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95311A -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服务器的液冷系统以及冷却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服务器的液冷系统以及冷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95311A
CN117295311A CN202311300920.0A CN202311300920A CN117295311A CN 117295311 A CN117295311 A CN 117295311A CN 202311300920 A CN202311300920 A CN 202311300920A CN 117295311 A CN117295311 A CN 1172953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cabinet
power source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0092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兵
王海岩
胡远明
秦晓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ttrix Information Industr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ttrix Information Industr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ttrix Information Industr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ttrix Information Industr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0092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9531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953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953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763Liquid cooling without phase chang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36Thermal management, e.g. server temperature contro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冷却系统、服务器的液冷系统以及冷却方法。该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开关电路;开关电路分别与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连接,热量交换设备还与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还与第一动力源连接。当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已达到最小调节极限,仍不能满足当前流量需求时,可以通过打开开关电路,并调节开关电路的开度状态,使部分冷却液从开关电路流回液冷机柜中,即实现了在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调到最低时,仍可通过开关电路对流量微调,极大的增加了冷却液流量调节的范围和精度,从而使得冷却液的冷却能力与散热需求更加匹配,提高了服务器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服务器的液冷系统以及冷却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冷却系统、服务器的液冷系统以及冷却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算力需求推动数据中心功率密度不断提升,发热量及能耗也持续攀升。
相关技术中,采用将服务器部件完全浸没在冷却液(如电子氟化液等)中,通过服务器与液体直接接触,然后进行热交换的方式,来实现对数据中心服务器进行散热。通常情况下,冷却液的冷却能力往往与服务器的散热需求不匹配,导致服务器的散热效果不佳。
因此,如何提高服务器的散热效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冷却系统、服务器的液冷系统以及冷却方法,提高了服务器的散热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开关电路;开关电路分别与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连接,热量交换设备还与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还与第一动力源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开关电路;开关电路分别与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连接,热量交换设备还与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还与第一动力源连接。该冷却装置中,通过在第一动力源和热量交换设备之间设置开关电路,当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已达到最小调节极限,仍不能满足当前流量需求时,即可以通过打开开关电路的下通孔,并对应调节下通孔的开度状态至满足当前流量需求的开度状态,此时即会有部分冷却液从开关电路下通孔的支路流回液冷机柜中,这样,即实现了在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调到最低时,仍然可以通过调节开关电路进一步进行流量微调,不再受限于第一动力源频率的极限,极大的增加了冷却液流量调节的范围和精度,从而可以使得冷却液的冷却能力与服务器的散热需求更加匹配,提高了服务器的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第一电磁阀分别与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第二电磁阀连接;第二电磁阀还分别与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中,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第一电磁阀分别与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第二电磁阀连接;第二电磁阀还分别与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该冷却装置中,通过在第一动力源和热量交换设备之间设置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在需要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时,若只调节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不能达到当前流量需求,则可以通过调节第一电磁阀的开度状态和第二电磁阀的开度状态,对第一动力源输出的液体流量进行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器柜的散热需求,实现了对冷却液流量更加精细化的调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第一过滤器分别与第二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连接;第二过滤器分别与第二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中,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第一过滤器分别与第二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连接;第二过滤器分别与第二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该冷却装置中,通过设置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一方面,可以在第一过滤器处于正常状态时,通过第一过滤器对冷却液进行过滤操作,以保证冷却液的洁净;另一方面,当第一过滤器处于异常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二过滤器再对冷却液进行过滤,以保证冷却液可以长期使用,降低系统因冷却液水质问题而发生堵塞的问题,进而提高冷却系统的可靠性和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冷却装置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第一电磁阀和热量交换设备的进液接口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中,冷却装置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第一电磁阀和热量交换设备的进液接口连接。该冷却装置中,通过在第一电磁阀和热量交换设备之间设置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第一电磁阀和热量交换设备之间的通路的压力数据,进而根据监测到的压力数据判断第一过滤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冷却装置还包括:加热器;加热器分别与热量交换设备的出液接口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中,冷却装置还包括加热器;加热器分别与热量交换设备的出液接口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该冷却装置中,通过在热量交换设备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之间设置加热器,可以对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冷却液温度进行升温调节,这样,将加热器的加热能力与一次测冷却水的降温能力结合,从而实现了冷却液更加自如的升降温调节。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包括:控制器和如上述第一方面的冷却装置;控制器与冷却装置连接;
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动力源和开关电路进行流量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包括控制器和如上述的冷却装置;控制器与冷却装置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动力源和开关电路进行流量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该冷却系统中,通过设置控制器,并将控制器与冷却设备中的所有设备进行连接,即可以通过控制器对冷却设备中的第一动力源和开关电路进行控制,以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进而使得冷却液的冷却能力与服务器的散热需求匹配,提高服务器的散热效果。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服务器的液冷系统,液冷系统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的冷却系统、液冷机柜、冷却塔、第二动力源;冷却系统分别与液冷机柜、冷却塔和第二动力源连接;冷却塔还与第二动力源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的液冷系统中,液冷系统包括如上述的冷却系统、液冷机柜、冷却塔和第二动力源;冷却系统分别与液冷机柜、冷却塔和第二动力源连接;冷却塔还与第二动力源连接。该液冷系统中,通过将冷却系统与液冷机柜进行连接,可以根据冷却系统中的控制器,将液冷机柜中的高温冷却液送至冷却系统中的热量交换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并将热量交换后得到的低温冷却液再送回至液冷机柜中,以实现对液冷机柜中的服务器等电子器件的散热;另外,将冷却系统与冷却塔和第二动力源进行连接,同样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二动力源,将冷却塔中的低温冷却水从冷却塔中抽出送至热量交换设备中与高温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以对高温冷却液进行降温,进而实现对液冷机柜中服务器等电子器件的散热效果。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冷却方法,冷却方法应用于如上述第三方面的液冷系统,方法包括:
控制器控制第一动力源和开关电路进行流量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方法中,控制器控制第一动力源和开关电路进行流量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该方法中,控制器可以根据液冷机柜的温度差值确定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并在第一动力源输出的液体流量不满足散热需求的情况下,控制开关电路进行流量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即在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达到最低调节极限时,仍然可以通过调节开关电路进一步进行流量微调,不再受限于第一动力源频率的极限,极大的增加了冷却液流量调节的范围和精度,从而可以使得冷却液的冷却能力与服务器的散热需求更加匹配,提高了服务器的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检测到第一过滤器处于异常状态时,控制第二电磁阀断开第一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之间的通路,以及控制第二电磁阀连通第一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之间的通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方法中,控制器检测到第一过滤器处于异常状态时,控制第二电磁阀断开第一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之间的通路,以及控制第二电磁阀连通第一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之间的通路。该方法中,控制器通过获取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数据,可以根据压力数据确定第一过滤器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当确定第一过滤器处于异常状态时,控制器可以通过控制第二电磁阀断开第一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之间的通路,以及控制第二电磁阀连通第一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之间的通路,以通过第二过滤器再对冷却液进行过滤,能够保证冷却液可以长期使用,降低系统因冷却液水质问题而发生堵塞的问题,进而可以提高冷却系统的可靠性,进一步则提高了服务器的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控制加热器对液冷机柜进行温度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温度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方法中,控制器控制加热器对液冷机柜进行温度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温度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该方法中,通过设置加热器,可以在通过调节第二动力源的工作频率仍不满足当前散热需求,即第二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已达到最小调节极限的情况下,通过加热器对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冷却液温度进行升温调节,这样,将加热器的加热能力与冷却水的降温能力结合,从而实现了冷却液更加自如的升降温调节。
上述冷却装置、冷却系统、服务器的液冷系统以及冷却方法,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开关电路;开关电路分别与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连接,热量交换设备还与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还与第一动力源连接。该冷却装置中,通过在第一动力源和热量交换设备之间设置开关电路,当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已达到最小调节极限,仍不能满足当前流量需求时,即可以通过打开开关电路的下通孔,并对应调节下通孔的开度状态至满足当前流量需求的开度状态,此时即会有部分冷却液从开关电路下通孔的支路流回液冷机柜中,这样,即实现了在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调到最低时,仍然可以通过调节开关电路进一步进行流量微调,不再受限于第一动力源频率的极限,极大的增加了冷却液流量调节的范围和精度,从而可以使得冷却液的冷却能力与服务器的散热需求更加匹配,提高了服务器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一个实施例中二次侧冷却液流量控制的逻辑框图;
图1B为一个实施例中二次侧冷却液流量控制的逻辑框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与冷却装置对应的系统设计原理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服务器的液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的逻辑框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对冷却液的温度进行调节的逻辑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近年来,算力需求推动数据中心功率密度不断提升,发热量及能耗持续攀升。同时,“东数西算”的启动及“双碳”战略的实施对数据中心的电源使用效率(Power UsageEffectiveness,PUE)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传统风冷方案已难以满足数据中心设备散热需求。在此驱动下,液冷技术正以高效低碳的优势,成为了行业革命性的解决方案。所谓浸没式液冷,就是将电子器件完全浸没在冷却液中,电子器件与液体直接接触,并进行热交换。
通常服务器浸没式液冷系统多是包含液冷机柜、二次侧动力源、板换和一次侧冷源等几个部分。其中液冷机柜属于二次侧,用于容纳服务器和浸没液体,是设备的载体。二次侧动力源和板换(通常整合到冷却液分配单元中),用于将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与外界进行交换并且提供流体工质循环所需的动力。一次侧冷源则是由冷却塔等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组成。通常一次侧和二次侧分别使用冷却水以及冷却液(如电子氟化液等)作为冷却介质,二次侧液冷系统相当于风冷系统中的机房空调,冷却液与电子设备直接接触进行冷却。通常为了满足服务器的散热需求,需要对二次侧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
相关技术中,对于二次侧冷却液流量的控制方法如图1A所示,通过布置的进液温度传感器和出液温度传感器监测整体流入和整体流出液冷机柜的液体的温度差,根据温度差值的变化情况通过PID调速算法调节二次侧动力源的工作频率,从而进行相应的流量调节。然而,由于动力源的调节频率都有一定的范围,流量调节的范围和精度受限于动力源频率的极限,对小流量的调节往往不够精确,导致服务器的散热效果不佳。另外,对于二次侧冷却液进液温度的控制方法如图1B所示,通过PID调速算法调节一次侧动力源的工作频率进而调节一次侧冷却水的流量实现的,即一次侧冷却水流量越大,二次侧冷却液的进液温度越低;一次侧冷却水流量越小,二次侧冷却液的进液温度越高。然而,冷却水的作用是对二次侧冷却液进行降温冷却,无论怎样调节一次侧冷却水的流量都无法实现二次侧冷却液的升温。但二次侧冷却液的温度并不是越低越好,首先服务器中大部分电子元器件适合的工作温度都在常温区间,温度太低也会降低工作效率;同时由于低温环境容易产生凝露风险,这对服务器等电子设备的工作是十分不利的。当前的设计忽略了低温使用场景下对工质升温的需求,而随着服务器边缘计算的发展以及数据中心出于节能降耗的考量选址在环境温度低的地区,浸没式液冷的低温使用场景也是越来越常见,冷却液升温的需求也在某些使用场景中应运而生。本申请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在上述介绍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的背景技术之后,下面通过实施例将重点介绍本申请提出的冷却装置。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冷却装置10,该冷却装置10包括:第一动力源11、开关电路12和热量交换设备13;开关电路12分别与第一动力源11、热量交换设备13和液冷机柜20的出液接口连接,热量交换设备13还与液冷机柜20的进液接口连接,液冷机柜20的出液接口还与第一动力源11连接。
其中,上述第一动力源11可以为水泵,用于提供冷却液循环所需的动力。如图2所示,第一动力源11将高温冷却液从液冷机柜20的出液接口中抽出,并送至热量交换设备13中进行热量交换,之后再将降温后的低温冷却液经液冷机柜20的进液接口送回至液冷机柜20中,如此循环往复。
上述开关电路12可以为电磁阀,用于结合第一动力源11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13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20的散热需求。其中,开关电路12有三个通孔,可以通过调节通孔的不同开度状态对流量的大小进行控制;通常开关电路12的左右通孔为打开状态,而下通孔为关闭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通过调节第一动力源11的工作频率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仍不能满足服务器的散热需求时,需要打开开关电路12的下通孔,且可以对下通孔的开度状态进行不同程度的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13的输出冷却液流量满足液冷机柜20的散热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开关电路12的流量调节范围的下限可以到0,不再受限于第一动力源11的工作频率的极限,结合第一动力源11的频率调节可以满足服务器的任意散热需求,使服务器的散热效果更佳。
上述热量交换设备13为板式换热器,用于对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
上述液冷机柜20用于容纳服务器等电子设备和浸没液体的独立式或自支撑的机壳,一般配置有上盖、可拆或不可拆的侧板和背板等,由钢板或合金制作而成。通常将服务器竖插在液冷机柜20中,冷却液进入液冷机柜20后先经过一个均流板进行整流,然后自下而上流动流经每一台服务器。其中,均流板是液冷机柜20内的结构,用于分配进入服务器的流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需要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时,可以首先通过调节第一动力源11的工作频率,对流出液冷机柜20的冷却液进行流量调节,并将开关电路12的左右通孔打开,冷却液会流至热量交换设备13中进行热量交换,完成热量交换的冷却液会再重新流至液冷机柜20中。此时若只通过调节第一动力源11的工作频率即可以达到当前流量需求时,则只需要通过第一动力源11对流量进行控制即可;若只调节第一动力源11的工作频率并不能达到当前流量需求时,比如当前流量需求为需要调节为极小流量,但是第一动力源11的工作频率已达到最小调节极限,仍没有达到当前流量需求的极小流量时,则需要打开开关电路12的下通孔,并对应调节下通孔的开度状态至满足当前流量需求的开度状态,此时一部分的冷却液仍会流至热量交换设备13进行热量交换,完成热量交换后再流回液冷机柜20中,而另一部分的冷却液会从开关电路12的下通孔流回至液冷机柜20中,这样,即实现了第一动力源11不能满足当前流量需求时,可通过调节开关电路12的开度状态进一步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以使热量交换设备13的输出冷却液流量满足液冷机柜20的散热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开关电路;开关电路分别与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连接,热量交换设备还与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还与第一动力源连接。该冷却装置中,通过在第一动力源和热量交换设备之间设置开关电路,当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已达到最小调节极限,仍不能满足当前流量需求时,即可以通过打开开关电路的下通孔,并对应调节下通孔的开度状态至满足当前流量需求的开度状态,此时即会有部分冷却液从开关电路下通孔的支路流回液冷机柜中,这样,即实现了在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调到最低时,仍然可以通过调节开关电路进一步进行流量微调,不再受限于第一动力源频率的极限,极大的增加了冷却液流量调节的范围和精度,从而可以使得冷却液的冷却能力与服务器的散热需求更加匹配,提高了服务器的散热效果。
为了能够更精细化的调节冷却液流量,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开关电路12包括第一电磁阀121和第二电磁阀122,第一电磁阀121分别与第一动力源11、热量交换设备13和第二电磁阀122连接;第二电磁阀122还分别与液冷机柜20的出液接口和液冷机柜20的进液接口连接。
上述第一电磁阀121和第二电磁阀122用于对从第一动力源输出的冷却液进行流量调节。其中,第一电磁阀121和第二电磁阀122均包括多个通孔,每一通孔有不同的开度状态,可以通过调节不同的开度状态对液体流量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通过调节第一动力源11的工作频率,对流出液冷机柜20的冷却液进行流量控制,并将第一电磁阀121的左右通孔打开,冷却液会流至热量交换设备13中进行热量交换,完成热量交换的冷却液会再重新流至液冷机柜20中。此时若只通过调节第一动力源11的工作频率即可以达到当前流量需求时,则只需要通过第一动力源11对流量进行控制即可;若只调节第一动力源11的工作频率并不能达到当前流量需求时,比如当前流量需求为需要调节为极小流量,但是第一动力源11的工作频率已达到最小调节极限,仍没有达到当前流量需求的极小流量时,则需要打开第一电磁阀121的下通孔,以及打开第二电磁阀122的上通孔和左通孔,并对应调节第一电磁阀121的下通孔的开度状态至满足当前流量需求的开度状态,且调节第二电磁阀122的上通孔和左通孔的开度状态与第一电磁阀121的下通孔的开度状态一致,此时一部分的冷却液仍会流至热量交换设备13进行热量交换,完成热量交换后再流回液冷机柜20中,而另一部分的冷却液会经第一电磁阀121的下通孔、第二电磁阀122的上通孔、左通孔流回至液冷机柜20中,这样,即实现了第一动力源11不能满足当前流量需求时,可通过调节第一电磁阀121和第二电磁阀122的开度状态进一步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微调,以使热量交换设备13的输出冷却液流量满足液冷机柜20的散热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中,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第一电磁阀分别与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第二电磁阀连接;第二电磁阀还分别与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该冷却装置中,通过在第一动力源和热量交换设备之间设置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在需要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时,若只调节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不能达到当前流量需求,则可以通过调节第一电磁阀的开度状态和第二电磁阀的开度状态,对第一动力源输出的液体流量进行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器柜的散热需求,实现了对冷却液流量更加精细化的调节。
为了保证冷却液的洁净,从而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安装过滤器,对冷却液进行过滤操作。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冷却装置10还包括:第一过滤器14和第二过滤器15,第一过滤器14分别与第二电磁阀122和液冷机柜20的出液接口连接;第二过滤器15分别与第二电磁阀122和液冷机柜20的进液接口连接。
上述第一过滤器14和第二过滤器15均用于对冷却液进行过滤操作,以保持冷却液的洁净,从而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通常情况下,只采用第一过滤器14对冷却液进行过滤,而在水质较差的环境下,第一过滤器14容易发生堵塞,此时即需要采用第二过滤器15对冷却液进行过滤。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当第一过滤器14处于正常状态时,流出液冷机柜20的冷却液经过第一动力源11后,打开第一电磁阀121的下通孔以及第二电磁阀122的上通孔和左通孔,冷却液即可通过第一过滤器14进行过滤操作,过滤结束后的冷却液再流回至液冷机柜20中;而当第一过滤器14处于异常状态,即第一过滤器14发生堵塞时,则需要关闭第二电磁阀122的左通孔,并打开第二电磁阀122的下通孔,以使冷却液通过第二过滤器15进行过滤操作,过滤结束后的冷却液再流回至液冷机柜20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中,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第一过滤器分别与第二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连接;第二过滤器分别与第二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该冷却装置中,通过设置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一方面,可以在第一过滤器处于正常状态时,通过第一过滤器对冷却液进行过滤操作,以保证冷却液的洁净;另一方面,当第一过滤器处于异常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二过滤器再对冷却液进行过滤,以保证冷却液可以长期使用,降低系统因冷却液水质问题而发生堵塞的问题,进而提高冷却系统的可靠性和散热效果。
第一过滤器14处于正常状态还是异常状态,需要有一定的判断依据。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冷却装置10还包括:压力传感器16;压力传感器16分别与第一电磁阀121和热量交换设备13的进液接口连接。
上述压力传感器16,用于采集压力数据,以判断第一过滤器的工作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第一电磁阀121和热量交换设备13之间设置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第一电磁阀121和热量交换设备13之间的通路的压力值,进而可以将监测到的压力值与预设压力值阈值进行比较,若判断监测到的压力值大于预设压力值阈值,则确定第一过滤器14处于异常状态,此时即需要关闭第二电磁阀122的左通孔,并打开第二电磁阀122的下通孔,以通过第二过滤器15对冷却液进行过滤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中,冷却装置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第一电磁阀和热量交换设备的进液接口连接。该冷却装置中,通过在第一电磁阀和热量交换设备之间设置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第一电磁阀和热量交换设备之间的通路的压力数据,进而根据监测到的压力数据判断第一过滤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通过对冷却液进行温度和流量的调节可以实现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等设备的散热需求,但冷却液的温度并不是越低越好,温度太低可能会降低服务器等电子器件的工作效率。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冷却装置10还包括:加热器17;加热器17分别与热量交换设备13的出液接口和液冷机柜20的进液接口连接。
上述加热器17用于对流入液冷机柜20的冷却液进行温度调节。
当前冷却液进液温度的控制是通过调节一次侧动力源的工作频率,进而调节一次侧冷却水的流量实现的,而冷却水的作用是对冷却液进行降温冷却,无论怎样调节一次侧冷却水的流量都无法实现冷却液的升温。但冷却液的温度并不是越低越好,首先服务器中大部分电子元器件适合的工作温度都在常温区间,温度太低也会降低工作效率;同时由于低温环境容易产生凝露风险,这对服务器等电子设备的工作是十分不利的;基于此,在冷却液温度过低时,需要对冷却液进行升温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13的输出液体温度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当流出液冷机柜20的冷却液经过热量交换设备完成热量交换之后,可以通过加热器17的加热能力对温度过低的冷却液进行升温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13的输出液体温度满足液冷机柜20的散热需求。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与上述冷却装置10对应的系统设计原理图,如图7所示;其中,PUMP对应本申请中的第一动力源11;电磁阀1对应本申请中的第一电磁阀121;电磁阀2对应本申请中的第二电磁阀122;标志为P的传感器对应本申请中的压力传感器16;板换对应本申请中的热量交换设备13;加热器对应本申请中的加热器17;负载对应本申请中的液冷机柜20;常规过滤回路中的过滤器对应本申请中的第一过滤器14;全面过滤回路中的过滤器对应本申请中的第二过滤器1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中,冷却装置还包括加热器;加热器分别与热量交换设备的出液接口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该冷却装置中,通过在热量交换设备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之间设置加热器,可以对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冷却液温度进行升温调节,这样,将加热器的加热能力与一次测冷却水的降温能力结合,从而实现了冷却液更加自如的升降温调节。
冷却装置中开关电路、过滤器和加热器等设备可以对冷却液的流量和温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液的冷却能力与服务器的散热需求匹配,进而提高服务器的散热效果,而这些设备的功能需要有控制器的控制操作才可实现。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提供一种冷却系统40,冷却系统40包括:控制器30和上述冷却装置10;控制器30与冷却装置10连接。
其中,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动力源11和开关电路12进行流量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需要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时,控制器30首先调节第一动力源11的工作频率,对流出液冷机柜20的冷却液进行流量调节,并将开关电路12的左右通孔打开,冷却液会流至热量交换设备13中进行热量交换,完成热量交换的冷却液会再重新流至液冷机柜20中。此时若只通过调节第一动力源11的工作频率即可以达到当前流量需求时,则控制器30只需要通过调节第一动力源11的工作频率对流量进行控制即可;若只调节第一动力源11的工作频率并不能达到当前流量需求时,比如当前流量需求为需要调节为极小流量,但是第一动力源11的工作频率已达到最小调节极限,仍没有达到当前流量需求的极小流量时,则控制器30需要打开开关电路12的下通孔,并对应调节下通孔的开度状态至满足当前流量需求的开度状态,此时一部分的冷却液仍会流至热量交换设备13进行热量交换,完成热量交换后再流回液冷机柜20中,而另一部分的冷却液会从开关电路12的下通孔流回至液冷机柜20中,这样,控制器30通过控制第一动力源11和开关电路12的开度状态进行流量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13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20的散热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包括控制器和如上述的冷却装置;控制器与冷却装置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动力源和开关电路进行流量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该冷却系统中,通过设置控制器,并将控制器与冷却设备中的所有设备进行连接,即可以通过控制器对冷却设备中的第一动力源和开关电路进行控制,以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进而使得冷却液的冷却能力与服务器的散热需求匹配,提高服务器的散热效果。
实际应用中,冷却系统是与液冷机柜和冷却塔等结合,协同完成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等电子器件的散热工作。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提供一种服务器的液冷系统70,液冷系统70包括:如上述的冷却系统40、液冷机柜20、冷却塔50和第二动力源60;冷却系统40分别与液冷机柜20、冷却塔50和第二动力源60连接;冷却塔50还与第二动力源60连接。
上述冷却塔50为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用于与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低温冷却水经过热量交换设备13换热后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后的冷却水再回到冷却塔50变成低温冷却水。
上述第二动力源60可以为水泵,用于提供冷却水循环所需的动力。如图9所示,第二动力源60将低温冷却水从冷却塔50中抽出,并送至冷却系统40中的热量交换设备13中进行热量交换,之后再将升温后的高温冷却水送回至冷却塔50中进行降温,如此循环往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二次侧,控制器30控制冷却装置10中的第一动力源11从液冷机柜20中抽出高温冷却液,并将高温冷却液送至冷却装置10中的热量交换设备13中与低温冷却水进行热量交换,之后将经热量交换后的低温冷却液再送回至液冷机柜20中;在一次侧,控制器30控制第二动力源60从冷却塔50中抽出低温冷却水,并将低温冷却水送至热量交换设备13中与高温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之后将经热量交换后的高温冷却水再送回至冷却塔50中进行降温。另一方面,控制器30还可在第一动力源11输出的冷却液流量不满足散热需求的情况下,控制开关电路12进行流量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13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20的散热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的液冷系统中,液冷系统包括如上述的冷却系统、液冷机柜、冷却塔和第二动力源;冷却系统分别与液冷机柜、冷却塔和第二动力源连接;冷却塔还与第二动力源连接。该液冷系统中,通过将冷却系统与液冷机柜进行连接,可以根据冷却系统中的控制器,将液冷机柜中的高温冷却液送至冷却系统中的热量交换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并将热量交换后得到的低温冷却液再送回至液冷机柜中,以实现对液冷机柜中的服务器等电子器件的散热;另外,将冷却系统与冷却塔和第二动力源进行连接,同样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二动力源,将冷却塔中的低温冷却水从冷却塔中抽出送至热量交换设备中与高温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以对高温冷却液进行降温,进而实现对液冷机柜中服务器等电子器件的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中关于冷却装置、冷却系统和液冷系统中的各结构的设计仅是实现本申请技术效果的其中一种示例,在实际应用中,也可适应性地对其进行变形,以达到容易想到的技术效果,本申请实施例对其结构不作限定。
接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冷却方法进行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冷却方法均是以应用于上述图8中的冷却系统且均是以控制器为执行主体进行说明。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该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器控制第一动力源和开关电路进行流量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开关电路;其中,开关电路分别与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连接,热量交换设备还与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还与第一动力源连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控制器根据液冷机柜的温度差值确定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并在第一动力源输出的液体流量不满足散热需求的情况下,控制开关电路进行流量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
在液冷机柜中设置有进液温度传感器和出液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可以获取进液温度传感器中采集的液冷机柜的进液温度,以及获取出液温度传感器中采集的液冷机柜的出液温度;进而控制器根据液冷机柜的进液温度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温度,确定出液冷机柜的温度差,并与获取的用户输入的温度差需求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若液冷机柜的温度差与温度差需求值一致,则不需要再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若液冷机柜的温度差与温度差需求值不一致,则需要确定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大或者调小,以及需要调大多少或者调小多少。
进一步的,若确定需要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大,则需要根据确定出的调大值,通过直接调节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以将冷却液的流量调大至需求值;若确定需要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小,则先确定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是否还可调低,若可以,则通过调节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将冷却液的流量调小;调节过后,再循环上述步骤,即获取当前液冷机柜的温度差,确定是否满足当前散热需求,若还是需要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小才可达到当前散热需求,则再确定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是否还可调低,若仍可以,继续调节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将冷却液的流量调小;如此往复,直至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已不可调低,即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已经达到最小调节极限,则此时需要控制开关电路中下通孔的开度状态,以将部分冷却液从开关电路的下边支路中流过,再回到液冷机柜中,即实现了在第一动力源已达到最小调节极限时,通过开关电路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效果,以达到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开关电路可以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第一电磁阀分别与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第二电磁阀连接;第二电磁阀还分别与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控制器根据液冷机柜的温度差值确定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并在第一动力源输出的液体流量不满足散热需求的情况下,控制第一电磁阀的开度状态和第二电磁阀的开度状态,对第一动力源输出的液体流量进行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器柜的散热需求。
可选的,如图10所示,为控制器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的逻辑框图。同样的,在液冷机柜中设置有进液温度传感器和出液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可以获取进液温度传感器中采集的液冷机柜的进液温度,以及获取出液温度传感器中采集的液冷机柜的出液温度;进而控制器根据液冷机柜的进液温度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温度,确定出液冷机柜的温度差,并与获取的用户输入的温度差需求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若液冷机柜的温度差与温度差需求值一致,则不需要再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若液冷机柜的温度差与温度差需求值不一致,则需要确定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大或者调小,以及需要调大多少或者调小多少。
进一步的,若确定需要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大,则需要根据确定出的调大值,通过直接调节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以将冷却液的流量调大至需求值;若确定需要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小,则先确定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是否还可调低,若可以,则通过调节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将冷却液的流量调小;调节过后,再循环上述步骤,即获取当前液冷机柜的温度差,确定是否满足当前散热需求,若还是需要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小才可达到当前散热需求,则再确定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是否还可调低,若仍可以,继续调节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将冷却液的流量调小;如此往复,直至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已不可调低,即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已经达到最小调节极限,则此时需要控制第一电磁阀中下通孔的开度状态以及第二电磁阀中上通孔和左通孔的开度状态,以使部分冷却液经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中流过,再回到液冷机柜中,即实现了在第一动力源已达到最小调节极限时,通过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开度状态对第一动力源输出的液体流量进行调节的效果,以实现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的效果。另外,在根据第一电磁阀进行流量调节之前,还需要确定第一电磁阀调节是否达到极限,若未达到极限,则可以根据第一电磁阀进行流量调节;若已达到极限,则不能再根据第一电磁阀进行流量调节,需要输出报警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的开度状态和第二电磁阀的开度状态对第一动力源输出的液体流量进行调节时,第二电磁阀中上通孔和左通孔的开度状态需要与第一电磁阀中下通孔的开度状态保持一致。
另外,在进行流量控制的过程中,若第一动力源在没有达到最小调节极限时,仍可通过调节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对流量进行控制;若第一动力源已达到最小调节极限,则需要控制开关电路对流量进行调节。而且,在上述循环的流量调节过程中,每一次第一动力源调节的大小可以根据散热需求直接确定出需要调节的大小,以一次性将流量调节到位,或者,也可以通过多次调节来达到散热需求,即每次第一动力源调节的频率大小小于当前散热需求对应的调节大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方法中,控制器控制第一动力源和开关电路进行流量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该方法中,控制器可以根据液冷机柜的温度差值确定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并在第一动力源输出的液体流量不满足散热需求的情况下,控制开关电路进行流量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即在第一动力源的工作频率达到最低调节极限时,仍然可以通过调节开关电路进一步进行流量微调,不再受限于第一动力源频率的极限,极大的增加了冷却液流量调节的范围和精度,从而可以使得冷却液的冷却能力与服务器的散热需求更加匹配,提高了服务器的散热效果。
在第一过滤器处于堵塞状态时,控制器可以通过控制第二过滤器对冷却液进行过滤操作。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对冷却液进行过滤的可选方式,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器检测到第一过滤器处于异常状态时,控制第二电磁阀断开第一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之间的通路,以及控制第二电磁阀连通第一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之间的通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第一电磁阀分别与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第二电磁阀连接;第二电磁阀还分别与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上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第一过滤器分别与第二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连接;第二过滤器分别与第二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且上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第一电磁阀和热量交换设备的进液接口连接。
示例性的,控制器获取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数据,并在压力数据异常时确定第一过滤器处于异常状态;此时控制器控制第二电磁阀断开第一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之间的通路,以及控制第二电磁阀连通第一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之间的通路。
控制器获取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压力数据,并将压力数据与预设压力值阈值进行比较;若压力数据小于预设压力值阈值,则此时仍可以通过第一过滤器对冷却液进行过滤,即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二电磁阀连通第一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之间的通路,以通过第一过滤器对冷却液进行过滤;若压力数据大于预设压力值阈值,则此时不可以再通过第一过滤器对冷却液进行过滤,需要先输出报警信息,以提示工作人员对第一过滤器进行维护清洗,之后再通过第二过滤器对冷却液进行过滤,即控制器控制第二电磁阀断开第一电磁阀和液冷器柜的出液接口之间的通路,以及控制第二电磁阀连通第一电磁阀和液冷器柜的进液接口之间的通路,以通过第二过滤器对冷却液进行过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方法中,控制器检测到第一过滤器处于异常状态时,控制第二电磁阀断开第一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之间的通路,以及控制第二电磁阀连通第一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之间的通路。该方法中,控制器通过获取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数据,可以根据压力数据确定第一过滤器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当确定第一过滤器处于异常状态时,控制器可以通过控制第二电磁阀断开第一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之间的通路,以及控制第二电磁阀连通第一电磁阀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之间的通路,以通过第二过滤器再对冷却液进行过滤,能够保证冷却液可以长期使用,降低系统因冷却液水质问题而发生堵塞的问题,进而可以提高冷却系统的可靠性,进一步则提高了服务器的散热效果。
数据中心需要大量高性能的服务器来高速处理大量数据,这会增加功耗和发热量,进而使数据中心温度升高,这一情况可能会导致服务器或系统故障,因此需要进行冷却降温处理;然而,在通过冷却液对服务器进行散热处理时,冷却液的温度也不是越低越好,通常服务器中大部分电子元器件适合的工作温度都在常温区间,温度太低也会降低工作效率,则需要在冷却液温度过低时,采取一定措施对冷却液进行升温处理。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对冷却液进行温度调节的可选方式,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器控制加热器对液冷机柜进行温度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温度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加热器;加热器分别与热量交换设备的出液接口和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且整个液冷系统包括:上述冷却装置、控制器、液冷机柜、冷却塔和第二动力源;其中,控制器与冷却装置连接,共同构成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分别与液冷机柜、冷却塔和第二动力源连接;冷却塔还与第二动力源连接。
通常对于冷却液进液温度的控制是调节第二动力源的工作频率,进而调节从冷却塔中抽出的冷却水的流量实现的,即冷却水流量越大,冷却液的进液温度越低;冷却水流量越小,冷却液的进液温度越高。然而,冷却液的温度并不是越低越好,当冷却液温度过低时,需要对冷却液进行升温调节,以满足液冷机柜中服务器的散热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根据液冷机柜的进液温度确定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并在热量交换设备输出的液体温度不满足散热需求的情况下,控制加热器进行温度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温度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
可选的,如图11所示,为控制器对冷却液的温度进行调节的逻辑框图。在液冷机柜中设置有进液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可以获取进液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液冷机柜的进液温度;进而控制器将液冷机柜的进液温度与获取的用户输入的进液温度需求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液冷机柜的当前散热需求;若液冷机柜的进液温度与进液温度需求值一致,则不需要再对当前冷却液的温度进行调节;若液冷机柜的进液温度与进液温度需求值不一致,则需要对当前冷却液的温度进行调节,且需要确定对冷却液的温度进行升温调节或者降温调节。
进一步的,若确定需要对冷却液的温度进行降温调节,则仍是通过调节第二动力源的工作频率,以将冷却水的流量增大,即可以实现对冷却液的降温调节;其中,此时第二动力源的工作频率的调节大小需要根据当前散热需求来确定;若确定需要对冷却液的温度进行升温调节,则先确定第二动力源的工作频率是否还可以调低,若可以,则通过调节第二动力源的工作频率,以将冷却水的流量减小,即可实现对冷却液的升温调节;调节过后,继续循环上述步骤,即获取当前液冷机柜的进液温度,确定是否满足当前散热需求,若还是需要对冷却液进行升温才可达到当前散热需求,则再确定第二动力源的工作频率是否还可调低,若仍可以,继续调节第二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将冷却水的流量调小;如此往复,直至第二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已不可调低,即第二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已经达到最小调节极限,则此时需要控制加热器开启对热量交换设备输出的冷却液进行升温,即实现了在第二动力源已达到最小调节极限时,可以通过加热器对冷却液温度进行调节的效果,以达到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开启加热器对热量交换设备输出的冷却液进行升温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确定此时进入液冷机柜的冷却液是否还能继续升温,以防冷却液温度过高,损坏服务器等设备;即需要确定冷却液的流速是否大于预设流速值,且冷却液温度小于预设温度值,在确定冷却液的流速大于预设流速值,且冷却液温度小于预设温度值的情况下,则可以开启加热器;若冷却液的流速小于预设流速值,和/或冷却液温度大于预设温度值,则需要输出报警信息,并强制关闭加热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方法中,控制器控制加热器对液冷机柜进行温度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温度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该方法中,通过设置加热器,可以在通过调节第二动力源的工作频率仍不满足当前散热需求,即第二动力源的工作频率已达到最小调节极限的情况下,通过加热器对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冷却液温度进行升温调节,这样,将加热器的加热能力与冷却水的降温能力结合,从而实现了冷却液更加自如的升降温调节。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动力源、热量交换设备和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动力源、所述热量交换设备和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连接,所述热量交换设备还与所述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所述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还与所述第一动力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分别与所述第一动力源、所述热量交换设备和所述第二电磁阀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还分别与所述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和所述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分别与所述第二电磁阀和所述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连接;所述第二过滤器分别与所述第二电磁阀和所述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热量交换设备的进液接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分别与所述热量交换设备的出液接口和所述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连接。
6.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控制器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冷却装置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动力源和开关电路进行流量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
7.一种服务器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系统、液冷机柜、冷却塔和第二动力源;所述冷却系统分别与所述液冷机柜、所述冷却塔和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所述冷却塔还与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
8.一种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器控制第一动力源和开关电路进行流量调节,以使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流量满足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检测到第一过滤器处于异常状态时,控制第二电磁阀断开第一电磁阀和所述液冷机柜的出液接口之间的通路,以及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连通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液冷机柜的进液接口之间的通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控制加热器对所述液冷机柜进行温度调节,以使所述热量交换设备的输出液体温度满足所述液冷机柜的散热需求。
CN202311300920.0A 2023-10-09 2023-10-09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服务器的液冷系统以及冷却方法 Pending CN1172953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00920.0A CN117295311A (zh) 2023-10-09 2023-10-09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服务器的液冷系统以及冷却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00920.0A CN117295311A (zh) 2023-10-09 2023-10-09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服务器的液冷系统以及冷却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95311A true CN117295311A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38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00920.0A Pending CN117295311A (zh) 2023-10-09 2023-10-09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服务器的液冷系统以及冷却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9531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984578A (zh) * 2024-10-18 2024-11-19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 浸没式液冷服务器的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984578A (zh) * 2024-10-18 2024-11-19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 浸没式液冷服务器的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CN118984578B (zh) * 2024-10-18 2025-01-07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 浸没式液冷服务器的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52722B2 (en) Dynamically limiting energy consumed by cooling apparatus
US11835285B2 (en) Chiller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
TW201221034A (en) Cooling system of server and cooling method thereof
WO2023116015A1 (zh) 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
CN107526382A (zh) 一种冷却装置及液冷散热系统
EP2167880A1 (en)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utilizing thermal capacitor unit
CN113038807B (zh) 一种液冷电能系统的控制方法、液冷电能系统及存储介质
TW201918676A (zh) 冷卻設備
CN202371848U (zh) 恒温冷却水箱系统
CN113097597B (zh) 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方法、控制器及储能系统
CN111988973A (zh) 气冷散热设备和冷却系统
CN117295311A (zh)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服务器的液冷系统以及冷却方法
CN114980666B (zh) 一种数据中心液冷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CN217591420U (zh) 一种服务器浸没式液冷系统
US20250132419A1 (en) Loop-based thermal management method, apparatus, device, and system
CN208462262U (zh) 一种液冷系统
CN119381637B (zh) 一种高倍率放电ups锂电池模组的热管理方法和系统
CN207216463U (zh) 一种冷却装置及液冷散热系统
CN113328168B (zh) 一种基于水冷板的电池组冷却结构及其冷却方法
CN117335047A (zh) 流体同程式风液双循环电化学储能电站热管理装置及方法
Sun et al. A novel concept methodology of in-direct cold plate liquid cooling design for data center in cpu socket area
CN117219903A (zh) 浸没式液冷储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7525670A (zh) 一种内循环浸没式模组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AU2023381869A1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liquid cooling system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CN116390428A (zh) 浸液服务器机柜集中散热系统、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