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01418A -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01418A
CN117201418A CN202311198900.7A CN202311198900A CN117201418A CN 117201418 A CN117201418 A CN 117201418A CN 202311198900 A CN202311198900 A CN 202311198900A CN 117201418 A CN117201418 A CN 1172014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storical
code rate
current
determining
samp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989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凡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uyin V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uyin V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uyin V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uyin Vis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9890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014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01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014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基于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基于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基于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瓶颈带宽;基于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并基于当前发送码率对当前数据进行发送。通过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利用更加合适的发送码率进行数据发送,可以更加有效平衡网络带宽利用率和延时,提高数据传输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互联网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往往通过调整发送码率的方式进行网络拥塞的控制。由于网络动态变化,从而需要动态确定合适的发送码率进行数据发送,以便平衡网络带宽利用率和延时。目前急需一种可以更加有效平衡网络带宽利用率和延时的数据发送方式。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以利用更加合适的发送码率进行数据发送,从而更加有效平衡网络带宽利用率和延时,提高数据传输性能。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
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其中,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包括当前过滤窗口;
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确定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
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
基于所述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基于所述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并基于所述当前发送码率对当前数据进行发送。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装置,包括:
历史数据采样模块,用于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其中,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包括当前过滤窗口;
码率透过率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确定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
相关系数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
瓶颈带宽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并基于所述当前发送码率对当前数据进行发送。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本公开实施例任一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如本公开实施例任一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基于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基于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基于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可以准确地确定当前瓶颈带宽;基于准确的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可以准确地确定更加合适的当前发送码率,利用更加合适的当前发送码率进行当前数据发送,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平衡网络带宽利用率和延时,提高了数据传输性能。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原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历史数据的采样示例;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又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采样窗口的滑动示例;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应当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并行执行。此外,方法实施方式可以包括附加的步骤和/或省略执行示出的步骤。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本文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是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一些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些实施例”。其他术语的相关定义将在下文描述中给出。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适用于在实时通信过程中,对音视频数据进行发送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数据发送装置来执行,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的形式实现,可选的,通过电子设备来实现,该电子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PC端或服务器等。
如图1所示,数据发送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0、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
其中,预设历史时间段可以是距离当前时刻最近的具有预设时长的历史时间段。例如,预设历史时间段可以是指最近3s或者最近5s等。历史数据可以是指在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音视频数据包。历史采样点可以是指采样窗口内的历史数据。采样窗口是在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上进行滑动采样的时间窗口。采样窗口与历史采样点一一对应。历史采样点的数量为多个。历史发送码率可以是指发送端在发送采样窗口内的历史数据时的实际发送码率。历史接收码率可以是指接收端在接收采样窗口内的历史数据时的实际接收码率。当前过滤窗口可以是指当前时刻所处于的用于过滤最大历史带宽的时间窗口,以便估算瓶颈带宽,如图2所示。预设历史时间段可以包括当前过滤窗口,也就是说,预设历史时间段对应的时长大于当前过滤窗口的时长,使得预设历史时间段对应的历史采样点数量大于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数量,以保证后续相关系数统计的准确性。例如,预设历史时间段为最近3s,当前过滤窗口为最近100ms,则最近3s内采样的所有历史采样点包括最近100ms内采样的所有历史采样点。
具体地,可以基于具有预设时长的采样窗口,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滑动采样,并基于每个采样窗口内发送的历史数据,确定每个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并基于每个采样窗口内发送的历史数据所反馈的接收数据,确定每个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接收码率。例如,针对每个采样窗口而言,基于该采样窗口内实际发送的历史数据确定数据发送总量和发送的第一个数据包与最后一个数据包之间的发送时间差值,并将数据发送总量除以该发送时间差值,获得该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基于实际接收到的该采样窗口内发送的历史数据确定数据接收总量和接收的第一个数据包与最后一个数据包之间的接收时间差值,并将数据接收总量除以该接收时间差值,获得该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接收码率。
S120、基于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
具体地,可以将每个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接收码率除以相应的历史发送码率,获得每个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
S130、基于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
其中,目标相关系数可以是用于表征最近一段时间内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目标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1],目标相关系数越接近-1,表明最近一段时间内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是负相关的,最近的发送码率处于超发阶段,需要压抑瓶颈带宽。
具体地,可以基于任意一种相关分析方式,对所有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进行统计分析,确定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
示例性地,S130可以包括:基于皮尔逊相关分析方式、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目标相关系数为皮尔逊相关系数。
具体地,可以基于如下皮尔逊相关分析公式,确定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r:
其中,Xi为第i个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Yi为第i个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接收码率;为历史发送码率平均值;/>为历史接收码率平均值;n为历史采样点数量。
S140、基于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其中,瓶颈带宽可以是指当一条路径(通路)中不存在背景流量时,网络能够提供的最大吞吐量。当前瓶颈带宽可以是估算出的当前时刻网络的瓶颈带宽。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也是基于采样窗口对当前过滤窗口内发送的采样数据进行滑动采样获得的。当前过滤窗口包括多个历史采样点,比如图2中的当前过滤窗口包括9个历史采样点。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可以是指发送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数据时的实际网络带宽。
具体地,可以基于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进行瓶颈带宽估算,并基于目标相关系数对估算出的瓶颈带宽进行调整,获得更加准确的当前瓶颈带宽,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并且减少延时或者丢包。
示例性地,S140可以包括:基于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过滤窗口内的最大历史带宽;基于目标相关系数确定第一惩罚系数,并基于最大历史带宽和第一惩罚系数,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其中,最大历史带宽可以是指初步估算出的瓶颈带宽。目标相关系数为正数时,表明码率透过率随着发送码率的增大而增大,此时还未达到实际瓶颈带宽。目标相关系数为负数时,表明码率透过率随着发送码率的增大而增小,此时已达到或者已超出实际瓶颈带宽,需要进行带宽压制。第一惩罚系数可以与目标相关系数可以呈负相关,即目标相关系数越小,第一惩罚系数越大。
具体地,可以将当前过滤窗口内的每个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进行比较,获得当前过滤窗口内的最大历史带宽。基于预设设置的相关系数与惩罚系数之间的变化关系,确定目标相关系数对应的第一惩罚系数。将最大历史带宽与第一惩罚系数进行相乘,获得当前瓶颈带宽,从而利用第一惩罚系数调整瓶颈带宽,可以在带宽上探快到瓶颈时减少上探步伐,从而避免触发更大的延时或者丢包。
示例性地,基于目标相关系数确定第一惩罚系数,可以包括:若目标相关系数小于或等于预设相关系数,则基于预设相关系数和目标相关系数,确定待选惩罚系数;将待选惩罚系数与预设惩罚系数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惩罚系数。
其中,预设相关系数可以是预先设置的,需要进行带宽抑制的最大相关系数。例如,预设相关系数可以为-0.3。预设惩罚系数可以是指预设设置的,最小惩罚系数,以便平滑抑制瓶颈带宽,避免出现瓶颈带宽抑制过大的情况,提高带宽利用率。例如,预设惩罚系数为0.3,使得第一惩罚系数的范围为[0.3,1],并且第一惩罚系数越小,瓶颈带宽抑制越大。
具体地,若目标相关系数大于预设相关系数,则表明无法进行抑制,此时可以确定第一惩罚系数为1。若目标相关系数小于或等于预设相关系数,则表明最近的发送码率是已接近或者超过瓶颈带宽需要进行压制,此时可以将预设相关系数减去目标相关系数,并对获得的差值乘以预设常量k,获得的相乘结果为待选惩罚系数。为了实现平滑控制,可以将待选惩罚系数与预设惩罚系数中的最大惩罚系数确定为第一惩罚系数。具体为:在待选惩罚系数大于预设惩罚系数时,确定第一惩罚系数为待选惩罚系数;在待选惩罚系数小于或等于预设惩罚系数时,确定第一惩罚系数确定为预设惩罚系数。
S150、基于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并基于当前发送码率对当前数据进行发送。
其中,增益系数可以是指网络拥塞控制BBR(Bottleneck Bandwidth and Round-trip time)算法中的增益系数,以便进行周期性的探测。当前增益系数可以是指在增益系数周期性序列中当前时刻需要探测的增益系数。增益系数周期性序列可以包括周期性变化的多个增益系数。增益系数周期性序列中的每个增益系数持续预设时时长。例如,增益系数周期性序列为:{1、1.25、0.75}。从增益系数1到增益系数1.25为向上探测阶段,从增益系数1.25到增益系数0.75为向下探测阶段,即排空阶段。
具体地,可以基于增益系数周期性序列和上一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增益系数。例如,参见图2,当前过滤窗口中最近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增益系数为1.25(即上一增益系数为1.25),可以将增益系数周期性序列中的上一增益系数的下个增译系数确定为当前增益系数,即当前增益系数为1。将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进行相乘,获得的相乘结果为当前发送码率,从而利用更加准确的当前瓶颈带宽可以确定出更加合适的当前发送码率。可以将当前发送码率发送至编码器,以使编码器按照该当前发送码率对当前数据进行编码发送,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并且减少延迟和丢包。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基于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基于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基于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可以准确地确定当前瓶颈带宽;基于准确的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可以准确地确定更加合适的当前发送码率,利用更加合适的当前发送码率进行当前数据发送,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平衡网络带宽利用率和延时,提高了数据传输性能。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在上述公开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步骤“基于最大历史带宽和第一惩罚系数,确定当前瓶颈带宽”进行了优化。其中与上述各公开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3所示,数据发送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0、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
S320、基于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
S330、基于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
S340、基于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过滤窗口内的最大历史带宽。
S350、基于目标相关系数确定第一惩罚系数。
S360、基于当前往返时延、固有时延和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历史往返时延,确定第二惩罚系数。
其中,当前往返时延(Round-Trip Time,RTT)可以是指当前时刻下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确认消息总共经历的时延。固有时延可以是指网络中存在的固有抖动,其可以为一段时间的平均抖动时间。预设历史时间段可以是预先设置的距离当前时刻最近的一段历史时间,比如最近5秒。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历史往返时延可以是指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每个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实际往返时延。第二惩罚系数可以是因网络抖动而需要对瓶颈带宽进行进一步压制的惩罚系数,进一步避免码率波动过大以及造成延时或者丢包从而出现卡顿的情况。
具体地,在深缓存时网络拥塞较为突然,从而既需要有抗干扰能力,也需要有快速恢复的能力。通过利用当前往返时延、固有时延和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历史往返时延,可以准确评估当前网络波动情况,从而确定出需要进一步压制瓶颈带宽的第二惩罚系数,以便自适应当前网络环境进行快速排空。
示例性地,S360可以包括:基于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历史往返时延,确定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最小往返时延;基于当前往返时延、固有时延和最小往返时延,确定当前时延差值,并基于当前时延差值确定第二惩罚系数。
其中,当前时延差值可以用于表征当前网络波动情况。当前时延差值越大,网络波动越大,需要抑制程度更大。当前时延差值与第二惩罚系数呈负相关,即当前时延差值越大,第二惩罚系数越小。
具体地,可以将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各个历史往返时延进行比较,获得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最小往返时延。可以直接将当前往返时延T0减去固有时延T1和最小往返时延T2,获得当前时延差值(即△T=T0-T1-T2);也可以利用常数k和c1线性确定当前时延差值(即△T=T0-T1-c1×T2-k)其中,k可以为30,c1可以为1.1。可以将1减去当前时延差值,获得候选惩罚系数(即1-c2×△T),其中,c1可以为0.001。可以直接将该候选惩罚系数确定为第二惩罚系数,液可以将该候选惩罚系数与预设惩罚系数进行比较,将其中最大的惩罚系数确定为第二惩罚系数,以便实现平滑控制。例如,若该候选惩罚系数大于或等于预设惩罚系数(比如0.7),则确定第二惩罚系数为该候选惩罚系数;若该候选惩罚系数小于预设惩罚系数(比如0.7),则确定第二惩罚系数为预设惩罚系数0.7。
S370、基于最大历史带宽、第一惩罚系数和第二惩罚系数,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具体地,将最大历史带宽与第一惩罚系数和第二惩罚系数进行相乘,获得的相乘结果确定为当前瓶颈带宽,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当前瓶颈带宽估算的准确性,避免码率波动过大以及造成延时或者丢包从而出现卡顿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网络带宽利用率和减少了延时卡顿。
S380、基于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并基于当前发送码率对当前数据进行发送。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基于当前往返时延、固有时延和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历史往返时延,确定第二惩罚系数,并基于最大历史带宽、第一惩罚系数和第二惩罚系数,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出当前瓶颈带宽,从而进一步有效平衡网络带宽利用率和延时,提高了数据传输性能。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又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在上述公开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步骤“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进行了优化,并在基础上,还对步骤“基于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其中与上述各公开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数据发送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10、基于当前丢包率、当前网络时延和预设窗口时长,确定目标采样窗口时长。
其中,当前丢包率可以是指当前丢失数据包占发送数据包的比例。预设窗口时长可以是预设设置的采样窗口的固有时长。当前网络时延可以是当前统计的网络抖动时延。目标采样窗口时长可以是指当前最合适的采样窗口时长。
具体地,目前通常是利用具有预设窗口时长的采样窗口进行滑动采样,然而,预设窗口时长若配置的太小,比如90ms,则在抖动或者丢包场景会造成瓶颈带宽评估虚高或者偏低;若配置的太大,比如800ms,则也会造成调整步伐太慢,比如带宽恢复也会造成上探过慢,并且窗口太大很容易在上探时出现码率超发情况,下探也会导致带宽利用率低、码率波动等问题。针对于此,可以基于当前丢包率和当前网络时延,对预设窗口时长进行动态调整,确定当前最合适的目标采样窗口时长,从而实现窗口大小的自适应调节。
示例性地,基于当前丢包率可以确定出第一时长,基于当前网络时延可以具体出第二时长,将预设窗口时长与第一时长和第二时长进行相加,获得目标采样窗口时长。其中,为了实现平滑控制,当前丢包率X与第一时长M1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如下分段关系:
M1=f1×c1,X≤X0
M1=f1×(k1×(X-X0)+c1),X0<X≤X1
M1=f1×(k1×(X1-X0)+c1),X>X1
同理,为了实现平滑控制,当前网络时延Y与第二时长M2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如下分段关系:
M2=f2×c2,Y≤Y0
M2=f2×(k2×(Y-Y0)+c2),Y0<Y≤Y1
M2=f2×(k2×(Y1-Y0)+c2),Y>Y1
其中,f1、c1、k1、X0、X1、f2、c2、k2、Y0和Y1均为常数。
S420、基于目标采样窗口时长,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滑动采样,并基于每个采样窗口内的历史数据确定每个历史采样点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
具体地,可以利用具有目标采样窗口时长的采样窗口,并以目标采样窗口时长为滑动步长,在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上进行滑动采样,此时的相邻两个采样窗口之间不会存在数据交叠。例如,当前采样窗口内的历史数据为从第1个数据包到第10个数据包,下个采样窗口内的历史数据为从第11个数据包到第20个数据包。通过动态调整采样窗口时长,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瓶颈带宽确定的准确性,尽可能地避免出现网络拥塞的情况。
示例性地,S420中的“基于目标采样窗口时长,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滑动采样”,可以包括:基于目标采样窗口时长和目标滑动步长,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滑动采样,其中,目标滑动步长小于目标采样窗口时长。
具体地,可以利用具有目标采样窗口时长的采样窗口和小于目标采样窗口时长的目标滑动步长,在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上进行连续滑动采样,此时的相邻两个采样窗口之间存在数据交叠。例如,参见如5,采样窗口1内的历史数据为从第2个数据包到第16个数据包,采样窗口2内的历史数据为从第4个数据包到第18个数据包。可见,采样窗口1与采样窗口2之间存在相同的历史数据包,从而可以利用更多信息准确地确定出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进而提高低瓶颈带宽估算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若相邻两个采样窗口之间不存在数据交叠,则会丢失很多重要的数据信息,特别是在乱序弱网情况下会导致无法上探,并且也会降低瓶颈带宽估算的准确性。
S430、基于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
S440、基于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
S450、基于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S460、基于目标采样窗口时长、预设窗口时长和目标相关系数,确定第三惩罚系数。
其中,第三惩罚系数可以是因网络变化而需要对增益系数进行压制的惩罚系数。若网络抖动丢包程度越大,则第三惩罚系数越小。若当前越接近瓶颈带宽,则第三惩罚系数也越小。
具体地,可以将预设窗口时长除以目标采样窗口时长获得相除结果。将1减去目标相关系数获得相减结果。将该相除结果与该相减结果进行相加,获得的相加结果为第三惩罚系数。
S470、基于当前增益系数和第三惩罚系数,确定目标增益系数。
其中,目标增益系数可以是指当前最合适的增益系数。具体地,可以将当前增益系数与第三惩罚系数进行相乘,获得的相乘结果为目标增益系数。弱网程度越大,第三惩罚系数越大,目标增益系数越小,从而实现了增益系数的动态调整。相比于固定的当前增益系数,比如1.25倍而言,可以在限速场景(比如浅缓存场景或者深缓存场景)中更不容易出现码率超发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网络带宽利用率和减少延迟丢包。
S480、基于当前瓶颈带宽和目标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并基于当前发送码率对当前数据进行发送。
具体地,将当前瓶颈带宽与更加准确的目标增益系数进行相乘,可以确定出更加合适的当前发送码率,从而可以进一步有效平衡网络带宽利用率和延时,提高了数据传输性能。通过本实施例的数据发送方式进行音视频数据的发送,可以进一步降低音视频延迟和卡顿的情况,并且也提升了视频清晰度。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基于当前丢包率和当前网络时延,对预设窗口时长进行动态调整,确定当前最合适的目标采样窗口时长,从而实现采样口大小的自适应调节,更加准确地确定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通过基于目标采样窗口时长、预设窗口时长和目标相关系数,对当前增益系数进行动态调节,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和减少延迟丢包,进一步提高了网络传输性能。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装置具体包括:历史数据采样模块610、码率透过率确定模块620、相关系数确定模块630、瓶颈带宽确定模块640和数据发送模块650。
其中,历史数据采样模块610,用于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其中,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包括当前过滤窗口;码率透过率确定模块620,用于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确定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相关系数确定模块630,用于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瓶颈带宽确定模块640,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瓶颈带宽;数据发送模块650,用于基于所述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并基于所述当前发送码率对当前数据进行发送。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基于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基于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基于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可以准确地确定当前瓶颈带宽;基于准确的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可以准确地确定更加合适的当前发送码率,利用更加合适的当前发送码率进行当前数据发送,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平衡网络带宽利用率和延时,提高了数据传输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相关系数确定模块630,具体用于:
基于皮尔逊相关分析方式、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所述目标相关系数为皮尔逊相关系数。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瓶颈带宽确定模块640,包括:
最大历史带宽确定单元,用于基于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过滤窗口内的最大历史带宽;
当前瓶颈带宽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相关系数确定第一惩罚系数,并基于所述最大历史带宽和所述第一惩罚系数,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当前瓶颈带宽确定单元,包括:
第一惩罚系数确定子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目标相关系数小于或等于预设相关系数,则基于所述预设相关系数和所述目标相关系数,确定待选惩罚系数;将所述待选惩罚系数与预设惩罚系数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惩罚系数。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当前瓶颈带宽确定单元,还包括:
第二惩罚系数确定子单元,用于基于当前往返时延、固有时延和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历史往返时延,确定第二惩罚系数;
当前瓶颈带宽确定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最大历史带宽、所述第一惩罚系数和所述第二惩罚系数,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第二惩罚系数确定子单元,具体用于:
基于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历史往返时延,确定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最小往返时延;基于当前往返时延、固有时延和所述最小往返时延,确定当前时延差值,并基于所述当前时延差值确定第二惩罚系数。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历史数据采样模块610,包括:
目标采样窗口时长确定单元,用于基于当前丢包率、当前网络时延和预设窗口时长,确定目标采样窗口时长;
历史数据采样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目标采样窗口时长,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滑动采样,并基于每个采样窗口内的历史数据确定每个历史采样点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历史数据采样单元,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目标采样窗口时长和目标滑动步长,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滑动采样,其中,所述目标滑动步长小于所述目标采样窗口时长。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数据发送模块650,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目标采样窗口时长、所述预设窗口时长和所述目标相关系数,确定第三惩罚系数;基于所述当前增益系数和所述第三惩罚系数,确定目标增益系数;基于所述当前瓶颈带宽和所述目标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发送装置可执行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具备执行数据发送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装置所包括的各个单元和模块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下面参考图7,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例如图7中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500的结构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车载终端(例如车载导航终端)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图7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7所示,电子设备500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5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5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5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5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5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5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装置501、ROM 502以及RAM 503通过总线504彼此相连。编辑/输出(I/O)接口505也连接至总线504。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5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5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5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508;以及通信装置509。通信装置5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5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7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5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5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508被安装,或者从ROM 5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5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属于同一发明构思,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上述实施例,并且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上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利用诸如HTTP(Hyper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之类的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并且可以与任意形式或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互连。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网际网(例如,互联网)以及端对端网络(例如,ad hoc端对端网络),以及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其中,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包括当前过滤窗口;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确定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基于所述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瓶颈带宽;基于所述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并基于所述当前发送码率对当前数据进行发送。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但不限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其中,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第一获取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获取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的单元”。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等。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一】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
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其中,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包括当前过滤窗口;
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确定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
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
基于所述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基于所述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并基于所述当前发送码率对当前数据进行发送。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二】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还包括: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包括:
基于皮尔逊相关分析方式、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所述目标相关系数为皮尔逊相关系数。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三】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还包括: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瓶颈带宽,包括:
基于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过滤窗口内的最大历史带宽;
基于所述目标相关系数确定第一惩罚系数,并基于所述最大历史带宽和所述第一惩罚系数,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四】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还包括: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目标相关系数确定第一惩罚系数,包括:
若所述目标相关系数小于或等于预设相关系数,则基于所述预设相关系数和所述目标相关系数,确定待选惩罚系数;
将所述待选惩罚系数与预设惩罚系数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惩罚系数。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五】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还包括: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最大历史带宽和所述第一惩罚系数,确定当前瓶颈带宽,包括:
基于当前往返时延、固有时延和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历史往返时延,确定第二惩罚系数;
基于所述最大历史带宽、所述第一惩罚系数和所述第二惩罚系数,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六】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还包括:
可选的,所述基于当前往返时延、固有时延和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历史往返时延,确定第二惩罚系数,包括:
基于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历史往返时延,确定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最小往返时延;
基于当前往返时延、固有时延和所述最小往返时延,确定当前时延差值,并基于所述当前时延差值确定第二惩罚系数。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七】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还包括:
可选的,所述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包括:
基于当前丢包率、当前网络时延和预设窗口时长,确定目标采样窗口时长;
基于所述目标采样窗口时长,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滑动采样,并基于每个采样窗口内的历史数据确定每个历史采样点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八】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还包括: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目标采样窗口时长,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滑动采样,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采样窗口时长和目标滑动步长,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滑动采样,其中,所述目标滑动步长小于所述目标采样窗口时长。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九】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还包括: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采样窗口时长、所述预设窗口时长和所述目标相关系数,确定第三惩罚系数;
基于所述当前增益系数和所述第三惩罚系数,确定目标增益系数;
基于所述当前瓶颈带宽和所述目标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十】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装置,包括:
历史数据采样模块,用于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其中,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包括当前过滤窗口;
码率透过率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确定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
相关系数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
瓶颈带宽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并基于所述当前发送码率对当前数据进行发送。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此外,虽然采用特定次序描绘了各操作,但是这不应当理解为要求这些操作以所示出的特定次序或以顺序次序执行来执行。在一定环境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同样地,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包含了若干具体实现细节,但是这些不应当被解释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限制。在单独的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还可以组合地实现在单个实施例中。相反地,在单个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的方式实现在多个实施例中。
尽管已经采用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逻辑动作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未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面所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仅仅是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

Claims (12)

1.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其中,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包括当前过滤窗口;
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确定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
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
基于所述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基于所述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并基于所述当前发送码率对当前数据进行发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包括:
基于皮尔逊相关分析方式、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所述目标相关系数为皮尔逊相关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瓶颈带宽,包括:
基于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过滤窗口内的最大历史带宽;
基于所述目标相关系数确定第一惩罚系数,并基于所述最大历史带宽和所述第一惩罚系数,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目标相关系数确定第一惩罚系数,包括:
若所述目标相关系数小于或等于预设相关系数,则基于所述预设相关系数和所述目标相关系数,确定待选惩罚系数;
将所述待选惩罚系数与预设惩罚系数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惩罚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最大历史带宽和所述第一惩罚系数,确定当前瓶颈带宽,包括:
基于当前往返时延、固有时延和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历史往返时延,确定第二惩罚系数;
基于所述最大历史带宽、所述第一惩罚系数和所述第二惩罚系数,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当前往返时延、固有时延和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历史往返时延,确定第二惩罚系数,包括:
基于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历史往返时延,确定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最小往返时延;
基于当前往返时延、固有时延和所述最小往返时延,确定当前时延差值,并基于所述当前时延差值确定第二惩罚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包括:
基于当前丢包率、当前网络时延和预设窗口时长,确定目标采样窗口时长;
基于所述目标采样窗口时长,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滑动采样,并基于每个采样窗口内的历史数据确定每个历史采样点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目标采样窗口时长,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滑动采样,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采样窗口时长和目标滑动步长,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滑动采样,其中,所述目标滑动步长小于所述目标采样窗口时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采样窗口时长、所述预设窗口时长和所述目标相关系数,确定第三惩罚系数;
基于所述当前增益系数和所述第三惩罚系数,确定目标增益系数;
基于所述当前瓶颈带宽和所述目标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
10.一种数据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历史数据采样模块,用于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发送的历史数据进行采样,确定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其中,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包括当前过滤窗口;
码率透过率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历史接收码率,确定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码率透过率;
相关系数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发送码率和码率透过率,确定发送码率与码率透过率之间的目标相关系数;
瓶颈带宽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相关系数和当前过滤窗口内的历史采样点对应的历史实际带宽,确定当前瓶颈带宽;
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当前瓶颈带宽和当前增益系数确定当前发送码率,并基于所述当前发送码率对当前数据进行发送。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12.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CN202311198900.7A 2023-09-15 2023-09-15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2014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98900.7A CN117201418A (zh) 2023-09-15 2023-09-15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98900.7A CN117201418A (zh) 2023-09-15 2023-09-15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1418A true CN117201418A (zh) 2023-12-08

Family

ID=88995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98900.7A Pending CN117201418A (zh) 2023-09-15 2023-09-15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0141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2552986A (ja) 情報送信方法、装置、読み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及び電子装置
CN107342848B (zh) 一种自适应码流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1147606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312137A (zh) 一种视频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39703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09660467B (zh) 用于控制流量的方法和装置
WO2015169186A1 (en) Fil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system
CN113453045A (zh) 网络带宽预测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0026018A1 (zh) 文件的下载方法、装置、设备/终端/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2312229A (zh) 一种视频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39926B (zh) 传输控制协议确定方法、装置、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067750A (zh) 带宽测量方法、设备及电子设备
CN111768790B (zh) 用于传输语音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2953847B (zh) 网络的拥塞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801639B (zh) 一种带宽探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201418A (zh)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143271B (zh) 一种基于拥塞检测的带宽估算方法及装置
CN116546276A (zh) 链路带宽估计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以及程序产品
CN117544575A (zh) 一种网络拥塞响应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542215A (zh) 一种提升流媒体传输性能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1416802B (zh) 基于tcp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
CN118233400A (zh) 一种拥塞窗口的自适应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20140237136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controller,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medium
CN112804768B (zh) 处理通信连接的方法及装置、终端和非暂时性存储介质
CN117459470A (zh) 码率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介质及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