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67891A - 空气净化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67891A
CN117167891A CN202311036330.1A CN202311036330A CN117167891A CN 117167891 A CN117167891 A CN 117167891A CN 202311036330 A CN202311036330 A CN 202311036330A CN 117167891 A CN117167891 A CN 1171678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on generating
generating device
ion
vol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363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长林
程志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3633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6789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67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678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器,上述空气净化器包括:外壳,外壳上设置出风口;离子发生装置,位于外壳内,离子发生装置能够产生离子;风机,设置于外壳内,离子发生装置位于出风口和风机之间,风机用于扰动气流,扰动的气流能够穿过离子发生装置并流向出风口;其中,外壳内与出风口连通的气流通道包括第一风速区和第二风速区,第一风速区的风速小于第二风速区的风速,离子发生装置设置于第一风速区。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在空气净化器中使用离子发生装置能够在空气净化的同时,实现通过向空气中送入离子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和污染物含量。但是受空气净化器内风速的影响,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未吹出或者吹出空气净化器后发生衰减,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无法充分、大范围地输送至空气中,导致离子发生装置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通过将离子发生装置设置在风速合适的风速区,能够解决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快速衰减的问题,至少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离子发生装置的离子利用率低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器,该空气净化器包括:外壳,外壳上设置出风口;离子发生装置,位于外壳内,离子发生装置能够产生离子;风机,设置于外壳内,离子发生装置位于出风口和风机之间,风机用于扰动气流,扰动的气流能够穿过离子发生装置并流向出风口;其中,外壳内与出风口连通的气流通道包括第一风速区和第二风速区,第一风速区的风速小于第二风速区的风速,离子发生装置设置于第一风速区。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气净化器包括外壳,外壳用于保护空气净化器内部的零部件。外壳上设置出风口,空气净化器排出的空气通过外壳上的出风口排出。
可选地,在外壳和出风口之间设有防护网,以阻挡杂物通过出风口进入外壳内,影响外壳内部零部件工作。
离子发生装置设置于外壳内,离子发生装置能够产生离子。需要说明的是,离子中含有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利用正离子和负离子相互吸引产生电场放电,对细菌病毒进行电击,击穿细菌病毒,使细菌病毒死亡,起到消毒灭菌的作用。而且,部分负离子被氧气捕捉生成负氧离子,负氧离子还能与甲醛等等有气味的分子发生反应,并分解成为水、二氧化碳等成分,起到消除异味的作用。此外,离子使空气中漂浮的灰尘粒子带上电荷后,凝聚成为大颗粒加速沉降,从而使飘尘转化为降尘,减少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实现净化空气的效果。
外壳内与出风口连通的气流通道可以由容置风机的蜗壳形成,也可以由其他结构件形成,风机设置于该结构件内。上述气流通道内包括第一风速区和第二风速区,第一风速区的风速小于第二风速区的风速,该第一风速区可以为靠近形成气流通道的结构件或者蜗壳的壁面的区域,由于气流与壁面之间的摩擦力,导致第一风速区内的风速变小。第二风速区是该气流通道内除第一风速区之外的区域,由于第二风速区与形成气流通道的壁面之间间隔第一风速区,因此避免了避免与第二风速区的气流产生摩擦,所以第二风速区的风速大于第一风速区。
将离子发生装置设置于第一风速区,可以避免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在过高风速的扰动下发生性能衰减,导致离子无法有效的覆盖距离空气净化器较远的区域。
将离子发生装置设置在第一风速区还能够使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跟随气流一起流向出风口,通过出风口排出空气净化器,一方面,使离子对空气净化器所处环境中的空气进行杀菌、除味和净化;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大量的离子在外壳内部堆积而产生静电。
如此,外壳上设置出风口,空气净化器排出的空气通过外壳上的出风口排出。离子发生装置设置于外壳内,离子发生装置能够产生离子,风机将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带出离子发生装置。离子发生装置位于气流通道内的第一风速区,可以使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被适合的风速带出空气净化器,避免了离子在高风速下产生性能衰减,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快速衰减的问题。
另外,本申请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气净化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离子发生装置位于外壳内的第一风速区,风机扰动的气流经过第一风速区的风速为0.3m/s~2.5m/s。
如此,离子发生装置位于外壳内的第一风速区,风机扰动的气流经过第一风速区的风速为0.3m/s~2.5m/s,既能保证出风口排出的离子数量充足,又能使离子跟随气流到达距离出风口较远的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用于容置风机的蜗壳,离子发生装置还包括:安装板和离子发生组件;安装板设于蜗壳,蜗壳形成气流通道,离子发生组件设置于安装板,离子发生组件设置有镂空部,风机扰动的气流穿过镂空部流向出风口。
如此,将离子发生装置设置于蜗壳内,能够进一步保证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能够被风机扰动的气流,充分地带出空气净化器,保证了空气净化器送入空气中的离子浓度,也可以避免离子散落于空气净化器外壳内的其他空气流动较差的空间区域内,造成空气净化器内部聚集灰尘。便于离子发生装置的安装和维修更换,离子发生组件设置有镂空部。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设置于蜗壳的安装口,安装板位于安装口内;驱动装置与安装板连接,驱动装置能够驱动离子发生组件移入或者移出蜗壳。
如此,蜗壳上设置有安装口,安装板位于安装口内,避免风机吹出的气流通过安装口流出,并且防止灰尘通过安装口进入蜗壳内部。驱动装置与安装板连接,驱动装置能够驱动离子发生组件移入或者移出蜗壳,使离子发生组件在停止工作的状态下移出蜗壳,避免灰尘堆积在离子发生组件上影响其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安装板的一端与蜗壳可转动地连接,安装板的另一端与驱动装置连接,离子发生组件设置于安装板的一侧;其中,驱动装置能够驱动安装板翻转,安装板发生翻转能够将离子发生组件移入或者移出蜗壳。
如此,安装板的一端与蜗壳可转动地连接,安装板的另一端与驱动装置连接,离子发生组件设置于安装板的一侧,驱动装置能够驱动安装板翻转,安装板发生翻转能够将离子发生组件移入或者移出蜗壳,移动方式简单且结构稳定性高。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进风格栅和净化装置;进风格栅形成于外壳上,空气从进风格栅进入外壳;净化装置位于蜗壳与进风格栅之间,以对通过进风格栅并流入蜗壳的空气进行净化。
如此,进风格栅形成于外壳上,空气从进风格栅进入外壳,净化装置位于蜗壳与进风格栅之间,以对通过进风格栅并流入蜗壳的空气进行净化,从而提高了吹向离子发生装置的气流的洁净程度,进一步地避免灰尘影响离子发生装置的放电效果和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离子发生组件包括:支架、发射电极、接收电极、至少两个电刷和供电线;支架设置有镂空部;发射电极设置于支架;接收电极设置于支架,并与发射电极相对设置,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之间形成有离子发生区间,接收电极用于接地;至少两个电刷分别位于发射电极的两端;供电线分别与发射电极、至少两个电刷和电源电连接。
如此,支架设置有镂空部,发射电极设置于支架,接收电极设置于支架,并与发射电极相对设置,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之间形成有离子发生区间,接收电极用于接地,供电线分别与发射电极、至少两个电刷和电源电连接,使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相互作用,在离子发生区间内产生离子。电刷增加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离数量子,至少两个电刷分别位于发射电极的两端,有利于离子扩散到空气中,增加空气中离子的数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镂空部包括设于支架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第一风口朝向风机,第二风口朝向出风口,离子发生区间位于气流流经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流动路径上。
如此,镂空部包括设于支架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第一风口朝向风机,第二风口朝向出风口,离子发生区间位于气流流经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流动路径上,使风机吹出的气流通过第一风口进入支架,并且带走离子发生区间内产生的离子,然后气流通过第二风口离开支架,从出风口离开空气净化器。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镂空部还包括靠近至少两个电刷中的任一电刷的第三风口,第三风口与第一风口连通。
如此,镂空部还包括靠近至少两个电刷中的任一电刷的第三风口,第三风口与第一风口连通,提高了气流带走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的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风口和/或第二风口的延伸方向与发射电极的延伸方向相同。
如此,风机扰动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更充分地带走发射电极产生的离子。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发射电极包括多个凸出的尖端结构。
如此,发射电极包括多个凸出的尖端结构,有利于发射电极发射出更多的离子。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示出了沿图3中A-A向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八。
其中,图1至图1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空气净化器,100外壳,102气流通道,110第一风速区,120出风口,200防护网,300离子发生装置,310镂空部,311第一风口,312第二风口,313第三风口,320安装板,321第一安装轴,322第二安装轴,330离子发生组件,331支架,332发射电极,333接收电极,334电刷,335供电线,336尖端结构,400风机,500蜗壳,510前蜗壳,520后蜗壳,530安装孔,540安装口,600驱动装置,700进风格栅,800净化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3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0。
如图1至图1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器10,该空气净化器10包括:外壳100,外壳100上设置出风口120;离子发生装置300,位于外壳100内,离子发生装置300能够产生离子;风机400,设置于外壳100内,离子发生装置300位于出风口120和风机400之间,风机400用于扰动气流,扰动的气流能够穿过离子发生装置300并流向出风口120;其中,外壳100内与出风口120连通的气流通道102包括第一风速区110和第二风速区,第一风速区110的风速小于第二风速区的风速,离子发生装置300设置于第一风速区110。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空气净化器10包括外壳100,外壳100用于保护空气净化器10内部的零部件。外壳100上设置出风口120,空气净化器10排出的空气通过外壳100上的出风口120排出。
可选地,在外壳100和出风口120之间设有防护网200,以阻挡杂物通过出风口120进入外壳100内,影响外壳100内部零部件工作。
离子发生装置300设置于外壳100内,离子发生装置300能够产生离子。需要说明的是,离子中含有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利用正离子和负离子相互吸引产生电场放电,对细菌病毒进行电击,击穿细菌病毒,使细菌病毒死亡,起到消毒灭菌的作用。而且,部分负离子被氧气捕捉生成负氧离子,负氧离子还能与甲醛等等有气味的分子发生反应,并分解成为水、二氧化碳等成分,起到消除异味的作用。此外,离子使空气中漂浮的灰尘粒子带上电荷后,凝聚成为大颗粒加速沉降,从而使飘尘转化为降尘,减少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实现净化空气的效果。
外壳100内与出风口120连通的气流通道102可以由容置风机400的蜗壳形成,也可以由其他结构件形成,风机400设置于该结构件内。上述气流通道102内包括第一风速区110和第二风速区,第一风速区110的风速小于第二风速区的风速,该第一风速区110可以为靠近形成气流通道102的结构件或者蜗壳的壁面的区域,由于气流与壁面之间的摩擦力,导致第一风速区110内的风速变小。第二风速区是该气流通道102内除第一风速区110之外的区域,由于第二风速区与形成气流通道102的壁面之间间隔第一风速区110,因此避免了避免与第二风速区的气流产生摩擦,所以第二风速区内的气体流动的风速大于第一风速区110内气体流动的风速。
将离子发生装置300设置于第一风速区110,可以避免离子发生装置300产生的离子在过高风速的扰动下发生性能衰减,导致离子无法有效的覆盖距离空气净化器10较远的区域。将离子发生装置300设置在第一风速区110还能够使离子发生装置300产生的离子跟随气流一起流向出风口,通过出风口排出空气净化器10,一方面,使离子对空气净化器10所处环境中的空气进行杀菌、除味和净化;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大量的离子在外壳100内部堆积而产生静电。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示出的第一风速区110仅为示意,该示意对第一风速区的形状和位置不进行准确限定。
如此,外壳100上设置出风口120,空气净化器10排出的空气通过外壳上的出风口120排出。离子发生装置300设置于外壳100内,离子发生装置300能够产生离子,风机400将离子发生装置300产生的离子带出离子发生装置。离子发生装置300位于气流通道102内的第一风速区110,可以使离子发生装置300产生的离子被适合的风速带出空气净化器10,避免了离子在高风速下产生性能衰减,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离子发生装置由于风速影响产生的离子快速衰减,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利用率低的问题。
另外,本申请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气净化器10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5所示,离子发生装置300位于外壳100内的第一风速区110,风机400扰动的气流经过第一风速区110的风速为0.3m/s~2.5m/s。
在该实施例中,离子发生装置300位于外壳100内的第一风速区110,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离子对空气的杀菌净化效果,需要保证空气中有足够的离子量,为此,本申请提供的空气净化器10关注到了风机400扰动气流的风速与离子发生装置300吹出出风口120的数量、以及将离子吹出空气净化器10的距离之间具有关联,并将离子发生装置300设置在较为合适的风速区域,从而使得吹出空气净化器10的离子数量和吹出空气净化器10的距离都达到较为理想的范围,也即在尽可能远的将离子送出空气净化器10,并且在此范围内保证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离子数量至少处于百万级别,从而进一步地优化了空气净化器10的除菌和净化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气流经过第一风速区110的风速过小的情况下,气流带出的离子量较小,并且离子能到达的位置距离出风口120处较近。在气流经过第一风速区110的风速过大的情况下,高速的气流会加速离子的衰减速度,不利于离子吹向距离出风口120更远的位置。
风机400扰动的气流经过第一风速区110的风速为0.3m/s~2.5m/s。如表1、表2和表3所示,在此范围内,既能保证出风口120排出的离子数量充足,又能使离子跟随气流到达距离出风口120较远的位置。
表1
表2
表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风速区110可以根据风机400的设置位置、空气净化器10内风道形状和风机400的额定转速等参数相关,可以通过风速检测装置进行测量,从而在空气净化器10的外壳100内确定出符合要求的第一风速区110,保证在气流流经该区域时的流速在0.3m/s~2.5m/s的范围内。
具体地,上述风道的形状可以通过风机400的蜗壳500形成,也可以通过空气净化器10的外壳100内设置结构件构造形成。
具体地,风机400的额定转速包括最高转速和最低转速,通过选择合适的风机400型号、合理地设置风机400的位置以及风道的形状,可以使得风机400在以最高转速和最低转速工作的情况下,空气净化器10内始终存在适合的第一风速区110。
可以理解,该第一风速区110可以在出厂前通过测量确定,在第一风速区110确定后,将离子发生装置300设置于该区域内,即可保证离子发生装置300产生的离子在吹出空气净化器10后可以保持在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离子数量至少处于百万级别,并且将这一具有较高离子浓度的区域扩大至距离空气净化器5m~8m的范围内,保证了离子被远距离输送至空气中,从而提高了空气净化器10的净化能力。
如此,离子发生装置300位于外壳100内的第一风速区110,风机400扰动的气流经过第一风速区110的风速为0.3m/s~2.5m/s,既能保证出风口120排出的离子数量充足,又能使离子跟随气流到达距离出风口120较远的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4、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空气净化器10还包括用于容置风机400的蜗壳500,离子发生装置300还包括:安装板320和离子发生组件330;安装板320设于蜗壳500,蜗壳500形成气流通道102,离子发生组件330设置于安装板320,离子发生组件330设置有镂空部310,风机400扰动的气流穿过镂空部310流向出风口120。
在该实施例中,离子发生装置300还包括安装板320和离子发生组件330,离子发生组件330设置于安装板320,安装板320设置于蜗壳500内,离子发生装置300设置于风机400的蜗壳500内。
具体地,蜗壳500可以包括前蜗壳510和后蜗壳520,前蜗壳510和后蜗壳520组装后形成蜗壳500。蜗壳500用于容置风机400并形成上述气流通道102,也即上述第一风速区110和第二风速区位于蜗壳500内,将离子发生装置300设置于蜗壳500内的第一风速区110,一方面,保证空气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都限制于蜗壳500内,分布于蜗壳500内的离子能够通过风机400扰动的气流充分地带离出蜗壳500并流出出风口120,保证了被吹出空气净化器10的离子数量;另一方面,由于离子发生装置300产生的离子置于蜗壳500内并直接被风机400扰动的气流充分地带出了空气净化器10,可以避免发生离子颗粒外流至空气流动性较差的区域形成离子聚集的情况,由于离子聚集会间接造成灰尘聚集,因此,将离子发生装置300设置于蜗壳500内可以防止灰尘因离子聚集而沉降在空气净化器10内。
如图8和图9所示,可选地,离子发生装置300包括镂空部310,使空气可以通过镂空部310进入离子发生装置300内,并将离子发生装置300产生的离子充分地带出离子发生装置300,防止离子发生装置300产生的部分离子聚集在离子发生装置300内,保证离子发生装置300产生的离子大量地随气流流经出风口120并排至空气净化器10所处的环境内,提高了离子发生装置300的使用效率。
具体地,离子发生组件330为产生离子的部件,上述镂空部310设置于该离子发生组件330,能够保证离子被充分地被风机400扰动的气流带出蜗壳500。安装部用于安装离子发生组件330,安装部设于蜗壳500上,保证了离子发生组件330的安装稳定性。
如此,将离子发生装置300设置于蜗壳500内,能够进一步保证离子发生装置300产生的离子能够被风机400扰动的气流,充分地带出空气净化器10,保证了空气净化器10送入空气中的离子浓度,也可以避免离子散落于空气净化器10外壳100内的其他空气流动较差的空间区域内,造成空气净化器10内部聚集灰尘。便于离子发生装置300的安装和维修更换,离子发生组件330设置有镂空部31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空气净化器10还包括:设置于蜗壳500的安装口540,安装板320位于安装口540内;驱动装置600与安装板320连接,驱动装置600能够驱动离子发生组件330移入或者移出蜗壳500。
空气净化器10还包括驱动装置600,示例性地,驱动装置600可以是电机。驱动装置600与安装板320连接,驱动装置600能够驱动安装板320相对于安装口540转动,使离子发生组件330移入或者移出蜗壳500。
可以理解,在空气净化器10处于工作的状态下,离子发生组件330需要位于蜗壳500内,以使产生的大量离子被风机400扰动的气流带出空气净化器10。在离子发生装置300停止工作的状态下,驱动装置600将离子发生组件330移出蜗壳500,避免风机400扰动的气流将灰尘搅起并堆积在离子发生组件330上,影响离子发生组件330的放电效果和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该安装口540的设置位置位于上述第一风速区110内,以使较高离子浓度的离子颗粒被送入空气净化器10的外部空气中。
如此,蜗壳500上设置有安装口540,安装板320位于安装口540内,避免风机400吹出的气流通过安装口540流出,并且防止灰尘通过安装口540进入蜗壳500内部。驱动装置600与安装板320连接,驱动装置600能够驱动离子发生组件330移入或者移出蜗壳500,使离子发生组件330在停止工作的状态下移出蜗壳500,避免灰尘堆积在离子发生组件330上影响其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13所示,安装板320的一端与蜗壳500可转动地连接,安装板320的另一端与驱动装置600连接,离子发生组件330设置于安装板320的一侧;其中,驱动装置600能够驱动安装板320翻转,安装板320发生翻转能够将离子发生组件330移入或者移出蜗壳500。
在该实施例中,安装板320的一端与蜗壳500可转动地连接,具体地,安装板320的一端设有第一安装轴321,蜗壳500上设有安装孔530,第一安装轴321安装于安装孔530内,使安装板320可以相对安装口540转动。
安装板320的另一端与驱动装置600连接,具体地,安装板32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安装轴322,第二安装轴322与驱动装置600连接,驱动装置600通过驱动第二安装轴322转动使安装板320转动。
离子发生组件330设置于安装板320的一侧,示例性地,通过驱动装置600正转,可以使安装板320带动离子发生组件330向蜗壳500内翻转,并将离子发生组件330翻转至移入蜗壳500内的位置。驱动装置600反转,可以使安装板320带动离子发生组件330向蜗壳500外翻转从而移出蜗壳500。通过驱动装置600能够驱动安装板320翻转,安装板320发生翻转能够将离子发生组件330移入或者移出蜗壳500,移动方式简单不易失效。
如此,安装板320的一端与蜗壳500可转动地连接,安装板320的另一端与驱动装置600连接,离子发生组件330设置于安装板320的一侧,驱动装置600能够驱动安装板320翻转,安装板320发生翻转能够将离子发生组件330移入或者移出蜗壳500,移动方式简单且结构稳定性高。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1所示,空气净化器10还包括:进风格栅700和净化装置800;进风格栅700形成于外壳100上,空气从进风格栅700进入外壳100;净化装置800位于蜗壳500与进风格栅700之间,以对通过进风格栅700并流入蜗壳500的空气进行净化。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净化器10还包括进风格栅700,进风格栅700形成于外壳100上,空气从进风格栅700进入外壳100。具体地,进风格栅700与风机400相对设置,使进风格栅700进入的空气可以进入风机400中。
空气净化器10还包括净化装置800,净化装置800位于蜗壳500与进风格栅700之间,以对通过进风格栅700并流入蜗壳500的空气进行净化,减少蜗壳500内部空气中的灰尘,避免灰尘影响离子发生装置300的放电效果和使用寿命。
如此,进风格栅700形成于外壳100上,空气从进风格栅700进入外壳100,净化装置800位于蜗壳500与进风格栅700之间,以对通过进风格栅700并流入蜗壳500的空气进行净化,从而提高了吹向离子发生装置300的气流的洁净程度,进一步地避免灰尘影响离子发生装置300的放电效果和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离子发生组件330包括:支架331、发射电极332、接收电极333、至少两个电刷334和供电线335;支架331设置有镂空部310;发射电极332设置于支架331;接收电极333设置于支架331,并与发射电极332相对设置,发射电极332和接收电极333之间形成有离子发生区间,接收电极333用于接地;至少两个电刷334分别位于发射电极332的两端;供电线335分别与发射电极332、至少两个电刷334和电源电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离子发生组件330包括:支架331、发射电极332、接收电极333和供电线335。具体地,支架331形状近似于长方体,并且支架331设置有镂空部310,风机400吹出的气流可以通过支架331上的镂空部310穿过支架331,带走离子发生组件330产生的电离子。
发射电极332设置于支架331,接收电极333设置于支架331,并与发射电极332相对设置,具体地,接收电极333和发射电极332位于支架331的中间。发射电极332和接收电极333之间形成有离子发生区间,接收电极333用于接地,发射电极332与接收电极333相互作用并在离子发生区间内产生离子。
离子发生组件330还包括至少两个电刷334,在电刷334达到放电电压的情况下可以产生电弧、电晕,从而高效电离周边的气体,进一步地产生大量离子。
具体地,放电刷334采用至少48K的线丝组成,保证了电刷334在同等的体积下,可以增加电刷334产生的离子数量,进而增加离子发生组件330产生的离子数量。
至少两个电刷334分别位于发射电极332的两端,具体地,至少两个电刷334分别位于支架331的两端,合理地优化了支架331上部件的空间布局,也能够使发射电极332的对侧(通过接收电极333)和两侧(通过电刷334)均能够产生大量离子,提高了离子发生效率,使更多的离子能够扩散到空气中,增加空气中离子的数量。
供电线335分别与发射电极332、至少两个电刷334和电源电连接,使发射电极332、电刷334可以通过电源获取电能,从而使得发射电极332和电刷334在放电的过程中,产生充足的电弧、电晕,从而高效电离气体并产生大量离子。
该支架331上设置有镂空部310,离子发生区间与镂空部310之间连通,离子发生区间产生的大量离子能够通过镂空部310充分地流出离子发生装置300。
如此,支架331设置有镂空部310,发射电极332设置于支架331,接收电极333设置于支架331,并与发射电极332相对设置,发射电极332和接收电极333之间形成有离子发生区间,接收电极333用于接地,供电线335分别与发射电极332、至少两个电刷334和电源电连接,使发射电极332与接收电极333相互作用,在离子发生区间内产生离子。电刷334增加离子发生装置300产生的离数量子,至少两个电刷334分别位于发射电极332的两端,有利于离子扩散到空气中,增加空气中离子的数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镂空部310包括设于支架331的第一风口311和第二风口312,第一风口311朝向风机400,第二风口312朝向出风口120,离子发生区间位于气流流经第一风口311和第二风口312的流动路径上。
在该实施例中,镂空部310包括设于支架331的第一风口311和第二风口312,第一风口311朝向风机400,使风机400吹出的气流通过第一风口311进入支架331。第二风口312朝向出风口120,使风机400吹出的气流穿过支架331后,通过第二风口312离开支架331,通过出风口120离开空气净化器10。
离子发生区间位于气流流经第一风口311和第二风口312的流动路径上,使气流在从第一风口311向第二风口312流动的过程中,带走离子发生区间内产生的大量离子。
如此,镂空部310包括设于支架331的第一风口311和第二风口312,第一风口311朝向风机400,第二风口312朝向出风口120,离子发生区间位于气流流经第一风口311和第二风口312的流动路径上,使风机400吹出的气流通过第一风口311进入支架331,并且带走离子发生区间内产生的离子,然后气流通过第二风口312离开支架331,从出风口120离开空气净化器1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9所示,镂空部310还包括靠近至少两个电刷334中的任一电刷334的第三风口313,第三风口313与第一风口311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镂空部310还包括靠近至少两个电刷334中的任一电刷334的第三风口313,第三风口313与第一风口311连通,使气流通过第一风口311进入支架331后,还可以从第三风口313离开支架331,增加了支架331内的空气流通量,提高了气流带走离子发生装置300产生的离子的效率。
如此,镂空部310还包括靠近至少两个电刷334中的任一电刷334的第三风口313,第三风口313与第一风口311连通,提高了气流带走离子发生装置300产生的离子的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8所示,第一风口311和/或第二风口312的延伸方向与发射电极332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风口311和/或第二风口312的延伸方向与发射电极332的延伸方向相同,使发射电极332面向第一风口311进入支架331的气流,进而使离子发生组件330产生的离子更容易跟随气流离开支架331。第二风口312的延伸方向和发射电极332的延伸方向相同,能够进一步保证离子发生组件330产生的离子吹过发射电极332后能够不发生气流流向变化,充分、直接地吹出空气净化器10。
具体地,发射电极332沿支架331的长度方向布设于支架331,支架331被构造为长方形,将发射电极332沿支架331的长度方向布设,可以更高地利用支架331的空间,以使发射电极332尽可能地长,从而产生更多的离子。
此外,将第一风口311和第二风口312沿发射电极332的长度方向延伸,能够使离子发生区间尽可能地位于第一风口311和第二风口312的范围内,如此,风机400扰动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一风口311和第二风口312更充分地带走发射电极332产生的离子。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6和图8所示,发射电极332包括多个凸出的尖端结构336。
在该实施例中,发射电极332包括多个凸出的尖端结构336,有利于发射电极332发射出更多的离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净化器方案及其离子云结构,该净化器具有:前面板(即外壳100)、前蜗壳510、风机组件(即风机400)、离子云模块(即离子发生装置300)、后蜗壳520、防护网200、出风格栅(即出风口120)、净化网(即净化装置800)、进风格栅700、线体(即供电线335)等。
核心模块为离子云模块,其离子云模块包括放电刷1(即至少两个电刷334中的一个)、放电刷2(即至少两个电刷334中的另一个)、等离子接收极(即接收电极333)、等离子发射极(即发射电极332)、离子云支架(即支架331)等。
负离子的放电刷由至少48K的线丝组成,而且两个负离子的放电刷放置在离子云支架的两端,等离子发射极和等离子接收极放置在离子云模块的中间。
线体同时给两个放电刷和等离子接发射极供电,等离子接收极接地。
整个离子云模块呈长条形,而且离子云支架中间采用镂空结构。
离子云模块,通过等离子发射极和接收极的相互作用产生离子,和两端的负离子放电刷一起作用,共同形成离子云,使得空气中的分子等带上电荷,进行沉降,从对室内空气进行除菌等作用,离子云模块的位置,对其净化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方案经过优化,将离子云模块,放置在较有利于离子随风运动的位置,从而使得离子被风吹的更远。
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申请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净化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上设置出风口;
离子发生装置,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离子发生装置能够产生离子;
风机,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离子发生装置位于所述出风口和所述风机之间,所述风机用于扰动气流,扰动的气流能够穿过所述离子发生装置并流向所述出风口;
其中,所述外壳内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气流通道包括第一风速区和第二风速区,所述第一风速区的风速小于第二风速区的风速,所述离子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速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扰动的气流经过所述第一风速区的风速为0.3m/s~2.5m/s。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用于容置所述风机的蜗壳,所述离子发生装置还包括:
安装板,设于所述蜗壳,所述蜗壳形成所述气流通道;
离子发生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板,所述离子发生组件设置有镂空部,所述风机扰动的气流穿过所述镂空部流向所述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
安装口,设置于所述蜗壳,所述安装板位于所述安装口内;
驱动装置,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离子发生组件移入或者移出所述蜗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板的一端与所述蜗壳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安装板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离子发生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安装板翻转,所述安装板发生翻转能够将所述离子发生组件移入或者移出所述蜗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
进风格栅,形成于所述外壳上,空气从所述进风格栅进入所述外壳;
净化装置,位于所述蜗壳与所述进风格栅之间,以对通过所述进风格栅并流入所述蜗壳的空气进行净化。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发生组件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设置有所述镂空部;
发射电极,设置于所述支架;
接收电极,设置于所述支架,并与所述发射电极相对设置,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之间形成有离子发生区间,所述接收电极用于接地;
至少两个电刷,所述至少两个电刷分别位于所述发射电极的两端;
供电线,分别与所述发射电极、所述至少两个电刷和电源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部包括设于所述支架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第一风口朝向所述风机,所述第二风口朝向所述出风口,所述离子发生区间位于气流流经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的流动路径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部还包括靠近所述至少两个电刷中的任一电刷的第三风口,所述第三风口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和/或所述第二风口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发射电极的延伸方向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电极包括多个凸出的尖端结构。
CN202311036330.1A 2023-08-17 2023-08-17 空气净化器 Pending CN1171678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36330.1A CN117167891A (zh) 2023-08-17 2023-08-17 空气净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36330.1A CN117167891A (zh) 2023-08-17 2023-08-17 空气净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67891A true CN117167891A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38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36330.1A Pending CN117167891A (zh) 2023-08-17 2023-08-17 空气净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6789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3217475B2 (en) A fan assembly
AU2013217476B2 (en) Ejector type fan with an ionizer
AU2013217474B2 (en) Ejector-type fan with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KR100452028B1 (ko) 공조기용 실내 유닛
JP2018194188A (ja) 換気装置
CN117167891A (zh) 空气净化器
CN214094862U (zh) 壁挂空气消毒机
CN216244612U (zh) 等离子风机盘管
CN215062730U (zh) 吊顶式空气消毒机
CN214592099U (zh) 一种涡轮式静电消除器
CN220379909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11667939U (zh) 手持便携式净化器
WO2013057828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4065225U (zh) 一种吸顶式空气消毒机
CN201220002Y (zh) 多元等离子杀菌装置
CN220728439U (zh) 一种双风道双进风多方向出风的空气净化装置
JP2001074263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KR20030075700A (ko) 공기 청정기의 유로구조
US20220313863A1 (en)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concentrated biogenic ionization
CN217748445U (zh) 送风式屏幕除尘装置
KR20030077156A (ko) 공기청정기의 전기식 집진장치
CN108375120A (zh) 空调
CN20788096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619701U (zh) 电梯及其轿厢内的空气净化器
CN21888412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