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36644U -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436644U CN219436644U CN202223587455.7U CN202223587455U CN219436644U CN 219436644 U CN219436644 U CN 219436644U CN 202223587455 U CN202223587455 U CN 202223587455U CN 219436644 U CN219436644 U CN 2194366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voltage
- battery
- timing
- battery prot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4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3571 electronic cigaret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101100489717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GND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1
- 101000908580 Homo sapiens Spliceosome RNA helicase DDX39B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0
- 102100021298 b(0,+)-type amino acid transporter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0
- 101100489713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GND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08125 Nicotian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2637 Nicotiana taba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31 large-scale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Protection Of Stat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和电子设备。其中,电池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模块和第一开关单元,电池保护模块包括船运控制单元、逻辑控制单元和第一检测端,船运控制单元分别与第一检测端和逻辑控制单元连接,船运控制单元用于在第一检测端的电压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船运控制信号给逻辑控制单元,以使电池保护模块进入船运模式,在船运模式时,第一开关单元处于断开状态,电池停止向负载电路供电。该技术方案解决了结构简单的电子设备无法进入船运模式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在工厂被生产好之后,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运输、存储之后才能到用户手中。因而,通常将生产好的电子设备充以预设电量后调成船运模式,并在用户拿到电子设备后退出船运模式,以节约电子设备在运输、存储过程中耗费的电池电量,从而保证电子设备被用户拿到时仍能够被正常使用。
现有技术中,在电子设备被生产好之后,会被触发产生船运信号,并发送至电池保护电路的船运引脚,以使电子设备进入船运模式。
然而,对于某些电子设备,其结构简单,内部无法产生船运信号,导致电子设备自身无法进入船运模式,因而,亟需一种进入船运模式的控制方案以适用于结构简单的电子设备,以满足不同的场景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和电子设备,用以解决某些电子设备无法进入船运模式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模块和第一开关单元;
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电源供电端、第一接地端;所述电源供电端、所述第一接地端用于对应与电池的正极、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供电端或者所述第一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用于与负载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连接;
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船运控制单元、逻辑控制单元和第一检测端;所述船运控制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检测端连接,所述船运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检测端的电压用于指示负载电路中的发热支路是否导通,其中,所述发热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发热元件与第二开关单元;
所述船运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检测端的电压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船运控制信号给所述逻辑控制单元,以使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进入船运模式,在船运模式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电池停止向所述负载电路供电。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船运控制单元包括电压比较单元和第一计时单元,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电压阈值,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检测端连接,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用于比较所述第一检测端的电压值和所述电压阈值,并在比较结果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电平信号的持续时间进行计时,在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的计时时长到达时长阈值时,所述第一计时单元输出船运控制信号。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船运控制单元包括电压比较单元、第一计时单元和第二计时单元,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电压阈值,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检测端连接,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计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二计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计时单元连接;
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用于比较所述第一检测端的电压值和所述电压阈值,并在比较结果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在比较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第二电平信号;
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用于在处于未计时状态且接收到第一边沿信号或者第一电平信号时开始计时,所述第一边沿信号是从第二电平信号变为第一电平信号时的边沿信号;
所述第二计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第二边沿信号或者第二电平信号时开始计时,在接收到第一边沿信号或者所述第一电平信号时停止计时,并在所述第二计时单元停止计时时若其计时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时向所述第一计时单元发送置零信号,所述第二边沿信号是从第一电平信号变为第二电平信号时的边沿信号;或者,
所述第二计时单元用于对第二电平信号持续的时长进行计时,在所述第二计时单元的计时时长到达预设时长时发送置零信号给第一计时单元;
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用于在处于计时状态且未接收到置零信号时持续计时,在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的计时时长到达时长阈值时,所述第一计时单元输出船运控制信号。
在第一方面的再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系统端,所述系统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端为系统端,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接地端连接;
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一电压阈值,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用于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系统端,所述系统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端为系统端,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供电端连接;
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二电压阈值,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用于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第一检测端为发热检测端;所述发热检测端用于与所述发热支路的雾化连接点连接,所述发热支路包括第二开关单元和发热元件,所述雾化连接点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所述发热元件相连的连接点;
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与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二端间接或直接用于与电池的负极连接;
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三电压阈值,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用于在所述发热检测端的电压值大于第三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第一检测端为发热检测端;所述发热检测端用于与所述发热支路的雾化连接点连接,所述发热支路包括第二开关单元和发热元件,所述雾化连接点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所述发热元件相连的连接点;
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一端直接或间接用于与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间接或直接用于与电池的负极连接;
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第四电压阈值,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用于在所述发热检测端的电压小于第四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电池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系统端,所述系统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在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处于船运模式时,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在流过其的气流改变时电容值增大,所述系统端的电压改变以使所述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供电端连接;
在流过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气流改变时,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电容值增大,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以使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升高;所述电池保护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退出船运模式。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连接;
在流过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气流改变时,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电容值增大,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以使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降低;
所述电池保护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退出船运模式。
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电池保护模块位于相异的半导体芯片上;或者,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电池保护模块位于同一个半导体芯片上。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组件,包括电池和上述第一方面及各可能设计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
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的电源供电端、第一接地端对应与电池的正极、负极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负载电路和上述第一方面及各可能设计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电池组件;
电池保护电路的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一端用于对应与电池的正极或者负极连接。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电子烟,所述负载电路包括系统控制模块、发热支路和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所述发热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开关单元和发热元件;
所述系统控制模块包括电池端、第二接地端、气流端;
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的电池端用于与电池的正极或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的系统端连接,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的第二接地端对应用于与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的系统端或者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的电池端还与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的第二接地端还与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的气流端与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电子烟是否有气流流动;
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上是否有气流流动,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导通或关断,以使所述发热支路导通或关断;
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用于在第一检测端的电压满足预置条件时进入船运模式,所述第一检测端的电压用于指示所述发热支路是否导通。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和电子设备,其中,电池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模块和第一开关单元,电池保护模块包括船运控制单元、逻辑控制单元和第一检测端;船运控制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检测端连接,船运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逻辑控制单元连接;第一检测端的电压用于指示负载电路中的发热支路是否导通,相应的,船运控制单元用于在第一检测端的电压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船运控制信号给逻辑控制单元,以使电池保护模块进入船运模式,在船运模式时,第一开关单元处于断开状态,电池停止向负载电路供电。该技术方案中,电池保护模块可以根据自身第一检测端的电压确定是否进入船运模式,解决了结构简单的电子设备无法进入船运模式导致的电子设备耗电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A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1B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2A是电池保护电路中船运控制单元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B是电池保护电路中船运控制单元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C是图2B中电压比较单元输出的第一电平信号和第二电平信号的波形示意图;
图3A至图3D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些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4A至图4D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些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7和图8是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些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9A至图9D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烟的一些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出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并非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本申请的电连接包含直接电连接和间接电连接,间接电连接是指电连接的两个元器件之间还可以存在其他电子元器件、引脚等。本申请提到的XX端可能是实际存在的端子,也可能不是实际存在的端子,例如仅仅为元器件的一端或者导线的一端。本申请提到的“和/或”包含三种情况,例如,A和/或B包含A、B、A和B这三种情况。
随着电路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例如,手机、平板电脑、蓝牙耳机、电子烟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池组件广泛应用在电子设备中,以使得电子设备具有弹性化的使用环境,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通常情况下,电池组件包括电池和与电池电连接的电池保护电路,该电池保护电路可以对使用过程中的电池进行保护,例如,防止电池被过流或者被过放电。
在实际应用中,带电池组件的电子设备被生产好之后,通常会经过长时间的运输、存储后才能到用户手中,这时电子设备的电池可能会由于内部电流消耗而被完全放电,导致用户在第一次使用电子设备之前,首先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以恢复电池的电量,导致用户使用体验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针对电池保护电路开发了一种船运模式,即,在电子设备生产好并充以预设的电量后,将电子设备调成船运模式以降低电池的电量消耗。可选的,电子设备进入船运模式之后处于断电状态,电池停止向负载电路供电,以此来节约电子设备经过长时间的运输、存储过程中的电量,当用户拿到电子设备后,第一次使用便可正常使用。
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的电池保护电路具有船运引脚、电子设备可被触发产生船运信号,并发送至电池保护电路的船运引脚,这样电子设备可进入船运模式,而且电子设备通常具有充电接口,在船运模式下,通过充电接口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可以触发电子设备退出船运模式。
然而,对于某些电子设备,其结构简单、内部无法产生船运信号,导致电子设备自身无法进入船运模式。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和电子设备,其中,电池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模块和第一开关单元;电池保护模块包括电源供电端、第一接地端;电源供电端、第一接地端用于对应与电池的正极、负极连接;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或者第一接地端连接,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用于与负载电路连接,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电池保护模块连接。
此外,电池保护模块包括船运控制单元、逻辑控制单元和第一检测端,船运控制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检测端连接,船运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逻辑控制单元连接,第一检测端的电压用于指示负载电路的发热支路是否导通,其中,发热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发热元件与第二开关单元;该船运控制单元用于在第一检测端的电压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船运控制信号给逻辑控制单元,以使电池保护模块进入船运模式。
在船运模式时,第一开关单元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电池停止向所述负载电路供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根据第一检测端的电压是否满足预设条件确定是否进入船运模式,无需产生船运信号来触发,解决了结构简单的电子设备无法进入船运模式的问题,解决了电子设备的耗电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A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图1B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电池10、电池保护电路20和负载电路30。
其中,该电池保护电路20包括电池保护模块201和第一开关单元202。电池保护模块201包括电池供电端VDD、第一接地端GND1和系统端VM;该电源供电端VDD、第一接地端GND1用于对应与电池10的正极、负极连接。
在图1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一端与第一接地端GND1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二端用于与负载电路30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控制端与电池保护模块201连接。
在图1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VDD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二端用于与负载电路30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控制端与电池保护模块201连接。
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201包括逻辑控制单元2010、船运控制单元2011和第一检测端。
可选的,船运控制单元2011的第一端与第一检测端连接,船运控制单元2011的第二端与逻辑控制单元2010连接;第一检测端的电压用于指示负载电路30中的发热支路是否导通,该发热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发热元件与第二开关单元。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船运控制单元2011用于在第一检测端的电压满足预设条件时产生船运控制信号给逻辑控制单元2010,以使电池保护模块201进入船运模式,在船运模式时,第一开关单元202处于断开状态,电池10停止向负载电路30供电。
可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端可以是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系统端VM,也可以是电池保护模块201的船运端CTL。当选择的第一检测端不同时,第一检测端的电压满足的预设条件不同,下述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行介绍,此次不做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图2A是电池保护电路中船运控制单元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船运控制单元2011包括电压比较单元2014和第一计时单元2012,电压比较单元2014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电压阈值,电压比较单元2014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一检测端连接,电压比较单元2014的输出端与第一计时单元201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计时单元2012的第二端与逻辑控制单元2010连接。
其中,电压比较单元2014用于比较第一检测端的电压值和电压阈值,并在比较结果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可选的,参照图2A所示,电压阈值可以由基准电压产生单元2013产生。
第一计时单元2012用于对第一电平信号的持续时间进行计时,在第一计时单元2012的计时时长到达时长阈值时,第一计时单元2012输出船运控制信号。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压比较单元2014可以通过第一输入端接收电压阈值,通过第二输入端接收第一检测端的电压值,并将两者进行比较,在第一检测端的电压值和电压阈值的大小关系满足预设条件时可输出第一电平信号,以触发第一计时单元2012开始计时,该第一计时单元2012可以对第一电平信号的持续时间进行计时,若第一计时单元2012的计时时长到达时长阈值时,第一计时单元2012输出船运控制信号,若第一计时单元2012的计时时长小于时长阈值,第一计时单元2012不输出船运控制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图2B是电池保护电路中船运控制单元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2B所示,船运控制单元2011包括电压比较单元2014、第一计时单元2012和第二计时单元2015,电压比较单元2014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电压阈值,电压比较单元2014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一检测端连接,电压比较单元2014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计时单元2012的第一端、第二计时单元2015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计时单元2012的第二端与逻辑控制单元2010连接,第二计时单元2015的第二端与第一计时单元2012连接。
其中,电压比较单元2014用于比较第一检测端的电压值和电压阈值,并在比较结果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在比较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第二电平信号。可选的,参照图2B所示,电压阈值可以由基准电压产生单元2013产生。
可选的,图2C是图2B中电压比较单元输出的第一电平信号和第二电平信号的波形示意图。如图2B和图2C所示,第一计时单元2012用于在处于未计时状态且接收到第一边沿信号或者第一电平信号时开始计时,该第一边沿信号是从第二电平信号变为第一电平信号时的边沿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计时单元2015用于在接收到第二边沿信号或者第二电平信号时开始计时,在接收到第一边沿信号或者第一电平信号时停止计时,并在第二计时单元2015停止计时时,若其计时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时向第一计时单元2012发送置零信号,该第二边沿信号是从第一电平信号变为第二电平信号时的边沿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计时单元2015用于对第二电平信号持续的时长进行计时,在第二计时单元2015的计时时长到达预设时长时发送置零信号给第一计时单元2012;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计时单元2012用于在处于计时状态且未接收到置零信号时持续计时,在第一计时单元2012的计时时长到达时长阈值时,第一计时单元2012输出船运控制信号。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B和图2C所示,在初始状态,当第一检测端(VM或CTL)不满足预设条件,此时,电压比较单元2014输出第二电平信号。可选的,当负载电路中的发热支路被触发导通,使得第一检测端(VM或CTL)满足预设条件时,电压比较单元2014输出的信号从第二电平信号变为第一电平信号,第一计时单元2012处于未计时状态时且接收到从第二电平信号变为第一电平信号的第一边沿信号时或者接收到第一电平信号时被触发开始计时,当第一检测端(VM或CTL)不满足预设条件时,电压比较单元2014输出的信号从第一电平信号变为第二电平信号,使得第二计时单元2015在接收到从第一电平信号变为第二电平信号的第二边沿信号时或者在接收到第二电平信号时被触发开始计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计时单元2015可以对第二电平信号的持续时长进行计时,并在接收到信号从第二电平信号变为第一电平信号的第一边沿信号或第一电平信号时停止计时,这样,第二计时单元2015可以在其停止计时时,判断其计时时长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若是,向第一计时单元2012发送置零信号,以使第一计时单元2012复位清零,若否,第二计时单元2015自身复位清零,不向第一计时单元2012发送信号,若第一计时单元2012处于计时状态时则持续计时。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计时单元2015可以对第二电平信号的持续时长进行实时计时,当第二计时单元2015的计时时长到达预设时长时,不管有没有接收到第一边沿信号或第一电平信号,第二计时单元2015都向第一计时单元2012发送置零信号,以使得第一计时单元2012复位清零。
可理解,第二计时单元2015向第一计时单元2012发送置零信号后,可以立即复位清零,也可以在接收到第一电平信号时进行复位清零,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二计时单元2015复位清零的时机,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
可理解,第一计时单元2012在计时时长到达时长阈值并输出船运控制信号时,也可以触发其复位清零,此处不做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图1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检测端为系统端VM,系统端VM与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一端与电源接地端GND1连接;此时,电压比较单元2014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一电压阈值,电压比较单元2014用于在系统端VM的电压值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在该种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第一接地端GND1与系统端VM之间,在第一开关单元202闭合时,电池10可以通过电池保护电路20向负载电路30供电,此时,系统端VM的电压值受到负载电路30的发热支路是否导通的影响。例如,在发热支路未导通时,电池10、电池保护电路20和负载电路30所组成回路中的电流比较小,致使第一开关单元202的分压较小,系统端VM的电压值相对较小。
在负载电路的发热支路导通时,由于发热支路的电阻通常较小,电池10、电池保护电路20和负载电路30所组成回路中的电流变大,致使第一开关单元202的分压变大,系统端VM的电压值变大。
相应的,在本实施例中,电压比较单元2014可以实时判断系统端VM的电压值与第一电压阈值的大小关系,并在系统端VM的电压值变大到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并触发第一计时单元2012开始计时。
作为一种示例,在上述图2A中,在第一计时单元2012计时的过程中,若电压比较单元2014确定系统端VM的电压值减小到小于或等于第一电压阈值,且第一计时单元2012计时时长小于时长阈值,第一计时单元2012可复位清零。
作为另一种示例,在上述图2B中,在第一计时单元2012计时的过程中,若电压比较单元2014确定系统端VM的电压值减小到小于或等于第一电压阈值,电压比较单元2014输出第二电平信号,触发第二计时单元对第二电平信号的时长进行计时,并在系统端VM的电压值变大到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电压比较单元2014再次输出第一电平信号。若第二计时单元2015的计时时长小于预设时长,第二计时单元2015不向第一计时单元发生置零信号,第一计时单元2012可持续计时,若第二计时单元2015的计时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或未接收到第一电平信号或第一边沿信号时的计时时长到达预设时长,则可向第一计时单元2012发送置零信号,以使第一计时单元2012复位清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计时单元2012的计时过程中,第一计时单元2012可判断计时时长是否到达时长阈值,若是,则为了避免电池10过度放电,第一计时单元2012输出船运控制信号,以使电池保护模块201进入船运模式,例如,通过断开第一开关单元202,以使电池保护模块201进入船运模式。
示例性的,在图1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检测端为系统端VM,系统端VM与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VDD连接;此时,电压比较单元2014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二电压阈值,电压比较单元2014用于在系统端VM的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在该种示例中,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电源供电端VDD与系统端VM之间,在第一开关单元202闭合时,电池10可以通过电池保护电路20向负载电路30供电,此时,系统端VM的电压值受到负载电路30的发热支路是否导通的影响。例如,在发热支路未导通时,电池10、电池保护电路20和负载电路30所组成回路中的电流比较小,致使第一开关单元202的分压较小,系统端VM的电压值为电源供电端VDD的电压减去第一开关单元202的分压,系统端VM的电压值相对较大。
在负载电路30的发热支路被控制导通时,由于发热支路的电阻通常较小,电池10、电池保护电路20和负载电路30所组成回路中的电流变大,致使第一开关单元202的分压变大,系统端VM的电压值变小。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电压比较单元2014可以实时检测系统端VM的电压与第二电压阈值的大小,并在系统端VM的电压值下降到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触发第一计时单元2012的开始计时。
作为一种示例,在上述图2A中,在第一计时单元2012计时过程中,若电压比较单元2014确定系统端VM的电压值增大到大于或等于第二电压阈值,且第一计时单元2012计时时长小于时长阈值,第一计时单元2012可复位清零。
作为另一种示例,在上述图2B中,在第一计时单元2012计时的过程中,若电压比较单元2014确定系统端VM的电压值增大到大于或等于第二电压阈值,电压比较单元2014输出第二电平信号,并在系统端VM的电压值下降到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电压比较单元2014再输出第一电平信号。若第二计时单元2015的计时时长小于预设时长,第二计时单元2015不向第一计时单元发生置零信号,第一计时单元2012可持续计时,若第二计时单元2015的计时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或未接收到第一电平信号或第一边沿信号时的计时时长到达预设时长,则可向第一计时单元2012发送置零信号,以使第一计时单元2012复位清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计时单元2012计时过程中,第一计时单元2012在确定计时时长到达时长阈值时,为了避免电池10过度放电,第一计时单元2012输出船运控制信号,以使电池保护模块201进入船运模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第一检测端为发热检测端CTL,发热检测端CTL用于与负载电路30中发热支路的雾化连接点AT连接,该发热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开关单元301和发热元件302,该雾化连接点AT是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相连的连接点。
可理解,图1A和图1B所示的实施例以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保护模块201位于相同的半导体芯片上进行举例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保护模块201还可以位于相异的半导体芯片上,实现原理类似,此次不做赘述。
示例性的,图3A至图3D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些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3A至图3D所示,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与电池10的正极连接,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二端与发热元件302的第一端连接,发热元件302的第二端间接或直接用于与电池10的负极连接。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电压比较单元2014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三电压阈值,电压比较单元2014用于在发热检测端CTL的电压值大于第三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设计中,图3A和图3B所示的电池保护电路是在上述图1A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得到的,负载电路30还包括系统控制模块300,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第一接地端GND1和系统端VM之间,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一端与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与电池10的正极电连接,发热元件302的第二端与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经由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10的负极电连接,也即,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一端直接与电池10的正极连接,发热元件302的第二端间接与电池10的负极连接。
图3A和图3B的区别在于:在图3A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相同的半导体芯片上,即第二开关单元301相对于系统控制模块300内置,在图3B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不同的半导体芯片上,即第二开关单元301相对于系统控制模块300外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设计中,图3C和图3D所示的电路模块示意图是在上述图1B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得到的,负载电路30还包括系统控制模块300,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电源供电端VDD和系统端VM之间,如图3C和图3D所示,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一端与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经由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10的正极电连接,发热元件302的第二端与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与电池10的负极电连接,也即,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一端间接与电池10的正极连接,发热元件302的第二端直接与电池10的负极连接。
图3C和图3D的区别在于:在图3C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相同的半导体芯片上,在图3D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不同的半导体芯片上。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开关单元301开启时,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的雾化连接点AT的电压为电池端BAT1的电压减去第二开关单元301的压降,电池端BAT1的电压为电池10电压或者系统端VM的电压,第一开关单元202、第二开关单元301的压降一般为毫伏级别,此时,雾化连接点AT的电压一般大于3.2V,发热检测端CTL的电压较大;当第二开关单元301断开时,此时,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的雾化连接点AT处的电压为第二接地端GND2的电压,第二接地端GND2的电压为0或者系统端VM的电压,一般为0或者微伏级别,此时,雾化连接点AT的电压一般小于0.5V,发热检测端CTL的电压较小。从而,发热支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之间雾化连接点AT处的电压可以反映发热支路是否导通。所以,船运控制单元2011根据发热检测端CTL的电压判断发热支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是否持续闭合,例如,当发热检测端CTL的电压大于第三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并触发第一计时单元2012开始计时。
作为一种示例,在上述图2A中,在第一计时单元2012计时的过程中,若电压比较单元2014确定发热检测端CTL的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且第一计时单元2012计时时长小于时长阈值,第一计时单元2012可复位清零。
作为另一种示例,在上述图2B中,在第一计时单元2012计时的过程中,当发热检测端CTL的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二电平信号,触发第二计时单元对第二电平信号的时长进行计时,并在发热检测端CTL的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电压比较单元2014再次输出第一电平信号。若第二计时单元2015的计时时长小于预设时长,第二计时单元2015不向第一计时单元发生置零信号,第一计时单元2012可持续计时,若第二计时单元2015的计时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或未接收到第一电平信号或第一边沿信号时的计时时长到达预设时长,则可向第一计时单元2012发送置零信号,以使第一计时单元2012复位清零。
可选的,在第一计时单元2012的计时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时,确定发热支路正在持续发热,此时,为了避免发热电路持续发热导致设备损坏,第一计时单元2012输出船运控制信号,以使电池保护模块201进入船运模式,例如,通过断开第一开关单元202以使得电池保护模块201进入船运模式。
示例性的,图4A至图4D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些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4A至图4D所示,发热元件302的第一端直接或间接用于与电池10的正极连接,发热元件302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二端间接或直接用于与电池10的负极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电压比较单元2014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第四电压阈值,电压比较单元2014用于在发热检测端CTL的电压值小于第四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设计中,图4A和图4B所示的电池保护电路是在上述图1A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得到的,负载电路30还包括系统控制模块300,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第一接地端GND1和系统端VM之间,如图4A和图4B所示,发热元件302的第一端与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与电池10的正极电连接,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二端与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经由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10的负极电连接,即,发热元件302的第一端直接与电池10的正极连接,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二端间接与电池10的负极连接。
图4A和图4B的区别在于:在图4A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相同的半导体芯片上,即第二开关单元301相对于系统控制模块300内置,在图4B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不同的半导体芯片上,即第二开关单元301相对于系统控制模块300外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设计中,图4C和图4D所示的电路模块示意图是在上述图1B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得到的,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电源供电端VDD和系统端VM之间,如图4C和图4D所示,发热元件302的第一端与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经由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10的正极电连接,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二端与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与电池10的负极电连接,即,发热元件302的第一端间接与电池10的正极连接,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二端直接与电池10的负极连接。
图4C和图4D的区别在于:在图4C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相同的半导体芯片上,在图4D所示的负载电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和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不同的半导体芯片上。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开关单元301开启时,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的雾化连接点的电压接近第二接地端GND2的电压,具体为第二接地端GND2的电压加上第二开关单元301的压降,第二接地端GND2的电压为0或者系统端VM的电压,第一开关单元202、第二开关单元301的压降一般为毫伏级别,此时,雾化连接点AT的电压一般小于0.5V,雾化检测端CTL的电压较小;当第二开关单元301断开时,此时,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的雾化连接点AT处的电压为电池端BAT1的电压,电池端BAT1的电压为电池正极的电压或者系统端VM的电压,第一开关单元202的压降一般为微伏级别,此时,雾化连接点AT的电压一般大于3.2V,雾化检测端CTL的电压较大。从而,发热支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之间雾化连接点AT处的电压可以反映发热支路是否导通。所以,电池保护模块201根据雾化检测端CTL的电压判断发热支路中第二开关单元301是否持续闭合,例如,当发热检测端CTL的电压小于第四电压阈值时,确定发热支路正在发热,船运控制单元2011输出第一电平信号,触发第一计时单元2010开始计时。
作为一种示例,在上述图2A中,在第一计时单元2012计时的过程中,若电压比较单元2014确定发热检测端CTL的电压变大到大于或等于第四电压阈值,且第一计时单元2012计时时长小于时长阈值,第一计时单元2012可复位清零。
作为另一种示例,在上述图2B中,在第一计时单元2012计时的过程中,若电压比较单元2014确定发热检测端CTL的电压变大到大于或等于第四电压阈值,电压比较单元2014输出第二电平信号,触发第二计时单元对第二电平信号的时长进行计时,并在发热检测端CTL的电压变小到小于第四电压阈值值时,电压比较单元2014再次输出第一电平信号。若第二计时单元2015的计时时长小于预设时长,第二计时单元2015不向第一计时单元发生置零信号,第一计时单元2012可持续计时,若第二计时单元2015的计时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或未接收到第一电平信号或第一边沿信号时的计时时长到达预设时长,则可向第一计时单元2012发送置零信号,以使第一计时单元2012复位清零。
在第一计时单元2012的计时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时,可确定发热支路正在持续发热,为了避免发热电路持续发热导致设备损坏,第一计时单元2012输出船运控制信号,以使电池保护模块201可进入船运模式,例如,通过断开第一开关单元202以使得电池保护模块201进入船运模式。
可理解,在本申请的上述各实施例中,上述时长阈值可以为5s至15s中的任意一个时长,上述第一电压阈值、第三电压阈值可以是3.2v,第二电压阈值和第四电压阈值可以是0.7v。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第一电压阈值、第三电压阈值、第二电压阈值和第四电压阈值的具体取值进行限定,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可理解,在图3A至图3D、图4A至图4D所示的电池保护电路中,当第二开关单元301与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不同的半导体芯片上时,系统控制模块300上设置有第二开关控制端GT,该第二开关控制端GT与第二开关单元301的控制端连接。
可理解,参照上述图3A至图3D、图4A至图4D所示,系统控制模块300可以包括系统控制单元,该系统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二开关单元301的通断。关于系统控制单元与系统控制模块300各端子的连接方式可参见图3A至图3D、图4A至图4D中的介绍,此处不做赘述。
当第二开关单元301相对于系统控制模块300内置时,系统控制模块300包括雾化端,雾化端即为第二开关单元301与发热元件302的雾化连接点AT。当第二开关单元301相对于系统控制模块300外置时,系统控制模块300可以包括雾化端,也可以不包括雾化端,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可理解,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202可以包括开关管和衬底控制电路,开关管可以为MOS管,开关管的控制端和衬底控制电路均与电池保护模块201电连接,衬底控制电路用于实现开关管的衬底的正确偏置。
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开关单元202可以包括充电开关和放电开关,其中,充电开关和放电开关均为MOS管,充电开关和放电开关分别与电池保护模块201电连接。
可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可能设计中,第一开关单元202还可以通过其他的设计形式实现,例如,只包括一个开关管。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第一开关单元202的具体设计进行限定,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此处不做赘述。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电池保护电路20所在的电子设备需要长距离运输或长时间存储时,电子设备的电池保护模块201可以进入船运模式,在船运模式下,第一开关单元202处于断开状态,电池10不能向负载电路30供电,可以大量节省电池的电量。可选的,在船运模式下,电池保护电路20中的至少部分单元也可以被停止供电,可以进一步减少电池10的电量消耗,提升电池10的电量保持时间。
在本申请的上述各实施例中,电池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模块和第一开关单元,电池保护模块包括船运控制单元、逻辑控制单元和第一检测端;船运控制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检测端连接,船运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逻辑控制单元连接;第一检测端的电压用于指示负载电路中的发热支路是否导通,相应的,船运控制单元用于在第一检测端的电压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船运控制信号给逻辑控制单元,以使电池保护模块进入船运模式。该技术方案中,电池保护模块可以根据自身第一检测端的电压值确定是否进入船运模式,无需产生船运信号来触发,解决了电子设备无法进入船运模式时的耗电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实际应用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低成本半导体、印刷部件(如碳印刷电阻器)以及使用全自动工艺进行大规模生产等技术的进步,使得结构简单的一次性电子设备开始广泛使用,例如,一次性电子烟。
可理解,为了进一步降低一次性电子设备的生产成本,一次性电子设备通常无充电接口,因而,无法通过连接充电器的方法控制一次性电子设备退出船运模式,因而,无充电接口的一次性电子设备不能随便进入船运模式,导致一次性电子设备在生产好且经过长时间的运输和存储后会出现电池被完全放电的问题,严重时可能导致一次性电子无法使用,存在用户使用体验差的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电池保护模块包括系统端,系统端与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一电极与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二电极与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在电池保护模块处于船运模式时,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在流过其的气流改变时电容值增大,系统端的电压改变以使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与第一开关单元并联连接,在电池保护模块处于船运模式时,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电容值在其上流过的气流变化时增大,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系统端的电压变化以使得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该技术方案中,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的方案不受有无充电接口的限制,因而,安装有该电池保护电路的电子设备在被使用时,可以很容易且很方便退出船运模式,解决了无充电接口电子设备的耗电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示例性的,在上述图1A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图5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一端与第一接地端GND1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二端与系统端VM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控制端(未示出)与电池保护模块201连接。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流过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气流改变时,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电容值增大,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以使系统端VM的电压值降低。相应的,电池保护模块201用于获取系统端VM的电压值,并在系统端VM的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退出船运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第一接地端GND1与系统端VM之间时,当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两个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致使系统端VM的电压降低至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为了使得电池10能够向电池保护电路20的单元和/或负载电路30供电,电池保护模块201则自动退出船运模式。
示例性的,在上述图1B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图6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VDD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二端与系统端VM连接,第一开关单元202的控制端(未示出)与电池保护模块201连接。
如图6所示,在流过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气流改变时,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电容值增大,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以使系统端VM的电压值升高。相应的,电池保护模块201用于获取系统端VM的电压值,并在系统端VM的电压值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退出船运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电源供电端VDD与系统端VM之间时,当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203的两个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致使系统端VM的电压升高至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为了使得电池10能够向电池保护电路20的单元和/或负载电路30供电,电池保护模块201则自动退出船运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保护电路中,通过在第一开关单元的两端并联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利用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在流过其的气流发生改变时,其电容值增大使得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变小的特性,使得第一开关单元两端的压差减小,电池保护模块的第三端的电压值改变预设的幅度阈值,进而触发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该退出船运模式的方案不受有无充电接口的限制,当用户拿到该电池保护电路所属的电子设备时,通过改变流过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气流,便可改变系统端VM的电压值,以触发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实现方式简便易于实现,解决了无充电接口电子设备的耗电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上述图1A至图6所示的电池保护电路可知,第一开关单元202和电池保护模块201可以位于同一个半导体芯片上;此时,船运控制单元2011用于通过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状态控制端控制第一开关单元的断开或闭合。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开关单元202和电池保护模块201还可以位于相异的半导体芯片上,即,第一开关单元202位于一个芯片上,电池保护模块201位于另一个芯片上。可理解,两个芯片可以封装在一起,也可以不封装在一起。
示例性的,图7和图8是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些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7和图8所示,图7和图8所示,当第一开关单元202和电池保护模块201位于相异的半导体芯片上时,电池保护模块201还包括与船运控制单元2011连接的第一开关控制端CO/DO,第一开关控制端CO/DO与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状态控制端电连接;该船运控制单元2011用于通过第一开关控制端CO/DO、第一开关单元的状态控制端控制第一开关单元202的断开或闭合。
示例性的,图7和图8的区别在于,在图7所示的电池保护电路20中,第一开关单元202的两端分别对应与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电源供电端VDD和系统端VM连接,在图8所示的电池保护电路20中,第一开关单元202分别对应与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第一接地端GND1和系统端VM连接。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路中,电池10与电池保护模块201之间还设有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例如,在图7和图8中,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用于稳压滤波。可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可能设计中,电池10与电池保护模块201之间可以不设置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或者只设置其中一个,或者通过其他的形式进行设置,或者根据实际需求设有其他电路或者电子元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船运控制单元2011可以根据系统端VM的电压值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退出船运模式或进入船运模式。关于退出船运模式或进入船运模式的具体实现可参加上述实施例中的内容记载,此次不做赘述。
可理解,在电池保护模块包括雾化检测端CTL时,船运控制单元2011也可以根据雾化检测端CTL的电压值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退出船运模式或进入船运模式。关于退出船运模式或进入船运模式的具体实现可参加上述实施例中的内容记载。
上述实施例结合电池保护电路介绍了电池保护模块自主进入船运模式和退出进入船运模式的实现方案。在进入船运模式的方案中,电池保护模块可以根据自身第一检测端的电压值确定是否进入船运模式,避免了无法进入船运模式的问题,解决了电子设备的耗电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在退出船运模式的方案中,由于该电池保护电路的第一开关单元两端并联了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其能够在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上流过的气流变化时使得系统端的电压发送改变,从而可方便的退出船运模式,解决了无充电接口的电子设备进入船运模式后无法退出的问题,解决了无充电接口的电子设备的电池电路消耗问题。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组件,包括电池10和上述图1A至图8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20。
电池保护电路的电源供电端、第一接地端对应与电池的正极、负极连接。
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可知,电池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模块201,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电源供电端VDD、第一接地端GND1对应与电池10的正极、负极连接。
可选的,电池保护模块201用来保护电池10,防止电池10永久性损坏,也可以通过是否进入船运模式以降低具有该电池组件的电子设备在长时间运输、存储过程中对电池10的电量消耗。
可选的,电池10可以为不可充电电池,电池10的容量为10mAH-80mAH,例如,为10mAH、20mAH、30mAH、40mAH、50mAH、60mAH、70mAH、80mAH,这种容量的电池10体积较小。
作为一种示例,电池10的容量为20mAH-40mAH,此时电池10的体积更小,可以方便配置于小的电子产品中,例如,电子烟中。由于电池10的容量这么小,从而电池10的电量如何保持长时间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即,通过上述图1A至图8所示的电池保护电路,电池保护模块可以自主退出或进入船运模式,为保证电池10的电量保持长时间提供了实现可能。
可选的,电池1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为多个,多个电池可以并联,也可以串联,还可以串并联混合,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实施例不对其进行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负载电路30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20或者上述的电池组件。
可选的,参照上述图1A所示,电池保护电路20的第一开关单元202的第二端与负载电路30的第二端连接,负载电路30的第一端用于对应与电池10的正极或者负极连接。
示例性的,该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不带充电接口的电子产品,例如,一次性电子烟、一次性电子牙刷等。该电子设备包括电池10、电池保护电路20和负载电路30,负载电路30与电池保护电路20电连接,电池10通过电池保护电路20给负载电路30供电。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电子设备包括电子烟,该电子烟包括电池10、电池保护电路20和负载电路30。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以第一开关单元202连接在第一接地端GND1与系统端VM之间,即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用于与电池10的正极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对应用于与电池保护模块201的系统端VM连接进行举例说明。图9A至图9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烟的一些可能实现方式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如图9A至图9D所示,负载电路包括系统控制模块300、发热支路和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该发热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开关单元301和发热元件302。
其中,系统控制模块300包括电池端BAT1、第二接地端GND2、气流端EN。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用于与电池10的正极或电池保护电路的系统端VM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对应用于与电池保护电路的系统端或电池10的负极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还与发热支路的第一端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还与发热支路的第二端和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的第二端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气流端EN与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的第一端连接。
其中,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用于检测电子烟中是否有气流流动。系统控制模块300用于根据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上是否有气流流动,控制第二开关单元301导通或关断,以使发热支路导通或关断。
电池保护电路20用于在第一检测端的电压满足预置条件时进入船运模式,所述第一检测端的电压用于指示所述发热支路是否导通。关于电池保护电路20如何进入船运模式的实现原理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记载,此次不作赘述。
可选的,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303例如为电容咪头、开关咪头等。发热元件302用于加热烟油以雾化产生烟雾。
继续参见图9A至图9D所示,系统控制模块300包括系统控制单元304,第二开关单元301的控制端与系统控制单元304电连接。
可选的,参照图9A和图9B所示,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一端与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与电池10的正极电连接,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二端与发热元件302的第一端连接,发热元件302的第二端与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通过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10的负极连接。
参照图9C和图9D所示,发热元件302的第一端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电池端BAT1与电池的正极连接,发热元件302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单元301的第二端与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连接,系统控制模块300的第二接地端GND2通过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10的负极连接。
可选的,参照图9A和图9C所示,第二开关单元301与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相同的半导体芯片上,系统控制单元304与第二开关单元301的控制端连接。
可选的,参照图9B和图9D所示,第二开关单元301与系统控制模块300位于相异的半导体芯片上,系统控制模块300还包括第二开关控制端GT,系统控制单元304通过第二开关控制端GT与第二开关单元301的控制端连接。
可理解,第一开关单元202还可以连接在电源供电端VDD与系统端VM之间,和/或,第一开关单元202与电池保护模块201位于相异的半导体芯片上的具体连接方式和实现原理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类似,此次不做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例如电子烟,包括电池、电池保护电路和负载电路,电池保护模块可以根据自身第一检测端的电压值确定是否进入船运模式,避免了无法进入船运模式的问题,解决了电子设备的耗电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由于电池保护电路包括与第一开关单元并联的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其能够在流过的气流改变时改变系统端的电压,进而使得处于船运模式的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该方案易于实现,尤其适用于无充电接口的电子设备,有效降低了电子设备在长时间运输、存储过程中耗费的电量,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14)
1.一种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保护模块和第一开关单元;
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电源供电端、第一接地端;所述电源供电端、所述第一接地端用于对应与电池的正极、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供电端或者所述第一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用于与负载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连接;
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船运控制单元、逻辑控制单元和第一检测端;所述船运控制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检测端连接,所述船运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检测端的电压用于指示负载电路的发热支路是否导通,其中,所述发热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发热元件与第二开关单元;
所述船运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检测端的电压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输出船运控制信号给所述逻辑控制单元,以使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进入船运模式,在船运模式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电池停止向所述负载电路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运控制单元包括电压比较单元和第一计时单元,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电压阈值,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检测端连接,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用于比较所述第一检测端的电压值和所述电压阈值,并在比较结果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电平信号的持续时间进行计时,在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的计时时长到达时长阈值时,所述第一计时单元输出船运控制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运控制单元包括电压比较单元、第一计时单元和第二计时单元,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电压阈值,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检测端连接,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计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二计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计时单元连接;
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用于比较所述第一检测端的电压值和所述电压阈值,并在比较结果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在比较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第二电平信号;
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用于在处于未计时状态且接收到第一边沿信号或者第一电平信号时开始计时,所述第一边沿信号是从第二电平信号变为第一电平信号时的边沿信号;
所述第二计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第二边沿信号或者第二电平信号时开始计时,在接收到第一边沿信号或者所述第一电平信号时停止计时,并在所述第二计时单元停止计时时若其计时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时向所述第一计时单元发送置零信号,所述第二边沿信号是从第一电平信号变为第二电平信号时的边沿信号;或者,
所述第二计时单元用于对第二电平信号持续的时长进行计时,在所述第二计时单元的计时时长到达预设时长时发送置零信号给第一计时单元;
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用于在处于计时状态且未接收到置零信号时持续计时,在所述第一计时单元的计时时长到达时长阈值时,所述第一计时单元输出船运控制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系统端,所述系统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端为系统端,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连接;
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一电压阈值,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用于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系统端,所述系统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端为系统端,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供电端连接;
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二电压阈值,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用于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端为发热检测端;所述发热检测端用于与所述发热支路的雾化连接点连接,所述雾化连接点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所述发热元件相连的连接点;
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与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二端间接或直接用于与电池的负极连接;
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三电压阈值,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用于在所述发热检测端的电压值大于第三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端为发热检测端;所述发热检测端用于与所述发热支路的雾化连接点连接,所述雾化连接点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所述发热元件相连的连接点;
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一端直接或间接用于与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间接或直接用于与电池的负极连接;
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入第四电压阈值,所述电压比较单元用于在所述发热检测端的电压值小于第四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系统端,所述系统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在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处于船运模式时,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在流过其的气流改变时电容值增大,所述系统端的电压改变以使所述电池保护模块退出船运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供电端连接;
在流过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气流改变时,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电容值增大,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以使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升高;所述电池保护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退出船运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连接;
在流过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气流改变时,所述第一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电容值增大,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减小,以使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降低;
所述电池保护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在所述系统端的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退出船运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电池保护模块位于相异的半导体芯片上;或者,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电池保护模块位于同一个半导体芯片上。
12.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和上述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
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的电源供电端、第一接地端对应与电池的正极、负极连接。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负载电路;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或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组件;
电池保护电路的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一端用于对应与电池的正极或者负极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电子烟,所述负载电路包括系统控制模块、发热支路和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所述发热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开关单元和发热元件;
所述系统控制模块包括电池端、第二接地端、气流端;
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的电池端用于与电池的正极或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的系统端连接,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的第二接地端对应用于与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的系统端或者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的电池端还与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的第二接地端还与所述发热支路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的气流端与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电子烟是否有气流流动;
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电容式气流传感器上是否有气流流动,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导通或关断,以使所述发热支路导通或关断;
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用于在第一检测端的电压满足预置条件时进入船运模式,所述第一检测端的电压用于指示所述发热支路是否导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87455.7U CN219436644U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和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87455.7U CN219436644U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和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436644U true CN219436644U (zh) | 2023-07-28 |
Family
ID=87342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587455.7U Active CN219436644U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43664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79561A (zh) * | 2023-12-29 | 2024-04-12 | 无锡市稳先微电子有限公司 | 智能电子开关、集成电路芯片、芯片产品和电子设备 |
CN117879560A (zh) * | 2023-12-22 | 2024-04-12 | 无锡市稳先微电子有限公司 | 智能电子开关、集成电路芯片、芯片产品和电子设备 |
-
2022
- 2022-12-30 CN CN202223587455.7U patent/CN21943664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79560A (zh) * | 2023-12-22 | 2024-04-12 | 无锡市稳先微电子有限公司 | 智能电子开关、集成电路芯片、芯片产品和电子设备 |
CN117879561A (zh) * | 2023-12-29 | 2024-04-12 | 无锡市稳先微电子有限公司 | 智能电子开关、集成电路芯片、芯片产品和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9436644U (zh) |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112039152B (zh) | 一种蓝牙耳机 | |
CN112039154B (zh) | 一种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 |
CN111987772B (zh) |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 |
CN112039153B (zh) |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 |
CN111987773B (zh) |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 |
WO2019029069A1 (zh) | 电池保护芯片、供电装置及电子烟 | |
KR20190043422A (ko) | 배터리팩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전력 시스템 | |
CN112271772B (zh) |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测试系统及电子装置 | |
CN111987771B (zh) |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 |
WO2022042708A1 (zh) |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电子装置、电池保护电路、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蓝牙耳机、船运模式设置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5826963B (zh) | 一种检测电池电压的方法、充电电路及终端 | |
CN106208225B (zh) | 充电电池的充电激活电路 | |
CN209860582U (zh) | 电源保护电路、电子烟、电源保护装置 | |
CN202014087U (zh) | 便携式系统锂电池充电保护电路 | |
WO2019174415A1 (zh) | 一种充电电路及电子烟 | |
CN207010317U (zh) | 电池保护芯片、供电装置及电子烟 | |
CN117277464B (zh) |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设备和模式控制方法 | |
US20040004463A1 (en) | Power-on device | |
CN209402181U (zh) | 一种电池过放电保护电路、通信设备及电池 | |
CN216121873U (zh) | 开机控制电路及移动电源 | |
CN221176596U (zh) | 电池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19477618U (zh) | 一种对电池包输出端通断的纯硬件控制电路 | |
CN220399955U (zh) | 电子标签 | |
WO2024007983A1 (zh) | 一种双电池切换装置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