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75164A - 移相器及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移相器及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175164A CN117175164A CN202210592021.1A CN202210592021A CN117175164A CN 117175164 A CN117175164 A CN 117175164A CN 202210592021 A CN202210592021 A CN 202210592021A CN 117175164 A CN117175164 A CN 1171751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ase shifter
- load
- reflective
- reflective load
- targ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29910021542 Vanadium(IV)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GRUMUEUJTSXQOI-UHFFFAOYSA-N vanad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V]=O GRUMUEUJTSXQOI-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10000001787 dendrite Anatomy 0.000 claims 1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37503 Pectin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94 sapphir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80 sapphi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20637 scallop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2 phase chang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3 quartz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Landscapes
- Waveguide Switches, Polarizers, And Phase Shif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相器及通信设备,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移相器中第一反射负载和第二反射负载中的至少一个为目标反射负载,该目标反射负载的材料包括二氧化钒。由于移相器中的馈电结构能够向该目标反射负载加载电压,因此能够使目标反射负载中的二氧化钒发生相变,进而调节该目标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由此,能够实现对移相器的相移量的灵活调节,从而有效提高了移相器的使用灵活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相器及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移相器是通信领域中一种用于调节信号的相位的器件。相关技术中常用的移相器一般为反射式移相器,该反射式移相器能够通过反射信号的方式,以使得信号的相位产生偏移。
但是,相关技术中的反射式移相器仅能使信号产生固定的相位偏移,即反射式移相器的相移量是固定的,其使用灵活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相器及通信设备,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移相器的使用灵活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相器,该移相器包括:微带线电桥、第一反射负载、第二反射负载以及馈电结构。其中,微带线电桥具有输入端、直通端、耦合端和输出端。该输入端用于接收输入信号,直通端与第一反射负载连接,耦合端与第二反射负载连接,输出端用于输出信号。第一反射负载和第二反射负载中的至少一个为目标反射负载,该目标反射负载的材料包括二氧化钒,且该目标反射负载与馈电结构连接。馈电结构用于向目标反射负载加载电压,以调节该目标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
由于目标反射负载的材料包括二氧化钒,而二氧化钒具有电致相变的特性,因此馈电结构通过向目标反射负载加载电压,能够调节该目标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基于此,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能够实现对移相器的相移量的灵活调节,进而有效提高了移相器的使用灵活性。
可选地,该目标反射负载可以包括:第一金属层、二氧化钒薄膜和第二金属层。其中,第一金属层与微带线电桥连接,且与二氧化钒薄膜层叠。第二金属层与馈电结构连接,且与二氧化钒薄膜层叠。该馈电结构可以用于向第二金属层加载电压。
由于二氧化钒薄膜的制造工艺较为简单,且成本较低,因此采用薄膜形态的二氧化钒材料来形成目标反射负载,可以有效降低移相器的制造工艺的复杂度和制造成本。
可选地,该二氧化钒薄膜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或圆形。由于矩形薄膜或圆形薄膜的制造工艺简单,且制造精度较高,因此采用矩形或圆形的二氧化钒薄膜来形成目标反射负载,可以在不增加移相器的制造工艺的复杂度和制造成本的前提下,确保该移相器的制造精度较高,性能较好。
可选地,该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可以均至少部分覆盖二氧化钒薄膜。由此,可以确保加载至金属层的电压能够有效改变二氧化钒薄膜的电参数(例如相对介电常数),进而实现对移相器的相移量的有效调节。
可选地,该微带线电桥的输入端、直通端、耦合端和输出端中的至少一端可以为耦合结构。该耦合结构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该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部分重叠。该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可以相互平行。
通过将微带线电桥的输入端、直通端、耦合端和输出端中的至少一端设计为耦合结构,可以使得移相器的工作频带较宽,损耗较低,且能够实现大范围和高精度的移相。
可选地,该微带线电桥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可以为耦合结构。或者,该微带线电桥的直通端和耦合端可以均为耦合结构。由此可以确保该微带线电桥的宽带特性较好。
可选地,该第一反射负载和第二反射负载可以均为目标反射负载。相应的,馈电结构能够分别向第一反射负载和第二反射负载加载电压,并分别调节该两个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由此有效提高了对移相器的相移量的调节灵活性。
可选地,该第一反射负载和第二反射负载中的二氧化钒薄膜的尺寸相同,且形状相同。由于两个反射负载的结构相同,因此可以有效简化移相器的制造工艺,降低制造成本,并提高制造效率。
可选地,该馈电结构可以包括馈电电极和接地电极。该馈电电极和接地电极均与目标反射负载连接。
该馈电电极用于向目标反射负载(例如目标反射负载中的第二金属层)加载电压,以在目标反射负载上形成电压差。该电压差能够使目标反射负载中的二氧化钒材料发生相变,进而使目标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发生变化。
可选地,该馈电电极可以包括第一馈电子电极和第二馈电子电极。其中,第一馈电子电极与第一反射负载连接,并用于向第一反射负载加载第一电压;第二馈电子电极与第二反射负载连接,并用于向第二反射负载加载第二电压。
其中,该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由于馈电电极可以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馈电子电极,且该两个馈电子电极分别与一个反射负载连接,因此可以实现对每个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的独立调节,从而有效提高了相移量的调节灵活性。
可选地,该接地电极可以包括第一接地子电极和第二接地子电极。其中,第一接地子电极与第一反射负载连接,第二接地子电极与第二反射负载连接。
通过设置两个接地子电极,可以便于在衬底基板上布线,以实现接地子电极与反射负载的连接。
可选地,该馈电结构还可以包括:扇形枝节;该扇形枝节可以连接在馈电电极与目标反射负载之间。
在移相器工作过程中,目标反射负载不仅会接收到微带线电桥传输的输入信号(即射频信号),还会接收到馈电结构加载的电压信号。通过在馈电电极与目标反射负载之间设置扇形枝节,可以有效降低该射频信号与电压信号之间的串扰。
可选地,该扇形枝节可以包括:两个扇形子枝节。该两个扇形子枝节与两个反射负载一一对应,每个扇形子枝节用于降低对应的一个反射负载中的信号串扰。
可选地,该第一反射负载和第二反射负载以目标轴为对称轴对称排布;该两个扇形子枝节也以该目标轴为对称轴对称排布。其中,该第一反射负载和第二反射负载可以均为矩形结构,该目标轴可以平行于该矩形结构的长边方向。
通过将移相器中的反射负载和扇形枝节均设计为对称结构,可以便于移相器的装配,提高移相器的制备效率。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相器,该移相器包括:微带线电桥、第一反射负载和第二反射负载。其中,微带线电桥具有输入端、直通端、耦合端和输出端。该输入端用于接收输入信号,直通端与第一反射负载连接,耦合端与第二反射负载连接,输出端用于输出信号。其中,该输入端、直通端、耦合端和输出端中的至少一端为耦合结构。该耦合结构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该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部分重叠。
由于移相器中微带线电桥的输入端、直通端、耦合端和输出端中的至少一端为耦合结构,因此可以使得该移相器的工作频带较宽,损耗较低,且能够实现大范围和高精度的移相。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微带线电桥,该微带线电桥具有输入端、直通端、耦合端和输出端,且该输入端、直通端、耦合端和输出端中的至少一端为耦合结构。该耦合结构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部分重叠。
由于该微带线电桥的输入端、直通端、耦合端和输出端中的至少一端为耦合结构,因此其工作频带较宽,且损耗较低。
可选地,该微带线电桥除了可以应用于上述方面提供的移相器,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信号处理器件。例如,还可以应用于混频器、滤波器或衰减器中。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射频电路,天线,以及如上述任一方面提供的移相器。该移相器用于对射频电路传输的射频信号进行移相处理,以及用于对天线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进行移相处理。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相器及通信设备。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移相器中第一反射负载和第二反射负载中的至少一个为目标反射负载,该目标反射负载的材料包括二氧化钒。由于移相器中的馈电结构能够向该目标反射负载加载电压,因此能够使二氧化钒发生相变,进而调节该目标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由此,能够实现对移相器的相移量的灵活调节,从而有效提高了移相器的使用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反射负载的截面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目标反射负载的俯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带线电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相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带线电桥的负载臂的阻抗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微带线电桥的负载臂的阻抗圆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相器的全波仿真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相器的相移量随电压变化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射频前端模组及其控制方法、通信设备。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基站(base station,BS)100和核心网(core)设备200。终端000可以通过基站100和核心网设备200接入网络。其中,终端000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其可以为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或智能家居设备等。例如,终端000可以是智能手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眼镜、全息投影设备或智能机器人等。
基站100可以为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接入设备,其可以为节点B(NodeB,NB)或演进节点B(evolved NodeB,eNB)等。或者,该基站100可以为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WLAN)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核心网设备200可以是路由器或交换机等网络设备。
可选地,该通信系统可以是第六代(6-generation,6G)移动通信系统,且该6G移动通信系统可以采用太赫兹(THz)通信技术。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中射频前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系统中的基站100或者终端000。参考图2,该射频前端系统可以包括:移相器01、开关02、激励功放03、末级功放04、第一耦合器05、第二耦合器06、天线07、限幅器08、滤波器09、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10和衰减器11。其中,衰减器11可以为电控衰减器。
参考图2,移相器01分别与通信设备中的射频电路(图2中未示出)和开关02连接。在通信设备处于信号发送模式时,开关02将移相器01与激励功放03导通。此时,移相器01能够对射频电路传输的待发送的射频信号进行移相,并将移相后的射频信号传输至激励功放03。激励功放03和末级功放04能够依次对射频信号的功率进行放大。功率放大后的射频信号可以通过第一耦合器05和第二耦合器06传输至天线07,并由天线07辐射出去。
在通信设备处于信号接收模式时,开关02将移相器01与衰减器11导通。此时,天线07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依次由限幅器08进行限幅,由滤波器09进行滤波,由LNA 10进行放大,并由衰减器11进行衰减后传输至移相器01。移相器01进而可以对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进行移相,并将移相后的射频信号传输至射频电路。
如图2所示,该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波控器12,该波控器12用于对接收和发送的射频信号的波束进行控制。
相关技术中的移相器一般包括开关型移相器、负载线型移相器、反射式移相器、高低通型移相器和矢量调制型移相器等。其中,开关型移相器的结构较为简单,插入损耗小,但无法实现动态移相的功能,且存在工作频带窄和带内移相误差较大的缺点。负载型移相器通常包括多个级联的移相单元,其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且难以实现大范围移相。反射型移相器一般包括电桥和反射负载,其结构简单,且能够实现大范围的移相,但反射型移相器通常仅能提供固定的相移量,无法实现动态移相。高低通型移相器的移相精度较高,但存在工作频带窄,插入损耗大,成本高和结构复杂等缺点。矢量调制型移相器的移相精度较高,且插入损耗较小,但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相器,该移相器为反射式移相器。该移相器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且能够实现动态移相。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包括:微带线电桥10、第一反射负载20、第二反射负载30以及馈电结构40。
其中,微带线电桥10是由微带线形成的电桥,也称为耦合器,其具有输入端P1、直通端P2、耦合端P3和输出端P4。该输入端P1用于接收输入信号,直通端P2与第一反射负载20连接,耦合端P3与第二反射负载30连接,输出端P4用于输出信号,该输出端P4也称为隔离端。
该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中的至少一个为目标反射负载,该目标反射负载的材料包括二氧化钒(vanadium dioxide,VO2),且该目标反射负载与馈电结构40连接。
该馈电结构40用于向其所连接的目标反射负载加载电压,以调节该目标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
例如,参考图3,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均为目标反射负载,馈电结构40能够分别向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加载电压。或者,参考图4,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中仅第一反射负载20为目标反射负载,馈电结构40仅与该第一反射负载20连接,而不与第二反射负载30连接。
微带线电桥10的工作原理如下:微带线电桥10通过其输入端P1接收到输入信号后,能够对信号的功率进行等分后分别传输至直通端P2和耦合端P3。其中,传输至直通端P2的信号被第一反射负载20反射,传输至耦合端P3的信号被第二反射负载30反射,并且,每个反射负载反射的信号的相位与该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相关。两路反射的信号在输出端P4处结合,从而生成输出信号,且该输出信号的相位与两个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相关。
可以理解的是,二氧化钒是一种相变材料,其具有热致相变(弛豫时间为微秒级)、电致相变(弛豫时间为纳秒级)、光致相变和应力致相变的特性。并且,二氧化钒在相变时的导电率可发生几个数量级的显著变化,例如,其相变过程中的导电率可以由10西门子/米(Siemens/m)变化至105Siemens/m。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利用了二氧化钒的电致相变的特性。通过馈电结构40向具有二氧化钒材料的目标反射负载加载电压,可以使该二氧化钒材料产生相变,进而改变该二氧化钒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子迁移率等电参数。上述电参数的改变能够使得目标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发生变化,进而实现对移相器的相移量的调节。其中,移相器的相移量是指移相器在不同控制状态时的输出信号相对于参考状态时的输出信号的相对相位差。该参考状态可以是未向目标反射负载加载电压时的状态,或者可以是加载某一参考电压时的状态。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相器。该移相器中第一反射负载和第二反射负载中的至少一个为目标反射负载,该目标反射负载的材料包括二氧化钒。由于移相器中的馈电结构向该目标反射负载加载电压,因此能够使目标反射负载中的二氧化钒发生相变,进而调节该目标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由此,能够实现对移相器的相移量的动态调节,从而有效提高了移相器的使用灵活性。
并且,由于二氧化钒材料具有易制备和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可以确保该移相器的制造工艺和结构均较为简单,且成本较低。
继续参考图3,该移相器中的目标反射负载可以包括:第一金属层0a、二氧化钒薄膜0b和第二金属层0c。其中,第一金属层0a与微带线电桥10连接,第二金属层0c与馈电结构40连接。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反射负载的截面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反射负载的俯视图。参考图5和图6可以看出,该第一金属层0a还与二氧化钒薄膜0b层叠,该第二金属层0c也与二氧化钒薄膜0b层叠。
馈电结构40可以用于向该第二金属层0c加载电压,以调节二氧化钒薄膜0b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子迁移率等电参数,进而实现对目标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的调节。
示例的,当馈电结构40加载至第二金属层0c的电压为0伏特(V)时,二氧化钒薄膜0b的相对介电常数为500,电子迁移率为10Siemens/m。当馈电结构40加载至第二金属层0c的电压为2V时,二氧化钒薄膜0b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0000,电子迁移率为1×105Siemens/m。
由于二氧化钒薄膜0b的制造工艺较为简单,成本较低,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可以采用薄膜形态的二氧化钒材料来形成目标反射负载。可以理解的是,该目标反射负载中的二氧化钒材料还可以是其他形态,例如还可以是气态。
可选地,如图3至图6所示,该第一金属层0a和第二金属层0c均可以为矩形。其中,第一金属层0a具有沿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排布的两端,该两端中的一端与微带线电桥10连接,另一端与该二氧化钒薄膜0b层叠。第二金属层0c也具有沿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排布的两端,该两端中的一端与馈电结构40连接,另一端与该二氧化钒薄膜0b层叠。
参考图3至图5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还可以包括衬底基板,该微带线电桥10、第一反射负载20、第二反射负载30以及馈电结构40均形成于该衬底基板上。示例的,该衬底基板可以是相对介电常数为9.8的蓝宝石(Al2O3)衬底,其厚度可以为127微米(um)。或者,该衬底基板可以是相对介电常数为3.9的石英衬底,其厚度可以为100um。
可选地,该第一金属层0a和第二金属层0c可以均至少部分覆盖在二氧化钒薄膜0b上。或者可以理解为:该第一金属层0a和第二金属层0c均至少部分位于二氧化钒薄膜0b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由此,可以确保加载至金属层的电压能够实现对二氧化钒薄膜0b的电参数的有效调节,进而实现对移相器的相移量的有效调节。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金属层0a和第二金属层0c可以均位于二氧化钒薄膜0b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又或者,第一金属层0a和第二金属层0c中的一个金属层的至少部分位于二氧化钒薄膜0b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另一个金属层位于二氧化钒薄膜0b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该二氧化钒薄膜0b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或者,该二氧化钒薄膜0b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由于矩形薄膜和圆形薄膜的制造工艺简单,且制造精度较高,因此采用矩形或圆形的二氧化钒薄膜0b来形成目标反射负载,可以在不增加移相器的制造工艺的复杂度和制造成本的前提下,确保该移相器的制造精度较高,性能较好。
可以理解的是,若第二金属层0c和二氧化钒薄膜0b均为矩形,则该第二金属层0c的宽度可以大于或等于该二氧化钒薄膜0b的宽度。若第二金属层0c和二氧化钒薄膜0b均为圆形,则该第二金属层0c的直径可以大于或等于该二氧化钒薄膜0b的直径。由此,可以确保第二金属层0c能够与二氧化钒薄膜0b有效接触,进而确保能够将馈电结构40提供的电压有效加载至二氧化钒薄膜0b。
示例的,该第一金属层0a和第二金属层0c的厚度可以为0.2um。矩形的二氧化钒薄膜0b的宽度可以为25um,矩形的第二金属层0c的宽度可以为200um,长度可以为250um。
还可以理解的是,该二氧化钒薄膜0b、第一金属层0a和第二金属层0c还可以是除矩形和圆形之外的其他形状,例如还可以是菱形、五边形、六边形或椭圆形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膜层的形状不做限定。
可选地,如图3所示,该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均可以为目标反射负载。也即是,该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的材料均包括二氧化钒,且均与馈电结构40连接。由此,该馈电结构40能够分别向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加载电压,并分别调节该两个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从而有效提高了对移相器的相移量的调节灵活性。
对于该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均为目标反射负载的场景,该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中的二氧化钒薄膜0b的尺寸可以相同,且形状也可以相同。可选地,该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中的第一金属层0a的尺寸可以相同,且形状也可以相同。该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中的第二金属层0c的尺寸可以相同,且形状也可以相同。
通过使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的尺寸相同,且形状相同,可以有效简化移相器的制造工艺,降低制造成本,并提高制造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该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中仅一个反射负载为目标反射负载,则另一个反射负载的结构可以与该目标反射负载相同。或者,该另一个反射负载也可以不包括二氧化钒材料。例如,该另一个反射负载可以包括微带线、电阻、电容和电感中的至少一种器件,且该另一个反射负载可以实现信号的全反射。
如图4所示,移相器中的馈电结构40可以包括馈电电极401和接地电极402。其中,馈电电极401与目标反射负载连接,接地电极402也与该目标反射负载连接。
示例的,参考图4可以看出,该馈电电极401与目标反射负载中的第二金属层0c连接,该接地电极402与目标反射负载中的第一金属层0a连接。
对于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均为目标反射负载的场景,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考图7,该馈电电极401可以为片状电极。该片状电极能够分别与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连接。在该实现方式中,馈电电极401能够向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加载相同的电压。其中,该片状电极可以呈矩形,其宽度可以为300um,长度可以为400um。当然,该片状电极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圆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考图8,该馈电电极401可以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馈电子电极401a和第二馈电子电极401b。其中,第一馈电子电极401a与第一反射负载20连接,并用于向该第一反射负载20加载第一电压。第二馈电子电极401b与第二反射负载30连接,并用于向该第二反射负载30加载第二电压。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由于馈电电极401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馈电子电极,且该两个馈电子电极分别与一个反射负载连接,因此可以实现对每个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的独立调节,从而有效提高了相移量的调节灵活性。其中,该两个馈电子电极的形状可以均为矩形,或者也可以为圆形等其他形状。
对于该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均为目标反射负载的场景,如图7和图8所示,该接地电极402可以包括第一接地子电极402a和第二接地子电极402b。其中,第一接地子电极402a与第一反射负载20连接,第二接地子电极402b与第二反射负载30连接。
示例的,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接地子电极402a与第一反射负载20中的第一金属层0a连接,第二接地子电极402b与第二反射负载30中的第一金属层0a连接。该两个接地子电极均可以为矩形,其宽度可以为200um。通过设置两个接地子电极,可以便于在衬底基板上布线以实现两个反射负载与接地电极402的连接,有效降低了移相器的布线复杂度。
可以理解的是,该接地电极402也可以是一个片状电极,该片状电极能够分别与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连接。
可选地,如图4所示,该馈电结构40还可以包括:扇形枝节403。该扇形枝节403连接在馈电电极401与目标反射负载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在移相器工作过程中,目标反射负载不仅会接收到微带线电桥10传输的输入信号(即射频信号),还会接收到馈电结构40加载的电压信号。通过在馈电电极401与目标反射负载之间设置扇形枝节403,可以有效降低该射频信号与电压信号之间的串扰。
对于该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均为目标反射负载的场景,如图7和图8所示,该扇形枝节403可以包括:两个扇形子枝节403a和403b。其中,扇形子枝节403a与第一反射负载20对应,并用于降低该第一反射负载20中射频信号与电压信号之间的串扰。扇形子枝节403b与第二反射负载30对应,并用于降低该第二反射负载30中射频信号与电压信号之间的串扰。其中,每个扇形子枝节的半径可以为260um。
可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能够以目标轴X为对称轴对称排布。该两个扇形子枝节403a和403b也能够以该目标轴X为对称轴对称排布。若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均为矩形结构,则该目标轴X可以平行于该矩形结构的长边方向。
参考图8还可以看出,馈电电极401中的两个馈电子电极401a和401b也能够以目标轴X为对称轴对称排布。接地电极402中的两个接地子电极402a和402b也能够以目标轴X为对称轴对称排布。并且,微带线电桥10也可以是目标轴X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通过将移相器中的反射负载、馈电结构和微带线电桥均设计为对称结构,可以便于移相器的装配,提高移相器的制备效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中,微带线电桥10,馈电结构40以及目标反射负载中金属层的材料均可以为金属材料。该金属材料可以是金、银、铝或者合金等。并且,参考图3和图4可以看出,该目标反射负载中的第一金属层0a与其所连接的微带线电桥10的一个端子可以为一体结构。例如,第一反射负载20中的第一金属层0a与直通端P2为一体结构,第二反射负载30中的第一金属层0a与耦合端P3为一体结构。该一体结构可以为矩形,该矩形的宽度可以等于二氧化钒薄膜的宽度,该矩形的长度可以为140um。
参考图3、图4、图7和图8可以看出,移相器中的馈电结构40可以通过金属走线与目标反射负载连接。该金属走线的材料与馈电结构40的材料可以相同。例如,该金属走线的材料可以是金、银、铝或者合金等。上述金属走线的宽度均可以为25um。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带线电桥10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9,该微带线电桥10的输入端P1、直通端P2、耦合端P3和输出端P4中的至少一端为耦合结构。例如,图9所示的微带线电桥10的输入端P1和输出端P4均为耦合结构。
如图9所示,该耦合结构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微带线P01和第二微带线P02,且该第一微带线P01和第二微带线P02部分重叠,以实现该第一微带线P01和第二微带线P02的相互耦合。其中,第一微带线P01和第二微带线P02部分重叠可以是指:两条微带线在参考平面的正投影部分重叠。该参考平面为垂直于移相器的衬底基板,且平行于该第一微带线P01的平面。参考图9,第一微带线P01和第二微带线P02部分重叠也可以理解为:该两个微带线具有重叠段P0,该重叠段P0能够实现信号的耦合。
可选地,该第一微带线P01和第二微带线P02可以相互平行。并且,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信号的有效耦合,该第一微带线P01和第二微带线P02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λ/10,λ为耦合结构的中心频点f0对应的波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微带线电桥10的输入端P1和输出端P4均可以为耦合结构。或者,该微带线电桥10的直通端P2和耦合端P3均可以为该耦合结构。
可选地,如图10所示,该耦合结构还可以包括与第二微带线P02间隔排布的第三微带线P03。该第三微带线P03与第二微带线P02也部分重叠。也即是,该第三微带线P03与第二微带线P02也具有重叠段。
可以理解的是,该耦合结构可以包括多条间隔排布的微带线,其中每相邻两条微带线均部分重叠,以确保信号的有效耦合。可选地,耦合结构中每相邻两条微带线均可以平行设置。
由于微带线电桥10的输入端P1、直通端P2、耦合端P3和输出端P4中的至少一端为耦合结构,因此可以使得移相器的工作频带较宽。下文对耦合结构能够使移相器具有宽带特性的原理进行分析。
假设微带线电桥10为理想的3分贝(dB)电桥,则该微带线电桥10的枝节1的阻抗Y1和枝节2的阻抗Y2满足:并且该枝节1和枝节2的电长度θ均为90°。其中,该枝节1和枝节2的宽度均可以为25um,长度可以为180um。若微带线电桥10处于阻抗匹配状态,则其任一端(图9以输入端P1为例)与枝节连接处的等效阻抗Z0可以满足:
上述公式(1)中的j为虚数单位。参考图9,耦合结构中第二微带线P02的两端可以分别构成该耦合结构的端口1和端口2,第一微带线P01的两端可以分别构成该耦合结构的端口3和端口4。其中,端口1用于接收输入信号,端口3将输入信号耦合至微带线电桥10中的各个枝节。该端口1和端口3的阻抗匹配矩阵可以表示为:
上述公式(2)中,V1为端口1处的电压,V3为端口3处的电压。I1为端口1处的电流,I3为端口3处的电流。Zoe为耦合结构的偶模阻抗,Zoo为耦合结构的奇模阻抗,θ为该耦合结构的端口1到端口4的电长度。本申请实施例以该电长度与枝节1和枝节2的电长度θ相等为例进行说明。
根据微波网络理论,该耦合结构的阻抗Zin可以表示为:
其中,Z11为公式(2)所示的阻抗匹配矩阵中第1行第1列的元素,Z13为公式(2)所示的阻抗匹配矩阵中第1行第2列的元素,Z31为公式(2)所示的阻抗匹配矩阵中第2行第1列的元素,Z33为公式(2)所示的阻抗匹配矩阵中第2行第2列的元素。也即是,
当该耦合结构的阻抗与输入端P1连接枝节处的阻抗处于阻抗匹配状态时,满足如下公式:
其中,表示Zin的共轭。由于当Zin=Z0=1时,上述公式(4)成立,因此结合公式(2)和公式(3)可得:
(Zoe-Zoo)=2 公式(5);
联立上述公式(1)至公式(3),以及公式(5),并分离上述公式中的实部和虚部,可以得到如下两个匹配方程:
当θ满足:且f=f+,f-或者f0时,上述公式(6)和公式(7)成立。其中,f0为耦合结构的中心频点,f-为频率低于该中心频点f0的频点,f+为频率高于该中心频点f0的频点。由于该耦合结构的工作频点f等于f+,f-或者f0时,上述公式(6)和公式(7)所示的匹配方程均成立,因此该耦合结构具备三个匹配条件。相比于传统的无耦合结构的微带线电桥仅具有的单个匹配条件,即仅具有一个中心频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带线电桥的工作频段较宽,实现了移相器的宽带特性。
下文以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均为目标反射负载为例,对移相器的相移量与该两个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的关系进行说明。假设移相器中的微带线电桥10为理想的3dB电桥,则参考图11,微带线电桥10的输入端P1接收到的输入信号的功率能够在直通端P2和耦合端P3处平分。通过调整向两个反射负载加载的电压,即可实现对该两个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的调整。如图11所示,该调节加载电压的过程可以等效为:切换直通端P2和耦合端P3所连接的反射负载(也可以称为反射段)。
如图11所示,当直通端P2和耦合端P3所连接的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均为Γ1时,直通端P2和耦合端P3作为反射端口可以将输入端P1的输入功率反射至输出端P4。该输出端P4处的输入电压波可以为:
V41=Γ1v2e-jθ/2+Γ1v3e-jθ/2=Γ1vie-jθ 公式(8);
其中,v2为直通端P2处的电压,v3为耦合端P3处的电压。由于在理想的3dB电桥中,v2=v3,因此上述公式(8)中采用vi表示v2和v3(即vi=v2=v3),以实现公式的简化。相应的,当直通端P2和耦合端P3所连接的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均为Γ2时,输出端P4处的输入电压波可以为:
V42=Γ2vie-jθ 公式(9);
结合公式(8)和公式(9)可得:
由此,可以确定出移相器的相移量满足:
其中,反射系数Γ1和Γ2可以是采用极坐标表示的具有幅度分量和相位分量的复数。arg表示复数的辐角。考虑到最大的相移量为180°,因此微带线电桥10的直通端P2和耦合端P3的负载臂的短路面的差值可以为四分之一波长。其中,直通端P2的负载臂可以是指第一反射负载20,耦合端P3的负载臂可以是指第二反射负载30。
本申请实施例还对微带线电桥10的负载臂的阻抗圆图进行了仿真。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仿真参数如下:衬底基板采用相对介电常数为9.8的蓝宝石衬底,且厚度为127um;两个反射负载中的二氧化钒薄膜的形状均为矩形,且长度为350um,宽度为20um;微带线电桥10中耦合结构的中心频点为150吉赫兹(GHz)。并且,本申请实施例对微带线电桥10在两种状态下的负载臂的阻抗圆图分别进行了仿真。
状态1中,加载至移相器中两个反射负载的电压均为0V。此时,二氧化钒薄膜的相对介电常数为500,电子迁移率为10Siemens/m,微带线电桥10的直通端P2的负载臂的阻抗圆图,以及耦合端P3的负载臂的阻抗圆图均可以参考图12。状态2中,加载至移相器中两个反射负载的电压均为2V。此时,二氧化钒薄膜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0000,电子迁移率为1×105Siemens/m,微带线电桥10的直通端P2的负载臂的阻抗圆图,以及耦合端P3的负载臂的阻抗圆图均可以参考图13。对比图12和图13可以看出,两种状态下,直通端P2的负载臂的短路面,以及耦合端P3的负载臂的短路面的变化均约为四分之一波长,因此该移相器在上述两种状态下的理论移相态(即理论相移量)为180°。
可以理解的是,在移相器制备过程中,可以基于移相器应用场景的需求确定该移相器所需的相移量。进而,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二氧化钒薄膜的物理尺寸,以使得微带线电桥10的直通端P2和耦合端P3的负载臂的阻抗能够与相移量匹配。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相器的全波仿真示意图。图14中示出了移相器分别处于状态1(即加载的电压为0V)和状态2(即加载的电压为2V)时的S参数,以及相移量。图14中的横轴表示频率,单位为GHz;左侧的纵轴表示S参数,单位为dB;右侧的纵轴表示相位的,单位为度。其中,该S参数包括回波损耗S11和插入损耗S21。参考图14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在不同状态下,在115GHz至180GHz的频带内的回波损耗S11均优于-10dB,插入损耗S21均优于-5dB。
图14中还示出了移相器在不同频点处的相移量,该相移量可以等于移相器在状态1时的S21的相位与在状态2时的S21的相位的差值。参考图14,在115GHz至180GHz的频带内,移相器的相移量相对于180°的误差区间大约为[-5°,8°]。由此可知,该移相器的移相精度较高。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能够适用于THz通信技术领域。并且,该移相器不仅具有结构简单,插入损耗小和工作频带宽等优点,还能够实现大范围移相和高精度移相。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相器的相移量随电压变化的示意图。图15是以移相器中二氧化钒薄膜为矩形,且长度为200um,宽度为25um为例进行的仿真。图15中分别示出了加载的电压为+0.5V、+1.0V、+1.5V和+2.0V时,移相器在120GHz至170GHz的频带内的相移量,且该相移量是以目标反射负载未加载电压的状态为参考状态计算的。从图15可以看出,当加载至移相器中的两个反射负载的电压发生变化时,移相器的相移量也会随之变化。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通过对电压的连续调节,实现对相移量的连续调节。也即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具备连续相变的特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相器。该移相器中第一反射负载和第二反射负载中的至少一个为目标反射负载,该目标反射负载的材料包括二氧化钒。由于移相器中的馈电结构能够向该目标反射负载加载电压,因此能够使该目标反射负载中的二氧化钒发生相变,进而调节该目标反射负载的反射系数。由此,能够实现对移相器的相移量的连续且动态地调节,从而有效提高了移相器的使用灵活性。
并且,由于二氧化钒材料具有易制备和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可以确保该移相器的制造工艺和结构均较为简单,且制造成本较低。又由于该移相器中微带线电桥中的至少一端采用了耦合结构,因此可以使得该移相器的工作频带较宽,损耗较低,且能够实现大范围和高精度的移相。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该移相器包括:微带线电桥10、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
其中,微带线电桥10具有输入端P1、直通端P2、耦合端P3和输出端P4。该输入端P1用于接收输入信号,直通端P2与第一反射负载20连接,耦合端P3与第二反射负载30连接,输出端P4用于输出信号,该输出端P4也称为隔离端。
该输入端P1、直通端P2、耦合端P3和输出端P4中的至少一端为耦合结构。例如,图16中以输入端P1和输出端P4为耦合结构为例进行示意。参考图16可以看出,该耦合结构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微带线P01和第二微带线P02。该第一微带线P01和第二微带线P02部分重叠。
由于微带线电桥10的输入端P1、直通端P2、耦合端P3和输出端P4中的至少一端为耦合结构,因此可以使得该移相器的工作频带较宽,损耗较低,且能够实现大范围和高精度的移相。
可选地,如图16所示,该微带线电桥10的输入端P1和输出端P4均可以为耦合结构。或者,该微带线电桥10的直通端P2和耦合端P3均可以为该耦合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图16所示移相器中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的结构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目标反射负载的结构相同。或者,该第一反射负载20和第二反射负载30可以包括微带线、电阻、电容和电感中的至少一种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微带线电桥。参考图16,该微带线电桥10具有输入端P1、直通端P2、耦合端P3和输出端P4。并且,该输入端P1、直通端P2、耦合端P3和输出端P4中的至少一端为耦合结构。
参考图16,该耦合结构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微带线P01和第二微带线P02。该第一微带线P01和第二微带线P02部分重叠。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带线电桥除了可以应用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信号处理器件。例如,该微带线电桥还可以应用于混频器、滤波器或衰减器中。由于该微带线电桥的工作频带较宽,因此可以使得应用该微带线电桥的信号处理器件也具有较宽的工作频带,例如可以使该信号处理器件应用于THz领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构思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器包括:微带线电桥、第一反射负载、第二反射负载以及馈电结构;
所述微带线电桥具有输入端、直通端、耦合端和输出端,所述输入端用于接收输入信号,所述直通端与所述第一反射负载连接,所述耦合端与所述第二反射负载连接,所述输出端用于输出信号;
所述第一反射负载和所述第二反射负载中的至少一个为目标反射负载,所述目标反射负载的材料包括二氧化钒,且所述目标反射负载与所述馈电结构连接;
所述馈电结构用于向所述目标反射负载加载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反射负载包括:第一金属层、二氧化钒薄膜和第二金属层;
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微带线电桥连接,且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二氧化钒薄膜层叠;
所述第二金属层与所述馈电结构连接,且所述第二金属层与所述二氧化钒薄膜层叠;
所述馈电结构用于向所述第二金属层加载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钒薄膜的形状为矩形或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均至少部分覆盖所述二氧化钒薄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带线电桥的所述输入端、所述直通端、所述耦合端和所述输出端中的至少一端为耦合结构;
所述耦合结构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所述第一微带线和所述第二微带线部分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负载和所述第二反射负载均为所述目标反射负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负载和所述第二反射负载中的二氧化钒薄膜的尺寸相同,且形状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结构包括馈电电极和接地电极;
所述馈电电极和所述接地电极均与所述目标反射负载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电极包括第一馈电子电极和第二馈电子电极;
所述第一馈电子电极与所述第一反射负载连接,并用于向所述第一反射负载加载第一电压;
所述第二馈电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反射负载连接,并用于向所述第二反射负载加载第二电压。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电极包括第一接地子电极和第二接地子电极;
所述第一接地子电极与所述第一反射负载连接,所述第二接地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反射负载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任一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结构还包括:扇形枝节;
所述扇形枝节连接在所述馈电电极与所述目标反射负载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枝节包括:两个扇形子枝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负载和所述第二反射负载以目标轴为对称轴对称排布;
所述两个扇形子枝节以所述目标轴为对称轴对称排布。
14.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射频电路,天线,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所述的移相器;
所述移相器用于对所述射频电路传输的射频信号进行移相处理,或者用于对所述天线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进行移相处理。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92021.1A CN117175164A (zh) | 2022-05-27 | 2022-05-27 | 移相器及通信设备 |
PCT/CN2023/079092 WO2023226503A1 (zh) | 2022-05-27 | 2023-03-01 | 移相器及通信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92021.1A CN117175164A (zh) | 2022-05-27 | 2022-05-27 | 移相器及通信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175164A true CN117175164A (zh) | 2023-12-05 |
Family
ID=88918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592021.1A Pending CN117175164A (zh) | 2022-05-27 | 2022-05-27 | 移相器及通信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175164A (zh) |
WO (1) | WO2023226503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248302B2 (en) * | 2008-05-12 | 2012-08-21 | Mediatek Inc. | Reflection-type phase shifter having reflection loads implemented using transmission lines and phased-array receiver/transmitter utilizing the same |
US9705311B1 (en) * | 2009-12-15 | 2017-07-11 | Nation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Solutions Of Sandia, Llc | Mid-infrared tunable metamaterials |
CN104104351B (zh) * | 2013-04-08 | 2017-06-16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射频信号移相电路 |
CN109193083A (zh) * | 2018-09-20 | 2019-01-11 | 天津大学 | 一种新型的可滤波移相器 |
CN109814283B (zh) * | 2019-03-27 | 2020-08-28 | 电子科技大学 | 低电压驱动的常开型太赫兹超表面调制器及制备方法 |
CN110957987A (zh) * | 2019-12-29 | 2020-04-03 | 南京米乐为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扇形线反射负载的超宽带可调移相单元及移相器 |
CN113630092B (zh) * | 2021-08-20 | 2023-10-17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反射式可调预失真器 |
-
2022
- 2022-05-27 CN CN202210592021.1A patent/CN117175164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3-01 WO PCT/CN2023/079092 patent/WO2023226503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226503A1 (zh) | 2023-1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742210A (en) | Narrow-band overcoupled directional coupler in multilayer package | |
TWI394314B (zh) | 基於複合右及左手超材料結構的電源結合器及分割器 | |
US5455545A (en) | Compact low-loss microwave balun | |
TWI449257B (zh) | 寬頻和緊實多頻超穎材料結構以及天線 | |
Tang et al. | Integration design of filtering antenna with load-insensitive multilayer balun filter | |
US20100171563A1 (en) | Multiple pole multiple throw switch device based on composite right and left handed metamaterial structures | |
US20060273864A1 (en) | Phase shifter, a phase shifter assembly, feed networks and antennas | |
CN111817001B (zh) | 一种Ka波段基于液晶反射式移相器的1×4平面相控阵 | |
JPH04263502A (ja) | 分離した送信および受信ポートを有する誘電体フレアノッチ放射器 | |
CN112864549B (zh) | 一种新型多路宽带小型化差分移相器 | |
US5206611A (en) | N-way microwave power divider | |
Okada et al. | Wideband lumped-element Wilkinson power dividers using LC-ladder circuits | |
CN110247145B (zh) | 一种具有带内良好匹配和隔离的带宽可调的宽带滤波巴伦 | |
CN114614261A (zh) | 一种基于mems开关的太赫兹圆极化方向图可重构天线 | |
GB2159336A (en) | Microwave hybrid circuit | |
Abdelaziz et al. | Realization of composite right/left-handed transmission line using coupled lines | |
CN117175164A (zh) | 移相器及通信设备 | |
CA1069597A (en) | Stripline quadrature coupler | |
CN106450778B (zh) | 一种宽带圆极化dra及其设计方法 | |
CN114884600B (zh) | 一种基于多层电路定向滤波器的频分复用器及其工作方法 | |
Tan et al. | Tunable couplers: An overview of recently developed couplers with tunable functions | |
Kim et al. | A SiGe BiCMOS concurrent K/V dual-band 16-way power divider and combiner | |
Nusantara et al. | Utilization of CSRR and DGS on wideband SIW bandpass filter | |
CN114497952A (zh) | 一种具有高次谐波抑制特性的功率分配器及其设计方法 | |
CN113708030A (zh) | 基于多模缝隙线谐振器的平衡超宽带带通滤波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