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77464B -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设备和模式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设备和模式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77464B
CN117277464B CN202211739927.8A CN202211739927A CN117277464B CN 117277464 B CN117277464 B CN 117277464B CN 202211739927 A CN202211739927 A CN 202211739927A CN 117277464 B CN117277464 B CN 1172774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rotection
battery
switch unit
voltage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399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77464A (zh
Inventor
宋朋亮
贺玉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Wenxia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Wenxia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Wenxia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Wenxia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3992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774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77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774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774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774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 H02J7/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disconnection of loads if battery is not under charge, e.g. in vehicle if engine is not runn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8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volt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设备和模式控制方法。其中,电池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模块、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与第一开关单元并联连接,在电池保护模块处于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时,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电容值在其上流过的气流变化时增大,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系统端的电压变化以使得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该技术方案中,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不受有无充电接口的限制,安装有该电池保护电路的电子设备在被使用时,可以很容易且很方便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解决了无充电接口电子设备的耗电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设备和模式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设备和模式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在工厂被生产好之后,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运输、存储之后才能到用户手中。因而,通常将生产好的电子设备充以预设电量后主动调成船运模式,在船运模式,电子设备的电池停止向其负载电路供电,并在用户拿到电子设备后退出船运模式,此时电子设备的电池可以向其负载电路供电,通过船运模式可以节约电子设备在运输、存储过程中耗费的电池电量,从而保证电子设备被用户拿到时仍能够被正常使用。
现有技术中,在电子设备被生产好之后,通过向电池保护电路发送信号可以使得电子设备进入船运模式。另外,当电子设备的电池保护电路侦测到异常情况时,例如进行电压过放保护等,电池保护电路会被动进入休眠模式,在休眠模式,电子设备的电池停止向其负载电路供电。而在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下,通过为电子设备连接充电器,以使得电子设备被供电,可以使得电子设备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然而,由于无充电接口的电子设备(例如,一次性电子烟)无法连接充电器,致使无充电接口的电子设备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后无法退出,因而,亟需一种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的控制方案以适用于无充电接口的电子设备,以满足不同的场景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设备和模式控制方法,用以解决无充电接口的电子设备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后无法退出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模块、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
其中,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电源供电端、第一接地端和系统端,所述电源供电端、所述第一接地端用于对应与电池的正极、负极连接,所述系统端用于与负载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供电端或者所述第一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系统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具有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在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处于断开状态,以使所述电池停止向所述负载电路供电;
在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处于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时,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在流过其的气流改变时电容值增大,所述系统端的电压改变以使所述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供电端连接;
在流过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气流改变时,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电容值增大,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以使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升高;所述电池保护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开关单元闭合时,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且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小于所述第二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一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连接;
在流过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气流改变时,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电容值增大,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以使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降低;
所述电池保护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小于第三电压阈值时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开关单元闭合时,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大于第四电压阈值且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大于第四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二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在第一方面的再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包括船运端,所述船运端用于与所述负载电路中发热支路的第一连接点连接,所述发热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开关单元和发热元件,所述第一连接点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所述发热元件的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的电压用于指示所述发热支路是否导通;
在所述第一开关单元闭合时,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船运端的电压值,根据所述船运端的电压值确定所述发热支路导通且导通的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电池保护模块位于相异的半导体芯片上;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电连接的逻辑控制单元以及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一开关控制端,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逻辑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端、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断开或闭合;或者,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电池保护模块位于同一个半导体芯片上;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电连接的逻辑控制单元,所述逻辑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断开或闭合。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组件,包括电池和上述第一方面及各可能设计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
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的电源供电端、第一接地端对应与电池的正极、负极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负载电路;
根据第一方面及各可能设计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或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电池组件;
电池保护电路的系统端与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一端用于对应与电池的正极或者负极连接。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电子烟,所述负载电路包括发热支路、系统控制模块和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所述发热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开关单元和发热元件;
所述系统控制模块包括电池端、第二接地端、气流端;
所述电池端用于与所述电池的正极或者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的系统端连接,所述第二接地端对应用于与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的系统端或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池端还与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接地端还与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气流端与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的船运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点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所述发热元件的连接点;
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电子烟中是否有气流流动;
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上是否有气流流动,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导通或关断,以使所述发热支路导通或关断。
可选的,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二端为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点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一端相连的连接点;
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用于在所述船运端的电压大于第五电压阈值且所述船运端的电压大于第五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可选的,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一端为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一端,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点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二端相连的连接点;
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用于在所述船运端的电压小于第六电压阈值且所述船运端的电压小于第六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模式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一方面及各可能设计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所述方法包括:
电池保护电路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电池保护电路实时获取系统端的电压值;其中,在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上流过的气流改变时,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电容值增大,以改变所述系统端的电压;
判断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若是,则所述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设备和模式控制方法,其中,电池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模块、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与第一开关单元并联连接,在电池保护模块处于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时,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电容值在其上流过的气流变化时增大,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系统端的电压变化以使得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该技术方案中,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时不受有无充电接口的限制,因而,安装有该电池保护电路的电子设备在被使用时,可以很容易且很方便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解决了无充电接口电子设备的耗电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5A至图5D是图4所示电子设备的一些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6A至图6D是图4所示电子设备的另一些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7A和图7B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8A和图8B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烟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10A至图10D是图9所示电子烟的一些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出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并非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本申请的电连接包含直接电连接和间接电连接,间接电连接是指电连接的两个元器件之间还可以存在其他电子元器件、引脚等。本申请提到的XX端可能是实际存在的端子,也可能不是实际存在的端子,例如仅仅为元器件的一端或者导线的一端。本申请提到的“和/或”包含三种情况,例如,A和/或B包含A、B、A和B这三种情况。
随着电路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例如,手机、平板电脑、蓝牙耳机、电子烟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池组件广泛应用在电子设备中,以使得电子设备具有弹性化的使用环境,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通常情况下,电池组件包括电池和与电池电连接的电池保护电路,该电池保护电路可以对使用过程中的电池进行保护,例如,防止电池被过流或者被过放电。
在实际应用中,带电池组件的电子设备被生产好之后,通常会经过长时间的运输、存储后才能到用户手中,这时电子设备的电池可能会由于内部电流消耗而被完全放电,导致用户在第一次使用电子设备之前,首先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以恢复电池的电量,导致用户使用体验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针对电池保护电路开发了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即,在电子设备生产好并充以预设的电量后,将电子设备调成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以降低电池的电量消耗。可选的,电子设备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之后处于断电状态,电池停止向负载电路供电,以此来节约电子设备经过长时间的运输、存储过程中的电量,当用户拿到电子设备后,第一次使用便可正常使用。
可理解,船运模式是指电池保护电路内部关断电池放电回路,电池保护电路自身实现“0”耗电,同时电子设备也实现了“0”耗电。休眠模式是指电子设备在触发条件下关断电池放电回路,电池保护电路和电子设备实现“0”耗电。其中,触发条件可以是电池保护电路检测到电池过放等状态时启动保护机制使得电池保护电路被动进入休眠模式。
在实际应用中,“0”耗电是指在理想情况不消耗电池的电量,实际情况下会存在一定的漏电流,“0”耗电不是指功率消耗实际为0,而是指功率消耗接近为0。
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通常具有充电接口,这时,在正常状态下,通过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保护电路发送使能信号可以使得电子设备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而在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下,通过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可以触发电子设备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低成本半导体、印刷部件(如碳印刷电阻器)以及使用全自动工艺进行大规模生产等技术的进步,一次性电子设备开始广泛使用,例如,一次性电子烟。
可理解,为了进一步降低一次性电子设备的生产成本,一次性电子设备通常无充电接口,因而,无法使用上述方法控制一次性电子设备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因而,无充电接口的一次性电子设备不能随便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导致一次性电子设备在生产好且经过长时间的运输和存储后会出现电池被完全放电的问题,严重时可能导致一次性电子无法使用,存在用户使用体验差的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设备和模式控制方法,其中,电池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模块、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电池保护模块包括电源供电端、第一接地端和系统端,电源供电端、第一接地端用于对应与电池的正极、负极连接,系统端用于与负载电路连接,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或者第一接地端连接,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系统端连接,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电池保护模块连接,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一电极与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二电极与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电池保护模块具有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在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时,第一开关单元处于断开状态,电池停止向负载电路供电。在电池保护模块处于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时,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在流过其的气流改变时电容值增大,系统端的电压改变以使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与第一开关单元并联连接,在电池保护模块处于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时,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电容值在其上流过的气流变化时增大,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系统端的电压变化以使得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该技术方案中,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的方案不受有无充电接口的限制,因而,安装有该电池保护电路的电子设备在被使用时,可以很容易且很方便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解决了无充电接口电子设备的耗电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池保护电路20连接在电池10和负载电路30之间。该电池保护电路20可以包括电池保护模块201、第一开关单元202和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第一端T11用于连接电池10的第一端和负载电路30的第一端,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第二端T12用于连接电池10的第二端和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一端,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第三端T13用于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二端和负载电路30的第二端。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201具有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其中,电池保护模块201处于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时,第一开关单元202处于断开状态,电池10停止向负载电路30供电;电池保护模块201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后,第一开关单元202处于闭合状态,电池10可以通过电池保护模块201向负载电路30供电。
可选的,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第一电极与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第二电极与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二端连接。该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在其上流过的气流改变时,电容值可以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在电池保护模块201处于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时,相应的,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在其电容值增大时,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池之间的电压减小,致使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第三端的电压值变化,以使电池保护模块201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开关单元202可以包括开关管和衬底控制电路,开关管可以为MOS管,开关管的控制端和衬底控制电路均与电池保护模块201电连接,衬底控制电路用于实现开关管的衬底的正确偏置。
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开关单元202可以包括充电开关和放电开关,其中,充电开关和放电开关均为MOS管,充电开关和放电开关分别与电池保护模块201电连接。
可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可能设计中,第一开关单元202还可以通过其他的设计形式实现,例如,只包括一个开关管。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第一开关单元202的具体设计进行限定,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此处不做赘述。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电池保护电路所在的电子设备需要长距离运输或长时间存储时,电子设备的电池保护模块201可以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在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下,第一开关单元202处于断开状态,电池10不能向负载电路30供电,可以大量节省电池的电量。可选的,在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下,电池保护电路20中的至少部分单元也可以被停止供电,可以进一步减少电池10的电量消耗,提升电池10的电量保持时间。
可理解,图1以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保护模块201位于相同的半导体芯片上进行举例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保护模块201还可以位于相异的半导体芯片上,实现原理类似,此次不做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保护电路中,通过在第一开关单元的两端并联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利用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在流过其的气流发生改变时,其电容值增大使得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变小的特性,使得第一开关单元两端的压差减小,电池保护模块的第三端的电压值改变预设的幅度阈值,进而触发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该方案不受有无充电接口的限制,当用户拿到该电池保护电路所属的电子设备时,通过改变流过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气流,便可改变第三端T13的电压值,以触发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实现方式简便易于实现,解决了无充电接口电子设备的耗电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的,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电池保护模块201包括电源供电端VDD、第一接地端GND1和系统端VM。
其中,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第一端T11为电池供电端VDD,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第二端T12为电池接地端GND1,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第三端T13为系统端VM。相应的,电池10的第一端为电池10的正极,电池10的第二端为电池10的负极。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源供电端VDD、第一接地端GND1用于对应与电池10的正极、负极连接,即,电池供电端VDD用于与电池10的正极连接,第一接地端GND1用于与电池10的负极连接。系统端VM用于与负载电路30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VDD或者第一接地端GND1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二端与系统端VM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控制端与电池保护模块201连接。
在电池保护模块201处于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时,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在流过其的气流改变时电容值增大,气流改变导致的电容值增大的方式例如为吸气或者吹气,系统端VM的电压改变以使电池保护模块201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作为一种示例,在图2所示的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VDD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二端与系统端VM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控制端(未示出)与电池保护模块201连接。
如图2所示,在该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在流过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气流改变时,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电容值增大,根据公式Q=CU(电荷=电容值与电压之积),在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上的电荷量不变时,其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以使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系统端VM的电压值升高。
相应的,电池保护模块201用于获取系统端VM的电压值,并在系统端VM的电压值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在图2所示的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电源供电端VDD与系统端VM之间时,当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两个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致使系统端VM的电压升高至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为了使得电池10能够向电池保护电路20的单元和/或负载电路30供电,电池保护模块201自动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可选的,在该种示例中,在第一开关单元202闭合后,电池保护模块201还用于获取系统端VM的电压值,在系统端VM的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且系统端VM的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一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在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时,系统端VM的电压值与电池10的负极的电压相等。
在该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电源供电端VDD与系统端VM之间,在第一开关单元202闭合时,电池10可以通过电池保护电路20向负载电路30供电,此时,系统端VM的电压值高低由负载电路30的发热支路是否导通确定。例如,在发热支路未导通时,电池10、电池保护电路20和负载电路30所组成回路中的电流比较小,致使第一开关单元202的分压较小,系统端VM的电压值为电源供电端VDD的电压减去第一开关单元202的分压,系统端VM的电压值相对较大。
在负载电路的发热支路被控制导通时,由于发热支路的电阻通常较小,电池10、电池保护电路20和负载电路30所组成回路中的电流变大,致使第一开关单元202的分压变大,系统端VM的电压值变小。
可选的,电池保护模块201可以实时检测系统端VM的电压值,若系统端VM的电压值变小到小于第二电压阈值且系统端VM的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一时长阈值时,为了避免电池过度放电,电池保护模块201可以自动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作为另一种示例,在图3所示的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一端与第一接地端GND1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二端与系统端VM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控制端(未示出)与电池保护模块201连接。
如图3所示,在该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在流过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气流改变时,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电容值增大,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以使系统端VM的电压值降低。
相应的,电池保护模块201用于获取系统端VM的电压值,并在系统端的电压值小于第三电压阈值时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在图3所示的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第一接地端GND1与系统端VM之间时,当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两个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致使系统端VM的电压降低至小于第三电压阈值时,为了使得电池10能够向电池保护电路20的单元和/或负载电路30供电,电池保护模块201自动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可选的,在该种示例中,在第一开关单元202闭合时,电池保护模块201还用于获取系统端VM的电压值,在系统端VM的电压值大于第四电压阈值且系统端VM的电压值大于第四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二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在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时,系统端VM的电压值与电池10的正极的电压相等。
在该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第一接地端GND1与系统端VM之间,在第一开关单元202闭合时,电池10可以通过电池保护电路20向负载电路30供电,此时,系统端VM的电压值高低由负载电路30的发热支路是否导通确定。例如,在发热支路未导通时,电池10、电池保护电路20和负载电路30所组成回路中的电流比较小,致使第一开关单元202的分压较小,系统端VM的电压值相对较小。
在负载电路的发热支路导通时,由于发热支路的电阻通常较小,电池10、电池保护电路20和负载电路30所组成回路中的电流变大,致使第一开关单元202的分压变大,系统端VM的电压值变大。
可选的,电池保护模块201可以实时检测系统端VM的电压值,若系统端VM的电压值变大到大于第四电压阈值且系统端VM的电压值大于第四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二时长阈值时,为了避免电池过度放电,电池保护模块201可以自动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可理解,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以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保护模块201位于相同的半导体芯片上进行举例说明,关于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保护模块201位于相异的半导体芯片上的实现原理类似,此次不做赘述。
可选的,在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图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4所示,负载电路30包括发热支路,该发热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开关单元301和发热元件302。电池保护模块201还包括船运端CTL,船运端CTL用于与负载电路30中发热支路的第一连接点AT连接,该第一连接点AT是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的连接点,该第一连接点AT的电压用于指示发热支路是否导通。
其中,在第一开关单元202闭合时,电池保护模块201还用于获取船运端CTL的电压值,根据船运端CTL的电压值确定发热支路是否导通,在发热支路处于导通且导通的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作为一种示例,图5A至图5D是图4所示电子设备的一些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5A至图5D所示,负载电路30还包括系统控制模块300,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一端与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连接,电池端BAT1与电池10的正极电连接,或者经由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10的正极电连接,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二端与发热元件302的第一端连接,发热元件302的第二端与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电连接,第二接地端GND2经由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10的负极电连接,或者与电池10的负极电连接。
相应的,电池保护模块201用于在船运端的电压大于第五电压阈值且船运端的电压大于第五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根据图5A和图5B所示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可知,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电源供电端VDD和系统端VM之间,图5A和图5B的区别在于:在图5A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相同的半导体芯片上,即第二开关单元301相对于系统控制模块300内置,在图5B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不同的半导体芯片上,即第二开关单元301相对于系统控制模块300外置。
根据图5C和图5D所示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可知,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第一接地端GND1和系统端VM之间,图5C和图5D的区别在于:在图5C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相同的半导体芯片上,在图5D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不同的半导体芯片上。
可理解,在图5A至图5D所示的电路模块示意图中,当第二开关单元301相对于系统控制模块300内置时,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的第一连接点AT可以是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端子。当第二开关单元301相对于系统控制模块300外置时,系统控制模块300可以包括上述端子,也可以不包括上述端子,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开关单元301开启时,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的第一连接点AT的电压为电池端BAT1的电压减去第二开关单元301的压降,电池端BAT1的电压为电池10电压或者系统端VM的电压,第一开关单元202、第二开关单元301的压降一般为毫伏级别,此时,第一连接点AT的电压一般大于3.2V,船运端CTL的电压较大;当第二开关单元301断开时,此时,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的第一连接点AT处的电压为第二接地端GND2的电压,第二接地端GND2的电压为0或者系统端VM的电压,一般为0或者微伏级别,此时,第一连接点AT的电压一般小于0.5V,船运端CTL的电压较小。从而,发热支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之间第一连接点AT处的电压可以反映发热支路是否导通。所以,电池保护模块201根据船运端CTL的电压判断发热支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是否持续闭合,当船运端的电压大于第五电压阈值且船运端的电压大于第五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时,为了避免发热电路持续发热导致设备损坏,电池保护模块201则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作为另一种示例,图6A至图6D是图4所示电子设备的另一些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6A至图6D所示,负载电路30还包括系统控制模块300,发热元件302的第一端与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连接,电池端BAT1与电池10的正极电连接,或者经由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10的正极电连接,发热元件302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二端与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电连接,第二接地端GND2经由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10的负极电连接,或者与电池10的负极电连接。
相应的,电池保护模块201用于在船运端的电压小于第六电压阈值且船运端的电压小于第六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根据图6A和图6B所示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可知,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电源供电端VDD和系统端VM之间,图6A和图6B的区别在于:在图6A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相同的半导体芯片上,即第二开关单元301相对于系统控制模块300内置,在图5B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不同的半导体芯片上,即第二开关单元301相对于系统控制模块300外置。
根据图6C和图6D所示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可知,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第一接地端GND1和系统端VM之间,图6C和图6D的区别在于:在图6C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相同的半导体芯片上,在图6D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不同的半导体芯片上。
可理解,在图6A至图6D所示的电路模块示意图中,当第二开关单元301相对于系统控制模块300内置时,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的第一连接点AT可以是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端子。当第二开关单元301相对于系统控制模块300外置时,系统控制模块300可以包括上述端子,也可以不包括上述端子,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开关单元301开启时,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的第一连接点AT的电压接近第二接地端GND2的电压,具体为第二接地端GND2的电压加上第二开关单元301的压降,第二接地端GND2的电压为0或者系统端VM的电压,第一开关单元202、第二开关单元301的压降一般为毫伏级别,此时,第一连接点AT的电压一般小于0.5V,船运端CTL的电压较小;当第二开关单元301断开时,此时,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的第一连接点AT处的电压为电池端BAT1的电压,电池端BAT1的电压为电池正极的电压或者系统端VM的电压,第一开关单元202的压降一般为微伏级别,此时,第一连接点AT的电压一般大于3.2V,船运端CTL的电压较大。从而,发热支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之间第一连接点AT处的电压可以反映发热支路是否导通。所以,电池保护模块201根据船运端CTL的电压判断发热支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是否持续闭合,当船运端的电压小于第六电压阈值且船运端的电压小于第六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时,为了避免发热电路持续发热导致设备损坏,电池保护模块201则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可理解,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时长阈值至第三时长阈值可以为5s至15s中的任意一个时长,而且,第一时长阈值至第三时长阈值的取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还可以部分相同,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此次不做赘述。
同理,上述第一电压阈值、第四电压阈值、第五电压阈值可以是3.2v,其具体取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还可以部分相同;第二电压阈值、第三电压阈值和第六电压阈值可以是0.7v,其具体取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还可以部分相同,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第一电压阈值至第六电压阈值的具体取值进行限定,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可理解,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当第二开关单元301与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不同的半导体芯片上时,系统控制模块300上设置有第二开关控制端GT,该第二开关控制端GT与第二开关单元301的控制端连接。
可理解,参照上述图5A至图5D、图6A至图6D所示,系统控制模块300可以包括系统控制单元,该系统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二开关单元301的通断。关于系统控制单元与系统控制模块300各端子的连接方式可参见图5A至图5D、图6A至图6D中的介绍,此处不做赘述。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7A和图7B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7A和图7B所示,第一开关单元202和电池保护模块201位于同一个半导体芯片上;电池保护模块201还包括与第一开关单元202电连接的逻辑控制单元204,该逻辑控制单元204用于通过第一开关单元202的控制端控制第一开关单元的断开或闭合。
示例性的,图7A和图7B的区别在于,在图7A所示的电池保护电路20中,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电源供电端VDD与系统端VM之间,在图7B所示的电池保护电路20中,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第一接地端GND1与系统端VM之间。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8A和图8B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一开关单元202和电池保护模块201位于相异的半导体芯片上,即,第一开关单元202位于一个芯片上,电池保护模块201位于另一个芯片上。可理解,两个芯片可以封装在一起,也可以不封装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201还包括与第一开关单元202电连接的逻辑控制单元204以及与逻辑控制单元204连接的第一开关控制端CO/DO,第一开关控制端CO/DO与第一开关单元202的控制端电连接;该逻辑控制单元204用于通过第一开关控制端CO/DO、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控制第一开关单元202的断开或闭合。
示例性的,图8A和图8B的区别在于,在图8A所示的电池保护电路20中,第一开关单元202的两端分别对应与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电源供电端VDD和系统端VM连接,在图8B所示的电池保护电路20中,第一开关单元202分别对应与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第一接地端GND1和系统端VM连接。
可选的,在上述图7A、图7B、图8A和图8B所示的电路模块示意图中,电池10与电池保护模块201之间还设有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用于稳压滤波。可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可能设计中,电池10与电池保护模块201之间可以不设置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或者只设置其中一个,或者通过其他的形式进行设置,或者根据实际需求设有其他电路或者电子元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逻辑控制单元204可以根据系统端VM的电压值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退出船运模式或进入船运模式,退出休眠模式或进入休眠模式。关于退出船运模式或进入船运模式、退出休眠模式或进入休眠模式的具体实现可参加上述实施例中的内容记载,此次不做赘述。
可理解,在电池保护模块包括船运端CTL时,逻辑控制单元204也可以根据船运端CTL的电压值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退出船运模式或进入船运模式,退出休眠模式或进入休眠模式。关于退出船运模式或进入船运模式、退出休眠模式或进入休眠模式的具体实现可参加上述实施例中的内容记载。
上述实施例结合电池保护电路介绍了电池保护模块自主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的实现方案。由于该电池保护电路的第一开关单元两端并联了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其能够在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上流过的气流变化时使得系统端的电压发送改变,从而可方便的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解决了无充电接口的电子设备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后无法退出的问题,解决了无充电接口的电子设备的电池电路消耗问题;而且在用户周围没有充电设备时也能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组件,包括电连接的电池10和上述图1至图8B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20。
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可知,电池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模块201,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电源供电端VDD、第一接地端GND1对应与电池10的正极、负极连接。
可选的,电池保护模块201用来保护电池10,防止电池10永久性损坏,也可以通过是否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以降低保护该电池组件的电子设备在长时间运输、存储过程中对电池10的电量消耗。
可选的,电池10可以为不可充电电池,电池10的容量为10mAH-80mAH,例如,为10mAH、20mAH、30mAH、40mAH、50mAH、60mAH、70mAH、80mAH,这种容量的电池10体积较小。
作为一种示例,电池10的容量为20mAH-40mAH,此时电池10的体积更小,可以方便配置于小的电子产品中,例如,电子烟中。由于电池10的容量这么小,从而电池10的电量如何保持长时间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即,通过上述图1至图8B中的电池保护电路,电池保护模块可以自主退出或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为保证电池10的电量保持长时间提供了实现可能。
可选的,电池1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为多个,多个电池可以并联,也可以串联,还可以串并联混合,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实施例不对其进行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负载电路30和上述图实施例中的电池保护电路20或者上述的电池组件。
可选的,参照上述图1所示,电池保护电路20包括电池保护模块201,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电源供电端VDD、第一接地端GND1对应与电池10的正极、负极连接,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系统端VM与负载电路30的第二端连接,负载电路30的第一端与电池10连接。
示例性的,该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不带充电接口的电子产品,例如,一次性电子烟、一次性电子牙刷等。该电子设备包括电池10、电池保护电路20和负载电路30,负载电路30与电池保护电路20电连接,电池10通过电池保护电路20给负载电路30供电。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电子设备包括电子烟,相应的,负载电路为雾化组件。
示例性的,图9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烟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电子烟包括电池10、电池保护电路20和负载电路30。其中,该负载电路30包括发热支路、系统控制模块300和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发热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开关单元301和发热元件302。
参照图9所示,系统控制模块300包括第一端T21、第二端T22和第三端T23,其中,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一端T21用于与电池10的第一端或者电池保护电路20的第三端T13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端T22对应用于与电池保护电路的第三端T13或者电池的第二端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一端T21还与发热支路的第二端和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的第二端电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三端T23与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的第一端电连接。发热支路的第一连接点AT与电池保护电路20的船运端CTL连接,该第一连接点AT是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的连接点。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用于检测电子烟中是否有气流流动。系统控制模块300用于根据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上是否有气流流动,控制第二开关单元301是否导通或关断,以使发热支路导通或者关断。
可选的,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例如为电容咪头、开关咪头等。发热元件302用于加热烟油以雾化产生烟雾。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一端T21为电池端BAT1,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端T22为第二接地端GND2,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三端T23为气流端。
在本实施例的实施例中,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用于与电池10的正极或者电池保护电路的系统端VM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对应用于与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系统端VM或者电池10的负极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还与发热支路的第二端和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的第二端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气流端EN与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的第一端连接。
作为一种示例,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用于与电池10的正极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对应用于与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系统端VM连接。
作为另一种示例,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与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系统端VM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与电池10的负极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以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第一接地端GND1与系统端VM之间,即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用于与电池10的正极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对应用于与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系统端VM连接进行举例说明。
图10A至图10D是图9所示电子烟的一些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10A至图10D所示,系统控制模块300包括系统控制单元304,第二开关单元301的控制端与系统控制单元304电连接。
系统控制单元304用于在确定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上有气流流过时,控制第二开关单元301闭合,以导通发热支路,即发热元件302所在的支路,在确定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上无气流流过时,控制第二开关单元301断开,以断开发热支路,即发热元件302所在的支路。
可选的,参照图10A和图10B所示,发热支路的第一端为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一端,发热支路的第二端为发热元件302的第二端,第一连接点AT为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二端与发热元件302的第一端相连的连接点。
电池保护电路20用于在船运端CTL的电压大于第五电压阈值且船运端的电压大于第五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参照图10C和图10D所示,发热支路的第一端为发热元件302的第一端,发热支路的第二端为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二端,第一连接点AT为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一端与发热元件302的第二端相连的连接点。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保护电路20用于在船运端CTL的电压小于第六电压阈值且船运端CTL的电压小于第六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可理解,关于电池保护电路20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的实现原理可参见上述图5A至图6D所示结构示意图中的记载,此处不做赘述。
可选的,参照图10A和图10C所示,第二开关单元301与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相同的半导体芯片上,系统控制单元304与第二开关单元301的控制端连接。
可选的,参照图10B和图10D所示,第二开关单元301与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相异的半导体芯片上,系统控制模块300还包括第二开关控制端GT,系统控制单元304通过第二开关控制端GT与第二开关单元301的控制端连接。
可理解,第一开关单元202还可以连接在电源供电端VDD与系统端VM之间,和/或,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保护模块201位于相异的半导体芯片上的具体连接方式和实现原理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类似,此次不做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例如电子烟,包括电池、电池保护电路和负载电路,由于电池保护电路包括与第一开关单元并联的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其能够在流过的气流改变时改变系统端的电压,进而使得处于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的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该方案易于实现,尤其适用于无充电接口的电子设备,有效降低了电子设备在长时间运输、存储过程中耗费的电量,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上述实施例介绍了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和电子设备的具体实现,下述结合电池保护电路介绍模式控制方法。
示例性的,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保护电路。如图11所示,该模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01、电池保护电路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S1102、电池保护电路实时获取系统端的电压值;其中,在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上流过的气流改变时,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电容值增大,以改变系统端的电压;
S1103、判断系统端的电压值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若是,执行S1104;若否,执行S1105。
S1104、电池保护电路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S1105、电池保护电路维持在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如上述图2所示,若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连接,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系统端连接。
可选的,在第一开关单元闭合时,若系统端的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且系统端的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一时长阈值,电池保护电路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相应的,在电池保护电路处于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时,若在系统端的电压值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所述电池保护电路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如上述图3所示,若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接地端连接,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系统端连接。
可选的,在第一开关单元闭合时,若系统端的电压值大于第四电压阈值且系统端的电压值大于第四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二时长阈值,电池保护电路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相应的,在电池保护电路处于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时,若系统端的电压值小于第三电压阈值,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再一种可能设计中,电池保护模块还包括船运端,船运端用于与负载电路中发热支路的第一连接点连接,发热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开关单元和发热元件,第一连接点是第二开关单元与发热元件相连的连接点,第一连接点的电压用于指示发热支路是否导通。
相应的,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开关单元闭合时,若根据船运端的电压值确定发热支路导通且导通的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时,电池保护模块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关于该方法的实现原理和有益效果具体可参见上述电池保护电路所示实施例中的记载,此次不做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13)

1.一种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保护模块、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
其中,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电源供电端、第一接地端和系统端,所述电源供电端、所述第一接地端用于对应与电池的正极、负极连接,所述系统端用于与负载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供电端或者所述第一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系统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具有船运模式或者休眠模式,在船运模式或者休眠模式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处于断开状态,以使所述电池停止向所述负载电路供电;
在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处于船运模式或者休眠模式时,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在流过其的气流改变时电容值增大,所述系统端的电压改变以使所述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或者休眠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供电端连接;
在流过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气流改变时,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电容值增大,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以使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升高;所述电池保护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退出船运模式或者休眠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单元闭合时,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且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小于所述第二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一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者休眠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连接;
在流过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气流改变时,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电容值增大,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以使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降低;
所述电池保护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小于第三电压阈值时退出船运模式或者休眠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单元闭合时,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大于第四电压阈值且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大于第四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二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者休眠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包括船运端,所述船运端用于与所述负载电路中发热支路的第一连接点连接,所述发热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开关单元和发热元件,所述第一连接点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所述发热元件的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的电压用于指示所述发热支路是否导通;
在所述第一开关单元闭合时,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船运端的电压值,根据所述船运端的电压值确定所述发热支路导通且导通的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者休眠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电池保护模块位于相异的半导体芯片上;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电连接的逻辑控制单元以及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一开关控制端,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逻辑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端、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断开或闭合;或者,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电池保护模块位于同一个半导体芯片上;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电连接的逻辑控制单元,所述逻辑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断开或闭合。
8.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和上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
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的电源供电端、第一接地端对应与电池的正极、负极连接。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负载电路;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组件;
电池保护电路的系统端与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一端用于对应与电池的正极或者负极连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 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电子烟,所述负载电路包括发热支路、系统控制模块和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所述发热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开关单元和发热元件;
所述系统控制模块包括电池端、第二接地端、气流端;
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的电池端用于与所述电池的正极或者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的系统端连接,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的第二接地端对应用于与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的系统端或者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的电池端还与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的第二接地端还与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的气流端与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的船运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点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所述发热元件的连接点;
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电子烟中是否有气流流动;
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上是否有气流流动,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导通或关断,以使所述发热支路导通或者关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二端为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点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一端相连的连接点;
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用于在所述船运端的电压大于第五电压阈值且所述船运端的电压大于第五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一端为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一端,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点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二端相连的连接点;
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用于在所述船运端的电压小于第六电压阈值且所述船运端的电压小于第六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时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13.一种模式控制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电池保护电路进入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电池保护电路实时获取系统端的电压值;其中,在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上流过的气流改变时,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电容值增大,以改变所述系统端的电压;
判断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其中,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连接时,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或者,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接地端连接时,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小于第三电压阈值;
若是,则所述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或休眠模式。
CN202211739927.8A 2022-12-30 2022-12-30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设备和模式控制方法 Active CN1172774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39927.8A CN117277464B (zh) 2022-12-30 2022-12-30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设备和模式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39927.8A CN117277464B (zh) 2022-12-30 2022-12-30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设备和模式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77464A CN117277464A (zh) 2023-12-22
CN117277464B true CN117277464B (zh) 2024-05-10

Family

ID=89201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39927.8A Active CN117277464B (zh) 2022-12-30 2022-12-30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设备和模式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7746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4915A (zh) * 2014-01-13 2014-04-23 刘秋明 一种限定使用寿命的电子烟及限定电子烟使用寿命的方法
CN110250573A (zh) * 2019-05-21 2019-09-20 西安拓尔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新型的电子烟控制系统
CN209732610U (zh) * 2019-02-28 2019-12-06 东莞市合中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加热抽吸装置的加热控制电路
CN111588094A (zh) * 2020-05-30 2020-08-28 杭州尚格半导体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控制电路和控制方法
CN115085325A (zh) * 2020-08-27 2022-09-20 西安稳先半导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池保护芯片、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39664B2 (en) * 2018-09-11 2021-10-0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Battery protector hibernate input separate from VDD, low power outpu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4915A (zh) * 2014-01-13 2014-04-23 刘秋明 一种限定使用寿命的电子烟及限定电子烟使用寿命的方法
CN209732610U (zh) * 2019-02-28 2019-12-06 东莞市合中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加热抽吸装置的加热控制电路
CN110250573A (zh) * 2019-05-21 2019-09-20 西安拓尔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新型的电子烟控制系统
CN111588094A (zh) * 2020-05-30 2020-08-28 杭州尚格半导体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控制电路和控制方法
CN115085325A (zh) * 2020-08-27 2022-09-20 西安稳先半导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池保护芯片、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77464A (zh) 2023-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24314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で構成されるユニバーサル充電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2039152B (zh) 一种蓝牙耳机
CN111987772B (zh)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01465557B (zh) 便携式设备、用于便携式设备的电池盒
JPH11242966A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保護方法及び装置
CN111987773B (zh)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5085325A (zh) 一种电池保护芯片、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4336865A (zh) 一种电池保护芯片、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1987771B (zh)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2271772B (zh)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测试系统及电子装置
CN202014087U (zh) 便携式系统锂电池充电保护电路
CN106208225B (zh) 充电电池的充电激活电路
CN219436644U (zh)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09860582U (zh) 电源保护电路、电子烟、电源保护装置
CN117277464B (zh)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设备和模式控制方法
CN106160124A (zh) 移动电源的电池保护激活电路及移动电源
CN109391010A (zh) 一种锂电池高温自动保护板
CN209419247U (zh) 一种锂电池高温自动保护板
CN207426737U (zh) 锂电池低阻保护电路
CN216699552U (zh) 充电保护电路及充电设备
CN219477618U (zh) 一种对电池包输出端通断的纯硬件控制电路
CN216121873U (zh) 开机控制电路及移动电源
CN217768689U (zh) 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
CN108963360A (zh) 一种电池保护装置、锂电池以及耳机
CN216390559U (zh) 一种电池管理电路与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