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96300A - 通信器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器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296300A CN117296300A CN202280025632.6A CN202280025632A CN117296300A CN 117296300 A CN117296300 A CN 117296300A CN 202280025632 A CN202280025632 A CN 202280025632A CN 117296300 A CN117296300 A CN 1172963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or
- substrate
- communication
- connector
- communic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74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通信器(中继器)(11)接收由分别在两条导线中传输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通信器(11)将第一导体(Gs1)作为基准电位,从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通信器(11)将由去除了噪声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转换为由基准电位为第二导体(Gs2)的电位的电压表示的电压信号。第一导体(Gs1)和第二导体(Gs2)分别配置于第一基板(Bs1)和第二基板(Bs2)。第一基板(Bs1)与第二基板(Bs2)分别通过具有挠性的基板连接体(47)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器及通信装置。
本申请要求基于2021年3月3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21-058104号和2021年6月8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21-096006号的优先权,并引用这些日本申请所记载的所有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用的通信器,接收由分别在两条导线中传输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在该通信器中,将第一导体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从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而且,将由去除了噪声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转换为由基准电位为第二导体的电位的电压表示的电压信号。在一个基板的内部配置有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在基板的一面配置有用于进行噪声去除和转换所需要的多个电路元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675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接收由分别在两条导线中传输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其中,该通信器具备:噪声去除电路,将第一导体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从所述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转换部,将由所述噪声去除电路去除了噪声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转换为由基准电位为第二导体的电位的电压表示的电压信号;第一基板,配置有所述第一导体;第二基板,配置有所述第二导体;及基板连接体,具有挠性,并将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连接。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装置具备:通信器,接收由分别在两条导线中传输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及电源装置,向所述通信器供给电力,所述通信器具有:噪声去除电路,将第一导体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从所述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转换部,将由所述噪声去除电路去除了噪声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转换为由基准电位为第二导体的电位的电压表示的电压信号;第一基板,配置有所述第一导体;第二基板,配置有所述第二导体;基板连接体,具有挠性,并将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连接;及装置连接体,将所述第二基板与电源装置连接,所述电源装置经由所述装置连接体向所述转换部供给电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通信系统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中继器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
图3是信号处理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中继装置和中继器的俯视图。
图5是中继器的外观的说明图。
图6是中继器的剖视图。
图7是收容于中继器的箱体的多个构件的说明图。
图8是中继器的另一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2中的中继器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3中的收容于中继器的箱体的多个构件的说明图。
图11是中继器的剖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4中的中继器的剖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5中的中继器的剖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6中的中继器的剖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7中的收容于中继器的箱体的多个构件的说明图。
图16是中继器的剖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8中的收容于中继器的箱体的多个构件的说明图。
图18是中继器的剖视图。
图19是实施方式9中的中继器的主视图。
图20是实施方式10的中继器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11中的中继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
图22是第二导线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12中的中继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
图24是连接部件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25是实施方式13中的基板连接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26是图25的A-A线处的基板连接体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中继器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
图28是信号处理电路的电路图。
图29是导体连接元件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14中的中继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
图31是第二主导体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32是表示实施方式15中的中继器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
图33是信号处理电路的电路图。
图34是电连接元件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35是表示实施方式16中的通信系统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通信器中,在一个基板配置有多个电路元件。因此,通信器的设置面的面积大。通信器搭载于形状不同的各种车辆。作为通信器,有时优选设置面的面积小的装置。
因此,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设置面的面积的缩小的通信器和通信装置。
[本公开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实现设置面的面积的缩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可以任意地组合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的至少一部分。
(1)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接收由分别在两条导线中传输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其中,该通信器具备:噪声去除电路,将第一导体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从所述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转换部,将由所述噪声去除电路去除了噪声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转换为由基准电位为第二导体的电位的电压表示的电压信号;第一基板,配置有所述第一导体;第二基板,配置有所述第二导体;基板连接体,具有挠性,并将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连接。
在上述方式中,由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通过具有挠性的基板连接体连接,所以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配置相关的自由度高。因此,能够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配置成缩小设置面的面积。
(2)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中,所述差动信号是遵循以太网(注册商标)的通信协议的通信的信号、使用LVDS(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低电压差动信号)的通信的信号、或遵循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的通信的信号。
在上述方式中,接收遵循以太网的通信协议的通信的信号、使用LVDS的通信的信号、或遵循USB的通信的信号。
(3)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具备导体连接元件,该导体连接元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之间,所述导体连接元件是电感器、电阻或导线。
在上述方式中,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一导体而第一导体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于基准电位为第二导体的电位的电压或电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同样地,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二导体而第二导体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于基准电位为第一导体的电位的电压或电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
(4)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中,在所述第一基板的一面配置有第一电路元件,在所述第二基板的一面配置有第二电路元件,配置有所述第一电路元件的所述第一基板的一面与配置有所述第二电路元件的所述第二基板的一面相对。
在上述方式中,通过使第一基板的一面与第二基板的一面相对,从而缩小了设置面的面积。
(5)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中,在所述第一基板的一面配置有第一电路元件,在所述第二基板的一面配置有第二电路元件,配置有所述第一电路元件的所述第一基板的一面与配置有所述第二电路元件的所述第二基板的一面垂直。
在上述方式中,通过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配置成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的一面垂直,从而缩小了设置面的面积。
(6)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具备:箱体,具有导电性,并收容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及突出部,从所述箱体向外侧突出,并用于所述箱体的固定,所述突出部具有导电性,并经由所述箱体与所述第一导体导通。
在上述方式中,例如通过焊料将突出部连接于基板。由此,能够使突出部与配置于基板的导体导通。在该情况下,第一导体经由箱体和突出部与基板的导体导通。
(7)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中,在所述突出部设有供具有导电性的螺钉穿过的贯通孔,通过紧固所述螺钉来固定所述箱体,在所述箱体被固定的情况下,所述螺钉与所述突出部导通。
在上述方式中,使螺钉穿过突出部的贯通孔。然后,例如在基板上紧固螺钉。由此,螺钉与具有导电性的突出部接触,箱体被固定于基板。例如,螺钉在基板内与导体导通。在该情况下,第一导体经由箱体、突出部和螺钉与基板的导体导通。
(8)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具备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具有导电性,从所述箱体向外侧突出,并用于所述箱体的固定,所述箱体具有:第一导电部分,具有导电性,并与所述第一导体导通;第二导电部分,具有导电性,并与所述第二导体导通;及连结部分,具有绝缘性,并将所述第一导电部分与第二导电部分连结,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第一导电部分突出,所述第二突出部从所述第二导电部分突出。
在上述方式中,关于箱体,第一导电部分通过具有绝缘性的连结部分与第二导电部分连结。能够使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分别与两个导体导通。
(9)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具备具有导电性的导电棒,在所述第一基板设有供所述导电棒插入的插入孔,所述导电棒插入于所述插入孔,与所述第一导体导通。
在上述方式中,导电棒插入于第一基板的插入孔。导电棒例如插入于其他装置的基板的插入孔。在两个插入孔内,导电棒例如通过焊料与第一基板和其他装置的基板连接。由此,第一基板的第一导体通过导电棒与基板的导体导通。
(10)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具备将所述第二基板与外部装置连接的装置连接体,经由所述装置连接体向所述转换部供给电力。
在上述方式中,经由装置连接体从外部装置向转换部供给电力。
(11)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中,所述装置连接体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第二导电棒,在所述第二基板设有供所述第二导电棒插入的第二插入孔。
在上述方式中,第二导电棒将外部装置与转换部连接。经由第二导电棒从外部装置向转换部供给电力。
(12)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中,所述装置连接体是边缘连接器,并从所述第二基板突出。
在上述方式中,将装置连接体插入到设置于外部装置的凹部。由此,装置连接体与外部装置连接。
(13)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中,所述装置连接体呈板状,并具有挠性,所述装置连接体的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
在上述方式中,将装置连接体的端部与外部装置连接。由于装置连接体具有挠性,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连接。
(14)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具备与包括两条导线的通信线连接的通信线连接体,所述差动信号经由所述通信线和通信线连接体输入到所述噪声去除电路。
在上述方式中,从构成经由通信线和通信线连接体输入的差动信号的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
(15)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器中,所述通信线连接体是边缘连接器,并从所述第一基板突出。
在上述方式中,将通信线连接体插入到例如设置于包括通信线的电缆的孔。由此,通信线连接体与通信线连接。
(16)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装置具备:通信器,接收由分别在两条导线中传输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及电源装置,向所述通信器供给电力,所述通信器具有:噪声去除电路,将第一导体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从所述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转换部,将由所述噪声去除电路去除了噪声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转换为由基准电位为第二导体的电位的电压表示的电压信号;第一基板,配置有所述第一导体;第二基板,配置有所述第二导体;基板连接体,具有挠性,并将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连接;及装置连接体,将所述第二基板与电源装置连接,所述电源装置经由所述装置连接体向所述转换部供给电力。
在上述方式中,由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通过具有挠性的基板连接体连接,所以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配置相关的自由度高。因此,能够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配置成缩小通信器的设置面的面积。在通信器的设置面的面积缩小的情况下,装置的设置面的面积也缩小。
(17)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装置中,所述电源装置具有第一电源导体和第二电源导体,所述第一电源导体和第二电源导体分别与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导通,所述第一电源导体与第二电源导体通过电感器或电阻连接。
在上述方式中,由于第一电源导体与第一导体导通,因此第一电源导体和第一导体作为一个导体来处理。由于第二电源导体与第二导体导通,因此第二电源导体和第二导体也作为一个导体来处理。第一电源导体与第二电源导体通过电感器或电阻连接。因此,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一电源导体而第一电源导体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于基准电位为第二电源导体的电位的电压或电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同样地,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二电源导体而第二电源导体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于基准电位为第一电源导体的电位的电压或电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
(18)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装置中,所述电源装置具有第一电源导体和第二电源导体,所述第一电源导体和第二电源导体分别与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导通,所述第一电源导体与第二电源导体通过第二导线连接。
在上述方式中,由于第一电源导体与第一导体导通,因此第一电源导体和第一导体作为一个导体来处理。由于第二电源导体与第二导体导通,因此第二电源导体和第二导体也作为一个导体来处理。第一电源导体和第二电源导体通过第二导线连接。第二导线具有电阻分量。因此,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一导体而第一导体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于基准电位为第二导体的电位的电压或电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同样地,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二导体而第二导体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于基准电位为第一导体的电位的电压或电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
(19)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装置具备实现电连接的电连接元件,所述两条导线通过所述基板连接体内,所述基板连接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导体或第二导体导通的连接导体,所述电连接元件连接在所述连接导体与第二导体之间、或所述第一导体与连接导体之间。
在上述方式中,连接导体与第一电源导体和第二电源导体中的一方导通。所述连接导体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中的另一方连接。因此,防止了所述连接导体作为将在空气中传输的电磁波转换为电流的天线发挥作用的情况。假设在所述连接导体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中的另一方绝缘的情况下,所述连接导体有可能作为将在空气中传输的电磁波转换为电流的天线发挥作用。发生了变化的电流有可能作为噪声发挥作用。
(20)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装置中,所述通信器将所述转换部转换后的电压信号所包含的数据经由所述装置连接体发送到所述电源装置。
在上述方式中,电源装置从通信器接收数据。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例示,而是由要求保护的范围示出,并意在包括与要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1)
<通信系统的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通信系统1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通信系统1搭载于车辆M。通信系统1具备中继装置10、中继器11、直流电源12和多个ECU(Electronic 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13、14。直流电源12例如是电池。中继装置10具有电源连接器20和两个总线连接器21。在图1中,用粗线表示供信号传输的信号线。用细线表示与信号线不同的配线。
在中继装置10的电源连接器20分别连接有直流电源12的正极和负极。直流电源12的负极还被接地。接地例如通过与车辆M的车身连接来实现。在中继装置10所具有的两个总线连接器21分别连接有通信总线Lb。在各通信总线Lb连接有多个ECU13。中继器11与中继装置10连接。中继器11通过通信线Lc与多个ECU14分别连接。
直流电源12向中继装置10供给电力。中继装置10例如是ECU。中继装置10向中继器11供给电力。中继装置10作为电源装置发挥功能。中继装置10和中继器11分别使用被供给的电力来执行各种处理。中继装置10和ECU13分别经由通信总线Lb发送包含数据的差动信号。差动信号的发送相当于数据的发送。通信总线Lb包括两条导线。差动信号由分别在两条导线中传输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经由通信总线Lb发送的差动信号由与通信总线Lb连接的所有装置接收。
ECU13、14分别与未图示的致动器和传感器连接。ECU13、14分别取得传感器检测出的检测结果。ECU13、14分别向致动器输出动作信号。动作信号表示致动器的动作。在被输入了动作信号的情况下,致动器执行由所输入的动作信号表示的动作。ECU13、14分别通过将动作信号输出到致动器来控制致动器的动作。致动器是进行门的上锁及开锁的门电动机、使刮水器摆动的刮水器电动机、或灯等。
ECU13在经由通信总线Lb接收到差动信号的情况下,判定接收到的差动信号所包含的数据的发送目的地是否是本装置。ECU13在判定为数据的发送目的地是本装置的情况下,基于接收到的差动信号的数据来控制致动器的动作。ECU13例如经由通信总线Lb发送包含表示传感器检测出的检测结果的数据的差动信号。差动信号所包含的数据的发送目的地是与发送源不同的ECU13或ECU14。
中继装置10在经由通信总线Lb接收到差动信号的情况下,基于接收到的差动信号所包含的数据的发送目的地,判定是否对数据的发送进行中继。中继装置10在判定为对数据的发送进行中继的情况下,进行两个处理中的至少一个。第一个处理是经由与差动信号的接收所使用的通信总线Lb不同的通信总线Lb的差动信号的发送。第二个处理是包含数据的电压信号向中继器11的发送。电压信号是由基准电位为导体的电位的电压表示的信号。电压信号的发送也相当于数据的发送。
中继器11在从中继装置10接收到电压信号的情况下,生成包含接收到的电压信号的数据的差动信号。中继器11将所生成的差动信号经由通信线Lc发送到ECU14。与通信总线Lb同样地,通信线Lc包括两条导线Wa、Wb(参照图3)。差动信号由分别在两条导线Wa、Wb中传输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
ECU14例如将包含表示传感器检测出的检测结果的数据的差动信号经由通信线Lc发送到中继器11。差动信号所包含的数据的发送目的地是ECU13或与发送源不同的ECU14。中继器11接收差动信号。中继器11作为通信器发挥功能。具备中继装置10和中继器11的装置作为通信装置发挥功能。
中继器11在从ECU14接收到差动信号的情况下,在接收到的差动信号所包含的数据的发送目的地是与发送源不同的ECU14时,将包含数据的差动信号发送到发送目的地的ECU14。
ECU14在经由通信线Lc接收到差动信号的情况下,基于接收到的差动信号所包含的数据来控制致动器。
中继器11在从ECU14接收到差动信号的情况下,在接收到的差动信号所包含的数据的发送目的地是ECU13时,将包含接收到的差动信号的数据的电压信号发送到中继装置10。中继装置10在从中继器11接收到电压信号的情况下,将包含接收到的电压信号的数据的差动信号经由通信总线Lb发送到ECU13。
如上所述,中继装置10对分别与相互不同的两条通信总线Lb连接的两个ECU13之间的数据的通信进行中继。中继器11对两个ECU14之间的数据的通信进行中继。中继装置10和中继器11对ECU13、14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
经由通信总线Lb的通信例如按照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的通信协议进行。经由通信线Lc的通信例如按照以太网(注册商标)的通信协议进行。
<中继装置10的结构>
中继装置10除了电源连接器20、两个总线连器22之外,还具有共模扼流圈22、电源电路23、通信电路24、第一主导体Gm1和第二主导体Gm2。共模扼流圈22具有第一电感器22a、第二电感器22b和未图示的环状的磁性体。第一电感器22a和第二电感器22b卷绕于磁性体。第一主导体Gm1和第二主导体Gm2各自的电位作为地发挥功能。第一主导体Gm1作为第一电源导体发挥功能。第二主导体Gm2作为第二电源导体发挥功能。
第一电感器22a及第二电感器22b的一端分别与电源连接器20连接。第二电感器22b与电源连接器20之间的连接节点与第一主导体Gm1连接。第一电感器22a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23连接。第二电感器22b的另一端和电源电路23分别与第二主导体Gm2连接。
如上所述,第二电感器22b将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二主导体Gm2连接。将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二主导体Gm2连接的电路元件并不限定于第二电感器22b,例如也可以是电阻。在该情况下,电源连接器20不经由第一电感器22a地与电源电路23连接。
电源电路23还与中继器11和通信电路24连接。通信电路24还与中继器11、两个总线连接器21、第一主导体Gm1和第二主导体Gm2分别连接。第一主导体Gm1和第二主导体Gm2分别与中继器11连接。
从直流电源12向共模扼流圈22的第一电感器22a及第二电感器22b的一端施加基准电位为第一主导体Gm1的电位的电压。共模扼流圈22从被施加的电压去除共模噪声。共模噪声是以同相叠加于与第一电感器22a和第二电感器22b各自的一端连接的两条导线的噪声。
共模扼流圈22从第一电感器22a的另一端向电源电路23施加去除了共模噪声的电压。如上所述,第二电感器22b的另一端和电源电路23与第二主导体Gm2连接。因此,共模扼流圈22对电源电路23施加的电压是基准电位为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的电压。
电源电路23将从共模扼流圈22施加的电压降压为5V或3.3V等恒定电压。电源电路23将通过进行降压而生成的恒定电压施加于中继器11和通信电路24。由此,向中继器11和通信电路24供给电力。恒定电压的基准电位是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
通信电路24在经由通信总线Lb接收到差动信号的情况下,将第一主导体Gm1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从构成接收到的差动信号的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通信电路24将由去除了噪声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转换为基准电位为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的电压信号。通信电路24取得转换后的电压信号所包含的数据。
通信电路24基于所取得的数据的发送目的地,判定是否对数据的发送进行中继。通信电路24在判定为对数据的发送进行中继的情况下,进行上述两个处理中的至少一个。上述的第一个处理是经由与差动信号的接收所使用的通信总线Lb不同的通信总线Lb的差动信号的发送。第二个处理是包含数据的电压信号向中继器11的发送。
在第一个处理中,通信电路24生成包含所取得的数据的差动信号,并将所生成的差动信号经由与差动信号的接收所使用的通信总线Lb不同的通信总线Lb发送。在第二个处理中,通信电路24将表示所取得的数据的电压信号发送到中继器11。如上所述,中继器11在从通信电路24接收到电压信号的情况下,生成包含接收到的电压信号的数据的差动信号。中继器11将所生成的差动信号发送到ECU14。
如上所述,通信电路24进行将第一主导体Gm1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的电信号的处理和将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的电信号的处理。
如上所述,中继装置10具有第一主导体Gm1和第二主导体Gm2。因此,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一主导体Gm1而第一主导体Gm1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基准电位为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的电压或电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同样,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二主导体Gm2而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基准电位为第一主导体Gm1的电位的电压或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
另外,与一条通信总线Lb连接的ECU13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另外,与中继装置10连接的通信总线Lb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条,也可以为一条或三条以上。中继装置10所具有的总线连接器21的数量被调整为与通信总线Lb的数量相同的数量。在通信总线Lb的数量为一条的情况下,中继装置10不对两个ECU13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
<中继器11的结构>
图2是表示中继器11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在图2中,示出了ECU14的数量为三个的例子。与中继器11连接的ECU14的数量只要是一个以上,就没有问题。因此,ECU14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三个。在图2中,也与图1同样地用粗线表示信号线。用细线表示与信号线不同的配线。
如图2所示,中继器11具有通信线连接体30、三个信号处理电路31、三个转换部32、中继部33、装置连接体34、第一子导体Gs1和第二子导体Gs2。在通信线连接体30分别连接有三条通信线Lc的一端。如上所述,通信线Lc包括两条导线Wa、Wb。通信线Lc的另一端与ECU14连接。第一子导体Gs1和第二子导体Gs2各自的电位作为地发挥功能。
通信线连接体30分别与三个信号处理电路31连接。三个信号处理电路31分别与三个转换部32连接。三个转换部32还分别与中继部33连接。三个转换部32和中继部33还与装置连接体34连接。装置连接体34还与第二子导体Gs2连接。三个信号处理电路31各自与第一子导体Gs1和第二子导体Gs2分别连接。三个转换部32和中继部33还与第二子导体Gs2连接。
如上所述,中继装置10具有电源电路23、通信电路24、第一主导体Gm1和第二主导体Gm2。通信电路24经由装置连接体34与中继部33连接。电源电路23经由装置连接体34与三个转换部32和中继部33连接。第二主导体Gm2经由装置连接体34与第二子导体Gs2连接。第一主导体Gm1不经由装置连接体34地与第一子导体Gs1连接。
另外,信号处理电路31和转换部32各自的数量与ECU14的数量相同。因此,在ECU14的数量不同于三个的情况下,信号处理电路31和转换部32各自的数量被调整为与ECU14的数量相同的数量。
如上所述,电源电路23将基准电位为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的恒定电压施加于中继器11。第二主导体Gm2与第二子导体Gs2连接。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与第二子导体Gs2的电位相同。电源电路23向转换部32和中继部33施加基准电位为第二子导体Gs2的电位的恒定电压。由此,向转换部32和中继部33供给电力。
如上所述,ECU14经由通信线Lc发送差动信号。在中继器11中,差动信号经由通信线Lc和通信线连接体30输入到信号处理电路31。信号处理电路31将第一子导体Gs1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从构成经由通信线Lc和通信线连接体30输入的差动信号的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这里,被去除的噪声例如是在产生了静电的情况下叠加于信号的静电噪声。在静电噪声叠加到电信号的情况下,电信号的电压暂时大幅上升。第一子导体Gs1作为第一导体发挥功能。信号处理电路31作为噪声去除电路发挥功能。
信号处理电路31从由去除了噪声的两个电信号构成的差动信号去除共模噪声。共模噪声是以同相叠加于构成通信线Lc的两条导线的噪声。信号处理电路31将第二子导体Gs2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从构成去除了共模噪声的差动信号的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这里被去除的噪声例如是静电噪声。
信号处理电路31将由去除了噪声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输出到转换部32。由此,转换部32接收差动信号。转换部32将接收到的差动信号转换为由基准电位为第二子导体Gs2的电位的电压表示的电压信号。第二子导体Gs2作为第二导体发挥功能。转换部32将转换后的电压信号输出到中继部33。中继部33取得被输入的电压信号所包含的数据。
中继部33在所取得的数据的发送目的地为ECU13的情况下,生成包含所取得的数据的电压信号。在此,电压信号的基准电位为第二子导体Gs2(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中继部33将所生成的电压信号经由装置连接体34发送到通信电路24。由此,通信电路24从中继部33接收数据。
中继部33在所取得的数据的发送目的地为ECU14的情况下,生成包含所取得的数据的电压信号。在此,电压信号的基准电位也是第二子导体Gs2的电位。中继部33将所生成的电压信号输出到转换部32。
通信电路24将基准电位为第二主导体Gm2(第二子导体Gs2)的电位的电压信号发送到中继部33。中继部33在接收到电压信号的情况下,取得接收到的电压信号的数据。中继部33生成包含所取得的数据的电压信号,并将所生成的电压信号输出到转换部32。中继部33例如包括集成电路元件。
在从中继部33输入了电压信号的情况下,转换部32将所输入的电压信号转换为差动信号。转换部32将转换后的差动信号经由信号处理电路31和通信线连接体30发送到ECU14。
如上所述,在中继器11中,进行将第一子导体Gs1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的电信号的处理和将第二子导体Gs2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的电信号的处理。
经由通信线Lc发送的差动信号例如是遵循以太网的通信协议的通信的信号、使用LVDS(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低电压差动信号)的通信的信号、或遵循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的通信的信号。
在遵循以太网的通信协议的通信、使用LVDS的通信、或遵循USB的通信中,以P2P(peer to peer:对等)的形式进行信号的收发。因此,每单位时间能够发送的数据的数据量大。在采用了P2P(peer to peer:对等)的形式的情况下,在ECU14直接与中继装置连接时,难以增加ECU14的数量。但是,在中继装置10连接中继器11。因此,通过将现有的中继器11更换为其他中继器11,能够容易地进行ECU14的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作为发送差动信号的通信,可举出遵循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的通信协议的通信。在该通信中,ECU与通信总线连接。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ECU的增加和减少。但是,由于不是P2P的形式,所以每单位时间能够发送的数据的数据量少。
在ECU14直接与中继装置连接的情况下,难以在制造中继装置之后进行ECU14的数量的增加和减少。假设在制造中继装置之后,在车辆中新设置了传感器。在该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将传感器检测出的检测结果从一个ECU14发送到ECU13或其他的ECU14的需要。在该情况下,需要增加与中继装置连接的ECU14的数量。但是,由于ECU14直接与中继装置连接,所以需要重新制造中继装置。
但是,在通信系统1中,通过将现有的中继器11更换为其他中继器11,能够容易地追加发送传感器的检测值的ECU14。另外,能够进行中继器11的更换。因此,能够根据车辆M的状况,将中继器11分别安装于功能相互不同的多个中继装置10。
<信号处理电路31的结构>
图3是信号处理电路31的电路图。信号处理电路31具有两个第一抑制器40a、40b、三个电阻41a、41b、42、三个电容器43、44a、44b、共模扼流圈45和两个第二抑制器46a、46b。共模扼流圈45具有第一电感器45a、第二电感器45b和环状的磁性体。第一电感器45a和第二电感器45b分别卷绕于磁性体。
如上所述,通信线Lc包括两条导线Wa、Wb。在导线Wa的中途配置有电容器44a和共模扼流圈45的第一电感器45a。电容器44a配置于第一电感器45a的通信线连接体30侧。同样,在导线Wb的中途配置有电容器44b和共模扼流圈45的第二电感器45b。电容器44b配置于第二电感器45b的通信线连接体30侧。
在电容器44a的通信线连接体30侧,第一抑制器40a及电阻41a的一端与导线Wa连接。第一抑制器40a的连接点位于比电阻41a的连接点靠通信线连接体30侧。同样,在电容器44b的通信线连接体30侧,第一抑制器40b及电阻41b的一端与导线Wb连接。第一抑制器40b的连接点位于比电阻41b的连接点靠通信线连接体30侧。
电阻41a的另一端与电阻41b的另一端连接。电阻41a、41b之间的连接节点与电阻42及电容器43的一端连接。第一抑制器40a、40b、电阻42及电容器43的另一端与第一子导体Gs1连接。
在第一电感器45a的转换部32侧,第二抑制器46a的一端与导线Wa连接。同样,在第二电感器45b的转换部32侧,第二抑制器46b的一端与导线Wb连接。第二抑制器46a、46b各自的另一端与第二子导体Gs2连接。
第一抑制器40a、40b分别包括抑制器、变阻器或电容器等。第一抑制器40a、40b分别抑制基准电位为第一子导体Gs1的电位的两个电信号的峰值。如上所述,电信号的峰值有可能由于噪声的叠加而暂时大幅上升。通过抑制峰值而从电信号去除静电噪声。两个电信号分别在两条导线Wa、Wb中传输。第一抑制器40a、40b分别抑制构成从通信线连接体30输入的差动信号的两个电信号的峰值。
电阻41a、41b、42和电容器43作为终端电路发挥功能,抑制从通信线连接体30侧输入的差动信号的反射。
电容器44a、44b分别去除构成从通信线连接体30侧输入的差动信号的两个电信号的直流分量。电容器44a、44b将由去除了直流分量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输出到共模扼流圈45。
共模扼流圈45从电容器44a、44b输出的差动信号去除共模噪声,并将去除了共模噪声的差动信号输出到转换部32侧。
第二抑制器46a、46b分别包括抑制器、变阻器、电容器、齐纳二极管或二极管钳位电路等。第二抑制器46a、46b分别抑制基准电位为第二子导体Gs2的电位的两个电信号的峰值。由此,从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被去除的噪声例如是静电噪声。两个电信号分别在两条导线Wa、Wb中传输。第二抑制器46a、46b分别抑制构成从共模扼流圈45输入的差动信号的两个电信号的峰值。构成峰值被抑制的两个电信号的差动信号被输入到转换部32。
如上所述,转换部32经由通信线Lc发送差动信号。在该情况下,第二抑制器46a、46b分别抑制构成从转换部32输入的差动信号的两个电信号的峰值。由此,从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构成峰值被抑制的两个电信号的差动信号被输入到共模扼流圈45。共模扼流圈45从自转换部32侧输入的差动信号去除共模噪声,并将去除了共模噪声的差动信号输出到通信线连接体30侧。
电容器44a、44b分别去除构成从转换部32侧输入的差动信号的两个电信号的直流分量。电容器44a、44b将由去除了直流分量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输出到通信线连接体30侧。第一抑制器40a、40b分别抑制构成电容器44a、44b所输出的差动信号的两个电信号的峰值。由此,从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构成峰值被抑制的两个电信号的差动信号经由通信线连接体30输出到ECU14。
如上所述,信号处理电路31将第一子导体Gs1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从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信号处理电路31将第二子导体Gs2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从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
如上所述,中继器11具有第一子导体Gs1和第二子导体Gs2。因此,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一子导体Gs1而第一子导体Gs1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基准电位为第二子导体Gs2的电位的电压或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同样,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二子导体Gs2而第二子导体Gs2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基准电位为第一子导体Gs1的电位的电压或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输入到第一子导体Gs1的噪声经由第一主导体Gm1和电源连接器20输出到中继装置10的外部。另外,信号处理电路31也可以是未设置两个第二抑制器46a、46b的结构。
<中继器11的配置>
图4是中继装置10和中继器11的俯视图。在图4中,示出了总线连接器21的数量为两个的例子。如上所述,总线连接器21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三个以上。
如图4所示,中继装置10还具有主基板Bm。在主基板Bm的内部配置有第一主导体Gm1和第二主导体Gm2。第一主导体Gm1和第二主导体Gm2分别呈板状。第一主导体Gm1和第二主导体Gm2在中继装置10的前后方向上排列。第一主导体Gm1和第二主导体Gm2各自的主面与主基板Bm的主面相对。板的主面是宽度宽的面,与端面不同。
在主基板Bm的主面配置有中继器11、电源连接器20、两个总线连接器21、共模扼流圈22、电源电路23和通信电路24。如上所述,电源连接器20与第一主导体Gm1连接。电源电路23与第二主导体Gm2连接。中继器11、共模扼流圈22和通信电路24分别与第一主导体Gm1和第二主导体Gm2双方连接。与第一主导体Gm1或第二主导体Gm2的连接例如通过在主基板Bm中设置通孔来实现。
<中继器11的外观>
图5是中继器11的外观的说明图。图5示出了中继器11的前表面、后表面和侧面。中继器11具有一面开放的箱体35。箱体35呈中空的长方体状。在箱体35的前表面设有开口35h。
两个第一突出部36a和两个第二突出部36b从箱体35的下表面向下侧(箱体35的外侧)突出。两个第一突出部36a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两个第二突出部36b也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分别配置于前侧和后侧。图4的上侧相当于中继器11的前侧。在箱体35中,从开口35h插入有通信线连接体30。
图6是中继器11的剖视图。如图5和图6所示,通信线连接体30呈一面开放的中空的长方体状。如图5所示,在通信线连接体30的前表面设有开口30h。例如,将包括多条通信线Lc在内的电缆插入于通信线连接体30的开口30h。由此,多条通信线Lc与通信线连接体30连接。如图6所示,通信线连接体30的后表面封闭箱体35的开口35h。在主基板Bm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多个贯通孔25。中继器11的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分别插入于主基板Bm的贯通孔25。
之后,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分别通过焊料与主基板Bm连接。由此,箱体35固定于主基板Bm。箱体35和第一突出部36a具有导电性。第一突出部36a例如通过焊料与配置于主基板Bm的内部的第一主导体Gm1导通。
<中继器11的内部>
图7是收容于中继器11的箱体35的多个构件的说明图。在图7中,示出了将从箱体35取出的多个构件配置在平面上的状态。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中继器11的箱体35收容有呈矩形的第一子基板Bs1和第二子基板Bs2。如图6所示,第一子基板Bs1和第二子基板Bs2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子基板Bs1的主面与第二子基板Bs2的主面相对。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子基板Bs1的前侧的端面与通信线连接体30的后表面连接。在中继器11中,第一子基板Bs1的后侧的端面与第二子基板Bs2的前侧的端面通过具有挠性的矩形的基板连接体47连接。基板连接体47被弯曲了多次。基板连接体47例如是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基板)。在第一子基板Bs1和第二子基板Bs2的每一个中,在绝缘板的主面配置有多个导电图案。基板连接体47使第一子基板Bs1的导电图案与第二子基板Bs2的导电图案导通。
在第一子基板Bs1的主面配置有构成两个第一抑制器40a、40b的多个电路元件、三个电阻41a、41b、42、三个电容器43、44a、44b和共模扼流圈45。这些电路元件作为第一电路元件发挥功能。在图6和图7中,仅记载了共模扼流圈45。在第二子基板Bs2的主面配置有构成两个第二抑制器46a、46b、转换部32和中继部33的多个电路元件。这些电路元件作为第二电路元件发挥功能。在图6和图7中,省略了第二电路元件的记载。
在第一子基板Bs1的内部配置有第一子导体Gs1。在第二子基板Bs2的内部配置有第二子导体Gs2。第一子导体Gs1和第二子导体Gs2分别作为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发挥功能。第一子基板Bs1和第二子基板Bs2分别作为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发挥功能。
箱体35经由未图示的导体与第一子导体Gs1导通。如上所述,第一突出部36a从箱体35突出。因此,第一突出部36a与箱体35导通。结果是,第一突出部36a经由箱体35与第一子导体Gs1导通。如上所述,在通过焊料将中继器11的箱体35固定到主基板Bm的情况下,第一突出部36a与第一主导体Gm1导通。因此,第一子导体Gs1经由箱体35和第一突出部36a与第一主导体Gm1导通。第一主导体Gm1和第一子导体Gs1作为一个导体来处理。
另外,箱体35从第二子导体Gs2分离。箱体35不经由导体直接与第二主导体Gm2导通。
图8是中继器11的另一剖视图。中继器11的装置连接体34具备具有导电性的导电棒34p。导电棒34p作为第二导电棒发挥功能。导电棒34p是所谓的引脚。如图7和图8所示,在第二子基板Bs2的后侧设有供导电棒34p插入的插入孔48。插入孔48作为第二插入孔发挥功能。插入孔48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如图7所示,多个插入孔48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在图7的例子中,设有六个插入孔48。在图7中,为了防止附图的复杂化,仅对一个插入孔48标注了标号。
在箱体35的下表面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35i。在中继装置10的主基板Bm的主面设有供导电棒34p插入的插入孔26。导电棒34p穿过贯通孔35i。在该状态下,导电棒34p插入于两个插入孔26、48。在插入孔26内,导电棒34p通过焊料与主基板Bm连接。在插入孔48内,导电棒34p通过焊料与第二子基板Bs2连接。因此,装置连接体34的导电棒34p将第二子基板Bs2与中继装置10的主基板Bm连接。导电棒34p通过焊料与设置于主基板Bm和第二子基板Bs2的导电图案导通。
在贯通孔35i内,导电棒34p与箱体35之间被绝缘体填埋。箱体35从导电棒34p分离,不与导电棒34p导通。
装置连接体34具有至少三个导电棒34p。如图2所示,第一个导电棒34p将中继装置10的通信电路24与中继器11的中继部33连接。第二个导电棒34p将中继装置10的电源电路23与中继器11的转换部32和中继部33连接。因此,经由装置连接体34的导电棒34p,从电源电路23向转换部32和中继部33供给电力。第三个导电棒34p将中继装置10的第二主导体Gm2与中继器11的第二子导体Gs2连接。因此,第二主导体Gm2与第二子导体Gs2导通。因此,第二主导体Gm2和第二子导体Gs2作为一个导体来处理。
<中继器11的效果>
在中继器11中,由于第一子基板Bs1与第二子基板Bs2通过具有挠性的基板连接体47连接,所以与第一子基板Bs1和第二子基板Bs2的配置相关的自由度高。因此,能够将第一子基板Bs1和第二子基板Bs2配置成缩小中继器11的设置面的面积。具体而言,通过使第一子基板Bs1的一面与第二子基板Bs2的一面相对,从而缩小了中继器11的设置面的面积。由于中继器11的设置面的面积缩小,所以具备中继装置10和中继器11的通信装置的设置面的面积也缩小。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中继器11的装置连接体34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具有导电棒34p的结构。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2,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除了后述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部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中继器11的内部>
图9是实施方式2中的中继器11的剖视图。在实施方式2中,中继器11的装置连接体34呈长方体状。装置连接体34的上表面设置于第二子基板Bs2的下表面。在箱体35的下表面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35j。装置连接体34插入于贯通孔35j,并露出于箱体35的外侧。在装置连接体34的下表面设有向上侧凹陷的凹部。
在中继装置10中,在主基板Bm的上侧的主面设有与装置连接体34连接的长方体状的连接件27。在连接件27的上表面设有向上侧突出的突部。连接件27的突部插入于装置连接体34的凹部。由此,装置连接体34与连接件27连接。
装置连接体34与设置于第二子基板Bs2的导电图案导通。连接件27与设置于主基板Bm的导电图案导通。因此,通过将装置连接体34与连接件27连接,装置连接体34将第二子基板Bs2与中继装置10的主基板Bm连接。中继装置10的电源电路23经由装置连接体34向转换部32和中继部33供给电力。实施方式2中的中继器11和通信装置起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2中,装置连接体34的形状并不限定于长方体状。以下,关于实施方式3,说明与实施方式2不同的点。除了后述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2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2共通的结构部标注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中继器11的内部>
图10是实施方式3中的收容于中继器11的箱体35的多个构件的说明图。图11是中继器11的剖视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中继器11中,板状的装置连接体34从第二子基板Bs2的后侧的端面向后侧突出。装置连接体34是边缘连接器。如图10所示,在装置连接体34的主面配置有多个导电图案。
在实施方式3中,在箱体35的后表面设有贯通孔35j。贯通孔35j在左右方向上贯通。装置连接体34插入于贯通孔35j,并在箱体35的后侧露出。
在连接件27中,供装置连接体34插入的插入部与设置于中继装置10的主基板Bm的主面的设置部通过连接线连接。在插入部的一面设有向内侧凹陷的凹部。装置连接体34插入于连接件27所具有的插入部的凹部。由此,装置连接体34与连接件27连接。
装置连接体34与设置于第二子基板Bs2的导电图案导通。连接件27与设置于主基板Bm的导电图案导通。因此,通过将装置连接体34与连接件27连接,装置连接体34将第二子基板Bs2与中继装置10的主基板Bm连接。中继装置10的电源电路23经由装置连接体34向转换部32和中继部33供给电力。实施方式3中的中继器11和通信装置起到与实施方式2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4中,装置连接体34并不限定于边缘连接器。以下,关于实施方式4,说明与实施方式3不同的点。除了后述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3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3共通的结构部标注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中继器11的内部>
图12是实施方式4中的中继器11的剖视图。如图12所示,在中继器11中,板状的装置连接体34从第二子基板Bs2的后侧的端面向后侧突出。装置连接体34具有挠性。装置连接体34例如是FPC。装置连接体34的一个端部设置于第二子基板Bs2。在实施方式5中,装置连接体34插入于贯通孔35j,并在箱体35的后侧露出。在装置连接体34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板状的端子。
在中继装置10中,在主基板Bm的上侧的主面设有与装置连接体34连接的长方体状的连接件27。在连接件27的上表面设有向下侧凹陷的凹部。将装置连接体34的端子插入于连接件27的凹部。由此,装置连接体34与连接件27连接。由于装置连接体34具有挠性,所以能够容易地实现连接件27与装置连接体34的连接。
装置连接体34与设置于第二子基板Bs2的导电图案导通。连接件27与设置于主基板Bm的导电图案导通。因此,通过将装置连接体34与连接件27连接,装置连接体34将第二子基板Bs2与中继装置10的主基板Bm连接。中继装置10的电源电路23经由装置连接体34向转换部32和中继部33供给电力。实施方式4中的中继器11和通信装置起到与实施方式3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2中,第一子基板Bs1和第二子基板Bs2的配置并不限定于使第一子基板Bs1的主面与第二子基板Bs2的主面相对的配置。以下,关于实施方式5,说明与实施方式2不同的点。除了后述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2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2共通的结构部标注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中继器11的内部>
图13是实施方式5中的中继器11的剖视图。在实施方式5中,通过通信线连接体30的前表面封闭了箱体35的开口35h。与实施方式2同样,在通信线连接体30的前表面设有开口30h。在通信线连接体30的后表面设有第一子基板Bs1的一个主面。在第一子基板Bs1的另一个主面配置有多个电路元件(第一电路元件)。
第二子基板Bs2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配置成两个主面分别位于上侧和下侧。在第二子基板Bs2的上侧的主面配置有多个电路元件(第二电路元件)。因此,第一子基板Bs1与第二子基板Bs2的主面垂直。
在此,“垂直”意味着实质上的垂直。因此,第一子基板Bs1与第二子基板Bs2的主面所成的角度并不限定于90度。在从90度的偏离为设计上的误差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子基板Bs1与第二子基板Bs2的主面也垂直。
在实施方式5中,基板连接体47将第一子基板Bs1的上侧的端面与第二子基板Bs2的前侧的端面连接。
<中继器11的效果>
实施方式5中的中继器11同样起到实施方式2中的中继器11所起到的效果中的除了通过使第一子基板Bs1的一面与第二子基板Bs2的一面相对而得到的效果之外的其他效果。在实施方式5的中继器11中,通过将第一子基板Bs1和第二子基板Bs2配置成第一子基板Bs1与第二子基板Bs2的主面垂直,从而缩小了中继器11的设置面。
(实施方式6)
在实施方式5中,装置连接体34的结构也可以与实施方式4的结构相同。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6,说明与实施方式5不同的点。除了后述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5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5共通的结构部标注与实施方式5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4是实施方式6中的中继器11的剖视图。装置连接体34与实施方式4同样,呈板状,并具有挠性。装置连接体34从第二子基板Bs2的后侧的端面向后侧突出。装置连接体34例如是FPC。装置连接体34的一个端部设置于第二子基板Bs2。在实施方式5中,装置连接体34插入于贯通孔35j,并在箱体35的后侧露出。在装置连接体34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板状的端子。
中继装置10中的连接件27与实施方式4同样地构成。将装置连接体34的板部插入于连接件27的凹部。由此,装置连接体34与连接件27连接。由于装置连接体34具有挠性,所以能够容易地实现连接件27与装置连接体34的连接。
装置连接体34与设置于第二子基板Bs2的导电图案导通。连接件27与设置于主基板Bm的导电图案导通。因此,通过将装置连接体34与连接件27连接,装置连接体34将第二子基板Bs2与中继装置10的主基板Bm连接。中继装置10的电源电路23经由装置连接体34向转换部32和中继部33供给电力。实施方式6中的中继器11和通信装置起到与实施方式5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6中,装置连接体34的结构也可以是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具有导电棒34p的结构。另外,装置连接体34也可以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是边缘连接器。在该情况下,连接件27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构成。
(实施方式7)
在实施方式1中,中继装置10的第一主导体Gm1与中继器11的第一子导体Gs1的导通通过箱体35和第一突出部36a来实现。但是,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一子导体Gs1的导通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实现。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7,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除了后述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部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5是实施方式7中的收容于中继器11的箱体35的多个构件的说明图。图16是中继器11的剖视图。在图15中,与图7同样,仅对一个插入孔48标注了标号。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第一子基板Bs1的前侧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插入孔49。在实施方式7中,如图16所示,中继器11具备具有导电性的导电棒37。导电棒37是所谓的引脚。在插入孔49插入导电棒37。
在箱体35的下表面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35k。在中继装置10的主基板Bm的主面设有供导电棒37插入的插入孔28。导电棒37穿过贯通孔35k。在该状态下,导电棒37插入于两个插入孔28、49。在插入孔28内,导电棒37通过焊料与主基板Bm连接。导电棒37例如通过焊料与设置于主基板Bm的第一主导体Gm1导通。
在插入孔49内,导电棒37通过焊料与第一子基板Bs1连接。导电棒37例如通过焊料与设置于第一子基板Bs1的第一子导体Gs1导通。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7中,通过导电棒37,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一子导体Gs1导通。
实施方式7中的中继器11和通信装置起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7中,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一子导体Gs1的导通也可以不通过箱体35和第一突出部36a来实现。因此,箱体35也可以是绝缘体。因此,箱体35例如也可以是树脂制。在实施方式2~6的中继器11中,也可以与实施方式7同样地使用导电棒37来实现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一子导体Gs1的导通。在此,在实施方式5、6的结构中,导电棒37呈L字状。
(实施方式8)
在实施方式4中,通信线连接体30并不限定于一面开放的中空的长方体状。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8,说明与实施方式4不同的点。除了后述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4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4共通的结构部标注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中继器11的内部>
图17是实施方式8中的收容于中继器11的箱体35的多个构件的说明图。图18是中继器11的剖视图。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中继器11中,板状的通信线连接体30从第一子基板Bs1的前侧的端面向前侧突出。通信线连接体30是边缘连接器。如图17所示,在通信线连接体30的主面配置有多个导电图案。
如图18所示,通信线连接体30插入于箱体35的开口35h,并在箱体35的前侧露出。例如,多条通信线Lc收容在电缆内。电缆设有凹部。在电缆的凹部插入通信线连接体30。由此,通信线连接体30与多条通信线Lc连接。实施方式8中的中继器11和通信装置起到与实施方式4同样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1~3、5~7的中继器11中,通信线连接体30也可以与实施方式4同样地是边缘连接器。在第一子基板Bs1与第二子基板Bs2的主面垂直的情况下,通信线连接体30从第一子基板Bs1的前侧的主面向前侧突出。
(实施方式9)
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焊料将中继器11的箱体35固定于中继装置10的主基板Bm的主面。然而,固定箱体35的方法并不限定于使用焊料的方法。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9,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除了后述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部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中继器11的外观>
图19是实施方式9中的中继器11的主视图。实施方式9中的中继器11具有两个第一突出部38来代替两个第一突出部36a。如图19所示,一个第一突出部38从箱体35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另一个第一突出部38从箱体35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在第一突出部38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38h。
在中继装置10的主基板Bm的上侧的主面设有两个螺纹孔29。两个螺钉50分别穿过两个贯通孔38h。在该状态下,两个螺钉50分别插入于两个螺纹孔29。然后,紧固两个螺钉50。通过紧固两个螺钉50,箱体35被固定于主基板Bm的主面。在箱体35被固定的情况下,螺钉50的头顶部与第一突出部38接触。
螺钉50和第一突出部38分别具有导电性。如在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所描述的那样,箱体35具有导电性,并与第一子导体Gs1导通。由于在箱体35设有第一突出部38,因此箱体35与第一突出部38导通。因此,第一突出部38经由箱体35与第一子导体Gs1导通。在箱体35被固定的情况下,第一突出部38与螺钉50接触,因此螺钉50与第一突出部38导通。螺钉50在主基板Bm内与第一主导体Gm1导通。结果是,第一子导体Gs1经由箱体35、第一突出部38和螺钉50与第一主导体Gm1导通。
实施方式9中的中继器11和通信装置起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另外,在实施方式9中,也可以使用与第一突出部38同样地构成的第二突出部来代替第二突出部36b。在该情况下,也是将螺钉穿过第二突出部的贯通孔,并将螺钉插入于主基板Bm的螺纹孔。然后,紧固螺钉。
另外,实施方式2~8中的中继器11也可以与实施方式9同样,具有第一突出部38来代替第一突出部36a。在该情况下,也与实施方式9同样,使用螺钉50将箱体35固定于主基板Bm的上表面。
(实施方式10)
在实施方式1中,实现第二主导体Gm2与第二子导体Gs2的导通的方法并不限定于使用导电棒34p的方法。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10,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除了后述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部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中继器11的外观>
图20是实施方式10中的中继器11的侧视图。如图20所示,箱体35具有第一导电部分35a、第二导电部分35和连结部分35c。第一导电部分35a和第二导电部分35b分别配置于前侧和后侧。连结部分35c将第一导电部分35a与第二导电部分35b连结。在实施方式10中,箱体35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相同。
第一导电部分35a和第二导电部分35b具有导电性。连结部分35c具有绝缘性。第一导电部分35a通过连结部分35c与第二导电部分35b分离。两个第一突出部36a从第一导电部分35a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两个第二突出部36b从第二导电部分35b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第二突出部36b与第一突出部36a同样地具有导电性。
箱体35的第一导电部分35a经由未图示的导体与第一子导体Gs1导通。第一突出部36a与第一导电部分35a导通。在通过焊料将箱体35固定到中继装置10的主基板Bm的情况下,第一突出部36a与第一主导体Gm1导通。因此,第一子导体Gs1经由第一导电部分35a和第一突出部36a与第一主导体Gm1导通。
同样,箱体35的第二导电部分35b经由未图示的导体与第二子导体Gs2导通。第二突出部36b与第二导电部分35b导通。在通过焊料将箱体35固定到中继装置10的主基板Bm的情况下,第二突出部36b与第二主导体Gm2导通。因此,第二子导体Gs2经由第二导电部分35b和第二突出部36b与第二主导体Gm2导通。
如上所述,能够使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分别与第一主导体Gm1和第二主导体Gm2导通。
另外,在实施方式10的中继器11中,不需要将第二主导体Gm2与第二子导体Gs2连接的导电棒34p。
实施方式10中的中继器11和通信装置起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另外,在实施方式2~9中,箱体35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0同样地构成。在此,在实施方式2~8中,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分别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设置。在实施方式9中,第一突出部38从第一导电部分35a突出。实施方式9的第二突出部具有导电性,并从第二导电部分35b突出。在该情况下,导电性的螺钉穿过第二突出部的贯通孔。第二子导体Gs2经由第二导电部分35b、第二突出部和螺钉与第二主导体Gm2导通。
(实施方式11)
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电感器22b或电阻将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二主导体Gm2连接。但是,也可以是与第二电感器22b和电阻不同的构件将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二主导体Gm2连接。以下,关于实施方式11,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除了后述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部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中继装置10的结构>
图21是表示中继装置10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实施方式11中的中继装置10具有实施方式1中的中继装置10所具有的结构部中的除了共模扼流圈22之外的其他结构部。实施方式11中的中继装置10还具有第二导线60。
电源电路23与电源连接器20直接连接。第二导线60的一端与电源连接器20和第一主导体Gm1连接。第二导线60的另一端与第二主导体Gm2连接。因此,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二主导体Gm2通过第二导线60连接。
电流从直流电源12的正极依次流过电源电路23、第二主导体Gm2和第二导线60,并返回到直流电源12的负极。直流电源12将基准电位为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的电压施加于电源电路23。电源电路23将从直流电源12施加的电压降压为5V或3.3V等恒定电压。电源电路23将通过进行降压而生成的恒定电压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施加于中继器11和通信电路24。由此,向中继器11和通信电路24供给电力。恒定电压的基准电位是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进入到中继器11的第一子导体Gs1的噪声经由第一主导体Gm1和电源连接器20输出到中继装置10的外部。
图22是第二导线60的配置的说明图。如图22所示,在主基板Bm的主面配置有第二导线60。第二导线60的一端位于第一主导体Gm1的上侧,并与第一主导体Gm1的一点连接。第二导线60的另一端位于第二主导体Gm2的上侧,并与第二主导体Gm2的一点连接。
第二导线60具有电阻分量。由于第二导线60的形状为线状,所以第二导线60的截面积小。因此,第二导线60的电阻分量的电阻值大。因此,噪声不易通过第二导线60。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一主导体Gm1而第一主导体Gm1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基准电位为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的电压或电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同样,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二主导体Gm2而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基准电位为第一主导体Gm1的电位的电压或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
实施方式11中的通信装置起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如在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所描述的那样,通信装置具备中继装置10和中继器11。另外,中继器11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1的结构。实施方式11的中继器11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10的中继器11之一同样地构成。
(实施方式12)
在实施方式1中,直流电源12的负极经由电源连接器20与第一主导体Gm1连接。但是,直流电源12的负极也可以不与第一主导体Gm1连接。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12,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除了后述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部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中继装置10的结构>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12中的中继装置10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实施方式12中的中继装置10具有实施方式1中的中继装置10所具有的结构部中的除了共模扼流圈22之外的其他结构部。实施方式12中的中继装置10还具有连接部件61。
电源电路23与电源连接器20直接连接。电源连接器20还与第二主导体Gm2连接。电源连接器20不与第一主导体Gm1连接。连接部件61是电感器、电阻或导线等。导线具有电阻分量。连接部件61的一端与第一主导体Gm1连接。连接部件61的另一端与第二主导体Gm2连接。因此,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二主导体Gm2通过连接部件61连接。
如上所述,连接部件61是电感器、电阻或导线等。因此,与实施方式1、11同样地,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一主导体Gm1而第一主导体Gm1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基准电位为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的电压或电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同样,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二主导体Gm2而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基准电位为第一主导体Gm1的电位的电压或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
图24是连接部件61的配置的说明图。如图24所示,在主基板Bm的主面配置有连接部件61。连接部件61的一端位于第一主导体Gm1的上侧,并与第一主导体Gm1的一点连接。连接部件61的另一端位于第二主导体Gm2的上侧,并与第二主导体Gm2的一点连接。
如图23所示,在中继装置10中,在电源连接器20不连接第一主导体Gm1。因此,不需要在电源连接器20的附近配置第一主导体Gm1。因此,如图24所示,作为第一主导体Gm1,能够使用主面的面积小的板状的导体。在使用了主面的面积小的板状的导体作为第一主导体Gm1的情况下,能够使用主面的面积大的板状的导体作为第二主导体Gm2。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主导体Gm2的电阻值小,所以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稳定。
实施方式12中的通信装置起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另外,中继器11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1的结构。实施方式12的中继器11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10的中继器11之一同样地构成。
(实施方式13)
在实施方式1中,中继器11的第一子导体Gs1与中继装置10的第一主导体Gm1连接。但是,第一子导体Gs1也可以不与第一主导体Gm1连接。以下,关于实施方式13,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除了后述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部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中继器11的结构>
图25是实施方式13中的基板连接体47的局部剖视图。在图25中,示出了将基板连接体47、第一子基板Bs1和第二子基板Bs2配置在平面上的状态。在箱体35内,基板连接体47被弯曲了多次。如在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所描述的那样,中继器11具备具有挠性的矩形的基板连接体47。基板连接体47将第一子导体Gs1的一个端面与第二子导体Gs2的一个端面连接。基板连接体47的一个端部埋入于第一子基板Bs1。基板连接体47的另一个端部埋入于第二子基板Bs2。
图26是图25的A-A线处的基板连接体47的剖视图。在图26中,示出了ECU14的数量为三个的例子。在ECU14的数量为三个的情况下,在中继器11内配置有三条通信线Lc。各通信线Lc包括供差动信号传输的两条导线Wa、Wb。各通信线Lc所包含的两条导线Wa、Wb通过基板连接体47内。
在基板连接体47中,各通信线Lc所包含的两条导线Wa、Wb埋入在绝缘体47i内。沿着左右方向,导线Wa、Wb交替地配置。导线Wa、Wb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绝缘体47i内埋入有矩形板状的连接导体47g。在各通信线Lc所包含的两条导线Wa、Wb的下侧配置有连接导体47g。各通信线Lc所包含的两条导线Wa、Wb分别与共用的连接导体47g的上侧的主面隔开间隔地相对。如在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所描述的那样,关于板,主面是宽度宽的面,与端面不同。
图27是表示中继器11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图28是信号处理电路31的电路图。如图27和图28所示,基板连接体47所具有的连接导体47g的一个端部与第一子导体Gs1连接,并与第一子导体Gs1导通。在基板连接体47中,通过配置连接导体47g,各通信线Lc所包含的两条导线Wa、Wb各自的特性阻抗被调整为100Ω或120Ω等恒定值。如在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所描述的那样,电信号分别经由导线Wa、Wb传输。
中继器11具有导线连接元件70。导体连接元件70是电感器、电阻或导线等。导线具有电阻分量。导体连接元件70将连接导体47g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二子导体Gs2连接。如上所述,连接导体47g的一个端部与第一子导体Gs1连接。因此,导体连接元件70连接在第一子导体Gs1与第二子导体Gs2之间。
图29是导体连接元件70的配置的说明图。如图29所示,连接导体47g的一个端部位于第一子基板Bs1内。连接导体47g的另一个端部位于第二子基板Bs2内。导体连接元件70配置于第一子基板Bs1的主面。导体连接元件70的一端位于第一子导体Gs1的上侧。导体连接元件70的一端例如使用通孔与第一子导体Gs1连接。导体连接元件70的另一端位于连接导体47g的上侧。导体连接元件70的另一端例如使用通孔与连接导体47g连接。
在实施方式13中,第一子导体Gs1不与第一主导体Gm1导通。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子导体Gs1经由箱体35和第一突出部37a与第一主导体Gm1导通。在实施方式13中,作为第一例,箱体35和第一突出部37a的双方或一方具有绝缘性。作为第二例,未实现第一突出部37a与第一主导体Gm1的连接。
导体连接元件70连接在第一子导体Gs1与第二子导体Gs2之间。因此,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一子导体Gs1而第一子导体Gs1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基准电位为第二子导体Gs2的电位的电压或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同样,即使在由于噪声进入到第二子导体Gs2而第二子导体Gs2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对基准电位为第一子导体Gs1的电位的电压或信号造成的影响也小。
实施方式13中的中继器11和通信装置起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另外,在实施方式13中,基板连接体47所具有的连接导体47g的另一个端部也可以与第二子导体Gs2连接,并与第二子导体Gs2导通。在该情况下,连接导体47g的一个端部不与第一子导体Gs1导通。在连接导体47g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二子导体Gs2导通的情况下,导体连接元件70将连接导体47g的一个端部与第一子导体Gs1连接。导体连接元件70连接在第一子导体Gs1与第二子导体Gs2之间。
另外,在实施方式13中,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第一子导体Gs1与第一主导体Gm1导通。中继器11的装置连接体34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6中的一方同样地构成。装置线连接体34的形状也可以是与实施方式3、4中的一方同样的形状。第一子基板Bs1和第二子基板Bs2也可以与实施方式5同样地配置。在使第一子导体Gs1与第一主导体Gm1导通的情况下,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一子导体Gs1的导通也可以与实施方式7同样地实现。
通信线连接体30的形状也可以是与实施方式8同样的形状。中继器11的箱体35也可以与实施方式9同样地固定于中继装置10的主基板Bm的主面。第二主导体Gm2与第二子导体Gs2的导通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0同样地实现。与实施方式11同样,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二主导体Gm2也可以通过导线连接。在该情况下,在中继装置10中不使用共模扼流圈22。与实施方式12同样,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二主导体Gm2也可以通过连接部件61连接。
(实施方式14)
在实施方式13中,中继装置10也可以不具有第一主导体Gm1。以下,关于实施方式14,说明与实施方式13不同的点。除了后述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3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3共通的结构部标注与实施方式13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中继装置10的结构>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14中的中继装置10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实施方式14中的中继装置10具有实施方式13中的中继装置10所具有的结构部中的除了共模扼流圈22和第一主导体Gm1之外的其他结构部。
电源电路23与电源连接器20直接连接。电源连接器20还与第二主导体Gm2连接。在中继装置10中,由于未设置第一主导体Gm1,所以电源连接器20和通信电路24未与第一主导体Gm1连接。
在实施方式14中,通信电路24不执行将第一主导体Gm1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的电信号的处理。因此,通信电路24在经由通信总线Lb接收到差动信号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差动信号转换为基准电位为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的电压信号。通信电路24取得转换后的电压信号所包含的数据。
图31是第二主导体Gm2的配置的说明图。由于在中继装置10中未设置第一主导体Gm1,所以如图31所示,作为第二主导体Gm2,能够使用主面的面积大的板状的导体。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主导体Gm2的电阻值小,所以第二主导体Gm2的电位稳定。
实施方式14中的中继器11同样起到实施方式13中的中继器11所起到的效果中的除了通过将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一子导体Gs1连接而得到的连接效果之外的其他效果。实施方式14中的通信装置同样起到实施方式13中的通信装置所起到的效果中的除了连接效果和共模扼流圈22所起到的效果之外的其他效果。
(实施方式15)
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二主导体Gm2也可以电连接。以下,关于实施方式15,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除了后述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部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中继器11的结构>
图32是表示实施方式15中的中继器11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图33是信号处理电路31的电路图。实施方式15中的中继器11所具有的基板连接体47与实施方式13同样地构成(参照图25和图26)。因此,在基板连接体47内,通信线Lc所包含的导线Wa、Wb通过基板连接体47内。基板连接体47所具有的连接导体47g的一个端部与第一子导体Gs1连接,并与第一子导体Gs1导通。
中继器11还具有实现电连接的电连接元件80。电连接元件80为电感器、电阻、电容器或导线等。导线具有电阻分量。电连接元件80只要是供交流电压传输的电路元件就没有问题。电连接元件80的一端与连接导体47g的另一端部连接。电连接元件80的另一端与第二子导体Gs2连接。这样,电连接元件80连接在连接导体47g与第二子导体Gs2之间。
图34是电连接元件80的配置的说明图。如图34所示,连接导体47g的一个端部位于第一子基板Bs1内。连接导体47g的另一个端部位于第二子基板Bs2内。电连接元件80配置于第一子基板Bs1的主面。电连接元件80的一端位于第一子导体Gs1的上侧。电连接元件80的一端例如使用通孔与第一子导体Gs1连接。电连接元件80的另一端位于连接导体47g的上侧。电连接元件80的另一端例如使用通孔与连接导体47g连接。
在连接导体47g与第二子导体Gs2绝缘的情况下,在连接导体47g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时,连接导体47g有可能作为将在空气中传输的电磁波转换为电流的天线发挥作用。转换后的电流使第一子导体Gs1的电位变动。结果是,转换后的电流作为噪声发挥作用。在实施方式15的中继器11中,电连接元件80连接在连接导体47g与第二子导体Gs2之间。因此,防止了连接导体47g作为天线发挥作用的情况。
实施方式15中的中继器11和通信装置起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另外,基板连接体47的连接导体47g也可以与第二子导体Gs2连接,并与第二子导体Gs2导通。在该情况下,电连接元件80连接在第一子导体Gs1与连接导体47g之间。
在连接导体47g与第一子导体Gs1绝缘的情况下,在连接导体47g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较长时,连接导体47g有可能作为将在空气中传输的电磁波转换为电流的天线而发挥作用。转换后的电流使第二子导体Gs2的电位变动。结果是,转换后的电流作为噪声发挥作用。由于电连接元件80连接在第一子导体Gs1与连接导体47g之间,因此防止了连接导体47g作为天线发挥作用的情况。
另外,在实施方式15中,中继器11的装置连接体34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6中的一方同样地构成。装置线连接体34的形状也可以是与实施方式3、4中的一方同样的形状。第一子基板Bs1和第二子基板Bs2也可以与实施方式5同样地配置。在使第一子导体Gs1与第一主导体Gm1导通的情况下,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一子导体Gs1的导通也可以与实施方式7同样地实现。
通信线连接体30的形状也可以是与实施方式8同样的形状。中继器11的箱体35也可以与实施方式9同样地固定于中继装置10的主基板Bm的主面。第二主导体Gm2与第二子导体Gs2的导通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0同样地实现。与实施方式11同样,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二主导体Gm2也可以通过导线连接。在该情况下,在中继装置10中不使用共模扼流圈22。与实施方式12同样,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二主导体Gm2也可以通过连接部件61连接。
(实施方式16)
在实施方式1中,与中继器11连接的装置并不限定于中继装置10。以下,关于实施方式16,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除了后述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部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通信系统1的结构>
图35是表示实施方式11中的通信系统1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在将实施方式1、16进行了比较的情况下,与中继器11连接的装置不同。实施方式16中的通信系统1具备电源装置15来代替中继装置10。直流电源12向电源装置15供给电力。电源装置15向中继器11供给电力。在实施方式11中,在中继器11连接有多个ECU14。中继器11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对两个ECU14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
<电源装置15的结构>
电源装置15的结构是在实施方式1的中继装置10中去除了一个或多个总线连接器21和通信电路24的结构。在图35中,示出了第二电感器22b将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二主导体Gm2连接的例子。也可以如在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所描述的那样,电阻将第一主导体Gm1与第二主导体Gm2连接。
<中继器11的效果>
实施方式11中的中继器11和通信装置起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另外,中继器11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15中的任一个同样地构成。
在中继器11与实施方式11~14分别同样地构成的情况下,电源装置15的结构为在实施方式11~14各自的中继装置10中去除了一个或多个总线连接器21和通信电路24的结构。
<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1~16中,也可以代替ECU14而使用具有通信功能的其他装置、例如相机。ECU14和与ECU14不同的其他装置也可以与中继器11连接。实施方式1~10各自中的通信系统1还可以具备实施方式11中的中继器11、多个装置(ECU14)和电源装置15。在该情况下,例如,两个中继器11通过通信线Lc连接。共用的直流电源12向中继装置10和电源装置15供给电力。在实施方式1~11中,第一主导体Gm1也可以经由装置连接体34与第一子导体Gs1连接。在装置连接体34具有多个导电棒34p的结构中,第一主导体Gm1经由一个导电棒34p与第一子导体Gs1连接。
在实施方式1~4、7~16的中继器11中,也可以在第一子基板Bs1的两个主面配置电路元件。在实施方式1~16的中继器11中,也可以在第二子基板Bs2的两个主面配置电路元件。在实施方式1~16中,第一突出部36a的数量或第一突出部38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另外,在实施方式1~16中,第二突出部36b的数量或与第一突出部38同样地构成的第二突出部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
在实施方式1~16的中继器11中,配置有第一子导体Gs1的场所并不限定于第一子基板Bs1的内部,也可以是第一子基板Bs1的主面或端面。同样,配置有第二子导体Gs2的场所并不限定于第二子基板Bs2的内部,也可以是第二子基板Bs2的主面或端面。配置有第一主导体Gm1的场所并不定限于第一主基板Bm1的内部,也可以是第一主基板Bm1的主面或端面。同样,配置有第二主导体Gm2的场所并不限定于第二主基板Bm2的内部,也可以是第二主基板Bm2的主面或端面。
在实施方式1~16中,与中继器11连接的通信线Lc也可以是通信总线。在该情况下,多个ECU14与通信线Lc连接。经由通信线Lc的通信例如与经由通信总线Lb的通信同样地进行。经由通信线Lc的通信例如是依照CAN的通信协议的通信。
在实施方式1~16中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构成要件)能够相互组合,通过组合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特征。应当认为所公开的实施方式1~16在所有方面均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由上述的含义示出,而是由要求保护的范围示出,并且意在包括与要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标号说明
1通信系统;
10中继装置(电源装置);
11中继器(通信器);
12直流电源;
13、14ECU;
15 电源装置;
20 电源连接器;
21 总线连接器;
22、45共模扼流圈;
22a、45a第一电感器;
22b、45b第二电感器;
23 电源电路;
24 通信电路;
25、35i、35j、35k、38h贯通孔;
26、28、49插入孔;
27 连接件;
29 螺纹孔;
30 通信线连接体;
30h、35h开口;
31信号处理电路(噪声去除电路);
32 转换部;
33 中继部;
34 装置连接体;
34p导电棒(第二导电棒);
35 箱体;
35a 第一导电部分;
35b 第二导电部分;
35c 连结部分;
36a、38第一突出部;
36b 第二突出部;
37 导电棒;
40a、40b第一抑制器;
41a、41b、42电阻;
43、44a、44b电容器;
46a、46b第二抑制器;
47 基板连接体;
47g 连接导体;
47i 绝缘体;
48插入孔(第二插入孔);
50 螺钉;
60 第二导线;
61 连接部件;
70 导体连接元件;
80 电连接元件;
Bm 主基板;
Bs1第一子基板(第一基板);
Bs2第二子基板(第二基板);
Gm1第一主导体(第一电源导体);
Gm2第二主导体(第二电源导体);
Gs1第一子导体(第一导体);
Gs2第二子导体(第二导体);
Lb 通信总线;
Lc 通信线;
M 车辆;
Wa、Wb导线。
Claims (20)
1.一种通信器,接收由分别在两条导线中传输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其中,该通信器具备:
噪声去除电路,将第一导体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从所述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
转换部,将由所述噪声去除电路去除了噪声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转换为由基准电位为第二导体的电位的电压表示的电压信号;
第一基板,配置有所述第一导体;
第二基板,配置有所述第二导体;及
基板连接体,具有挠性,并将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差动信号是遵循以太网的通信协议的通信的信号、使用LVDS即低电压差动信号的通信的信号、或遵循USB即通用串行总线的通信的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器,其中,
所述通信器具备导体连接元件,该导体连接元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之间,
所述导体连接元件是电感器、电阻或导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一面配置有第一电路元件,
在所述第二基板的一面配置有第二电路元件,
配置有所述第一电路元件的所述第一基板的一面与配置有所述第二电路元件的所述第二基板的一面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一面配置有第一电路元件,
在所述第二基板的一面配置有第二电路元件,
配置有所述第一电路元件的所述第一基板的一面与配置有所述第二电路元件的所述第二基板的一面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器,其中,
所述通信器具备:
箱体,具有导电性,并收容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及
突出部,从所述箱体向外侧突出,并用于所述箱体的固定,
所述突出部具有导电性,并经由所述箱体与所述第一导体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器,其中,
在所述突出部设有供具有导电性的螺钉穿过的贯通孔,
通过紧固所述螺钉来固定所述箱体,
在所述箱体被固定的情况下,所述螺钉与所述突出部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通信器,其中,
所述通信器具备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具有导电性,从所述箱体向外侧突出,并用于所述箱体的固定,
所述箱体具有:
第一导电部分,具有导电性,并与所述第一导体导通;
第二导电部分,具有导电性,并与所述第二导体导通;及
连结部分,具有绝缘性,并将所述第一导电部分与第二导电部分连结,
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第一导电部分突出,
所述第二突出部从所述第二导电部分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器,其中,
所述通信器具备具有导电性的导电棒,
在所述第一基板设有供所述导电棒插入的插入孔,
所述导电棒插入于所述插入孔,与所述第一导体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器,其中,
所述通信器具备将所述第二基板与外部装置连接的装置连接体,
经由所述装置连接体向所述转换部供给电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器,其中,
所述装置连接体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第二导电棒,
在所述第二基板设有供所述第二导电棒插入的第二插入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器,其中,
所述装置连接体是边缘连接器,并从所述第二基板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器,其中,
所述装置连接体呈板状,并具有挠性,
所述装置连接体的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器,其中,
所述通信器具备与包括两条导线的通信线连接的通信线连接体,
所述差动信号经由所述通信线和通信线连接体输入到所述噪声去除电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器,其中,
所述通信线连接体是边缘连接器,并从所述第一基板突出。
16.一种通信装置,具备:
通信器,接收由分别在两条导线中传输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及
电源装置,向所述通信器供给电力,
所述通信器具有:
噪声去除电路,将第一导体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从所述两个电信号去除噪声;
转换部,将由所述噪声去除电路去除了噪声的两个电信号的电压差表示的差动信号转换为由基准电位为第二导体的电位的电压表示的电压信号;
第一基板,配置有所述第一导体;
第二基板,配置有所述第二导体;
基板连接体,具有挠性,并将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连接;及
装置连接体,将所述第二基板与电源装置连接,
所述电源装置经由所述装置连接体向所述转换部供给电力。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装置具有第一电源导体和第二电源导体,
所述第一电源导体和第二电源导体分别与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导通,
所述第一电源导体与第二电源导体通过电感器或电阻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装置具有第一电源导体和第二电源导体,
所述第一电源导体和第二电源导体分别与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导通,
所述第一电源导体与第二电源导体通过第二导线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通信装置具备实现电连接的电连接元件,
所述两条导线通过所述基板连接体内,
所述基板连接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导体或第二导体导通的连接导体,
所述电连接元件连接在所述连接导体与第二导体之间、或所述第一导体与连接导体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6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通信器将所述转换部转换后的电压信号所包含的数据经由所述装置连接体发送到所述电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58104 | 2021-03-30 | ||
JP2021096006A JP2022155426A (ja) | 2021-03-30 | 2021-06-08 | 通信器及び通信装置 |
JP2021-096006 | 2021-06-08 | ||
PCT/JP2022/011518 WO2022209843A1 (ja) | 2021-03-30 | 2022-03-15 | 通信器及び通信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96300A true CN117296300A (zh) | 2023-12-26 |
Family
ID=89258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25632.6A Pending CN117296300A (zh) | 2021-03-30 | 2022-03-15 | 通信器及通信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296300A (zh) |
-
2022
- 2022-03-15 CN CN202280025632.6A patent/CN117296300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505377B1 (ko) | 인쇄회로기판 및 버스 바들을 구비한 필터 | |
US7648388B2 (en) | Communication relay apparatus and relay connector unit | |
CN100362704C (zh) | 具有电线控制模块的电连接器 | |
US8804314B2 (en) | Electric junction box | |
US9715981B2 (en) | System cabling for a multiple relay arrangement | |
EP3621421A1 (en) | Power modules for power distribution assemblies | |
CN112787174B (zh) | 用于电互连模块的电气部件的电互连系统和方法 | |
US20090221183A1 (en) | Connector system for connecting a first part and a second part, connector assembly and device board | |
JP2022155425A (ja) | 通信器及び通信装置 | |
WO2022209843A1 (ja) | 通信器及び通信装置 | |
CN117296300A (zh) | 通信器及通信装置 | |
US20240188239A1 (en) |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US20170257949A1 (en) | Connection system of a conductive busbar to an electric component | |
JP2022155426A (ja) | 通信器及び通信装置 | |
JP2009146570A (ja)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US10931071B2 (en) | Wiring module and connection member for wiring module | |
CN117099350A (zh) | 通信器及通信装置 | |
WO2016091770A1 (en) | Camera for a motor vehicle with a connecting device formed as a surface-mounted device as well as motor vehicle | |
JP2003123918A (ja) | 多重通信用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US6575782B2 (en) | Modular central electrical unit for motor vehicles | |
KR100370996B1 (ko) | 전기 접속 상자 | |
US20120127645A1 (en) | Functional module for mounting on a mounting platform of a switch cabinet | |
JP2002354756A (ja) | エンコーダ付きモータ | |
JP2024041119A (ja) | 電源ボックス | |
CN115152186B (zh) | 通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