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39717A - 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39717A
CN117239717A CN202311041190.7A CN202311041190A CN117239717A CN 117239717 A CN117239717 A CN 117239717A CN 202311041190 A CN202311041190 A CN 202311041190A CN 117239717 A CN117239717 A CN 1172397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tegy
suppression
simulation model
simulation
direct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411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39717B (zh
Inventor
陈浩
李建华
黄志光
丁浩寅
时艳强
张怡静
刘毅
连攀杰
庞博涵
刘文焯
许克
郑超
郁舒雁
张恒悦
邓嘉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st China Branch Of State Grid Corp ltd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EPRI
Original Assignee
East China Branch Of State Grid Corp ltd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EP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st China Branch Of State Grid Corp ltd,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EPRI filed Critical East China Branch Of State Grid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4119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39717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39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39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39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397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Landscapes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可以确定减小消能装置吸收能量的暂态过电压目标抑制策略,提升混合级联直流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实际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控制系统的第一运行信息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第二运行信息;按照第一运行信息和第二运行信息,构建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采用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进行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根据不同故障线路下消能装置的吸能值,筛选出存在风险的故障线路集;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以及确定每条故障线路对应的目标抑制策略。

Description

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输电新型拓扑结构,既可发挥MMC(Modular MultilevelConverter,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提高逆变侧无功支撑能力降低LCC(Line CommutatedConverter,电网换相型换流器)换相失败风险,又可利用LCC阻断直流故障电流,对保障多直流馈入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混合级联多端直流中受端交流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能量输送受阻,而送端在短时间内通常难以快速响应,造成受端系统暂时功率盈余,该盈余功率将引发直流暂态过电压,造成设备损坏、健全换流器闭锁等衍生故障。
相关技术中,可以在直流电压超过一定阈值后投入消能装置,吸收暂态盈余功率。消能装置的两端电压越大,等效电阻越小,吸收的盈余功率越多。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申请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存在极限,若消能装置能量吸收达到极限值,则将投入旁路开关,闭锁消能装置及低端所有MMC,直流功率降低至额定功率的50%,混合级联多端直流进入半压运行模式,从而威胁送受端交流电网的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主要目的在于寻找新的抑制方式来解决目前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存在极限,若消能装置能量吸收达到极限值,则将投入旁路开关,闭锁消能装置及低端所有MMC威胁送受端交流电网的稳定运行的问题。
依据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实际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控制系统的第一运行信息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第二运行信息;
按照所述第一运行信息和所述第二运行信息,构建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所述第一仿真模型为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所述第二仿真模型为送受端交流电网的机电暂态模型;
采用所述第一仿真模型和所述第二仿真模型进行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以及根据不同故障线路下消能装置的吸能值,筛选出存在低端MMC闭锁风险的故障线路集;
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所述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以及确定每条所述故障线路对应的目标抑制策略。
依据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装置,该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获取实际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控制系统的第一运行信息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第二运行信息;
构建模块,用于按照所述第一运行信息和所述第二运行信息,构建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所述第一仿真模型为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所述第二仿真模型为送受端交流电网的机电暂态模型;
筛选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一仿真模型和所述第二仿真模型进行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以及根据不同故障线路下消能装置的吸能值,筛选出存在低端MMC闭锁风险的故障线路集;
抑制模块,用于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所述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以及确定抑制效果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抑制策略。
依据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依据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本申请首先获取实际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控制系统的第一运行信息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第二运行信息。随后按照第一运行信息和第二运行信息,构建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其中,第一仿真模型为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第二仿真模型为送受端交流电网的机电暂态模型。接下来,采用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进行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以及根据不同故障线路下消能装置的吸能值,筛选出存在低端MMC闭锁风险的故障线路集。最后,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以及确定每条故障线路对应的目标抑制策略。本申请实施例,构建了送受端电网机电暂态和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电磁暂态的混合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模型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寻找能够减小消能装置吸收能量的暂态过电压目标抑制策略,进而提高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交流故障穿越能力,提升混合级联多端直流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C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级联多端直流中LCC的基本控制策略示意图;
图2D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级联多端直流中MMC的基本控制策略示意图;
图2E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MMC控制器执行有功功率提升策略示意图;
图2F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采用暂态过电压抑制措施时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响应波形示意图;
图2G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采用暂态过电压抑制措施时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响应波形示意图;
图2H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采用暂态过电压抑制措施时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响应波形示意图;
图2I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采用暂态过电压抑制措施时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响应波形示意图;
图2J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采用暂态过电压抑制措施时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响应波形示意图;
图2K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采用暂态过电压抑制措施时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响应波形示意图;
图2L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用MMC有功功率极限提升策略后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图2M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用MMC有功功率极限提升策略后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图2N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用MMC有功功率极限提升策略后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图2O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用MMC有功功率极限提升策略后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图2P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改进送端移相策略后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图2Q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改进送端移相策略后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图2R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改进送端移相策略后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图2S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改进送端移相策略后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图2T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低稳态功率运行策略后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图2U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低稳态功率运行策略后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图2V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低稳态功率运行策略后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图2W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低稳态功率运行策略后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申请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申请,并且能够将本申请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101、获取实际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系统的第一运行信息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第二运行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运行信息包括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拓扑结构、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电气系统参数、混合级联多端直流存在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每种所述运行方式中MMC和LCC的控制策略和运行特性。第二运行信息包括送受端交流电网运行方式和负荷需求。具体可以通过系统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电网管理部门获得必要的信息和数据。
102、按照第一运行信息和第二运行信息,构建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第一仿真模型为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第二仿真模型为送受端交流电网的机电暂态模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构建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电气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另一部分是控制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具体地,根据第一运行信息中的拓扑结构和电气系统参数,构建第一仿真模型中的电气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以及根据第一运行信息中每种运行方式MMC和LCC的控制策略和运行特性,构建第一仿真模型中的控制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
103、采用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进行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以及根据不同故障线路下消能装置的吸能值,筛选出存在低端MMC闭锁风险的故障线路集。
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是一种综合利用机电和电磁仿真的方法,用于模拟电力系统中的各种故障情况,以及模拟不同抑制策略的执行过程。在本步骤中,采用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进行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进而获取不同线路故障下消能装置的吸能值,在全部故障线路中筛选出吸能值处于极限值的指定故障线路,将指定故障线路聚合得到故障线路集。
104、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以及确定每条故障线路对应的目标抑制策略。
在本步骤中,采用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模拟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中多个子抑制策略的执行过程,获取仿真结果,根据仿真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最终根据有效性分析结果确定出每条故障线路的对应的目标抑制策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首先获取实际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控制系统的第一运行信息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第二运行信息。随后按照第一运行信息和第二运行信息,构建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其中,第一仿真模型为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第二仿真模型为送受端交流电网的机电暂态模型。接下来,采用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进行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以及根据不同故障线路下消能装置的吸能值,筛选出存在低端MMC闭锁风险的故障线路集。最后,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以及确定每条故障线路对应的目标抑制策略。本申请实施例,构建了送受端电网机电暂态和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电磁暂态的混合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模型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寻找能够减小消能装置吸收能量的暂态过电压目标抑制策略,进而提高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交流故障穿越能力,提升混合级联多端直流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如图2A所示,该方法包括:
201、获取实际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控制系统的第一运行信息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第二运行信息。
混合级联多端直流(HVDC)系统是一种用于远距离电力传输和电网互联的新型电力输电技术。在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系统中,可以存在多种运行方式,每种运行方式有不同的控制策略和运行特性,运行方式包括单端供电模式、双端供电模式及并联运行模式。对于LCC(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和VSC(Voltage Source Converter)两种主要的HVDC技术,它们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控制策略和运行特性也有所不同,LCC控制策略在不同运行方式下,需要调整触发角以控制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流动,并保持稳定的直流电压。VSC控制策略在不同运行方式下,需要调整调制策略以控制电流和电压的波形,并保持直流侧电压的稳定。运行特性方面,单端供电模式下,HVDC系统可以实现可靠的电力传输,但无法实现双向功率流动。双端供电模式下,HVDC系统具有双向功率流动的能力,可以实现两个电网之间的功率平衡和电压控制。并联运行模式下,多个HVDC系统可以协同工作,实现更大容量的电力传输。但要注意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功率和电压,以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获取实际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系统的拓扑结构、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电气系统参数、混合级联多端直流存在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每种所述运行方式中MMC和LCC的控制策略和运行特性作为第一运行信息。如图2B所示,实际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系统的拓扑结构,整流侧采用双12脉动LCC,逆变侧高端采用单12脉动LCC,低端采用3个MMC并联的连接方式,逆变侧LCC和MMC均接入不同的交流母线。逆变侧低端3个MMC直流侧并联可控消能装置,防止直流电流快速向MMC子模块电容充电引发过电压。送受端交流电网运行方式和负荷需求是影响HVDC系统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获取送受端交流电网运行方式和负荷需求作为第二运行信息。送受端交流电网运行方式指的是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例如单相、三相、并联运行等。负荷需求则指的是电力系统当前的负荷水平,即系统需要供应的电能量。
202、按照第一运行信息和第二运行信息,构建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第一仿真模型为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第二仿真模型为送受端交流电网的机电暂态模型。
在本步骤中,构建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电气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另一部分是控制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其中控制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还包括LCC详细控制系统电磁暂态模型和MMC详细控制系统电磁暂态模型。
具体地,根据拓扑结构和电气系统参数,构建第一仿真模型中的电气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确保电气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的拓扑结构、设备参数与实际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系统的拓扑结构、设备参数一致。根据如图2C所示的混合级联多端直流中LCC的基本控制策略,搭建LCC详细控制系统电磁暂态模型。模型整流侧LCC包括最小触发角(rectifieralpha min limiter,RAML)控制、直流电压控制、低压限流(Voltage Dependent CurrentOrder Limitation,VDCOL)控制和直流功率控制。逆变侧LCC包括定熄弧角控制、Gamma0控制、换相失败预测控制和最大触发角控制。根据如图2D所示的混合级联多端直流中MMC的基本控制策略,搭建MMC详细控制系统电磁暂态模型。MMC采用双环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外环功率控制和内环电流控制两部分组成,外环控制体现控制目标,内环控制实现电流的快速跟踪。进一步地,对电气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和控制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进行联合高压级联多端直流电磁暂态仿真,在仿真结果满足预设条件时,得到第一仿真模型。最终,根据送受端交流电网运行方式和负荷需求,建立送受端交流电网的机电暂态模型,得到第二仿真模型。
203、采用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进行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以及根据不同故障线路下消能装置的吸能值,筛选出存在低端MMC闭锁风险的故障线路集。
在本步骤中,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是一种综合利用机电和电磁仿真的方法,用于模拟电力系统中的各种故障情况,以及模拟不同抑制策略的执行过程。在本步骤中,采用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进行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进而获取不同线路故障下消能装置的吸能值,在全部故障线路中筛选出吸能值处于极限值的指定故障线路,即存在低端MMC闭锁风险的指定故障线路,将指定故障线路聚合得到故障线路集。
204、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以及确定每条故障线路对应的目标抑制策略。
在本步骤中,首先对于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基于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模拟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的过程,并确定抑制效果。具体地,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包括多个子抑制策略,分别为MMC有功功率极限提升策略、改进送端移相策略、稳态降功率运行策略。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存在一个子抑制策略对应的抑制效果指示有效,则无需执行后续的子抑制策略,直接确定该子抑制策略为目标抑制策略,并对下一条故障线路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进行抑制操作,确定目标抑制策略。反之,则继续模拟下一子抑制策略的抑制过程进行有效性分析。
一、基于MMC有功功率极限提升策略抑制直流暂态过电压现象,并采用机电-电磁混合仿真评估直流暂态过电压抑制效果。
首先对于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对故障线路进行MMC有功功率极限分析。混合级联多端直流中MMC与交流电网交换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满足下述公式1和公式2。
公式1:
公式2:
其中,Us表示MMC换流母线交流电压,E表示电网等效电压,Xeq表示换流母线与电网之间的等效电抗,δ表示MMC换流母线电压与电网电压之间的相角差,B表示近区幅相校正器和静态无功补偿设备的等效电纳,isd、isq分别表示MMC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混合级联多端直流中低压限流单元的调整方法如公式3所示。为确保MMC桥臂不过流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输出有功功率,采用公式4所示有功电流优先的限幅方式。
公式3:
isdref≤imax
公式4:
其中,imax表示电流幅值,isdref、isqref分别表示有功电流指令值和无功电流指令值。MMC换流母线电压Us通过公式1直接影响有功功率,也能够通过公式3所示的低压限流环节影响电流幅值imax,进而影响有功电流isd,间接影响有功功率,Us是决定MMC传输功率极限的关键因素。与LCC不同,MMC对Us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联立公式1和公式2,消除δ,MMC换流母线电压和交流电网电压满足下述公式5。
公式5:
考虑低压限流环节作用,MMC有功功率可以表示为下述公式6。
公式6:
isd和Us共同决定MMC有功功率,isd最大并不表示有功功率最大,MMC输出一定程度的无功电流isd,提升交流电压,能够提升MMC有功功率传输极限。
接下来,根据有功功率极限分析结果修改MMC控制器,采用MMC控制器执行有功功率提升策略。策略如图2E所示,采用含交流电压越限的定无功功率控制模式,实时监测MMC换流母线的交流电压,当交流电压超过额定范围,则调整无功功率参考值,经过稳态功率圆约束后输入无功功率参考值至定无功功率控制环节。此外,为保证交流电压恢复过程中MMC能够输出一定比例的无功电流,采用限制无功电流限幅模式。限制无功电流方法如公式7所示:
公式7:
其中,m为无功电流的比例系数,取值范围为[0,1],m取0表示有功电流优先,m取1表示等比例限幅。MMC可以灵活切换至有功电流优先、无功电流优先、等比例系数及中间的过渡态,通过灵活调整m,优化MMC输出无功电流的比例。
最后,获取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的机电-电磁混合仿真结果。若仿真结果指示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未超过预设阈值200MJ,且低端MMC没有发生闭锁现象,则判断MMC有功功率提升策略有效。
二、基于改进送端移相策略抑制直流暂态过电压现象,并采用机电-电磁混合仿真评估直流暂态过电压抑制效果。
首先对改进送端移相策略分析,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整流侧单极直流电压直流电流Idc和直流功率/>分别满足下述公式8至公式10。
公式8:
公式9:
公式10:
其中,表示整流侧交流电压,Xr1表示整流侧换相电抗,R表示直流线路等效电阻,/>分别表示逆变侧高端、低端直流电压。整流侧LCC采用定直流电流控制策略,通过调整触发角α改变/>维持Idc为设定值。
在受端电网故障期间,若直流暂态过电压引起消能装置投入吸能的同时,向整流侧LCC发出移相指令,迅速提升触发角至预设数值164度,由上述公式8至公式10可知,这相当于降低整流侧直流电压,即减小直流电流,降低送端暂态功率。考虑到实际受端场景交流电压存在一个动态恢复的过程,根据受端交流电压恢复情况,改进送端移相策略,进一步增长移相时间。
接下来,获取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的机电-电磁混合仿真结果。考虑到增加移相时间将导致送端电网输送直流电流受阻,送端LCC消耗的无功功率也会迅速降低,此时交流滤波器组无法迅速退出,交流系统无功功率过剩,因此会导致送端发生交流过电压现象,送端移相的时间越长,交流过电压现象越严重。因此,若仿真结果指示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低端MMC没有发生闭锁现象,送端LCC交流过电压水平未超过第二预设阈值,则判断改进送端移相策略有效。
三、基于稳态降功率运行策略抑制直流暂态过电压现象,并采用机电-电磁混合仿真评估直流暂态过电压抑制效果。
首先,按照下述公式11降低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控制器的直流功率指令值。考虑到降低直流功率(相当于降低直流电流)会减少LCC的无功消耗,因此降低稳态功率的同时需配合退出适当组数的交流滤波器,控制LCC与交流电网交换的无功功率在允许范围内。另外,由于降低了直流的稳态功率,需同步调整送受端交流电网的开机方式,保证送受端电网的负荷需求。
公式11:
其中,Pref表示当前直流功率指令值,表示上一步混合仿真计算时的直流功率指令值,ΔP表示直流功率指令值的阶跃量,Pmin表示混合级联多端直流允许的最小直流功率指令值。
接下来,获取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的机电-电磁混合仿真结果。若仿真结果指示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未超过预设阈值200MJ,低端MMC没有发生闭锁现象,则判断目前稳态直流功率是否为允许的最小直流功率,若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目前的直流功率指令值大于允许的最小直流功率指令值,则继续降低直流功率指令值,并同步调整送受端电网的开机方式,保证送受端电网的负荷需求。
若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目前的指令值等于Pmin,则判断降稳态功率运行策略不能抑制该故障下的直流暂态过电压水平,混合级联多端直流在该故障下存在低端闭锁风险,此时确定目标抑制策略为禁止混合级联多端直流运行或强化受端电网。
需要说明的是,在PSD电力系统分析软件中,根据送受端交流电网2025年预计的开机方式和负荷需求,搭建送受端交流电网机电暂态模型,仿真规模如表1所示。
表1交流电网仿真规模
根据实际厂家控制策略搭建混合级联多端直流详细电磁暂态模型,电气参数如表2所示。幅相校正器分别配置在MMC1和MMC2的换流变网侧出口。
表2电气系统参数
混合级联多端直流处于双极全压运行模式,双极直流功率为8000MW,受端低端MMC1停运、MMC2和MMC3并联运行,MMC2采用定直流电压、定无功功率控制,MMC3采用定有功功率、定无功功率控制。仿真0.1s时MMC2交流近区MD-ML的525kV线路MD侧发生三相接地故障,0.2s切除MD-ML的525kV双回线路(N-2故障)。
图2F至图2K为不采用抑制措施下MD-ML的525kV双回线路(N-2故障)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响应波形,图2F为受端电网交流电压有效值,图2G为MMC有功功率,图2H为直流电流,图2I为MMC子模块电容电压,图2J为消能装置吸收能量,图2K为低端直流电压。受端电网交流线路故障期间,MMC2出口7交流电压基本为0pu,MMC3和LCC出口交流电压分别跌落至0.34pu和0.65pu,MMC2、MMC3有功功率分别为0MW和300MW,整流侧直流电流迅速上升,子模块电容电压上升,0.138s消能装置投入吸收盈余功率;切除故障线路后,送端LCC在0.23s退出移相策略,恢复直流功率输送,但受端近区交流电压没有立即恢复,MMC2和MMC3交流电压在1.0s后方恢复至0.9pu,MMC传输的有功功率没有恢复到故障前状态,混联直流中始终存在盈余功率,子模块电容电压继续上升,消能装置吸收能量。0.831s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超过200MJ,消能装置和低端MMC闭锁,低端直流电压下降为0kV,混合级联多端直流进入半压运行模式,直流功率降低至4000MW。
图2L至图2O为采用MMC有功功率极限提升策略后的仿真波形,图2L为MMC2无功功率,图2M为MMC2交流电压有效值,图2N为MMC2有功功率,图2O为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m取值越大,MMC输出的无功功率越多,受端交流电压恢复的速度越快,MMC输出的有功功率也越多,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越少,混合级联多端直流交流故障穿越能力越强。m超过0.6,消能装置单次吸收的能量小于200MJ,低端MMC不再闭锁。m=1.0,MMC有功功率提升效果最为明显,消能装置仅吸收90MJ的能量。
图2P至图2S为改进送端移相策略后的仿真波形,图2P至图2S中曲线分别表示移相70ms、270ms、370ms、470ms和570ms。图2P为送端LCC触发角指令值,图2Q为直流电流,图2R为MMC子模块电容电压平均值,图2S为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随着移相时间的延长,送端LCC触发角置位时间越长,直流电流置零时间增长,MMC子模块电容电压上升速度下降。当移相时间延长至570ms时,消能装置吸收能量不越限,低端MMC不闭锁,混合级联多端直流能够实现故障穿越。
图2T至图2W为降低稳态功率运行策略后的仿真波形,曲线分布表示满功率8000MW下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响应波形和5000MW下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响应波形。图2T为MMC2有功功率,图2U为子模块电容电压平均值,图2V为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图2W为低端直流电压。与满功率运行相比,降低直流功率至5000MW后,子模块电容电压上升速度减缓,消能装置单次故障吸收60MJ能量,不超过200MJ的能量极限,低端MMC不会闭锁,混联直流能够维持全压运行模式。稳态降功率运行措施能够减少盈余功率,降低暂态过电压,减少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提升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交流故障穿越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首先获取实际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控制系统的第一运行信息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第二运行信息。随后按照第一运行信息和第二运行信息,构建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其中,第一仿真模型为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第二仿真模型为送受端交流电网的机电暂态模型。接下来,采用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进行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以及根据不同故障线路下消能装置的吸能值,筛选出存在低端MMC闭锁风险的故障线路集。最后,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以及确定每条故障线路对应的目标抑制策略。本申请实施例,构建了送受端电网机电暂态和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电磁暂态的混合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模型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寻找能够减小消能装置吸收能量的暂态过电压目标抑制策略,进而提高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交流故障穿越能力,提升混合级联直流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进一步地,作为图1所述方法的具体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装置,如图3所示,所述装置包括:确定模块301、构建模块302、筛选模块303、抑制模块304。
该确定模块301,用于获取实际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控制系统的第一运行信息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第二运行信息;
该构建模块302,用于按照所述第一运行信息和所述第二运行信息,构建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所述第一仿真模型为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所述第二仿真模型为送受端交流电网的机电暂态模型;
该筛选模块303,用于采用所述第一仿真模型和所述第二仿真模型进行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以及根据不同故障线路下消能装置的吸能值,筛选出存在低端MMC闭锁风险的故障线路集;
该抑制模块304,用于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所述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以及确定抑制效果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抑制策略。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该构建模块302,用于根据所述拓扑结构和所述电气系统参数,构建所述第一仿真模型中的电气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以及根据每种所述运行方式中MMC和LCC的控制策略和运行特性,构建所述第一仿真模型中的控制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对所述电气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和所述控制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进行联合高压级联多端直流电磁暂态仿真,得到所述第一仿真模型;根据所述送受端交流电网运行方式和负荷需求,建立送受端交流电网的机电暂态模型,得到所述第二仿真模型。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该抑制模块304,用于对于所述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所述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确定抑制效果;若所述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中存在一子抑制策略对应的抑制效果指示有效,则确定所述子抑制策略为所述目标抑制策略,并对下一条故障线路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进行抑制操作,确定目标抑制策略,直至对最后一条故障线路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进行抑制操作,确定目标抑制策略;若所述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中不存在子抑制策略对应的抑制效果满足预设条件,则确定目标抑制策略为禁止混合级联多端直流运行或强化受端电网,并对下一条故障线路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进行抑制操作,确定目标抑制策略,直至对最后一条故障线路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进行抑制操作,确定目标抑制策略。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该抑制模块304,用于基于MMC有功功率极限提升策略抑制直流暂态过电压现象,并采用机电-电磁混合仿真评估直流暂态过电压抑制效果;基于改进送端移相策略抑制直流暂态过电压现象,并采用机电-电磁混合仿真评估直流暂态过电压抑制效果;基于稳态降功率运行策略抑制直流暂态过电压现象,并采用机电-电磁混合仿真评估直流暂态过电压抑制效果。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该抑制模块304,用于对于所述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对所述故障线路进行MMC有功功率极限分析,根据有功功率极限分析结果修改MMC控制器,采用所述MMC控制器执行有功功率提升策略;获取所述第一仿真模型和所述第二仿真模型的机电-电磁混合仿真结果;若所述仿真结果指示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未超过预设阈值,且低端MMC没有发生闭锁现象,则判断MMC有功功率提升策略有效。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该抑制模块304,用于对于所述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在受端电网故障时,向整流侧LCC发出移相指令,提升触发角至预设数值,降低整流侧直流电压,减小直流电流,降低送端暂态功率;获取所述第一仿真模型和所述第二仿真模型的机电-电磁混合仿真结果;若所述仿真结果指示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低端MMC没有发生闭锁现象,送端LCC交流过电压水平未超过第二预设阈值,则判断改进送端移相策略有效。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该抑制模块304,用于对于所述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降低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控制器的直流功率指令值,退出预设数目组数的交流滤波器,调整送受端交流电网的开机方式;获取所述第一仿真模型和所述第二仿真模型的机电-电磁混合仿真结果;若所述仿真结果指示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未超过预设阈值,低端MMC没有发生闭锁现象,则获取稳态直流功率与预设功率值进行比对;当比对结果指示稳直流功率小于所述预设功率值时,判断稳态降功率运行策略有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首先获取实际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控制系统的第一运行信息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第二运行信息。随后按照第一运行信息和第二运行信息,构建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其中,第一仿真模型为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第二仿真模型为送受端交流电网的机电暂态模型。接下来,采用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进行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以及根据不同故障线路下消能装置的吸能值,筛选出存在低端MMC闭锁风险的故障线路集。最后,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以及确定每条故障线路对应的目标抑制策略。本申请实施例,构建了送受端电网机电暂态和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电磁暂态的混合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模型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寻找能够减小消能装置吸收能量的暂态过电压目标抑制策略,进而提高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交流故障穿越能力,提升混合级联直流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装置所涉及各功能单元的其他相应描述,可以参考图1和图2A至图2W中的对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如图1、图2A至图2W所示方法,相应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的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的步骤。
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待识别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场景所述的方法。
基于上述如图1、图2A至图2W所示的方法,以及图3所示的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装置实施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参见图4,还提供了一种设备,该设备包括通信总线、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和显示设备,其中,各个功能单元之间可以通过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该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
可选的,该实体设备还可以包括用户接口、网络接口、摄像头、射频(RadioFrequency,RF)电路,传感器、音频电路、WI-FI模块等等。用户接口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等,可选用户接口还可以包括USB接口、读卡器接口等。网络接口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等。
存储介质中还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操作系统是管理上述实体设备硬件和待识别软件资源的程序,支持信息处理程序以及其它待识别软件和/或程序的运行。网络通信模块用于实现存储介质内部各组件之间的通信,以及与信息处理实体设备中其它硬件和软件之间通信。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以借助软件加必要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申请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Claims (10)

1.一种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实际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控制系统的第一运行信息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第二运行信息;
按照所述第一运行信息和所述第二运行信息,构建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所述第一仿真模型为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所述第二仿真模型为送受端交流电网的机电暂态模型;
采用所述第一仿真模型和所述第二仿真模型进行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以及根据不同故障线路下消能装置的吸能值,筛选出存在低端MMC闭锁风险的故障线路集;
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所述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以及确定每条所述故障线路对应的目标抑制策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所述第一运行信息和所述第二运行信息,构建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包括:
所述第一运行信息包括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拓扑结构、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电气系统参数、混合级联多端直流存在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每种所述运行方式中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和电网换相型换流器LCC的控制策略和运行特性;
所述第二运行信息包括送受端交流电网运行方式和负荷需求;
根据所述拓扑结构和所述电气系统参数,构建所述第一仿真模型中的电气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以及根据每种所述运行方式中MMC和LCC的控制策略和运行特性,构建所述第一仿真模型中的控制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
对所述电气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和所述控制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进行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电磁暂态联合仿真,得到所述第一仿真模型;
根据所述送受端交流电网运行方式和负荷需求,建立送受端交流电网的机电暂态模型,得到所述第二仿真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所述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以及确定每条所述故障线路对应的目标抑制策略,包括:
对于所述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所述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确定抑制效果;
若所述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中存在一子抑制策略对应的抑制效果指示有效,则确定所述子抑制策略为所述目标抑制策略,并对下一条故障线路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进行抑制操作,确定目标抑制策略,直至对最后一条故障线路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进行抑制操作,确定目标抑制策略;
若所述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中不存在子抑制策略对应的抑制效果满足预设条件,则确定目标抑制策略为禁止混合级联多端直流运行或强化受端电网,并对下一条故障线路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进行抑制操作,确定目标抑制策略,直至对最后一条故障线路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进行抑制操作,确定目标抑制策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所述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确定抑制效果,包括:
基于MMC有功功率极限提升策略抑制直流暂态过电压现象,并采用机电-电磁混合仿真评估直流暂态过电压抑制效果;
基于改进送端移相策略抑制直流暂态过电压现象,并采用机电-电磁混合仿真评估直流暂态过电压抑制效果;
基于稳态降功率运行策略抑制直流暂态过电压现象,并采用机电-电磁混合仿真评估直流暂态过电压抑制效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MMC有功功率极限提升策略抑制直流暂态过电压现象,并采用机电-电磁混合仿真评估直流暂态过电压抑制效果,包括:
对于所述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对所述故障线路进行MMC有功功率极限分析,根据有功功率极限分析结果修改MMC控制器,采用所述MMC控制器执行有功功率提升策略;
获取所述第一仿真模型和所述第二仿真模型的机电-电磁混合仿真结果;
若所述仿真结果指示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未超过预设阈值,且低端MMC没有发生闭锁现象,则判断MMC有功功率提升策略有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改进送端移相策略抑制直流暂态过电压现象,并采用机电-电磁混合仿真评估直流暂态过电压抑制效果,包括:
对于所述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在受端电网故障时,向整流侧LCC发出移相指令,提升触发角至预设数值,降低整流侧直流电压,减小直流电流,降低送端暂态功率;
获取所述第一仿真模型和所述第二仿真模型的机电-电磁混合仿真结果;
若所述仿真结果指示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低端MMC没有发生闭锁现象,送端LCC交流过电压水平未超过第二预设阈值,则判断改进送端移相策略有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稳态降功率运行策略抑制直流暂态过电压现象,并采用机电-电磁混合仿真评估直流暂态过电压抑制效果,包括:
对于所述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降低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控制器的直流功率指令值,退出预设数目组数的交流滤波器,调整送受端交流电网的开机方式;
获取所述第一仿真模型和所述第二仿真模型的机电-电磁混合仿真结果;
若所述仿真结果指示消能装置吸收的能量未超过预设阈值,低端MMC没有发生闭锁现象,则获取稳态直流功率与预设功率值进行比对;
当比对结果指示稳态直流功率小于所述预设功率值时,判断稳态降功率运行策略有效。
8.一种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获取实际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控制系统的第一运行信息和送受端交流电网的第二运行信息;
构建模块,用于按照所述第一运行信息和所述第二运行信息,构建第一仿真模型和第二仿真模型,所述第一仿真模型为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所述第二仿真模型为送受端交流电网的机电暂态模型;
筛选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一仿真模型和所述第二仿真模型进行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模拟受端交流电网不同位置的线路故障,以及根据不同故障线路下消能装置的吸能值,筛选出存在低端MMC闭锁风险的故障线路集;
抑制模块,用于采用预设暂态过电压抑制策略对所述故障线路集内的每条故障线路进行抑制操作,以及确定抑制效果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抑制策略。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311041190.7A 2023-08-17 2023-08-17 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 Active CN1172397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41190.7A CN117239717B (zh) 2023-08-17 2023-08-17 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41190.7A CN117239717B (zh) 2023-08-17 2023-08-17 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39717A true CN117239717A (zh) 2023-12-15
CN117239717B CN117239717B (zh) 2024-04-05

Family

ID=89081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41190.7A Active CN117239717B (zh) 2023-08-17 2023-08-17 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39717B (zh)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7059A (zh) * 2014-05-20 2014-08-20 国家电网公司 三相单级光伏并网的电磁与机电暂态模型的建模方法
CN106340907A (zh) * 2016-09-30 2017-01-18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策略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7069794A (zh) * 2017-04-19 2017-08-18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具有分层结构的特高压直流系统机电‑电磁暂态混合仿真方法
CN107123981A (zh) * 2017-03-31 2017-09-01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基于mmc的柔性直流及直流电网机电暂态仿真方法及系统
US20170331390A1 (en) * 2015-08-26 2017-11-16 Zhejiang University An lcc and mmc series-connected hvdc system with dc fault ride-through capability
CN108336751A (zh) * 2018-03-16 2018-07-27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lcc-mmc混合直流电网的机电暂态建模方法
CN108899895A (zh) * 2018-06-26 2018-11-27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含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电力系统的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09659968A (zh) * 2018-12-28 2019-04-19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分散接入式lcc-mmc混合直流系统的机电暂态建模方法
CN109670254A (zh) * 2018-12-26 2019-04-23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机电暂态与电磁暂态混合仿真的接口位置选择方法及系统
CN111769583A (zh) * 2020-07-06 2020-10-13 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级联型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稳定性的协调控制方法
CN112751339A (zh) * 2020-12-30 2021-05-04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含故障电流限制器的电网机电与电磁混合仿真方法及系统
US20210143754A1 (en) * 2019-11-07 2021-05-13 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 Ltd. Control method for a parallel mmc unit of a lcc-mmc hybrid cascade converter station
CN113659604A (zh) * 2021-07-16 2021-11-16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cc-vsc混合直流电网机电暂态仿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389299A (zh) * 2020-10-20 2022-04-22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基于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的协调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4626757A (zh) * 2022-04-11 2022-06-14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受端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判别方法及系统
CN114884112A (zh) * 2022-04-21 2022-08-09 浙江大学 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的受端交流故障穿越控制方法
CN115441462A (zh) * 2022-09-27 2022-12-06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直流过电压抑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663876A (zh) * 2022-10-25 2023-01-31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系统主回路参数设计方法及系统
CN116054224A (zh) * 2023-02-06 2023-05-02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快速评估方法
CN116505736A (zh) * 2023-05-04 2023-07-28 天津大学 适用于lcc/mmc混合级联直流网络的主动式故障电流抑制方法
CN116545003A (zh) * 2022-12-30 2023-08-04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支撑型变流器的机电暂态稳定控制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7059A (zh) * 2014-05-20 2014-08-20 国家电网公司 三相单级光伏并网的电磁与机电暂态模型的建模方法
US20170331390A1 (en) * 2015-08-26 2017-11-16 Zhejiang University An lcc and mmc series-connected hvdc system with dc fault ride-through capability
CN106340907A (zh) * 2016-09-30 2017-01-18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策略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7123981A (zh) * 2017-03-31 2017-09-01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基于mmc的柔性直流及直流电网机电暂态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07069794A (zh) * 2017-04-19 2017-08-18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具有分层结构的特高压直流系统机电‑电磁暂态混合仿真方法
CN108336751A (zh) * 2018-03-16 2018-07-27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lcc-mmc混合直流电网的机电暂态建模方法
CN108899895A (zh) * 2018-06-26 2018-11-27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含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电力系统的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09670254A (zh) * 2018-12-26 2019-04-23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机电暂态与电磁暂态混合仿真的接口位置选择方法及系统
CN109659968A (zh) * 2018-12-28 2019-04-19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分散接入式lcc-mmc混合直流系统的机电暂态建模方法
US20210143754A1 (en) * 2019-11-07 2021-05-13 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 Ltd. Control method for a parallel mmc unit of a lcc-mmc hybrid cascade converter station
CN111769583A (zh) * 2020-07-06 2020-10-13 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级联型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稳定性的协调控制方法
CN114389299A (zh) * 2020-10-20 2022-04-22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基于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的协调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2751339A (zh) * 2020-12-30 2021-05-04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含故障电流限制器的电网机电与电磁混合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13659604A (zh) * 2021-07-16 2021-11-16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cc-vsc混合直流电网机电暂态仿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626757A (zh) * 2022-04-11 2022-06-14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受端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判别方法及系统
CN114884112A (zh) * 2022-04-21 2022-08-09 浙江大学 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的受端交流故障穿越控制方法
CN115441462A (zh) * 2022-09-27 2022-12-06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直流过电压抑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663876A (zh) * 2022-10-25 2023-01-31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系统主回路参数设计方法及系统
CN116545003A (zh) * 2022-12-30 2023-08-04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支撑型变流器的机电暂态稳定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6054224A (zh) * 2023-02-06 2023-05-02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快速评估方法
CN116505736A (zh) * 2023-05-04 2023-07-28 天津大学 适用于lcc/mmc混合级联直流网络的主动式故障电流抑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ENG LI ETAL.: "Decentralized Coordinated Control of AC/DC Power Interface Via Adaptive Inverse Theory", 《2018 IEEE POWER & ENERGY SOCIETY GENERAL MEETING》, 31 December 2018 (2018-12-31) *
吕佳宁;叶小晖;杨明玉;: "混合级联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协调控制策略", 智慧电力, no. 09, 20 September 2020 (2020-09-20) *
吕思卓;摆世彬;郑超;张鑫;项丽;: "基于ADPSS的宁夏电网多直流系统机电-电磁混合仿真对比研究", 宁夏电力, no. 04, 28 August 2018 (2018-08-28) *
张帆;徐鹏;贾秀芳;赵成勇;王峰;许建中;: "混联式直流电网的协调控制策略", 电力自动化设备, no. 01 *
徐雨哲;徐政;张哲任;肖亮;陆翌;李继红;裘鹏;: "基于LCC和混合型MMC的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控制策略", 广东电力, no. 09, 18 October 2018 (2018-10-18) *
洪潮;时伯年;孙刚;张野;杨健;刘斌;: "基于LCC-MMC的三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故障特性与控制保护策略", 电力建设, no. 08, 1 August 2017 (2017-08-01) *
薛英林;葛风雷;赵峥;张哲任;: "LCC-C-MMC混合高压直流系统直流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 高电压技术, no. 01, 31 January 2016 (2016-01-31) *
郭贤珊;刘路路;周杨;韩坤;司志磊;焦国帅;: "LCC-MMC混合级联系统MMC换流器过电压应力抑制策略", 全球能源互联网, no. 04, 23 July 2020 (2020-07-23) *
陆翌;李继红;裘鹏;肖晃庆;刘高任;徐政;: "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直流故障处理策略比较分析", 电力建设, no. 08, 1 August 2017 (2017-08-0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39717B (zh) 2024-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irsaeidi et al. A fault current limiting approach for commutation failure prevention in LCC-HVDC transmission systems
CN107749630B (zh) 一种调相机的近区电网电压协调紧急控制方法
CN102121966B (zh) 风力发电机低电压穿越能力的测量方法和分析系统
El-Khattam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local passive anti-islanding scheme in a distribution system embedding a PMSG-based wind farm
CN110620495B (zh) 一种抑制vsc短路电流的方法及装置
CN105375500A (zh) 一种配电变压器三相不平衡监测治理系统及方法
CN106558879A (zh) 一种基于安全稳定指标的电网安全稳定分析方法
CN109193734B (zh) 交直流电网对直流系统恢复的适应性评估方法及系统
Vozikis et al. Steady-state performance of state-of-the-art modular multilevel and alternate arm converters with DC fault-blocking capability
Li et al. Modeling and control of a full-bridge modular multilevel STATCOM
Sun et al. Hybrid LCC-AAC HVDC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8964120B (zh) 低压分布式光伏接入容量优化控制方法
CN117239717B (zh) 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暂态过电压风险抑制策略确定方法
Shewarega et al. Simplified modeling of VSC-HVDC in power system stability studies
CN115224716A (zh) 一种抑制直流连续换相失败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Ding et al. Virtual capacitance based control for MMC-HVDC systems connected with weak AC grids
CN113765107A (zh) 高压直流故障对直流送端电网电压影响的分析方法
Bangar et al. Control strategy requirements for connection of offshore windfarms using VSC-HVDC for frequency control
Wenig et al. Internal converter-and DC-fault handling for a single point grounded bipolar MMC-HVDC system
Moghbel et al. Optimal siting and sizing of multiple active power line conditioners to minimize network THD considering harmonic couplings
Manikandan et al. Power quality compensation using SMES coil with FLC
CN113612222B (zh) 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故障穿越控制方法
CN216390522U (zh) 一种配电柜
CN117650495B (zh) 柔性交流牵引变流器接触网故障暂态电压抑制方法及装置
CN114784844B (zh) 一种混合直流柔直换流阀交流侧短路电流抑制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