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31274A - 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31274A
CN117331274A CN202310721335.1A CN202310721335A CN117331274A CN 117331274 A CN117331274 A CN 117331274A CN 202310721335 A CN202310721335 A CN 202310721335A CN 117331274 A CN117331274 A CN 1173312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ntainer
radiator
light source
sourc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213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伴野真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30717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400696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331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312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33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其目的在于有效地冷却发热部。收纳在外壳内部的光源装置中具有内部具备4个以上发热部的容器,所述容器的第一面具备两个以上所述发热部,所述容器的第二面与所述容器的第一面正交,具备一个以上所述发热部,所述容器的第三面与所述容器的第一面正交,且与所述容器的第二面相对,具备一个以上所述发热部,所述容器的第一面与一个以上第一散热体热连接,所述容器的第二面与一个以上的第二散热体热连接,所述容器的第三面与一个以上的第三散热体热连接,所述第一散热体、所述第二散热体以及所述第三散热体均具备与所述外壳的第一面相对的面,从该面吸气或排气。

Description

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有些显示装置用激光光源和荧光体来投影图像。公开的技术方案中例如有以输出高亮度荧光为目的,具有射出激光的激光光源、至少两块配置受激光激发而射出荧光的荧光体的荧光体底板、用于立体合成分别从至少两个荧光体基板射出的荧光的光学元件。
由于使用多个作为发热部的光源和荧光体底板,显示装置中发热量增大。而光源和荧光体基板的温度上升成为光输出和光转换效率下降的原因。对此,背景技术中揭示的技术方案无法充分获得光源和荧光体基板的冷却效果。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有效冷却发热部的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本发明的目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收纳在外壳内部的光源装置,其中具有内部具备4个以上发热部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的第一面具备两个以上所述发热部,所述容器的第二面与所述容器的第一面正交,具备一个以上所述发热部,所述容器的第三面与所述容器的第一面正交,且与所述容器的第二面相对,具备一个以上所述发热部,所述容器的第一面与一个以上第一散热体热连接,所述容器的第二面与一个以上的第二散热体热连接,所述容器的第三面与一个以上的第三散热体热连接,所述第一散热体、所述第二散热体以及所述第三散热体均具备与所述外壳的第一面相对的面,从该面吸气或排气。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有效冷却发热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中的一例气流流路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光源装置的A-A截面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光源装置的B-B截面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光源装置的C-C截面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中的另一例气流流路的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的光源装置的变形例的A-A截面的放大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示意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气流流路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A-A截面图。
图11是图9的B-B截面图。
图12是图9的C-C截面图。
图13是图9的D-D截面图。
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内部构成及气流流路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光源装置的A-A截面图。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简示图。
图17是投影仪的硬件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说明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一例内部构成的示意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一例气流流路的示意图。图1示出的是与光源装置100的X-Y平面平行的截面,图2是取下以下将要说明的外壳120的第五面125后看到的图。
如图1及图2所示,光源装置100具有作为发光发热部的两个发光体141a及141b、作为受光发热部的两个受光体142a及142b、容器110、散热体181、182及183、多个辅助散热体185、186a、186b及187、多个吸排气口171a~171f、外壳120。以下,对于两个发光体141a及141b,在不加区别时表示为发光体141,对于两个受光体142a及142b,在不加区别时表示为受光体142,对于散热体181、散热体182、散热体183和辅助散热体185、186a、186b和187时,在不加区分时统称为散热体180。
容器110设置在外壳120的内部,其内部收纳发光体141、受光体142、以及光学透镜161、反射镜162等光学部件160。在以下的附图中,有时省略一部分光学部件的图示或简化形状。
容器110具有长方体形状(即六面体),俯视均呈矩形,具有第一面111、第二面112、第三面113、第四面114、第五面115、第六面116。第四面114和第五面115彼此相对。第一面111、第二面112、第三面113和第六面116沿第四面114和第五面115的四条边设置,并与第四面114和第五面115垂直。第一面111和第六面116彼此相对。第二面112和第三面113彼此相对。
容器110使用例如铝合金或镁合金等热传导性高的金属材料形成。因此,容器110中发光体141和受光体142的热量可以从容器110表面散热,从而可以提高散热效率。另外,容器110也可以具备防止异物混入的防尘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容器110利用防尘海绵等不完全密闭但具有通气性的防尘材料,填入构成该容器110的多个部件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兼具防尘效果和吸收压力变动的效果。容器的各个表面,其中一部分也可以用其他构成部件(例如下述的受热板151至153、散热体180、发热部140等)构成。在容器110的第六面116上形成连接容器110和后述的与空间168的开口116o。
除了长方体形状,容器110也可以有至少具有第一面111、与第一面大致垂直的第二面112、与第一面大致垂直且与第二面相对的第三面113的其他形状。例如,容器110也可以是整体上基本呈长方体形状,但长方体形状的一部分发生变形的形状。例如,容器110是长方体的一个角被去掉的状态的五角柱形状、覆盖比容器110大的受光发热部的一部分(第四面114、第五面115等)突出的形状等。
发光体141设置在容器110的内部,射出光时发热。作为发光体141,例如有激光光源(LD)、LED等固体光源。一般来说,光源设有许可温度上限,需要冷却到该温度以下。通常具有温度越高,光利用效率(在消耗电力中作为光输出功率使用的能量的比例)越低的特性。因此,在高亮度光源系统的形成,即使许可温度上限以下,也希望进行冷却以尽可能降低温度。
受光体142设置在容器110的内部,照射光引起发热。受光体142例如有荧光体、彩色滤光片等。受光体142例如在基座部件上具备光变换、波长过滤器等功能。这种情况下,基座部件既可以是旋转体,也可以是静止部件。基座部件既可以是透光部件,也可以是反射部件。
受光体142在接收从发光体141射出的第一波长光并转换为第二波长光时,通常发热。当受光体142为荧光体的情况下,荧光体温度越低,光转换效率越高。
因此,如下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100中,多个发光体141及多个受光体142均与散热体180热连接。此外,有时将发光体141和受光体142一起称为发热部140。即,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100的容器110收纳在外壳120的内部,其内部具备四个发热部140。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一个受光体142a和一个发光体141b配置在容器110的第一面111上。另一个发光体141a配置在容器110的第二面112上,另一个受光体142b配置在容器110的第三面113上。即,光源装置100中容器110的第一面111上具有两个发热部140,第二面112和第三面113上各具一个发热部140。
后述的图7所示,在容器110和发热部140之间也可以设置保持部件等。但是,优选容器110和发热部140热连接起来。
在这些构成部件中,安装在容器110上的构成部件(即,发光体141、受光体142、散热体181、182及183、辅助散热体185、186a及186b以及光学部件160等)构成“光源装置100”。
<光源装置100中光的路径>
在此参考图1,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源装置100中光的路径。在此以用蓝色激光光源作为发光体141、荧光体轮作为受光体142为例进行说明。
从设置在容器110的第一面111上的发光体141射出的激光,通过光学透镜161、反射镜162等多个光学部件,照射到受光体142上,由受光体142生成荧光。
光源装置100具有两组从发光体141到受光体142的光路,由两组光路生成的两束荧光通过光隧道164,从容器110的第六面116向设置在容器110外的空间168射出。也可以构成为在光学透镜161或反射镜162与光隧道164之间配置合成棱镜,将两束荧光合成起来通过光隧道164。
从空间168射出的荧光的合成光入射设置在空间168中的图像形成面板165。这样,由图像形成面板165形成图像,从投影系统166投影该图像。
<发热部及散热部件的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三个散热体181、182及183设于容器110的外侧。散热体181主要发散发光体141b及受光体142a的热。散热体181通过受热板151与发光体141b及受光体142a热连接。散热体182主要发散发光体141a的热。散热体182通过受热板152与发光体141a热连接。散热体183主要发散受光体142b的热。散热体183通过受热板153与受光体142b热连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散热体181及受热板151构成第一散热部131,散热体182及受热板152构成第二散热部132,散热体183及受热板153构成第三散热部133。
容器110的第一面111与一个以上第一散热体即散热体181热连接。容器110的第二面112与一个以上第二散热体即散热体182热连接。容器110的第三面113与一个以上第三散热体即散热体183热连接。
三个散热体181、182及183中的至少一个以上散热体具有多个具有凹凸的散热片。更具体地说,三个散热体181、182及183中至少一个以上散热体具有构成凹凸的多个散热板排列而成的散热片。多个散热板形成为与容器110的第一面111不平行。以下详述三个散热体181、182及183。
受热板151接收受发光体141b及受光体142a的发热。散热体181发散发光体141b及受光体142a的热。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散热体181为了扩大传热面积,采用翅片形状的散热片,但不限于此。所谓翅片形状,至少具有多个凹凸即可,包括板翅、针翅、波纹翅等。无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散热体181的凹凸形状(多个散热板)形成为与容器110的第一面111不平行。优选第一散热部131的各构成部件之间由热传导率大于空气的部件(例如,导热润滑脂、导热片、金属钎焊等)连接。对于下述的散热体182及散热体183等也相同。
散热体181具有与外壳120的第一面121相对的面181s。面181s例如在散热体181为具备多个散热板的翅片形状的情况下,由多个散热板的一方的端部形成。
如图1和图2所示,散热体182设置在容器110的第二面112上,散热体183设置在容器110的第三面113上。散热体182及散热体183也与散热体181相同,凹凸形状(多个散热板)形成为与容器110的第一面111不平行。这种构成对于散热体181、182及183,在分别从与外壳120的第一面121相对的面181s、182s及183s吸气或排气的情况下,不易妨碍气流的流动,能够实现高散热性能。
除了散热体181、182及183,辅助散热体也可以设置在容器110的第一面111、第二面112及第三面113以外的至少一个以上的任意面上。例如,如图2所示,在容器110的第五面115上设有辅助散热体185。辅助散热体186a及186b也可以设置在容器110的第六面116上。例如,辅助散热体186a和辅助散热体186b在X轴方向上隔着开口116o相对设置。关于辅助散热体,举例来说,有凹凸形状或排列有多个散热板的散热片、热管组件、液冷、帕尔贴元件等。辅助散热体185、186a及186b冷却容器110内的空气。由此,可以抑制发热部140的放热所引起的容器内空气温度上升。
辅助散热体还可以设置在容器110以外的场所。例如如图2所示,辅助散热体187设置在图像形成面板165的背面,与图像形成面板165热连接,主要发散图像形成面板165的热。
<光源装置100的气流流路>
接下来参考图3至图6,说明光源装置100的气流流路。图3是图2所示的光源装置的A-A截面的截面图。图4是图2所示的光源装置的B-B截面的截面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光源装置的C-C截面的截面图。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另一例气流流路的示意图。图3之后有时省略一部分光学部件的图示。
在外壳120的各面上设有用于吸气或排气的孔,即吸排气口171a至171f。吸排气口171a~171f所起的作用是,从外壳120的外部向内部吸入空气,该空气传递来自各散热部的热,排出变成高温的空气,从而发散装置内的热的作用。
如图2所示,在与容器110的第一面11相对的第一面121上设有吸排气口171a,在与容器110的第二面112相对的第二面122上设有吸排气口171c,在与容器110的第三面113相对的第三面123上设有吸排气口171d,在第六面126上设有吸排气口171f。吸排气口171b和171e设置在外包装120的第四面124(参见图3)。
在靠近各吸排气口171a~171f的位置上设有气流发生装置173a至173f。气流发生装置173a至173f使得从吸排气口171a至171f吸入或排出的气流产生流动。为了使气流积极地接触各散热部,气流发生装置也可以起到辅助气流的作用。轴流风扇和西洛克风扇等是代表性气流发生装置,但并不限于此。
如图2所示,在与外壳120的第一面121对置且接近吸排气口171a的位置上设有4个气流发生装置173a至173d。在与外壳120的第六面126相对且接近吸排气口171f的位置上设置气流发生装置173f。进而,在连接吸排气口171e和吸排气口171f的气流流路S14的途中设置气流发生装置173e。
如图2所示,通过气流流路S11、S 12及S13的空气均从吸排气口171a排出。通过气流流路S12的空气从外壳120的第二面122的外侧由吸排气口171c吸入,通过气流流路S13的空气从外壳120的第三面123的外侧由吸排气口171d吸入。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通过气流流路S11的空气主要从设置在Z轴方向上与散热体181相对的位置上的吸排气口171b吸入。由此,通过从外壳120的第四面124的吸排气口171b流向外壳120的第一面121的吸排气口171a的气流,能够使气流积极地在散热体181的翅片之间流动,从而能够提高第一散热部的散热效率。
如图2所示,散热体181设置在气流流路S11上,散热体182设置在气流流路S12上,散热体183设置在气流流路S13上。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各散热体181、182及183分别配置在各自独立的气流流路S11、S 12及S13中,并不是所有的散热体在一个气流流路中串联配置的结构。
这样,由于各气流流路的压力损失变小,能够增加流向配置在各气流流路上的各散热部的气体的风量,因此能够对各散热部高效散热。例如,从外壳120的第一面121排气的气流,相对于配置在容器110的第一面111上的第一散热部131、配置在第二面112上的第二散热部132以及配置在第三面113上的第三散热部的所有散热部,形成独立的气流流动。进而,当从垂直于容器110的第一面111的方向看时,第一散热部131、第二散热部132及第三散热部133全部重叠的情况不容易发生,因此从外壳120的第一面121排气的气流不会串联地通过第一散热部131、第二散热部132及第三散热部133的所有散热部,从而能够抑制气流的压力损失上升。如果气流的压力损失上升得到抑制,即使是相同的气流发生装置(风扇),风量也会增加,因此通过散热部表面的气流速度会加快,各散热部的散热性能有望得到提高。由此,可以实现光利用效率高、比以往高亮度的光源装置100。在此,气流流路不需要相互完全隔离,也可以有一部分气流相交。
如图2和图5所示,气流流路S11中除了从吸排气口171b吸入的气流S16之外,还流过通过外壳120的第五面125和容器110的第五面115之间的气流S15。由此,也能够提高配置在外壳120的第五面125和容器110的第五面115之间的辅助散热体185的冷却效率。
图2所示的辅助散热体187配置在独立于气流流路S11、S12及S13的任一个的气流流路S14中。这种构成在冷却辅助散热体187时可以不妨碍散热体181、182及183的散热效率。通过气流流路S14的气流还冷却配置在气流发生装置173e和173f之间的电子基板167。
如图1和图2所示,吸排气口171c形成为从散热体182在Y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偏向Y轴负方向一方。吸排气口171d也同样地形成为相对于散热体183在Y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侧向Y轴负方向。这种构成让吸排气口171c和吸排气口171a之间、以及吸排气口171d和吸排气口171a之间流动的气流容易在与容器110的第一面111大致垂直地配置的散热体182及183的散热板的间隙中流动。
如图3所示,容器110的第二面112与外壳120的第二面122之间的距离LA大于容器110的第四面114与外壳120的第四面124之间的距离LC,以及容器110的第五面115与外壳120的第五面之间的距离LD。同样,容器110的第三面113和外壳120的第三面123之间的距离LB大于距离LC和距离LD。即,对于距离LA、LB、LC以及LD,以下的计算式成立。
LA≥LC且LA≥LD
LB≥LC且LB≥LD
这样,如果容器110的第二面112和外壳120的第二面122之间的空间、容器110的第三面113和外壳120的第三面123之间的空间,大于容器110的第四面114和外壳120的第四面124之间的空间、容器110的第五面115和外壳120的第五面125之间的空间,则从外壳120和容器110之间吹出的气流的大部分流向容器110的第二面112和外壳120的第二面122之间的空间、容器110的第三面113和外壳120的第三面123之间的空间。由此,流过第二散热部132及第三散热部133的气流增多,散热性能提高。
气流的方向不限于图2所示,如图6所示,也可以构成为从吸排气口171a及171e吸气,从吸排气口171b、171c、171d及171f排气。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所示,光源装置100的气流流路与图2所示的气流流路方向相反。在以下说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可以交换吸气和排气的方向。
在图2所示的气流流路中,碰到散热体181、182及183的含有大量热量的空气立即从吸排气口171a排出,因此热风不易聚集在外壳120内。另一方面,在图6所示的其他气流流路中,从吸排气口171a进入的温度低的空气最先接触到散热体181,因此能够提高散热体181的散热性能。
<变形例>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允许在本发明要旨范畴内进行各种变形或者更改。例如,光源装置100具备的发热部的数量可以是4个以上。在任何情况下,优选在容器的第一面上各设一个以上的发光体和受光体,在容器的第二面上设置至少一个发光体,在容器的第三面上设置至少一个受光体。
吸排气口和风扇的设置位置也不限于图示,也可以例如在外壳的第五面上配置吸排气口和风扇。
在各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7的(A)所示,发光体141及受光体142安置在容器110各面的内面,但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图7是图2所示的光源装置100的变形例所示的A-A截面的放大图。例如,如图7的(B)所示,在第一变形例中,也可以在容器110的第一面117上设置开口117o,受光体142a与设置在容器110的第一面117外侧的受热板151直接连接。
如图7的(C)所示,在第二变形例中,受光体142a由夹具143保持。夹具143例如安装在容器110的第四面114上,并通过形成在第一面118上的开口118o与受热板158连接。这样,受光体142a与受热板158热连接。
如图7的(D)所示,在第三变形例中,在容器110的第一面119上形成多个散热片139。这样,不需要另外连接散热体,就可以从受光体142a散热。在这种情况下,夹具143和第一面119通过热连接部件159热连接。
图7的(B)~(D)所示的各变形例是一个例子,例如在不使用夹具143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在容器110的第一面111上形成散热片的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各散热部130与多个发热部140热连接相比,仅与一个发热部140热连接能够提高散热效率,而且,由于发光体141的散热量通常比受光体142的散热量大,所以优选发光体141的散热面积大于受光体142的散热面积。对此,第二实施方式使用例如热管等热输送部件等,使发光体141与多个散热部热连接,或者降低散热面积大的散热部的前端的热阻,这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以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说明,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以下针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00,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100相比的不同之处。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一例内部构成的示意图。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一例气流流路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的A-A截面的截面图。图11是图9所示的B-B截面的截面图。图12是图9所示的C-C截面的截面图。图13是图9所示的D-D截面的截面图。
如图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00也具有发光体141a、141b和受光体142a、142b的四个发热部140。容器210的第一面211具备两个发热部142a及141b,第二面212具备发热部141a,第三面213具备发热部142b。第二实施方式中,第六面216上没有设置辅助散热体,而是形成开口116o。
容器210的第一面211通过受热板251与散热体281热连接。第一面211通过受热板254与散热体284a热连接。进而,第一面211通过受热板254和作为热管的热输送部件294与散热体284b热连接。热输送部件294传送受热板254的热。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散热体281及受热板251构成第一散热部231。散热体284a及284b、受热板254以及热输送部件294构成第四散热部234。
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容器210的第一面211上的两个发热部中,受光体142a与散热体281热连接,另一方面,发光体141b也与散热体284a热连接。也就是说,受光体142a和发光体141b分别与独立的不同散热体热连接。
上述构成,通过分离作为两个发热部的发光体141b和受光体142a,使每个发热部成为一个散热部,从而在两个发热部的目标温度不同时,容易独立控制两个发热部的温度。
此外,发光体141b除了与散热体284a热连接之外,还与散热体284b热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与发光体141b热连接的散热体284a及284b的合计散热面积大于与受光体142a热连接的散热体281的散热面积。这样,通过使发热部与两个以上的散热体热连接,可以增大散热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如图8和图9所示,容器210中设置在与第一面211大致垂直的第三面213上的受光体142b通过受热板253与散热体283热连接。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散热体283及受热板253构成第三散热部233。
上述构成中,散热体281、282及284a分别设置在独立的气流流路S22、S21及S24中。另一方面,散热体284b和散热体283在图9所示的气流流路S23上串联配置。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与所有散热体串联配置在一个气流流路上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如图8和图9所示,容器210中设置在与第一面211大致垂直的第二面212上的发光体141a通过受热板252与散热体282热连接。如图9所示,散热体282具有比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体182更大的散热面积。更具体地说,受热板252具有向Y轴正方向侧突出的突出部252p。突出部252p在X轴方向上与散热体281邻接。
在与受热板252直接连接的散热体282的面积大的情况下,有时远离作为发热部的发光体141a的突出部282p的前端的温度变低,散热能力下降。对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9和图13所示,受热板252具有热管等的热输送部件292a和292b。热输送部件292a在Y轴方向上延伸到与突出部282p对应的位置。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散热体282、受热板252、热输送部件292a及292b构成第二散热部232。由此,散热体282的突出部282p的前端的热阻降低,因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外壳220的第四面224与容器210的第四面214之间的距离L2、与外壳220的第四面224相对的第五面225与容器210的第五面215之间的距离L1满足以下关系。
L1≤L2
按照上述构成,从形成在外壳220的第四面224上的吸排气口271b吸气,从外壳220的第一面221上的吸排气口171a排气的气流在Z轴方向上流向外壳220的第五面225。例如,从吸排气孔171a排出的气流,除了通过Y轴方向上通过散热体281的、在Z轴负方向一方的气流流路S26之外,还通过Z轴方向上通过散热体281的、在Z轴正方向一方的气流流路S25。由此,穿过散热体281的翅片之间的长度变长。这样,由于吹过散热体281的表面积的气流流速的表面积平均变大,因此,提高了散热体281的散热效率。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气流发生装置273h也配置在散热体282和外壳220的第二面222之间,从而降低了散热体282的X轴负方向一方的端部的温度。对此,通过热输送部件292b,能够降低从受热板252到散热体282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的热阻,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能力。
在热输送部件为热管的情况下,由于难以将发热部140直接安装在热管上,通常受热板夹在热输送部件和发热部140之间。发光体141a与受热板252、受热板252与热输送部件292a及292b、热输送部件292a及292b与散热体282热连接。为了减小热阻,其间优选用热传导率比空气大的导热脂或导热片、金属钎焊等连接。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散热体281的面281s、散热体282的面281s、散热体283的面283s以及散热体284a和284b的面284s与设置在外壳220的第一面221上的吸排气口171a相对。由此,能够从各散热体有效地散热。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散热体281的散热器的散热片与散热体282及散热体283的散热器的散热片形成为大致垂直。例如,当散热体281的散热片相对于容器210的第二面212大致平行、即大致在Y-Z平面上延伸时,散热体282及283的散热片相对于容器210的第四面214大致平行、即大致在X-Y平面上延伸。这种构成通过从形成在第四面214上的吸排气口171b吸入的气流容易通过散热体281,从形成在第二面212上的吸排气口271c吸入的气流容易通过散热体282,可以使接触到散热体281至283的气流增多。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在于气流流路。以下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仅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关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300,以下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100相比的不同之处。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一例内部构成及气流流路的示意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光源装置的A-A截面的一例截面图。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散热体381a、受热板351a及热输送部件391a构成第一散热部331的一部分331a,散热体381b、受热板351b及热输送部件391b构成第一散热部331的另一部分331b。散热体382及受热板352构成第二散热部332,散热体383及受热板353构成第三散热部333。
<光源装置300的气流流路>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300中,例如从吸排气口378吸气并从吸排气口377排气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光源装置300中的气流流路具有气流流路S3a、S3b。
在气流流路S3a中,由气流发生装置379c从吸排气口378吸入的空气依照电子基板367a、投影系统166、第二散热部332、第一散热部的一部分331a的顺序冷却,由气流发生装置379a从吸排气口377排出。
在气流流路S3b中,从吸排气口378通过气流发生装置379d吸入的空气按照电子基板367a、辅助散热体387、第三散热部333、第一散热部的另一部分331b的顺序进行冷却,通过气流发生装置379b从吸排气口378排出。另一电子基板367b也被通过气流流路S3b的气体冷却。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外壳320的第三面323上没有设置吸排气口,将与电子基板367a不同的电子基板367b配置在容器310的第三面313和外壳320的第三面323之间。这样,通过在外壳320的未设置吸排气口的面上配置电子基板367b,容易在电子基板367b上设置与外壳320的外部的接口功能。另外,由于电子基板367a的大小可以小于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电子基板167,所以可以增大辅助散热体387的面积。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一方的第一散热部的一部分331a所包含的散热体381a的面381as和第二散热部332的散热体382的面382s配置在同一气流流路S3a上,第一散热部的另一部分331b所包含的散热体381b的面381bs和第三散热部333的散热体383的面383s配置在同一气流流路S3b上。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散热部的一部分331a及第一散热部的另一部分331b、第二散热部332及第三散热部333全部串联设置在同一气流流路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压力损失上升。
受热板351a及351b也可以具有凹凸形状或翅片形状等的散热体。这种构成除了散热体381a及381b之外,还从受热板351a及351b散热。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受热板351a和351b设置在与气流流路S3a和S3b不同的气流流路上。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例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图像投影装置包括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光源装置100、200、300。在以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说明,仅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到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投影仪800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
投影仪800作为显示装置,具有光源装置100(200、300)、光均化元件830、照明光学系统831、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投影光学系统833。
光源装置100(200、300)射出包含与例如RGB的各色对应的波长的光。
光均化元件830混合光源装置100(200、300)射出的光而均化光。更具体地说,光均化元件830使从入射侧面入射的光束一边反复反射一边在内部传播,然后从射出面射出。光均化元件830通过在内部多次反射从入射侧面入射的光束,在射出面上形成均匀的面光源。可以使用例如将内部中空的内面上组合了4个反射镜的光隧道、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形成角柱的棒积分器、复眼透镜等作为光均化元件830。例如,采用光隧道作为光均化元件830时,将纵横比与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的大致相同,光隧道的出口形状作为投影到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的面上的形状,因此,能够避免浪费地高效照明到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的面上。
照明光学系统831利用经过光均化元件830均化的光大致均匀地照明照明光学系统831。照明光学系统831具有比如一个以上的透镜或一个以上的反射面等。
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具有例如数字微镜器件(DMD)、透射型液晶面板、反射型液晶面板等的光阀。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通过调制由照明光学系统831照射的光(来自光源装置100(200、300)的光源光学系统的光)来形成图像。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是图像形成面板165的示例。
投影光学系统833(投影系统166)将由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形成的图像放大投影到屏幕(被投影面)上。投影光学系统833具有例如一个以上的透镜。投影光学系统833使得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的面的像在所需的屏幕(被投影面)的位置上作为放大像成像而成为共轭关系,因此,在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的面上放大投影空间调制后的图像并显示出来。
图17是投影仪800的硬件结构框图。如图17所示,投影仪800具备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801、ROM(Read Only Memory)8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803、介质I/F(Interface)807、操作部808、电源开关809、总线线路810、网络I/F811、LED(LightEmitting Diode)驱动电路814、光源装置100(200、300)、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投影光学系统833、外部设备连接I/F(Interface)818、风扇驱动电路819、冷却风扇820。
其中,CPU801控制投影仪800整体的动作。ROM802保存用于驱动CPU801的程序。RAM803被用作CPU801的工作区。
介质I/F807控制对闪存等记录介质806的数据的读写(存储)。
操作部808配置有各种键、按钮及LED等,用于由用户进行投影仪800的电源ON/OFF以外的各种操作。例如,操作部808接受投影图像的大小调整操作、色调调整操作、焦点调整操作、梯形调整操作等的指示操作,将接收到的操作内容输出到CPU801。
电源开关809是用于切换投影仪800的电源ON/OFF的开关。
总线810是用于电连接图17所示的CPU801等各构成要素的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等。
网络I/F811是用于利用因特网等通信网络进行数据通信的接口。
LED驱动电路814在CPU801的控制下,控制光源装置100(200、300)的点亮和熄灭。
光源装置100(200、300)在LED驱动电路814的控制下被点亮时,将投影光照射到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上。
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基于经由外部设备连接I/F818等提供的图像数据,把利用空间光调制方式调制来自光源装置100(200、300)的投影光所得到的调制光,通过投影光学系统833,作为图像投影到屏幕的投影面上。用例如液晶面板或DMD(DigitalMicromirror Device)等作为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上述LED驱动电路814、光源装置100(200、300)、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以及投影光学系统833在整体上起到基于图像数据向投影面投影投影图像的投影部(投影系统、投影装置)的作用。
外部设备连接I/F818直接连接PC(Personal Computer),与PC之间取得控制信号和图像数据。
风扇驱动电路819连接CPU801和冷却风扇820,并根据来自CPU801的控制信号来驱动/停止冷却风扇820。
冷却风扇820通过旋转来排出投影仪800内部的空气,从而冷却投影仪800的内部。
开始供电后,CPU801按照预存在ROM802中的控制程序启动,对LED驱动电路814施加控制信号使光源装置100(200、300)点亮,同时,对风扇驱动电路819施加控制信号使冷却风扇820以规定的额定转速旋转。在投影仪800中开始电源电路21的供电后,图像形成元件(图像显示元件)832成为可进行图像显示的状态,进而,从电源电路21向其他各种构成要素供电。
在投影仪800中,当电源开关809OFF操作时,从电源开关809向CPU801发送电源OFF信号,当CPU801检测到电源OFF信号时,向LED驱动电路814提供控制信号,使光源装置100(200、300)熄灯。此后,经过规定时间,CPU801向风扇驱动电路819发送控制信号,使冷却风扇820停止,同时自己结束自身的控制处理,最后向电源电路21发送指示,使电源供电停止。
这样,本实施方式由于使用光源装置100(200、300),所以可以实现小型化的投影仪800。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给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具体示例,但是本发明并不受限于其内容。
尤其是,上述各实施方式所例示的各部的具体形状以及数值只不过是实施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因此不应被认为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为此受到限制性解释。
如上所述,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畴内进行适当的更改。
本发明的方式例如如下所示。
<1>一种收纳在外壳内部的光源装置,其中具有内部具备4个以上发热部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的第一面具备两个以上所述发热部,
所述容器的第二面与所述容器的第一面正交,具备一个以上所述发热部,
所述容器的第三面与所述容器的第一面正交,且与所述容器的第二面相对,具备一个以上所述发热部,
所述容器的第一面与一个以上第一散热体热连接,
所述容器的第二面与一个以上的第二散热体热连接,
所述容器的第三面与一个以上的第三散热体热连接,
所述第一散热体、所述第二散热体以及所述第三散热体均具备与所述外壳的第一面相对的面,从该面吸气或排气。
<2>根据<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体、所述第二散热
体以及所述第三散热体之中至少一个以上的散热体具有多个凹凸。
<3>根据<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体、所述第二散热
体及所述第三散热体之中至少一个以上的散热体具有多个散热板并排形成的散热片。
<4>根据<3>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散热板形成为与所述容器的
第一面不平行。
<5>根据<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散热体及所述第三散热体的所述散热板与所述第一散热体的所述散热板垂直,
在与所述容器的第二面相对的所述外壳的第二面上形成用于进气或排气的孔,
在与所述容器的第三面相对的所述外壳的第三面上形成用于进气或排气的孔。
<6>根据<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体具备与所述容器的第二面平行的散热板,
在与所述容器的第一面、所述容器的第二面及所述容器的第三面垂直的所述容器的第四面上形成用于吸气或排气的孔,
所述第二散热体及所述第三散热体具备与所述容器的第四面平行的散热板。
<7>根据<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体,
设置在所述容器的第一面上的至少两个以上的所述发热部分别与不同的所述第一散热体热连接,至少其中任意一个发热部与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散热体热连接。
<8>根据<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容器的
第一面配置的至少两个以上的所述发热部之中,一个以上的发热部是因发光而发热的发光发热部,剩下的一个以上的发热部是因接受光而发热的受光发热部。
<9>根据<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容器的第二面配置的发热部之中,至少一个以上发热部因发光而发热,
沿着所述容器的第三面配置的发热部之中,至少一个以上发热部因接受光而发热。
<10>根据<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
体、所述第二散热体、所述第三散热体之中至少一个以上散热体通过接收来自发热部的热的受热部、以及传输所述受热部的热的热输送部件,与任意一个所述发热部热连接。
<11>根据<10>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热部具有凹凸形状或翅片形状的散热体,
所述热输送部件为热管。
<12>根据<1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散热体具有从发热部接受热的受热板,
所述受热板具备从与所述容器的第二面垂直的方向看时从所述容器的第二面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一散热体邻接。
<13>根据<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容器的第一面对置的所述外壳的第一面上设有用于吸气或排气的孔。
<14>根据<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所述外壳的第一面、与所述容器的第二面对置的所述外壳的第二面、与所述外壳的第一面和所述外壳的第二面正交的所述外壳的第四面,
所述外壳的第四面之中与所述第一散热体的至少一部分邻接的位置上,设有用于进气或排气的孔。
<15>根据<1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散热体之间设置至少一个以上气流发生装置。
<16>根据<15>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外壳的第四面相对的所述外壳的第五面,
当设定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外壳第五面一方的端面与外壳第五面的距离为L1、所述第一散热体的外壳第五面一方的端面与外壳第五面的距离为L2时,满足以下距离关系,
L1≤L2。
<17>根据<16>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所述容器的第二面与所述外壳的第二面之间的距离为LA、所述容器的第三面与所述外壳的第三面之间的距离为LB、所述容器的第四面与所述外壳的第四面之间的距离为LC、所述容器的第五面与所述外壳的第五面之间的距离为LD时,满足以下距离关系,
LA≥LC且LA≥LD,
LB≥LC且LB≥LD。
<18>根据<1>至<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除了设有所述发热部的所述容器的第一面、所述容器的第二面及所述容器的第三面以外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所述容器的面上,设置辅助散热体。
<1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
光均化元件,用来均化从所述光源装置入射的光并射出该光;
图像显示元件,用来调制来自所述光均化元件的光以形成图像;以及,
投影光学系统,将所述图像放大投影到被投影面。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300光源装置
110、210、310容器
111~119、211~216、311~316容器的各个面
120、220、320外壳
121~126、221~226、321~326外壳的各个面
130、131~133、231~234、331a、331b、332、333散热部
141a、141b发光体
142a、142b受光体
143夹具
151~153、158、251~254、351a、351b、352、353受热板
159 热连接部件
160 光学部件
161 光学透镜
162 反射镜
164 光通道
165 像形成面板
166 投影系统
167、367a、367b电子基板
168空间
171a~171f、271b、271c、377、378吸排气口
173a~173f、273h、379a~379d气流发生装置
181~183、281~283、284a~284b、381a~381b、382、383散热体185、
186a~186b、187、387辅助散热体
292a~292b、294、391a~391b热输送部件

Claims (19)

1.一种收纳在外壳内部的光源装置,其中具有内部具备4个以上发热部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的第一面具备两个以上所述发热部,
所述容器的第二面与所述容器的第一面正交,具备一个以上所述发热部,
所述容器的第三面与所述容器的第一面正交,且与所述容器的第二面相对,具备一个以上所述发热部,
所述容器的第一面与一个以上第一散热体热连接,
所述容器的第二面与一个以上的第二散热体热连接,
所述容器的第三面与一个以上的第三散热体热连接,
所述第一散热体、所述第二散热体以及所述第三散热体均具备与所述外壳的第一面相对的面,从该面吸气或排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体、所述第二散热体以及所述第三散热体之中至少一个以上的散热体具有多个凹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体、所述第二散热体以及所述第三散热体之中至少一个以上的散热体具有多个散热板并排形成的散热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散热板形成为与所述容器的第一面不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散热体及所述第三散热体的所述散热板与所述第一散热体的所述散热板垂直,
在与所述容器的第二面相对的所述外壳的第二面上形成用于进气或排气的孔,
在与所述容器的第三面相对的所述外壳的第三面上形成用于进气或排气的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体具备与所述容器的第二面平行的散热板,
在与所述容器的第一面、所述容器的第二面及所述容器的第三面垂直的所述容器的第四面上形成用于吸气或排气的孔,
所述第二散热体及所述第三散热体具备与所述容器的第四面平行的散热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体,
设置在所述容器的第一面上的至少两个以上的所述发热部分别与不同的所述第一散热体热连接,至少其中任意一个发热部与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散热体热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容器的第一面配置的至少两个以上的所述发热部之中,一个以上的发热部是因发光而发热的发光发热部,剩下的一个以上的发热部是因接受光而发热的受光发热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容器的第二面配置的发热部之中,至少一个以上发热部因发光而发热,
沿着所述容器的第三面配置的发热部之中,至少一个以上发热部因接受光而发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体、所述第二散热体、所述第三散热体之中至少一个以上散热体通过接收来自发热部的热的受热部、以及传输所述受热部的热的热输送部件,与任意一个所述发热部热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热部具有凹凸形状或翅片形状的散热体,
所述热输送部件为热管。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散热体具有从发热部接受热的受热板,
所述受热板具备从与所述容器的第二面垂直的方向看时从所述容器的第二面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一散热体邻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容器的第一面对置的所述外壳的第一面上设有用于吸气或排气的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所述外壳的第一面、与所述容器的第二面对置的所述外壳的第二面、与所述外壳的第一面和所述外壳的第二面正交的所述外壳的第四面,
所述外壳的第四面之中与所述第一散热体的至少一部分邻接的位置上,设有用于进气或排气的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散热体之间设置至少一个以上气流发生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外壳的第四面相对的所述外壳的第五面,
当设定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外壳第五面一方的端面与外壳第五面的距离为L1、所述第一散热体的外壳第五面一方的端面与外壳第五面的距离为L2时,满足以下距离关系,
L1≤L2。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所述容器的第二面与所述外壳的第二面之间的距离为LA、所述容器的第三面与所述外壳的第三面之间的距离为LB、所述容器的第四面与所述外壳的第四面之间的距离为LC、所述容器的第五面与所述外壳的第五面之间的距离为LD时,满足以下距离关系,
LA≥LC且LA≥LD,
LB≥LC且LB≥LD。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除了设有所述发热部的所述容器的第一面、所述容器的第二面及所述容器的第三面以外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所述容器的面上,设置辅助散热体。
1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
光均化元件,用来均化从所述光源装置入射的光并射出该光;
图像显示元件,用来调制来自所述光均化元件的光以形成图像;以及,
投影光学系统,将所述图像放大投影到被投影面。
CN202310721335.1A 2022-07-01 2023-06-16 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3312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07391 2022-07-01
JP2023071793A JP2024006963A (ja) 2022-07-01 2023-04-25 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23-071793 2023-04-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31274A true CN117331274A (zh) 2024-01-02

Family

ID=89289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21335.1A Pending CN117331274A (zh) 2022-07-01 2023-06-16 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3127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65632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4172503B2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US8007114B2 (en) Small-sized projector with high heat dissipating efficiency
JP5354288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KR100691056B1 (ko) 광학장치 및 리어 프로젝터
JP4479784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6259282A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ユニットの冷却方法
JP5310625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4988912B2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CN110687739A (zh) 激光投影设备
JP4657242B2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4151546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3057754A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JP6515647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WO2019035282A1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08122472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0269674A (ja)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
JP2007041414A (ja) 電子機器
KR20140121525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7331274A (zh) 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JP2005338236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23107102A (ja) 冷却装置、光源装置、画像投射装置および波長変換装置
JP2005321525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24006963A (ja) 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09251370A (ja) プロジェ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