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68392A - 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168392A CN117168392A CN202311135285.5A CN202311135285A CN117168392A CN 117168392 A CN117168392 A CN 117168392A CN 202311135285 A CN202311135285 A CN 202311135285A CN 117168392 A CN117168392 A CN 1171683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b
- battery cell
- position information
- alignment
- det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8054 Ni-Cu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8481 Ni—Cu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329 compou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486 organic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55 plastic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包括:用于固定待检测电芯的固定单元;对准单元,所述对准单元包括能与所述电芯的参照面抵靠接触的对准面,所述参照面为所述电芯上与极耳的位置相邻的其中一侧面;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对准面的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包括第一极耳位置信息和/或第二极耳位置信息。通过设置对准单元作为检测单元在检测过程中作为参照,对CCD检测进行校准,确认CCD抓边取点是否准确,提高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的精度。本申请中通过对电芯上极耳位置进行检测,提升电池生产的一次良率和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一般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数码产品中,绝大多数都是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包括近几年火热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也广泛应用。因为锂的原子量很小,所以用锂作阳极的电池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此外,锂电池还有着体积小、质量轻、寿命长、性能好、无污染等优点,因此倍受青睐。锂离子电池的组成部分为:正极、隔膜、负极、有机电解液、电池外壳。
极耳,是软包锂离子电池产品的一种组件。电池分为正极和负极,极耳就是从电芯中将正负极引出来的金属导电体,通俗的说电池正负两极的耳朵是在进行充放电时的接触点。电池的正极使用铝(Al)材料,负极使用镍(Ni)材料,负极也有铜镀镍(Ni-Cu)材料,它们都是由胶片和金属带两部分复合而成。
在极耳焊接工序,对电芯整形、正负箔材极耳预焊、极耳裁切后,再进行正负极耳焊接在箔材极耳上的主焊,主焊完成后输出正负极耳边距,正负极耳边距是焊接管控的主要参数之一,如果极耳边距不满足工艺要求,会导致封装,极耳偏位引起电芯虚封漏液,造成电芯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对极耳的检测,并提高检测精度、提升电池生产的一次良率和提高生产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包括:
用于固定待检测电芯的固定单元;
对准单元,所述对准单元包括能与所述电芯的参照面抵靠接触的对准面,所述参照面为所述电芯上与极耳的位置相邻的其中一侧面;
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对准面的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
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包括第一极耳位置信息和/或第二极耳位置信息,所述第一极耳位置信息为所述电芯上第一极耳与参照面之间的间距信息,所述第二极耳位置信息为所述电芯上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之间的间距信息。
可选地,所述固定单元包括夹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夹座上的夹板,所述夹板与所述夹座上可移动或可拆卸连接,所述夹板用于将所述待检测电芯固定在所述夹座上。
可选地,所述夹座上固定设置有夹块,所述夹块用于与所述电芯的其中一端面接触;所述夹座上还设有支撑机构,所述夹板通过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夹座可移动或可拆卸连接;
所述夹板与所述电芯的其中一表面接触,所述夹板与所述电芯表面的接触位置至少暴露所述极耳。
可选地,所述对准单元包括用于提供所述对准面的挡块,所述检测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挡块的对准面位置信息获得参照位置信息,以基于所述参照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
可选地,所述挡块包括与所述对准面相对设置的基准面;所述对准面的形状为与所述电芯的参照面的形状相匹配的平滑面;所述基准面为平直面,所述检测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基准面的位置信息获得所述参照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挡块提供的所述对准面的边缘高出待检测电芯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对准单元包括与所述挡块固定连接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挡块与所述参照面接触。
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子机构、第二驱动子机构、第三驱动子机构,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与所述挡块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挡块沿第一方向运动;
所述第二驱动子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及其上的所述挡块沿第二方向运动;
所述第三驱动子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及其上的所述第二驱动子机构、第一驱动子机构和所述挡块沿第三方向运动。
可选地,所述检测单元和所述固定单元位于所述第三驱动子机构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子机构位于所述第三驱动子机构的另一侧;
所述对准单元还包括延伸件,所述延伸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挡块固定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
转换组件,所述转换组件上设置有多个上料工位,每一上料工位上设置有一个所述固定单元,所述转换组件用于带动待检测电芯所在的所述固定单元运动至所述检测单元所在的检测区域。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极耳检测方法,包括:
固定待检测电芯;
调整对准单元的位置,使得对准面与所述电芯的参照面抵靠接触,所述参照面为所述电芯上与极耳的位置相邻的其中一侧面;
检测单元基于所述对准面的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
可选地,所述对准单元包括用于提供所述对准面的挡块;
所述检测单元基于所述对准面的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其中包括:
基于所述挡块的对准面位置信息获得参照位置信息;
基于所述参照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包括第一极耳位置信息和/或第二极耳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挡块包括与所述对准面相对设置的基准面;所述对准面的形状为与所述电芯的参照面的形状相匹配的平滑面;所述基准面为平直面;其中,
所述基于所述参照位置信息获得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包括:
通过所述检测单元获得所述基准面的位置信息;
基于所述基准面的位置信息和所述对准面与所述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获得所述参照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极耳位置信息为所述第一极耳与参照面之间的间距信息,所述第二极耳位置信息为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之间的间距信息,其中,
基于所述参照位置信息获得所述第二极耳位置信息,包括:
基于所述参照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极耳位置信息获得第二极耳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位置检测信息判断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是否处于预设范围,若处于,则标记所述电芯为良品,并控制所述良品进入下一工序;若未处于,则标记所述电芯为不良品,并控制剔除所述不良品。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芯极耳检测系统,通过设置对准单元作为检测单元在检测过程中作为参照,对CCD检测进行校准,确认CCD抓边取点是否准确,提高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的精度。本申请中通过对电芯上极耳位置进行检测,提升电池生产的一次良率和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的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极耳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
100、固定单元;200、对准单元;300、检测单元;
10、电芯;20、极耳;30、参照面;
110、夹座;120、夹板;130、夹块;140、支撑机构;
101、侧面;102、表面;103、第一端面;104、第二端面;201、第一极耳;202、第二极耳;
210、挡块;220、对准面;230、基准面;240、驱动机构;241、第一驱动子机构;242、第二驱动子机构;243、第三驱动子机构;250、延伸件;251、第一连接端;252、第二连接端;
400、转换组件;410、工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详见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包括:
用于固定待检测电芯10的固定单元100;
对准单元200,所述对准单元200包括能与所述电芯10的参照面30抵靠接触的对准面220,所述参照面30为所述电芯10上与极耳20的位置相邻的其中一侧面101;
检测单元300,所述检测单元300用于基于所述对准面220的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20的位置检测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芯极耳检测系统,通过设置对准单元200作为检测单元300在检测过程中作为参照,检测单元300可以采用CCD方式进行极耳检测,通过对准单元200对电芯极耳的CCD检测进行校准,确认CCD抓边取点是否准确,提高极耳20的位置检测信息的精度。本申请中通过对电芯10上极耳20位置进行检测,提升电池生产的一次良率和提高生产效率。
锂离子电池根据封装方式和外形可分类为软包、方形和圆柱电池,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制所述电芯10的类型,电芯10制作方式可以分为叠片式和卷绕式两种。叠片式是将正负极极片、隔膜裁成规定尺寸的大小,随后将正极极片、隔膜、负极极片叠合成小电芯10单体,然后将小电芯10单体叠放并联起来组成一个大电芯10。卷绕式是将分条后的极片固定在卷针上随着卷针转动将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隔膜卷成电芯10。
以如图2所示的叠片式电芯10为例,由于叠片后的叠心尾卷后,在沿叠心的宽度方向上,隔膜无法完全贴合,因此,在CCD检测过程中会产生误判,误判率甚至高达10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挡块210还可以对电芯10进行整形,只需要保证挡块210与电芯10的接触面贴合,保证隔膜尾卷无突起即可,每个电芯10与挡块210结合一致,就不会出现隔膜尾卷突起不一致,引起CCD误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芯1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所述侧面101、与两所述侧面101垂直的两表面102以及与所述侧面101和所述表面102均垂直的两端面,所述两端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103和第二端面104;其中,两所述侧面101在沿所述电芯1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两所述表面102在沿所述电芯1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面103和所述第二端面104在沿所述电芯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所述极耳20包括在所述第一端面103上间隔设置的第一极耳201和第二极耳202,所述第一极耳201和所述第二极耳202均与两所述表面10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极耳201设置在靠近所述参照面30的一侧。所述第一极耳201可以为正极耳20,所述第二极耳202可以为负极耳20。
示例性地,所述电芯10为Z形叠片电芯10,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膜,所述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相互交错叠加放置,每层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中间夹有一层隔膜;所述隔膜的横截面呈Z形折叠;所述正极极片上设有多个与正极极片连成一体的正极耳202;所述负极极片上设有多个与负极极片连成一体的负极耳201,在形成Z形叠片电芯10后,多个所述正极耳202在所述叠片电芯10上的位置重合,多个所述负极耳201在所述叠片电芯10上的位置重合。
如图3所示,所述极耳20的位置检测信息包括第一极耳位置信息F1和/或第二极耳202位置信息F2,所述第一极耳位置信息F1为所述第一极耳201与参照面30之间的间距信息,所述第二极耳202位置信息F2为所述第一极耳201与所述第二极耳202之间的间距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所述位置检测信息还可以包括极耳20的其他位置信息,示例性地,所述第二极耳202与所述参照面30之间的间距信息,或者第二极耳202到与所述第二极耳202位置相邻的侧面101之间的间距信息等,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单元30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多种不同的CCD检测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并借助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等方法对图像进行分割、分析、变换、提取,从而完成相关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单元100包括夹座110以及设置在所述夹座110上的夹板120,所述夹板120与所述夹座110上可移动或可拆卸连接,所述夹板120用于将所述待检测电芯10固定在所述夹座110上。
本申请中通过夹板120与夹座110可移动或者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可以方便电芯10上料,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芯10上料的方式不限于吸取和抓取的方式,在不同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所述夹座110用于与所述电芯10的一个表面102接触,所述夹板120用于与所述电芯10的另一表面102接触,所述夹板120与所述夹座110可以对所电芯10进行上料定位整形,固定电芯10的位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夹座110上固定设置有夹块130,所述夹块130用于与所述电芯10的其中一端面(例如所述第二端面104)接触;所述夹座110上还设有支撑机构140,所述夹板120通过所述支撑机构140与所述夹座110可移动或可拆卸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制所述支撑机构140的实现可移动的方式,以能够实现电芯10上位为准,支撑机构140可以为液压、气压、电机等运动方式。所述支撑机构140实现可拆卸的方式,可以采用销钉、螺栓等方式可拆卸。本申请中并不限制所述支撑机构140的位置,所述支撑机构140可以设置在所述夹块130上,还可以设置在靠近所述电芯10侧面101的位置处。
所述夹板120与所述电芯10的其中一所述表面102接触,所述夹板120与所述表面102的接触位置至少暴露所述表面102第一端上的所述极耳20。所述夹板120的长度可以等于或者小于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的长度,使得夹板120在靠近电芯10第一端面103的位置可以暴露电芯10上极耳20,防止对CCD检测极耳20的位置时产生干涉,提高检测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对准单元200包括用于提供所述对准面220的挡块210,所述检测单元300用于基于所述挡块210的对准面220位置信息获得参照位置信息,以基于所述参照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20的位置检测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对准单元200与所述电芯10的侧面101接触,所述挡块210的作用,除了在检测单元300检测所述极耳20的位置信息外,挡块210还可以实现电芯10的定位,另外还可对电芯10的侧面101进行整形。为了保证各个电芯10检测过程中的一致性,固定单元100在固定电芯10后是不可运动的,因为电芯10位置已经固定好了的,只需要校准挡块210与上料电芯10位置匹配即可,不需要夹具移动即可实现电芯10定位,提高检测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制所述对准单元200的数量,所述对准单元20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通过一个挡块210与所述电芯10的一个侧面101接触,并将该侧面101作为极耳20的位置检测信息的参照面30;所述对准单元2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通过两个挡块210分别与电芯10的两个侧面101接触,并将该两个侧面101均为极耳20的位置检测信息的参照面30,在不同实施例中根据极耳20的位置检测信息的要求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制。
可选地,所述挡块210在沿垂直于所述电芯10的所述表面102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电芯10在沿垂直于所述表面102方向上的高度,即所述挡块210提供的所述对准面220的边缘高出待检测电芯10的表面102。
若挡块210的厚度低于电芯10厚度时,隔膜尾卷突起就没法抚平贴合,可能会在CCD检测导致误判。示例性地,挡块210的高度较电芯10高出1-2mm,这样就能覆盖电芯10上尾卷引起的突起,防止CCD检测导致误判,当与电芯10厚度匹配时,就可以抓挡块210的边缘,实现CCD检测所述极耳20的位置信息时的参照作用。
可选地,所述挡块210包括与所述对准面220相对设置的基准面230;所述对准面220的形状为与所述电芯10的参照面30的形状相匹配的平滑面;所述基准面230为平直面,所述检测单元300用于基于所述基准面230的位置信息获得所述参照位置信息。
本申请中对于挡块210材质不限,形状不限。只要能够有一定的硬度不变行,CCD能识别抓边即可。采用对准面220采用平滑状防止挡块210在对电芯10进行对准时,所述挡块210可以采用橡胶材料,防止对电芯10表面102产生划伤或其他损伤等,所述基准面230形状可以与电芯10的形状相适配,例如,在检测卷绕电芯10时,所述挡块210的对准面220与所述卷绕电芯10的侧面101形状相适配的曲面。所述检测单元300在确定所述极耳20的位置检测信息时,仅对所述挡块210的厚度进行校正即可。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准单元200包括与所述挡块210固定连接的驱动机构240,所述驱动机构240用于带动所述挡块210与所述参照面30接触。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可以带动挡块210运动的驱动机构240,在减少电芯10上位精度,减少电芯10定位难度,并提高检测精度。
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240包括第一驱动子机构241、第二驱动子机构242、第三驱动子机构243,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241与所述挡块210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241用于驱动所述挡块210沿第一方向运动;
所述第二驱动子机构242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241及其上的所述挡块210沿第二方向运动;
所述第三驱动子机构243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40及其上的所述第二驱动子机构242、第一驱动子机构241和所述挡块210沿第三方向运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定义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相互垂直,也可以为接近垂直,本申请并不限制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的具体方向。通过第一驱动子机构241、第二驱动子机构242、第三驱动子机构243可以实现挡块210多方向上的位置调整,提高电芯10定位精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241、第二驱动子机构242、第三驱动子机构243可以为气缸、直线电机、齿轮齿条机构、丝杆螺母机构等直线移动机构,在不同实施例中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各驱动子机构均采用导轨和在所述导轨上滑动的滑块进行示例性展示。
所述检测单元300和所述固定单元100位于所述第三驱动子机构243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241和所述第二驱动子机构242位于所述第三驱动子机构243的另一侧;
所述对准单元200还包括延伸件250,所述延伸件250包括第一连接端251和第二连接端252,所述第一连接端251与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2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252与所述挡块210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对准单元200上挡块210和驱动机构240的位置可以节省占用面积,通过延伸件250调整挡块210的位置,方便与电芯10对位。
可选地,如图4所示,该电芯极耳检测系统还包括:
转换组件400,所述转换组件400上设置有多个上料工位410,每一上料工位410上设置有一个所述固定单元100,所述转换组件400用于带动待检测电芯10所在的所述固定单元100运动至所述检测单元300所在的检测区域。
通过转换组件400可以检测系统的占地面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制转换组件400的上料工位410的数量,上料工位410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制所述转换组件400带动所述上料工位410上的固定单元100的运动的方式,所述上料工位410在转换组件400上的排列方式可以沿直线排列或者沿弧形排列,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料工位410上还可以设置定位机构可以固定固定单元100,还可以带动固定单元100上限运动等,以控制CCD相机到待检测电芯10的上下高度,控制CCD相机的视野范围,在不同实施例中,根据转换组件400的高度等,可以将固定单元100直接设置在CCD相机视野范围内,以省略上料工位410上定位机构的设置。
基于相同的构思,如图5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芯极耳检测方法,包括:
S10、通过固定单元100固定待检测电芯10。
电芯10上料的方式不限于吸取和抓取的方式,将电芯10固定在固定单元100上,实现电芯10定位整形并固定电芯10的位置。
S20、调整对准单元200的位置,使得对准面220与所述电芯10的参照面30抵靠接触,所述参照面30为所述电芯10上与极耳20的位置相邻的其中一侧面101。
具体地,通过驱动机构240调整挡块210的位置,使得挡块210与电芯10侧面101对齐且挡块210与电芯10之间无干涉,贴合平整。
S30、检测单元300基于所述对准面220的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20的位置检测信息。
其中,所述电芯1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所述侧面101、与两所述侧面101垂直的两表面102以及与所述侧面101和所述表面102均垂直的两端面,所述两端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103和第二端面104;所述极耳20包括在所述第一端面103上间隔设置的第一极耳201和第二极耳202,所述第一极耳201和所述第二极耳202均与两所述表面10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极耳201设置在靠近所述参照面30的一侧。
在步骤S30中检测单元300基于所述对准面220的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20的位置检测信息,包括:
S31、基于所述挡块210的对准面位置信息获得参照位置信息;
S32、基于所述参照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20的位置检测信息,所述极耳20的位置检测信息包括第一极耳位置信息F1和/或第二极耳202位置信息F2。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所述位置检测信息还可以包括极耳20的其他位置信息,示例性地,所述第二极耳202与所述参照面30之间的间距信息,或者第二极耳202到与所述第二极耳202位置相邻的侧面101之间的间距信息等,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单元30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多种不同的CCD检测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并借助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等方法对图像进行分割、分析、变换、提取,从而完成相关功能。
可选地,所述挡块210包括与所述对准面220相对设置的基准面230;所述对准面220的形状为与所述电芯10的参照面30的形状相匹配的平滑面;所述基准面230为平直面,其中,
在步骤S31中所述基于所述挡块210的对准面位置信息位置获得参照位置信息,包括:
S311、通过所述检测单元300获得所述基准面230的位置信息;
S312、基于所述基准面230的位置信息和所述对准面220与所述基准面230之间的距离,获得所述参照位置信息。
由于对准面220与电芯10的侧面101接触,在选用与对准面220相对的侧面101作为极耳20位置检测的参照时,需要对获得的极耳20位置检测信息进行校正,通过算法补偿挡块210的厚度,本申请中通过校正参照位置信息的方式对极耳20的位置检测信息进行校正。
可选地,所述第一极耳位置信息F1为所述第一极耳201与参照面30之间的间距信息,所述第二极耳202位置信息F2为所述第一极耳201与所述第二极耳202之间的间距信息,其中,
在对应步骤S32中的基于所述参照位置信息获得所述第二极耳202位置信息F2,包括:
基于所述参照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极耳位置信息F1获得第二极耳202位置信息F2。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S40、基于所述位置检测信息判断所述极耳20的位置检测信息是否处于预设范围,若处于,则标记所述电芯10为良品,并控制所述良品进入下一工序;若未处于,则标记所述电芯10为不良品,并控制剔除所述不良品。
以第一极耳位置信息F1的预设范围为F1=9±0.5mm、第二极耳202位置信息F2的预设范围为F2=18±0.5mm为例,当检测单元300获得的待检测电芯10的位置检测信息均处于预设范围内,则标记为良品,进入正常流线,若预设范围中的一个未处于预设范围内,则标记为不良品NG,则剔除。正常流线的工艺可以包括焊接后的封装、烘烤、注液、老化、化成、二封、分容等工艺。
若极耳20边距NG,在封装工位410进行顶封位置封壳处理时,正负极耳20不在极耳槽里面,压到封头上,封头下压位置不到位,导致铝塑膜的PP层未熔合好,引起虚封漏液;本申请中通过检测单元300对极耳20进行位置检测,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保证了电芯10安全性能。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5)
1.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固定待检测电芯的固定单元;
对准单元,所述对准单元包括能与所述电芯的参照面抵靠接触的对准面,所述参照面为所述电芯上与极耳的位置相邻的其中一侧面;
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对准面的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
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包括第一极耳位置信息和/或第二极耳位置信息,所述第一极耳位置信息为所述电芯上第一极耳与参照面之间的间距信息,所述第二极耳位置信息为所述电芯上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之间的间距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单元包括夹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夹座上的夹板,所述夹板与所述夹座上可移动或可拆卸连接,所述夹板用于将所述待检测电芯固定在所述夹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座上固定设置有夹块,所述夹块用于与所述电芯的其中一端面接触;所述夹座上还设有支撑机构,所述夹板通过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夹座可移动或可拆卸连接;
所述夹板与所述电芯的其中一表面接触,所述夹板与所述电芯表面的接触位置至少暴露所述极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准单元包括用于提供所述对准面的挡块,所述检测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挡块的对准面位置信息获得参照位置信息,以基于所述参照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包括与所述对准面相对设置的基准面;所述对准面的形状为与所述电芯的参照面的形状相匹配的平滑面;所述基准面为平直面,所述检测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基准面的位置信息获得所述参照位置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提供的所述对准面的边缘高出待检测电芯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准单元包括与所述挡块固定连接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挡块与所述参照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子机构、第二驱动子机构、第三驱动子机构,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与所述挡块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挡块沿第一方向运动;
所述第二驱动子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及其上的所述挡块沿第二方向运动;
所述第三驱动子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及其上的所述第二驱动子机构、第一驱动子机构和所述挡块沿第三方向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和所述固定单元位于所述第三驱动子机构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子机构位于所述第三驱动子机构的另一侧;
所述对准单元还包括延伸件,所述延伸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子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挡块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转换组件,所述转换组件上设置有多个上料工位,每一上料工位上设置有一个所述固定单元,所述转换组件用于带动待检测电芯所在的所述固定单元运动至所述检测单元所在的检测区域。
11.一种电芯极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待检测电芯;
调整对准单元的位置,使得对准面与所述电芯的参照面抵靠接触,所述参照面为所述电芯上与极耳的位置相邻的其中一侧面;
检测单元基于所述对准面的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芯极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准单元包括用于提供所述对准面的挡块;
所述检测单元基于所述对准面的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其中包括:
基于所述挡块的对准面位置信息获得参照位置信息;
基于所述参照位置信息输出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包括第一极耳位置信息和/或第二极耳位置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芯极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包括与所述对准面相对设置的基准面;所述对准面的形状为与所述电芯的参照面的形状相匹配的平滑面;所述基准面为平直面;
所述检测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挡块的对准面位置信息获得参照位置信息,其中包括:
通过所述检测单元获得所述基准面的位置信息;
基于所述基准面的位置信息和所述对准面与所述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获得所述参照位置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芯极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位置信息为所述第一极耳与参照面之间的间距信息,所述第二极耳位置信息为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之间的间距信息,其中,
基于所述参照位置信息获得所述第二极耳位置信息,包括:
基于所述参照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极耳位置信息获得第二极耳位置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芯极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位置检测信息判断所述极耳的位置检测信息是否处于预设范围,若处于,则标记所述电芯为良品,并控制所述良品进入下一工序;若未处于,则标记所述电芯为不良品,并控制剔除所述不良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135285.5A CN117168392A (zh) | 2023-09-04 | 2023-09-04 | 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135285.5A CN117168392A (zh) | 2023-09-04 | 2023-09-04 | 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168392A true CN117168392A (zh) | 2023-12-05 |
Family
ID=88933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135285.5A Pending CN117168392A (zh) | 2023-09-04 | 2023-09-04 | 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168392A (zh) |
-
2023
- 2023-09-04 CN CN202311135285.5A patent/CN117168392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033063B2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assembly | |
US20150037658A1 (en) | Stack type battery | |
WO2023217040A1 (zh) | 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 | |
US20160013468A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assembly | |
KR102624807B1 (ko) |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의 검사 방법 | |
JP2022515783A (ja) | 二次電池の製造装置及び方法 | |
KR20220009251A (ko) | 전극리드의 절곡 및 용접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극리드의 용접 방법 | |
US20240128550A1 (en) | Battery casing and lithium battery | |
CN220751072U (zh) | 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 | |
CN117630021A (zh) | 焊接检测装置及焊接检测方法 | |
CN117168392A (zh) | 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 |
US11841328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esting electrode sheet | |
KR20220021841A (ko) | 전극의 적층 특성을 개선한 음극시트 및 음극을 포함하는 전극조립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 |
EP3764417A1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US20240055737A1 (en) | Battery | |
TWI529993B (zh) | 電芯的檢測方法 | |
WO2024000491A1 (zh) | 用于电池生产的检测方法和系统、电池的生产方法和系统 | |
CN215299338U (zh) | 一种内置温度传感器的叠片型软包锂离子电池 | |
JP2002156211A (ja) | 画像処理による製品検査方法 | |
WO2021153902A1 (ko) | 용접성이 향상된 전지 셀 및 이의 가공 장치 | |
CN112670677A (zh) | 电动车辆的电池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 |
KR102111454B1 (ko) | 이차전지용 파우치 외장재 깊이 측정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측정방법 | |
CN221805792U (zh) | 一种方形二次电池、电动汽车及储能设备 | |
CN114589126B (zh) | 一种铅酸电池极群入槽焊接防反极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216054795U (zh) | 负极、电极组件、电池单元、电池组及包括其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