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67750A - 带宽测量方法、设备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带宽测量方法、设备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67750A
CN113067750A CN202110313200.2A CN202110313200A CN113067750A CN 113067750 A CN113067750 A CN 113067750A CN 202110313200 A CN202110313200 A CN 202110313200A CN 113067750 A CN113067750 A CN 1130677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detection period
determining
network bandwidth
p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1320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67750B (zh
Inventor
陶雪锋
温培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yteDanc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yteDanc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yteDanc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yteDanc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1320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677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67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7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67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77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76Network utilisation, e.g. volume of load or congestion lev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76Network utilisation, e.g. volume of load or congestion level
    • H04L43/0894Packet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2Network monitoring prob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宽测量方法、设备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至目标端;在接收到所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根据所述响应包确定与所述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根据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接收数据量,并根据所述接收数据量和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由于是利用该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而不是利用往返时间确定网络带宽,因此,可以避免由于响应包延迟发送导致确定的往返时间不准确从而造成网络带宽测量准确率较低,同时也可以避免确定的网络带宽受到下行网络链路的影响,从而提高网络带宽测量的准确率,进而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提高传输效果。

Description

带宽测量方法、设备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宽测量方法、设备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带宽探测是指探测网络链路最佳传输速率,其是评估网络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进行音视频数据包传输时,经常需要探测网络链路的网络带宽,以基于该网络带宽传输音视频数据包。
现有技术中,在探测网络带宽时,一般是发送端通过网络链路发送相关数据包至接收端。在接收到接收端返回的响应包时,确定往返时间(Round-Trip Time,RTT),并统计发送端在该往返时间内接收到的响应包数量,从而确定接收端在该往返时间内接收到的数据量,并根据该数据量和往返时间计算该网络链路对应的网络带宽。
然而,当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后,并不是立即返回响应包至发送端的,而是定时进行返回,即每隔一定时间,才将数据包对应的响应包返回至发送端,导致响应包延迟发送,延长了往返时间,即该往返时间并不是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包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响应包实际所需的时间,从而导致根据该往返时间确定的网络带宽与实际网络状况不匹配,造成确定的网络带宽准确度较低,进而在基于该网络带宽传输音视频数据包时,无法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宽测量方法、设备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带宽测量准确率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宽测量方法,包括:
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至目标端;
在接收到所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根据所述响应包确定与所述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
根据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接收数据量,并根据所述接收数据量和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宽测量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至目标端;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根据所述响应包确定与所述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接收数据量,并根据所述接收数据量和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带宽测量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带宽测量方法。
第五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带宽测量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带宽测量方法、设备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至目标端;在接收到所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根据所述响应包确定与所述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根据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接收数据量,并根据所述接收数据量和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在需要测量网络带宽时,发送数据包至目标端,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确定与该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即确定与该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到达接收端的时间,并基于该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接收数据量,以利用该接收数据量和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由于是利用该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而不是利用往返时间确定网络带宽,因此,可以避免由于响应包延迟发送导致确定的往返时间不准确从而造成网络带宽测量准确率较低,同时也可以避免确定的网络带宽受到下行网络链路的影响,从而提高网络带宽测量的准确率,进而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提高传输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带宽测量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带宽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带宽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预设窗口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带宽测量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在探测网络带宽时,一般是发送端通过网络链路发送相关数据包至接收端。在接收到接收端返回的响应包时,确定往返时间,并统计发送端在该往返时间内接收到的响应包数量,从而确定接收端在该往返时间内接收到的数据量,并计算该数据量与往返时间的比值,得到接收码率,即得到该网络链路对应的网络带宽。然而,当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后,并不是立即返回响应包至发送端的,而是定时进行返回,即每隔一定时间,才将数据包对应的响应包返回至发送端,导致响应包延迟发送,延长了往返时间,即该往返时间并不是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包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响应包实际所需的时间,从而导致根据该往返时间确定的网络带宽与实际网络状况不匹配,造成确定的网络带宽准确度较低,进而在基于该网络带宽传输音视频数据包时,无法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是基于探测周期发送数据包,并确定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即确定数据包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时刻,并根据该上行到达时间确定对应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以供利用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确定最佳网络带宽,可以避免由于响应包延迟发送导致确定的往返时间不准确从而造成网络带宽测量准确率较低,同时也可以避免确定的网络带宽收到下行网络链路的影响,提高网络带宽测量的准确率,且对于大丢包场景,利用原始丢包率和恢复丢包率对网络带宽进行增益补偿,以确定网络链路对应的最佳带宽,避免由于丢包导致网络带宽的测量值偏小从而造成带宽的浪费,保证网络带宽可以充分利用,从而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带宽测量方法的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1在需要通过网络链路传输音视频数据至目标端102时,测量该网络链路对应的网络带宽,以确定适合该网络带宽的码率,并根据该码率传输音视频数据包,实现音视频数据的传输。
其中,电子设备101可以是移动终端、计算机设备(如,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一体机等)等,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智能手机、掌上电脑、平板电脑、带显示屏的可穿戴设备等数据传输能力的移动设备。具体的,电子设备101为发送端,即发送相关音视频数据包的设备。
其中,目标端102也可以是移动终端、计算机设备(如,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一体机等)、服务器等,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智能手机、掌上电脑、平板电脑、带显示屏的可穿戴设备等数据传输能力的移动设备。具体的,目标端为接收端,即为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相关音视频数据包的设备。
参考图2,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带宽测量方法流程示意图一。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上,具体的,应用于电子设备上的处理装置,该带宽测量方法包括:
S201: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至目标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需要测量网络链路的传输速率时,即需要测量网络链路对应的网络带宽时,发送相应数据包至目标端,以供利用该数据包确定网络带宽。
其中,数据包包括带宽探测数据包,即该数据包为用于测量网络带宽的数据包。
可选的,电子设备在需要通过网络链路传输数据(例如,音视频数据包)时,确定需要测量该网络链路对应的网络带宽。当然也可以由于其它原因确定需要测量网络链路对应的网络带宽,例如,每隔预设间隔时间,便确定需要测量网络链路对应的网络带宽。
其中,网络链路包括上行网络链路,即电子设备到目标端之间的网络链路。
S202: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根据响应包确定与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通过网络链路将数据包发送至目标端时,若该数据包没有丢失,表明目标端可以成功接收到该数据包,则目标端在接收到该数据包后,发送响应包至电子设备,以使电子设备获知目标端已经成功接收到该数据包。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表明目标端成功接收到该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则根据该响应包中的相关信息确定与该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即确定该数据包到达目标端的时间,即目标端接收到数据包的时间。
其中,响应包为应答数据包,例如,ACK(Acknowledge character,确认字符)数据包。
可选的,响应包包括上行到达时间。相应的,电子设备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后,从响应包中提取上行到达时间。
可以理解,当电子设备和目标端属于不同的时区时,即两者之间存在时差时,则在从响应包提取出上行到达时间后,对其进行时差换算,以使上行到达时间对应的时区与电子设备对应的时区同步,从而准确地确定出上行到达时间。
S203:根据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接收数据量,并根据接收数据量和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得到上行到达时间后,电子设备利用上行到达时间和其接收到的响应包确定目标端在一定时间内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大小,以得到接收数据量,并利用该接收数据量和上行到达时间得到接收码率,从而得到网络带宽。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确定数据包的传输时间时,仅确定数据包到达目标端的时间,即确定数据包的上行到达时间以供利用该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并未利用往返时间测量网络宽带,即在测量网络宽带时,并不考虑目标端从接收到数据包开始,到返回响应包至电子设备所需的时间,因此,测量的网络宽带避免受到响应包延迟发送的影响,也避免受到下行网络链路,即从目标端到电子设备之间的网络链路的网络情况的影响,保证测量的网络宽带的准确度,避免由于测量的网络宽带偏低导致宽带利用不充分,从而造成宽带的浪费,也避免由于测量的网络宽带偏低导致数据超发,从而造成队列拥塞以及延迟较高,在利用准确的网络宽带进行数据传输时,可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从而保证传输效果。
从上述描述可知,在需要测量网络带宽时,发送数据包至目标端,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确定与该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即确定与该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到达接收端的时间,并基于该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接收数据量,以利用该接收数据量和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由于是利用该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而不是利用往返时间确定网络带宽,因此,可以避免由于响应包延迟发送导致确定的往返时间不准确从而造成网络带宽测量准确率较低,同时也可以避免确定的网络带宽受到下行网络链路的影响,从而提高网络带宽测量的准确率,进而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提高传输效果。
参考图3,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带宽测量方法流程示意图二。本实施例中详细描述对于大丢包场景,如何利用原始丢包率和恢复丢包率对网络带宽进行增益补偿的过程,该带宽测量方法包括:
S301: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至目标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在发送数据包至目标端时,是基于探测周期进行发送的,即获取当前探测周期,并根据当前探测周期发送数据包至目标端,以使目标端在接收到该数据包时,发送相应的响应包至电子设备,从而使得电子设备根据该响应包确定对应探测周期的接收码率。
可选的,在确定当前探测周期时,可以基于滑动窗口进行确定,即获取预设窗口内的探测周期,并将其确定为当前探测周期。
具体的,预设窗口按照一定步长进行移动,因此,预设窗口内的探测周期不断更新,将当前预设窗口内的探测周期确定为当前探测周期。
其中,探测周期包括上探周期以及其它周期。其中,其它周期包括补偿周期和/或普通周期。相应的,在基于探测周期发送数据包时,依次按照上探周期、补偿周期和普通周期的顺序进行循环发送,即先基于上探周期发送数据包,再基于补偿周期发送数据包,然后基于普通周期发送数据包,然后开始下一轮的发送,即再基于上探周期发送数据包等等。
可选的,预设窗口的大小是指预设窗口所包括的探测周期的数量,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如图4所示,预设窗口包括3个探测周期,分别为上探周期、补偿周期和普通周期。
可选的,在上探周期内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较多,该上探周期用于探测网络链路的最大接收码率,即最大网络带宽。由于上探周期发送的数据包数量较多,因此,在补偿周期内发送较少的数据包以补偿在上探周期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在普通周期内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正常,该上探周期用于探测网络链路的正常接收码率,即正常网络带宽。
另外,可选的,上探周期的大小、补偿周期的大小和普通周期的大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其三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同时,在上探周期内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在补偿周期内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和在正常周期内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
举例来说,上探周期的大小、补偿周期的大小和普通周期的大小相同,例如,均为3秒,在上探周期内,即在3秒内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为125,在补偿周期内,即在3秒内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为75个,在正常周期内,即在3秒内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为100个。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选的,在根据当前探测周期发送数据包至目标端时,获取当前探测周期对应的发送数量,并根据发送数量发送数据包至目标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确定当前探测周期后,从预设位置中查找当前探测周期对应的发送数量,即查找在当前探测周期对应的需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并基于该发送数量发送数据包至目标端。例如,当前探测周期包括上探周期,上探周期对应的数据包的数量,即发送数量为125个,则在该上探周期内发送125个数据包至目标端。
其中,预设位置包括预设数据表、数据库、硬盘等能够存储数据的位置,本公开不对此进行限定。
另外,可选的,在发送数据包至目标端时,记录该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例如,在上探周期内发送数据包至目标端时,则记录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为上探周期。
S302: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根据响应包确定与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表明目标端已经成功接收到该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则确定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即先确定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然后获取该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将该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确定为目标探测周期,以确定该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
S303:根据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接收数据量,并根据接收数据量和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确定接收到的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即确定该响应包对应的目标探测周期后,确定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以供利用该接收码率确定网络带宽,其具体过程包括:获取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其中,目标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为目标探测周期。根据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确定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获取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最早上行到达时间和最迟上行到达时间。根据最早上行到达时间和最迟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时长。根据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和接收时长确定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根据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确定网络带宽。
具体的,在接收到响应包时,确定该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即确定该响应包对应的目标探测周期。统计该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所有响应包的数量,即统计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该目标响应包对应的目标探测周期便为该目标探测周期。该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实际为在该目标探测周期内发送的数据包中实际到达目标端的数据包的数量,即为目标端接收到的属于该目标探测周期的数据包的数量。计算该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与预设数据包大小的乘积,得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该接收数据量表明在该目标探测周期内发送的数据量中实际到达目标端的数据量,即目标端实际接收到的属于该目标探测周期的实际数据量。
具体的,基于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所有目标响应包中的上行传输时间,查找到最早上行到达时间和最迟上行到达时间。其中,该最早上行到达时间表示在该目标探测周期内发送的数据包中最早到达目标端的数据包的到达时间,即表示目标端最早接收到的属于该目标探测周期的数据包的时间。该最迟上行到达时间表示在该目标探测周期内发送的数据包中最后到达目标端的数据包的到达时间,即表示目标端最后接收到的属于该目标探测周期的数据包的时间。
计算最迟上行到达时间与最早上行到达时间之间的差值,以得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时长,即得到目标端接收到属于目标探测周期的数据包的持续时长。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得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后,计算该接收数据量与该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时长的比值,得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以供利用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确定出网络带宽。
可以理解,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也为目标端在最早上行到达时间到最迟上行到达时间之间内,所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数量。
进一步的,可选的,当目标探测周期包括上探周期及其它周期时,根据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确定出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并根据其它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确定出其它对应的接收码率,例如,当其它周期包括补偿周期和普通周期时,根据补偿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确定出补偿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并根据正常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确定出正常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
以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为例,其它周期包括补偿周期。在到达上探周期1时,发送125个数据包至目标端,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从响应包中获取该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到达目标端的时间,即确定与该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并确定该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为上探周期1,查找上探周期1对应的最早上行到达时间为T1,最迟上行到达时间为T2。统计上探周期1对应的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为100,即目标端接收到的属于上探周期1的数据包的数量为100,从而可以确定上探周期1对应的接收数据量为100*S,该S为预设数据包大小,上探周期1对应的接收时长为(T2-T1),相应的,上探周期1对应的接收码率为(100*S)/(T2-T1)。在到达补偿周期1时,发送75个数据包至目标端,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确定该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的上行到达时间,并确定该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为补偿周期1,查找补偿周期1对应的最早上行到达时间为T3,最迟上行到达时间为T4。统计补偿周期1对应的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为60,即目标端接收到的属于补偿周期1的数据包的数量为60,从而可以确定补偿周期1对应的接收数据量为60*S,补偿周期1对应的接收时长为(T4-T3),相应的,补偿周期1对应的接收码率为(60*S)/(T4-T3)。
相应的,在得到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和其它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时,若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大于或等于其它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则将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确定为网络带宽。
具体的,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一般是最大的,因此,在确定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较大时,可以将其确定为网络链路的网络带宽,即确定为上行网络链路的网络带宽。
另外,可选的,在上探周期对应接收码率小于其它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时,可以将其它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确定为网络带宽,即将最大的接收码率确定为网络带宽。
另外,可选的,在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小于其它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时,表明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可能存在异常,即可能由于丢包原因导致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值偏小,因此,可以按照下述补偿方法对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进行增益补偿。
S304:获取目标端发送的原始丢包率和恢复丢包率。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确定接收码率后,为了避免由于丢包原因导致确定的接收码率,即网络带宽偏低,从而造成无法充分利用带宽,需要对网络带宽进行补偿,则获取原始丢包率和恢复丢包率,以供利用原始丢包率和恢复丢包率进行带宽补偿。
在公开实施例中,可选的,电子设备经常需要基于FEC(Forward ErrorCorrection,前向纠错码)技术超发数据包以使目标端可以恢复丢失的数据包。电子设备在超发数据包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超发。
一种方式为:电子设备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重传请求后,表明目标端未成功接收到所有数据包,需要电子设备重传数据包,则电子设备重新传输数据包至目标端,以使目标端利用该重新传输的数据包进行数据包恢复。
可选的,重传请求包括需要重新传输的数据包标识,以供电子设备利用该数据包标识确定需要重新传输的数据包,即确定丢失的数据包。
另一种方式为:电子设备主动发送超发数据包,即发送冗余数据包至目标端,即发送重复的数据包至目标端,以供目标端利用该冗余数据包进行数据包恢复。
其中,恢复丢包率是目标端通过重传数据包后确定的,即是根据电子设备超发数据包后确定的。原始丢包率是目标端根据正常发送的数据包,即根据探测周期对应的发送数量确定的,例如,在上探周期内共发送了10个数据包至目标端,目标端仅接收到了5个数据包,丢失了5个数据包,则原始丢包率为5/10*100%=50%。电子设备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重传请求后,又重新传输了5个数据包至目标端,目标端成功接收到该5个数据包,则目标端接收到了10个数据包,丢失了0个数据包,则恢复丢包率为0。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反向链路损伤干扰,上述原始丢包率和恢复丢包率是由目标端进行统计,并反馈至电子设备的。若电子设备在预设反馈时间内,即较长时间内未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原始丢包率和恢复丢包率,则确定原始丢包率为0,即确定预测的网络带宽是准确的,无需对该网络带宽进行更新。
S305:若恢复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根据原始丢包率对网络带宽进行更新。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得到恢复丢包率后,判断该恢复丢包率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若该恢复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表明通过超发数据包可以弥补目标端丢失的数据包,即确定通过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的网络带宽,即初始网络带宽是偏低的,则利用原始丢包率对该初始网络带宽进行增益补偿,以实现网络带宽的更新,并将更新后的网络带宽确定为网络链路的实际网络带宽,即下一传输时刻的网络带宽。
另外,可选的,在确定恢复丢包率大于预设阈值时,表明通过超发数据包无法弥补目标端丢失的数据包,则确定通过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的网络带宽,即初始网络带宽时符合网络链路的实际网络情况,无需对网络带宽进行增益补偿,即无需对该网络带宽进行更新,该初始网络带宽便为网络链路的网络带宽。
其中,预设阈值可以为0或其他接近于0的数值,本公开不以此为限。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选的,在根据原始丢包率对网络带宽增益补偿时,根据原始丢包率确定增益系数。获取增益系数与网络带宽的乘积,并将其确定为更新后的网络带宽。
具体的,基于原始丢包率计算增益系数,以得到增益补偿系数。在得到增益系数后,计算该增益系数与初始网络带宽的乘积,得到更新后的网络带宽,实现网络带宽的增益补偿,以使更新后的网络带宽与网络链路的实际网络情况相符,保证网络带宽的准确度,避免由于确定的初始网络带宽值偏低导致在传输音视频数据包时,降低码率,从而造成无法充分利用带宽。
进一步的,可选的,根据原始丢包率确定增益系数,包括:
通过T=A/(B-L),计算增益系数,其中,T为增益系数,A为第一预设数值,B为第二预设数值,L为原始丢包率。
其中,第一预设数值和第二预设数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第一预设数值和第二预设数值均为1。
举例来说,通过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的网络宽带,即初始网络宽带为200k/s,原始丢包率为50%,恢复丢包率为0,第一预设数值和第二预设数值均为1,,预设阈值为0。由于恢复丢包率等于预设阈值,表明该初始网络宽带是偏低的,需要对该初始网络带宽进行增益补偿,则将原始丢包率代入至T=A/(B-L)中,计算得到增益系数为2,计算增益系数,即2与初始网络宽带,即200k/s的乘积,得到更新后的网络宽度,即得到实际网络宽度为400k/s,即网络链路支持400k/s的发送码率。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根据探测周期发送数据包以确定不同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从而确定出上行网络链路的最大的接收码率,即最大的网络带宽,实现网络带宽的准确探测。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发送数据包至目标端时,记录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从而在接收到该数据包对应的响应包时,可以利用该响应包确定该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避免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被普通周期与下降周期平滑,从而可以保证确定的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的准确性,进而保证网络带宽确定的准确度,实现网络带宽的精准测量。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测量的网络带宽较小时,电子设备在进行音视频数据包的传输时,会主动降低码率,即降低清晰度,以匹配测量的网络带宽,但由于丢包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测量的网络带宽偏小,从而造成带宽的浪费,因此,为了避免由于丢包导致测量的网络带宽偏小从而造成带宽的浪费,电子设备获取目标端确定的原始丢包率和恢复丢包率,利用恢复丢包率确定测量的网络带宽是否偏小,并在确定该网络带宽偏小时,对该网络带宽进行增益补偿,以增大该网络带宽,从而可以上探到当前网络链路对应的合适带宽,进而可以充分利用带宽,避免带宽的浪费,提高传输效果。
对应于上文实施例所述的带宽测量方法,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带宽测量设备的结构框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公开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参照图5,带宽测量设备50包括:收发模块501和处理模块502。
其中,收发模块501,用于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至目标端。
收发模块501,还用于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根据响应包确定与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
处理模块502,用于根据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接收数据量,并根据接收数据量和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收发模块501还用于:
获取当前探测周期,并根据当前探测周期发送数据包至目标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收发模块501还用于:
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确定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并将其确定为目标探测周期。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处理模块502还用于:
获取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其中,目标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为目标探测周期。
根据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确定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处理模块502还用于:
获取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最早上行到达时间和最迟上行到达时间。
根据最早上行到达时间和最迟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时长。
根据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和接收时长确定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
根据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确定网络带宽。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目标探测周期包括上探周期以及其它周期。其中,其它周期包括补偿周期和/或普通周期。
处理模块502还用于:
若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大于或等于其它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则将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确定为网络带宽。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收发模块501还用于:
获取当前探测周期对应的发送数量,并根据发送数量发送数据包至目标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处理模块502还用于:
获取目标端发送的原始丢包率和恢复丢包率。
若恢复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根据原始丢包率对网络带宽进行更新。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处理模块502还用于:
根据原始丢包率确定增益系数。
获取增益系数与网络带宽的乘积,并将其确定为更新后的网络带宽。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处理模块502还用于:
通过T=A/(B-L),计算增益系数,其中,T为增益系数,A为第一预设数值,B为第二预设数值,L为原始丢包率。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恢复丢包率是通过重传数据包后确定的。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收发模块501还用于:
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重传请求后,重新传输数据包至目标端。
或者,
发送冗余数据包至目标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收发模块501还用于:
获取预设窗口内的探测周期,并将其确定为当前探测周期。
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图6,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600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600可以为终端设备或服务器。其中,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平板电脑(Portable Android Device,简称PAD)、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Player,简称PMP)、车载终端(例如车载导航终端)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图6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6所示,电子设备600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6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简称ROM)6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609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6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6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6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装置601、ROM 602以及RAM 603通过总线6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605也连接至总线604。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6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6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Display,简称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6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609;以及通信装置609。通信装置6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6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6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6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6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609被安装,或者从ROM6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6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带宽测量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上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方法。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ocalArea Network,简称LAN)或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其中,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第一获取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获取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的单元”。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等。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第一方面,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宽测量方法,包括:
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至目标端;
在接收到所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根据所述响应包确定与所述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
根据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接收数据量,并根据所述接收数据量和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至目标端,包括:
获取当前探测周期,并根据所述当前探测周期发送数据包至所述目标端。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接收到所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并将其确定为目标探测周期。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根据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接收数据量,包括:
获取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其中,所述目标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为所述目标探测周期;
根据所述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确定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接收数据量和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最早上行到达时间和最迟上行到达时间;
根据所述最早上行到达时间和所述最迟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时长;
根据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和接收时长确定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
根据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确定所述网络带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包括上探周期以及其它周期;其中,所述其它周期包括补偿周期和/或普通周期;
根据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确定所述网络带宽,包括:
若所述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大于或等于所述其它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则将所述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确定为所述网络带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根据所述当前探测周期发送数据包至所述目标端,包括:
获取所述当前探测周期对应的发送数量,并根据所述发送数量发送数据包至目标端。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目标端发送的原始丢包率和恢复丢包率;
若所述恢复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根据所述原始丢包率对所述网络带宽进行更新。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原始丢包率对所述网络带宽进行更新,包括:
根据所述原始丢包率确定增益系数;
获取所述增益系数与所述网络带宽的乘积,并将其确定为更新后的网络带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原始丢包率确定增益系数,包括:
通过T=A/(B-L),计算所述增益系数,其中,所述T为所述增益系数,所述A为第一预设数值,所述B为第二预设数值,所述L为所述原始丢包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恢复丢包率是通过重传数据包后确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重传请求后,重新传输数据包至所述目标端;
或者,
发送冗余数据包至所述目标端。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预设窗口内的探测周期,并将其确定为当前探测周期。
第二方面,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宽测量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至目标端;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根据所述响应包确定与所述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接收数据量,并根据所述接收数据量和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获取当前探测周期,并根据所述当前探测周期发送数据包至所述目标端。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在接收到所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确定所述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并将其确定为目标探测周期。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获取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其中,所述目标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为所述目标探测周期;
根据所述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确定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获取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最早上行到达时间和最迟上行到达时间;
根据所述最早上行到达时间和所述最迟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时长;
根据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和接收时长确定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
根据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确定所述网络带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包括上探周期以及其它周期;其中,所述其它周期包括补偿周期和/或普通周期;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若所述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大于或等于所述其它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则将所述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确定为所述网络带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获取所述当前探测周期对应的发送数量,并根据所述发送数量发送数据包至目标端。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获取目标端发送的原始丢包率和恢复丢包率;
若所述恢复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根据所述原始丢包率对所述网络带宽进行更新。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根据所述原始丢包率确定增益系数;
获取所述增益系数与所述网络带宽的乘积,并将其确定为更新后的网络带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通过T=A/(B-L),计算所述增益系数,其中,所述T为所述增益系数,所述A为第一预设数值,所述B为第二预设数值,所述L为所述原始丢包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恢复丢包率是通过重传数据包后确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重传请求后,重新传输数据包至所述目标端;
或者,
发送冗余数据包至所述目标端。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获取预设窗口内的探测周期,并将其确定为当前探测周期。
第三方面,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带宽测量方法。
第四方面,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带宽测量方法。
第五方面,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带宽测量方法。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此外,虽然采用特定次序描绘了各操作,但是这不应当理解为要求这些操作以所示出的特定次序或以顺序次序执行来执行。在一定环境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同样地,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包含了若干具体实现细节,但是这些不应当被解释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限制。在单独的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还可以组合地实现在单个实施例中。相反地,在单个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的方式实现在多个实施例中。
尽管已经采用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逻辑动作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未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面所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仅仅是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

Claims (17)

1.一种带宽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至目标端;
在接收到所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根据所述响应包确定与所述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
根据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接收数据量,并根据所述接收数据量和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至目标端,包括:
获取当前探测周期,并根据所述当前探测周期发送数据包至所述目标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到所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并将其确定为目标探测周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接收数据量,包括:
获取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其中,所述目标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所属的探测周期为所述目标探测周期;
根据所述所有目标响应包的数量确定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接收数据量和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最早上行到达时间和最迟上行到达时间;
根据所述最早上行到达时间和所述最迟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时长;
根据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数据量和接收时长确定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
根据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确定所述网络带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包括上探周期以及其它周期;其中,所述其它周期包括补偿周期和/或普通周期;
根据所述目标探测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确定所述网络带宽,包括:
若所述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大于或等于所述其它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则将所述上探周期对应的接收码率确定为所述网络带宽。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当前探测周期发送数据包至所述目标端,包括:
获取所述当前探测周期对应的发送数量,并根据所述发送数量发送数据包至目标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目标端发送的原始丢包率和恢复丢包率;
若所述恢复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根据所述原始丢包率对所述网络带宽进行更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原始丢包率对所述网络带宽进行更新,包括:
根据所述原始丢包率确定增益系数;
获取所述增益系数与所述网络带宽的乘积,并将其确定为更新后的网络带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原始丢包率确定增益系数,包括:
通过T=A/(B-L),计算所述增益系数,其中,所述T为所述增益系数,所述A为第一预设数值,所述B为第二预设数值,所述L为所述原始丢包率。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恢复丢包率是通过重传数据包后确定的。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目标端发送的重传请求后,重新传输数据包至所述目标端;
或者,
发送冗余数据包至所述目标端。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预设窗口内的探测周期,并将其确定为当前探测周期。
14.一种带宽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至目标端;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目标端发送的响应包时,根据所述响应包确定与所述响应包对应的数据包对应的上行到达时间;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接收数据量,并根据所述接收数据量和所述上行到达时间确定网络带宽。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带宽测量方法。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带宽测量方法。
17.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带宽测量方法。
CN202110313200.2A 2021-03-24 2021-03-24 带宽测量方法、设备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0677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3200.2A CN113067750B (zh) 2021-03-24 2021-03-24 带宽测量方法、设备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3200.2A CN113067750B (zh) 2021-03-24 2021-03-24 带宽测量方法、设备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7750A true CN113067750A (zh) 2021-07-02
CN113067750B CN113067750B (zh) 2023-05-30

Family

ID=76562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13200.2A Active CN113067750B (zh) 2021-03-24 2021-03-24 带宽测量方法、设备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6775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63209A (zh) * 2022-01-07 2022-04-15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tcp网络的性能探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174429A (zh) * 2022-05-25 2022-10-11 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带宽检测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549860A (zh) * 2022-09-13 2022-12-30 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恢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363209B (zh) * 2022-01-07 2024-05-28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tcp网络的性能探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6509A (zh) * 2007-02-28 2007-08-29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端到端低可用带宽测量方法
US20070217448A1 (en) * 2006-03-16 2007-09-20 Microsoft Corporation Estimating Available Bandwidth With Multiple Overloading Streams
CN101848166A (zh) * 2004-01-14 2010-09-29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速度计算系统
CN103269295A (zh) * 2013-05-02 2013-08-28 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包对的路径容量的测量方法
CN104219106A (zh) * 2013-05-30 2014-12-17 三星Sds株式会社 终端和利用该终端的网络状态测定系统及方法
US20170325129A1 (en) * 2015-05-29 2017-11-09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266551A (zh) * 2019-07-29 2019-09-20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带宽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8166A (zh) * 2004-01-14 2010-09-29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速度计算系统
US20070217448A1 (en) * 2006-03-16 2007-09-20 Microsoft Corporation Estimating Available Bandwidth With Multiple Overloading Streams
CN101026509A (zh) * 2007-02-28 2007-08-29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端到端低可用带宽测量方法
CN103269295A (zh) * 2013-05-02 2013-08-28 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包对的路径容量的测量方法
CN104219106A (zh) * 2013-05-30 2014-12-17 三星Sds株式会社 终端和利用该终端的网络状态测定系统及方法
US20170325129A1 (en) * 2015-05-29 2017-11-09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266551A (zh) * 2019-07-29 2019-09-20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带宽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63209A (zh) * 2022-01-07 2022-04-15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tcp网络的性能探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363209B (zh) * 2022-01-07 2024-05-28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tcp网络的性能探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174429A (zh) * 2022-05-25 2022-10-11 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带宽检测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174429B (zh) * 2022-05-25 2024-04-09 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带宽检测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549860A (zh) * 2022-09-13 2022-12-30 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恢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549860B (zh) * 2022-09-13 2023-08-29 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恢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7750B (zh) 202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67750B (zh) 带宽测量方法、设备及电子设备
US20210392533A1 (en) Sidelink monitoring method for vehicle communication and related apparatus
WO2014194616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ata transmission
CN114039703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0830460B (zh) 一种连接建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954402B (zh) 视频显示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40149350A1 (en) Remote Replication in a Storage System
CN110784289B (zh)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以及数据重传装置
CN112583529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9253669B2 (en)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CN116055023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150023189A1 (en) Packet analysis device and packet analyzing method
CN104780117A (zh) 一种网络拥塞信息的获取方法和装置
US10171314B2 (en)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to derive quality data from an eventually consistent system
WO2023078222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US20240056370A1 (en) Data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JP7003467B2 (ja) パケット分類プログラム、パケット分類方法およびパケット分類装置
JP5958355B2 (ja) 分析装置、分析方法及び分析プログラム
US20140189105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5337784A (zh) 一种丢包测试方法,测试装置和系统
CN111416802B (zh) 基于tcp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
US9882751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controller,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medium
KR101627796B1 (ko) 네트워크 기반 av 시스템에서 디바이스 상태 정보 전송 방법
CN115001630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3300874B (zh) 网络性能检测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