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53756A - 漏电测试机构、漏电保护模块以及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漏电测试机构、漏电保护模块以及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53756A
CN117253756A CN202210654173.XA CN202210654173A CN117253756A CN 117253756 A CN117253756 A CN 117253756A CN 202210654173 A CN202210654173 A CN 202210654173A CN 117253756 A CN117253756 A CN 1172537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kage
elastic
circuit
wiring
elastic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5417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江华
朱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5417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5375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53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537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8Terminals;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2Housings; Casings; Bases; Mountings
    • H01H71/0207Mounting or assembl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ircuit break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10Operating or release mechanisms
    • H01H71/12Automatic release mechanisms with or without manual release
    • H01H71/128Manual release or trip mechanisms, e.g. for test purpos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漏电测试机构、漏电保护模块以及断路器,包括漏电测试回路,所述漏电测试回路包括试验按钮以及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零序互感器以及线路板,所述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配合形成漏电试验回路的断点,按压试验按钮使第一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与第二弹性件接触,短路保护机构的线圈的第一接线端穿过零序互感器的穿线孔,第二弹性件还分别与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和线路板连接。本发明的第二弹性件既可以与第一弹性件配合形成漏电测试回路的断点,又用于通过短路保护机构的线圈取电,又用于与线路板连接,省略导线,且具备接线方便、占用空间小的优点,使得应用了该漏电测试机构的漏电保护模块以及断路器可以减少导线的使用量。

Description

漏电测试机构、漏电保护模块以及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漏电测试机构、漏电保护模块和断路器。
背景技术
低压断路器,可用来分配电能和保护线路及电源设备的过载和短路,还可作为线路的不频繁转换和电动机不频繁启动之用。随着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断路器的小型化以及模块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目前,低压断路器通常具有漏电保护功能以及漏电测试功能,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按动试验按钮可以检测漏电功能是否正常,其中,漏电测试回路通常具有一个或者多个断点,其断点通过导线连接取电,与漏电测试回路配合的线路板也通过导线连接取电,这样一来,漏电测试回路以及线路板的取电导线过多,在断路器的内部占据空间较大,不利于断路器的小型化设计,而且,现有导线取电的方式使断路器无法满足模块化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取电导线用量少、占用空间少且方便接线的漏电测试机构、漏电保护模块和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漏电测试机构,包括漏电测试回路,所述漏电测试回路包括试验按钮以及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零序互感器以及线路板,所述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配合形成漏电试验回路的断点,按压试验按钮使第一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与第二弹性件接触,短路保护机构的线圈的第一接线端穿过零序互感器的穿线孔,第二弹性件还分别与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和线路板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与第一弹性件配合形成漏电测试回路的断点,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弯折用于与线路板插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有弹性弯折,在第二弹性件的中部设有接触部,接触部为弯折成弧形的槽结构,线圈的第一接线端至少部分位于槽结构内。
进一步,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以及第三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呈直杆形,第一弹性臂的第一端用于与第一弹性件配合形成漏电测试回路的断点,第二弹性臂整体呈L形,第二弹性臂的第一端与第一弹性臂的第二端垂直连接,第二弹性臂弯曲形成弧形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靠近第二弹性臂的第二端用于与第一接线端抵接,第三弹性臂的第一端与第二弹性臂的第二端弯折连接,第三弹性臂的第二端末端弯折用于与线路板插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面的另一端作为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与零序互感器的第四插针抵接,第二连接面的中部与试验按钮抵接,由第二连接面的端部作为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与第二弹性件配合形成断点。
进一步,所述零序互感器包括铁芯以及分别缠绕于铁芯外侧的漏电测试回路绕组和漏电流检测绕组,在铁芯的中部设有穿线孔,所述漏电测试回路绕组包括第三插针和第四插针,所述第四插针与第一弹性件抵接,第三插针与线路板插接,漏电流检测绕组包括分别插接于线路板的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
进一步,所述穿线孔内设置有电气隔离板,所述电气隔离板将穿线孔分隔为相互平行的第一穿线孔a和第二穿线孔b,线圈的第一接线端穿过第一穿线孔a。
进一步,在所述线路板的一侧设有弧形凹陷区,零序互感器对应设置于弧形凹陷区,线路板在邻近弧形凹陷区的部分设有用于与零序互感器插接配合的插孔。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漏电保护模块,包括漏电检测电路和漏电脱扣机构,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漏电测试机构,所述漏电测试机构与漏电脱扣机构配合。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包括至少一个断路器极,在所述断路器极的一侧设置有如上所述的漏电保护模块,断路器极内设有所述的短路保护机构。
优选的,所述漏电保护模块还包括两个接线端子、第一接线片和第二接线片,第一接线片与一个接线端子连接,且短路保护机构的线圈的第一接线端穿过零序互感器的穿线孔后与第一接线片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片与另一个接线端子连接,第二接线片的第二端与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并排穿过零序互感器的穿线孔。
优选的,所述线圈的第一接线端设有导电区,第二弹性件的中部设有接触部,第一接线片设有第一抵接槽,所述导电区在穿过穿线孔后分别与接触部、第一抵接槽抵接。
本发明的漏电测试机构,第二弹性件既可以与第一弹性件配合形成漏电测试回路的断点,又用于通过短路保护机构的线圈取电,又用于与线路板连接,省略导线,且具备接线方便、占用空间小的优点,使得应用了该漏电测试机构的漏电保护模块以及断路器可以减少导线的使用量。
此外,零序互感器采用插针与线路板插接,进一步减少了导线使用数量,利于缩小体积,且零序互感器的穿线孔内设置电气隔离板,使得穿过其穿线孔内的主回路被电气隔离。
此外,漏电保护模块与断路器极通过第二壳体、第一壳体插接在一起,其中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接口相对应,使漏电保护模块与断路器极拼装时通过插接方式连接在主回路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断路器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断路器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漏电保护模块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中漏电保护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漏电保护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不含第一接线片);
图6是本发明中漏电测试机构、线路板以及互感器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第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零序互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第一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0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漏电测试机构、漏电保护模块和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漏电测试机构、漏电保护模块和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10所示,断路器包括外壳,在外壳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断路器极2,外壳包括至少一个用于装配断路器极2的安装腔,当外壳内设置有多个安装腔时,外壳可以包括多个固定设置在外壳内部的隔板,由相邻两个隔板之间的间隔形成安装腔,或者,外壳包括上盖、底座以及拼装在上盖与底座之间的隔板,其中由上盖与一个隔板盖合形成一个安装腔,底座与另一个隔板形成另一个安装腔,其余隔板分别两两相对形成多个独立的安装腔,这种独立的安装腔可以作为第一壳体11,相邻两个第一壳体11可以拼装在一起,如此,断路器的外壳包括多个拼装的第一壳体11。
在每个断路器极2内设有一相主线路,也就是在每个断路器极2内设置N相主线路或一相L相主线路,当然,在同一断路器极2内同时设置L相主线路和N相主线路也同样可以,本实施例以两个断路器极2为例,每个断路器极2中仅设置一相主线路,也就是其中一个断路器极2作为L极设有L相主线路,另一个断路器极2作为N极设有N相主线路,由L相主线路和N相主线路共同形成断路器的主回路,L极和N极共同装配于同一个安装腔内,也就是L极、N极共同设置在同一个第一壳体11内。
每个断路器极2包括连接于一相主线路的一对接线端子41以及依次联动连接的手柄机构21、操作机构22以及触头机构23,一对接线端子41包括一个进线端子和一个出线端子,触头机构23连接在一对接线端子41之间用于控制一相主线路的通断,触头机构23包括相互配合的动触头和静触头,动触头与操作机构22联动连接,静触头固定装配于与动触头相对的一侧,通过手动操作手柄机构21带动操作机构22,使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或接触以实现对断路器极2中主线路的通断控制。另外,每个断路器极2还设置有灭弧系统24以及与操作机构22配合的短路保护机构和/或过载保护机构26,灭弧系统24配合设置在触头机构23的一侧用于熄灭动触头与静触头在分合闸过程中产生的电弧,在主回路发生短路或过载故障时触发操作机构22脱扣。
如图1、2所示,断路器极2的接线端子41设置于断路器极2的至少一端端部,相邻两个断路器极2的进线端子(出线端子)位于外壳的同一端,手柄机构21转动装配与外壳(第一壳体11)的上部,操作机构22设置于手柄机构21的一侧,手柄机构21与操作机构22通过连杆联动连接,动触头连接于操作机构22的下部,相邻两个断路器极2的操作机构22、手柄机构21分别联动连接,灭弧系统24的灭弧室以及静触头固定于外壳的中部,其中静触头与动触头相对。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断路器极2的操作机构22包括转动装配于外壳内的杠杆,杠杆可以与外壳的一侧侧壁或外壳内的隔板或第一壳体11的侧壁转动连接,在杠杆上转动装配有跳扣、锁扣,动触头通过触头支持转动安装且与杠杆联动,跳扣与锁扣的一端搭扣配合,跳扣的另一端与连杆联动,锁扣设有整体呈杆状结构的联动部,在与联动部对应的第一壳体11侧壁设置避让孔,联动部的一端可以穿过避让孔穿出安装腔;在杠杆与触头支持之间装配有储能弹簧,储能弹簧的两个弹性臂分别与触头支持、杠杆抵接,优选储能弹簧是一个与触头支持同轴转动装配的扭簧。
在本实施例中,在L极中设置有短路保护机构和过载保护机构26,其中短路保护机构设置在手柄机构21与灭弧系统24的灭弧室之间,短路保护机构的一端与L极的操作机构22相对,过载保护机构26与短路保护机构分别设置在L极的操作机构22的两侧,过载保护机构26的一端与操作机构22配合,在N极中不设置短路保护机构以及过载保护机构26。
在其中一个断路器极2的一侧还设置有漏电保护模块3,如图3-6所示,优选漏电保护模块3包括第二壳体12,第二壳体12与一个第一壳体11拼接,此时外壳包括一个第二壳体12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壳体11,在第二壳体12内装配有漏电检测电路和漏电脱扣机构,其中漏电脱扣机构包括由漏电检测电路驱动的脱扣器37,漏电检测电路包括线路板35以及与线路板35连接的零序互感器34,在线路板35设置有用于驱动漏电脱扣机构的控制器,所述零序互感器34与L相主线路、N相主线路连接用于检测漏电信号,在漏电检测电路检测到漏电故障时可以驱动脱扣器37的顶杆动作,在顶杆完成动作后,在脱扣器37的顶杆一侧对应设置有推板39和指示件38,在与推板39对应的第二壳体12侧壁设有避让孔,相邻断路器极2的联动部穿过避让孔与推板39配合,在发生漏电故障时,脱扣器37触发推板39转动,使联动部带动锁扣转动从而使操作极脱扣,指示件38动作指示漏电,本实施例的漏电脱扣机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漏电保护模块3还设置有漏电测试机构,所述漏电测试机构包括从主回路取电的漏电测试回路,所述漏电测试回路包括试验按钮36、第一弹性件31和第二弹性件32,所述试验按钮36滑动装配,第一弹性件31与第二弹性件32配合形成漏电试验回路的断点,按压试验按钮36使第一弹性件31发生弹性形变与第二弹性件32接触,以接通漏电测试回路的断点,优选的,漏电测试回路中还串联有零序互感器34的漏电测试回路绕组,零序互感器34的漏电流检测绕组与线路板35连接。
本申请的一个改进点在于,所述漏电保护模块3与断路器极2分别为模块化结构,漏电保护模块3与断路器极2装配也采用两个模块结构拼装在一起,也就是,漏电保护模块3的第二壳体12与断路器极2的第一壳体11的拼装,由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拼装形成断路器的外壳,同时,漏电保护模块3拼装于断路器极2的一侧可以同时实现从断路器极2的主回路取电,优选漏电保护模块3采用插拔连接的方式接入断路器的主回路中,也就是,漏电保护模块3采用插拔连接的方式接入断路器极2的L相主线路、N相主线路中。
优选的,在断路器的主回路连接有引出导电件,也就是在断路器极2的L相主线路、N相主线路分别连接有引出导电件,在漏电保护模块3中设置接线片,漏电检测电路以及漏电测试回路分别直接或间接与两个接线片连接,在第一壳体11的一侧侧壁以及第二壳体12的一侧侧壁均设有接口,接线片与引出导电件通过接口实现采用插拔连接,从而使得漏电保护模块3与断路器极插接时,使两个接线片可以分别与L相主线路、N相主线路插接取电。
具体的,如图2所示,由L极中短路保护机构的一个接线端作为L相主线路的引出导电件,在本实施例中,短路保护机构包括线圈骨架以及缠绕于线圈骨架上的线圈25,线圈25的第二接线端与L极中的静触头连接,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作为L相主线路的引出导电件从第一壳体11的接口伸出,在N相主线路上连接有接线件,接线件作为N相主线路的引出导电件设置有接插部27,接插部27与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并排设置并朝向第一壳体11的同一侧壁延伸,接插部27、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与第一壳体11的接口对应,优选的,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接口包括第一接线口和第一插口,其中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对应穿过第一接线口,接插部27的端部为弹性夹持端对应设置于第一插口内。
在第二壳体12内设置有两个接线端子41和两个接线片,两个接线端子41并列设置在第二壳体12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由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两个接线端子41分别作为L相主线路、N相主线路的进线端子,进线端子分别与L极、N极的动触头电连接,设置于第二壳体12内的两个接线端子41分别作为L相主线路、N相主线路的出线端子,且进线端子、出线端子分别对应设置在外壳的两端,设置于第二壳体12内的两个接线端子41分别通过各自的接线片与断路器极2的L相主线路、N相主线路对应电连接,进一步的,两个接线片至少部分与零序互感器34的穿线孔和第二壳体12的接口对应,使两个接线片中的至少一个穿过穿线孔伸出第二壳体12外,用于与断路器的主线路电连接。当然,当两个接线片均依次穿过穿线孔以及接口伸出第二壳体12外,使每个接线片分别对应与断路器的一相主线路连接也同样可以。
优选的,设置于第二壳体12侧壁的接口包括第二接线口121和第二插口122,其中第二接线口121与第一接线口对应,使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依次穿过第一接线口、第二接线口121与一个接线片直接连接或者间接连接,另一个接线片穿出第二插口122插接于第一插口内的接插部27,在本实施例中,与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直接连接的接线片为第一接线片42,另一个接线片为第二接线片43。
优选的,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以及第二接线片43共同穿过零序互感器34的穿线孔,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设置有导电区251,第一接线片42的第一端与一个接线端子41连接,第一接线片42的第二端与导电区251抵接,第二接线片43的第一端与另一个接线端子41连接,可以直接与另一接线端子41连接或者通过导线连接。
漏电测试回路从主回路取电,优选第二弹性件32与第一接线端的导电区251弹性抵接,使得漏电测试回路可以通过第二弹性件32与第一接线端的连接从L相主线路取电,优选第二弹性件32分别与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线路板25连接,第一弹性件31的第一端与零序互感器34连接,第一弹性件31的第二端与第二弹性件32配合形成断点,如此,第二弹性件32既可以形成漏电测试回路的断点,也可以用于为漏电测试回路取电,利于减少导线的使用数量。
线路板35从主线路取电,优选的,第二弹性件32连接在线路板35与第一接线片42之间,也就是第二弹性件32的第一端与线路板35插接,第二弹性件32间接与第一接线片42连接,即为第二弹性件32以及第一接线片42分别与第一接线端的导电区251连接,在线路板35上还连接有第三弹性件33,第三弹性件33的第二端作为线路板35的一个取电端与第二接线片43连接,由此,线路板35在实现从主回路取电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取电导线数目,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利于缩小体积。
进一步的,漏电保护模块3中的零序互感器34的接线端采用插针,如此可以通过插拔连接实现零序互感器34的接线,相比现有采用导线取电的方式,具备接线方便以及使用导线数目少的优点。
结合图4-6详细介绍漏电保护模块3的具体结构,所述漏电保护模块3包括第二壳体12,在第二壳体12的上部设置有按钮槽,在第二壳体12的一端并列设置有两个接线端子41,在第二壳体12面向第一壳体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接线口121和第二插口122,其中第二接线口121与第二插口122并排设置在第二壳体12的中部共同组成第二壳体12的接口,在对应接口的位置装配有零序互感器34,在零序互感器34远离接线端子41的一侧设置有线路板35,优选线路板35的一侧边缘开设有弧形凹陷区,零序互感器34对应设置于该弧形凹陷区内,线路板35在邻近弧形凹陷区的部分设有插孔,就近设置的插孔,方便零序互感器34与线路板35插接配合,插孔包括第一插孔、第二插孔以及第三插孔,试验按钮36滑动装配在按钮槽内,第一弹性件31位于试验按钮36与零序互感器34之间,第二弹性件32配合设置在第一弹性件31的一侧并位于零序互感器34的上方,第一弹性件31的第一端与零序互感器34的第四插针344连接,优选第四插针344的位置靠近第一弹性件31,第一弹性件31的第二端与第二弹性件32的第二端间隔相对形成断点,试验按钮36与第一弹性件31的第二端抵接,第二弹性件32的第一端与线路板35插接,在第二弹性件32的中部设有接触部324,接触部324与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的导电区251弹性抵接,第一接线端的导电区251可以通过剥离线圈25的漆包线外层形成,第一接线片42的第一端与第二壳体12内的一个接线端子41连接,第一接线片42的第二端与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的导电区251抵接,优选在第一接线片42设有供第一接线端穿过的第一抵接槽421,图中第一接线片42设置于沿水平方向设置于零序互感器34远离接口的一侧,第一接线片42整体位于穿线孔之外,第二接线片43的第二端穿过零序互感器34的穿线孔并穿过第二壳体12的第二插口122,第二接线片43的第一端通过导线以及连接导电板与第二壳体12内的另一个接线端子41连接,在第二接线片43设有第二抵接槽431,第三弹性件33的第一端与线路板35插接,第三弹性件33的第二端与第二抵接槽431配合。
如图4-6和9所示,零序互感器34包括铁芯以及缠绕于铁芯外侧的漏电测试回路绕组、漏电流检测绕组,在铁芯的中部设有穿线孔,穿线孔内设置有电气隔离板345,所述电气隔离板345将穿线孔分隔为相互平行的第一穿线孔34a和第二穿线孔34b,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穿过第一穿线孔34a,第二接线片43穿过第二穿线孔34b,由电气隔离板345对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片43进行电气隔离,从而实现对主回路的电气隔离;所述漏电测试回路绕组包括第三插针343和第四插针344,所述第四插针344与第一弹性件31抵接,第三插针343与线路板35插接,漏电流检测绕组包括第一插针341、第二插针342,第一插针341、第二插针342分别与线路板35连接,其中,第一插针341、第二插针342以及第三插针343位于铁芯的同一侧,第四插针344位于铁芯的另一侧,也就是第一插针341、第二插针342以及第三插针343均沿铁芯的径向并排延伸,第四插针344沿铁芯的切向向外延伸,使第四插针344位于靠近第一弹性件31的一侧,在线路板35的弧形凹陷区边缘设置有用于插接第一插针341、第二插针342以及第三插针343的插孔,也就是第一插孔、第二插孔以及第三插孔,零序互感器34的第一插针341、第二插针342以及第三插针343可以与线路板35锡焊连接。
如图4-6所示,所述试验按钮36包括推动头和推动杆,推动杆被滑动装配在第二壳体12的按钮槽内,推动头按钮槽之外,在推动头和推动杆连接处设置有止挡板,推动杆的外侧设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止挡板、第二壳体12配合,由止挡板卡在按钮槽的边缘防止试验按钮36脱出,推动杆伸到第一弹性件31的上方,在推动杆的末端设有推动斜面,按压试验按钮36,使推动斜面抵压第一弹性件31的第二端发生弹性形变,使漏电测试回路的断点接通。
如图4-6和10所示,所述第一弹性件3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面311和第二连接面312,其中第一连接面311与第二连接面312的一端连接,图中第一连接面311为竖直平面,由第一连接面311远离第二连接面312的一端作为第一弹性件31的第一端与零序互感器34的第四插针344抵接,在第一连接面311的一侧设有固定安装部313,相应的,在固定凸台设置有与固定安装部313相配合的凸台结构或凹槽结构,使第一弹性件31与固定凸台采用凹凸配合固定,优选固定安装部313为设置于第一连接面311边侧的卡接片,图10中卡接片沿水平方向设置,卡接片伸入设置于固定安装部313的凹槽内以限制第一弹性片31的上下位移,当然,第一弹性件31通过其他方式固定于第二壳体12内也可以;图10中,第二连接面312为倾斜的斜面,第二连接面312位于固定凸台的上方,第二连接面312的中部与试验按钮36抵接,由第二连接面312的端部作为第一弹性件31的第二端与第二弹性件32配合形成断点。
如图4-6、8所示,优选的,所述第二弹性件32的第二端与第一弹性件31配合形成漏电测试回路的断点,所述第二弹性件32的第一端弯折用于与线路板35插接,所述第二弹性件3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有弹性弯折,在第二弹性件32的中部设有接触部324,接触部324为弯折成弧形的槽结构,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至少部分位于槽结构内。第二弹性件32占据空间较小,第二弹性件32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中部的接触部324分别用于电连接,既可以与第一弹性件31配合形成断点,也可以实现取电,具备占据空间小,接线方便的优点。
具体的,所述第二弹性件3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弹性臂321、第二弹性臂322以及第三弹性臂323,所述第一弹性臂321呈直杆形,第一弹性臂321的第一端用于与第一弹性件31配合形成漏电测试回路的断点,第二弹性臂322整体呈L形,第二弹性臂322的第一端与第一弹性臂321的第二端垂直连接,第二弹性臂322弯曲形成弧形的接触部324,所述接触部324靠近第二弹性臂322的第二端,第三弹性臂323的第一端与第二弹性臂32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弹性臂323的第二端末端弯折用于与线路板35插接。
如图4、6所示,所述第一接线片42包括呈L形的导电板,所述导电板的一端作为第一接线片42的第一端与一个接线端子41连接,导电板的另一端边侧沿远离导电板的方向向外延伸形成延伸板,这种结构的第一接线片42占据空间小,图中延伸板的板面沿着贴合零序互感器34的一侧设置,所述延伸板作为第一接线片42的第二端,延伸板的板面与导电板的板面呈一定夹角,优选延伸板的板面与导电板的板面相垂直,在延伸板的边侧开设有第一抵接槽421,图中第一抵接槽421位于延伸板的下侧边缘,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251的导电区与第一抵接槽421抵接,由此,第二弹性件32的接触部324与第一接线端251的导电区抵接,使得第二弹性件32通过接触部324与第一接线片42间接电连接,当然,当接触部324与第一接线端251的导电区抵接时也与第一接线片42接触时,可以实现第二弹性件32与第一接线片42直接电连接。
如图4-6所示,所述第二接线片43整体呈L形的板状结构,第二接线片43沿图中竖直方向设置在接线端子41与线路板35之间,并贴合零序互感器34的一侧设置,第二接线片43的第一端边侧开设有第二抵接槽431,第三弹性件33的第二端与第二抵接槽431抵接,图中第三弹性件33优选为扭簧,利于降低成本,减少占用空间,另外,第二接线片43的第一端通过导线与接线端子41连接,优选导线与接线端子41之间还连接有连接导电板,第二接线片43的第二端穿过第二穿线孔34b。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漏电测试机构,包括漏电测试回路,所述漏电测试回路包括试验按钮(36)以及第一弹性件(31)、第二弹性件(32)、零序互感器(34)以及线路板(35),所述第一弹性件(31)与第二弹性件(32)配合形成漏电试验回路的断点,按压试验按钮(36)使第一弹性件(31)发生弹性形变与第二弹性件(32)接触,其特征在于:短路保护机构的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穿过零序互感器(34)的穿线孔,第二弹性件(32)还分别与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和线路板(3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测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件(32)的第二端与第一弹性件(31)配合形成漏电测试回路的断点,所述第二弹性件(32)的第一端弯折用于与线路板(35)插接,所述第二弹性件(3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有弹性弯折,在第二弹性件(32)的中部设有接触部(324),接触部(324)为弯折成弧形的槽结构,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至少部分位于槽结构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电测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件(3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弹性臂(321)、第二弹性臂(322)以及第三弹性臂(323),所述第一弹性臂(321)呈直杆形,第一弹性臂(321)的第一端用于与第一弹性件(31)配合形成漏电测试回路的断点,第二弹性臂(322)整体呈L形,第二弹性臂(322)的第一端与第一弹性臂(321)的第二端垂直连接,第二弹性臂(322)弯曲形成弧形的接触部(324),所述接触部(324)靠近第二弹性臂(322)的第二端用于与第一接线端抵接,第三弹性臂(323)的第一端与第二弹性臂(322)的第二端弯折连接,第三弹性臂(323)的第二端末端弯折用于与线路板(35)插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测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31)包括第一连接面(311)和第二连接面(312),第一连接面(311)与第二连接面(312)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面(312)的另一端作为第一弹性件(31)的第一端与零序互感器(34)的第四插针(344)抵接,第二连接面(312)的中部与试验按钮(36)抵接,由第二连接面(312)的端部作为第一弹性件(31)的第二端与第二弹性件(32)配合形成断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测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零序互感器(34)包括铁芯以及分别缠绕于铁芯外侧的漏电测试回路绕组和漏电流检测绕组,在铁芯的中部设有穿线孔,所述漏电测试回路绕组包括第三插针(343)和第四插针(344),所述第四插针(344)与第一弹性件(31)抵接,第三插针(343)与线路板(35)插接,漏电流检测绕组包括分别插接于线路板(35)的第一插针(341)和第二插针(342)。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5所述的漏电测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孔内设置有电气隔离板(345),所述电气隔离板(345)将穿线孔分隔为相互平行的第一穿线孔(34a)和第二穿线孔(34b),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穿过第一穿线孔(34a)。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测试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路板(35)的一侧设有弧形凹陷区,零序互感器(34)对应设置于弧形凹陷区,线路板(35)在邻近弧形凹陷区的部分设有用于与零序互感器(34)插接配合的插孔。
8.一种漏电保护模块,包括漏电检测电路和漏电脱扣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漏电测试机构,所述漏电测试机构与漏电脱扣机构配合。
9.一种断路器,包括至少一个断路器极(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断路器极(2)的一侧设置有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漏电保护模块(3),断路器极(2)内设有所述的短路保护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保护模块(3)还包括两个接线端子(41)、第一接线片(42)和第二接线片(43),第一接线片(42)与一个接线端子(41)连接,且短路保护机构的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穿过零序互感器(34)的穿线孔后与第一接线片(42)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片(43)与另一个接线端子(41)连接,第二接线片(43)的第二端与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并排穿过零序互感器(34)的穿线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25)的第一接线端设有导电区(251),第二弹性件(32)的中部设有接触部(324),第一接线片(42)设有第一抵接槽(421),所述导电区(251)在穿过穿线孔后分别与接触部(324)、第一抵接槽(421)抵接。
CN202210654173.XA 2022-06-10 2022-06-10 漏电测试机构、漏电保护模块以及断路器 Pending CN1172537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4173.XA CN117253756A (zh) 2022-06-10 2022-06-10 漏电测试机构、漏电保护模块以及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4173.XA CN117253756A (zh) 2022-06-10 2022-06-10 漏电测试机构、漏电保护模块以及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3756A true CN117253756A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33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54173.XA Pending CN117253756A (zh) 2022-06-10 2022-06-10 漏电测试机构、漏电保护模块以及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5375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01680B2 (en) Ground-fault circuit interrupter
US7498909B2 (en) Ground-fault circuit interrupter with reverse wiring protection
CN101211728B (zh) 漏电断路器
US20030102944A1 (en) Electrical circuit interrupter
CN108257827B (zh) 用于断路器的控制器的隔离机构
CA2503618A1 (en) Gfci wiring device with integral relay module
CN219106029U (zh) 断路器
CN117253756A (zh) 漏电测试机构、漏电保护模块以及断路器
CN108376631B (zh) 一种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
CN117253751A (zh) 漏电保护模块以及断路器
CN218384775U (zh) 零序互感器、漏电测试机构和断路器
CN218385046U (zh) 断路器
CN115714076A (zh) 一种继电器模块及继电器控制系统
CN210575777U (zh) 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端子装置
CN117253754A (zh) 断路器
CN218215158U (zh) 漏电保护模块
CN117253753A (zh) 漏电保护模块
CN218456049U (zh) 漏电测试模块和断路器
CN209843646U (zh) 具有过欠压保护组件的断路器
WO2023236983A1 (zh) 断路器
JP3846528B2 (ja) 漏電遮断器
CN218956743U (zh) 测试机构、漏电保护模块以及插入式断路器
CN218456051U (zh) 漏电脱扣机构、漏电保护模块和断路器
CN217788305U (zh) 一种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
CN218939547U (zh) 漏电保护模块和插入式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