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54607A - 地上供电装置、移动体、异常判定装置及异常判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地上供电装置、移动体、异常判定装置及异常判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54607A
CN117254607A CN202310565212.3A CN202310565212A CN117254607A CN 117254607 A CN117254607 A CN 117254607A CN 202310565212 A CN202310565212 A CN 202310565212A CN 117254607 A CN117254607 A CN 1172546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abnormality
power transmission
ground
power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652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桥本俊哉
横山大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2546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546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上供电装置、移动体、异常判定装置及异常判定方法。地上供电装置具备送电装置、地上侧通信装置及送电控制装置。所述送电装置对具备受电装置的移动体进行非接触供电。所述地上侧通信装置与移动体直接或间接地通信。所述送电控制装置构成为:对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产生次数或从移动体发送的异常产生通知的接收次数进行计数,在产生次数或接收次数成为了规定次数以上时判定为在所述送电装置产生了异常。

Description

地上供电装置、移动体、异常判定装置及异常判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上供电装置、移动体、异常判定装置及异常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0-167898中,作为以往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公开了构成为能够从设置于道路的送电装置对设置于车辆的受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系统。
发明内容
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在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产生了与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情况下,需要判别其原因是在于送电装置还是在于受电装置。
本发明提供在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产生了与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情况下判别异常的原因是在于送电装置还是在于受电装置的技术。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涉及具备送电装置、地上侧通信装置及送电控制装置的地上供电装置。所述送电装置构成为对具备受电装置的移动体进行非接触供电。所述地上侧通信装置构成为与移动体直接或间接地通信。所述送电控制装置构成为对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产生次数或在移动体处检测到电力传输异常的产生时从该移动体发送的异常产生通知的接收次数进行计数。并且,所述送电控制装置构成为在产生次数或接收次数成为了规定次数以上时判定为在所述送电装置产生了异常。
在上述第一方案的地上供电装置中,所述送电控制装置可以如以下这样构成。即,(i)判定是否产生了所述电力传输异常;(ii)在产生了所述电力传输异常时,对搭载有与所述送电装置之间产生了所述电力传输异常的所述受电装置的所述移动体发送异常产生通知;并且,(iii)在从发送了所述异常产生通知的所述移动体接收到通知在搭载于所述移动体的所述受电装置产生了异常的移动体侧异常通知时,减小所述产生次数的计数数。
在上述第一方案的地上供电装置中,所述送电控制装置可以构成为:在从所述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源的所述移动体接收到通知在搭载于所述移动体的所述受电装置产生了异常的移动体侧异常通知时,减小所述接收次数的计数数。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涉及具备受电装置、移动体侧通信装置及受电控制装置的动体。所述受电装置构成为从地上供电装置的送电装置以非接触方式接受供电。所述移动体侧通信装置构成为与地上供电装置直接或间接地通信。所述受电控制装置构成为对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产生次数或在地上供电装置处检测到电力传输异常的产生时从该地上供电装置发送的异常产生通知的接收次数进行计数。并且,所述受电控制装置构成为在产生次数或接收次数成为了规定次数以上时判定为在所述受电装置产生了异常。
在上述第二方案的移动体中,所述受电控制装置可以如以下这样构成。即,(i)判定是否产生了所述电力传输异常;(ii)在产生了所述电力传输异常时,对具有与所述受电装置之间产生了所述电力传输异常的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地上供电装置发送异常产生通知;并且,(iii)在从发送了所述异常产生通知的所述地上供电装置接收到通知在该地上供电装置的所述送电装置产生了异常的地上侧异常通知时,减小所述产生次数的计数数。
在上述第二方案的移动体中,所述受电控制装置可以构成为:在从所述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源的所述地上供电装置接收到通知在所述地上供电装置的所述送电装置产生了异常的地上侧异常通知时,减小所述接收次数的计数数。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涉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装置的异常判定装置。该异常判定装置构成为:(i)对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构成为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从该送电装置发送的电力的受电装置之间产生的与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次数或从外部接收到通知产生了与所述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通知的次数进行计数;并且,(ii)若所述次数成为规定次数以上,则判定为在送电装置存在异常。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涉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装置的异常判定方法。所述异常判定方法:(i)对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构成为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从所述送电装置发送的电力的受电装置之间产生的与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次数或从外部接收到通知产生了与所述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通知的次数进行计数;并且,(ii)若所述次数成为规定次数以上,则判定为在所述送电装置存在异常。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涉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受电装置的异常判定装置。该异常判定装置构成为:(i)对在所述受电装置与构成为以非接触的方式向该受电装置发送电力的送电装置之间产生的异常的次数或从外部接收到通知产生了与所述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通知的次数进行计数;并且,(ii)若所述次数成为规定次数以上,则判定为在所述受电装置存在异常。
本发明的第六方案涉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受电装置的异常判定方法。所述异常判定方法:(i)对在所述受电装置与构成为以非接触的方式向所述受电装置发送电力的送电装置之间产生的与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次数或从外部接收到通知产生了与所述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通知的次数进行计数;并且,(ii)若所述次数成为规定次数以上,则判定为在所述受电装置存在异常。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方案,在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产生了与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情况下,能够基于电力传输异常的产生次数或通知产生了异常的来自外部的通知的接收次数来判别异常的原因是在于送电装置还是在于受电装置。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将会在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在这些附图中,同样的标记表示同样的要素,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地上供电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车辆(移动体)的主要与非接触供电相关的部分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4是对为了确定电力传输异常的异常源而在图2所示的送电控制装置中实施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处理的内容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5是对为了确定电力传输异常的异常源而在所述车辆从所述地上供电装置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时在图3所示的受电控制装置中实施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处理的内容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搭载于所述车辆的受电装置存在异常而在该受电装置与多个所述地上供电装置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情形的图。
图7是对在所述车辆从所述地上供电装置接收到地上侧异常通知时在该车辆的所述受电控制装置中实施的处理的内容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8是对在所述地上供电装置从所述车辆接收到车辆侧异常通知(移动体侧异常通知)时在该地上供电装置的所述送电控制装置中实施的处理的内容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9是对为了确定电力传输异常的异常源而在所述受电控制装置中实施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处理的内容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0是对为了确定电力传输异常的异常源而在所述地上供电装置从车辆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时在该地上供电装置的所述送电控制装置中实施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处理的内容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地上供电装置的所述送电装置存在异常而在所述送电装置与多个所述车辆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情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首先,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的概略结构图。
非接触供电系统100具备服务器1、地上供电装置2及作为本发明的移动体的一例的车辆3,构成为能够从地上供电装置2对车辆3通过例如磁场耦合(电磁感应)、电场耦合、磁场谐振耦合(磁场共振)及电场谐振耦合(电场共振)之类的各种传输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输来实施非接触供电。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作为地上供电装置2的设置例的一例,示出了沿着道路以规定间隔连续地设定有地上供电装置2的例子。
如图1所示,服务器1具备服务器通信部11、服务器存储部12及服务器处理部13。
服务器通信部11具备用于将服务器1与网络6连接的通信接口电路,构成为能够经由网络6而与地上供电装置2及车辆3分别通信。
服务器存储部12具备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SSD(Solid StateDRIVE:固态驱动器)、光记录介质、半导体存储器等存储介质,存储在服务器处理部13中的处理中使用的各种计算机程序、数据等。
服务器处理部13具备具有一个或多个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及其周边电路的处理器。服务器处理部13基于保存于服务器存储部12的各种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处理。例如,服务器处理部13若从车辆3接收到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的利用要求信号,则进行该车辆3是否具有利用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的权限的确认,在完成了该确认的情况下,与该车辆3及地上供电装置2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换,以使该车辆3能够从地上供电装置2接受供电。关于该交换的详情,由于不是本发明的主要部分,所以这里省略说明。
接着,参照图2及图3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地上供电装置2及车辆3的与非接触供电相关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地上供电装置2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如图2所示,地上供电装置2具备电源21、送电装置22、地上侧通信装置23及送电控制装置20。送电装置22及地上侧通信装置23经由遵循了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等标准的地上供电装置2的内部网络24而与送电控制装置2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示出了地上供电装置2具备1个送电装置22的例子,但地上供电装置2也可以具备多个送电装置22。
电源21向送电装置22供给电力。电源21例如是供给单相交流电力的商用交流电源。电源21也可以是供给三相交流电力的其他的交流电源,还可以是燃料电池这样的直流电源。
送电装置22是用于将从电源21供给的电力向车辆3传输的装置,具备送电侧谐振器221和送电电路222。
送电侧谐振器221是包括送电线圈的谐振电路,构成为以规定的谐振频率f0谐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谐振频率f0被设定为作为非接触电力传输用的频段而由SAETIRJ2954标准确定的85[kHz],但不限于此。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3而后述,在车辆3设置有与该送电侧谐振器221对应的受电侧谐振器311(参照图3)。受电侧谐振器311是包括受电线圈的谐振电路,构成为以与送电侧谐振器221相同的谐振频率f0谐振。通过使送电侧谐振器221谐振,隔开空间而配置的送电侧谐振器221的送电线圈和受电侧谐振器311的受电线圈磁耦合,进行从送电装置22向受电装置31的非接触电力传输。
送电电路222是具备整流器及变换器的电路,构成为能够由送电控制装置20控制而将从电源21供给的交流电力利用整流器而变换为直流电力并且将该直流电力利用变换器变换为能够使送电侧谐振器221谐振的期望的交流电力后向送电侧谐振器221供给。需要说明的是,送电电路222的结构不限于这样的结构,根据电源21的种类等而适当变更即可。
另外,在送电电路222设置有用于检测送电是否在正常地进行(换言之,非接触供电是否在正常地进行)的送电传感器223。送电传感器223例如包括检测向送电侧谐振器221流动的电流(也称作“送电侧电流”)I1的送电侧电流传感器及检测向送电侧谐振器221施加的电压(也称作“送电侧电压”)V1的送电侧电压传感器。送电传感器223的检测信号向送电控制装置20输入。
地上侧通信装置23具备天线和执行无线信号的调制及解调之类的与无线通信相关联的各种处理的信号处理电路,构成为能够与外部的服务器1及车辆3进行通信。地上侧通信装置23与车辆3的通信能够在它们之间直接地进行,也能够经由服务器1而间接地进行。地上侧通信装置23若从外部接收到无线信号,则将该无线信号向送电控制装置20转发。另外,若从送电控制装置20向外部发送的信号向地上侧通信装置23转发过来,则地上侧通信装置23生成包括该信号的无线信号并向外部发送。
送电控制装置20具备通信接口201、存储部202及送电处理部203。
通信接口201是用于将送电控制装置20与地上供电装置2的内部网络24连接的通信接口电路。
存储部202具备HDD、SSD、光记录介质、半导体存储器等存储介质,存储在送电处理部203中的处理中使用的各种计算机程序、数据等。
送电处理部203具备具有一个或多个CPU及其周边电路的处理器。送电处理部203基于保存于存储部202的各种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处理。关于在送电处理部203、进而送电控制装置20中实施的处理的内容,将参照图4等而后述。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3的主要与非接触供电相关的部分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如图3所示,车辆3具备受电装置31、作为本发明的移动体侧通信装置的车辆侧通信装置32及受电控制装置30。受电装置31及车辆侧通信装置32经由遵循了CAN等标准的车内网络38而与受电控制装置3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受电控制装置30能够根据需要而与搭载于车辆3的其他的装置(例如检测车辆3的当前位置的GPS装置等)连接,由此,能够根据需要而取得各种信息。
受电装置31具备受电侧谐振器311和受电电路312。
如前所述,受电侧谐振器311是包括受电线圈的谐振电路,构成为以与送电侧谐振器221相同的谐振频率f0谐振。
受电电路312是具备整流器及DC/DC转换器的电路,构成为能够由受电控制装置30控制而将从受电侧谐振器311输出的交流电力利用整流器变换为直流电力并经由DC/DC转换器而向电负载39供给。作为电负载39,例如可举出蓄电池、电动机等,但不特别限定。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受电电路312连接于作为电负载39的蓄电池。
另外,在受电电路312设置有用于检测受电是否在正常地进行(换言之,非接触供电是否在正常地进行)的受电传感器313。受电传感器313例如包括检测整流器的输出电流(以下称作“受电侧电流”)I2的受电侧电流传感器及检测整流器的输出电压(以下称作“受电侧电压”)V2的受电侧电压传感器。受电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向受电控制装置30输入。
车辆侧通信装置32具备天线和执行无线信号的调制及解调之类的与无线通信相关联的各种处理的信号处理电路,构成为能够与外部的服务器1及地上供电装置2进行通信。车辆侧通信装置32与地上供电装置2的通信能够在它们之间直接地进行,也能够经由服务器1而间接地进行。车辆侧通信装置32若从外部接收到无线信号,则将该无线信号向受电控制装置30转发。另外,若从受电控制装置30向外部发送的信号向车辆侧通信装置32转发过来,则车辆侧通信装置32生成包括该信号的无线信号并向外部发送。
受电控制装置30具备通信接口301、存储部302及受电处理部303。
通信接口301是用于将受电控制装置30与车内网络38连接的通信接口电路。
存储部302具有HDD、SSD、光记录介质、半导体存储器等存储介质,存储在受电处理部303中的处理中使用的各种计算机程序、数据等。
受电处理部303具备具有一个或多个CPU及其周边电路的处理器。受电处理部303基于保存于存储部302的各种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处理。关于在受电处理部303、进而受电控制装置30中实施的处理的内容,将参照图5等而后述。
在非接触供电系统100中,在送电装置22与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了无法正常进行送受电等与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以下称作“电力传输异常”)的情况下,需要判别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是在于送电装置22还是在于受电装置31。若放任送电装置22的异常不管,则各车辆3会无法从该送电装置22接受电力供给,因此其影响会波及到多个车辆3。另外,若放任受电装置31的异常不管,则搭载有该受电装置31的车辆3会无法从送电装置22接受电力供给,因此可能会对行驶造成不良影响。
然而,送电装置22和受电装置31有时在物理上分离,在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情况下,地上供电装置侧有时无法判别是由于在本装置的送电装置22存在异常所以无法正常进行送电还是由于在车辆侧的受电装置31存在异常所以无法正常进行送电,同样,车辆侧也有时无法判别是由于在地上供电装置侧的送电装置22存在异常所以无法正常进行受电还是由于在本车辆的受电装置31存在异常所以无法正常进行受电。
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得:在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情况下,能够判别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是在于地上供电装置侧还是在于车辆侧,从而确定电力传输异常的异常源。以下,参照图4~图8,对为了确定电力传输异常的异常源而在送电控制装置20及受电控制装置30中实施的处理的内容进行说明。
图4是对为了确定电力传输异常的异常源而在送电控制装置20中实施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处理的内容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每当希望进行非接触供电的车辆3通过了送电装置22的上方时送电控制装置20实施本处理。
在步骤S101中,送电控制装置20判定是否与搭载于通过了送电装置22的上方的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送电控制装置20例如能够在基于送电传感器223的检测信号而成功检测到尽管希望非接触供电的车辆3驶过了送电装置22的上方却未能送电(即送电量为零)的情况、成功检测到相对于该车辆3的送电量比目标送电量少的情况等下判定为与搭载于该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送电控制装置20在与搭载于通过了送电装置22的上方的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2的处理。另一方面,送电控制装置20在与搭载于通过了送电装置22的上方的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之间未产生电力传输异常的情况下,结束本次的处理。
在步骤S102中,送电控制装置20对搭载有与送电装置22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受电装置31的车辆3发送通知与该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异常产生通知。关于在接收到该异常产生通知的车辆3的受电控制装置30中实施的处理的内容,将参照图5而后述。需要说明的是,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可以对车辆3直接地实施,也可以经由服务器1而间接地实施。
在步骤S103中,送电控制装置20对送电侧计数NT加上1,将送电侧计数NT递增。送电侧计数NT是每当在送电控制装置20中判定为与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时由送电控制装置20递增的计数。送电侧计数NT的初始值被设定为0。
在步骤S104中,送电控制装置20判定送电侧计数NT是否为规定的异常判定阈值TH1以上。若送电侧计数NT为规定的异常判定阈值TH1以上,则送电控制装置20进入步骤S105的处理。另一方面,若送电侧计数NT小于异常判定阈值TH1,则送电控制装置20结束本次的处理。
在步骤S105中,送电控制装置20判定为与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在于地上供电装置侧。这是因为:在送电控制装置20中判定为与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次数(送电侧计数NT)成为了规定次数(异常判定阈值TH1)以上时、即在地上供电装置侧检测到电力传输异常的次数成为了规定次数以上时,能够判断为在送电装置22产生了异常的盖然性高。
在步骤S106中,送电控制装置20将送电侧计数NT恢复为初始值的0。
在步骤S107中,送电控制装置20对发送了异常产生通知的车辆3发送通知与搭载于该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在于地上供电装置侧的送电装置22的通知(以下称作“地上侧异常通知”)。关于在接收到该地上侧异常通知的车辆3的受电控制装置30中实施的处理的内容,将参照图7而后述。
图5是对为了确定电力传输异常的异常源而在车辆3从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时在受电控制装置30中实施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处理的内容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在步骤S111中,受电控制装置30判定是否从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受电控制装置30若从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则进入步骤S112的处理。另一方面,受电控制装置30若未从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则结束本次的处理。
在步骤S112中,受电控制装置30对受电侧计数NR加上1,将受电侧计数NR递增。受电侧计数NR是每当从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时被递增的计数。受电侧计数NR的初始值被设定为0。
在步骤S113中,受电控制装置30判定受电侧计数NR是否为规定的异常判定阈值TH2以上。若受电侧计数NR为异常判定阈值TH2以上,则受电控制装置30进入步骤S114的处理。另一方面,若受电侧计数NR小于异常判定阈值TH2,则受电控制装置30结束本次的处理。
在步骤S114中,受电控制装置30判定为与成为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源的各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在于车辆侧的受电装置31。这是因为:如图6所示,在与多个地上供电装置2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而从各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的次数(受电侧计数NR)成为了规定次数(异常判定阈值TH2)以上时,能够判断为在车辆侧的受电装置31产生了异常的盖然性高。
在步骤S115中,受电控制装置30将受电侧计数NR恢复为初始值的0。
在步骤S116中,受电控制装置30对成为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源的各地上供电装置2发送通知与该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在于车辆侧的受电装置31的通知(以下称作“车辆侧异常通知”)。关于在接收到该车辆侧异常通知的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控制装置20中实施的处理的内容,将参照图8而后述。
图7是对在车辆3从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地上侧异常通知时在该车辆3的受电控制装置30中实施的处理的内容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在步骤S121中,受电控制装置30判定是否从成为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源的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地上侧异常通知。受电控制装置30若从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地上侧异常通知,则进入步骤S122的处理。另一方面,受电控制装置30若未从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地上侧异常通知,则结束本次的处理。
在步骤S122中,受电控制装置30从受电侧计数NR减去1,将受电侧计数NR递减。所谓从成为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源的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地上侧异常通知时,是查明了在该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与自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在于地上供电装置侧时。因而,通过每当接收到地上侧异常通知时将受电侧计数NR递减,能够防止尽管在本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不存在异常而受电侧计数NR却继续增加,因此能够防止产生误判定。
图8是对在地上供电装置2从车辆3接收到车辆侧异常通知时在该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控制装置20中实施的处理的内容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在步骤S131中,送电控制装置20判定是否从成为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目的地的车辆3接收到车辆侧异常通知。送电控制装置20若从车辆3接收到车辆侧异常通知,则进入步骤S132的处理。另一方面,送电控制装置20若未从车辆3接收到车辆侧异常通知,则结束本次的处理。
在步骤S132中,送电控制装置20从送电侧计数NT减去1,将送电侧计数NT递减。所谓从成为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目的地的车辆3接收到车辆侧异常通知时,是查明了与该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在于车辆侧的受电装置31时。因而,通过每当接收到车辆侧异常通知时将送电侧计数NT递减,能够防止尽管在送电装置22不存在异常、送电侧计数NT却继续增加,能够防止产生误判定。
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地上供电装置2具备用于对具备受电装置31的车辆3进行非接触供电的送电装置22、用于与作为本发明的移动体的一例的车辆3通信的地上侧通信装置23及送电控制装置20。
并且,送电控制装置20构成为:(i)对在送电装置22与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产生次数进行计数而算出送电侧计数NT;并且,(ii)在送电侧计数NT成为了异常判定阈值TH1(规定次数)以上时,判定为在送电装置22产生了异常。
在地上供电装置侧检测到电力传输异常的次数成为了规定次数以上时,能够判断为在送电装置22产生了异常的盖然性高。因此,通过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将在地上供电装置侧检测到电力传输异常的次数与阈值进行比较,能够判别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是在于送电装置22还是在于受电装置31。
另外,送电控制装置20构成为:(i)判定是否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在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时,对搭载有与送电装置22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受电装置31的车辆3发送异常产生通知;并且,(ii)在从发送了异常产生通知的车辆3接收到通知在搭载于该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产生了异常的车辆侧异常通知时,减小送电侧计数NT(产生次数的计数数)。
所谓从成为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目的地的车辆3接收到车辆侧异常通知时,是查明了与该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在于车辆侧的受电装置31时。因而,通过每当接收到车辆侧异常通知时将送电侧计数NT递减,能够防止尽管在送电装置22不存在异常而送电侧计数NT却继续增加,因此能够防止产生误判定。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3(移动体)具备用于从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装置31、用于与地上供电装置2通信的车辆侧通信装置32及受电控制装置30。
并且,受电控制装置30构成为:(i)对接收到在地上供电装置2处检测到电力传输异常的产生时从该地上供电装置2发送的异常产生通知的次数进行计数而算出受电侧计数NR;并且,(ii)在受电侧计数NR成为了异常判定阈值TH2(规定次数)以上时,判定为在受电装置31产生了异常。
如参照图6而前述的那样,在搭载于车辆3的受电装置31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在该受电装置31与多个地上供电装置2之间产生电力传输异常,其结果,从各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异常产生通知的次数会增加。因而,在从各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的次数成为了规定次数以上时,能够判断为在车辆侧的受电装置31产生了异常的盖然性高。因此,通过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车辆侧将接收到从各地上供电装置2发送的异常产生通知的次数与阈值进行比较,能够判别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是在于送电装置还是在于受电装置。
另外,受电控制装置30构成为:在从成为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源的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通知在该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产生了异常的地上侧异常通知时,减小受电侧计数NR(接收次数的计数数)。
所谓从成为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源的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地上侧异常通知时,是查明了在该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与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在于地上供电装置侧时。因而,通过每当接收到地上侧异常通知时将受电侧计数NR递减,能够防止尽管在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不存在异常而受电侧计数NR却继续增加,因此能够防止产生误判定。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车辆侧判定是否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且从车辆3对地上供电装置2发送异常产生通知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9是对为了确定电力传输异常的异常源而在受电控制装置30中实施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处理的内容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每当车辆3通过了要求了非接触供电的实施的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的上方时受电控制装置30实施本处理。
在步骤S201中,受电控制装置30判定是否与要求了非接触供电的实施的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受电控制装置30例如能够在基于受电传感器313的检测信号而成功检测到尽管驶过了要求了非接触供电的实施的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的上方却未能受电的情况、成功检测到来自该送电装置22的受电量比要求受电量少的情况等下判定为与该送电装置22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受电控制装置30在与要求了非接触供电的实施的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2的处理。另一方面,受电控制装置30在与要求了非接触供电的实施的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之间未产生电力传输异常的情况下,结束本次的处理。
在步骤S202中,受电控制装置30对与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地上供电装置2发送通知与该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异常产生通知。关于在接收到该异常产生通知的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控制装置20中实施的处理的内容,将参照图10而后述。需要说明的是,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可以对地上供电装置2直接地实施,也可以经由服务器1而间接地实施。
在步骤S203中,受电控制装置30对受电侧计数NR加上1,将受电侧计数NR递增。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受电侧计数NR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是每当在受电控制装置30中判定为与送电装置22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时被递增的计数。受电侧计数NR的初始值被设定为0。
在步骤S204中,受电控制装置30判定受电侧计数NR是否为规定的异常判定阈值TH3以上。若受电侧计数NR为异常判定阈值TH3以上,则受电控制装置30进入步骤S205的处理。另一方面,若受电侧计数NR小于异常判定阈值TH3,则受电控制装置30结束本次的处理。
在步骤S205中,受电控制装置30判定为与送电装置22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在于车辆侧的受电装置31。这是因为:在受电控制装置30中判定为与送电装置22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次数(受电侧计数NR)成为了规定次数(异常判定阈值TH3)以上时、即在车辆侧检测到电力传输异常的次数成为了规定次数以上时,能够判断为在该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产生了异常的盖然性高。
在步骤S206中,受电控制装置30将受电侧计数NR恢复为初始值的0。
在步骤S207中,受电控制装置30对发送了异常产生通知的地上供电装置2发送通知与该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在于车辆侧的受电装置31的通知(车辆侧异常通知)。在接收到该车辆侧异常通知的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控制装置20中实施的处理的内容与参照图8而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容是同样的,因此这里省略说明。
图10是对为了确定电力传输异常的异常源而在地上供电装置2从车辆3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时在该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控制装置20中实施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处理的内容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在步骤S211中,送电控制装置20判定是否从车辆3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送电控制装置20若从车辆3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则进入步骤S212的处理。另一方面,送电控制装置20若未从车辆3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则结束本次的处理。
在步骤S212中,送电控制装置20对送电侧计数NT加上1,将送电侧计数NT递增。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送电侧计数NT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是每当从车辆3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时被递增的计数。送电侧计数NT的初始值被设定为0。
在步骤S213中,送电控制装置20判定送电侧计数NT是否为规定的异常判定阈值TH4以上。若送电侧计数NT为异常判定阈值TH4以上,则送电控制装置20进入步骤S214的处理。另一方面,若送电侧计数NT小于异常判定阈值TH4,则送电控制装置20结束本次的处理。
在步骤S214中,送电控制装置20判定为与成为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源的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在于地上供电装置侧的送电装置22。这是因为:如图11所示,在与多个车辆3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而从各车辆3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的次数(送电侧计数NT)成为了规定次数(异常判定阈值TH4)以上时,能够判断为在地上供电装置侧的送电装置22产生了异常的盖然性高。
在步骤S215中,送电控制装置20将送电侧计数NT恢复为初始值的0。
在步骤S216中,送电控制装置20对成为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源的各车辆3发送通知与该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在于地上供电装置侧的送电装置22的通知(称作“地上侧异常通知”)。在接收到该地上侧异常通知的车辆3的受电控制装置30中实施的处理的内容与参照图7而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容是同样的,因此这里省略说明。
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控制装置20构成为:(i)对在车辆3(移动体)处检测到所述电力传输异常的产生时从该移动体发送的异常产生通知的接收次数进行计数而算出送电侧计数NT;并且,(ii)在送电侧计数NT成为了异常判定阈值TH4(规定次数)以上时,判定为在送电装置22产生了异常。
如参照图11而前述的那样,在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在该送电装置22与多个车辆3之间产生电力传输异常,其结果,从各车辆3接收异常产生通知的次数会增加。因而,在从各车辆3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的次数成为了规定次数以上时,能够判断为在地上供电装置侧的送电装置22产生了异常的盖然性高。因此,通过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在地上供电装置侧将来自各车辆3的异常产生通知的接收次数与阈值进行比较,能够判别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是在于送电装置还是在于受电装置。
另外,送电控制装置20构成为:在从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源的车辆3接收到通知在搭载于该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产生了异常的车辆侧异常通知时,减小送电侧计数NT(所述接收次数的计数数)。由此,能够防止尽管在送电装置22不存在异常而送电侧计数NT却继续增加,因此能够防止产生误判定。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3(移动体)的受电控制装置30构成为:(i)对在送电装置22与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产生次数进行计数而算出受电侧计数NR;并且,(ii)在受电侧计数NR成为了异常判定阈值TH3(规定次数)以上时,判定为在受电装置31产生了异常。
在车辆侧检测到电力传输异常的次数成为了规定次数以上时,能够判断为在搭载于该车辆3的受电装置31产生了异常的盖然性高。因此,通过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将在车辆侧检测到电力传输异常的次数与阈值进行比较,能够判别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是在于送电装置22还是在于受电装置31。
另外,受电控制装置30判定是否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在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时,对具有与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送电装置22的地上供电装置2发送异常产生通知。并且,受电控制装置30构成为:在从发送了异常产生通知的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通知在该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产生了异常的地上侧异常通知时,减小受电侧计数NR(产生次数的计数数)。
所谓从成为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目的地的地上供电装置2接收到地上侧异常通知时,是查明了与该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原因在于该地上供电装置2的送电装置22时。因而,通过每当接收到地上侧异常通知时将受电侧计数NR递减,能够防止尽管在受电装置31不存在异常、受电侧计数NR却继续增加,因此能够防止产生误判定。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只不过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并非旨在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例如,也可以将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利用送电控制装置20及受电控制装置30而实施的处理的一部分利用服务器1来进行。另外,为了进行异常判定而使用的各阈值TH1~TH4可以是分别不同的值,也可以是一部分相同的值,也可以是全部相同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送电控制装置20是判定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的送电装置22的异常的异常判定装置的一例。具体而言,送电控制装置20是以下的异常判定装置的一例,该异常判定装置构成为:(i)对在送电装置22与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从送电装置22传输的电力的受电装置31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次数或从外部接收到通知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通知的次数进行计数;并且,(ii)若该次数成为规定次数以上,则判定为在送电装置22存在异常。
同样,受电控制装置30也是判定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的受电装置31的异常的异常判定装置的一例。具体而言,受电控制装置30是以下的异常判定装置的一例,该异常判定装置构成为:(i)对在受电装置31与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31传输电力的送电装置22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次数或从外部接收到通知产生了电力传输异常的通知的次数进行计数;并且,(ii)若该次数成为规定次数以上,则判定为在受电装置31存在异常。

Claims (10)

1.一种地上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送电装置,构成为对具备受电装置的移动体进行非接触供电;
地上侧通信装置,构成为与所述移动体通信;及
送电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送电控制装置构成为对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产生次数或在所述移动体处检测到所述电力传输异常的产生时从该移动体发送的异常产生通知的接收次数进行计数,并且,
所述送电控制装置构成为在所述产生次数或所述接收次数成为了规定次数以上时判定为在所述送电装置产生了异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上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控制装置构成为:
判定是否产生了所述电力传输异常;
在产生了所述电力传输异常时,对搭载有与所述送电装置之间产生了所述电力传输异常的所述受电装置的所述移动体发送异常产生通知;并且,
在从发送了所述异常产生通知的所述移动体接收到通知在搭载于所述移动体的所述受电装置产生了异常的移动体侧异常通知时,减小所述产生次数的计数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上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控制装置构成为:在从所述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源的所述移动体接收到通知在搭载于所述移动体的所述受电装置产生了异常的移动体侧异常通知时,减小所述接收次数的计数数。
4.一种移动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受电装置,构成为从地上供电装置的送电装置以非接触方式接受供电;
移动体侧通信装置,构成为与所述地上供电装置通信;及
受电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受电控制装置构成为对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之间产生的电力传输异常的产生次数或在所述地上供电装置处检测到所述电力传输异常的产生时从该地上供电装置发送的异常产生通知的接收次数进行计数,并且,
所述受电控制装置构成为在所述产生次数或所述接收次数成为了规定次数以上时判定为在所述受电装置产生了异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电控制装置构成为:
判定是否产生了所述电力传输异常;
在产生了所述电力传输异常时,对具有与所述受电装置之间产生了所述电力传输异常的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地上供电装置发送异常产生通知;并且,
在从发送了所述异常产生通知的所述地上供电装置接收到通知在该地上供电装置的所述送电装置产生了异常的地上侧异常通知时,减小所述产生次数的计数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电控制装置构成为:在从所述异常产生通知的发送源的所述地上供电装置接收到通知在所述地上供电装置的所述送电装置产生了异常的地上侧异常通知时,减小所述接收次数的计数数。
7.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装置的异常判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送电处理部,该送电处理部构成为:对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构成为以非接触方式接受从所述送电装置发送的电力的受电装置之间产生的与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次数或从外部接收到通知产生了与所述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通知的次数进行计数,若所述次数成为规定次数以上,则判定为在所述送电装置存在异常。
8.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装置的异常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构成为以非接触方式接受从所述送电装置发送的电力的受电装置之间产生的与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次数或从外部接收到通知产生了与所述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通知的次数进行计数;及
若所述次数成为规定次数以上,则判定为在所述送电装置存在异常。
9.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受电装置的异常判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受电处理部,该受电处理部构成为:对在所述受电装置与构成为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受电装置发送电力的送电装置之间产生的与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次数或从外部接收到通知产生了与所述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通知的次数进行计数,并且,若所述次数成为规定次数以上,则判定为在所述受电装置存在异常。
10.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受电装置的异常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在所述受电装置与构成为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受电装置发送电力的送电装置之间产生的与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次数或从外部接收到通知产生了与所述电力传输相关的异常的通知的次数进行计数;及
若所述次数成为规定次数以上,则判定为在所述受电装置存在异常。
CN202310565212.3A 2022-06-16 2023-05-18 地上供电装置、移动体、异常判定装置及异常判定方法 Pending CN1172546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97335A JP2023183687A (ja) 2022-06-16 2022-06-16 地上給電装置、移動体及び異常判定装置
JP2022-097335 2022-06-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4607A true CN117254607A (zh) 2023-12-19

Family

ID=88974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65212.3A Pending CN117254607A (zh) 2022-06-16 2023-05-18 地上供电装置、移动体、异常判定装置及异常判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412000A1 (zh)
JP (1) JP2023183687A (zh)
CN (1) CN117254607A (zh)
DE (1) DE102023111268A1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412000A1 (en) 2023-12-21
DE102023111268A1 (de) 2023-12-21
JP2023183687A (ja)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058085A1 (en) Contactless charging system, charging station, and contactless charged vehicle
CN107221968B (zh) 电源装置
US10886791B2 (en) Power reception device,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of power reception device
US20220402389A1 (en) Vehicle, ground power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noncontact power supplying system
KR101926196B1 (ko) 병렬 팩 배터리 시스템의 장애 관리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20220402387A1 (en) Ground power supply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ground power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cording medium
US20220407368A1 (en) Power supply management device and abnormality judgment method
CN117254607A (zh) 地上供电装置、移动体、异常判定装置及异常判定方法
US12027889B2 (en) Operating state judgment apparatus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US11097625B2 (en) Vehicle
US20220252678A1 (en) Abnormality determination apparatus and abnormality determination method
US20220407361A1 (en) Vehicle, power supply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220402392A1 (en) Vehicle, method of control of power reception of vehicl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cording medium
CN114641407B (zh) 用于控制具有电动机的车辆的电池和接头之间的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CN114454740B (zh) 控制装置、非接触供电诊断程序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CN113103887B (zh) 充电配对方法、装置、电子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US20220363148A1 (en) Abnormality determination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providing apparatus
JP7484811B2 (ja) 異常判定装置、異常判定システム、移動体、及び異常判定方法
JP2012217246A (ja) 車両の非接触充電用アダプタ
CN112238764A (zh) 电动车辆
US20240006921A1 (en) Power supply mat, power supply vehicle, and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US20230003811A1 (en) Abnormality detection device and abnormality detection method thereof
EP4105061A1 (en) Ground power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power supply method
US12036887B2 (en)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US20230305505A1 (en)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