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00587A - 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及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及充电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00587A
CN117200587A CN202311473130.2A CN202311473130A CN117200587A CN 117200587 A CN117200587 A CN 117200587A CN 202311473130 A CN202311473130 A CN 202311473130A CN 117200587 A CN117200587 A CN 1172005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tube
voltage
mode
parasitic capacitanc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7313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00587B (zh
Inventor
林俊容
吴享林
朱合进
张桂东
陈健乐
陶伟元
吴忠斌
李青霞
刘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Baolijin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Baoliji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Baolijin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Baoliji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7313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005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00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00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005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005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及充电桩,克服了传统充电电路中,谐振型变换器在轻载状态下恢复软开关时电路中的传导损耗大,功率传输效率低的缺点,能够在宽工作范围内实现零电压开关,并且具有直接功率传输能力,能够直接向输出端传输功率,从而减少了电路开关管和高频变压器上的传导损耗。

Description

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及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桩充电控制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及充电桩。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是维持新能源电动汽车能源补给,保障新能源汽车便利畅行的重要后勤部分。充电桩中的高频DC-DC功率变换器通常采用谐振型变换器以实现高性能转换,谐振型变换器结构简单,通常工作在谐振频率以上以实现连续电流的软开关(零电压开关或零电流开关)。但是,一般的充电桩的谐振型变换器在轻负载时会失去软开关,为了在轻负载下恢复软开关,则需要在谐振腔中持续维持高无功循环电流以触发电源开关再次导通,此时,充电电路的无功电流较大会增加充电电路中的电流应力和传导损耗,导致功率传输效率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及充电桩,能够在较宽工作范围(轻载或全载)内实现零电压开关,并且具有直接功率传输能力,能够直接向输出端传输部分功率,减少了充电电路的开关电路中的传导损耗,提高功率传输能力和效率。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包括功率传输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所述功率传输模块包括输入直流电源DCin、直流母线DCbus、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五开关管S5、第六开关管S6、耦合电感、储能电感Ls、变压器T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寄生电容CS1、第二寄生电容CS2、第三寄生电容CS3、第四寄生电容CS4、第五寄生电容CS5、第六寄生电容CS6和输出直流电源DCout;其中,所述耦合电感包括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所述变压器T1包括一次侧绕组和二次侧绕组;所述输入直流电源DCin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直流电源DCin的负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第二寄生电容CS2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所述直流母线DCbus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第一寄生电容CS1的第二端、所述储能电感Ls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第二寄生电容CS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第一寄生电容CS1的第一端、所述直流母线DCbus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一次侧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储能电感Ls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一次侧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二次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管S3的第二端、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第三寄生电容CS3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管S4的第一端、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所述第四寄生电容CS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二次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第二端、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所述第五寄生电容CS5的第二端、所述第六开关管S6的第一端、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所述第六寄生电容CS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正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S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所述第三寄生电容CS3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第一端、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所述第五寄生电容CS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负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S4的第二端、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所述第四寄生电容CS4的第二端、所述第六开关管S6的第二端、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所述第六寄生电容CS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正极还用于与充电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负极还用于与充电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三端、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三端、所述第三开关管S3的第三端、所述第四开关管S4的第三端、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第三端、所述第六开关管S6的第三端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用于输出开关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一开关管S1、所述第二开关管S2、所述第三开关管S3、所述第四开关管S4、所述第五开关管S5和所述第六开关管S6,以适时触发所述功率传输模块的功率传输路径导通。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充电桩,包括上述的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
上述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及充电桩,克服了传统充电电路中,谐振型变换器在轻载状态下恢复软开关时电路中的传导损耗大,功率传输效率低的缺点,能够在宽工作范围内实现零电压开关,并且具有直接功率传输能力,能够直接向输出端传输部分功率,从而减少了充电电路中的开关管和高频变压器上的传导损耗,提高了功率传输效率。
进一步的,还可以通过电压传感器检测电网端和充电电池端的电压值,并通过模式控制器根据实测电压值控制功率传输方向,实现功率双向流通能力,使电动汽车在电网负荷大时能将充电电池的部分电力送回电网维持电网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在充电模式时模态1-8的工作电路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在充电模式时一个开关周期内的主要工作波形图;
图11-1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在反馈模式时模态1-8的工作电路图;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在反馈模式时一个开关周期内的主要工作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其用于充电桩,具体可以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桩或其他充电桩上。参阅图1,该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为谐振型变换器,其输入直流电源可通过前端整流模块连接至交流电网获得充电电源,充电桩电路用于实现电能的双向传输,将电能传输至充电电池端为电池充电,当电网负荷出现压力且充电电池具有足够多的电量时,充电电池亦可放电,将电能从充电电池传输至电网端以维持电网稳定。
如图1所示,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包括功率传输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其中,功率传输模块连接于电网和充电电池之间,用于实现电网和充电电池之间的功率传输,即电能传输,开关控制模块用于对功率传输模块的工作模式以及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结合图1来看,功率传输模块包括输入直流电源DCin、直流母线DCbus、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五开关管S5、第六开关管S6、耦合电感、储能电感Ls、变压器T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寄生电容CS1、第二寄生电容CS2、第三寄生电容CS3、第四寄生电容CS4、第五寄生电容CS5、第六寄生电容CS6和输出直流电源DCout;其中,耦合电感包括第一电感L1(相当于原边绕组)和第二电感L2(相当于副边绕组),当第一电感L1上流过电流时,第二电感L2可以感应出电动势和电流,从而将部分需要传输的功率直接传输至输出直流电源端,并传输至充电电池充电。变压器T1包括一次侧绕组和二次侧绕组,变压器的一次侧绕组和二次侧绕组的匝数比为n。
在具体的充电桩电路连接中,输入直流电源DCin的正极与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输入直流电源DCin的负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第二端、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二寄生电容CS2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直流母线DCbus的负极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S1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寄生电容CS1的第二端、储能电感Ls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一端、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二寄生电容CS2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寄生电容CS1的第一端、直流母线DCbus的正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变压器一次侧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储能电感Ls的第二端与变压器一次侧的第一端连接;变压器二次侧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S3的第二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第三寄生电容CS3的第二端、第四开关管S4的第一端、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第四寄生电容CS4的第一端连接;变压器二次侧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第五开关管S5的第二端、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第五寄生电容CS5的第二端、第六开关管S6的第一端、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第六寄生电容CS6的第一端连接。
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正极与第三开关管S3的第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第三寄生电容CS3的第一端、第五开关管S5的第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第五寄生电容CS5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负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第二端、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第四寄生电容CS4的第二端、第六开关管S6的第二端、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第六寄生电容CS6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正极还用于与充电电池的正极连接,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负极还用于与充电电池的负极连接。
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三端、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三端、第三开关管S3的第三端、第四开关管S4的第三端、第五开关管S5的第三端、第六开关管S6的第三端与开关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开关控制模块用于输出开关控制信号至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五开关管S5和第六开关管S6,以适时触发功率传输模块的功率传输路径导通。
本实施例中,电池充电状态下,充电电流从电网正极流出,依次流经第一电感L1、储能电感Ls、变压器一次侧,然后回到电网的负极。由于充电电流流经第一电感L1,则可以在第二电感L2上直接感应出相应电动势,从而部分功率绕过变压器T1直接传输至变压器二次侧的后端,实现直接功率传输能力。由于耦合电感具有直接功率传输能力,在充电桩电路中可以为变压器T1分担功率传输压力,降低变压器T1的工作负荷,因此可以减少开关管和高频变压器T1上的传导损耗;相比于单个变压器进行功率传输,耦合电感和变压器T1同时能够向充电电池端传输功率,因此可以提高充电桩电路的整体功率传输效率;又由于耦合电感为变压器T1分担了部分功率传输,改变了开关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使得开关管的导通不再受限于初始条件,从而使得该充电桩电路能够在轻载或全载状态下实现零电压开关,即使得该充电桩电路能够在宽工作范围内实现零电压开关,恢复软开关能力。
本实施例中,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及充电桩,克服了传统充电电路中,谐振型变换器在轻载状态下恢复软开关时电路中的传导损耗大,功率传输效率低的缺点,能够在宽工作范围内实现零电压开关,并且具有直接功率传输能力,能够直接向输出端传输部分功率,从而减少了电路开关管和高频变压器上的传导损耗,提高了功率传输能力以及传输效率。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耦合电感的感应电动势的能力需要与充电桩电路的需求相匹配,因此,耦合电感的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之间的耦合关系可以为:
从而可以推导出:
上述公式中,, />为第一电感/>上的感应电动势,/>为第二电感/>上的感应电动势,/>为第一电感L1的自感;/>为第二电感L2的自感,/>为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之间的互感;/>为流经第一电感L1的电流;/>为流经第二电感L2的电流;为耦合电感的等效电感。
本实施例中,功率传输模块中的各个开关管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定,可选的,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五开关管S5和第六开关管S6分别为场效应管。各个开关管的第一端为场效应管的漏极,各个开关管的第二端为场效应管的源极,各个开关管的第三端为场效应管的栅极。开关控制时给场效应管的第三端输送触发信号,触发信号为电压信号,当各个场效应管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满足场效应管的导通条件时场效应管导通,否则场效应管关断,因此,相位控制器可输出对应的电压信号触发各个开关管适时导通或关断,从而实现功率传输工作的控制。
结合图1-9来看,优选的,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五开关管S5和第六开关管S6均为N沟道场效应管。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五开关管S5和第六开关管S6还可以为P沟道场效应管,或三极管。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给充电桩电路提供稳定的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功率传输模块还设置有输入电容Cin;输入电容Cin并联于输入直流电源DCin的正极和负极之间,以保证该充电桩电路更加稳定可靠。具体的,输入电容Cin的额定电压可远大于输入的最高电压DCin,一般裕量可以为2~2.5倍,输入电容Cin的额定波纹电流必须大于电路中的最大输入波纹电流。
为了减小充电桩电路的输出波纹电压和波纹电流,能快速响应负载的变化,功率传输模块还设置有输出电容Co;输出电容Co并联于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正极和负极之间,输出电容Co需要根据充电桩电路需求确定合适的额定电压以及额定波纹电流。
在功率传输模块中,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为滤波电容,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直流母线DCbus的正极连接,其第二端与变压器一次侧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容C1用于滤除直流母线DCbus的正极上的杂波噪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变压器一次侧的第二端连接,其第二端与直流母线DCbus的负极连接,第二电容C2用于滤除直流母线DCbus的负极上的杂波噪声。本实施例对滤波电容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可根据充电桩电路的需求确定合适的电容值。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开关控制模块包括相位控制器IC1、模式控制器IC2、第一电压传感器PT1、第二电压传感器PT2、第一加法器FA1、第二加法器FA2、第一比较器A1和第二比较器A2;第一电压传感器PT1的第一端和第一电压传感器PT1的第二端并联于输入直流电源DCin的正极和输入直流电源DCin的负极之间,第一电压传感器PT1的第三端与第一加法器FA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加法器FA1的第二端与第一比较器A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A1的第二端与模式控制器IC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压传感器PT2的第一端和第二电压传感器PT2的第二端并联于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正极和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负极之间,第二电压传感器PT2的第三端与第二加法器FA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加法器FA2的第二端与第二比较器A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比较器A2的第二端与模式控制器IC2的第二端连接;
模式控制器IC2的第三端为输出端,模式控制器IC2的第三端与相位控制器IC1的输入端连接,并用于向相位控制器IC1输出模式控制信号;相位控制器IC1的输出端与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三端、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三端、第三开关管S3的第三端、第四开关管S4的第三端、第五开关管S5的第三端、第六开关管S6的第三端连接,并输出开关控制信号以适时触发功率传输模块的功率传输路径导通。
第一加法器FA1用于将第一电压传感器PT1采集的输入直流电源电压与预设电网基准电压/>进行逻辑加运算,并获得第一逻辑信号传输至第一比较器A1的第一端;第一比较器A1用于将第一逻辑信号e1与第一参考信号进行比较,获得第一比较结果信号传输至模式控制器的第一端;
第二加法器FA2用于将第二电压传感器PT2采集的输出直流电源电压与预设电池基准电压/>进行逻辑加运算,并获得第二逻辑信号e2传输至第二比较器A2的第一端;第二比较器A2用于将第二逻辑信号e2与第二参考信号进行比较,获得第二比较结果信号传输至模式控制器IC2的第二端;
模式控制器IC2用于接收并根据第一比较结果信号和第二比较结果信号生成模式控制信号,然后传输至相位控制器IC1的输入端;相位控制器IC1用于根据模式控制信号生成开关控制信号,并传输至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五开关管S5、第六开关管S6,以触发功率传输模块工作于正向充电模式或反馈模式;其中,正向充电模式时,电网给充电电池输送电力,充电桩电路的功率传输方向为输入直流电源DCin传输到输出直流电源DCout给充电电池充电;反馈模式时,充电电池给电网输送电力,充电桩电路的功率传输方向为输出直流电源DCout传输到输入直流电源DCin以使电网维持稳定。
具体的,在控制策略1,在充电桩电路的应用中,输入直流电源电压为电网电压,输出直流电源电压/>为电动车电池的充电电压,预先设定电网基准电压/>及电池基准电压/>,如果车辆的电池充电不足并需要能量,则电池将从电网中获取电力。此时,在第一比较器中/>,使得第一比较器A1的输出为高电平,即e1>0,并且在第二比较器A2中/>,使得第二比较器A2的输出为低电平,即e2<0,不满足两个比较器的条件,即不满足模式控制器IC2的模式变换条件,模式控制器IC2保持为默认模式,即充电模式,则控制相位控制器IC1选择功率流向为输入直流电源DCin传输至输出直流电源DCout,为电动车电池充电。
在控制策略2,若电池的备用容量超过预设通勤容量,并且电网的电力需求很高,那么电池将向电网输送电力。此时,在第一比较器A1,使得第一比较器A1的输出为低电平,即e1<0,并且在第二比较器A2中/>,第二比较器A2的输出为高电平,即e2>0,满足两个比较器的条件,即满足模式控制器的模式变换条件,两个比较器分别将信号传输到模式控制器IC2中,模式控制器IC2选择反馈模式,控制相位控制器IC1选择功率流向为输出直流电源DCout传输到输入直流电源DCin,保证电动车电量足够的同时还能向电网输送电力,维持电网的稳定。
结合图2至图10来看,功率传输模块工作于正向充电模式时,相位控制器IC1根据模式控制信号生成八个模态的开关控制信号,并传输至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五开关管S5和第六开关管S6,以触发对应开关管适时导通及关断,触发功率传输模块工作于八个模态(模态1-模态8)以使电网持续为充电电池充电,其中,八个模态为一个完整的开关周期。在充电桩电路中,各个开关管无法时刻维持在导通状态,因此设计了多个开关管相互配合形成开关周期的工作模式,从而保证在每一时刻充电桩电路都可以向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提高功率传输效率,提高充电效率。在一个完整的开关周期的八个模态中,每一模态下可以控制相应的开关管导通。
以下从完整开关周期的八个模态进行说明。
功率传输模块工作于模态1之前,假设第一开关管S1、第三开关管S3、第六开关管S6为导通状态。功率传输模块进入模态1时,功率传输的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0所示。在t0时,第一寄生电容CS1的储能为0,两端电压为0,使得第一开关管S1上的电压为0,此时,相位控制器IC1控制第一开关管S1在零电压下关断,因此在模态1下充电桩电路实现了零电压关断。流经储能电感LS的电流iLs是正向的,电流iLs从第一电感L1流向储能电感LS后流向变压器一次侧的第一端,并且电流iLs从第一电感L1流向第一寄生电容CS1为其充电;第二寄生电容CS2释放电能使得第一开关管S1的第二端的电压升高至输入直流电源电压的电压,当第二寄生电容CS2的放电完毕时,第二开关管S2电压降低为0。在第一寄生电容CS1以及第二寄生电容CS2充放电的过程中,储能电感LS起到了传递能量的作用,寄生电容放点完毕会使得电压为0,开关管的电压源也为0,实现零电压开关,则可由储能电感Ls提供寄生电容充电放电时的能量,即寄生电容放电时储能电感LS就吸收能量,寄生电容充电时储能电感LS就释放能量。
模态1结束进入模态2时,功率传输的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0所示。在t1时,第二二极管D2导通,第二二极管D2相当于直连导线,使得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电压为0,此时,相位控制器IC1控制第二开关管S2在零电压下导通。
在该模态下,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的电压和直流母线上的电压满足关系:;第一电感L1上的电压和输入直流电源电压相等,即/>。此时,相位控制器IC1依旧控制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维持导通状态;变压器二次侧电压与输出直流电源电压/>相等,即为/>,因此,储能电感Ls的电压为:/>;流经储能电感Ls的电流iLs的斜率/>为:
其中, 为变压器线圈匝数比,/>为储能电感的自感。
此时,由于第二电感L2的电压与输出直流电源电压相同,但电流方向相反,两者的关系为/>,因此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的斜率/>为:
其中, 为第二电感L2的自感,/>为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之间的互感,/>为耦合电感的等效电感;
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的斜率为:
其中, 为第一电感L1的自感。
模态2结束进入模态3时,功率传输的等效电路如图4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0所示。第三寄生电容CS3和第六寄生电容CS6的储能为0,电压为0,使得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上的电压为0,相位控制器IC1控制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在零电压下关断,此时,变压器二次侧的第一端的电流it为负方向,电流it从变压器二次侧的第二端流出,流向第六寄生电容CS6为其充电,流经负载(充电电池)后流向第三寄生电容CS3为其充电,而此时,第四寄生电容CS4和第五寄生电容CS5放电使得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之间的电压增加至输出直流电源电压,第四寄生电容CS4和第五寄生电容CS5放电完毕时,第四开关管S4和第五开关管S5之间的电压降低为0。
模态3结束进入模态4时,功率传输的等效电路如图5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0所示。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二极管D5为导通状态,使得第四开关管S4和第五开关管S5上的电压为0,相位控制器IC1控制第四开关管S4和第五开关管S5在零电压下导通。
在这一模态下,变压器二次侧两端的电压和输出直流电源电压/>相同,即,且第二电感L2上的电压和输出直流电源电压相同,即/>,并且在变压器一次侧的电压和直流母线的电压满足关系:/>,第一电感L1上的电压和输入直流电源电压满足关系:/> 因此,流经储能电感Ls的电流iLs的斜率/>,流经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的斜率/>,以及流经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的斜率/>,如下:
模态4结束进入模态5时,功率传输的等效电路如图6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0所示。第二寄生电容CS2上的储能为0,电压为0,使得第二开关管S2上的电压为0,此时,相位控制器IC1控制第二开关管S2在零电压下关断,在此模态下,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关断,并且电流iLs给第二寄生电容CS2充电至输入直流电源电压,第一寄生电容CS1放电到电压为0。
模态5结束进入模态6时,功率传输等效电路如图7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0所示。在这一模态开始时,第一二极管D1导通,使得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压为0,此时,相位控制器IC1控制第一开关管S1在零电压下导通。
在这一模态下,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的电压和直流母线电压满足关系:,且第一电感L1上的电压、直流母线电压以及输入直流电源电压满足关系:/>,因此,流经储能电感的电流iLs的斜率/>,流经第一电感的电流iL1的斜率/>,流经第二电感的电流iL2的斜率/>,各个斜率如下:
其中, 为流经储能电感Ls的电流iLs的斜率。
模态6结束进入模态7时,功率传输的等效电路如图8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0所示。在t6时,当第四寄生电容CS4和第五寄生电容CS5的放电完毕电压为0时,使得第四开关管S4和第五开关管S5上的电压为0,相位控制器IC1控制第四开关管S4和第五开关管S5在零电压下关断。此时,所有开关管在这一模态下都是关断的,变压器二次侧的电流为正向电流,正向电流的it流经第四寄生电容CS4为其充电,流经负载(充电电池)后流向第五寄生电容CS5为其充电,并且第三寄生电容CS3和第六寄生电容CS6放电,持续到放电完毕使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之间的电压变为0。
模态7结束进入模态8时,功率传输的等效电路如图9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0所示。在t7时,第三二极管D3和第六二极管D6导通,使得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上的电压为0,此时,相位控制器控制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在零电压下导通。
在这一模态,变压器二次侧两端的电压和输出直流电源的电压相同,电流方向相同,即,且第二电感L2上的电压和输出直流电源的电压相同,电流方向相反,即,电压/>和/>不改变。因此可以得到各个电流的斜率如下,流经储能电感的电流iLs的斜率/>,流经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的斜率/>,流经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的斜率/>
其中,为流经储能电感的电流iLs的斜率。
结合图11至图19来看,功率传输模块工作于反馈模式时,相位控制器IC1根据模式控制信号生成八个模态的开关控制信号,并传输至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五开关管S5、第六开关管S6,以触发对应开关管适时导通及关断,触发功率传输模块工作于八个模态以使充电电池为电网传输电能维持电网稳定,其中,1-8共八个模态为一个完整的开关周期。
模态1时,等效电路如图11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9所示,在t1时,第二寄生电容CS2上的储能为0,电压为0,使得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压为0,此时,相位控制器IC1控制第二开关管S2在零电压下关断。在这一模态,第二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关断,并且电流iLs给第二寄生电容CS2充电至电源电压,而第一寄生电容CS1放电到电压为0。
模态2时,等效电路如图12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9所示,在t2时,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二极管D5为导通状态,使得第四开关管S4和第五开关管S5上的电压为0,此时,相位控制器IC1控制第四开关管S4和第五开关管S5在零电压下导通。在这一模态下,变压器二次侧两端的电压和输出直流电源的电压相同,即,并且第二电感L2上的电压和输出直流电源的电压相同,即/>,并且在变压器一次侧的电压和直流母线上的电压满足关系:,并且第一电感L1上的电压和输入直流电源的电压相同,即/>。因此,流经储能电感Ls的电流iLs的斜率/>,流经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的斜率/>,流经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的斜率/>,如下:
,/>
模态3时,等效电路如图13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9所示,在t3时,第三寄生电容CS3和第六寄生电容CS6的电压为0,使得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上的电压为0,此时,相位控制器IC1控制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在零电压下关断。在这个模态下,it为反方向并且给第三寄生电容CS3和第六寄生电容CS6充电,而第四寄生电容CS4和第五寄生电容CS5放电使得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之间的电压增加至输出直流电源电压,而第四开关管S3和第五开关管S6之间的电压降低为0。
模态4时,等效电路如图14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9所示,在t4时,第二二极管D2导通,使得第二开关管S2上的电压为0,此时,相位控制器IC1控制第二开关管S2在零电压下导通。在这个模态下,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一端的电压和直流母线上的电压满足关系:,并且第一电感L1上的电压和输入直流电源的电压相同,即/>。由于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为导通状态,变压器二次侧电压为/>,因此,储能电感Ls的电压为:
流经储能电感Ls的电流iLs的斜率为:
此时,由于第二电感L2的电压为,因此,流经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的斜率/>,以及流经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的斜率/>为:
模态5时,等效电路如图15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9所示,在t5开始时,第一寄生电容CS1上的储能为0,电压为0,使得第一开关管S1上的电压为0,此时,相位控制器IC1控制第一开关管S1在零电压下关断,储能电感Ls的电流iLs是负向的,给第一寄生电容CS1充电;第二寄生电容CS2放电使得第一开关管S1的电压升高至输入直流电源电压,而第二开关管S2的电压降低到0。
模态6时,等效电路如图16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9所示,在t6开始时,第三二极管D3和第六二极管D6导通,使得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上的电压为0,此时,相位控制器IC1控制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在零电压下导通。在这一模态,变压器二次侧的电压和输出直流电源电压相同,即,且第二电感L2上的电压和输出直流电源电压相同,即/>,并且电压/>和/>不改变。可以得到各电流的斜率为:
其中,为流经储能电感Ls的电流iLs的斜率,/>为流经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的斜率,/>为流经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的斜率,上述斜率公式中的参数含义参考前述公式中的参数含义。
模态7时,等效电路如图17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9所示,在t7开始时,第四寄生电容CS4和第五寄生电容CS5上的储能为0,电压为0,使得第四开关管S4和第五开关管S5上的电压为0,此时,相位控制器IC1控制第四开关管S4和第五开关管S5在零电压下关断。由于所有开关管在这一模态下都是关断的,负向的it给第四寄生电容CS4和第五寄生电容CS5充电,并且第三寄生电容CS3和第六寄生电容CS6放电,持续到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之间的电压变为0。
模态8时,等效电路如图18所示,工作波形如图19所示,在t8开始时,第一二极管D1导通,使得第一开关管S1上的电压为0,此时,相位控制器IC1控制第一开关管S1在零电压下导通。在这一模态下,第一开关管S1的第二端和直流母线上的电压满足关系:,并且第一电感L1的电压、直流母线上的电压、以及输入直流电源电压满足关系:/>,因此,各电流的斜率如下:
其中,为流经储能电感Ls的电流iLs的斜率, />为流经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的斜率,/>为流经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的斜率,上述斜率公式中的参数含义参考前述公式中的参数含义。
根据图10,可以计算的流经储能电感Ls的电流iLs
其中,I0,I1,I2,I3分别为以上公式对应的t=0、t=tφ、t=Ts/2和t=Ts/2 + tφ计算而得,其中,Ts为开关管的工作周期。
并计算出变压器传输功率为:
代入相应的电流公式可得表达式:
其中,n为变压器的变比,,/>为模态2持续时间,/>为/>归一化到开关周期,/>至/> 为对应时间的电感LS的电流,/>为开关管的工作周期,fs为开关频率。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变压器传输功率与开关频率成反比,因此通过变压器传输的功率随着开关频率的增加而减少。
除了通过电源开关和变压器传输的电力外,还有一部分电源通过耦合电感传输到输出端。为了计算这部分传输功率,需要推导出流经耦合电感的二次绕组的电流iL2。可以计算iL2
/>
其中,I20,I21,I22,I23分别为以上公式对应的t=0、t=tφ、t=Ts/2和t=Ts/2 + tφ计算而得。
同理,可以计算iL1
其中,I10,I11,I12,I13分别为以上公式对应的t=0、t=tφ、t=Ts/2和t=Ts/2 + tφ计算而得。
可以计算出直流功率传输PDPT
代入相应的电流公式可得表达式:
计算出平均输入电流:
其中,为开关频率。
可得功率平衡:
其中, 为直流电源输入电流,/>为变压器传输功率,/>为耦合电感直流传输功率。
综上,从每个模态的分析中可以知道,无论是在正向充电模式或者在反馈模式下,充电桩电路实现了全开关管的零电压导通,即实现了软开关;并且由于直流功率传输的存在,能够直接向输出端传输部分功率,从而经过开关管以及变压器的传输的功率减小,实现了电路开关和高频变压器上的低传导功率损耗;并且充电桩电路为双向功率流通,可以使得电动汽车在电网负荷大时通过充电桩将电力送回电网保持电网稳定。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充电桩,包括以上实施例所述的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
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具有以下优点:
一、能够在宽工作范围内实现零电压开关,减少了电路开关管的传导损耗;
二、由于耦合电感的作用使得电路具有直接功率传输能力,从而减少高频变压器上的传导损耗;
三、可以使得电动汽车在电网负荷大时将电力送回电网保持电网稳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功率传输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
所述功率传输模块包括输入直流电源DCin、直流母线DCbus、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五开关管S5、第六开关管S6、耦合电感、储能电感Ls、变压器T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寄生电容CS1、第二寄生电容CS2、第三寄生电容CS3、第四寄生电容CS4、第五寄生电容CS5、第六寄生电容CS6和输出直流电源DCout;其中,所述耦合电感包括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所述变压器T1包括一次侧绕组和二次侧绕组;
所述输入直流电源DCin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直流电源DCin的负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第二寄生电容CS2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所述直流母线DCbus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第一寄生电容CS1的第二端、所述储能电感Ls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第二寄生电容CS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第一寄生电容CS1的第一端、所述直流母线DCbus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一次侧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储能电感Ls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一次侧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变压器二次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管S3的第二端、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第三寄生电容CS3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管S4的第一端、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所述第四寄生电容CS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二次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第二端、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所述第五寄生电容CS5的第二端、所述第六开关管S6的第一端、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所述第六寄生电容CS6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正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S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所述第三寄生电容CS3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第一端、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所述第五寄生电容CS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负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S4的第二端、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所述第四寄生电容CS4的第二端、所述第六开关管S6的第二端、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所述第六寄生电容CS6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正极还用于与充电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负极还用于与充电电池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三端、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三端、所述第三开关管S3的第三端、所述第四开关管S4的第三端、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第三端、所述第六开关管S6的第三端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用于输出开关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一开关管S1、所述第二开关管S2、所述第三开关管S3、所述第四开关管S4、所述第五开关管S5和所述第六开关管S6,以适时触发所述功率传输模块的功率传输路径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电感的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之间的耦合关系为:
其中,为第一电感L1的感应电动势,/>为第二电感L2的感应电动势,/>为第一电感L1的自感,/>为第二电感L2的自感,/>为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之间的互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所述第二开关管S2、所述第三开关管S3、所述第四开关管S4、所述第五开关管S5和所述第六开关管S6分别为场效应管或三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包括相位控制器IC1、模式控制器IC2、第一电压传感器PT1、第二电压传感器PT2、第一加法器FA1、第二加法器FA2、第一比较器A1和第二比较器A2
所述第一电压传感器PT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压传感器PT1的第二端并联于所述输入直流电源DCin的正极和所述输入直流电源DCin的负极之间,所述第一电压传感器PT1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加法器FA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加法器FA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比较器A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A1的第二端与所述模式控制器IC2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压传感器PT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压传感器PT2的第二端并联于所述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正极和所述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负极之间,所述第二电压传感器PT2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加法器FA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加法器FA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比较器A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A2的第二端与所述模式控制器IC2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模式控制器IC2的第三端为输出端,所述模式控制器IC2的第三端与所述相位控制器IC1的输入端连接,并用于向所述相位控制器IC1输出模式控制信号;所述相位控制器IC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三端、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三端、第三开关管S3的第三端、第四开关管S4的第三端、第五开关管S5的第三端、第六开关管S6的第三端连接,并输出开关控制信号以适时触发所述功率传输模块的功率传输路径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法器FA1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传感器PT1采集的输入直流电源电压与预设电网基准电压/>进行逻辑加运算,并获得第一逻辑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比较器A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比较器A1用于将所述第一逻辑信号e1与第一参考信号进行比较,获得第一比较结果信号传输至所述模式控制器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加法器FA2用于将所述第二电压传感器PT2采集的输出直流电源电压与预设电池基准电压/>进行逻辑加运算,并获得第二逻辑信号e2传输至所述第二比较器A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比较器A2用于将所述第二逻辑信号e2与第二参考信号进行比较,获得第二比较结果信号传输至所述模式控制器IC2的第二端;
所述模式控制器IC2用于接收并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信号和所述第二比较结果信号生成模式控制信号,然后传输至所述相位控制器IC1的输入端;所述相位控制器IC1用于根据所述模式控制信号生成开关控制信号,并传输至所述第一开关管S1、所述第二开关管S2、所述第三开关管S3、所述第四开关管S4、所述第五开关管S5、所述第六开关管S6,以触发所述功率传输模块工作于正向充电模式或反馈模式;其中,正向充电模式时,电网给充电电池输送电力,充电桩电路的功率传输方向为输入直流电源DCin传输到输出直流电源DCout给充电电池充电;反馈模式时,充电电池给电网输送电力,充电桩电路的功率传输方向为输出直流电源DCout传输到输入直流电源DCin以使电网维持稳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率传输模块工作于正向充电模式时,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根据所述模式控制信号生成八个模态的开关控制信号,并传输至所述第一开关管S1、所述第二开关管S2、所述第三开关管S3、所述第四开关管S4、所述第五开关管S5、所述第六开关管S6,以触发对应开关管适时导通及关断,触发所述功率传输模块工作于八个模态以使电网持续为充电电池充电,其中,八个模态为一个完整的开关周期;
其中,模态1之前,所述第一开关管S1、所述第三开关管S3、所述第六开关管S6为导通状态;
进入模态1时,所述第一寄生电容CS1的储能为0,电压为0,所述第一开关管S1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S1在零电压下关断;电流iLs从所述第一电感L1流向所述储能电感LS后流向所述变压器一次侧的第一端,并且电流iLs从所述第一电感L1流向所述第一寄生电容CS1为其充电;所述第二寄生电容CS2释放电能使得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第二端的电压升高至所述输入直流电源电压的电压,当所述第二寄生电容CS2的放电完毕时,所述第二开关管S2上的电压降低为0;
模态1结束进入模态2时,所述第二二极管D2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S2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S2在零电压下导通,并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S3以及所述第六开关管S6维持导通状态;
模态2结束进入模态3时,所述第三寄生电容CS3和所述第六寄生电容CS6的储能为0,电压为0,所述第三开关管S3和所述第六开关管S6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S3和所述第六开关管S6在零电压下关断,此时,电流it为负方向并且给所述第三寄生电容CS3和所述第六寄生电容CS6充电,而第四寄生电容CS4和第五寄生电容CS5放电,使得所述第三开关管S3和所述第六开关管S6之间的电压增加至所述输出直流电源电压,所述第四寄生电容CS4和第五寄生电容CS5放电完毕时,所述第四开关管S4和第五开关管S5之间的电压降低为0;
模态3结束进入模态4时,所述第四二极管D4和所述第五二极管D5为导通状态,所述第四开关管S4和所述第五开关管S5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控制所述第四开关管S4和所述第五开关管S5在零电压下导通;
模态4结束进入模态5时,所述第二寄生电容CS2上的储能为0,电压为0,所述第二开关管S2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S2在零电压下关断,此时,所述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关断,并且电流iLs给所述第二寄生电容CS2充电至输入直流电源电压,所述第一寄生电容CS1放电到电压为0;
模态5结束进入模态6时,所述第一二极管D1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S1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S1在零电压下导通;
模态6结束进入模态7时,所述第四寄生电容CS4和所述第五寄生电容CS5的放电完毕电压为0时,所述第四开关管S4和所述第五开关管S5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控制所述第四开关管S4和所述第五开关管S5在零电压下关断,此时,所有开关管在这一模态下关断,正向电流的it给所述第四寄生电容CS4和所述第五寄生电容CS5充电,并且所述第三寄生电容CS3和所述第六寄生电容CS6放电,持续到放电完毕使所述第三开关管S3和所述第六开关管S6之间的电压变为0;
模态7结束进入模态8时,所述第三二极管D3和所述第六二极管D6导通,所述第三开关管S3和所述第六开关管S6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S3和所述第六开关管S6在零电压下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传输模块工作于反馈模式时,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根据所述模式控制信号生成八个模态的开关控制信号,并传输至所述第一开关管S1、所述第二开关管S2、所述第三开关管S3、所述第四开关管S4、所述第五开关管S5、所述第六开关管S6,以触发对应开关管适时导通及关断,触发所述功率传输模块工作于八个模态以使充电电池为电网传输电能维持电网稳定,其中,八个模态为一个完整的开关周期;
模态1时,所述第二寄生电容CS2上的储能为0,电压为0,所述第二开关管S2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S2在零电压下关断;
模态1结束进入模态2时,所述第四二极管D4和所述第五二极管D5为导通状态,所述第四开关管S4和所述第五开关管S5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控制所述第四开关管S3和所述第五开关管S5在零电压下导通;
模态2结束进入模态3时,所述第三寄生电容CS3和所述第六寄生电容CS6的电压为0,所述第三开关管S3和所述第六开关管S6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S3和所述第六开关管S6在零电压下关断;
模态3结束进入模态4时,所述第二二极管D2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S2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S2在零电压下导通;
模态4结束进入模态5时,所述第一寄生电容CS1上的储能为0,电压为0,所述第一开关管S1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S1在零电压下关断;
模态5结束进入模态6时,所述第三二极管D3和所述第六二极管D6导通,所述第三开关管S3和所述第六开关管S6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S3和所述第六开关管S6在零电压下导通;
模态6结束进入模态7时,所述第四寄生电容CS4和所述第五寄生电容CS5上的储能为0,电压为0,所述第四开关管S4和所述第五开关管S5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IC1控制所述第四开关管S4和所述第五开关管S5在零电压下关断;
模态7结束进入模态8时,所述第一二极管D1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S1上的电压为0,所述相位控制器控制IC1所述第一开关管S1在零电压下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传输模块还包括输入电容Cin和输出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in并联于所述输入直流电源DCin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输出电容Co并联于所述输出直流电源DCout的正极和负极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为滤波电容,
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所述直流母线DCbus的正极连接,其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一次侧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用于滤除直流母线DCbus的正极上的杂波噪声;
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所述变压器一次侧的第二端连接,其第二端与所述直流母线DCbus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用于滤除直流母线DCbus的负极上的杂波噪声。
10.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
CN202311473130.2A 2023-11-08 2023-11-08 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及充电桩 Active CN1172005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73130.2A CN117200587B (zh) 2023-11-08 2023-11-08 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及充电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73130.2A CN117200587B (zh) 2023-11-08 2023-11-08 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及充电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0587A true CN117200587A (zh) 2023-12-08
CN117200587B CN117200587B (zh) 2024-02-02

Family

ID=88990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73130.2A Active CN117200587B (zh) 2023-11-08 2023-11-08 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及充电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00587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71833A (ja) * 1996-08-21 1998-10-09 Origin Electric Co Ltd 昇圧型ブリッジインバータ回路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6160374A (en) * 1999-08-02 2000-12-1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Power-factor-corrected single-stage inductive charger
US20050041439A1 (en) * 2003-08-21 2005-02-24 Delta Electronics, Inc. Full bridge power converters with zero-voltage switching
CN105553272A (zh) * 2015-12-09 2016-05-04 燕山大学 一种抗直通半桥llc谐振变换器
CN106787756A (zh) * 2016-12-29 2017-05-31 天津大学 一种cl‑ft‑cl谐振直流变换器
JP2018064385A (ja) * 2016-10-13 2018-04-1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Dc−dcコンバータ、及び自動車
US10819244B1 (en) * 2019-06-20 2020-10-27 Abb Power Electronics Inc. Single-stage isolated DC-DC converters with interleaved arms
CN114257097A (zh) * 2021-12-23 2022-03-29 湖南大学 一种多模式切换的宽输出直流变换器及其切换控制
US11381153B1 (en) * 2019-09-06 2022-07-05 Universal Douglas Lighting America Method to balance the secondary winding current to improve the current control stability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71833A (ja) * 1996-08-21 1998-10-09 Origin Electric Co Ltd 昇圧型ブリッジインバータ回路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6160374A (en) * 1999-08-02 2000-12-1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Power-factor-corrected single-stage inductive charger
US20050041439A1 (en) * 2003-08-21 2005-02-24 Delta Electronics, Inc. Full bridge power converters with zero-voltage switching
CN105553272A (zh) * 2015-12-09 2016-05-04 燕山大学 一种抗直通半桥llc谐振变换器
JP2018064385A (ja) * 2016-10-13 2018-04-1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Dc−dcコンバータ、及び自動車
CN106787756A (zh) * 2016-12-29 2017-05-31 天津大学 一种cl‑ft‑cl谐振直流变换器
US10819244B1 (en) * 2019-06-20 2020-10-27 Abb Power Electronics Inc. Single-stage isolated DC-DC converters with interleaved arms
US11381153B1 (en) * 2019-09-06 2022-07-05 Universal Douglas Lighting America Method to balance the secondary winding current to improve the current control stability
CN114257097A (zh) * 2021-12-23 2022-03-29 湖南大学 一种多模式切换的宽输出直流变换器及其切换控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0587B (zh) 2024-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60711B (zh) 一种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及其调制方法
US9190915B2 (en) Electric-power conversion device
Qi et al. An integrated cascade structure-based isolated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for battery charge equalization
CN103213543A (zh) 一种电动车行车控制系统
CN102751793B (zh) 基于双边功率流控制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17012328A1 (zh) 一种单级功率因数校正的移相全桥拓扑电路
CN105391287A (zh) 基于双耦合电感和单开关的零输入电流纹波高增益变换器
EP3255771A1 (en)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or
CN106961220B (zh) 一种具有均流特性的高效并联llc谐振变换器
CN112436728B (zh) 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的高效率控制方法
CN105939107A (zh) 一种混合型准开关升压dc-dc变换器
WO2023213057A1 (zh) 一种双谐振无线充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13346750A (zh) 基于耦合电感的软开关同相buck-boost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110266191B (zh) 一种软开关型双向串联谐振变换器及其恒增益控制方法
CN112311245B (zh) 一种双向串联谐振变换器的高频间歇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2421734A (zh) 一种单级式高阶补偿恒流恒压无线充电装置及方法
CN117200587B (zh) 基于直接功率传输的低功率损耗充电桩电路及充电桩
JP2016025831A (ja) Dc−dcコンバータの補助回路及びその補助回路を用いた双方向昇降圧dc−dcコンバータ
CN110601535A (zh) 适用于双节电池系统中的前级稳压器及其控制方法
Wu et al. Analysis and design for a new ZVS dc–dc converter with active clamping
JP2011211797A (ja) 昇圧型dc−dcコンバータ
CN115313867A (zh) 一种双向升降压可调全功率dc/dc电路及其工作方法
CN202541450U (zh) 一种电动车行车控制系统
CN213007662U (zh) 充放电装置和电动车辆
CN213007663U (zh) 充放电装置和电动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