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06630A - 电动式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电动式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306630A CN117306630A CN202310716254.2A CN202310716254A CN117306630A CN 117306630 A CN117306630 A CN 117306630A CN 202310716254 A CN202310716254 A CN 202310716254A CN 117306630 A CN117306630 A CN 1173066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 fan
- heat exchanger
- flow path
- battery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0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9000010720 hydraulic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24 circul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0—Drives; Control devices
- E02F9/2058—Electric or electro-mechanical or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of vehicle sub-units
- E02F9/2091—Control of energy storage means for electrical energy, e.g. battery or capacit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0—Drives; Control devices
- E02F9/2058—Electric or electro-mechanical or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of vehicle sub-units
- E02F9/2062—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 E02F9/207—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type electric propulsion units, e.g. electric motors or generat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0—Drives; Control devices
- E02F9/2058—Electric or electro-mechanical or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of vehicle sub-units
- E02F9/2095—Control of electric, electro-mechanical or mechanical 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ventilators, electro-driven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利用机内有限的狭小空间且对电气安装件进行冷却(气冷)的电动式作业机械。作为电动式作业机械的液压挖掘机具备:电动马达;蓄积用于驱动电动马达的电力的蓄电池单元;从蓄电池单元供给电力的电气安装件;对从蓄电池单元通过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第1热交换器;由电动马达驱动而喷出工作油的液压泵;对工作油进行冷却的第2热交换器;具有旋转轴的风扇;以及分隔板。从上方观察,电气安装件位于风扇与蓄电池单元之间。第1热交换器及第2热交换器从旋转轴的方向观察与风扇重叠地定位,并在与旋转轴交叉的一个方向上相互偏离地定位。分隔板从上方观察位于第1热交换器及第2热交换器、与蓄电池单元之间,并横穿上述一个方向而定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式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各种电动式液压挖掘机等具备电动马达的回转作业机、电动式作业机械的方案。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回转作业机:设置有从散热器向蓄电池单元、电动马达、电气安装件等供给制冷剂的1个水冷路径而对电动马达等进行冷却。电气安装件中包括逆变器、DC/DC转换器等。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电动式液压挖掘机:分别具有用于对散热器、电动马达、逆变器等进行冷却的风扇;以及用于对油冷却器进行冷却的风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0807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1-1559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从蓄电池单元通过的制冷剂的冷却温度例如为比较低的40℃左右。另一方面,若电动马达及电气安装件发热,则其温度有可能变为上述冷却温度以上。因而,如专利文献1那样,关于由1个水冷路径对蓄电池单元、电动马达以及电气安装件进行冷却的系统,需要以制冷剂的冷却温度较低的蓄电池单元为基准而与蓄电池单元匹配地对电气安装件等进行冷却,所以,冷却系统变得过大。大型的冷却系统不适于设备的布局空间狭小的小型电动挖掘机。因此,关于小型的电动挖掘机,优选形成为如下机构:例如,对蓄电池单元进行水冷,另一方面,至少对电气安装件进行气冷。另外,如专利文献2那样,关于设置有2个用于对热交换器(散热器、油冷却器)进行冷却的风扇的结构,需要在挖掘机内确保2个风扇的配置空间。在该情况下,特别是关于设备的布局空间较小的小型电动式作业机械,有可能压缩蓄电池单元等其他部件的配置空间,从而难以装载足够容量的蓄电池单元。因此,关于小型电动式作业机械,期望实现还包含风扇在内的紧凑的布局。
但是,关于小型电动挖掘机,挖掘机内狭小,需要在对电气安装件进行气冷的系统的布局上花费工夫。另外,向散热器送风而对散热器进行冷却之后的风、与向油冷却器送风而对油冷却器进行冷却之后的风之间产生温差。这是因为:用于驱动液压致动器且返回至油冷却器的工作油的温度高于在散热器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因而,若对散热器进行冷却之后的风、与对油冷却器进行冷却之后的风混合,则混合风的温度高于对散热器进行冷却之后的风,因此,不适于设备的气冷的再次利用。因此,为了上述再次利用,期望使具有温差的风高效地分离。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利用内部的有限的狭小空间并且对电气安装件进行冷却(气冷)的电动式作业机械、以及能够容易实现紧凑的布局并且为了再次利用而使得具有温差的风高效地分离的电动式作业机械。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具备:电动马达;蓄电池单元,其蓄积用于驱动所述电动马达的电力;电气安装件,从所述蓄电池单元向该电气安装件供给所述电力;以及风扇,从上方观察,所述电气安装件位于所述风扇与所述蓄电池单元之间。另外,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具备:蓄电池单元;电动马达,其由从所述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驱动;第1热交换器,其对从所述蓄电池单元通过的制冷剂进行冷却;液压泵,其由所述电动马达驱动而喷出工作油;第2热交换器,其对所述工作油进行冷却;风扇,其具有旋转轴;以及分隔板,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观察,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与所述风扇重叠地定位,并且在与所述旋转轴交叉的一个方向上相互偏离地定位,从上方观察,所述分隔板位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之间,并且横穿所述一个方向而定位。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在电动式作业机械中,能够将风扇与蓄电池单元之间的有限的狭小空间有效用作电气安装件的配置空间,并且对电气安装件进行冷却(气冷),另外,能够容易地实现紧凑的布局,并且为了再次利用而使得具有温差的风高效地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电动式作业机械的一例的液压挖掘机的概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上述液压挖掘机的电气系统及液压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上述液压挖掘机的机仓内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上述机仓内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A部的立体图。
图6是从图5省略了风扇及壳体的图示的状态下的A部的立体图。
图7是从图6省略了散热器及油冷却器的图示的状态下的A部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上方观察上述液压挖掘机具备的导风部时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下方观察上述导风部时的立体图。
图10是以水平截面剖切上述导风部时的立体图。
图11是从下方观察收容有电动马达的状态下的上述导风部时的立体图。
图12是以通过电气安装件的截面剖切上述导风部的第1流路部时的剖视图。
图13是从右侧观察图4的A部时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上述液压挖掘机的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从右侧观察图4的A部时的侧视图。
图16是从图6省略了散热器及油冷却器的图示的状态下的A部的立体图。
图17是从上方观察上述液压挖掘机具备的导风部时的立体图。
图18是从下方观察上述导风部时的立体图。
图19是以水平截面剖切上述导风部时的立体图。
图20是从下方观察收容有电动马达的状态下的上述导风部时的立体图。
图21是以通过电气安装件的截面剖切上述导风部的第1流路部时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上述液压挖掘机的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液压挖掘机(电动式作业机械);53…蓄电池单元;61…电动马达;63…逆变器(电气安装件、第2电气安装件);63F…第2散热部;66…DC-DC转换器(电气安装件、第1电气安装件);66F…第1散热部;71…液压泵;73…液压致动器;91…风扇;92…散热器(第1热交换器);93…油冷却器(第2热交换器);100…导风部;100P…第1开口部;110…第1流路部;111P…第1壁部;111Q…第2壁部;112…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第1部分开口);113…第1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第2开口部);120…第2流路部;122…第2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第2部分开口);123…第2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第3开口部);130…分隔板;130A…端部;CA…旋转轴;EQ…电气安装件;EQ1…第1电气安装件;EQ2…第2电气安装件;RV…重叠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电动式作业机械〕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作为电动式作业机械的一例的液压挖掘机(电动挖掘机)1的概要结构的侧视图。液压挖掘机1具备下部行驶体2、作业机3以及上部回转体4。
在此,如下那样定义方向。就坐于上部回转体4的驾驶坐席41a的操作员(操纵者、驾驶员)朝向正面的方向设为前方,其相反方向设为后方。因此,在上部回转体4相对于下部行驶体2未回转的状态(回转角度为0°)下,上部回转体4的前后方向与下部行驶体2前进后退的方向一致。另外,从就坐于驾驶坐席41a的操作员观察时的左侧设为“左”,右侧设为“右”。此外,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垂直的重力方向设为上下方向,重力方向的上游侧设为“上”,下游侧设为“下”。图中以上部回转体4相对于下部行驶体2未回转的状态示出液压挖掘机1。另外,在图中,根据需要,以符号“F”表示前方,以符号“B”表示后方,以符号“R”表示右侧,以符号“L”表示左侧,以符号“U”表示上方,以符号“D”表示下方。
下部行驶体2具备左右一对的履带21和左右一对的行驶马达22。各行驶马达22为液压马达。左右的行驶马达22分别对左右的履带21进行驱动而能够使液压挖掘机1前进后退。在下部行驶体2设置有用于进行整地作业的刮板23、以及刮板缸23a。刮板缸23a为使刮板23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液压缸。
作业机3具备动臂31、斗杆32以及铲斗33。独立地对动臂31、斗杆32以及铲斗33进行驱动而能够进行砂土等的挖掘作业。
动臂31利用动臂缸31a而转动。动臂缸31a的基端部支承于上部回转体4的前部,并且伸缩自如地活动。斗杆32利用斗杆缸32a而转动。斗杆缸32a的基端部支承于动臂31的末端部,并且伸缩自如地活动。铲斗33利用铲斗缸33a而转动。铲斗缸33a的基端部支承于斗杆32的末端部,并且伸缩自如地活动。动臂缸31a、斗杆缸32a以及铲斗缸33a由液压缸构成。
上部回转体4位于下部行驶体2的上方,并借助回转轴承(未图示)以能够回转的方式设置于下部行驶体2。在上部回转体4配置有操纵部41、回转框架42(机体框架)、回转马达43、机仓44等。上部回转体4通过作为液压马达的回转马达43的驱动而借助回转轴承进行回转。
在上部回转体4配置有液压泵71(参照图2)。液压泵71由机仓44内部的电动马达61(参照图2)驱动。液压泵71向液压马达(例如左右的行驶马达22、回转马达43)、以及液压缸(例如刮板缸23a、动臂缸31a、斗杆缸32a、铲斗缸33a)供给工作油(压力油)。从液压泵71供给工作油而驱动的液压马达及液压缸一并称为液压致动器73(参照图2)。
在操纵部41配置有驾驶坐席41a。在驾驶坐席41a的周围配置有各种杆41b。操作员就坐于驾驶坐席41a对杆41b进行操作而使得液压致动器73进行驱动。由此,能够进行下部行驶体2的行驶、基于刮板23的整地作业、基于作业机3的挖掘作业、上部回转体4的回转等。
在上部回转体4配置有蓄电池单元53。即,液压挖掘机1具备蓄电池单元53。蓄电池单元53例如由锂离子蓄电池单元构成,蓄积用于驱动电动马达61的电力。蓄电池单元53可以使得多个蓄电池实现单元化而构成,也可以由单个蓄电池单格构成。另外,在上部回转体4设置有未图示的供电口。上述供电口与作为外部电源的商用电源51借助供电线缆52而连接。由此,能够对蓄电池单元53进行充电。
在上部回转体4还设置有铅蓄电池54。铅蓄电池54输出低电压(例如12V)的直流电压。来自铅蓄电池54的输出作为控制电压例如向系统控制器67(参照图2)、风扇91(参照图5)的驱动部等供给。
液压挖掘机1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并用液压致动器73等液压设备、以及由电力驱动的致动器。作为由电力驱动的致动器,例如,存在电动行驶马达、电动缸、电动回转马达。
〔2.电气系统及液压系统的结构〕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液压挖掘机1的电气系统及液压系统的结构的框图。液压挖掘机1具备电动马达61、充电器62、逆变器63、PDU(Power Drive Unit)64、接线盒65、DC-DC转换器66以及系统控制器67。系统控制器67由还称为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的电子控制单元构成,进行液压挖掘机1的各部分的电气控制。
电动马达61利用从蓄电池单元53借助接线盒65及逆变器63供给的电力而驱动。电动马达61由永久磁铁马达或感应马达构成。电动马达61配置于回转框架42上。
充电器62(也称为供电器)将从图1所示的商用电源51经由供电线缆52供给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逆变器63将从蓄电池单元53供给的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并向电动马达61供给。由此,电动马达61进行旋转。基于从系统控制器67输出的旋转指令而进行从逆变器63向电动马达61的交流电压(电流)的供给。
PDU64为对内部的蓄电池继电器进行控制而控制蓄电池单元53的输入输出的蓄电池控制单元。接线盒65构成为包括充电器继电器、逆变器继电器、熔断器等。从上述充电器62输出的电压经由接线盒65及PDU64而向蓄电池单元53供给。另外,从蓄电池单元53输出的电压经由PDU64及接线盒65而向逆变器63供给。
DC-DC转换器66将从蓄电池单元53经由接线盒65供给的高电压(例如300V)的直流电压降压为低电压(例如12V)。从DC-DC转换器66输出的电压与来自铅蓄电池54的输出相同地向系统控制器67、风扇91的驱动部等供给。
DC-DC转换器66及逆变器63均为将从蓄电池单元53供给的电压转换为所期望的电压的电气安装件EQ。此外,在需要相互区别上述电气安装件EQ的情况下,也将DC-DC转换器66称为第1电气安装件EQ1、且将逆变器63称为第2电气安装件EQ2。即,液压挖掘机1具备从蓄电池单元53供给电力的电气安装件EQ。电气安装件EQ包括:由DC-DC转换器66构成的第1电气安装件EQ1;以及由逆变器63构成的第2电气安装件EQ2。
多个液压泵71与电动马达61的旋转轴(输出轴)连接。多个液压泵71包括可变容量型泵及固定容量型泵。图2中作为例子而仅示出1个液压泵71。各液压泵71与收容(贮存)工作油的工作油箱74连接。若利用电动马达61驱动液压泵71,则工作油箱74内的工作油经由控制阀72而向液压致动器73供给。由此,液压致动器73进行驱动。控制阀72为对向液压致动器73供给的工作油的流动方向及流量进行控制的方向切换阀。这样,液压挖掘机1具备:由电动马达61驱动的液压泵71;以及利用从液压泵71供给的工作油而驱动的液压致动器73。
〔3.机仓内的结构〕
图3是示出液压挖掘机1的机仓44内的整体结构的后方立体图。图4是示出机仓44内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蓄电池单元53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于回转框架42上。各蓄电池单元53沿左右方向定位。4个蓄电池单元53在回转框架42上配置成比后方中央更靠向左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的2个蓄电池单元53相对于前方的2个蓄电池单元53偏向右侧、即回转框架42的中央侧而定位。此外,后方的2个蓄电池单元53中位于最后部的蓄电池单元53比位于其前方的蓄电池单元53还偏向右侧而定位。由此,将多个蓄电池单元53高效地配置于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半圆形的回转框架42的后端缘附近的有限的狭小空间(参照图4)。此外,蓄电池单元53的数量及配置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例子。
多个蓄电池单元53一体地支承于回转框架42上。更详细而言,多个蓄电池单元53由上板81和下板82从上下方向夹持(参照图3)。上板81和下板82利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结部件83而在多个部位连结。上板81与连结部件83的连结、以及下板82与连结部件83的连结例如通过螺栓紧固而进行。下板82由支承部84以防振的方式支承于回转框架42上。此外,支承部84的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图3及图4所示的位置,可以适当变更。
作为驾驶坐席41a的底座的座椅支架85位于上板81与驾驶坐席41a(参照图1)之间。此外,为了方便,图3及图4中仅示出座椅支架85的一部分。
在回转框架42上、且在蓄电池单元53的右侧配置有上述电动马达61(参照图2)、液压泵71等。以下,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图5是图4的A部的立体图。此外,图4的A部在此是指:机仓44内位于处在最前方的蓄电池单元53的右侧的部分。如该图所示,液压挖掘机1具备风扇91。风扇9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90。壳体90为框形,左侧及右侧开口。风扇91的旋转轴CA沿左右方向定位。即,风扇91具有从上方观察朝向蓄电池单元53延伸的旋转轴CA(参照图4)。上述液压泵71位于风扇91(壳体90)的下方。液压泵71借助液压软管H而与工作油箱74(参照图2)连接。
在壳体90的左侧、即壳体90与蓄电池单元53之间配置有导风部100。此外,在后面详细叙述导风部100。如图3及图5所示,上述逆变器63及DC-DC转换器66等电气安装件EQ安装于导风部100(特别是后面叙述的第1流路部110)。
在图5中,在风扇91(壳体90)及液压泵71的后侧配置有上述充电器62。充电器62借助安装支柱62a等而支承于回转框架42。
图6示出了从图5省略风扇91及壳体90的图示的状态下的A部的立体图。液压挖掘机1还具备散热器92和油冷却器93。散热器92为借助配管而与图3等所示的蓄电池单元53连接的第1热交换器,对从蓄电池单元53通过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在散热器92通过热交换对制冷剂进行冷却并从散热器92向蓄电池单元53供给上述制冷剂,由此能够对蓄电池单元53进行冷却(水冷)。上述制冷剂例如为冷却水。
油冷却器93为借助液压泵71及液压致动器73(参照图2)等而与循环的油路连接的第2热交换器。油冷却器93通过热交换而对基于液压泵71的驱动在上述油路流动的工作油进行冷却。油冷却器93相对于散热器92偏向左侧(蓄电池单元53侧)而定位、且偏向前方而定位。此外,油冷却器93可以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散热器92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说,油冷却器93可以与散热器92沿前后方向排列定位。
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在图5的壳体90的内部借助支柱等而被支承。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位于风扇91与导风部100之间。因此,风扇91相对于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而位于导风部100的相反侧。
图7及图16示出了从图6省略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的图示的状态下的A部的立体图。液压挖掘机1具备导风部100。导风部100包括第1流路部110和第2流路部120。基于风扇91的驱动而产生的风从第1流路部110及第2流路部120通过。以下,对导风部100进行详细说明。
图8及图17是从上方观察导风部100时的立体图。图9及图18是从下方观察导风部100时的立体图。图10及图19是以水平截面剖切图8及图17所示的导风部100时的立体图。此外,为了方便,图8以后的图中省略了上述电气安装件EQ的图示。
导风部100的第1流路部110具有第1流路主体部111、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12以及第1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13。第1流路主体部111的内部为空腔。基于风扇91的驱动而产生的风的一部分从第1流路主体部111的内部通过。第1流路主体部111只要为具有供风通过的空腔的形状即可,其形状并未特别限定。
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12为在第1流路主体部111形成于供上述风流动的流路方向的一端部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12形成为半圆形,但是,其形状并未特别限定。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12朝向相对于第1流路主体部111而位于右侧的散热器92(参照图6)开口。即,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12处于与散热器92面对的位置。因此,也可以说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12为在第1流路部110位于散热器92侧的一端部的第1部分开口。
第1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13为在第1流路主体部111形成于供上述风流动的流路方向的另一端部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及图17所示,第1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13形成为矩形形状,但是,其形状并未特别限定。第1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13朝向下方开口。也可以说第1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13为在第1流路部110位于作为第1部分开口的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12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的第2开口部。
上述第1流路主体部111包括第1壁部111P和第2壁部111Q。第1壁部111P与风扇91的旋转轴CA相交地定位。第1壁部111P在旋转轴CA方向上位于第1流路主体部111的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12的相反侧,并相对于旋转轴CA倾斜(参照图12)。上述DC-DC转换器66、即第1电气安装件EQ1保持于第1壁部111P(参照图4、图12)。
第2壁部111Q相对于第1壁部111P而位于液压挖掘机1的后侧。第2壁部111Q沿着风扇91的旋转轴CA定位。上述逆变器63、即第2电气安装件EQ2保持于第2壁部111Q(参照图4)。此外,还可以形成为:第1电气安装件EQ1保持于第2壁部111Q、且第2电气安装件EQ2保持于第1壁部111P。
导风部100的第2流路部120包括第2流路主体部121、第2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22以及第2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23。第2流路主体部121的内部为空腔。基于风扇91的驱动而产生的风的一部分从第2流路主体部121的内部通过。第2流路主体部121只要为具有供风通过的空腔的形状即可,其形状并未特别限定。
第2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22为在第2流路主体部121形成于供上述风流动的流路方向的一端部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22由半圆形形成,但是,其形状并未特别限定。第2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22朝向相对于第2流路主体部121而位于右侧的油冷却器93(参照图6)开口。即,第2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22处于与油冷却器93面对的位置。因此,也可以说第2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22为在第2流路部120位于油冷却器93侧的一端部的第2部分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22为与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12连续地连结而形成1个圆的形状(参照图8及图17)。因此,若将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12与第2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22一并设为第1开口部100P,则可以说导风部100具有第1开口部100P。而且,可以说第1开口部100P具有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12作为第1部分开口,并具有第2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22作为第2部分开口。此外,第2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22和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12也可以分别形成为封闭的形状且彼此分离。
第2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23为在第2流路主体部121形成于供上述风流动的流路方向的另一端部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及图17所示,第2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23大体形成为矩形形状,但是,其形状并未特别限定。第2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23朝向下方开口。也可以说第2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23为在第2流路部120位于作为第2部分开口的第2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22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的第3开口部。
因而,也可以说导风部100具有第1开口部100P、作为第2开口部的第1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13以及作为第3开口部的第2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23。
导风部100还包括分隔板130。即,液压挖掘机1具备分隔板130。分隔板130为对第1流路部110的第1流路主体部111、与第2流路部120的第2流路主体部121进行分隔的分隔壁。也就是说,第1流路主体部111及第2流路主体部121共享分隔板130作为分隔壁。如图4所示,从上方观察,分隔板130位于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与蓄电池单元53之间。另外,如图10及图19所示,分隔板130从右侧朝向左侧延伸之后、朝向左斜前方弯曲地延伸。即,分隔板130横穿与风扇的旋转轴CA(参照图4)交叉的一个方向、且是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相互偏离地定位的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后方向)而定位。利用这样的分隔板130而能够避免在第1流路主体部111的内部流动的风、与在第2流路主体部121的内部流动的风在导风部100的内部相互混合。
上述电动马达61(参照图7及图1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1流路部110的内部。图20是从下方观察将电动马达61收容至第1流路部110的状态下的导风部100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马达61位于第1流路部110的第1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13,并横穿第1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13。因此,电动马达61的一部分配置于第1流路部110的内部。此外,整个电动马达61可以配置于第1流路部110的内部。电动马达61的输出轴61a穿过设置于第1流路主体部111的贯通孔111a并与液压泵71(参照图5等)的输入轴连结。
接下来,参照图4~图20对基于风扇91的驱动而产生的风(冷却风)的流动、以及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
使风扇91以旋转轴CA为中心旋转而从液压挖掘机1的外部向机仓44的内部吸入空气。此外,从外部吸入空气的风扇91的驱动形式在此也称为“吸入型”。吸入至机仓44的内部的空气在壳体90的内部从右侧朝向左侧流动。
更详细而言,由风扇91从外部吸入的风的一部分在壳体90内横穿散热器92而流动。也就是说,上述风的一部分在壳体90内穿过散热器92的间隙而流动、或者以越过散热器92的方式沿着散热器92的表面流动。由此,散热器92得以冷却。换言之,在散热器92流动的制冷剂通过热交换而被冷却。
另外,由风扇91吸入的风的剩余部分在壳体90内横穿油冷却器93而流动。也就是说,上述风的剩余部分在壳体90内穿过油冷却器93的间隙而流动、或者以越过油冷却器93的方式沿着油冷却器93的表面流动。由此,油冷却器93得以冷却。换言之,在油冷却器93流动的工作油通过热交换而被冷却。
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风(蔓延过散热器92的风)、以及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之后的风(蔓延过油冷却器93的风)朝向导风部100的第1流路部110及第2流路部120流动。
在此,如图8及图17所示,关于导风部100,第1流路部110及第2流路部120由分隔板130区隔开。而且,在第1流路部110的一端部具有朝向散热器92(参照图6)开口的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12。由此,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风经由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12而进入第1流路部110(第1流路主体部111)的内部。在第1流路部110的内部流动的风此后经由第1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13而向下方排出。图17的箭头W1表示在第1流路部110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风的流动方向(路径)。
另外,在第2流路部120的一端部具有朝向油冷却器93开口的第2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22。由此,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之后的风经由第2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22而进入第2流路部120(第2流路主体部121)的内部。在第2流路部120的内部流动的风此后经由第2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23而向下方排出。图8及图17的箭头W2表示在第2流路部120中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之后的风的流动方向(路径)。
然而,用于驱动液压致动器73(参照图2)的高温(例如90℃左右)的工作油进行循环并返回至油冷却器93。与此相对,在散热器92流动的冷却水例如为40℃左右,温度比在油冷却器93流动的工作油低。因此,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风与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之后的风相比,温度较低。这意味着:在第1流路部110流动的风(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风)的温度较低,在第2流路部120流动的风(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之后的风)的温度较高。
因而,如图3及图4所示那样将逆变器63及DC-DC转换器66等电气安装件EQ安装于第1流路部110、或者如图11及图20所示那样将电动马达61配置于第1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13,由此能够将在第1流路部110流动的温度较低的风用于电气安装件EQ及电动马达61等发热部件的冷却(气冷)。另外,能够将在第2流路部120流动的温度较高的风保持原样(不与发热部件接触)而经由第2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23向外部排出。
如上,从风扇91的旋转轴CA的方向观察,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与风扇91重叠地定位,所以,能够通过1个风扇91的驱动而使得风与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的双方接触。因此,如与各个热交换器对应地设置多个风扇的情况那样,多个风扇不会压缩蓄电池单元等其他部件的配置空间。其结果,能够容易地实现适合于小型的电动式液压挖掘机1的紧凑的布局。
另外,利用分隔板130而将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与蓄电池单元53之间的空间分离为一个方向(例如前后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由此,能够利用分隔板130使得具有温差的风高效地分离,并将其向各个空间引导。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上述一个方向的一侧配置有第1流路部110,在第1流路部110安装有电气安装件EQ,或者在第1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13配置有电动马达61,由此能够使得利用分隔板130分离的具有温差的风中的一方(也就是说,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温度较低的风)与电气安装件EQ等发热部件接触而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也就是说,能够将具有温差的风中的一方再次用于发热部件的冷却。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使用1个风扇91作为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的冷却用的风扇,由此能够实现紧凑的布局。另外,能够利用分隔板130使得具有温差的风高效地分离,以便将其再次用于发热部件的冷却。
关于液压挖掘机1具备利用分隔板130使得流路分离的第1流路部110及第2流路部120的结构,根据将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风、以及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之后的风分别高效地送入第1流路部110及第2流路部120的观点,第1流路部110及第2流路部120优选如下所述那样定位。即,优选地,如图4所示,从上方观察,第1流路部110在由所述分隔板分离的上述一个方向的一侧(例如前后方向的后侧)位于散热器92与蓄电池单元53之间。另外,优选地,从上方观察,第2流路部120在由分隔板130分离的上述一个方向的另一侧(例如前后方向的前侧)位于油冷却器93与蓄电池单元53之间。
另外,根据紧凑地构成导风部100而获得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观点,优选地,使第1流路部110、第2流路部120以及分隔板130实现一体化。根据这样的观点,优选地,液压挖掘机1具备对分隔板130进行保持的导风部100,该导风部100具有第1流路部110及第2流路部120。
根据将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风以及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之后的风导向导风部100的内部、且将上述具有温差的风通过各自的流路向机外排出的观点,优选地,导风部100具有上述第1开口部100P、作为第2开口部的第1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13、以及作为第3开口部的第2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23。而且,优选地,第1开口部100P具有:作为第1部分开口的第1流路一端部侧开口部112,其在第1流路部110位于散热器92侧的一端部;以及作为第2部分开口的第2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23,其在第2流路部120位于油冷却器93侧的一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DC-DC转换器66及逆变器63保持于导风部100(特别是第1壁部111P及第2壁部111Q)。如图4所示,导风部100在旋转轴CA的方向上位于风扇91与蓄电池单元53之间。因此,从上方观察,电气安装件EQ位于风扇91与蓄电池单元53之间。
关于该结构,能够使来自风扇91的风与电气安装件EQ接触而对电气安装件EQ进行冷却(气冷)。因此,能够将风扇91与蓄电池单元53之间的有限的狭小空间有效用作电气安装件EQ的配置空间,并且能够对电气安装件EQ进行冷却(气冷)。
特别地,根据将风扇91与蓄电池单元53之间的空间有效用作多个电气安装件EQ(第1电气安装件EQ1、第2电气安装件EQ2)的配置空间、且使风扇91的风与多个电气安装件EQ接触而一次性地(高效地)进行冷却的观点,优选地,多个电气安装件EQ如下所述那样定位。即,优选地,从上方观察,作为电气安装件EQ的第1电气安装件EQ1及第2电气安装件EQ2相互偏离地定位。例如,优选地,如图4所示,第1电气安装件EQ1相对于第2电气安装件EQ2偏向液压挖掘机1的前方而定位。
另外,根据利用基于风扇91的旋转而产生的、与第1壁部111P接触的冷却风以及沿着第2壁部111Q流动的冷却风的双方而高效地对多个电气安装件EQ进行冷却的观点,优选地,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第1电气安装件EQ1保持于第1壁部111P,第2电气安装件保持于第2壁部111Q。
图12及图20是以从电气安装件EQ通过的截面剖切导风部100的第1流路部110时的剖视图。此外,图12及图20中示出了作为电气安装件EQ的DC-DC转换器66(第1电气安装件EQ1)。上述电动马达61相对于蓄电池单元53而位于风扇91侧。根据将风扇91与蓄电池单元53之间的空间、且是电动马达61的上方的狭小空间有效用作电气安装件EQ的配置空间的观点,优选地,电气安装件EQ位于比电动马达61更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根据使在第1流路部110流动的风、即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温度较低的风与电气安装件EQ接触而可靠地对电气安装件EQ进行冷却的观点,优选地,电气安装件EQ保持(安装)于第1流路部110。
在此,作为电气安装件EQ的DC-DC转换器66、即第1电气安装件EQ1具有第1散热部66F。第1散热部66F例如由散热片构成。根据使低温的风(来自风扇91的冷却风)与第1散热部66F接触而提高第1电气安装件EQ1的冷却效率的观点,优选地,第1散热部66F相对于第1壁部111P而位于风扇91侧。也就是说,优选地,以使得第1散热部66F位于第1流路部110的内部的方式将第1电气安装件EQ1安装(埋入)于第1流路部110。
此外,关于散热部位于第1流路部110的内部的结构,还能够应用于作为电气安装件EQ的逆变器63。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关于逆变器63具有散热部63F的构结构,根据提高冷却效率的观点,优选地,以使得散热部63F位于第1流路部110的内部的方式将逆变器63安装(埋入)于第1流路部110。
根据将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温度较低的风可靠地有效用于电动马达61的冷却(气冷)的观点,优选地,如图11、图12、图20及图21所示,电动马达6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1流路部110的内部。另外,根据迅速地排出对电动马达61进行冷却之后的风的观点,优选地,电动马达61位于作为第2开口部的第1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13。此外,电动马达61还可以位于比第1流路另一端部侧开口部113更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为了提高配置于第1流路部110的电气安装件EQ的冷却效率,优选地,使得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温度较低的风以及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之后的温度较高的风不在分隔板130的上游侧混合而将导向第1流路部110的风(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风)的温度维持为低温。根据该观点,优选地,如图4等所示,风扇91相对于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而位于分隔板130的相反侧。而且,优选地,风扇91朝向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送风。关于该结构,通过来自风扇91的送风而对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分别进行冷却之后的风大体上直接导向由分隔板130分离的2个空间(第1流路部110及第2流路部120的内部)。也就是说,在减少双方的风在分隔板130的上游侧混合的情况的状态下,分别导向上述2个空间。
另外,如图4所示,作为电气安装件EQ的逆变器63、即第2电气安装件EQ2具有第2散热部63F。第2散热部63F例如由散热片构成。根据使低温的风(来自风扇91的冷却风)以蔓延的方式与第2散热部63F接触而可靠地对第2电气安装件EQ2进行冷却的观点,优选地,第2散热部63F相对于第2壁部111Q而位于风扇91的旋转轴CA侧。也就是说,优选地,以使得第2散热部63F位于第1流路部110的内部的方式将第2电气安装件EQ2安装(埋入)于第1流路部1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6所示,散热器92配置成与风扇91对置。若能够将基于风扇91的驱动而产生的用于散热器92的冷却的风用于电气安装件EQ的冷却,则能够省略对电气安装件EQ进行冷却的专用的风扇的设置。根据以省略上述专用的风扇的设置的简单结构(以较少的部件件数)对电气安装件EQ进行冷却的观点,优选地,从上方观察,电气安装件EQ位于蓄电池单元53与散热器92之间。
图13及图15是从右侧、即风扇91的旋转轴CA的方向观察图4的A部时的侧视图。根据通过1个风扇91的驱动而同时对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的观点,优选地,从风扇91的旋转轴CA的方向观察,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与风扇91重叠地定位、即与风扇91对置地配置。另外,如图6及图15所示,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在与旋转轴CA交叉的一个方向(例如前后方向)上相互偏离地定位。此外,散热器92和油冷却器93还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偏离地定位。
此外,上述电动马达61以在输出轴61a(参照图11及图20)延伸的方向(左右方向)上与液压泵71连结的状态支承于底板86。底板86借助防振部件87而支承于回转框架42(参照图3等)上。由此,电动马达61及液压泵71以防振的方式支承于回转框架42上。
根据容易实现适合于小型的液压挖掘机1的紧凑的布局的观点,优选地,如图4及图6所示,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在与旋转轴CA交叉的一个方向(例如前后方向)上相互偏离地定位。此外,散热器92和油冷却器93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偏离地定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风扇91的驱动而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风导向由分隔板130分离的一个空间(第1流路部110的内部)。另一方面,通过风扇91的驱动而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之后的风导向由分隔板130分离的另一个空间(第2流路部120的内部)。由此,能够将导向任一空间的冷却风再次用于电气安装件EQ的冷却。此时,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风的温度低于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之后的风的温度,所以,优选将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风再次用于电气安装件EQ的冷却。
这样,根据将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风以及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之后的风以导向上述2个空间的方式可靠地分离的观点,优选地,如图4所示,从上方观察,分隔板130位于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与蓄电池单元53之间,并且横穿上述一个方向(例如前后方向)而定位。
此外,分隔板130的风扇91侧的端部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并未特别限定。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关于散热器92与油冷却器93在旋转轴CA方向上重叠的配置,优选地,上述端部与散热器92和油冷却器93的重叠部分对置地定位。另一方面,关于散热器92与油冷却器93在旋转轴CA方向上不重叠的配置(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配置),优选地,上述端部与散热器92和油冷却器93的边界对置地定位。
另外,为了提高配置于第1流路部110的电气安装件EQ的冷却效率,优选地,使得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温度较低的风以及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之后的温度较高的风不在分隔板130的上游侧混合而将导向第1流路部110的风(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风)的温度维持为低温。根据该观点,优选地,如图4所示,风扇91相对于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而位于送风方向的上游侧。也就是说,优选地,风扇91相对于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而位于蓄电池单元53的相反侧。关于这样的风扇91的配置,朝向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送风而分别对其进行冷却的风大体上直接导向由分隔板130分离的2个空间(第1流路部110及第2流路部120的内部)。也就是说,在减少双方的风在分隔板130的上游侧混合的情况的状态下,分别导向上述2个空间。
图14及图22是示出吸入型的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此外,为了方便,图14中省略了导风部100的第1流路部110的图示。如该图所示,风扇91可以相对于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而位于导风部100侧、即蓄电池单元53(参照图4等)侧。即便是这样的风扇91的配置,通过风扇91的驱动在左右方向上从右侧(相对于风扇91从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侧)吸入机外的空气而能够对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这一点也没有改变。另外,将利用风扇91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的风以及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的风导向分隔板130侧、且使得导向由分隔板130分离的一个空间的风(例如用于散热器92的冷却的风)与电气安装件EQ接触而能够对电气安装件EQ进行冷却这一点没有改变。
但是,关于该结构,通过风扇91的驱动而从外部吸入空气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的风、以及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的风横穿风扇91而朝向分隔板130流动。由于风扇91进行旋转,所以,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的风和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的风有可能在横穿风扇91之后(在分隔板130的近前侧)混合。关于这一点,优选地,如图4等所示,风扇91相对于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而位于分隔板130的相反侧(蓄电池单元53的相反侧)。
从上方观察,根据使风扇91的风与位于蓄电池单元53与风扇91之间的电气安装件EQ接触而可靠地对电气安装件EQ进行冷却的观点,优选地,如图4等所示,从上方观察,风扇91朝向蓄电池单元53侧而定位。
特别地,根据以吸入型的结构获得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观点,优选地,从上方观察,风扇91朝向蓄电池单元53的方向输送空气。
关于使散热器92与油冷却器93在与旋转轴CA相交的一个方向(例如前后方向)上的总宽度缩小而紧凑地配置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这一点,优选地,如图15等所示,使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从旋转轴CA方向观察)的局部重叠而定位。
另外,根据通过1个风扇91的驱动而同时可靠地对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的观点,优选地,从旋转轴CA的方向观察,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与风扇91重叠地定位、即与风扇91对置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分隔板130的风扇91侧的端部130A(参照图4、图19)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并未特别限定。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关于散热器92与油冷却器93在旋转轴CA方向上重叠地定位的结构,根据提高使得对散热器92进行冷却之后的风与对油冷却器93进行冷却之后的风分离的效率的观点,优选地,分隔板130的风扇91侧的端部130A在旋转轴CA的方向上与散热器92及油冷却器93的重叠区域RV(参照图4)对置地定位。此外,关于散热器92与油冷却器93在旋转轴CA的方向上不重叠的配置(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配置),端部130A只要与散热器92和油冷却器93的边界对置地定位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导风部100用于吸入型的结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导风部100用于喷出型的结构。喷出型是指:通过风扇91的驱动而使得机仓44内部的空气向外部喷出的风扇91的驱动形式。但是,关于喷出型,需要使散热器92和油冷却器93的配置与吸入型相反,或者使配置电气安装件EQ及电动马达61等发热部件的流路部与吸入型相反。在任何情况下,关于喷出型,发热部件只要配置于第2流路部120即可。
〔4.补充〕
如上,作为电动式作业机械,列举作为建筑机械的液压挖掘机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电动式作业机械并不限定于液压挖掘机1,也可以为轮式装载机等其他建筑机械。另外,电动式作业机械还可以为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
〔5.附记〕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液压挖掘机1也可以表现为以下附记所示的电动式作业机械。
附记(1)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具备:
电动马达;
蓄电池单元,其蓄积用于驱动所述电动马达的电力;
电气安装件,从所述蓄电池单元向该电气安装件供给所述电力;以及
风扇,
从上方观察,所述电气安装件位于所述风扇与所述蓄电池单元之间。
关于附记(2)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1)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电动马达相对于所述蓄电池单元而位于所述风扇侧,
所述电气安装件位于比所述电动马达更靠上方的位置。
关于附记(3)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1)或(2)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电气安装件包括第1电气安装件和第2电气安装件,
从上方观察,所述第1电气安装件及所述第2电气安装件相互偏离地定位。
关于附记(4)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3)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风扇具有从上方观察朝向所述蓄电池单元延伸的旋转轴,
所述第1电气安装件保持于与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相交地定位的第1壁部,
所述第2电气安装件保持于沿着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而定位的第2壁部。
关于附记(5)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4)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第1电气安装件具有第1散热部,
所述第1散热部相对于所述第1壁部而位于所述风扇侧。
关于附记(6)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4)或(5)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第2电气安装件具有第2散热部,
所述第2散热部相对于所述第2壁部而位于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侧。
关于附记(7)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1)~附记(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电动式作业机械还具备对从所述蓄电池单元通过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第1热交换器,
所述第1热交换器配置成与所述风扇对置,
从上方观察,所述电气安装件位于所述蓄电池单元与所述第1热交换器之间。
关于附记(8)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7)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电动式作业机械还具备:
液压泵,其由所述电动马达驱动;
液压致动器,其由从所述液压泵供给的工作油驱动;
第2热交换器,其对所述工作油进行冷却;以及
分隔板,
所述第1热交换器和所述第2热交换器在与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交叉的一个方向上相互偏离地定位,
从上方观察,所述分隔板位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之间,并且横穿所述一个方向而定位。
关于附记(9)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8)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配置成与所述风扇对置。
关于附记(10)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9)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风扇相对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而位于所述蓄电池单元的相反侧。
关于附记(11)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9)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风扇相对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而位于所述蓄电池单元侧。
关于附记(12)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1)~附记(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从上方观察,所述风扇朝向所述蓄电池单元侧而定位。
关于附记(13)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1)~附记(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从上方观察,所述风扇朝向所述蓄电池单元的方向输送空气。
附记(14)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具备:
蓄电池单元;
电动马达,其由从所述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驱动;
第1热交换器,其对从所述蓄电池单元通过的制冷剂进行冷却;
液压泵,其由所述电动马达驱动而喷出工作油;
第2热交换器,其对所述工作油进行冷却;
风扇,其具有旋转轴;以及
分隔板,
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观察,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与所述风扇重叠地定位,并且在与所述旋转轴交叉的一个方向上相互偏离地定位,
从上方观察,所述分隔板位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之间,并且横穿所述一个方向而定位。
关于附记(15)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14)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电动式作业机械还具备利用所述分隔板使得流路分离的第1流路部及第2流路部,
从上方观察,所述第1流路部在由所述分隔板分离的所述一个方向的一侧位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之间,
从上方观察,所述第2流路部在由所述分隔板分离的所述一个方向的另一侧位于所述第2热交换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之间。
关于附记(16)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15)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电动式作业机械还具备对所述分隔板进行保持的导风部,
所述导风部具有所述第1流路部及所述第2流路部。
关于附记(17)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16)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导风部具有第1开口部、第2开口部以及第3开口部,
所述第1开口部具有第1部分开口及第2部分开口,
所述第1部分开口在所述第1流路部位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侧的一端部,
所述第2部分开口在所述第2流路部位于所述第2热交换器侧的一端部,
所述第2开口部在所述第1流路部位于所述第1部分开口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
所述第3开口部在所述第2流路部位于所述第2部分开口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
关于附记(18)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17)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电动式作业机械还具备电气安装件,从所述蓄电池单元向该电气安装件供给所述电力,
所述电气安装件保持于所述第1流路部。
关于附记(19)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17)或附记(18)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电动马达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1流路部的内部。
关于附记(20)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19)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电动马达位于所述第1流路部的所述第2开口部。
关于附记(21)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14)~附记(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风扇相对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而位于所述分隔板的相反侧。
关于附记(22)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21)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风扇朝向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送风。
关于附记(23)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14)~附记(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以局部重叠的方式定位。
关于附记(24)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在附记(23)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的基础上,
所述分隔板的所述风扇侧的端部在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与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的重叠区域对置地定位。
附记(25)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具备:
电动马达,其由从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驱动;液压泵,其由所述电动马达驱动而喷出工作油;热交换器,其对所述工作油进行冷却、且与风扇对置;以及电气安装件,从所述蓄电池单元向该电气安装件供给所述电力,从上方观察,利用所述风扇输送的空气而冷却的所述电气安装件配置于从所述热交换器偏离的位置。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扩展或变更而实施。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例如建筑机械、农业机械等作业机械。
Claims (20)
1.一种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式作业机械具备:
电动马达;
蓄电池单元,其蓄积用于驱动所述电动马达的电力;
电气安装件,从所述蓄电池单元向该电气安装件供给所述电力;以及
风扇,
从上方观察,所述电气安装件位于所述风扇与所述蓄电池单元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马达相对于所述蓄电池单元而位于所述风扇侧,
所述电气安装件位于比所述电动马达更靠上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安装件包括第1电气安装件和第2电气安装件,
从上方观察,所述第1电气安装件及所述第2电气安装件相互偏离地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具有从上方观察朝向所述蓄电池单元延伸的旋转轴,
所述第1电气安装件保持于与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相交地定位的第1壁部,
所述第2电气安装件保持于沿着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而定位的第2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气安装件具有第1散热部,
所述第1散热部相对于所述第1壁部而位于所述风扇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电气安装件具有第2散热部,
所述第2散热部相对于所述第2壁部而位于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式作业机械还具备对从所述蓄电池单元通过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第1热交换器,
所述第1热交换器配置成与所述风扇对置,
从上方观察,所述电气安装件位于所述蓄电池单元与所述第1热交换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式作业机械还具备:
液压泵,其由所述电动马达驱动;
液压致动器,其由从所述液压泵供给的工作油驱动;
第2热交换器,其对所述工作油进行冷却;以及
分隔板,
所述第1热交换器和所述第2热交换器在与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交叉的一个方向上相互偏离地定位,
从上方观察,所述分隔板位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之间,并且横穿所述一个方向而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配置成与所述风扇对置。
10.一种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式作业机械具备:
蓄电池单元;
电动马达,其由从所述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驱动;
第1热交换器,其对从所述蓄电池单元通过的制冷剂进行冷却;
液压泵,其由所述电动马达驱动而喷出工作油;
第2热交换器,其对所述工作油进行冷却;
风扇,其具有旋转轴;以及
分隔板,
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观察,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与所述风扇重叠地定位,并且在与所述旋转轴交叉的一个方向上相互偏离地定位,
从上方观察,所述分隔板位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之间,并且横穿所述一个方向而定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式作业机械还具备利用所述分隔板而使得流路分离的第1流路部及第2流路部,
从上方观察,所述第1流路部在由所述分隔板分离的所述一个方向的一侧位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之间,
从上方观察,所述第2流路部在由所述分隔板分离的所述一个方向的另一侧位于所述第2热交换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式作业机械还具备对所述分隔板进行保持的导风部,
所述导风部具有所述第1流路部及所述第2流路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具有第1开口部、第2开口部以及第3开口部,
所述第1开口部具有第1部分开口及第2部分开口,
所述第1部分开口在所述第1流路部位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侧的一端部,
所述第2部分开口在所述第2流路部位于所述第2热交换器侧的一端部,
所述第2开口部在所述第1流路部位于所述第1部分开口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
所述第3开口部在所述第2流路部位于所述第2部分开口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式作业机械还具备电气安装件,从所述蓄电池单元向该电气安装件供给所述电力,
所述电气安装件保持于所述第1流路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马达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1流路部的内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马达位于所述第1流路部的所述第2开口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相对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而位于所述分隔板的相反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朝向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送风。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以局部重叠的方式定位。
20.一种电动式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式作业机械具备:
电动马达,其由从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驱动;
液压泵,其由所述电动马达驱动而喷出工作油;
热交换器,其对所述工作油进行冷却、且与风扇对置;以及
电气安装件,从所述蓄电池单元向该电气安装件供给所述电力,
从上方观察,利用所述风扇输送的空气而冷却的所述电气安装件配置于从所述热交换器偏离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103640A JP2024004141A (ja) | 2022-06-28 | 2022-06-28 | 電動式作業機械 |
JP2022-103638 | 2022-06-28 | ||
JP2022-103640 | 2022-06-2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306630A true CN117306630A (zh) | 2023-12-29 |
Family
ID=89272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716254.2A Pending CN117306630A (zh) | 2022-06-28 | 2023-06-16 | 电动式作业机械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4004141A (zh) |
CN (1) | CN117306630A (zh) |
-
2022
- 2022-06-28 JP JP2022103640A patent/JP2024004141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6-16 CN CN202310716254.2A patent/CN117306630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4004141A (ja) | 2024-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000908B2 (en) | Hybrid-type working machine | |
US10066358B2 (en) | Hybrid-type working machine | |
JP2004169466A (ja) | 建設機械の機器配置構造 | |
US20240229417A9 (en) | Electric Work Machine | |
US20230417019A1 (en) | Electric work machine | |
US20230167623A1 (en) | Electric Working Machine | |
CN117403715A (zh) | 电动作业机械 | |
US20230131436A1 (en) | Electric Work Machine | |
JP6340326B2 (ja) | 建設機械 | |
CN117306630A (zh) | 电动式作业机械 | |
CN117306628A (zh) | 电动式作业机械 | |
CN116615350A (zh) | 工程机械 | |
JP2024004139A (ja) | 電動式作業機械 | |
US20240018744A1 (en) | Electric Work Vehicle | |
US20240175238A1 (en) | Electric Work Machine | |
KR20240010429A (ko) | 전기 작업 기계 | |
CN118589083A (zh) | 作业机械 | |
JP2024121033A (ja) | 作業用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