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61743A - 车辆灯光控制方法、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灯光控制方法、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61743A
CN117261743A CN202210672541.3A CN202210672541A CN117261743A CN 117261743 A CN117261743 A CN 117261743A CN 202210672541 A CN202210672541 A CN 202210672541A CN 117261743 A CN117261743 A CN 1172617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et
light
module
passenger
la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725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新华
李鹏
朱诗胜
刘建春
阳征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7254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617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617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617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32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vehicle sides, e.g. clearance lights
    • B60Q1/323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vehicle sides, e.g. clearance lights on or for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3/00Arrangement of lighting devices for vehicle interiors;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interiors
    • B60Q3/20Arrangement of lighting devices for vehicle interiors;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interiors for lighting specific fittings of passenger or driving compartments; mounted on specific fittings of passenger or driving compartments
    • B60Q3/217Doors, e.g. door sills; Ste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3/00Arrangement of lighting devices for vehicle interiors;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interiors
    • B60Q3/70Arrangement of lighting devices for vehicle interiors;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interi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3/00Arrangement of lighting devices for vehicle interiors;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interiors
    • B60Q3/80Circuits; Control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s Of Lighting Devices For Vehicle Interiors, Mounting And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灯光控制方法、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及车辆,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车辆当前所处位置的环境光线强度;根据环境光线强度的不同控制灯光模组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当环境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控制灯光模组进入夜间模式。当环境光线强度在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的区间内时,控制灯光模组进入特殊模式,并获取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处于特殊模式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时,控制灯光模组由特殊模式变为白天模式。当环境光线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控制灯光模组进入白天模式。从而在不同的行车场景中,提高行车安全性以及提升用户体验感。

Description

车辆灯光控制方法、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灯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灯光控制方法、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灯光及其控制是车辆设计生产制造的一部分,车辆灯光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行车安全、客户体验有着密切联系,目前,车辆灯光控制技术还比较单一,智能化程度不高,不同行车场景下的车辆灯光技术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车辆灯光控制方法、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及车辆,从改进车辆灯光控制的方向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灯光控制方法,应用于车辆灯光模组控制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当前所处位置的环境光线强度;
当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夜间模式;
当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在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的区间内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特殊模式,并获取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
当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在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区间内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由特殊模式变为白天模式;
当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白天模式;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灯光模组控制系统,用于控制一车辆中的灯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传感器与控制器,所述光传感器和所述灯光模组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光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车辆当前所处位置的环境光线强度;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光线强度的不同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包括: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夜间模式;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的区间内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特殊模式,并获取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在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区间内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由特殊模式变为白天模式;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白天模式;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辆本体、灯光模组,以及上述的灯光模组控制系统,所述车辆本体包括车门。
本申请中,根据所述环境光线强度的不同和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控制相应的灯开启或关闭,和/或调节相应的灯的亮度,从而,在不同的行车场景中,提高行车安全性以及提升用户体验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灯光模组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灯光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夜间模式车门区域灯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夜间模式调整所述车门区域灯的照明亮度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夜间模式乘客区域灯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夜间模式调整所述乘客区域灯的照明亮度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特殊模式车门区域灯与乘客区域灯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图10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白天模式车门区域灯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灯光模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与图2,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框图;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灯光模组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辆1包括灯光模组控制系统10、车辆本体20和灯光模组30,所述车辆本体20包括车门21。其中,所述车辆1可以是但不仅限于客车、汽车与卡车等。
如图2所示,所述灯光模组控制系统10用于控制所述车辆1中的灯光模组30,所述灯光模组控制系统10包括光传感器100与控制器200,所述光传感器100和所述灯光模组30分别与所述控制器200连接。
所述光传感器100用于获取所述车辆1当前所处位置的环境光线强度。
所述控制器200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光线强度的不同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包括:
所述控制器200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夜间模式。
所述控制器200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的区间内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特殊模式,并获取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
所述控制器200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在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区间内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由特殊模式变为白天模式;
所述控制器200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白天模式;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200根据所述环境光线强度的不同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中相应的灯开启或关闭,并将其调至预设的亮度,从而,在不同的行车场景中,提高行车安全性以及提升用户体验感。
具体地,比如:所述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为5lux(勒克斯,光照度单位),所述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为100lux,所述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为2min(分钟),这里的数值仅为举例,不做限制。
所述控制器200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5lux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夜间模式。
所述控制器200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大于5lux且小于100lux的区间内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特殊模式,并获取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为2min。
所述控制器200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在大于5lux且小于100lux区间内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2min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由特殊模式变为白天模式。
所述控制器200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大于或等于100lux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白天模式。
其中,进入所述特殊模式的行车场景包括但不仅限于白天进隧道、白天进地下车库、白天天气突然变暗等环境突然变暗的场景。
其中,进入所述白天模式的行车场景包括天气状况良好的白天。
其中,进入所述夜间模式的行车场景包括晚上没有光的地方、晚上在有路灯或者晚上有城市街景灯,且路灯与城市街景灯照明不足的地方。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可以是提前存储在一存储器(未标示),例如存储在云平台中(方便更改所述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的数值),所述控制器200与所述存储器连接,具体地,一实施例中,所述灯光模组控制系统10与所述云平台无线连接。所述存储器中设置的值可以是根据大量的数据演练后,得到的普遍适用值进行手动输入,比如通常情况下通过某个隧道的时长不超过某个值,就可以将该值设置为通过该隧道的第一预设持续时长;所述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也可以是联网计算得到的值,比如行车过程中联网获取天气情况会下雨20分钟,则所述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为20分钟。因此,获取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的方式可以是:所述控制器200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储存的所述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当所述存储器为云平台时,所述控制器200控制一通讯模块(未标示)与所述云平台通信,从而获取所述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
本申请中,第X预设乘客数量、第X预设间隔距离、第X预设持续时长值、第X预设持续照明时长、第X预设照明亮度与第X预设间隔距离可以是根据大量的数据演练后,得到的普遍适用值提前存储在一存储器,或者联网计算得到的值,其中,X为一、二、三……等。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光模组控制系统10包括多个所述光传感器100,且分布在所述车辆1的不同位置,具体个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以避免所述车辆1周围的环境光分布不均匀导致获取到的环境光线强度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比如:所述车辆1行驶经过时仅所述光传感器100所处位置被强光照射,但此时实际的环境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因此,可根据多个所述光传感器100获取到的环境光线强度进一步综合识别判断所述车辆1当前所处位置的环境情况。
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光模组控制系统10包括一个所述光传感器100,所述光传感器100获取所述车辆1当前所处位置的环境光线强度,所述控制器200需要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持续时长大于一预设持续时长时,才会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夜间模式。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在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的区间内,且持续时长大于一预设持续时长时,才会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特殊模式。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在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区间内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另一预设持续时长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由特殊模式变为白天模式,其中,所述另一预设持续时长大于所述一预设持续时长。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且持续时长大于一预设持续时长时,才会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白天模式。
本实施例中,由于只有一个所述光传感器100,因此,在检测所述环境光线强度时,增加了检测与判断的时长,避免所述车辆1行驶经过时仅所述光传感器100所处位置被强光照射,但此时实际的环境光线强度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而出错的情况发生。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框图。
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但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中,所处车辆1还包括距离测量仪40、调光模块50与乘客检测器60,所述乘客检测器60、所述距离测量仪40与所述调光模块50分别与所述控制器200连接。所述灯光模组30包括车门区域灯31;
所述控制器200用于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夜间模式,当至少一扇车门21由闭合变为打开,同时所述乘客检测器60检测到有乘客相对所述车辆1移动,以及所述距离测量仪40测量到相对所述车辆1移动的所述乘客与打开的车门2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间隔距离,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第一预设照明亮度开启,或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控制所述调光模块50与所述车门区域灯31使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
比如:所述第一预设间隔距离为0.5m(米),数值仅为举例,不做限制,当至少一扇车门21由闭合变为打开,同时所述乘客检测器60检测到有乘客相对所述车辆1移动,以及所述距离测量仪40测量到相对所述车辆1移动的所述乘客与打开的车门21之间的距离小于0.5m,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第一预设照明亮度开启,或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控制所述调光模块50与所述车门区域灯31使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
其中,所述车门区域灯31包括:踏步灯(未标示)、上客门灯(未标示)、下客门灯(未标示)与司机区小灯(未标示)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灯光模组控制系统10可以包括所述乘客检测器60、所述距离测量仪40与所述调光模块50,也可以不包括所述乘客检测器60、所述距离测量仪40与所述调光模块50,或仅包括所述乘客检测器60、所述距离测量仪40与所述调光模块50中的一个或两个,图3示意的是所述灯光模组控制系统10包括所述乘客检测器60、所述距离测量仪40与所述调光模块50的情况。
其中,所述控制器200用于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开启与关闭,所述调光模块50用于调节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照明亮度,所述第一预设照明亮度是默认照明亮度,只要将所述车门区域灯31开启,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亮度就是所述第一预设照明亮度,因此,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第一预设照明亮度开启只需要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开启即可,而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需要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开启,同时需要在开启时所述调光模块50将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照明亮度调至相应的照明亮度。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乘客检测器60包括红外检测器。所述距离测量仪40包括光测距仪。
本实施例中,当有乘客上下车时,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第一预设照明亮度进行照明,或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从而减少因乘客上下车时看不清路况摔跤情况的出现。
具体地,当只有上车的乘客,而没有下车的乘客时,可以仅开启上客门灯、上客门处的踏步灯以及司机区小灯;当只有下车的乘客,而没有上车的乘客时,可以仅开启下客门灯、下客门处的踏步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乘客检测器60还用于统计移动的乘客的数量,所述“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第一预设照明亮度开启”之后,所述调光模块50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调整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照明亮度。
本实施例中,采用只要检测到乘客移动就立刻以第一预设照明亮度开启所述车门区域灯31,再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控制所述调光模块50调整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照明亮度,相比于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方式,响应速度更快。其中,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所述调光模块50调整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照明亮度,可以在保障照明效果的同时节能。
具体地,所述“根据移动的所述乘客的数量,调整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照明亮度”,具体包括:
当移动的所述乘客的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乘客数量,则执行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照明亮度保持所述第一预设照明亮度,即所述调光模块50不调整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照明亮度。
当移动的所述乘客的数量大于第一预设乘客数量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乘客数量时,所述调光模块50用于将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照明亮度调整至第二预设照明亮度。
当移动的所述乘客的数量大于第二预设乘客数量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乘客数量时,所述调光模块50将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照明亮度调整至第三预设照明亮度。
当移动的所述乘客的数量大于第三预设乘客数量时,所述调光模块50将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照明亮度调整至第四预设照明亮度。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乘客数量大于所述第二预设乘客数量,所述第二预设乘客数量大于所述第一预设乘客数量,所述第一预设乘客数量大于1;所述第四预设照明亮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照明亮度,所述第三预设照明亮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照明亮度,所述第二预设照明亮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照明亮度。
具体地,本实施例及下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乘客数量可以为2个,所述第二预设乘客数量可以为4个,所述第三预设乘客数量可以为8个,所述第一预设照明亮度可以为所述车门区域灯31最大亮度的20%,所述第二预设照明亮度可以为所述车门区域灯31最大亮度的40%,所述第三预设照明亮度可以为所述车门区域灯31最大亮度的70%,所述第四预设照明亮度可以为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最大亮度,这里数值仅为举例,不做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所述车门区域灯31”,可具体包括:
当移动的所述乘客的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乘客数量时,所述控制器200与所述调光模块50使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所述第一预设照明亮度开启。
当移动的所述乘客的数量大于第一预设乘客数量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乘客数量时,所述控制器200与所述调光模块50使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所述第二预设照明亮度开启。
当移动的所述乘客的数量大于第二预设乘客数量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乘客数量时,所述控制器200与所述调光模块50使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所述第三预设照明亮度开启。
当移动的所述乘客的数量大于第三预设乘客数量时,所述控制器200与所述调光模块50使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所述第四预设照明亮度开启。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乘客数量大于所述第二预设乘客数量,所述第二预设乘客数量大于所述第一预设乘客数量,所述第一预设乘客数量大于1;所述第四预设照明亮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照明亮度,所述第三预设照明亮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照明亮度,所述第二预设照明亮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照明亮度。
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打开的车门21关闭之后,或所述打开的车门21未关闭,且持续未关闭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持续未关闭时长(比如3min,数值仅为举例,不做限制)时,所述控制器200用于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关闭。
即,在乘客完成上下车后,且车门21正常关闭的情况下,关闭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避免浪费电,另一种场景,乘客完成上下车后,但车门21出现故障等使车门21未正常关闭的情况,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关闭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免车门21一直无法关闭,所述车门区域灯31一直工作导致电源电量耗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乘客检测器60在预设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检测到乘客移动,所述控制器200用于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关闭。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光模组30还包括乘客区域灯32;当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夜间模式,且所述乘客检测器60检测到所述车辆1内有乘客移动,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第五预设照明亮度开启,或根据移动的乘客数量控制所述调光模块50与所述乘客区域灯32使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
其中,所述乘客区域灯32包括:顶灯(未标示)、车内氛围灯(未标示)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其中,所述第五预设照明亮度为默认照明亮度,即,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32开启时,所述乘客区域灯32的照明亮度就是所述第五预设照明亮度。
具体地,所述第五预设照明亮度可以为所述乘客区域灯32最大亮度的20%,这里仅为举例,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中,当所述乘客检测器60检测到所述车辆1内有乘客移动,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第五预设照明亮度开启,或根据移动的乘客数量控制所述调光模块50与所述乘客区域灯32使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保障照明亮度达到照明需求的同时,比较节能,且更加智能化。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移动的乘客数量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乘客区域灯32”,具体包括:
当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乘客数量,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调光模块50与所述乘客区域灯32使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第六预设照明亮度开启。
当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大于所述第四预设乘客数量,且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乘客数量,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调光模块50与所述乘客区域灯32使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第七预设照明亮度开启。
当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大于所述第五预设乘客数量,且小于或等于第六预设乘客数量,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调光模块50与所述乘客区域灯32使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第八预设照明亮度开启。
当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大于所述第六预设乘客数量,且小于或等于第七预设乘客数量,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调光模块50与所述乘客区域灯32使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第九预设照明亮度开启。
其中,所述第四预设乘客数量小于所述第五预设乘客数量,所述第五预设乘客数量小于所述第六预设乘客数量;所述第六预设照明亮度小于所述第七预设照明亮度,所述第七预设照明亮度小于所述第八预设照明亮度,所述第八预设照明亮度小于所述第九预设照明亮度,所述第六预设照明亮度也可以是默认照明亮度。
具体地,本实施例与下述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预设乘客数量可以为1个,所述第五预设乘客数量可以为4个,所述第六预设乘客数量可以为10个,所述第六预设照明亮度可以为所述乘客区域灯32最大亮度的20%,所述第七预设照明亮度可以为所述乘客区域灯32最大亮度的40%,所述第八预设照明亮度可以为所述乘客区域灯32最大亮度的70%,所述第九预设照明亮度可以为所述乘客区域灯32的最大亮度,这里的数值仅是举例,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与所述第四预设乘客数量、所述第五预设乘客数量与、所述第六预设乘客数量与所述第七预设乘客数量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所述乘客区域灯32开启时的亮度。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七预设乘客数量、第八预设乘客数量……与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进行比较,也可以仅设置所述第四预设乘客数量、所述第五预设乘客数量与所述第六预设乘客数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与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进行比较,然后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调光模块50与所述乘客区域灯32使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预设照明亮度开启。
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夜间模式,且所述乘客检测器60检测到所述车辆1内有乘客移动,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调光模块50与所述乘客区域灯32使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第五预设照明亮度开启,在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第五预设照明亮度开启再根据所述乘客检测器60检测到的移动的乘客数量调节所述乘客区域灯32的照明亮度。
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方式响应速度更快,因为不需要先确定移动的乘客数量再开启所述乘客区域灯32。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乘客区域灯32在不同照明亮度下的持续照明时长达到预设的持续照明时长后,所述调光模块50用于调整所述乘客区域灯32的照明亮度,或关闭所述乘客区域灯32。
具体地,当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所述第五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时,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32关闭。
当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所述第七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时,所述调光模块50用于将所述乘客区域灯32的照明亮度调整至所述第六预设照明亮度,或所述控制器200用于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32关闭。
当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所述第八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大于第三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时,所述调光模块50用于将所述乘客区域灯32的照明亮度调整至所述第七预设照明亮度,或所述控制器200用于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32关闭。
当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所述第九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大于第四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时,所述调光模块50用于将所述乘客区域灯32的照明亮度调整至所述第八预设照明亮度,或所述控制器200用于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32关闭。
具体地,所述第一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所述第二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所述第三预设持续照明时长与所述第四预设持续照明时长相同,都为5min,数值仅为举例,不做限制。
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所述第二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所述第三预设持续照明时长与所述第四预设持续照明时长中至少有一个时长与其他时长不相同。比如:第一预设持续照明时长为1min,所述第二预设持续照明时长为2min、所述第三预设持续照明时长为4min,以及所述第四预设持续照明时长为5min。
本实施例中,所述乘客区域灯32以某一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达到预设的一持续照明时长时,所述调光模块50用于调低所述乘客区域灯32的照明亮度,所述乘客区域灯32的照明亮度是逐渐降低的,让乘客的眼睛有一个光线适应过程,更加舒适。所述控制器200直接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32关闭,这种方式更加节能。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光模组30包括车门区域灯31与乘客区域灯32;当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特殊模式,且所述乘客检测器60检测到所述车辆1内的乘客数量大于第七预设乘客数量时,所述控制器200用于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32开启。
其中,所述第七预设乘客数量可以是零,也可以是其他正整数。
其中,可以以第十预设照明亮度开启所述车门区域灯31,和/或以第十一预设照明亮度所述乘客区域灯32,所述第十预设照明亮度与所述第十一预设照明亮度可以不同。
其中,所述第十预设照明亮度可以是所述车门区域灯31最大亮度的50%,所述第十一预设照明亮度可以是所述乘客区域灯32最大亮度的50%,数值仅为举例,不做限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最大亮度与所述乘客区域灯32的最大亮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本实施例中,特殊模式下(比如白天进隧道时),所述乘客检测器60检测到所述车辆1内的乘客数量大于第七预设乘客数量(比如,所述车辆1内的乘客数量大于零,即所述第七预设乘客数量为零),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32开启,此时所述车门区域灯31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32开启可以减少光线突然变暗对人眼的刺激。
具体地,一实施例中,当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特殊模式,且所述乘客检测器60检测到所述车辆1内的乘客数量大于第七预设乘客数量时,所述控制器200用于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32开启。
本实施例中,既能在白天进隧道等特殊行车场景中,减少光线突然变暗对人眼的刺激,相比将所述车门区域灯31和所述乘客区域灯32都开启,可以更加省电。
进一步地,当所述车门区域灯31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32持续照明时长大于第五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比如2min,数值仅为举例,不做限制)时,所述调光模块50将所述车门区域灯31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32的照明亮度调低,或者,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32关闭。
比如,第五预设持续照明时长为过隧道的时长,过完隧道后所述调光模块50将所述车门区域灯31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32的照明亮度调低,或者,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32关闭,以免浪费电。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光模组30包括车门区域灯31;当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白天模式,且至少一扇车门21由闭合变为打开,同时所述乘客检测器60检测到有乘客相对于所述车辆1移动,以及所述距离测量仪40测量到所述乘客与打开的车门2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间隔距离(比如0.5m,数值仅为举例,不做限制)时,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开启。
其中,所述控制器200控制还可以控制所述调光模块50与所述车门区域灯31使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第十二预设照明亮度(比如所述车门区域灯31最大亮度的50%,数值仅为举例,不做限制)开启。
其中,所述车门区域灯31可以安装在所述车辆1的台阶边缘处或者车门的边缘处,帮助乘客区分不同的台阶,或者提示乘客注意脚下的作用,提升乘客上下车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当所述车门区域灯31以所述第十二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大于第七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比如3min,数值仅为举例,不做限制)时,所述调光模块50将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照明亮度调低,或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关闭。
比如,第七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是乘客完成上下车的时长,当乘客完成上下车时,所述调光模块50将所述车门区域灯31的照明亮度调低,或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31关闭,可以避免浪费电。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灯光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4所示,所述灯光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车辆灯光模组控制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获取所述车辆当前所处位置的环境光线强度。
根据所述环境光线强度的不同控制灯光模组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步骤S2:判断所述环境光线强度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夜间模式。
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4:判断所述环境光线强度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5: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白天模式。
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6: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特殊模式,并获取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步骤S7:判断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在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区间内的持续时长是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6。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5: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白天模式。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
本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环境光线强度的不同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控制相应的灯开启或关闭,和/或调节相应的灯的亮度,从而,在不同的行车场景中,提高行车安全性以及提升用户体验感。
进一步地,在步骤S6:判断其持续时长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之后,还包括: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5: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白天模式。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夜间模式车门区域灯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光模组包括车门区域灯;在步骤S3: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夜间模式之后,如图5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31:判断是否有车门打开。
如果有车门打开,则执行步骤S32:判断是否有乘客相对所述车辆移动;如果没有车门打开,则继续检测是否有车门打开。
如果有乘客相对所述车辆移动,则执行步骤S33:判断所述乘客与打开的车门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第一预设间隔距离。如果没有乘客相对所述车辆移动,则继续检测是否有车门打开(如图5所示),或者继续检测是否有乘客相对所述车辆移动。
如果所述乘客与打开的车门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间隔距离,则执行步骤S34:控制车门区域灯以第一预设照明亮度开启,或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如果所述乘客与打开的车门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间隔距离,则继续检测是否有车门打开(如图5所示),或者继续检测是否有乘客相对所述车辆移动。
其中,所述车门区域灯包括:踏步灯、上客门灯、下客门灯与司机区小灯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本实施例中,当有乘客上下车时,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以第一预设照明亮度进行照明,或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所述车门区域灯从而减少因乘客上下车时看不清路况摔跤情况的出现。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35:判断打开的车门是否关闭。如果打开的车门关闭,则执行步骤S37: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关闭。
如果打开的车门未关闭,则执行步骤S36:判断持续未关闭时长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持续未关闭时长。
如果持续未关闭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持续未关闭时长,则执行步骤S37: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关闭。如果持续未关闭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持续未关闭时长,则继续累计打开的车门持续未关闭时长,并判断其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持续未关闭时长。
即,在乘客完成上下车后,且车门正常关闭的情况下,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关闭,以避免浪费电,另一种场景,乘客完成上下车后,但车门出现故障等使车门未正常关闭的情况,在持续一段时间后,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关闭,以免车门一直无法关闭,所述车门区域灯一直工作导致电源电量耗尽。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以第一预设照明度开启所述车门区域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调整所述车门区域灯的照明亮度。
本实施例中,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调整所述车门区域灯的照明亮度,可以在保障照明效果的同时节能。比如乘客上下车的时长即为所述第一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在乘客上下车后,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停止照明,这样可以节能。
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夜间模式调整所述车门区域灯的照明亮度的流程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移动的所述乘客的数量,调整所述车门区域灯的照明亮度”,具体包括:
如图6所示,步骤S341:判断移动的所述乘客的数量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乘客数量,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42:所述车门区域灯的照明亮度保持所述第一预设照明亮度。
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343:判断移动的所述乘客的数量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乘客数量,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44:将所述车门区域灯的照明亮度调整至第二预设照明亮度。
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345:判断移动的所述乘客的数量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乘客数量时,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46:将所述车门区域灯的照明亮度调整至第三预设照明亮度。
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347:将所述车门区域灯的照明亮度调整至第四预设照明亮度。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乘客数量大于所述第二预设乘客数量,所述第二预设乘客数量大于所述第一预设乘客数量,所述第一预设乘客数量大于1;所述第四预设照明亮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照明亮度,所述第三预设照明亮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照明亮度,所述第二预设照明亮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照明亮度。
本实施例中,将移动的所述乘客的数量和所述第一预设乘客数量、所述第二预设乘客数量与所述第三预设乘客数量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将所述车门区域灯调至相应的照明亮度,可以理解的是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预设乘客数量与移动的所述乘客的数量进行比较,进而将所述车门区域灯调至相应的照明亮度。
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夜间模式乘客区域灯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光模组还包括乘客区域灯,在步骤S3: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夜间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图7所示,步骤S39:判断所述车辆内有乘客移动。如果所述车辆内有乘客移动,则执行步骤S40: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以第五预设照明亮度开启,或根据移动的乘客数量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如果所述车辆内没有乘客移动,则继续检测所述车辆内是否有乘客移动。
其中,所述乘客区域灯包括:顶灯、车内氛围灯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车辆内有乘客移动时,根据乘客数量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所述乘客区域灯进行照明,保障照明亮度达到照明需求的同时,比较节能,更加智能化。
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中所述“根据移动的乘客数量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乘客区域灯”,具体包括:
步骤S401:判断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是否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乘客数量,如果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乘客数量,则执行步骤S402: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以第六预设照明亮度开启。
如果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大于第四预设乘客数量,则执行步骤S403:判断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乘客数量,如果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乘客数量,则执行步骤S404: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以第七预设照明亮度开启。
如果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大于第五预设乘客数量,则执行步骤S405:判断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是否小于或等于第六预设乘客数量,如果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小于或等于第六预设乘客数量,则执行步骤S406: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以第八预设照明亮度开启。
如果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大于第六预设乘客数量,则执行步骤S407: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以第九预设照明亮度开启。
其中,所述第四预设乘客数量小于所述第五预设乘客数量,所述第五预设乘客数量小于所述第六预设乘客数量;所述第六预设照明亮度小于所述第七预设照明亮度,所述第七预设照明亮度小于所述第八预设照明亮度,所述第八预设照明亮度小于所述第九预设照明亮度。
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与所述第四预设乘客数量、所述第五预设乘客数量与所述第六预设乘客数量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所述乘客区域灯开启时的亮度。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更多或者更少的预设乘客数量与所述移动的乘客数量进行比较,然后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以相应的预设照明亮度开启。
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夜间模式调整所述乘客区域灯的照明亮度的流程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乘客区域灯在不同照明亮度下的持续照明时长达到预设的持续照明时长后,调整所述乘客区域灯的照明亮度,或关闭所述乘客区域灯。
具体地,如图8所示,包括步骤S71:判断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六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如果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六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则执行步骤S72:关闭所述乘客区域灯。如果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六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则继续累计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六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的时长,并判断其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持续照明时长。
步骤S73:判断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七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如果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七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则执行步骤S74:将所述乘客区域灯的照明亮度调整至所述第六预设照明亮度,或关闭所述乘客区域灯。如果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七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则继续累计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七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的时长,并判断其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持续照明时长。
步骤S75:判断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八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是否大于第三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如果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八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大于第三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则执行步骤S76:将所述乘客区域灯的照明亮度调整至所述第七预设照明亮度,或关闭所述乘客区域灯。如果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八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则继续累计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八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的时长,并判断其是否大于第三预设持续照明时长。
步骤S77:判断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九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是否大于第四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如果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九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大于第四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则执行步骤S78:将所述乘客区域灯的照明亮度调整至所述第八预设照明亮度,或关闭所述乘客区域灯。如果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九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则继续累计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所述第九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的时长,并判断其是否大于第四预设持续照明时长。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所述第二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所述第三预设持续照明时长与所述第四预设持续照明时长中至少有一个时长与其他时长不相同。
其中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所述第二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所述第三预设持续照明时长与所述第四预设持续照明时长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乘客区域灯以某一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达到预设的一持续照明时长时,调低所述乘客区域灯的照明亮度,所述乘客区域灯的照明亮度是逐渐降低的,让乘客的眼睛有一个光线适应过程,更加舒适。直接关闭所述车门区域灯,这种方式更加节能。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特殊模式车门区域灯与乘客区域灯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光模组包括车门区域灯与乘客区域灯,在步骤S7: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特殊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图9所示,步骤S81:判断所述车辆内的乘客数量是否大于第七预设乘客数量,如果所述车辆内的乘客数量大于第七预设乘客数量,则执行步骤S82:控制车门区域灯和/或乘客区域灯开启。如果所述车辆内的乘客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七预设乘客数量,则继续检测所述车辆内的乘客数量并判断其是否大于第七预设乘客数量。
本实施例中,特殊模式下(比如白天进隧道时),所述车辆内的乘客数量大于第七预设乘客数量(比如,所述车辆内的乘客数量大于零),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开启,此时开启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可以减少光线突然变暗对人眼的刺激。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83:判断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持续照明时长是否大于第五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如果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持续照明时长大于第五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则执行步骤S84:将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的照明亮度调低,或者,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关闭。如果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持续照明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则继续累计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持续照明时长,并判断其是否大于第五预设持续照明时长。
比如,第五预设持续照明时长为过隧道的时长,过完隧道后将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的照明亮度调低,或者,关闭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以免浪费电。
请参阅图10,图10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白天模式车门区域灯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如图10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光模组包括车门区域灯;步骤S5: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白天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51:判断是否有至少一扇车门由闭合变为打开。如果有至少一扇车门由闭合变为打开,则执行步骤S52:检测是否有乘客相对于所述车辆移动。如果没有任何一扇车门由闭合变为打开,则继续检测是否有至少一扇车门由闭合变为打开。
如果有乘客相对于所述车辆移动,则执行步骤S53:判断所述乘客与打开的车门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第二间隔距离,如果没有乘客相对于所述车辆移动,则继续检测是否有乘客相对于所述车辆移动;或继续检测是否有至少一扇车门由闭合变为打开。
如果所述乘客与打开的车门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间隔距离,则执行步骤S54: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开启。如果所述乘客与打开的车门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间隔距离,则继续检测所述乘客与打开的车门之间的距离,并判断其是否小于第二间隔距离;或继续检测是否有乘客相对于所述车辆移动;或继续检测是否有至少一扇车门由闭合变为打开。
其中,所述车门区域灯可以安装在所述车辆的台阶边缘处或者车门的边缘处,帮助乘客区分不同的台阶,或者提示乘客注意脚下的作用,提升乘客上下车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55:判断所述车门区域灯以所述第十二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是否大于第七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如果所述车门区域灯以所述第十二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大于第七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则执行步骤S56:将所述车门区域灯的照明亮度调低,或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关闭。如果所述车门区域灯以所述第十二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七预设持续照明时长,则继续累计所述车门区域灯以所述第十二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的时长,并判断其是否大于第七预设持续照明时长。
比如,第七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是乘客完成上下车的时长,当乘客完成上下车时,将所述车门区域灯的照明亮度调低,或关闭所述车门区域灯,可以避免浪费电。
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灯光模组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如图11所示,所述灯光模组控制装置1000用于控制一车辆的灯光模组30,所述灯光模组控制装置1000包括:光线检测模块400与控制模块500,所述光线检测模块400和灯光模组30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500连接;
所述光线检测模块400用于获取所述车辆当前所处位置的环境光线强度;
所述控制模块500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光线强度的不同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包括:
所述控制模块500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夜间模式。
所述控制模块500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并且其持续时长小于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特殊模式。
所述控制模块500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白天模式;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500根据所述环境光线强度的不同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控制所述灯光模组30中相应的灯开启或关闭,并相应的调节至预设的亮度,从而,在不同的行车场景中,提高行车安全性以及提升用户体验感。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灯光控制方法,应用于车辆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当前所处位置的环境光线强度;
当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夜间模式;
当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在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的区间内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特殊模式,并获取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
当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在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区间内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由特殊模式变为白天模式;
当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白天模式;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灯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光模组包括车门区域灯,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夜间模式,并且至少一扇车门由闭合变为打开,同时检测到有乘客相对所述车辆移动,以及所述乘客与打开的车门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间隔距离时,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以第一预设照明亮度开启,或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灯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以第一预设照明亮度开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调整所述车门区域灯的照明亮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灯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打开的车门关闭之后,或所述打开的车门未关闭,且持续未关闭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持续未关闭时长时,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灯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光模组还包括乘客区域灯,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灯光模组进入夜间模式,且所述车辆内有乘客移动,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以第五预设照明亮度开启,或根据移动的乘客数量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灯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乘客区域灯在不同照明亮度下的持续照明时长达到预设的持续照明时长后,调整所述乘客区域灯的照明亮度,或关闭所述乘客区域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灯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光模组包括车门区域灯与乘客区域灯,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特殊模式,且所述车辆内的乘客数量大于预设阈值时,开启车门区域灯和/或乘客区域灯;
当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持续照明时长大于第五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时,将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的照明亮度调低,或者,关闭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灯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光模组包括车门区域灯;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白天模式,且至少一扇车门由闭合变为打开,同时检测到有乘客相对于所述车辆移动,以及所述乘客与打开的车门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间隔距离时,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开启;
当所述车门区域灯以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大于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时,将所述车门区域灯的照明亮度调低,或关闭所述车门区域灯。
9.一种灯光模组控制装置,用于控制一车辆中的灯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光线检测模块与控制模块,所述光线检测模块和所述灯光模组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光线检测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车辆当前所处位置的环境光线强度;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光线强度的不同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包括: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夜间模式;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的区间内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特殊模式,并获取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在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区间内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由特殊模式变为白天模式;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白天模式;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
10.一种灯光模组控制系统,用于控制一车辆中的灯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传感器与控制器,所述光传感器和所述灯光模组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光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车辆当前所处位置的环境光线强度;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光线强度的不同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包括: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夜间模式;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的区间内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特殊模式,并获取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在大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区间内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持续时长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由特殊模式变为白天模式;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环境光线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时,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白天模式;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光线强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乘客检测器、距离测量仪与调光模块,所述乘客检测器、所述距离测量仪与所述调光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灯光模组包括车门区域灯;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夜间模式,当至少一扇车门由闭合变为打开,同时所述乘客检测器检测到有乘客相对所述车辆移动,以及所述距离测量器测量到相对所述车辆移动的所述乘客与打开的车门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间隔距离,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以第一预设照明亮度开启,或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控制所述调光模块与所述车门区域灯使所述车门区域灯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以第一预设照明亮度开启”之后,所述调光模块根据移动的乘客的数量,调整所述车门区域灯的照明亮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打开的车门关闭之后,或所述打开的车门未关闭,且持续未关闭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持续未关闭时长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关闭。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光模组还包括乘客区域灯;当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夜间模式,且所述乘客检测器检测到所述车辆内有乘客移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乘客区域灯以第五预设照明亮度开启,或根据移动的乘客数量控制所述调光模块与所述乘客区域灯使所述乘客区域灯以相应的照明亮度开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区域灯在不同照明亮度下的持续照明时长达到预设的持续照明时长后,所述调光模块用于调整所述乘客区域灯的照明亮度,或关闭所述乘客区域灯。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乘客检测器与调光模块,所述灯光模组包括车门区域灯与乘客区域灯;
当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特殊模式,且所述乘客检测器检测到所述车辆内的乘客数量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开启;
当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持续照明时长大于预设照明时长时,所述调光模块将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的照明亮度调低,或者,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和/或所述乘客区域灯关闭。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乘客检测器、距离测量仪与调光模块;所述灯光模组包括车门区域灯;
当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灯光模组进入白天模式,且至少一扇车门由闭合变为打开,同时所述乘客检测器检测到有乘客相对于所述车辆移动,以及所述距离测量仪测量到所述乘客与打开的车门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间隔距离,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开启;
当所述车门区域灯以预设照明亮度持续照明时长大于预设持续照明时长时,所述调光模块将所述车门区域灯的照明亮度调低,或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车门区域灯关闭。
1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本体、灯光模组以及权利要求10~17所述的灯光模组控制系统,所述车辆本体包括车门。
CN202210672541.3A 2022-06-14 2022-06-14 车辆灯光控制方法、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及车辆 Pending CN1172617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72541.3A CN117261743A (zh) 2022-06-14 2022-06-14 车辆灯光控制方法、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72541.3A CN117261743A (zh) 2022-06-14 2022-06-14 车辆灯光控制方法、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61743A true CN117261743A (zh) 2023-12-22

Family

ID=89199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72541.3A Pending CN117261743A (zh) 2022-06-14 2022-06-14 车辆灯光控制方法、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6174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90312B (zh) 高速公路隧道智慧照明调光方法及系统
KR101993999B1 (ko) 터널 조명 제어 방법
CN112105526B (zh) 用于设置交通工具的照明状况的方法和系统以及交通工具
KR20090049587A (ko) 공공 조명을 위한 제어 장치, 시스템 및 방법
KR20100098173A (ko) 터널내 조도 자동조절 조명시스템
KR101994002B1 (ko) 터널 조명 모듈 제어 방법
KR101994003B1 (ko) Iot형 터널 조명 제어 방법
CN112804799B (zh) 一种节能型隧道安全照明控制系统及其智能控制调光的方法
CN109263444A (zh) 一种车辆智能遮光系统
CN103415113A (zh) 一种led隧道灯系统及led隧道灯的亮度控制方法
CN106274392A (zh) 汽车窗帘的调节装置、方法及汽车
CN109152181A (zh) 一种灯光亮度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640119A (zh) 公路隧道出入口遮光自动调节系统
CN206086298U (zh) 车辆控制系统
CN117528885A (zh) 一种高速公路隧道照明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4269056A (zh) 照明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7261743A (zh) 车辆灯光控制方法、灯光模组控制系统及车辆
KR101994001B1 (ko) 터널내 온도에 의한 램프 색상 제어방법
KR20120051810A (ko) 차량의 실내 조명등 제어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량의 실내 조명등 제어방법
CN114248602A (zh) 车辆及其座舱的光通量调节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KR102624270B1 (ko) 차량 운전자의 시야 순응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JP2008513294A (ja) 自動車の照明装置
KR102137307B1 (ko) 차량사고 예방을 위한 터널 입구의 그늘 형성방법
JPH11255017A (ja) 可動式車室内照明装置
CN113993253A (zh) 一种列车智能化照明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