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72033B - 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均值预测热阻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均值预测热阻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72033B
CN117172033B CN202311443079.0A CN202311443079A CN117172033B CN 117172033 B CN117172033 B CN 117172033B CN 202311443079 A CN202311443079 A CN 202311443079A CN 117172033 B CN117172033 B CN 1171720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radiator
heater
parameters
fin
act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430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172033A (zh
Inventor
吴文韬
阮进喜
卢涛
杨尔宁
李雄雄
赵弋飞
王文
阮国辉
荆慧军
孙学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Lanw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Lan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Lanwe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Lan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4307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720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7172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720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1720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720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均值预测热阻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属于散热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翅片散热器结构参数优化方法操作复杂、效率低下、用于优化的翅片散热器热阻预测精度低的问题。本发明方法的步骤为获取发热器总功耗仿真数据集合以及真实工况下发热器和翅片散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根据实际输入参数和发热器总功耗仿真数据集合获得双侧反距离加权均值仿真参数;基于双侧反距离加权均值仿真参数获得真实工况下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基于发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和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获得真实工况下实际输入参数中的发热器稳态结温;根据发热器稳态结温对实际翅片散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进行优化获得最终翅片散热器的结构参数。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均值预测热阻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散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均值预测热阻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元器件发热功率不断增大,匹配不同电力电子元器件功耗的热管理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通常的办法是使用散热效果更好的翅片散热器。但是如果使用的翅片散热器效能高于电力电子元器件需要的散热效能,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如何给电力电子元器件准确地匹配翅片散热器变得尤为重要。现已有大量关于散热器结构参数的优化方法,如:CN108052752B、CN101504689B和CN111611739B。
目前风冷翅片散热器的结构参数优化或者设计相关的现有文献中热阻计算有的主要是采用指定空气侧对流换热系数来计算,但没有考虑到对流换热系数很难给出合适值;有的主要是采用纯经验公式,但没有考虑到经验公式计算中有时存在较大误差。
本发明提供自然对流下基于部分风冷翅片散热器仿真热阻数据,通过反距离加权均值求风冷翅片散热器热阻的计算方法,以在不需要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仿真的前提下根据有限的数据计算出风冷翅片散热器热阻,提高计算的效率和其热阻计算结果的精度,并根据获得的风冷翅片散热器热阻对翅片散热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最终获得符合选型要求的风冷翅片散热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均值预测热阻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翅片散热器结构参数优化方法操作复杂、效率低下、用于优化的翅片散热器热阻预测精度低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均值预测热阻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获取发热器总功耗仿真数据集合,以及真实工况下发热器和翅片散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
步骤S2、根据实际输入参数和发热器总功耗仿真数据集合获得双侧反距离加权均值仿真参数;
步骤S3、基于双侧反距离加权均值仿真参数获得真实工况下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
步骤S4、基于真实工况下发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和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获得真实工况下实际输入参数中的发热器稳态结温;
步骤S5、根据获得的发热器稳态结温对实际翅片散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进行优化获得最终翅片散热器的结构参数。
可选地,步骤S5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S51、根据当前工况下的电力电子元器件散热要求给定发热器判据结温;基于发热器判据结温判断步骤S4的获得的发热器稳态结温是否能满足当前工况下的电力电子元器件散热要求;如果发热器判据结温小于等于发热器稳态结温,满足散热要求,完成对应当前工况下电力电子元器件的翅片散热器选型要求,获得最终翅片散热器的结构参数;如果发热器判据结温大于发热器稳态结温,认为不满足散热要求,当前翅片散热器不能作为当前工况下电力电子元器件的翅片散热器选型要求,进入步骤S52;
步骤S52、根据实际工况调整翅片散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并返回步骤S1,直至完成对应当前工况下电力电子元器件的翅片散热器选型要求,获得最终翅片散热器的结构参数。
可选地,步骤S2中的双侧反距离加权均值仿真参数包括双侧仿真发热器总功耗、发热器总功耗的双侧仿真数据集合、实际输入参数的双侧欧氏距离、实际输入参数的双侧权重、实际输入参数的翅片散热器总热阻、实际输入参数的双侧翅片散热器总热阻和发热器的双侧功耗权重。
可选地,步骤S1中的实际输入参数包括空间的环境温度和实际发热器总功耗P1
可选地,步骤4中发热器稳态结温的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真实工况下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
可选地,步骤S1中获取发热器总功耗仿真数据集合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1、确定发热器的计算参数和翅片散热器的优化参数,以及约束条件;
步骤2、基于发热器的计算参数和翅片散热器的优化参数,以及优化参数的约束条件获得正交实验组数据;
步骤3、基于正交实验组数据获取各实验组的翅片散热器总热阻计算参数;
步骤4、基于正交实验组数据、各实验组的翅片散热器总热阻计算参数对翅片散热器仿真获得结果参数;
步骤5、根据结果参数获得发热器总功耗仿真数据集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现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根据风冷翅片散热器热阻预测值获得的稳态结温结果直接对自然对流下风冷翅片散热器结构参数优化,操作方便,简单且高效。另外,本发明的风冷翅片散热器热阻预测值能够在不需要进行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仿真的前提下根据有限的仿真数据结果集和输入参数获得,且预测结果精度较高。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发热器和翅片散热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发热器;2.翅片散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图2,公开了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均值预测热阻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获取发热器总功耗仿真数据集合,以及发热器和翅片散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具体步骤为:
步骤1、确定发热器的计算参数和翅片散热器的优化参数,以及约束条件;
参见图1,发热器1的计算参数包括发热器总功耗P total、发热器长度L 1、发热器宽度W 1和发热器高度H 1
翅片散热器2的优化参数包括翅片散热器长度L 2、翅片散热器宽度W 2、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H base、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H fin、翅片散热器翅片厚度T 1和散热器两翅片间间距D1;翅片散热器为风冷翅片散热器。
确定发热器总功耗P total、翅片散热器长度L 2、翅片散热器宽度W 2、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H base、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H fin、翅片散热器翅片厚度T 1和散热器两翅片间间距D 1的约束条件如下:
其中,表示发热器总功耗下限值;/>表示发热器总功耗上限值;/>表示翅片散热器长度下限值;/>表示翅片散热器长度上限值;/>表示翅片散热器宽度下限值;/>表示翅片散热器宽度上限值;/>表示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下限值;表示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上限值;/>表示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下限值;/>表示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上限值;/>表示翅片散热器翅片厚度下限值;/>表示翅片散热器翅片厚度上限值;/>表示散热器两翅片间间距下限值;/>表示散热器两翅片间间距上限值。
步骤2、基于发热器的计算参数和翅片散热器的优化参数,以及优化参数的约束条件获得正交实验组数据;
步骤21、将翅片散热器长度、翅片散热器宽度/>分别与发热器长度/>、发热器宽度/>进行比例化处理,获得翅片散热器与发热器的长度比值和宽度比值,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翅片散热器长度与发热器长度的长度比值;/>表示翅片散热器宽度与发热器宽度的宽度比值。
步骤22、基于步骤1的约束条件、步骤21的翅片散热器与发热器的长度比值和宽度比值确定综合约束条件,表达式为:
步骤23、基于步骤22的综合约束方程,确定发热器和翅片散热器的参数分析点;
具体地,发热器总功耗P total的分析点为:
其中,表示第n个发热器总功耗分析点。
翅片散热器长度和发热器长度的比值分析点为:
其中,表示第n个翅片散热器长度和发热器长度的比值分析点。
翅片散热器宽度和发热器宽度的比值分析点为:
其中,表示第n个翅片散热器宽度和发热器宽度的比值分析点。
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的分析点为:
其中,表示第n个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分析点。
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的分析点为:
其中,表示第n个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分析点。
翅片散热器翅片厚度的分析点为:/>
其中,表示第n个翅片散热器翅片厚度分析点。
散热器两翅片间间距的分析点为:
其中,表示第n个散热器两翅片间间距分析点。
步骤24、根据步骤22的综合约束条件和步骤4的参数分析点,以发热器总功耗P total划分实验组,形成关于翅片散热器长度和发热器长度的比值、翅片散热器宽度和发热器宽度的比值、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翅片散热器翅片厚度和散热器两翅片间间距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
步骤3、基于正交实验组数据获取各实验组的翅片散热器总热阻计算参数;
进一步地,翅片散热器总热阻计算参数包括翅片散热器的总高度和翅片数量。
步骤31、利用步骤24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获取各实验组的翅片散热器总高度,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获得的翅片散热器总高度;/>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
步骤32、利用步骤24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获取各实验组的翅片数量,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获得的翅片数量的分析点;/>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翅片散热器长度和发热器长度的比值;/>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获得的散热器两翅片间间距;/>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获得的翅片散热器翅片厚度。
步骤4、基于正交实验组数据、各实验组的翅片散热器总热阻计算参数对翅片散热器仿真获得结果参数;
步骤41、基于步骤24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步骤3的翅片散热器总高度和翅片数量进行所有参数分析点的翅片散热器仿真,获得翅片散热器仿真结果数据;
可选地,仿真前确定流体力学仿真软件(如ANSYS Icepak仿真模型)的边界条件,包括发热器材料属性、翅片散热器材料属性、网格剖分参数、求解器参数、冷却空间总长度、冷却空间总宽度、冷却空间总高度、空气进口参数、空气流速和环境温度等。
步骤42、基于步骤41获得的翅片散热器仿真结果数据获取结果参数;
可选地,结果参数包括发热器与翅片散热器的接触面总面积S1、发热器与翅片散热器的接触面法向总热通量Q1、发热器与翅片散热器接触面的最终温度、翅片散热器翅片的最终温度/>、翅片散热器散热总面积S2和翅片散热器的表面对流换热系数HTC;
可选地,发热器与翅片散热器接触面的最终温度和翅片散热器翅片的最终温度通过稳态仿真求解收敛获得。
可选地,表面对流换热系数HTC基于翅片散热器的所有接触环境翅片的面积权重获得。
步骤5、根据结果参数获得发热器总功耗仿真数据集合;
步骤51、根据步骤4的结果参数获取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的翅片散热器的热传导总热阻和对流换热总热阻,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翅片散热器热传导总热阻;/>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发热器与翅片散热器接触面的最终温度;/>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翅片散热器翅片的最终温度;/>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发热器与翅片散热器的接触面法向总热通量;/>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发热器与翅片散热器的接触面总面积;/>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翅片散热器对流换热总热阻;/>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翅片散热器的表面对流换热系数;/>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翅片散热器散热总面积。
步骤52、根据所述步骤51的翅片散热器热传导总热阻和对流换热总热阻获取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对应的翅片散热器总热阻,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翅片散热器总热阻。
步骤53、将所述步骤52的翅片散热器总热阻组成以发热器总功耗分组的发热器总功耗仿真数据集合,表达式为:
步骤6、获取真实工况下发热器和翅片散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
具体地,实际输入参数包括实际发热器总功耗P1、实际发热器件长度L4、实际发热器件宽度W4、实际翅片散热器长度L5、实际翅片散热器宽度W5、实际翅片散热器总高度H3和实际翅片散热器翅片数量N2
进一步地、将实际翅片散热器长度L5、实际翅片散热器宽度W5分别与实际发热器长度L4、实际发热器宽度W4进行比例化处理,获得翅片散热器与发热器的实际长度比值和实际宽度比值,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翅片散热器长度与发热器长度的实际长度比值;/>表示翅片散热器宽度与发热器宽度的实际宽度比值。
步骤S2、根据步骤S1实际输入参数和发热器总功耗仿真数据集合获得双侧反距离加权均值仿真参数;
可选地,双侧反距离加权均值仿真参数包括双侧仿真发热器总功耗、发热器总功耗的双侧仿真数据集合、实际输入参数的双侧欧氏距离、实际输入参数的双侧权重、实际输入参数的翅片散热器总热阻、实际输入参数的双侧翅片散热器总热阻和发热器的双侧功耗权重。可以理解的是,双侧包括左侧和右侧。
步骤S21、根据步骤6的实际发热器总功耗P1在步骤5的发热器总功耗仿真数据集合中获取与该实际发热器总功耗P1最接近的左侧仿真发热器总功耗/>及左侧仿真发热器总功耗/>对应的左侧仿真数据集合、右侧仿真发热器总功耗/>及右侧仿真发热器总功耗/>对应的右侧仿真数据集合;
可选地,左侧仿真发热器总功耗和右侧仿真发热器总功耗/>满足以下条件:
步骤S22、根据步骤S21的左侧仿真数据集合获得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与所述步骤6的实际输入参数的左侧欧氏距离Distk,根据步骤S21的右侧仿真数据集合获得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与所述步骤6的实际输入参数的右侧欧氏距离Distj,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左侧欧氏距离;/>表示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右侧欧氏距离;/>表示S21的左侧仿真数据集合中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翅片散热器长度与发热器的实际长度比值;/>表示步骤S21的左侧仿真数据集合中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翅片散热器宽度与发热器宽度的实际宽度比值;/>表示S21的左侧仿真数据集合中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实际翅片散热器总高度;/>表示S21的左侧仿真数据集合中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实际翅片散热器翅片数量;/>表示步骤S21的右侧仿真数据集合中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翅片散热器长度与发热器长度的实际长度比值;/>表示S21的右侧仿真数据集合中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翅片散热器宽度与发热器宽度的实际宽度比值;/>表示S21的右侧仿真数据集合中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实际翅片散热器总高度;表示S21的右侧仿真数据集合中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实际翅片散热器翅片数量。
步骤S23、根据所述步骤S22中的左侧欧氏距离Distk和右侧欧氏距离Distj分别计算步骤S21的左侧仿真数据集合和右侧仿真数据集合中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对所述步骤6的实际输入参数的左侧权重和右侧权重/>,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所述步骤6的实际输入参数与S21的左侧仿真数据集合中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左侧权重;/>表示所述步骤6的实际输入参数与S21的右侧仿真数据集合中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右侧权重。
步骤S24、根据步骤S21中左侧仿真数据集合和步骤S23的左侧权重计算对应所述步骤6实际输入参数的左侧翅片散热器总热阻/>,根据步骤S21中右侧仿真数据集合和步骤S23的右侧权重/>计算对应所述步骤6实际输入参数的右侧翅片散热器总热阻/>,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步骤S21的左侧仿真数据集合中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左侧仿真发热器总功耗;/>表示步骤S21的右侧仿真数据集合中第m组六因素正交实验组数据下的右侧仿真发热器总功耗。
步骤S25、根据步骤S21的左侧仿真发热器总功耗与所述步骤6的发热器总功耗P1计算左侧功耗权重/>,根据S21的右侧仿真发热器总功耗/>与所述步骤6的发热器总功耗P1计算右侧功耗权重/>,表达式为:
步骤S3、基于双侧反距离加权均值仿真参数获得真实工况下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
具体地、根据左侧翅片散热器总热阻、右侧翅片散热器总热阻/>、左侧功耗权重/>和左侧功耗权重/>计算基于所述步骤6的实际输入参数在自然对流条件下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
步骤S4、基于真实工况下发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和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获得真实工况下实际输入参数中的发热器的稳态结温;
具体地,根据所述步骤6的实际发热器总功耗P1和所述步骤S3的翅片散热器总热阻计算所述步骤6的实际输入参数中的发热器的稳态结温/>,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所述步骤1给定真实工况下实际输入参数中的发热器和其对应的翅片散热器所处空间的环境温度。
步骤S5、根据所述步骤S4获得的发热器稳态结温对步骤6的实际翅片散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进行优化获得最终翅片散热器的结构参数。
步骤S51、根据当前工况下的电力电子元器件散热要求给定发热器判据结温;基于发热器判据结温/>判断步骤6的翅片散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获得的发热器稳态结温/>是否能满足当前工况下的电力电子元器件散热要求;如果/>,满足散热要求,完成对应当前工况下电力电子元器件的翅片散热器选型要求,获得最终翅片散热器的结构参数;如果/>,认为不满足散热要求,当前翅片散热器不能作为当前工况下电力电子元器件的翅片散热器选型要求,进入步骤S52;
步骤S52、根据实际工况调整翅片散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并返回步骤6,直至完成对应当前工况下电力电子元器件的翅片散热器选型要求,获得最终翅片散热器的结构参数。
参与优化的翅片散热器的优化参数包括所述步骤1中的翅片散热器长度L 2、翅片散热器宽度W 2、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H base、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H fin、翅片散热器翅片厚度T 1和/或散热器两翅片间间距D1
具体地,可以调整所述步骤6实际输入参数中的实际翅片散热器长度L5或实际翅片散热器宽度W5来增大翅片散热器接触面积、或者调整所述步骤6实际输入参数中的实际翅片散热器总高度H3增大翅片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或者调整所述步骤6实际输入参数中的实际翅片散热器翅片数量N2增大翅片与空气接触的面积。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方法的有效性,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热阻实验测试:
所述步骤2中以发热器总功耗Ptotal分组的仿真数据集合的m取8,即每个发热器总功耗Ptotal下都有8组翅片散热器及其热阻数据,所述步骤6中给定的真实工况下输入参数为发热器总功耗P1取410W、发热器长度L4取108mm、发热器宽度W4取45mm、翅片散热器长度L5取166mm、翅片散热器宽度W5取69mm、翅片散热器总高度H3取80mm、翅片散热器翅片数量N2取19个;流体力学仿真软件翅片散热器总热阻计算结果为0.7753℃/W,采用本方法计算出的翅片散热器总热阻计算结果为0.7964℃/W,两者相对误差为2.7%;流体力学仿真软件设置与计算耗时1小时,本方法设置与计算耗时3分钟,提速20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均值预测热阻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获取发热器总功耗仿真数据集合,以及真实工况下发热器和翅片散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
步骤S2、根据实际输入参数和发热器总功耗仿真数据集合获得双侧反距离加权均值仿真参数;
步骤S3、基于双侧反距离加权均值仿真参数获得真实工况下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
步骤S4、基于真实工况下发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和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获得真实工况下实际输入参数中的发热器稳态结温;
步骤S5、根据获得的发热器稳态结温对实际翅片散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进行优化获得最终翅片散热器的结构参数;步骤S51、根据当前工况下的电力电子元器件散热要求给定发热器判据结温;基于发热器判据结温判断步骤S4的获得的发热器稳态结温是否能满足当前工况下的电力电子元器件散热要求;如果发热器判据结温小于等于发热器稳态结温,满足散热要求,完成对应当前工况下电力电子元器件的翅片散热器选型要求,获得最终翅片散热器的结构参数;如果发热器判据结温大于发热器稳态结温,认为不满足散热要求,当前翅片散热器不能作为当前工况下电力电子元器件的翅片散热器选型要求,进入步骤S52;
步骤S52、根据实际工况调整翅片散热器的实际输入参数,并返回步骤S1,直至完成对应当前工况下电力电子元器件的翅片散热器选型要求,获得最终翅片散热器的结构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的双侧反距离加权均值仿真参数包括双侧仿真发热器总功耗、发热器总功耗的双侧仿真数据集合、实际输入参数的双侧欧氏距离、实际输入参数的双侧权重、实际输入参数的翅片散热器总热阻、实际输入参数的双侧翅片散热器总热阻和发热器的双侧功耗权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的实际输入参数包括空间的环境温度和实际发热器总功耗P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发热器稳态结温的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真实工况下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获取发热器总功耗仿真数据集合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1、确定发热器的计算参数和翅片散热器的优化参数,以及翅片散热器优化参数的约束条件;
步骤2、基于发热器的计算参数和翅片散热器的优化参数,以及优化参数的约束条件获得正交实验组数据;
步骤3、基于正交实验组数据获取各实验组的翅片散热器总热阻计算参数;
步骤4、基于正交实验组数据、各实验组的翅片散热器总热阻计算参数对翅片散热器仿真获得结果参数;
步骤5、根据结果参数获得发热器总功耗仿真数据集合。
CN202311443079.0A 2023-11-02 2023-11-02 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均值预测热阻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 Active CN1171720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43079.0A CN117172033B (zh) 2023-11-02 2023-11-02 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均值预测热阻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43079.0A CN117172033B (zh) 2023-11-02 2023-11-02 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均值预测热阻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72033A CN117172033A (zh) 2023-12-05
CN117172033B true CN117172033B (zh) 2024-01-26

Family

ID=88939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43079.0A Active CN117172033B (zh) 2023-11-02 2023-11-02 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均值预测热阻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720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34110B (zh) * 2023-12-19 2024-03-08 北京蓝威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强迫对流下串联型液冷散热器热阻的测试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2014A (zh) * 2015-10-12 2016-01-06 天津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大功率led路灯的散热器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
CN115358014A (zh) * 2022-07-20 2022-11-18 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功率器件风冷散热器模型、优化方法及性能计算方法
WO2023060853A1 (zh) * 2021-10-14 2023-04-20 北京锐安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设备和散热结构参数确定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2014A (zh) * 2015-10-12 2016-01-06 天津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大功率led路灯的散热器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
WO2023060853A1 (zh) * 2021-10-14 2023-04-20 北京锐安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设备和散热结构参数确定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CN115358014A (zh) * 2022-07-20 2022-11-18 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功率器件风冷散热器模型、优化方法及性能计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hermal modeling of specialty heat-sinks for low-cost COP packaging of high-power LEDs;N. Kudsieh;High Capacity Optical Networks and Emerging/Enabling Technologies;全文 *
不同环境中翅片散热器性能的仿真研究;徐婷婷;吴玉庭;马重芳;;电子器件(04);全文 *
基于强制风冷的IGBT用翅片散热器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王粲;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72033A (zh) 202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172160B (zh) 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均值的翅片散热器热阻值获取方法
CN117172033B (zh) 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均值预测热阻的翅片散热器优化方法
Wang et al. Irreversibility analysis for optimization design of plate fin heat exchangers using a multi-objective cuckoo search algorithm
Do Nascimento et al. Integrative numerical modeling and thermodynamic optimal design of counter-flow plate-fin heat exchanger applying neural networks
Copiello et al. Multi-objective genetic optimization of the heat transfer from longitudinal wavy fins
CN105045966A (zh) 一种变压器内部温度场的混合计算方法
CN107169157A (zh) 一种结构传热分析有限元建模方法
JP6610330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温度傾向予測方法、予測装置及び予測プログラム
CN115983153A (zh) 一种基于部件流阻特性的水冷系统压力流量仿真方法
Castorani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optimal configuration of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through virtual prototyping and DoE techniques
Shaeri et al. Turbulent heat transfer analysis of a three-dimensional array of perforated fins due to changes in perforation sizes
Huang et al. An inverse design method for optimizing design parameters of heat sink modules with encapsulated chip
Gong et al. Heat dissipation characteristic in the intake grille and radiator of a fuel cell vehicle
Nowak et al. Shape design of internal cooling passages within a turbine blade
Hu et al. Optimization of bionic heat sinks with self-organized structures inspired by termite nest morphologies
Sun et al. An intelligent plate fin-and-tube heat exchanger design system through integration of CFD, NSGA-II, ANN and TOPSIS
JP2004311885A (ja) ヒートシンク及びヒートシンクの形状計算方法
Tao et al. The influence of strip location on the pressure drop an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a slotted fin
JP2004069273A (ja) 建築物の空調における室内温度予測方法及び建築物の空調条件最適化方法
CN113051846A (zh) 考虑可压缩和热传导效应的壁面第一层网格厚度估算方法
Lee et al. Investigation of heat-exchanger-sizing methods using genetic, pattern search, and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s and the effect of entropy generation
CN114580222B (zh) 用于电子器件的高速瞬态热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16227060A (zh) 一种基于正交试验的管壳式换热器结构优化分析方法
CN113806854B (zh) 涡轮叶片气膜孔孔内换热计算方法
JP4324548B2 (ja) 熱交換器の熱解析装置、熱交換器の熱解析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