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80276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80276A
CN117280276A CN202280000825.6A CN202280000825A CN117280276A CN 117280276 A CN117280276 A CN 117280276A CN 202280000825 A CN202280000825 A CN 202280000825A CN 117280276 A CN117280276 A CN 1172802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display panel
refractive index
film
quantum d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082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宏伟
王其云
魏振业
马璐蔺
孙震
曾诚
陈立
罗雄一
禹光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280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802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区;多个发光器件,位于衬底基板的一侧,与子像素区一一对应;第一像素定义层,位于发光器件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包括与子像素区一一对应的第一开口区;多个量子点层,位于发光器件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且位于至少部分第一开口区内;多个第一折射率图案,位于发光器件与量子点层之间;量子点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具有厚度薄、响应速度快、驱动电压低、工作温度范围广、自发光、低能耗以及可制备柔性器件等优点,是当今国内外显示和照明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其发光光谱较宽,色域覆盖率已经达到了峰值,限制了其发展。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s Light Emitting Diode,QLED)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由于其量子点材料本身具有的量子限制效应其连续的能带变为分立的能级,可发射峰宽较窄的高纯度光,近些年备受人们关注与研究。现阶段技术较为成熟的量子点(Quantum Dots,QD)-OLED器件采用非像素化的蓝光OLED器件作为背光源,以蓝光激发红光QD和绿光QD分别出射红光、绿光,但QD材料本身对蓝光背光的吸收有限,限制了量子点的发光效率,并且未被QD吸收的蓝光将会泄露影响红光、绿光的色纯度。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区;
多个发光器件,位于衬底基板的一侧,与子像素区一一对应;
第一像素定义层,位于发光器件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包括与子像素区一一对应的第一开口区;
多个量子点层,位于发光器件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且位于至少部分第一开口区内;
多个第一折射率图案,位于发光器件与量子点层之间;量子点层的折射 率大于第一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折射率图案包括树脂以及分散于树脂内的第一中空粒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中空粒子的直径大于等于20纳米且小于等于200纳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折射率图案,至少位于第一像素定义层侧面与量子点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小于量子点层的折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位于第一折射率图案与发光器件之间,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膜、有机封装膜、第二无机封装膜;
第一无机封装膜以及第二无机封装膜中的至少一种包括:至少一组交替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第二无机封装子膜;
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无机封装子膜的折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机封装子膜与第二无机封装子膜满足如下条件:
λ/(4×N 1)+λ/(4×N 2)=H 1+H 2
其中,λ为在第一无机封装子膜与第二无机封装子膜之间界面的反射光的中心波长,N 1为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的折射率,N 2为第二无机封装子膜的折射率,H 1为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的厚度,H 2为第二无机封装子膜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量子点层背离第一折射率图案一侧的棱镜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棱镜结构背离量子点层一侧整层设置的散射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射层包括:平坦化膜,以及分散于平坦化膜内的第一散射粒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器件为蓝光发光器件;多个子像素区包括:多个红色子像素区,多个蓝色子像素区,以及多个绿色子像素区;第一折射 率图案以及量子点层仅位于红色子像素区以及绿色子像素区对应的第一开口区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显示面板还包括棱镜结构时,棱镜结构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蓝色子像素区互不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
多个色阻,位于量子点层背离第一折射率图案一侧,且位于至少部分子像素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色阻包括滤光材料以及分散于滤光材料内的第二中空粒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子像素区包括:多个红色子像素区,多个蓝色子像素区,以及多个绿色子像素区,多个色阻均为蓝色色阻,且多个色阻至少包括与蓝色子像素区一一对应的蓝色色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色阻还包括:与红色子像素区一一对应的红色色阻、以及与绿色子像素区一一对应的多个绿色色阻;
蓝色色阻还包括:分散于滤光材料内的第二散射粒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25且小于等于1.45。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折射率图案的厚度大于等于1微米且小于等于4微米。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亮度转换率测试结果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棱镜结构提高光利用率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角-亮度关系测试结果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角-亮度关系测试结果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需要注意的是,附图中各图形的尺寸和形状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公开内容。并且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1,包括多个子像素区2;
多个发光器件3,位于衬底基板1的一侧,与子像素区2一一对应;
第一像素定义层4,位于发光器件3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包括与子像素区2一一对应的第一开口区5;
多个量子点层6,位于发光器件3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且位于至少部分第一开口区5内;
多个第一折射率图案7,位于发光器件3与量子点层6之间;量子点层6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折射率图案7的折射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量子点层用于吸收发光器件发出的光以辐射出所需颜色的光。具体的,量子点层辐射出的光的颜色与该量子点层对应的子像素区颜色相同。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量子点层与发光器件之间设置了第一折射率图案,一部分量子点层发出的光以及未被量子点层吸收的光将会面向第一折射率图案一侧发射。由于量子点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当光传播到量子点层与第一折射率图案之间的界面会发生全反射,因此未被量子点层吸收的光将会被重新利用。量子点层发出的光以及也会通过多次反射最终从量子点层背离第一折射率图案一侧的正面发出。从而可以提高光利用率、增强量子点层的亮度转换率,还可以降低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的泄露,提高显示面板的色纯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折射率图案7位于第一开口区5内且与量子点层6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折射率图案包括树脂以及分散于树脂内的第一中空粒子。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树脂内添加第一中空粒子可以起到降低折射率的作用,从而便于实现量子点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以使光传播到量子点层与第一折射率图案之间的界面发生全反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中空粒子的直径大于等于20纳米且小于等于200纳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个子像素区2包括:多个红色子像素区R,多个蓝色子像素区B,以及多个绿色子像素区G。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器件均为蓝光发光器件;如图1所示,第一折射率图案7以及量子点层6仅位于红色子像素区R以及绿色子像素区G对应的第一开口区5内。
具体的,如图1所示,红色子像素区R对应的第一开口区5内设置有红光量子点层r,红光量子点层r吸收蓝光辐射红光;绿色子像素区G对应的第一开口区5内设置有绿光量子点层g,绿光量子点层g吸收蓝光辐射绿光。由于发光器件为蓝光发光器件,蓝色子像素区B无需设置量子点层也可以使得显示面板实现全彩显示。
在具体实施时,量子点层的材料包括核壳量子点结构;核壳量子点结构中核材料例如可为硒化镉(CdSe)、磷化铟(InP),核壳量子点结构中壳材料例如可为硫化锌(ZnS)。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透光的填充结构8,用于填充蓝色子像素区B对应的第一开口区5。
在具体实施时,填充结构以及第一像素定义层均可包括树脂类材料。第一像素定义层包括遮光树脂类材料,填充结构包括透光树脂类材料。
接下来以发光器件均为蓝光发光器件为例,对量子点层的亮度转换率测试结果进行举例说明。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显示面板a未设置第一折射率图案,显示面板b、c均在发光器件与量子点层之间设置第一折射率图案,显示面板b中第一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为1.4,显示面板c中第一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为1.35。根据测试结果可知,第一折射率图案的引入能够有效的提升量子点层的亮度转换率。与显示面板a相比,显示面板b设置第一折射率图案后红光量子点层、绿光量子点层的亮度转换率分别提升了1%、6%;此外,根据显示面板b、c的测试结果可知,当第一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从1.4 降低至1.35后,红光量子点层、绿光量子点层的亮度转换率又进一步分别提高了2.5%、8%。由此可见在量子点层与发光器件之间设置第一折射率图案,能够有效的提高蓝光利用率、增强量子点层的亮度转换率。由于蓝光利用率、量子点层的亮度转换率均有所提高,还可以降低蓝光的泄露,提高器件的色纯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25且小于等于1.45。从而可以保证当光传播到量子点层与第一折射率图案之间的界面发生全反射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量子点层的亮度转换率。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可以综合所需的亮度转换率、量子点层的折射率等因素对第一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折射率图案的厚度大于等于1微米且小于等于4微米。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折射率图案的厚度大于等于1微米且小于等于4微米时,随着第一折射率图案厚度增加,量子点层的亮度转换率会增加。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一折射率图案的厚度进行选择,例如可以综合亮度转换率、第一开口区的深度、量子点层所需厚度等因素对第一折射率图案的厚度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折射率图案24,至少位于第一像素定义层4的侧面与量子点层6之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至少在第一像素定义层的侧面与量子点层之间设置第二折射率图案,从而第二折射率图案可以将量子点层,横向发出的光进行多次反射最终变为正向出光,可以进一步提升量子点层的亮度转换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发光器件均为蓝光发光器件时,如图3所示,第二折射率图案24还覆盖未设置量子点层6的第一开口区的第一像素定义层4的 侧面。从而可以将蓝光发光器件发出且到达第二折射率图案的光进行多次反射最终变为正向出光,可以提升发光器件的光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折射率图案24还覆盖相邻第一开口区5之间的第一像素定义层4的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即第二折射率图案覆盖第一像素定义层的正面及侧面。这样,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降低第二折射率图案制备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小于量子点层的折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45且小于等于1.6。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折射率图案包括无机材料。无机材料例如可以为氧化硅(SiO x)、氮氧化硅(SiON)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为电致发光器件。电致发光器件例如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或者,电致发光器件也可以为Micro LED、Mini LED等其它发光器件。
接下来以发光器件为OLED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与发光器件3之间的驱动电路层9,位于驱动电路层9与第一像素定义层4之间的第二像素定义层10,以及位于第一折射率图案7与第一像素定义层4之间的封装层14;第二像素定义层10包括与子像素区2一一对应的第二开口区18;发光器件3包括在第二开口区18依次叠层设置的阳极11、发光功能层12、阴极13,其中,阳极11位于第二像素定义层10与驱动电路层9之间,第二像素定义层10覆盖阳极11的边缘,多个子像素区2对应的阴极13一体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包括位于阴极与封装层之间的取光层。
在具体实施时,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用于驱动发光器件发光;如图4所示,像素驱动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TFT以及存储电容(未示出);薄膜晶体管TFT包括:有源层19、栅极G、源极S和漏极D;图2中以薄膜晶体管TFT为顶栅结构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当然薄膜晶体管TFT也可以为底栅或其他结构。如图4所示,显示基板还包 括:位于衬底基板1与有源层19之间的缓冲层20;驱动电路层9还包括:位于有源层19和栅极G之间的第一栅绝缘层21、位于第一栅绝缘层21与源极S和漏极D之间的层间绝缘层22,以及位于发光器件3与源极S和漏极D之间的第一平坦化层23。阳极13通过贯穿第一平坦化层23的过孔与漏极D连接。
在具体实施时,发光功能层包括有机发光层,还可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等。
在具体实施时,当发光器件均为蓝光发光器件时,各子像素区对应的有机发光层均发蓝光,但各子像素区对应的有机发光层的发光光谱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封装层14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膜15、有机封装膜16、第二无机封装膜17。
图1中第一无机封装膜15、有机封装膜16、第二无机封装膜17均为单层膜。
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无机封装膜15以及第二无机封装膜17中的至少一种包括:至少一组交替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子膜25、第二无机封装子膜26;
第一无机封装子膜25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无机封装子膜26的折射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一部分量子点层发出的光以及未被吸收的蓝光将会面向封装层一侧发射,当光传播到封装层时,由于第一无机封装膜和/或第二无机封装膜包括至少一组交替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第二无机封装子膜、且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无机封装子膜的折射率,光在第一无机封装子膜与第二无机封装子膜界面处反射的反射光之间的干涉,使得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光反射率增大或者透过率增大,从而在第一无机封装子膜和第二无机封装子膜之间的界面,向衬底基板一侧传播的光可以光被反射回正面进而出光,可以提高光利用率,进而提高量子点层的亮度转换率,同时降低蓝光的泄露,提高显示面板的色纯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的材料为SiON,第二无机封装子膜的材料为氮化硅(SiN)。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以第一无机封装膜以及第二无机封装膜均包括两组交替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第二无机封装子膜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即第一无机封装膜包括:在阴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第二无机封装子膜、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第二无机封装子膜,第二无机封装膜包括在有机封装膜背离衬底基板一侧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第二无机封装子膜、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第二无机封装子膜。封装层为包括9层膜层的复合结构。当然,在具体实施时,封装层中复合结构膜层数可超过9层,例如可为11层、18层甚至更多层。
接下来以封装层包括9层为例,对量子点层的亮度转换率测试结果进行举例说明。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将封装层从传统的3层变为9层后,红光量子点层、绿光量子点层的亮度转换率分别提升了1.1%、2.2%,由此可见改变封装层的层数能够有效的提高光利用率以增强量子点层的亮度转换率。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对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第二无机封装子膜的厚度、折射率调节以实现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光反射率增大或者透过率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机封装子膜与第二无机封装子膜满足如下条件:
λ/(4×N 1)+λ/(4×N 2)=H 1+H 2
其中,λ为在第一无机封装子膜与第二无机封装子膜之间界面的反射光的中心波长,N 1为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的折射率,N 2为第二无机封装子膜的折射率,H 1为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的厚度,H 2为第二无机封装子膜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机封装膜和第二无机封装膜的透过率、反射率不完全相同。例如,可以设置为第一无机封装膜对蓝光和绿光具有更高的透过率而对红光具有更高的反射率,第二无机封装膜对绿光具有更高的反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量子点层6背离第一折射率图案7一侧的棱镜结构27。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从量子点层发出的光入射至达棱镜结构27 后,棱镜结构27可以将部分光重复反射,可以提高光利用率,并且棱镜结构还可以将光线集中到正视角。图7中虚线箭头代表光线传播路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棱镜结构的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亚克力树脂,环氧树脂等有机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棱镜结构27可以划分为截面为矩形的第一部分31以及截面为三角形的多个第二部分32。在具体实施时,例如,第二部分32的三角形底边长度l1大于等于5微米且小于等于40微米,第二部分32的三角形高度l2大于等于2微米且小于等于40微米,相邻两个第二部分32的三角形顶点之间的举例l3大于0微米且小于等于5微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发光器件均为蓝光发光器件时,如图6所示,棱镜结构27在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与蓝色子像素区B互不交叠。
对设置棱镜结构以及未设置棱镜结构的显示面板进行测试,亮度转换率结果如图8所示。从图8可以看出,包括量子点层与棱镜结构的正视角亮度转换率提升了55.4%,由此可见设置棱镜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光利用率以增强量子点层的正视角亮度转换率。
但是,如图8所示,设置棱镜结构的显示面板在大视角(40-60°)的亮度会产生骤降现象,容易导致显示面板不同视角亮度均一性较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棱镜结构27背离量子点层6一侧整层设置的散射层2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棱镜结构背离量子点层一侧设置散射层,从而可以通过散射层的散射作用改善大视角的亮度会产生骤降现象。并且,具有散射功能的散射层也能起到回收部分蓝光的作用,进而降低蓝光的泄露,提高显示面板的色纯度。
对设置散射结构的显示面板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图9所示。从图9中可以看出,设置散射结构,亮度在大视角骤降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各视角的亮度分布接近量子点层发出的光的亮度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散射层28包括:平坦化膜29,以及分散 于平坦化膜29内的第一散射粒子30。
在具体实施时,平坦化膜可以为丙烯酸树脂、聚氨基甲酸酯树脂、硅酮树脂、环氧树脂等;第一散射粒子可以为氧化钛(TiO 2)、氧化锆(ZrO 2)等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
多个色阻33,位于量子点层6背离第一折射率图案7一侧,且位于至少部分子像素区2。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量子点本身的特性,量子点层出光亮度分布在0-60°基本没有变化,而对于蓝光发光器件而言,由于微腔效应等原因蓝光发光器的出光亮度分布与量子点层的出光亮度分布具有一定差异,如图9所示;这将导致显示面板在大视角下红色子像素、绿蓝色子像素与蓝色子像素的亮度衰减不一致,进而影响白光的色偏效果。并且,量子点层对于蓝光的吸收是有限的,剩余的蓝光将影响器件的色纯度。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量子点层背离第一折射率图案一侧设置有色阻,色阻可以对量子点层出射的过进行过滤以提升色纯度。
在具体实施时,当显示面板包括棱镜结构以及散射层时,如图10所示,色阻33位于散射层28背离棱镜结构27一侧。显示面板还包括与色阻33位于同层的遮光层34以及位于色阻33和遮光层34背离散射层一侧的盖板36;遮光层34具有与子像素区2一一对应的第三开口区35,色阻33位于第三开口区35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色阻至少包括与蓝色子像素区一一对应的蓝色色阻。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当发光器件均为蓝光发光器件,且显示面板设置有第一折射率图案、棱镜结构、散射层、封装层大于3层时,这些结构可以同时提高蓝光利用率,以降低蓝光泄露提、高亮度转换率及色纯度。此时,可以在红色子像素区、绿色子像素区对应的第三开口区不设置色阻,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 图10所示,多个色阻33均为蓝色色阻B’。在具体实施时,如图10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在红色子像素区R、绿色子像素区G对应的第三开口区内填充的透光填充层37。
当然,为了提高各子像素的色纯度,也可以如图11所示,多个色阻33还包括:与红色子像素区R一一对应的红色色阻R’、以及与绿色子像素区G一一对应的多个绿色色阻G’。
在具体实施时,滤光材料例如包括与子像素颜色对应的染料。
染料类滤光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散射作用,从而可以改善蓝色子像素的各视角亮度分布,使得蓝色子像素的各视角亮度分布与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的各视角亮度分布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蓝色色阻还包括:分散于滤光材料内的第二散射粒子。从而可以进一步改善蓝色子像素的各视角亮度分布,使得蓝色子像素的各视角亮度分布与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的各视角亮度分布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色阻包括滤光材料以及分散于滤光材料内的第二中空粒子。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滤光材料内分散有第二中空粒子,第二中空粒子可以降低色阻的折射率,从而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以减弱光在盖板与空气界面的全反射,提高出光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中空粒子的直径大于等于20纳米且小于等于200纳米。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对于该显示装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公开的限制。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量子点层与发 光器件之间设置了第一折射率图案,一部分量子点层发出的光以及未被量子点层吸收的光将会面向第一折射率图案一侧发射,当光传播到量子点层与第一折射率图案之间的界面时,由于量子点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光传播到量子点层与第一折射率图案之间的界面会发生全反射,未被量子点层吸收的光将会被重新利用,量子点层发出的光以及也会通过多次反射最终从量子点层背离第一折射率图案一侧的正面发出,从而可以提高光利用率、增强量子点层的亮度转换率,还可以降低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的泄露,提高显示面板的色纯度。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9)

  1. 一种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区;
    多个发光器件,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与所述子像素区一一对应;
    第一像素定义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包括与所述子像素区一一对应的第一开口区;
    多个量子点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位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开口区内;
    多个第一折射率图案,位于所述发光器件与所述量子点层之间;所述量子点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折射率图案包括树脂以及分散于所述树脂内的第一中空粒子。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中空粒子的直径大于等于20纳米且小于等于200纳米。
  4.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折射率图案,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侧面与所述量子点层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量子点层的折射率。
  6. 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位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图案与所述发光器件之间,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膜、有机封装膜、第二无机封装膜;
    所述第一无机封装膜以及所述第二无机封装膜中的至少一种包括:至少一组交替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第二无机封装子膜;
    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子膜的折射率。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膜与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子膜满足如下条件:
    λ/(4×N 1)+λ/(4×N 2)=H 1+H 2
    其中,λ为在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膜与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子膜之间界面的反射光的中心波长,N 1为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的折射率,N 2为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子膜的折射率,H 1为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膜的厚度,H 2为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子膜的厚度。
  8. 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量子点层背离所述第一折射率图案一侧的棱镜结构。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棱镜结构背离所述量子点层一侧整层设置的散射层。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散射层包括:平坦化膜,以及分散于所述平坦化膜内的第一散射粒子。
  11. 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器件为蓝光发光器件;所述多个子像素区包括:多个红色子像素区,多个蓝色子像素区,以及多个绿色子像素区;所述第一折射率图案以及所述量子点层仅位于所述红色子像素区以及所述绿色子像素区对应的所述第一开口区内。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当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棱镜结构时,所述棱镜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蓝色子像素区互不交叠。
  13. 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多个色阻,位于所述量子点层背离所述第一折射率图案一侧,且位于至少部分所述子像素区。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色阻包括滤光材料以及分散于所述滤光材料内的第二中空粒子。
  15.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子像素区包括:多个红色子像素区,多个蓝色子像素区,以及多个绿色子像素区,所述多个色阻均为蓝色色阻,且所述多个色阻至少包括与所述蓝色子像素区一一对应的蓝色色阻。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色阻还包括:与所述红色子像素区一一对应的红色色阻、以及与所述绿色子像素区一一对应的多个绿色色阻;
    所述蓝色色阻还包括:分散于所述滤光材料内的第二散射粒子。
  17. 根据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折射率图案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25且小于等于1.45。
  18. 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折射率图案的厚度大于等于1微米且小于等于4微米。
  19. 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80000825.6A 2022-04-21 2022-04-2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2802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88236 WO2023201637A1 (zh) 2022-04-21 2022-04-2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0276A true CN117280276A (zh) 2023-12-22

Family

ID=88418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0825.6A Pending CN117280276A (zh) 2022-04-21 2022-04-2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80276A (zh)
WO (1) WO202320163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61012A1 (ja) * 2011-05-20 2012-11-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色変換基板、照明装置およびカラー表示装置
JP2013235141A (ja) * 2012-05-09 2013-11-21 Sharp Corp 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
KR102512274B1 (ko) * 2016-08-12 2023-03-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US20200044125A1 (en) * 2018-07-31 2020-02-06 Innolux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10568654A (zh) * 2019-08-20 2019-12-13 苏州星烁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量子点彩膜及显示装置
CN110928021B (zh) * 2019-11-05 2021-06-0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量子点显示面板增亮膜及透镜阵列
KR20220032916A (ko) * 2020-09-08 2022-03-15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적층체, 상기 적층체의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적층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표시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01637A1 (zh) 2023-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413594A1 (en) Pixel array package structure and display panel
US11963424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61495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TWI596748B (zh) 顯示裝置
WO2021120314A1 (zh) 一种显示面板
US7402939B2 (en) Organic EL display
CN111564571B (zh)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30095215A (ko) 표시 장치,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 장치
US20220085114A1 (en) Color transformation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10242276A1 (en) Top emission microled display and bottom emission microled display and a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CN10844789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6683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23028451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599705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218851231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00024732A (ko) 표시장치
TW202335283A (zh) 顯示裝置
CN11728027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5578615U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车辆
CN11393656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4476125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957022B2 (en) Display panel having intra-substrate filler configu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uch a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967210B (zh) 一种反射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WO2024000454A1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3085010A1 (ja) 発光デバイス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