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99624A - 一种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99624A
CN117199624A CN202311465066.3A CN202311465066A CN117199624A CN 117199624 A CN117199624 A CN 117199624A CN 202311465066 A CN202311465066 A CN 202311465066A CN 117199624 A CN117199624 A CN 1171996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liquid
liquid inlet
heat
in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650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199624B (zh
Inventor
陈年福
姜荣华
陈姜伟
谢中豪
周荣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Xintai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Xintai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Xintai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nzhou Xintai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6506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996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71996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996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1996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996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所述盖板包括:主体框架,呈环形;顶盖,附接在所述主体框架的一侧上;底封板,附接在所述主体框架的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上;以及冷却组件,位于主体框架的环形内、所述顶盖和所述底封板之间,其中,所述冷却组件被配置为能够与冷源流体连通,使得来自冷源的冷却剂流过冷却组件以吸收底封板一侧的热量。本发明的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能够提高散热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配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也是储能电池的一种,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以及其它电动工具领域,也称为动力储能电池,由于受到电动工具的体积和重量限制以及启动加速等要求,动力电池比一般的储能电池有更高的性能要求,如能量密度要尽量高,电池的充电速度要快,放电电流要大。动力储能电池盖板是为新能源汽车电池保障安全性的核心部件,是新能源汽车尤为重要的零部件之一。汽车动力电池系统主要由电池模块、电气系统、热管理系统、壳体和盖板等零部件组成。动力储能电池盖板作为电池模块中的一个零部件,对电池模块的稳定工作和安全防护起着关键作用。电池的热量需要通过电池盖板向外散热,因此,对电池盖板的散热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电池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耗散使电池长期工作在高温状态下,影响电池的性能,甚至导致电池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部分地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提高散热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适用于不同电池布局的动力储能电池。
为达到上述目的或目的之一,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所述盖板包括:
主体框架,呈环形;
顶盖,附接在所述主体框架的一侧上;
底封板,附接在所述主体框架的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上;以及
冷却组件,位于主体框架的环形内、所述顶盖和所述底封板之间,
其中,所述冷却组件被配置为能够与冷源流体连通,使得来自冷源的冷却剂流过冷却组件以吸收底封板一侧的热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冷却组件包括:
进液管;
出液管,与所述进液管大致平行地布置;
多个支管,设置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每个支管的一端与进液管流体连通,另一端与出液管流体连通;
液体入口部,与进液管流体连通,并且被配置为用于向进液管内供应冷却剂;以及
液体出口部,与出液管流体连通,并且被配置为用于从出液管内排出冷却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
进气管,设置在进液管的竖直上侧,并与进液管流体连通;
出气管,设置在出液管的竖直上侧,并与出液管流体连通;
气体入口部,与进气管流体连通,并且被配置为用于向进气管内供应气体;
气体出口部,与出气管流体连通,并且被配置为用于从出气管内排出气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每个支管倾斜地设置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使得所述支管的纵向轴线与进液管的纵向轴线不垂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进气管通过多个间隔开的连通管与进液管流体连通;和/或
所述出气管通过多个间隔开的连通管与出液管流体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
所述液体入口部设置在进液管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在进液管的另一端;所述液体出口部设置在出液管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在出液管的另一端;
所述冷却组件通过液体入口部、液体出口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固定在主体框架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气体入口部相对于液体入口部更靠近第一支撑部,并且所述气体出口部相对于液体出口部更靠近第二支撑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的内表面呈锥面,使得进液管和出液管的流道的至少上部部分为锥形流道,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位于锥面的顶点的正上方,并且所述连通管也位于锥面的顶点的正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进液管和出液管的流道内设置有间隔开的多个倾斜挡板,每个倾斜挡板中设置有多个齿缝;
每个倾斜挡板的下边沿呈水平直线,每个倾斜挡板的上端与锥面适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进液管的垂直于进液管的纵向轴线的横截面沿从液体入口部到第一支撑部的方向逐渐增大;并且
所述出液管的垂直于出液管的纵向轴线的横截面沿从第二支撑部到液体出口部的方向逐渐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液体入口部和液体出口部包括多段空心管,多段空心管顺次连接,每个空心管的至少一端形成与该空心管的纵向轴线呈45度角的斜面,相邻的空心管之间能够相对于彼此流体密封地旋转,使得多段空心管能够在呈锯齿形的第一形状和呈阶梯形的第二形状之间改变;
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包括多段实心杆,多段实心杆顺次连接,每个实心杆的至少一端形成与该实心杆的纵向轴线呈45度角的斜面,相邻的实心杆之间能够相对于彼此旋转,使得多段实心杆能够在呈锯齿形的第一形状和呈阶梯形的第二形状之间改变;
所述液体入口部和第一支撑部相对于穿过进液管的纵向轴线的中心、并垂直于进液管的纵向轴线的平面对称;所述液体出口部和第二支撑部相对于穿过出液管的纵向轴线的中心、并垂直于出液管的纵向轴线的平面对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顶盖上设置有两个调节孔,所述气体入口部和气体出口部从调节孔中伸出;
所述气体入口部和气体出口部的基部分别设置有支撑盘,所述气体入口部和气体出口部的顶端与螺母螺固;
所述调节孔为长条孔,使得所述冷却组件能够沿调节孔相对于顶盖改变位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储能电池用导热散热盖板,盖板由顶盖、冷却组件和底封板层叠而成,它们均附接在主体框架上,在冷却组件中设置了液冷和气冷的复合结构来提升散热效果。液冷结构主要包括进液管、出液管和设置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的多个支管,进液管、出液管和多个支管大致均匀地占据了盖板的整个面积,冷却剂经由进液管、支管和出液管流入流出,带走了电池的热量,同时在液冷结构的上侧设置了气冷结构,气冷结构与液冷结构结合,气冷结构主要包括进气管和出气管,气体通过进气管进入进液管中,从而进入冷却剂中,气体一方面增强了冷却剂的扰动,增强了冷却剂的换热,避免了冷却剂的靠近底封板的一侧(即靠近电池的一侧)温度始终较高,从而导致冷却剂的冷却效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气体可以直接对冷却剂进行冷却,带走冷却剂的热量。由此,本发明的导热散热盖板能够提高散热性能。
进一步地,液冷结构的支管倾斜地设置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即支管的纵向轴线与进液管的纵向轴线不垂直,在相同数量的支管的情况下,倾斜设置的支管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长度,提升单个支管的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果,特别地,进液管和出液管的流道面积(即横截面)均沿着冷却剂的流动方向增大,以这种方式促进冷却剂流经全部支管,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在靠近进液管的入口(液体入口部)的位置冷却剂压力大,而随着冷却剂向前流动,压力逐渐减小,减小的压力意味着冷却剂的前进动力不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冷却剂难于流经全部支管,而通过将进液管和出液管的流道面积设计为逐渐加大,流道带来的阻力沿流动路径变小,促使冷却剂流经全部支管,而不是仅流经靠近液体入口部的几个支管。
有利地,进液管和出液管的内表面呈锥面,使得进液管和出液管的流道的至少上部部分为锥形流道,进气管和出气管正好位于锥形的尖端的上方,由于冷却剂的密度大于气体的密度,所以进入进液管和出液管的气体倾向于在冷却剂的上方,特别是在出液管一侧,气体在锥形流道内汇聚并被锥形流道引导进入连通管,然后进入出气管中排出。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中设置有间隔开的多个倾斜挡板,倾斜挡板的数量可以与连通管的数量对应,并且位于连通管的下方,利用倾斜挡板引导气体在进液管内与冷却剂融合,同时引导气体在出液管内上浮与冷却剂分离。进液管和出液管内的流动方向由冷却剂决定,而不是由气体决定,在进液管内倾斜挡板的设置使其顺着液流的方向(倾斜挡板的下端指向第一支撑部一侧),而不是逆着液流的方向,这样从连通管垂直下来的气流沿着倾斜挡板向下顺着液流与冷却剂融合,而在出液管内倾斜挡板的设置使其逆着液流的方向(倾斜挡板的下端指向第二支撑部一侧),而不是顺着液流的方向,这样夹杂在冷却剂中的气体在倾斜挡板的作用下上浮而与冷却剂分离。由此,进液管内倾斜挡板的倾斜方向和出液管内倾斜挡板的倾斜方向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进液管和出液管内液体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倾斜挡板在进液管内和在出液管内所起的作用不同,在进液管内恰恰是引导气体与冷却剂融合,在出液管内恰恰是引导气体上浮与冷却剂分离。也就是说,进液管中的倾斜挡板用于将气体更快的融入液体中,出液管中的倾斜挡板用于将气体向上导向,以便从出气管中排出。在倾斜挡板中设置有多个齿缝,齿缝的作用是使冷却剂和气体通过,在出液管中它也增加了扰动,促使气体从冷却剂中分离出来。
综上,锥形的进液管和出液管、倾斜挡板的设置、以及倾斜挡板内齿缝的设计能够方便气体与冷却剂融合或分离。
此外,本发明的冷却组件是通过液体入口部、液体出口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四者固定在主体框架上的,本发明的冷却组件能够实现位置的调整。动力储能电池除了电池箱还具有电池管理系统(BMS)以及辅助元器件等,对于不同的动力储能电池设计,电池管理系统和辅助元器件可能设置在电池箱的不同侧,例如,有的动力储能电池的电池管理系统设置在左侧,有的设置在右侧,这是为了与电动汽车的设计配合,而冷却组件仅需对电池箱进行冷却,无需对电池管理系统和辅助元器件进行冷却,这也是为了提高冷却效率,那么对于不同位置的电池管理系统,就需要设计不同的电池盖板。而本发明通过使冷却组件的位置在组装时能够调整,使得同样的冷却组件可以适用于不用的动力储能电池。这是通过将液体入口部和液体出口部设计为多段空心管、将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设计为多段实心杆实现的,空心管、实心杆能够相对于相邻的空心管、实心杆偏转,使得它们能够形成锯齿形或阶梯形,不同的形状改变了冷却组件在盖板内的位置,能够使冷却组件居中,或者偏向于一侧,或者偏向于另一侧,因此,在组装盖板时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冷却组件的位置,然后通过顶盖上的调节孔、支撑盘和螺母等将其固定在顶盖上。因此,本发明的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能够适用于不同电池布局的动力储能电池。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的拆解图;
图3为图2中的区域B的放大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主体框架和冷却组件的背侧;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立体图;
图6从另一个角度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冷却组件;
图7为图5中的区域D的放大图;
图8为图5中的区域E的放大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俯视图;
图10为沿图9中的F-F截面截取的截面图;
图11为沿图9中的G-G截面截取的截面图;
图12为图11的中间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1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
图14示出了液体入口部的形状变化以及进液管的位置改变;
图15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进液管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0 盖板
11 主体框架
12 顶盖
13 底封板
14 冷却组件
15 扣边
16 铆接孔
17 进液管
18 出液管
19 液体入口部
20 液体出口部
21 第一支撑部
22 第二支撑部
23 支管
24 进气管
25 出气管
26 气体入口部
27 气体出口部
28 连通管
29 支撑盘
30 倾斜挡板
31 齿缝
32 流道
33 螺母
34 调节孔
35 固定位置
C 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例,其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图1-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100,盖板100由主体框架11、顶盖12、底封板13和冷却组件14组成。主体框架11呈环形,顶盖12附接在所述主体框架11的一侧上,顶盖12呈板状,具有向下弯折的环形扣边,该扣边扣在主体框架11的折边上,在主体框架11的底侧具有多个铆接孔16,薄薄的底封板13通过铆接固定在主体框架11上。冷却组件14位于主体框架11的环形内、所述顶盖12和所述底封板13之间,其中,所述冷却组件14被配置为能够与冷源流体连通,使得来自冷源的冷却剂流过冷却组件14以吸收底封板13一侧的热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冷却组件14,冷却组件14包括:进液管17;出液管18,与所述进液管17大致平行地布置;多个支管23,设置在进液管17和出液管18之间,每个支管23的一端与进液管17流体连通,另一端与出液管18流体连通;液体入口部19,与进液管17流体连通,并且被配置为用于向进液管17内供应冷却剂;以及液体出口部20,与出液管18流体连通,并且被配置为用于从出液管18内排出冷却剂。参考图4中的箭头所示方向,可以看到冷却剂的流动路径,冷却剂沿流动方向C流动。如图4所示,每个支管23倾斜地设置在进液管17和出液管18之间,使得所述支管23的纵向轴线与进液管17的纵向轴线不垂直,其作用参见后面的描述。
如图5所示,所述冷却组件14还包括:进气管24,设置在进液管17的竖直上侧,并与进液管17流体连通;出气管25,设置在出液管18的竖直上侧,并与出液管18流体连通;气体入口部26,与进气管24流体连通,并且被配置为用于向进气管24内供应气体;气体出口部27,与出气管25流体连通,并且被配置为用于从出气管25内排出气体。所述进气管24通过多个间隔开的连通管28与进液管17流体连通;所述出气管25通过多个间隔开的连通管28与出液管18流体连通。这里,连通管28是竖直的短管段。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储能电池用导热散热盖板,盖板由顶盖、冷却组件和底封板层叠而成,它们均附接在主体框架上,在冷却组件中设置了液冷和气冷的复合结构来提升散热效果。液冷结构主要包括进液管、出液管和设置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的多个支管,进液管、出液管和多个支管大致均匀地占据了盖板的整个面积,冷却剂经由进液管、支管和出液管流入流出,带走了电池的热量,同时在液冷结构的上侧设置了气冷结构,气冷结构与液冷结构结合,气冷结构主要包括进气管和出气管,气体通过进气管进入进液管中,从而进入冷却剂中,气体一方面增强了冷却剂的扰动,增强了冷却剂的换热,避免了冷却剂的靠近底封板的一侧(即靠近电池的一侧)温度始终较高,从而导致冷却剂的冷却效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气体可以直接对冷却剂进行冷却,带走冷却剂的热量。由此,本发明的导热散热盖板能够提高散热性能。
进一步地,液冷结构的支管倾斜地设置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即支管的纵向轴线与进液管的纵向轴线不垂直,在相同数量的支管的情况下,倾斜设置的支管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长度,提升单个支管的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果。
如图4-图6所示,所述冷却组件14还包括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所述液体入口部19设置在进液管17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部21设置在进液管17的另一端;所述液体出口部20设置在出液管18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部22设置在出液管18的另一端;所述冷却组件14通过液体入口部19、液体出口部20、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固定在主体框架11上。具体地,所述气体入口部26相对于液体入口部19更靠近第一支撑部21,并且所述气体出口部27相对于液体出口部20更靠近第二支撑部22。
进液管17和出液管18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如图4所示,进液管17和出液管18的内表面呈锥面,如图5-图7、图10所示,使得进液管17和出液管18的流道32的至少上部部分为锥形流道,所述进气管24和出气管25分别位于锥面的顶点的正上方,并且所述连通管28也位于锥面的顶点的正上方。在进液管17和出液管18的流道32内设置有间隔开的多个倾斜挡板30,每个倾斜挡板30中设置有多个齿缝31;每个倾斜挡板30的下边沿呈水平直线,每个倾斜挡板30的上端与锥面适配。如图11、图12所示,倾斜挡板30的数量与连通管28的数量相同,倾斜挡板30位于连通管28的下侧,这样从连通管28进入的气体与通过连通管28排出的气体都与倾斜挡板30发生作用。
进液管和出液管的内表面呈锥面,使得进液管和出液管的流道的至少上部部分为锥形流道,进气管和出气管正好位于锥形的尖端的上方,由于冷却剂的密度大于气体的密度,所以进入进液管和出液管的气体倾向于在冷却剂的上方,特别是在出液管一侧,气体在锥形流道内汇聚并被锥形流道引导进入连通管,然后进入出气管中排出。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中设置有间隔开的多个倾斜挡板,倾斜挡板的数量可以与连通管的数量对应,并且位于连通管的下方,利用倾斜挡板引导气体在进液管内与冷却剂融合,同时引导气体在出液管内上浮与冷却剂分离。进液管和出液管内的流动方向由冷却剂决定,而不是由气体决定,在进液管内倾斜挡板的设置使其顺着液流的方向(倾斜挡板的下端指向第一支撑部一侧),而不是逆着液流的方向,这样从连通管垂直下来的气流沿着倾斜挡板向下顺着液流与冷却剂融合,而在出液管内倾斜挡板的设置使其逆着液流的方向(倾斜挡板的下端指向第二支撑部一侧),而不是顺着液流的方向,这样夹杂在冷却剂中的气体在倾斜挡板的作用下上浮而与冷却剂分离。由此,进液管内倾斜挡板的倾斜方向和出液管内倾斜挡板的倾斜方向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进液管和出液管内液体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倾斜挡板在进液管内和在出液管内所起的作用不同,在进液管内恰恰是引导气体与冷却剂融合,在出液管内恰恰是引导气体上浮与冷却剂分离。也就是说,进液管中的倾斜挡板用于将气体更快的融入液体中,出液管中的倾斜挡板用于将气体向上导向,以便从出气管中排出。在倾斜挡板中设置有多个齿缝,齿缝的作用是使冷却剂和气体通过,在出液管中它也增加了扰动,促使气体从冷却剂中分离出来。
综上,锥形的进液管和出液管、倾斜挡板的设置、以及倾斜挡板内齿缝的设计能够方便气体与冷却剂融合或分离。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17的垂直于进液管17的纵向轴线的横截面沿从液体入口部19到第一支撑部21的方向逐渐增大;并且所述出液管18的垂直于出液管18的纵向轴线的横截面沿从第二支撑部22到液体出口部20的方向逐渐增大,如图4所示。
进液管和出液管的流道面积(即横截面)均沿着冷却剂的流动方向增大,以这种方式促进冷却剂流经全部支管,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在靠近进液管的入口(液体入口部)的位置冷却剂压力大,而随着冷却剂向前流动,压力逐渐减小,减小的压力意味着冷却剂的前进动力不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冷却剂难于流经全部支管,而通过将进液管和出液管的流道面积设计为逐渐加大,流道带来的阻力沿流动路径变小,促使冷却剂流经全部支管,而不是仅流经靠近液体入口部的几个支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液体入口部19和液体出口部20包括多段空心管,多段空心管顺次连接,每个空心管的至少一端形成与该空心管的纵向轴线呈45度角的斜面,相邻的空心管之间能够相对于彼此流体密封地旋转,使得多段空心管能够在呈锯齿形的第一形状和呈阶梯形的第二形状之间改变;所述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包括多段实心杆,多段实心杆顺次连接,每个实心杆的至少一端形成与该实心杆的纵向轴线呈45度角的斜面,相邻的实心杆之间能够相对于彼此旋转,使得多段实心杆能够在呈锯齿形的第一形状和呈阶梯形的第二形状之间改变;所述液体入口部19和第一支撑部21相对于穿过进液管17的纵向轴线的中心、并垂直于进液管17的纵向轴线的平面对称;所述液体出口部20和第二支撑部22相对于穿过出液管18的纵向轴线的中心、并垂直于出液管18的纵向轴线的平面对称。
而且,所述顶盖12上设置有两个调节孔34,所述气体入口部26和气体出口部27从调节孔34中伸出;所述气体入口部26和气体出口部27的基部分别设置有支撑盘29,所述气体入口部26和气体出口部27的顶端与螺母33螺固;所述调节孔34为长条孔,使得所述冷却组件14能够沿调节孔34相对于顶盖12改变位置。
借助于上述设置,冷却组件14能够在主体框架11内改变位置,参考图14,图14示例性地示出了冷却组件14(以进液管17一侧为例)的位置变化,液体入口部19的固定位置35是不变的,它始终固定在主体框架11上的不变位置,当液体入口部19由锯齿形变成阶梯形时,可以看到进液管17的位置向上移动了,由于液体出口部20、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都能执行相同的变形,因此,冷却组件14被向上平移。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冷却组件是通过液体入口部、液体出口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四者固定在主体框架上的,本发明的冷却组件能够实现位置的调整。动力储能电池除了电池箱还具有电池管理系统(BMS)以及辅助元器件等,对于不同的动力储能电池设计,电池管理系统和辅助元器件可能设置在电池箱的不同侧,例如,有的动力储能电池的电池管理系统设置在左侧,有的设置在右侧,这是为了与电动汽车的设计配合,而冷却组件仅需对电池箱进行冷却,无需对电池管理系统和辅助元器件进行冷却,这也是为了提高冷却效率,那么对于不同位置的电池管理系统,就需要设计不同的电池盖板。而本发明通过使冷却组件的位置在组装时能够调整,使得同样的冷却组件可以适用于不用的动力储能电池。这是通过将液体入口部和液体出口部设计为多段空心管、将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设计为多段实心杆实现的,空心管、实心杆能够相对于相邻的空心管、实心杆偏转,使得它们能够形成锯齿形或阶梯形,不同的形状改变了冷却组件在盖板内的位置,能够使冷却组件居中,或者偏向于一侧,或者偏向于另一侧,因此,在组装盖板时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冷却组件的位置,然后通过顶盖上的调节孔、支撑盘和螺母等将其固定在顶盖上。因此,本发明的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能够适用于不同电池布局的动力储能电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本发明的适用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00)包括:
主体框架(11),呈环形;
顶盖(12),附接在所述主体框架(11)的一侧上;
底封板(13),附接在所述主体框架(11)的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上;以及
冷却组件(14),位于主体框架(11)的环形内、所述顶盖(12)和所述底封板(13)之间,
其中,所述冷却组件(14)被配置为能够与冷源流体连通,使得来自冷源的冷却剂流过冷却组件(14)以吸收底封板(13)一侧的热量;
所述冷却组件(14)包括进液管(17)和出液管(18),在进液管(17)和出液管(18)的流道(32)内设置有间隔开的多个倾斜挡板(30),每个倾斜挡板(30)中设置有多个齿缝(31);
所述进液管(17)和出液管(18)的内表面呈锥面,使得进液管(17)和出液管(18)的流道(32)的至少上部部分为锥形流道,进气管(24)和出气管(25)分别位于锥面的顶点的正上方,并且连通管(28)也位于锥面的顶点的正上方;
每个倾斜挡板(30)的下边沿呈水平直线,每个倾斜挡板(30)的上端与锥面适配;
倾斜挡板(30)的数量与连通管(28)的数量相同,倾斜挡板(30)位于连通管(28)的下侧,这样从连通管(28)进入的气体与通过连通管(28)排出的气体都与倾斜挡板(30)发生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100),其特征在于,出液管(18)与所述进液管(17)大致平行地布置,所述冷却组件(14)还包括:
多个支管(23),设置在进液管(17)和出液管(18)之间,每个支管(23)的一端与进液管(17)流体连通,另一端与出液管(18)流体连通;
液体入口部(19),与进液管(17)流体连通,并且被配置为用于向进液管(17)内供应冷却剂;以及
液体出口部(20),与出液管(18)流体连通,并且被配置为用于从出液管(18)内排出冷却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14)还包括:
进气管(24),设置在进液管(17)的竖直上侧,并与进液管(17)流体连通;
出气管(25),设置在出液管(18)的竖直上侧,并与出液管(18)流体连通;
气体入口部(26),与进气管(24)流体连通,并且被配置为用于向进气管(24)内供应气体;
气体出口部(27),与出气管(25)流体连通,并且被配置为用于从出气管(25)内排出气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100),其特征在于:
每个支管(23)倾斜地设置在进液管(17)和出液管(18)之间,使得所述支管(23)的纵向轴线与进液管(17)的纵向轴线不垂直。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管(24)通过多个间隔开的连通管(28)与进液管(17)流体连通;和/或
所述出气管(25)通过多个间隔开的连通管(28)与出液管(18)流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组件(14)还包括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
所述液体入口部(19)设置在进液管(17)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部(21)设置在进液管(17)的另一端;所述液体出口部(20)设置在出液管(18)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部(22)设置在出液管(18)的另一端;
所述冷却组件(14)通过液体入口部(19)、液体出口部(20)、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固定在主体框架(11)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入口部(26)相对于液体入口部(19)更靠近第一支撑部(21),并且所述气体出口部(27)相对于液体出口部(20)更靠近第二支撑部(22)。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液管(17)的垂直于进液管(17)的纵向轴线的横截面沿从液体入口部(19)到第一支撑部(21)的方向逐渐增大;并且
所述出液管(18)的垂直于出液管(18)的纵向轴线的横截面沿从第二支撑部(22)到液体出口部(20)的方向逐渐增大。
CN202311465066.3A 2023-11-07 2023-11-07 一种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 Active CN1171996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65066.3A CN117199624B (zh) 2023-11-07 2023-11-07 一种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65066.3A CN117199624B (zh) 2023-11-07 2023-11-07 一种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99624A true CN117199624A (zh) 2023-12-08
CN117199624B CN117199624B (zh) 2024-01-30

Family

ID=88992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65066.3A Active CN117199624B (zh) 2023-11-07 2023-11-07 一种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99624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00574A1 (de) * 2011-02-09 2012-08-0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Batterie
JP2017027962A (ja) * 2016-11-08 2017-02-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バッテリシステム及び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を備える電動車両
CN108511849A (zh) * 2018-04-19 2018-09-07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液冷与压缩co2复合冷却系统
CN208608328U (zh) * 2018-06-21 2019-03-15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水冷板及散热模组
CN110416657A (zh) * 2019-06-18 2019-11-05 浙江大学 一种电动叉车二次锂离子电池气液耦合冷却装置
US20200248973A1 (en) * 2019-02-05 2020-08-06 Senior Uk Limited Heat Exchangers with Improved Fluid Distribution
CN112993437A (zh) * 2021-02-05 2021-06-18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封闭式储能系统
CN213520195U (zh) * 2020-10-06 2021-06-22 潘春林 一种新能源动力汽车电池组冷却装置
CN216450717U (zh) * 2021-11-15 2022-05-06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散热装置
CN217881677U (zh) * 2022-06-24 2022-11-22 阳光慧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电池及其热管理系统
CN116759688A (zh) * 2023-01-03 2023-09-15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电池用火灾防护装置
US20230318118A1 (en) * 2022-04-05 2023-10-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ctiv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with multi-purpose reservoirs for liquid immersion cooled battery assemblies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00574A1 (de) * 2011-02-09 2012-08-0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Batterie
JP2017027962A (ja) * 2016-11-08 2017-02-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バッテリシステム及び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を備える電動車両
CN108511849A (zh) * 2018-04-19 2018-09-07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液冷与压缩co2复合冷却系统
CN208608328U (zh) * 2018-06-21 2019-03-15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水冷板及散热模组
US20200248973A1 (en) * 2019-02-05 2020-08-06 Senior Uk Limited Heat Exchangers with Improved Fluid Distribution
CN110416657A (zh) * 2019-06-18 2019-11-05 浙江大学 一种电动叉车二次锂离子电池气液耦合冷却装置
CN213520195U (zh) * 2020-10-06 2021-06-22 潘春林 一种新能源动力汽车电池组冷却装置
CN112993437A (zh) * 2021-02-05 2021-06-18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封闭式储能系统
CN216450717U (zh) * 2021-11-15 2022-05-06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散热装置
US20230318118A1 (en) * 2022-04-05 2023-10-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ctiv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with multi-purpose reservoirs for liquid immersion cooled battery assemblies
CN217881677U (zh) * 2022-06-24 2022-11-22 阳光慧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电池及其热管理系统
CN116759688A (zh) * 2023-01-03 2023-09-15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电池用火灾防护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汪缤缤;李素平;余建立;: "基于液冷的圆柱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冷却性能研究",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no. 03, pages 76 - 8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99624B (zh)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31212A1 (en) Serpentine counter flow cold plate for a vehicle battery module
KR102506672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배터리냉각장치
CN108448205A (zh) 一种电池模组散热装置
CN217788522U (zh) 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CN110247133B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用冷却板及液冷循环系统
CN218101444U (zh) 冷却组件以及储能装置
CN213026251U (zh) 一种液冷板及动力电池包
CN110838607A (zh) 一种截面渐缩式液冷板
JP4041437B2 (ja) 半導体素子の冷却装置
CN211829107U (zh) 一种用于电池热管理的蜂窝型微通道冷却板
CN104470190A (zh) 粒子产生靶的冷却装置
CN20988068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封装
CN117199624B (zh) 一种动力储能用导热散热盖板
CN210040354U (zh) 一种电池箱
CN110085944A (zh)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均温装置
WO2024087801A1 (zh) 电芯托盘、电池模组及车辆
CN117154295A (zh) 电池模组
CN213905457U (zh)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结构
KR102481964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배터리 모듈의 냉각 장치
KR102529048B1 (ko) 배터리 모듈용 쿨링 플레이트
CN211629255U (zh) 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219144271U (zh) 冷却板、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KR20120024157A (ko) 차량용 열전발전장치
CN217396208U (zh) 一种fsae赛车散热循环装置
CN219144293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