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41688A -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41688A
CN117241688A CN202280032252.5A CN202280032252A CN117241688A CN 117241688 A CN117241688 A CN 117241688A CN 202280032252 A CN202280032252 A CN 202280032252A CN 117241688 A CN117241688 A CN 1172416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terminal
charging
voltage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225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青山达也
川中子拓嗣
长浜彻
藤木贵司
吉田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Tobac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Tobac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Tobacco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Tobac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7241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416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9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batterie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9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batteries thereof
    • A24F40/95Arrangement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batteries thereof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ca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50Control or monitor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50Control or monitoring
    • A24F40/57Temperature contr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60Devices with integrated user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20Devices using solid inhalable precurs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8Systems for data transfer from batteries, e.g. transfer of battery parameters to a controller, data transferred between battery controller and main controll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32Control circuits allowing low power mode operation, e.g. in standby m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能够实现高功能化并且实现小型化、低成本化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吸引器(100)具备:电源(BAT);加热器连接器(Cn),被连接加热器(HTR),该加热器(HTR)消耗从电源(BAT)被供给的电力并对杆(500)进行加热;插座(RCP),能够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充电IC(2),包括与加热器连接器(Cn)连接的输入端子(VBUS)和与电源(BAT)连接的充电端子(bat),且构成为将输入到输入端子(VBUS)的电力进行转换并从充电端子(bat)输出;以及LED(L1~L8),一端与输入端子(VBUS)并联连接,充电IC(2)被构成为能够将从电源(BAT)向充电端子(bat)输入的电力经由输入端子(VBUS)供给LED(L1~L8)。

Description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的模块:具备适合与电子吸烟装置部分连接的第一结合元件、适合与便携式电子设备连接的第二结合元件、以及适合向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子吸烟装置部分供给电力的电源元件,将从便携式电子设备经由第二结合元件接收到的能量向电源元件供给。
在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具有微USB充电接口的电子香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84920号
专利文献2: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9430946号
专利文献3:中国实用新型第210143837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可吸引添加有香味的气溶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伴随着高功能化,除了加热器以外,还搭载有各种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U/I(User Interface:用户接口)等附件。对于它们,如果不分别供给适当的电源电压(动作电压),则有可能进行非意图的动作或发生故障。如果想要转换电源的输出电压而生成该适当的电源电压(动作电压),则需要为此的电子元器件,妨碍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高功能化的同时实现小型化、低成本化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一方面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具备:电源;加热器连接器,被连接加热器,所述加热器消耗从所述电源被供给的电力来加热气溶胶源;连接器,能够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充电IC,包括向所述连接器连接的输入端子、和向所述电源连接的充电端子,所述充电IC构成为对输入到所述输入端子的电力进行转换并从所述充电端子输出;以及第一负载,一端与所述输入端子并联连接,所述充电IC被构成为能够将从所述电源向所述充电端子输入的电力经由所述输入端子供给所述第一负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高功能化的同时能够实现小型化、低成本化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非燃烧式吸引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安装了杆的状态的非燃烧式吸引器的立体图。
图3是非燃烧式吸引器的其他立体图。
图4是非燃烧式吸引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非燃烧式吸引器的内部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内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取下电源以及底座的内部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取下电源以及底座的内部单元的其他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吸引器的动作模式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内部单元的电路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内部单元的电路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2是示出内部单元的电路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休眠模式下的电路的动作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激活模式下的电路的动作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加热初始设定模式下的电路的动作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加热模式下的加热器加热时的电路的动作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加热模式下的加热器的温度检测时的电路的动作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充电模式下的电路的动作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MCU的复位(重新启动)时的电路的动作的图。
图20是表示充电IC的内部的概略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吸引系统进行说明。该吸引系统具备:作为本发明的电源单元的一实施方式的非燃烧式吸引器100(以下,简称为“吸引器100”)、和由吸引器100加热的杆500。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吸引器100不能装拆地容纳加热部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然而,也可以相对于吸引器100装拆自如地构成加热部。例如,也可以将杆500和加热部一体化后的构件构成为相对于吸引器100装拆自如的构件。即,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也可以是不包括加热部作为构成要素的结构。另外,不能装拆是指在所设想的用途的范围内不能进行拆卸的形态。或者,也可以是内置于杆500的基座与设置于吸引器100的感应加热用线圈协动地构成加热部。
图1是示出吸引器100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安装了杆500的状态的吸引器100的立体图。图3是吸引器100的其他立体图。图4是吸引器100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使用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的三维空间的正交坐标系进行说明。图中,将前方表示为Fr,将后方表示为Rr,将右侧表示为R,将左侧表示为L,将上方表示为U,将下方表示为D。
吸引器100被构成为通过加热作为香味成分生成基材的一例的细长的大致圆柱状的杆500(参照图2)来生成含有香味的气溶胶,该香味成分生成基材具有包含气溶胶源以及香味源的填充物等。
<香味成分生成基材(杆)>
杆500包括填充物,该填充物含有以规定温度被加热而生成气溶胶的气溶胶源。
气溶胶源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用途选择来自各种天然物的提取物质以及/或者它们的构成成分。气溶胶源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例如甘油、丙二醇那样的多元醇、水等液体。气溶胶源也可以包含通过加热而释放香味成分的香烟原料或来源于香烟原料的提取物等香味源。附加香味成分的气体不限定于气溶胶,例如也可以生成不可见的蒸气。
杆500的填充物可以含有烟丝作为香味源。烟丝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叶片、中梗等公知的材料。填充物也可以包含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香料。该香料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从赋予良好的口味的观点出发,优选为薄荷醇。香味源可以包含烟草以外的植物(例如,薄荷、中药或香草等)。根据用途,杆500也可以不包含香味源。
<非燃烧式吸引器的整体结构>
接着,参照图1~图4对吸引器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吸引器100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10,该壳体110具备前表面、后表面,左表面、右表面、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壳体110具备:有底筒状的壳体主体112,一体地形成有前表面、后表面、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右表面;外部面板115以及内部面板118,封闭壳体主体112的开口部114(参照图4)并构成左表面;以及滑块119。
内部面板118通过螺栓120固定于壳体主体112。外部面板115通过磁铁124以覆盖内部面板118的外表面的方式固定于壳体主体112,该磁铁124保持于被容纳于壳体主体112的后述的底座150(参照图5)。外部面板115由磁铁124固定,由此用户能够根据喜好更换外部面板115。
在内部面板118设置形成为供磁铁124贯通的两个贯通孔126。在内部面板118上,在上下配置的两个贯通孔126之间还设置纵向长的长孔127以及圆形的圆孔128。该长孔127用于使从内置于壳体主体112的八个LED(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1~L8射出的光透过。内置于壳体主体112的按钮式的操作开关OPS贯通圆孔128。由此,用户能够经由外部面板115的LED窗116检测从八个LED L1~L8射出的光。此外,用户能够经由外部面板115的按压部117按下操作开关OPS。
如图2所示,在壳体主体112的上表面设置能够供杆500插入的开口132。滑块119以能够在关闭开口132的位置(参照图1)和敞开开口132的位置(参照图2)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与壳体主体112结合。
操作开关OPS用于进行吸引器100的各种操作。例如,如图2所示,用户在将杆500插入并安装到开口132中的状态下,经由按压部117对操作开关OPS进行操作。由此,通过加热部170(参照图5)不燃烧地加热杆500。如果杆500被加热,则从杆500中包含的气溶胶源生成气溶胶,杆500中包含的香味源的香味附加于该气溶胶。用户通过衔住从开口132突出的杆500的吸口502进行吸引,能够吸引含有香味的气溶胶。
如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112的下表面设置充电端子134,该充电端子134用于与插座或移动电池等外部电源电连接而接受电力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充电端子134设为USB(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Type-C形状的插口,但不限定于此。以下,将充电端子134也记载为插口RCP。
另外,充电端子134例如也可以被构成为具备受电线圈,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接受从外部电源输送的电力。该情况下的电力传输(无线电力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的方式既可以是电磁感应型,也可以是磁共振型,还可以是组合了电磁感应型和磁共振型的方式。作为另一个例子,也可以是充电端子134能够供各种USB端子等连接,并具有上述的受电线圈。
图1~图4所示的吸引器100的结构只不过是一例。吸引器100能够以以下那样的各种方式构成:通过保持杆500并施加例如加热等作用,从杆500生成赋予了香味成分的气体,用户能够吸引所生成的气体。
<非燃烧式吸引器的内部结构>
参照图5~图8对吸引器100的内部单元140进行说明。
图5是吸引器100的内部单元140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内部单元140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取下电源BAT以及底座150的内部单元140的立体图。图8是取下电源BAT以及底座150的内部单元140的其他立体图。
容纳于壳体110的内部空间的内部单元140具备底座150、电源BAT、电路部160、加热部170、通知部180和各种传感器。
底座150具备:板状的底座主体151,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壳体110的内部空间的大致中央,在上下方向且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板状的前后分割壁15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壳体110的内部空间的大致中央,在上下方向且左右方向上延伸;板状的上下分割壁153,在上下方向上从前后分割壁152的大致中央向前方延伸;板状的底座上壁154,从前后分割壁152以及底座主体151的上缘部向后方延伸;以及板状的底座下壁155,从前后分割壁152以及底座主体151的下缘部向后方延伸。底座主体151的左表面被前述的壳体110的内部面板118以及外部面板115覆盖。
壳体110的内部空间通过底座150在前方上部隔开形成加热部容纳区域142,在前方下部隔开形成基板容纳区域144,在后方遍及上下方向隔开形成电源容纳空间146。
容纳于加热部容纳区域142的加热部170由多个筒状的构件构成,通过将它们配置为同心圆状,作为整体形成筒状体。加热部170具有能够在其内部收纳杆500的一部分的杆容纳部172和从外周或中心加热杆500的加热器HTR(参照图10~图19)。优选杆容纳部172由隔热材料构成,或者通过在杆容纳部172的内部设置隔热材料,杆容纳部172的表面与加热器HTR被隔热。加热器HTR只要是能够加热杆500的元件即可。加热器HTR例如是发热元件。作为发热元件可以举出发热电阻体、陶瓷加热器以及感应加热式的加热器等。作为加热器HTR,例如优选使用具有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的PTC(正温度系数(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特性的加热器HTR。代替于此,也可以使用具有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的NTC(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特性的加热器HTR。加热部170具有划定向杆500供给的空气的流路的功能以及加热杆500的功能。在壳体110形成用于使空气流入的通气口(未图示),被构成为空气能够流入加热部170。
容纳于电源容纳空间146的电源BAT是能够充电的二次电池、双电层电容器等,优选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源BAT的电解质也可以由凝胶状的电解质、电解液、固体电解质、离子液体中的一种或它们的组合构成。
通知部180通知表示电源BAT的充电状态的SOC(充电状态(State Of Charge))、吸引时的预热时间、能够吸引的期间等各种信息。本实施方式的通知部180包括八个LED L1~L8和振动电动机M。通知部180既可以由LED L1~L8那样的发光元件构成,也可以由振动电动机M那样的振动元件构成,还可以由声音输出元件构成。通知部180也可以是发光元件、振动元件以及声音输出元件中的两个以上的元件的组合。
各种传感器包括:检测用户的抽吸动作(吸引动作)的吸气传感器、检测电源BAT的温度的电源温度传感器、检测加热器HTR的温度的加热器温度传感器、检测壳体110的温度的壳体温度传感器、检测滑块119的位置的盖位置传感器、以及检测外部面板115的装拆的面板检测传感器等。
吸气传感器例如以配置在开口132附近的热敏电阻T2为主体而构成。电源温度传感器例如以配置在电源BAT附近的热敏电阻T1为主体而构成。加热器温度传感器例如以配置在加热器HTR附近的热敏电阻T3为主体而构成。如上所述,杆容纳部172优选与加热器HTR隔热。在该情况下,热敏电阻T3优选在杆容纳部172的内部与加热器HTR接触或接近。在加热器HTR具有PTC特性或NTC特性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加热器HTR本身用于加热器温度传感器。壳体温度传感器例如以配置在壳体110的左表面附近的热敏电阻T4为主体而构成。盖位置传感器以包括配置在滑块119附近的霍尔元件的霍尔IC14为主体而构成。面板检测传感器以包括配置在内部面板118的内侧面附近的霍尔元件的霍尔IC13为主体而构成。
电路部160具备四个电路基板、多个IC(集成电路(Integrate Circuit))、多个元件。四个电路基板具备:MCU搭载基板161,主要配置后述的MCU(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1以及充电IC2;插口搭载基板162,主要配置充电端子134;LED搭载基板163,配置操作开关OPS、LED L1~L8以及后述的通信IC15;以及霍尔IC搭载基板164,配置包括构成盖位置传感器的霍尔元件的后述的霍尔IC14。
MCU搭载基板161以及插口搭载基板162在基板容纳区域144中相互平行配置。具体地进行说明,MCU搭载基板161以及插口搭载基板162各自的元件配置面沿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配置,MCU搭载基板161配置在比插口搭载基板162靠向前方的位置。在MCU搭载基板161以及插口搭载基板162分别设置开口部。MCU搭载基板161以及插口搭载基板162在使圆筒状的间隔件173介于这些开口部的周缘部彼此之间的状态下,利用螺栓136紧固于前后分割壁152的基板固定部156。即,间隔件173固定壳体110的内部的MCU搭载基板161以及插口搭载基板162的位置,并且机械地连接MCU搭载基板161和插口搭载基板162。由此,能够抑制MCU搭载基板161与插口搭载基板162接触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短路电流。
为了方便,如果将MCU搭载基板161以及插口搭载基板162的朝向前方的面设为各自的主面161a、162a,将主面161a、162a的相反面设为各自的副面161b、162b,则MCU搭载基板161的副面161b与插口搭载基板162的主面162a隔着规定的间隙相对。MCU搭载基板161的主面161a与壳体110的前表面相对,插口搭载基板162的副面162b与底座150的前后分割壁152相对。关于搭载于MCU搭载基板161以及插口搭载基板162的元件以及IC在后面叙述。
LED搭载基板163配置在底座主体151的左侧面且上下配置的两个磁铁124之间。LED搭载基板163的元件配置面沿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配置。换言之,MCU搭载基板161以及插口搭载基板162各自的元件配置面与LED搭载基板163的元件配置面正交。这样,MCU搭载基板161以及插口搭载基板162各自的元件配置面与LED搭载基板163的元件配置面不限于正交,优选交叉(非平行)。另外,与LED L1~L8一起构成通知部180的振动电动机M固定于底座下壁155的下表面并与MCU搭载基板161电连接。
霍尔IC搭载基板164配置在底座上壁154的上表面。
<吸引器的动作模式>
图9是用于说明吸引器100的动作模式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吸引器100的动作模式中包括充电模式、休眠模式、激活模式、加热初始设定模式、加热模式以及加热结束模式。
休眠模式是主要停止向加热器HTR的加热控制所需的电子部件的电力供给而实现省电化的模式。
激活模式是除了加热器HTR的加热控制之外的大部分功能成为有效的模式。吸引器100在以休眠模式动作的状态下,如果滑块119被打开,则将动作模式切换为激活模式。吸引器100在以激活模式动作的状态下,如果滑块119被关闭或操作开关OPS的无操作时间达到规定时间,则将动作模式切换为休眠模式。
加热初始设定模式是进行用于开始加热器HTR的加热控制的控制参数等的初始设定的模式。吸引器100在以激活模式动作的状态下,如果检测到操作开关OPS的操作,则将动作模式切换为加热初始设定模式,如果初始设定结束,则将动作模式切换为加热模式。
加热模式是执行加热器HTR的加热控制(用于气溶胶生成的加热控制和用于温度检测的加热控制)的模式。如果动作模式被切换为加热模式,则吸引器100开始加热器HTR的加热控制。
加热结束模式是执行加热器HTR的加热控制的结束处理(加热历史记录的存储处理等)的模式。吸引器100在以加热模式动作的状态下,如果向加热器HTR的通电时间或用户的吸引次数达到上限、或滑块119被关闭,则将动作模式切换为加热结束模式,如果结束处理结束,则将动作模式切换为激活模式。吸引器100在以加热模式动作的状态下,如果进行USB连接,则将动作模式切换为加热结束模式,如果结束处理结束,则将动作模式切换为充电模式。如图9所示,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将动作模式切换为充电模式之前,将动作模式切换为激活模式。换言之,吸引器100也可以在以加热模式动作的状态下,如果进行USB连接,则以加热结束模式、激活模式、充电模式的顺序切换动作模式。
充电模式是通过从与插口RCP连接的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来进行电源BAT的充电的模式。吸引器100在以休眠模式或激活模式动作的状态下,如果外部电源与插口RCP连接(USB连接),则将动作模式切换为充电模式。吸引器100在以充电模式动作的状态下,如果电源BAT的充电完成或解除了插口RCP与外部电源的连接,则将动作模式切换为休眠模式。
<内部单元的电路的概略>
图10、图11以及图12是示出内部单元140的电路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1除了在图10所示的电路中追加了搭载于MCU搭载基板161的范围161A(由粗虚线包围的范围)和搭载于LED搭载基板163的范围163A(由粗实线包围的范围)这一点之外与图10相同。图12除了在图10所示的电路中追加了搭载于插口搭载基板162的范围162A和搭载于霍尔IC搭载基板164的范围164A这一点之外与图10相同。
在图10中由粗实线表示的布线是与成为内部单元140的基准电位(接地电位)同电位的布线(设置于内部单元140的接地的布线),以下将该布线记载为地线。在图10中,以矩形表示将多个电路元件芯片化的电子部件,在该矩形的内侧记载各种端子的符号。搭载于芯片的电源端子VCC以及电源端子VDD分别表示高电位侧的电源端子。搭载于芯片的电源端子VSS以及接地端子GND分别表示低电位侧(基准电位侧)的电源端子。芯片化的电子部件的高电位侧的电源端子的电位与低电位侧的电源端子的电位的差值成为电源电压。芯片化的电子部件使用该电源电压来执行各种功能。
如图11所示,在MCU搭载基板161(范围161A)上,作为主要电子部件,设置:总体控制吸引器100的整体的MCU1、进行电源BAT的充电控制的充电IC2、组合电容器、电阻器以及晶体管等而构成的负载开关(以下,称为LSW)3、4、5、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6、开关驱动器7、升降压DC/DC转换器8(在图中记载为升降压DC/DC8)、运算放大器OP2、运算放大器OP3、触发器(以下,称为FF)16、17、与构成吸气传感器的热敏电阻T2电连接的连接器Cn(t2)(在图中记载与该连接器连接的热敏电阻T2)、与构成加热器温度传感器的热敏电阻T3电连接的连接器Cn(t3)(在图中记载与该连接器连接的热敏电阻T3)、与构成壳体温度传感器的热敏电阻T4电连接的连接器Cn(t4)(在图中记载与该连接器连接的热敏电阻T4)、USB连接检测用的分压电路Pc。
充电IC2、LSW3、LSW4、LSW5、开关驱动器7、升降压DC/DC转换器8、FF16以及FF17各自的接地端子GND与地线连接。ROM6的电源端子VSS与地线连接。运算放大器OP2以及运算放大器OP3各自的负电源端子与地线连接。
如图11所示,在LED搭载基板163(范围163A)上,作为主要电子部件,设置:包括构成面板检测传感器的霍尔元件的霍尔IC13、LED L1~L8、操作开关OPS、通信IC15。通信IC15是用于进行与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通信的通信模块。霍尔IC13的电源端子VSS以及通信IC15的接地端子GND的每一个与地线连接。通信IC15和MCU1被构成为能够通过通信线LN进行通信。操作开关OPS的一端与地线连接,操作开关OPS的另一端与MCU1的端子P4连接。
如图12所示,在插口搭载基板162(范围162A)上,作为主要电子部件,设置:与电源BAT电连接的电源连接器(在图中记载与该电源连接器连接的电源BAT)、与构成电源温度传感器的热敏电阻T1电连接的连接器(在图中记载与该连接器连接的热敏电阻T1)、升压DC/DC转换器9(在图中记载为升压DC/DC9)、保护IC10、过电压保护IC11、余量计IC12、插口RCP、由MOSFET构成的开关S3~开关S6、运算放大器OP1、与加热器HTR电连接的一对(正极侧和负极侧)加热器连接器Cn。
插口RCP的两个接地端子GND、升压DC/DC转换器9的接地端子GND、保护IC10的电源端子VSS、余量计IC12的电源端子VSS、过电压保护IC11的接地端子GND、运算放大器OP1的负电源端子分别与地线连接。
如图12所示,在霍尔IC搭载基板164(范围164A)上设置包括构成盖位置传感器的霍尔元件的霍尔IC14。霍尔IC14的电源端子VSS与地线连接。霍尔IC14的输出端子OUT与MCU1的端子P8连接。MCU1根据输入到端子P8的信号来检测滑块119的开闭。
如图11所示,与振动电动机M电连接的连接器设置于MCU搭载基板161。
<内部单元的电路的详细情况>
以下,参照图10对各电子部件的连接关系等进行说明。
插口RCP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子VBUS分别经由熔丝Fs与过电压保护IC11的输入端子IN连接。如果USB插头与插口RCP连接、且包括该USB插头的USB电缆与外部电源连接,则向插口RCP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子VBUS供给USB电压VUSB
在过电压保护IC11的输入端子IN上连接由两个电阻器的串联电路构成的分压电路Pa的一端。分压电路Pa的另一端与地线连接。构成分压电路Pa的两个电阻器的连接点与过电压保护IC11的电压检测端子OVLo连接。过电压保护IC11在输入到电压检测端子OVLo的电压小于阈值的状态下,从输出端子OUT输出被输入到输入端子IN的电压。在输入到电压检测端子OVLo的电压成为阈值以上(过电压)的情况下,过电压保护IC11通过停止来自输出端子OUT的电压输出(切断LSW3与插口RCP的电连接),实现比过电压保护IC11靠向下游的电子部件的保护。过电压保护IC11的输出端子OUT与LSW3的输入端子VIN和与MCU1连接的分压电路Pc(两个电阻器的串联电路)的一端连接。分压电路Pc的另一端与地线连接。构成分压电路Pc的两个电阻器的连接点与MCU1的端子P17连接。
在LSW3的输入端子VIN上连接由两个电阻器的串联电路构成的分压电路Pf的一端。分压电路Pf的另一端与地线连接。构成分压电路Pf的两个电阻器的连接点与LSW3的控制端子ON连接。在LSW3的控制端子ON上连接双极晶体管S2的集电极端子。双极晶体管S2的发射极端子与地线连接。双极晶体管S2的基极端子与MCU1的端子P19连接。如果输入到控制端子ON的信号成为高电平,则LSW3从输出端子VOUT输出输入到输入端子VIN的电压。LSW3的输出端子VOUT与充电IC2的输入端子VBUS连接。MCU1在未进行USB连接的期间,使双极晶体管S2导通。由此,LSW3的控制端子ON经由双极晶体管S2与地线连接,因此向LSW3的控制端子ON输入低电平的信号。
如果进行USB连接,则与LSW3连接的双极晶体管S2通过MCU1被截止。通过双极晶体管S2截止,由分压电路Pf分压的USB电压VUSB被输入到LSW3的控制端子ON。因此,如果进行USB连接且双极晶体管S2截止,则向LSW3的控制端子ON输入高电平的信号。由此,LSW3从输出端子VOUT输出从USB电缆供给的USB电压VUSB。另外,即使在双极晶体管S2未截止的状态下进行USB连接,LSW3的控制端子ON也经由双极晶S2与地线连接。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只要MCU1不使双极晶体管S2截止,就继续向LSW3的控制端子ON输入低电平的信号。
电源BAT的正极端子与保护IC10的电源端子VDD、升压DC/DC转换器9的输入端子VIN、充电IC2的充电端子bat连接。因此,电源BAT的电源电压VBAT被供给到保护IC10、充电IC2、升压DC/DC转换器9。在电源BAT的负极端子上依次串联连接电阻器Ra、由MOSFET构成的开关Sa、由MOSFET构成的开关Sb、电阻器Rb。在电阻器Ra和开关Sa的连接点连接保护IC10的电流检测端子CS。开关Sa和开关Sb各自的控制端子与保护IC10连接。电阻器Rb的两端与余量计IC12连接。
保护IC10根据输入到电流检测端子CS的电压,取得在电源BAT的充放电时流过电阻器Ra的电流值,在该电流值变得过大的情况下(过电流),进行开关Sa和开关Sb的开闭控制,使电源BAT的充电或放电停止,由此实现电源BAT的保护。更具体而言,在电源BAT的充电时取得了过大的电流值的情况下,保护IC10通过使开关Sb断开,使电源BAT的充电停止。在电源BAT的放电时取得了过大的电流值的情况下,保护IC10通过使开关Sa断开,使电源BAT的放电停止。此外,保护IC10根据输入到电源端子VDD的电压,在电源BAT的电压值变为异常的情况(过充电或过电压的情况)下,进行开关Sa和开关Sb的开闭控制,使电源BAT的充电或放电停止,由此实现电源BAT的保护。更具体而言,在检测到电源BAT的过充电的情况下,保护IC10通过使开关Sb断开,使电源BAT的充电停止。在检测到电源BAT的过放电的情况下,保护IC10通过使开关Sa断开,使电源BAT的放电停止。
在与配置在电源BAT附近的热敏电阻T1连接的连接器上连接电阻器Rt1。电阻器Rt1和热敏电阻T1的串联电路与地线和余量计IC12的调节器端子TREG连接。热敏电阻T1和电阻器Rt1的连接点与余量计IC12的热敏电阻端子THM连接。热敏电阻T1既可以是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大的PTC(正温度系数(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热敏电阻,也可以是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的NTC(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Coefficient))热敏电阻。
余量计IC12检测流过电阻器Rb的电流,并基于检测出的电流值,导出电源BAT的剩余容量、表示充电状态的SOC(充电状态(State Of Charge))以及表示健全状态的SOH(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等电池信息。余量计IC12从与调节器端子TREG连接的内置调节器向热敏电阻T1和电阻器Rt1的分压电路供给电压。余量计IC12从热敏电阻端子THM取得由该分压电路分压的电压,并基于该电压取得与电源BAT的温度相关的温度信息。余量计IC12通过用于进行串行通信的通信线LN与MCU1连接,被构成为能够与MCU1进行通信。余量计IC12根据来自MCU1的请求,将所导出的电池信息、所取得的电源BAT的温度信息发送到MCU1。另外,为了进行串行通信,需要数据发送用的数据线、同步用的时钟线等多个信号线。需要注意的是,在图10-图19中,为了简化,仅图示了一条信号线。
余量计IC12具备通知端子12a。通知端子12a与MCU1的端子P6和后述的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如果检测到电源BAT的温度变得过高等异常,则余量计IC12通过从通知端子12a输出低电平的信号,将该异常发生通知给 ̄MCU1。该低电平的信号经由二极管D2也被输入到FF17的CLR(-)端子。
在升压DC/DC转换器9的开关端子SW上连接电抗器Lc的一端。该电抗器Lc的另一端与升压DC/DC转换器9的输入端子VIN连接。升压DC/DC转换器9通过进行与开关端子SW连接的内置晶体管的导通截止控制,使输入的电压升压并从输出端子VOUT输出。另外,升压DC/DC转换器9的输入端子VIN构成升压DC/DC转换器9的高电位侧的电源端子。升压DC/DC在输入到使能端子EN的信号为高电平的情况下进行升压动作。在USB连接的状态下,输入到升压DC/DC转换器9的使能端子EN的信号也可以通过MCU1被控制为低电平。或者,在USB连接的状态下,也可以通过MCU1不控制输入到升压DC/DC转换器9的使能端子EN的信号,使使能端子EN的电位不确定。
在升压DC/DC转换器9的输出端子VOUT上连接由P沟道型MOSFET构成的开关S4的源极端子。开关S4的栅极端子与MCU1的端子P15连接。在开关S4的漏极端子上连接电阻器Rs的一端。电阻器Rs的另一端与连接于加热器HTR的一端的正极侧的加热器连接器Cn连接。在开关S4和电阻器Rs的连接点连接由两个电阻器构成的分压电路Pb。构成分压电路Pb的两个电阻器的连接点与MCU1的端子P18连接。开关S4和电阻器Rs的连接点还与运算放大器OP1的正电源端子连接。
在升压DC/DC转换器9的输出端子VOUT和开关S4的源极端子的连接线上连接由P沟道型MOSFET构成的开关S3的源极端子。开关S3的栅极端子与MCU1的端子P16连接。开关S3的漏极端子与电阻器Rs和正极侧的加热器连接器Cn的连接线连接。这样,在升压DC/DC转换器9的输出端子VOUT与加热器连接器Cn的正极侧之间并联连接包括开关S3的电路和包括开关S4以及电阻器Rs的电路。包括开关S3的电路不具有电阻器,因此是电阻比包括开关S4以及电阻器Rs的电路低的电路。
运算放大器OP1的同相输入端子与电阻器Rs和正极侧的加热器连接器Cn的连接线连接。运算放大器OP1的反相输入端子与连接于加热器HTR的另一端的负极侧的加热器连接器Cn和由N沟道型MOSFET构成的开关S6的漏极端子连接。开关S6的源极端子与地线连接。开关S6的栅极端子与MCU1的端子P14、二极管D4的阳极、升压DC/DC转换器9的使能端子EN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与FF17的Q端子连接。在运算放大器OP1的输出端子上连接电阻器R4的一端。电阻器R4的另一端与MCU1的端子P9和由N沟道型MOSFET构成的开关S5的漏极端子连接。开关S5的源极端子与地线连接。开关S5的栅极端子与电阻器Rs和正极侧的加热器连接器Cn的连接线连接。
充电IC2的输入端子VBUS与LED L1~L8各自的阳极连接。LED L1~L8各自的阴极经由用于电流限制的电阻器与MCU1的控制端子PD1~PD8连接。即,在输入端子VBUS上并联连接LED L1~L8。LED L1~L8被构成为能够通过从与插口RCP连接的USB电缆供给的USB电压VUSB和从电源BAT经由充电IC2供给的电压的每一个而动作。在MCU1中内置与控制端子PD1~控制端子PD8的每一个和接地端子GND连接的晶体管(开关元件)。MCU1通过使与控制端子PD1连接的晶体管导通来对LED L1通电而使其点亮,通过使与控制端子PD1连接的晶体管截止而使LED L1熄灭。通过高速切换与控制端子PD1连接的晶体管的导通和截止,能够动态地控制LED L1的亮度、发光模式。LED L2~L8也同样地由MCU1进行点亮控制。
充电IC2具备基于输入到输入端子VBUS的USB电压VUSB对电源BAT进行充电的充电功能。充电IC2从未图示的端子、布线取得电源BAT的充电电流、充电电压,并基于它们进行电源BAT的充电控制(从充电端子bat向电源BAT的电力供给控制)。此外,充电IC2也可以通过利用了通信线LN的串行通信,从MCU1取得从余量计IC12发送到MCU1的电源BAT的温度信息,并用于充电控制。
充电IC2还具备VBAT功率路径功能和OTG功能。VBAT功率路径功能是如下功能:从输出端子SYS输出与输入到充电端子bat的电源电压VBAT大致一致的系统电源电压Vcc0。OTG功能是如下功能:从输入端子VBUS输出使输入到充电端子bat的电源电压VBAT升压而得到的系统电源电压Vcc4。充电IC2的OTG功能的开启关闭通过利用了通信线LN的串行通信,由MCU1控制。另外,在OTG功能中,也可以从输入端子VBUS直接输出输入到充电端子bat的电源电压VBAT。在该情况下,电源电压VBAT与系统电源电压Vcc4大致一致。
充电IC2的输出端子SYS与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输入端子VIN连接。在充电IC2的开关端子SW上连接电抗器La的一端。电抗器La的另一端与充电IC2的输出端子SYS连接。充电IC2的充电使能端子CE( ̄)经由电阻器与MCU1的端子P22连接。进而,在充电IC2的充电使能端子CE( ̄)上连接双极晶体管S1的集电极端子。双极晶体管S1的发射极端子与后述的LSW4的输出端子VOUT连接。双极晶体管S1的基极端子与FF17的Q端子连接。进而,在充电IC2的充电使能端子CE( ̄)上连接电阻器Rc的一端。电阻器Rc的另一端与LSW4的输出端子VOUT连接。
在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输入端子VIN和使能端子EN上连接电阻器。通过从充电IC2的输出端子SYS向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输入端子VIN输入系统电源电压Vcc0,输入到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使能端子EN的信号成为高电平,升降压DC/DC转换器8开始升压动作或降压动作。升降压DC/DC转换器8通过与电抗器Lb连接的内置晶体管的开关控制,使输入到输入端子VIN的系统电源电压Vcc0升压或降压,生成系统电源电压Vcc1,并从输出端子VOUT输出。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输出端子VOUT与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反馈端子FB、LSW4的输入端子VIN、开关驱动器7的输入端子VIN、FF16的电源端子VCC以及D端子连接。将供给从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输出端子VOUT输出的系统电源电压Vcc1的布线记载为电源线PL1。
如果输入到控制端子ON的信号成为高电平,则LSW4从输出端子VOUT输出输入到输入端子VIN的系统电源电压Vcc1。LSW4的控制端子ON和电源线PL1经由电阻器连接。因此,通过向电源线PL1供给系统电源电压Vcc1,向LSW4的控制端子ON输入高电平的信号。如果忽略布线电阻等,则LSW4输出的电压与系统电源电压Vcc1相同,但为了与系统电源电压Vcc1区别,以下将从LSW4的输出端子VOUT输出的电压记载为系统电源电压Vcc2。
LSW4的输出端子VOUT与MCU1的电源端子VDD、LSW5的输入端子VIN、余量计IC12的电源端子VDD、ROM6的电源端子VCC、双极晶体管S1的发射极端子、电阻器Rc、FF17的电源端子VCC连接。将供给从LSW4的输出端子VOUT输出的系统电源电压Vcc2的布线记载为电源线PL2。
如果输入到控制端子ON的信号成为高电平,则LSW5从输出端子VOUT输出输入到输入端子VIN的系统电源电压Vcc2。LSW5的控制端子ON与MCU1的端子P23连接。如果忽略布线电阻等,则LSW5输出的电压与系统电源电压Vcc2相同,但为了与系统电源电压Vcc2区别,以下将从LSW5的输出端子VOUT输出的电压记载为系统电源电压Vcc3。将供给从LSW5的输出端子VOUT输出的系统电源电压Vcc3的布线记载为电源线PL3。
在电源线PL3上连接热敏电阻T2和电阻器Rt2的串联电路,电阻器Rt2与地线连接。热敏电阻T2和电阻器Rt2构成分压电路,它们的连接点与MCU1的端子P21连接。MCU1基于输入到端子P21的电压来检测热敏电阻T2的温度变动(电阻值变动),并基于该温度变动量来判断有无抽吸动作。
在电源线PL3上连接热敏电阻T3和电阻器Rt3的串联电路,电阻器Rt3与地线连接。热敏电阻T3和电阻器Rt3构成分压电路,它们的连接点与MCU1的端子P13和运算放大器OP2的反相输入端子连接。MCU1基于输入到端子P13的电压来检测热敏电阻T3的温度(相当于加热器HTR的温度)。
在电源线PL3上连接热敏电阻T4和电阻器Rt4的串联电路,电阻器Rt4与地线连接。热敏电阻T4和电阻器Rt4构成分压电路,它们的连接点与MCU1的端子P12和运算放大器OP3的反相输入端子连接。MCU1基于输入到端子P12的电压来检测热敏电阻T4的温度(相当于壳体110的温度)。
在电源线PL2上连接由MOSFET构成的开关S7的源极端子。开关S7的栅极端子与MCU1的端子P20连接。开关S7的漏极端子与连接振动电动机M的一对连接器的一者连接。该一对连接器的另一者与地线连接。MCU1通过操作端子P20的电位来控制开关S7的开闭,能够使振动电动机M以特定的模式振动。也可以使用专用的驱动器IC来代替开关S7。
在电源线PL2上连接运算放大器OP2的正电源端子和与运算放大器OP2的同相输入端子连接的分压电路Pd(两个电阻器的串联电路)。构成分压电路Pd的两个电阻器的连接点与运算放大器OP2的同相输入端子连接。运算放大器OP2输出与加热器HTR的温度对应的信号(与热敏电阻T3的电阻值对应的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热敏电阻T3使用具有NTC特性的热敏电阻,因此加热器HTR的温度(热敏电阻T3的温度)越高,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电压越低。这是因为,运算放大器OP2的负电源端子与地线连接,如果输入到运算放大器OP2的反相输入端子的电压值(基于热敏电阻T3和电阻器Rt3的分压值)比输入到运算放大器OP2的同相输入端子的电压值(基于分压电路Pd的分压值)高,则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电压的值与接地电位的值大致相等。即,如果加热器HTR的温度(热敏电阻T3的温度)成为高温,则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电压成为低电平。
另外,在作为热敏电阻T3使用具有PTC特性的热敏电阻的情况下,只要在运算放大器OP2的同相输入端子上连接热敏电阻T3以及电阻器Rt3的分压电路的输出,在运算放大器OP2的反相输入端子上连接分压电路Pd的输出即可。
在电源线PL2上连接运算放大器OP3的正电源端子和与运算放大器OP3的同相输入端子连接的分压电路Pe(两个电阻器的串联电路)。构成分压电路Pe的两个电阻器的连接点与运算放大器OP3的同相输入端子连接。运算放大器OP3输出与壳体110的温度对应的信号(与热敏电阻T4的电阻值对应的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热敏电阻T4使用具有NTC特性的热敏电阻,因此壳体110的温度越高,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电压越低。这是因为,运算放大器OP3的负电源端子与地线连接,如果输入到运算放大器OP3的反相输入端子的电压值(基于热敏电阻T4和电阻器Rt4的分压值)比输入到运算放大器OP3的同相输入端子的电压值(基于分压电路Pe的分压值)高,则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电压的值与接地电位的值大致相等。即,如果热敏电阻T4的温度成为高温,则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电压成为低电平。
另外,在作为热敏电阻T4使用具有PTC特性的热敏电阻的情况下,只要在运算放大器OP3的同相输入端子上连接热敏电阻T4以及电阻器Rt4的分压电路的输出,在运算放大器OP3的反相输入端子上连接分压电路Pe的输出即可。
在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端子上连接电阻器R1。在电阻器R1上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二极管D1的阳极与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端子、FF17的D端子、FF17的CLR( ̄)端子连接。在电阻器R1和二极管D1的连接线上连接与电源线PL1连接的电阻器R2。此外,在该连接线上连接FF16的CLR( ̄)端子。
在二极管D1的阳极以及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端子的连接点和FF17的D端子的连接线上连接电阻器R3的一端。电阻器R3的另一端与电源线PL2连接。进而,在该连接线上连接与余量计IC12的通知端子12a连接的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阳极、FF17的CLR( ̄)端子。二极管D3的阴极与MCU1的端子P5连接。
如果加热器HTR的温度变得过高,则FF16从运算放大器OP2输出的信号变小,如果输入到CLR( ̄)端子的信号成为低电平,则从Q( ̄)端子向MCU1的端子P11输入高电平的信号。电源线PL1向FF16的D端子供给高电平的系统电源电压Vcc1。因此,在FF16中,只要输入到以负逻辑动作的CLR( ̄)端子的信号不成为低电平,就从Q( ̄)端子持续输出低电平的信号。
在加热器HTR的温度变得过高的情况、壳体110的温度变得过高的情况、从余量计IC12的通知端子12a输出了表示异常检测的低电平的信号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输入到FF17的CLR( ̄)端子的信号成为低电平。如果输入到CLR( ̄)端子的信号成为低电平,则FF17从Q端子输出低电平的信号。该低电平的信号分别被输入到MCU1的端子P10、开关S6的栅极端子、升压DC/DC转换器9的使能端子EN、与充电IC2连接的双极晶体管S1的基极端子。如果低电平的信号被输入到开关S6的栅极端子,则构成开关S6的N沟道型MOSFET的栅极-源极间电压低于阈值电压,因此开关S6断开。如果低电平的信号被输入到升压DC/DC转换器9的使能端子EN,则升压DC/DC转换器9的使能端子EN为正逻辑,因此升压动作停止。如果低电平的信号被输入到双极晶体管S1的基极端子,则双极晶体管S1导通(从集电极端子输出放大后的电流)。如果双极晶体管S1导通,则高电平的系统电源电压Vcc2经由双极晶体管S1被输入到充电IC2的CE( ̄)端子。充电IC2的CE( ̄)端子为负逻辑,因此停止电源BAT的充电。由此,停止加热器HTR的加热和电源BAT的充电。另外,即使MCU1从端子P22对充电IC2的充电使能端子CE( ̄)输出低电平的使能信号,如果双极晶体管S1导通,则放大后的电流也从集电极端子被输入到MCU1的端子P22以及充电IC2的充电使能端子CE( ̄)。由此,需要注意的是,高电平的信号被输入到充电IC2的充电使能端子CE( ̄)。
从电源线PL2向FF17的D端子供给高电平的系统电源电压Vcc2。因此,在FF17中,只要输入到以负逻辑动作的CLR( ̄)端子的信号不成为低电平,就从Q端子持续输出高电平的信号。如果从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端子输出低电平的信号,则与从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端子输出的信号的电平无关,低电平的信号被输入到FF17的CLR( ̄)端子。需要注意的是,在从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端子输出高电平的信号的情况下,从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端子输出的低电平的信号由于二极管D1而不会受到该高电平的信号的影响。此外,在从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端子输出低电平的信号的情况下,即使从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端子输出高电平的信号,该高电平的信号也经由二极管D1被置换为低电平的信号。
电源线PL2从MCU搭载基板161向LED搭载基板163以及霍尔IC搭载基板164侧进一步分支。在该分支后的电源线PL2上连接霍尔IC13的电源端子VDD、通信IC15的电源端子VCC、霍尔IC14的电源端子VDD。
霍尔IC13的输出端子OUT与MCU1的端子P3和开关驱动器7的端子SW2连接。如果外部面板115被拆下,则从霍尔IC13的输出端子OUT输出低电平的信号。MCU1根据输入到端子P3的信号来判断外部面板115是否安装。
在LED搭载基板163设置与操作开关OPS连接的串联电路(电阻器和电容器的串联电路)。该串联电路与电源线PL2连接。该串联电路的电阻器和电容器的连接点与MCU1的端子P4、操作开关OPS、开关驱动器7的端子SW1连接。在操作开关OPS未被按下的状态下,操作开关OPS不导通,分别输入到MCU1的端子P4和开关驱动器7的端子SW1的信号通过系统电源电压Vcc2而成为高电平。如果操作开关OPS被按下而操作开关OPS成为导通状态,则分别输入到MCU1的端子P4和开关驱动器7的端子SW1的信号与地线连接而成为低电平。MCU1根据输入到端子P4的信号来检测操作开关OPS的操作。
在开关驱动器7设置复位输入端子RSTB。复位输入端子RSTB与LSW4的控制端子ON连接。在输入到端子SW1和端子SW2的信号的电平均成为低电平的情况(外部面板115被拆下且操作开关OPS被按下的状态)下,开关驱动器7通过从复位输入端子RSTB输出低电平的信号,使LSW4的输出动作停止。即,如果本来经由外部面板115的按压部117被按下的操作开关OPS在外部面板115被拆下的状态下由用户直接按下,则输入到开关驱动器7的端子SW1和端子SW2的信号的电平均成为低电平。
<吸引器的每个动作模式的动作>
以下,参照图13~图19对图10所示的电路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3是用于说明休眠模式下的电路的动作的图。图14是用于说明激活模式下的电路的动作的图。图15是用于说明加热初始设定模式下的电路的动作的图。图16是用于说明加热模式下的加热器HTR加热时的电路的动作的图。图17是用于说明加热模式下的加热器HTR的温度检测时的电路的动作的图。图18是用于说明充电模式下的电路的动作的图。图19是用于说明MCU1的复位(重新启动)时的电路的动作的图。在图13~图19的每一个中,被芯片化的电子部件的端子中的由虚线的椭圆包围的端子表示进行电源电压VBAT、USB电压VUSB以及系统电源电压等的输入或输出的端子。
在任一动作模式下,电源电压VBAT都被输入到保护IC10的电源端子VDD、升压DC/DC转换器9的输入端子VIN、充电IC2的充电端子bat。
<休眠模式:图13>
MCU1使充电IC2的VBAT功率路径功能有效,使OTG功能和充电功能无效。通过不向充电IC2的输入端子VBUS输入USB电压VUSB,充电IC2的VBAT功率路径功能有效。用于从通信线LN使OTG功能有效的信号不从MCU1输出到充电IC2,因此OTG功能无效。因此,充电IC2根据输入到充电端子bat的电源电压VBAT来生成系统电源电压Vcc0,并从输出端子SYS输出。从输出端子SYS输出的系统电源电压Vcc0被输入到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输入端子VIN以及使能端子EN。升降压DC/DC转换器8通过向作为正逻辑的使能端子EN输入高电平的系统电源电压Vcc0而成为使能,根据系统电源电压Vcc0来生成系统电源电压Vcc1,并从输出端子VOUT输出。从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输出端子VOUT输出的系统电源电压Vcc1分别被供给到LSW4的输入端子VIN、LSW4的控制端子ON、开关驱动器7的输入端子VIN、FF16的电源端子VCC以及D端子。
LSW4通过向控制端子ON输入系统电源电压Vcc1,将输入到输入端子VIN的系统电源电压Vcc1作为系统电源电压Vcc2从输出端子VOUT输出。从LSW4输出的系统电源电压Vcc2被输入到MCU1的电源端子VDD、LSW5的输入端子VIN、霍尔IC13的电源端子VDD、通信IC15的电源端子VCC、霍尔IC14的电源端子VDD。进而,系统电源电压Vcc2分别被供给到余量计IC12的电源端子VDD、ROM6的电源端子VCC、与充电IC2的充电使能端子CE( ̄)连接的电阻器Rc以及双极晶体管S1、FF17的电源端子VCC、运算放大器OP3的正电源端子、分压电路Pe、运算放大器OP2的正电源端子、分压电路Pd。只要不从FF17的Q端子输出低电平的信号,与充电IC2连接的双极晶体管S1成为截止。因此,由LSW4生成的系统电源电压Vcc2也被输入到充电IC2的充电使能端子CE( ̄)。充电IC2的充电使能端子CE( ̄)为负逻辑,因此在该状态下,基于充电IC2的充电功能关闭。
这样,在休眠模式下,LSW5停止系统电源电压Vcc3的输出,因此停止向与电源线PL3连接的电子部件的电力供给。此外,在休眠模式下,充电IC2的OTG功能停止,因此停止向LED L1~L8的电力供给。
<激活模式:图14>
如果从图13的休眠模式的状态,输入到端子P8的信号变为高电平并检测到滑块119打开,则MCU1从端子P23向LSW5的控制端子ON输入高电平的信号。由此,LSW5将输入到输入端子VIN的系统电源电压Vcc2作为系统电源电压Vcc3从输出端子VOUT输出。从LSW5的输出端子VOUT输出的系统电源电压Vcc3被供给到热敏电阻T2、热敏电阻T3、热敏电阻T4。
进而,如果检测到滑块119打开,则MCU1经由通信线LN使充电IC2的OTG功能有效化。由此,充电IC2从输入端子VBUS输出使从充电端子bat输入的电源电压VBAT升压而得到的系统电源电压Vcc4。从输入端子VBUS输出的系统电源电压Vcc4被供给到LED L1~L8。
<加热初始设定模式:图15>
如果从图14的状态,输入到端子P4的信号变为低电平(进行操作开关OPS的按下),则MCU1在进行加热所需的各种设定之后,从端子P14向升压DC/DC转换器9的使能端子EN输入高电平的使能信号。由此,升压DC/DC转换器9从输出端子VOUT输出使电源电压VBAT升压而得到的驱动电压Vbst。驱动电压Vbst被供给到开关S3和开关S4。在该状态下,开关S3和开关S4断开。此外,开关S6通过从端子P14输出的高电平的使能信号而被接通。由此,如果加热器HTR的负极侧端子与地线连接而接通(ON)开关S3,则使加热器HTR成为能够加热的状态。在从MCU1的端子P14输出高电平的信号的使能信号之后,转移至加热模式。
<加热模式时的加热器加热:图16>
在图15的状态下,MCU1开始与端子P16连接的开关S3的开关控制和与端子P15连接的开关S4的开关控制。这些开关控制既可以在上述的加热初始设定模式完成时自动开始,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开关OPS的按下而开始。具体而言,MCU1进行加热控制和温度检测控,该加热控制如图16那样使开关S3接通、使开关S4断开,将驱动电压Vbst供给到加热器HTR,进行用于气溶胶生成的加热器HTR的加热,该温度检测控制如图17那样使开关S3断开、使开关S4接通,检测加热器HTR的温度。
如图16所示,在加热控制时,驱动电压Vbst也被供给到开关S5的栅极,开关S5接通。此外,在加热控制时,通过了开关S3的驱动电压Vbst经由电阻器Rs也被输入到运算放大器OP1的正电源端子。电阻器Rs的电阻值与运算放大器OP1的内部电阻值相比小到能够忽视的程度。因此,在加热控制时,输入到运算放大器OP1的正电源端子的电压与驱动电压Vbst大致同等。
另外,电阻器R4的电阻值大于开关S5的接通电阻值。即使在加热控制时运算放大器OP1也动作,但在加热控制时开关S5接通。在开关S5接通的状态下,运算放大器OP1的输出电压通过电阻器R4和开关S5的分压电路被分压,并输入到MCU1的端子P9。电阻器R4的电阻值大于开关S5的接通电阻值,由此输入到MCU1的端子P9的电压变得足够小。由此,能够防止从运算放大器OP1对MCU1输入大的电压。
<加热模式时的加热器温度检测:图17>
如图17所示,在温度检测控制时,驱动电压Vbst被输入到运算放大器OP1的正电源端子,并被输入到分压电路Pb。由分压电路Pb分压的电压被输入到MCU1的端子P18。MCU1基于输入到端子P18的电压,取得温度检测控制时的施加于电阻器Rs和加热器HTR的串联电路的基准电压Vtemp
此外,在温度检测控制时,驱动电压Vbst(基准电压Vtemp)被供给到电阻器Rs和加热器HTR的串联电路。然后,通过电阻器Rs和加热器HTR对该驱动电压Vbst(基准电压Vtemp)进行了分压的电压Vheat被输入到运算放大器OP1的同相输入端子。电阻器Rs的电阻值与加热器HTR的电阻值相比足够大,因此电压Vheat是与驱动电压Vbst相比足够低的值。在温度检测控制时,该低的电压Vheat也被供给到开关S5的栅极端子,由此开关S5断开。运算放大器OP1将输入到反相输入端子的电压与输入到同相输入端子的电压Vheat之差放大并输出。
运算放大器OP1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MCU1的端子P9。MCU1基于输入到端子P9的信号、基于端子P18的输入电压而取得的基准电压Vtemp、已知的电阻器Rs的电阻值,取得加热器HTR的温度。MCU1基于所取得的加热器HTR的温度,进行加热器HTR的加热控制(例如加热器HTR的温度成为目标温度的控制)。
另外,即使在使开关S3和开关S4分别断开的期间(没有进行向加热器HTR的通电的期间),MCU1也能够取得加热器HTR的温度。具体而言,MCU1基于输入到端子P13的电压(由热敏电阻T3和电阻器Rt3构成的分压电路的输出电压),取得加热器HTR的温度。
此外,MCU1在任意的定时都能够取得壳体110的温度。具体而言,MCU1基于输入到端子P12的电压(由热敏电阻T4和电阻器Rt4构成的分压电路的输出电压),取得壳体110的温度。
<充电模式:图18>
图18例示了在休眠模式的状态下进行了USB连接的情况。如果进行USB连接,则USB电压VUSB经由过电压保护IC11被输入到LSW3的输入端子VIN。USB电压VUSB也被供给到与LSW3的输入端子VIN连接的分压电路Pf。在刚进行USB连接之后的时间点,双极晶体管S2导通,因此输入到LSW3的控制端子ON的信号成为低电平的状态。USB电压VUSB也被供给到与MCU1的端子P17连接的分压电路Pc,由该分压电路Pc分压的电压被输入到端子P17。MCU1基于被输入到端子P17的电压,检测到进行了USB连接。
如果检测到进行了USB连接,则MCU1使与端子P19连接的双极晶体管S2截止。如果向双极晶体管S2的栅极端子输入低电平的信号,则由分压电路Pf分压的USB电压VUSB被输入到LSW3的控制端子ON。由此,高电平的信号被输入到LSW3的控制端子ON,LSW3从输出端子VOUT输出USB电压VUSB。从LSW3输出的USB电压VUSB被输入到充电IC2的输入端子VBUS。此外,从LSW3输出的USB电压VUSB直接作为系统电源电压Vcc4被供给到LED L1~L8。
如果检测到进行了USB连接,则MCU1进一步从端子P22对充电IC2的充电使能端子CE( ̄)输出低电平的使能信号。由此,充电IC2使电源BAT的充电功能有效化,开始基于输入到输入端子VBUS的USB电压VUSB的电源BAT的充电。
另外,在激活模式的状态下进行了USB连接的情况下,如果检测到进行了USB连接,则MCU1使与端子P19连接的双极晶体管S2截止,进而,从端子P22对充电IC2的充电使能端子CE( ̄)输出低电平的使能信号,进而,通过利用了通信线LN的串行通信,使充电IC2的OTG功能关闭。由此,供给到LED L1~L8的系统电源电压Vcc4从由充电IC2的OTG功能生成的电压(基于电源电压VBAT的电压)被切换到从LSW3输出的USB电压VUSB。只要不由MCU1进行内置晶体管的导通控制,LED L1~L8就不动作。因此,防止了OTG功能的从开启到关闭的过渡期的不稳定的电压被供给到LED L1~L8。
<MCU的复位:图19>
如果外部面板115被拆下而霍尔IC13的输出成为低电平,进行操作开关OPS的接通操作而输入到MCU1的端子P4的信号成为低电平,则开关驱动器7的端子SW1和端子SW2都成为低电平。由此,开关驱动器7从复位输入端子RSTB输出低电平的信号。从复位输入端子RSTB输出的低电平的信号被输入到LSW4的控制端子ON。由此,LSW4停止来自输出端子VOUT的系统电源电压Vcc2的输出。通过停止系统电源电压Vcc2的输出,不向MCU1的电源端子VDD输入系统电源电压Vcc2,因此MCU1停止。
如果从复位输入端子RSTB输出低电平的信号的时间达到既定时间,或者输入到端子SW1和端子SW2中的任一个的信号成为高电平,则开关驱动器7使从复位输入端子RSTB输出的信号返回到高电平。由此,LSW4的控制端子ON成为高电平,恢复到系统电源电压Vcc2被供给到各部分的状态。
<充电IC的功能的详情>
图20是表示充电IC2的内部的概略构成的图。充电IC2具备处理器21、栅极驱动器22、由N沟道型MOSFET构成的开关Q1~Q4。
开关Q1的源极端子与输入端子VBUS连接。开关Q1的漏极端子与开关Q2的漏极端子连接。开关Q2的源极端子连接于开关端子SW。开关Q3的漏极端子连接于开关Q2和开关端子SW的连接节点。开关Q3的源极端子与接地端子GND连接。开关Q4的漏极端子与输出端子SYS连接。开关Q4的源极端子与充电端子bat连接。
栅极驱动器22连接于开关Q2的栅极端子和开关Q3的栅极端子,根据处理器21的指令,进行开关Q2、Q3的接通断开控制。
处理器21与栅极驱动器22、开关Q1的栅极端子、开关Q4的栅极端子、充电使能端子CE( ̄)连接。处理器21进行经由栅极驱动器22的开关Q2、Q3的接通断开控制、和开关Q1、Q4的接通断开控制。
充电IC2除了上述的充电功能、VBAT功率路径功能以及OTG功能之外,还具备VUSB功率路径功能以及VUSB&VBAT功率路径功能。以下,对这些各功能有效时的充电IC2的内部的控制内容进行说明。此外,上述的各种电压的具体数值优选为下述所示的值。
电源电压VBAT(满充电电压)=4.2V
电源电压VBAT(标称电压)=3.7V
系统电源电压Vcc1=3.3V
系统电源电压Vcc2=3.3V
系统电源电压Vcc3=3.3V
系统电源电压Vcc4=5.0V
USB电压VUSB=5.0V
驱动电压Vbst=4.9V
(充电功能)
处理器21在将开关Q1控制为接通、将开关Q3控制为断开的状态下,进行开关Q2和开关Q4的接通断开控制。开关Q4的接通断开控制是为了调整电源BAT的充电电流而进行的。处理器21进行开关Q2的接通断开控制,以使输出端子SYS的电压与适合于电源BAT的充电的电压相同。由此,输入到输入端子VBUS的USB电压VUSB被降压而从输出端子SYS输出。从输出端子SYS输出的电压作为系统电源电压Vcc0而被输入到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输入端子VIN,并且从充电IC2的充电端子bat输出。由此,进行基于将USB电压VUSB降压而得到的电压的电源BAT的充电。另外,在充电功能有效时,系统电源电压Vcc0最终成为与电源BAT的满充电电压相同的值。因此,升降压DC/DC转换器8将输入到输入端子VIN的4.2V的系统电源电压Vcc0降压,生成3.3V的系统电源电压Vcc1并输出。在充电功能有效时,在充电IC2中,输入端子VBUS的电位成为比输出端子SYS的电位高的电位,所以不会从输入端子VBUS输出来自电源BAT的电力。
(VUSB功率路径功能)
例如在电源BAT由于过放电等原因而无法利用的情况下,VUSB功率路径功能有效。处理器21将开关Q1控制为接通,将开关Q2控制为接通,将开关Q3控制为断开,将开关Q4控制为断开。由此,输入到输入端子VBUS的USB电压VUSB不降压而直接从开关端子SW输出。从开关端子SW输出的电压作为系统电源电压Vcc0而被输入到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输入端子VIN。在该情况下,升降压DC/DC转换器8也将输入到输入端子VIN的5V的系统电源电压Vcc0降压,生成3.3V的系统电源电压Vcc1并输出。另外,即使在使VUSB功率路径功能有效的情况下,处理器21也可以在将开关Q1控制为接通、将开关Q3控制为断开、将开关Q4控制为接通的状态下,进行开关Q2的接通断开控制。这样一来,充电IC2和升降压DC/DC转换器8能够分开地进行从5.0V的USB电压VUSB到3.3V的系统电源电压Vcc1的降压。因此,能够抑制负载或发热集中到升降压DC/DC转换器8。
(VUSB&VBAT功率路径功能)
例如,在电源BAT的充电完成且USB连接继续的情况下,VUSB&VBAT动力通过功能有效。处理器21在将开关Q1控制为接通、将开关Q3控制为断开、将开关Q4控制为接通的状态下,进行开关Q2的接通断开控制。处理器21控制开关Q2,使得输出端子SYS的电压与电源BAT的电压(电源电压VBAT)相同。由此,输入到输入端子VBUS的USB电压VUSB被降压而从输出端子SYS输出。输入到输入端子VBUS的USB电压VUSB被降压而从输出端子SYS输出的电压和从电源BAT经由充电端子bat而从输出端子SYS输出的电压为相同的值。因此,对包括使USB电压VUSB降压而得到的电压的电力与从输出端子SYS输出的电源电压VBAT的电力进行合成,提供给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输入端子VIN。在VUSB&VBAT功率路径功能有效时,在充电IC2中,输入端子VBUS的电位成为比输出端子SYS的电位高的电位,所以不会从输入端子VBUS输出来自电源BAT的电力。
在VUSB&VBAT功率路径功能有效时,升降压DC/DC转换器8根据电源电压VBAT的大小决定进行升压和降压中的哪一个。在电源电压VBAT为3.3V以上的情况下,升降压DC/DC转换器8将输入到输入端子VIN的系统电源电压Vcc0降压,生成3.3V的系统电源电压Vcc1并输出。在电源电压VBAT小于3.3V的情况下,升降压DC/DC转换器8将输入到输入端子VIN的系统电源电压Vcc0升压,生成3.3V的系统电源电压Vcc1并输出。
(VBAT功率路径功能)
VBAT功率路径功能在充电模式以外的模式(例如,休眠模式)中有效。处理器21将开关Q1和开关Q3控制为断开。由此,输入到充电端子bat的电源电压VBAT直接从输出端子SYS输出,作为系统电源电压Vcc0而被输入到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输入端子VIN。通过该控制,充电IC2的输入端子VBUS与开关端子SW之间的电力传输路径被开关Q1的寄生二极管阻断。因此,从输出端子SYS输出的电源电压VBAT不会从输入端子VBUS输出。
在VBAT功率路径功能有效时,升降压DC/DC转换器8根据电源电压VBAT的大小决定进行升压和降压中的哪一个。在输入到输入端子VIN的电源电压VBAT为3.3V以上的情况下,升降压DC/DC转换器8使电源电压VBAT降压,生成3.3V的系统电源电压Vcc1并输出。在输入到输入端子VIN的电源电压VBAT小于3.3V的情况下,升降压DC/DC转换器8使电源电压VBATT升压,生成3.3V的系统电源电压Vcc1并输出。
(OTG功能)
OTG功能与VBAT功率路径功能同时有效,例如在激活模式中有效。当OTG功能和VBAT功率路径功能两者有效时,处理器21在开关Q1被控制为接通的状态下,对开关Q3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由此,输入到充电端子bat的电源电压VBAT直接从输出端子SYS输出,作为系统电源电压Vcc0而被输入到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输入端子VIN。另外,从输出端子SYS输出的电源电压VBAT被输入到充电IC2的开关端子SW。处理器21控制开关Q3,使得输入到开关端子SW的电源电压VBAT与系统电源电压Vcc4相同。由此,输入到开关端子SW的电源电压VBAT被升压并从输入端子VBUS输出。从输入端子VBUS输出的电压作为系统电源电压Vcc4输入LED L1~L8。
这样,充电IC2兼具作为将USB电压VUSB降压的降压转换器的功能和作为将电源电压VBAT升压的升压转换器的功能。从充电IC2向升降压DC/DC转换器8输入的电压根据充电IC2的有效功能各种各样地变动。但是,即使有这样的变动,升降压DC/DC转换器8也可以通过选择性地执行升压和降压,将系统电源电压Vcc1(包括系统电源电压Vcc1的电力)保持为恒定。另外,在输入到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输入端子VIN的系统电源电压Vcc0的电压等于系统电源电压Vcc1的电压即3.3V的情况下,升降压DC/DC转换器8不执行升压以及降压,将系统电源电压Vcc0作为系统电源电压Vcc1,从输出端子VOUT输出。
<电路的消耗电力>
在包括吸引器100的吸引系统中,消耗系统中包括的全部负载中最多的电力的负载成为加热器HTR。例如,加热器HTR的消耗电力PHTR比LED L1~L8各自的消耗电力PLED大。此外,加热器HTR的消耗电力大于与充电IC2的输出端子SYS连接的全部电子部件的消耗电力的合计值。因此,优选连接于加热器HTR的升压DC/DC转换器9能够从电源BAT接受供给的电流值大于充电IC2的输出端子SYS能够输出的最大电流值。
<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优选形式>
从减小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成本、尺寸的观点出发,优选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最大输入电流和最大输出电流中的至少一方比充电IC2的输出端子SYS能够输出的最大电流小。若设为这样的结构,则在充电IC2的输出端子SYS输出了最大电流的情况下,存在对升降压DC/DC转换器8输入过大的电流的可能性。但是,消耗最多的电力的加热器HTR未与升降压DC/DC转换器8的输出端子VOUT连接,所以不会向升降压DC/DC转换器8输入过大的电流。因此,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不会使升降压DC/DC转换器8产生不良情况,能够减小成本、尺寸。
<升压DC/DC转换器9的优选形态>
升压DC/DC转换器9优选为开关调节器。在图20的例子中,升压DC/DC转换器9通过进行PFM(Pulse Frequency Modulation:脉冲调制)控制的PFM模式和进行PWM(Pulse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控制的PWM模式的任一个进行动作,从而进行升压。具体而言,在升压DC/DC转换器9中,搭载模式切换用的模式端子MODE,构成为能够根据模式端子MODE的电位进行动作模式的切换。此外,优选升压DC/DC转换器9以PFM模式进行动作时的能够输入到升压DC/DC转换器9的开关端子SW的最大电流比升压DC/DC转换器9以PWM模式进行动作时的能够输入到升压DC/DC转换器9的开关端子SW的最大电流大。
施加于加热器HTR的电压在加热控制时和温度检测控制时较大地不同。即,升压DC/DC转换器9的负载在重负载和轻负载下变动。由于PWM模式的开关频率恒定而与负载无关,因此在轻负载时,开关损失成为支配性,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在PFM模式下,在轻负载时电力的追加并不那么多,所以开关频率变低,开关损耗减少。因此,即使在轻负载时也能够维持高效率。如果负载的程度从轻负载向重负载增加,则该效率的关系反转,PWM模式的效率比PFM模式的效率高。该PWM模式的高效率的负载的程度是有限的范围。因此,在升压DC/DC转换器9的负载因重负载和轻负载而变动的情况下,优选升压DC/DC转换器9以PFM模式进行动作。
即使在以PWM模式和PFM模式的任一模式进行动作的情况下,在能够输入到升压DC/DC转换器9的最大电流或者升压DC/DC转换器9能够输出的最大电流的附近,升压DC/DC转换器9的效率也有降低的倾向。特别是,在以PFM模式进行动作的情况下,具有如上所述的重负载时效率降低的特性,因此在最大电流附近由于双重的原因而导致DC/DC转换器的效率降低。因此,如上所述,使用升压DC/DC转换器9,该升压DC/DC转换器9在PFM模式下动作时的可输入至升压DC/DC转换器9的开关端子SW的最大电流大于在PWM模式下动作时的可输入至升压DC/DC转换器9的开关端子SW的最大电流。由此,即使以PFM模式使升压DC/DC转换器9动作,也能够抑制重负载时的效率的降低。
从上述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模式端子MODE的电位维持在选择PFM模式的电位。在图20的例子中,通过模式端子MODE不与任何部位连接的状态,从而使升压DC/DC转换器9的动作模式固定为PFM模式。由此,能够对升压DC/DC转换器9的开关端子SW输入更大的电流,能够使更大的电流流向加热器HTR。另外,想留意使这样的模式端子MODE的电位不恒定的结构只不过是具体的一个示例。根据升压DC/DC转换器9的规格,有时通过使模式端子MODE的电位为高电平或低电平来选择PFM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选择PFM模式,模式端子MODE的电位维持在适当的电位即可。
<吸引器的效果>
根据吸引器100,不是从电源BAT直接对作为通知部的LED L1~L8供给电压,而是经由充电IC2供给电压。电源BAT的电压发生变动,该变动的电压不直接提供给LED L1~L8,从而能够使LED L1~L8稳定地进行动作。由于LED的亮度依存于被供给的电压,所以如果能够将稳定的电压向LED L1~L8供给,则能够使LED L1~L8的亮度稳定。另外,将电源BAT的充电控制作为主要的功能的充电IC2生成系统电源电压Vcc4并提供给LED L1~L8,因此不需要用于生成系统电源电压Vcc4的专用的IC。因此,能够实现吸引器100的小型化、低成本化。另外,充电IC2使电源电压VBAT升压而生成系统电源电压Vcc4,因此能够向LED L1~L8供给高压电力。由此,能够使LED L1~L8以高亮度点亮,能够实现良好的用户界面。
另外,根据吸引器100,不是从电源BAT直接对MCU1供给电力,而是经由充电IC2供给电力。以电源BAT的充电控制为主要功能的充电IC2生成系统电源电压Vcc0并提供给MCU1,因此不需要用于生成系统电源电压Vcc0的专用的IC。因此,能够实现吸引器100的小型化、低成本化。另外,由于在充电IC2和MCU1之间设置升降压DC/DC转换器8,所以能够将一定电力供给到MCU1。由此,能够使MCU1的动作稳定。
另外,根据吸引器100,在进行USB连接而LSW3关闭的状态下,OTG功能不能执行。因此,能够抑制USB连接中的电源BAT的电力消耗,能够增多能够使用的电源BAT的电力量。此外,在刚进行USB连接之后的时刻,由于LSW3打开,所以不会向LED L1~L8供给刚进行USB连接之后的噪声、冲击电流,能够降低LED L1~L8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另外,在USB刚连接之后的时刻,能够执行OTG功能。因此,即使在不能将来自刚进行USB连接之后的外部电源的电力供给到LED L1~L8的过渡期,也能够通过OTG功能从电源(BAT)向LED L1~L8供给电力。因此,能够增加使LED L1~L8动作的机会,能够提高吸引器100的商品性。
另外,根据吸引器100,充电IC2也能够向MCU1等负载供给电源BAT的电力,所以不需要用于向这些负载供给电力的专用的IC,能够降低吸引器100的成本。
此外,也可以在充电IC2的输入端子VBUS上进一步连接与LED L1~L8区分的通知部。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充电IC2的输入端子VBUS与振动马达M连接,将系统电源电压Vcc4、USB电压VUSB提供给振动马达M,或者将充电IC2的输入端子VBUS与不图示的扬声器连接,将系统电源电压Vcc4、USB电压VUSB提供给扬声器。此外,也可以是在充电IC2的输入端子VBUS连接通知部以外的IC(与图10所示的IC独立的IC)的构成。作为负载,优选地,在充电IC2的输入端子VBUS上仅连接有通知部和与该通知部分开的IC中的至少一个。
另外,吸引器100具有从电源BAT经由充电IC2向MCU1供给电力的第一放电路径和从电源BAT不经由充电IC2而向加热器HTR供给电力的第二放电路径。因此,应流过第一放电路径的电流值(充电IC2的输出端子SYS可输出的最大电流)比应流过第二放电路径的电流值小即可。因此,不需要能够承受大电流的高价且大规模的充电IC2,能够实现吸引器100的小型化、低成本化。MCU1与加热器HTR能够同时动作,但在它们同时动作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第一放电路径和第二放电路径,因此不会对充电IC2施加过度的负担,也能够向它们供给充分的电力。
另外,根据吸引器100,供大电流流动的第二放电路径设置在与第一放电路径不同的基板上。具体而言,第一放电路径设置于MCU搭载基板161,第二放电路径设置于插座搭载基板162。因此,能够避免热集中到一个基板,能够提高吸引器100的耐久性。
另外,根据吸引器100,不经由充电IC2而从电源BAT接受电力供给的电子部件全部设置于同一基板(插座搭载基板162)。因此,能够防止电路复杂化。
另外,根据吸引器100,在从电源BAT向加热器HTR放电的放电路径设置升压DC/DC转换器9。因此,不注意充电IC2的输出端子SYS的最大电流,能够通过升压DC/DC转换器9向加热器HTR供给大电力。因此,能够实现吸引器100的低成本化和小型化,并且能够高效地进行利用加热器HTR对杆500的加热。
此外,吸引器100具有在USB连接时不经由充电IC2而向LED L1~L8放电的放电路径(从插座RCP到LED L1~L8的路径)。由此,与设置从外部电源经由充电IC2向LED L1~L8放电的路径的情况相比,不需要可耐受大电流的高价且大规模的充电IC2。因此,能够实现吸引器100的低成本化和小型化。
此外,在吸引器100中,与充电IC2的输入端子VBUS连接的电子部件是LED L1~L8等通知部或者与图示的IC分体的IC。因此,能够防止来自容易混入噪声、浪涌电流的外部电源的电力向MCU1、升降压DC/DC转换器8、ROM6、余量计IC12、保护IC10、升压DC/DC转换器9等精密的电子部件供给,能够提高耐久性。
另外,在吸引器100中,在LSW3与插座RCP之间设置过电压保护IC11。由于存在过电压保护IC11,因此不仅能够通过LSW3,还能够通过过电压保护IC11来阻断在USB连接的瞬间产生的噪声、浪涌电流。由此,能够提高吸引器100的耐久性。
此外,在吸引器100中,LED L1~L8分别是只要不接通MCU1的内置开关就不动作的结构。因此,能够防止紧接着USB连接后的噪声、浪涌电流被提供给LED L1~L8,能够降低LED L1~L8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开关内置于MCU1中,因此与在MCU1的外部设置开关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开关的耐久性。
作为吸引器100向负载供给的电压中的较大的电压,有系统电源电压Vcc4和驱动电压Vbst。系统电源电压Vcc4根据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和来自电源BAT的电力分别生成。另一方面,驱动电压Vbst仅由来自电源BAT的电力生成。这样,关于驱动电压Vbst,通过形成为不根据外部电源的电力生成的构成,高电压的电力流动的线不会复杂化。由此,能够避免电路的复杂化,因此能够降低吸引器100的成本。另外,在供给包括系统电源电压Vcc4的电力的供电路径和供给包括驱动电压Vbst的电力的供电路径存在于不同的基板上。具体而言,供给包括系统电源电压Vcc4的电力的供电路径设置于MCU搭载基板161和LED搭载基板163。供给包括驱动电压Vbst的电力的供电路径设置于插座搭载基板162。这样,通过将施加高电压的两个供电路径设置在不同的基板上,可以抑制这些供电路径的噪声叠加而成为难以应对的噪声。因此,能够使吸引器100稳定地进行动作。
另外,在吸引器100中,与电源BAT连接的电源连接器、与外部电源连接的插座RCP、以及与加热器HTR连接的加热器连接器Cn被设置于同一基板(插座搭载基板162)。由此,能够抑制吸引器100内的各种部位的热的产生,因此吸引器100的耐久性提高。
以上,参照附图对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上述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畴内可以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关于这些也当然理解为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升压DC/DC转换器9的输出端子VOUT与接地线之间连接用于与加热器HTR不同的加热器(加热对象与加热器HTR不同)或其他负载连接的连接器。
另外,在图10中,在升压DC/DC转换器9的输出端子VOUT与加热器连接器Cn的正极侧之间连接包括开关S3的电路、和包括开关S4及电阻器Rs的电路的并联电路,但也可以构成为将该并联电路连接在加热器连接器Cn的负极侧与开关S6之间,将升压DC/DC转换器9的输出端子VOUT与加热器连接器Cn的正极侧直接连接。
在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了以下事项。此外,括号内示出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构成要素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吸引器100),具备:
电源(电源BAT);
加热器连接器(加热器连接器Cn),被连接加热器(加热器HTR),所述加热器消耗从所述电源被供给的电力来加热气溶胶源;
连接器(插座RCP),能够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充电IC(充电IC2),包括向所述连接器连接的输入端子(输入端子VBUS)、和向所述电源连接的充电端子(充电端子bat),所述充电IC构成为对输入到所述输入端子的电力进行转换并从所述充电端子输出;以及
第一负载(LED L1~L8),一端与所述输入端子并联连接,
所述充电IC被构成为能够将从所述电源向所述充电端子输入的电力经由所述输入端子供给所述第一负载。
根据(1),不需要专用的IC,能够从充电IC向第一负载供给电源。因此,通过在实现因设置第一负荷带来的高功能化的同时,不需要专用的IC,能够实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2)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充电IC构成为将从所述电源向所述充电端子输入的电力升压来生成高压电力(包括系统电源电压Vcc4的电力),能够经由所述输入端子向所述第一负载供给所述高压电力。
一般而言,关于负载,施加的电压越高,越发挥有效且高性能。根据(2),由于能够向第一负载施加比电源的电压高的电压,因此能够高效地使用第一负载,并且能够发挥高的性能。
(3)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充电IC被构成为在将从所述连接器供给的电力供给所述第一负载的情况下(被USB连接的情况下),不能将从所述电源向所述充电端子输入的电力经由所述输入端子供给所述第一负载。
根据(3),由于能够在不使用电源所积蓄的电力的情况下向第一负载供给电力,因此在从连接器拆下外部电源之后,能够增加可使用的电源的电力量。
(4)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在所述外部电源被与所述连接器电连接时,所述外部电源和所述第一负载不电连接。
根据(4),由于不会向第一负载供给外部电源连接之后的噪声、浪涌电流,因此能够降低第一负载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5)如(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在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连接器电连接且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第一负载电不连接时(在检测到USB连接且双极晶体管S2即将截止之前时),所述充电IC被构成为能够经由所述输入端子向所述第一负载供给从所述电源向所述充电端子输入的电力(OTG功能有效)。
根据(5),即使在无法利用外部电源时,也能够从电源向第一负载供给电力,因此能够增多使第一负载动作的机会,能够提高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商品性。
(6)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具备:
开关(LSW3),被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和所述输入端子之间;以及
控制器(MCU1),构成为能够控制所述开关的开闭。
根据(6),通过开关的开闭控制,能够防止外部电源连接之后的噪声、冲击电流被提供给第一负载,能够降低第一负载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7)如(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在所述开关被打开时,所述充电IC被构成为能够向所述第一负载供给从所述电源向所述充电端子输入的电力。
根据(7),在无法利用外部电源时,也能够从电源向第一负载供给电力。因此,能够增加使第一负荷动作的机会,能够提高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商品性。
(8)如(6)或(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当所述外部电源被与所述连接器电连接时,所述开关被打开。
根据(8),由于未向第一负载供给外部电源连接之后的噪声、冲击电流,因此能够降低第一负载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9)如(8)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控制器构成为在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连接器电连接之后,关闭所述开关。
根据(9),能够在不向第一负载供给外部电源刚连接后的噪声、冲击电流的同时,向第一负载供给其后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因此,能够在降低第一负载发生故障的可能性的同时,使用外部电源安全地使第一负载动作。并且,在从连接器拆下外部电源后,能够增加可使用的电源的电力量。
(10)如(1)至(9)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充电IC包括输出端子(输出端子SYS),
具备第二负载(MCU1),所述第二负载的一端(电源端子VDD)与所述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充电IC被构成为能够经由所述输出端子向所述第二负载供给从所述电源向所述充电端子输入的电力(VBAT功率路径功能)。
根据(10),由于充电IC能够向第二负载供给电源的电力,因此不需要用于向第二负载供给电力的专用的IC,能够降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尺寸、成本。
(11)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负载能够以小于所述电源的满充电电压(4.2V)的电压(系统电源电压Vcc2=3.3V)进行动作。
根据(11),为了使第二负载动作,不需要用于将电源的输出电压大幅升压的升压转换器。因此,能够在降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成本的同时,抑制伴随高升压率的电力损耗,提高电源的利用效率。
(12)如(1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负载能够以小于所述电源的标称电压(3.7V)的电压进行动作。
根据(12),为了使第二负载动作,不需要用于使电源的输出电压大幅升压的升压转换器。因此,能够在降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成本的同时,抑制伴随高升压率的电力损耗,提高电源的利用效率。
(13)如(11)或(1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具备电压转换器(升降压DC/DC转换器8),所述电压转换器被连接于所述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负载之间,所述电压转换器被构成为输出恒定电压。
根据式(13),由于能够向第二负载供给恒定电压,因此第二负载的动作稳定。
(14)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充电IC被构成为能够将向所述输入端子输入的电力经由所述输出端子供给所述第二负载(VUSB功率路径功能)。
根据(14),能够将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提供给第二负载,因此能够抑制电源所蓄积的电力的消耗。因此,在从连接器拆下外部电源后,能够增加可使用的电源的电力量。另外,即使在电源不能通过过放电等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二负载动作。
(15)如(1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具备升降压DC/DC转换器(升降压DC/DC转换器8),所述升降压DC/DC转换器被连接于所述输出端子和所述第二负载的一端(电源端子VDD)之间,
所述升降压DC/DC转换器被构成为:
在从所述输出端子输出从所述充电端子被输入的电力的情况下(VBAT功率路径功能有效时),将输入的电压升压或降压并输出恒定电压,
在从所述输出端子输出从所述输入端子被输入的电力的情况下(VUSB功率路径功能有效时),将输入的电压降压并输出所述恒定电压。
根据(15),即使在利用外部电源和电源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也对第二负载供给恒定电压,因此第二负载的动作稳定。
(16)如(1)至(15)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负载包括向用户通知信息的通知部(LED L1~L8)。
在将从电源向充电端子输入的电力经由输入端子向第一负载供给的情况下,流过与充电IC设想的原来的电流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电流,因此不能流过太大的电流。根据(16),第一负荷一般包括消耗电流(电力)小的通知部。因此,能够从充电IC向第一负载供给适当且充分的电力,能够使第一负载的动作变得不充分。
(17)如(1)至(16)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具备控制器(MCU1),所述控制器包括:连接至所述第一负载的另一端的控制端子(控制端子PD1~PD8)、以及连接至接地的接地端子(接地端子GND),
所述控制器内置被连接于所述控制端子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的内置开关。
根据(17),通过控制器的内置开关的开闭控制,能够防止外部电源连接之后的噪声、冲击电流被供向第一负载。因此,能够降低第一负载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并且,由于开关内置于控制器中,因此,开关不易破损。以上,参照附图对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上述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当然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此外,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也可以任意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各构成要素。
另外,本申请基于2021年5月1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1-079869),该内容作为参照以引用方式并入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0吸引器;HTR加热器;BAT电源;Cn加热器连接器;RCP插座;2充电IC;L1~L8LED。

Claims (17)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具备:
电源;
加热器连接器,被连接加热器,所述加热器消耗从所述电源被供给的电力来加热气溶胶源;
连接器,能够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充电IC,包括向所述连接器连接的输入端子、和向所述电源连接的充电端子,所述充电IC构成为对输入到所述输入端子的电力进行转换并从所述充电端子输出;以及
第一负载,一端与所述输入端子并联连接,
所述充电IC被构成为能够将从所述电源向所述充电端子输入的电力经由所述输入端子供给所述第一负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充电IC构成为将从所述电源向所述充电端子输入的电力升压来生成高压电力,能够经由所述输入端子向所述第一负载供给所述高压电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充电IC被构成为在将从所述连接器供给的电力供给所述第一负载的情况下,不能将从所述电源向所述充电端子输入的电力经由所述输入端子供给所述第一负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在所述外部电源被与所述连接器电连接时,所述外部电源和所述第一负载不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在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连接器电连接且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第一负载电不连接时,所述充电IC被构成为能够经由所述输入端子向所述第一负载供给从所述电源向所述充电端子输入的电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具备:
开关,被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和所述输入端子之间;以及
控制器,构成为能够控制所述开关的开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在所述开关被打开时,所述充电IC被构成为能够向所述第一负载供给从所述电源向所述充电端子输入的电力。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当所述外部电源被与所述连接器电连接时,所述开关被打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控制器构成为在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连接器电连接之后,关闭所述开关。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充电IC包括输出端子,
具备第二负载,所述第二负载的一端与所述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充电IC被构成为能够经由所述输出端子向所述第二负载供给从所述电源向所述充电端子输入的电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负载能够以小于所述电源的满充电电压的电压进行动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负载能够以小于所述电源的标称电压的电压进行动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具备电压转换器,所述电压转换器被连接于所述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负载之间,所述电压转换器被构成为输出恒定电压。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充电IC被构成为能够将向所述输入端子输入的电力经由所述输出端子供给所述第二负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具备升降压DC/DC转换器,所述升降压DC/DC转换器被连接于所述输出端子和所述第二负载的一端之间,
所述升降压DC/DC转换器被构成为:
在从所述输出端子输出从所述充电端子被输入的电力的情况下,将输入的电压升压或降压并输出恒定电压,
在从所述输出端子输出从所述输入端子被输入的电力的情况下,将输入的电压降压并输出所述恒定电压。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负载包括向用户通知信息的通知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其中,
具备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连接至所述第一负载的另一端的控制端子、以及连接至接地的接地端子,
所述控制器内置被连接于所述控制端子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的内置开关。
CN202280032252.5A 2021-05-10 2022-03-04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 Pending CN1172416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9869 2021-05-10
JP2021079869 2021-05-10
PCT/JP2022/009443 WO2022239405A1 (ja) 2021-05-10 2022-03-04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41688A true CN117241688A (zh) 2023-12-15

Family

ID=84029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2252.5A Pending CN117241688A (zh) 2021-05-10 2022-03-04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65344A1 (zh)
EP (1) EP4338616A1 (zh)
JP (1) JPWO2022239405A1 (zh)
KR (1) KR20230163515A (zh)
CN (1) CN117241688A (zh)
WO (1) WO202223940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04269B2 (en) * 2014-06-30 2018-06-26 Huizhou Kimre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Branch Control circuit,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lectronic cigarette
JP6623028B2 (ja) 2015-10-27 2019-12-18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170414B1 (en) 2015-11-19 2019-02-27 Fontem Holdings 1 B.V. Module for powering an electronic smoking device portion
JP6681963B1 (ja) * 2018-10-31 2020-04-15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エアロゾル吸引器用の電源ユニット、そ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9430946A (zh) 2019-01-09 2019-03-08 深圳市卓美瑞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烟
CN210143837U (zh) 2019-04-16 2020-03-17 深圳市卓美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烟
JP7347154B2 (ja) 2019-11-21 2023-09-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航空機用電駆動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電動航空機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38616A1 (en) 2024-03-20
WO2022239405A1 (ja) 2022-11-17
KR20230163515A (ko) 2023-11-30
US20240065344A1 (en) 2024-02-29
JPWO2022239405A1 (zh) 2022-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088592B1 (en) Aerosol generation device
US20240079893A1 (en) Power supply unit for aerosol generation device
JP7066927B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CN117241688A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
WO2022239374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WO2022239412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WO2022239408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WO2022239407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CN117279532A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
WO2022239413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WO2022239410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WO2022239389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JP7467769B2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WO2022239395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WO2022239384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WO2022239383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CN117279528A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
WO2022239385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WO2022239360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WO2022239396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WO2022239367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
CN117241687A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
CN117280563A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
CN117241689A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