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54099A - 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54099A
CN117354099A CN202210730477.XA CN202210730477A CN117354099A CN 117354099 A CN117354099 A CN 117354099A CN 202210730477 A CN202210730477 A CN 202210730477A CN 117354099 A CN117354099 A CN 1173540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ignal
polarity change
time unit
polar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304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3047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5409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1017 priority patent/WO202324668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3540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540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012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operating in the time doma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的信息发送方法包括: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二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或者相反,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

Description

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双基地反向散射通信系统中,接收信号是有用的反向散射信号和同频的直接链路干扰信号的叠加,且直接链路干扰信号的强度可能远大于反向散射信号强度。因此,强直接链路干扰消除是反向散射通信中实现速率、覆盖、可靠性传输和大规模连接提升的技术前提。现有的直接链路干扰消除方法是利用射频信号的重复结构联合反向散射通信(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BSC)基带信号来实现强直接链路干扰下的BSC调制信号解调。但是,该方法的解调性能受限于重复结构与信道时延的差值、接收信噪比、噪声抬升以及判决阈值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解调性能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能够解决目前BSC调制信号解调性能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包括:
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二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或者相反,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包括:
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二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或者相反,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
所述第二设备利用第二信号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反向散射调制,生成第三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包括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所述第三信号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一子信号用于调制所述第一部分得到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二子信号用于调制所述第二部分得到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用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四部分的第二变化情况表征,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不相同,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
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三信号。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接收方法,包括:
第三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三信号;所述第三信号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第四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所述第三信号中携带的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用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四部分的第二变化情况表征,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不相同,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
所述第三设备对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获得第一差值组,以及对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获得第二差值组;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差值组,确定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一相关值,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差值组,确定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二相关值;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相关值和所述第二相关值,解调制得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发送装置,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二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或者相反,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发送装置,应用于第二设备,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二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或者相反,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
调制模块,用于利用第二信号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反向散射调制,生成第三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包括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所述第三信号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一子信号用于调制所述第一部分得到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二子信号用于调制所述第二部分得到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用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四部分的第二变化情况表征,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不相同,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第三信号。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接收装置,应用于第三设备,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三信号;所述第三信号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第四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所述第三信号中携带的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用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四部分的第二变化情况表征,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不相同,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
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获得第一差值组,以及对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获得第二差值组;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差值组,确定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一相关值,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差值组,确定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二相关值;
解调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相关值和所述第二相关值,解调制得到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存储在存储介质中,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三设备中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设备用于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所述第二设备用于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所述第三设备用于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发送第一信号,可以在反向散射通信的场景下,利用第一信号的重复时域结构,并结合BSC发送设备的基带信号波形与调制方式,一方面消除强直接链路干扰,另一方面降低BSC调制信号解调复杂度,从而提高反向散射通信的系统性能。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单基地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1B是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双基地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信号的结构示意图;
图4A和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的分布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6A至图6D为本申请实例1中的基带波形示意图;
图7A至图7H为本申请实例2中的基带波形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接收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所区别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长期演进型(Long TermEvolution,LTE)/LTE的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还可用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诸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和其他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所描述的技术既可用于以上提及的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也可用于其他系统和无线电技术,比如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或第6代(6th Generation,6G)通信系统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说明以下内容。
反向散射通信(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BSC)是指反向散射通信设备利用其它设备或者环境中的射频信号进行信号调制来传输自己信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无源物联设备。反向散射通信发送端的基本构成模块及主要功能包括:
-天线单元:用于接收射频信号、控制命令,同时用于发送调制的反向散射信号。
-能量采集模块或供能模块:该模块用于反向散射通信设备进行射频能量采集,或者其它能量采集,包括但不限于太阳能、动能、机械能、热能等。另外除了包括能量采集模块,也可能包括电池供能模块,此时反向散射通信设备为半无源设备。能量采集模块或供能模块给设备中的其它所有模块进行供电。
-微控制器:包括控制基带信号处理、储能或数据调度状态、开关切换、系统同步等。
-信号接收模块:用于解调反向散射通信接收端或是其它网络节点发送的控制命令或数据等。
-信道编码和调制模块: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进行信道编码和信号调制,并通过选择开关在控制器的控制下通过选择不同的负载阻抗来实现调制。
-存储器或传感模块:用于存储设备的标识ID信息、位置信息或是传感数据等。
除了上述典型的构成模块之外,未来的反向散射通信发送端还可以集成隧道二极管放大器模块、低噪声放大器模块等,用于提升发送端的接收灵敏度和发送功率。
可选的,反向散射通信接收端的基本构成模块及主要功能包括:
-天线单元:用于接收调制的反向散射信号。
-反向散射信号检波模块:用于对反向散射通信发送端发送的反向散射信号进行检波,包括但不限于ASK检波、PSK检波、FSK检波或QAM检波等。
-解调和解码模块:对检波出的信号进行解调制和解码,以恢复出原始信息流。
图1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单基地反向散射通信系统(Monostatic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 System,MBCSs)的示意图。MBCS系统包括BSC发送设备(比如标签Tag)和读写器Reader,读写器Reader中包含RF射频源和BSC接收设备,RF射频源用于产生RF射频信号从而来给BSC发送设备/Tag供能。BSC发送设备反向散射经过调制后的RF射频信号,Reader中的BSC接收设备接收到该反向散射信号后进行信号解调。由于从BSC发送设备发送出去的RF射频信号会经过往返信号的信号衰减引起的双倍远近效应,因而信号的能量衰减大,因而MBCS系统一般用于短距离的反向散射通信,比如传统的RFID应用。
图1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双基地反向散射通信系统(Bistatic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 Systems,BBCSs)的示意图。不同于单基地反向散射通信系统(Monostatic 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 System,MBCSs),BBCS系统中的RF射频源、BSC发送设备和BSC接收设备是分开的,故可以避免往返信号衰减大的问题。另外,通过合理的放置RF射频源的位置可以进一步提高BBCS通信系统的性能。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反向散射通信系统ABCSs也是双基地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的一种,但与BBCS系统中的射频源为专用的信号射频源不同,ABCS系统中的射频源可以是可用的环境中的射频源,比如:电视塔、蜂窝基站、WiFi信号、蓝牙信号等。
不同于单基地反向散射通信系统中存在的自干扰信号,双基地反向散射通信系统中存在的是射频源到BSC接收端的直接链路干扰。并且由于该直接链路干扰可能是经过调制的信号,且BSC接收端一般不知道直接链路信号的调制特性,因而进行直接链路干扰消除的复杂度更高。
为了解决目前BSC调制信号解调性能差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针对反向散射通信,通过载波信号的重复时域结构、BSC发送设备的基带信号波形与调制方式来消除强直接链路干扰/自干扰,具体的一方面利用载波信号的重复时域结构来消除直接链路干扰/自干扰,另一方面利用基带信号中相邻时间单元间极性变化模式来携带比特信息,使得BSC接收设备只需要通过对调制后的参考信号和信息信号之间进行极性判断就可以完成调制信号解调,从而提升BSC解调制信号在干扰下的性能。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单基地反向散射通信,也可以适用于双基地反向散射通信。以下主要以双基地反向散射通信下的跨链路干扰/直接链路干扰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一些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见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发送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该第一设备为射频源,包括但不限于基站、电视塔等发送射频信号/载波信号的设备。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号。
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二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或者相反,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对于两个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反,可理解为该两个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相反,比如,一个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为负,另一个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为正;或者,一个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为正,另一个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为负。
可选的,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为相同类型的时间单元,可以包括以下任一项:符号(symbol)、时隙(slot)、子帧(subframe)、帧(frame)等。比如,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都为时隙,或者,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都为帧,或者,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和所述第二时间单元都为符号。
可选的,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对应的数据长度为N,第二时间单元对应的数据长度为N,所述N为大于第一阈值的正整数,所述N可以是随机的。所述第一阈值为与信道时延相关的值,至少大于信道时延值,可以基于实际需求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信号为用于提供射频载波和/或射频供能的信号,可以称为载波信号、射频信号、射频载波信号等,对此不作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部分可以称为参考块,比如参考时隙块Referenceslots。上述的第二部分可以称为信息块,比如信息时隙块Information slots。
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信号可以表示为s(t),满足如下的时域结构:
其中,m的取值范围为0至2M,当0≤m<M时,表示相应的第一时间单元,而当M≤m<2M时,表示相应的第二时间单元。n的取值范围为0至N-1,表示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采样值或数据符号。x(n)表示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中的第n个数据符号或数据采样值。c∈{1,-1}表示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的极性,比如若c=1,则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相同,而若c=-1,则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相反。
一些实施例中,以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都为时隙(slot),且M等于4为例,上述的第一信号的结构可以如图3所示,其中,第一部分包含4个slot,第二部分包含4个slot,每个slot的数据长度为N。
这样,通过发送第一信号,可以在反向散射通信的场景下,利用第一信号的重复时域结构,并结合BSC发送设备的基带信号波形与调制方式,一方面消除强直接链路干扰,另一方面降低BSC调制信号解调复杂度,从而提高反向散射通信的系统性能。
可选的,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可以为:非随机序列或随机序列。
比如,对于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可以是采用非随机序列或随机序列生成。比如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可以是根据二阶切比雪夫Chebyshev多项式函数,生成的混沌序列,该混沌序列为非随机序列,可表示为:x(n+1)=1-2x2(n)。其中,n的取值范围为0至N-1,表示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位置,x(n)表示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中的第n个数据符号或数据采样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进行噪声平滑,第一设备在发送第一信号时,可以发送P个重复的第一信号,每个第一信号为基本信号,所述P个重复的第一信号以集中式方式或分布式方式分布,所述P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对于集中式方式,可理解为P个重复的第一信号集中在一起分布。对于分布式方式,可理解为P个重复的第一信号间隔分布。
比如,P个重复的第一信号以集中式方式分布时,可以如图4A所示;或者,P个重复的第一信号以分布式方式分布时,可以如图4B所示。
请参见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发送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为BSC发送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标签Tag、无源或半无源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设备等。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1: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
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二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或者相反,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对于两个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反,可理解为该两个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相反,比如,一个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为负,另一个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为正;或者,一个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为正,另一个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为负。
可选的,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为相同类型的时间单元,可以包括以下任一项:符号(symbol)、时隙(slot)、子帧(subframe)、帧(frame)等。比如,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都为时隙,或者,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都为帧,或者,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和所述第二时间单元都为符号。
可选的,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对应的数据长度为N,第二时间单元对应的数据长度为N,所述N为大于第一阈值的正整数,可以是随机的。所述第一阈值为与信道时延相关的值,至少大于信道时延值,可以基于实际需求设置。
需指出的,第二设备在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s(t)时,第二设备接收到的信号是第一信号s(t)经过第一设备到第二设备的信道hst(t)衰减之后的载波信号。
步骤52:第二设备利用第二信号对第一信号进行反向散射调制,生成第三信号。
本实施例中,第二信号为用于调制第一信号的基带信号。第一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信号包括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第三信号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一子信号与所述第一部分对应,用于调制所述第一部分得到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二子信号与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用于调制所述第二部分得到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第四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经过调制后,所述第三信号中携带的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用第三部分的第一变化情况与第四部分的第二变化情况表征,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不相同,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比如,第一变化情况为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二变化情况为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或者,第一变化情况为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二变化情况为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
步骤53:第二设备发送第三信号。
比如,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s(t),则在估计由第一设备到第二设备的信道时延和时延扩展,并以第一设备到第二设备的信道时延和时延扩展为起点,经第二信号(BSC基带信号)调制之后,生成的第三信号d(t)可以表示为:
d(t)=αb(t)*hst(t)*s(t)
其中,α为第二设备(BSC发送设备)中的入射信号反射系数,b(t)为第二信号(BSC基带信号),hst(t)为第一设备到第二设备的信道系数。也就是说,第二设备将经过BSC调制之后的射频信号以反射系数α反向散射传输出去。
这样,可以在反向散射通信的场景下,利用第一信号的重复时域结构来消除直接链路干扰/自干扰,还利用第二信号中相邻时间单元间极性变化模式来携带比特信息,使得BSC接收设备只需要通过对调制后的参考信号和信息信号之间进行极性判断就可以完成调制信号解调,从而降低BSC调制信号解调复杂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获得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时,可以结合第三部分中包含的第一时间单元的个数M,考虑M的奇偶性,顺次计算相邻两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在获得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时,可以结合第四部分中包含的第二时间单元的个数M,考虑M的奇偶性,顺次计算相邻两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只要满足利用相邻时间单元间极性变化模式来携带比特信息即可。
可选的,当所述M等于4时,若第三信号中携带的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第一值,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第一极性变化与第二极性变化相同,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第三极性变化与第四极性变化相反;或者,若第三信号中携带的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第二值,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第一极性变化与第二极性变化相反,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第三极性变化与第四极性变化相同。其中,所述第一极性变化为第三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二极性变化为第三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四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或者,所述第一极性变化为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二极性变化为第三部分中的第四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三极性变化为第四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四极性变化为第四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四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或者,所述第三极性变化为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四极性变化为第四部分中的第四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
可选的,当所述M等于3时,若第三信号中携带的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第一值,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第五极性变化与第六极性变化相同,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第七极性变化与第八极性变化相反;或者,若第三信号中携带的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第二值,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第五极性变化与第六极性变化相反,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第七极性变化与第八极性变化相同。其中,所述第五极性变化为第三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六极性变化为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或者,所述第五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六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七极性变化为第四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八极性变化为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或者,所述第七极性变化为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八极性变化为第四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
可选的,所述第一值等于1,所述第二值等于0;或者,所述第一值等于0,所述第二值等于1。这样借助0和1的设置,可以简化调制信号的解调过程。
需指出的,上述实施例虽以M等于3或4为例进行说明,但本申请实施例不以此为限,上述M也可以取其他值,比如M等于5、6或8等。
下面以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都为时隙(slot),M等于4或3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调制过程进行说明。
实例1
本实例1中,第一信号的第一部分包含4个slot,第一信号的第二部分包含4个slot,即M等于4,第一信号的长度为8个slot。假设第二信号b(t)包含第一子信号bR(mN+n)和第二子信号bD(mN+n),当0≤m<M时对应第一子信号,当M≤m<2M时对应第二子信号,mod表示取余数符号,则第一子信号与第一信号的第一部分对应,用于调制所述第一部分,得到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第二子信号与第一信号的第二部分对应,用于调制所述第二部分,得到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第二信号b(t)可以满足如下任一情况:
情况一: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1,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1,则有:
此时如图6A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3到slot 4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3到slot 4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1。
而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0,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0,则有:
此时如图6A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3到slot 4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3到slot 4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0。
情况二: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1,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1,则有:
此时如图6B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3到slot 4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3到slot 4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1。
而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0,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0,则有:
此时如图6B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3到slot 4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3到slot 4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而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0。
情况三: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1,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1,则有:
/>
此时如图6C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3到slot 4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3到slot 4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1。
而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0,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0,则有:
此时如图6C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3到slot 4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3到slot 4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0。
情况四: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1,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1,则有:
/>
此时如图6D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3到slot 4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3到slot 4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而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1。
而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0,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0,则有:
此时如图6D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3到slot 4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3到slot 4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3到slot 4的极性变化相同。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0。
同理,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1;而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0。具体调制过程与上述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这样,可以利用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情况来携带比特信息,从而只需要通过对调制后的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之间进行极性判断就可以完成调制信号解调,从而降低BSC调制信号解调复杂度。
实例2
本实例2中,第一信号中的第一部分包含3个slot,第一信号中的第二部分包含3个slot,即M等于3,第一信号的长度为6个slot。假设第二信号b(t)包含第一子信号bR(mN+n)和第二子信号bD(mN+n),当0≤m<M时对应第一子信号,当M≤m<2M时对应第二子信号,mod表示取余数符号,则第一子信号与第一信号的第一部分对应,用于调制所述第一部分,得到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第二子信号与第一信号的第二部分对应,用于调制所述第二部分,得到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第二信号b(t)可以满足如下任一情况:
情况一: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1,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1,则有:
此时如图7A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高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1。
而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0,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0,则有:
此时如图7A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高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0。
情况二: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1,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1,则有:
此时如图7B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高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而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1。
而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0,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0,则有:
此时如图7B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高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0。
情况三: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1,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1,则有:
此时如图7C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电平0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1。
而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0,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0,则有:
此时如图7C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电平0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0。
情况四: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1,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1,则有:
此时如图7D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电平0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1。
而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0,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0,则有:
此时如图7D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电平0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0。
情况五: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1,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1,则有:
此时如图7E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电平0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1。
而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0,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0,则有:
此时如图7E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电平0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也就是说,当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0。
情况六: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1,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1,则有:
此时如图7F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电平0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1。
而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0,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0,则有:
此时如图7F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电平0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0。
情况七: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1,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1,则有:
此时如图7G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低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1。
而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0,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0,则有:
此时如图7G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低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低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正,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高电平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0。
情况八: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1,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1,则有:
此时如图7H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低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1。
而如果第二设备发送比特信息B=0,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0,则有:
此时如图7H所示,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低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正,第一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由于第三部分经第一子信号调制得到,第三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一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为从高电平变化到电平0即极性变化为负,slot 2到slot 3为从电平0变化到低电平即极性变化为负,第二子信号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3的极性变化相同;由于第四部分经第二子信号调制得到,第四部分的极性变化与第二子信号的极性变化是相同的,因此,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slot 1到slot 2的极性变化与slot 2到slot 3的极性变化相同。也就是说,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时,相应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0。
同理,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时,相应调制后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1;而当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时,相应调制后信号中携带的比特信息为0。具体调制过程与上述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这样,可以利用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情况来携带比特信息,从而只需要通过对调制后的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之间进行极性判断就可以完成调制信号解调,从而降低BSC调制信号解调复杂度。
请参见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接收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第三设备,该第三设备为BSC接收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读写器等。需指出的,当本申请实施例应用于单基地反向散射通信时,第三设备和第一设备是物理上相同的设备,集成在一起。而当本申请实施例应用于双基地反向散射通信时,第三设备和第一设备是不同的设备。如图8所示,该信息接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81:第三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三信号。
本实施例中,第三信号为第一信号经第二设备的第二信号(基带信号)调制后的信号。第三信号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第四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所述第三信号中携带的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用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四部分的第二变化情况表征,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不相同,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比如,第一变化情况为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二变化情况为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或者,第一变化情况为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二变化情况为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
可选的,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为相同类型的时间单元,可以包括以下任一项:符号(symbol)、时隙(slot)、子帧(subframe)、帧(frame)等。比如,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都为时隙,或者,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都为帧,或者,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和所述第二时间单元都为符号。
可选的,上述的第一时间单元对应的数据长度为N,第二时间单元对应的数据长度为N,所述N为大于第一阈值的正整数,可以是随机的。所述第一阈值为与信道时延相关的值,至少大于信道时延值,可以基于实际需求设置。
比如,假设第一设备(即射频源)发送的第一信号为s(t),第一设备到第二设备(即BSC发送设备)的信道为hst(t),第二设备调制的第二信号为b(t),第一设备到第三设备(即BSC接收设备)的信道为hsr(t),第二设备到第三设备的信道为htr(t),α为反射系数,则第三设备的接收信号y(t)可表示为:
y(t)=αs(t-τ2)b(t)hsthtr+hsrs(t-τ1)+w(t)
其中,第一项αs(t-τ2)b(t)hsthtr是从第二设备发送的有用反向散射信号,第二项hsrs(t-τ1)是从第一设备发送的直接链路干扰信号,w(t)是高斯噪声部分,τ1和τ2分别是直接链路和反向散射级联链路的多径时延且有τ21,并且可定义第三设备的接收信号时延τ=max{τ12}。
进一步的,在符号同步以及以级联信道时延为起点之后,上述接收信号y(t)可进行如下变形:
y(t)=hsr(t)*s(t)+htr(t)*αb(t)·hst(t)*s(t)+w(t)
=(hsr(t)+htr(t)*αb(t)·hst(t))*s(t)+w(t)
步骤82:第三设备对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获得第一差值组,以及对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获得第二差值组。
步骤83:第三设备根据第一差值组,确定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一相关值,以及根据第二差值组,确定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二相关值。
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相关值可以表征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相似程度或极性变化相似程度,可以通过对第一差值组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进行相关计算得到。上述的第二相关值可以表征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相似程度或极性变化相似程度,可以通过对第二差值组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进行相关计算得到。即上述步骤83可以包括:第三设备对第一差值组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进行相关计算,获得第一相关值,以及对第二差值组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进行相关计算,获得第二相关值。其中,所述相关计算包括但不限于相乘、求和等。
步骤84:第三设备根据第一相关值和第二相关值,解调制得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
这样,由于第三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三信号时,同时会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此时第一信号为直接链路干扰信号,第一信号的第一部分中的相邻时间单元中的数据是完全相同的,第一信号的第二部分中的相邻时间单元中的数据是完全相同的,且具有重复结构的信号经过信道之后其重复结构依然保持,因此,通过对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以及对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可以消除直接链路干扰信号。而对于调制后的第三信号(即反向散射信号),由于第三信号中携带的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用第三部分的第一变化情况与第四部分的第二变化情况表征,因此通过确定第三部分中相应差值的第一相关值和第四部分中相应差值的第二相关值,结合调制规则即可基于确定的相关值来进行解调制。由此在进行解调制时无需构建具体的判决阈值,不受限于有效重复结构长度以及接收SNR等信道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大大的降低第三设备的解解调复杂度,提高了反向散射通信的系统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调制规则,计算第三信号的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获得第一差值组,和计算第三信号的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获得第二差值组。可选的,当所述M等于4时,所述第一差值组包括: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四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或者,所述第一差值组包括: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四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所述第二差值组包括: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四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或者,所述第二差值组包括: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四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
可选的,当所述M等于3时,所述第一差值组包括: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或者,所述第一差值组包括: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所述第二差值组包括: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或者,所述第二差值组包括: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进行噪声平滑,第二设备可以发送P个第三信号,所述P为大于2的整数。此情况下,在获得第一差值组和第二差值组之后,可以对P个第三信号对应的P个第一差值组包括的差值进行对位平均(此对位平均可理解为对P个第三部分的对应差值进行平均),获得第一平均差值组,以及对P个第三信号对应的P个第二差值组包括的差值进行对位平均(此对位平均可理解为对P个第四部分的对应差值进行平均),获得第二平均差值组;然后,根据所述第一平均差值组,确定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一相关值,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平均差值组,确定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二相关值。
可选的,在获得第一平均差值组和第二平均差值组后,第三设备可以对所述第一平均差值组中包含的平均差值进行相关计算,获得第一相关值,以及对所述第二平均差值组中包含的平均差值进行相关计算,获得第二相关值。其中,所述相关计算包括但不限于相乘、求和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三信号中携带的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用第三部分的第一变化情况与第四部分的第二变化情况表征,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不相同,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因此,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的相似程度与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的相似程度不相同,因此基于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相关值的所述第四部分的第二相关值的相对大小比较,可以解调制出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
可选的,上述根据第一相关值和第二相关值,解调制得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可以包括:第三设备根据预设的调制和解调制规则,当所述第一相关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相关值时,确定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第一值,或者,当所述第一相关值小于所述第二相关值时,确定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第二值。
可选的,所述第一值等于1,所述第二值等于0;或者,所述第一值等于0,所述第二值等于1。这样借助0和1的设置,可以简化调制信号的解调过程。
下面以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都为时隙(slot),M等于4或3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解调制过程进行说明。
实例3
本实例3中,第一信号中的第一部分包含4个slot,第一信号中的第二部分包含4个slot,即M等于4,第一信号的长度为8个slot,与上述说明调制过程时的实例1对应。第三设备在同步之后,获得接收信号y(t)。之后,以每8个slot为一个基本时隙块单位,前4个slot为调制了BSC基带信号的第三部分,后4个slot为调制了BSC基带信号的第四部分,分别对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中相邻的偶数和奇数2个slot相减,获得第一差值组和第二差值组。
比如,可以利用第三部分中的第2个slot减去第1个slot,和利用第三部分中的第4个slot减去第3个slot,得到第一差值组;以及,利用第四部分中的第2个slot减去第1个slot,和利用第四部分中的第4个slot减去第3个slot,得到第二差值组。
比如,第三部分/第四部分中计算得到的差值可表示如下:
z(mN+n)=y((m+1)N+n)-y(mN+n)
=αs(mN+n)(b((m+1)N+n)-b(mN+n))hsthtr+w((m+1)N+n)-w(mN+n)
其中,τ2≤n≤N+τ1-1,mod(m,4)=even,0≤m<M。z(mN+n)表示第m+1个slot和第m个slot中的第n个数据符号的差值。从上述表达式可以得到:由于相邻两个slot的数据s(t)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直接链路干扰项被消除了;但也使得接收信号的噪声项的功率抬升,噪声功率变成以前的两倍。
可选的,如果射频源(即第一设备)发送P个重复的第一信号,那么可以利用这P个重复的第一信号进行噪声平滑,即对计算得到的第一差值组中包含的差值进行对位平均,获得第一平均差值组,以及对计算得到的第二差值组中包含的差值进行对位平均,获得第二平均差值组,如下:
若P个重复的第一信号为集中式,则:
若P个重复的第一信号为分布式,则:
其中,Q是分布式结构中一个数据时隙(Data slots)的长度,所述Data slots是射频源的用于其它功能的时隙块。
可选的,在获得第一平均差值组和第二平均差值组之后,可以计算第三部分内的两个由相邻偶数和奇数两个slot获得的差值的平均值的相关值CR,以及计算第四部分内的两个由相邻偶数和奇数两个slot获得的差值的平均值/>的相关值CD,如下:/>
其中,τ1和τ2分别是直接链路和反向散射级联链路的多径时延且有τ21
进一步的,结合调制和解调制规则,可以根据CR与CD的相对大小比较,解调制BSC基带信号(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B,比如为:
具体的,上述实例1中,由于B=1时,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因此,第三部分内相邻slot间的极性变化相似程度大于第四部分内相邻slot间的极性变化相似程度,即第三部分对应的相关值CR大于第四部分对应的相关值CD,因此在进行解调制时,若CR≥CD,则可确定第二信号的信息比特B=1。而由于B=0时,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因此,第三部分内相邻slot间的极性变化相似程度小于第四部分内相邻slot间的极性变化相似程度,即第三部分对应的相关值CR小于第四部分对应的相关值CD,因此在进行解调制时,若CR<CD,则可确定第二信号的信息比特B=0。
实例4
本实例4中,第一信号中的第一部分包含3个slot,第一信号中的第二部分包含3个slot,即M等于3,第一信号的长度为6个slot,与上述说明调制过程时的实例2对应。第三设备在同步之后,获得接收信号y(t)。之后,以每6个slot为一个基本时隙块单位,前3个slot为调制了BSC基带信号的第三部分,后3个slot为调制了BSC基带信号的第四部分,分别对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中相邻的2个slot相减,获得第一差值组和第二差值组。
比如,可以利用第三部分中的第2个slot减去第1个slot,和利用第三部分中的第3个slot减去第2个slot,得到第一差值组;以及,利用第四部分中的第2个slot减去第1个slot,和利用第四部分中的第3个slot减去第2个slot,得到第二差值组。
比如,第三信号中计算得到的差值可表示如下:
z((m-1)N+n)=y(mN+n)-y((m-1)N+n)
=αs((m-1)N+n)(b(mN+n)-b((m-1)N+n))hsthtr+w(mN+n)-w((m-1)N+n)
z(mN+n)=y((m+1)N+n)-y(mN+n)
=αs(mN+n)(b((m+1)N+n)-b(mN+n))hsthtr+w((m+1)N+n)-w(mN+n)
其中,τ2≤n≤N+τ1-1,mod(m,3)=odd,0≤m<M。z(mN+n)表示第m+1个slot和第m个slot中第n个数据符号的差值。从上述表达式可以得到:由于相邻两个slot的数据s(t)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直接链路干扰项被消除了;但也使得接收信号的噪声项的功率抬升,噪声功率变成以前的两倍。
可选的,如果射频源(即第一设备)发送P个重复的第一信号,那么可以利用这P个重复的第一信号进行噪声平滑,即对计算得到的第一差值组中包含的差值进行对位平均,获得第一平均差值组,以及对计算得到的第二差值组中包含的差值进行对位平均,获得第二平均差值组,如下:
若P个重复的第一信号为集中式,则:
若P个重复的第一信号为分布式,则:
其中,Q是分布式结构中一个数据时隙(Data slots)的长度,所述Data slots是射频源的用于其它功能的时隙块。
可选的,在获得第一平均差值组和第二平均差值组之后,可以计算第三部分内的两个由两个前后相邻slot获得的差值的平均值的相关值CR,以及计算第四部分内的两个由两个前后相邻slot获得的差值的平均值/>的相关值CD,如下:
其中,τ1和τ2分别是直接链路和反向散射级联链路的多径时延且有τ21
进一步的,结合调制规则,可以根据CR与CD的相对大小比较,解调制BSC基带信号(即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B,比如为:
具体的,上述实例2中,由于B=1时,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因此,第三部分内相邻slot间的极性变化相似程度大于第四部分内相邻slot间的极性变化相似程度,即第三部分对应的相关值CR大于第四部分对应的相关值CD,因此在进行解调制时,若CR≥CD,则可确定第二信号的信息比特B=1。而由于B=0时,第三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反,第四部分中相邻slot对应的极性变化相同,因此,第三部分内相邻slot间的极性变化相似程度小于第四部分内相邻slot间极性变化的相似程度,即第三部分对应的相关值CR小于第四部分对应的相关值CD,因此在进行解调制时,若CR<CD,则可确定第二信号的信息比特B=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发送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信息发送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信息发送装置执行信息发送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发送装置。
请参见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应用于第一设备,该第一设备为射频源,包括但不限于基站、电视塔等发送射频信号/载波信号的设备。如图9所示,信息发送装置90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91,用于发送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二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或者相反,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
可选的,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和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相同类型的时间单元,包括以下任一项:符号、时隙、子帧、帧。
可选的,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和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为:非随机序列或随机序列。
可选的,第一发送模块91还用于:发送P个重复的所述第一信号,其中,所述P个重复的所述第一信号以集中式方式或分布式方式分布,所述P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可选的,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对应的数据长度为N,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对应的数据长度为N,所述N为大于第一阈值的正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发送装置90能够实现图2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应用于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为BSC发送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标签Tag、无源或半无源的物联网IoT设备等。如图10所示,信息发送装置100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101,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二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或者相反,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
调制模块102,用于利用第二信号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反向散射调制,生成第三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包括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所述第三信号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一子信号用于调制所述第一部分得到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二子信号用于调制所述第二部分得到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用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四部分的第二变化情况表征,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不相同,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
第二发送模块103,用于发送所述第三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和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相同类型的时间单元,包括以下任一项:符号、时隙、子帧、帧。
可选的,当所述M等于4时,若所述比特信息为第一值,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第一极性变化与第二极性变化相同,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第三极性变化与第四极性变化相反;或者,若所述比特信息为第二值,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第一极性变化与第二极性变化相反,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第三极性变化与第四极性变化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二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四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或者,所述第一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二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四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
所述第三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四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四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或者,所述第三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四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四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
可选的,当所述M等于3时,若所述比特信息为第一值,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第五极性变化与第六极性变化相同,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第七极性变化与第八极性变化相反;或者,若所述比特信息为第二值,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第五极性变化与第六极性变化相反,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第七极性变化与第八极性变化相同;
其中,所述第五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六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或者,所述第五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六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
所述第七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八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或者,所述第七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八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
可选的,所述第一值等于1,所述第二值等于0;或者,所述第一值等于0,所述第二值等于1。
可选的,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对应的数据长度为N,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对应的数据长度为N,所述N为大于第一阈值的正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发送装置100能够实现图5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11,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应用于第三设备,该第三设备为BSC接收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读写器等。如图11所示,信息接收装置110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111,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三信号;所述第三信号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第四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所述第三信号中携带的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用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四部分的第二变化情况表征,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不相同,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
处理模块112,用于对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获得第一差值组,以及对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获得第二差值组;
确定模块11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差值组,确定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一相关值,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差值组,确定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二相关值;
解调制模块114,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相关值和所述第二相关值,解调制得到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和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相同类型的时间单元,包括以下任一项:符号、时隙、子帧、帧。
可选的,当所述M等于4时,所述第一差值组包括: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四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或者,所述第一差值组包括: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四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
所述第二差值组包括: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四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或者,所述第二差值组包括: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四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
可选的,当所述M等于3时,所述第一差值组包括: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或者,所述第一差值组包括: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
所述第二差值组包括: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或者,所述第二差值组包括: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
可选的,所述第三信号包括P个基本信号,每个基本信号包括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所述P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所述处理模块112还用于:对所述P个基本信号中的第一差值组包括的差值进行对位平均,获得第一平均差值组,以及对所述P个基本信号中的第二差值组包括的差值进行对位平均,获得第二平均差值组;
所述确定模块113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平均差值组,确定所述第一相关值,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平均差值组,确定所述第二相关值。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113还用于:对所述第一差值组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进行相关计算,获得所述第一相关值,以及对所述第二差值组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进行相关计算,获得所述第二相关值。
可选的,所述解调制模块114还用于:根据预设的调制规则,当所述第一相关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相关值时,确定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第一值,或者,当所述第一相关值小于所述第二相关值时,确定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第二值。
可选的,所述第一值等于1,所述第二值等于0;或者,所述第一值等于0,所述第二值等于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接收装置110能够实现图8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120,包括处理器121和存储器122,存储器122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12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例如,该通信设备120为第一设备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21执行时实现上述图2所示的信息发送方法实施例的各个步骤,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该通信设备120为第二设备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21执行时实现上述图5所示的信息发送方法实施例的各个步骤,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该通信设备120为第三设备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21执行时实现上述图8所示的信息接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步骤,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信息发送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或者实现上述信息接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该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中的处理器。该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信息发送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或者实现上述信息接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存储在存储介质中,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信息发送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或者实现上述信息接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三设备中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设备可用于实现如上图2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步骤,所述第二设备可用于实现如上图5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步骤,所述第三设备可用于实现如上图8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24)

1.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二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或者相反,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和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相同类型的时间单元,包括以下任一项:符号、时隙、子帧、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和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为:非随机序列或随机序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第一信号,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发送P个重复的所述第一信号,其中,所述P个重复的所述第一信号以集中式方式或分布式方式分布,所述P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对应的数据长度为N,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对应的数据长度为N,所述N为大于第一阈值的正整数。
6.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二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或者相反,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
所述第二设备利用第二信号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反向散射调制,生成第三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包括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所述第三信号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一子信号用于调制所述第一部分得到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二子信号用于调制所述第二部分得到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用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四部分的第二变化情况表征,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不相同,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
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三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和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相同类型的时间单元,包括以下任一项:符号、时隙、子帧、帧。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M等于4时,
若所述比特信息为第一值,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第一极性变化与第二极性变化相同,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第三极性变化与第四极性变化相反;或者,若所述比特信息为第二值,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第一极性变化与第二极性变化相反,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第三极性变化与第四极性变化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二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四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或者,所述第一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二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四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
所述第三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四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四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或者,所述第三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四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四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M等于3时,
若所述比特信息为第一值,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第五极性变化与第六极性变化相同,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第七极性变化与第八极性变化相反;或者,若所述比特信息为第二值,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第五极性变化与第六极性变化相反,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第七极性变化与第八极性变化相同;
其中,所述第五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六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或者,所述第五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六极性变化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
所述第七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八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或者,所述第七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所述第八极性变化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到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值等于1,所述第二值等于0;或者,所述第一值等于0,所述第二值等于1。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对应的数据长度为N,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对应的数据长度为N,所述N为大于第一阈值的正整数。
12.一种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三信号;所述第三信号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第四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所述第三信号中携带的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用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四部分的第二变化情况表征,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不相同,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
所述第三设备对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获得第一差值组,以及对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获得第二差值组;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差值组,确定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一相关值,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差值组,确定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二相关值;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相关值和所述第二相关值,解调制得到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和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相同类型的时间单元,包括以下任一项:符号、时隙、子帧、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M等于4时,
所述第一差值组包括: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四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或者,所述第一差值组包括: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四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
所述第二差值组包括: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四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或者,所述第二差值组包括: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四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M等于3时,
所述第一差值组包括: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或者,所述第一差值组包括: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三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
所述第二差值组包括: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或者,所述第二差值组包括: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一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和所述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第三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设备发送P个第三信号,所述P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所述对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获得第一差值组,以及对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获得第二差值组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对所述P个第三信号对应的P个第一差值组包括的差值进行对位平均,获得第一平均差值组,以及对所述P个第三信号对应的P个第二差值组包括的差值进行对位平均,获得第二平均差值组;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差值组,确定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一相关值,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差值组,确定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二相关值,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平均差值组,确定所述第一相关值,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平均差值组,确定所述第二相关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差值组,确定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相关值,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差值组,确定所述第四部分的第二相关值,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对所述第一差值组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进行相关计算,获得所述第一相关值,以及对所述第二差值组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进行相关计算,获得所述第二相关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2至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相关值和所述第二相关值,解调制得到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预设的调制规则,当所述第一相关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相关值时,确定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第一值,或者,当所述第一相关值小于所述第二相关值时,确定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为第二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值等于1,所述第二值等于0;或者,所述第一值等于0,所述第二值等于1。
20.一种信息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二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或者相反,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
21.一种信息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二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个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相同或者相反,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
调制模块,用于利用第二信号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反向散射调制,生成第三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包括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所述第三信号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一子信号用于调制所述第一部分得到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二子信号用于调制所述第二部分得到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三信号中携带的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用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四部分的第二变化情况表征,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不相同,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第三信号。
22.一种信息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三信号;所述第三信号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占用M个第一时间单元,所述第四部分占用M个第二时间单元,所述M为大于2的整数;所述第三信号中携带的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用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四部分的第二变化情况表征,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与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不相同,所述第一变化情况为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所述第二变化情况为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极性变化之间的同异情况;
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获得第一差值组,以及对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相减,获得第二差值组;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差值组,确定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一相关值,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差值组,确定所述第四部分中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数据的差值的第二相关值;
解调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相关值和所述第二相关值,解调制得到所述第二信号的比特信息。
23.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步骤,或者如权利要求6至11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步骤,或者如权利要求12至19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的步骤。
24.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步骤,或者如权利要求6至11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步骤,或者如权利要求12至19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的步骤。
CN202210730477.XA 2022-06-24 2022-06-24 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3540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30477.XA CN117354099A (zh) 2022-06-24 2022-06-24 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CT/CN2023/101017 WO2023246683A1 (zh) 2022-06-24 2023-06-19 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30477.XA CN117354099A (zh) 2022-06-24 2022-06-24 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54099A true CN117354099A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54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30477.XA Pending CN117354099A (zh) 2022-06-24 2022-06-24 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54099A (zh)
WO (1) WO202324668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57341B2 (en) * 2014-09-30 2016-05-31 Google Inc. Receiver for 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
CN111886806B (zh) * 2018-03-23 2022-07-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向散射通信方法、装置、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2073082B (zh) * 2019-05-22 2022-04-22 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反向散射通信方法、激励设备、反射设备以及接收设备
CN112311422B (zh) * 2019-07-29 2022-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556817A (zh) * 2020-04-26 202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背向散射通信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46683A1 (zh)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097847A1 (en) Multiple Symbol Noncoherent Soft Output Detector
Chen et al.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for cooperative diversity in wireless systems
Subbarao et al. Optimal transmission ranges and code rates for frequency-hop packet radio networks
Hassan et al. SNR estimation for a non-coherent M-FSK receiver in a rayleigh fading environment
CN102158891B (zh) 一种网络编码的接收检测方法
Lo et al. Misbehavior detection without channel information in cooperative networks
Kaddoum et al. Lower bound on the bit error rate of a decode‐and‐forward relay network under chaos shift key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Haghighi et al. On optimum causal cognitive spectrum reutilization strategy
CN117354099A (zh) 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Wuerll et al.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detecting preambles with frequency offset at low SNR
CN117354100A (zh) 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6302278B (zh) 用于处理一个或多个所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的设备和方法
Gama et al. Energy analysis for the distributed receiver‐based cooperative medium access contro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Özdemir User selective relaying in multiple access relay channels
WO2024017114A1 (zh) 反向散射通信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Ji et al. Compressed sensing based multi-user detection with modified sphere detection in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s
Arshad et al. SNR estimation in a non-coherent MFSK receiver with diversity combining
Pankong et al. BER performance of cooperative MIMO systems with half-duplex decode and forward relaying
CN102281615B (zh) 通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684687A (zh) 一种矿井巷道上行mc-cdma无线传输协作方法
CN117639976A (zh) 时延信息估计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Thawdar et al. Differential amplify-and-forward cooperative relaying in a software-defined radio testbed with an aerial relay node
WO2024046219A1 (zh)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2017745A (zh) Ofdma电信系统中的快速寻呼接收器
Jain et al. Sparse Signal Recovery and Energy Harvesting for Potential 5G Appl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