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57854A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57854A
CN117157854A CN202280024283.6A CN202280024283A CN117157854A CN 117157854 A CN117157854 A CN 117157854A CN 202280024283 A CN202280024283 A CN 202280024283A CN 117157854 A CN117157854 A CN 1171578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rotor
unit
grommet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428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丹羽涉
后藤谦太
高桥裕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0556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4808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3535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048223A1/ja
Publication of CN1171578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578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在转子中包含多个磁铁单元(316)。磁铁单元(316)具有多个磁铁(310)。在磁铁单元(316)中,多个磁铁(310)在周向(CD)上排列。在磁铁(310)的外表面包含有第一磁铁面(310g)。磁铁(310)具有在径向(RD)上层叠的多个磁铁片(505)。在磁铁片(505)的外表面包含有第一片面(505g)。第一磁铁面(310g)架设于多个磁铁片(505)并且延伸为平面状。第一磁铁面(310g)具有多个第一片面(505g)。在第一磁铁面(310g)中,多个第一片面(505g)成为同一平面。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主张于2021年9月27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1-156823号、以及于2022年3月30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2-55635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的公开涉及磁铁、旋转件以及磁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记载了设置于马达的永磁铁分块。该永磁铁分块具有多个分割磁铁,是这些分割磁铁的集合体。在永磁铁分块的制造时,通过进行烧结磁铁块的磨削加工来制造分割磁铁。然后,通过粘合多个进行了磨削的状态的分割磁铁来制造永磁铁分块。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5121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有由于在两个分割磁铁的边界部产生阶梯差等而永磁铁分块的形状精度降低的担忧。例如在马达中,考虑由于永磁铁分块的形状精度较低而固定件与旋转件的间隙不希望地增大等,而能量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旋转电机的能量效率的磁铁、旋转件以及磁铁的制造方法。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多个方式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采用相互不同的技术方案。另外,权利要求书以及该项所记载的括号内的附图标记是表示与作为一个方式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方案的对应关系的一个例子,并不对技术范围进行限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公开的第一方式是一种磁铁,
是设置于旋转电机中相对于固定件进行旋转的旋转件的磁铁,具备:
板状的磁铁部件,为永磁铁,并层叠有多个;以及
磁铁磨削面,由多个磁铁部件形成,并磨削为架设于多个磁铁部件并且延伸为平面状。
根据第一方式,磁铁磨削面是磨削为架设于多个磁铁部件并且延伸为平面状的面。在该构成中,在磁铁磨削面中,通过磨削抑制在相邻的两个磁铁部件的边界部产生阶梯差。因此,能够提高磁铁磨削面的形状精度。因此,能够抑制固定件与旋转件的间隙由于磁铁磨削面的阶梯差而不希望地增大等,而旋转电机的能量效率降低。由此,能够通过磁铁磨削面提高旋转电机的能量效率。
一种旋转件,是设置于旋转电机,并相对于固定件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旋转件,
具备在旋转轴线的周向上排列有多个的磁铁,
磁铁具有:
板状的磁铁部件,为永磁铁,并层叠有多个;以及
磁铁磨削面,由多个磁铁部件形成,并磨削为架设于多个磁铁部件并且延伸为平面状。
根据第二方式,磁铁磨削面是磨削为架设于多个磁铁部件并且延伸为平面状的面。因此,与上述第一方式相同,能够通过磁铁磨削面提高旋转电机的能量效果。
一种磁铁的制造方法,是设置于旋转电机中相对于固定件进行旋转的旋转件的磁铁的制造方法,
准备多个作为永磁铁,且为板状的磁铁板部件,
层叠多个磁铁板部件而形成磁铁母材,
将磁铁母材磨削为在磁铁母材形成架设于多个磁铁板部件并且延伸为平面状的磁铁平面。
根据第三方式,在制造磁铁时,将磁铁母材磨削为在磁铁母材形成架设于多个磁铁板部件并且延伸为平面状的磁铁平面。在该构成中,在磁铁平面上,通过对磁铁母材进行磨削抑制在相邻的两个磁铁板部件的边界部产生阶梯差。因此,能够提高磁铁平面的形状精度。因此,能够抑制固定件与旋转件的间隙由于磁铁平面的阶梯差而不希望地增大等,而旋转电机的能量效率降低。由此,能够通过磁铁平面提高旋转电机的能量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2是马达装置单元的主视图。
图3是马达装置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4是马达装置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马达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马达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7是构成组Aa中的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马达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9是电力母线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线圈单元的构成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11是中性点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构成组Ab中的转子以及轴的纵剖视图。
图13是线圈线的立体图。
图14是构成组Ac中的定子以及马达壳体的俯视图。
图15是中性点单元的立体图。
图16是构成组Ad中的马达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18是马达装置中的中继终端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19是构成组Ae中的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20是构成组Af中的马达装置中的中继终端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21是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22是构成组Ag中的马达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3是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24是构成组Ba中的转子以及轴的纵剖视图。
图25是从转子第一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26是从转子第二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27是表示马达中的磁铁的排列的图。
图28是构成组Bb中的转子以及轴的纵剖视图。
图29是转子中的磁铁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30是转子中的磁铁周边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31是从转子第一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32是磁铁单元的俯视图。
图33是构成组Bc中的转子的磁铁周边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34是倾斜磁铁单元以及平行磁铁单元的俯视图。
图35是从转子第一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36是构成组Bd中的转子以及轴的纵剖视图。
图37是从转子第二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38是从转子第一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39是轴的立体图。
图40是构成组Be中的转子以及轴的纵剖视图。
图41是第一转子以及第二转子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42是构成组Bf中的转子以及轴的纵剖视图。
图43是用于说明第一支架固定件与第二支架固定件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44是从第一转子侧观察到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45是轴的俯视图。
图46是构成组Ca中的马达壳体以及线圈保护部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47是马达壳体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48是马达壳体以及线圈保护部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49是马达壳体以及线圈保护部的示意横剖视图。
图50是构成组Cb中的马达壳体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51是构成组Cc中的马达装置中的护孔环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52是马达壳体以及线圈保护部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53是马达壳体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54是构成组Cd中的铁芯单元的立体图。
图55是构成组Ce中的铁芯单元的立体图。
图56是马达壳体以及线圈保护部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57是构成组Cf中的铁芯单元的立体图。
图58是铁芯的立体图。
图59是铁芯的横剖视图。
图60是铁芯形成板材的立体图。
图61是构成组Cg中的铁芯单元的立体图。
图62是从凸缘凹部侧观察到的铁芯单元的立体图。
图63是从凸缘凹部侧观察到的铁芯单元的侧视图。
图64是从径向内侧观察到的铁芯单元的主视图。
图65是中性点单元的立体图。
图66是构成组Da中的马达装置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67是定子以及马达壳体的俯视图。
图68是构成组Db中的转子以及定子的纵剖视图。
图69是从图68的下侧观察到的轴的立体图。
图70是从图68的下侧观察到的轴的俯视图。
图71是轴的主视图。
图72是图71的LXXII-LXXII线剖视图。
图73是构成组Dc中的转子以及定子的纵剖视图。
图74是从转子第二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75是构成组Dd中的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76是中性点单元的立体图。
图77是构成组De中的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78是构成组Df中的马达装置的立体图。
图79是马达壳体以及定子的俯视图。
图80是从第二转子侧观察马达壳体的俯视图。
图81是构成组Dg中的马达装置的立体图。
图82是从驱动框架侧观察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83是马达装置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84是构成组E中的马达装置中的护孔环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85是马达壳体以及线圈保护部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86是马达装置中的护孔环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图87是表示外护孔环部与外周引出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88是马达装置中的护孔环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图89是构成组F中的马达装置中的转子肋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90是从转子第二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91是转子中的磁铁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92是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93是马达装置中的转子肋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94是马达装置中的转子肋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95是构成组G中的马达装置中的固定块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96是转子中的固定块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97是观察转子第一面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98是与周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转子的示意剖视图。
图99是磁铁支架的立体图。
图100是固定块的立体图。
图101是观察第一单元面的倾斜磁铁单元以及平行磁铁单元的俯视图。
图102是观察第二单元面的倾斜磁铁单元以及平行磁铁单元的俯视图。
图103是磁铁支架中的磁铁用突起周边的俯视图。
图104是构成组H中的马达装置中的护孔环以及线圈保护部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105是马达装置中的护孔环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106是表示电力引出线、护孔环以及线圈保护部的构成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07是护孔环的主视图。
图108是护孔环的侧视图。
图109是在马达装置中从径向内侧观察护孔环周边的图。
图110是构成组I中的转子以及轴的纵剖视图。
图111是用于说明轴母材的图。
图112是构成组K中的马达装置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113是马达装置中的解析器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114是构成组L中的倾斜磁铁单元以及平行磁铁单元的俯视图。
图115是表示马达中的磁铁的排列的图。
图116是倾斜磁铁单元的俯视图。
图117是倾斜磁铁单元的侧视图。
图118是转子中的磁铁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119是表示转子的制造工序的顺序的图。
图120是用于说明烧结工序以及条形工序的图。
图121是用于说明磁铁母材工序的图。
图122是用于说明磁铁侧面工序的图。
图123是用于说明单元母材工序的图。
图124是用于说明第一整形工序以及第二整形工序的俯视图。
图125是用于说明第一整形工序以及第二整形工序的侧视图。
图126是构成组M中的马达装置中的轴向间隙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127是马达装置中的轴向间隙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28是从转子第二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129是轴的立体图。
图130是从驱动肋侧观察到的驱动框架的立体图。
图131是构成组N中的马达装置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132是马达装置中的马达密封部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33是表示构成组E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外护孔环部与外周引出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34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护孔环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35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护孔环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36是第六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护孔环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37是第七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护孔环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38是构成组F以及第八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转子肋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39是第九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转子肋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40是第十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转子肋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41是第十一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转子肋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42是第十二实施方式中的转子中的固定块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43是观察第十三实施方式中的转子第一面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144是观察第十四实施方式中的转子第一面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145是构成组H以及第十五实施方式中的护孔环的主视图。
图146是护孔环的侧视图。
图147是用于说明构成组I以及第十六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母材以及第二母材的图。
图148是构成组J以及第十七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位移限制部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图149是马达装置中的位移限制部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50是第十八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位移限制部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图151是马达装置中的位移限制部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52是第十九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位移限制部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图153是马达装置中的位移限制部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54是构成组L以及第二十实施方式中的倾斜磁铁单元的俯视图。
图155是倾斜磁铁单元的侧视图。
图156是转子中的磁铁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157是第二十一实施方式中的倾斜磁铁单元的俯视图。
图158是表示第二十二实施方式中的磁铁的排列的图。
图159是第二十三实施方式中的倾斜磁铁单元的俯视图。
图160是表示磁铁的排列的图。
图161是构成组N以及第二十四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马达密封部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62是第二十五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马达密封部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63是第二十六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壳体密封部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64是第二十七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壳体密封部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65是第二十八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壳体密封部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66是第二十九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马达密封部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67是第三十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壳体密封部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68是第三十一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中的壳体密封部周边的示意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有时对各方式中与在先行的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事项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方式中仅对构成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构成的其它的部分能够应用先行说明的其它的方式。不仅是各实施方式中明示能够具体地组合的部分彼此的组合,只要组合并不特别产生妨碍,则即使未明示也能够部分地组合实施方式彼此。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驱动系统30搭载于车辆、飞行体等移动体。作为搭载驱动系统30的车辆,例如有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V)以及燃料电池车等。作为飞行体,有垂直起降机、旋翼机以及固定翼机等航空器。作为垂直起降机有eVTOL。eVTOL是电动垂直起降机,是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的简称。
驱动系统30是为了使移动体移动而驱动移动体的系统。若移动体为车辆则驱动系统30为了使车辆行驶而驱动车辆,若移动体为飞行体则驱动系统30为了使飞行体飞行而驱动飞行体。
驱动系统30具有蓄电池31以及马达装置单元50。蓄电池31与马达装置单元50电连接。蓄电池31是向马达装置单元50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相当于电源部。蓄电池31是对马达装置单元50施加直流电压的直流电压源。蓄电池31具有能够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作为该二次电池,有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此外,也可以除了蓄电池31之外或者代替该蓄电池,而使用燃料电池、发电机等作为电源部。
马达装置单元50是为了使移动体移动而驱动移动体的装置,相当于驱动装置。马达装置单元50具有马达装置60以及逆变器装置80。马达装置60具有马达61。逆变器装置80具有逆变器81。蓄电池31经由逆变器81与马达61电连接。在马达61中,从蓄电池31经由逆变器81供给电力。马达61根据从逆变器81供给的电压以及电流进行驱动。
马达61是多相的交流马达。马达61例如是三相交流方式的马达,具有U相、V相、W相。马达61是用于使移动体进行移动的移动驱动源,作为电动机发挥作用。作为马达61,例如能够使用无刷马达。马达61在再生时作为发电机发挥作用。此外,马达61相当于旋转电机,马达装置单元50相当于旋转电机单元。
马达61具有多相的线圈211。线圈211为绕组,形成电枢。线圈211分别设置于U相、V相、W相。在马达61中,多相的线圈211进行星形结线。星形结线有称为Y结线的情况。马达61具有中性点65。多相的线圈211在中性点65相互连接。
逆变器81通过对向马达61供给的电力进行转换来驱动马达61。逆变器81将向马达61供给的电力从直流转换为交流。逆变器81是对电力进行转换的电力转换部。逆变器81是多相的电力转换部,分别对多相进行电力转换。逆变器81例如是三相逆变器,分别对U相、V相、W相进行电力转换。
逆变器装置80具有P线141、N线142。P线141以及N线142将蓄电池31与逆变器81电连接。P线141与蓄电池31的正极电连接。N线142与蓄电池31的负极电连接。在蓄电池31中,正极为高电位侧的电极,负极为低电位侧的电极。P线141以及N线142是用于供给电力的电力线。P线141是高电位侧的电力线,有时被称为高电位线。N线142是低电位侧的电力线,有时被称为低电位线。
马达装置单元50具有输出线143。输出线143是用于供给电力的电力线。输出线143将马达61与逆变器81电连接。输出线143成为架设于马达装置60与逆变器装置80的状态。
逆变器装置80具有平滑电容器145。平滑电容器145是对从蓄电池31供给的直流电压进行平滑化的电容器。平滑电容器145在蓄电池31与逆变器81之间,与P线141和N线142连接。平滑电容器145以并联的方式与逆变器81连接。
逆变器81是电力转换电路,例如是DC-AC转换电路。逆变器81具有多相的臂电路85。例如,逆变器81分别对U相、V相、W相具有臂电路85。臂电路85有时被称为支线以及上下臂电路。臂电路85具有上臂85a、和下臂85b。上臂85a以及下臂85b与蓄电池31串联连接。上臂85a与P线141连接,下臂85b与N线142连接。
输出线143分别与多相的臂电路85连接。输出线143连接在上臂85a与下臂85b之间。输出线143在多相的各个中,将臂电路85与线圈211连接。输出线143在线圈211中与中性点65的相反侧连接。
臂85a、85b具有臂开关86以及二极管87。臂开关86由半导体元件等开关元件形成。作为该开关元件,例如有IGBT以及MOSFET等功率元件。IGBT是Insulated Gate Bipolar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简称。MOSFET是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简称。
臂85a、85b分别各具有一个臂开关86和二极管87。在臂85a、85b中,二极管87作为回流用与臂开关86反并联连接。在上臂85a中,臂开关86的集电极与P线141连接。在下臂85b中,臂开关86的发射极与N线142连接。而且,上臂85a中的臂开关86的发射极与下臂85b中的臂开关86的集电极相互连接。二极管87的阳极与对应的臂开关86的发射极连接,阴极与集电极连接。此外,也能够将臂开关86称为半导体开关。
马达装置单元50具有控制装置54。控制装置54包含于逆变器装置80。控制装置54例如是ECU,控制逆变器81的驱动。ECU是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的简称。例如以具备处理器、存储器、I/O、以及连接它们的总线的微型计算机为主体构成控制装置54。存储器是能够通过计算机读取的非暂时地储存程序以及数据的非迁移实体存储介质。另外,非迁移实体存储介质是non-transitory tangible storage medium,由半导体存储器或者磁盘等实现。在图1中,将控制装置54图示为CD。
控制装置54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器的控制程序,执行与逆变器81的驱动相关的各种处理。控制装置54与外部装置、逆变器81以及各种传感器电连接。外部装置例如是搭载于移动体的综合ECU等上位ECU。各种传感器例如设置于马达装置单元50。控制装置54通过对逆变器81输出指令信号来进行逆变器81的控制。控制装置54根据从外部装置输入的控制信号、以及从各种传感器输入的检测信号等生成指令信号。在逆变器装置80中,逆变器81根据从控制装置54输入的指令信号进行驱动,进行基于逆变器81的电力转换。
马达装置60具有解析器421以及温度传感器431,作为各种传感器。解析器421是检测马达61的旋转角度的旋转传感器,相当于旋转检测部。解析器421输出与马达61的旋转角度对应的检测信号。在解析器421的检测信号包含有马达61的旋转角度等与转速相关的信息。此外,马达装置60也可以具有与解析器421不同的旋转检测部。
温度传感器431能够检测马达61的温度,相当于温度检测部。温度传感器431输出与马达61的温度对应的检测信号。温度传感器431例如检测后述的定子200的温度,作为马达61的温度。此外,温度传感器431可以检测马达61的任何的部位的温度。
解析器421以及温度传感器431与控制装置54电连接。解析器421通过信号线425与控制装置54连接。解析器421输出的检测信号经由信号线425输入到控制装置54。温度传感器431通过信号线435与控制装置54连接。温度传感器431输出的检测信号经由信号线435输入到控制装置54。信号线425、435包含于马达装置单元50,成为架设于马达装置60与逆变器装置80的状态。
如图2、图3所示,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马达装置60与逆变器装置80沿着马达轴线Cm排列。马达装置60与逆变器装置80通过螺栓等固定件相互固定。马达轴线Cm是直线状地延伸的虚拟线。若将马达轴线Cm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AD,则对于马达轴线Cm来说,轴向AD、径向RD以及周向CD相互正交。此外,有时将径向RD的外侧称为径向外侧,将径向RD的内侧称为径向内侧。此外,在图3中,图示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沿着马达轴线Cm延伸的纵剖面。
马达装置60具有马达壳体70。马达壳体70收容马达61。马达壳体70作为整体形成为筒状,并沿着马达轴线Cm延伸。马达壳体70由金属材料等形成,具有导热性。马达壳体70具有外周面70a。外周面70a包含于马达壳体70的外表面,作为整体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
马达壳体70具有壳体主体71以及马达鳍片72。壳体主体71形成外周面70a。马达鳍片72是设置于外周面70a的散热片。马达鳍片72增大马达壳体70的表面积,提高马达壳体70的散热效果。马达鳍片72从外周面70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马达鳍片72沿着外周面70a向轴向AD延伸。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马达鳍片72。
逆变器装置80具有逆变器壳体90。逆变器壳体90收容逆变器81。逆变器壳体90作为整体形成为筒状,并沿着马达轴线Cm延伸。逆变器壳体90由金属材料等形成,具有导热性。逆变器壳体90具有外周面90a。外周面90a包含于逆变器壳体90的外表面,在周向CD上环状地延伸。
马达装置60以及逆变器装置80成为空冷式装置。逆变器壳体90具有壳体主体91以及逆变器鳍片92。壳体主体91形成外周面90a。逆变器鳍片92是设置于外周面90a的散热片。逆变器鳍片92增大逆变器壳体90的表面积,提高逆变器壳体90的散热效果。逆变器鳍片92从外周面90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逆变器鳍片92沿着外周面90a在轴向AD上延伸。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逆变器鳍片92。
如图2所示,马达装置单元50具有单元管道100。单元管道100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单元管道100收容马达壳体70以及逆变器壳体90。单元管道100作为整体形成为筒状,并沿着马达轴线Cm延伸。单元管道100成为在轴向AD上架设于马达壳体70和逆变器壳体90的状态。单元管道100成为从外周侧覆盖马达壳体70以及逆变器壳体90的状态。单元管道100固定于马达壳体70以及逆变器壳体90的至少一方。在单元管道100中,在轴向AD的两端形成有开口部。
单元管道100的内周面经由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与外周面70a、90a对置。单元管道100的内周面从外周面70a、90a向径向外侧分离。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在外周面70a、90a与单元管道10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管道流路。该管道流路经由单元管道100的开口部在轴向AD上开放。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由于空气等气体通过管道流路,从而容易将热量从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释放。
单元管道100的内周面接近或者接触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的前端面。在该构成中,在管道流路在轴向AD上通过的气体容易通过在径向RD上与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重复的位置。因此,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的散热效果容易提高。
如图3所示,逆变器装置80除了逆变器壳体90之外,还具有逆变器盖部99。逆变器盖部99由金属材料等形成,具有导热性。逆变器盖部99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在逆变器壳体90中,通过逆变器盖部99覆盖形成于轴向AD的一端侧的开口部。
马达装置60除了马达壳体70之外,还具有驱动框架390。驱动框架390由金属材料等形成,具有导热性。驱动框架390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在马达壳体70中,通过驱动框架390覆盖形成在轴向AD的一端侧的开口部。驱动框架390通过框架固定件405固定于马达壳体70。框架固定件405是螺栓等固定件。框架固定件405经由垫圈406与驱动框架390以及马达壳体70螺合。
马达装置60具有O型环401。O型环401是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密封部件,由树脂材料等形成。O型环401成为夹在马达壳体70与驱动框架390之间的状态。O型环401沿着马达壳体70的外周边延伸。O型环401将马达壳体70与驱动框架390之间密封。
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轴向AD的一方侧的端部由逆变器盖部99形成。轴向AD的另一侧的端部由驱动框架390形成。
马达装置单元50具有单元壳体51。单元壳体51构成为包含逆变器壳体90、逆变器盖部99、马达壳体70以及驱动框架390。在单元壳体51中,由逆变器壳体90以及马达壳体70形成其外周面。在单元壳体51中,由逆变器盖部99形成一对端面中一方,并由驱动框架390形成另一方。单元管道100成为覆盖单元壳体51的外周面的状态。
如图3、图4所示,马达61具有定子200、转子300以及轴340。转子300以马达轴线Cm为中心相对于定子200相对地进行旋转。转子300是旋转件,有时称为转子子组件。马达轴线Cm是转子300的中心线,相当于旋转轴线。轴340固定于转子300,并与转子300一起旋转。轴340是马达61的旋转轴。轴340的中心线与马达轴线Cm一致。定子200的中心线与马达轴线Cm一致。定子200是固定件,有时称为定子子组件。
马达装置60是轴向间隙式的旋转电机。在马达61中,沿着马达轴线Cm在轴向AD上排列有定子200与转子300。转子300成为在轴向AD上与定子200重叠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转子300相对于定子200相对地旋转。
马达装置60是双转子式的旋转电机,具有两个转子300。两个转子300在轴向AD上排列。在轴向AD上,在两个转子300之间设置有定子200。轴340固定于两个转子300双方。两个转子300与轴340一起共同旋转。若将两个转子300称为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则第一转子300a相对于定子200设置于后框架370侧。第二转子300b相对于定子200设置于与逆变器装置80相反侧。此外,有时将轴向间隙式并且为双转子式的旋转电机称为双轴向马达。
如图3、图6所示,定子20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向周向CD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定子200具有线圈单元210以及线圈保护部250。线圈单元210具有线圈部215。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线圈部215。在线圈单元210中,由至少一个线圈部215构成线圈211。在线圈单元210中在周向CD上排列多相的线圈211。此外,在图6中,省略线圈保护部250的图示。
线圈保护部250由树脂材料等形成。线圈保护部250例如由环氧类的热固化性树脂形成。线圈保护部250例如是通过模制成形进行了成形的模制树脂。线圈保护部250具有电绝缘性。线圈保护部250具有导热性,容易传递来自线圈部215的热量。线圈保护部250例如具有比空气大的导热率。
线圈保护部250成为覆盖线圈单元210的状态,来保护线圈单元210。线圈保护部25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线圈保护部250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线圈保护部250对线圈211以及线圈部215进行密封。线圈保护部250与线圈部215以及马达壳体70双方接触。线圈保护部250容易将来自线圈部215的热量传递到马达壳体70。
转子30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转子300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转子300具有磁铁310以及磁铁支架320。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磁铁310。磁铁310是永磁铁,形成磁场。磁铁支架320支承多个磁铁310。磁铁支架32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磁铁支架320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
轴340具有轴主体341以及轴凸缘342。轴主体341形成为柱状,并沿着马达轴线Cm延伸。轴凸缘342从轴主体34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轴凸缘342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轴凸缘342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轴凸缘342固定于转子300。
马达装置60具有第一轴承360以及第二轴承361。轴承360、36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轴340。转子300经由轴34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承360、361支承。第一轴承360与第二轴承361在轴向AD上排列。在轴向AD上,在第一轴承360与第二轴承361之间设置有轴凸缘342。第一轴承360安装于后述的后框架370,并经由后框架370固定于马达壳体70。第二轴承361安装于驱动框架390,并经由驱动框架390固定于马达壳体70。
如图3、图4、图6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母线单元260、后框架370、防尘罩380、止退板410、解析器421、以及解析器罩424。此外,在图3中,省略防尘罩380的图示。
后框架370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并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后框架370由金属材料等形成。后框架370成为从逆变器装置80侧覆盖定子200以及转子300的状态。后框架370从逆变器装置80侧划分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后框架370将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与逆变器壳体90的内部空间分隔。后框架370在轴向AD上设置在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之间。后框架370成为夹在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之间的状态。
防尘罩38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防尘罩380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防尘罩380成为从逆变器装置80侧与后框架370重叠的状态。防尘罩380由树脂材料等形成,成为灰尘等异物不通过的结构。防尘罩380防止异物从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以及逆变器壳体90的内部空间中一方侵入另一方。
如图4、图5所示,母线单元26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母线单元260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母线单元260在轴向AD上位于从定子200向后框架370侧分离的位置。母线单元260与后框架370相比设置于逆变器装置80侧。母线单元260沿着后框架370的板面延伸。
如图3、图6所示,母线单元260具有电力母线261以及母线保护部270。电力母线261是用于流动电流的母线部件等导电部件。电力母线261分别设置于多相中的各个相,在多相中的各个相中形成输出线143的至少一部分。电力母线261在输出线143中设置在线圈211与逆变器81之间,并将这些线圈211与逆变器81电连接。电力母线261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电力母线261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此外,母线部件是通过绝缘体覆盖板状的躯体的部件。
母线保护部270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具有电绝缘性。母线保护部270成为覆盖多个电力母线261的状态,来保护多个电力母线261。母线保护部27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母线保护部270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
如图3、图5、图6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中继终端280。中继终端280是用于流动电流的母线部件等导电部件。中继终端280分别设置于多相中的各个相,在多相中的各个相中形成输出线143的至少一部分。中继终端280在输出线143中设置在电力母线261与逆变器81之间。中继终端280将电力母线261与逆变器81电连接。中继终端280与电力母线261电连接。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中继终端280。中继终端280例如与逆变器装置80中构成逆变器81的部件连接。
如图3、图4、图6所示,止退板41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止退板410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止退板410相对于驱动框架390固定第二轴承361。止退板410以在与驱动框架390之间夹住第二轴承361的状态,固定于驱动框架390。
解析器421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解析器421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解析器421具有解析器转子以及解析器定子。解析器转子相对于解析器定子相对地旋转。解析器转子设置于转子300侧,解析器定子设置于马达壳体70侧。例如,解析器转子安装于轴340,解析器定子安装于后框架370。解析器421相对于后框架370设置于逆变器装置80侧。解析器罩424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并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解析器罩424成为从逆变器装置80侧覆盖解析器421的状态。解析器罩424安装于后框架370。解析器罩424成为从逆变器装置80侧覆盖轴主体341的状态。
在马达装置单元50安装有减速机53。减速机53将马达61与外部器件机械连接。例如,外部器件经由减速机53与马达61的旋转轴机械连接。减速机53对马达61的旋转进行减速并传递到外部器件。作为外部器件,有车轮、螺旋桨等。减速机53构成为包含多个齿轮,有时称为变速齿轮以及齿轮箱。减速机53成为与马达61具有的马达特性配合的结构。减速机53通过减速机固定件53a固定于驱动框架390。减速机固定件53a是螺栓等固定件。
<构成组Aa>
如图7、图8、图9所示,电力母线261具有母线主体262以及母线终端263。母线主体262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母线主体262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母线主体262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并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母线终端263从母线主体262向与周向CD交叉的方向延伸。母线终端263从母线主体262朝向径向内侧延伸。母线终端263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此外,在图7中,省略防尘罩380的图示。
在轴向AD上排列有多个电力母线261。例如,在多个电力母线261包含有U相的电力母线261、V相的电力母线261、W相的电力母线261。在多个电力母线261中,各自的母线主体262在轴向AD上重叠。多个母线主体262设置于在轴向AD上与定子200并排的位置。在多个电力母线261中,各自的母线终端263位于在周向CD上分离的位置。
马达装置60具有定子侧空间S1以及逆变器侧空间S2。定子侧空间S1以及逆变器侧空间S2是包含于马达装置60的内部空间,并通过后框架370分隔的空间。定子侧空间S1和逆变器侧空间S2经由后框架370在轴向AD上排列。定子侧空间S1是与后框架370相比靠定子200侧的空间。定子侧空间S1是在轴向AD上在后框架370与驱动框架390之间的空间。逆变器侧空间S2是与后框架370相比靠逆变器装置80侧的空间。逆变器侧空间S2是在轴向AD上在后框架370与逆变器壳体90之间的空间。此外,也可以在逆变器侧空间S2包含有逆变器装置80的内部空间。另外,定子侧空间S1相当于第一空间,逆变器侧空间S2相当于第二空间,后框架370相当于空间分隔部。
电力母线261设置于逆变器侧空间S2。母线单元260成为从逆变器装置80侧与后框架370重叠的状态。母线保护部270通过螺丝等固定件固定于后框架370。
如图8所示,母线保护部270具有多个保护板271。保护板271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具有电绝缘性。保护板271形成为板状,并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保护板271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保护板271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多个保护板271经由母线主体262在轴向AD上重叠。对于在轴向AD上经由保护板271相邻的两个母线主体262来说,通过保护板271赋予电绝缘性。
如图10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中性点母线290。中性点母线290包含于定子200。中性点母线290是用于流动电流的母线部件等导电部件。中性点母线290至少形成中性点65,将多相的线圈211电连接。中性点母线29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中性点母线290。
如图8所示,中性点母线290设置在从电力母线261向轴向AD分离的位置。中性点母线290在轴向AD上位于与后框架370相比接近驱动框架390的位置。中性点母线290在轴向AD上经由后框架370位于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中性点母线290设置于定子侧空间S1。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电力母线261设置于逆变器侧空间S2。
如图7、图10所示,中性点母线290设置在从母线主体262向径向RD分离的位置。中性点母线290位于从母线主体262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
如图10所示,线圈单元210具有中性点单元214。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中性点单元214。中性点单元214具有多个线圈部215、和一个中性点母线290。在中性点单元214中,多相的线圈211通过中性点65进行星形结线。在线圈单元210中,通过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中性点单元214,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进行了星形结线的多相的线圈211。
如图11所示,在中性点单元214中,通过在周向CD上排列线圈部215,在周向CD上排列多相的线圈211。在中性点单元214中,在多相各自中,电力引出线212以及中性引出线213从线圈211延伸。电力引出线212从线圈211朝向径向外侧引出,并在轴向AD上朝向电力母线261延伸。电力引出线212与电力母线261电连接。中性引出线213从线圈211朝向径向内侧引出。中性引出线213与中性点母线290电连接。
通过卷绕的线圈线220形成线圈部215。线圈线220是用于流动电流的电线等导电部件。线圈线220卷绕于铁芯单元230。在铁芯单元230中,线圈线220经由线圈架240卷绕于铁芯231。在线圈线220中,被卷绕的部位形成线圈部215,从线圈部215延伸突出的部位形成第一延伸突出线216以及第二延伸突出线217。在线圈部215中,第一延伸突出线216从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两端中一方延伸,第二延伸突出线217从另一方延伸。
线圈线220通过形成线圈部215形成线圈211。在线圈线220中,被卷绕的部位形成线圈211,从线圈211延伸突出的部位形成电力引出线212以及中性引出线213。
在多相各自中,通过两个线圈部215形成一个线圈211。在多相各自中,两个线圈部215中一方的第一延伸突出线216形成电力引出线212,另一方的第一延伸突出线216形成中性引出线213。两个线圈部215各自的第二延伸突出线217相互连接。
在中性点单元214中,分别对线圈211、电力引出线212、中性引出线213附加U相、V相、W相来进行称呼。这样一来,在中性点单元214中,在周向CD上各排列一个U相线圈211U、V相线圈211V、W相线圈211W。同样地,在周向CD上各排列一个U相电力引出线212U、V相电力引出线212V、W相电力引出线212W。在周向CD上各排列一个U相中性引出线213U、V相中性引出线213V、W相中性引出线213W。
<构成组Ab>
如图12所示,马达61具有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马达61具有第一间隙G1以及第二间隙G2。第一间隙G1是定子200与第一转子300a的缝隙。第二间隙G2是定子200与第二转子300b的缝隙。经由定子200在轴向AD上排列第一间隙G1和第二间隙G2。有时马达61被称为双间隙式的旋转电机。
如图13所示,线圈线220具有导体部221以及覆盖部222。导体部221具有导电性,是线圈线220中电流流动的部位。覆盖部222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具有电绝缘性。覆盖部222覆盖导体部221。导体部221具有多个裸线223。裸线223由铜等导电材料形成,是导体部221中电流流动的部位。有时线圈线220被称为绞线以及分割铜线。
<构成组Ac>
如图14、图15所示,在线圈单元210中,在多个线圈部215包含第一线圈部215a以及第二线圈部215b。在周向CD上交替地排列第一线圈部215a和第二线圈部215b。在线圈单元210中,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部215中一方为第一线圈部215a,另一方为第二线圈部215b。
在线圈单元210中,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部215的匝数不同。线圈部215的匝数是线圈部215中卷绕线圈线220的数目。第一线圈部215a的匝数与第二线圈部215b不同。例如,第一线圈部215a的匝数比第二线圈部215b的匝数多。
如图15所示,在第一线圈部215a中,第一延伸突出线216以及第二延伸突出线217双方朝向径向RD的一侧引出。例如,在第一线圈部215a中,第一延伸突出线216以及第二延伸突出线217双方朝向径向内侧引出。另一方面,在第二线圈部215b中,第一延伸突出线216以及第二延伸突出线217在径向RD上向反向引出。例如,在第二线圈部215b中,第一延伸突出线216向径向外侧引出,第二延伸突出线217向径向内侧引出。因此,若使第一线圈部215a的匝数为整数次,则第二线圈部215b的匝数比第一线圈部215a的匝数大致少0.5次。
<构成组Ad>
在图16、图17、图18中,中继终端280与电力母线261电连接。在电力母线261中,母线终端263通过螺丝等连接件与中继终端280连接。连接件是用于流动电流的导电部件。
马达装置60具有终端台285。终端台285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具有电绝缘性。终端台285支承中继终端280与母线终端263的连接部分。例如,通过将连接件与终端台285螺合,中继终端280与母线终端263的连接部分固定于终端台285。换句话说,中继终端280与母线终端263在终端台285连接。终端台285相当于端子台。中继终端280与逆变器81电连接。中继终端280例如由母线部件形成,相当于中继母线。
如图18所示,终端台285具有台座面285a。台座面285a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中继终端280具有中继连接部280a,母线终端263具有母线连接部263a。中继连接部280a以及母线连接部263a在与台座面285a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连接件连接。中继连接部280a以及母线连接部263a中一方成为夹在另一方与台座面285a之间的状态。
中继终端280具有中继延伸突出部280b。中继延伸突出部280b在中继终端280中朝向逆变器装置80延伸。例如,中继延伸突出部280b从中继连接部280a向轴向AD延伸。母线终端263具有母线延伸突出部263b。母线延伸突出部263b在母线终端263中朝向母线主体262延伸。例如,母线延伸突出部263b具有向径向RD延伸的部位、和向轴向AD延伸的部位。
分别对多相设置终端台285。沿着母线单元260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终端台285。例如,在多个终端台285包含有U相用的终端台285、V相用的终端台285、以及W相用的终端台285。终端台285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母线单元260并排的位置。终端台285位于从母线单元260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
<构成组Ae>
如图19所示,充分分离地排列多个中继终端280。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中继终端280的分离距离足够大。例如,在周向CD上排列三个中继终端280的构成中,相邻的两个中继终端280的分离角度大致为120度。
在马达装置60中,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虚拟的分割区域RE。多个分割区域RE是在周向CD上以等间隔分割马达轴线Cm的周围的区域。分割区域RE成为与中继终端280相同的数目。例如,在中继终端280为三个的情况下,分割区域RE也为三个。该情况下,三个分割区域RE在周向CD上每隔120度分割马达轴线Cm的周围。
在多个分割区域RE的各个中各配置一个中继终端280。例如,分别在三个分割区域RE中各配置一个中继终端280。若三个中继终端280以120度间隔配置,则必然分别在三个分割区域RE中各配置一个中继终端280。即使假设三个中继终端280的分离角度相对于120度多或者少,也能够对至少两个中继终端280充分地确保分离距离。
与多个中继终端280相同,多个母线终端263和多个终端台285也在周向CD上充分地分离排列。例如,在母线终端263以及终端台285各有三个的情况下,分别在三个分割区域RE中各配置一个母线终端263以及终端台285。
<构成组Af>
如图20、图21所示,后框架370支承母线单元260以及第一轴承360双方。后框架370具有母线支承部371以及轴承支承部372。后框架370相当于支承框架,第一轴承360相当于轴承。
母线支承部371是后框架370中支承母线单元260的部位。母线支承部371通过支承母线保护部270来支承电力母线261。在母线支承部371至少包含有后框架370中在轴向AD上与母线单元260重叠的部位。在母线支承部371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固定有母线单元260。母线支承部371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母线支承部371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母线支承部371位于从后框架370的外周边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母线支承部371位于从后框架370的内周边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母线支承部371和轴承支承部372位于在径向RD上分离的位置。
轴承支承部372是后框架370中支承第一轴承360的部位。在轴承支承部372至少包含有后框架370中在轴向AD上与第一轴承360重叠的部位。轴承支承部372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轴承支承部372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轴承支承部372形成后框架370的内周边。
轴承支承部372具有支承凸部372a。支承凸部372a在后框架370中在轴向AD上朝向驱动框架390侧突出。支承凸部372a在周向CD上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支承凸部372a设置在从后框架370的内周边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第一轴承360以进入支承凸部372a的内侧的状态固定于轴承支承部372。第一轴承360例如与支承凸部372a的内侧嵌合。此外,在图21中,对母线支承部371以及轴承支承部372附加点状影线。
<构成组Ag>
如图22所示,解析器421设置于逆变器侧空间S2。解析器421成为从逆变器装置80侧与后框架370重叠的状态。
如图22、图23所示,在解析器421设置有解析器连接器423。解析器连接器423是用于将解析器421与控制装置54等外部装置电连接的连接器。在解析器连接器423中,例如形成信号线425的电线等与解析器421电连接。解析器连接器423成为从解析器421向轴向AD突出的状态。
解析器连接器423的至少一部分成为未被解析器罩424覆盖而在逆变器装置80侧露出的状态。此外,解析器罩424也可以包含于解析器421。
如图22所示,中性点母线290位于从解析器421向轴向AD分离的位置。中性点母线290在轴向AD上经由后框架370位于与解析器421相反侧。中性点母线290设置于定子侧空间S1,另一方面解析器421设置于逆变器侧空间S2。如图23所示,中性点母线290设置在从解析器421向径向RD分离的位置。中性点母线290位于从解析器421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后框架370相当于正交框架。
<构成组Ba>
如图24、图25、图26所示,转子300具有转子第一面301以及转子第二面302。转子第一面301以及转子第二面302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转子第一面301以及转子第二面302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在转子300中,一对板面中一方为转子第一面301,另一方为转子第二面302。
在马达装置60中,以各自的转子第一面301对置的朝向设置第一转子300a和第二转子300b。在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中,各自的转子第二面302相互朝向相反侧。在第一转子300a中,转子第二面302朝向后框架370侧。
如图24、图25所示,在转子300中,沿着转子第一面301排列有多个磁铁310。磁铁310在转子第一面301露出,另一方面不在转子第二面302露出。磁铁310成为从转子第二面302侧被磁铁支架320覆盖的状态。
如图25、图27所示,转子300具有磁铁单元316。磁铁单元316具有至少一个磁铁310。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单元316具有多个磁铁310。在磁铁单元316中,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磁铁310。磁铁单元316例如具有三个磁铁310。在转子300中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磁铁单元316。
如图27所示,在转子300具有的多个磁铁310包含有第一周磁铁311a、第二周磁铁311b、第一内轴磁铁312a、第二内轴磁铁312b、第一外轴磁铁313a、以及第二外轴磁铁313b。这些周磁铁311a、311b、内轴磁铁312a、312b以及外轴磁铁313a、313b配置为增强对定子200的磁力。有时这样的磁铁310的排列称为海尔贝克(Halbach)阵列。此外,图27是从径向外侧观察转子300并将磁铁310的排列展开在平面上的图。
在周向CD上各排列多个第一周磁铁311a以及第二周磁铁311b。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交替地排列第一周磁铁311a与第二周磁铁311b。第一周磁铁311a和第二周磁铁311b是在周向CD上相互反向地进行取向的磁铁。第一周磁铁311a朝向周向CD的一侧进行取向,第二周磁铁311b朝向周向CD的另一侧进行取向。例如,在人从与定子200相反侧观察转子300的情况下,第一周磁铁311a配置为在周向CD上向右转的方向进行取向。第二周磁铁311b配置为在周向CD上向左转的方向进行取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磁铁310中的磁化方向的方向作为取向的方向。第一周磁铁311a以及第二周磁铁311b相当于周磁铁。
在周向CD上交替地排列第一内轴磁铁312a以及第二内轴磁铁312b。例如,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交替地排列第一内轴磁铁312a和第二内轴磁铁312b。第一内轴磁铁312a以及第二内轴磁铁312b是以在轴向AD上朝向定子200侧的方式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地进行取向的磁铁。在周向CD上,第一内轴磁铁312a和第二内轴磁铁312b相互向反向进行取向。在周向CD上,第一内轴磁铁312a朝向与第一周磁铁311a相同侧进行取向。在周向CD上,第二内轴磁铁312b朝向与第二周磁铁311b相同侧进行取向。第一内轴磁铁312a以及第二内轴磁铁312b相当于内轴磁铁。
在多个磁铁310包含有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在周向CD上相邻。若将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的边界部称为内边界部BI,则形成内边界部BI的第一内轴磁铁312a和第二内轴磁铁312b为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以在轴向AD上朝向定子200侧并且在周向CD上相互相对的方式,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地进行取向。
在周向CD上交替地排列第一外轴磁铁313a以及第二外轴磁铁313b。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交替地排列第一外轴磁铁313a与第二外轴磁铁313b。第一外轴磁铁313a以及第二外轴磁铁313b是以在轴向AD上朝向与定子200相反侧的方式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地进行取向的磁铁。在周向CD上,第一外轴磁铁313a与第二外轴磁铁313b相互向反向进行取向。在周向CD上,第一外轴磁铁313a朝向与第一周磁铁311a相同侧进行取向。在周向CD上,第二外轴磁铁313b朝向与第二周磁铁311b相同侧进行取向。第一外轴磁铁313a以及第二外轴磁铁313b相当于外轴磁铁。
在多个磁铁310包含有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在周向CD上相邻。若将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的边界部称为外边界部BO,则形成外边界部BO的第一外轴磁铁313a和第二外轴磁铁313b为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以在轴向AD上朝向与定子200相反侧并且在周向CD上相互朝向相反侧的方式,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地进行取向。
在周向CD上,各排列多个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和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在周向CD上一对一对交替地排列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与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和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配置为第一内轴磁铁312a与第一外轴磁铁313a在周向CD上经由第一周磁铁311a相邻。换句话说,第一周磁铁311a在周向CD上设置在第一内轴磁铁312a与第一外轴磁铁313a之间。另外,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和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配置为第二内轴磁铁312b与第二外轴磁铁313b在周向CD上经由第二周磁铁311b相邻。换句话说,第二周磁铁311b在周向CD上设置在第二内轴磁铁312b与第二外轴磁铁313b之间。
在多个磁铁310包含有一对周磁铁311a、311b。一对周磁铁311a、311b经由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相邻。一对周磁铁311a、311b以在周向CD上相互相对的方式进行取向。
在多个磁铁单元316包含有第一取向单元319a以及第二取向单元319b。在周向CD上各排列多个第一取向单元319a以及第二取向单元319b。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交替地排列第一取向单元319a和第二取向单元319b。第一取向单元319a与第二取向单元319b作为整体的取向相互为反向。
第一取向单元319a各具有一个第一周磁铁311a、第一内轴磁铁312a以及第一外轴磁铁313a。在第一取向单元319a中,在第一内轴磁铁312a与第一外轴磁铁313a之间配置有第一周磁铁311a。在第一取向单元319a中,第一周磁铁311a、第一内轴磁铁312a以及第一外轴磁铁313a相互固定地进行单元化。
第二取向单元319b各具有一个第二周磁铁311b、第二内轴磁铁312b以及第二外轴磁铁313b。在第二取向单元319b中,在第二内轴磁铁312b与第二外轴磁铁313b之间配置有第二周磁铁311b。在第二取向单元319b中,第二周磁铁311b、第二内轴磁铁312b以及第二外轴磁铁313b相互固定地进行单元化。
第一转子300a和第二转子300b设置为相互点对称。第一转子300a以相对于第二转子300b旋转180度的方向配置。对于第一转子300a和第二转子300b来说,各自的转子第一面301经由定子200对置。第一转子300a和第二转子300b在分别从与定子200相反侧观察的情况下,周向CD上的周磁铁311a、311b、内轴磁铁312a、312b以及外轴磁铁313a、313b的排列顺序相同。
在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中,各自的第一周磁铁311a在轴向AD上并排。在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中,一方具有的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与另一方具有的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在轴向AD上并排。在该构成中,一方的第一内轴磁铁312a与另一方的第一外轴磁铁313a在轴向AD上并排。另外,一方的第二内轴磁铁312b与另一方的第二外轴磁铁313b在轴向AD上并排。并且,一方的内边界部BI与另一方的外边界部BO在轴向AD上并排。
<构成组Bb>
如图28、图29、图30所示,转子300除了磁铁支架320以及磁铁310之外,还具有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磁铁固定件335是螺栓等固定件,由金属材料等形成。磁铁固定件335经由固定块330将磁铁310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在转子300中,磁铁310以及固定块330在转子第一面301侧设置于磁铁支架320。磁铁310在轴向AD上从转子第一面301侧与磁铁支架320重叠。磁铁310成为在轴向AD上夹在固定块330与磁铁支架320之间的状态。磁铁固定件335从转子第二面302侧贯通磁铁支架320并与固定块330螺合。
磁铁支架320具有支架主体321以及外周卡合部322。支架主体321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支架主体321形成磁铁支架320的主要部分。支架主体321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磁铁支架320具有支架内周端320a(参照图31)以及支架外周端320b。支架内周端320a是磁铁支架320的内周端,支架外周端320b是磁铁支架320的外周端。支架主体321形成支架内周端320a以及支架外周端320b。
外周卡合部322是设置于支架主体321的突出部,在轴向AD上从支架主体321向转子第一面301侧突出。外周卡合部322设置于支架外周端320b。外周卡合部322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位,成为在该部位与支架主体321之间夹住磁铁310的状态。外周卡合部322具有卡合锥面322a。卡合锥面322a是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的倾斜面。卡合锥面322a朝向径向内侧,并以朝向支架主体321侧的方式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磁铁310成为从径向内侧进入卡合锥面322a与支架主体321之间的状态。
固定块330由金属材料等形成。固定块330在径向RD上经由磁铁310设置在与外周卡合部322相反侧。固定块330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部位,成为在该部位与支架主体321之间夹住磁铁310的状态。固定块330具有块锥面330a。块锥面330a包含于固定块330的外表面。块锥面330a是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的倾斜面。块锥面330a朝向径向外侧,并以朝向支架主体321侧的方式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磁铁310成为从径向外侧进入块锥面330a与支架主体321之间的状态。
磁铁310在径向RD上设置在外周卡合部322与固定块330之间。磁铁310以在径向RD上夹在外周卡合部322与固定块330之间的状态,固定于支架主体321。
如图31所示,与磁铁310一起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固定块330成为在周向CD上架设于多个磁铁310的状态。外周卡合部322沿着支架外周端320b延伸。外周卡合部322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
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通过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来固定磁铁310。与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一起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磁铁单元316。
如图32所示,磁铁单元316具有单元内周端316a、单元外周端316b、单元侧面316c。单元内周端316a是磁铁单元316中径向内侧的端部,在周向CD上延伸。单元内周端316a例如沿着与径向RD正交的切线延伸为直线状。单元外周端316b是磁铁单元316中径向外侧的端部,在周向CD上延伸。单元外周端316b例如以朝向径向外侧凸起的方式沿着圆弧延伸为曲线状。
在磁铁单元316中在周向CD上排列一对单元侧面316c。一对单元侧面316c在径向RD上延伸。单元侧面316c成为在径向RD上架设于单元内周端316a和单元外周端316b的状态。
磁铁单元316具有内周锥面316d以及外周锥面316e。内周锥面316d相对于马达轴线Cm向径向RD倾斜,并从单元内周端316a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外周锥面316e相对于马达轴线Cm向径向RD倾斜,并从单元外周端316b朝向径向内侧延伸。
在磁铁单元316中,单元内周端316a、单元外周端316b、单元侧面316c、内周锥面316d以及外周锥面316e由至少一个磁铁310形成。
如图29、图30所示,磁铁单元316成为以内周锥面316d与块锥面330a重合的状态,夹在固定块330与磁铁支架320之间的状态。固定块330通过在径向RD上由块锥面330a向磁铁支架320侧推压内周锥面316d,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另外,磁铁单元316成为以外周锥面316e与卡合锥面322a重合的状态,夹在外周卡合部322与支架主体321之间的状态。外周卡合部322以及固定块330在轴向AD以及径向RD双方,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
此外,固定块330相当于固定支承部,块锥面330a相当于支承倾斜面,内周锥面316d相当于磁铁倾斜面。
接下来,对马达装置6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马达装置60的工序包含有制造转子300的工序。工作人员准备磁铁单元316、磁铁支架320、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作为准备工序。然后,工作人员使磁铁单元316从径向内侧进入磁铁支架320中支架主体321与外周卡合部322之间。其后,工作人员在使磁铁单元316与支架主体321重叠的状态下,通过磁铁固定件335将固定块330固定于支架主体321,以在固定块330与支架主体321之间夹住磁铁单元316。工作人员通过将磁铁固定件335拧入支架主体321,将外周锥面316e按压至卡合锥面322a,并且将块锥面330a按压至内周锥面316d。
<构成组Bc>
如图33、图34、图35所示,在多个磁铁单元316包含有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在转子300中在周向CD上各排列有多个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交替地排列有倾斜磁铁单元317和平行磁铁单元318。
如图34所示,在倾斜磁铁单元317中,一对单元侧面316c以朝向径向外侧相互远离的方式倾斜。在倾斜磁铁单元317中,一对单元侧面316c的分离距离朝向径向外侧逐渐增大。在倾斜磁铁单元317中,在径向RD上单元外周端316b比单元内周端316a长。倾斜磁铁单元317作为整体形成为梯形形状或者扇形状。
在平行磁铁单元318中,一对单元侧面316c平行地延伸。一对单元侧面316c向与周向CD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平行磁铁单元318中,一对单元侧面316c的分离距离在径向RD上均匀。在平行磁铁单元318中,在径向RD上单元外周端316b和单元内周端316a大致为相同的长度。平行磁铁单元318作为整体形成为长方形。
接下来,对马达装置60的制造方法中制造转子30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转子300的工序中,如上述那样,工作人员通过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工作人员将倾斜磁铁单元317和平行磁铁单元318作为多个磁铁单元316,在磁铁支架320排列为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交替地配置。工作人员使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的单元外周端316b进入外周卡合部322与支架主体321之间。工作人员使最后在磁铁支架320排列的一个磁铁单元316为平行磁铁单元318。工作人员使最后的一个平行磁铁单元318进入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倾斜磁铁单元317之间,并且使该平行磁铁单元的单元外周端316b进入外周卡合部322与支架主体321之间。
此外,工作人员既可以每当将磁铁单元316配置于磁铁支架320,则通过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将该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另外,工作人员也可以在将全部的磁铁单元316配置于磁铁支架320之后,通过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将全部的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多个磁铁单元316的全部为倾斜磁铁单元317的构成。在该构成中,在转子300的制造工序中工作人员不能够使最后的一个倾斜磁铁单元317进入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倾斜磁铁单元317之间。这是因为,与外周卡合部322相比在径向内侧,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倾斜磁铁单元317的分离距离比最后的一个倾斜磁铁单元317具有的单元外周端316b的宽度尺寸小。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人员通过使最后的一个磁铁单元316为平行磁铁单元318,能够将该平行磁铁单元318插入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倾斜磁铁单元317之间。这是因为,在与外周卡合部322相比在径向内侧的区域、和外周卡合部322的内侧的区域中,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倾斜磁铁单元317的分离距离相同。
<构成组Bd>
如图36、图37、图38所示,转子300具有支架固定件350。支架固定件350是螺栓等固定件,由金属材料等形成。支架固定件350将磁铁支架320固定于轴凸缘342。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支架固定件350。支架固定件350例如在从转子第二面302侧贯通磁铁支架320的状态下与轴凸缘342螺合。
如图36、图38、图39所示,轴凸缘342具有辐条343以及轮辋344。辐条343从轴主体34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辐条343。轮辋344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轮辋344设置在从轴主体341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轮辋344将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辐条343连接。辐条343在径向RD上将轴主体341与轮辋344连接。
轮辋344具有一对轮辋前端部344a。轮辋344从辐条343朝向轴向AD的两个方向延伸。在轮辋344中,在轴向AD上排列有一对轮辋前端部344a。轮辋前端部344a位于从辐条343向轴向AD分离的位置。在轴向AD上,轮辋344的高度尺寸比辐条343的高度尺寸大。
如图36、图37、图38所示,转子300成为从轴向AD的一侧与轴凸缘342重叠的状态。在轴凸缘342中,至少轮辋前端部344a与转子300接触。在轴340中,与转子300接触的部位中位于径向最外侧的部位是轮辋前端部344a。轮辋前端部344a位于转子300中从磁铁310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支架固定件350位于从轮辋前端部344a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支架固定件350在径向RD上经由轮辋前端部344a位于与磁铁310相反侧。
支架固定件350在被插入支架固定孔325以及凸缘固定孔345的状态下,将磁铁支架320与轴凸缘342固定。支架固定孔325设置于磁铁支架320。支架固定孔325在轴向AD上贯通磁铁支架320。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支架固定孔325。支架固定孔325位于从轮辋344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凸缘固定孔345设置于轴凸缘342。凸缘固定孔345例如设置于辐条343。凸缘固定孔345在轴向AD上贯通轴凸缘342。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凸缘固定孔345。凸缘固定孔345位于从轮辋344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例如,支架固定件350通过支架固定孔325拧入凸缘固定孔345。
如图36所示,在马达装置60中,对转子300产生吸引力F1。吸引力F1是在轴向AD上向线圈211侧吸引磁铁310的力,由于磁铁310的磁力而产生。吸引力F1是使转子300中磁铁310的周边部位向定子200侧弯曲的力。
在马达装置60中,在转子300产生抵抗吸引力F1的弯曲应力F2。弯曲应力F2是使转子300中磁铁310的周边部位向与定子200相反侧弯曲的力。由于支架固定件350向定子200侧按压转子300而产生弯曲应力F2。支架固定件350对转子300施加按压力F3。按压力F3是在轴向AD上向定子200侧按压转子300的力。在转子300中,轮辋前端部344a成为对按压力F3的支点从而产生弯曲应力F2。此外,支架固定件350相当于按压部件,轮辋前端部344a相当于支点。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不产生基于支架固定件350的按压力F3的构成。在该构成中,有转子300中磁铁310的周边部位在轴向AD上接近定子200侧,转子300变形为将轮辋前端部344a作为支点向定子200侧翘曲的担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由支架固定件350产生的按压力F3抑制转子300变形为将轮辋前端部344a作为支点向定子200侧翘曲。
<构成组Be>
如图40、图41所示,支架固定件350固定在轴凸缘342中与轮辋344相比在径向内侧的部位。支架固定件350在从轮辋344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贯通磁铁支架320并拧入辐条343。在磁铁支架320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与辐条343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之间设置有转子缝隙GR。
磁铁支架320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是磁铁支架320中插入支架固定件350的支架固定孔325。辐条343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是辐条343中插入支架固定件350的凸缘固定孔345。转子缝隙GR是在轴向AD上形成在转子300与轴凸缘342之间的分离空间。转子缝隙GR在轴向AD上形成在磁铁支架320与辐条343之间。与轮辋344相比在径向内侧,磁铁支架320与辐条343在轴向AD上分离。
支架固定件350能够在轴向AD上使转子缝隙GR的宽度尺寸增减。支架固定件350对辐条343的拧入量越大,磁铁支架320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与辐条343中固定磁铁固定件335的部位越接近,转子缝隙GR越小。支架固定件350的拧入量越大按压力F3越大,弯曲应力F2越增加。因此,通过在轴凸缘342与转子300之间确保转子缝隙GR,能够调整用于抵抗吸引力F1的弯曲应力F2。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磁铁支架320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与辐条343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相互接触的构成。在该构成中,难以通过支架固定件350使磁铁支架320进一步变形,而难以进一步增大按压力F3。因此,例如有即使在按压力F3相对于吸引力F1不足的情况下,也不能够消除该不足的担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支架320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与辐条343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在轴向AD上分离,所以能够进一步增大按压力F3。
接下来,对马达装置60的制造方法中组装转子300与轴34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将转子300安装于轴340的工序中,工作人员将支架固定件350插入支架固定孔325以及凸缘固定孔345。工作人员在将使其插入了支架固定孔325的支架固定件350拧入凸缘固定孔345时,将支架固定件350的拧入量调整为磁铁支架320中磁铁310的周边部位向转子第二面302侧翘曲的程度。即,工作人员通过支架固定件350调整按压力F3。
其后,在将定子200安装于转子300以及轴340的工序中,工作人员确认转子300中磁铁310的周边部位未向轴向AD翘曲。在转子300中磁铁310的周边部位沿着轴向AD的情况下,工作人员通过调整支架固定件350的拧入量来消除转子300的挠曲。即,工作人员通过支架固定件350将按压力F3调整为弯曲应力F2与吸引力F1相同。
<构成组Bf>
如图43、图44、图45所示,在轴凸缘342中,在设置于辐条343的多个凸缘固定孔345包含有第一凸缘固定孔345a以及第二凸缘固定孔345b。若将设置于第一转子300a的支架固定孔325称为第一支架固定孔325a,则在轴向AD上排列有第一支架固定孔325a与第一凸缘固定孔345a。若将设置于第二转子300b的支架固定孔325称为第二支架固定孔325b,则在轴向AD上排列有第二支架固定孔325b与第二凸缘固定孔345b。例如在周向CD上交替地排列第一凸缘固定孔345a与第二凸缘固定孔345b。
此外,图43是关于马达61的纵剖面,从径向内侧观察第一转子300a、第二转子300b以及轴凸缘342并将支架固定件350的排列在平面上展开的示意图。
如图42、图43、图44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以及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作为支架固定件350。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将第一转子300a固定于轴凸缘342。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插入第一支架固定孔325a和第一凸缘固定孔345a。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例如通过第一支架固定孔325a并拧入第一凸缘固定孔345a。此外,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相当于第一固定件。第一支架固定孔325a相当于第一转子孔,第一凸缘固定孔345a相当于第一轴孔。
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将第二转子300b固定于轴凸缘342。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插入第二支架固定孔325b和第二凸缘固定孔345b。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例如通过第二支架固定孔325b并拧入第二凸缘固定孔345b。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相当于第二固定件。第二支架固定孔325b相当于第二转子孔,第二凸缘固定孔345b相当于第二轴孔。
第一支架固定孔325a和第二支架固定孔325b设置于在周向CD上分离的位置。第一凸缘固定孔345a和第二凸缘固定孔345b配合第一支架固定孔325a与第二支架固定孔325b的位置关系,位于在周向CD上分离的位置。
如图42、图43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定位销355。定位销355在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上决定转子300与轴340的相对位置。定位销355在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上,限制转子300相对于轴340位置偏移。例如,定位销355限制转子300相对于轴340向周向CD进行位置偏移。
如图42、图43、图44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支架销孔327。支架销孔327包含于转子300。支架销孔327设置于磁铁支架320。支架销孔327在轴向AD上贯通磁铁支架320。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支架销孔327。支架销孔327位于从轮辋344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在磁铁支架320中,在周向CD上排列有支架固定孔325和支架销孔327。
马达装置60具有凸缘销孔348。凸缘销孔348包含于轴340。凸缘销孔348设置于轴凸缘342。凸缘销孔348例如设置于辐条343。凸缘销孔348在轴向AD上贯通轴凸缘342。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凸缘销孔348。凸缘销孔348位于从轮辋344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在轴340中,在周向CD上排列凸缘固定孔345和凸缘销孔348。
在轴向AD上排列有支架销孔327和凸缘销孔348。定位销355以在轴向AD上架设于支架销孔327与凸缘销孔348的状态,分别插入支架销孔327以及凸缘销孔348。定位销355分别与支架销孔327以及凸缘销孔348嵌合。例如,定位销355被压入凸缘销孔348,在支架销孔327填埋缝隙。定位销355相对于支架销孔327以及凸缘销孔348不会产生松动。定位销355在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上,不会相对于支架销孔327以及凸缘销孔348相对地移动。例如,定位销355不会相对于支架销孔327以及凸缘销孔348在周向CD上相对地移动。
支架固定件350容易相对于支架固定孔325以及凸缘固定孔345产生松动。例如,考虑到支架固定孔325相对于支架固定孔325以及凸缘固定孔345在周向CD上相对地移动。该情况下,有在周向CD上转子300与轴340相对地进行位置偏移的担忧。与此相对,在定位销355与支架销孔327以及凸缘销孔348中不产生松动,所以能够通过定位销355抑制转子300与轴340的位置偏移。此外,定位销355、支架销孔327以及凸缘销孔348也在图37、图38、图39中图示。
将设置于第一转子300a的支架销孔327称为第一支架销孔327a,并将设置于第二转子300b的支架销孔327称为第二支架销孔327b。在马达装置60中包含多个定位销355。在多个定位销355包含有进行第一转子300a与轴340的定位的定位销355。该定位销355与第一支架销孔327a嵌合。另外,在多个定位销355包含有进行第二转子300b与轴340的定位的定位销355。该定位销355与第二支架销孔327b嵌合。
经由凸缘销孔348在轴向AD上排列有第一支架销孔327a与第二支架销孔327b。即,第一支架销孔327a与第二支架销孔327b在周向CD上不分离。在轴向AD上排列有与第一支架销孔327a嵌合的定位销355、和与第二支架销孔327b嵌合的定位销355。因此,在第一转子300a和第二转子300b中,不容易产生由于定位销355而在旋转平衡等平衡中产生差异这样的情况。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第一支架销孔327a和第二支架销孔327b位于在周向CD上偏移的位置的构成。在该构成中,有在第一转子300a和第二转子300b中,由于定位销355的位置在周向CD上偏移,而平衡产生差异的担忧。
轴凸缘342具有凸缘厚壁部347。凸缘厚壁部347是轴凸缘342中与其它的部位相比成为厚壁的部位。凸缘厚壁部347成为分别在轴向AD一侧以及另一侧从辐条343突出的状态。
凸缘销孔348在轴凸缘342中设置于凸缘厚壁部347。凸缘销孔348在轴向AD上贯通凸缘厚壁部347。在马达装置60中,由于凸缘销孔348位于凸缘厚壁部347,所以在轴向AD上凸缘销孔348与支架销孔327配置在尽可能接近的位置。在定位销355中,在轴向AD上位于凸缘销孔348与支架销孔327之间的部位尽可能地变短。因此,不容易产生定位销355中位于凸缘销孔348与支架销孔327之间的部位变形,而转子300相对于轴340在周向CD上相对地位置偏移这样的情况。
由于凸缘销孔348设置于凸缘厚壁部347,而定位销355中与凸缘销孔348嵌合的部位在轴向AD上尽可能地变长。因此,容易相对于凸缘销孔348位置精度良好地立起定位销355。另外,由于轴凸缘342具有凸缘厚壁部347,所以局部地成为厚壁。因此,例如与轴凸缘342的整体成为厚壁的构成不同,在实现轴凸缘342的轻型化的同时,不容易产生定位销355相对于凸缘销孔348的松动。
在马达装置60中,第一转子300a与第二转子300b成为点对称的关系。因此,能够将作为转子300使用的两个部件中一方设为第一转子300a,将另一方配置为相对于第一转子300a点对称来作为第二转子300b。通过像这样将作为第一转子300a使用的部件与作为第二转子300b使用的部件共用化,能够降低用于制造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的成本。
<构成组Ca>
如图46、图47所示,马达壳体70具有内周面70b。内周面70b包含于马达壳体70的内表面,作为整体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
马达壳体70具有定子保持部171。定子保持部171是设置于内周面70b的凸部。定子保持部171从壳体主体71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在周向CD以及轴向AD的至少一方排列有多个定子保持部171。定子保持部171与壳体主体71一起形成内周面70b。
在多个定子保持部171包含有第一周保持部172、第二周保持部173以及轴保持部174。第一周保持部172以及第二周保持部173沿着壳体主体71在周向CD上延伸。第一周保持部172和第二周保持部173在轴向AD上排列,且设置为相互平行。第一周保持部172在轴向AD上与第二周保持部173相比设置于后框架370侧。第一周保持部172位于从马达壳体70中的后框架370侧的端部向第二周保持部173侧分离的位置。第二周保持部173位于从马达壳体70中的与逆变器装置80相反侧的端部向第一周保持部172侧分离的位置。
轴保持部174沿着壳体主体71向轴向AD延伸。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轴保持部174。轴保持部174成为在轴向AD上架设于第一周保持部172和第二周保持部173的状态。轴保持部174将第一周保持部172与第二周保持部173连接。
马达壳体70具有保持凹部175。保持凹部175由第一周保持部172、第二周保持部173以及轴保持部174形成。保持凹部175在轴向AD上形成在第一周保持部172与第二周保持部173之间,且在周向CD上形成在相邻的两个轴保持部174之间。保持凹部175是相对于第一周保持部172、第二周保持部173以及轴保持部174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与轴保持部174一起在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保持凹部175。
如图48、图49所示,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中,线圈保护部250与内周面70b重合。线圈保护部250以紧贴的方式与内周面70b接触。线圈保护部250成为在轴向AD上进入第一周保持部172与第二周保持部173之间的状态。线圈保护部250成为在周向CD上进入相邻的两个轴保持部174之间的状态。线圈保护部250成为进入保持凹部175的内部的状态,并与保持凹部175的内表面重合。
线圈保护部250成为在轴向AD上架设于第一周保持部172与第二周保持部173的状态。例如,线圈保护部250与第一周保持部172以及第二周保持部173各自的前端面重叠。此外,线圈保护部250也可以在轴向AD上从第一周保持部172以及第二周保持部173向外侧突出。
如图49所示,在周向CD上与线圈部215的位置配合地配置多个轴保持部174。在周向CD上排列的轴保持部174的数目与在周向CD上排列的线圈部215的数目相同。轴保持部174与线圈部215在轴向AD上排列,在轴向AD上相互对置。线圈部215设置在线圈轴线Cc通过轴保持部174的位置。线圈轴线Cc是通过线圈部215的中心并向径向RD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例如,线圈部215配置在线圈轴线Cc通过周向CD上的轴保持部174的中心的位置。另外,线圈部215配置在线圈轴线Cc通过轴向AD上的轴保持部174的中心的位置。
此外,在图49中,是将马达壳体70以及定子200的横剖视图展开为外周面70a延伸为直线状的图。另外,马达壳体70相当于电机壳体,轴保持部174相当于轴凸部。
在线圈保护部250中,优选导热性以及电绝缘性较高。但是,若在线圈保护部250中,不易提高导热性以及电绝缘性双方,则优选与电绝缘性相比优先提高导热性。例如,线圈保护部250的导热性比线圈架240的导热性高。具体而言,线圈保护部250的导热率比线圈架240的导热率大。另一方面,线圈保护部250的电绝缘性比线圈架240的电绝缘性低。具体而言,线圈保护部250的介电常数比线圈架240的介电常数大。
接下来,对马达装置60的制造方法中制造定子20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定子200的工序中,工作人员准备线圈单元210以及马达壳体70,作为准备工序。然后,工作人员将线圈单元210设置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并与线圈单元210一起将马达壳体70安装于模制成形用的金属模具。工作人员通过注塑成形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成形线圈保护部250。在像这样线圈单元210以及马达壳体70通过嵌件模塑与线圈保护部250一体化的马达装置60中,线圈保护部250以紧贴的方式与线圈部215以及内周面70b双方接触。
<构成组Cb>
如图50所示,在马达壳体70中,在内周面70b包含壳体基座面176以及壳体粗糙面177。壳体粗糙面177是与壳体基座面176相比粗糙的面。壳体粗糙面177例如通过设置许多微小的凹凸,成为面较粗糙的状态。通过对马达壳体70实施用于形成粗糙面的粗糙面加工来形成壳体粗糙面177。作为形成壳体粗糙面177的粗糙面加工,有机械加工以及科学加工等。
壳体基座面176在轴向AD上与定子保持部171相比设置在外侧。例如,壳体基座面176在轴向AD上与第一周保持部172以及第二周保持部173相比设置在外侧。壳体基座面176沿着内周面70b形成为环状。
壳体粗糙面177在轴向AD上在壳体基座面176的内侧设置为包含定子保持部171的外表面。壳体粗糙面177至少设置于保持凹部175的内表面。壳体粗糙面177设置于定子保持部171的外表面。例如,壳体粗糙面177设置于第一周保持部172、第二周保持部173以及轴保持部174的外表面。此外,在图50中,对壳体粗糙面177附加点状影线。
在内周面70b中,至少与线圈保护部250重叠的部位成为壳体粗糙面177。壳体粗糙面177成为与壳体基座面176相比容易与线圈保护部250紧贴的面。另外,壳体粗糙面177与壳体基座面176相比表面积容易增大。因此,壳体粗糙面177与线圈保护部250的接触面积容易增大。
<构成组Cc>
如图51、图52所示,在定子200中,从线圈保护部250引出电力引出线212。护孔环255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具有电绝缘性。电力引出线212从线圈保护部250引出的部分被护孔环255保护。护孔环255包含于马达装置60。护孔环255以横跨电力引出线212中埋入线圈保护部250的内部的部位与从线圈保护部250露出的部分的边界部的状态,覆盖电力引出线212。此外,在图51中,省略线圈保护部250的图示。
护孔环255具有埋设部255a以及露出部255b。埋设部255a是护孔环255中埋设于线圈保护部250的部位。露出部255b是护孔环255中从线圈保护部250露出的部位。露出部255b从埋设部255a朝向线圈保护部250的外侧延伸。露出部255b例如从埋设部255a在轴向AD上朝向后框架370侧延伸。
电力引出线212从线圈保护部250引出为在马达壳体70中沿着内周面70b向轴向AD延伸。如图52、图53所示,在马达壳体70设置有引出槽部171a。电力引出线212通过引出槽部171a从线圈保护部250引出。引出槽部171a设置于定子保持部171。引出槽部171a设置于第一周保持部172,以在径向内侧开放的状态在轴向AD上贯通第一周保持部172。
如图51、图52所示,护孔环255至少覆盖电力引出线212中通过引出槽部171a的部位。护孔环255成为按每个电力引出线212从径向内侧进入引出槽部171a的状态。护孔环255与引出槽部171a的内表面紧贴。护孔环255填埋引出槽部171a的内表面与电力引出线212的缝隙。护孔环255例如能够弹性变形,通过弹性变形与引出槽部171a嵌合。此外,电力引出线212相当于线圈引出线,护孔环255相当于引出线保护部。
接下来,对制造定子200的方法中制造线圈保护部25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线圈保护部250的工序中,工作人员准备线圈单元210、马达壳体70以及护孔环255,作为准备工序。然后,工作人员将护孔环255安装于线圈单元210的电力引出线212。工作人员进行将线圈单元210设置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的作业、和将护孔环255与电力引出线212一起嵌入引出槽部171a的作业。
工作人员将带线圈单元210以及护孔环255的马达壳体70安装于金属模具,对线圈保护部250进行模制成形。该情况下,由于护孔环255嵌入引出槽部171a,所以能够通过护孔环255抑制熔融树脂从引出槽部171a流出。
<构成组Cd>
如图54所示,铁芯单元230具有铁芯231以及线圈架240。铁芯单元230成为与线圈211一起被线圈保护部250覆盖的状态,被线圈保护部250保护。线圈保护部250以紧贴的方式与线圈架240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线圈架240由树脂材料等形成。线圈架240例如由环氧类的热固化性树脂形成。线圈架240例如是通过模制成形进行成形的模制树脂。线圈架240具有电绝缘性。线圈架240具有导热性,容易传递来自铁芯231的热量。线圈架240例如具有比空气大的导热率。
线圈架240成为覆盖铁芯231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来保护铁芯231。线圈架240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并覆盖铁芯231。线圈架240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线圈架240以紧贴的方式与铁芯231的外表面接触。线圈架240容易将来自线圈211的热量传递到线圈保护部250。
在线圈架240中,优选导热性以及电绝缘性较高。但是,若在线圈架240中,不易提高导热性以及电绝缘性双方,则优选与导热性相比优先提高电绝缘性。例如,线圈架240的电绝缘性比线圈保护部250的电绝缘性高。具体而言,线圈架240的介电常数比线圈保护部250的介电常数小。另一方面,线圈架240的导热性比线圈保护部250的导热性低。具体而言,线圈架240的导热率比线圈保护部250的导热率小。
<构成组Ce>
如图55所示,线圈架240具有线圈架躯体部241以及线圈架凸缘242。线圈架躯体部241作为整体形成为柱状,并向轴向AD延伸。线圈架躯体部241的外周面241a以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线圈架凸缘242从外周面241a朝向外侧延伸。线圈架凸缘242从外周面241a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在轴向AD上排列设置有一对线圈架凸缘242。在线圈架240中,在一对线圈架凸缘242之间,在线圈架躯体部241上卷绕有线圈211。
线圈架凸缘242具有凸缘内板面243、凸缘外板面244以及凸缘端面245。在线圈架凸缘242中,一对板面中线圈架躯体部241侧的板面为凸缘内板面243,与线圈架躯体部241相反侧的板面为凸缘外板面244。在一对线圈架凸缘242中,彼此的凸缘内板面243相互对置。凸缘端面245是线圈架凸缘242的前端面,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凸缘端面245位于从线圈架躯体部241向外侧分离的位置。
在线圈架240的外表面包含有线圈架基座面246以及线圈架粗糙面247。线圈架粗糙面247是与线圈架基座面246相比粗糙的面。线圈架粗糙面247例如通过设置许多微小的凹凸,成为面较粗糙的状态。通过对线圈架240实施用于形成粗糙面的粗糙面加工来形成线圈架粗糙面247。作为形成线圈架粗糙面247的粗糙面加工,有机械加工以及科学加工等。此外,在图55中,对线圈架粗糙面247附加点状影线。
在线圈架基座面246例如包含有外周面241a、凸缘内板面243以及凸缘外板面244。在线圈架粗糙面247例如包含有凸缘端面245。此外,也可以凸缘外板面244包含于粗糙面。
在线圈架240中,与线圈保护部250重叠的部位至少成为线圈架粗糙面247。如图56所示,在线圈单元210中,在线圈211卷绕于线圈架240的状态下,至少凸缘外板面244以及凸缘端面245向外侧露出。另外,在马达装置60中,在线圈单元210被线圈保护部250覆盖的状态下,线圈保护部250至少覆盖凸缘端面245。即,线圈保护部250与凸缘端面245重叠。线圈保护部250基本而言不覆盖凸缘外板面244。
在马达装置60中,通过使凸缘端面245包含于线圈架粗糙面247,线圈保护部250容易与凸缘端面245紧贴。另外,作为线圈架粗糙面247的凸缘端面245与线圈架基座面246相比表面积容易增大。因此,凸缘端面245与线圈保护部250的接触面积容易增大。
<构成组Cf>
如图57、图58所示,铁芯231具有铁芯躯体部232以及铁芯凸缘233。铁芯躯体部232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并向轴向AD延伸。铁芯躯体部232的外周面232a以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铁芯凸缘233从外周面232a朝向外侧延伸。铁芯凸缘233从外周面232a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在轴向AD上排列设置有一对铁芯凸缘233。在铁芯231中,在一对铁芯凸缘233之间,经由线圈架躯体部241在铁芯躯体部232卷绕有线圈211。
如图58、图59所示,铁芯231作为整体朝向径向内侧逐渐变细。铁芯231的铁芯宽度朝向径向内侧阶段性地减小。铁芯宽度是铁芯231中周向CD的宽度尺寸。在铁芯231的外表面包含有铁芯阶梯面234。铁芯阶梯面234在径向RD上阶梯状地延伸。铁芯阶梯面234分别设置于铁芯躯体部232以及铁芯凸缘233。在铁芯躯体部232以及铁芯凸缘233的各个中在周向CD上排列设置有一对铁芯阶梯面234。
铁芯阶梯面234具有阶梯基座面234a以及阶梯连接面234b。在径向RD上各排列多个阶梯基座面234a以及阶梯连接面234b。阶梯基座面234a向与周向CD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径向RD上相邻的两个阶梯基座面234a中,径向内侧的阶梯基座面234a与径向外侧的阶梯基座面234a相比配置在周向CD的内侧。阶梯连接面234b向与径向RD正交的方向延伸。阶梯连接面234b将在径向RD上相邻的两个阶梯基座面234a连接。
铁芯231由多个铁芯形成板材236形成。如图60所示,铁芯形成板材236是薄板状的部件。铁芯形成板材236例如由软磁性材料形成。重叠多个铁芯形成板材236形成铁芯231。在铁芯231包含有大小以及形状不同的多个种类的铁芯形成板材236。在铁芯231中,与铁芯宽度配合地使用多个种类的铁芯形成板材236。在铁芯231中,形成一阶的阶梯基座面234a的多个铁芯形成板材236是大小以及形状相同的一个种类的铁芯形成板材236。在铁芯231至少包含有与阶梯基座面234a的数目相同的数目的种类的铁芯形成板材236。
在铁芯231中,由于层叠有多个铁芯形成板材236,所以不容易产生涡流。因此,能够降低在铁芯231中产生的涡流损耗。另外,在铁芯单元230中,至少在铁芯阶梯面234重叠线圈架240。在铁芯231中,由于在其外表面包含有铁芯阶梯面234,所以表面积容易增大。在铁芯单元230中,通过铁芯阶梯面234容易增大铁芯231与线圈架240的接触面积。
对制造马达装置60的方法中制造铁芯231以及铁芯单元23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铁芯231的工序中,工作人员准备多个种类的铁芯形成板材236。然后,工作人员通过对多阶的阶梯基座面234a进行将一个种类的铁芯形成板材236重叠多个来制成一阶的阶梯基座面234a这样的作业,制成铁芯231。
在制造铁芯单元230的工序中,工作人员准备铁芯231,作为准备工序。然后,工作人员将铁芯231安装于金属模具,并通过模制成形使线圈架240成形。在像这样通过嵌件模塑使铁芯231与线圈架240一体化的铁芯单元230中,线圈架240与铁芯231紧贴。在铁芯231中,线圈架240与铁芯阶梯面234紧贴。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铁芯231的铁芯宽度朝向径向内侧连续地减小的构成。在该构成中,在铁芯231的外表面不包含铁芯阶梯面234而包含锥面。因此,若要通过层叠多个铁芯形成板材236形成锥面,则铁芯形成板材236的种类非常多。对于铁芯231的制造来说,铁芯形成板材236的种类越多越有用于制造铁芯形成板材236的成本增加这样的担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铁芯231的铁芯宽度朝向径向内侧阶段性地变小,所以能够限制铁芯形成板材236的种类。因此,对于铁芯231的制造,能够降低用于制造铁芯形成板材236的成本。
<构成组Cg>
如图61、图62、图63、图64所示,线圈架240具有凸缘凹部243a。凸缘凹部243a分别设置于一对线圈架凸缘242。凸缘凹部243a是设置于凸缘内板面243的凹部。凸缘凹部243a在周向CD上设置在线圈架躯体部241的一侧。凸缘凹部243a在周向CD上不设置在线圈架躯体部241的另一侧。凸缘凹部243a沿着线圈架躯体部241向径向RD延伸。凸缘凹部243a的两端部均在径向RD上开放。凸缘凹部243a在周向CD上朝向与线圈架躯体部241相反侧开放。分别设置于一对线圈架凸缘242的凸缘凹部243a在轴向AD上相互对置。此外,凸缘内板面243相当于凸缘面。
如图65所示,在线圈单元210中,为了从线圈211引出电力引出线212而使用凸缘凹部243a。在线圈部215中,为了引出第一延伸突出线216而使用凸缘凹部243a。在线圈部215中,通过凸缘凹部243a引出线圈线220从而形成第一延伸突出线216。
在周向CD上经由线圈架躯体部241与凸缘凹部243a相反侧,由于没有凸缘凹部243a而不容易在线圈部215与凸缘内板面243之间产生死区。这样,由于不容易在一对线圈架凸缘242之间产生死区,所以能够提高线圈架240中线圈211的占积率。在线圈架240中,在一对线圈架凸缘242之间产生的死区越小线圈211的占积率越高。
<构成组Da>
如图66所示,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单元壳体51具有马达壳体70以及逆变器壳体90。在单元壳体51的外周面包含有马达壳体70具有的外周面70a、和逆变器壳体90具有的外周面90a。在单元壳体51的外周面设置有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单元壳体51收容定子200、转子300以及逆变器81。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马达61以及逆变器81的热量容易通过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释放到外部。
在单元壳体51中,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一体化。沿着马达轴线Cm在轴向AD上排列有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马达壳体70相当于电机壳体,逆变器壳体90相当于装置壳体。
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通过壳体固定件52固定。壳体固定件52是螺栓等固定件。壳体固定件52将马达壳体70的连结凸缘74与逆变器壳体90的连结凸缘94连结。连结凸缘74在马达壳体70中设置于外周面70a,并从壳体主体7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连结凸缘94在逆变器壳体90中设置于外周面90a,并从壳体主体9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
如图66、图67所示,在马达壳体70中,在内周面70b重叠有线圈保护部250。马达壳体70具有的内周面70b包含于单元壳体51的内周面。线圈保护部250与单元壳体51的内周面重叠。线圈保护部250以紧贴的方式与单元壳体51的内周面接触。
<构成组Db>
如图68、图69所示,在轴340中,轴凸缘342具有的轮辋344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轮辋344具有的一对板面朝向径向RD。在轮辋344中,厚度方向成为径向RD。轮辋344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相当于环状部。轮辋344形成轴凸缘342的外周端。轮辋344成为在轴向AD上架设于第一转子300a和第二转子300b的状态。
如图68所示,轮辋344设置在定子200的内侧。轮辋344位于从定子200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轮辋344成为在径向RD上分隔定子200的内侧空间的状态。定子200的内侧空间是存在于线圈保护部250的径向内侧的空间。有时将该内侧空间称为内侧区域。轮辋344沿着线圈保护部250的内周面向轴向AD延伸。在轴向AD上,轮辋344的高度尺寸与线圈保护部250的高度尺寸大致相同。
如图69、图70、图71、图72所示,轴凸缘342具有凸缘通气孔346。凸缘通气孔346设置于轮辋344,并在径向RD上贯通轮辋344。凸缘通气孔346位于在轴向AD上与一对轮辋前端部344a双方分离的位置。例如,凸缘通气孔346在轴向AD上设置在轮辋344的中间位置。
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凸缘通气孔346。在轴凸缘342中,在周向CD上排列有凸缘通气孔346与辐条343。凸缘通气孔346设置于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辐条343之间。在周向CD上经由凸缘通气孔346相邻的两个辐条343均位于与凸缘通气孔346分离的位置。
在图68中,凸缘通气孔346使马达装置60的内部空间中在径向RD上能够通气。凸缘通气孔346将与轮辋344相比在径向内侧的空间和与轮辋344相比在径向外侧的空间连通。在线圈保护部250的内侧空间,定子200的热量容易通过凸缘通气孔346释放到轮辋344的内侧。另外,由于作为气体的空气在径向RD上流过凸缘通气孔346而容易冷却定子200。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容易通过凸缘通气孔346产生向径向RD的空气的对流。
<构成组Dc>
如图73、图74所示,转子300具有支架调整孔326。支架调整孔326设置于磁铁支架320。支架调整孔326通过在轴向AD上贯通磁铁支架320而在轴向AD上贯通转子300。支架调整孔326与磁铁310相比设置在径向内侧。例如,支架调整孔326在径向RD上设置在支架固定孔325与磁铁固定件335之间。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支架调整孔326。支架调整孔326例如排列与磁铁固定件335相同的数目。
在转子300中,有重心从马达轴线Cm向径向RD偏移等而未取得平衡的情况。在转子300中,在磁铁支架320上安装配重部件以取得平衡。安装于转子300的配重部件根据转子300的平衡状态,插入多个支架调整孔326的任意一个。配重部件与支架调整孔326嵌合等,从而固定于支架调整孔326。作为转子300的平衡,有转子300未旋转的状态的静止平衡、以及转子300旋转的状态的旋转平衡等。此外,支架调整孔326相当于平衡调整孔。
此外,支架调整孔326的一部分成为在轴向AD上被轮辋344堵住的状态。配重部件在轴向AD上从转子第二面302侧插入支架调整孔326。通过由轮辋344堵住支架调整孔326的一部分,限制配重部件从支架调整孔326向转子第一面301侧脱落。
在图73中,磁铁支架320无论在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的哪个中,都成为在轴向AD上分隔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的状态。例如,第一转子300a具有的磁铁支架320成为将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后框架370侧的空间和定子200侧的空间的状态。第二转子300b具有的磁铁支架320成为将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定子200侧的空间和驱动框架390侧的空间的状态。
支架调整孔326使马达装置60的内部空间中在轴向AD上能够通气。支架调整孔326将通过磁铁支架320在轴向AD上分隔的两个空间连通。因此,定子200的热量容易通过支架调整孔326向轴向AD进行释放。另外,由于空气在轴向AD上流过支架调整孔326而容易冷却定子200。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容易通过支架调整孔326产生向轴向AD的空气的对流。
例如,第一转子300a具有的支架调整孔326将与第一转子300a相比在后框架370侧的空间、和与第一转子300a相比在定子200侧的空间连通。因此,定子200的热量容易通过第一转子300a具有的支架调整孔326释放到后框架370侧。另外,第二转子300b具有的支架调整孔326将与第二转子300b相比在定子200侧的空间、和与第二转子300b相比在驱动框架390侧的空间连通。因此,定子200的热量容易通过第二转子300b具有的支架调整孔326释放到驱动框架390侧。
<构成组Dd>
如图75所示,后框架370具有框架开口部373。框架开口部373在轴向AD上贯通后框架370。框架开口部373是使后框架370在轴向AD上开口的开口部。框架开口部373在径向RD上与母线单元260相比设置在径向外侧。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框架开口部373。
在框架开口部373中,在轴向AD上插入有电力引出线212。电力引出线212通过框架开口部373引出到电力母线261侧。在电力引出线212中,从框架开口部373引出的部位与电力母线261电连接。在框架开口部373插入有至少一个电力引出线212。
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成为将单元壳体51的内部分隔为逆变器装置80侧和马达装置60侧的状态。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作为整体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相当于壳体分隔部。
如图75、图76所示,温度传感器431在马达61中例如设置于线圈单元210。例如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431。温度传感器431安装于中性点母线290。中性点母线290具有母线主体291以及传感器支承部292。母线主体291形成中性点母线290的主要部分。母线主体291成为在中性点单元214中架设于多个线圈部215的状态。传感器支承部292支承温度传感器431。传感器支承部292例如是从母线主体291突出的突出部。温度传感器431固定于传感器支承部292。
如图75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信号端子台440。信号端子台440在轴向AD上设置于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的逆变器装置80侧。信号端子台440安装于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的至少一方。信号端子台440在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上与解析器连接器423并排。
马达装置60具有信号布线426。信号布线426从解析器连接器423延伸。信号布线426是电线等导电部件,形成信号线425。信号布线426经由解析器连接器423与解析器421电连接。
马达装置60具有信号布线436。信号布线436从温度传感器431延伸。信号布线436是电线等导电部件,形成信号线435。信号布线436与温度传感器431电连接。
信号端子台440将信号布线426、436汇集,相当于布线汇集部。在信号端子台440导入有信号布线426、436。信号端子台440具有多个端子部、和收容这些端子部的外壳。导入信号端子台440的信号布线426、436分别与端子部电连接。
解析器421成为信号布线426架设于解析器连接器423与信号端子台440的状态。信号布线426与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相比在逆变器装置80侧,沿着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延伸。解析器421能够通过检测马达61的旋转角度来检测马达装置60的状态。解析器421相当于状态检测部,信号布线426相当于检测布线。
温度传感器431成为信号布线436架设于温度传感器431与信号端子台440的状态。信号布线436通过插入框架开口部373,在轴向AD上贯通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温度传感器431能够通过检测马达61的温度来检测马达装置60的状态。温度传感器431相当于状态检测部,信号布线436相当于检测布线。
在信号端子台440导入有多个逆变器装置80具有的逆变器布线。在多个逆变器布线包含有与信号布线426、436一起形成信号线425、435的逆变器布线。逆变器布线在信号端子台440中,经由端子部与信号布线426、436电连接。与信号布线426、436连接的逆变器布线例如在逆变器装置80中与控制装置54电连接。
<构成组De>
在图77中,防尘罩380覆盖全部的框架开口部373。防尘罩380成为在周向CD上架设于多个框架开口部373的状态。防尘罩380在轴向AD上从逆变器装置80侧堵住框架开口部373。防尘罩380限制异物在轴向AD上通过框架开口部373。
防尘罩380成为从逆变器装置80侧覆盖电力引出线212以及母线单元260的状态。防尘罩380具有电绝缘性,抑制电力引出线212以及电力母线261与逆变器装置80的绝缘可靠性降低。防尘罩380成为在轴向AD上进入母线单元260与母线终端263之间的状态。
从温度传感器431延伸的信号布线436贯通防尘罩380并引出到逆变器装置80侧。防尘罩380具有布线孔381。布线孔381在轴向AD上贯通防尘罩380。信号布线436通过布线孔381而贯通防尘罩380。布线孔381成为被信号布线436堵住的大小以及形状。在信号布线436通过布线孔381的状态下,不容易产生异物通过布线孔381这样的情况。布线孔381设置在防尘罩380中与内周边相比接近外周边的位置。在防尘罩380设置有多个布线孔381。一根信号布线436通过一个布线孔381。
此外,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相当于壳体分隔部,防尘罩380相当于分隔罩。框架开口部373相当于分隔开口部,电力引出线212相当于线圈引出线。另外,信号布线436也可以通过防尘罩380与后框架370之间引出到逆变器装置80侧。
<构成组Df>
如图78、图79所示,马达壳体70具有连结凸缘74。连结凸缘74从壳体主体7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相当于电机凸缘。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连结凸缘74。
连结凸缘74具有凸缘孔74a。凸缘孔74a在轴向AD上延伸。凸缘孔74a在轴向AD上贯通连结凸缘74。凸缘孔74a是用于将马达壳体70固定于逆变器壳体90的孔,相当于电机固定孔。凸缘孔74a仅设置于壳体主体71以及连结凸缘74中的连结凸缘74。连结凸缘74通过将壳体固定件52拧入凸缘孔74a,与逆变器壳体90具有的连结凸缘94连结。逆变器壳体90是固定马达壳体70的固定对象,相当于壳体固定对象。有时将连结凸缘74称为耳部。
如上述那样,在马达壳体70中,仅在壳体主体71以及连结凸缘74中的连结凸缘74设置凸缘孔74a。因此,不会产生壳体主体71的刚性由于凸缘孔74a而降低这样的情况。在马达壳体70中,在周向CD上交替地排列:在壳体主体71设置了连结凸缘74的凸缘部位、和在壳体主体71未设置连结凸缘74的非凸缘部位。即使在连结凸缘74形成凸缘孔74a,在径向RD上凸缘部位的厚度尺寸也比非凸缘部位的厚度尺寸大。凸缘部位的刚性与非凸缘部位的刚性相比提高与连结凸缘74的厚度尺寸对应的量。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壳体主体71设置用于固定壳体固定件52的孔的构成。在该构成中,由于形成了用于壳体固定件52的孔,相应地壳体主体71变薄。因此,有壳体主体71的刚性由于用于壳体固定件52的孔而降低的担忧。
如图78、图80所示,马达壳体70具有固定凸缘178。固定凸缘178在马达壳体70中设置于外周面70a。固定凸缘178从壳体主体7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相当于电机凸缘。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固定凸缘178。
固定凸缘178具有凸缘孔178a。凸缘孔178a在轴向AD上延伸。凸缘孔178a在轴向AD上贯通固定凸缘178。凸缘孔178a是用于将马达壳体70固定于驱动框架390的孔,相当于电机固定孔。凸缘孔178a仅设置于壳体主体71以及固定凸缘178中的固定凸缘178。固定凸缘178通过将框架固定件405拧入凸缘孔178a,固定于驱动框架390。驱动框架390是固定马达壳体70的固定对象,相当于壳体固定对象。有时将固定凸缘178称为耳部。此外,在图80中,省略驱动框架390的图示。
如上述那样,在马达壳体70中,仅在壳体主体71以及固定凸缘178中的固定凸缘178设置凸缘孔178a。因此,不会产生壳体主体71的刚性由于凸缘孔178a而降低这样的情况。在马达壳体70中,在周向CD上交替地排列:在壳体主体71设置了固定凸缘178的凸缘部位、和在壳体主体71未设置固定凸缘178的非凸缘部位。即使在固定凸缘178形成凸缘孔178a,在径向RD上凸缘部位的厚度尺寸也比非凸缘部位的厚度尺寸大。凸缘部位的刚性与非凸缘部位的刚性相比提高与固定凸缘178的厚度尺寸对应的量。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壳体主体71设置用于固定框架固定件405的孔的构成。在该构成中,由于形成了用于框架固定件405的孔,相应地壳体主体71变薄。因此,有壳体主体71的刚性由于用于框架固定件405的孔而降低这样的担忧。
<构成组Dg>
如图81、图82、图83所示,驱动框架390在轴向AD上从与逆变器装置80相反侧覆盖马达61。驱动框架390成为从第二转子300b侧堵住马达壳体70的开口部的状态。马达壳体70相当于电机壳体,驱动框架390相当于电机罩部。
驱动框架390具有框架主体391以及固定凸缘392。框架主体391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框架主体391成为堵住马达壳体70的开口部的状态。框架主体391的外周边沿着马达壳体70具有的外周面70a在周向CD上延伸。
固定凸缘392从框架主体39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固定凸缘392。例如在周向CD上排列有八个固定凸缘392。固定凸缘392位于在轴向AD上与马达壳体70具有的固定凸缘178并排的位置。
固定凸缘392具有第一固定孔392a、第二固定孔392b。第一固定孔392a以及第二固定孔392b向轴向AD延伸。第一固定孔392a以及第二固定孔392b在轴向AD上贯通固定凸缘392。第一固定孔392a以及第二固定孔392b仅设置于框架主体391以及固定凸缘392中的固定凸缘392。在固定凸缘392中在径向RD上排列有第一固定孔392a与第二固定孔392b。第一固定孔392a与第二固定孔392b相比设置于径向内侧。第一固定孔392a位于从第二固定孔392b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
第一固定孔392a是用于将驱动框架390固定于马达壳体70的孔。固定凸缘392通过将框架固定件405拧入第一固定孔392a,固定于马达壳体70具有的固定凸缘178。有时将固定凸缘392称为耳部。
第二固定孔392b是用于将驱动框架390固定于减速机53的孔。固定凸缘392通过将减速机固定件53a拧入第二固定孔392b,固定于减速机53。减速机53是固定驱动框架390的固定对象,相当于罩固定对象。
如上述那样,在驱动框架390中,仅在框架主体391以及固定凸缘392中的固定凸缘392设置第一固定孔392a以及第二固定孔392b。因此,不会产生框架主体391的刚性由于第一固定孔392a以及第二固定孔392b而降低这样的情况。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框架主体391设置用于将框架固定件405以及减速机固定件53a固定的孔的构成。在该构成中,有由于形成了用于框架固定件405以及减速机固定件53a的孔,而相应地框架主体391的刚性降低的担忧。
驱动框架390具有外周框架部393以及外周凸缘394。外周框架部393架设于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固定凸缘392,并将这些固定凸缘392连接。外周框架部393沿着框架主体391的外周边向周向CD延伸。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外周框架部393。外周框架部393位于从框架主体391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外周框架部393位于从固定凸缘392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外周框架部393从固定凸缘392中第一固定孔392a与第二固定孔392b之间的部位向周向CD延伸。
在驱动框架390中,成为固定凸缘392被外周框架部393加强的状态。因此,即使假设由于形成第一固定孔392a以及第二固定孔392b这两个孔而固定凸缘392的刚性降低,也成为通过外周框架部393弥补固定凸缘392的刚性的状态。
外周凸缘394从外周框架部393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外周凸缘394位于从固定凸缘392向周向CD分离的位置。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外周凸缘394。外周凸缘394固定于单元管道100(参照图2)。在外周凸缘394设置有用于固定单元管道100的孔。外周凸缘394通过将螺栓等固定件拧入该孔来固定单元管道100。
<构成组E>
在图51、图52、图84、图86中,电力引出线212以能够通电的方式与电力母线261连接。电力引出线212经由母线引出线265与电力母线261连接。母线引出线265成为从电力母线261引出的状态。母线引出线265是用于流动电流的电线等导电部件,以能够通电的方式与电力母线261连接。母线引出线265从电力母线26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母线引出线265。母线引出线265分别与多个电力母线261连接。母线引出线265按每一相多个与电力母线261连接。母线引出线265在轴向AD上经由后框架370位于与第一转子300a相反侧。
电力母线261以及母线引出线265在轴向AD上经由第一转子300a设置于与线圈211相反侧。电力母线261以及母线引出线265在轴向AD上位于从第一转子300a向后框架370侧分离的位置。电力母线261相当于连接对象。
如图84、图86、图87所示,电力引出线212具有外周引出部212a、内周引出部212b、交叉引出部212c、外周折曲部12d、以及内周折曲部12e。此外,在图87中,省略转子300a、300b以及线圈保护部250等的图示。另外,在马达壳体70中,有时将外周面70a称为马达外周面70a,并将内周面70b称为马达内周面70b。
外周引出部212a是电力引出线212中设置在线圈211以及第一转子300a的外周侧的部位。外周引出部212a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在轴向AD上延伸。外周引出部212a例如在轴向AD上笔直地延伸。外周引出部212a具有通过线圈211与马达内周面70b之间的部位、和通过第一转子300a与马达内周面70b之间的部位。外周引出部212a在轴向AD上与线圈211相比延伸到电力母线261侧。外周引出部212a位于从第一转子300a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外周引出部212a既可以在轴向AD上与第一转子300a相比延伸到电力母线261侧,也可以不延延伸到电力母线侧。
内周引出部212b是电力引出线212中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设置在径向内侧的部位。内周引出部212b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同地在轴向AD上延伸。内周引出部212b例如在轴向AD上笔直地延伸。内周引出部212b位于在轴向AD上与第一转子300a并排的位置。内周引出部212b在轴向AD上位于从第一转子300a向电力母线261侧分离的位置。内周引出部212b以能够通电的方式与母线引出线265连接。内周引出部212b在轴向AD上与母线引出线265相比延伸至第一转子300a侧。
交叉引出部212c是电力引出线212中向相对于轴向AD倾斜的方向延伸的部位。交叉引出部212c向与外周引出部212a以及内周引出部212b交叉的方向延伸。交叉引出部212c例如向与轴向AD交叉的方向笔直地延伸。交叉引出部212c相对于周向CD正交,另一方面向轴向AD以及径向RD延伸。在交叉引出部212c中,在轴向AD上,内周引出部212b侧的端部与外周引出部212a侧的端部相比位于接近电力母线261的位置。
外周折曲部12d是电力引出线212中位于外周引出部212a与交叉引出部212c之间的部位。外周折曲部12d以折曲的状态将外周引出部212a与交叉引出部212c连接。外周折曲部12d弯曲为朝向径向外侧凸出,例如折曲。外周折曲部12d为了将外周引出部212a与交叉引出部212c连接而弯曲。有时外周折曲部12d被称为外周弯曲部。此外,外周折曲部12d只要弯曲则也可以不折曲,例如也可以挠曲。
内周折曲部12e是电力引出线212中位于交叉引出部212c与内周引出部212b之间的部位。内周折曲部12e在轴向AD上位于从外周折曲部12d向电力母线261侧分离的位置。内周折曲部12e以折曲的状态将交叉引出部212c与内周引出部212b连接。内周折曲部12e弯曲为朝向径向内侧凸出,例如折曲。内周折曲部12e为了将交叉引出部212c与内周引出部212b连接而弯曲。有时内周折曲部12e被称为内周弯曲部。此外,内周折曲部12e只要弯曲则也可以不折曲,例如也可以挠曲。
护孔环255由绝缘材料形成,具有电绝缘性。换句话说,护孔环255由非导电性材料形成,具有非导电性。作为绝缘材料,有树脂材料以及橡胶材料等。护孔环255例如由主要包含合成树脂的材料形成。
如图84、图85、图86所示,护孔环255具有护孔环主体256、内护孔环部257以及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排列有护孔环主体256、内护孔环部257以及外护孔环部258。护孔环主体256以覆盖的方式保护外周引出部212a。护孔环主体256以包围外周引出部212a的四周的状态在轴向AD上延伸。护孔环主体256具有在径向RD上进入马达内周面70b与线圈211之间的部位。
内护孔环部257沿着外周引出部212a向轴向AD延伸。内护孔环部257从护孔环主体256朝向交叉引出部212c延伸突出。内护孔环部257从径向内侧以覆盖的方式保护外周引出部212a。内护孔环部257具有在径向RD上进入外周引出部212a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的部位。内护孔环部257在轴向AD上与第一转子300a相比不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内护孔环部257相当于内侧保护部。
外护孔环部258沿着外周引出部212a向轴向AD延伸。外护孔环部258从护孔环主体256朝向交叉引出部212c延伸突出。外护孔环部258从径向外侧以覆盖的方式保护外周引出部212a。外护孔环部258具有在径向RD上进入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内周面70b之间的部位。外护孔环部258成为与马达内周面70b重叠的状态。外护孔环部258相当于外侧绝缘部以及外侧保护部。
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与内护孔环部257相比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如图84、图87所示,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外护孔环部258成为在轴向AD上架设于外周引出部212a与交叉引出部212c的状态。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与外周折曲部212d相比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另一方面,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未到达内周引出部212b。即,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位于从内周引出部212b向线圈211侧分离的位置。外护孔环部258既可以在轴向AD上到达内周折曲部212e,也可以不到达内周折曲部。
在护孔环255中,成为在径向RD上在内护孔环部257与外护孔环部258之间夹住外周引出部212a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引出部212a成为从径向外侧进入内护孔环部257的内部的状态。因此,内护孔环部257除了进入外周引出部212a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的部位之外,还具有从该部位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部位。此外,外周引出部212a也可以成为从径向内侧进入外护孔环部258的内部的状态。
此外,在图85中,图示电力引出线212未弯曲的状态。另外,在图87中,省略护孔环255具有的护孔环主体256以及内护孔环部257的图示。
如图84、图86所示,外周引出部212a在轴向AD上与内护孔环部257相比朝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另外,外周引出部212a在轴向AD上与护孔环255相比朝向驱动框架390侧延伸。即,外周引出部212a在轴向AD上与外护孔环部258相比朝向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延伸。在轴向AD上,外周引出部212a的长度尺寸比外护孔环部258的长度尺寸大。
如图88所示,在护孔环255中,外护孔环部258从内护孔环部257朝向周向CD的两侧延伸。在周向CD上,外护孔环部258的宽度尺寸Wa1比内护孔环部257的宽度尺寸Wa2大。另外,外护孔环部258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周向CD的两侧延伸。在周向CD上,外护孔环部258的宽度尺寸Wa1比外周引出部212a的宽度尺寸Wa3大。宽度尺寸Wa3是表示外周引出部212a的粗度的尺寸。与外护孔环部258相同,内护孔环部257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周向CD的两侧延伸。在周向CD上,内护孔环部257的宽度尺寸Wa2比外周引出部212a的宽度尺寸Wa3大。
如图84、图86所示,护孔环255具有护孔环孔450。护孔环孔450在轴向AD上贯通护孔环255。护孔环孔450在轴向AD上贯通护孔环主体256。护孔环孔450沿着内护孔环部257与外护孔环部258的边界部向轴向AD延伸。护孔环孔450由内护孔环部257以及外护孔环部258形成。外周引出部212a通过插入护孔环孔450,在轴向AD上贯通护孔环255。
护孔环孔450在轴向AD上贯通护孔环255中埋设部255a以及露出部255b双方。外周引出部212a通过插入到护孔环孔450,在轴向AD上贯通埋设部255a以及露出部255b双方。在护孔环255中,护孔环主体256的至少一部分包含于埋设部255a。内护孔环部257以及外护孔环部258既可以包含于埋设部255a,也可以不包含于埋设部。另外,内护孔环部257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外护孔环部258的至少一部分包含于露出部255b。护孔环主体256既可以包含于露出部255b,也可以不包含于露出部。
护孔环255通过使埋设部255a埋设的线圈保护部250固定于马达壳体70。在护孔环255中,护孔环主体256以及外护孔环部258固定于马达内周面70b。
接下来,对马达装置60的制造方法中制造线圈保护部25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线圈保护部250的制造工序中,工作人员准备线圈单元210、马达壳体70以及护孔环255,作为准备工序。
工作人员在准备工序之后,进行将线圈单元210、马达壳体70以及护孔环255安装于金属模具的金属模具工序。工作人员在金属模具工序中,将护孔环255安装于线圈单元210。工作人员通过使电力引出线212插入护孔环孔450将护孔环255安装于外周引出部212a。例如如图85所示,工作人员也可以在不使电力引出线212折曲的状态下使电力引出线212插入护孔环孔450。另外,工作人员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设置线圈单元210。工作人员也可以将带护孔环255的线圈单元210设置于马达壳体70的内部。然后,工作人员将线圈单元210、马达壳体70以及护孔环255放置于模制成形用的金属模具。
工作人员在金属模具工序之后,进行成形工序。工作人员在成形工序中,向马达壳体70的内部射出熔融树脂等通过注塑成形使线圈保护部250成形。在马达壳体70以及金属模具的内部以密封线圈211的方式填充有熔融树脂。护孔环255限制熔融树脂从电力引出线212的周围漏出。护孔环255保持熔融树脂将线圈211密封的状态。在护孔环255中,至少护孔环主体256成为浸入熔融树脂的状态。在护孔环255中,即使在护孔环主体256中熔融树脂进入护孔环孔450,在内护孔环部257以及外护孔环部258熔融树脂也不进入护孔环孔450。
通过使熔融树脂固化来使线圈保护部250成形。线圈保护部250成为密封线圈211的状态,相当于密封树脂部。在护孔环255中,成为至少护孔环主体256埋入线圈保护部250的状态。护孔环255是用于保持熔融树脂将线圈211密封的状态的部件,相当于密封保持部。外护孔环部258包含于密封保持部。
<构成组F>
如图89所示,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具有支架肋323。支架肋323包含于磁铁支架320。支架肋323从支架主体321向轴向AD延伸。支架肋323在轴向AD上从支架主体321朝向与定子200相反侧突出。在第一转子300a中,支架肋323向电力母线261侧突出。在第二转子300b中,支架肋323向驱动框架390侧突出。
在磁铁支架320中,一体地形成支架主体321与支架肋323。例如,通过形成磁铁支架320的材料一体地使支架主体321与支架肋323成形。磁铁支架320为非磁性的部件,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作为形成磁铁支架320的非磁性材料,有铝合金、钛、树脂以及CFRP等。CFRP是碳纤维增强塑料。
在图90、图91中,由支架主体321形成磁铁支架320具有的支架内周端320a以及支架外周端320b。支架主体321的内周端以及外周端均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支架主体321的内周端是支架内周端320a,支架主体321的外周端是支架外周端320b。支架主体321在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上沿着定子200延伸为板状。支架主体321相当于转子板部,支架肋323相当于转子肋。支架内周端320a相当于转子板部的内周端,支架外周端320b相当于转子板部的外周端。
支架主体321具有主体外板面321a。主体外板面321a是支架主体321具有的一对板面中电力母线261侧的板面。主体外板面321a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支架肋323设置于主体外板面321a。在支架主体321中,在与主体外板面321a相反的板面侧设置有磁铁310。
支架肋323沿着支架主体321在径向RD上延伸。支架肋323从支架外周端320b朝向径向内侧延伸。支架肋323是转子300中在径向RD上延伸为长条状的部位。支架肋323以架设于支架外周端320b与支架内周端320a的方式在径向RD上延伸。支架肋323从支架内周端320a朝向径向外侧延伸。支架肋323设置于转子第二面302,另一方面不设置在转子第一面301。
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支架肋323。多个支架肋323以马达轴线Cm为中心延伸为放射状。在支架主体321的内周端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该突出部。在多个支架肋323包含有位于在径向RD上与该突出部并排的位置的支架肋323。
支架肋323具有肋内周端323a以及肋外周端323b。肋内周端323a是支架肋323具有的一对端部中径向内侧的端部,肋外周端323b是径向外侧的端部。肋内周端323a位于在轴向AD上与支架内周端320a并排的位置。肋外周端323b位于在轴向AD上与支架外周端320b并排的位置。
支架肋323具有肋平行部323c以及肋锥部323d。肋平行部323c以及肋锥部323d包含于支架肋323的前端部。在支架肋323中,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一对端部中与支架主体321相反侧的端部为前端部。支架肋323的前端部例如为前端面。肋平行部323c从肋内周端323a朝向径向外侧延伸。肋平行部323c与主体外板面321a平行地延伸。肋平行部323c例如是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面,成为平坦面。
肋锥部323d从肋外周端323b朝向径向内侧延伸。肋锥部323d以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相对于主体外板面321a倾斜。肋锥部323d随着从肋外周端323b朝向径向内侧逐渐远离主体外板面321a。肋锥部323d是向相对于支架主体321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倾斜面。肋锥部323d向相对于主体外板面321a倾斜的方向笔直地延伸为锥状,有时称为锥面。肋锥部323d相当于肋倾斜部。
肋锥部323d从肋平行部323c朝向径向外侧延伸。肋锥部323d成为架设于肋平行部323c与肋外周端323b的状态。在径向RD上,肋锥部323d比肋平行部323c长。肋锥部323d与肋平行部323c的边界部位于与肋外周端323b相比接近肋内周端323a的位置。
支架肋323的周向CD的宽度尺寸朝向径向外侧逐渐减小。在支架肋323中,肋外周端323b的宽度尺寸比肋内周端323a的宽度尺寸小。在支架肋323中,肋内周端323a的宽度尺寸最大,肋外周端323b的宽度尺寸最小。
支架肋323在轴向AD上设置在与磁铁310重复的位置。支架肋323与磁铁310相比朝向径向外侧延伸。肋外周端323b位于从磁铁310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肋内周端323a位于从磁铁310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另外,肋平行部323c与肋锥部323d的边界部与磁铁310相比位于径向内侧。
如图89、图92所示,后框架370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为板状,并设置在第一转子300a与电力母线261之间。后框架370由铝合金、钛、树脂以及CFRP等形成。框架开口部373以在轴向AD上贯通后框架370的方式设置于后框架370。电力引出线212插入框架开口部373,并通过框架开口部373引出到电力母线261侧。电力引出线212经由母线引出线265以能够通电的方式与电力母线261连接。后框架370相当于中间板部,框架开口部373相当于引出插入孔。
母线引出线265成为从母线单元260引出的状态。母线引出线265分别以能够通电的方式与电力母线261以及电力引出线212连接。连接了母线引出线265与电力母线261的部分被母线保护部270保护。连接了母线引出线265与电力引出线212的引出连接部266设置于母线保护部270的外部。引出连接部266在轴向AD上位于从框架开口部373向电力母线261侧分离的位置。引出连接部266在轴向AD上位于与框架开口部373并排的位置。母线引出线265相当于连接引出部,引出连接部266相当于连接部分。
母线单元260固定于后框架370。在后框架370中,母线保护部270固定于后框架370。通过后框架370具有的母线支承部371支承母线保护部270。母线保护部270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作为形成母线保护部270的材料,有树脂以及CFRP等。后框架370固定于马达壳体70。马达壳体70由铝合金、钛、树脂以及CFRP等形成。
如图89、图93所示,电力引出线212的一部分位于在轴向AD上与支架肋323并排的位置。电力引出线212具有位于在轴向AD上与支架肋323并排的位置的并排引出部。在并排引出部包含有内周引出部212b、交叉引出部212c以及内周折曲部212e。并排引出部在轴向AD上经由第一转子300a位于与定子200相反侧。并排引出部经由第一转子300a具有的支架肋323设置在与支架主体321相反的侧。
在电力引出线212中,内周引出部212b插入框架开口部373。在引出连接部266中,内周引出部212b与母线引出线265连接。此外,在图93、图94中,省略第一转子300a等的图示。
在马达装置60中,若转子300旋转,则通过支架肋323作为气流产生空气的流动。支架肋323随着转子300的旋转以马达轴线Cm为中心与支架主体321一起旋转。支架肋323通过与支架主体321一起进行旋转朝向电力引出线212等输送空气。通过支架肋323产生的气流作为冷却风对电力引出线212等进行冷却。通过支架肋323产生的冷却风例如吹到电力引出线212中从线圈保护部250以及护孔环255露出的部位。该冷却风吹到外周引出部212a中从护孔环255露出的部位、引出部212b、212c、以及折曲部212d、212e。
例如,如图5所示,在通过第一转子300a具有的支架肋323产生的冷却风包含有从框架开口部373流出的气流Fa1。气流Fa1从支架肋323朝向电力引出线212向径向外侧流动,对电力引出线212进行冷却并且到达框架开口部373。然后,气流Fa1通过在轴向AD上流动而通过框架开口部373,对引出连接部266以及电力母线261等进行冷却。
另外,如图6所示,在通过第一转子300a具有的支架肋323产生的气流包含有以循环的方式流动的气流Fa2。气流Fa2以沿着支架肋323的方式朝向电力引出线212向径向外侧流动,对电力引出线212进行冷却并且到达马达内周面70b。其后,气流Fa2对电力引出线212进行冷却并且以沿着后框架370的方式朝向径向内侧流动。气流Fa2通过沿着后框架370流动,经由后框架370对母线单元260进行冷却。在母线单元260中,经由后框架370以及母线保护部270间接地通过气流Fa2冷却电力母线261。
并且,气流Fa1、Fa2那样沿着支架肋323在径向RD上流动的气流能够经由支架主体321对磁铁310进行冷却。另外,越过第一转子300a流入定子200侧的气流能够对线圈保护部250以及线圈211进行冷却。
<构成组G>
如图95、图96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轴向间隙475。轴向间隙475是定子200与转子300的缝隙,相当于轴缝隙。轴向间隙475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轴向间隙475与定子200以及转子300相同,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轴向间隙475至少位于线圈211与磁铁310之间。轴向间隙475与线圈211以及磁铁310相比向径向RD延伸。轴向间隙475与线圈211以及磁铁310的至少一方相比向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的至少一方延伸。
轴向间隙475是定子面201与转子第一面301的缝隙。定子面201是定子200的端面,在轴向AD上排列有一对。一对定子面201中一方与第一转子300a对置,另一方与第二转子300b对置。定子面201包含于定子200的外表面。定子面201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通过铁芯单元230以及线圈保护部250的至少一方形成定子面201。
在轴向间隙475中,间隙面积越大磁场越容易增强。间隙面积是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上的轴向间隙475的剖面积。例如,在轴向间隙475向径向外侧扩展规定尺寸的情况下,与向径向内侧扩展相同的规定尺寸的情况相比,间隙面积的增加量较大。
如在上述构成组Bb中所述的那样,在转子300中,磁铁单元316通过固定块330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固定块330以与外周卡合部322一起抱住磁铁单元316的方式保持该磁铁单元。固定块330以及外周卡合部322将磁铁单元316保持为磁铁单元316不从磁铁支架320脱落。
如图96、图97、图99所示,支架主体321具有主体内板面321b。主体内板面321b是支架主体321具有的一对板面中与主体外板面321a相反侧的板面。主体内板面321b朝向轴向间隙475侧,与轴向间隙475一起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
在磁铁单元316中,成为单元外周端316b进入主体内板面321b与卡合锥面322a之间的状态。外周卡合部322以及卡合锥面322a沿着支架外周端320b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卡合锥面322a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为朝向与轴向间隙475相反侧。成为在卡合锥面322a挂住外周锥面316e的状态。外周卡合部322以挂住单元外周端316b的状态支承磁铁单元316,相当于外周支承部。
磁铁支架320具有支架承受部328。支架承受部328是磁铁支架320中承受固定块330的部位。支架承受部328位于固定块330的径向内侧。支架承受部328设置在从外周卡合部322经由磁铁单元316以及固定块330向径向内侧远离的位置。支架承受部328与外周卡合部322相同,是设置于主体内板面321b的突出部。支架承受部328从支架主体321朝向轴向间隙475在轴向AD上延伸。支架承受部328沿着支架内周端320a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
支架承受部328具有支架承受面328a。支架承受面328a是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的倾斜面。支架承受面328a朝向径向外侧,并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为朝向轴向间隙475侧。支架承受面328a沿着支架内周端320a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支架承受面328a成为圆环状。
固定块330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相当于固定部件。固定块330是非磁性的部件,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作为形成固定块330的非磁性材料,有铝合金、钛、树脂以及CFRP等。
针对多个磁铁单元316独立地设置固定块330。例如,一个固定块330固定一个磁铁单元316。即,一对一地设置固定块330和磁铁单元316。在多个固定块330包含有用于固定倾斜磁铁单元317的倾斜用的固定块330、和用于固定平行磁铁单元318的平行用的固定块330。倾斜用的固定块330与平行用的固定块330的形状以及大小的至少一方不同。例如,在周向CD上,倾斜用的固定块330的宽度尺寸比平行用的固定块330的宽度尺寸大。此外,也可以倾斜用的固定块330与平行用的固定块330的形状以及大小相同。
如图96、图100所示,固定块330除了块锥面330a之外,还具有块承受面330b、块对置面330c。块锥面330a、块承受面330b以及块对置面330c包含于固定块330的外表面。
块承受面330b是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的倾斜面。块承受面330b朝向径向内侧,并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为朝向与轴向间隙475相反侧。块承受面330b成为与支架承受面328a重叠的状态。块承受面330b以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方式挠曲。块承受面330b通过成为挠曲面容易与圆环状的支架承受面328a重叠。块承受面330b相当于固定相反面。
在周向CD上排列有一对块对置面330c。一对块对置面330c架设于块锥面330a与块承受面330b。一对块对置面330c相互平行地延伸。
如图97所示,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固定块330。多个固定块330沿着周向CD排列为一列。固定块330的列作为整体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固定块330之间有缝隙。在这些固定块330中,各自的块对置面330c相互倾斜从而形成缝隙。固定块330相当于分割部件。
如图96、图100所示,固定块330具有块内端面331以及块外端面332。块内端面331以及块外端面332与块锥面330a等一起,包含于固定块330的外表面。块内端面331以及块外端面332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块内端面331设置于磁铁支架320的内侧,朝向与轴向间隙475相反侧。块外端面332设置于磁铁支架320的外侧,朝向轴向间隙475。块外端面332经由轴向间隙475与定子面201对置。成为块锥面330a、块承受面330b以及块对置面330c架设于块内端面331与块外端面332的状态。
固定块330具有块孔333。块孔333在轴向AD上贯通固定块330。块孔333以架设于块内端面331与块外端面332的方式向轴向AD延伸。块孔333是拧入磁铁固定件335的螺纹孔。块孔333具有内螺纹。内螺纹设置于块孔333的内周面。
磁铁支架320具有块用孔329。块用孔329在轴向AD上贯通支架主体321。块用孔329在径向RD上设置在外周卡合部322与支架承受部328之间。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块用孔329。块用孔329在轴向AD上与块孔333并排,并与块孔333连通。
磁铁固定件335将固定块330螺纹固定于磁铁支架320。磁铁固定件335是非磁性的部件,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作为形成磁铁固定件335的非磁性材料,有铝合金、钛、树脂以及CFRP等。
磁铁固定件335具有固定轴部336以及固定头部337。固定轴部336从固定头部337向轴向AD延伸。固定轴部336具有外螺纹。外螺纹设置于固定轴部336的外周面。固定轴部336贯通块用孔329并拧入块孔333。固定头部337成为从与固定块330相反侧挂在支架主体321上的状态。固定头部337在轴向AD上不与支架肋323相比突出。磁铁固定件335经由支架主体321从与固定块330相反侧将固定块330螺纹固定于磁铁支架320。磁铁固定件335相当于螺丝部件,固定轴部336相当于螺丝部,固定头部337相当于螺丝头部。
磁铁固定件335能够通过调整固定轴部336相对于块孔333的拧入程度,在轴向AD上调整固定块330的位置。另外,由于支架承受面328a以及块承受面330b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所以能够在径向RD上调整固定块330的位置。例如,即使根据磁铁单元316的形状以及大小等而固定块330的位置向径向RD偏移,通过在轴向AD上调整固定块330的位置支架承受面328a与块承受面330b也容易接触。支架承受面328a以及块承受面330b双方相当于调整面。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支架承受面328a以及块承受面330b与马达轴线Cm平行地延伸的构成。在该构成中,例如若固定块330的位置向径向外侧偏移,则有支架承受面328a与块承受面330b在径向RD上分离的担忧。另外,若固定块330的位置向径向内侧偏移,则有固定块330挂在支架承受部328上,而不能够使固定块330进入磁铁单元316与支架承受部328之间这样的担忧。
如图96、图101、图102所示,磁铁单元316具有第一单元面316g以及第二单元面316h。磁铁单元316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一单元面316g以及第二单元面316h是磁铁单元316具有的一对板面。第一单元面316g以及第二单元面316h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一单元面316g朝向轴向间隙475侧。第一单元面316g经由轴向间隙475与定子200对置,相当于单元对置面。第二单元面316h朝向与轴向间隙475相反侧。第二单元面316h与主体内板面321b重叠。第一单元面316g与第二单元面316h相互平行地延伸。
磁铁单元316的周缘面沿着第一单元面316g以及第二单元面316h的周缘部延伸。磁铁单元316的周缘面以架设于第一单元面316g与第二单元面316h的方式在轴向AD上延伸。在磁铁单元316的周缘面包含有单元内周端316a、单元外周端316b以及单元侧面316c。
单元内周端316a是磁铁单元316中径向内侧的端面。在单元内周端316a包含有内周锥面316d。内周锥面316d相当于磁铁倾斜面,单元内周端316a相当于内侧端面。单元外周端316b是磁铁单元316中径向外侧的端面。在单元外周端316b包含有外周锥面316e。外周锥面316e相当于外周倾斜面,单元外周端316b相当于外侧端面。
在内周锥面316d以及外周锥面316e中,相对于马达轴线Cm的倾斜角度例如为比45度小的角度。在内周锥面316d以及外周锥面316e中,周向CD的长度尺寸比轴向AD的长度尺寸小。
如图96所示,在磁铁单元316中,成为单元内周端316a进入主体内板面321b与块锥面330a之间的状态。块锥面330a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为朝向与轴向间隙475相反侧。块锥面330a以重叠的方式挂在内周锥面316d上。块锥面330a相当于固定倾斜面。
在转子第一面301包含有第一单元面316g。在转子第一面301包含有外周卡合部322的前端面。外周卡合部322的前端面与第一单元面316g一起形成轴向间隙475。外周卡合部322的前端面在径向RD上与第一单元面316g连续地排列。外周卡合部322的前端面不会越过第一单元面316g接近轴向间隙475。外周卡合部322的前端面也可以越过第一单元面316g位于远离轴向间隙475的位置。
在转子第一面301包含有块内端面331。块内端面331与第一单元一起形成轴向间隙475。块内端面331在径向RD上与第一单元面316g连续地排列。块内端面331不会越过第一单元面316g接近轴向间隙475。块内端面331也可以越过第一单元面316g位于远离轴向间隙475的位置。
在转子300中,根据轴向AD上的磁铁单元316的位置决定轴向间隙475。如上述那样,不会产生由于外周卡合部322以及固定块330越过第一单元面316g接近轴向间隙475而轴向间隙475变窄这样的情况。
磁铁单元316通过粘合材料粘合于支架主体321。粘合材料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如图99、图103所示,磁铁支架320具有粘合凹部481以及磁铁台482。粘合凹部481是设置于主体内板面321b的凹部。磁铁台482是从粘合凹部481的底面突出的凸部。磁铁台482的前端面与主体内板面321b成为同一平面。磁铁单元316以架设于磁铁台482与主体内板面321b的方式设置。粘合材料设置于粘合凹部481的内部,将粘合凹部481的内表面与第二单元面316h粘合。
如图98、图99、图103所示,磁铁支架320具有磁铁用突起483。磁铁用突起483从支架主体321向磁铁单元316侧突出。磁铁用突起483例如是设置于磁铁台482的突起。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磁铁用突起483。磁铁用突起483设置在外周卡合部322与支架承受部328之间,在径向RD上延伸。磁铁用突起483决定周向CD上的磁铁单元316的位置,相当于定位部。磁铁用突起483通过挂在磁铁单元316上,限制磁铁单元316相对于磁铁支架320在周向CD上相对地进行位置偏移。
如图98、图102所示,磁铁单元316具有侧部锥面316f。侧部锥面316f包含于单元侧面316c。侧部锥面316f是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的倾斜面。侧部锥面316f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为朝向支架主体321侧。磁铁用突起483成为进入侧部锥面316f与支架主体321之间的状态。磁铁用突起483通过与侧部锥面316f接触进行磁铁单元316的定位。磁铁用突起483通过成为挂住侧部锥面316f的状态来限制磁铁单元316的位置偏移。
如在上述构成组Bc中所述的那样,在多个磁铁单元316包含有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在倾斜磁铁单元317中,越在径向外侧周向CD的宽度尺寸越大。在倾斜磁铁单元317中,宽度尺寸最小的部位是单元内周端316a,宽度尺寸最大的部位是单元外周端316b。倾斜磁铁单元317相当于扩大单元。
在平行磁铁单元318中,周向CD的宽度尺寸在径向RD上均匀。在平行磁铁单元318中,单元内周端316a的宽度尺寸与单元外周端316b的宽度尺寸相同。平行磁铁单元318相当于均匀单元。
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交替地排列有倾斜磁铁单元317和平行磁铁单元318。如图103所示,单元边界部若向径向内侧延长则通过从马达轴线Cm向径向RD偏移的位置。单元边界部是倾斜磁铁单元317与平行磁铁单元318的边界部,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磁铁台482以及磁铁用突起483沿着单元边界部在径向RD上延伸。例如对全部的单元边界部独立地设置磁铁台482。在多个磁铁台482包含有设置了磁铁用突起483的有突起的磁铁台482、和未设置磁铁用突起483的无突起的磁铁台482。例如,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地交替排列有突起的磁铁台482、和无突起的磁铁台482。
如在上述构成组Ba中所述的那样,磁铁310的排列使用海尔贝克阵列。如图98所示,多个磁铁单元316在周向CD上排列为多个磁铁310按照海尔贝克阵列在周向CD上排列。通过海尔贝克阵列,由磁铁310产生的磁通容易朝向轴向间隙475延伸。并且,磁铁支架320、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为非磁性。因此,磁铁支架320、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不容易阻碍来自磁铁310的磁通。另外,磁铁支架320使来自磁铁310的磁通不容易向外部泄漏。因此,能够抑制来自磁铁310的磁通朝向磁铁支架320、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延伸。
在转子300中,通过在磁铁310的排列中使用海尔贝克阵列,成为不需要磁轭的构成。在该构成中,不需要在磁铁支架320与磁铁310之间设置磁轭等。即,不需要构成为磁铁310经由磁轭间接地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因此,能够将磁铁310直接地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因此,能够提高磁铁310的位置精度。另外,能够提高磁铁310相对于磁铁支架320的固定强度。
接下来,对转子3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转子300的工序中,工作人员准备磁铁支架320、磁铁单元316、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作为准备工序。
工作人员在准备工序之后,进行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的固定工序。工作人员在固定工序中,首先在磁铁支架320的粘合凹部481涂覆粘合材料。其后,工作人员与磁铁用突起483配合地将磁铁单元316临时放置在磁铁支架320上。工作人员例如对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的任意一个,使其在周向CD上靠近磁铁用突起483以使其与磁铁用突起抵接来组装于磁铁支架320。工作人员在使单元外周端316b进入卡合锥面322a与主体内板面321b之间的状态下,将固定块330在磁铁支架320上安装为在其与支架主体321之间夹住单元内周端316a。然后,工作人员通过磁铁固定件335将固定块330固定于磁铁支架320。
<构成组H>
在图104、图105、图106中,电力引出线212以能够通电的方式与电力母线261连接。电力引出线212除了外周引出部212a等之外,还具有连接折曲部212f。此外,在图106中,省略转子300a、300b等的图示。
连接折曲部212f是电力引出线212中位于外周引出部212a与线圈211之间的部位。连接折曲部212f在轴向AD上位于从外周折曲部212d向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分离的位置。连接折曲部212f在折曲的状态下将外周引出部212a与线圈211连接。连接折曲部212f被弯曲为朝向径向外侧凸出,例如折曲。连接折曲部212f为了将外周引出部212a与线圈211连接而弯曲。连接折曲部212f相当于连接弯曲部。此外,连接折曲部212f只要弯曲则也可以不折曲,例如也可以挠曲。
电力引出线212具有引出基端部212g。引出基端部212g是电力引出线212中线圈211侧的端部。引出基端部212g也是连接折曲部212f中线圈211侧的端部。引出基端部212g包含于电力引出线212与线圈211的边界部。
在护孔环255中,电力引出线212插入护孔环孔450。在电力引出线212中,外周引出部212a插入护孔环孔450。护孔环255具有耐热性。护孔环255能够耐受使线圈保护部250成形时的成形温度。成形温度是用于对线圈保护部250进行树脂成形的熔融树脂的温度。护孔环255能够耐受熔融树脂的热量。有时线圈保护部250被称为模制树脂。
在马达装置60进行驱动的状态下,由于对电力引出线212的通电而电力引出线212的温度容易上升。护孔环255能够耐受随着马达装置60的驱动而温度上升的电力引出线212的温度。护孔环255能够耐受电力引出线212的热量。
如图106、图107所示,在护孔环255中,护孔环孔450具有收紧孔部451以及扩张孔部452。在轴向AD上排列收紧孔部451和扩张孔部452。扩张孔部452在轴向AD上从收紧孔部451朝向线圈保护部250延伸。扩张孔部452是相对于收紧孔部451进行了扩张的孔。扩张孔部452与收紧孔部451相比为粗孔。扩张孔部452的内径比收紧孔部451的内径大。收紧孔部451以及扩张孔部452例如为剖面圆状。
护孔环255具有护孔环筒体460以及护孔环肋465。护孔环筒体460是护孔环255中筒状的部位,向轴向AD延伸。护孔环筒体460具有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一对端部。一方的端部位于线圈保护部250的内部,包含于埋设部255a。另一方的端部位于从线圈保护部250向外周折曲部212d侧分离的位置,包含于露出部255b。护孔环筒体460相当于保护筒部。
护孔环肋465在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上从护孔环筒体460延伸。护孔环肋465设置在护孔环筒体460具有的一对端部之间。护孔环肋465位于与一对端部中包含于埋设部255a的端部相比,接近包含于露出部255b的端部的位置。护孔环肋465从护孔环筒体460朝向周向CD的两侧延伸。另外,护孔环肋465从护孔环筒体460朝向径向内侧延伸。护孔环肋465具有从护孔环筒体460朝向周向CD的一方延伸的部位、朝向周向CD的另一方延伸的部位、以及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位。
护孔环筒体460具有收紧筒部461以及扩张筒部462。收紧筒部461形成收紧孔部451。收紧孔部451由收紧筒部461的内周面形成。扩张筒部462形成扩张孔部452。扩张孔部452由扩张筒部462的内周面形成。在轴向AD上排列收紧筒部461与扩张筒部462。扩张筒部462在轴向AD上从收紧筒部461朝向线圈保护部250延伸。扩张筒部462与收紧筒部461相比成为薄壁。扩张筒部462的壁部比收紧筒部461的壁部薄。
在护孔环255中,护孔环筒体460的一部分和护孔环肋465包含于护孔环主体256。在护孔环筒体460中,收紧筒部461的一部分和扩张筒部462包含于护孔环主体256。收紧筒部461的剩余部分包含于内护孔环部257。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从护孔环肋465朝向收紧筒部461侧延伸。
如图107所示,在护孔环孔450中,收紧筒部461比扩张筒部462短。在轴向AD上,收紧筒部461的长度尺寸Lb1比扩张筒部462的长度尺寸Lb2小。收紧筒部461比护孔环筒体460的长度的1/2短。在轴向AD上,收紧筒部461具有的长度尺寸Lb1比护孔环筒体460的长度尺寸Lb3的1/2小。收紧筒部461具有的长度尺寸Lb1例如比收紧孔部451的外径大。另外,长度尺寸Lb1例如比收紧筒部461的外径大。收紧筒部461比内护孔环部257长。在护孔环255中,护孔环肋465成为在轴向AD上横跨收紧筒部461与扩张筒部462的边界部的状态。此外,有时将收紧筒部461具有的长度尺寸Lb1称为收紧量。
如图106所示,在护孔环255中,埋设部255a埋入线圈保护部250,露出部255b从线圈保护部250露出。护孔环255以护孔环主体256成为埋设部255a,并且内护孔环部257以及外护孔环部258成为露出部255b的方式,埋入线圈保护部250。护孔环255至少通过埋设部255a覆盖保护电力引出线212。埋设部255a相当于保护埋设部。
埋设部255a在线圈保护部250的内部,越过保护轴线Cp朝向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延伸。保护轴线Cp是通过线圈保护部250的中心并向径向RD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保护轴线Cp相当于线圈保护部250的中心线。在轴向AD上,埋设部255a的长度尺寸La2比线圈保护部250的长度尺寸La1的1/2大。埋设部255a具有的长度尺寸La2比线圈保护部250中在轴向AD上与埋设部255a并排的部位的长度尺寸La3大。埋设部255a比内护孔环部257长。埋设部255a具有的长度尺寸La2比轴向AD上内护孔环部257的长度尺寸La4大。此外,在图106中,省略外护孔环部258的图示。
在护孔环255中,护孔环筒体460的一部分与电力引出线212紧贴。在护孔环筒体460中,收紧筒部461与外周引出部212a紧贴。收紧筒部461以与外周引出部212a紧贴的状态覆盖外周引出部212a。收紧筒部461的内径稍小于外周引出部212a的外径。收紧筒部461以进行了弹性变形的状态安装于外周引出部212a,由于护孔环255的恢复力而与外周引出部212a紧贴。由于护孔环255的恢复力,不容易在收紧筒部461与外周引出部212a之间产生缝隙。收紧筒部461相当于紧贴覆盖部。
在护孔环筒体460中,扩张筒部462成为从外周引出部212a向外周侧分离的状态。扩张筒部462在扩张筒部462的径向上从外周引出部212a向外侧分离。扩张筒部462在从外周引出部212a的外周面分离的状态下覆盖外周引出部212a。在扩张筒部462与外周引出部212a之间产生缝隙。扩张筒部462的内径比外周引出部212a的外径大。扩张筒部462相当于缝隙覆盖部。
成为线圈保护部250的一部分进入扩张筒部462与外周引出部212a之间的状态。线圈保护部250具有保护主体251以及保护进入部252。保护进入部252成为进入扩张筒部462与外周引出部212a的缝隙的状态。保护进入部252从保护主体251向轴向AD延伸。保护进入部252与扩张筒部462的内表面和外周引出部212a的外表面双方紧贴。保护进入部252成为将扩张筒部462的内表面与外周引出部212a的外表面接合的状态。保护进入部252成为填充到扩张筒部462与外周引出部212a的缝隙的状态。保护进入部252相当于进入部。
保护进入部252成为覆盖外周引出部212a的状态。保护进入部252沿着外周引出部212a的外周面延伸为环状。保护进入部252的壁部比扩张筒部462的壁部薄。在保护进入部252中,壁部的厚度尺寸比外周引出部212a的外径小。
线圈保护部250具有第一保护端部250a以及第二保护端部250b。线圈保护部250具有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一对端部作为保护端部250a、250b。一对端部中在轴向AD上在电力母线261侧的端部为第一保护端部250a,在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的端部为第二保护端部250b。保护端部250a、250b是线圈保护部250的端面,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
线圈211具有第一线圈端部211a以及第二线圈端部211b。线圈211具有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一对端部作为线圈端部211a、211b。一对端部中在轴向AD上在电力母线261侧的端部为第一线圈端部211a,在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的端部为第二线圈端部211b。线圈端部211a、211b由线圈线220形成。第一线圈端部211a在轴向AD上位于第一转子300a侧,相当于转子侧端部。第二线圈端部211b在轴向AD上位于与第一转子300a相反侧,相当于相反侧端部。
线圈端部211a、211b在轴向AD上设置在第一保护端部250a与第二保护端部250b之间。第一线圈端部211a位于从第一保护端部250a向第二线圈端部211b侧分离的位置。第一线圈端部211a至少从第一保护端部250a分离线圈架凸缘242(参照图63等)的厚度。第二线圈端部211b位于从第二保护端部250b向第一线圈端部211a侧分离的位置。第二线圈端部211b至少从第二保护端部250b分离线圈架凸缘242的厚度。
电力引出线212在线圈211中从第二线圈端部211b引出。包含引出基端部212g的连接折曲部212f具有从线圈21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部位、和在轴向AD上从外周引出部212a朝向第二线圈端部211b延伸的部位。
连接折曲部212f在轴向AD上位于从第一线圈端部211a向第二线圈端部211b侧分离的位置。因此,引出基端部212g位于从第一线圈端部211a向第二线圈端部211b侧分离的位置。另外,连接折曲部212f位于从保护轴线Cp向第二线圈端部211b侧分离的位置。因此,引出基端部212g位于从保护轴线Cp向第二线圈端部211b侧分离的位置。并且,连接折曲部212f在轴向AD上位于从护孔环255向第二线圈端部211b侧分离的位置。
护孔环255设置于在轴向AD上跨越第一保护端部250a的位置。露出部255b在轴向AD上从第一保护端部250a朝向与线圈211相反侧延伸。埋设部255a在轴向AD上从第一保护端部250a朝向线圈211侧延伸。
护孔环255设置于在轴向AD上跨越第一线圈端部211a的位置。露出部255b位于从第一线圈端部211a向与线圈211相反侧分离的位置。埋设部255a位于在轴向AD上跨越第一线圈端部211a的位置。护孔环255在轴向AD上越过保护轴线Cp向第二线圈端部211b侧延伸。
如图107、图108所示,护孔环255具有护孔环槽466。护孔环槽466是设置在护孔环255的外表面的凹部。在护孔环255的外表面包含有筒侧面460b。筒侧面460b包含于护孔环筒体460的外表面。筒侧面460b向与周向CD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周向CD上经由护孔环孔450排列有一对。筒侧面460b包含于扩张筒部462的外表面。筒侧面460b从护孔环肋465朝向与收紧筒部461相反侧延伸。扩张筒部462中设置了护孔环槽466的部位包含于埋设部255a。护孔环槽466设置在埋设部255a的外表面。
护孔环槽466分别设置于一对筒侧面460b。在筒侧面460b设置有多个护孔环槽466。在轴向AD上分别在一对筒侧面460b上排列有多个护孔环槽466。护孔环槽466是在周向CD上开放的槽部。护孔环槽466向径向RD延伸。护孔环槽466分别在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开放。
护孔环255具有筒锥面460a。筒锥面460a包含于护孔环筒体460的外表面。筒锥面460a朝向径向内侧。筒锥面460a相对于肋交叉面465b倾斜为在轴向AD上朝向与肋交叉面465b相反侧。有时筒锥面460a被称为筒倾斜面。筒锥面460a包含于收紧筒部461的外表面。筒锥面460a从护孔环肋465在轴向AD上延伸为锥状。在径向RD上收紧筒部461的厚度尺寸由于筒锥面460a,而在轴向AD上朝向与护孔环肋465相反侧逐渐减小。
如图109所示,成为线圈保护部250的一部分进入护孔环槽466的内部的状态。成为护孔环255与线圈保护部250相互卡合的状态。通过护孔环255与线圈保护部250卡合的卡合部分,限制护孔环255从线圈保护部250脱离。
线圈保护部250具有保护卡合部253。保护卡合部253成为进入护孔环槽466的状态。保护卡合部253从保护主体251朝向护孔环槽466的内部延伸。保护卡合部253与护孔环槽466的内表面紧贴。保护卡合部253成为与护孔环槽466卡合的状态。护孔环槽466在周向CD这样的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上开放,并在径向RD这样的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护孔环槽466相当于埋设卡合部,保护卡合部253相当于被卡合部。
护孔环255成为挂在马达壳体70中第一周保持部172的状态。第一周保持部172具有第一凹部172a、第一内周面172b以及第一延伸突出面172c。第一内周面172b以及第一延伸突出面172c包含于第一周保持部172的外表面。第一内周面172b是第一周保持部172的外表面中朝向径向内侧的面。第一延伸突出面172c是第一周保持部172的外表面中在轴向AD上朝向电力母线261侧的面。第一凹部172a是设置于第一内周面172b的凹部,从第一内周面172b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第一凹部172a在轴向AD上在第一延伸突出面172c侧开放。第一凹部172a在轴向AD上从引出槽部171a朝向第一延伸突出面172c侧延伸。
护孔环255成为进入引出槽部171a以及第一凹部172a的内部的状态。在护孔环255中,扩张筒部462进入引出槽部171a的内部。护孔环肋465进入第一凹部172a的内部。护孔环肋465成为在轴向AD上从与轴保持部174相反侧挂在第一凹部172a的状态。护孔环肋465成为与第一凹部172a的内表面紧贴的状态。
护孔环255具有肋延伸突出面465a以及肋交叉面465b。肋延伸突出面465a以及肋交叉面465b包含于护孔环肋465的外表面。肋延伸突出面465a从护孔环筒体460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护孔环255成为与第一周保持部172一体化的状态。肋延伸突出面465a以与第一延伸突出面172c一体化的方式在周向CD上延伸。例如,肋延伸突出面465a和第一延伸突出面172c成为延伸为彼此连续的面。肋交叉面465b以与第一内周面172b一体化的方式在周向CD上延伸。例如,肋交叉面465b和第一内周面172b成为延伸为彼此连续的面。
接下来,对马达装置60的制造方法中制造带护孔环255的线圈保护部25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带护孔环255的线圈保护部250的工序中,工作人员准备线圈单元210、马达壳体70以及护孔环255,作为准备工序。在准备工序的阶段中,线圈单元210具有的电力引出线212成为向轴向AD直线状地延伸的状态。
工作人员在准备工序之后,进行护孔环工序、安装工序以及金属模具工序。工作人员在护孔环工序中,将护孔环255安装于线圈单元210具有的电力引出线212。工作人员使电力引出线212从扩张孔部452侧插入护孔环孔450。在护孔环255中,收紧筒部461的内周面容易与电力引出线212紧贴,另一方面容易在扩张筒部462的内周面与电力引出线212之间形成缝隙。因此,例如与和本实施方式不同,护孔环筒体460的内周面整体与电力引出线212紧贴的构成相比,护孔环255与电力引出线212紧贴的紧贴面积变小。因此,容易降低工作人员使电力引出线212插入护孔环孔450的作业的困难性。
工作人员在安装工序中,将线圈单元210以及护孔环255安装于马达壳体70。工作人员在将线圈单元210设置于马达壳体70的内部的状态下,将电力引出线212贯通的状态的护孔环255嵌入引出槽部171a以及第一凹部172a。护孔环255通过伴随弹性变形产生的恢复力与引出槽部171a以及第一凹部172a的各内表面紧贴。护孔环255在嵌入到引出槽部171a以及第一凹部172a的状态下,位于相对于电力引出线212从连接折曲部212f向轴向AD分离的位置。工作人员使电力引出线212与护孔环255一起进入引出槽部171a。
工作人员在金属模具工序中,对安装了线圈单元210以及护孔环255的马达壳体70安装金属模具。在工作人员将金属模具安装于马达壳体70之前,成为护孔环255从引出槽部171a以及第一凹部172a突出的状态。金属模具具有在轴向AD上按压护孔环255的轴按压面。轴按压面在轴向AD上朝向肋延伸突出面465a侧,将肋延伸突出面465a按压为肋延伸突出面465a与第一延伸突出面172c成为同一平面。轴按压面使护孔环255在轴向AD上弹性变形,以使护孔环肋465进入第一凹部172a的内部。
金属模具具有朝向径向外侧按压护孔环255的径按压面。径按压面朝向径向外侧,将肋交叉面465b按压为肋交叉面465b与第一内周面172b成为同一平面。径按压面使护孔环255在径向RD上弹性变形,以使护孔环肋465进入第一凹部172a的内部。
工作人员使金属模具在轴向AD上从收紧筒部461侧朝向扩张筒部462进入马达壳体70的内部。工作人员进行使金属模具成为挂在第一周保持部172的状态的作业,以使轴按压面按压肋延伸突出面465a并且与第一延伸突出面172c接触,并且径按压面按压肋交叉面465b并且与第一内周面172b接触。在该作业中,由于筒锥面460a相对于肋交叉面465b倾斜,所以不容易产生轴按压面在到达肋延伸突出面465a之前被筒锥面460a挂住这样的情况。
工作人员在金属模具工序之后,进行用于使线圈保护部250模制成形的成形工序。工作人员在成形工序中,使熔融树脂流入马达壳体70以及金属模具的内部。有时熔融树脂被称为树脂模制。在马达壳体70中,通过护孔环255限制熔融树脂从第一凹部172a漏出。由于护孔环肋465与第一凹部172a的内表面紧贴,所以限制熔融树脂进入护孔环肋465与第一凹部172a之间。在护孔环255中,在扩张筒部462与电力引出线212之间产生缝隙,所以熔融树脂进入扩张孔部452的内部。另一方面,收紧筒部461与电力引出线212紧贴,所以熔融树脂不进入收紧孔部451的内部。因此,能够限制熔融树脂从护孔环孔450漏出。
在熔融树脂射出到马达壳体70以及金属模具的内部时,对线圈单元210以及护孔环255给予射出压力。射出压力是用于将熔融树脂射出到马达壳体70以及金属模具的内部的压力。在线圈单元210中,能够通过护孔环255抑制电力引出线212被熔融树脂的射出压力按压而无意地变形的情况。例如,在电力引出线212中,能够通过埋设部255a抑制连接折曲部212f与露出部255b之间的部分无意地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电力引出线212与马达壳体70接触,其结果,能够抑制产生壳体短路的情况。壳体短路是由于电力引出线212的导体部221与马达壳体70接触而产生的短路。
在埋设部255a中,由于在扩张筒部462与电力引出线212之间有缝隙,所以扩张筒部462能够相对于电力引出线212相对地进行变形。因此,给予扩张筒部462的熔融树脂的射出压力由于扩张筒部462变形而不容易给予电力引出线212。
工作人员在使熔融树脂固化使线圈保护部250成形之后,从马达壳体70取下金属模具。其后,工作人员进行将电力引出线212弯曲形成内周引出部212b等的作业。
<构成组I>
如上述构成组Bd、Be所述的那样,在转子300中,在轴340安装转子300。轴340由铝合金、钛、树脂以及CFRP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轴340由钛形成。
在图110中,辐条343从轴主体34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相当于旋转延伸部。辐条343设置在轴主体341与轮辋344之间。辐条343以在径向RD上延伸的状态将轴主体341与轮辋344连接。辐条343成为经由轮辋内周孔349架设于轴主体341与轮辋344的状态。辐条343在轴向AD上设置在第一转子300a与第二转子300b之间。辐条343与轮辋344中第一转子300a与第二转子300b之间的部位连接。
如图37所示,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辐条343。多个辐条343以马达轴线Cm为中心延伸为放射状。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辐条343在周向CD上相互分离。在轴向AD上,辐条343的高度尺寸比轮辋344的高度尺寸小。
在图110中,轮辋344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向与径向RD正交的方向延伸。轮辋344沿着支架内周端320a在周向CD上延伸。轮辋344从辐条343朝向轴向AD的两侧延伸。例如轮辋344从辐条343向第一转子300a侧突出,并且从辐条343向第二转子300b侧突出。轮辋344抵抗线圈211与磁铁310的吸引力F1支承转子300,相当于旋转支承部。轮辋344抵抗分别在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产生的吸引力F1,支承各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
轮辋344在径向RD上设置在与马达轴线Cm相比接近支架外周端320b的位置。即,轮辋344设置在靠近转子300的外周端的位置。例如,轮辋344与外周虚拟线Vm1的距离LI1比轮辋344与马达轴线Cm的距离LI2小。外周虚拟线Vm1是通过支架外周端320b并与马达轴线Cm平行地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
距离LI2比外周虚拟线Vm1与马达轴线Cm的距离LI3小,另一方面比中间虚拟线Vm2与马达轴线Cm的距离LI4大。中间虚拟线Vm2是在径向RD上通过外周虚拟线Vm1与马达轴线Cm的正中并与马达轴线Cm平行地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距离LI1比距离LI3、LI4的任何一个都小。距离LI1是径向RD上的轮辋344与支架外周端320b的分离距离。距离LI1、LI2均为到轮辋344的中心为止的距离。支架外周端320b为磁铁支架320的外周端,并且为转子300的外周端。
轮辋344在径向RD上设置在与轴主体341相比接近磁铁310的位置。例如,轮辋344与磁铁310的距离LI5比轮辋344与轴主体341的距离LI6小。距离LI5是径向RD上轮辋344的中心与单元内周端316a的分离距离。距离LI6是径向RD上轮辋344的中心与辐条343的内周端的分离距离。
轮辋344在径向RD上设置在与支架外周端320b相比接近支架内周端320a的位置。例如,轮辋344与支架内周端320a的距离LI8比轮辋344与支架外周端320b的距离LI7小。距离LI7、LI8均为到轮辋344的中心为止的距离。
轮辋344在径向RD上设置在支架内周端320a与磁铁310之间。轮辋344位于从支架内周端320a以及磁铁310分离的位置。支架内周端320a是磁铁支架320的内周端,并且是转子300的内周端。轮辋344在径向RD上设置在与支架内周端320a相比接近磁铁310的位置。例如,轮辋344与磁铁310的距离LI5比轮辋344与支架内周端320a的距离LI8小。
如上述构成组Bd、Be所述那样,支架固定件350将磁铁支架320固定于轴凸缘342。在轴凸缘342中,在辐条343上固定磁铁支架320。支架固定件350拧入凸缘固定孔345。凸缘固定孔345是辐条343中固定磁铁支架320的部位。支架固定件350在径向RD上设置在从轮辋344向与磁铁310相反侧远离的位置。支架固定件350相当于旋转固定部。
支架固定件350以朝向辐条343按压磁铁支架320的状态,将磁铁支架320固定于辐条343。支架固定件350向磁铁支架320接近辐条343的方向对磁铁支架320施加按压力F3。在磁铁支架320中,通过按压力F3产生以磁铁支架320远离线圈211的方式作用的弯曲应力F2。该弯曲应力F2抵抗线圈211与磁铁310的吸引力F1,限制磁铁支架320向接近线圈211的方向弯曲。在转子300中,吸引力F1作用的作用位置成为力点。
在磁铁支架320中,轮辋前端部344a成为对按压力F3的支点而产生弯曲应力F2。轮辋前端部344a成为与磁铁支架320抵接的抵接面。吸引力F1、弯曲应力F2以及按压力F3均为朝向轴向AD的力,所以给予轮辋344的力也容易成为朝向轴向AD的力。因此,即使轮辋344成为在径向RD上较薄的形状,也不容易产生由于给予轮辋344的力而轮辋344变形这样的情况。因此,通过使轮辋344成为尽量薄的形状能够实现轴340的轻型化。
例如,轮辋344比辐条343薄。具体而言,径向RD上的轮辋344的厚度尺寸比轴向AD上的辐条343的厚度尺寸小。另外,轮辋344的厚度尺寸比径向RD上的磁铁310与轮辋344的距离LI5小。
接下来,对马达装置60的制造方法中制造轴34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轴340的工序中,工作人员准备图111所示那样的轴母材490,作为准备工序。轴母材490是用于制造轴340的母材,例如为长方体状的部件。轴母材490由铝合金、钛、树脂以及CFRP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钛制的母材作为轴母材490。
在准备工序之后,工作人员进行将轴母材490加工为轴340的形状的加工工序。工作人员在加工工序中,进行对轴母材490进行切削的切削加工,从轴母材490制造轴340。在加工工序中,也可以进行磨削加工。在轴340的制造中,通过使用尽可能小的母材作为轴母材490,容易提高材料的成品率。
<构成组K>
如上述构成组Ag所述的那样,马达装置60具有解析器421。如图112、图113所示,解析器421设置于轴主体341。解析器421通过检测轴主体341的旋转状态来检测转子300的旋转状态。解析器421检测旋转角度作为轴主体341的旋转状态。解析器421相当于旋转检测部,轴主体341相当于旋转轴部。解析器421作为整体沿着主体外周面341a在周向CD上延伸。主体外周面341a是轴主体341的外周面。解析器421形成为环状,设置于轴主体341的径向外侧。
解析器421具有解析器定子421a以及解析器转子421b。在解析器421中,解析器转子421b相对于解析器定子421a相对地旋转,从而检测轴主体341的旋转角度。
解析器定子421a设置于马达壳体70侧。解析器定子421a例如固定于后框架370。解析器定子421a沿着后框架370在周向CD上延伸。解析器定子421a形成为环状,设置于轴主体341的径向外侧。
解析器转子421b设置于转子300侧。解析器转子421b固定于轴主体341,并以马达轴线Cm为中心与轴主体341一起旋转。解析器转子421b沿着主体外周面341a在周向CD上延伸。解析器转子421b形成为环状,例如设置于解析器定子421a的径向内侧。
解析器421在径向RD上设置在电力母线261与轴主体341之间。解析器421位于从电力母线261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解析器421在径向RD上位于与电力母线261相比接近轴主体341的位置。在径向RD上,解析器421与电力母线261的位置关系和解析器421与母线单元260的位置关系大致相同。例如,解析器421位于从电力母线261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从而位于从母线单元260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
母线单元260成为剖面长方形。在母线单元260的剖面中,长边向径向RD延伸,短边向轴向AD延伸。在母线单元260的剖面中,径向RD的长度尺寸比轴向AD的长度尺寸大。母线单元260的外表面由母线保护部270形成。在母线单元260中,母线保护部270固定于后框架370。
解析器421成为进入单元空间264的状态。单元空间264是母线单元260的内侧空间。单元空间264是由单元内周面260a包围四周的空间。单元空间264是在径向RD上在单元内周面260a与主体外周面341a之间的空间。单元内周面260a是母线单元260的内周面。单元内周面260a向与径向RD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解析器421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单元空间26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AD上解析器421的大致整体收容于单元空间264。在单元空间264收容有解析器连接器423以及解析器罩424的至少一部分。此外,解析器连接器423以及解析器罩424也可以不收容于单元空间264。
解析器421成为进入电力母线261的径向内侧的状态。在母线单元260中,成为在轴向AD上重叠多个母线主体262的状态。解析器421在轴向AD上延伸为横跨多个母线主体262。解析器421与多个母线主体262相比朝向定子200侧以及与定子200相反侧双方延伸。解析器421成为进入母线主体262与轴主体341之间的状态。电力母线261的内侧空间包含于单元空间264。由于解析器421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电力母线261的内侧空间,所以其收容于单元空间264。
电力母线261以能够通电的方式与线圈211连接。电力母线261例如经由电力引出线212以及母线引出线265与线圈211连接。电力母线261设置在从解析器421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电力母线261在径向RD上位于与解析器421相比接近马达内周面70b的位置。电力母线261相当于通电母线。有时电力母线261被称为通电导体以及电力导体。
沿着后框架370在径向RD上排列有解析器421与电力母线261。解析器421以及电力母线261经由后框架370位于与定子200以及转子300相反侧。后框架370从轴向AD覆盖定子200以及转子300。解析器421以及电力母线261经由后框架370固定于马达壳体70。马达壳体70相当于电机壳体,后框架370相当于电机罩。
电力母线261设置于在轴向AD上与线圈部215并排的位置。电力母线261向排列了多个线圈部215的方向延伸。多个线圈部215沿着周向CD排列为一列。电力母线261沿着线圈部215的列向周向CD延伸。
如上述构成组Aa所述的那样,马达装置60具有中性点母线290。解析器421以及电力母线261经由第一转子300a位于与中性点母线290相反侧。解析器421以及电力母线261设置在从中性点母线290向轴向AD分离的位置。在轴向AD上,在解析器421以及电力母线261与中性点母线290之间,除了第一转子300a之外还设置有后框架370以及辐条343。辐条343以从轴主体34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状态支承转子300。辐条343相当于转子支承部。
中性点母线290以能够通电的方式与中性点65连接。中性点母线290在轴向AD上,经由第一转子300a、后框架370以及辐条343位于与解析器421以及电力母线261相反侧。中性点母线290在轴向AD上设置在第一转子300a与第二转子300b之间。中性点母线290在轴向AD上位于与第一转子300a相比接近第二转子300b的位置。
中性点母线290在径向RD上位于解析器421与电力母线261之间。中性点母线290位于从解析器421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中性点母线290位于从电力母线261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中性点母线290在径向RD上位于与解析器421相比接近电力母线261的位置。中性点母线290在径向RD上位于线圈部215与轴凸缘342之间。中性点母线290位于线圈部215的径向内侧。中性点母线290位于从轴凸缘342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
轴凸缘342位于进入解析器421与中性点母线290之间的位置。例如,在通过虚拟线以最短距离连接解析器421与中性点母线290的情况下,该虚拟线与轴凸缘342交叉。轴340是非磁性的部件,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作为形成轴340的非磁性材料,有铝合金、钛、树脂以及CFRP等。在轴340中,至少轴凸缘342成为非磁性的部位。轴340容易限制由于在中性点母线290流过电流而产生的磁场到达解析器421。例如,能够通过轴凸缘342抑制由于伴随对中性点母线290的通电产生电磁波,且该电磁波到达解析器421而在解析器421的检测信号中产生噪声这样的情况。
后框架370为非磁性的部件,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作为形成后框架370的非磁性材料,有铝合金、钛、树脂以及CFRP等。后框架370容易限制随着对中性点母线290以及线圈211的通电而产生的磁场到达解析器421。另外,后框架370容易限制由磁铁310产生的磁场到达解析器421。
在转子300中,通过磁铁310的海尔贝克阵列,来自磁铁310的磁通不容易漏出到磁铁支架320的外部。例如,在转子300中,不容易产生向径向内侧的泄漏磁通。另外,在转子300中,不容易产生向在轴向AD上经由磁铁支架320与磁铁310相反侧的泄漏磁通。
<构成组L>
如图114所示,磁铁310具有磁铁内周端310a、磁铁外周端310b、磁铁侧面310c、内周锥面310d以及外周锥面310e。另外,磁铁310具有第一磁铁面310g以及第二磁铁面310h。这些磁铁内周端310a、磁铁外周端310b、磁铁侧面310c、锥面310d、310e、磁铁面310g、310h包含于磁铁310的外表面。磁铁内周端310a是磁铁310中径向内侧的端面。内周锥面310d包含于磁铁内周端310a。磁铁外周端310b是磁铁310中径向外侧的端面。外周锥面310e包含于磁铁外周端310b。
如上述构成组Bb所述的那样,磁铁单元316具有单元内周端316a、单元外周端316b、单元侧面316c、内周锥面316d以及外周锥面316e。另外,如上述构成组G所述那样,磁铁单元316具有第一单元面316g以及第二单元面316h。
磁铁单元316的外表面由磁铁单元316具有的多个磁铁310形成。在磁铁单元316的外表面包含有多个磁铁310的外表面。磁铁内周端310a包含于单元内周端316a。磁铁外周端310b包含于单元外周端316b。磁铁侧面310c包含于单元侧面316c。磁铁310的内周锥面310d包含于磁铁单元316的内周锥面316d。磁铁310的外周锥面310e包含于磁铁单元316的外周锥面316e。第一磁铁面310g包含于第一单元面316g。第二磁铁面310h包含于第二单元面316h。
此外,磁铁单元316具有侧部锥面316f(参照图98)。磁铁310具有包含于侧部锥面316f的部位。该部位包含于磁铁310的外表面。
在磁铁单元316中,通过粘合材料粘合多个磁铁310。粘合材料由树脂材料以及粘合剂等形成。在磁铁310中,在周向CD上排列一对磁铁侧面310c。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磁铁310中,以各自的磁铁侧面310c重叠的状态粘合。
如图115所示,转子300具有磁铁边界部501。磁铁边界部501是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磁铁310的边界部。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磁铁边界部501。在多个磁铁边界部501包含有单元内边界部501a以及单元外边界部501b。
单元内边界部501a包含于磁铁单元316。单元内边界部501a是一个磁铁单元316中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磁铁310的边界部。在转子300中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单元内边界部501a。单元外边界部501b不包含于磁铁单元316。单元外边界部501b也是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磁铁单元316的边界部。在转子300中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单元外边界部501b。在多个单元外边界部501b包含有内边界部BI以及外边界部BO。单元外边界部501b成为内边界部BI或者外边界部BO。
在经由单元内边界部501a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磁铁310中,各自的取向朝向周向CD的相同的侧。这些磁铁310的取向例如朝向周向CD的内边界部BI侧。在一个磁铁单元316中,全部的磁铁310的取向朝向周向CD的内边界部BI侧。这样,在经由单元内边界部501a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磁铁310中,不容易产生斥力。磁铁310的取向是磁铁310的磁化方向。
在经由单元外边界部501b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磁铁310中,各自的取向在周向CD上相互相反。例如,作为单元外边界部501b经由内边界部BI相邻的第一内轴磁铁312a与第二内轴磁铁312b各自的取向成为相互接近的方向。这样第一内轴磁铁312a与第二内轴磁铁312b成为各自的取向相对的状态。另外,作为单元外边界部501b经由外边界部BO相邻的第一外轴磁铁313a与第二外轴磁铁313b各自的取向成为相互远离的方向。这样第一外轴磁铁313a与第二外轴磁铁313b成为各自的取向相互朝向相反侧的状态。由此,在经由单元外边界部501b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磁铁310中,容易产生斥力。
如图114所示,磁铁单元316具有倾斜磁铁314以及平行磁铁315的至少一方作为磁铁310。例如,倾斜磁铁单元317具有倾斜磁铁314以及平行磁铁315双方。在倾斜磁铁单元317中,在周向CD上排列有倾斜磁铁314和平行磁铁315。平行磁铁单元318仅具有倾斜磁铁314以及平行磁铁315中的平行磁铁315。在平行磁铁单元318中,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平行磁铁315。
在倾斜磁铁314中,一对磁铁侧面310c相互倾斜。一对磁铁侧面310c例如倾斜为朝向径向外侧相互远离。在倾斜磁铁314中,一对磁铁侧面310c的分离距离朝向径向外侧逐渐增大。在倾斜磁铁314中,在径向RD上磁铁外周端310b比磁铁内周端310a长。倾斜磁铁314作为整体形成为梯形形状或者扇形状。
在平行磁铁315中,一对磁铁侧面310c平行地延伸。一对磁铁侧面310c向与周向CD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平行磁铁315中,一对磁铁侧面310c的分离距离在径向RD上均匀。在平行磁铁315中,在径向RD上磁铁外周端310b与磁铁内周端310a大致成为相同的长度。平行磁铁315作为整体形成为长方形。
在转子300中,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中一方为第一取向单元319a,另一方为第二取向单元319b。例如,若倾斜磁铁单元317为第一取向单元319a,则平行磁铁单元318为第二取向单元319b。在该构成中,倾斜磁铁单元317具有的两个倾斜磁铁314中一方为第一内轴磁铁312a,另一方为第一外轴磁铁313a。而且,倾斜磁铁单元317具有的平行磁铁315为第一周磁铁311a。另外,平行磁铁单元318具有的两端的平行磁铁315中一方为第二内轴磁铁312b,另一方为第二外轴磁铁313b。而且,平行磁铁单元318中正中的平行磁铁315为第二周磁铁311b。
在倾斜磁铁单元317中,周向CD上的平行磁铁315的宽度尺寸比倾斜磁铁314的宽度尺寸小。在平行磁铁单元318中,正中的平行磁铁315的宽度尺寸比两端的平行磁铁315的宽度尺寸小。即,在第一取向单元319a以及第二取向单元319b中,周磁铁311a、311b的宽度尺寸比内轴磁铁312a、312b的宽度尺寸以及外轴磁铁313a、313b的宽度尺寸小。
如图116、图117所示,磁铁310具有磁铁片505。磁铁片505是形成磁铁310的磁铁片,相当于磁铁部件。在磁铁310中包含多个磁铁片505。多个磁铁片505在通过粘合材料接合的状态下形成磁铁310。磁铁片505为永磁铁。在径向RD上层叠有多个磁铁片505。径向RD相当于层叠方向。磁铁片505形成为板状,向与径向RD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径向RD上相邻的两个磁铁片505成为相互重叠的状态。磁铁片505的厚度尺寸在多个磁铁片505中大致相同。
在磁铁310中,磁铁片505的取向的方向在多个磁铁片505中一致。即,在磁铁310中,磁铁片505的磁化方向在多个磁铁片505中一致。在一个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中,取向的方向相同。例如,在取向为朝向周向CD的一侧的磁铁310中,多个磁铁片505的全部取向为朝向周向CD的一侧。
磁铁片505具有内周片面505a、外周片面505b、片侧面505c、第一片面505g以及第二片面505h。内周片面505a、外周片面505b、片侧面505c、第一片面505g以及第二片面505h包含于磁铁片505的外表面。内周片面505a以及外周片面505b是磁铁片505具有的一对板面。在磁铁片505中,径向内侧的板面为内周片面505a,径向外侧的板面为外周片面505b。内周片面505a与外周片面505b相互平行地延伸。在径向RD上相邻的两个磁铁片505中,一方的内周片面505a与另一方的外周片面505b粘合。
磁铁310的外表面由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形成。在磁铁310的外表面包含有多个磁铁片505的外表面。片侧面505c包含于磁铁侧面310c。第一片面505g包含于第一磁铁面310g。第二片面505h包含于第二磁铁面310h。
片侧面505c、第一片面505g以及第二片面505h包含于磁铁片505的外周面。片侧面505c、第一片面505g以及第二片面505h在径向RD上延伸为将内周片面505a与外周片面505b连接。在磁铁片505的外周面包含一对片侧面505c。一对片侧面505c在周向CD上排列。
磁铁310中最内的磁铁片505形成磁铁内周端310a。最内的磁铁片505在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中,设置于最靠近径向内侧的位置。在最内的磁铁片505中,内周片面505a包含于磁铁内周端310a。磁铁310中最外的磁铁片505形成磁铁外周端310b。最外的磁铁片505在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中,设置于最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最外的磁铁片505中,外周片面505b包含于磁铁外周端310b。
在磁铁310中,内周锥面310d成为架设于多个磁铁片505的状态。在径向RD上,内周锥面310d的宽度尺寸比磁铁片505的厚度尺寸大。内周锥面310d设置于在径向RD上横跨在径向RD上相邻的两个磁铁片505的边界部的位置。内周锥面310d由多个磁铁片505形成。
外周锥面310e成为架设于多个磁铁片505的状态。在径向RD上,外周锥面310e的宽度尺寸比磁铁片505的厚度尺寸大。外周锥面310e设置于在径向RD上横跨在径向RD上相邻的两个磁铁片505的边界部的位置。外周锥面310e由多个磁铁片505形成。
如图118所示,在磁铁310中,成为多个磁铁片505被磁铁支架320以及固定块330挂住的状态。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中形成内周锥面310d的多个磁铁片505挂在固定块330上。挂在固定块330上的多个磁铁片505与块锥面330a接触。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中形成外周锥面316e的多个磁铁片505挂在外周卡合部322上。挂在外周卡合部322上的多个磁铁片505与卡合锥面322a接触。
如图114所示,在转子300中,磁铁中心线C310以及单元中心线C316向径向RD延伸。单元中心线C316是通过磁铁单元316的中心并向径向RD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单元中心线C316除了磁铁单元316的中心之外,还通过单元内周端316a的中心以及单元外周端316b的中心。磁铁中心线C310是通过磁铁310的中心并向径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磁铁中心线C310除了磁铁310的中心之外,还通过磁铁内周端310a的中心以及磁铁外周端310b的中心。
在磁铁单元316中,一个单元中心线C316和多个磁铁中心线C310延伸。在磁铁单元316中,三个磁铁310中位于正中的磁铁310的磁铁中心线C310与单元中心线C316一致。在倾斜磁铁单元317中,倾斜磁铁314的磁铁中心线C310相对于单元中心线C316倾斜。在倾斜磁铁单元317中,两个倾斜磁铁314中一方的磁铁中心线C310相对于另一方的磁铁中心线C310倾斜。在平行磁铁单元318中,全部的平行磁铁315的磁铁中心线C310与单元中心线C316平行地延伸。
如图116、图117所示,在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中,磁铁片505向与单元中心线C316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中,倾斜磁铁314具有的磁铁片505与平行磁铁315具有的磁铁片505排列在直线上。此外,倾斜磁铁314具有的磁铁片505与平行磁铁315具有的磁铁片505既可以位于不在径向上偏移的位置,也可以位于在径向RD上偏移的位置。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相当于共用单元。
在倾斜磁铁单元317具有的平行磁铁315中,磁铁片505与磁铁中心线C310正交。另一方面,在倾斜磁铁单元317具有的倾斜磁铁314中,磁铁片505不与磁铁中心线C310正交。在平行磁铁单元318具有的多个平行磁铁315中,磁铁片505与磁铁中心线C310正交。
在磁铁310的外表面包含有进行了磨削的磨削面。在磁铁310中,至少磁铁侧面310c、内周锥面310d、外周锥面310e、第一磁铁面310g以及第二磁铁面310h为磨削面。磁铁310的外表面中以延伸为平面状的方式进行了磨削的面为磨削面。在磁铁310的磨削面中,即使弯曲为凸出或者凹陷也视为平面状。在磁铁310的外表面中,作为磨削面延伸为平面状的状态,有不存在阶梯差的状态等。
磁铁侧面310c以架设于多个磁铁片505的方式在径向RD上延伸。磁铁侧面310c为磨削面,相当于磁铁磨削面以及磨削层叠面。在磁铁侧面310c包含有多个片侧面505c。多个片侧面505c通过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将磁铁侧面310c形成为平面状。例如在径向RD上相邻的两个片侧面505c在周向CD上不偏移,在磁铁侧面310c不产生阶梯差。在磁铁侧面310c中,多个片侧面505c成为同一平面。片侧面505c相当于部件磨削面。
第一磁铁面310g与磁铁侧面310c相同,以架设于多个磁铁片505的方式在径向RD上延伸。第一磁铁面310g为磨削面,相当于磁铁磨削面以及磨削层叠面。在第一磁铁面310g包含有多个第一片面505g。多个第一片面505g通过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将第一磁铁面310g形成为平面状。例如在径向RD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片面505g在轴向AD上不偏移,在第一磁铁面310g上不产生阶梯差。在第一磁铁面310g中,多个第一片面505g成为同一平面。第一片面505g相当于部件磨削面。
第二磁铁面310h与磁铁侧面310c相同,以架设于多个磁铁片505的方式在径向RD上延伸。第二磁铁面310h为磨削面,相当于磁铁磨削面以及磨削层叠面。在第二磁铁面310h包含有多个第二片面505h。多个第二片面505h通过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将第二磁铁面310h形成为平面状。例如在径向RD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片面505h在轴向AD上不偏移,在第二磁铁面310h不产生阶梯差。在第二磁铁面310h中,多个第二片面505h成为同一平面。第二片面505h相当于部件磨削面。
磁铁内周端310a的至少一部分为磨削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磁铁内周端310a的一部分,内周锥面310d成为磨削面。内周锥面310d以架设于多个磁铁片505的方式向径向RD以及周向CD延伸。内周锥面310d相对于磁铁侧面310c、第一磁铁面310g以及第二磁铁面310h倾斜。内周锥面310d相当于磁铁磨削面以及磨削倾斜面。
在内周锥面310d包含有多个第一片面505g。包含于内周锥面310d的第一片面505g相对于包含于第一磁铁面310g的第一片面505g倾斜。在内周锥面310d中,通过在同一平面上配置有多个第一片面505g将内周锥面310d形成为平面状。例如在径向RD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片面505g在轴向AD上不偏移,在内周锥面310d不产生阶梯差。在内周锥面310d中,多个第一片面505g成为同一平面。内周锥面310d所包含的第一片面505g也相当于部件磨削面。
磁铁外周端310b的至少一部分为磨削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磁铁外周端310b的一部分,外周锥面310e成为磨削面。外周锥面310e以架设于多个磁铁片505的方式在径向RD以及周向CD上延伸。外周锥面310e相对于磁铁侧面310c、第一磁铁面310g以及第二磁铁面310h倾斜。外周锥面310e相当于磁铁磨削面以及磨削倾斜面。
在外周锥面310e包含有多个第一片面505g。包含于外周锥面310e的第一片面505g相对于包含于第一磁铁面310g的第一片面505g倾斜。在外周锥面310e中,通过在同一平面上配置有多个第一片面505g将外周锥面310e形成为平面状。例如在径向RD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片面505g在轴向AD上不偏移,在外周锥面310e不产生阶梯差。在外周锥面310e中,多个第一片面505g成为同一平面。外周锥面310e所包含的第一片面505g也相当于部件磨削面。
此外,在磁铁310中,与内周锥面310d以及外周锥面310e相同,侧部锥面316f成为磨削面。因此,可以说侧部锥面316f相当于磁铁磨削面以及磨削倾斜面。
在磁铁单元316的外表面包含有进行了磨削的磨削面。在磁铁单元316中,至少单元侧面316c、内周锥面316d、外周锥面316e、第一单元面316g以及第二单元面316h为磨削面。磁铁单元316的磨削面是与磁铁310的磨削面相同的面。例如,磁铁单元316的外表面中以延伸为平面状的方式进行了磨削的面为磨削面。在磁铁单元316的磨削面中,即使弯曲为凸出或者凹陷也视为平面状。在磁铁单元316的外表面中,作为磨削面延伸为平面状的状态,有不存在阶梯差的状态等。
单元侧面316c由一个磁铁310具有的磁铁侧面310c形成。由于磁铁侧面310c成为磨削面,而单元侧面316c成为磨削面。
第一单元面316g以架设于多个磁铁310的方式在周向CD上延伸。第一单元面316g为磨削面,相当于单元磨削面。在第一单元面316g包含有多个第一磁铁面310g。多个第一磁铁面310g通过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将第一单元面316g形成为平面状。例如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磁铁面310g在轴向AD上不偏移,在第一单元面316g不产生阶梯差。在第一单元面316g中,多个第一磁铁面310g成为同一平面。
第二单元面316h与第一单元面316g相同,以架设于多个磁铁310的方式在周向CD上延伸。第二单元面316h为磨削面,相当于单元磨削面。在第二单元面316h包含有多个第二磁铁面310h。多个第二磁铁面310h通过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将第二单元面316h形成为平面状。例如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磁铁面310h在轴向AD上不偏移,在第二单元面316h不产生阶梯差。在第二单元面316h中,多个第二磁铁面310h成为同一平面。
单元内周端316a的至少一部分为磨削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单元内周端316a的一部分,内周锥面316d成为磨削面。内周锥面316d以架设于多个磁铁310的方式在径向RD以及周向CD上延伸。内周锥面316d相对于单元侧面316c、第一单元面316g以及第二单元面316h倾斜。内周锥面316d相当于单元磨削面。
在内周锥面316d包含有多个内周锥面310d。多个内周锥面310d通过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将内周锥面316d形成为平面状。例如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内周锥面310d在轴向AD上不偏移,在内周锥面316d不产生阶梯差。在内周锥面316d中,多个内周锥面310d成为同一平面。
单元外周端316b的至少一部分为磨削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单元外周端316b的一部分,外周锥面316e成为磨削面。外周锥面316e以架设于多个磁铁310的方式在径向RD以及周向CD上延伸。外周锥面316e相对于单元侧面316c、第一单元面316g以及第二单元面316h倾斜。外周锥面316e相当于单元磨削面。
在外周锥面316e包含有多个外周锥面310e。多个外周锥面310e通过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将外周锥面316e形成为平面状。例如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外周锥面310e在轴向AD上不偏移,在外周锥面316e不产生阶梯差。在外周锥面316e中,多个外周锥面310e成为同一平面。
如图115所示,第一磁铁面310g形成轴向间隙475。第一磁铁面310g包含于转子第一面301。由于在第一磁铁面310g不存在阶梯差,所以不容易产生轴向间隙475在周向CD以及径向RD上有偏差这样的情况。另外,第一单元面316g通过具有第一磁铁面310g,形成轴向间隙475。第一单元面316g包含于转子第一面301。由于在第一单元面316g不存在阶梯差,所以不容易产生轴向间隙475在周向CD以及径向RD上有偏差这样的情况。轴向间隙475相当于缝隙,第一磁铁面310g相当于缝隙形成面。有时轴向间隙475仅称为间隙。
如上述构成组Bb、G所述的那样,通过磁铁支架320、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支承磁铁单元316。磁铁支架320、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支承磁铁310以及磁铁单元316,相当于磁铁支承部。如图96所示,外周锥面316e成为挂在外周卡合部322上的状态,从而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即,外周锥面310e成为挂在外周卡合部322上的状态,从而将磁铁310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另外,内周锥面316d成为挂在固定块330上的状态,从而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固定块330。即,内周锥面310d成为挂在固定块330上的状态,从而将磁铁310固定于固定块330。
接下来,对磁铁3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磁铁310的制造方法包含于磁铁单元316的制造方法。磁铁单元316的制造方法包含于转子300的制造方法。转子300的制造方法包含于马达装置60的制造方法。这里,参照图119的流程图对转子3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此外,磁铁310的制造方法相当于磁铁的制造方法。另外,转子300的制造方法相当于旋转件的制造方法。
在图119所示的转子300的制造工序中,作为步骤P101工作人员进行烧结工序。烧结工序是制造相当于钕磁铁的烧结磁铁的工序。工作人员在烧结工序中,例如制造图120所示的烧结块511,作为烧结磁铁。烧结块511是块状的烧结磁铁。
在烧结工序之后,作为步骤P102工作人员进行条形工序。条形工序是从烧结磁铁制造长条形的部件的工序。工作人员在条形工序中,如图120所示,从烧结块511制造条形磁铁512。工作人员例如将烧结块511分割为多个分割片,通过将这些分割片的形状调整为长条形使条形磁铁512成形。工作人员在条形工序中不进行条形磁铁512的磨削。条形磁铁512是形成为板状的磁铁,相当于磁铁板部件。工作人员通过进行烧结工序以及条形工序,准备条形磁铁512。烧结工序以及条形工序包含于准备条形磁铁512的准备工序。
在条形工序之后,作为步骤P103工作人员进行磁铁母材工序。磁铁母材工序是制造用于形成磁铁310的母材的工序。工作人员在磁铁母材工序中,制造图121所示那样的磁铁母材513,作为用于形成磁铁310的母材。工作人员通过层叠多个条形磁铁512并粘合来制造磁铁母材513。工作人员使多个条形磁铁512各自的板面重叠,并利用粘合材料将这些板面粘合。在条形工序中不进行条形磁铁512的磨削,所以在条形磁铁512的板面容易存在细小的凹凸。由于该凹凸,条形磁铁512的板面与粘合材料的接触面积增大,所以粘合材料的粘合力容易提高。即,容易稳固地粘合多个条形磁铁512。图121所示的磁铁母材513是用于制造倾斜磁铁314的母材。
在磁铁母材工序之后,作为步骤P104工作人员进行磁铁侧面工序。磁铁侧面工序是在磁铁母材513形成粘合面的工序。工作人员在磁铁侧面工序中,通过对磁铁母材513实施磨削加工,如图122所示形成磁铁侧面310c。工作人员以磁铁侧面310c成为平面状的方式对磁铁母材513进行磨削。工作人员根据与磁铁310粘合的粘合对象的数目形成磁铁侧面310c。磁铁侧面310c相当于磁铁平面。
在磁铁侧面工序之后,作为步骤P105工作人员进行单元母材工序。单元母材工序是制造用于形成磁铁单元316的母材的工序。工作人员在单元母材工序中,制造图123所示那样的单元母材514,作为用于形成磁铁单元316的母材。工作人员通过排列多个磁铁母材513并粘合来制造单元母材514。工作人员使多个磁铁母材513各自的磁铁侧面310c重叠,并将这些磁铁侧面310c粘合。
在工作人员制造单元母材514时,在该单元母材514形成单元内边界部501a。如上述那样,在经由单元内边界部501a相邻的两个磁铁母材513之间不容易产生斥力。因此,工作人员在通过粘合材料将两个磁铁母材513粘合时,不容易产生该粘合由于两个磁铁母材513的斥力而解除这样的情况。
在单元母材工序之后,工作人员通过调整单元母材514的形状来制造磁铁单元316。工作人员例如通过两个阶段对单元母材514进行整形。作为步骤P106工作人员进行第一整形工序。第一整形工序是通过对单元母材514实施前加工调整单元母材514的大致形状的工序。工作人员通过对单元母材514实施磨削加工,如图124、图125所示形成单元侧面316c、第一单元面316g以及第二单元面316h。工作人员以单元侧面316c、第一单元面316g以及第二单元面316h成为平面状的方式对单元母材514进行磨削。
在单元侧面316c、第一单元面316g以及第二单元面316h包含有磁铁侧面310c、第一磁铁面310g以及第二磁铁面310h。第一整形工序也是工作人员以磁铁侧面310c、第一磁铁面310g以及第二磁铁面310h成为平面状的方式对单元母材514进行磨削的工序。磁铁侧面310c、第一磁铁面310g以及第二磁铁面310h相当于磁铁平面。
另外,工作人员在第一整形工序中,在单元母材514形成单元内周端316a以及单元外周端316b。工作人员对单元母材514进行磨削,以使单元内周端316a以及单元外周端316b也成为平面状。
在第一整形工序之后,作为步骤P107工作人员进行第二整形工序。第二整形工序是通过对单元母材514实施精加工来制造磁铁单元316的工序。工作人员通过对前加工完毕的单元母材514实施磨削加工,形成图124、图125的虚线所示的内周锥面316d以及外周锥面316e。工作人员以内周锥面316d以及外周锥面316e成为平面状的方式对单元母材514进行磨削。此外,工作人员在第二成形工序中,除了内周锥面316d以及外周锥面316e之外,还形成侧部锥面316f。
在内周锥面316d以及外周锥面316e包含有内周锥面310d以及外周锥面310e。第二整形工序也是工作人员以内周锥面310d以及外周锥面310e成为平面状的方式对单元母材514进行磨削的工序。内周锥面310d以及外周锥面310e相当于磁铁平面。
在第二整形工序之后,作为步骤P108工作人员进行组装工序。组装工序是将磁铁单元316组装于磁铁支架320的工序。工作人员除了磁铁单元316之外,还预先准备磁铁支架320、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然后,工作人员使用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工作人员沿着支架主体321排列多个磁铁单元316。该情况下,通过多个磁铁单元316形成单元外边界部501b。如上述那样,在经由单元外边界部501b相邻的两个磁铁310之间容易产生斥力。因此,工作人员抵抗该斥力,将多个磁铁单元316组装于磁铁支架320。
<构成组M>
如图127所示,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包含有定子区域471、相对区域472、以及外周区域473。定子区域471是在轴向AD上与转子300相比在定子200侧的区域。定子区域471沿着转子第一面301延伸。相对区域472是经由转子300在与定子区域471相反侧的区域。相对区域472沿着转子第二面302延伸。相对区域472以及外周区域473以架设于轴主体341与马达内周面70b的方式在径向RD上延伸。相对区域472以及外周区域473在轴主体341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定子区域471与相对区域472经由转子300以及外周区域473在轴向AD上排列。
外周区域473是在径向RD上在转子300与马达壳体70之间的区域。外周区域473以架设于支架外周端320b与马达内周面70b的方式在径向RD上延伸。外周区域473在转子300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外周区域473在轴向AD上位于定子区域471与相对区域472之间,将定子区域471与相对区域472连通。
定子区域471、相对区域472以及外周区域473是包含于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的空间。定子区域471相当于定子空间,相对区域472相当于相对空间,外周区域473相当于外周空间。
在图126、图127中,轴向间隙475包含于定子区域471。轴向间隙475在定子区域471中在径向外侧以及径向内侧双方开放。轴向间隙475具有间隙外周端476以及间隙内周端477。间隙外周端476是轴向间隙475的外周端,朝向径向外侧开放。间隙外周端476通过外周区域473与相对区域472连通。间隙内周端477是轴向间隙475的内周端,朝向径向内侧开放。间隙内周端477与相对区域472成为通过转子300以及轴凸缘342的至少一方分隔的状态。
在轴340中,成为轴主体341在轴向AD上贯通定子200的状态。轴主体341固定于转子300,以马达轴线Cm为中心与转子300一起旋转。轴主体341相当于旋转轴部。轴凸缘342支承转子300,相当于轴支承部。轮辋344将定子区域471分隔为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相当于支承分隔部。轮辋344与轴向间隙475相比位于径向内侧。轴向间隙475包含于定子区域471中位于轮辋344的径向内侧的区域。
间隙内周端477通过支架调整孔326与相对区域472连通。支架调整孔326设置在轮辋344的径向外侧。支架调整孔326在径向RD上设置在轮辋344与间隙内周端477之间。在支架调整孔326设置于轮辋344的径向外侧的构成中包含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支架调整孔326的一部分在轴向AD上与轮辋344并排的构成。即,只要支架调整孔326的至少一部分与轮辋344相比在径向外侧贯通磁铁支架320,则视为支架调整孔326设置在轮辋344的径向外侧。支架调整孔326与轮辋344相比在轴向间隙475侧。支架调整孔326相当于转子内周孔以及缝隙侧孔。
间隙内周端477除了支架调整孔326之外,还通过支架中央孔324、凸缘通气孔346以及轮辋内周孔349与相对区域472连通。支架中央孔324包含于转子300。
图127、图128所示的支架中央孔324在轴向AD上贯通磁铁支架320。支架中央孔324将定子区域471与相对区域472连通。支架中央孔324设置于磁铁支架320的中央。支架中央孔324位于从磁铁310以及支架调整孔326的任何一个都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支架中央孔324与轮辋344相比在径向内侧。轴主体341通过插入支架中央孔324成为在轴向AD上贯通转子300的状态。支架中央孔324在径向RD上设置在轴主体341与轮辋344之间。支架中央孔324相当于转子内周孔以及轴部侧孔。
定子区域471与相对区域472通过支架固定孔325以及支架销孔327连通。多个支架固定孔325中未插入支架固定件350的支架固定孔325与支架中央孔324相同,在轮辋344的径向内侧将定子区域471与相对区域472连通。多个支架销孔327中未插入定位销355的支架销孔327与支架中央孔324相同,在轮辋344的径向内侧将定子区域471与相对区域472连通。支架固定孔325以及支架销孔327相当于转子内周孔以及轴部侧孔。此外,有时将支架中央孔324、支架固定孔325以及支架销孔327称为支架中央孔324等。
图127、图129所示的凸缘通气孔346以使间隙内周端477与支架中央孔324等连通的方式贯通轮辋344。凸缘通气孔346在径向RD上位于间隙内周端477与支架中央孔324等之间。凸缘通气孔346相当于分隔连通孔。
轮辋内周孔349在轴向AD上贯通轴凸缘342。轮辋内周孔349设置于轮辋344的径向内侧。轮辋内周孔349在径向RD上设置在轴主体341与轮辋344之间。轮辋内周孔349位于在轴向AD上与支架中央孔324等并排的位置。轮辋内周孔349位于在径向RD上与凸缘通气孔346并排的位置。轮辋内周孔349将支架中央孔324等与凸缘通气孔346连通。轮辋内周孔349相当于支承贯通孔。
辐条343经由轮辋内周孔349将轴主体341与轮辋344连接。辐条343以固定于轴主体341的状态支承轮辋344。相对于轮辋内周孔349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辐条343。辐条343设置于在周向CD上相邻的凸缘通气孔346之间。辐条343在径向RD上延伸为框架状,相当于支承框架。
如图126、图127所示分别在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存在定子区域471、相对区域472、外周区域473以及轴向间隙475。对于第一转子300a,存在第一相对区域472a、第一外周区域473a以及第一轴向间隙475a。对于第二转子300b,存在第二相对区域472b、第二外周区域473b以及第二轴向间隙475b。定子区域471是第一转子300a与第二转子300b之间的空间,对于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共同存在。定子200成为收容于定子区域471的状态。
第一轴向间隙475a是第一转子300a与定子200的缝隙,相当于轴缝隙。第一相对区域472a是第一转子300a与后框架370之间的空间,相当于相对空间。第一外周区域473a是第一转子300a与马达内周面70b之间的空间,相当于外周空间。第一轴向间隙475a具有的间隙外周端476通过第一外周区域473a与第一相对区域472a连通。第一轴向间隙475a具有的间隙内周端477通过第一转子300a具有的支架调整孔326与第一相对区域472a连通。第一轴向间隙475a具有的间隙内周端477通过第一转子300a具有的支架中央孔324等以及凸缘通气孔346与第一相对区域472a连通。
第二轴向间隙475b是第二转子300b与定子200的缝隙,相当于轴缝隙。第二相对区域472b是第二转子300b与驱动框架390之间的空间,相当于相对空间。第二外周区域473b是第二转子300b与马达内周面70b之间的空间,相当于外周空间。第二轴向间隙475b具有的间隙外周端476通过第二外周区域473b与第二相对区域472b连通。第二轴向间隙475b具有的间隙内周端477通过第二转子300b具有的支架调整孔326与第二相对区域472b连通。第二轴向间隙475b具有的间隙内周端477通过第二转子300b具有的支架中央孔324等以及凸缘通气孔346与第二相对区域472b连通。
驱动框架390以从第二相对区域472b侧覆盖第二转子300b的方式设置于壳体主体71。驱动框架390通过固定于壳体主体71来固定于马达壳体70。驱动框架390相当于转子罩部。
如图127、图130所示,驱动框架390具有驱动肋395、外周肋396以及内周肋397。这些肋395~397在轴向AD上从框架主体391朝向第二转子300b突出。肋395~397是设置于框架主体391的凸部。驱动肋395沿着框架主体391在径向RD上延伸。外周肋396沿着框架主体391的外周端在周向CD上延伸。内周肋397沿着框架主体391的内周端在周向CD上延伸。外周肋396以及内周肋397形成为环状。驱动肋395成为架设于外周肋396与内周肋397的状态。框架主体391相当于罩主体,驱动肋395相当于罩肋。
若转子300旋转,则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通过支架肋323搅拌气体使其流动。在通过支架肋323产生的气体的流动包含有流动为在与周向CD正交的方向上在转子300的周围循环的气流。该气流在相对区域472从支架肋323朝向外周区域473输送至径向外侧。到达外周区域473的气流从间隙外周端476流入轴向间隙475,并从间隙内周端477流出。从轴向间隙475流出的气流通过支架调整孔326或者支架中央孔324等返回到外周区域473。在支架中央孔324等通过的气流在从轴向间隙475流出之后,通过凸缘通气孔346以及轮辋内周孔349到达支架中央孔324等。
有时将气流通过支架调整孔326返回到外周区域473的路径称为第一循环路径。有时将气流通过支架中央孔324返回到外周区域473的路径称为第二循环路径。
在流动为在转子300的周围循环的气流包含有气流Fm1~Fm4。气流Fm1、Fm2随着第一转子300a的旋转,流动为在与周向CD正交的方向上在第一转子300a的周围循环。气流Fm1、Fm2从第一相对区域472a通过第一外周区域473a流入第一轴向间隙475a。其后,气流Fm1从第一轴向间隙475a通过支架调整孔326返回到第一相对区域472a。另一方面,气流Fm2从第一轴向间隙475a通过凸缘通气孔346、轮辋内周孔349以及支架中央孔324等返回到第一相对区域472a。
气流Fm3、Fm4随着第二转子300b的旋转,流动为在与周向CD正交的方向上在第二转子300b的周围循环。气流Fm3、Fm4从第二相对区域472b通过第二外周区域473b流入第二轴向间隙475b。其后,气流Fm3从第二轴向间隙475b通过支架调整孔326返回到第二相对区域472b。另一方面,气流Fm4从第二轴向间隙475b通过凸缘通气孔346、轮辋内周孔349以及支架中央孔324等返回到第二相对区域472b。
在第二相对区域472b,通过驱动肋395提高从气流Fm3、Fm4向驱动框架390的散热效果。在第二相对区域472b,随着第二转子300b的旋转而支架肋323相对于驱动肋395在周向CD上相对地移动,从而容易搅拌气流Fm3、Fm4。另外,气流Fm3、Fm4容易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驱动肋395之间以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转动的方式流动。例如,气流Fm3、Fm4沿着一方的驱动肋395朝向径向内侧流动,在内周肋397进行U形掉头并沿着另一方的驱动肋395朝向径向外侧流动。其后,气流Fm3、Fm4在外周肋396进行U形掉头而再次沿着一方的驱动肋395朝向径向外侧流动。
<构成组N>
如图131所示,马达装置单元50具有马达密封部402以及逆变器密封部403。密封部402、403是能够弹性变形的密封部件,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密封部402、403例如为O型环。密封部402、403形成为环状,并沿着周向CD延伸。
马达密封部402包含于马达装置60。马达密封部402成为夹在马达壳体70与后框架370之间的状态。马达密封部402设置在马达壳体70与后框架370之间,堵住马达壳体70与后框架370的缝隙。马达密封部402密封马达壳体70与后框架370的边界部,限制水等进入马达壳体70的内部等。马达密封部402沿着马达外周面70a延伸为环状。
壳体主体71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壳体主体71作为整体形成为圆筒状。壳体主体71的外周面为马达外周面70a。壳体主体71形成马达壳体70的外周壁,相当于电机外周壁。有时壳体主体71被称为马达外周壁。壳体主体71的内侧空间形成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马达外周面70a相当于电机外周面。
后框架370固定于马达壳体70,相当于固定对象。后框架370在轴向AD上与壳体主体71并排。后框架370成为在轴向AD上夹在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之间的状态。后框架370从轴向AD覆盖壳体主体71的内侧空间,相当于罩部件。后框架370成为从逆变器装置80侧覆盖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转子300a、300b以及定子200的状态。
后框架370具有后外周面370a。后外周面370a是后框架370的外周端,是朝向径向外侧的端面。后外周面370a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后外周面370a在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之间,与外周面70a、90a一起在径向外侧露出。后外周面370a在轴向AD上设置在外周面70a、90a之间。后外周面370a相当于对象外周面。
逆变器密封部403成为夹在马达装置60与逆变器装置80之间的状态。逆变器密封部403设置在逆变器壳体90与后框架370之间,堵住逆变器壳体90与后框架370的缝隙。逆变器密封部403密封逆变器壳体90与后框架370的边界部,限制水等进入逆变器壳体90的内部等。逆变器密封部403沿着外周面90a延伸为环状。有时外周面90a被称为逆变器外周面90a。
逆变器壳体90具有逆变器内周面90b。逆变器内周面90b包含于马达壳体70的内表面,作为整体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壳体主体91沿着逆变器内周面90b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壳体主体91作为整体形成为圆筒状。壳体主体91的外周面为逆变器外周面90a,内周面为逆变器内周面90b。壳体主体91形成逆变器壳体90的外周壁,有时被称为逆变器外周壁。壳体主体91的内侧空间形成逆变器壳体90的内部空间。
如图132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后保持部376。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后保持部376保持马达密封部402,限制马达密封部402的位置偏移。马达密封部402夹在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与后保持部376之间,堵住这些保持部78、376的缝隙。
马达密封保持部78包含于马达壳体70。马达密封保持部78设置于壳体主体71。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体地形成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与壳体主体71。马达密封保持部78包含于壳体主体71,例如形成壳体主体71中的逆变器装置80侧的端部。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外表面包含于马达外周面70a。因此,马达外周面70a位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径向外侧。马达密封保持部78相当于密封保持部。
后框架370具有后主体375、后保持部376以及后露出部377。后主体375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为板状。后主体375形成后框架370的主要部分。在后框架370中,例如母线支承部371、轴承支承部372以及框架开口部373设置于后主体375。后主体375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后主体375例如设置在进入马达壳体70的径向内侧的位置。
后保持部376设置于后主体375。后保持部376位于后主体375的靠近外周端的位置。后保持部376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后保持部376从后主体375向轴向AD突出。后保持部376成为在轴向AD上架设于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的状态。后保持部376成为与内周面70b、90b重叠,并从内周面70b、90b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状态。后保持部376设置在从框架开口部373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后保持部376相当于对象保持部。
后保持部376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并排的位置。后保持部376经由马达密封部402位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径向内侧。后保持部376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成为在径向RD上按压马达密封部402的状态。马达密封部402由于后保持部376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按压力而弹性变形为在径向RD上压扁。马达密封部402由于伴随弹性变形的恢复力而成为与后保持部376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紧贴的状态。
后保持部376具有马达侧后槽376a以及逆变器侧后槽376b。后槽376a、376b是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朝向径向外侧开放。后槽376a、376b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在周向CD上延伸为槽状。后槽376a、376b设置为在周向CD上绕后保持部376一周。在轴向AD上排列后槽376a、376b。
马达侧后槽376a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并排的位置。马达侧后槽376a是马达密封部402能够进入的凹部。马达密封部402在进入马达侧后槽376a的内部的状态下,堵住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与后保持部376的缝隙。马达侧后槽376a限制马达密封部402相对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后保持部376的位置偏移。马达密封部402通过伴随马达密封部402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而与后保持部376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双方紧贴。具体而言,马达密封部402分别与马达内周面70b和马达侧后槽376a的内表面紧贴。马达侧后槽376a相当于对象凹部。
逆变器装置80具有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以及后保持部376保持逆变器密封部403,限制逆变器密封部403的位置偏移。逆变器密封部403成为夹在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与后保持部376之间的状态。逆变器密封部403设置在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与后保持部376之间,堵住这些保持部98、376的缝隙。
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包含于逆变器壳体90。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设置于壳体主体91。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体地形成有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与壳体主体91。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包含于壳体主体91,例如形成壳体主体91的马达装置60侧的端部。另外,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的外表面包含于外周面90a。因此,逆变器外周面90a位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的径向外侧。
后保持部376以及逆变器侧后槽376b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并排的位置。逆变器侧后槽376b是逆变器密封部403能够进入的凹部。逆变器密封部403在进入逆变器侧后槽376b的内部的状态下,堵住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与后保持部376的缝隙。逆变器侧后槽376b限制逆变器密封部403相对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以及后保持部376的位置偏移。逆变器密封部403由于伴随逆变器密封部403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而与后保持部376以及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双方紧贴。具体而言,逆变器密封部403分别与内周面90b和逆变器侧后槽376b的内表面紧贴。
后露出部377是后框架370中进入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之间的部位。后露出部377从后主体375向径向外侧延伸,形成后外周面370a。在本实施方式中,后露出部377从后主体375经由后保持部376向径向外侧延伸。后露出部377从后保持部376中在马达侧后槽376a与逆变器侧后槽376b之间的部位向径向外侧延伸。后保持部376将后主体375与后露出部377连接。
在马达装置60中,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马达外周面70a与后外周面370a。马达外周面70a与后外周面370a成为同一平面,形成同一面。马达外周面70a与后外周面370a位于在径向RD上对齐的位置。马达外周面70a与后外周面370a即使位于在径向RD上稍微偏移的位置,在轴向AD上也连续地排列。这样,不会在马达外周面70a与后外周面370a的边界部产生阶梯差面。
逆变器外周面90a与马达外周面70a相同,在轴向AD上与后外周面370a连续地排列。外周面90a与后外周面370a成为同一平面,形成同一面。外周面90a与后外周面370a位于在径向RD上对齐的位置。外周面90a与后外周面370a即使位于在径向RD上稍微偏移的位置,在轴向AD上也连续地排列。这样,不会在逆变器外周面90a与后外周面370a的边界部产生阶梯差面。
电力引出线212成为弯曲为向径向内侧避开后保持部376的形状。在电力引出线212中,外周引出部212a位于在轴向AD上与后保持部376并排的位置。外周引出部212a朝向后保持部376在轴向AD上延伸。交叉引出部212c位于在径向RD上从后保持部376向第一转子300a侧分离的位置。交叉引出部212c朝向径向内侧延伸为通过后保持部376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交叉引出部212c成为与后保持部376相比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状态。交叉引出部212c相当于贯穿引出部。内周引出部212b位于在径向RD上与后保持部376并排的位置。内周引出部212b位于从后保持部376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
马达装置单元50具有管道流路105。管道流路105形成在单元壳体51与单元管道100之间,是气体流动的流路。单元管道100从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的外周侧覆盖马达壳体70以及逆变器壳体90。单元管道100位于从马达外周面70a以及逆变器外周面90a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单元管道100从外周面70a、90a向径向外侧至少分离鳍片72、92的量。该分离空间成为管道流路105。单元管道100成为接触或者接近鳍片72、92的状态。单元管道100相当于外周管道,管道流路105相当于外周流路。
在马达装置单元50的外侧流动的气体包含有沿着外周面70a、90a、370a流动的气体作为气流Fb1。气流Fb1在管道流路105中从逆变器装置80朝向马达装置60在轴向AD上流动。由于气流Fb1沿着鳍片72、92流动,所以鳍片72、92的热量释放到气流Fb1。
气流Fb1在轴向AD上通过马达外周面70a与后外周面370a的边界部。在该边界部,由于马达外周面70a与后外周面370a成为连续的面所以气流Fb1不容易产生紊乱。气流Fb1在轴向AD上通过逆变器外周面90a与后外周面370a的边界部。在该边界部,由于逆变器外周面90a与后外周面370a成为连续的面所以不容易在气流Fb1产生紊乱。
接下来,对制造马达装置单元5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马达装置单元50的工序包含有制造马达装置60的工序、和制造逆变器装置80的工序。在制造马达装置60的工序中,工作人员准备马达壳体70、后框架370以及马达密封部402,作为准备工序。在该准备工序中,成为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收容了转子300以及定子200等的状态。
在准备工序之后,工作人员进行将后框架370临时固定于马达壳体70的工序。工作人员在该工序中,将马达密封部402安装于后框架370。工作人员使马达密封部402进入马达侧后槽376a。然后,工作人员将后框架370临时固定于马达壳体70,以使马达密封部402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紧贴。
在准备工序之后,工作人员进行将后框架370临时固定于逆变器壳体90的工序。工作人员在该工序中,将逆变器密封部403安装于后框架370。工作人员使逆变器密封部403进入逆变器侧后槽376b。然后,工作人员将后框架370临时固定于逆变器壳体90,以使逆变器密封部403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紧贴。
在临时固定之后,工作人员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将马达壳体70、逆变器壳体90以及后框架370固定。其后,工作人员进行对马达壳体70以及逆变器壳体90安装单元管道100的作业。
马达装置单元50例如搭载于飞行体。该飞行体是电动航空器等电动飞行体。在电动飞行体中,马达装置单元50使飞行转子等旋翼驱动旋转。马达装置单元50是用于使飞行体推进的推进装置。马达装置60是用于使旋翼旋转的驱动源。
<构成组A>
根据到此为止进行了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性点母线290设置在从具有电绝缘性并且保护电力母线261的母线保护部270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当然不接触,甚至也不产生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接触的情况。因此,由于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分离而能够抑制对于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的电绝缘状态的绝缘可靠性降低。因此,由于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分离,能够提高马达装置60的电绝缘可靠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轴向AD上排列的定子侧空间S1以及逆变器侧空间S2中一方设置电力母线261,在另一方设置中性点母线290。具体而言,在逆变器侧空间S2设置电力母线261,在定子侧空间S1设置中性点母线290。并且,定子侧空间S1与逆变器侧空间S2通过后框架370分隔。在该构成中,通过后框架370限制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接触。这样,能够通过后框架370抑制对于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的电绝缘状态的绝缘可靠性降低。因此,能够通过后框架370提高马达装置60的电绝缘可靠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设置于在轴向AD上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能够尽量增大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的分离距离。因此,在提高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的绝缘可靠性的基础上,能够抑制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的分离距离不足。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装置60是符合轴向间隙式以及双转子式双方的旋转电机。即,经由定子200沿着马达轴线Cm排列有第一转子300a与第二转子300b。在该构成中,通过轴向间隙式能够实现马达装置60的小型化,并且通过双转子式能够提高马达输出。并且,在该构成中,在各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中磁铁310的排列使用海尔贝克阵列。因此,在马达装置60中,能够容易省略后轭。另外,通过卷绕具有多个裸线223的线圈线220形成线圈211。因此,能够降低在线圈211产生的线圈线220的铜损。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部215的匝数不同。在该构成中,在两个线圈部215中,能够容易地在径向RD上向反向引出线圈线220。因此,在线圈211中,容易向径向外侧引出电力引出线212以及中性引出线213中一方,并向径向内侧引出另一方。因此,能够提高对于电力引出线212与中性引出线213的电绝缘状态的绝缘可靠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终端台285支承电力母线261与中继终端280的连接部分。在该构成中,即使产生了电力母线261相对于中继终端280的相对的振动,也容易在终端台285抑制该振动所引起的应力。因此,对于形成输出线143的中继终端280以及电力母线261能够提高耐振动性。因此,即使产生了马达装置60相对于逆变器装置80的相对的振动,也能够抑制在中继终端280以及电力母线261形成的输出线143产生异常。
例如在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电力母线261不经由中继终端280而直接与逆变器装置80侧连接的构成中,成为电力母线261架设于逆变器装置80与马达装置60的状态。因此,若产生马达装置60相对于逆变器装置80的相对的振动,则有应力集中于电力母线261而在电力母线261产生异常的担忧。即,有在电力母线261形成的输出线143产生异常的担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多个分割区域RE各配置一个中继终端280。在该构成中,能够足够大地确保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中继终端280的分离距离。因此,即使假设由于在中继终端280流过电流等而在中继终端280产生热量,该热量也容易从中继终端280释放。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在中继终端280产生的热量而在马达装置60产生异常。
根据本实施方式,后框架370具有母线支承部371以及轴承支承部372。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后框架370这样的一个部件,支承电力母线261以及第一轴承360这样的两个器件。因此,能够降低构成马达装置60的部件数。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分别通过独立的专用部件支承电力母线261以及第一轴承360的构成。在该构成中,需要电力母线261以及第一轴承360分别使用专用部件,并且需要分别将这些专用部件固定于马达壳体70等。因此,在该构成中,有构成马达装置60的部件数增大的担忧。
根据本实施方式,解析器421在轴向AD上经由后框架370设置于与中性点母线290相反侧。在该构成中,能够充分地确保解析器421与中性点母线290的分离距离。因此,即使由于在中性点母线290流过的电流等而产生电磁波,也不容易在解析器421产生该电磁波所引起的影响。例如,不容易产生随着对中性点母线290的通电而在解析器421的检测信号产生噪声这样的情况。
<构成组B>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转子300中,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地取向为在轴向AD上朝向定子200侧。另外,在周向CD上经由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相邻的一对周磁铁311a、311b被取向为在周向CD上相互相对。在该构成中,一对周磁铁311a、311b以及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的磁通集中在定子200侧等,所以定子200侧的磁场容易增强。因此,能够提高马达装置60的能量效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地取向为在轴向AD上朝向定子200侧并且在周向CD上相互相对。在该构成中,一对周磁铁311a、311b以及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的磁通在周向CD上容易朝向内边界部BI侧集中。通过像这样使磁通集中,能够增强定子200侧的磁场。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转子300中,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经由第一周磁铁311a或者第二周磁铁311b设置于相反侧。另外,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地取向为在轴向AD上朝向与定子200相反侧并且在周向CD上相互朝向相反侧。在该构成中,由于磁通在轴向AD上在与定子200相反侧扩散等,而定子200侧的磁场容易增强。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马达装置60的能量效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以一方具有的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与另一方具有的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在轴向AD上并排的方式,设置为相互点对称。在该构成中,在轴向AD上通过定子200的磁通在周向CD上容易集中在内边界部BI以及外边界部BO侧。因此,能够增强定子200侧的磁场。
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块330以块锥面330a与内周锥面316d重叠,并且块锥面330a在与磁铁支架320之间夹住磁铁310的方式,将磁铁310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在该构成中,利用块锥面330a以及内周锥面316d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的情况,能够通过固定块330稳固地将磁铁310固定于磁铁支架320。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转子300中在周向CD上排列的多个磁铁单元316包含有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在该构成中,在转子300的制造工序中,工作人员能够将平行磁铁单元318作为排列在磁铁支架320上的最后的一个磁铁单元316,使其进入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倾斜磁铁单元317之间。因此,能够适当地将全部的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径向RD上经由作为支点的轮辋前端部344a在与磁铁310相反侧对转子300施加按压力F3,以在转子300抵抗对磁铁310的吸引力F1产生弯曲应力F2。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支架固定件350抑制转子300中磁铁310的周边部位接近定子200而转子300变形为翘曲。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转子300的变形而产生马达61的效率降低等不良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转子300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与轴凸缘342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在轴向AD上分离。因此,即使假设按压力F3相对于吸引力F1不足,也能够通过支架固定件350使按压力F3增加来消除按压力F3的不足。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转子300a中插入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的支架固定孔325与第二转子300b中插入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的支架固定孔325位于在周向CD上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在轴凸缘342中,不需要在一个孔从轴向AD的相反侧插入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和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双方。因此,不需要使轴凸缘342厚至能够在一个孔插入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以及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双方。因此,能够实现轴凸缘342的轻薄化以及轻型化。
<构成组C>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马达壳体70中,以与内周面70b重叠的状态设置有线圈保护部250。在该构成中,线圈211的热量容易经由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马达壳体70。并且,在马达壳体70中,在外周面70a设置马达鳍片72。因此,从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马达壳体70的热量容易通过马达鳍片72释放到外部。因此,能够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保护部250成为从径向内侧进入多个定子保持部171之间的状态。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定子保持部171使线圈保护部250与内周面70b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热量容易从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定子保持部171,其结果,能够提高马达壳体7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部215与轴保持部174在径向RD上相互对置。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轴保持部174减少径向RD上的线圈部215与马达壳体70的分离距离。即,能够降低在径向RD上在与轴保持部174之间存在的线圈保护部250的厚度尺寸。因此,不容易产生从线圈部215向马达壳体70传递的热量停留在线圈保护部250。因此,能够抑制马达壳体70的散热效果由于线圈保护部250而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保护部250至少与壳体粗糙面177重叠。在该构成中,线圈保护部250容易与壳体粗糙面177紧贴,所以热量容易从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马达壳体70。另外,在该构成中,线圈保护部250与壳体粗糙面177的接触面积容易增大,所以热量容易从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马达壳体70。因此,能够通过壳体粗糙面177提高马达壳体7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护电力引出线212的护孔环255填埋电力引出线212与线圈保护部250的缝隙。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护孔环255抑制电力引出线212在埋设部255a与露出部255b的边界部分变形为折弯。另外,在马达装置60的制造时,在对线圈保护部250进行树脂成形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护孔环255抑制熔融树脂从电力引出线212的周围漏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线圈架240具有电绝缘性,所以能够通过线圈架240使对线圈211的电绝缘状态合理化。因此,对于线圈211能够抑制产生部分放电。另外,由于铁芯231的热量经由线圈架240释放到线圈保护部250,所以能够提高铁芯单元23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保护部250至少与线圈架粗糙面247重叠。在该构成中,线圈保护部250容易与线圈架粗糙面247紧贴,所以热量容易从线圈架240传递到线圈保护部250。另外,在该构成中,线圈保护部250与线圈架粗糙面247的接触面积容易增大,所以热量容易从线圈架240传递到线圈保护部250。因此,能够通过线圈架粗糙面247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铁芯231中,铁芯宽度朝向径向内侧阶段性地减小。在该构成中,例如与铁芯宽度连续地减小的构成相比,铁芯231的表面积容易增大,容易与线圈架240紧贴。因此,铁芯231的热量容易传递到线圈架240。并且,在层叠多个铁芯形成板材236制造铁芯231的情况下,能够根据铁芯宽度变小的阶段数来限制铁芯形成板材236的种类。因此,能够抑制用于制造铁芯形成板材236的成本增加这样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线圈架240中凸缘内板面243设置有为了从线圈211引出电力引出线212而凹陷的凸缘凹部243a。在该构成中,在周向CD上经由线圈架躯体部241与凸缘凹部243a相反侧,不容易在凸缘内板面243与线圈211之间产生死区。因此,能够提高线圈架240中线圈211的占积率。
<构成组D>
根据本实施方式,逆变器81、和在轴向AD上排列的转子300以及定子200收容于单元壳体51。在该构成中,在使马达装置60轻薄化的基础上,能够使马达装置单元50小型化。并且,在单元壳体51的外周面设置有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因此,能够通过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提高马达装置单元50的散热效果。因此,能够实现马达装置单元50的小型化以及散热效果提高双方。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单元壳体51的内周面重叠有线圈保护部250。在该构成中,线圈211的热量容易经由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单元壳体51。并且,在单元壳体51的外周面设置有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因此,从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单元壳体51的热量容易通过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释放到外部。因此,能够提高马达装置单元5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轴向AD上排列定子200和转子300所以使马达壳体70轻薄化,在此基础上在单元壳体51中在轴向AD上排列有马达壳体70和逆变器壳体90。因此,能够通过马达壳体70的轻薄化抑制马达装置单元50在轴向AD上大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于轴凸缘342的凸缘通气孔346在径向RD上贯通轮辋344,使在径向RD上能够通气。在该构成中,定子200的热量容易通过凸缘通气孔346向径向RD释放。因此,能够通过凸缘通气孔346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用于调整转子300的平衡的支架调整孔326在轴向AD上贯通转子300,使在轴向AD上能够通气。在该构成中,定子200的热量容易通过支架调整孔326向轴向AD释放。因此,能够利用用于调整转子300的平衡的支架调整孔326,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从解析器421延伸的信号布线426和从温度传感器431延伸的信号布线436汇集到信号端子台440。在该构成中,逆变器装置80具有的逆变器布线被导入信号端子台440,从而能够与解析器421以及温度传感器431都电连接。因此,在马达装置60的制造时在工作人员将马达装置60具有的信号布线与逆变器装置80具有的信号布线连接时,能够减少其作业负担。
根据本实施方式,防尘罩380覆盖框架开口部373。因此,在实现了从框架开口部373引出电力引出线212的构成的基础上,能够通过防尘罩380抑制异物通过该框架开口部373。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马达壳体70中,在从壳体主体71突出的连结凸缘74设置有凸缘孔74a。因此,能够抑制壳体主体71的刚性由于凸缘孔74a而降低。另外,在从壳体主体71突出的固定凸缘178设置有凸缘孔178a。因此,能够抑制壳体主体71的刚性由于凸缘孔178a而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驱动框架390中,在径向RD上排列有第一固定孔392a和第二固定孔392b。在该构成中,从马达壳体70给予第一固定孔392a的应力与从减速机53给予第二固定孔392b的应力容易相互抵消。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来自马达壳体70的应力和来自减速机53的应力而在驱动框架390产生变形等异常。
<构成组E>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在该构成中,不管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内周面70b的位置关系,而能够通过外护孔环部258保持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例如,即使外周引出部212a的位置在轴向AD上向电力母线261侧无意地偏移,也能够通过外护孔环部258抑制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降低。因此,能够通过外护孔环部258提高马达装置60的电绝缘可靠性。
另外,由于通过外护孔环部258保持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所以能够将外周引出部212a和马达内周面70b配置于在径向RD上接近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径向RD上使马达壳体70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与外周折曲部212d相比朝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在该构成中,不管外周折曲部212d的折曲程度以及位置,而能够通过外护孔环部258保持外周折曲部212d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位于从内周引出部212b朝向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能够抑制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朝向电力母线261侧过度地长条化。并且,内周引出部212b在径向RD上与内周引出部212b相比设置在内侧,所以内周引出部212b与马达内周面70b的电绝缘性不容易降低。因此,即使外护孔环部258未进入内周引出部212b与马达内周面70b之间,也能够保持内周引出部212b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周引出部212a在轴向AD上朝向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与外护孔环部258相比进一步延伸。在该构成中,能够抑制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朝向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过度地长条化。并且,在轴向AD上经由外护孔环部258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的区域,能够通过与外护孔环部258不同的线圈保护部250等,保持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护孔环部258在周向CD上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两侧延伸。因此,例如即使外周引出部212a的位置在周向CD上无意地偏移,也能够通过外护孔环部258抑制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周向CD上外护孔环部258的宽度尺寸Wa1比外周引出部212a的宽度尺寸Wa3大。因此,能够实现外护孔环部258在周向CD上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两侧延伸的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包含外护孔环部258的护孔环255是用于保持熔融树脂密封线圈211的状态的部件。在该构成中,护孔环255具有辅助线圈保护部250对线圈211的密封的功能、以及保持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的功能这样的两个功能。因此,例如与设置了用于保持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的专用部件的构成相比,能够降低马达装置60的部件数。
根据本实施方式,经由定子200在轴向AD上排列有第一转子300a与第二转子300b,所以能够使马达装置60在轴向AD上小型化。并且,由于能够通过外护孔环部258保持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所以也能够使马达装置60在径向RD上小型化。因此,能够在轴向AD以及径向RD双方使马达装置60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与内护孔环部257相比朝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在该构成中,在轴向AD上内护孔环部257位于相对于电力母线261比外护孔环部258远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内护孔环部257的存在而交叉引出部212c的位置等与电力引出线212的配置相关的自由度降低。因此,能够提高电力引出线212的配置自由度,并且通过外护孔环部258提高马达装置60的电绝缘性。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轴向AD上内护孔环部257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至与外护孔环部258相同的位置的构成。在该构成中,由于内护孔环部257而限制将外周折曲部212d配置于在径向RD上与外护孔环部258并排的位置。
<构成组F>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转子300a具有的支架肋323与支架主体321一起旋转并朝向电力引出线212送风。在该构成中,能够将通过支架肋323送来的空气作为冷却风吹到由于对电力引出线212的通电而产生热量的电力引出线212。即,能够将通过支架肋323产生的气流吹到电力引出线212。因此,由于利用第一转子300a的旋转通过支架肋323使冷却风产生,所以能够通过该冷却风积极地冷却电力引出线212。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转子300a提高马达装置60的冷却效果。
另外,由于通过由支架肋323产生的冷却风冷却电力引出线212,所以能够抑制与电力引出线212连接的母线单元260的温度上升。例如,能够抑制引出连接部266、母线引出线265以及电力母线261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抑制母线保护部270以及引出连接部266等的温度过度提高而在母线保护部270以及引出连接部266等产生异常。
并且,由于能够通过第一转子300a具有的支架肋323使冷却风产生,所以不需要设置使冷却风产生的专用的冷却风扇。因此,由于没有专用的冷却风扇,所以能够实现马达装置60的小型化、轻型化等。另外,由于没有专用的冷却风扇,所以能够降低构成马达装置60的部件数。
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架肋323在支架主体321上设置为朝向径向外侧输送空气。在该构成中,通过支架肋323产生的气流容易吹到通过第一转子300a的径向外侧的电力引出线212。因此,能够实现容易通过由支架肋323产生的冷却风冷却电力引出线212的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支架肋323。在该构成中,由于随着第一转子300a的旋转而多个支架肋323进行旋转,所以吹到电力引出线212的冷却风容易增多。因此,能够提高支架肋323对电力引出线212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支架肋323的前端部包含有相对于支架主体321倾斜为朝向径向外侧的肋锥部323d。例如,肋锥部323d相对于主体外板面321a倾斜。在该构成中,越在径向内侧,通过肋锥部323d产生的冷却风越容易增大。因此,通过肋锥部323d,冷却风作为整体朝向径向外侧流动,所以容易吹到电力引出线212。因此,能够通过肋锥部323d提高支架肋323对电力引出线212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支架肋323的前端部包含有与支架主体321平行地延伸的肋平行部323c。例如,肋平行部323c与主体外板面321a平行地延伸。在该构成中,通过肋平行部323c使从支架主体321的支架肋323的突出尺寸均匀化。因此,能够尽量使通过支架肋323产生的冷却风增多。因此,能够通过肋平行部323c提高支架肋323对电力引出线212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架肋323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一转子300a中在轴向AD上与磁铁310并排的位置。在该构成中,通过支架肋323产生的冷却风容易沿着支架肋323流动。该冷却风经由支架主体321沿着磁铁310流动,所以容易对磁铁310进行冷却。因此,能够给予磁铁310由支架肋323产生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架肋323从支架外周端320b朝向径向内侧沿着支架主体321延伸。在该构成中,能够在径向RD上尽量接近电力引出线212的位置通过支架肋323使冷却风产生。因此,根据支架主体321与支架肋323的位置关系,能够提高支架肋323对电力引出线212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电力引出线212中,内周引出部212b、交叉引出部212c以及内周折曲部212e等的并排引出部位于在轴向AD上与支架肋323并排的位置。在该构成中,通过支架肋323产生并在轴向AD上流动的冷却风容易吹到并排引出部,所以能够提高冷却风的并排引出部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插入了电力引出线212的框架开口部373设置于在轴向AD上与支架肋323并排的位置。在该构成中,通过支架肋323产生的冷却风流动为从框架开口部373流出所以吹到电力引出线212。因此,能够通过框架开口部373提高支架肋323对电力引出线212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了电力引出线212与母线引出线265的引出连接部266设置于在轴向AD上与框架开口部373并排的位置。在该构成中,通过支架肋323产生并从框架开口部373流出的冷却风吹到引出连接部266。因此,能够提高支架肋323对引出连接部266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力母线261固定于后框架370。在该构成中,通过支架肋323产生并沿着后框架370流动的冷却风经由后框架370对电力母线261进行冷却。因此,能够间接地给予电力母线261由支架肋323产生的冷却效果。
<构成组G>
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块330以从轴向间隙475侧挂在内周锥面316d的状态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在该构成中,通过利用内周锥面316d,能够不使固定块330从第一单元面316g向轴向间隙475侧突出,而通过固定块330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这样由于固定块330不向轴向间隙475侧突出,所以能够尽量减小轴向间隙475。因此,由于能够降低从轴向间隙475的泄漏磁通等,而能够增强在轴向间隙475产生的磁场。
并且,内周锥面316d在磁铁单元316中沿着第一单元面316g的外周端延伸。在该构成中,能够仅通过在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上使固定块330与磁铁单元316并排,实现固定块330挂住内周锥面316d的构成。因此,不需要固定块330从轴向间隙475侧覆盖第一单元面316g。因此,能够抑制在轴向间隙475由于固定块330而遮挡磁通,而在轴向间隙475产生的磁场变弱的情况。
如以上那样,通过增强在轴向间隙475产生的磁场,能够提高马达装置60的能量效率。
另外,由于利用内周锥面316d的倾斜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所以例如不需要在磁铁单元316的周边面形成槽等凹部。因此,能够避免磁铁单元316的形状变得复杂。这样通过使磁铁单元316的形状简化,能够降低为了加工磁铁单元316所需要的工时。因此,能够降低为了制造磁铁单元316所需要的成本。
并且,由于固定块330以挂住内周锥面316d的状态固定于磁铁支架320,所以磁铁单元316的固定不需要使用与固定块330不同的专用部件。因此,能够降低为了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而使用的部件数。因此,能够降低为了制造转子300所需要的成本,并降低转子300的重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块锥面330a以重叠的方式挂在内周锥面316d上。在该构成中,能够使块锥面330a与内周锥面316d的面彼此面接触。因此,能够实现不容易产生磁铁单元316相对于固定块330的位置偏移的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块330仅设置于磁铁单元316的径向外侧以及径向内侧中的径向内侧。在该构成中,固定块330未设置于磁铁单元316的径向外侧,相应地能够在径向RD上缩短转子300中与磁铁单元316相比在径向外侧的部位。因此,能够抑制转子300的体格在径向RD上大型化。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磁铁单元316的径向外侧设置了固定块330的构成。在该构成中,由于有固定块330而相应地需要将轴向间隙475配置在径向内侧。该情况下,有间隙面积减少磁场变弱,而马达装置60的输出降低的担忧。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磁铁单元316的径向外侧未设置固定块330,所以能够尽量增大间隙面积。因此,能够尽量增强轴向间隙475的磁场,其结果,能够实现马达装置60的高输出化。
另外,由于在磁铁单元316的径向内侧设置固定块330,所以能够避免由于转子300的惯性而产生的负载从磁铁单元316朝向径向外侧给予固定块330。另外,由于在磁铁单元316的径向内侧设置有固定块330,所以对于磁铁支架320中的位于磁铁单元316的径向外侧的部位,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轻型化。因此,能够抑制随着转子300的旋转而惯性增加。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磁铁单元316中,单元外周端316b挂在外周卡合部322上。另外,在多个磁铁单元316包含有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在该构成中,在转子300的制造工序中,工作人员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磁铁单元316的情况下,能够避免不能够将最后的一个磁铁单元316挂在外周卡合部322上。具体而言,通过使最后的一个磁铁单元为平行磁铁单元318,能够在使平行磁铁单元318进入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磁铁单元316之间的同时,使该平行磁铁单元318挂在外周卡合部322上。
例如,工作人员若使最后的一个磁铁单元316为倾斜磁铁单元317,则不能够在使倾斜磁铁单元317进入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磁铁单元316之间的同时,使其挂在外周卡合部322上。这是因为倾斜磁铁单元317具有的单元外周端316b的宽度尺寸比与外周卡合部322相比在径向内侧的两个磁铁单元316的分离距离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周卡合部322成为从轴向间隙475侧挂住外周锥面316e的状态。在该构成中,通过利用外周锥面316e,能够不使外周卡合部322从第一单元面316g向轴向间隙475侧突出,而在外周卡合部322挂住磁铁单元316。这样由于外周卡合部322不向轴向间隙475侧突出,所以能够尽量减小轴向间隙475。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固定块330。在该构成中,通过将固定块330小型化为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固定块330之间产生缝隙,能够使转子300轻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磁铁固定件335中,从固定头部337从与轴向间隙475相反侧挂住磁铁支架320。在该构成中,能够实现固定头部337不从固定块330向轴向间隙475侧突出的构成。另外,在该构成中,能够仅通过调整固定轴部336的长度,实现固定轴部336不从固定块330向轴向间隙475侧突出的构成。因此,由于磁铁固定件335不向轴向间隙475侧突出,所以能够尽量减小轴向间隙475。换句话说,通过实现磁铁固定件335不与定子200干扰的构成,能够可靠地确保轴向间隙475。
并且,通过调整固定轴部336相对于块孔333的拧入量,能够调整将固定块330按压至磁铁单元316的强度。这样通过利用磁铁固定件335的轴力将固定块330按压至磁铁单元316,能够精度良好地决定磁铁单元316的位置,并且稳固地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
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架承受面328a以及块承受面330b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从而成为能够在径向RD上调整固定块330的位置的调整面。在该构成中,例如在根据磁铁单元316的大小以及形状等在径向RD上调整了固定块330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固定块330向轴向AD偏移来使支架承受面328a与块承受面330b接触。即,在磁铁单元316与支架承受部328之间,固定块330相对于磁铁单元316以及支架承受部328的稳定变好。因此,即使由于制造误差等而在多个磁铁单元316中大小以及形状等稍微有偏差,也能够通过固定块330固定这些磁铁单元316。
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架承受面328a与块承受面330b重叠。在该构成中,能够使支架承受面328a与块承受面330b的面彼此面接触。因此,能够实现不容易产生固定块330相对于支架承受部328的位置偏移的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根据磁铁用突起483决定周向CD上的磁铁单元316的位置。在该构成中,不需要通过固定块330决定周向CD上的磁铁单元316的位置。即,不需要在固定块330设置决定周向CD上的磁铁单元316的位置的部位。因此,能够抑制固定块330的形状变得复杂。
根据本实施方式,磁铁310的排列使用海尔贝克阵列。在该构成中,不需要经由磁铁310在与轴向间隙475相反侧设置后轭。因此,能够抑制磁铁支架320的形状变得复杂,并且抑制转子300的重量增加等。
<构成组H>
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折曲部212f在轴向AD上设置在从第一转子300a侧的第一线圈端部211a朝向第二线圈端部211b侧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即使埋设部255a不覆盖连接折曲部212f,也能够在轴向AD上将埋设部255a配置在尽量远离第一转子300a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埋设部255a延伸为与线圈211相比向轴向AD的第一转子300a侧突出。另外,能够抑制为了将埋设部255a埋入线圈保护部250而使线圈保护部250向第一转子300a侧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线圈保护部250在轴向AD上大型化。即,能够使线圈保护部250的体格在轴向AD上小型化。由此,能够抑制马达装置60在轴向AD上大型化,其结果,能够实现马达装置60的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线圈保护部250进行模制成形,所以有由于熔融树脂的射出压力而电力引出线212无意地变形的担忧。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力引出线212中埋入线圈保护部250的部位被埋设部255a覆盖。在该构成中,熔融树脂的射出压力给予埋设部255a,所以能够通过埋设部255a抑制由于熔融树脂的射出压力而电力引出线212变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折曲部212f在轴向AD上设置在与第一转子300a侧的第一线圈端部211a相比接近第二线圈端部211b的位置。在该构成中,在轴向AD上第一线圈端部211a与连接折曲部212f的分离距离比线圈211的长度尺寸的1/2大。因此,在埋设部255a中,能够使在第一线圈端部211a与连接折曲部212f之间覆盖电力引出线212的部位在轴向AD上足够长。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埋设部255a较短而埋设部255a从线圈保护部250脱离。这样,能够在抑制护孔环255无意地从线圈保护部250脱离的同时,抑制线圈保护部250在轴向AD上大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折曲部212f设置于第二线圈端部211b。在该构成中,能够将轴向AD上第一线圈端部211a与连接折曲部212f的分离距离增大至最大限度。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埋设部255a从线圈保护部250脱离。
根据本实施方式,埋设部255a在轴向AD上越过第一线圈端部211a朝向第二线圈端部211b延伸。因此,能够将埋设部255a埋入到线圈保护部250的尽量深的位置。这样由于埋设部255a相对于线圈保护部250的埋入较深,所以能够可靠地抑制埋设部255a从线圈保护部250脱离。
并且,连接折曲部212f在轴向AD上设置在从埋设部255a向第二线圈端部211b侧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不需要通过埋设部255a覆盖电力引出线212中连接折曲部212f这样的弯曲的部位。因此,能够降低将护孔环255安装于电力引出线212的作业的困难性。另外,能够抑制由于将埋设部255a安装于电力引出线212的弯曲的部位,而护孔环255变形为不希望的形状。例如,能够抑制收紧筒部461变形为不希望的形状,而收紧筒部461相对于电力引出线212的紧贴性无意地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埋设部255a在轴向AD上越过保护轴线Cp向第二线圈端部211b侧延伸。在该构成中,埋设部255a埋设到线圈保护部250的足够深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埋设部255a无意地从线圈保护部250脱离。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护孔环255中,收紧筒部461以与电力引出线212紧贴的状态覆盖电力引出线212。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收紧筒部461抑制护孔环255无意地相对于电力引出线212位置偏移。另外,在对线圈保护部250进行模制成形时,能够通过收紧筒部461限制熔融树脂从护孔环255的内部漏出。
并且,在护孔环255中,扩张筒部462以从电力引出线212分离的状态覆盖电力引出线212。在该构成中,仅收紧筒部461以及扩张筒部462中的收紧筒部461与电力引出线212紧贴。因此,例如与和本实施方式不同,而护孔环255的整体与电力引出线212紧贴的构成相比,能够降低将护孔环255安装于电力引出线212时的作业负担。例如能够降低将电力引出线212插入护孔环孔450的作业的困难性。
并且,在护孔环255中,扩张筒部462的至少一部分埋入线圈保护部250。在该构成中,在对线圈保护部250进行模制成形时,熔融树脂容易进入扩张筒部462的内部。因此,由于在扩张筒部462的内侧和外侧双方存在熔融树脂,所以能够抑制由于熔融树脂的射出压力而扩张筒部462过度地变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线圈保护部250中,成为保护进入部252进入扩张筒部462与电力引出线212之间的状态。在该构成中,在线圈保护部250中,保护进入部252与扩张筒部462的内周面紧贴,保护主体251容易与扩张筒部462的外周面紧贴。因此,能够抑制扩张筒部462无意地从线圈保护部250脱离。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轴向AD上,收紧筒部461的长度尺寸Lb1比扩张筒部462的长度尺寸Lb2小。在该构成中,能够抑制护孔环255中与电力引出线212紧贴的部位亦即收紧筒部461过长。因此,能够避免由于收紧筒部461与电力引出线212紧贴的紧贴面积过大,而工作人员将护孔环255安装于电力引出线212的作业的困难性变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埋设部255a中,护孔环槽466与线圈保护部250卡合。因此,通过护孔环槽466与线圈保护部250的卡合,能够抑制埋设部255a从线圈保护部250脱离。
根据本实施方式,包含于线圈保护部250的保护卡合部253进入护孔环槽466的内部从而与护孔环槽466卡合。因此,能够实现护孔环槽466与保护卡合部253卡合的构成。另外,在护孔环255中,与保护卡合部253卡合的卡合部为护孔环槽466,所以不需要使该卡合部从护孔环255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抑制在马达装置60的制造时,在护孔环255的卡合部产生不希望的变形以及破损等。这样,通过使保护卡合部253与不容易产生不希望的变形以及破损等的护孔环槽466卡合,能够可靠地抑制护孔环255从线圈保护部250脱离。
<构成组I>
根据本实施方式,抵抗线圈211与磁铁310的吸引力F1支承转子300的轮辋344位于从轴主体341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能够将轮辋344配置到尽量接近磁铁310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轮辋344抑制转子300在轴向AD上向磁铁310被线圈211吸引的方向变形。即,能够通过轮辋344减少磁铁支架320的挠曲。因此,在马达装置60中,能够抑制产生转子300的变形所引起的异常。
作为转子300的变形所引起的异常,例如有转子300与定子200接触、以及转子300过度变形等。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轮辋344抑制转子300与定子200接触、以及转子300过度变形等。
根据本实施方式,轮辋344设置在相对于磁铁310的距离LI5比相对于轴主体341的距离LI6小的位置。在该构成中,距离LI5越比距离LI6小,轮辋344越设置在接近磁铁310的位置。这样,转子300中在轮辋344与磁铁310之间的部位在径向上较短,所以不容易产生该部位变形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轮辋344设置在相对于支架外周端320b的距离LI1比相对于马达轴线Cm的距离LI2小的位置。在该构成中,距离LI1越比距离LI2,越设置在接近支架外周端320b的位置。在转子300中,在轮辋344与支架外周端320b之间有磁铁310。因此,在转子300中轮辋344与支架外周端320b之间的部位较短,所以轮辋344与磁铁310之间的部位较短。因此,转子300中在轮辋344与磁铁310之间的部位不容易产生变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为环状的转子300设置在从轴主体341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能够在径向RD上尽量减小转子300的宽度尺寸。并且,轮辋344相对于转子300设置在支架内周端320a与磁铁310之间。在该构成中,在尽量减小了径向RD的宽度尺寸的转子300中,能够进一步在径向RD上缩短轮辋344与磁铁310之间的部位。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转子300中轮辋344与磁铁310之间的部位变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轮辋344以架设于第一转子300a与第二转子300b的方式在轴向AD上延伸,抵抗分别施加给转子300a、300b的吸引力F1来支承转子300a、300b。在该构成中,在使轮辋344接近第二转子300b的方向上产生由于对第一转子300a的吸引力F1而给予轮辋344的应力。另一方面,在使轮辋344接近第一转子300a的方向上产生由于对第二转子300b的吸引力F1而给予轮辋344的应力。这样,由于对第一转子300a的吸引力F1而给予轮辋344的应力、和由于对第二转子300b的吸引力F1而给予轮辋344的应力在轮辋344容易抵消。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转子300a、300b与定子200的吸引力F1,而轴凸缘342在轮辋344在轴向AD上移动的方向变形。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马达装置60不具有第二转子300b的构成。在该构成中,若在第一转子300a与定子200之间产生吸引力F1,则该吸引力F1除了第一转子300a之外还使轮辋344接近定子200。因此,即使假设第一转子300a的变形被轮辋344限制,也有轴凸缘342变形为轮辋344接近定子200的担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辐条343。因此,例如与通过在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部件连接轮辋344与轴主体341的构成相比,能够使轴凸缘342轻型化。并且,如上述那样,由于通过转子300a、300b的各吸引力F1给予轮辋344的应力被抵消,所以即使通过多个辐条343实现轴凸缘342的轻型化,辐条343也不容易产生变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辐条343与轮辋344中的第一转子300a与第二转子300b之间的部位连接。在该构成中,能够使轮辋344中辐条343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的部位在轴向AD上尽量短。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对第一转子300a的吸引力F1,而轮辋344中辐条343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的部位变形。在第二转子300b中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例如,能够使轮辋344中辐条343与第二转子300b之间的部位在轴向AD上尽量短。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对第二转子300b的吸引力F1,而轮辋344中辐条343与第二转子300b之间的部位变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架固定件350在径向RD上设置在从轮辋344向与磁铁相反侧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能够利用将轮辋前端部344a作为支点的“杠杆原理”,使支架固定件350的耐负载提高。因此,能够抑制基于支架固定件350的转子300与辐条343的固定由于吸引力F1而解除。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支架固定件350施加给转子300的按压力F3,产生抵抗吸引力F1的弯曲应力F2。因此,通过取得磁铁支架320的刚性与吸引力F1的平衡,能够避免保持为磁铁支架320弯曲为磁铁310接近定子200的形状。例如,由于使吸引力F1与弯曲应力F2抵消,所以能够保持磁铁支架320的本来的形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轮辋344与轴主体341一体地成形。在该构成中,不需要通过焊接以及螺栓等将轮辋344后安装并固定于轴主体341。因此,不会由于吸引力F1的产生等而解除轮辋344与轴主体341的固定。能够通过轮辋344与轴主体341的一体成形抑制马达装置60中的异常产生。
<构成组K>
根据本实施方式,成为解析器421进入电力母线261与轴主体341之间的状态。在该构成中,能够将电力母线261与轴主体341之间的空间利用为用于收容解析器421的收容空间。这样,能够抑制由于在径向RD上排列解析器421的至少一部分和电力母线261而马达装置60的体格在轴向AD上大型化。
并且,解析器421设置在从电力母线261向径向RD的内侧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由于在电力母线261流过的电流而产生的影响不容易到达解析器421。作为该影响,例如有由于在电力母线261流过的电流而产生的磁场使解析器421的检测信号产生噪声等。这样,通过使解析器421与电力母线261相互分离,在解析器421的检测信号中不容易产生噪声。因此,能够抑制伴随对电力母线261的通电而解析器421的检测精度降低。
如以上那样,能够在实现马达装置60的小型化的同时,提高解析器421的检测精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沿着后框架370在径向RD上排列有电力母线261与解析器421。在该构成中,能够在实现解析器421进入电力母线261与轴主体341之间的状态的同时,将解析器421以及电力母线261双方固定于后框架370。
根据本实施方式,解析器421经由后框架370设置在与定子200以及转子300相反侧。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后框架370限制由于定子200以及转子300产生的影响到达解析器421。作为由定子200产生的影响,有由于在线圈211流过的电流而产生的磁场使解析器421的检测信号产生噪声等。作为由转子300产生的影响,有由于磁铁310产生的磁场而使解析器421的检测信号产生噪声等。这样,通过在解析器421与定子200以及转子300之间设置后框架370,不容易在解析器421的检测信号产生噪声。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定子200以及转子300的存在而解析器421的检测精度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力母线261在径向RD上与解析器421相比设置在接近壳体主体71的位置。在该构成中,能够在径向RD上将电力母线261配置在尽量远离解析器421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电力母线261与解析器421的位置关系抑制随着对电力母线261的通电而解析器421的检测精度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力母线261设置于在轴向AD上与线圈部215并排的位置。在该构成中,能够将电力母线261配置于尽量接近线圈部215的位置。因此,例如不需要将电力引出线212引绕为通过接近解析器421的位置。因此,在电力引出线212流过的电流的影响不容易到达解析器421。作为该影响,有由于在电力引出线212流过的电流而产生的磁场使解析器421的检测信号产生噪声等。这样,通过在轴向AD上排列电力母线261与线圈部215,能够抑制在解析器421的检测信号产生噪声。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性点母线290设置于从解析器421向轴向AD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由于在中性点母线290流过的电流而产生的影响不容易到达解析器421。作为该影响,例如有由于在中性点母线290流过的电流而产生的磁场使解析器421的检测信号产生噪声等。这样,由于解析器421与中性点母线290相互分离,所以在解析器421的检测信号不容易产生噪声。因此,能够抑制伴随对中性点母线290的通电而解析器421的检测精度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性点母线290在轴向AD上经由辐条343设置在与解析器421相反侧。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辐条343限制由于在中性点母线290流过的电流而产生的影响到达解析器421。因此,即使在轴向AD上将解析器421配置在尽量接近中性点母线290的位置,也能够通过辐条343抑制解析器421的检测精度降低。因此,能够通过辐条343实现使马达装置60的体格在轴向AD上小型化、以及提高解析器421的检测精度双方。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性点母线290在轴向AD上经由第一转子300a设置在与解析器421相反侧。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第一转子300a限制由于在中性点母线290流过的电流而产生的影响到达解析器421。因此,即使在轴向AD上将解析器421配置在尽量接近中性点母线290的位置,也能够通过第一转子300a抑制解析器421的检测精度降低。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转子300a实现使马达装置60的体格在轴向AD上小型化、以及提高解析器421的检测精度双方。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性点母线290在径向RD上设置在电力母线261与解析器421之间。在该构成中,由于在电力母线261与解析器421之间配置中性点母线290,所以电力母线261与解析器421位于在径向RD上分离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以中性点母线290为基准的电力母线261与解析器421的位置关系抑制随着对电力母线261的通电而解析器421的检测精度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性点母线290在轴向AD上设置在第一转子300a与第二转子300b之间。在该构成中,无论将解析器421设置在第一转子300a侧以及第二转子300b侧的哪一侧,都能够实现在解析器421与中性点母线290之间配置转子300的构成。因此,能够在实现通过转子300抑制随着对中性点母线290的通电而解析器421的检测精度降低这样的构成的基础上提高与中性点母线290的位置相关的自由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磁铁310的排列使用海尔贝克阵列,所以从磁铁310延伸的磁通不容易漏出到磁铁支架320的外侧。这样,能够通过海尔贝克阵列减少从降低转子300的泄漏磁通。因此,能够通过海尔贝克阵列实现磁铁310的磁场不容易到达解析器421的构成。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磁铁310的磁场而解析器421的检测精度降低。
<构成组L>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磁铁面310g等磁铁磨削面是磨削为架设于多个磁铁片505并且延伸为平面状的面。在该构成中,在磁铁磨削面中,通过磨削抑制在相邻的两个磁铁片505的边界部产生阶梯差。因此,能够提高第一磁铁面310g等磁铁磨削面的形状精度。能够提高形状精度这样的效果能够给予作为磁铁磨削面的磁铁侧面310c、内周锥面310d、外周锥面310e、第一磁铁面310g以及第二磁铁面310h。
由于像这样磁铁磨削面的形状精度较高,所以能够抑制马达装置60的能量效率降低。例如,第一磁铁面310g包含于形成轴向间隙475的转子第一面301。因此,由于第一磁铁面310g的形状精度较高,能够尽量减小轴向间隙475。通过像这样尽量减小轴向间隙475,能够提高马达装置60的能量效率。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而第一磁铁面310g的形状精度较低的构成。在该构成中,有在第一磁铁面310g产生不希望的阶梯差的担忧。因此,需要较大地设定轴向间隙475以使第一磁铁面310g的阶梯差不与定子200接触。因此,由于轴向间隙475较大,而在定子200与转子300之间产生的磁场减少,而马达装置60的能量效率降低。
另外,第二磁铁面310h是磁铁支架320中与主体内板面321b重叠的面。因此,若第二磁铁面310h的形状精度较高,则磁铁310相对于磁铁支架320的位置精度提高。这样一来,能够抑制第二磁铁面310h使磁铁310向轴向间隙475侧突出,所以能够尽量减小轴向间隙475。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而第二磁铁面310h的形状精度较低的构成。在该构成中,有在第二磁铁面310h产生不希望的阶梯差的担忧。因此,由于第二磁铁面310h的阶梯差与主体内板面321b抵接,所以容易成为磁铁310从磁铁支架320向轴向间隙475侧突出的状态。这样一来,需要较大地设定轴向间隙475以使磁铁310不与定子200接触,而马达装置60的能量效率降低。
并且,磁铁侧面310c是与旁边的磁铁310具有的磁铁侧面310c重叠的面。因此,若磁铁侧面310c的形状精度较高,则经由磁铁边界部501相邻的两个磁铁侧面310c容易紧贴。这样一来,不容易在相邻的两个磁铁310之间产生缝隙,所以能够抑制从该缝隙产生泄漏磁通等而磁场变弱。这样,通过多个磁铁310产生的磁场增强,所以能够提高马达装置60的能量效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同一平面上排列有多个第一片面505g等部件磨削面,形成第一磁铁面310g等磁铁磨削面。因此,即使由多个磁铁磨削面形成部件磨削面,也能够抑制在相邻的两个磁铁磨削面之间产生阶梯差。即,能够实现磁铁磨削面架设于多个磁铁片505并且延伸为平面状的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层叠多个磁铁片505形成一个磁铁310,所以在磁铁310中不容易产生涡流。并且,磁铁片505的厚度尺寸在多个磁铁片505中相同。在该构成中,能够在多个磁铁310中将磁铁310中的涡流的产生难度抑制为同等程度。因此,能够作为磁铁310的整体降低由于涡流而产生的损耗。换句话说,容易管理在磁铁310中产生的涡流损耗。
根据本实施方式,磁铁310是层叠了多个磁铁310的层叠方向为长边方向,并且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为短边方向的形状。因此,能够尽量减小磁铁片505的板面。因此,能够使用于磁铁310的制造的条形磁铁512小型化。通过使条形磁铁512小型化,能够降低制造磁铁310时的作业负担以及成本等。例如,通过使条形磁铁512小型化,能够降低条形工序中从烧结块511制造条形磁铁512的作业的难易度。另外,通过使条形磁铁512小型化,能够降低磁铁母材工序中将多个条形磁铁512粘合的作业的难易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单元面316g等单元磨削面是磨削为架设于第一磁铁面310g等磁铁磨削面并且延伸为平面状的面。在该构成中,例如在第一单元面316g中,通过磨削抑制在单元内边界部501a产生阶梯差。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单元面316g的形状精度。与第一单元面316g相同,能够在单元侧面316c、内周锥面316d、外周锥面316e以及第二单元面316h中起到提高形状精度这样的效果。
这样,通过提高单元磨削面的形状精度,能够抑制马达装置60的能量效率降低。例如,第一单元面316g包含于形成轴向间隙475的转子第一面301。因此,通过提高第一单元面316g的形状精度,能够尽量减小轴向间隙475。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而第一单元面316g的形状精度较低的构成。在该构成中,有在第一单元面316g产生不希望的阶梯差的担忧。因此,需要较大地设定轴向间隙475以使第一单元面316g的阶梯差不与定子200接触。
另外,第二单元面316h是磁铁支架320中与主体内板面321b重叠的面。因此,若第二单元面316h的形状精度较高,则磁铁单元316相对于磁铁支架320的位置精度提高。这样一来,抑制第二单元面316h使磁铁单元316向轴向间隙475侧突出,所以能够尽量减小轴向间隙475。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而第二单元面316h的形状精度较低的构成。在该构成中,有在第二单元面316h产生不希望的阶梯差的担忧。因此,由于第二单元面316h的阶梯差与主体内板面321b抵接,所以容易成为磁铁310从磁铁支架320向轴向间隙475侧突出的状态。
并且,单元侧面316c是与旁边的磁铁单元316具有的单元侧面316c重叠的面。因此,若单元侧面316c的形状精度较高,则经由单元外边界部501b相邻的两个单元侧面316c容易紧贴。这样一来,不容易在相邻的两个磁铁单元316之间产生缝隙,所以能够抑制从该缝隙产生泄漏磁通等而磁场变弱。这样,通过多个磁铁单元316产生的磁场增强,从而能够提高马达装置60的能量效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中,多个磁铁310各自的磁铁片505向与单元中心线C316正交的方向延伸。在该构成中,磁铁片505相对于单元中心线C316的角度在多个磁铁310中共用化。因此,不需要在多个磁铁310中独立地设定磁铁片505相对于单元中心线C316的角度。因此,对于多个磁铁310的各个容易管理取向的方向。由此,在磁铁单元316的制造工序中,能够降低对多个磁铁310的各个独立地设定取向的方向时的作业负担。
根据本实施方式,经由单元内边界部501a相邻的两个磁铁310被取向为朝向周向CD的相同侧。在该构成中,在经由单元内边界部501a相邻的两个磁铁310中,不容易产生斥力。因此,在磁铁单元316的制造工序中,工作人员不需要抵抗在两个磁铁310之间产生的斥力将这些磁铁310粘合。即,在工作人员将两个磁铁310粘合时,不容易产生由于在两个磁铁310之间产生的斥力而解除这些磁铁310的粘合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降低将两个磁铁310粘合时的作业负担。
根据本实施方式,经由单元外边界部501b相邻的两个磁铁310被取向为在周向CD上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在该构成中,在经由单元外边界部501b相邻的两个磁铁310中,容易产生斥力。像这样作为容易产生斥力的组合的两个磁铁310经由单元外边界部501b相邻,所以不需要使经由单元内边界部501a相邻的两个磁铁310为容易产生斥力的组合。因此,在磁铁单元316的制造工序中,不需要将作为容易产生斥力的组合的两个磁铁310粘合。因此,能够降低制造磁铁单元316时的作业负担。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磁铁310的制造工序中,将磁铁母材513磨削为在磁铁母材513形成架设于多个条形磁铁512并且延伸设为平面状的第一磁铁面310g等磁铁平面。在该构成中,在磁铁平面中,能够通过磨削磁铁母材513抑制在相邻的两个条形磁铁512的边界部产生阶梯差。因此,能够提高第一磁铁面310g等磁铁平面的形状精度。能够提高形状精度这样的效果能够给予作为磁铁平面的磁铁侧面310c、内周锥面310d、外周锥面310e、第一磁铁面310g以及第二磁铁面310h。由于像这样磁铁平面的形状精度提高,所以能够抑制马达装置60的能量效果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烧结工序以及条形工序制造条形磁铁512。然后,在烧结工序以及条形工序之后,在磁铁侧面工序、第一整形工序以及第二整形工序中,进行单元母材514的磨削。即,进行对形成单元母材514的多个条形磁铁512进行集中磨削的磨削加工。因此,在烧结工序以及条形工序中,不需要进行条形磁铁512的磨削。这样,由于对多个条形磁铁512进行集中磨削,所以与分别独立地磨削多个条形磁铁512的构成相比,能够降低用于进行磨削的工时。因此,能够降低制造磁铁310以及磁铁单元316时的作业负担。
<构成组M>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轴向间隙475中,间隙外周端476通过外周区域473与相对区域472连通,间隙内周端477通过支架调整孔326或者支架中央孔324等与相对区域472连通。在该构成中,气体容易从间隙外周端476以及间隙内周端477中一方流入轴向间隙475,位于轴向间隙475的气体容易从另一方流出。即,气体容易在径向RD上通过轴向间隙475。因此,在定子200与转子300之间产生的热量容易与流入轴向间隙475的气体一起,从轴向间隙475释放。因此,能够抑制热量封闭在定子200与转子300之间。由此,能够提高马达装置60的冷却效果。
在马达装置60中,构成为由磁铁310以及线圈211产生的磁场在磁铁310与线圈211之间的区域增强。因此,在磁铁310与线圈211之间的区域,由于磁场较强等而容易产生热量。在轴向间隙475包含有磁铁310与线圈211之间的区域,所以容易在轴向间隙475产生热量。因此,气体容易在径向RD上通过轴向间隙475在提高马达装置60的冷却效果的方面有效。
根据本实施方式,转子300具有的支架肋323与支架主体321一起旋转使相对区域472产生气流。在该构成中,通过支架肋323产生的气流容易在径向RD上流动,所以能够实现气流容易在径向RD上通过轴向间隙475的构成。
另外,支架肋323以从支架主体321向轴向AD突出的状态,沿着支架主体321向径向RD延伸。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支架肋323限制磁铁支架320向轴向AD变形为凸出或者凹陷。因此,能够通过支架肋323抑制由于在磁铁310与线圈211之间作用的引力而磁铁支架320在轴向AD上变形为弯曲。因此,能够给予支架肋323抑制转子300的变形的功能、以及使相对区域472产生气流的功能这样的两个功能。由此,例如与分别在转子300设置了具有这两个功能的部位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转子300的形状变得复杂。另外,和与转子300独立地设置用于使相对区域472产生气流的专用部件的构成相比,能够降低构成马达装置60的部件数。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转子300中在支架肋323在周向CD上排列有支架调整孔326。在该构成中,通过随着转子300的旋转而由支架肋323搅拌的气体产生的气流容易通过支架调整孔326。因此,能够使通过支架调整孔326并通过轴向间隙475的气流增加。因此,能够提高通过轴向间隙475的气流所带来的轴向间隙475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支架肋323之间设置一个支架调整孔326且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支架调整孔326。在该构成中,能够增加被支架肋323搅拌并通过支架调整孔326的气体。因此,能够提高通过轴向间隙475的气体发挥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驱动肋395经由第二相对区域472b在轴向AD上支架肋323并排,并且向径向RD延伸。在该构成中,随着第二转子300b的旋转而支架肋323相对于驱动肋395相对地移动,所以在第二相对区域472b中容易搅拌气体。因此,从轴向间隙475流出到第二相对区域472b的气体容易将热量释放到驱动框架390。并且,在第二相对区域472b中,通过驱动肋395增大驱动框架390的表面积,所以从轴向间隙475流出的气体的热量容易传递到驱动框架390。
另外,在该构成中,由于驱动肋395相对于支架肋323相对地在周向CD上移动,而容易产生以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转动的方式沿着框架主体391流动的气流。因此,从轴向间隙475流出的气体以沿着框架主体391转动的方式流动从而容易将热量释放到驱动框架390。
驱动肋395以从框架主体391向轴向AD突出的状态,沿着框架主体391在径向RD上延伸。因此,驱动肋395能够抑制驱动框架390变形为向轴向AD凸出或者凹陷。因此,通过在框架主体391设置驱动肋395,能够使框架主体391轻薄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架调整孔326在径向RD上设置在轮辋344与轴向间隙475之间。在该构成中,在轮辋344的径向外侧存在的热量与从轴向间隙475通过支架调整孔326流出到相对区域472的气流Fm1、Fm3一起,释放到相对区域472。因此,能够通过支架调整孔326抑制热量封闭在轮辋344的径向外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架中央孔324、支架固定孔325以及支架销孔327在径向RD上设置在轮辋344与轴主体341之间。在该构成中,在轮辋344的径向内侧存在的热量与从轴向间隙475通过支架中央孔324、支架固定孔325或者支架销孔327流出到相对区域472的气流Fm2、Fm4一起,释放到相对区域472。因此,能够通过支架中央孔324、支架固定孔325以及支架销孔327抑制热量封闭在轮辋344的径向内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凸缘通气孔346在径向RD上贯通轮辋344。在该构成中,从轴向间隙475流出的气流Fm2、Fm4能够通过凸缘通气孔346到达支架中央孔324、支架固定孔325以及支架销孔327。因此,能够实现气流Fm2、Fm4通过支架中央孔324、支架固定孔325以及支架销孔327放出到相对区域472的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轮辋内周孔349在轴向AD上贯通轴凸缘342。在该构成中,通过了凸缘通气孔346的气流Fm2、Fm4能够通过轮辋内周孔349到达支架中央孔324、支架固定孔325以及支架销孔327。并且,辐条343经由轮辋内周孔349将轴主体341与轮辋344连接。因此,能够在实现气流Fm2、Fm4能够通过轮辋内周孔349到达支架中央孔324、支架固定孔325以及支架销孔327的构成的同时,实现轴主体341支承轮辋344的构成。
<构成组N>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外周面70a设置为在轴向AD上与后外周面370a连续地排列。在该构成中,不容易产生在轴向AD上流动的气流Fb1由于通过马达外周面70a与后外周面370a的边界部而紊乱这样的情况。并且,马达外周面70a在径向RD上设置在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外侧。在该构成中,不容易产生在轴向AD上流动的气流Fb1由于通过马达密封保持部78而紊乱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沿着马达鳍片72流动的气体的量由于气流Fb1的紊乱而减少等而马达鳍片72的散热效果降低。因此,能够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密封部402设置于壳体主体71的径向内侧。在该构成中,不需要与马达内周面70b以及后外周面370a相比在径向外侧设置马达密封部402。因此,不容易产生壳体主体71为了从径向外侧覆盖马达密封部402而向径向外侧突出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实现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马达外周面70a与后外周面370a的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力引出线212成为弯曲为通过马达密封部402的径向内侧的形状。在该构成中,在实现电力引出线212与马达密封部402不干扰的构成时,不需要向径向外侧变更马达密封部402的位置。即,在实现电力引出线212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后保持部376不干扰的构成时,不需要向径向外侧变更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后保持部376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实现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马达外周面70a与后外周面370a的构成的同时,抑制马达壳体70在径向RD上大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电力引出线212中,外周引出部212a以及内周引出部212b在轴向AD上延伸,另一方面交叉引出部212c向径向内侧延伸以通过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因此,能够实现电力引出线212弯曲为通过马达密封部402的径向内侧的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后保持部376限制马达密封部402的位置偏移。在该构成中,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不需要限制马达密封部402的位置偏移。因此,不需要使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为用于限制马达密封部402的位置偏移的专用形状。由此,能够提高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通用性,其结果,能够提高马达壳体70的通用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密封保持部78在与后保持部376之间夹住设置为进入马达侧后槽376a的马达密封部402。在该构成中,马达密封部402进入马达侧后槽376a,从而能够实现后保持部376限制马达密封部402的位置偏移的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后保持部376设置在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径向内侧。在该构成中,不需要使后保持部376从马达外周面70a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在轴向AD上将后外周面370a与马达外周面70a排列为后外周面370a不从马达外周面70a向径向外侧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与后保持部376在径向RD上夹住马达密封部402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马达密封部402从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后保持部376向径向RD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马达鳍片72的外周侧覆盖马达壳体70的单元管道100形成管道流路105。因此,若在管道流路105中气流Fb1紊乱,则有气流Fb1减少等而基于气流Fb1的马达鳍片72的散热效果降低的担忧。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马达外周面70a与后外周面370a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并且马达外周面70a位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径向外侧,所以能够抑制气流Fb1的紊乱。因此,在通过单元管道100形成了管道流路105的构成中,能够抑制马达鳍片72的散热效果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框架370作为固定对象固定于马达壳体70。在该构成中,由于后外周面370a与马达外周面70a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所以能够抑制气流Fb1在后框架370与马达壳体70的边界部紊乱。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装置60作为用于使旋翼驱动旋转的驱动源搭载于飞行体。在该构成中,通过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能够提高与飞行体的飞行相关的安全性。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马达装置60仅具有一个转子300。即,马达装置60为单转子式的旋转电机。例如,在轴向AD上在定子200与逆变器装置80之间设置有一个转子300。此外,一个转子300也可以在轴向AD上经由定子200设置于与逆变器装置80相反侧。
另外,马达装置60也可以具有多个定子200。例如马达装置60也可以具有两个定子200。该马达装置60为双定子式的旋转电机。也可以相互分离地设置马达装置60与逆变器装置80。例如,也可以相互独立地设置马达壳体70和逆变器壳体90。并且,也可以不对马达装置单元50设置单元管道100。
<构成组E>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外周引出部212a在轴向AD上与外护孔环部258相比朝向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延伸。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延伸。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33所示,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与内周引出部212b相反侧延伸。在轴向AD上,外护孔环部258中的线圈211侧的端部与外周引出部212a中的线圈211侧的端部相比位于线圈211侧。在轴向AD上,外护孔环部258的长度尺寸比外周引出部212a的长度尺寸大。此外,在图133中,与图87相同,省略护孔环255具有的护孔环主体256以及内护孔环部257的图示等。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护孔环部258在轴向AD上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延伸。在该构成中,在轴向AD上的经由外周引出部212a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的区域,能够通过外护孔环部258保持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壳体70电绝缘性。例如,即使外周引出部212a的位置无意地在轴向AD上向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偏移,也能够通过外护孔环部258抑制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降低。
<第四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线圈保护部250保护线圈211。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未通过线圈保护部250保护线圈211。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34所示,马达装置60不具有线圈保护部250。即,未对线圈211设置线圈保护部250。在该构成中,也通过线圈线220具有的覆盖部222给予线圈211电绝缘性。此外,在图134中,除了护孔环255具有的护孔环主体256以及内护孔环部257的图示之外,省略第二转子300b的图示。此外,也可以通过线圈保护部250保护线圈211的至少一部分。
在图134中,省略第二转子300b的图示。此外,马达装置60也可以仅具有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中一方。即,马达装置60也可以是单转子式的旋转电机。
在线圈部215中,从轴向AD上电力母线261侧的端部引出电力引出线212。此外,在线圈部215中,也可以从轴向AD的中间位置引出电力引出线212。
<第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护孔环255具有内护孔环部257。与此相对,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护孔环255不具有内护孔环部257。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35所示,护孔环255具有护孔环主体256以及外护孔环部258,另一方面不具有内护孔环部257。在该构成中,护孔环孔450也在轴向AD上贯通护孔环主体256。在护孔环255中,在制造线圈保护部250时,熔融树脂不进入护孔环主体256中护孔环孔450。因此,在制造线圈保护部250的工序中,能够限制熔融树脂从护孔环孔450漏出。
<第六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外护孔环部258进入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内周面70b之间。与此相对,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线圈保护部250的一部分进入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内周面70b之间。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36所示,线圈保护部250具有保护主体251以及保护延伸突出部805。保护主体251通过覆盖线圈211来保护线圈211。保护延伸突出部805是线圈保护部250中从保护主体251向轴向AD延伸突出的部位。保护延伸突出部805在轴向AD上从保护主体251朝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保护延伸突出部805成为进入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内周面70b之间的状态。保护延伸突出部805由于包含于线圈保护部250而具有电绝缘性。保护延伸突出部805相当于外侧绝缘部以及引出线绝缘部。保护延伸突出部805包含于相当于线圈保护部250的密封树脂部。
保护延伸突出部805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外护孔环部258相同的构成。例如,保护延伸突出部805在轴向AD上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此外,保护延伸突出部805只要在轴向AD上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则可以延伸至任何位置。例如,保护延伸突出部805也可以在轴向AD上不到达交叉引出部212c,也可以与内周折曲部212e相比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
另外,分别对多个电力引出线212独立地设置保护延伸突出部805。保护延伸突出部805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周向CD的两侧延伸。在周向CD上,保护延伸突出部805的宽度尺寸比外周引出部212a的宽度尺寸Wa3大。此外,保护延伸突出部805也可以在周向CD上延伸为架设于多个电力引出线212。
保护延伸突出部805设置于外周引出部212a的外周侧,另一方面未设置在外周引出部212a的内周侧。即,保护延伸突出部805从外周侧保护外周引出部212a,另一方面不从内周侧保护外周引出部212a。保护延伸突出部805不进入外周引出部212a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
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外侧绝缘部的保护延伸突出部805包含于线圈保护部250。在该构成中,在制造马达装置60时,能够通过使线圈保护部250成形的工序使保护延伸突出部805成形。因此,例如与通过与线圈保护部250不同的工序制造保护延伸突出部805的构成相比,能够减少用于制造保护延伸突出部805的工序。另外,与代替保护延伸突出部805,而使用从线圈保护部250独立的护孔环255等其它部件的构成相比,能够降低构成马达装置60的部件数。
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护延伸突出部805在轴向AD上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在该构成中,不管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内周面70b的位置关系,而能够通过保护延伸突出部805保持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例如,即使外周引出部212a的位置无意地在轴向AD上向电力母线261侧偏移,也能够通过保护延伸突出部805抑制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降低。
另一方面,保护延伸突出部805在径向RD上未设置在外周引出部212a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在该构成中,能够抑制交叉引出部212c的位置等与电力引出线212的配置相关的自由度由于保护延伸突出部805而降低。因此,能够在提高电力引出线212的配置自由度的同时,通过保护延伸突出部805提高马达装置60的电绝缘可靠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线圈保护部250的一部分设置在外周引出部212a的径向内侧。例如,线圈保护部250的一部分构成为进入外周引出部212a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在该构成中,线圈保护部250的一部分从内周侧保护外周引出部212a。
<第七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保护延伸突出部805进入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内周面70b之间。与此相对,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外周绝缘层801进入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内周面70b之间。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37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外周绝缘层801。外周绝缘层801成为进入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内周面70b之间的状态。外周绝缘层801在径向RD上设置在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内周面70b之间。外周绝缘层801具有电绝缘性。外周绝缘层801由涂覆于马达内周面70b的绝缘涂料形成。绝缘涂料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涂料。外周绝缘层801是通过使涂覆于马达内周面70b的绝缘涂料固化形成的涂料层。外周绝缘层801相当于外侧绝缘部以及引出线绝缘部。
此外,外周绝缘层801只要具有电绝缘性,则也可以不通过绝缘涂料形成。例如,外周绝缘层801也可以通过树脂材料以及橡胶材料等制造为薄膜状以及片状等,其后,通过粘合剂等固定于马达内周面70b。
外周绝缘层801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外护孔环部258相同的构成。例如,外周绝缘层801在轴向AD上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此外,外周绝缘层801只要在轴向AD上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则可以延伸至任何位置。例如,外周绝缘层801也可以在轴向AD上不到达交叉引出部212c,也可以与内周折曲部212e相比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
另外,分别对多个电力引出线212独立地设置外周绝缘层801。外周绝缘层801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周向CD的两侧延伸。在周向CD上,外周绝缘层801的宽度尺寸比外周引出部212a的宽度尺寸Wa3大。此外,外周绝缘层801也可以在周向CD上延伸为架设于多个电力引出线212。
外周绝缘层801设置于外周引出部212a的外周侧,另一方面不设置于外周引出部212a的内周侧。即,外周绝缘层801从外周侧保护外周引出部212a,另一方面不从内周侧保护外周引出部212a。外周绝缘层801不进入外周引出部212a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涂覆于马达内周面70b的绝缘涂料形成作为外侧绝缘部的外周绝缘层801。在该构成中,在制造马达装置60上,能够通过马达内周面70b中涂覆绝缘涂料的位置以及范围设定外周绝缘层801的位置、大小以及形状。因此,能够提高与外周绝缘层801的配置相关的自由度。因此,能够将外周绝缘层801配置为使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提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周绝缘层801在轴向AD上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在该构成中,不管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内周面70b的位置关系,而能够通过外周绝缘层801保持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例如,即使外周引出部212a的位置在轴向AD上无意地向电力母线261侧偏移,也能够通过外周绝缘层801抑制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壳体70的电绝缘性降低。
另一方面,外周绝缘层801在径向RD上不设置在外周引出部212a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在该构成中,能够抑制交叉引出部212c的位置等与电力引出线212的配置相关的自由度由于外周绝缘层801而降低。因此,能够在提高电力引出线212的配置自由度的同时,通过外周绝缘层801提高马达装置60的电绝缘可靠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外周引出部212a的径向内侧设置与外周绝缘层801相同的内周绝缘层。例如,内周绝缘层构成为进入外周引出部212a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在该构成中,内周绝缘层从内周侧保护外周引出部212a。通过在外周引出部212a涂覆绝缘涂料等形成内周绝缘层。
<构成组F>
<第八实施方式>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在后框架370设置与框架开口部373不同的通气孔。在第八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38所示,后框架370具有后通气孔811。后通气孔811在轴向AD上贯通后框架370。后通气孔811是设置于后框架370的开口部。后通气孔811位于后框架370中与框架开口部373分离的位置。后通气孔811例如位于从框架开口部373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后通气孔811。例如,在径向RD上排列有后通气孔811与框架开口部373。
后通气孔811是能够使空气通过的通气孔。作为通过后通气孔811的空气,有通过支架肋323产生的气流。例如,若通过支架肋323产生的气流Fa1从框架开口部373流出,则容易产生从后通气孔811流入的气流Fa3。而且,由于像这样产生气流Fa3,所以容易产生气流Fa1。因此,能够通过气流Fa3提高气流Fa1对电力引出线212的冷却效果。此外,在图138中,省略电力母线261以及第一转子300a等的图示。
如产生气流Fa1、Fa3,则由支架肋323产生的冷却风容易通过框架开口部373以及后通气孔811进行循环。例如,通过支架肋323输送的冷却风在作为气流Fa1通过框架开口部373流出到后框架370的外侧之后,作为气流Fa3通过后通气孔811流入后框架370的内侧,并返回到支架肋323。这样,冷却风流动为在后框架370的内侧与外侧进行循环。
<第九实施方式>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在驱动框架390设置通气孔。在第九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39所示,驱动框架390具有驱动通气孔815。驱动通气孔815在轴向AD上贯通驱动框架390。驱动通气孔815是设置于驱动框架390的开口部。驱动通气孔815位于驱动框架390中从轴主体341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驱动通气孔815例如位于在轴向AD上与线圈保护部250的内周端并排的位置。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驱动通气孔815。
驱动通气孔815是能够使空气通过的通气孔。作为通过驱动通气孔815的空气,有由支架肋323产生的气流。例如,若由支架肋323产生的气流Fa1从框架开口部373流出,则容易产生从驱动通气孔815流入的气流Fa4。而且,由于像这样产生气流Fa4,而容易产生气流Fa1。因此,能够通过气流Fa4提高气流Fa1对电力引出线212的冷却效果。此外,在图139中,省略电力母线261以及第一转子300a等的图示。
若产生气流Fa1、Fa4,则由支架肋323产生的冷却风容易通过框架开口部373以及驱动通气孔815进行循环。例如,由支架肋323输送的冷却风在作为气流Fa1通过框架开口部373流出到后框架370的外侧之后,作为气流Fa4通过驱动通气孔815流入驱动框架390的内侧。然后,该冷却风通过轴凸缘342以及磁铁支架320等并返回到支架肋323。冷却风例如通过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辐条343之间之后通过轴凸缘342,并通过支架固定孔325之后通过磁铁支架320。这样,冷却风流动为在马达壳体70、后框架370以及驱动框架390的内侧和外侧进行循环。
<第十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支架肋323具有肋平行部323c以及肋锥部323d双方。与此相对,在第十实施方式中,支架肋323具有肋锥部323d,而不具有肋平行部323c。在第十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40所示,支架肋323仅具有肋平行部323c以及肋锥部323d中的肋锥部323d。肋锥部323d以架设于肋内周端323a与肋外周端323b的方式在轴向AD上延伸。在支架肋323中,前端部整体成为肋锥部323d。肋锥部323d成为架设于支架内周端320a与支架外周端320b的状态。
<第十一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十实施方式中,支架肋323具有肋锥部323d,而不具有肋平行部323c。与此相对,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支架肋323具有肋平行部323c,而不具有肋锥部323d。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41所示,支架肋323仅具有肋平行部323c以及肋锥部323d中的肋平行部323c。肋平行部323c以架设于肋内周端323a与肋外周端323b的方式在轴向AD上延伸。在支架肋323中,前端部整体成为肋平行部323c。肋平行部323c成为架设于支架内周端320a与支架外周端320b的状态。
<构成组G>
<第十二实施方式>
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转子300也可以具有磁轭。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42所示,转子300具有后轭851。后轭851为磁轭,由强磁性材料形成。后轭851设置在支架主体321与磁铁310之间。后轭851例如设置在主体内板面321b与第一单元面316g之间。后轭851形成为板状,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后轭851成为与第二单元面316h重叠的状态。对全部的磁铁310设置后轭851。后轭851既可以与磁铁310相同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也可以在周向CD上延伸为架设于多个磁铁310。
此外,在磁铁310的排列不为海尔贝克阵列的构成中,优选对磁铁310设置后轭851等磁轭。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磁轭强化在轴向间隙475产生的磁场。
<第十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一个固定块330作为固定部件,将一个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与此相对,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一个固定部件将多个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43所示,转子300具有集合块853。集合块853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块330相同,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集合块853与固定块330相同,具有块锥面330a、块承受面330b、块对置面330c、块内端面331、块外端面332以及块孔333。
集合块853在周向CD上延伸为架设于多个磁铁单元316。集合块853例如架设于两个磁铁单元316。集合块853架设于一个倾斜磁铁单元317和一个平行磁铁单元318。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集合块853。集合块853的大小以及形状在多个固定块330中相同。集合块853成为使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两个固定块330一体化的大小以及形状。集合块853相当于固定部件以及集合部件。
集合块853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磁铁固定件335固定于磁铁支架320。例如,一个集合块853通过一个磁铁固定件335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在一个集合块853设置有一个块孔333。此外,一个集合块853也可以通过多个磁铁固定件335固定于磁铁支架320。该情况下,在一个集合块853设置有多个块孔333。
根据本实施方式,集合块853设置为架设于多个磁铁单元316,并将多个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在该构成中,能够相对于磁铁单元316的数目减少集合块853的数目。另外,能够根据集合块853的数目减少磁铁固定件335的数目。因此,能够降低构成转子300的部件数。因此,在转子300的制造工序中,能够降低将集合块853固定于磁铁支架320时的作业负担。另外,能够降低转子300的重量。
<第十四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磁铁支架320安装多个固定块330作为固定部件。与此相对,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在磁铁支架320安装有一个固定部件。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44所示,转子300具有块环855。块环855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块330相同,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块环855与固定块330相同,具有块锥面330a、块承受面330b、块内端面331、块外端面332以及块孔333。另一方面,块环855不具有块对置面330c。
块环855在周向CD上延伸为架设于多个磁铁单元316。块环855形成为环状。块环855架设于全部的磁铁单元316。块环855成为使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全部的固定块330一体化的大小以及形状。块环855相当于固定部件以及集合部件。
块环855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磁铁固定件335固定于磁铁支架320。例如,块环855通过多个磁铁固定件335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在块环855设置有多个块孔333。
根据本实施方式,块环855设置为架设于多个磁铁单元316,并将多个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在该构成中,能够相对于磁铁单元316的数目减少块环855的数目。即,能够使块环855的数目为一个。另外,能够根据块环855的数目减少磁铁固定件335的数目。因此,与上述第十三实施方式相同,能够降低制造转子300时的作业负担、以及转子300的重量等。
<构成组H>
<第十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护孔环255具有外护孔环部258。与此相对,在第十五实施方式中,护孔环255不具有外护孔环部258。在第十五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十五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45、图146所示,在护孔环255未设置有外护孔环部25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护孔环255中,在露出部255b不包含外护孔环部258。在本实施方式中,内护孔环部257成为与马达内周面70b重叠的状态。
此外,在护孔环255具有外护孔环部258的构成中,外护孔环部258可以成为任何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对于从护孔环肋465向轴向AD延伸的延伸尺寸来说,外护孔环部258比内护孔环部257小。另外,也可以对于周向CD的宽度尺寸来说,外护孔环部258比内护孔环部257小。
<构成组I>
<第十六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轮辋344与轴主体341一体成形。与此相对,在第十六实施方式中,轮辋344后安装并固定于轴主体341。在第十六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十六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轴340中,轴凸缘342后安装并固定于轴主体341。由此,实现轮辋344后安装并固定于轴主体341的构成。轴主体341与轴凸缘342是独立的部件,通过焊接以及螺栓等固定。
在制造轴340的工序中,作为准备工序工作人员准备图147所示那样的第一母材861以及第二母材862。第一母材861是用于制造轴主体341的母材。第一母材861例如是向轴向AD延伸的柱状的部件。第二母材862是用于制造轴凸缘342的母材。第二母材862例如是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第一母材861以及第二母材862例如由相同的材料形成。此外,第一母材861和第二母材862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形成。在图147中,重叠图示第一母材861与第二母材862,但第一母材861与第二母材862是独立的不同的部件。
在准备工序之后,工作人员通过加工工序对第一母材861以及第二母材862的形状进行加工。工作人员进行第一母材861的切削加工,从第一母材861制造轴主体341。工作人员进行第二母材862的切削加工,从第二母材862制造轴凸缘342。
根据本实施方式,轮辋344后安装并固定于轴主体341。在该构成中,能够从不同的母材制造轮辋344和轴主体341。因此,在制造轴340时,通过分别准备分别适合于轮辋344以及轴主体341的形状的母材,材料的成品率容易提高。因此,能够降低用于制造轴340的材料费。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第一母材861为与轴主体341对应的形状以及大小。另外,能够使第二母材862为与轴凸缘342对应的形状以及大小。与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轴340的制造使用轴母材490的构成相比较,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不需要使用图147所示的点状影线的部分作为母材。因此,能够将母材的材料费降低该影线的部分。
<构成组J>
<第十七实施方式>
在第十七实施方式中,通过马达壳体70的一部分限制定子200相对于马达壳体70进行位置偏移。在第十七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十七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48、图149所示,定子200具有线圈体900。线圈体900包含于线圈单元210。线圈体900具有线圈部215以及铁芯单元230。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线圈体900。通过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线圈体900,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相的线圈211。此外,在图149中,省略电力引出线212以及第二转子300b等的图示。
线圈体900具有线圈体端面902以及线圈体外周面903。线圈体端面902以及线圈体外周面903包含于线圈体900的外表面。线圈体端面902是线圈体900的端面,在轴向AD上排列有一对。在线圈体端面902包含有铁芯231的端面以及线圈架240的端面。一对线圈体端面902相当于一对端面。
线圈体外周面903是线圈体900的外周面,向线圈部215的卷绕方向延伸。线圈体外周面903设置在一对线圈体端面902之间。线圈体外周面903在轴向AD上延伸为架设于一对线圈体端面902。在线圈体外周面903包含有线圈外周面913以及线圈架240的外周面。
线圈体900具有铁芯齿901。在轴向AD上经由线圈部215排列有一对铁芯齿901。在轴向AD上,在一对铁芯齿901之间设置有线圈部215。铁芯齿901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铁芯齿901形成线圈体端面902。在铁芯齿901包含有铁芯单元230的一部分。在铁芯齿901例如包含有铁芯凸缘233以及线圈架凸缘242。
线圈部215具有线圈外周面913。线圈外周面913是线圈部215的外周面,向线圈部215的卷绕方向延伸。线圈外周面913包含于线圈体外周面903。线圈外周面913向轴向AD延伸,成为架设于一对铁芯齿901的状态。线圈外周面913与铁芯齿901的端面排列为在轴向AD上连续。因此,在图148中,线圈部215位于与铁芯齿901重叠的位置,而图示线圈部215的附图标记。线圈外周面913相当于外周面。
线圈部215具有外周顶部911以及外周根部912。外周顶部911是线圈部215中位于径向最外侧的部位。外周根部912是线圈部215中位于周向最外侧的部位。在周向CD上排列有一对外周根部912。
线圈外周面913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向轴向AD延伸。线圈外周面913中一对外周根部912之间的部位弯曲为朝向径向外侧凸出。在线圈外周面913包含有第一挠曲面913a以及第二挠曲面913b。在周向CD上排列有第一挠曲面913a与第二挠曲面913b。第一挠曲面913a以及第二挠曲面913b挠曲为朝向径向外侧凸出。第一挠曲面913a架设于一对外周根部912中一方和外周顶部911。第二挠曲面913b架设于另一方的外周根部912和外周顶部911。第一挠曲面913a挠曲为朝向周向CD的一方凸出,第二挠曲面913b挠曲为朝向周向CD的另一方凸出。
如上述那样,铁芯齿901的外周面与线圈外周面913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因此,铁芯齿901具有与外周顶部911以及外周根部912对应的部位。另外,在铁芯齿901的外周面包含有与第一挠曲面913a对应的部位、和与第二挠曲面913b对应的部位。
马达壳体70具有位移限制部920。位移限制部920从马达内周面70b向径向内侧突出。位移限制部920在轴向AD上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延伸。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位移限制部920。位移限制部920与壳体主体71一体地成形,相当于一体限制部。马达壳体70具有导电性。在马达壳体70中,壳体主体71以及位移限制部920双方具有导电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定子保持部171而在马达壳体70设置有位移限制部920。
位移限制部920具有限制顶部921以及限制根部922。限制顶部921是位移限制部920中位于径向最内侧的部位。限制根部922是位移限制部920中位于径向最外侧的部位。在周向CD上,限制顶部921的宽度尺寸比位移限制部920的宽度尺寸小。在位移限制部920中,周向CD的宽度尺寸朝向径向内侧逐渐减小。在周向CD上经由限制顶部921排列有一对限制根部922。限制顶部921在周向CD上设置于一对限制根部922的正中。限制顶部921以及限制根部922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在轴向AD上延伸。
位移限制部920设置于在周向CD上横跨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线圈体900的位置。有时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线圈体900仅被称为“两个线圈体900”。位移限制部920朝向径向内侧延伸以进入两个线圈体900之间。在位移限制部920中,限制顶部921位于进入两个线圈体900之间的位置。限制顶部921相对于两个线圈体900,位于在周向CD上与挠曲面913a、913b并排的位置。限制顶部921相对于两个线圈体900,在径向RD上位于外周顶部911与外周根部912之间的位置。在位移限制部920中,限制根部922位于在径向RD上与外周顶部911并排的位置。
位移限制部920限制线圈部215相对于马达壳体70相对地进行位移。位移限制部920通过成为挂住线圈部215的状态,限制线圈部215相对于位移限制部920相对地向周向CD进行移动。位移限制部920相当于电机限制部。
位移限制部920具有位移限制面923。位移限制面923是位移限制部920的外表面中径向内侧的面。位移限制面923作为整体朝向径向内侧。位移限制面923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向轴向AD延伸。位移限制面923相当于限制面。
位移限制面923具有第一限制面923a以及第二限制面923b。在周向CD上排列有第一限制面923a与第二限制面923b。第一限制面923a以及第二限制面923b弯曲为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第一限制面923a架设于一对限制根部922中一方和限制顶部921。第一限制面923a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线圈部215具有的第二挠曲面913b并排的位置。第一限制面923a与第二挠曲面913b对置。第一限制面923a挠曲为沿着第二挠曲面913b延伸。第一限制面923a与第二挠曲面913b的缝隙无论在周向CD以及轴向AD的哪一个方向上均大致均匀。第一限制面923a与第二挠曲面913b的缝隙的大小例如是与第一限制面923a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一限制面923a与第二挠曲面913b的分离距离。
第二限制面923b架设于一对限制根部922中与第一限制面923a相反侧的限制根部922和限制顶部921。第二限制面923b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线圈部215具有的第一挠曲面913a并排的位置。第二限制面923b与第一挠曲面913a对置。第二限制面923b挠曲为沿着第一挠曲面913a延伸。第二限制面923b与第一挠曲面913a的缝隙在周向CD以及轴向AD的任何一个方向上均大致均匀。第二限制面923b与第一挠曲面913a的缝隙的大小例如是与第二限制面923b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二限制面923b与第一挠曲面913a的分离距离。
位移限制部920通过成为位移限制面923挂在线圈外周面913上的状态,限制线圈部215相对于马达壳体70的相对的位移。例如,第一限制面923a通过成为挂住第二挠曲面913b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限制线圈部215的位移。第二限制面923b通过成为挂住第一挠曲面913a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限制线圈部215的位移。
将多个位移限制部920一体化。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位移限制部920相互连接。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位移限制部920中,彼此的限制根部922相互连接。多个位移限制部920作为整体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
位移限制部920具有限制端面925。限制端面925是位移限制部920的端面,在轴向AD上排列有一对。限制端面925包含于位移限制部920的外表面。限制端面925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
如图149所示,位移限制部920以架设于一对线圈体端面902的方式在轴向AD上延伸。在轴向AD上,位移限制部920的长度尺寸与线圈体端面902的长度尺寸大致相同。一对限制端面925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一对线圈体端面902并排的位置。位移限制部920以架设于一对铁芯齿901的方式在在轴向AD上延伸。另外,位移限制部920在轴向AD上延伸为与线圈部215相比向铁芯齿901侧突出。
如图148、图149所示,成为线圈保护部250的一部分进入位移限制部920与线圈体900之间的状态。线圈保护部250由含有填料的树脂材料形成。作为形成线圈保护部250的树脂材料,例如有环氧类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线圈保护部250由树脂材料形成以具有较高的电绝缘性、较高的强度、以及较高的导热性。作为线圈保护部250所包含的填料,例如有氧化铝等。线圈保护部250与线圈体900以及马达壳体70双方紧贴。由此,线圈保护部250将线圈体900固定于马达壳体70。
线圈保护部250具有保护外周部917。保护外周部917是线圈保护部250中进入位移限制部920与线圈体900之间的部位。保护外周部917成为进入位移限制面923与线圈外周面913的缝隙的状态。保护外周部917设置于位移限制面923与线圈外周面913的缝隙整体。保护外周部917与位移限制面923以及线圈外周面913紧贴,成为固定位移限制部920与线圈体900的状态。
保护外周部917从保护主体251延伸。保护外周部917沿着位移限制面923在周向CD上延伸。保护外周部917成为架设于多个位移限制部920的状态。保护外周部917沿着位移限制面923在轴向AD上延伸。保护外周部917与位移限制部920相同,成为架设于一对线圈体端面902的状态。在径向RD上排列有线圈体900、位移限制部920以及保护外周部917。
保护外周部917作为线圈保护部250的一部分具有导热性。保护外周部917将从线圈体900传递来的热量释放到位移限制部920。保护外周部917相当于缝隙散热部。另外,保护外周部917的厚度在周向CD以及轴向AD均大致均匀。保护外周部917的厚度例如与在与位移限制面923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移限制面923与线圈外周面913的缝隙的大小大致相同。因此,热量从线圈体900经由保护外周部917传递到马达壳体70的状态容易在周向CD的整体均匀化。因此,不容易产生保护外周部917的散热效果在周向CD上有偏差的情况。
接下来,对马达装置60的制造方法中制造马达壳体70的工序进行说明。工作人员通过将壳体主体71与位移限制部920一体成形来使马达壳体70成形。工作人员例如通过对母材进行切削加工来制造马达壳体70。作为准备工序工作人员准备母材。母材由铝等金属材料形成。工作人员在准备工序之后,在加工工序中通过进行母材的切削,从母材制造马达壳体70。此外,也可以通过铸造来制造马达壳体70。
根据本实施方式,位移限制部920从壳体主体71朝向径向内侧延伸为进入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部215之间。在该构成中,由于线圈部215与位移限制部920的钩挂而限制线圈部215相对于马达壳体70相对地在周向CD上移动。例如,线圈部215与位移限制部920成为经由保护外周部917相互挂住的状态。因此,能够通过位移限制部920抑制定子200相对于马达壳体70位移为在周向CD上旋转。
并且,位移限制部920通过朝向径向内侧延伸成为接近线圈部215的状态。在该构成中,线圈部215的热量容易传递到位移限制部920。因此,线圈部215的热量容易经由马达壳体70释放到外部。因此,能够在马达装置60中抑制定子200的位置偏移,并且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
在马达装置60中,通过在轴向AD上排列转子300和定子200,实现高输出化。由此,容易随着转子300的驱动旋转而给予定子200在使定子200向周向CD旋转的方向产生的外力。因此,有定子200位移为相对于马达壳体70相对地向周向CD旋转的担忧。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述那样通过位移限制部920限制向周向CD的线圈部215的位移,所以能够抑制定子200的位移。这样,对轴向间隙式的马达装置60应用通过位移限制部920限制线圈部215的位移的构成是有效的。
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护外周部917设置于线圈部215与位移限制部920的缝隙,将来自线圈部215的热量释放到位移限制部920。因此,能够通过保护外周部917提高从线圈部215向位移限制部920的热传递性。因此,能够通过位移限制部920以及保护外周部917提高马达壳体7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护外周部917分别与线圈部215以及位移限制部920紧贴。在该构成中,能够提高从线圈部215向保护外周部917的热传递性、以及从保护外周部917向位移限制部920的热传递性双方。另外,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保护外周部917限制线圈部215相对于位移限制部920的相对的位移。因此,能够通过保护外周部917提高从线圈部215向位移限制部920的散热效果、以及相线圈部215对于位移限制部920的位置偏移抑制效果双方。
根据本实施方式,位移限制面923延伸为与线圈外周面913重叠。在该构成中,能够尽量减小位移限制面923与线圈外周面913的缝隙。因此,热量容易从线圈外周面913传递到位移限制面923。因此,通过配置为位移限制面923与线圈外周面913重叠,能够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位移限制部920以架设于一对线圈体端面902的方式在轴向AD上延伸。在该构成中,在轴向AD上从线圈体900的整体释放的热量容易传递到位移限制部920的整体。因此,能够通过位移限制部920提高线圈体900的热量经由马达壳体70释放到外部的释放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位移限制部920以架设于一对铁芯齿901的方式在轴向AD上延伸。在该构成中,从一对铁芯齿901释放的热量容易传递到位移限制部920。因此,能够通过位移限制部920提高铁芯齿901的热量经由马达壳体70释放到外部的释放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马达壳体70中,壳体主体71与位移限制部920一体的成形。在该构成中,位移限制部920不会相对于壳体主体71相对地进行位移。因此,能够通过位移限制部920可靠地抑制线圈部215相对于壳体主体71相对地进行位移。
<第十八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十七实施方式中,使电机壳体中电机外周壁与位移限制部一体地成形。与此相对,在第十八实施方式中,在电机壳体中位移限制部后安装于电机外周壁。在第十八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十七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十八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十七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50、图151所示,马达壳体70代替位移限制部920而具有后置限制部930。后置限制部930后安装于壳体主体71。壳体主体71与后置限制部930是相互独立的不同部件,通过螺丝等固定件等固定。后置限制部930在壳体主体71上固定为不相对于壳体主体71相对地进行位移。例如,构成为后置限制部930与壳体主体71相互卡合。在该构成中,通过卡合部分限制后置限制部930相对于壳体主体71的相对的位移。
后置限制部930的导热性比壳体主体71的导热性低。例如,后置限制部930的导热率比壳体主体71的导热率低。形成后置限制部930的材料的导热性比形成壳体主体71的材料的导热性低。另外,后置限制部930的电绝缘性比壳体主体71的电绝缘性高。例如,形成后置限制部930的材料的电绝缘性比形成壳体主体71的材料的电绝缘性高。在马达壳体70中,壳体主体71例如由铝形成,后置限制部930例如由氧化铝形成。
后置限制部930后安装于壳体主体71的情况与位移限制部920不同,另一方面对于形状等成为与位移限制部920相同的构成。后置限制部930具有限制顶部931、限制根部932、后置限制面933以及限制端面935。在后置限制面933包含有第一限制面933a以及第二限制面933b。限制顶部931、限制根部932、后置限制面933以及限制端面935成为与上述第十七实施方式的限制顶部921、限制根部922、位移限制面923以及限制端面925相同的构成。另外,第一限制面933a以及第二限制面933b成为与上述第十七实施方式的第一限制面923a以及第二限制面923b相同的构成。后置限制部930相当于电机限制部,后置限制面933相当于限制面。
根据本实施方式,后置限制部930从壳体主体71朝向径向内侧延伸为进入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部215之间。在该构成中,通过线圈部215与后置限制部930的钩挂限制线圈部215相对于马达壳体70相对地在周向CD上移动。例如,线圈部215与后置限制部930成为经由保护外周部917相互挂住的状态。因此,能够通过后置限制部930抑制定子200相对于马达壳体70位移为在周向CD上旋转。
并且,后置限制部930通过朝向径向内侧延伸而配置于接近线圈部215的位置。在该构成中,线圈部215的热量容易传递到后置限制部930。因此,能够实现线圈部215的热量容易经由马达壳体70释放到外部的构成。因此,与上述第十七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在马达装置60中抑制定子200的位置偏移,并且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护外周部917设置于线圈部215与后置限制部930的缝隙,将来自线圈部215的热量释放到后置限制部930。因此,能够通过保护外周部917提高从线圈部215向后置限制部930的热传递性。因此,能够通过后置限制部930以及保护外周部917提高马达壳体7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护外周部917分别与线圈部215以及后置限制部930紧贴。在该构成中,能够提高从线圈部215向保护外周部917的热传递性、以及从保护外周部917向后置限制部930的热传递性双方。另外,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保护外周部917限制线圈部215相对于后置限制部930的相对的位移。因此,能够通过保护外周部917提高从线圈部215向后置限制部930的散热效果、以及线圈部215相对于后置限制部930的位置偏移抑制效果双方。
根据本实施方式,后置限制面933延伸为与线圈外周面913重叠。在该构成中,能够尽量减小后置限制面933与线圈外周面913的缝隙。因此,热量容易从线圈外周面913传递到后置限制面933。因此,通过配置为后置限制面933与线圈外周面913重叠,能够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后置限制部930以架设于一对线圈体端面902的方式在轴向AD上延伸。在该构成中,在轴向AD上从线圈体900的整体释放的热量容易传递到后置限制部930的整体。因此,能够通过后置限制部930提高线圈体900的热量经由马达壳体70释放到外部的释放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后置限制部930以架设于一对铁芯齿901的方式在轴向AD上延伸。在该构成中,从一对铁芯齿901释放的热量容易传递到后置限制部930。因此,能够通过后置限制部930提高铁芯齿901的热量经由马达壳体70释放到外部的释放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马达壳体70中,后置限制部930后安装并固定于壳体主体71。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与壳体主体71不同的材料形成后置限制部930。即,关于选择形成后置限制部930的材料能够提高自由度。因此,即使形成壳体主体71的材料的选择自由度被壳体主体71的特有的理由限制,也能够避免由于壳体主体71的特有的理由而限制形成后置限制部930的材料的选择自由度。因此,能够通过形成后置限制部930的材料的特性,实现定子200的位置偏移效果以及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的进一步的提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后置限制部930的电绝缘性比壳体主体71的电绝缘性高。因此,能够将壳体主体71与地线电连接,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后置限制部930确保定子200相对于壳体主体71的电绝缘。
在本实施方式中,有马达壳体70中具有导电性的部位的剖面积越大,在马达壳体70产生的涡流损耗越大的担忧。例如在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壳体主体71以及后置限制部930双方具有导电性的构成中,由于马达壳体70中具有导电性的部位的剖面积较大,所以涡流损耗容易增大。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壳体主体71具有导电性,另一方面后置限制部930具有电绝缘性。因此,马达壳体70中具有导电性的部位的剖面积减小后置限制部930的量。因此,能够降低在马达壳体70产生的涡流损耗。
<第十九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十七实施方式中,马达装置60具有线圈保护部250。与此相对,在第十九实施方式中,马达装置60不具有线圈保护部250。在第十九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十七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十九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十七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52、图153所示,马达装置60代替线圈保护部250而具有外周散热部941。外周散热部941与线圈保护部250相同,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外周散热部941与上述第十七实施方式的保护外周部917相同,成为进入位移限制部920与线圈体900之间的状态。外周散热部941例如设置于位移限制面923与线圈外周面913的缝隙整体。外周散热部941与位移限制面923以及线圈外周面913紧贴,成为将位移限制部920与线圈体900固定的状态。外周散热部941相当于缝隙散热部。
外周散热部941沿着位移限制面923在周向CD上延伸。外周散热部941成为架设于多个位移限制部920的状态。外周散热部941沿着位移限制面923在轴向AD上延伸。外周散热部941与位移限制部920相同,成为架设于一对线圈体端面902的状态。在径向RD上排列有线圈体900、位移限制部920以及外周散热部941。
外周散热部941作为线圈保护部250的一部分具有导热性。外周散热部941将从线圈体900传递来的热量释放到位移限制部920。外周散热部941相当于缝隙散热部。另外,外周散热部941的厚度在周向CD以及轴向AD均大致均匀。外周散热部941的厚度例如与在与位移限制面923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移限制面923与线圈外周面913的缝隙的大小大致相同。因此,热量从线圈体900经由外周散热部941传递到马达壳体70的状态容易在周向CD的整体上均匀化。因此,外周散热部941的散热效果在周向CD上不容易产生偏差。
外周散热部941具有导热性,容易传递来自线圈部215的热量。缝隙散热部例如具有比空气大的导热率。外周散热部941例如由散热片等形成。散热片是具有导热性,并形成为片状的部件。外周散热部941具有电绝缘性。
如图153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线圈支承部942。线圈支承部942支承线圈体900。线圈支承部942固定于马达壳体70以及线圈体900双方。线圈支承部942成为将线圈体900与马达壳体70连结的状态。线圈支承部942设置于在轴向AD上与位移限制部920并排的位置,通过螺丝等固定于壳体主体71。线圈支承部942以在轴向AD上横跨位移限制部920与线圈体900的方式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线圈支承部942通过螺丝等固定于线圈体900。线圈支承部942例如具有与铁芯齿901重叠的部位,该部位通过固定于铁芯齿901来固定于线圈体900。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线圈支承部942。在马达装置60中,至少一个线圈体900通过线圈支承部942固定于马达壳体70。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周散热部941设置于线圈部215与位移限制部920的缝隙,将来自线圈部215的热量释放到位移限制部920。因此,能够通过外周散热部941提高从线圈部215向位移限制部920的热传递性。因此,能够通过位移限制部920以及外周散热部941提高马达壳体70的散热效果。
<构成组L>
<第二十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磁铁单元316中内周锥面316d以及外周锥面316e分别由多个磁铁片505形成。与此相对,在第二十实施方式中,内周锥面316d以及外周锥面316e分别由一个磁铁片505形成。在第二十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十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54、图155所示,磁铁单元316具有内周端片871以及外周端片872。内周端片871以及外周端片872为磁铁片505。在磁铁单元316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中各包含一个内周端片871以及外周端片872。
内周端片871是多个磁铁片505中配置于径向最外侧的磁铁片505。内周端片871相当于最外侧部件。在磁铁单元316中,仅由多个磁铁片505中内周端片871形成单元内周端316a。即,仅由多个磁铁片505中内周端片871形成内周锥面316d。内周锥面316d仅由内周端片871这样的一个磁铁片505形成。
外周端片872是多个磁铁片505中配置于径向最内侧的磁铁片505。外周端片872相当于最外侧部件。在磁铁单元316中,仅由多个磁铁片505中外周端片872形成单元外周端316b。即,仅由多个磁铁片505中外周端片872形成外周锥面316e。外周锥面316e仅由外周端片872这样的一个磁铁片505形成。
在径向RD上内周端片871以及外周端片872的厚度尺寸比这些片871、872以外的磁铁片505的厚度尺寸大。在径向RD上内周端片871的厚度尺寸在内周锥面310d的宽度尺寸以上。在径向RD上外周端片872的厚度尺寸在外周锥面310e的宽度尺寸以上。
如图156所示,在磁铁310中,内周端片871以及外周端片872成为挂住磁铁支架320以及固定块330的状态。在外周卡合部322仅挂住多个磁铁片505中外周端片872。外周端片872与卡合锥面322a接触。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中外周端片872以外的磁铁片505未被外周卡合部322挂住。
在固定块330仅挂住多个磁铁片505中内周端片871。内周端片871与块锥面330a接触。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中内周端片871以外的磁铁片505未被固定块330挂住。
根据本实施方式,仅由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中设置于径向最内侧的内周端片871形成内周锥面310d。在该构成中,在内周锥面310d不存在相邻的两个磁铁片505的边界部。因此,不会在内周锥面310d存在在两个磁铁片505的边界部产生的阶梯差。因此,能够使内周锥面310d可靠地平面化。由此,能够提高内周锥面310d的形状精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中,仅内周端片871挂住固定块330。在该构成中,由于内周端片871形成的内周锥面310d的形状精度较高,而内周端片871与固定块330的位置精度较高。因此,能够抑制磁铁310相对于固定块330进行位置偏移。例如,能够抑制磁铁310相对于固定块330进行位置偏移而磁铁310无意地向轴向间隙475侧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仅由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中设置在径向最外侧的外周端片872形成外周锥面316e。在该构成中,在外周锥面310e不存在相邻的两个磁铁片505的边界部。因此,不会在外周锥面310e存在在两个磁铁片505的边界部产生的阶梯差。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外周锥面310e平面化。由此,能够提高外周锥面310e的形状精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中,仅外周端片872挂住外周卡合部322。在该构成中,由于外周端片872形成的外周锥面310e的形状精度较高,所以外周端片872与外周卡合部322的位置精度较高。因此,能够抑制磁铁310相对于外周卡合部322进行位置偏移。例如,能够抑制磁铁310相对于外周卡合部322进行位置偏移而磁铁310无意地向轴向间隙475侧突出。
<第二十一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磁铁片505向与单元中心线C316正交的方向延伸。与此相对,在第二十一实施方式中,磁铁片505向与磁铁中心线C310正交的方向延伸。在第二十一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十一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57所示,在多个磁铁单元316包含有独立单元875。在独立单元875中,磁铁片505向与磁铁中心线C310正交的方向延伸。在独立单元875具有的平行磁铁315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磁铁片505向与单元中心线C316以及磁铁中心线C310双方正交的方向延伸。在独立单元875具有的倾斜磁铁314中,磁铁片505向与磁铁中心线C310正交的方向延伸。在独立单元875中,磁铁中心线C310相对于单元中心线C316倾斜。因此,倾斜磁铁314具有的磁铁片505相对于平行磁铁315具有的磁铁片505倾斜。
在独立单元875中,两个倾斜磁铁314中一方的磁铁中心线C310相对于另一方的磁铁中心线C310倾斜。两个倾斜磁铁314中一方具有的磁铁片505相对于另一方具有的磁铁片505倾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独立单元875中,在多个磁铁310各自中,磁铁片505向与磁铁中心线C310正交的方向延伸。在该构成中,在多个磁铁310中独立地设定磁铁片505相对于磁铁中心线的角度。因此,能够提高与对多个磁铁310设定的取向的方向相关的自由度。
<第二十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经由单元外边界部501b相邻的两个磁铁310被取向为容易产生斥力的方向。与此相对,在第二十二实施方式中,经由单元外边界部501b相邻的两个磁铁310被取向为不容易产生斥力的方向。在第二十二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十二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58所示,在转子300具有的多个磁铁310包含有内轴磁铁882以及外轴磁铁883。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内轴磁铁312a以及第二内轴磁铁312b,而在转子300设置有内轴磁铁882。另外,代替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外轴磁铁313a以及第二外轴磁铁313b,而在转子300设置外轴磁铁883。在本实施方式中,周磁铁311a、311b、内轴磁铁882以及外轴磁铁883也配置为增强对定子200的磁力。按照海尔贝克阵列来排列周磁铁311a、311b、内轴磁铁882以及外轴磁铁883。
在周向CD上各排列有多个内轴磁铁882以及外轴磁铁883。在周向CD上各交替地排列有两个内轴磁铁882与外轴磁铁883。而且,在内轴磁铁882与外轴磁铁883之间设置有第一周磁铁311a或者第二周磁铁311b。
内轴磁铁882被取向为在轴向AD上朝向定子200侧。内轴磁铁882被取向为与马达轴线Cm平行。外轴磁铁883被取向为在轴向AD上朝向与定子200相反侧。外轴磁铁883被取向为与马达轴线Cm平行。内轴磁铁882以及外轴磁铁883的取向与第一周磁铁311a以及第二周磁铁311b的取向正交。
第一取向单元319a代替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内轴磁铁312a以及第一外轴磁铁313a,而具有内轴磁铁882以及外轴磁铁883。在第一取向单元319a中,在内轴磁铁882与外轴磁铁883之间有第一周磁铁311a。第二取向单元319b代替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内轴磁铁312b以及第二外轴磁铁313b,而具有内轴磁铁882以及外轴磁铁883。在第二取向单元319b中,在内轴磁铁882与外轴磁铁883之间有第二周磁铁311b。
在多个单元外边界部501b包含有第一取向单元319a具有的内轴磁铁882与第二取向单元319b具有的内轴磁铁882的边界部。在两个内轴磁铁882相邻的单元外边界部501b中,在两个内轴磁铁882不容易产生斥力。另外,在多个单元外边界部501b包含有第一取向单元319a具有的外轴磁铁883、和第二取向单元319b具有的外轴磁铁883的边界部。在两个外轴磁铁883相邻的单元外边界部501b中,在两个外轴磁铁883不容易产生斥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倾斜磁铁单元317是第一取向单元319a以及第二取向单元319b的哪个构成,倾斜磁铁单元317具有的两个倾斜磁铁314中一方为内轴磁铁882,另一方为外轴磁铁883。同样地,平行磁铁单元318具有的两端的平行磁铁315中一方为内轴磁铁882,另一方为外轴磁铁883。
在第一取向单元319a以及第二取向单元319b中,周磁铁311a、311b的宽度尺寸比内轴磁铁882的宽度尺寸以及外轴磁铁883的宽度尺寸小。
<第二十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磁铁单元316具有三个磁铁310。与此相对,在第二十三实施方式中,磁铁单元316具有两个磁铁310。在第二十三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二十二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十三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二十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59所示,在多个磁铁单元316包含有倾斜磁铁单元317,另一方面不包含平行磁铁单元318。多个倾斜磁铁单元317的形状以及大小相同。在该构成中,在转子300的制造工序中,工作人员只要仅准备或者制造一种倾斜磁铁单元317即可,不需要准备或者制造多个种类的磁铁单元316。因此,能够降低用于准备或者制造倾斜磁铁单元317的成本。
倾斜磁铁单元317各具有一个倾斜磁铁314以及平行磁铁315。倾斜磁铁314与平行磁铁315的排列顺序在多个倾斜磁铁单元317中相同。例如,在多个倾斜磁铁单元317各自中,在周向CD的一方侧配置有倾斜磁铁314,并在另一方侧配置有平行磁铁315。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交替地排列倾斜磁铁314和平行磁铁315。多个倾斜磁铁314的形状以及大小相同。多个平行磁铁315的形状以及大小相同。在该构成中,在转子300的制造工序中,工作人员只要准备或者制造一种倾斜磁铁314和一种平行磁铁315即可,不需要准备或者制造多个种类的倾斜磁铁314和多个种类的平行磁铁315。因此,能够降低用于准备或者制造倾斜磁铁314以及平行磁铁315的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二十二实施方式相同,经由单元外边界部501b相邻的两个磁铁310被取向为不容易产生斥力的方向。如图160所示,在转子300具有的多个磁铁310包含有内轴磁铁882以及外轴磁铁883。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交替地排列内轴磁铁882和外轴磁铁883。而且,与上述第二十二实施方式相同,在内轴磁铁882与外轴磁铁883之间设置有第一周磁铁311a或者第二周磁铁311b。
第一取向单元319a以及第二取向单元319b各具有两个磁铁310。第一取向单元319a具有第一周磁铁311a以及外轴磁铁883,而不具有内轴磁铁882。第二取向单元319b具有第二周磁铁311b以及内轴磁铁882,而不具有外轴磁铁883。
在多个单元外边界部501b包含有第一取向单元319a具有的外轴磁铁883、和第二取向单元319b具有的第二周磁铁311b的边界部。在外轴磁铁883和第二周磁铁311b相邻的单元外边界部501b,不容易产生斥力。另外,在多个单元外边界部501b包含有第一取向单元319a具有的第一周磁铁311a、和第二取向单元319b具有的内轴磁铁882的边界部。在第一周磁铁311a和内轴磁铁882相邻的单元外边界部501b,不容易产生斥力。
在第一取向单元319a中,第一周磁铁311a的宽度尺寸比外轴磁铁883的宽度尺寸小。在第二取向单元319b中,第二周磁铁311b宽度尺寸比内轴磁铁882小。
<构成组N>
<第二十四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成为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与后保持部376在径向RD上按压马达密封部402的状态。与此相对,在第二十四实施方式中,成为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与后保持部376在轴向AD上按压马达密封部402的状态。在第二十四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十四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61所示,马达壳体70具有马达外周凸部821。在图161中,省略逆变器装置80以及单元管道100等的图示。
马达外周凸部821是壳体主体71中设置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凸部。马达外周凸部821在轴向AD上从壳体主体71朝向后框架370突出。马达外周凸部821设置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径向外侧。马达外周凸部821设置于从马达内周面70b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在壳体主体71中,位于马达外周凸部821与马达内周面70b之间的部位为马达密封保持部78。马达外周凸部821从马达外周面70a向轴向AD延伸。马达外周凸部821沿着马达外周面70a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周凸部821位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径向外侧,所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马达外周面70a位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径向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体地形成马达外周凸部821与壳体主体71。马达外周凸部821包含于壳体主体71,例如形成壳体主体71中的逆变器装置80侧的端部。马达外周凸部821的外表面包含于马达外周面70a。在马达壳体70中,通过设置于壳体主体71的切口部形成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马达外周凸部821。
后框架370具有后内周部822。后内周部822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后保持部376不同,设置于在轴向AD上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并排的位置。另外,后内周部822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后保持部376不同,不具有马达侧后槽376a。
后内周部822设置于后主体375。后内周部822位于后主体375的靠近外周端的位置。后内周部822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后内周部822在轴向AD上从后主体375朝向马达密封保持部78突出。后内周部822设置于马达外周凸部821的径向内侧。
后内周部822位于在轴向AD上经由马达密封部402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并排的位置。后内周部822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成为在轴向AD上按压马达密封部402的状态。马达密封部402由于后内周部822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按压力而弹性变形为在轴向AD上压扁。马达密封部402通过伴随弹性变形的恢复力而成为与后内周部822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紧贴的状态。
马达外周凸部821限制马达密封部402向径向外侧位置偏移。另外,马达外周凸部821限制后内周部822向径向外侧位置偏移。马达外周凸部821成为在径向RD上决定后内周部822的位置的定位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成为马达密封保持部78和后内周部822在轴向AD上夹住马达密封部402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马达密封部402从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后内周部822向轴向AD突出。并且,能够通过马达外周凸部821限制马达密封部402向径向外侧移动。因此,能够抑制马达密封部402从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后内周部822向径向外侧突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内周部822等对象保持部以进入马达壳体70的内部的方式在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之间保持马达密封部402。对此,也可以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进入后框架370的内部的方式在与后内周部822等对象保持部之间保持马达密封部402。
<第二十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二十四实施方式中,通过马达壳体70限制马达密封部402向径向外侧移动。与此相对,在第二十五实施方式中,通过马达壳体70限制马达密封部402向径向内侧移动。在第二十五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十五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62所示,马达壳体70具有马达内周凸部823。在图162中,省略逆变器装置80以及单元管道100等的图示。
马达内周凸部823是壳体主体71中设置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凸部。马达内周凸部823在轴向AD上从壳体主体71朝向后框架370突出。马达内周凸部823设置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径向内侧。马达内周凸部823设置于从马达外周面70a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在壳体主体71中,位于马达内周凸部823与马达外周面70a之间的部位为马达密封保持部78。马达内周凸部823从马达内周面70b向轴向AD延伸。马达内周凸部823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密封保持部78形成马达外周面70a,所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马达外周面70a位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径向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体地形成马达内周凸部823和壳体主体71。马达内周凸部823包含于壳体主体71,例如形成壳体主体71中的逆变器装置80侧的端部。马达内周凸部823的外表面包含于马达内周面70b。在马达壳体70中,通过设置于壳体主体71的切口部形成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马达内周凸部823。
后框架370具有后外周部824。后外周部824与上述第二十四实施方式的后内周部822相同,设置于在轴向AD上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并排的位置。另外,后外周部824与上述第二十四实施方式的后保持部376相同,不具有马达侧后槽376a。
后外周部824设置于后主体375。后外周部824设置于后主体375的外周端,形成后外周面370a。因此,后外周部824也是后露出部377。后外周部824沿着马达外周面70a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后外周部824在轴向AD上从后主体375朝向马达密封保持部78突出。后外周部824设置于马达内周凸部823的径向外侧。
后外周部824位于在轴向AD上经由马达密封部402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并排的位置。后外周部824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成为在轴向AD上按压马达密封部402的状态。马达密封部402通过后外周部824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按压力弹性变形为在轴向AD上压扁。马达密封部402通过伴随弹性变形的恢复力成为与后外周部824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紧贴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马达密封部402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马达外周面70a与后外周面370a。马达密封部402的密封外周面与马达外周面70a以及后外周面370a成为同一平面。密封外周面是马达密封部402中径向外侧的面。密封外周面与外周面70a、370a位于在径向RD上一致的位置。密封外周面与外周面70a、370a即使位于在径向RD上稍微偏移的位置,也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这样,在马达外周面70a与密封外周面之间不产生阶梯差面,并且在后外周面370a与密封外周面之间不产生阶梯差面。另外,马达外周面70a与密封外周面在轴向AD上并排的构成包含于马达外周面70a设置于马达密封部402的外侧的构成。
马达内周凸部823限制马达密封部402向径向内侧位置偏移。另外,马达内周凸部823限制后外周部824向径向内侧位置偏移。马达内周凸部823成为在径向RD上决定后外周部824的位置的定位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成为马达密封保持部78和后外周部824在轴向AD上夹住马达密封部402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马达密封部402从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后外周部824向轴向AD突出。并且,能够通过马达内周凸部823限制马达密封部402向径向内侧移动。因此,能够抑制马达密封部402从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后外周部824向径向外侧突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外周部824等对象保持部以进入马达壳体70的内部的方式在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之间保持马达密封部402。对于此,也可以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进入后框架370的内部的方式在与后外周部824等对象保持部之间保持马达密封部402。
<第二十六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固定于马达壳体70的固定对象为后框架370。与此相对,在第二十六实施方式中,固定于马达壳体70的固定对象为逆变器壳体90。在第二十六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十六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63所示,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不经由后框架370固定。具体而言,马达壳体70具有的壳体主体71与逆变器壳体90具有的壳体主体91不经由后框架370而在轴向AD上邻接。壳体主体71、91各自的端部相互接触。逆变器装置80能够对向马达装置60供给的电力进行转换,相当于电力转换装置。逆变器壳体90沿着马达壳体70在周向CD上延伸,相当于装置壳体。壳体主体91沿着马达壳体70具有的壳体主体71在周向CD上延伸。有时壳体主体91称为逆变器外周壁。
马达装置单元50具有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以及壳体密封部828。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包含于逆变器装置80。壳体密封部828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密封部402、403相同,是能够弹性变形的密封部件,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壳体密封部828例如为O型环。壳体密封部828形成为环状,沿着周向CD延伸。
壳体密封部828成为夹在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之间的状态。壳体密封部828堵住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的缝隙。壳体密封部828沿着马达外周面70a延伸为环状。
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保持壳体密封部828,限制壳体密封部828的位置偏移。壳体密封部828夹在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与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之间,堵住这些保持部78、825的缝隙。
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包含于逆变器壳体90。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设置于壳体主体91。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设置于壳体主体91的内周侧。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从逆变器内周面90b向径向内侧突出,并在轴向AD上从壳体主体91朝向马达壳体70延伸。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成为在轴向AD上架设于壳体主体71、91的状态。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与马达内周面70b重叠。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相当于对象保持部。
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并排的位置。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经由壳体密封部828位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径向内侧。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成为在径向RD上按压壳体密封部828的状态。壳体密封部828由于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按压力而弹性变形为在径向RD上压扁。壳体密封部828通过伴随弹性变形的恢复力而成为与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紧贴的状态。
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具有逆变器内周槽825a。逆变器内周槽825a是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朝向径向外侧开放。逆变器内周槽825a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在周向CD上延伸为槽状。逆变器内周槽825a设置为在周向CD上绕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一周。
逆变器内周槽825a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并排的位置。逆变器内周槽825a是壳体密封部828能够进入的凹部。壳体密封部828在进入逆变器内周槽825a的内部的状态下,堵住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与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的缝隙。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限制壳体密封部828相对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的位置偏移。壳体密封部828通过伴随壳体密封部828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与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双方紧贴。具体而言,壳体密封部828分别与马达内周面70b和逆变器内周槽825a的内表面紧贴。逆变器内周槽825a相当于对象凹部。
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有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成为同一平面,形成同一面。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在径向RD上位于一致的位置。即使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位于在径向RD上稍微偏移的位置,在轴向AD上也连续地排列。这样,在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的边界部不产生阶梯差面。逆变器外周面90a相当于对象外周面。
电力引出线212成为弯曲的形状以在径向内侧避开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在电力引出线212中,外周引出部212a位于在轴向AD上与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并排的位置。外周引出部212a在轴向AD上朝向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延伸。交叉引出部212c在径向RD上位于从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向第一转子300a侧分离的位置。交叉引出部212c以通过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的方式朝向径向内侧延伸。交叉引出部212c成为与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相比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状态。内周引出部212b位于在径向RD上与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并排的位置。内周引出部212b位于从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
在马达装置单元50的外侧流动的气体中包含有沿着外周面70a、90a流动的气体作为气流Fb2。气流Fb2在轴向AD上通过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的边界部。在该边界部,由于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为连续的面所以气流Fb2不容易产生紊乱。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外周面70a设置为在轴向AD上与逆变器外周面90a连续地排列。在该构成中,不容易产生在轴向AD流过的气流Fb2由于通过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的边界部而紊乱这样的情况。并且,由于马达外周面70a在径向RD上设置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外侧,所以不容易产生气流Fb2由于通过马达密封保持部78而紊乱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沿着马达鳍片72流动的气体的量由于气流Fb2的紊乱而减少等而马达鳍片72的散热效果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成为壳体密封部828从径向外侧进入逆变器内周槽825a的状态。因此,能够通过逆变器内周槽825a限制壳体密封部828在轴向AD上位置偏移。
根据本实施方式,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设置于马达内周面70b的径向内侧。在该构成中,不需要使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从马达外周面70a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以逆变器外周面90a不从马达外周面70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在轴向AD上排列逆变器外周面90a和马达外周面70a。
根据本实施方式,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设置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径向内侧。在该构成中,与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设置于马达内周面70b的径向内侧的构成相同,不需要使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从马达外周面70a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以逆变器外周面90a不从马达外周面70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逆变器外周面90a与马达外周面70a。
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与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在径向RD上夹住壳体密封部828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壳体密封部828从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向径向RD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逆变器壳体90作为固定对象固定于马达壳体70。在该构成中,通过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逆变器外周面90a和马达外周面70a,能够抑制气流Fb2在逆变器装置8与马达装置60的边界部紊乱。
<第二十七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二十六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壳体90的一部分从马达内周面70b向径向内侧突出。与此相对,在第二十七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70的一部分从马达内周面70b向径向内侧突出。在第二十七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二十六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十七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二十六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64所示,马达装置单元50代替上述第二十六实施方式的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而具有马达内周保持部826。马达内周保持部826包含于马达装置60。另外,逆变器壳体9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具有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
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以及马达内周保持部826保持壳体密封部828,限制壳体密封部828的位置偏移。壳体密封部828夹在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与马达内周保持部826之间,堵住这些保持部98、826的缝隙。马达内周保持部826相当于密封保持部。
马达内周保持部826包含于马达壳体70。马达内周保持部826设置于壳体主体71。马达内周保持部826设置于壳体主体71的内周侧。马达内周保持部826从马达内周面70b向径向内侧突出,并在轴向AD上从壳体主体71朝向逆变器壳体90延伸。马达内周保持部826成为在轴向AD上架设于壳体主体71、91的状态。马达内周保持部826与逆变器内周面90b重叠。
马达内周保持部826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并排的位置。马达内周保持部826经由壳体密封部828位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的径向内侧。马达内周保持部826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成为在径向RD上按压壳体密封部828的状态。壳体密封部828通过马达内周保持部826以及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的按压力弹性变形为在径向RD上压扁。壳体密封部828通过伴随弹性变形的恢复力成为与马达内周保持部826以及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紧贴的状态。
马达内周保持部826具有马达内周槽826a。马达内周槽826a是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朝向径向外侧开放。马达内周槽826a沿着逆变器内周面90b在周向CD上延伸为槽状。马达内周槽826a设置为在周向CD上绕马达内周保持部826一周。
马达内周槽826a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并排的位置。马达内周槽826a是壳体密封部828能够进入的凹部。壳体密封部828在进入马达内周槽826a的内部的状态下,堵住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与马达内周保持部826的缝隙。马达内周保持部826限制壳体密封部828相对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以及马达内周保持部826的位置偏移。壳体密封部828通过伴随壳体密封部828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与马达内周保持部826以及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双方紧贴。具体而言,壳体密封部828分别与逆变器内周面90b和马达内周槽826a的内表面紧贴。
电力引出线212成为弯曲的形状以在径向内侧避开马达内周保持部826。在电力引出线212中,外周引出部212a位于在轴向AD上与马达内周保持部826并排的位置。外周引出部212a在轴向AD上朝向马达内周保持部826延伸。交叉引出部212c在径向RD上位于从马达内周保持部826向第一转子300a侧分离的位置。交叉引出部212c朝向径向内侧延伸为通过马达内周保持部826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交叉引出部212c成为与马达内周保持部826相比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状态。内周引出部212b位于在径向RD上与马达内周保持部826并排的位置。内周引出部212b位于从马达内周保持部826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外周面70a设置于马达内周保持部826的外侧。在该构成中,不容易产生在轴向AD上流动的气流Fb2由于通过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而紊乱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由于马达内周保持部826而马达鳍片72的散热效果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壳体密封部828成为从径向外侧进入马达内周槽826a的状态。因此,能够通过马达内周槽826a限制壳体密封部828在轴向AD上位置偏移。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内周保持部826与马达内周面70b相比向径向内侧突出。在马达壳体70中,能够通过使壳体主体71在径向RD上变薄,实现逆变器内周保持部825与马达内周面70b相比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构成。因此,在实现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并且马达外周面70a位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径向外侧的构成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壳体主体71的轻薄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与马达内周保持部826成为在径向RD上夹住壳体密封部828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壳体密封部828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以及马达内周保持部826向径向RD突出。
<第二十八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二十六实施方式中,固定于马达壳体70的固定对象为逆变器壳体90。与此相对,在第二十八实施方式中,固定于马达壳体70的固定对象是其它的马达装置具有的马达壳体。在第二十八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二十六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十八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二十六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65所示,马达装置单元50具有第二马达装置830,作为其它的马达装置。第二马达装置830相当于其它的旋转电机。第二马达装置830成为与马达装置60相同的构成。例如,第二马达装置830具有第二马达831以及第二马达壳体832。第二马达831与马达61相同具有转子以及定子等。第二马达831例如是轴向间隙式以及双转子式的旋转电机。第二马达831收容于第二马达壳体832。第二马达壳体832相当于壳体。
第二马达壳体832具有第二壳体主体833以及第二马达鳍片834。第二壳体主体833以及第二马达鳍片834成为与壳体主体71以及马达鳍片72相同的构成。第二壳体主体833形成第二马达壳体832的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以及第二马达内周面832b。第二马达鳍片834设置于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密封部828成为夹在马达壳体70与第二马达壳体832之间的状态。壳体密封部828堵住马达壳体70与第二马达壳体832的缝隙。壳体密封部828沿着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延伸为环状。
第二马达壳体832具有第二内周保持部835。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第二内周保持部835保持壳体密封部828,限制壳体密封部828的位置偏移。壳体密封部828夹在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与第二内周保持部835之间,堵住这些保持部78、835的缝隙。
第二内周保持部835包含于第二马达壳体832。第二内周保持部835设置于第二壳体主体833。第二内周保持部835设置于第二壳体主体833的内周侧。第二内周保持部835从第二马达内周面832b向径向内侧突出,并在轴向AD上从第二壳体主体833朝向马达壳体70延伸。第二内周保持部835成为在轴向AD上架设于壳体主体71、833的状态。第二内周保持部835与马达内周面70b重叠。第二内周保持部835相当于对象保持部。
第二内周保持部835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并排的位置。第二内周保持部835经由壳体密封部828位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径向内侧。第二内周保持部835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成为在径向RD上按压壳体密封部828的状态。壳体密封部828通过第二内周保持部835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按压力弹性变形为在径向RD上压扁。壳体密封部828通过伴随弹性变形的恢复力成为与第二内周保持部835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紧贴的状态。
第二内周保持部835具有第二内周槽835a。第二内周槽835a是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朝向径向外侧开放。第二内周槽835a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在周向CD上延伸为槽状。第二内周槽835a设置为在周向CD上绕第二内周保持部835一周。
第二内周槽835a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并排的位置。第二内周槽835a是壳体密封部828能够进入的凹部。壳体密封部828在进入第二内周槽835a的内部的状态下,堵住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与第二内周保持部835的缝隙。第二内周保持部835限制壳体密封部828相对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第二内周保持部835的位置偏移。壳体密封部828通过伴随壳体密封部828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与第二内周保持部835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双方紧贴。具体而言,壳体密封部828分别与马达内周面70b和第二内周槽835a的内表面紧贴。第二内周槽835a相当于对象凹部。
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马达外周面70a与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马达外周面70a与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成为同一平面,形成同一面。马达外周面70a与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在径向RD上位于一致的位置。即使马达外周面70a与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位于在径向RD上稍微偏移的位置,在轴向AD上也连续地排列。这样,在马达外周面70a与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的边界部不产生阶梯差面。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相当于对象外周面。
电力引出线212成为弯曲的形状以在径向内侧避开第二内周保持部835。在电力引出线212中,外周引出部212a位于在轴向AD上与第二内周保持部835并排的位置。外周引出部212a在轴向AD上朝向第二内周保持部835延伸。交叉引出部212c在径向RD上位于从第二内周保持部835向第一转子300a侧分离的位置。交叉引出部212c朝向径向内侧延伸为通过第二内周保持部835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交叉引出部212c成为与第二内周保持部835相比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状态。内周引出部212b位于在径向RD上与第二内周保持部835并排的位置。内周引出部212b位于从第二内周保持部835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
在马达装置单元50的外侧流动的气体中包含有沿着外周面70a、832a流动的气体作为气流Fb3。气流Fb3在轴向AD上通过马达外周面70a与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的边界部。在该边界部,由于马达外周面70a与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为连续的面所以气流Fb3不容易产生紊乱。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外周面70a设置为在轴向AD上与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连续地排列。在该构成中,不容易产生在轴向AD流过的气流Fb3由于通过马达外周面70a与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的边界部而紊乱这样的情况。并且,由于马达外周面70a在径向RD上设置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外侧,所以不容易产生气流Fb3由于通过马达密封保持部78而紊乱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沿着马达鳍片72流动的气体的量由于气流Fb3的紊乱而减少等而马达鳍片72的散热效果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成为壳体密封部828从径向外侧进入第二内周槽835a的状态。因此,能够通过第二内周槽835a限制壳体密封部828在轴向AD上进行位置偏移。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内周保持部835设置于马达内周面70b的径向内侧。在该构成中,不需要使第二内周保持部835从马达外周面70a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在轴向AD上将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与马达外周面70a排列为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不从马达外周面70a向径向外侧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内周保持部835设置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径向内侧。在该构成中,与第二内周保持部835设置于马达内周面70b的径向内侧的构成相同,不需要使第二内周保持部835从马达外周面70a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以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不从马达外周面70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与马达外周面70a。
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与第二内周保持部835在径向RD上夹住壳体密封部828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壳体密封部828从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第二内周保持部835向径向RD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马达壳体832作为固定对象固定于马达壳体70。在该构成中,由于第二马达外周面832a与马达外周面70a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所以能够抑制气流Fb3在第二马达装置830与马达装置60的边界部紊乱。
<第二十九实施方式>
在第二十九实施方式中,马达装置60具有送风装置。在第二十九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十九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66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送风风扇840。送风风扇840在轴向AD上与马达壳体70并排。送风风扇840以沿着马达外周面70a在轴向AD上流动气体的方式进行送风。送风风扇840例如在轴向AD上经由马达装置60设置于与逆变器装置80相反侧。送风风扇840例如以从逆变器外周面90a朝向马达外周面70a流动气流Fa4的方式进行送风。送风风扇840能够通过送风从外周侧冷却马达装置60。送风风扇840相当于送风装置。
送风风扇840通过旋转进行送风。送风风扇840通过马达装置60进行驱动旋转。送风风扇840安装于轴340,与轴340一起旋转。送风风扇840伴随马达装置60的驱动进行马达装置60的冷却。送风风扇840收容于单元管道100。在单元管道100中,通过送风风扇840的送风在管道流路105流动气流Fa4。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送风风扇840的送风沿着马达外周面70a在轴向AD上流动气流Fa4。因此,作为气流Fa4沿着马达鳍片72以及马达外周面70a流动的气体容易变多。因此,能够通过送风风扇840提高马达鳍片72以及马达外周面70a的散热效果。
<第三十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二十七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在轴向AD上连续地排列。与此相对,在第三十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相比设置于径向内侧。在第三十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二十七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三十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二十七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67所示,成为马达壳体70进入逆变器壳体90的径向内侧的状态。逆变器壳体90具有逆变器阶梯差面846。逆变器阶梯差面846由逆变器壳体90中马达装置60侧的端面形成。逆变器阶梯差面846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逆变器阶梯差面846成为在径向RD上架设于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的状态。逆变器阶梯差面846朝向轴向AD中马达外周面70a侧。逆变器阶梯差面846在轴向AD上设置于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的边界部。
马达壳体70具有马达重复保持部845。逆变器壳体90与上述第二十七实施方式相同,具有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马达重复保持部845以及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保持壳体密封部828,限制壳体密封部828的位置偏移。壳体密封部828夹在马达重复保持部845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之间,堵住这些保持部845、98的缝隙。马达重复保持部845相当于密封保持部。
马达重复保持部845包含于马达壳体70。马达重复保持部845设置于壳体主体71。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体地形成马达重复保持部845与壳体主体71。马达重复保持部845包含于壳体主体71,例如形成壳体主体71中的逆变器装置80侧的端部。另外,马达重复保持部845的外周面以及内周面包含于马达外周面70a以及马达内周面70b。马达重复保持部845与逆变器内周面90b重叠。
马达重复保持部845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并排的位置。马达重复保持部845经由壳体密封部828位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的径向内侧。马达重复保持部845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成为在径向RD上按压壳体密封部828的状态。壳体密封部828通过马达重复保持部845以及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的按压力弹性变形为在径向RD上压扁。壳体密封部828通过伴随弹性变形的恢复力成为与马达重复保持部845以及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紧贴的状态。
马达重复保持部845具有马达重复槽845a。马达重复槽845a是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朝向径向外侧开放。马达重复槽845a沿着逆变器内周面90b在周向CD上延伸为槽状。马达重复槽845a设置为在周向CD上绕马达重复保持部845一周。
马达重复槽845a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并排的位置。马达重复槽845a是壳体密封部828能够进入的凹部。壳体密封部828在进入马达重复槽845a的内部的状态下,堵住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与马达重复保持部845的缝隙。马达重复保持部845限制壳体密封部828相对于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以及马达重复保持部845的位置偏移。壳体密封部828通过伴随壳体密封部828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与马达重复保持部845以及逆变器密封保持部98双方紧贴。具体而言,壳体密封部828分别与逆变器内周面90b和马达重复槽845a的内表面紧贴。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体在轴向AD上从逆变器外周面90a朝向马达外周面70a流动。例如,设置有驱动为气体从逆变器外周面90a朝向马达外周面70a流动的送风风扇840等送风装置。在从逆变器外周面90a朝向马达外周面70a的气体的流动中包含有气流Fb4。沿着逆变器外周面90a流动的气流Fb4越过逆变器阶梯差面846到达马达外周面70a侧。对于气流Fb4来说逆变器阶梯差面846朝向下游侧。逆变器阶梯差面846的朝向设定为不阻碍气流Fb4的流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外周面70a设置为从逆变器外周面90a向径向内侧分离。在该构成中,能够避免在轴向AD上从逆变器外周面90a朝向马达外周面70a流动的气流Fb4吹到逆变器阶梯差面846。因此,即使在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之间存在逆变器阶梯差面846,也不容易产生由于该逆变器阶梯差面846而气流Fb4紊乱的情况。因此,能够通过逆变器阶梯差面846的朝向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
<第三十一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三十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相比设置在径向内侧。与此相对,在第三十一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外周面90a与马达外周面70a相比设置于径向内侧。在第三十一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三十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三十一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三十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68所示,成为逆变器壳体90进入马达壳体70的径向内侧的状态。马达壳体70具有马达阶梯差面848。马达阶梯差面848由马达壳体70中逆变器装置80侧的端面形成。马达阶梯差面848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马达阶梯差面848成为在径向RD上架设于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的状态。马达阶梯差面848朝向轴向AD中逆变器外周面90a侧。马达阶梯差面848在轴向AD上设置于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的边界部。
马达壳体70具有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逆变器壳体90与上述第二十六实施方式相同,具有马达密封保持部78。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保持壳体密封部828,限制壳体密封部828的位置偏移。壳体密封部828夹在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之间,堵住这些保持部847、78的缝隙。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相当于密封保持部。
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包含于马达壳体70。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设置于壳体主体91。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体地形成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与壳体主体91。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包含于壳体主体91,例如形成壳体主体91中的马达装置60侧的端部。另外,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的外周面以及内周面包含于逆变器外周面90a以及逆变器内周面90b。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与马达内周面70b重叠。
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并排的位置。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经由壳体密封部828位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径向内侧。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成为在径向RD上按压壳体密封部828的状态。壳体密封部828通过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的按压力弹性变形为在径向RD上压扁。壳体密封部828通过伴随弹性变形的恢复力成为与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紧贴的状态。
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具有逆变器重复槽847a。逆变器重复槽847a是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朝向径向外侧开放。逆变器重复槽847a沿着马达内周面70b在周向CD上延伸为槽状。逆变器重复槽847a设置为在周向CD上绕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一周。
逆变器重复槽847a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马达密封保持部78并排的位置。逆变器重复槽847a是壳体密封部828能够进入的凹部。壳体密封部828在进入逆变器重复槽847a的内部的状态下,堵住马达密封保持部78与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的缝隙。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限制壳体密封部828相对于马达密封保持部78以及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的位置偏移。壳体密封部828通过伴随壳体密封部828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与逆变器重复保持部847以及马达密封保持部78双方紧贴。具体而言,壳体密封部828分别与马达内周面70b和逆变器重复槽847a的内表面紧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AD上从马达外周面70a朝向逆变器外周面90a流动气体。例如,设置有驱动为从马达外周面70a朝向逆变器外周面90a流动气体的送风风扇840等送风装置。在从马达外周面70a朝向逆变器外周面90a的气体的流动中包含有气流Fb5。沿着马达外周面70a流动的气流Fb5越过马达阶梯差面848到达逆变器外周面90a侧。对于气流Fb5来说马达阶梯差面848朝向下游侧。马达阶梯差面848的朝向设定为不阻碍气流Fb5的流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外周面70a设置为从逆变器外周面90a向径向外侧分离。在该构成中,能够避免在轴向AD上从马达外周面70a朝向逆变器外周面90a流动的气流Fb5吹到马达阶梯差面848。因此,即使在马达外周面70a与逆变器外周面90a之间存在马达阶梯差面848,也不容易产生由于该马达阶梯差面848而气流Fb5紊乱的情况。因此,能够通过马达阶梯差面848的朝向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
<其它的实施方式>
该说明书的公开并不限定于例示的实施方式。公开包含例示的实施方式、和基于这些实施方式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变形方式。例如,公开并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中示出的部件、要素的组合,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组合实施公开。公开能够具有能够追加到实施方式的追加的部分。公开包含省略了实施方式的部件、要素后的实施方式。公开包含一个实施方式与其它的实施方式之间的部件、要素的置换,或者组合。公开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记载。应该理解公开的技术范围通过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示出,并且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同等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构成组A>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母线单元260与中性点母线290只要在轴向AD、径向RD以及周向CD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分离即可。另外,也可以不通过母线保护部270保护电力母线261。在该构成中,若中性点母线290设置于定子侧空间S1,电力母线261设置于逆变器侧空间S2,则这些电力母线261与中性点母线290的绝缘可靠性也不容易降低。另外,只要电力母线261以及中性点母线290中一方设置于定子侧空间S1,另一方设置于逆变器侧空间S2即可。
<构成组B>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只要取向为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则也可以取向为在周向CD上相互朝向相反侧。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只要取向为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则也可以取向为在周向CD上相互相对。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以及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也可以向马达轴线Cm向径向RD倾斜。
<构成组C>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马达壳体70中,也可以与定子保持部171的位置无关地配置线圈部215。例如,线圈部215也可以设置于从轴保持部174向周向CD偏移的位置。另外,在马达壳体70中,只要线圈保护部250与内周面70b接触,则也可以不在内周面70b设置定子保持部171。
<构成组D>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马达装置60和逆变器装置80中也可以使壳体共用化。例如,也可以马达61以及逆变器81收容于一个壳体。另外,在单元壳体51中,只要设置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的至少一方即可。在单元壳体51中,线圈保护部250也可以设置于从内周面70b分离的位置。
<构成组E>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外护孔环部258只要在轴向AD上与外周引出部212a相比朝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即可。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外护孔环部258也可以在轴向AD上与内周折曲部212e相比朝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另外,外护孔环部258也可以在轴向AD上与外周折曲部212d相比不朝向电力母线261侧延伸。即,外护孔环部258也可以在轴向AD上未到达交叉引出部212c。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交叉引出部212c只要相对于外周引出部212a交叉,则既可以向径向RD延伸,也可以向周向CD延伸。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外护孔环部258等外侧绝缘部只要进入外周引出部212a与马达内周面70b之间,则也可以不固定于马达内周面70b。例如外侧绝缘部也可以设置于从马达内周面70b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另外,外侧绝缘部也可以设置于从外周引出部212a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与外侧绝缘部相同,也能够对引出绝缘部以及外侧保护部应用相对于马达内周面70b以及外周引出部212a的位置的变形例。
<构成组F>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支架肋323只要位于至少一部分在轴向AD上与磁铁310并排的位置,则可以相对于磁铁310设置于任何的位置。例如,支架肋323也可以与磁铁310相比朝向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的至少一方延伸。另外,支架肋323也可以在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的任何一方均不与磁铁310相比延伸。并且,也可以磁铁310与支架肋323相比朝向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的至少一方延伸。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支架肋323只要能够朝向电力引出线212输送空气,则可以成为任何的形状。支架肋323也可以成为能够向径向RD以及轴向AD的至少一方输送空气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在支架肋323中,在径向RD上肋锥部323d不比肋平行部323c长。另外,也可以支架肋323在轴向AD上从支架主体321朝向前端部逐渐变薄,也可以逐渐变厚。例如也可以周向CD上的支架肋323的宽度尺寸朝向肋平行部323c逐渐减小。
另外,也可以多个支架肋323不将马达轴线Cm作为中心延伸为放射状。例如,支架肋323也可以朝向从马达轴线Cm向径向RD偏移的位置从支架外周端320b向径向内侧延伸。另外,在转子300中只要包含至少一个支架肋323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支架肋323只要能够朝向电力引出线212输送空气,则可以相对于支架主体321设置于任何的位置。支架肋323也可以设置于从支架内周端320a以及支架外周端320b的至少一方向径向RD分离的位置。例如,构成为支架肋323设置于从支架外周端320b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支架肋323也可以从支架内周端320a以及支架外周端320b的至少一方向径向RD突出。例如,构成为支架肋323从支架外周端320b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也可以在径向RD上排列有多个支架肋323。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子300a只要能够通过支架肋323使冷却风产生,则可以为任何的形状。例如,第一转子300a也可以为离心风扇、西洛克风扇或者轴流风扇那样的形状。
<构成组G>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磁铁单元316只要具有至少一个磁铁310即可。例如在磁铁单元316仅具有一个磁铁310的构成中,一个磁铁310相当于磁铁单元316。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磁铁固定件335只要将固定块330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则可以为任何的构成。例如,磁铁固定件335也可以贯通块孔333拧入磁铁支架320。该情况下,优选固定头部337不从固定块330向轴向间隙475侧突出。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固定块330只要成为挂住内周锥面316d的状态,则可以是任何的形状。例如,固定块330也可以不具有块锥面330a。在该构成中,也只要固定块330的一部分挂住内周锥面316d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固定块330也可以设置于磁铁单元316的径向外侧。即,也可以固定块330设置于磁铁单元316的径向外侧以及径向内侧的至少一方。另外,也可以对一个磁铁单元316设置多个固定块330。换句话说,一个磁铁单元316也可以通过多个固定块330固定于磁铁支架320。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固定块330固定于磁铁支架320的构成可以是任意的构成。例如,也可以与固定块330一体地设置固定轴部336。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将固定轴部336拧入块用孔329等,将固定块330直接地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另外,固定块330与磁铁支架320也通过搭扣配合等连结件固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只要成为磁铁单元316挂在外周卡合部322上的状态,则磁铁单元316以及外周卡合部322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例如,只要成为磁铁单元316挂在卡合锥面322a上的状态,则磁铁单元316也可以不具有外周锥面316e。在该构成中,只要磁铁单元316的一部分挂在外周锥面316e上即可。另外,只要成为外周锥面316e挂在外周卡合部322上状态,则外周卡合部322也可以不具有卡合锥面322a。在该构成中,只要外周锥面316e挂在外周卡合部322的一部分上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只要成为由支架承受部328承受固定块330的状态,则固定块330以及支架承受部328可以成为任意的形状。例如,只要能够由支架承受部328承受块承受面330b,则支架承受部328也可以不具有支架承受面328a。在该构成中,只要能够通过支架承受部328的一部分承受块承受面330b即可。另外,只要能够由支架承受面328a承受固定块330,则固定块330也可以不具有块承受面330b。在该构成中,只要能够通过支架承受面328a承受固定块330的一部分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只要在转子第一面301与定子200之间有轴向间隙475,则转子第一面301可以为任意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外周卡合部322、固定块330、磁铁固定件335以及支架承受部328的至少一个与磁铁单元316相比稍微向轴向间隙475侧突出。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磁铁用突起483等定位部只要能够规定周向CD上的磁铁单元316的位置,则可以成为任意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磁铁单元316中第二单元面316h等设置凹部,且磁铁用突起483挂住该凹部。另外,也可以磁铁用突起483设置于支架主体321、外周卡合部322以及支架承受部328的至少一个。另外,磁铁用突起483也可以设置于固定块330。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只要在多个磁铁单元316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即可。例如,也可以在多个磁铁单元316中仅包含一个平行磁铁单元318,剩余的磁铁单元316的全部为倾斜磁铁单元317。在该构成中,工作人员也能够在转子300的制造工序中,在将多个磁铁单元316排列于磁铁支架320时,在最后一个选择平行磁铁单元318。
<构成组H>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连接折曲部212f只要是电力引出线212中为了将线圈211与外周引出部212a连接而弯曲的部位即可。连接折曲部212f例如也可以具有两个弯曲的部位。连接折曲部212f只要在从第一线圈端部211a向第二线圈端部211b侧分离的位置,则也可以在从第二线圈端部211b分离的位置。例如,连接折曲部212f也可以在轴向AD上位于保护轴线Cp与第二线圈端部211b之间。另外,连接折曲部212f也可以在轴向AD上位于保护轴线Cp与第一线圈端部211a之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连接折曲部212f与护孔环255在轴向AD上不分离。例如,连接折曲部212f与外周引出部212a的边界部也可以配置于护孔环孔450的端部。另外,连接折曲部212f也可以进入护孔环孔450的内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护孔环255也可以在轴向AD上不向第二线圈端部211b侧越过保护轴线Cp。另外,护孔环255也可以不向第二线圈端部211b侧越过第一线圈端部211a。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护孔环255只要至少具有护孔环筒体460即可。在护孔环255不具有护孔环肋465的构成中,护孔环筒体460也只要与第一凹部172a的内周面紧贴即可。由此,在线圈保护部250的制造时,能够抑制熔融树脂从护孔环筒体460的外表面与第一凹部172a的内表面之间漏出。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护孔环255中,只要扩张筒部462的至少一部分埋入线圈保护部250,则收紧筒部461既可以埋入线圈保护部250,也可以不埋入线圈保护部。另外,也可以在露出部255b包含扩张筒部462的一部分。在该构成中,只要在露出部255b包含收紧筒部461,则在线圈保护部250的制造时,也能够通过收紧筒部461抑制熔融树脂从护孔环孔450漏出。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护孔环255中,也可以埋设部255a比露出部255b短。另外,护孔环255也可以不具有露出部255b。即,护孔环255也可以不从第一保护端部250a突出。在该构成中,收紧筒部461包含于埋设部255a。在护孔环255中,也可以扩张筒部462比收紧筒部461短。另外,护孔环255也可以不具有扩张筒部462。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护孔环槽466只要向与轴向AD交叉的方向延伸即可。例如,护孔环槽466也可以在护孔环255的外表面设置为向周向CD延伸。另外,护孔环槽466等的凹部只要能够与线圈保护部250卡合,则也可以不为槽状。并且,护孔环槽466等的埋设卡合部只要能够与线圈保护部250卡合,则也可以不是凹部。例如,也可以设置于护孔环255的外表面的凸部作为埋设卡合部与线圈保护部250卡合。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电力引出线212也可以在轴向AD上朝向第二转子300b侧延伸。在该构成中,第二转子300b相当于转子。另外,只要电力引出线212在轴向AD上朝向第一转子300a等转子延伸,则马达装置60也可以不具有两个转子。
<构成组I>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轮辋344只要抵抗吸引力F1支承转子300,则可以是任何的构成。例如,轮辋344也可以不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而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轮辋344也可以不设置于轴凸缘342的外周端,而设置于从轴凸缘342的外周端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也可以分别对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独立地设置轮辋344。例如,也可以与轮辋344一起,也分别对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独立地设置轴凸缘342。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轮辋344只要位于从轴主体341向磁铁310侧分离的位置,则可以设置于任意的位置。例如,轮辋344也可以设置于相对于支架内周端320a的距离LI8比相对于磁铁310的距离LI5小的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支架固定件350等旋转固定部只要将转子300固定于辐条343,则可以是任意的构成。例如也可以通过将设置于转子300的卡合部与凸缘固定孔345卡合,来将转子300固定于辐条343。在该构成中,设置于转子300的卡合部相当于旋转固定部。
<构成组J>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后置限制部930的导热性不比壳体主体71的导热性低。例如,在上述第十八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后置限制部930的导热性比壳体主体71的导热性高。在该构成中,后置限制部930的导热率比壳体主体71的导热率高。形成后置限制部930的材料的导热性比形成壳体主体71的材料的导热性高。
在马达壳体70中,壳体主体71例如由铝形成,后置限制部930例如由CFRP形成。在CFRP的导热性比铝的导热性高的情况下,有将该CFRP称为高导热CFRP的情况。在通过铝形成壳体主体71,并通过CFRP形成后置限制部930的马达壳体70中,后置限制部930的电绝缘性比壳体主体71的电绝缘性高。
在后置限制部930的导热性比壳体主体71的导热性高的构成中,线圈部215的热量容易释放到后置限制部930。因此,能够通过后置限制部930提高将线圈部215的热量释放到马达壳体70的外部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电机壳体中可以任意地设置电机限制部。例如也可以在马达壳体70设置上述第十七实施方式的位移限制部920、和上述第十八实施方式的后置限制部930双方,作为电机限制部。位移限制部920和后置限制部930既可以在周向CD上排列,也可以在轴向AD上排列。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电机壳体设置定子保持部171以及电机限制部双方。例如在上述第十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马达壳体70设置定子保持部171以及位移限制部920双方。位移限制部920也可以从定子保持部171朝向径向内侧延伸。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电机限制部的形状以及大小可以为任意的形状以及大小。例如在上述第十七实施方式中,位移限制部920也可以不成为在周向CD上横跨两个线圈体900的状态。例如位移限制部920也可以在与周向CD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为板状。在该位移限制部920中,位移限制面923向与周向CD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位移限制部920也可以与线圈体900相比向轴向AD延伸,也可以不到达线圈体端面902。也可以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位移限制部920在周向CD上分离。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可以任意地设置缝隙散热部。例如也可以马达装置60具有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保护部250、和上述第十九实施方式的外周散热部941双方。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缝隙散热部。例如在上述第十七实施方式中,线圈保护部250也可以不具有保护外周部917。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电机限制部可以具有任意的导热性以及电绝缘性。例如在上述第十八实施方式中,后置限制部930的导热性也可以不比壳体主体71的导热性高。例如也可以后置限制部930的导热性与壳体主体71的导热性相同。另外,也可以后置限制部930的电绝缘性不比壳体主体71的电绝缘性高。例如也可以后置限制部930的电绝缘性与壳体主体71的电绝缘性相同。
<构成组K>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旋转检测部只要能够检测轴主体341的旋转状态,则可以成为任意的构成。作为旋转检测部,除了解析器421之外,也可以使用MR传感器以及编码器等。MR传感器是使用了磁阻效应元件的磁传感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解析器421只要成为进入电力母线261与轴主体341之间的状态,则可以设置于轴向AD的任意的位置。例如,解析器421也可以与电力母线261相比向轴向AD的一方侧以及另一方侧的至少一方突出。另外,解析器421也可以不从电力母线261向轴向AD突出。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电力母线261只要设置于从解析器421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则可以设置于径向RD的任意的位置。例如,电力母线261也可以在径向RD上设置于与马达内周面70b相比接近解析器421的位置。另外,电力母线261既可以设置于从线圈部215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从线圈部215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电力母线261以及解析器421设置于后框架370的转子300侧。即,电力母线261以及解析器421也可以设置于后框架370与转子300之间。另外,只要电力母线261以及解析器421的至少一方设置于后框架370即可。并且,电力母线261以及解析器421也可以设置于驱动框架390。在该构成中,驱动框架390相当于电机罩。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中性点母线290只要位于从解析器421向轴向AD分离的位置,则可以设置于轴向AD的任意的位置。例如,中性点母线290也可以在轴向AD上设置于与第二转子300b相比接近第一转子300a的位置。中性点母线290也可以设置于后框架370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中性点母线290也可以在轴向AD上经由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双方设置于与解析器421相反侧。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中性点母线290只要位于从解析器421向轴向AD分离的位置,则可以设置于径向RD的任意的位置。例如,中性点母线290也可以设置于在轴向AD上与解析器421并排的位置。另外,中性点母线290也可以在径向RD上设置于从电力母线261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只要电力母线261以及中性点母线290的至少一方为通电母线即可。例如,也可以在径向RD上排列有电力母线261和中性点母线290。在该构成中,只要解析器421成为进入电力母线261以及中性点母线290双方的内侧的状态即可。
<构成组L>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一个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的厚度尺寸不同。例如,也可以多个磁铁片505中仅特定的磁铁片505的厚度尺寸较大,也可以仅特定的磁铁片的厚度尺寸较小。上述第二十实施方式是多个磁铁片505中仅内周端片871以及外周端片872这样的特定的磁铁片505的厚度尺寸较大的例。另外,也可以在一个磁铁单元316具有的多个磁铁310中,各个磁铁310具有的磁铁片505的厚度尺寸不同。例如,也可以倾斜磁铁314具有的磁铁片505的厚度尺寸与平行磁铁315具有的磁铁片505的厚度尺寸不同。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只要一个磁铁310具有多个磁铁片505,则磁铁片505的形状以及大小可以任意地设定。例如,也可以一个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的厚度尺寸与上述第二十实施方式的内周端片871的厚度尺寸相同。另外,也可以一个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的厚度尺寸与外周端片872的厚度尺寸相同。并且,只要在一个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包含有内周端片871以及外周端片872的至少一方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磁铁片505不与单元中心线C316以及磁铁中心线C310的任何一个正交。例如,也可以磁铁片505相对于单元中心线C316以及磁铁中心线C310的至少一方倾斜为朝向周向CD以及轴向AD的至少一方。另外,在磁铁片505中,也可以内周片面505a与外周片面505b相互倾斜。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任意的方向上层叠有一个磁铁310具有的多个磁铁片505。例如,在一个磁铁310中,也可以在轴向AD或者周向CD上层叠有多个磁铁片505。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一个磁铁310中,磁铁片505的取向的方向不在多个磁铁片505中一致。即,也可以在一个磁铁310中,磁铁片505的磁化方向在多个磁铁片505中不同。在该构成中,也只要将磁铁310的取向的方向设定为规定的方向即可。即,只要一个磁铁310具有特定的方向作为磁化方向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只要磁铁单元316具有至少一个倾斜磁铁314以及平行磁铁315的至少一方即可。例如,倾斜磁铁单元317只要一对单元侧面316c相互倾斜,则可以具有任意个数的倾斜磁铁314以及平行磁铁315。倾斜磁铁单元317例如也可以仅具有倾斜磁铁314以及平行磁铁315中的倾斜磁铁314。另外,平行磁铁单元318只要一对单元侧面316c相互平行,则可以具有任意个数的倾斜磁铁314以及平行磁铁315。平行磁铁单元318例如也可以具有倾斜磁铁314。在该倾斜磁铁314中,也可以周向CD上的磁铁内周端310a的长度尺寸比磁铁外周端310b的长度尺寸大。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只要按照海尔贝克阵列配置多个磁铁310,则这些磁铁310的形状、大小、数目、取向的组合可以任意。例如,也可以在周向CD上,在第一周磁铁311a与第二周磁铁311b之间,设置有内轴磁铁312a、312b以及内轴磁铁882双方,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内轴磁铁882。另外,也可以在周向CD上,周磁铁311a、311b的宽度尺寸比内轴磁铁312a、312b以及外轴磁铁313a、313b的至少一方大。并且,也可以第一取向单元319a以及第二取向单元319b仅具有一个磁铁310,也可以具有四个以上磁铁310。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转子300只要具有多个磁铁310,则也可以不具有磁铁单元316。例如,也可以在转子300中,全部的磁铁310未被单元化而独立地固定于磁铁支架320。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磁铁310的制造工序中,工作人员可以任意地准备条形磁铁512。例如,在准备条形磁铁512的准备工序中,也可以购买并准备烧结块511。工作人员通过使用准备的烧结块511进行条形工序,制造条形磁铁512。另外,也可以购买并准备条形磁铁512。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单元母材工序中在制造单元母材514之前的阶段,可以任意地进行磁铁母材513的磨削加工。例如,在磁铁侧面工序中,只要在磁铁母材513至少形成磁铁侧面310c即可。工作人员也可以在磁铁侧面工序中,除了磁铁侧面310c之外,还形成内周锥面310d、外周锥面310e、第一磁铁面310g以及第二磁铁面310h的至少一个。
<构成组M>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轴向间隙475只要是定子200与转子300之间的缝隙,则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例如,在轴向间隙475中,间隙外周端476开放的方向也可以不是径向内侧。另外,间隙内周端477开放的方向也可以不是径向外侧。例如,间隙外周端476以及间隙内周端477也可以在轴向AD上开放。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支架肋323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架调整孔326等转子内周孔。另外,转子内周孔也可以不设置于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支架肋323之间。设置于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支架肋323之间的转子内周孔可以是支架调整孔326等缝隙侧孔以及支架中央孔324等轴部侧孔的任何一种。作为转子内周孔,只要设置缝隙侧孔以及轴部侧孔的至少一方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只要在转子300设置至少一个支架调整孔326等转子内周孔即可。例如,在设置支架中央孔324作为转子内周孔的构成中,转子内周孔也可以仅为一个。只要相对于轮辋344等支承分隔部在径向外侧以及径向内侧的至少一方设置转子内周孔即可。例如,只要在转子300设置支架调整孔326以及支架中央孔324的至少一方即可。作为轴部侧孔,只要设置支架中央孔324、支架固定孔325以及支架销孔327的至少一个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只要随着转子300的旋转产生气流,则可以任意地设置支架肋323等转子肋。例如,转子肋也可以从支架外周端320b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另外,转子肋也可以从支架内周端320a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并且,转子肋也可以设置为从支架主体321以及磁铁310的至少一方向定子200侧延伸。只要随着转子300的旋转产生气流,则也可以不设置转子肋。
<构成组N>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只要在马达壳体70与固定对象之间夹住密封部件,则密封部件进入的凹部可以设置于马达壳体70以及固定对象的任何一个。另外,也可以在马达壳体70以及固定对象均未设置凹部。并且,只要通过密封部件堵住马达壳体70与固定对象的缝隙,则密封部件可以在马达壳体70以及固定对象各自中与任何的部位接触。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马达壳体70固定有多个固定对象。例如,也可以后框架370以及驱动框架390双方作为固定对象,固定于马达壳体70。在该构成中,在马达壳体70与驱动框架390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
<构成组A>
在轴向间隙式马达等马达中,有对于电力母线与中性点母线的电绝缘状态的绝缘可靠性降低的担忧。与此相对,提供能够提高电绝缘可靠性的旋转电机。
根据特征A1,中性点母线(290)设置于从具有电绝缘性并且保护电力母线(261)的母线保护部(270)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当然不接触,甚至不会产生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接触的情况。因此,通过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分离能够抑制对于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的电绝缘状态的绝缘可靠性降低。因此,通过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分离,能够提高旋转电机(60)的电绝缘可靠性。
根据特征A10,电力母线(261)设置于在轴向(AD)上排列的第一空间(S1)以及第二空间(S2)中一方,中性点母线(290)设置于另一方。并且,通过空间分隔部(370)将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分隔。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空间分隔部(370)限制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接触。这样,能够通过空间分隔部(370)抑制对于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的电绝缘状态的绝缘可靠性降低。因此,能够通过空间分隔部(370)提高旋转电机(60)的电绝缘可靠性。
[特征A1]
一种旋转电机,是通过电力的供给进行驱动的旋转电机(60),具备:
定子(200),具有多相的线圈(211);
转子(300、300a、300b),以旋转轴线(Cm)为中心旋转,且在旋转轴线延伸的轴向(AD)上与定子并排;
电力母线(261),与线圈电连接,并向线圈供给电力;
母线保护部(270),具有电绝缘性,保护电力母线;以及
中性点母线(290),设置于从母线保护部分离的位置,且在多相的线圈各自中与中性点(65)侧电连接。
[特征A2]
根据特征A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空间分隔部(370),向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以沿着旋转轴线排列收容了定子的第一空间(S1)和未收容定子的第二空间(S2)的方式分隔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
电力母线设置于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中一方,中性点母线设置于另一方。
[特征A3]
根据特征A1或者A2所记载的旋转电机,中性点母线与母线保护部设置于在轴向上分离的位置。
[特征A4]
根据特征A1~A3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作为转子具备第一转子(300a)、和在轴向上经由定子与第一转子并排的第二转子(300b),
通过卷绕具有多个裸线(223)的线圈线(220)形成线圈。
[特征A5]
根据特征A1~A4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通过卷绕线圈线(220)并且在旋转轴线的周向(CD)上排列了多个的线圈部(215)形成线圈,
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部的匝数不同。
[特征A6]
根据特征A1~A5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中继母线(280),与对电力进行转换并供给至电力母线的电力转换部(81)电连接;以及
端子台(285),支承电力母线与中继母线的连接部分。
[特征A7]
根据特征A6所记载的旋转电机,若在旋转轴线的周向上将旋转轴线的周围以等间隔分割为多个分割区域(RE),则在多个分割区域各配置一个中继母线。
[特征A8]
根据特征A1~A7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轴承(36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子;以及
支承框架(370),具有支承轴承的轴承支承部(372)、以及支承母线保护部的母线支承部(371)。
[特征A9]
根据特征A1~A8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正交框架(370),向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以及
旋转检测部(421),在轴向上经由正交框架设置于与中性点母线相反侧,并检测转子的旋转角度。
[特征A10]
一种旋转电机,是通过电力的供给进行驱动的旋转电机(60),具备:
定子(200),具有多相的线圈(211);
转子(300、300a、300b),在旋转轴线(Cm)延伸的轴向(AD)上与定子并排,并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定子进行旋转;
电力母线(261),与线圈电连接,并向线圈供给电力;
中性点母线(290),在多相的线圈各自中与中性点(65)侧电连接;以及
空间分隔部(370),向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以在轴向上排列收容了定子的第一空间(S1)和未收容定子的第二空间(S2)的方式分隔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
电力母线设置于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中一方,中性点母线设置于另一方。
<构成组B>
在轴向间隙式马达等马达中,有能量效率降低的担忧。与此相对,提供能够提高能量效率的旋转电机。
根据特征B1,基于一对周磁铁(311a、311b)以及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的磁通集中在定子(200)侧等,所以定子(200)侧的磁场容易增强。因此,能够提高旋转电机(60)的能量效率。
[特征B1]
一种旋转电机,是通过电力的供给进行驱动的旋转电机(60),具备:
定子(200),具有多相的线圈(211);以及
转子(300、300a、300b),以旋转轴线(Cm)为中心旋转,且在旋转轴线延伸的轴向(AD)上与定子并排,
转子具有:
多个磁铁(310、311a、311b、312a、312b、313a、313b),在旋转轴线的周向(CD)上排列,
在多个磁铁包含有:
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在周向上相邻,且相对于旋转轴线倾斜地取向为在轴向上朝向定子侧;以及
一对周磁铁(311a、311b),经由一对内轴磁铁在周向上相邻,且取向为在周向上相互相对。
[特征B2]
根据特征B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一对内轴磁铁相对于旋转轴线向周向倾斜地取向为在轴向上朝向定子侧并且在周向上相互相对。
[特征B3]
根据特征B2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在多个磁铁包含有:
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在周向上经由周磁铁设置于一对内轴磁铁的相反侧,且在周向上相邻,
一对外轴磁铁相对于旋转轴线向周向倾斜地取向为在轴向上朝向与定子相反侧并且在周向上相互朝向相反侧。
[特征B4]
根据特征B3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在轴向上经由转子排列有一对转子,
一方的转子(300a)相对于另一方的转子(300b)设置为点对称,以使一方的转子具有的一对内轴磁铁与另一方的转子具有的一对外轴磁铁在轴向上并排。
[特征B5]
根据特征B1~B4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磁铁形成相对于旋转轴线倾斜的磁铁倾斜面(316d),
转子具有:
磁铁支架(320),在轴向上从一方侧与磁铁重叠;以及
固定支承部(330),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倾斜的支承倾斜面(330a),并以支承倾斜面与磁铁倾斜面重叠并且在支承倾斜面与磁铁支架之间夹住磁铁的方式,将磁铁固定于磁铁支架。
[特征B6]
根据特征B1~B5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转子具有:
多个磁铁单元(316、317、318),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一对单元侧面(316c),构成为包含至少一个磁铁,且在周向上排列,
在多个磁铁单元包含有:
倾斜磁铁单元(317),一对单元侧面相对地倾斜为朝向旋转轴线的径向(RD)的外侧相互远离;以及
平行磁铁单元(318),一对单元侧面平行。
[特征B7]
根据特征B1~B6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轴(340),具有在轴向上与转子并排并且固定于转子的轴凸缘(342),并以转子一起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
按压部件(350),在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在经由基于轴凸缘的转子的支点(344a)与磁铁相反侧对转子施加按压力(F3),以在转子中在抵抗磁铁与线圈的吸引力(F1)而使磁铁与线圈分离的方向上产生弯曲应力(F2)。
[特征B8]
根据特征B7所记载的旋转电机,按压部件是将转子固定于轴凸缘的固定件(350),
转子中固定了按压部件的部位(325)和轴凸缘中固定了按压部件的部位(345)在轴向上分离。
[特征B9]
根据特征B1~B8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作为转子的第一转子(300a);
第二转子(300b),是转子,且在轴向上经由定子与第一转子并排;
轴凸缘(342),在轴向上设置于第一转子与第二转子之间,并与第一转子以及第二转子一起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第一转子孔(325a),设置于第一转子,并向轴向延伸;
第二转子孔(325b),设置于第二转子中在周向上从第一转子孔分离的位置,并向轴向延伸;
第一轴孔(345a),设置于轴凸缘中在轴向上与第一转子孔并排的位置,并向轴向延伸;以及
第二轴孔(345b),设置于轴凸缘中在轴向上与第二转子孔并排的位置,并向轴向延伸,
将第一转子固定于轴凸缘的第一固定件(350a)插入第一转子孔和第一轴孔,
将第二转子固定于轴凸缘的第二固定件(350b)插入第二转子孔和第二轴孔。
<构成组C>
在轴向间隙式马达等马达中,有散热效果不足的担忧。与此相对,提供能够提高散热效果的旋转电机。
根据特征C1,线圈保护部(250)以与电机壳体(70)的内周面(70b)重叠的状态设置。在该构成中,线圈(211)的热量容易经由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电机壳体(70)。并且,由于在电机壳体(70)的外周面(70a)设置有散热片(72),所以从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电机壳体(70)的热量容易通过散热片(72)释放到外部。因此,能够提高旋转电机(60)的散热效果。
[特征C1]
一种旋转电机,是通过电力的供给进行驱动的旋转电机(60),具备:
定子(200),具有多相的线圈(211);
转子(300、300a、300b),以旋转轴线(Cm)为中心旋转,且在旋转轴线延伸的轴向(AD)上与定子并排;
电机壳体(70),收容定子以及转子;以及
散热片(72),设置于电机壳体的外周面(70a),并释放热量,
定子具有:
线圈保护部(250),以与电机壳体的内周面(70b)重叠的状态设置,具有导热性,且保护线圈。
[特征C2]
根据特征C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电机壳体具有设置于内周面的多个凸部(171、172、173、174),
线圈保护部成为从旋转轴线的径向(RD)的内侧进入凸部之间的状态。
[特征C3]
根据特征C2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在多个凸部包含有向轴向延伸并且在旋转轴线的周向(CD)上排列的多个轴凸部(174),
通过卷绕线圈线(220)并且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线圈部(215)形成线圈,
线圈部设置于在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与轴凸部对置的位置。
[特征C4]
根据特征C1~C3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在内周面包含有壳体基座面(176)、和与壳体基座面相比粗糙的壳体粗糙面(177),
线圈保护部至少与壳体粗糙面重叠。
[特征C5]
根据特征C1~C4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保护从线圈通过线圈保护部引出的线圈引出线(212),并填埋线圈引出线与线圈保护部的缝隙的引出线保护部(255)。
[特征C6]
根据特征C1~C5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定子具有:
线圈架(240),与线圈一起被线圈保护部保护,将热量释放到线圈保护部,具有电绝缘性,并卷绕线圈。
[特征C7]
根据特征C6所记载的旋转电机,线圈架具有线圈架基座面(246)、和与线圈架基座面相比粗糙的线圈架粗糙面(247),
线圈保护部至少与线圈架粗糙面重叠。
[特征C8]
根据特征C6或者C7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定子具有:
铁芯(231),设置于线圈架的内侧,且旋转轴线的周向(CD)的宽度朝向旋转轴线的径向(RD)的内侧阶段性地减小。
[特征C9]
根据特征C6~C8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线圈架具有:
线圈架躯体部(241),卷绕线圈;以及
线圈架凸缘(242),具有朝向线圈侧的凸缘面(243),从线圈架躯体部的外周面(241a)朝向外侧延伸,
在凸缘面设置有为了使从线圈引出的线圈引出线(212)通过而凹陷的凸缘凹部(243a)。
<构成组D>
在轴向间隙式马达等马达中,有马达散热效果不足的担忧。另外,对于马达来说,考虑与逆变器一体地设置马达构成单元。对于该单元来说,也考虑由于来自逆变器的热量等,而单元的散热效果容易不足。与此相对,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散热效果提高双方的旋转电机单元。
根据特征D1,在单元壳体(51)收容电力转换部(81)、和在轴向(AD)上排列的转子(300、300a、300b)以及定子(200)。在该构成中,能够在使旋转电机(60)轻薄化的基础上,使旋转电机单元(50)小型化。并且,由于在单元壳体(51)的外周面(70a、90a)设置散热片(72、92),所以能够通过散热片(72、92)提高旋转电机单元(50)的散热效果。因此,能够实现旋转电机单元(50)的小型化以及散热效果提高双方。
[特征D1]
一种旋转电机单元,是通过电力的供给进行驱动的旋转电机单元(50),具备:
旋转电机(60),具有以旋转轴线(Cm)为中心旋转的转子(300、300a、300b)、以及在旋转轴线延伸的轴向(AD)上与转子并排的定子(200);
电力转换装置(80),具有对向旋转电机供给的电力进行转换的电力转换部(81);
单元壳体(51),形成旋转电机的外周面(70a)以及电力转换装置的外周面(90a)双方,并收容转子、定子以及电力转换部;以及
散热片(72、92),设置于单元壳体的外周面(70a、90a),并释放热量。
[特征D2]
根据特征D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定子具有:
线圈(211),流过电流;以及
线圈保护部(250),以与单元壳体的内周面(70b)重叠的状态设置,具有导热性,并保护线圈。
[特征D3]
根据特征D1或者D2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旋转电机具有:
电机壳体(70),包含于单元壳体,形成旋转电机的外周面,并收容转子以及定子,
电力转换装置具有:
装置壳体(90),包含于单元壳体,在电力转换装置中形成外周面,并收容电力转换部,
在单元壳体中,电机壳体与装置壳体在轴向上并排。
[特征D4]
根据特征D1~D3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具备:轴(340),具有在轴向上与转子并排并且固定于转子的轴凸缘(342),并以转子一起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轴凸缘具有:
环状部(344),在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设置于定子的内侧,并沿着定子在旋转轴线的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以及
凸缘通气孔(345),在径向上贯通环状部,使径向上能够通气。
[特征D5]
根据特征D1~D4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具备:平衡调整孔(326),设置于转子,用于调整转子的平衡,
平衡调整孔在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在定子的内侧设置为在轴向上贯通转子,使轴向上能够通气。
[特征D6]
根据特征D1~D5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具备:壳体分隔部(370、424),在轴向上将单元壳体的内部分隔为旋转电机侧和电力转换部侧;
多个状态检测部(421、431),检测旋转电机的状态;以及
布线汇集部(440),设置于壳体分隔部的电力转换装置侧,将分别与多个状态检测部电连接的检测布线(426、436)汇集。
[特征D7]
根据特征D6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具备:壳体分隔部(370、424),在轴向上将单元壳体的内部分隔为旋转电机侧和电力转换部侧;
分隔开口部(373),插入从定子具有的线圈(211)引出的线圈引出线(212),使壳体分隔部在轴向上开口;以及
分隔罩部(380),覆盖分隔开口部。
[特征D8]
根据特征D1~D7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单元壳体具有:
电机壳体(70),形成旋转电机的外周面,并收容转子以及定子,
电机壳体具有:
壳体主体(71),形成旋转电机的外周面;
电机凸缘(74、178),在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从壳体主体朝向外侧突出;以及
电机固定孔(74a、178a),设置于电机凸缘,用于将电机壳体固定于规定的壳体固定对象(90、390)。
[特征D9]
根据特征D1~D8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单元壳体具有:
电机壳体(70),形成旋转电机的外周面,并收容转子以及定子;以及
电机罩部(390),固定于电机壳体,并从轴向的一方侧覆盖转子以及定子,
电机罩部具有:
第一固定孔(392a),用于将电机罩部固定于电机壳体;以及
第二固定孔(392b),在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与第一固定孔并排,且用于将电机罩部固定于规定的罩固定对象(53)。

Claims (15)

1.一种磁铁,是设置于旋转件(300、300a、300b)的磁铁(310),上述旋转件在旋转电机(60)中相对于固定件(200)进行旋转,具备:
层叠有多个的板状的磁铁部件(505),为永磁铁;以及
磁铁磨削面(310c、310d、310e、310g、310h),由多个上述磁铁部件形成,并磨削为架设于多个上述磁铁部件并且延伸为平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铁,其中,
上述磁铁部件具有包含于上述磁铁磨削面的部件磨削面(505c、505g、505h),
通过在同一平面上排列有多个上述磁铁部件各自具有的上述部件磨削面而形成上述磁铁磨削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磁铁,其中,
上述磁铁部件的厚度尺寸在多个上述磁铁部件中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磁铁,其中,具备:
磨削层叠面(310c、310g、310h),作为上述磁铁磨削面,向层叠有多个上述磁铁部件的层叠方向(RD)延伸;以及
磨削倾斜面(310d、310e),作为上述磁铁磨削面,相对于上述磨削层叠面倾斜,
仅由多个上述磁铁部件中在上述层叠方向上设置于最外侧的最外侧部件(871、872)形成上述磨削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磁铁,其中,
上述磁铁是层叠有多个上述磁铁部件的层叠方向(RD)成为长边方向并且与上述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成为短边方向的形状。
6.一种旋转件,是设置于旋转电机(60),并相对于固定件(200)以旋转轴线(Cm)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旋转件(300、300a、300b),其中,
具备在上述旋转轴线的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的磁铁(310),
上述磁铁具有:
层叠有多个的板状的磁铁部件(505),为永磁铁;以及
磁铁磨削面(310c、310d、310e、310g、310h),由多个上述磁铁部件形成,并磨削为架设于多个上述磁铁部件并且延伸为平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件,其中,具备:
磁铁单元(316~318、875),具有在上述周向上排列的多个上述磁铁,
上述磁铁单元具有:
单元磨削面(316d、316e、316g、316h),由多个上述磁铁形成,并磨削为架设于多个上述磁铁并且延伸为平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件,其中,
作为上述磁铁单元,具备多个上述磁铁各自的上述磁铁部件向与通过上述磁铁单元的中心并向上述旋转轴线的径向(RD)延伸的单元中心线(C316)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共用单元(317、318)。
9.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旋转件,其中,
作为上述磁铁单元,具备在多个上述磁铁各自中,上述磁铁部件向与通过上述磁铁的中心并向上述旋转轴线的径向(RD)延伸的磁铁中心线(C310)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独立单元(875)。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件,其中,
上述磁铁单元中相邻的两个上述磁铁被取向为朝向上述周向的相同的侧。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件,其中,
在上述周向上排列有多个上述磁铁单元,
经由在上述周向上相邻的两个上述磁铁单元的边界部相邻的两个上述磁铁被取向为在上述周向上相互朝向相反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6~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件,其中,具备:
磁铁支承部(320、330、335),以挂住上述磁铁的状态支承上述磁铁,
上述磁铁具有:
磨削层叠面(310c、310g、310h),作为上述磁铁磨削面,向层叠有多个上述磁铁部件的层叠方向(RD)延伸;以及
磨削倾斜面(310d、310e),作为上述磁铁磨削面,相对于上述磨削层叠面倾斜,
在多个上述磁铁部件中,仅在上述层叠方向上设置于最外侧的最外侧部件(871、872)形成上述磨削倾斜面并且被上述磁铁支承部挂住。
13.根据权利要求6~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件,其中,
作为上述磁铁磨削面,具备用于在上述固定件与上述磁铁之间形成缝隙(475)的缝隙形成面(310g)。
14.一种磁铁的制造方法,是设置于旋转件(300、300a、300b)的磁铁(310)的制造方法,上述旋转件在旋转电机中相对于固定件进行旋转,其中,
准备多个作为永磁铁,且为板状的磁铁板部件(512)(P101、P102),
将多个上述磁铁板部件层叠而形成磁铁母材(513)(P103),
对上述磁铁母材进行磨削,以在上述磁铁母材形成架设于多个上述磁铁板部件并且延伸为平面状的磁铁平面(310c、310d、310e、310g、310h)(P104、P106、P107)。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磁铁的制造方法,其中,
通过烧结制造作为永磁铁的烧结块(511)(S101),
从上述烧结块制造多个上述磁铁板部件(S102)。
CN202280024283.6A 2021-09-27 2022-09-22 旋转电机 Pending CN1171578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56823 2021-09-27
JP2022-055635 2022-03-30
JP2022055635A JP2023048085A (ja) 2021-09-27 2022-03-30 回転電機
PCT/JP2022/035353 WO2023048223A1 (ja) 2021-09-27 2022-09-22 磁石、回転子及び磁石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57854A true CN117157854A (zh) 2023-12-01

Family

ID=88885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4283.6A Pending CN117157854A (zh) 2021-09-27 2022-09-22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5785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25673B2 (en)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integrated module
US7224145B2 (en) Control and power module for integrated alternator-starter
CN107534369A (zh) 车用交流发电机
CN117157854A (zh) 旋转电机
CN117121342A (zh) 旋转电机
CN117242678A (zh) 旋转电机
CN117242679A (zh) 旋转电机
CN117157857A (zh) 旋转电机
CN117099289A (zh) 旋转电机
CN117178462A (zh) 旋转电机
CN117044089A (zh) 旋转电机
CN117157862A (zh) 旋转电机
WO2023048222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5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19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1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18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17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4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0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3A1 (ja) 磁石、回転子及び磁石の製造方法
EP3223405B1 (en) Ac generator for vehicles
JP2023048081A (ja) 回転電機
CN117083784A (zh) 旋转电机
CN117063378A (zh) 旋转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