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20521A - 光伏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伏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20521A
CN117220521A CN202311100717.9A CN202311100717A CN117220521A CN 117220521 A CN117220521 A CN 117220521A CN 202311100717 A CN202311100717 A CN 202311100717A CN 117220521 A CN117220521 A CN 1172205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switch body
photovoltaic
inverter
photovoltaic i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007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征
张江腾
陈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220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205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和光伏系统,光伏逆变器包括外壳、电路板、散热翅片、开关组件和PV端口,电路板反扣在光伏逆变器内,电路板将收容腔室分隔为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以分别收容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第二器件包括固定于电路板反面的逆变功率组件;散热翅片位于底板背离盖板的一侧,逆变功率组件通过导热接触部与散热翅片导热连接;开关组件包括旋钮、连接杆和开关本体,开关本体包括分断单元,分断单元的引脚刚性固定至电路板反面。本申请将电路板反扣在光伏逆变器内,将大器件固定于电路板反面,兼顾散热效果以及产品美感,开关本体通过引脚刚性固定于电路板反面,减小光伏逆变器的装配难度。

Description

光伏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光伏发电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通讯、交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光伏逆变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重要部件之一,能够将光伏太阳能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成240V、50Hz交流电或其它类型的交流电,满足各类设备的用电需求。然而,目前光伏逆变器内部的连接线较多,安装过程繁琐,且容易产生接线故障;并且目前光伏逆变器的体积大、散热效果欠佳。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反扣电路板且能够实现避免接线故障、减小装配难度、提升散热效果且有利于小型化的光伏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伏逆变器,包括外壳、电路板、散热翅片、开关组件和多个PV端口,所述外壳包括底壳和盖板,所述底壳和所述盖板围合成收容腔室,所述底壳包括与所述盖板相对设置的底板。在本实现方案中,底壳为呈凹槽形结构,底壳与盖板围合成收容腔室,外壳中的收容腔室用于保护电路板以及固定于电路板的开关组件、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由于电路板与外壳固定连接,使得开关组件、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也与外壳保持相对固定。当外界环境对光伏逆变器施加外力作用时,开关组件、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因固定于外壳而不易相对外壳发生位移,有利于提升光伏逆变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并使得光伏逆变器在平稳的状态下工作。
其中,所述电路板包括沿第一方向相背设置的电路板正面和电路板反面,所述电路板上设有金属走线,所述电路板正面朝向所述盖板,所述电路板反面朝向所述底板,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外壳的收容腔室内,并将所述收容腔室分隔为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在本实现方案中,电路板包括沿第一方向相背设置的电路板正面和电路板反面,其中,电路板正面为用户打开盖板后,电路板直接呈现给用户的表面。当用户需要打开盖板时,盖板朝向用户,在盖板上设有指示灯,当用户打开盖板时,用户能直接看到电路板正面。
其中,所述第一子腔室位于所述电路板正面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第二子腔室位于所述电路板反面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一子腔室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二子腔室的体积,以分别收容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其中,所述第二器件的工作发热量大于所述第一器件的工作发热量或者所述第二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一器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正面的贴片电阻和贴片电容,所述第二器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反面的逆变功率组件、母线电容和电感。
在本实现方案中,电路板正面与盖板围合成第一子腔室,第一子腔室用于容纳第一器件,电路板反面与底板围合成第二子腔室,第二子腔室用于容纳第二器件。第一子腔室的体积小于第二子腔室,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的体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相适应。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器件还包括二极管。
其中,所述散热翅片位于所述底板背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逆变功率组件背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设有导热接触部,所述逆变功率组件通过所述导热接触部与部分所述散热翅片导热连接,所述母线电容和所述电感位于所述导热接触部周侧。
其中,逆变功率组件是光伏逆变器的主要发热器件,故需要针对发热器件实施温升控制。逆变功率组件通过导热接触部与部分散热翅片导热连接,有利于缩短传热路径,提升散热效果。母线电容和电感位于导热接触部周侧,或者说位于逆变功率组件的周侧,母线电容和电感可通过底板与散热翅片导热连接,并且导热接触部还可以从周侧面吸收母线电容和电感的热量,进而提升散热效果。在一实施方式中,导热接触部可为底板的一部分或者为位于底板和逆变功率组件之间的导热结构。
其中,所述开关组件包括旋钮、连接杆和开关本体,所述旋钮和所述开关本体分别位于所述外壳的外侧和内侧,所述旋钮通过所述连接杆连接至所述开关本体,所述开关本体位于所述第二子腔室内。所述开关本体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开关本体包括多个分断单元,所述多个分断单元的排布方向与所述旋钮和所述开关本体的排布方向相同,每个所述分断单元均包括引脚,每个所述分断单元的所述引脚均刚性固定至所述电路板反面。
在本实现方式中,开关本体与第二器件均位于第二子腔室,开关本体固定于电路板反面。引脚与电路板反面刚性固定,使得开关本体与电路板反面固定且电连接。其中,刚性固定是指引脚不能相对电路板发生转动或者移动。在将开关本体与电路板反面固定的过程中,一般的,需要先将开关本体通过连接杆固定在底壳上,再将电路板与开关本体连接,由于电路板反面为电路板背向操作者的表面,操作者不便于直接观察电路板反面,且电路板反面已安装有第二器件。在本申请中,采用刚性连接的方式实现开关本体与电路板反面的固定,示例性的,可将引脚直接插入电路板反面中而与电路板反面刚性固定。采用刚性连接的方式能够减小安装难度,并减小开关本体与电路板的接触电阻及发热量。
与刚性连接不同的连接方式是柔性连接,示例性的,柔性连接可采用线缆连接,线缆可相对电路板转动或者移动。若将开关本体的分断单元与电路板通过线缆实现柔性连接,将使得光伏逆变器内部线缆布置凌乱,且由于线缆可相对电路板发生移动,将开关本体通过线缆固定至电路板反面,难以定位及安装,容易导致操作效率低下和连接不良的问题。并且,线缆的两端通常均需要OT端子来分别与电路板反面和开关本体连接,使得整个回路的接触电阻及发热量增高,导致整机效率下降。在安装时,由于开关本体位于电路板反面,需要将线缆的一端与开关本体连接后,再将电路板安装固定,再将线缆的另一端从电路板反面依次从电路板的侧面绕线到电路板正面后,操作者才能将线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电路板正面,相较于本申请的刚性连接的方式,操作复杂,线缆布置凌乱。
在本实现方式中,将开关本体与第二器件共同固定于电路板反面,相当于将体积较大或者沿第一方向长度较大的器件集中布局在电路板反面,相比于将开关本体和第二器件分散布置在电路板正面和电路板反面,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小光伏逆变器在第一方向上的整体长度,使得光伏逆变器的体积较小,有利于光伏系统的整体布局。
其中,所述PV端口的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内且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PV端口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外壳而延伸至所述外壳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PV端口的两端分别位于外壳内侧和外壳外侧,PV端口用于将直流电传输至逆变功率组件。
其中,所述PV端口通过所述电路板的金属走线与所述开关本体的部分引脚连接,所述开关本体的部分引脚通过所述电路板的金属走线与所述母线电容连接,所述母线电容通过所述电路板的金属走线与所述逆变功率组件连接。在本实现方式中,连接是指电性连接,从结构上看可以直接固定连接或者间接固定连接。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具有多个,其中金属走线也可以称为导线,可以是铜线,用于连接电路板上的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PV端口和开关本体的引脚之间、引脚与母线电容之间、母线电容与逆变功率组件之间通过金属走线连接,减少线缆或者避免采用线缆,减小安装难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连接关系将PV端口传输到直流电转换到交流电,减小各器件之间的接触电阻及发热量,提升光伏逆变器工作效率。
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光伏逆变器:第一,将电路板反扣在光伏逆变器中,并将发热量较大的第二器件或者体积较大的第二器件设置在电路板反面,提升对第二器件的散热效果;而将发热量较小的第一器件或者体积较小的第一器件设置在电路板正面,使得电路板正面与盖板之间的第一子腔室的体积较小,充分利用光伏逆变器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光伏逆变器小型化。
第二,由于将电路板反扣在光伏逆变器中,为了提升散热效果和提升光伏逆变器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逆变功率组件通过导热接触部与散热翅片导热连接,有效缩短逆变功率组件与散热翅片之间的传热路径,提升对逆变功率组件的散热效果。导热接触部还能为电路板提供支撑,提升对光伏逆变内部电路板和壳体之间的结构强度和可靠性。
第三,开关组件的开关本体与第二器件均固定于电路板反面,在安装过程中,由于操作者不便于直接观察电路板反面,在本申请中设置开关本体通过引脚与电路板反面刚性固定,相较于柔性固定,本申请有利于降低安装难度,省去人工固定的步骤。开关本体与电路板之间的无线缆连接,还能够减小开关本体与电路板的接触电阻及发热量,提升了光伏逆变器的工作效率,同时,在加工、运输、装配过程中可减小开关本体与电路板接触不良的影响。
在一实现方式中,第二器件中的电感包含滤波电感、直流转换组件中的电感以及逆变功率组件中的电感中的至少一种。本实现方式有利于提升光伏逆变器的实用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分断单元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路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静触头,所述静触头通过所述引脚与所述电路板的金属走线连接;所述旋钮能够控制所述分断单元的所述动触头旋转而实现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断开或者闭合。
在本实现方式中,分断单元通过引脚电连接在光伏组件和逆变功率组件之间。在本实现方式中,引脚的两端分别与分断单元以及电路板直接固定,相较于采用线缆连接的方式,可避免接线多而使得增加组装和维修难度。并且,通过引脚直接将分断单元和电路板连接固定,可减小光伏逆变器内部器件所占的空间体积,进而减小光伏逆变器的体积。另外,通过引脚直接将分断单元和电路板连接固定,可减小分断单元与电路板之间的电阻,使得分断单元到电路板之间的电流传输路径更短,提升电流传输效率,进而提升光伏逆变器的工作效果。
在一实现方式中,所述引脚远离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静触头通过连接部连接。示例性的所述引脚远离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静触头焊接固定,所述连接部为引脚与静触头之间的焊料。示例性,连接部可以为一个长条形的或者弯折形的金属结构。
在一实现方式中,静触头的一端延伸至分断单元外侧以构成引脚。在本实现方式中,引脚与静触头为一体成型结构,有利于提升输入引脚和输出引脚与静触头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引脚包括输入引脚和输出引脚,分断单元包括输入分断单元和输出分断单元,输入引脚和输出引脚分别位于输入分断单元和输出分断单元。旋钮用于控制输入引脚之间的导通和输出引脚之间的导通,还用于控制输入引脚之间的断开和输出引脚之间的断开。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旋钮控制输入引脚之间的导通和断开以及输出引脚之间的导通和断开,进而实现光伏组件与开关本体之间的电连接与断开。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开关本体包括括至少一对输入引脚对和至少一对输出引脚对,每对输入引脚对包括两个输入引脚,每对输出引脚包括两个输出引脚。PV端口包括正极连接器和负极连接器。
在输入分断单元中,每对输入引脚对中的其中一个输入引脚用于通过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正极连接器连接,每对输入引脚对中的两个输入引脚通过输入分断单元中的静触头和动触头连接,每个输入引脚对中的另一个输入引脚用于通过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母线电容连接。
在输出分断单元中,每对输出引脚对中的其中一个输出引脚用于通过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负极连接器连接,每对输出引脚对中的两个输出引脚通过输出分断单元中的静触头和动触头连接,每个输出引脚对中的另一个输出引脚用于通过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逆变功率组件连接。
在本实现方式中,逆变功率组件通过输入引脚对、输出引脚对与光伏组件形成回路,输入引脚对位于光伏组件的正极和逆变功率组件之间,输出引脚对位于逆变功率组件和光伏组件的负极之间。电流从光伏组件的正极流向逆变功率组件,再从逆变功率组件流向光伏组件的负极。在本实现方式中,输入引脚和输出引脚通过电路板分别与光伏组件和逆变功率组件电连接,能够免去开关本体与光伏组件、逆变功率组件之间线缆的使用,有利于节省成本,减小内部空间的占用率,并提升安装操作的便捷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器件还包括直流转换组件,所述直流转换组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反面,所述直流转换组件位于所述导热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反面之间,所述直流转换组件通过所述导热接触部与所述散热翅片导热连接。其中,所述开关本体的部分引脚通过所述电路板的金属走线与所述直流转换组件连接,所述直流转换组件通过所述电路板的金属走线与所述母线电容电连接。在本方案中,直流转换组件用于将传输至逆变功率组件的直流电进行变压,将电压转换为逆变功率组件所需的直流电压。在一实施方式中,直流转换组件为直流升压组件。在本方案中,直流转换组件与电路板的金属走线连接以实现直流转换组件与母线电容和开关本体之间的电连接。
在一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本体的输入引脚通过所述电路板的金属走线与所述直流转换组件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逆变器还包括输入侧滤波组件和输出侧滤波组件,所述输入侧滤波组件和所述输出侧滤波组件均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PV端口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所述输入侧滤波组件连接,所述输入侧滤波组件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所述开关本体的部分所述引脚连接。所述逆变功率组件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所述输出侧滤波组件连接。
在本方案中,光伏组件产生的直流电通过PV端口输入至输入侧滤波组件,然后输入侧滤波组件将直流电通过开关本体传输至直流转换组件,直流转换组件对直流电进行变压操作,继续将直流电依次传输给母线电容和逆变功率组件,直流电在逆变功率组件中转变为交流电,逆变功率组件再将交流电传输至输出侧滤波组件。其中,输入侧滤波组件和输出侧滤波组件通过分别滤除直流电和交流电中的谐波,减少逆变功率组件发热,避免安全隐患,提高逆变转换的可靠性。并且,输入侧滤波组件和输出侧滤波组件还能提升光伏逆变器在工作时电磁兼容性效果。电磁兼容性(EMC,即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是指光伏逆变器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因此,EMC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光伏逆变器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骚扰(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光伏逆变器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骚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即EMS)。
在本方案中,各功能器件通过电路板的金属走线实现电连接,不仅可节约线缆,简化结构,还能降低各功能器件之间的阻抗,提升光伏逆变器的功率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从输出侧滤波组件输出的交流电可用于提供给电网。本实施方式有利于拓宽光伏逆变器的应用范围。在一实施方式中,输入侧滤波组件和输出侧滤波组件可包含滤波电容。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热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反面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底板与所述电路板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所述逆变功率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母线电容、所述电感和所述开关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在本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逆变功率组件在第二器件和开关组件中的长度不是最大的,故逆变功率组件与底板之间仍有一些空余空间,故可将导热接触部沿第一方向朝向逆变功率组件凸起,将空余空间从光伏逆变器排除,此时导热接触部与电路板反面之间的距离小于底板与电路板反面之间的距离。本方案对光伏逆变器的内部空间进行了合理规划,有利于提升光伏逆变器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减小光伏逆变器所占用的体积,有利于整体布局。其中所述底板与所述电路板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是指所述底板与所述电路板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大距离。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逆变器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二子腔室内且连接于所述电路板。在本实现方式中,将风扇设置在第二子腔室,使得风扇能够针对第二器件进行风冷散热。风扇与散热翅片结合,更易于将第二器件的温度控制在适合第二器件工作的温度范围内。将风扇设置在光伏逆变器内部,有利于提升光伏逆变器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底板与所述电路板的反面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大长度大于所述盖板和所述电路板正面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以使得所述底板和所述电路板反面之间能够容纳所述电感、所述母线电容和所述开关本体。
在本实现方式中,底板与电路板反面之间为容纳第二器件和开关本体的第二子腔室,盖板与电路板正面之间为容纳第一器件的第一子腔室,由于第二器件和开关本体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器件沿第一方向的长度,故需要相应设置第二子腔室的体积大于第一子腔室的体积,进而需要设置底板与电路板反面之间沿第一方向的距离大于盖板与电路板正面之间沿第一方向的距离。本方案能够为将电感、母线电容和开关本体设置在电路板反面提供安装空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贴片电阻和所述贴片电容中的任一个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的取值小于或者等于5毫米,以使得第一子腔室的体积较小而降低光伏逆变器的整体体积。在本实现方式中,将贴片电阻和贴片电容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设置较小,使得贴片电阻和贴片电容在第一子腔室占据的空间较小,便于将第一子腔室的体积设置较小,有利于实现光伏逆变器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实现方式中,电路板正面和盖板之间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的取值小于或者等于20毫米。在本实现方式中,电路板正面和盖板之间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的取值大小与第一子腔室的体积大小对应,将第一子腔室的体积设置较小,有利于实现光伏逆变器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路板反面和所述底板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大长度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10厘米,以使得所述电路板反面和所述底板之间能够容纳所述电感、所述母线电容和所述开关本体。由于处于不同位置的底板可能不在同一平面,故在本实现方式中,电路板反面和底板之间沿第一方向的长度是指电路板反面和底板之间沿第一方向的最大长度,将该最大长度的取值设置为大于或者等于10厘米,使得第二子腔室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容纳体积较大的电感、母线电容和开关本体,有利于减小安装难度。
在一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路板反面和所述底板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大长度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20厘米。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电路板反面和底板之间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对第二子腔室的空间大小进行合理调整,使得第二子腔室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容纳体积较大的电感、母线电容和开关本体,有利于减小安装难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PV端口包括正极连接器,所述底壳包括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盖板之间的第一子板,所述正极连接器固定于所述第一子板,所述旋钮与所述开关本体的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一子板平行。所述正极连接器的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内且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反面,所述正极连接器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外壳而延伸至所述外壳外侧,所述正极连接器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光伏组件的正极。所述第二器件还包括滤波电容,所述滤波电容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反面,所述滤波电容位于所述正极连接器周侧且位于所述开关本体与所述第一子板之间,所述滤波电容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连接在所述正极连接器与所述引脚之间。
在本实现方式中,滤波电容用于降低正极连接器与滤波电容之间的阻抗,提升滤波效果。引脚为开关本体的一部分,正极连接器与光伏组件电连接,滤波电容连接在正极连接器和引脚之间,即滤波电容连接在光伏组件和开关本体之间,光伏组件、滤波电容和开关本体依次电连接。若将开关本体电连接在滤波电容和正极连接器之间,光伏组件输出的直流电先经过开关本体,再流入滤波电容,由于开关本体本身存在一定的电阻,将使得滤波电容对直流电的滤波效果有所降低,故本实现方式有利于提升滤波电容的滤波效果。
在本实现方式中,正极连接器的一端穿过第一子板并伸入外壳内侧,滤波电容在电路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正极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正投影的周侧。由于滤波电容电连接于正极连接器和开关本体之间,故本方案将滤波电容靠近正极连接器设置,缩短了滤波电容与正极连接器之间的距离,可使得从光伏组件输入的电流直接传输至滤波电容,有效缩短了光伏逆变器的电流输入路径长度,使得阻抗更小,从而提升滤波电容的滤波效果。此外,本方案还能够优化光伏逆变器的器件排布,有利于减小光伏逆变器的体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PV端口包括负极连接器,所述负极连接器的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内且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反面,所述负极连接器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外壳而延伸至所述外壳外侧,所述负极连接器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光伏组件的负极。
在本实现方式中,电流从光伏组件的正极依次流向正极连接器和逆变功率组件,在逆变功率组件中发生逆变转换,再依次流向负极连接器和光伏组件的负极,形成回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光伏逆变器还包括绝缘支撑件,绝缘支撑件位于底板和电路板之间。绝缘支撑件固定于底板,至少一个PV端口的一端固定于绝缘支撑件和电路板之间。其中绝缘支撑件位于第二子腔室内,充分利用第二子腔室的空间。在本实现方式中,绝缘支撑件用于支撑PV端口,使得PV端口与电路板之间的固定更稳定。
在一实现方式中,所有的PV端口位于底壳内的一端均固定于绝缘支撑件和电路板之间。示例性的,通过螺钉将PV端口的一端和电路板、绝缘支撑件三者相互固定。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绝缘支撑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部和多个第二支撑部,多个第一支撑部和多个第二支撑部沿第三方向依次交替排列,第三方向平行于旋钮与开关本体的排布方向,沿第一方向第一支撑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与底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支撑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与底板之间的距离,多个PV端口中的一部分PV端口的一端分别与多个第一支撑部背离底板的表面固定,多个PV端口中的另一部分PV端口的一端分别与多个第二支撑部背离底板的表面固定。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高度不同,将一部分PV端口固定于第一支撑部与电路板之间,一部分PV端口固定于第二支撑部与电路板之间,使得PV端口布置分散,避免布局集中而影响PV端口之间的电性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现方式中,多个第一支撑部和多个第二支撑部沿第三方向依次交替排列,使得多个PV端口沿第三方向依次交替排列,使得PV端口排列更规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底壳包括位于底板和盖板之间的第一子板,第一子板平行于第三方向。多个PV端口包括多个正极连接器和多个负极连接器,多个正极连接器和多个负极连接器均固定于第一子板,沿第一方向多个正极连接器与底板之间的距离大于多个负极连接器与底板之间的距离,沿第三方向,多个正极连接器和多个负极连接器依次交替排列。每个正极连接器位于底壳内的一端包括正极金属片,每个负极连接器位于壳体内的一端包括负极金属片,每个正极金属片与一个第一支撑部背离底板的表面固定且与电路板固定,每个负极金属片与一个第二支撑部背离底板的表面固定。
在本实现方式中,多个正极连接器固定于第一支撑部,多个负极连接器固定于第二支撑部,使得多个正极连接器和多个负极连接器沿第三方向依次交替排列,并且沿第一方向交错分布,减少多个正极连接器与多个负极连接器之间的电性连接的互相干扰,提升电性连接的稳定性和整体局部更规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正极连接器包括正极连接器壳体,正极连接器壳体固定于第一子板,且正极连接器壳体的两端分别位于底壳内外,正极金属片固定于正极连接器壳体位于底壳内部的一端。第一支撑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与底板的距离大于正极连接器壳体与底板的距离,正极金属片包括折弯段和正极固定段,折弯段连接于正极固定段与正极连接器壳体之间,正极固定段固定于第一支撑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与电路板之间。
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一支撑部还用于支撑电路板,为了使得电路板与底板之间的空间更大,或者说使得第二子腔室的空间更大,将第一支撑部沿第一方向的长度需要设置较大。第一子板用于固定正极连接器壳体,由于正极连接器壳体本身沿第一方向具有一定长度,将正极连接器壳体固定在第一子板时,沿第一方向正极连接器壳体低于电路板,本申请中正极连接器壳体和第一支撑部与底板的距离不等,通过正极金属片中的折弯段连接正极连接器壳体内的金属和正极固定段,将正极固定段固定在第一支撑部与电路板之间,正极连接器与电路板连接。示例性的,正极金属片呈“Z”形。
由于负极连接器与底板之间的距离相较于正极连接器与底板之间的距离更短,在一实现方式中,可将负极连接器中的负极金属片成平面状。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负极连接器中的负极金属片也可以设置呈“Z”形。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光伏逆变器还包括滤波电路板和滤波电容,沿第一方向滤波电路板固定于底板和电路板之间,沿第二方向滤波电路板位于多个第一支撑部背离第一子板的一侧,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均垂直,滤波电容固定于滤波电路板朝向电路板的表面,多个负极连接器与滤波电路板连接,滤波电容通过滤波电路板和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开关本体的部分引脚连接。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滤波电路板来固定滤波电容,并通过滤波电路板将滤波电容与电路板电连接,使得滤波电容不占用电路板上的空间,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第二子腔室的空间。在本实现方式中,滤波电容属于输入侧滤波组件,滤波电容通过滤波电路板与负极连接器连接,滤波电容通过滤波电路板和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开关本体连接,使得滤波电容连接在负极连接器与开关本体的引脚之间,提升滤波电容的滤波效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绝缘支撑件还包括第三支撑部,沿第一方向第三支撑部位于滤波电路板和电路板之间,第三支撑部沿第一方向的投影与滤波电路板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部分重叠,沿第二方向第三支撑部与第一子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每一个第一支撑部与第一子板之间的距离,第三支撑部固定于一个第一支撑部。光伏逆变器还包括第一连接金属片,滤波电路板与第一连接金属片的一端连接,多个负极连接器通过滤波电路板与第一连接金属片连接,多个滤波电容通过滤波电路板与第一连接金属片连接,第一连接金属片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三支撑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且与电路板固定连接。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一连接金属片的一端连接多个负极连接器和多个滤波电容,第一连接金属片的另一端用于与电路板固定,使得多个负极连接器和多个滤波电容通过一个连接件连接电路板,使得结构布局简化。
在一实现方式中,第三支撑部沿第三方向排列在所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远离第二子板的一侧,使得排列更规整。
在一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金属片包括相连接的总连接段和总固定段,其中,总连接段连接于滤波电路板与总固定段之间,总固定段用于连接电路板,沿第二方向,总连接段位于第三支撑部背离第一子板的一侧,总固定段固定于第三支撑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与电路板之间。使得结构布局更规整。
在一实现方式中,绝缘支撑件还包括用于支撑与电池包连接的外部连接器对,外部连接器对用于连接电池包,绝缘支撑件还包括第四支撑部、第五支撑部和第六支撑部,沿第一方向第六支撑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与底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四支撑部和第五支撑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与底板之间的距离,第六支撑部用于固定连接外部连接器对中的负极连接器,并通过一个第二金属连接片连接在第五支撑部与电路板之间,第四支撑部用于固定支撑连接器对中的正极连接器并使正极连接器与电路板连接。
在一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为一体成型结构。在一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为一体成型结构。在一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第四支撑部、第五支撑部和第六支撑部为一体成型结构。提升绝缘支撑件的结构强度。
在一实现方式中,负极连接器固定于第一子板。本方案将正极连接器和负极连接器固定于外壳的同一个子板,有利于减小安装难度,节约空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壳还包括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盖板之间的第二子板,所述第二子板与所述第一子板相连且相交,所述旋钮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子板伸入所述外壳内侧,并与所述开关本体相对固定。本方案将旋钮与正极连接器设置在外壳的不同子板,有效利用不同子板的安装空间,且能够避免操作失误。
在一实现方式中,第二子板设有贯穿第二子板内外表面的安装孔,在第二子板的外侧设有密封部件,开关组件包括连接杆,连接杆依次穿过密封部件和安装孔而伸入外壳内侧,密封部件用于密封安装孔和连接杆之间的缝隙。本方案中的密封部件能够避免水汽或者杂质通过安装孔进入外壳内部而影响电路板或者电气部件的性能。由于开关本体固定在电路板上,开关本体与第二子板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有限,不便于在第二子板的内表面安装密封部件,故在本实现方式中,将密封部件设置在第二子板的外侧,便于旋钮和密封部件安装。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滤波电容、所述开关本体和所述电感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子板相交。在本实现方式中,开关本体沿第二方向位于滤波电容和电感之间,电路板上器件的布局得到优化。部分滤波电容、开关本体和电感靠近第二子板设置,有利于为在光伏逆变器中设置其他器件提供安装空间。在一实现方式中,第二方向与开关本体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一子板均垂直。本方案有利于减小光伏逆变器的安装难度。
在一实现方式中,所述滤波电容、所述电感和所述开关本体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在本实现方式中,电感沿第二方向位于滤波电容和开关本体之间,滤波电容和电感均靠近第一子板设置,能够缩短滤波电容和电感与正极连接器之间的距离,使得滤波电容和电感对直流电的滤波效果得到增强。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引脚均插入所述电路板中并与所述电路板刚性固定。在本实现方式中,引脚具有刚性,引脚插入电路板使得引脚刚性固定于电路板。在旋钮用于控制开关本体断开时,开关本体通过引脚控制逆变功率组件与光伏组件断开,在旋钮用于控制开关本体闭合时,开关本体通过引脚控制逆变功率组件与光伏组件电连接。在本实现方式中,引脚采用插入电路板的方式与电路板刚性固定,可使得开关本体能够更便捷地与电路板固定且电连接,简化光伏逆变器的组装工序,节约人力成本。并且使得开关本体与电路板固定电连接的位置的距离缩短,节约开关本体与电路板连接处的空间,提升了光伏逆变器的空间利用率和功率密度。
在一实现方式中,所述引脚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电路板反面垂直,以使得所述引脚能够方便地插入所述电路板中。在本实现方式中,当开关本体的引脚插入电路板时,由于电路板反面与开关本体朝向电路板的表面平行,此时引脚所受的阻力较小,且不易发生形变,故能够提升开关本体与电路板之间的机械连接和电连接关系的稳定性,有利于保证光伏逆变器正常工作。
在一实现方式中,所述引脚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开关本体朝向所述电路板的表面垂直,使得所述开关本体能够稳定地通过所述引脚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在本实现方式中,引脚的延伸方向与开关本体朝向电路板的表面垂直,在减小加工难度的前提下,有利于较为顺畅地将开关本体与电路板固定并电连接。
在一实现方式中,引脚的延伸方向与电路板反面垂直,引脚的延伸方向与开关本体朝向电路板的表面的夹角小于90°,其中电路板反面和开关本体朝向电路板的表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也就是说电路板反面和开关本体朝向电路板的表面不平行。本实现方式有利于减小组装难度,且本实现方式中的引脚适用于因底壳中的器件过多而使得开关本体不能平行的放置在底壳的情况。
在一实现方式中,引脚的延伸方向与电路板反面的夹角小于90°,引脚的延伸方向与开关本体朝向电路板的表面垂直,其中电路板反面和开关本体朝向电路板的表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在该实现方式中,电路板反面和开关本体朝向电路板的表面也不平行。本实现方式中有利于减小组装难度,且本实现方式中的引脚适用于因电路板上方的器件过多或者盖板不平整等因素而使得电路板不能平行的放置在底壳的情况。
在一实现方式中,引脚的延伸方向与电路板反面和开关本体朝向电路板的表面中的任意一个表面均不垂直,且电路板反面和开关本体朝向电路板的表面平行。在本实现方式中,引脚倾斜插入电路板中。当开关本体上的引脚与电路板中的过孔不对应时,此时可将引脚偏离高度方向倾斜,进而可使得引脚插入电路板的过孔中,提升光伏逆变器的组装灵活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引脚为金属插针。金属插针具有较高的强度,便于插入电路板中且与电路板保持固定连接。示例性的,金属插针为铜插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路板中设有多个过孔,所述引脚穿过所述过孔并与所述过孔焊接,使得所述引脚与所述电路板刚性固定。在本实现方式中,引脚穿过过孔并与过孔焊接,使得引脚与过孔固定并电连接,进而使得引脚与电路板固定并电连接。本实现方式通过在电路板上设置过孔,有效减小了引脚插入电路板的操作难度。
在一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路板正面设有焊盘,所述焊盘环绕在所述过孔的周侧,所述引脚穿过所述过孔的一端与所述焊盘焊接。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焊盘将引脚焊接在电路板上,使得引脚固定于电路板正面,开关本体不易从电路板上脱落,有利于提升开关本体和电路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路板反面设有多个插座,所述引脚均插入所述插座中而与所述电路板刚性固定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在本实现方式中,电路板反面上设有与引脚相匹配的插座,将引脚插入插座中使得引脚与插座固定并电连接,进而使得引脚与电路板刚性固定并电连接。本实现方式中的引脚与插座的连接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可拆卸的连接关系,有利于减小开关本体与电路板的拆装难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本体包括操作机构和分断单元,所述旋钮能够通过所述操作机构控制所述分断单元断开或者闭合,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路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分断单元内。在本实现方式中,旋钮与操作机构固定连接,旋钮旋转带动操作机构旋转,进而使得分断单元在断开和闭合两种状态中切换。分断单元通过引脚与电路板实现电连接,分断单元的断开和闭合,与光伏组件和逆变电路之间的断开和电连接相对应。
在一实现方式中,操作机构为自由脱扣结构。本实现方式有利于提升光伏逆变器的安全性能。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本体还包括开关壳体,所述操作机构和所述分断单元均位于所述开关壳体内部,且所述开关壳体为塑胶件。在本实现方式中,引脚可与开关壳体一体注塑呈一体结构,提升输入引脚和输出引脚与开关壳体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和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壳体本体盖合后形成收容空间,所述操作机构和所述分断单元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所述引脚与所述上盖一体注塑呈一体结构。在本实现方式中,有利于开关组件的组装。在组装开关组件时,可先将操作机构和分断单元安装在壳体本体内,将引脚与上盖预先一体注塑呈一体结构,将一体结构中引脚的一端与分断单元电连接固定,再将上盖与壳体本体固定。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底板包括底板主体和凸起板,所述凸起板为所述导热接触部,所述底板包括底板主体和凸起板,所述凸起板自所述底板主体朝向所述逆变功率组件凸起并与所述逆变功率组件导热连接,所述凸起板与所述逆变功率组件在所述电路板反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部分所述散热翅片位于所述凸起板背离所述逆变功率组件的一侧。所述母线电容和所述电感位于所述电路板反面和所述底板主体之间,部分所述散热翅片位于所述底板主体背离所述电路板反面的一侧。
在本实现方式中,逆变功率组件是光伏逆变器的主要发热器件,故需要针对发热器件实施温升控制。散热翅片位于凸起板沿第一方向背离逆变功率组件的一侧,底板主体为底板中除凸起板以外的部分。底板中的凸起板相对底板主体更靠近逆变功率组件,有利于缩短传热路径,提升散热效果。凸起板与逆变功率组件导热连接,即凸起板与逆变功率组件之间能够传导热量,故凸起板能够实现从逆变功率组件到散热翅片的热量传递。凸起板与逆变功率组件在电路板反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得与凸起板对应的部分散热翅片在电路板反面的正投影也与逆变功率组件在电路板反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进而使得散热翅片能够对逆变功率组件实施有效散热。
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凸起板相对底板主体向逆变功率组件凸起,使得位于凸起板背侧的部分散热翅片沿第一方向的长度更长,使得该部分散热翅片的散热面积增加,提升对逆变功率组件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现方式中,除凸起板外,散热翅片还分布于底板主体背离盖板的一侧,其中,第二器件中的母线电容和电感位于电路板反面与底板主体之间,部分散热翅片与母线电容和电感导热连接,故部分散热翅片能够针对母线电容和电感进行冷却散热,综合提升散热翅片的冷却效果。
在本实现方式中,凸起板起到的作用如下:第一,可缩短逆变功率组件与散热翅片之间的传热路径,还有利于提升增加散热翅片的散热面积增加,综合提升对逆变功率组件的散热效果。第二,凸起板还能充分利用光伏逆变器的内部空间,提升高功率密度,还有利于减小光伏逆变器的体积,间接提升了光伏逆变器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实现小型化设计。第三,凸起板还能为电路板提供支撑,提升对光伏逆变内部电路板和壳体之间的结构强度和可靠性。第四,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底板为光伏逆变器背向用户的表面,由于底板此时不在用户的视野范围内,故即使底板呈现凹凸不平的形状,也不会对光伏逆变器整体的美观性造成影响,保障用户的使用体验。若将第二器件设置在电路板正面,就需要在盖板中设置凸起板以增强对逆变功率组件的散热效果,此时由于盖板为光伏逆变器直接面向用户的表面,盖板凹凸不平,会对用户的观感和使用体验造成负面影响。
在一实现方式中,凸起板在电路板反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逆变功率组件在电路板反面的正投影。本实现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散热翅片对逆变功率组件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现方式中,散热翅片与外部冷却系统连通,当散热翅片内通入外部冷却系统传输的冷却介质时,冷却介质能够通过与凸起板接触带走逆变功率组件产生的热量,进而降低光伏逆变器在工作稳态下的温度,实现对光伏逆变器的温度控制。
在一实现方式中,与电路板反面上未安装有器件的部分板面沿第一方向相对应的底板的部分板面朝向电路板凸起。本方案能够进一步减小光伏逆变器内部空余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整体布局。
在一实现方式中,第一方向垂直于底板,第一方向与光伏逆变器的高度方向相同。本实现方式有利于减小开关本体与电路板、电路板与外壳的安装难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器件还包括直流转换组件,所述直流转换组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反面,所述直流转换组件位于所述凸起板与所述电路板反面之间,所述凸起板与所述直流转换组件在所述电路板反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本实现方式中,直流转换组件用于将传输至逆变功率组件的直流电进行变压,将电压转换为逆变功率组件所需的直流电压。在一实现方式中,直流转换组件为直流升压组件。直流转换组件在处于工作状态时会产生热量,故设置凸起板与直流转换组件在电路板反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得部分散热翅片沿第一方向靠近直流转换组件设置,有利于增强散热翅片对直流转换组件的冷却散热。
在一实现方式中,凸起板在电路板反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直流转换组件在电路板反面的正投影。本实现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散热翅片对直流转换组件的散热效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凸起板包括第一凸起子板和第二凸起子板,所述第一凸起子板与所述第二凸起子板间隔设置,所述逆变功率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子板与所述电路板反面之间,所述直流转换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凸起子板与所述电路板反面之间。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凸起子板与第二凸起子板间隔设置,相应的,逆变功率组件与直流转换组件间隔设置,有利于减小逆变功率组件与直流转换组件之间的电磁干扰,保证二者的工作效率免受影响。与第一凸起子板相对应的散热翅片用于对逆变功率组件进行冷却散热,与第二凸起子板相对应的散热翅片用于对直流转换组件进行冷却散热,在凸起板中设置第一凸起子板和第二凸起子板,能够实现对发热器件的精准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实现方式中,凸起板为一体结构,逆变功率组件和直流转换组件相邻设置。本方案有利于减小凸起板的加工成本,降低逆变功率组件与直流转换组件的安装难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逆变功率组件包括多个逆变功率器件,所述直流转换组件包括多个直流功率器件,至少一个所述逆变功率器件位于所述多个直流功率器件之间。在本实现方式中,逆变功率器件与直流功率器件可根据需要灵活布局,使得逆变功率组件和直流转换组件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且无需将逆变功率器件和直流功率器件分别封装至一个整体,能够减小操作工序和成本。
在一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直流功率器件位于所述多个逆变功率器件之间。在本实现方式中,逆变功率器件与直流功率器件可根据需要灵活布局,使得逆变功率组件和直流转换组件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且无需将逆变功率器件和直流功率器件分别封装至一个整体,能够减小操作工序和成本。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逆变功率组件为逆变功率模组,所述逆变功率模组包括逆变封装结构和位于所述逆变封装结构内的多个逆变功率器件,所述直流转换组件为直流转换模组,所述直流转换模组包括直流封装结构和位于所述直流封装结构内的多个直流功率器件。在本实现方式中,将多个逆变功率器件封装至逆变封装结构内,将多个直流功率器件封装至直流封装结构内,使得逆变功率组件和直流转换组件集成度高,便于将多个逆变功率器件整体安装至电路板反面,减小安装难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逆变功率组件与所述凸起板之间设有导热介质,所述逆变功率组件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导热介质传递给所述凸起板一侧的部分散热翅片。本方案有利于增强散热效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本体朝向所述电路板的表面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引脚间隔设置,所述定位部用于将所述开关本体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时进行辅助定位。
在本实现方式中,定位部与引脚间隔排布,以避免对电性连接的干扰。定位部在开关本体朝向电路板的表面上分散排布,使得定位部对于开关本体的辅助定位更加准确。本方案在开关本体设置定位部,使得开关本体与电路板的连接操作更为便捷。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伏系统,所述光伏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光伏优化器、汇流箱、箱式变压器、功率传感器、储能系统、并离网控制器和智能子阵控制器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如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光伏逆变器,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用于与光伏组件电连接,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出端用于与电网连接,所述光伏逆变器用于将来自所述光伏组件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将所述交流电输送至电网。
在一实现方式中,光伏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光伏优化器、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并离网控制器和功率传感器。光伏优化器安装于光伏组件,光伏组件用于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光伏优化器用于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其中,光伏组件与光伏逆变器电连接,光伏组件将直流电传输给光伏逆变器。光伏逆变器分别与储能系统以及并离网控制器电连接。光伏逆变器中具有直流变换功能模块,光伏逆变器的直流变换功能模块可用于将光伏逆变器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给储能系统储能所需要的电压,并传输给储能系统以进行储能。光伏逆变器可将光伏组件提供的直流电变换为交流电,并将交流电传输至并离网控制器。并离网控制器一方面与用电设备电连接,另一方面可与电网电连接。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并离网控制器具有离网状态和并网状态。当并离网控制器处于离网状态时,并离网控制器与电网之间没有电连接关系,光伏逆变器传输的交流电仅提供给用电设备。其中,用电设备包括家用电器,示例性,包括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当并离网控制器处于并网状态时,并离网控制器通过功率传感器与电网电连接,当光伏组件产生的电能无法满足用电设备的用电需求时,电网可通过并离网控制器向光伏系统提供电能,当光伏组件的发电量超过用电设备使用的电量时,并离网控制器可将多余的电量输送至电网。其中,功率传感器用于测量光伏系统与电网之间的功率流动情况。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光伏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光伏优化器、汇流箱、光伏逆变器、箱式变压器、储能系统和智能子阵控制器。其中,光伏优化器安装于光伏组件,光伏组件用于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光伏优化器用于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光伏系统可包含多个光伏组件和光伏优化器。多个光伏组件中的每个光伏组件均与一个光伏逆变器电连接。光伏逆变器与储能系统连接,用于储存光伏逆变产生的直流电。汇流箱为交流汇流箱,交流汇流箱用于将多个光伏逆变器产生的交流电汇集传输给箱式变压器。箱式变压器用于将光伏逆变器产生的交流电的电压进行变换,再通过配电房传输给电网。其中,智能子阵控制器与汇流箱和箱式变压器之间存在信号传输,智能子阵控制器用于对光伏系统实现通信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家庭电站的光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工业光伏电站的光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与光伏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前视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除去盖板的前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光伏逆变器的AA剖面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组件与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剖面图;
图1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与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与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与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与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与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与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与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与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剖面图;
图2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电性连接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剖面图;
图2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剖面图;
图2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9所示的光伏逆变器的局部放大图;
图3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正视图;
图3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2中的M部分放大图;
图3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中绝缘支撑件和PV端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中绝缘支撑件和PV端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中绝缘支撑件和滤波电路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中绝缘支撑件和滤波电路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中绝缘支撑件和滤波电路板部分的分解图;
图4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文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结构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结构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为方便理解,下面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有关技术术语和英文缩写进行解释和描述。
光伏逆变器:逆变器是指把直流电转变成定频定压或调频调压交流电的转换器,光伏逆变器是指将太阳能电池板(也称作光伏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的逆变器。
平行:本申请所定义的平行不限定为绝对平行,此平行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基本平行,允许在组装公差、设计公差、结构平面度的影响等因素所带来的不是绝对平行的情况。
垂直:本申请所定义的垂直不限定为绝对的垂直相交(夹角为90度)的关系,允许在组装公差、设计公差、结构平面度的影响等因素所带来的不是绝对的垂直相交的关系,允许存在小角度范围的误差,例如80度至100度的范围的组装误差范围内,都可以被理解为是垂直的关系。
PV:photovoltaic缩写,指利用太阳能发电,PV端口表示与光伏组件连接的端口。
OT端子:也称圆形冷压端子,头部是一个圆形,尾部是个圆柱形,外观呈现一个OT形态故被业内称之为OT端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包括外壳、电路板、散热翅片、开关组件和多个PV端口,外壳包括底壳和盖板,底壳和盖板围合成收容腔室,底壳包括与盖板相对设置的底板。
电路板包括沿第一方向相背设置的电路板正面和电路板反面,电路板上设有金属走线,电路板正面朝向盖板,电路板反面朝向底板,电路板固定于外壳的收容腔室内,并将收容腔室分隔为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其中第一子腔室位于电路板正面和盖板之间,第二子腔室位于电路板反面和底板之间,第一子腔室的体积小于第二子腔室的体积,以分别收容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其中,第二器件的工作发热量大于第一器件的工作发热量或者第二器件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器件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第一器件包括固定于电路板正面的贴片电阻和贴片电容,第二器件包括固定于电路板反面的逆变功率组件、母线电容和电感。
散热翅片位于底板背离盖板的一侧,逆变功率组件背离电路板的一侧设有导热接触部,逆变功率组件通过导热接触部与部分散热翅片导热连接,母线电容和电感位于导热接触部周侧。
开关组件包括旋钮、连接杆和开关本体,旋钮和开关本体分别位于外壳的外侧和内侧,旋钮通过连接杆连接至开关本体,开关本体位于第二子腔室内。开关本体连接于电路板,开关本体包括多个分断单元,多个分断单元的排布方向与旋钮和开关本体的排布方向相同,每个分断单元均包括引脚,每个分断单元的引脚均刚性固定至电路板反面。
PV端口的一端位于外壳内且连接于电路板,PV端口的另一端穿过外壳而延伸至外壳外侧。
PV端口通过电路板的金属走线与开关本体的部分引脚连接,开关本体的部分引脚通过电路板的金属走线与母线电容连接,母线电容通过电路板的金属走线与逆变功率组件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中,将电路板反扣在光伏逆变器内,逆变功率组件固定至电路板反面,有利于兼顾散热效果以及产品美感。开关本体通过引脚刚性固定于电路板反面,能够免去线缆连接,有利于避免接线故障,减小光伏逆变器的装配难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可应用于光伏系统中,其中包含本申请光伏逆变器的光伏系统可在家庭电站和工业光伏电站两种应用场景中使用。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家庭电站的光伏系统1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光伏系统1包括光伏组件20、光伏优化器30、光伏逆变器10、储能系统40、并离网控制器50和功率传感器60。
光伏优化器30安装于光伏组件20,光伏组件20用于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光伏优化器30用于提高光伏组件20的发电效率。其中,光伏优化器30是一种直流输入、直流输出的组件级别电力电子设备,通过和光伏组件20的串接,采取预测电流与电压技术保障了组件始终处于最优工作状态,按照降压拓扑的工作原理,用以解决光伏电站由于阴影遮挡、朝向不一致或组件电气规格差异对发电量的影响,实现组件的最大功率输出,提升系统发电量。
其中,光伏组件20与光伏逆变器10电连接,光伏组件20将直流电传输给光伏逆变器10。光伏逆变器10分别与储能系统40以及并离网控制器50电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光伏逆变器10中具有直流变换功能模块,光伏逆变器10的直流变换功能模块可用于将光伏逆变器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给储能系统40储能所需要的电压,并传输给储能系统40以进行储能。
在一实施方式中,光伏逆变器10可将光伏组件20提供的直流电变换为交流电,并将交流电传输至并离网控制器50。并离网控制器50一方面与用电设备2电连接,另一方面可与电网3电连接。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并离网控制器50具有离网状态和并网状态。
当并离网控制器50处于离网状态时,并离网控制器50与电网3之间没有电连接关系,光伏逆变器10传输的交流电仅提供给用电设备2。其中,用电设备2包括家用电器,示例性,包括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
当并离网控制器50处于并网状态时,并离网控制器50通过功率传感器60与电网3电连接,当光伏组件20产生的电能无法满足用电设备2的用电需求时,电网3可通过并离网控制器50向光伏系统1提供电能,当光伏组件20的发电量超过用电设备2使用的电量时,并离网控制器50可将多余的电量输送至电网3。其中,功率传感器60用于测量光伏系统1与电网3之间的功率流动情况,示例性的,功率传感器60可以为电表。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工业光伏电站的光伏系统1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光伏系统1包括光伏组件20、光伏优化器30、汇流箱70、光伏逆变器10、箱式变压器80、储能系统40和智能子阵控制器90。
其中,光伏优化器30安装于光伏组件20,光伏组件20用于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光伏优化器30用于提高光伏组件20的发电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伏系统1可包含多个光伏组件20和光伏优化器30。多个光伏组件20中的每个光伏组件20均与一个光伏逆变器10电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光伏逆变器10与储能系统40连接,用于储存光伏逆变器10产生的直流电。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多个光伏逆变器10与储能系统40之间具有直流汇流箱(图2中未示出),用于将多个光伏逆变器10产生的直流电汇流后传输给储能系统40储存。可以理解的是,在光伏逆变器10中可设置能够将光伏组件20产生的直流转换为能够被储能系统40储存的直流变换功能模块。
其中,图2所示的汇流箱70为交流汇流箱,交流汇流箱用于将多个光伏逆变器10产生的交流电汇集传输给箱式变压器80。箱式变压器80用于将光伏逆变器10产生的交流电的电压进行变换,再通过配电房4传输给电网3。其中,智能子阵控制器90与汇流箱70、箱式变压器80、光伏逆变器10、环境监测仪(图中未示出)中的至少一个之间存在信号传输(如图2中虚线所示),智能子阵控制器90用于对光伏系统1实现通信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仅示意性地展示了光伏系统1在家庭电站和工业光伏电站的应用场景,并不代表光伏系统1内部器件的结构、尺寸以及位置关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在一实施方式中,光伏系统1包括光伏组件20、光伏优化器30、汇流箱70、箱式变压器80、功率传感器60、储能系统40、并离网控制器50和智能子阵控制器90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光伏逆变器10。用户可根据需要将光伏组件20、光伏优化器30、汇流箱70、箱式变压器80、功率传感器60、储能系统40、并离网控制器50和智能子阵控制器90中的至少一个与光伏逆变器10搭配使用等。
示例性的,可将光伏组件20和光伏逆变器10组合作为一个整体使用,再将光伏组件20和光伏逆变器10组合的整体与上述任一个设备搭配使用。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20与光伏逆变器1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方式中,光伏组件20包括至少一块光伏板21,光伏板21与光伏逆变器10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光伏组件20包括多块串联连接的光伏板21,通过串联的连接方式,将多块光伏板21的直流电汇集后与光伏逆变器10连接。
示例性的,储能系统40和光伏逆变器10组合作为一个整体光伏系统与上述任一个设备搭配使用。
在一实施方式中,光伏逆变器10包括外壳、电路板和开关组件(图1和图2中未示出),开关组件用于控制光伏逆变器10与光伏组件20之间的连通与断开。在更换或者维修光伏逆变器10等场景中,需要使用开关组件去控制光伏组件20与光伏逆变器10之间的断开和电连接,避免因电路短路而损坏设备。光伏逆变器10将开关组件300固定于外壳100,如果将开关组件300与电路板200(图1中未示出)之间通过线缆实现电连接,导致光伏逆变器10内部连接线较多,安装繁琐,容易造成接线故障。并且如果大体积器件或者发热量大的器件固定于电路板的正面,使得这些器件散热效果较差,影响光伏逆变器10的使用效率。
而在本申请中,光伏逆变器10中将电路板反扣在壳体中,并将逆变功率组件、电容和电感、开关组件等大体积器件或者发热量大的器件刚性固定于电路板反面,能够减少内部接线,便于光伏逆变器10的安装和维修,并提升光伏逆变器10的安全性能,并且可提升散热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10。
请参阅图4至图7,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10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10的前视图,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10除去盖板的前视图,图7为图6所示的光伏逆变器10沿AA的局部剖面图。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光伏逆变器10包括外壳100、电路板200、散热翅片600、开关组件300和多个PV端口501(结合图4和图7所示),外壳100包括底壳110和盖板120(如图4和图5所示),底壳110和盖板120围合成收容腔室S(如图7所示),底壳110包括与盖板120相对设置的底板111(如图4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壳110为呈凹槽形结构,底壳110与盖板120围合成收容腔室S(如图7所示),外壳100中的收容腔室S用于保护电路板200以及固定于电路板200的开关组件300、第一器件700和第二器件800(如图7所示),由于电路板200与外壳100固定连接,使得开关组件300、第一器件700和第二器件800也与外壳100保持相对固定。当外界环境对光伏逆变器10施加外力作用时,开关组件300、第一器件700和第二器件800因固定于外壳100而不易相对外壳100发生位移,有利于提升光伏逆变器1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并使得光伏逆变器10在平稳的状态下工作。
请继续参阅图6和图7,电路板200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背设置的电路板正面220和电路板反面230,电路板200上设有金属走线201。在图6中201所示位置仅用于标识电路板200上具有金属走线201,不代表金属走线201的实际位置,应当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电路板200的金属走线201可根据光伏逆变器10中的功能器件来布线,以实现光伏逆变器10的功能。
其中,电路板正面220朝向盖板120(如图7所示),电路板反面230朝向底板111,电路板200固定于外壳100的收容腔室S内,并将收容腔室S分隔为第一子腔室S1和第二子腔室S2。其中第一子腔室S1位于电路板正面220和盖板120之间,第二子腔室S2位于电路板反面230和底板111之间,第一子腔室S1的体积小于第二子腔室S2的体积,以分别收容第一器件700和第二器件800。其中,第二器件800的工作发热量大于第一器件700的工作发热量或者第二器件800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于第一器件700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第一器件700包括固定于电路板正面220的贴片电阻710和贴片电容720(如图6所示),第二器件800包括固定于电路板反面230的逆变功率组件810、母线电容820和电感830(如图7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00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背设置的电路板正面220和电路板反面230,其中,电路板正面220为用户打开盖板120后,电路板200直接呈现给用户的表面。如图5和图6所示,在图5中展示了光伏逆变器10安装时的示意图,当用户需要打开盖板120时,盖板120朝向用户,在盖板120上设有指示灯,如图5中中间跑道形所在部分。当用户打开盖板120时,所呈现在用户面前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电路板正面220朝向用户。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正面220与盖板120围合成第一子腔室S1(如图7所示),第一子腔室S1用于容纳第一器件700,电路板反面230与底板111围合成第二子腔室S2,第二子腔室S2用于容纳第二器件800。第一子腔室S1的体积小于第二子腔室S2,与第一器件700和第二器件800的体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相适应。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器件700还包括二极管。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器件700的贴片电阻710用于限制电路中的电流,抵制电路的干扰和噪声,贴片电容720用于存储电荷。第二器件800中的逆变功率组件810用于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在一实施方式中,母线电容820起到存储和平滑直流电压的作用。在一实施方式中,电感830的用途包含滤波、直流转换和功率变换中的至少一个。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器件800中的电感830包含滤波电感、直流转换组件中的电感以及逆变功率组件810中的电感中的至少一种。
请继续参阅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翅片600位于底板111背离盖板120的一侧,逆变功率组件810背离电路板200的一侧设有导热接触部202,逆变功率组件810通过导热接触部202与部分散热翅片600导热连接,母线电容820和电感830位于导热接触部202周侧。
其中,逆变功率组件810是光伏逆变器10的主要发热器件,故需要针对发热器件实施温升控制。逆变功率组件810通过导热接触部202与部分散热翅片600导热连接,有利于缩短传热路径,提升散热效果。母线电容820和电感830位于导热接触部202周侧,或者说位于逆变功率组件810的周侧,母线电容820和电感830可通过底板111与散热翅片600导热连接,并且导热接触部202还可以从周侧面吸收母线电容820和电感830的热量,进而提升散热效果。在一实施方式中,导热接触部202可为底板111的一部分或者为位于底板111和逆变功率组件810之间的导热结构。
在一实施方式中,散热翅片600与外部冷却系统连通,当散热翅片600内通入外部冷却系统传输的冷却介质时,冷却介质能够通过与散热翅片600、导热接触部202带走逆变功率组件810产生的热量,进而降低光伏逆变器10在工作稳态下的温度,实现对光伏逆变器10的温度控制。
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8,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组件300的结构示意图,开关组件300包括旋钮310、连接杆330和开关本体320,旋钮310和开关本体320分别位于外壳100的外侧和内侧(如图7所示),旋钮310通过连接杆330连接至开关本体320(如图7所示),开关本体320位于第二子腔室S2内(如图7所示)。开关本体320连接于电路板200,开关本体320包括多个分断单元325(如图8所示),多个分断单元325的排布方向与旋钮310和开关本体320的排布方向相同,每个分断单元325均包括引脚301,每个分断单元325的引脚301均刚性固定至电路板反面230(结合图7和图8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本体320与第二器件800均位于第二子腔室S2,开关本体320固定于电路板反面230。引脚301与电路板反面230刚性固定,使得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反面230固定且电连接。其中,刚性固定是指引脚301不能相对电路板200发生转动或者移动。在将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反面230固定的过程中,一般的,需要先将开关本体320通过连接杆330固定在底壳110上,再将电路板200与开关本体320连接,由于电路板反面230为电路板200背向操作者的表面,操作者不便于直接观察电路板反面230,且电路板反面230已安装有第二器件800。在本申请中,采用刚性连接的方式实现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反面230的固定,示例性的,可将引脚301直接插入电路板反面230中而与电路板反面230刚性固定。采用刚性连接的方式能够减小安装难度,并减小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的接触电阻及发热量。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组装光伏逆变器10的过程中,先将开关本体320通过引脚插入电路板反面230并固定于电路板200,将电路板200和开关本体320同时放入底壳110内侧,且具有开关本体320的电路板反面230朝向底板111,再将开关组件300中的连接杆330从底壳110外侧穿过底壳110插入开关本体320中,使得连接杆330与开关本体320内的动触头固定,使得连接杆330能够驱动开关本体320内的动触头转动,再将旋钮310安装在连接杆330位于底壳110外侧的一端。或者在一实施方式中,当电路板200和开关本体320同时放入底壳110内侧后,预先将旋钮310和连接杆330的一端固定好,再将连接杆330的另一端穿过底壳110插入开关本体320中与开关本体320内的动触头固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开关本体320朝向旋钮310的一侧具有凸起部(图未示出),开关本体320与凸起部在第一方向X的投影均位于底板111内,使得在组装光伏逆变器10的过程中,开关本体320、凸起部和电路板200可顺利放入底壳110内侧。其中旋钮310朝向开关本体320的一侧具有连接筒(图未示出),当旋钮310组装于底壳110外侧时,连接筒穿过底壳110并直接与凸起部对插,使得凸起部插入连接筒内相对固定,使得旋钮310在旋转时能够驱动开关本体320内的动触头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凸起部和连接筒的结构形式不限,只要能够使得当旋钮310与开关本体320对准时连接筒与凸起部相固定而使得旋钮310能够驱动开关本体320内的动触头即可。
与刚性连接不同的连接方式是柔性连接,示例性的,柔性连接可采用线缆连接,线缆可相对电路板200转动或者移动。若将开关本体320的分断单元325与电路板200通过线缆实现柔性连接,将使得光伏逆变器10内部线缆布置凌乱,且由于线缆可相对电路板200发生移动,将开关本体320通过线缆固定至电路板反面230,难以定位及安装,容易导致操作效率低下和连接不良的问题。并且,线缆的两端通常均需要OT端子来分别与电路板反面230和开关本体320连接,使得整个回路的接触电阻及发热量增高,导致整机效率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开关本体320与第二器件800共同固定于电路板反面230,相当于将体积较大或者沿第一方向X长度较大的器件集中布局在电路板反面230,相比于将开关本体320和第二器件800分散布置在电路板正面220和电路板反面230,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小光伏逆变器10在第一方向X上的整体长度,使得光伏逆变器10的体积较小,有利于光伏系统的整体布局。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垂直于底板111,第一方向X与光伏逆变器10的高度方向相同。本实施方式有利于减小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电路板200与外壳100的安装难度。
其中,PV端口501的一端位于外壳100内且连接于电路板200(图未示),PV端口501的另一端穿过外壳100而延伸至外壳100外侧(结合图4和图6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PV端口501的两端分别位于外壳100内侧和外壳100外侧,PV端口501用于将直流电传输至逆变功率组件810。
在本实施方式中,PV端口501通过电路板200的金属走线201与开关本体320的部分引脚301连接(如图6所示),开关本体320的部分引脚301通过电路板200的金属走线201与母线电容820连接,母线电容820通过电路板200的金属走线201与逆变功率组件81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是指电性连接,从结构上看可以直接固定连接或者间接固定连接。电路板200上的金属走线201具有多个,其中金属走线201也可以称为导线,可以是铜线,用于连接电路板200上的器件。
示例性的,PV端口501与开关本体320的部分引脚301位于电路板200的不同位置,需要通过电路板200的金属走线201电连接。PV端口501与电路板200的其中一条金属走线201的一端直接固定连接,开关本体320的部分引脚301与该金属走线201的另一端直接固定连接,而实现电连接PV端口501与开关本体320的部分引脚301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金属走线201的一端包括过孔,PV端口501可通过螺钉或者插针插入该过孔中而与金属走线201的一端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母线电容820或者逆变功率组件810与金属走线201的一端可通过焊料焊接而间隔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PV端口501与开关本体320的部分引脚301之间还可根据功能需要设置功能器件,在PV端口501与功能器件之间,或者功能器件与引脚301之间通过金属走线201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PV端口501和开关本体320的引脚301之间、引脚301与母线电容820之间、母线电容820与逆变功率组件810之间通过金属走线201连接,减少线缆或者避免采用线缆,减小安装难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连接关系将PV端口501传输到直流电转换到交流电,减小各器件之间的接触电阻及发热量,提升光伏逆变器10工作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光伏逆变器10:第一,将电路板200反扣在光伏逆变器10中,并将发热量较大的第二器件800或者体积较大的第二器件800设置在电路板反面230,提升对第二器件800的散热效果;而将发热量较小的第一器件700或者体积较小的第一器件700设置在电路板正面220,使得电路板正面220与盖板120之间的第一子腔室S1的体积较小,充分利用光伏逆变器10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光伏逆变器10小型化。
第二,由于将电路板200反扣在光伏逆变器10中,为了提升散热效果和提升光伏逆变器1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逆变功率组件810通过导热接触部202与散热翅片600导热连接,有效缩短逆变功率组件810与散热翅片600之间的传热路径,提升对逆变功率组件810的散热效果。导热接触部202还能为电路板200提供支撑,提升对光伏逆变器10内部电路板200和外壳100之间的结构强度和可靠性。
第三,开关组件300的开关本体320与第二器件800均固定于电路板反面230,在安装过程中,由于操作者不便于直接观察电路板反面230,在本申请中设置开关本体320通过引脚301与电路板反面230刚性固定,相较于柔性固定,本申请有利于降低安装难度,省去人工固定的步骤。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之间的无线缆连接,还能够减小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的接触电阻及发热量,提升了光伏逆变器10的工作效率,同时,在加工、运输、装配过程中可减小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接触不良的影响。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断单元325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分断单元325包括动触头3251和静触头3252,引脚301远离电路板的一端固定于静触头3252,静触头3252通过引脚301与电路板的金属走线连接;旋钮能够控制分断单元325的动触头3251旋转而实现动触头3251和静触头3252断开或者闭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断单元325通过引脚301电连接在光伏组件20和逆变功率组件81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引脚301的两端分别与分断单元325以及电路板直接固定,相较于采用线缆连接的方式,可避免接线多而使得组装和维修难度增大。并且,通过引脚301直接将分断单元325和电路板连接固定,可减小光伏逆变器10内部器件所占的空间体积,进而减小光伏逆变器10的体积。另外,通过引脚301直接将分断单元325和电路板的金属走线连接固定,可减小分断单元325与电路板之间的电阻,使得分断单元325到电路板之间的电流传输路径更短,提升电流传输效率,进而提升光伏逆变器10的工作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引脚301远离电路板的一端与静触头3252通过连接部(图中未示出)连接。示例性的,连接部为焊料,引脚301与静触头3252通过焊料焊接固定。示例性的,连接部可为金属杆或者金属片。
在一实施方式中,静触头3252的一端延伸至分断单元325外侧以构成引脚301。在本实施方式中,引脚301与静触头3252为一体成型结构,有利于提升引脚301与静触头325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请继续参阅图8、图9和图10,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组件300与电路板2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方式中,开关本体320包括多个分断单元325(如图8和图10所示),每个分断单元325包括动触头3251和两个静触头3252(如图9所示),动触头3251旋转,使得动触头3251的两端与两个静触头3252分别接触或断开,以实现动触头3251与静触头3252的闭合和断开。
请结合参阅图8至图11,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断单元325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方式中,引脚301包括输入引脚对3211和输出引脚对3221(结合参阅图9和图11),其中输入引脚对3211包括两个输入引脚321(如图9所示),输出引脚对3221包括两个输出引脚322。其中,一对输入引脚对3211的两个输入引脚321远离电路板的一端分别与分断单元325的两个静触头3252电连接且固定(如图9所示),图9所示的分断单元325为输入分断单元。其中,两个输入引脚321远离电路板的一端分别与两个静触头3252焊接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引脚对3211的每个输入引脚321的两端分别与分断单元325以及电路板直接固定(结合参阅图9和图10),相较于采用线缆连接的方式,可避免接线多而使得增加组装和维修难度。并且,通过输入引脚321直接将分断单元325和电路板连接固定,可减小光伏逆变器10内部器件所占的空间体积,进而减小光伏逆变器10的体积。另外,通过输入引脚321直接将分断单元325和电路板连接固定,可减小分断单元325与电路板之间的电阻,使得分断单元325到电路板之间的电流传输路径更短,提升电流传输效率,进而提升光伏逆变器10的工作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静触头3252的一端延伸至分断单元325外侧以构成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中的任一个均与静触头3252为一体成型结构,有利于提升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与静触头325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请继续参阅图11,在一实施方式中,分断单元325为输出分断单元,一对输出引脚对3221的两个输出引脚322远离电路板的一端分别与分断单元325的两个静触头3252电连接且固定。分断单元325通过输出引脚对3221电连接在光伏组件的负极和逆变功率组件的负极之间。
在一实施方式中,输入引脚对3211的数目为3,输出引脚对3221的数目为1,对应的,输入分断单元的数目为3,输出分断单元的数目为1。
需要说明的是,图9和图11仅示意性地表示了静触头3252与引脚301的连接关系,并不代表静触头3252和动触头3251的具体结构、尺寸以及位置关系。
请结合参阅图8和图12,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1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引脚301包括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如图8和图12所示),分断单元325包括输入分断单元和输出分断单元,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分别位于输入分断单元和输出分断单元(如图8、图9和图11所示)。旋钮310用于控制输入引脚321之间的导通和输出引脚322之间的导通,还用于控制输入引脚321之间的断开和输出引脚322之间的断开。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旋钮310控制输入引脚321之间的导通和断开以及输出引脚322之间的导通和断开,进而实现光伏组件20与开关本体320之间的电连接与断开。
请结合参阅图12和图13,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1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开关本体320包括括至少一对输入引脚对3211和至少一对输出引脚对3221(如图12所示),每对输入引脚对3211包括两个输入引脚321,每对输出引脚322包括两个输出引脚322。PV端口501包括正极连接器510和负极连接器520(如图13所示)。
在输入分断单元中,每对输入引脚对3211中的其中一个输入引脚321用于通过电路板200上的金属走线与正极连接器510连接(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每对输入引脚对3211中的两个输入引脚321通过输入分断单元中的静触头3252和动触头3251连接,每个输入引脚对3211中的另一个输入引脚321用于通过电路板200上的金属走线与母线电容820连接(结合图6和图12所示)。
在输出分断单元中,每对输出引脚对3221中的其中一个输出引脚322用于通过电路板200上的金属走线与负极连接器520连接(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每对输出引脚对3221中的两个输出引脚322通过输出分断单元中的静触头3252和动触头3251连接,每个输出引脚对3221中的另一个输出引脚322用于通过电路板200上的金属走线与逆变功率组件810连接(结合图6和图12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功率组件810通过输入引脚对3211、输出引脚对3221与光伏组件20形成回路,输入引脚对3211位于光伏组件20的正极和逆变功率组件810之间,输出引脚对3221位于逆变功率组件810和光伏组件20的负极之间。电流从光伏组件20的正极流向逆变功率组件810,再从逆变功率组件810流向光伏组件20的负极。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通过电路板200上的金属走线分别与光伏组件20和逆变功率组件810电连接,能够免去开关本体320与光伏组件20、逆变功率组件810之间线缆的使用,有利于节省成本,减小内部空间的占用率,并提升安装操作的便捷性。
请继续参阅图12和图13,在一实施方式中,光伏逆变器10包括固定于底壳110的多个连接器对500(如图12和图13所示),每对连接器对500包括正极连接器510和负极连接器520(如图13所示),正极连接器510的一端连接于光伏组件20的正极(图未示),正极连接器510的另一端固定于电路板200并与电路板200电连接(如图12所示),负极连接器520的一端连接于光伏组件20的负极(图未示),负极连接器520的另一端固定于电路板200并与电路板200电连接(如图12所示)。每对输入引脚对3211中的其中一个输入引脚321通过电路板200与正极连接器510的另一端电连接(如图13所示),进而与光伏组件20的正极电连接。每对输出引脚对3221中的其中一个输出引脚322用于通过电路板200与负极连接器520的另一端电连接(如图13所示),进而与光伏组件20的负极电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输入引脚对3211的数目为3,连接器对500的数量为3对,与输入引脚对3211的数量相同,3对连接器对500中的正极连接器510分别与3对输入引脚对3211中的一个输入引脚321电连接,3对连接器对500中的负极连接器520均与输出引脚对3221中的一个输出引脚322电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器对500的数量可根据输入引脚对3211的数量来确定,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实施方式中,底壳110上还设有与电池包(图中未示出)电连接的连接器对,如图13所示,PV端口501包括三对连接器对500,其中三对连接器对500用于与光伏组件电连接,光伏逆变器还包括一对连接器对500用于与电池包电连接。
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10的剖面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引脚301均插入电路板200中并与电路板200刚性固定。具体的,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均插入电路板200中并与电路板200刚性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具有刚性,示例性的,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为金属插针,金属插针插入电路板200使得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刚性固定于电路板200。在旋钮310用于控制开关本体320断开时,开关本体320通过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控制逆变功率组件810与光伏组件断开,在旋钮310用于控制开关本体320闭合时,开关本体320通过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控制逆变功率组件810与光伏组件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采用插入电路板200的方式与电路板200刚性固定,可使得开关本体320能够更便捷地与电路板200固定且电连接,简化光伏逆变器10的组装工序,节约人力成本。并且使得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固定电连接的位置的距离缩短,节约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连接处的空间,提升了光伏逆变器10的空间利用率和功率密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将开关本体320安装至与电路板反面230的固定的过程中,一般的,需要先将开关本体320通过连接杆330固定在底壳110上,再将电路板200与开关本体320连接,由于电路板反面230为电路板200背向操作者的表面,操作者不便于直接观察电路板反面230,且电路板反面230已安装有第二器件800。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将引脚301直接插入电路板反面230中而与电路板反面230刚性固定,能够减小安装难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只需要预先通过设置尺寸将开关本体320的引脚301与电路板200插接的位置对齐,便可直接将电路板200与引脚301插接固定。
相较于采用线缆连接的方式,在安装时,由于开关本体320位于电路板反面230,需要将线缆的一端与开关本体320连接后,再将电路板200安装固定,再将线缆的另一端从电路板反面230依次从电路板200的侧面绕线到电路板正面220后,操作者才能将线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电路板正面220,相较于本申请的刚性连接的方式,操作复杂,线缆布置凌乱。综上,将开关本体320通过引脚301插入电路板反面230的方式操作更方便,节约人力成本。
请参阅图15,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引脚301的延伸方向均与电路板反面230垂直。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的延伸方向均与电路板反面230垂直,以使得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能够更方便的插入电路板200中。并且,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的延伸方向与开关本体320朝向电路板200的表面垂直,使得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能够更好的通过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反面230即为电路板200沿第一方向X朝向开关本体320的表面。当开关本体320的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插入电路板200时,由于电路板200朝向开关本体320的表面与开关本体320朝向电路板200的表面平行,此时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所受的阻力较小,且不易发生形变,故能够提升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之间的机械连接和电连接关系的稳定性,有利于保证光伏逆变器10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定义的垂直不限定为绝对的垂直相交(夹角为90度)的关系,允许在组装公差、设计公差、结构平面度的影响等因素所带来的不是绝对的垂直相交的关系,允许存在小角度范围的误差,例如80度至100度的范围的组装误差范围内,都可以被理解为是垂直的关系。
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方式中,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的延伸方向与电路板反面230和开关本体320朝向电路板200的表面中的任意一个表面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的延伸方向与电路板反面230、开关本体320朝向电路板200的表面中的任意一个表面垂直,在减小加工难度的前提下,有利于较为顺畅地将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固定并电连接。
如图16所示,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的延伸方向与电路板200朝向开关本体320的表面垂直,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的延伸方向与开关本体320朝向电路板200的表面的夹角小于90°,其中电路板200朝向开关本体320的表面和开关本体320朝向电路板200的表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即电路板200朝向开关本体320的表面和开关本体320朝向电路板200的表面不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有利于减小组装难度。当底壳110中的器件过多而使得开关本体320不能平行的放置在底壳110中时,可采用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将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电连接。
请参阅图17,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的结构示意图,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的延伸方向与电路板反面230的夹角小于90°,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的延伸方向与开关本体320朝向电路板200的表面垂直,其中电路板反面230和开关本体320朝向电路板200的表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在该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00朝向开关本体320的表面和开关本体320朝向电路板200的表面也不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有利于减小组装难度。当电路板200上方的器件过多或者盖板不平整等因素而使得电路板200不能平行的放置在底壳110中时,可采用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将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电连接。
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方式中,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的延伸方向与电路板反面230和开关本体320朝向电路板200的表面中的任意一个表面均不垂直,且电路板反面230和开关本体320朝向电路板200的表面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倾斜插入电路板200中。当开关本体320上的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与电路板200中的过孔不对应时,此时可将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偏离高度方向倾斜,进而可使得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插入电路板200的过孔中。上述图16至图18所示的实施方式使得光伏逆变器10能够适配多种组装场景,提升光伏逆变器10的组装灵活性。
请参阅图19,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00中设有多个过孔210,引脚301穿过过孔210并与过孔210焊接,使得引脚301与电路板200刚性固定并且与电路板200的金属走线连接。其中,过孔210也称金属化孔,过孔210通过在贯穿电路板200的通孔的侧壁形成金属而得到,过孔210能够实现电路板200与外部器件的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引脚301穿过过孔210并与过孔210焊接,使得引脚301与过孔210固定并电连接,进而使得引脚301与电路板200固定并电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过孔210可以为金属走线一端的过孔,即金属走线的一端包括所述的过孔210。
在一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00背离开关本体320的表面设有焊盘323,焊盘323环绕在过孔210的周侧,引脚301穿过过孔210的一端与焊盘323焊接(如图19所示),焊盘323可提升引脚301与电路板200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脚301依次穿设电路板200的电路板反面230和电路板正面220,焊盘323位于电路板正面220上。将焊盘323焊接在电路板200上,使得引脚301固定于电路板正面220,开关本体320不易从电路板200上脱落,有利于提升开关本体320和电路板2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00和开关本体320通过引脚301压接,示例性的引脚301穿过过孔210的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在电路板200上而使电路板200和开关本体320之间压紧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20,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脚301插入过孔210的一端焊接在过孔210中。示例性的,可通过波峰焊将引脚301插入过孔210的一端焊接在过孔210中。
请参阅图21,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脚301远离开关本体320的一端焊接在过孔210朝向电路板反面230的一端。在一实施方式中,引脚301远离开关本体320的一端与位于电路板反面230上的焊盘323焊接。示例性的,可通过波峰焊将引脚301插的一端焊接在电路板反面230。
请参阅图22,图2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路板反面230设有多个插座240,引脚301均插入插座240中而与电路板200刚性固定并与电路板20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00上设有与引脚301相匹配的插座240,将引脚301插入插座240中使得引脚301与插座240固定并电连接,进而使得引脚301与电路板200刚性固定并电连接。
示例性的,插座240包括两片相对设置的弹片,且两个弹片之间具有向对方靠近的弹力,当引脚301插入两个弹片中时,被两个弹片固定并与弹片电连接。
示例性的,为了增大引脚与弹片的接触面积,可将引脚301设置为扁平的金属片,进而提升引脚301与弹片之间的接触面积,提升连接稳固性和电连接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引脚301可根据插座240的形状设置与之相匹配的形状,示例性的,引脚301可设置为圆柱状或者方柱形等。
请继续参阅图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开关本体320包括操作机构324和分断单元325,旋钮310能够通过操作机构324控制分断单元325断开或者闭合,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远离电路板200的一端固定于分断单元325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钮310与操作机构324固定连接,旋钮310旋转带动操作机构324旋转,进而使得分断单元325在断开和闭合两种状态中切换。分断单元325通过引脚301与电路板200实现电连接,分断单元325的断开和闭合,与光伏组件20和逆变功率组件810之间的断开和电连接相对应。
在一实施方式中,操作机构324为自由脱扣结构。本实施方式有利于提升光伏逆变器10的安全性能。
请继续参阅图10,在一实施方式中,开关本体320还包括开关壳体326,操作机构324和分断单元325均位于开关壳体326内部。在一实施方式中,开关壳体326为塑胶件,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可与开关壳体326一体注塑呈一体结构,提升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与开关壳体326的结构强度。
请继续参阅图10,在一实施方式中,开关壳体326包括壳体本体3261和上盖3262,上盖3262与壳体本体3261盖合后形成收容空间,操作机构324和分断单元325位于收容空间内。在一实施方式中,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可与上盖3262一体注塑呈一体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有利于开关组件300的组装。在组装开关组件300时,可先将操作机构324和分断单元325安装在壳体本体3261内,将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与上盖3262预先一体注塑呈一体结构,将一体结构中输入引脚321和输出引脚322的一端与分断单元325电连接固定,再将上盖3262与壳体本体3261固定。
请参阅图23,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10的剖面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器件800还包括直流转换组件840,直流转换组件840固定于电路板反面230,直流转换组件840位于导热接触部202与电路板反面230之间,直流转换组件840通过导热接触部202与散热翅片600导热连接。其中,开关本体320的部分引脚301通过电路板200的金属走线与直流转换组件840连接,直流转换组件840通过电路板200的金属走线与母线电容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直流转换组件840用于将传输至逆变功率组件810的直流电进行变压,将电压转换为逆变功率组件810所需的直流电压。在一实施方式中,直流转换组件840为直流升压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直流转换组件840与电路板200的金属走线连接以实现直流转换组件840与母线电容和开关本体320之间的电连接。
请参阅图24,图2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10的电性连接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光伏逆变器还包括输入侧滤波组件1000和输出侧滤波组件1100,输入侧滤波组件1000和输出侧滤波组件1100均连接于电路板,PV端口501通过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输入侧滤波组件1000连接,输入侧滤波组件1000通过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开关本体320的部分引脚连接,开关本体320通过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直流转换组件840连接,直流转换组件840通过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母线电容820连接,母线电容820通过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逆变功率组件810连接,逆变功率组件810通过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输出侧滤波组件1100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伏组件产生的直流电通过PV端口501输入至输入侧滤波组件1000,然后输入侧滤波组件1000将直流电通过开关本体320传输至直流转换组件840,直流转换组件840对直流电进行变压操作,继续将直流电依次传输给母线电容820和逆变功率组件810,直流电在逆变功率组件810中转变为交流电,逆变功率组件810再将交流电传输至输出侧滤波组件1100。其中,输入侧滤波组件1000和输出侧滤波组件1100通过分别滤除直流电和交流电中的谐波,减少逆变功率组件810发热,避免安全隐患,提高逆变转换的可靠性。并且,输入侧滤波组件1000和输出侧滤波组件1100还能提升光伏逆变器在工作时电磁兼容性效果。电磁兼容性(EMC,即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是指光伏逆变器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因此,EMC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光伏逆变器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骚扰(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光伏逆变器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骚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ElectromagneticSusceptibility,即EMS)。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功能器件通过电路板的金属走线实现电连接,不仅可节约线缆,简化结构,还能降低各功能器件之间的阻抗,提升光伏逆变器的功率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从输出侧滤波组件1100输出的交流电可用于提供给电网。本实施方式有利于拓宽光伏逆变器的应用范围。在一实施方式中,输入侧滤波组件1000和输出侧滤波组件1100可包含滤波电容850。
请继续参阅图7,在一实施方式中,底板111包括底板主体1111和凸起板1112,凸起板1112为导热接触部202,凸起板1112自底板主体1111朝向逆变功率组件810凸起并与逆变功率组件810导热连接,凸起板1112与逆变功率组件810在电路板反面23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部分散热翅片600位于凸起板1112背离逆变功率组件810的一侧。母线电容820和电感830位于电路板反面230和底板主体1111之间,部分散热翅片600位于底板主体1111背离电路板反面230的一侧。
其中,散热翅片600位于凸起板1112沿第一方向X背离逆变功率组件810的一侧,底板主体1111为底板111中除凸起板1112以外的部分。底板111中的凸起板1112相对底板主体1111更靠近逆变功率组件810,有利于缩短传热路径,提升散热效果。凸起板1112与逆变功率组件810导热连接,即凸起板1112与逆变功率组件810之间能够传导热量,故凸起板1112能够实现从逆变功率组件810到散热翅片600的热量传递。凸起板1112与逆变功率组件810在电路板反面23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得与凸起板1112对应的部分散热翅片600在电路板反面230的正投影也与逆变功率组件810在电路板反面23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进而使得散热翅片600能够对逆变功率组件810实施有效散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凸起板1112相对底板主体1111向逆变功率组件810凸起,使得位于凸起板1112背侧的部分散热翅片600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更长,使得该部分散热翅片600的散热面积增加,提升对逆变功率组件810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除凸起板1112外,散热翅片600还分布于底板主体1111背离盖板120的一侧,其中,第二器件800中的母线电容820和电感830位于电路板反面230与底板主体1111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部分散热翅片600与母线电容820和电感830导热连接,故部分散热翅片600能够针对母线电容820和电感830进行冷却散热,综合提升散热翅片600的冷却效果。示例性的,母线电容820和电感830与底板主体1111通过导热介质1113导热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凸起板1112在电路板反面230的正投影完全覆盖逆变功率组件810在电路板反面230的正投影。本实施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散热翅片600对逆变功率组件810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起板1112第一方面可缩短逆变功率组件810与散热翅片600之间的传热路径,还有利于提升增加散热翅片600的散热面积增加,综合提升对逆变功率组件810的散热效果。第二方面,凸起板1112还能充分利用光伏逆变器10的内部空间,提升高功率密度,还有利于减小光伏逆变器10的体积,间接提升了光伏逆变器10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实现小型化设计,优化整体布局。第三方面,凸起板1112还能为电路板200提供支撑,提升对光伏逆变器10内部电路板200和外壳100之间的结构强度和可靠性。第四方面,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底板111为光伏逆变器10背向用户的表面,由于底板111此时不在用户的视野范围内,故即使底板111呈现凹凸不平的形状,也不会对光伏逆变器10整体的美观性造成影响,保障用户的使用体验。若将第二器件800设置在电路板正面220,就需要在盖板120中设置凸起板1112以增强对逆变功率组件810的散热效果,此时由于盖板120为光伏逆变器10直接面向用户的表面,盖板120凹凸不平,会对用户的观感和使用体验造成负面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所示出的第一器件700仅用于表示第一器件700位于电路板正面220,不代表第一器件700的数量和实际分布位置,具体可根据需要来设置。在图6中所示出的逆变功率组件810用于表示与引脚301的连接关系,不代表逆变功率组件810位于电路板正面220。需要说明的是,图7仅示意性地展示了光伏逆变器10的内部器件,并不代表其具体的结构、尺寸,例如图7中电路板反面230的第二器件800中的810/820和830的实际分布位置、尺寸不限于图7所示,图7中仅用于示出逆变功率组件810位于凸起板111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母线电容820、电感830与电路板反面230、底板主体111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请继续参阅图2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器件800还包括直流转换组件840,直流转换组件840固定于电路板反面230,直流转换组件840位于凸起板1112与电路板反面230之间,凸起板1112与直流转换组件840在电路板反面23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直流转换组件840在处于工作状态时会产生热量,故设置凸起板1112与直流转换组件840在电路板反面23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得部分散热翅片600沿第一方向X靠近直流转换组件840设置,有利于增强散热翅片600对直流转换组件840的冷却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凸起板1112在电路板反面230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直流转换组件840在电路板反面230的正投影。本实施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散热翅片600对直流转换组件840的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25,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10的剖面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凸起板1112包括第一凸起子板1112a和第二凸起子板1112b,第一凸起子板1112a与第二凸起子板1112b间隔设置,逆变功率组件810位于第一凸起子板1112a与电路板反面230之间,直流转换组件840位于第二凸起子板1112b与电路板反面230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子板1112a与第二凸起子板1112b间隔设置,相应的,逆变功率组件810与直流转换组件840间隔设置,有利于减小逆变功率组件810与直流转换组件840之间的电磁干扰,保证二者的工作效率免受影响。与第一凸起子板1112a相对应的散热翅片600用于对逆变功率组件810进行冷却散热,与第二凸起子板1112b相对应的散热翅片600用于对直流转换组件840进行冷却散热,在凸起板1112中设置第一凸起子板1112a和第二凸起子板1112b,能够实现对发热器件的精准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23,在一实施方式中,凸起板1112为一体结构,逆变功率组件810和直流转换组件840相邻设置。本方案有利于减小凸起板1112的加工成本,降低逆变功率组件810与直流转换组件840的安装难度。
请参阅图26,图2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1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逆变功率组件810包括多个逆变功率器件811,直流转换组件840包括多个直流功率器件841,至少一个逆变功率器件811位于多个直流功率器件841之间。其中,逆变功率器件811和直流功率器件841是指能够实现功率转换功能的电力电子器件,包括但不限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碳化硅功率管、硅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Transistor,MOS)和二极管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功率器件811用于实现交直流转换功能,直流功率器件841用于实现直流电升压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功率器件811与直流功率器件841可根据需要灵活布局,使得逆变功率组件810和直流转换组件840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节约材料成本。
在一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直流功率器件841位于多个逆变功率器件81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功率器件811与直流功率器件841可根据需要灵活布局,使得逆变功率组件810和直流转换组件840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节约材料成本。
请参阅图27,图2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1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逆变功率组件810为逆变功率模组812,逆变功率模组812包括逆变封装结构813和位于逆变封装结构813内的多个逆变功率器件811,直流转换组件840为直流转换模组842,直流转换模组842包括直流封装结构843和位于直流封装结构843内的多个直流功率器件84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逆变功率器件811封装至逆变封装结构813内,将多个直流功率器件841封装至直流封装结构843内,使得逆变功率组件810和直流转换组件840集成度高,便于将多个逆变功率器件811整体安装至电路板反面230,减小安装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26和图27仅示意性地展示了逆变功率组件810和直流转换组件840的排布方式,并不代表逆变功率组件810和直流转换组件840的具体结构、尺寸和位置关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请继续参阅图2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逆变功率组件810与凸起板1112之间设有导热介质1113,逆变功率组件810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介质1113传递给凸起板1112一侧的部分散热翅片600。本方案有利于增强散热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示例性的,导热介质1113也可为导热硅脂、导热硅胶片和导热凝胶等其他导热材料,其中这些导热介质1113不需要将凸起板1112和逆变功率组件810粘结固定,避免在维修时无法拆卸而破坏逆变功率组件810和凸起板11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加强光伏逆变器10的可靠性,也可以将凸起板1112和逆变功率组件810之间采用具有粘结固定性质的导热介质1113,示例性的,导热介质1113为导热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直流转换组件840与凸起板1112之间设有导热介质1113(图中未示出),直流转换组件840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介质1113传递给凸起板1112一侧的部分散热翅片600。本方案有利于增强散热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示例性的,导热介质1113也可为导热硅脂、导热硅胶片和导热凝胶等其他导热材料。
请参阅图28,图2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10的剖面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导热接触部202与电路板反面23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小于底板111与电路板20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逆变功率组件81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小于母线电容820、电感830和开关组件300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接触部202为凸起板1112,其中,凸起板1112与电路板反面23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小于底板主体1111与电路板20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为底板111和电路板200层叠的方向,凸起板1112与电路板反面23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为H1,底板主体1111与电路板20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为H2,H1<H2,凸起板1112沿第一方向X相对底板主体1111更靠近电路板反面230。逆变功率组件81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为H3,母线电容820、电感830和开关组件30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分别为H4、H5和H6,H3和H4、H5和H6满足以下关系式中的至少一个:H3<H4,H3<H5,H1<H6。由于逆变功率组件810在第一方向X上占据的长度较小,使得逆变功率组件810与底板111之间仍有一些空余空间,故可设置底板111中的凸起板1112沿第一方向X朝向逆变功率组件810凸起,将空余空间从光伏逆变器10中排除,此时凸起板1112与电路板反面230之间的距离小于底板主体1111与电路板反面230之间的距离。本方案对光伏逆变器10的内部空间进行了合理规划,有利于提升光伏逆变器1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减小光伏逆变器10所占用的体积,有利于整体布局。
在图2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底板主体1111为一块水平板。在一些实施方中,由于H4、H5和H6的取值不同,为了充分利用光伏逆变器10的内部空间,底板主体1111为一块凹凸不平的板,如图7所示,其中,底板主体1111与电路板20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H2是指底板主体1111与电路板20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最大距离。
请继续参阅图2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光伏逆变器10还包括风扇900,风扇900位于第二子腔室S2内且连接于电路板200。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风扇900设置在第二子腔室S2,使得风扇900能够针对第二器件800进行风冷散热。风扇900与散热翅片结合,更易于将第二器件800的温度控制在适合第二器件800工作的温度范围内。将风扇900设置在光伏逆变器10内部,有利于提升光伏逆变器10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在图28中的风扇900仅用于示出风扇900位于第二子腔室S2内,不代表风扇900在第二子腔室S2的具体位置,具体位置可根据第二子腔室S2的部件布局来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7,在一实施方式中,底板111与电路板反面23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最大长度大于盖板120和电路板正面22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底板主体1111与电路板反面23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最大长度大于盖板120和电路板正面22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以使得底板主体1111和电路板反面230之间能够容纳电感830、母线电容820和开关本体32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底板主体1111为除了凸起板1112以外的部分,凸起板1112朝向电路板200凸起,所以底板111与电路板反面23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最大长度等于底板主体1111与电路板反面23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最大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111与电路板反面230之间为容纳第二器件800和开关本体320的第二子腔室S2,盖板120与电路板正面220之间为容纳第一器件700的第一子腔室S1,由于第二器件800和开关本体320沿第一方向X的体积大于第一器件700沿第一方向X的体积,故需要相应设置第二子腔室S2的体积大于第一子腔室S1的体积,进而需要设置底板主体1111与电路板反面23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大于盖板120与电路板正面22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本方案能够为将电感830、母线电容820和开关本体320设置在电路板反面230提供安装空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贴片电阻710和贴片电容720中的任一个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的取值小于或者等于5毫米,以使得第一子腔室S1的体积较小而降低光伏逆变器10的整体体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贴片电阻710和贴片电容720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设置较小,使得贴片电阻710和贴片电容720在第一子腔室S1占据的空间较小,便于将第一子腔室S1的体积设置较小,有利于实现光伏逆变器10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实施方式中,电路板正面220和盖板12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的取值小于或者等于20毫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正面220和盖板12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的取值大小与第一子腔室S1的体积大小对应,将第一子腔室S1的体积设置较小,有利于实现光伏逆变器10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路板反面230和底板111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最大长度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10厘米。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电路板反面230和底板主体1111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10厘米,以使得电路板反面230和底板主体1111之间能够容纳电感830、母线电容820和开关本体32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处于不同位置的底板主体1111可能不在同一平面,故电路板反面230和底板主体1111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是指电路板反面230和底板主体1111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最大长度,将该最大长度的取值设置为大于或者等于10厘米,使得第二子腔室S2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容纳体积较大的电感830、母线电容820和开关本体320,有利于减小安装难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电路板反面230和底板主体1111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20厘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电路板反面230和底板主体1111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对第二子腔室S2的空间大小进行合理调整,使得第二子腔室S2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容纳体积较大的电感830、母线电容820和开关本体320,有利于减小安装难度。
请参阅图29和图30,图2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1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0为图29所示的光伏逆变器10的局部放大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多个PV端口501包括正极连接器510(如图29所示),正极连接器510的一端位于外壳100内且固定于电路板反面(如图30所示),正极连接器510的另一端穿过外壳100而延伸至外壳100外侧(如图29所示),正极连接器510的另一端用于电连接光伏组件20的正极PV+,第二器件800还包括滤波电容850,滤波电容850通过电路板200上的金属走线201电连接在正极连接器510与输入引脚321之间(如图30所示),以降低正极连接器510与滤波电容850之间的阻抗,提升滤波效果。
其中,电感830和滤波电容850组成谐振电路,通过滤除直流电中的谐波,减少逆变功率组件810发热,避免安全隐患,提高逆变转换的可靠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感830和滤波电容850组成谐振电路为输入侧滤波电路。在一实施方式中,在逆变功率组件810的输出侧具有输出侧滤波电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连接器510与光伏组件20电连接,引脚301为开关本体320的一部分,本方案设置滤波电容850电连接在正极连接器510与输入引脚321之间,相当于设置光伏组件20、滤波电容850和开关本体320依次电连接。若将开关本体320电连接在滤波电容850和正极连接器510之间,光伏组件20输出的直流电先经过开关本体320,再流入滤波电容850,由于开关本体320本身存在一定的电阻,将使得滤波电容850对直流电的滤波效果有所降低,故本实施方式有利于提升滤波电容850的滤波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连接器510的数目与输入引脚对3211的数目相同。
在一实施方式中,滤波电容850可设置在电路板正面220和电路板反面230中的任意一个表面。当将滤波电容850可设置在电路板反面230时,可充分利用第二子腔室S2的内部空间。
请继续参阅图29和图3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多个PV端口501还包括负极连接器520(如图29所示),负极连接器520的一端位于外壳100内且固定于电路板反面(如图30所示),负极连接器520的另一端穿过外壳100而延伸至外壳100外侧(如图29所示),负极连接器520的另一端用于电连接光伏组件20的负极PV-。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引脚对3221位于逆变功率组件810的负极和光伏组件20的负极PV-之间。电流从光伏组件20的正极PV+依次流向正极连接器510、输入引脚对3211和逆变功率组件810的正极,在逆变功率组件810中发生逆变转换,再从逆变功率组件810的负极依次流向输出引脚对3221、负极连接器520和光伏组件20的负极,形成回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负极连接器520的数目与输出引脚对3221的数目相同。
在一实施方式中,正极连接器510和负极连接器520的位置可以对调,相应的光伏组件20的正极PV+和光伏组件20的负极PV-的位置对调,不限于图30所述的位置关系,只要能够实现正极连接器510与光伏组件20的正极PV+电连接,负极连接器520与光伏组件20的负极PV-电连接即可。
在一实施方式中,正极连接器510和或负极连接器520与电路板200可拆卸连接。示例性的,可通过螺钉将正极连接器510的一端与电路板200固定连接,当需要拆卸时将螺钉取出即可分离正极连接器510和电路板200。示例性的,负极连接器520距离电路板200较远时,可通过连接部件将负极连接器520与电路板200可拆卸连接。
请参阅图32和图33,图3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3为图32中的M部分放大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光伏逆变器10还包括绝缘支撑件1200,绝缘支撑件1200位于底板111和电路板200之间,其中图32和图33中省去了电路板。绝缘支撑件1200固定于底板111,至少一个PV端口501的一端固定于绝缘支撑件1200和电路板200之间。其中绝缘支撑件1200位于第二子腔室S2内,充分利用第二子腔室S2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支撑件1200用于支撑PV端口501,使得PV端口501与电路板200之间的固定更稳定。在一实施方式中,绝缘支撑件1200采用不导电的材料制备,避免影响PV端口501与电路板200之间的电性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绝缘支撑件1200可通过螺钉或者粘结胶固定于底板111。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有的PV端口501位于底壳110内的一端均固定于绝缘支撑件1200和电路板200之间。示例性的,通过螺钉将PV端口501的一端和电路板200、绝缘支撑件1200三者相互固定。
请结合参阅图34和图35,图3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中绝缘支撑件和PV端口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绝缘支撑件120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部1210和多个第二支撑部1220,多个第一支撑部1210和多个第二支撑部1220沿第三方向Z依次交替排列,第三方向Z平行于旋钮310与开关本体320的排布方向,沿第一方向X第一支撑部1210背离底板111的表面与底板11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支撑部1220背离底板111的表面与底板111之间的距离,多个PV端口501中的一部分PV端口501的一端分别与多个第一支撑部1210背离底板111的表面固定,多个PV端口501中的另一部分PV端口501的一端分别与多个第二支撑部1220背离底板111的表面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210和第二支撑部1220的高度不同,将一部分PV端口501固定于第一支撑部1210与电路板200之间,一部分PV端口501固定于第二支撑部1220与电路板200之间,使得PV端口501布置分散,避免布局集中而影响PV端口501之间的电性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支撑部1210和多个第二支撑部1220沿第三方向Z依次交替排列,使得多个PV端口501沿第三方向Z依次交替排列,使得PV端口501排列更规整。
请参阅图31,图3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正视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底壳110包括位于底板111和盖板120之间的第一子板113,第一子板113平行于第三方向Z;多个PV端口501包括多个正极连接器510和多个负极连接器520,多个正极连接器510和多个负极连接器520均固定于第一子板113,沿第一方向X多个正极连接器510与底板111之间的距离大于多个负极连接器520与底板111之间的距离,沿第三方向Z,多个正极连接器510和多个负极连接器520依次交替排列。
请结合图35和图36,图3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中绝缘支撑件和PV端口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方式中,每个正极连接器510位于底壳110内的一端包括正极金属片511,每个负极连接器520位于壳体内的一端包括负极金属片521,每个正极金属片511与一个第一支撑部1210背离底板111的表面固定且与电路板200固定,每个负极金属片521与一个第二支撑部1220背离底板111的表面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正极连接器510固定于第一支撑部1210,多个负极连接器520固定于第二支撑部1220,使得多个正极连接器510和多个负极连接器520沿第三方向Z依次交替排列,并且沿第一方向X交错分布,减少多个正极连接器510与多个负极连接器520之间的电性连接的互相干扰,提升电性连接的稳定性和整体局部更规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连接器510通过位于底壳110内的正极金属片511固定于第一支撑部1210和电路板200之间。示例性的,第一支撑部1210、正极连接器510和电路板200上均具有相对应的螺孔,采用螺钉将第一支撑部1210、正极连接器510和电路板200沿第一方向X相对固定,其中螺钉的螺帽位于电路板200背离第一支撑部1210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负极连接器520通过位于底壳110的负极金属片521固定于第二支撑部1220,示例性的,第二支撑部1220和负极连接器520均具有相对应的螺孔,采用螺钉将第二支撑部1220和负极连接器520沿第一方向X相对固定,其中螺钉的螺帽位于第二子腔室S2内且位于负极金属片521背离第二支撑部1220的表面。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正极连接器510包括正极连接器壳体512(如图36所示),正极连接器壳体512固定于第一子板113,且正极连接器壳体512的两端分别位于底壳110内外,正极金属片511固定于正极连接器壳体512位于底壳110内部的一端。第一支撑部1210背离底板111的表面与底板111的距离大于正极连接器壳体512与底板111的距离,正极金属片511包括折弯段5111和正极固定段5112,折弯段5111连接于正极固定段5112与正极连接器壳体512之间,正极固定段5112固定于第一支撑部1210背离底板111的表面与电路板200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支撑部1210还用于支撑电路板200,为了使得电路板200与底板111之间的空间更大,或者说使得第二子腔室S2的空间更大,将第一支撑部1210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需要设置较大。但是第一子板113用于固定正极连接器壳体512,由于正极连接器壳体512本身沿第一方向X具有一定长度,将正极连接器壳体512固定在第一子板113时,沿第一方向X正极连接器壳体512低于电路板200,本申请中正极连接器壳体512与第一支撑部1210与底板111的距离不等,通过正极金属片511中的折弯段连接正极连接器壳体512内的金属和正极固定段5112,将正极固定段5112固定在第一支撑部1210与电路板200之间,正极连接器510与电路板200连接。示例性的,正极金属片511呈“Z”形。
由于负极连接器520与底板111之间的距离相较于正极连接器510与底板111之间的距离更短,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将负极连接器520中的负极金属片521成平面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负极连接器520中的负极金属片521也可以设置呈“Z”形。
请继续参阅图3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底壳110包括位于底板111和盖板120之间的第一子板113,正极连接器510固定于第一子板113,旋钮310与开关本体320的排布方向与第一子板113平行,滤波电容850位于正极连接器510周侧且位于开关本体320与第一子板113之间,使得滤波电容850与正极连接器510的连接线路更短,光伏逆变器10结构更紧凑,体积更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连接器510的一端穿过第一子板113并伸入外壳100内侧,滤波电容850在电路板200上的正投影位于正极连接器510在电路板200上的正投影的周侧。由于滤波电容850电连接于正极连接器510和开关本体320之间,故本方案将滤波电容850靠近正极连接器510设置,缩短了滤波电容850与正极连接器510之间的距离,可使得从光伏组件20输入的电流直接传输至滤波电容850,有效缩短了光伏逆变器10的电流输入路径长度,使得阻抗更小,从而提升滤波电容850的滤波效果。此外,本方案还能够优化光伏逆变器10的器件排布,有利于减小光伏逆变器10的体积。
需要说明的是,当光伏逆变器10未安装时,可将光伏逆变器10的底板111朝向地面放置,外壳100的盖板120位于底板111的上方。当光伏逆变器10安装在光伏系统的现场时,可将外壳100的第一子板113朝向地面放置,与第一子板113相对设置的子板位于第一子板113的上方。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伏逆变器10的安装方向可根据现场环境和功能需求来设置。
请结合图37、图38和图39,图3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中绝缘支撑件和滤波电路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中绝缘支撑件和滤波电路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中绝缘支撑件和滤波电路板部分的分解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光伏逆变器10还包括滤波电路板1300和滤波电容850,沿第一方向X滤波电路板1300固定于底板111和电路板200之间,沿第二方向Y滤波电路板1300位于多个第一支撑部1210背离第一子板113的一侧,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和第三方向Z均垂直,滤波电容850固定于滤波电路板1300朝向电路板200的表面,多个负极连接器520与滤波电路板1300连接,滤波电容850通过滤波电路板1300和电路板200上的金属走线与开关本体320的部分引脚301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滤波电路板1300来固定滤波电容850,并通过滤波电路板1300将滤波电容850与电路板200电连接,使得滤波电容850不占用电路板200上的空间,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第二子腔室S2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滤波电容850属于输入侧滤波组件1000,滤波电容850通过滤波电路板1300与负极连接器520连接,滤波电容850通过滤波电路板1300和电路板200上的金属走线与开关本体320连接,使得滤波电容850连接在负极连接器520与开关本体320的引脚301之间,提升滤波电容850的滤波效果。
请继续结合图38和图3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绝缘支撑件1200还包括第三支撑部1230,沿第一方向X第三支撑部1230位于滤波电路板1300和电路板200之间,第三支撑部1230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与滤波电路板1300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部分重叠,沿第二方向Y第三支撑部1230与第一子板113之间的距离大于每一个第一支撑部1210与第一子板113之间的距离,第三支撑部1230固定于一个第一支撑部1210。光伏逆变器10还包括第一连接金属片1400,滤波电路板1300与第一连接金属片1400的一端连接,多个负极连接器520通过滤波电路板1300与第一连接金属片1400连接,多个滤波电容850通过滤波电路板1300与第一连接金属片1400连接,第一连接金属片1400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三支撑部1230背离底板111的表面且与电路板200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连接金属片1400的一端连接多个负极连接器520和多个滤波电容850,第一连接金属片1400的另一端用于与电路板200固定,使得多个负极连接器520和多个滤波电容850通过一个连接件连接电路板200,使得结构布局简化。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支撑部1230沿第三方向Z排列在所有第一支撑部1210和第二支撑部1220远离第二子板114的一侧,使得排列更规整。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金属片1400包括相连接的总连接段1410和总固定段1420,其中,总连接段1410连接于滤波电路板1300与总固定段1420之间,总固定段1420用于连接电路板200,沿第二方向Y,总连接段1410位于第三支撑部1230背离第一子板113的一侧,总固定段1420固定于第三支撑部1230背离底板111的表面与电路板200之间。使得结构布局更规整。
在一实施方式中,绝缘支撑件1200还包括用于支撑与电池包连接的外部连接器对1500,如图31所示的,外部连接器对1500用于连接电池包,绝缘支撑件1200还包括第四支撑部1240、第五支撑部1250和第六支撑部1260(如图37和图38所示),沿第一方向X第六支撑部1260背离底板111的表面与底板11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四支撑部1240和第五支撑部1250背离底板111的表面与底板111之间的距离,第六支撑部1260用于固定连接外部连接器对1500中的负极连接器(如图34所示),并通过一个第二金属连接片1600连接在第五支撑部1250与电路板200之间,第四支撑部1240用于固定支撑外部连接器对1500中的正极连接器并使正极连接器与电路板200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210和第二支撑部1220为一体成型结构。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210、第二支撑部1220和第三支撑部1230为一体成型结构。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210、第二支撑部1220、第三支撑部1230、第四支撑部1240、第五支撑部1250和第六支撑部1260为一体成型结构。提升绝缘支撑件1200的结构强度。
请继续参阅图30,在一实施方式中,底壳110还包括位于底板111和盖板120之间的第二子板114,第二子板114与第一子板113相连且相交,旋钮310的一端穿过第二子板114伸入外壳100内侧,并与开关本体320相对固定。本方案将旋钮310与正极连接器510设置在外壳100的不同子板,有效利用不同子板的安装空间,且能够避免操作失误。
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40,图4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1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子板114设有贯穿第二子板114内外表面的安装孔(图40中未示出),在第二子板114的外侧设有密封部件311(如图2和图40所示),旋钮310包括连接杆330(如图40所示),连接杆330依次穿过密封部件311和安装孔而伸入外壳100内侧,密封部件311用于密封安装孔和连接杆330之间的缝隙,避免水汽或者杂质通过安装孔进入外壳100内部而影响电路板200或者电气部件的性能。示例性的,密封部件311可以为密封垫片,或者密封部件311包括密封基座和密封橡胶片,密封基座通过螺钉将密封橡胶片挤压在第二子板114的外表面。由于开关本体320固定在电路板200上,开关本体320与第二子板114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有限,不便于在第二子板114的内表面安装密封部件31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密封部件311设置在第二子板114的外侧,便于旋钮310和密封部件311安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开关本体320与第二子板114的空间足够时,也可以在第二子板114的内侧安装密封部件311。
在一实施方式,三对输入引脚对3211与一对输出引脚对3221依次排列设置,且排列方向与开关本体320的延伸方向平行,其中输出引脚对3221相较于输入引脚对3211更远离外壳100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输入引脚对3211与输出引脚对3221的位置可对调。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输入引脚对3211中,与光伏组件20电连接的一个输入引脚321记为321a(如图30所示),与逆变电路电连接的一个输入引脚321记为321b。其中,输入引脚321a相较于输入引脚321b更靠近第一子板113设置,可减小输入引脚321a与光伏组件20的正极PV+的距离,使得光伏逆变器结构更紧凑。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输出引脚对3221中,与光伏组件20电连接的一个输出引脚322记为322a(如图30所示),与逆变电路电连接的一个输出引脚322记为322b。其中,输出引脚321a相较于输出引脚321b更靠近第一子板113设置,可减小输出引脚322a与光伏组件20的负极PV-的距离,使得光伏逆变器结构更紧凑。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输入引脚对3211中,输入引脚321a和输入引脚321b的位置可对调。在输出引脚对3221中,输出引脚321a与输出引脚321b的位置可对调。以适配多种场景。
请继续参阅图30,在一实施方式中,负极连接器520固定于第一子板113。本方案将正极连接器510和负极连接器520固定于外壳100的同一个子板,有利于减小安装难度,节约空间。
请结合参阅图23和图2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滤波电容850、开关组件300和电感830沿第二方向Y依次排列。其中第二方向Y与开关本体320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一子板113均相交(如图2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Y上,开关组件300位于滤波电容850和电感830之间,使得电路板200上器件的布局得到优化。部分滤波电容850、开关组件300和电感830靠近第二子板114设置,有利于为在光伏逆变器10中设置其他器件提供安装空间。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Y与开关本体320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一子板113均垂直。本方案有利于减小光伏逆变器10的安装难度。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滤波电容850、电感830和开关组件300沿第二方向Y依次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Y上,电感830位于滤波电容850和开关组件300之间,滤波电容850和电感830均靠近第一子板113设置,能够缩短由滤波电容850和电感830组成的谐振电路靠近正极连接器510,使得谐振电路对直流电的滤波效果得到增强。
请参阅图41,图4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本体320的俯视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开关本体320朝向电路板的表面设有定位部327,定位部327与引脚301间隔设置,定位部327用于将开关本体320固定于电路板时进行辅助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327与引脚301间隔排布,以避免对电性连接的干扰。定位部327在开关本体320朝向电路板的表面上分散排布,使得定位部327对于开关本体320的辅助定位更加准确。本方案在开关本体320设置定位部327,使得开关本体320与电路板200的连接操作更为便捷。
在图41所示的实施例中,开关本体320包括三个定位部327,且三个定位部327分别靠近开关本体320朝向电路板的表面沿开关本体320延伸方向的两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定位部327的数目可为其他任意正整数,且多个定位部327的位置可任意选择,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本申请对定位部327的数目以及分布不作具体限定。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逆变器和光伏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例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24)

1.一种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包括底壳和盖板,所述底壳和所述盖板围合成收容腔室,所述底壳包括与所述盖板相对设置的底板;
电路板,包括沿第一方向相背设置的电路板正面和电路板反面,所述电路板上设有金属走线,所述电路板正面朝向所述盖板,所述电路板反面朝向所述底板,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外壳的收容腔室内,并将所述收容腔室分隔为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其中所述第一子腔室位于所述电路板正面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第二子腔室位于所述电路板反面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一子腔室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二子腔室的体积,以分别收容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其中,所述第二器件的工作发热量大于所述第一器件的工作发热量或者所述第二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一器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正面的贴片电阻和贴片电容,所述第二器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反面的逆变功率组件、母线电容和电感;
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位于所述底板背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逆变功率组件背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设有导热接触部,所述逆变功率组件通过所述导热接触部与部分所述散热翅片导热连接,所述母线电容和所述电感位于所述导热接触部周侧;
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包括旋钮、连接杆和开关本体,所述旋钮和所述开关本体分别位于所述外壳的外侧和内侧,所述旋钮通过所述连接杆连接至所述开关本体,所述开关本体位于所述第二子腔室内;所述开关本体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开关本体包括多个分断单元,所述多个分断单元的排布方向与所述旋钮和所述开关本体的排布方向相同,每个所述分断单元均包括引脚,每个所述分断单元的所述引脚均刚性固定至所述电路板反面;
多个PV端口,所述PV端口的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内且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PV端口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外壳而延伸至所述外壳外侧;
所述PV端口通过所述电路板的金属走线与所述开关本体的部分引脚连接,所述开关本体的部分引脚通过所述电路板的金属走线与所述母线电容连接,所述母线电容通过所述电路板的金属走线与所述逆变功率组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断单元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路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静触头,所述静触头通过所述引脚与所述电路板的金属走线连接;所述旋钮能够控制所述分断单元的所述动触头旋转而实现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断开或者闭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静触头通过连接部连接;或者所述静触头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分断单元外侧以构成所述引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包括输入引脚和输出引脚,所述分断单元包括输入分断单元和输出分断单元,所述输入引脚和所述输出引脚分别位于所述输入分断单元和所述输出分断单元,所述旋钮用于控制所述输入引脚之间的导通和所述输出引脚之间的导通;还用于控制所述输入引脚之间的断开和所述输出引脚之间的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本体包括至少一对输入引脚对和至少一对输出引脚对,每对所述输入引脚对包括两个所述输入引脚,每对所述输出引脚包括两个所述输出引脚;所述PV端口包括正极连接器和负极连接器;
在所述输入分断单元中,每对所述输入引脚对中的其中一个输入引脚用于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所述正极连接器连接,每对所述输入引脚对中的两个输入引脚通过所述输入分断单元中的静触头和动触头连接,每个所述输入引脚对中的另一个输入引脚用于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所述母线电容连接;
在所述输出分断单元中,每对所述输出引脚对中的其中一个输出引脚用于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所述负极连接器连接,每对所述输出引脚对中的两个输出引脚通过所述输出分断单元中的静触头和动触头连接,每个所述输出引脚对中的另一个输出引脚用于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所述逆变功率组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器件还包括直流转换组件,所述直流转换组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反面,所述直流转换组件位于所述导热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反面之间,所述直流转换组件通过所述导热接触部与所述散热翅片导热连接;
其中,所述开关本体的部分引脚通过所述电路板的金属走线与所述直流转换组件连接,所述直流转换组件通过所述电路板的金属走线与所述母线电容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逆变器还包括输入侧滤波组件和输出侧滤波组件,所述输入侧滤波组件和所述输出侧滤波组件均连接于所述电路板;
所述PV端口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所述输入侧滤波组件连接,所述输入侧滤波组件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所述开关本体的部分所述引脚连接;
所述逆变功率组件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所述输出侧滤波组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反面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底板与所述电路板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所述逆变功率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母线电容、所述电感和所述开关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所述电路板反面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大长度大于所述盖板和所述电路板正面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以使得所述底板和所述电路板反面之间能够容纳所述电感、所述母线电容和所述开关本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贴片电阻和所述贴片电容中的任一个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的取值小于或者等于5毫米;和/或
所述电路板正面和所述盖板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的取值小于或者等于20毫米;以使得所述第一子腔室的体积较小而降低所述光伏逆变器的整体体积;和/或
所述电路板反面和所述底板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大长度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10厘米,以使得所述电路板反面和所述底板之间能够容纳所述电感、所述母线电容和所述开关本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PV端口包括正极连接器,所述底壳包括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盖板之间的第一子板,所述正极连接器固定于所述第一子板,所述旋钮与所述开关本体的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一子板平行,所述正极连接器的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内且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反面,所述第二器件还包括滤波电容,所述滤波电容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反面,所述滤波电容位于所述正极连接器周侧且位于所述开关本体与所述第一子板之间,所述滤波电容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连接在所述正极连接器与所述引脚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逆变器还包括绝缘支撑件,所述绝缘支撑件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电路板之间,所述绝缘支撑件固定于所述底板,至少一个所述PV端口的所述一端固定于所述绝缘支撑件和所述电路板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撑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部和多个第二支撑部,所述多个第一支撑部和所述多个第二支撑部沿第三方向依次交替排列,所述第三方向平行于所述旋钮与所述开关本体的排布方向,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支撑部背离所述底板的表面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支撑部背离所述底板的表面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所述多个PV端口中的一部分PV端口的所述一端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部背离所述底板的表面固定,所述多个PV端口中的另一部分PV端口的所述一端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二支撑部背离所述底板的表面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包括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盖板之间的第一子板,所述第一子板平行于所述第三方向;所述多个PV端口包括多个正极连接器和多个负极连接器,所述多个正极连接器和所述多个负极连接器均固定于所述第一子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多个正极连接器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多个负极连接器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多个正极连接器和所述多个负极连接器依次交替排列;
每个所述正极连接器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一端包括正极金属片,每个所述负极连接器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一端包括负极金属片,每个所述正极金属片与一个所述第一支撑部背离所述底板的表面固定且与所述电路板固定,每个所述负极金属片与一个所述第二支撑部背离所述底板的表面固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连接器包括正极连接器壳体和所述正极金属片,所述正极连接器壳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子板,且所述正极连接器壳体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底壳内外,所述正极金属片固定于所述正极连接器壳体位于底壳内部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部背离所述底板的表面与所述底板的距离大于所述正极连接器壳体与所述底板的距离,所述正极金属片包括折弯段和正极固定段,所述折弯段连接于所述正极固定段与所述正极连接器壳体之间,所述正极固定段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背离所述底板的表面与所述电路板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逆变器还包括滤波电路板和滤波电容,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滤波电路板固定于所述底板和所述电路板之间,沿第二方向所述滤波电路板位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子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均垂直,所述滤波电容固定于所述滤波电路板朝向所述电路板的表面,所述多个负极连接器与所述滤波电路板连接,所述滤波电容通过所述滤波电路板和所述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与所述开关本体的部分引脚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撑件还包括第三支撑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支撑部位于所述滤波电路板和所述电路板之间,所述第三支撑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与所述滤波电路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部分重叠,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支撑部与所述第一子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每一个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子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支撑部固定于一个所述第一支撑部;
所述光伏逆变器还包括总负极金属片,所述滤波电路板与所述总负极金属片的一端连接,所述多个负极连接器通过所述滤波电路板与所述总负极金属片连接,所述多个滤波电容通过所述滤波电路板与所述总负极金属片连接,所述总负极金属片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支撑部背离所述底板的表面且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均插入所述电路板中并与所述电路板刚性固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中设有多个过孔,所述引脚穿过所述过孔并与所述过孔焊接,使得所述引脚与所述电路板刚性固定。
2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底板主体和凸起板,所述凸起板为所述导热接触部,所述凸起板自所述底板主体朝向所述逆变功率组件凸起并与所述逆变功率组件导热连接,所述凸起板与所述逆变功率组件在所述电路板反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凸起板与所述直流转换组件在所述电路板反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部分;所述母线电容和所述电感位于所述电路板反面和所述底板主体之间,部分所述散热翅片位于所述底板主体背离所述电路板反面的一侧。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板包括第一凸起子板和第二凸起子板,所述第一凸起子板与所述第二凸起子板间隔设置,所述逆变功率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子板与所述电路板反面之间,所述直流转换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凸起子板与所述电路板反面之间;或者
所述凸起板为一体结构,所述逆变功率组件和所述直流转换组件相邻设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功率组件包括多个逆变功率器件,所述直流转换组件包括多个直流功率器件,至少一个所述逆变功率器件位于所述多个直流功率器件之间,或者至少一个所述直流功率器件位于所述多个逆变功率器件之间;或者
所述逆变功率组件为逆变功率模组,所述逆变功率模组包括逆变封装结构和位于所述逆变封装结构内的多个逆变功率器件,所述直流转换组件为直流转换模组,所述直流转换模组包括直流封装结构和位于所述直流封装结构内的多个直流功率器件。
23.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本体朝向所述电路板的表面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引脚间隔设置,所述定位部用于将所述开关本体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时进行辅助定位。
24.一种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组件、光伏优化器、汇流箱、箱式变压器、功率传感器、储能系统、并离网控制器和智能子阵控制器中的至少一个,
以及如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用于与光伏组件电连接,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出端用于与电网连接,所述光伏逆变器用于将来自所述光伏组件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将所述交流电输送至电网。
CN202311100717.9A 2023-04-27 2023-08-29 光伏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Pending CN1172205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797591 2023-04-27
CN202310479759 2023-04-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20521A true CN117220521A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36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00717.9A Pending CN117220521A (zh) 2023-04-27 2023-08-29 光伏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2052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27555B2 (en) Power inverter docking system for photovoltaic modules
US8953335B2 (en) Semiconductor control device
US10617044B2 (en) In-vehicle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EP2660966A1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9048721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9729741A (zh) 半导体装置
CN117220521A (zh) 光伏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JP2004335625A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CN104348353A (zh) 能够使电磁噪声最小化的紧凑结构的电源设备
CN201994828U (zh) 中高压变频器抽屉式功率单元
CN211908698U (zh) 一种新型sic电机控制器结构
CN210129833U (zh) 驱动控制集成器件、驱动控制器以及空调器
CN210469130U (zh) 并网逆变器
KR102289420B1 (ko) 커넥터를 포함하는 태양광 인버터
CN108123614B (zh) 一种功率模块
CN111769798A (zh) 一种改进的模块化光伏组件旁路元件及组件接线盒
CN219876710U (zh) 光伏优化器以及光伏发电系统
CN214984853U (zh) 驱动电机控制器和电动汽车
CN215681811U (zh) 三相不平衡负荷调节装置
CN214315022U (zh) 大功率升压变换器
CN210927461U (zh) 一种具有层叠母排的h桥高压变频器功率单元
CN209250499U (zh) 大功率变频器
CN216928303U (zh) 控制器结构及其薄膜电容组
CN113489285B (zh) 一种大功率升压变换器的整体结构
CN216356515U (zh) 功率模块装置及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