ID=89398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31426.5A Pending CN117377090A (zh) 2023-11-15 2023-11-15 一种节点配置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7709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25061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calabl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e) architecture in vehicular environments
CN100535814C (zh) 冗余配置的自控系统及配置方法
CN111181829A (zh) 列车以太网数据传输设备及列车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
WO2024037304A1 (zh) 车辆诊断通信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12585927A (zh) 通信链路的检测方法、装置、系统和可移动平台
JPH04213251A (ja) 通信システム
WO2022218419A1 (zh) 一种组建网络的方法、以太网系统和车辆
US20160255006A1 (en) Semantic Deduplication
US673884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generating multiple self-ID packets on the 1394 bus using a standard PHY chip
US9323629B2 (en) Method for managing path failures of OSEK networks
CN117377090A (zh) 一种节点配置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16578521A (zh) 一种单总线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设备
WO2022268100A1 (zh) 车用中央控制器的诊断系统及方法
CN114915515A (zh) 一种基于soc的can通信方法及系统
JP2015149541A (ja) 通信システム
CN110677283B (zh) 一种网络双冗余快速切换的方法
CN110601941B (zh) 一种基于EtherCAT总线的车载信号传输系统及方法
JP3948330B2 (ja) 異種ネットワーク間の相互接続装置
JPH04360440A (ja) 伝送路障害検出方式
CN111090606A (zh) 一种拓扑型线路架构的系统及总线切换方法
WO2023005866A1 (zh) 一种总线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7749565A (zh) 组网数据传输方法、芯片和通信系统
CN112312355B (zh) 一种箭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及通信系统
CN114650194B (zh) 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978576A (zh) 传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