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49636A - 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和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和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49636A
CN117249636A CN202210658372.8A CN202210658372A CN117249636A CN 117249636 A CN117249636 A CN 117249636A CN 202210658372 A CN202210658372 A CN 202210658372A CN 117249636 A CN117249636 A CN 1172496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ice making
air
refrigerating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583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莹
董万富
刘东现
耿秀华
郑学载
李馥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5837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4963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2112 priority patent/WO202323627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2496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496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6Walls
    • F25D23/065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 F25D2317/067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air du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和制冷设备。所述风道系统包括:制冰风道组件,适于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藏箱胆内,包括制冰风道前盖板,制冰风道前盖板适于与冷藏箱胆的侧壁的一部分之间形成有制冰风道,制冰风道适于与制冰室相连通形成制冰风循环结构;冷藏风道组件,适于设置在冷藏箱胆内,包括冷藏风道盖板,冷藏风道盖板适于与侧壁的另一部分之间形成有冷藏风道,冷藏风道包括第一冷藏风道和第二冷藏风道,制冰风道位于第一冷藏风道和第二冷藏风道之间。该风道系统提高了冷藏室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有利于提高制冰蒸发器的容霜能力,降低能耗,提高制冰速度和冰块表面质量。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和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有较多的制冷设备如冰箱内配置有制冰机,制冰机设于制冰室内。为了给制冰机提供冷量,还需要配置制冰蒸发器和制冰风机。制冰室、制冰蒸发器和制冰风机体积较大,占用了较大的冷藏室容积,限制了制冰蒸发器的外形尺寸设计。不仅影响了冷藏室温度分布的均匀性,还减小了制冰蒸发器的有效换热面积,造成制冰蒸发器的容霜能力差,需要频繁进行加热除霜,不仅增加了冰箱的能耗,还影响了制冰速度和冰块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能够提高冷藏室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提高制冰蒸发器的容霜能力,降低能耗,提高制冰速度和冰块表面质量。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包括:
制冰风道组件,适于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藏箱胆内,包括制冰风道前盖板,所述制冰风道前盖板适于与所述冷藏箱胆的侧壁的一部分之间形成有制冰风道,所述制冰风道适于与冷藏箱胆内的制冰室相连通形成制冰风循环结构;
冷藏风道组件,适于设于所述冷藏箱胆内,包括冷藏风道盖板,所述冷藏风道盖板适于与所述侧壁的另一部分之间形成有冷藏风道,所述冷藏风道包括第一冷藏风道和第二冷藏风道,所述制冰风道位于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和所述第二冷藏风道之间。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通过冷藏风道盖板与侧壁的一部分连接形成冷藏风道,制冰风道前盖板与侧壁的另一部连接形成制冰风道,使制冰风道和冷藏风道共用冷藏箱胆的一个侧壁,减少了风道对冷藏室容积的占用。通过设置位于制冰风道两侧的第一冷藏风道和第二冷藏风道,使得制冰风道位于冷藏箱胆的侧壁的中间位置,而第一冷藏风道和第二冷藏风道位于制冰风道两侧的位置。使冷藏室内的冷量分布更为均匀,还可以增大制冰风道对应于侧壁的面积,有利于增大位于制冰风道内的制冰蒸发器的有效面积,从而更合理的匹配制冰机的热负荷和制冰蒸发器的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制冰机的制冰速度,提高制冰蒸发器的容霜能力,降低制冰蒸发器的加热除霜频率,减小能耗,提升冰块表面质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藏箱胆的顶壁或底壁设有冷藏风道进风口,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和所述第二冷藏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冷藏风道进风口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顶壁或所述底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藏风道还包括:分流风道,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和所述第二冷藏风道分别通过所述分流风道与所述冷藏风道进风口相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藏风道组件还包括:冷藏风道后盖板,所述冷藏风道后盖板设有分流风槽,所述冷藏风道盖板设有冷藏风槽,所述冷藏风道后盖板与所述冷藏风道盖板扣接以在所述分流风槽和所述冷藏风槽之间限定出所述分流风道。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流风道设有相对的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从所述冷藏风道进风口向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导风面从所述冷藏风道进风口向所述第二冷藏风道倾斜延伸。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藏风道盖板包括:盖板本体和冷藏风道保温板,所述冷藏风道保温板设于所述盖板本体朝向所述冷藏风道的一侧,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和所述第二冷藏风道形成于所述冷藏风道保温板与所述侧壁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冰风道前盖板嵌设于所述冷藏风道盖板。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冰风道组件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设于所述制冰风道前盖板朝向所述制冰风道的一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冰风道组件还包括:制冰风道后盖板,所述制冰风道后盖板与所述制冰风道前盖板连接,所述保温层设于所述制冰风道前盖板与所述制冰风道后盖板之间,所述制冰风道后盖板与所述侧壁之间形成所述制冰风道。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冰风道组件还包括:风机罩,所述风机罩与所述制冰风道后盖板之间形成容置腔,
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制冰风机,所述制冰风机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进风管和回风管,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回风管适于连通所述制冰风道和所述制冰室,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回风管均适于位于所述冷藏箱胆的外侧并与所述冷藏箱胆的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风管包括:相互卡扣连接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适于沿所述冷藏箱胆的外壁面延伸并连接在所述冷藏箱胆的外壁面上,所述第二盖板位于所述第一盖板远离所述冷藏箱胆的一侧;
所述回风管包括:相互卡扣连接的第三盖板和第四盖板,所述第三盖板适于沿所述冷藏箱胆的外壁面延伸并连接在所述冷藏箱胆的外壁面上,所述第四盖板位于所述第一盖板远离所述冷藏箱胆的一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藏风道盖板对应于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和所述第二冷藏风道的位置设有多个冷藏出风口,所述冷藏风道盖板还设有冷藏回风口,所述冷藏出风口和所述冷藏回风口均连通制冷设备的冷藏室,所述冷藏回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和所述第二冷藏风道相连通,形成冷藏风循环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藏箱胆的底壁或顶壁设有冷藏风道进风口及分设于所述冷藏风道进风口两侧的两个冷藏风道回风口;
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和所述第二冷藏风道与所述冷藏风道进风口相连通;所述冷藏风道盖板的两侧对应于两个所述冷藏风道回风口的位置分别设有所述冷藏回风口,两个冷藏回风口适于与两个冷藏风道回风口一一对应相连通形成两个冷藏回风道。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
冷藏箱胆,所述冷藏箱胆内设有冷藏室和制冰室;
风道系统,所述风道系统为上述任一种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所述风道系统设于所述冷藏箱胆上,所述冷藏风道与所述冷藏室相连通,所述制冰风道与所述制冰室相连通;
制冷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包括制冰蒸发器和系统蒸发器,所述制冰蒸发器设于所述制冰风道内且用于对所述制冰室制冷,所述系统蒸发器用于对所述冷藏室制冷。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通过设置上述风道系统,减少了风道对冷藏室容积的占用,并使冷藏室内的冷量分布更为均匀,增大制冰风道对应于侧壁的面积,有利于增大位于制冰风道内的制冰蒸发器的有效面积,从而更合理的匹配制冰机的热负荷和制冰蒸发器的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制冰机的制冰速度,提高制冰蒸发器的容霜能力,降低制冰蒸发器的加热除霜频率,减小能耗,提升冰块表面质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冰室位于所述冷藏室内且位于冷藏室的上部,所述风道系统的进风管连接所述制冰风道的上部和所述制冰室的顶部,所述风道系统的回风管连接所述制冰风道的下部和所述制冰室的底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冷冻箱胆,所述冷冻箱胆内设有冷冻室;
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制冰风道组件和系统风机,所述制冰风道组件设于所述冷冻箱胆内并与所述冷冻箱胆之间形成冷冻风道,所述冷冻风道与所述冷冻室相连通,所述系统蒸发器和所述系统风机设于所述冷冻风道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进一步的,第一冷藏风道和第二冷藏风道的一端与冷藏风道进风口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冷藏箱胆的顶壁或底壁,可增大第一冷藏风道和第二冷藏风道的风道长度,有利于使冷藏室在高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更均匀。
更进一步的,通过设置分流风道对从冷藏风道进风口进入冷藏室的风分流至第一冷藏风道和第二冷藏风道,可以使第一冷藏风道和第二冷藏风道内的冷量分布更为均匀。通过分流风道将来自冷藏风道进风口的风向两侧分流到第一冷藏风道和第二冷藏风道,使冷藏送风道内的气流更顺畅,提高制冷效率。
再进一步的,通过将进风管和回风管设于冷藏箱胆的外侧并与冷藏箱胆的连接,可避免进风管和回风管对冷藏室空间的占用,增大冷藏室的容积。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主视图之一;
图2是图1中制冷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制冷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系统中冷藏风道盖板和冷藏风道后盖板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系统中冷藏风道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制冷设备在A-A处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圈示的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7中圈示的C部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冰风道组件和制冰风机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圈视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1中的制冷设备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系统中冷藏风道组件、制冰风道组件、进风管和回风管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的冷藏风道组件、制冰风道组件、进风管和回风管在另一视角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主视图之二;
图15是图14中的制冷设备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系统中进风管的爆炸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系统中回风管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冷藏箱胆;200、冷冻箱胆;300、支撑件;
11、冷藏室;111、侧壁;112、顶壁;113、底壁;1131、冷藏风道进风口;1132、冷藏风道回风口;12、制冰室;
2、冷藏风道组件;21、冷藏风道盖板;211、盖板本体;212、保温板;2121、冷藏风槽;213、冷藏出风口;214、冷藏回风口;215、装饰板;22、冷藏风道后盖板;221、分流风槽;222、第一装配面;223、第二装配面;224、倾斜面;
3、制冰风道组件;31、制冰风道前盖板;32、保温层;33、制冰风道后盖板;331、制冰风槽;332、限位板;333、导风部;334、卡接块;335、主板体;336、延伸部;3351、倾斜部;1111、倾斜侧壁;1112、平板部;337、第一连接板;338、第二连接板;339、定位卡扣;34、风机罩;341、安装部;342、进风口;343、出风口;
4、冷藏风道;41、冷藏送风道;411、第一冷藏风道;412、第二冷藏风道;413、分流风道;4131、第一导风面;4132、第二导风面;
5、制冰风道;61、制冰蒸发器;62、制冰风机;621、连接凸耳;71、进风管;72、回风管;711、第一盖板;7111、第一卡扣;712、第二盖板;7121、第一卡槽;721、第三盖板;7211、第二卡扣;722、第四盖板;7221、第二卡槽;731、第一密封筋;732、第二密封筋;741、第一支柱;742、第二支柱;8、冷冻风道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申请提出一种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如图1-图3所示,该风道系统包括冷藏风道组件2和制冰风道组件3。冷藏风道组件2和制冰风道组件3均适于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藏箱胆100内。制冰风道组件3包括制冰风道前盖板31,制冰风道前盖板31适于与冷藏箱胆100的侧壁111的一部分之间形成有制冰风道5。制冰风道5适于与冷藏箱胆100内的制冰室12相连通形成制冰风循环结构。冷藏风道组件2包括冷藏风道盖板21,冷藏风道盖板21适于与侧壁111的另一部分之间形成有冷藏风道4。冷藏风道4包括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制冰风道5位于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之间。
其中,冷藏风道4和制冰风道5均位于冷藏室11内。侧壁111可以为冷藏箱胆100的任一侧壁。可选地,侧壁111为与制冷设备的门体相对的一个侧壁,即冷藏箱胆100的后侧壁。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出的风道系统中的制冰风道5适于设置制冰蒸发器61和制冰风机62。制冰室12内设有制冰机。在制冰风机62的作用下,空气流经制冰蒸发器61,与制冰蒸发器61换热后的空气流入制冰机,在制冰机内热交换后,回流到制冰风道5并再次与制冰蒸发器61进行换热,如此往复循环为制冰室提供冷量。在制冰风道5内设置单独的制冰蒸发器61和制冰风机62,以单独为制冰室12提供冷量。由于制冰室12需要长时间保持低温,可使制冰蒸发器61的开机率高。
冷藏风道4内的空气与冷藏室11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冷藏室11的制冷。例如,冷藏风道4内的空气通过冷藏风道盖板21与冷藏室11内的空气进行热传导制冷,即通过直冷方式进行制冷。或者,冷藏风道盖板21上设有与冷藏室11连通的冷藏出风口213和冷藏回风口214,形成冷藏风循环结构,即通过风冷方式进行制冷。
本申请提出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通过冷藏风道盖板21与侧壁111的一部分连接形成冷藏风道4,制冰风道前盖板31与侧壁111的另一部连接形成制冰风道5,使制冰风道5和冷藏风道4共用冷藏箱胆100的一个侧壁111,减少了风道对冷藏室11容积的占用。通过设置位于制冰风道5两侧的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使得制冰风道5位于冷藏箱胆100的侧壁111的中间位置,而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位于制冰风道5两侧的位置。使冷藏室11内的冷量分布更为均匀,还可以增大制冰风道5对应于侧壁111的面积,有利于增大位于制冰风道5内的制冰蒸发器61的有效面积,从而更合理的匹配制冰机的热负荷和制冰蒸发器61的面积,有利于提高制冰机的制冰速度,提高制冰蒸发器61的容霜能力,降低制冰蒸发器61的加热除霜频率,减小能耗,提升冰块表面质量。
进一步地,制冰风道后盖板33朝向侧壁111的一侧设有制冰风槽331,制冰风道5形成于制冰风槽331和侧壁111之间,即制冰蒸发器61和制冰风机62设于制冰风槽331内。可选地,制冰风机62与制冰风道后盖板33连接,制冰蒸发器61与冷藏箱胆100连接,这样可便于制冰蒸发器61和制冰风机62的安装。当然,制冰蒸发器61和制冰风机62也可以均设于冷藏箱胆100上,或者均设于制冰风道后盖板33上。
如图3所示,制冰风道前盖板31嵌设于冷藏风道盖板21,即冷藏风道盖板21与制冰风道前盖板31相邻接,这样可以使冷藏风道4和制冰风道5充分利用侧壁111的面积,增大制冰风道5对应于侧壁111的面积。
可选地,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呈竖直方向设置,即二者分别位于侧壁111的左右两侧区域。由于制冰风道5位于二者之间,有利于加长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在冷藏箱胆100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提高冷藏室11在冷藏箱胆100内高度方向上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结合图2、图3和图10,冷藏箱胆100的底壁113设有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的一端与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顶壁112。或者,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也可以设于冷藏箱胆100的顶壁112,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的一端与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底壁113。其中,顶壁112与侧壁111的上端相连,底壁113与侧壁111的下端相连,顶壁112和底壁113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通过在顶壁112或底壁113上设置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可增大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的风道长度,有利于使冷藏室11在高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更均匀。
其中,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用于与冷藏箱胆100外侧的换热风道相连通,通过外侧的换热风道向冷藏风道输送冷量。例如,冷藏箱胆100的外侧设有系统换热风道,制冷设备的系统蒸发器和系统风机设于该系统换热风道内。在系统风机的作用下,空气流经系统蒸发器,系统蒸发器后的空气进入冷藏风道4,在冷藏风道4内进行热交换后回流到系统换热风道再次与系统蒸发器进行换热;或者继续进入冷藏室11后,换热后回流到系统换热风道内再次与系统蒸发器进行换热,如此往复循环为冷藏室提供冷量。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冷藏风道4还包括分流风道413,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分别通过分流风道413与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相连通。通过设置分流风道413对从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进入冷藏室的风分流至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可以使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内的风量分布更为均匀。
其中,分流风道413、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共同形成冷藏送风道。冷藏送风道从冷藏箱胆100的底壁延伸到顶壁,可增大冷藏送风道的面积,提高冷藏室11的制冷效率和冷藏室11在冷藏箱胆100高度方向上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在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设于底壁113的情况下,分流风道413的进风口与冷藏箱胆100的底壁113连接,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从分流风道413的出风口延伸至冷藏箱胆100的顶壁112。
在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设于顶壁112的情况下,分流风道413的进风口与冷藏箱胆100的顶壁112连接,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从分流风道413的出风口延伸至冷藏箱胆100的底壁113。
可选地,冷藏风道盖板21在冷藏箱胆100的高度方向上设有多个冷藏出风口213,使冷藏风道4在冷藏箱胆100高度方向上的出风较为均匀。如图3所示,冷藏风道盖板21对应于第一冷藏风道411的位置设有两个冷藏出风口213,对应于第二冷藏风道412的位置设有两个冷藏出风口213。冷藏风道盖板21对应于分流风道413的位置也设有冷藏出风口213。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风道系统也可以不设置分流风道413。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共同形成冷藏送风道。冷藏箱胆100设有两个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第一冷藏风道411与其中一个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连通,第二冷藏风道412与另一个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连通。此种情况下,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可直接从冷藏箱胆100的底壁延伸到顶壁。
如图2和图4所示,冷藏风道组件2还包括冷藏风道后盖板22,冷藏风道后盖板22设于冷藏风道盖板21和侧壁111之间,冷藏风道后盖板22设有分流风槽221,冷藏风道盖板21设有冷藏风槽2121,冷藏风道后盖板22与冷藏风道盖板21扣接以在分流风槽221和冷藏风槽2121之间限定出分流风道413。
由于分流风道413与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相连通,本实施例通过在冷藏风道后盖板22上设置分流风槽,可增大分流风道413的进风口,扩大进风范围。有利于控制冷藏送风道内的压强稳定。并且可通过冷藏风道盖板21和冷藏风道后盖板22的结构设置形成与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大小相匹配的进风口,消除分流风道413内的送风死角,使分流风道413内的气流能够更顺畅的分流到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提高制冷效率。
参见图13,分流风道413设有相对的第一导风面4131和第二导风面4132。第一导风面4131从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向第一冷藏风道411倾斜延伸,第二导风面4132从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向第二冷藏风道412倾斜延伸。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风面4131和第二导风面4132呈角度设置,使分流风道413从其进风口到出风口的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增大,以将来自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的风向两侧分流到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使冷藏送风道内的气流更顺畅,提高制冷效率。
第一导风面4131和第二导风面4132可形成于冷藏风道盖板21或冷藏风道后盖板22,也可以形成于冷藏风道盖板21和冷藏风道后盖板22相扣接形成的分流风道413的侧壁上,即第一导风面4131的一部分位于冷藏风道盖板21,另一部分位于冷藏风道后盖板22;第二导风面4132的一部分位于冷藏风道盖板21,另一部分位于冷藏风道后盖板22。
具体地,冷藏风道后盖板22朝向冷藏风道盖板21的一侧设有分流风槽221,冷藏风道盖板21朝向冷藏风道后盖板22的一侧设有冷藏风槽2121。冷藏风道后盖板22和冷藏风道盖板21扣接,分流风槽221和冷藏风槽2121之间形成分流风道413。其中,分流风槽221位于分流风道413两侧的槽壁与冷藏风槽2121位于分流风道413两侧的槽壁一一对应相连,形成第一导风面4131和第二导风面4132。
可选地,冷藏风道后盖板22朝向冷藏风道盖板21的一侧设有定位槽,冷藏风道盖板21朝向冷藏风道后盖板22的一侧设有定位凸台,冷藏风道后盖板22和冷藏风道盖板21扣接时,定位槽和定位凸台相配合。
可选地,如图5所示,冷藏风道后盖板22背离冷藏风道盖板21的一侧与冷藏箱胆100的侧壁111密封连接。冷藏风道后盖板22背离冷藏风道盖板21的一侧设有第一装配面222和第二装配面223,第一装配面222和第二装配面223通过倾斜面224相连。
相应的,侧壁111上构造有配合冷藏风道后盖板22形状的凹槽,第一装配面222与该凹槽的槽底平面密封连接。侧壁111设有与该凹槽的槽口连接的平面部,第二装配面223与该平面部平面密封连接。冷藏风道后盖板22与冷藏箱胆100能够保持平面密封装配,即强制采取平面密封。使冷藏风道组件与冷藏箱胆100的密封面受力更均匀,平面配合不会存在间隙,避免冷藏风道4中的冷气外漏,使得冷藏室温度更均匀,温差更小。
如图2和图4所示,冷藏风道盖板21包括盖板本体211和冷藏风道保温板212。冷藏风道保温板212设于盖板本体211朝向冷藏风道4的一侧,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形成于冷藏风道保温板212与侧壁111之间。冷藏风道保温板212对冷藏送风道起到保温作用,可减少空气在冷藏送风道内的冷量损失。保温板212可以为保温泡沫。可选地,盖板本体211盖设于冷藏风道4和制冰风道5,即冷藏风道4和制冰风道5位于盖板本体211和侧壁111之间。
上述实施例中的分流风道413形成于冷藏风道保温板212和冷藏风道后盖板22之间,冷藏风槽2121设于冷藏风道保温板212上。冷藏风槽2121与侧壁111之间形成第一冷藏风道411、第二冷藏风道412以及分流风道413。冷藏出风口213贯穿盖板本体211和冷藏风道保温板212。
具体地,保温板212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以及连接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第三板体,第一板体与侧壁111之间形成第一冷藏风道411,第二板体与侧壁111之间形成第二冷藏风道412。第三板体与侧壁111或者冷藏风道后盖板22之间形成分流风道413。
可选地,如图2所示,冷藏风道盖板21还包括装饰板215,装饰板215设于冷藏风道盖板21背离冷藏风道4的一侧。冷藏出风口213贯穿装饰板215、盖板本体211和保温板212。
参见图2、图6-图8,制冰风道组件3还包括保温层32,保温层32设于制冰风道前盖板31朝向制冰风道5的一侧。保温层32对制冰风道5起到保温作用,可避免制冰风道5内的冷量向冷藏室11内传递,减少制冰风道5内的冷量损失,提高制冰效率。其中,保温层32可以为与制冰风道前盖板31固定连接的保温泡沫。
进一步地,如图2、图7和图8所示,制冰风道组件3还包括制冰风道后盖板33。制冰风道后盖板33与制冰风道前盖板31连接,保温层32设于制冰风道前盖板31与制冰风道后盖板33之间,制冰风道后盖板33与侧壁111之间形成制冰风道5。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制冰风道后盖板33,将保温层32设于制冰风道后盖板33和制冰风道前盖板31之间。当保温层32为真空隔热板(Vacuum Insulation Panel,VIP板)时,可便于VIP板的安装固定。或者,制冰风道后盖板33和制冰风道前盖板31之间形成发泡腔,发泡腔内填充有发泡料,从而形成保温层32。
如图9所示,本申请提供的风道系统还包括风机罩34,风机罩34与制冰风道后盖板33之间形成制冰风机62的容置腔。该风道系统还包括制冰风机62,制冰风机62设置在该容置腔内。
本实施例通过在制冰风道后盖板33上集成设置制冰风机62和风机罩34,能够有效减小结构基体,节省安装空间,增大冷藏室11的容积。还可通过拆卸制冰风道后盖板33能够将制冰风机62和制冰风道后盖板33整体拆卸,方便制冰风机62和制冰风道后盖板33的安装和维修更换。
具体地,风机罩34与制冰风道后盖板33之间通过卡接部件可拆卸地连接。卡接部件包括设置在制冰风道后盖板33上的卡接块334,以及设置在风机罩34上与该卡接块334相互配合实现卡接的卡接槽。
风机罩34与制冰风道后盖板33之间也可以通过紧固件(比如螺钉)实现可拆卸地连接。或者,风机罩34与制冰风道后盖板33部分通过卡接部件进行可拆卸连接,部分通过紧固件进行可拆卸地连接。风机罩34与制冰风道后盖板33之间的连接形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选择,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9所示,风机罩34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相互独立的安装部341,上述卡接槽可以设置在该安装部341上,通过在风机罩34的周向设置多个相互独立的安装部341,使卡接槽分布在风机罩34的四周,以均匀承受载荷,避免局部结构发生变形,以影响其他区域的卡接槽连接,使风机罩34安装后可靠性更高。
如图2和图9所示,制冰风道后盖板33包括背板和多个侧板,多个侧板沿着背板的周向设置在制冰风道后盖板33上。侧板与背板限制出制冰风槽331,而制冰风机62设置在该制冰风槽331内。其中,背板和多个侧板可以一体成型,制冰风机62安装在背板上。
进一步地,背板上设置有限位板332,限位板332连接在相邻两个侧板之间,并与每个侧板形成一定夹角,也即,相当于限位板332倾斜设置在相邻两个侧板之间,限位板332与相邻两个侧板构成对风机罩34的三面限位,从而能够有效避免风机罩34在制冰风机62工作过程中发生窜动。
可选地,风机罩34与制冰风道后盖板33之间设置有定位部件。由于风机罩34与制冰风道后盖板33卡接之后,卡接精度较低,通过设置定位部件可保证风机罩34与制冰风道后盖板33之间的装配尺寸和装配精度。
其中,定位部件可以包括设置在风机罩34上的定位卡块,以及设置在制冰风道后盖板33上且与定位卡块相配合实现定位的定位卡扣339。适当高度的定位部件能够为装配过程提供导向,提高装配效率。定位部件可以有效避免由于粗暴装配动作而导致上述卡接部件发生损坏。
制冰风机62上设置有连接凸耳621,相应的,制冰风道后盖板33上设有与该连接凸耳621配合的连接柱。连接柱上设有内螺纹孔,可通过螺钉穿过连接凸耳621上的连接孔和连接柱上的内螺纹孔,将制冰风机62连接在连接柱上。螺钉限制了制冰风机62沿连接柱方向向上窜动的自由度,同时限制了制冰风机62在平面移动的自由度。
如图9所示,风机罩34包括进风口342和出风口343,进风口342设置在风机罩34与制冰风道后盖板33相对的罩体上,出风口343设置在风机罩34的侧部,出风口343连接进风管71,从而使制冰风机62从进风口342进风,从出风口343送入到制冰室12内。
其中,出风口343倾斜设置,相当于增加了出风面积,进而提高了送风风量;同时出风口343出倾斜设置,方便进风管路连接,从而使进风管路紧贴制冰机设置,以有效减小制冰机的结构体积。
如图9所示,在制冰风道后盖板33上对应出口风的位置设置有导风部333,导风部333呈倾斜状设置,因此能够保证气流充分进入到进风通道,缩短气流进入路径,避免气流损失。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制冰风道后盖板33包括主板体335和延伸部336,主板体335包括倾斜部3351,倾斜部3351适于与冷藏箱胆100的倾斜侧壁1111配合。延伸部336与倾斜部3351的边缘连接,并适于与冷藏箱胆100上与倾斜侧壁1111连接的平板部1112配合。
可选地,冷藏箱胆100构造有凹槽,主板体335通过弯折构造出制冰风槽331,制冰风道后盖板33整体扣合在该凹槽上,由此制冰风槽331与凹槽共同形成制冰风道5。由于制冰风道5与回风管72连通,冷藏箱胆100与回风管72连通的位置上应设置相应的回风孔。
在实际制造工艺中,回风孔所在位置需设计为倾斜的结构才能实现冲孔工艺,因此为配合冲孔工艺将凹槽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侧壁设置为倾斜侧壁1111,且由凹槽的内侧向外侧逐渐倾斜。主板体335在对应倾斜侧壁1111的位置设置与倾斜侧壁1111相配合的倾斜部3351,倾斜侧壁1111由凹槽的槽口向外平向延伸形成冷藏箱胆100的平板部1112,制冰风道后盖板33在对应平板部1112的位置设有与平板部1112相配合的延伸部336。
本申请通过设置制冰风道后盖板33的延伸部336,实现在制冰风道组件3与冷藏箱胆100密封的装配面上,制冰风道组件3与冷藏箱胆100强制采取平面密封。在倾斜侧壁1111与倾斜部3351的斜面装配的基础上,设计平板部1112与延伸部336的装配结构,使制冰风道组件3与冷藏箱胆100的密封面受力更均匀,平面配合不会存在间隙,解决了制冰风道后盖板33与冷藏箱胆100之间由于斜面配合,密封面接触不良,造成制冰风道5中的冷气外漏的问题,改善结构的同时,可以有效阻止制冰风道5的冷气外漏,使得冷藏室温度更均匀,温差更小。
其中,延伸部336与冷藏箱胆100可通过插接、卡接、螺纹紧固等连接等方式连接。在平面配合部位连接能够保证制冰风道后盖板33与冷藏箱胆100的连接结构强度以及受力均匀。
进一步地,制冰风道后盖板33还包括第一连接板337,第一连接板337的一侧边与延伸部336连接,另一侧边向制冰风道前盖板31所在方向延伸并与制冰风道前盖板31连接。制冰风道后盖板33还包括与第一连接板337相对设置第二连接板338,第二连接板338的一侧边与主板体335连接,另一侧边向制冰风道前盖板31并与制冰风道前盖板31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连接板338、主板体335、延伸部336和第一连接板337均可为整个制冰风道后盖板33通过弯折冲压一体成型,也可为各独立板体依次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延伸部336与平板部1112之间设置密封件。延伸部336与平板部1112在平面配合装配的条件下,更加有利于密封件的设置,相较于在倾斜部3351与倾斜侧壁1111之间贴设密封件的密封效果而言,通过延伸部336与平板部1112之间的平面装配,密封面能够保证良好的接触,使密封件更加容易安装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可选地,密封件可采用密封海绵、密封条等部件。
如图11、图12和图13所示,本申请提出的风道系统还包括进风管71和回风管72,进风管71和回风管72适于连通制冰风道5和制冰室12。制冰风机62驱动流经制冰蒸发器61的空气从进风管71流入制冰室12后,从回风管72回流到制冰风道5。可选地,进风管71和回风管72均适于位于冷藏箱胆100的外侧并与冷藏箱胆100的连接,以避免进风管71和回风管72对冷藏室11空间的占用,增大冷藏室11的容积。
可选地,制冰风机62的出风侧与进风管71的进风端相对,制冰蒸发器61的入风侧与回风管72的出风端相对。这样可以使制冰风道5结构紧凑,减少冷量损失,提高制冰效率。
如图16所示,进风管71包括相互卡扣连接的第一盖板711和第二盖板712,第一盖板711适于沿冷藏箱胆100的外壁面延伸并连接在冷藏箱胆100的外壁面上,第二盖板712位于第一盖板711远离冷藏箱胆100的一侧。
具体地,第一盖板711上构造有第一卡扣7111,第二盖板712构造有与卡扣向匹配的第一卡槽7121,第一盖板711通过第一卡扣7111和第一卡槽7121与第二盖板712可拆卸连接。第一盖板711和第二盖板712连接时,第一卡扣7111延伸至第一卡槽7121。可选地,第一盖板711上设有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卡扣7111,第二盖板712上构造有与第一卡扣7111一一对应匹配的第一卡槽7121。当然,第一卡扣7111也可以设置在第二盖板712上,相应的第一卡槽7121设置在第一盖板711上。
其中,第一盖板711和第二盖板712相互扣合构造出进风管71。第一盖板711设有两个风口,两个风口分别与制冰风道5和制冰室12相连通。通过仅在第一盖板711上设置风口,可简化进风管71和回风管72的结构。当然,也可在第二盖板712或同时在第一盖板711和第二盖板712上设置用于连通制冰室12和制冰风道5的两个风口。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第一盖板711和第二盖板712连接处的密封,可在第一盖板711用于与第二盖板712扣接的边缘设置第一密封筋731,或在第二盖板712用于与第一盖板711扣接的边缘设置第一密封筋731,或同时在第一盖板711用于与第二盖板712扣接的边缘和第二盖板712用于与第一盖板711扣接的边缘设置第一密封筋731。第一密封筋731可使进风管71和回风管72内形成密封腔,防止发泡过程中发泡液进入进风管71和回风管72,也可避免制冷过程中冷气外漏,减少冷量损失。
如图17所示,回风管72包括相互卡扣连接的第三盖板721和第四盖板722,第三盖板721适于沿冷藏箱胆100的外壁面延伸并连接在冷藏箱胆100的外壁面上,第四盖板722适于位于第三盖板721远离冷藏箱胆100的一侧。第三盖板721和第四盖板722的安装方式与第一盖板711和第二盖板712的安装方式相同。第三盖板721和第四盖板722中的一者设有第二卡扣7211,另一者设有第二卡槽7221。
进一步,相应的,第三盖板721上设有第二密封筋732,且第二密封筋732在第三盖板721上的设置方式与第一密封筋731在第一盖板711上的设置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冷藏箱胆100的外壁面构造有第三密封筋,冷藏箱胆100的外壁面上的第三密封筋沿第一盖板711和/或第三盖板721的边缘延伸。可根据需要设置该第三密封筋的位置。例如,密封筋可沿第一盖板711一侧的边缘或者第一盖板711整个周向边缘延伸,用以实现对第一盖板711上不同位置的密封。
其中,根据第三密封筋起筋的高度和位置,第三密封筋一方面可用于卡住第一盖板711,还可用于第一盖板711与冷藏箱胆100之间的密封,防止发泡时,发泡液进入进风管71或回风管72。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冷藏风道盖板21对应于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的位置设有多个冷藏出风口213,冷藏风道盖板21还设有冷藏回风口214。冷藏出风口213和冷藏回风口214均连通制冷设备的冷藏室,冷藏回风口214分别与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相连通,形成冷藏风循环结构。
具体地,冷藏风道盖板21上还设有冷藏回风口214,冷藏回风口214连通冷藏室11和冷藏回风道。冷藏回风口214与冷藏风道回风口1132之间形成冷藏回风道。
冷藏回风道和冷藏送风道41可通过系统换热风道相连通,系统换热风道内设有系统蒸发器和系统风机。系统风机驱动流经系统蒸发器的空气进入冷藏送风道41,然后通过多个冷藏出风口213进入冷藏室11,换热后从冷藏回风口214回流到冷藏回风道,继而回流到系统换热风道内再次与系统换热器进行换热,如此往复循环为冷藏室提供冷量。
如图10所示,冷藏箱胆100的底壁113或顶壁112设有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及分设于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两侧的两个冷藏风道回风口1132。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分别与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相连通。其中,当设有分流风道413时,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分别通过分流风道413与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相连通。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冷藏风道盖板21的两侧对应于两个冷藏风道回风口1132的位置分别设有冷藏回风口214。两个冷藏回风口214适于与两个冷藏风道回风口1132一一对应相连通形成两个冷藏回风道。即两个冷藏回风道位于冷藏送风道41的两侧。可选地,冷藏回风口214设有格栅结构。
具体地,冷藏风道盖板21包括第一板体和连接于第一板体两端的两个第二板体,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靠近侧壁111的一侧连接,使第一板体和两个第二板体形成容纳空间,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位于盖容纳空间内。冷藏风槽2121设于第一板体上,两个第二板体上均设有冷藏风道回风口1132。
冷藏箱胆100还包括与侧壁111相邻接的另外两个侧壁,冷藏风道盖板21安装于冷藏箱胆100时,两个冷藏风道回风口1132分别与该另外两个侧壁相对。形成冷藏风从上部靠中间的区域吹入冷藏室11,然后从下部两侧的区域回流,使冷藏室11内的温度分布更均匀。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可以为冰箱、冰吧、冰柜、酒柜、冷藏柜等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冷藏箱胆100、风道系统和制冷系统。冷藏箱胆100内设有冷藏室11和制冰室12,风道系统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系统,该风道系统设于冷藏箱胆100上,冷藏风道4与冷藏室11相连通,制冰风道5与制冰室12相连通。制冷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包括制冰蒸发器61和系统蒸发器(图中未示出),如图13所示,制冰蒸发器61设于制冰风道5内且用于对制冰室12制冷,系统蒸发器用于对冷藏室11制冷。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制冷设备,通过冷藏风道盖板21与侧壁111的一部分连接形成冷藏风道4,制冰风道前盖板31与侧壁111的另一部连接形成制冰风道5,使制冰风道5和冷藏风道4共用冷藏箱胆100的一个侧壁111,减少了风道对冷藏室11容积的占用。通过设置位于制冰风道5两侧的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使得制冰风道5位于冷藏箱胆100的侧壁111的中间位置,而第一冷藏风道411和第二冷藏风道412位于制冰风道5两侧的位置。使冷藏室11内的冷量分布更为均匀,还可以增大制冰风道5对应于侧壁111的面积,有利于增大位于制冰风道5内的制冰蒸发器61的有效面积,从而更合理的匹配制冰机的热负荷和制冰蒸发器61的面积,有利于提高制冰机的制冰速度,提高制冰蒸发器61的容霜能力,降低制冰蒸发器61的加热除霜频率,减小能耗,提升冰块表面质量。
其中,当制冰风道组件3不设置保温层32的情况下,可通过制冰风道5与冷藏室11进行热交换,为冷藏室11补充冷量。
可选地,制冰室12位于冷藏室11内且位于冷藏室11的上部。进风管71连接制冰风道5的上部和制冰室12的顶部,回风管72连接制冰风道5的下部和制冰室12的底部。这样可以减小制冰室12和制冰风道5之间的风道长度,以通过较短的进回路将制冰蒸发器61的冷量输送至制冰室12进行制冰,有效减少冷量在风道中的损失,提升制冰效率。并且可以使进风管将冷风从制冰室12的顶部吹入制冰室,在制冰室的顶部流向底部,然后从回风管回流到制冰风道5,有利于缩短制冰时间,提升制冰量。
进一步地,如图14和如图15所示,该制冷设备还包括冷冻箱胆200,冷冻箱胆200内设有冷冻室。风道系统还包括冷冻风道组件8和系统风机。冷冻风道组件8设于冷冻箱胆200内并与冷冻箱胆200之间形成冷冻风道。冷冻风道与冷冻室相连通,系统蒸发器和系统风机设于冷冻风道内。冷冻风道作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该制冷设备的系统换热风道。
其中,冷藏箱胆100位于冷冻箱胆200的上方,或者冷藏箱胆100位于冷冻箱胆200的下方。冷藏箱胆100靠近冷冻箱胆200的一侧设有与冷冻风道连通的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和冷藏风道回风口1132。
进一步地,冷藏箱胆100上设有支撑件300,冷藏箱胆100通过支撑件300与冷冻箱胆200连接。支撑件300内设有进风道和回风道,进风道与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连接,回风道与冷藏风道回风口1132连接。可选地,支撑件300与冷藏箱胆100和冷冻箱胆200卡扣连接。例如,冷藏箱胆100的外侧壁和冷冻箱胆200的外侧壁上设有卡扣,支撑件300上设有与卡扣配合的卡槽。
可选地,冷藏箱胆100的底壁113设有通孔,支撑件300设于该通孔处。支撑件300的进风道的出风口作为冷藏风道进风口1131,回风道的进风口作为冷藏风道回风口1132。
需要说明的是,该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依次相连,形成冷媒循环流路。蒸发器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制冰蒸发器61和系统蒸发器。其中,冷凝器通过第一节流装置与制冰蒸发器61连通,冷凝器通过第二节流装置与系统蒸发器连通。
进一步地,该制冷设备还包括箱壳,箱壳与冷藏箱胆100之间设有发泡层,风道系统的进风管71和回风管72埋设于发泡层内。发泡层对进风管71和回风管72起到保温作用,有利于减小进风管71和回风管72的体积,减小进风管71和回风管72对箱壳空间的占用。
其中,进风管71与回风管72仅与冷藏箱胆100为卡扣连接。如图16和图17所示,为了保证进风管71与回风管72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进风管71上连接有第一支柱741,回风管72上连接有第二支柱742。第一支柱741远离进风管71的一端与箱壳抵触,第二支柱742远离回风管72的一端与箱壳抵触。通过第一支柱741支撑在进风管71和箱壳之间,保证进风管71和回风管72的稳定性。通过第二支柱742支撑在回风管72和箱壳之间,保证回风管72的稳定性。通过箱壳挤压支柱的方式使进风管71和回风管72压紧冷藏箱胆100,实现进风管71与回风管72的固定和密封不需打螺钉和粘贴胶带,从而减少物料的使用,提高产品的可制造性,降低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6)

1.一种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冰风道组件,适于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藏箱胆内,包括制冰风道前盖板,所述制冰风道前盖板适于与所述冷藏箱胆的侧壁的一部分之间形成有制冰风道,所述制冰风道适于与冷藏箱胆内的制冰室相连通形成制冰风循环结构;
冷藏风道组件,适于设于所述冷藏箱胆内,包括冷藏风道盖板,所述冷藏风道盖板适于与所述侧壁的另一部分之间形成有冷藏风道,所述冷藏风道包括第一冷藏风道和第二冷藏风道,所述制冰风道位于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和所述第二冷藏风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藏箱胆的顶壁或底壁设有冷藏风道进风口,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和所述第二冷藏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冷藏风道进风口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顶壁或所述底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藏风道还包括:分流风道,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和所述第二冷藏风道分别通过所述分流风道与所述冷藏风道进风口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藏风道组件还包括:冷藏风道后盖板,所述冷藏风道后盖板设有分流风槽,所述冷藏风道盖板设有冷藏风槽,所述冷藏风道后盖板与所述冷藏风道盖板扣接以在所述分流风槽和所述冷藏风槽之间限定出所述分流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风道设有相对的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从所述冷藏风道进风口向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导风面从所述冷藏风道进风口向所述第二冷藏风道倾斜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藏风道盖板包括:盖板本体和冷藏风道保温板,所述冷藏风道保温板设于所述盖板本体朝向所述冷藏风道的一侧,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和所述第二冷藏风道形成于所述冷藏风道保温板与所述侧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风道前盖板嵌设于所述冷藏风道盖板。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风道组件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设于所述制冰风道前盖板朝向所述制冰风道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风道组件还包括:制冰风道后盖板,所述制冰风道后盖板与所述制冰风道前盖板连接,所述保温层设于所述制冰风道前盖板与所述制冰风道后盖板之间,所述制冰风道后盖板与所述侧壁之间形成所述制冰风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风道组件还包括:风机罩,所述风机罩与所述制冰风道后盖板之间形成容置腔,
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制冰风机,所述制冰风机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风管和回风管,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回风管适于连通所述制冰风道和所述制冰室,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回风管均适于位于所述冷藏箱胆的外侧并与所述冷藏箱胆的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包括:相互卡扣连接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适于沿所述冷藏箱胆的外壁面延伸并连接在所述冷藏箱胆的外壁面上,所述第二盖板位于所述第一盖板远离所述冷藏箱胆的一侧;
所述回风管包括:相互卡扣连接的第三盖板和第四盖板,所述第三盖板适于沿所述冷藏箱胆的外壁面延伸并连接在所述冷藏箱胆的外壁面上,所述第四盖板位于所述第一盖板远离所述冷藏箱胆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藏风道盖板对应于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和所述第二冷藏风道的位置设有多个冷藏出风口,所述冷藏风道盖板还设有冷藏回风口,所述冷藏出风口和所述冷藏回风口均连通制冷设备的冷藏室,所述冷藏回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和所述第二冷藏风道相连通,形成冷藏风循环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藏箱胆的底壁或顶壁设有冷藏风道进风口及分设于所述冷藏风道进风口两侧的两个冷藏风道回风口;
所述第一冷藏风道和所述第二冷藏风道与所述冷藏风道进风口相连通;所述冷藏风道盖板的两侧对应于两个所述冷藏风道回风口的位置分别设有所述冷藏回风口,两个冷藏回风口适于与两个冷藏风道回风口一一对应相连通形成两个冷藏回风道。
15.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藏箱胆,所述冷藏箱胆内设有冷藏室和制冰室;
风道系统,所述风道系统为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所述风道系统设于所述冷藏箱胆上,所述冷藏风道与所述冷藏室相连通,所述制冰风道与所述制冰室相连通;
制冷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包括制冰蒸发器和系统蒸发器,所述制冰蒸发器设于所述制冰风道内且用于对所述制冰室制冷,所述系统蒸发器用于对所述冷藏室制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室位于所述冷藏室内且位于冷藏室的上部,所述风道系统的进风管连接所述制冰风道的上部和所述制冰室的顶部,所述风道系统的回风管连接所述制冰风道的下部和所述制冰室的底部。
CN202210658372.8A 2022-06-10 2022-06-10 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和制冷设备 Pending CN1172496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8372.8A CN117249636A (zh) 2022-06-10 2022-06-10 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和制冷设备
PCT/CN2022/102112 WO2023236277A1 (zh) 2022-06-10 2022-06-29 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和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8372.8A CN117249636A (zh) 2022-06-10 2022-06-10 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和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49636A true CN117249636A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35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58372.8A Pending CN117249636A (zh) 2022-06-10 2022-06-10 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和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4963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75893B2 (en) Refrigerator
CN219346895U (zh) 冰箱及其风道部件
CN219346896U (zh) 冰箱及其风道部件
CN113915852B (zh) 冰箱
CN113915853B (zh) 冰箱
US20190041119A1 (en) Refrigerator
CN210374249U (zh) 一种冰箱
CN218846621U (zh) 风道盖板及制冷设备
WO2023088150A1 (zh) 冰箱
CN117249636A (zh) 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和制冷设备
CN217686128U (zh) 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和制冷设备
CN216347262U (zh) 冰箱
WO2023236277A1 (zh) 制冷设备的风道系统和制冷设备
CN213747437U (zh) 卧式风冷柜
KR19990020164U (ko) 직냉식 냉장고의 냉각장치
KR100341557B1 (ko) 냉장고
CN115031457B (zh) 一种制冰机及制冷设备
CN221684895U (zh) 冰箱
CN218846567U (zh) 冷柜
CN221858952U (zh) 冰箱
CN221858951U (zh) 冰箱
CN219037198U (zh) 制冷设备
CN219037238U (zh) 用于冷冻冷藏设备的制冷模块和冷冻冷藏设备
CN113915851B (zh) 冰箱
KR200306014Y1 (ko) 냉각 덕트가 구비된 냉장고 선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