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83784A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83784A
CN117083784A CN202280024400.9A CN202280024400A CN117083784A CN 117083784 A CN117083784 A CN 117083784A CN 202280024400 A CN202280024400 A CN 202280024400A CN 117083784 A CN117083784 A CN 1170837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coil
axial direction
rotor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44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丹羽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376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4811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3535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048227A1/ja
Publication of CN117083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837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马达装置(60)具有马达(61)以及马达外壳(550)。在马达外壳(550)收容有壁电力母线(565)、定子(200)以及转子(300a、300b)。马达外壳(550)具有马达外周壁(551)、第一对置壁(552)以及第二对置壁(553)。壁电力母线(565)固定于马达外周壁(551)。壁电力母线(565)成为与马达内壁面(551b)重叠的状态。壁电力母线(565)沿着马达内壁面(551b)在周向(CD)上延伸。壁电力母线(565)设置于在轴向(AD)上从定子(200)、转子(300a、300b)以及第一对置壁(552)分离的位置。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主张于2021年9月27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1-156823号、以及于2022年8月31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2-137642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的公开涉及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记载了轴向间隙式的马达。在轴向间隙式的马达中,在轴向上排列有转子和定子。在该马达中,转子以及定子收容于壳体。在壳体的内部中,与线圈电连接的母线在轴向上经由转子设置于与定子相反侧。母线被安装于定子的支承部支承。支承部成为从母线向径向延伸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96705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考虑由于在轴向上排列有转子和定子,而在马达中容易产生轴向的振动。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由于支承母线的支承部向径向延伸,所以若在马达中产生轴向的振动,则母线容易与支承部一起在轴向上较大地振动。这样,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对于旋转电机而言,有针对振动的可靠性降低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针对振动的可靠性的旋转电机。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多个方式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采用相互不同的技术方案。另外,权利要求书以及该项所记载的括号内的附图标记是表示与作为一个方式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方案的对应关系的一个例子,并不对技术范围进行限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公开的方式是一种旋转电机,
是通过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的旋转电机,具备:
定子,具有线圈;
转子,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且在旋转轴线延伸的轴向上与定子并排;
电机外壳,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电机外周壁,并在电机外周壁的内侧收容定子以及转子;以及
通电母线,以能够通电的方式与线圈连接,并以沿着电机外周壁的内壁面在旋转轴线的周向上延伸的状态固定于电机外周壁。
根据上述方式,通电母线固定于在轴向上延伸的电机外周壁。在该构成中,即使随着转子的旋转而产生了轴向的振动,由于电机外周壁不容易在轴向上振动所以通电母线也不容易振动。因此,在通电母线中,能够通过电机外周壁提高对轴向的振动的耐振动性。并且,通电母线沿着电机外周壁的内壁面在周向上延伸。因此,对通电母线的周向的整体给予电机外周壁的耐振动性。这样,通过利用电机外周壁能够在较大的范围提高通电母线的耐振动性。因此,对于旋转电机,能够提高对振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2是马达装置单元的主视图。
图3是马达装置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4是马达装置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马达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马达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7是构成组Aa中的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马达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9是电力母线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线圈单元的构成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11是中性点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构成组Ab中的转子以及轴的纵剖视图。
图13是线圈线的立体图。
图14是构成组Ac中的定子以及马达壳体的俯视图。
图15是中性点单元的立体图。
图16是构成组Ad中的马达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18是马达装置中的中继终端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19是构成组Ae中的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20是构成组Af中的马达装置中的中继终端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21是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22是构成组Ag中的马达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3是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24是构成组Ba中的转子以及轴的纵剖视图。
图25是从转子第一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26是从转子第二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27是表示马达中的磁铁的排列的图。
图28是构成组Bb中的转子以及轴的纵剖视图。
图29是转子中的磁铁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30是转子中的磁铁周边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31是从转子第一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32是磁铁单元的俯视图。
图33是构成组Bc中的转子的磁铁周边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34是倾斜磁铁单元以及平行磁铁单元的俯视图。
图35是从转子第一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36是构成组Bd中的转子以及轴的纵剖视图。
图37是从转子第二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38是从转子第一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39是轴的立体图。
图40是构成组Be中的转子以及轴的纵剖视图。
图41是第一转子以及第二转子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42是构成组Bf中的转子以及轴的纵剖视图。
图43是用于说明第一支架固定件与第二支架固定件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44是从第一转子侧观察到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45是轴的俯视图。
图46是构成组Ca中的马达壳体以及线圈保护部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47是马达壳体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48是马达壳体以及线圈保护部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49是马达壳体以及线圈保护部的示意横剖视图。
图50是构成组Cb中的马达壳体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51是构成组Cc中的马达装置中的护孔环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52是马达壳体以及线圈保护部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53是马达壳体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54是构成组Cd中的铁芯单元的立体图。
图55是构成组Ce中的铁芯单元的立体图。
图56是马达壳体以及线圈保护部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57是构成组Cf中的铁芯单元的立体图。
图58是铁芯的立体图。
图59是铁芯的横剖视图。
图60是铁芯形成板材的立体图。
图61是构成组Cg中的铁芯单元的立体图。
图62是从凸缘凹部侧观察到的铁芯单元的立体图。
图63是从凸缘凹部侧观察到的铁芯单元的侧视图。
图64是从径向内侧观察到的铁芯单元的主视图。
图65是中性点单元的立体图。
图66是构成组Da中的马达装置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67是定子以及马达壳体的俯视图。
图68是构成组Db中的转子以及定子的纵剖视图。
图69是从图68的下侧观察到的轴的立体图。
图70是从图68的下侧观察到的轴的俯视图。
图71是轴的主视图。
图72是图71的LXXII-LXXII线剖视图。
图73是构成组Dc中的转子以及定子的纵剖视图。
图74是从转子第二面侧观察到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75是构成组Dd中的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76是中性点单元的立体图。
图77是构成组De中的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78是构成组Df中的马达装置的立体图。
图79是马达壳体以及定子的俯视图。
图80是从第二转子侧观察马达壳体的俯视图。
图81是构成组Dg中的马达装置的立体图。
图82是从驱动框架侧观察马达装置的俯视图。
图83是马达装置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84是构成组P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85是内侧母线单元周边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86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内侧母线单元周边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87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内侧母线单元周边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88是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内侧母线单元周边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89是第七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90是第八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91是第九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有时对各方式中与在先行的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事项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方式中仅对构成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构成的其它的部分能够应用先行说明的其它的方式。不仅是各实施方式中明示能够具体地组合的部分彼此的组合,只要组合并不特别产生妨碍,则即使未明示也能够部分地组合实施方式彼此。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驱动系统30搭载于车辆、飞行体等移动体。作为搭载驱动系统30的车辆,例如有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V)以及燃料电池车等。作为飞行体,有垂直起降机、旋翼机以及固定翼机等航空器。作为垂直起降机有eVTOL。eVTOL是电动垂直起降机,是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的简称。
驱动系统30是为了使移动体移动而驱动移动体的系统。若移动体为车辆则驱动系统30为了使车辆行驶而驱动车辆,若移动体为飞行体则驱动系统30为了使飞行体飞行而驱动飞行体。
驱动系统30具有蓄电池31以及马达装置单元50。蓄电池31与马达装置单元50电连接。蓄电池31是向马达装置单元50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相当于电源部。蓄电池31是对马达装置单元50施加直流电压的直流电压源。蓄电池31具有能够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作为该二次电池,有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此外,也可以除了蓄电池31之外或者代替该蓄电池,而使用燃料电池、发电机等作为电源部。
马达装置单元50是为了使移动体移动而驱动移动体的装置,相当于驱动装置。马达装置单元50具有马达装置60以及逆变器装置80。马达装置60具有马达61。逆变器装置80具有逆变器81。蓄电池31经由逆变器81与马达61电连接。在马达61中,从蓄电池31经由逆变器81供给电力。马达61根据从逆变器81供给的电压以及电流进行驱动。
马达61是多相的交流马达。马达61例如是三相交流方式的马达,具有U相、V相、W相。马达61是用于使移动体进行移动的移动驱动源,作为电动机发挥作用。作为马达61,例如能够使用无刷马达。马达61在再生时作为发电机发挥作用。此外,马达61相当于旋转电机,马达装置单元50相当于旋转电机单元。
马达61具有多相的线圈211。线圈211为绕组,形成电枢。线圈211分别设置于U相、V相、W相。在马达61中,多相的线圈211进行星形结线。星形结线有称为Y结线的情况。马达61具有中性点65。多相的线圈211在中性点65相互连接。
逆变器81通过对向马达61供给的电力进行转换来驱动马达61。逆变器81将向马达61供给的电力从直流转换为交流。逆变器81是对电力进行转换的电力转换部。逆变器81是多相的电力转换部,分别对多相进行电力转换。逆变器81例如是三相逆变器,分别对U相、V相、W相进行电力转换。
逆变器装置80具有P线141、N线142。P线141以及N线142将蓄电池31与逆变器81电连接。P线141与蓄电池31的正极电连接。N线142与蓄电池31的负极电连接。在蓄电池31中,正极为高电位侧的电极,负极为低电位侧的电极。P线141以及N线142是用于供给电力的电力线。P线141是高电位侧的电力线,有时被称为高电位线。N线142是低电位侧的电力线,有时被称为低电位线。
马达装置单元50具有输出线143。输出线143是用于供给电力的电力线。输出线143将马达61与逆变器81电连接。输出线143成为架设于马达装置60与逆变器装置80的状态。
逆变器装置80具有平滑电容器145。平滑电容器145是对从蓄电池31供给的直流电压进行平滑化的电容器。平滑电容器145在蓄电池31与逆变器81之间,与P线141和N线142连接。平滑电容器145以并联的方式与逆变器81连接。
逆变器81是电力转换电路,例如是DC-AC转换电路。逆变器81具有多相的臂电路85。例如,逆变器81分别对U相、V相、W相具有臂电路85。臂电路85有时被称为支线以及上下臂电路。臂电路85具有上臂85a、和下臂85b。上臂85a以及下臂85b与蓄电池31串联连接。上臂85a与P线141连接,下臂85b与N线142连接。
输出线143分别与多相的臂电路85连接。输出线143连接在上臂85a与下臂85b之间。输出线143在多相的各个中,将臂电路85与线圈211连接。输出线143在线圈211中与中性点65的相反侧连接。
臂85a、85b具有臂开关86以及二极管87。臂开关86由半导体元件等开关元件形成。作为该开关元件,例如有IGBT以及MOSFET等功率元件。IGBT是Insulated Gate Bipolar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简称。MOSFET是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简称。
臂85a、85b分别各具有一个臂开关86和二极管87。在臂85a、85b中,二极管87作为回流用与臂开关86反并联连接。在上臂85a中,臂开关86的集电极与P线141连接。在下臂85b中,臂开关86的发射极与N线142连接。而且,上臂85a中的臂开关86的发射极与下臂85b中的臂开关86的集电极相互连接。二极管87的阳极与对应的臂开关86的发射极连接,阴极与集电极连接。此外,也能够将臂开关86称为半导体开关。
马达装置单元50具有控制装置54。控制装置54包含于逆变器装置80。控制装置54例如是ECU,控制逆变器81的驱动。ECU是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的简称。例如以具备处理器、存储器、I/O、以及连接它们的总线的微型计算机为主体构成控制装置54。存储器是能够通过计算机读取的非暂时地储存程序以及数据的非迁移实体存储介质。另外,非迁移实体存储介质是non-transitory tangible storage medium,由半导体存储器或者磁盘等实现。在图1中,将控制装置54图示为CD。
控制装置54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器的控制程序,执行与逆变器81的驱动相关的各种处理。控制装置54与外部装置、逆变器81以及各种传感器电连接。外部装置例如是搭载于移动体的综合ECU等上位ECU。各种传感器例如设置于马达装置单元50。控制装置54通过对逆变器81输出指令信号来进行逆变器81的控制。控制装置54根据从外部装置输入的控制信号、以及从各种传感器输入的检测信号等生成指令信号。在逆变器装置80中,逆变器81根据从控制装置54输入的指令信号进行驱动,进行基于逆变器81的电力转换。
马达装置60具有解析器421以及温度传感器431,作为各种传感器。解析器421是检测马达61的旋转角度的旋转传感器,相当于旋转检测部。解析器421输出与马达61的旋转角度对应的检测信号。在解析器421的检测信号包含有马达61的旋转角度等与转速相关的信息。此外,马达装置60也可以具有与解析器421不同的旋转检测部。
温度传感器431能够检测马达61的温度,相当于温度检测部。温度传感器431输出与马达61的温度对应的检测信号。温度传感器431例如检测后述的定子200的温度,作为马达61的温度。此外,温度传感器431可以检测马达61的任何的部位的温度。
解析器421以及温度传感器431与控制装置54电连接。解析器421通过信号线425与控制装置54连接。解析器421输出的检测信号经由信号线425输入到控制装置54。温度传感器431通过信号线435与控制装置54连接。温度传感器431输出的检测信号经由信号线435输入到控制装置54。信号线425、435包含于马达装置单元50,成为架设于马达装置60与逆变器装置80的状态。
如图2、图3所示,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马达装置60与逆变器装置80沿着马达轴线Cm排列。马达装置60与逆变器装置80通过螺栓等固定件相互固定。马达轴线Cm是直线状地延伸的虚拟线。若将马达轴线Cm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AD,则对于马达轴线Cm来说,轴向AD、径向RD以及周向CD相互正交。此外,有时将径向RD的外侧称为径向外侧,将径向RD的内侧称为径向内侧。此外,在图3中,图示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沿着马达轴线Cm延伸的纵剖面。
马达装置60具有马达壳体70。马达壳体70收容马达61。马达壳体70作为整体形成为筒状,并沿着马达轴线Cm延伸。马达壳体70由金属材料等形成,具有导热性。马达壳体70具有外周面70a。外周面70a包含于马达壳体70的外表面,作为整体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
马达壳体70具有壳体主体71以及马达鳍片72。壳体主体71形成外周面70a。马达鳍片72是设置于外周面70a的散热片。马达鳍片72增大马达壳体70的表面积,提高马达壳体70的散热效果。马达鳍片72从外周面70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马达鳍片72沿着外周面70a向轴向AD延伸。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马达鳍片72。
逆变器装置80具有逆变器壳体90。逆变器壳体90收容逆变器81。逆变器壳体90作为整体形成为筒状,并沿着马达轴线Cm延伸。逆变器壳体90由金属材料等形成,具有导热性。逆变器壳体90具有外周面90a。外周面90a包含于逆变器壳体90的外表面,在周向CD上环状地延伸。
马达装置60以及逆变器装置80成为空冷式装置。逆变器壳体90具有壳体主体91以及逆变器鳍片92。壳体主体91形成外周面90a。逆变器鳍片92是设置于外周面90a的散热片。逆变器鳍片92增大逆变器壳体90的表面积,提高逆变器壳体90的散热效果。逆变器鳍片92从外周面90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逆变器鳍片92沿着外周面90a在轴向AD上延伸。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逆变器鳍片92。
如图2所示,马达装置单元50具有单元管道100。单元管道100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单元管道100收容马达壳体70以及逆变器壳体90。单元管道100作为整体形成为筒状,并沿着马达轴线Cm延伸。单元管道100成为在轴向AD上架设于马达壳体70和逆变器壳体90的状态。单元管道100成为从外周侧覆盖马达壳体70以及逆变器壳体90的状态。单元管道100固定于马达壳体70以及逆变器壳体90的至少一方。在单元管道100中,在轴向AD的两端形成有开口部。
单元管道100的内周面经由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与外周面70a、90a对置。单元管道100的内周面从外周面70a、90a向径向外侧分离。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在外周面70a、90a与单元管道10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管道流路。该管道流路经由单元管道100的开口部在轴向AD上开放。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由于空气等气体通过管道流路,从而容易将热量从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释放。
单元管道100的内周面接近或者接触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的前端面。在该构成中,在管道流路在轴向AD上通过的气体容易通过在径向RD上与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重复的位置。因此,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的散热效果容易提高。
如图3所示,逆变器装置80除了逆变器壳体90之外,还具有逆变器盖部99。逆变器盖部99由金属材料等形成,具有导热性。逆变器盖部99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在逆变器壳体90中,通过逆变器盖部99覆盖形成于轴向AD的一端侧的开口部。
马达装置60除了马达壳体70之外,还具有驱动框架390。驱动框架390由金属材料等形成,具有导热性。驱动框架390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在马达壳体70中,通过驱动框架390覆盖形成在轴向AD的一端侧的开口部。驱动框架390通过框架固定件405固定于马达壳体70。框架固定件405是螺栓等固定件。框架固定件405经由垫圈406与驱动框架390以及马达壳体70螺合。
马达装置60具有O型环401。O型环401是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密封部件,由树脂材料等形成。O型环401成为夹在马达壳体70与驱动框架390之间的状态。O型环401沿着马达壳体70的外周边延伸。O型环401将马达壳体70与驱动框架390之间密封。
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轴向AD的一方侧的端部由逆变器盖部99形成。轴向AD的另一侧的端部由驱动框架390形成。
马达装置单元50具有单元壳体51。单元壳体51构成为包含逆变器壳体90、逆变器盖部99、马达壳体70以及驱动框架390。在单元壳体51中,由逆变器壳体90以及马达壳体70形成其外周面。在单元壳体51中,由逆变器盖部99形成一对端面中一方,并由驱动框架390形成另一方。单元管道100成为覆盖单元壳体51的外周面的状态。
如图3、图4所示,马达61具有定子200、转子300以及轴340。转子300以马达轴线Cm为中心相对于定子200相对地进行旋转。转子300是旋转件,有时称为转子子组件。马达轴线Cm是转子300的中心线,相当于旋转轴线。轴340固定于转子300,并与转子300一起旋转。轴340是马达61的旋转轴。轴340的中心线与马达轴线Cm一致。定子200的中心线与马达轴线Cm一致。定子200是固定件,有时称为定子子组件。
马达装置60是轴向间隙式的旋转电机。在马达61中,沿着马达轴线Cm在轴向AD上排列有定子200与转子300。转子300成为在轴向AD上与定子200重叠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转子300相对于定子200相对地旋转。
马达装置60是双转子式的旋转电机,具有两个转子300。两个转子300在轴向AD上排列。在轴向AD上,在两个转子300之间设置有定子200。轴340固定于两个转子300双方。两个转子300与轴340一起共同旋转。若将两个转子300称为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则第一转子300a相对于定子200设置于后框架370侧。第二转子300b相对于定子200设置于与逆变器装置80相反侧。此外,有时将轴向间隙式并且为双转子式的旋转电机称为双轴向马达。
如图3、图6所示,定子20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向周向CD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定子200具有线圈单元210以及线圈保护部250。线圈单元210具有线圈部215。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线圈部215。在线圈单元210中,由至少一个线圈部215构成线圈211。在线圈单元210中在周向CD上排列多相的线圈211。此外,在图6中,省略线圈保护部250的图示。
线圈保护部250由树脂材料等形成。线圈保护部250例如由环氧类的热固化性树脂形成。线圈保护部250例如是通过模制成形进行了成形的模制树脂。线圈保护部250具有电绝缘性。线圈保护部250具有导热性,容易传递来自线圈部215的热量。线圈保护部250例如具有比空气大的导热率。
线圈保护部250成为覆盖线圈单元210的状态,来保护线圈单元210。线圈保护部25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线圈保护部250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线圈保护部250对线圈211以及线圈部215进行密封。线圈保护部250与线圈部215以及马达壳体70双方接触。线圈保护部250容易将来自线圈部215的热量传递到马达壳体70。
转子30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转子300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转子300具有磁铁310以及磁铁支架320。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磁铁310。磁铁310是永磁铁,形成磁场。磁铁支架320支承多个磁铁310。磁铁支架32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磁铁支架320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
轴340具有轴主体341以及轴凸缘342。轴主体341形成为柱状,并沿着马达轴线Cm延伸。轴凸缘342从轴主体34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轴凸缘342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轴凸缘342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轴凸缘342固定于转子300。
马达装置60具有第一轴承360以及第二轴承361。轴承360、36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轴340。转子300经由轴34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承360、361支承。第一轴承360与第二轴承361在轴向AD上排列。在轴向AD上,在第一轴承360与第二轴承361之间设置有轴凸缘342。第一轴承360安装于后述的后框架370,并经由后框架370固定于马达壳体70。第二轴承361安装于驱动框架390,并经由驱动框架390固定于马达壳体70。
如图3、图4、图6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母线单元260、后框架370、防尘罩380、止退板410、解析器421、以及解析器罩424。此外,在图3中,省略防尘罩380的图示。
后框架370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并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后框架370由金属材料等形成。后框架370成为从逆变器装置80侧覆盖定子200以及转子300的状态。后框架370从逆变器装置80侧划分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后框架370将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与逆变器壳体90的内部空间分隔。后框架370在轴向AD上设置在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之间。后框架370成为夹在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之间的状态。
防尘罩38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防尘罩380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防尘罩380成为从逆变器装置80侧与后框架370重叠的状态。防尘罩380由树脂材料等形成,成为灰尘等异物不通过的结构。防尘罩380防止异物从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以及逆变器壳体90的内部空间中一方侵入另一方。
如图4、图5所示,母线单元26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母线单元260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母线单元260在轴向AD上位于从定子200向后框架370侧分离的位置。母线单元260与后框架370相比设置于逆变器装置80侧。母线单元260沿着后框架370的板面延伸。
如图3、图6所示,母线单元260具有电力母线261以及母线保护部270。电力母线261是用于流动电流的母线部件等导电部件。电力母线261分别设置于多相中的各个相,在多相中的各个相中形成输出线143的至少一部分。电力母线261在输出线143中设置在线圈211与逆变器81之间,并将这些线圈211与逆变器81电连接。电力母线261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电力母线261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此外,母线部件是通过绝缘体覆盖板状的躯体的部件。
母线保护部270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具有电绝缘性。母线保护部270成为覆盖多个电力母线261的状态,来保护多个电力母线261。母线保护部27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母线保护部270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
如图3、图5、图6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中继终端280。中继终端280是用于流动电流的母线部件等导电部件。中继终端280分别设置于多相中的各个相,在多相中的各个相中形成输出线143的至少一部分。中继终端280在输出线143中设置在电力母线261与逆变器81之间。中继终端280将电力母线261与逆变器81电连接。中继终端280与电力母线261电连接。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中继终端280。中继终端280例如与逆变器装置80中构成逆变器81的部件连接。
如图3、图4、图6所示,止退板41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止退板410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止退板410相对于驱动框架390固定第二轴承361。止退板410以在与驱动框架390之间夹住第二轴承361的状态,固定于驱动框架390。
解析器421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解析器421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解析器421具有解析器转子以及解析器定子。解析器转子相对于解析器定子相对地旋转。解析器转子设置于转子300侧,解析器定子设置于马达壳体70侧。例如,解析器转子安装于轴340,解析器定子安装于后框架370。解析器421相对于后框架370设置于逆变器装置80侧。解析器罩424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并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解析器罩424成为从逆变器装置80侧覆盖解析器421的状态。解析器罩424安装于后框架370。解析器罩424成为从逆变器装置80侧覆盖轴主体341的状态。
在马达装置单元50安装有减速机53。减速机53将马达61与外部器件机械连接。例如,外部器件经由减速机53与马达61的旋转轴机械连接。减速机53对马达61的旋转进行减速并传递到外部器件。作为外部器件,有车轮、螺旋桨等。减速机53构成为包含多个齿轮,有时称为变速齿轮以及齿轮箱。减速机53成为与马达61具有的马达特性配合的结构。减速机53通过减速机固定件53a固定于驱动框架390。减速机固定件53a是螺栓等固定件。
<构成组Aa>
如图7、图8、图9所示,电力母线261具有母线主体262以及母线终端263。母线主体262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母线主体262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母线主体262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并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母线终端263从母线主体262向与周向CD交叉的方向延伸。母线终端263从母线主体262朝向径向内侧延伸。母线终端263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此外,在图7中,省略防尘罩380的图示。
在轴向AD上排列有多个电力母线261。例如,在多个电力母线261包含有U相的电力母线261、V相的电力母线261、W相的电力母线261。在多个电力母线261中,各自的母线主体262在轴向AD上重叠。多个母线主体262设置于在轴向AD上与定子200并排的位置。在多个电力母线261中,各自的母线终端263位于在周向CD上分离的位置。
马达装置60具有定子侧空间S1以及逆变器侧空间S2。定子侧空间S1以及逆变器侧空间S2是包含于马达装置60的内部空间,并通过后框架370分隔的空间。定子侧空间S1和逆变器侧空间S2经由后框架370在轴向AD上排列。定子侧空间S1是与后框架370相比靠定子200侧的空间。定子侧空间S1是在轴向AD上在后框架370与驱动框架390之间的空间。逆变器侧空间S2是与后框架370相比靠逆变器装置80侧的空间。逆变器侧空间S2是在轴向AD上在后框架370与逆变器壳体90之间的空间。此外,也可以在逆变器侧空间S2包含有逆变器装置80的内部空间。另外,定子侧空间S1相当于第一空间,逆变器侧空间S2相当于第二空间,后框架370相当于空间分隔部。
电力母线261设置于逆变器侧空间S2。母线单元260成为从逆变器装置80侧与后框架370重叠的状态。母线保护部270通过螺丝等固定件固定于后框架370。
如图8所示,母线保护部270具有多个保护板271。保护板271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具有电绝缘性。保护板271形成为板状,并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保护板271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保护板271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多个保护板271经由母线主体262在轴向AD上重叠。对于在轴向AD上经由保护板271相邻的两个母线主体262来说,通过保护板271赋予电绝缘性。
如图10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中性点母线290。中性点母线290包含于定子200。中性点母线290是用于流动电流的母线部件等导电部件。中性点母线290至少形成中性点65,将多相的线圈211电连接。中性点母线290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中性点母线290。
如图8所示,中性点母线290设置在从电力母线261向轴向AD分离的位置。中性点母线290在轴向AD上位于与后框架370相比接近驱动框架390的位置。中性点母线290在轴向AD上经由后框架370位于与电力母线261相反侧。中性点母线290设置于定子侧空间S1。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电力母线261设置于逆变器侧空间S2。
如图7、图10所示,中性点母线290设置在从母线主体262向径向RD分离的位置。中性点母线290位于从母线主体262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
如图10所示,线圈单元210具有中性点单元214。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中性点单元214。中性点单元214具有多个线圈部215、和一个中性点母线290。在中性点单元214中,多相的线圈211通过中性点65进行星形结线。在线圈单元210中,通过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中性点单元214,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进行了星形结线的多相的线圈211。
如图11所示,在中性点单元214中,通过在周向CD上排列线圈部215,在周向CD上排列多相的线圈211。在中性点单元214中,在多相各自中,电力引出线212以及中性引出线213从线圈211延伸。电力引出线212从线圈211朝向径向外侧引出,并在轴向AD上朝向电力母线261延伸。电力引出线212与电力母线261电连接。中性引出线213从线圈211朝向径向内侧引出。中性引出线213与中性点母线290电连接。
通过卷绕的线圈线220形成线圈部215。线圈线220是用于流动电流的电线等导电部件。线圈线220卷绕于铁芯单元230。在铁芯单元230中,线圈线220经由线圈架240卷绕于铁芯231。在线圈线220中,被卷绕的部位形成线圈部215,从线圈部215延伸突出的部位形成第一延伸突出线216以及第二延伸突出线217。在线圈部215中,第一延伸突出线216从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两端中一方延伸,第二延伸突出线217从另一方延伸。
线圈线220通过形成线圈部215形成线圈211。在线圈线220中,被卷绕的部位形成线圈211,从线圈211延伸突出的部位形成电力引出线212以及中性引出线213。
在多相各自中,通过两个线圈部215形成一个线圈211。在多相各自中,两个线圈部215中一方的第一延伸突出线216形成电力引出线212,另一方的第一延伸突出线216形成中性引出线213。两个线圈部215各自的第二延伸突出线217相互连接。
在中性点单元214中,分别对线圈211、电力引出线212、中性引出线213附加U相、V相、W相来进行称呼。这样一来,在中性点单元214中,在周向CD上各排列一个U相线圈211U、V相线圈211V、W相线圈211W。同样地,在周向CD上各排列一个U相电力引出线212U、V相电力引出线212V、W相电力引出线212W。在周向CD上各排列一个U相中性引出线213U、V相中性引出线213V、W相中性引出线213W。
<构成组Ab>
如图12所示,马达61具有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马达61具有第一间隙G1以及第二间隙G2。第一间隙G1是定子200与第一转子300a的缝隙。第二间隙G2是定子200与第二转子300b的缝隙。经由定子200在轴向AD上排列第一间隙G1和第二间隙G2。有时马达61被称为双间隙式的旋转电机。
如图13所示,线圈线220具有导体部221以及覆盖部222。导体部221具有导电性,是线圈线220中电流流动的部位。覆盖部222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具有电绝缘性。覆盖部222覆盖导体部221。导体部221具有多个裸线223。裸线223由铜等导电材料形成,是导体部221中电流流动的部位。有时线圈线220被称为绞线以及分割铜线。
<构成组Ac>
如图14、图15所示,在线圈单元210中,在多个线圈部215包含第一线圈部215a以及第二线圈部215b。在周向CD上交替地排列第一线圈部215a和第二线圈部215b。在线圈单元210中,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部215中一方为第一线圈部215a,另一方为第二线圈部215b。
在线圈单元210中,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部215的匝数不同。线圈部215的匝数是线圈部215中卷绕线圈线220的数目。第一线圈部215a的匝数与第二线圈部215b不同。例如,第一线圈部215a的匝数比第二线圈部215b的匝数多。
如图15所示,在第一线圈部215a中,第一延伸突出线216以及第二延伸突出线217双方朝向径向RD的一侧引出。例如,在第一线圈部215a中,第一延伸突出线216以及第二延伸突出线217双方朝向径向内侧引出。另一方面,在第二线圈部215b中,第一延伸突出线216以及第二延伸突出线217在径向RD上向反向引出。例如,在第二线圈部215b中,第一延伸突出线216向径向外侧引出,第二延伸突出线217向径向内侧引出。因此,若使第一线圈部215a的匝数为整数次,则第二线圈部215b的匝数比第一线圈部215a的匝数大致少0.5次。
<构成组Ad>
在图16、图17、图18中,中继终端280与电力母线261电连接。在电力母线261中,母线终端263通过螺丝等连接件与中继终端280连接。连接件是用于流动电流的导电部件。
马达装置60具有终端台285。终端台285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具有电绝缘性。终端台285支承中继终端280与母线终端263的连接部分。例如,通过将连接件与终端台285螺合,中继终端280与母线终端263的连接部分固定于终端台285。换句话说,中继终端280与母线终端263在终端台285连接。终端台285相当于端子台。中继终端280与逆变器81电连接。中继终端280例如由母线部件形成,相当于中继母线。
如图18所示,终端台285具有台座面285a。台座面285a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中继终端280具有中继连接部280a,母线终端263具有母线连接部263a。中继连接部280a以及母线连接部263a在与台座面285a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连接件连接。中继连接部280a以及母线连接部263a中一方成为夹在另一方与台座面285a之间的状态。
中继终端280具有中继延伸突出部280b。中继延伸突出部280b在中继终端280中朝向逆变器装置80延伸。例如,中继延伸突出部280b从中继连接部280a向轴向AD延伸。母线终端263具有母线延伸突出部263b。母线延伸突出部263b在母线终端263中朝向母线主体262延伸。例如,母线延伸突出部263b具有向径向RD延伸的部位、和向轴向AD延伸的部位。
分别对多相设置终端台285。沿着母线单元260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终端台285。例如,在多个终端台285包含有U相用的终端台285、V相用的终端台285、以及W相用的终端台285。终端台285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母线单元260并排的位置。终端台285位于从母线单元260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
<构成组Ae>
如图19所示,充分分离地排列多个中继终端280。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中继终端280的分离距离足够大。例如,在周向CD上排列三个中继终端280的构成中,相邻的两个中继终端280的分离角度大致为120度。
在马达装置60中,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虚拟的分割区域RE。多个分割区域RE是在周向CD上以等间隔分割马达轴线Cm的周围的区域。分割区域RE成为与中继终端280相同的数目。例如,在中继终端280为三个的情况下,分割区域RE也为三个。该情况下,三个分割区域RE在周向CD上每隔120度分割马达轴线Cm的周围。
在多个分割区域RE的各个中各配置一个中继终端280。例如,分别在三个分割区域RE中各配置一个中继终端280。若三个中继终端280以120度间隔配置,则必然分别在三个分割区域RE中各配置一个中继终端280。即使假设三个中继终端280的分离角度相对于120度多或者少,也能够对至少两个中继终端280充分地确保分离距离。
与多个中继终端280相同,多个母线终端263和多个终端台285也在周向CD上充分地分离排列。例如,在母线终端263以及终端台285各有三个的情况下,分别在三个分割区域RE中各配置一个母线终端263以及终端台285。
<构成组Af>
如图20、图21所示,后框架370支承母线单元260以及第一轴承360双方。后框架370具有母线支承部371以及轴承支承部372。后框架370相当于支承框架,第一轴承360相当于轴承。
母线支承部371是后框架370中支承母线单元260的部位。母线支承部371通过支承母线保护部270来支承电力母线261。在母线支承部371至少包含有后框架370中在轴向AD上与母线单元260重叠的部位。在母线支承部371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固定有母线单元260。母线支承部371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母线支承部371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母线支承部371位于从后框架370的外周边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母线支承部371位于从后框架370的内周边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母线支承部371和轴承支承部372位于在径向RD上分离的位置。
轴承支承部372是后框架370中支承第一轴承360的部位。在轴承支承部372至少包含有后框架370中在轴向AD上与第一轴承360重叠的部位。轴承支承部372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轴承支承部372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轴承支承部372形成后框架370的内周边。
轴承支承部372具有支承凸部372a。支承凸部372a在后框架370中在轴向AD上朝向驱动框架390侧突出。支承凸部372a在周向CD上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支承凸部372a设置在从后框架370的内周边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第一轴承360以进入支承凸部372a的内侧的状态固定于轴承支承部372。第一轴承360例如与支承凸部372a的内侧嵌合。此外,在图21中,对母线支承部371以及轴承支承部372附加点状影线。
<构成组Ag>
如图22所示,解析器421设置于逆变器侧空间S2。解析器421成为从逆变器装置80侧与后框架370重叠的状态。
如图22、图23所示,在解析器421设置有解析器连接器423。解析器连接器423是用于将解析器421与控制装置54等外部装置电连接的连接器。在解析器连接器423中,例如形成信号线425的电线等与解析器421电连接。解析器连接器423成为从解析器421向轴向AD突出的状态。
解析器连接器423的至少一部分成为未被解析器罩424覆盖而在逆变器装置80侧露出的状态。此外,解析器罩424也可以包含于解析器421。
如图22所示,中性点母线290位于从解析器421向轴向AD分离的位置。中性点母线290在轴向AD上经由后框架370位于与解析器421相反侧。中性点母线290设置于定子侧空间S1,另一方面解析器421设置于逆变器侧空间S2。如图23所示,中性点母线290设置在从解析器421向径向RD分离的位置。中性点母线290位于从解析器421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后框架370相当于正交框架。
<构成组Ba>
如图24、图25、图26所示,转子300具有转子第一面301以及转子第二面302。转子第一面301以及转子第二面302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转子第一面301以及转子第二面302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在转子300中,一对板面中一方为转子第一面301,另一方为转子第二面302。
在马达装置60中,以各自的转子第一面301对置的朝向设置第一转子300a和第二转子300b。在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中,各自的转子第二面302相互朝向相反侧。在第一转子300a中,转子第二面302朝向后框架370侧。
如图24、图25所示,在转子300中,沿着转子第一面301排列有多个磁铁310。磁铁310在转子第一面301露出,另一方面不在转子第二面302露出。磁铁310成为从转子第二面302侧被磁铁支架320覆盖的状态。
如图25、图27所示,转子300具有磁铁单元316。磁铁单元316具有至少一个磁铁310。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单元316具有多个磁铁310。在磁铁单元316中,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磁铁310。磁铁单元316例如具有三个磁铁310。在转子300中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磁铁单元316。
如图27所示,在转子300具有的多个磁铁310包含有第一周磁铁311a、第二周磁铁311b、第一内轴磁铁312a、第二内轴磁铁312b、第一外轴磁铁313a、以及第二外轴磁铁313b。这些周磁铁311a、311b、内轴磁铁312a、312b以及外轴磁铁313a、313b配置为增强对定子200的磁力。有时这样的磁铁310的排列称为海尔贝克(Halbach)阵列。此外,图27是从径向外侧观察转子300并将磁铁310的排列展开在平面上的图。
在周向CD上各排列多个第一周磁铁311a以及第二周磁铁311b。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交替地排列第一周磁铁311a与第二周磁铁311b。第一周磁铁311a和第二周磁铁311b是在周向CD上相互反向地进行取向的磁铁。第一周磁铁311a朝向周向CD的一侧进行取向,第二周磁铁311b朝向周向CD的另一侧进行取向。例如,在人从与定子200相反侧观察转子300的情况下,第一周磁铁311a配置为在周向CD上向右转的方向进行取向。第二周磁铁311b配置为在周向CD上向左转的方向进行取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磁铁310中的磁化方向的方向作为取向的方向。第一周磁铁311a以及第二周磁铁311b相当于周磁铁。
在周向CD上交替地排列第一内轴磁铁312a以及第二内轴磁铁312b。例如,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交替地排列第一内轴磁铁312a和第二内轴磁铁312b。第一内轴磁铁312a以及第二内轴磁铁312b是以在轴向AD上朝向定子200侧的方式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地进行取向的磁铁。在周向CD上,第一内轴磁铁312a和第二内轴磁铁312b相互向反向进行取向。在周向CD上,第一内轴磁铁312a朝向与第一周磁铁311a相同侧进行取向。在周向CD上,第二内轴磁铁312b朝向与第二周磁铁311b相同侧进行取向。第一内轴磁铁312a以及第二内轴磁铁312b相当于内轴磁铁。
在多个磁铁310包含有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在周向CD上相邻。若将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的边界部称为内边界部BI,则形成内边界部BI的第一内轴磁铁312a和第二内轴磁铁312b为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以在轴向AD上朝向定子200侧并且在周向CD上相互相对的方式,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地进行取向。
在周向CD上交替地排列第一外轴磁铁313a以及第二外轴磁铁313b。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交替地排列第一外轴磁铁313a与第二外轴磁铁313b。第一外轴磁铁313a以及第二外轴磁铁313b是以在轴向AD上朝向与定子200相反侧的方式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地进行取向的磁铁。在周向CD上,第一外轴磁铁313a与第二外轴磁铁313b相互向反向进行取向。在周向CD上,第一外轴磁铁313a朝向与第一周磁铁311a相同侧进行取向。在周向CD上,第二外轴磁铁313b朝向与第二周磁铁311b相同侧进行取向。第一外轴磁铁313a以及第二外轴磁铁313b相当于外轴磁铁。
在多个磁铁310包含有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在周向CD上相邻。若将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的边界部称为外边界部BO,则形成外边界部BO的第一外轴磁铁313a和第二外轴磁铁313b为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以在轴向AD上朝向与定子200相反侧并且在周向CD上相互朝向相反侧的方式,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地进行取向。
在周向CD上,各排列多个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和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在周向CD上一对一对交替地排列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与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和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配置为第一内轴磁铁312a与第一外轴磁铁313a在周向CD上经由第一周磁铁311a相邻。换句话说,第一周磁铁311a在周向CD上设置在第一内轴磁铁312a与第一外轴磁铁313a之间。另外,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和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配置为第二内轴磁铁312b与第二外轴磁铁313b在周向CD上经由第二周磁铁311b相邻。换句话说,第二周磁铁311b在周向CD上设置在第二内轴磁铁312b与第二外轴磁铁313b之间。
在多个磁铁310包含有一对周磁铁311a、311b。一对周磁铁311a、311b经由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相邻。一对周磁铁311a、311b以在周向CD上相互相对的方式进行取向。
在多个磁铁单元316包含有第一取向单元319a以及第二取向单元319b。在周向CD上各排列多个第一取向单元319a以及第二取向单元319b。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交替地排列第一取向单元319a和第二取向单元319b。第一取向单元319a与第二取向单元319b作为整体的取向相互为反向。
第一取向单元319a各具有一个第一周磁铁311a、第一内轴磁铁312a以及第一外轴磁铁313a。在第一取向单元319a中,在第一内轴磁铁312a与第一外轴磁铁313a之间配置有第一周磁铁311a。在第一取向单元319a中,第一周磁铁311a、第一内轴磁铁312a以及第一外轴磁铁313a相互固定地进行单元化。
第二取向单元319b各具有一个第二周磁铁311b、第二内轴磁铁312b以及第二外轴磁铁313b。在第二取向单元319b中,在第二内轴磁铁312b与第二外轴磁铁313b之间配置有第二周磁铁311b。在第二取向单元319b中,第二周磁铁311b、第二内轴磁铁312b以及第二外轴磁铁313b相互固定地进行单元化。
第一转子300a和第二转子300b设置为相互点对称。第一转子300a以相对于第二转子300b旋转180度的方向配置。对于第一转子300a和第二转子300b来说,各自的转子第一面301经由定子200对置。第一转子300a和第二转子300b在分别从与定子200相反侧观察的情况下,周向CD上的周磁铁311a、311b、内轴磁铁312a、312b以及外轴磁铁313a、313b的排列顺序相同。
在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中,各自的第一周磁铁311a在轴向AD上并排。在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中,一方具有的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与另一方具有的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在轴向AD上并排。在该构成中,一方的第一内轴磁铁312a与另一方的第一外轴磁铁313a在轴向AD上并排。另外,一方的第二内轴磁铁312b与另一方的第二外轴磁铁313b在轴向AD上并排。并且,一方的内边界部BI与另一方的外边界部BO在轴向AD上并排。
<构成组Bb>
如图28、图29、图30所示,转子300除了磁铁支架320以及磁铁310之外,还具有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磁铁固定件335是螺栓等固定件,由金属材料等形成。磁铁固定件335经由固定块330将磁铁310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在转子300中,磁铁310以及固定块330在转子第一面301侧设置于磁铁支架320。磁铁310在轴向AD上从转子第一面301侧与磁铁支架320重叠。磁铁310成为在轴向AD上夹在固定块330与磁铁支架320之间的状态。磁铁固定件335从转子第二面302侧贯通磁铁支架320并与固定块330螺合。
磁铁支架320具有支架主体321以及外周卡合部322。支架主体321向与马达轴线Cm正交的方向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支架主体321形成磁铁支架320的主要部分。支架主体321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磁铁支架320具有支架内周端320a(参照图31)以及支架外周端320b。支架内周端320a是磁铁支架320的内周端,支架外周端320b是磁铁支架320的外周端。支架主体321形成支架内周端320a以及支架外周端320b。
外周卡合部322是设置于支架主体321的突出部,在轴向AD上从支架主体321向转子第一面301侧突出。外周卡合部322设置于支架外周端320b。外周卡合部322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位,成为在该部位与支架主体321之间夹住磁铁310的状态。外周卡合部322具有卡合锥面322a。卡合锥面322a是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的倾斜面。卡合锥面322a朝向径向内侧,并以朝向支架主体321侧的方式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磁铁310成为从径向内侧进入卡合锥面322a与支架主体321之间的状态。
固定块330由金属材料等形成。固定块330在径向RD上经由磁铁310设置在与外周卡合部322相反侧。固定块330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部位,成为在该部位与支架主体321之间夹住磁铁310的状态。固定块330具有块锥面330a。块锥面330a包含于固定块330的外表面。块锥面330a是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的倾斜面。块锥面330a朝向径向外侧,并以朝向支架主体321侧的方式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磁铁310成为从径向外侧进入块锥面330a与支架主体321之间的状态。
磁铁310在径向RD上设置在外周卡合部322与固定块330之间。磁铁310以在径向RD上夹在外周卡合部322与固定块330之间的状态,固定于支架主体321。
如图31所示,与磁铁310一起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固定块330成为在周向CD上架设于多个磁铁310的状态。外周卡合部322沿着支架外周端320b延伸。外周卡合部322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
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通过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来固定磁铁310。与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一起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磁铁单元316。
如图32所示,磁铁单元316具有单元内周端316a、单元外周端316b、单元侧面316c。单元内周端316a是磁铁单元316中径向内侧的端部,在周向CD上延伸。单元内周端316a例如沿着与径向RD正交的切线延伸为直线状。单元外周端316b是磁铁单元316中径向外侧的端部,在周向CD上延伸。单元外周端316b例如以朝向径向外侧凸起的方式沿着圆弧延伸为曲线状。
在磁铁单元316中在周向CD上排列一对单元侧面316c。一对单元侧面316c在径向RD上延伸。单元侧面316c成为在径向RD上架设于单元内周端316a和单元外周端316b的状态。
磁铁单元316具有内周锥面316d以及外周锥面316e。内周锥面316d相对于马达轴线Cm向径向RD倾斜,并从单元内周端316a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外周锥面316e相对于马达轴线Cm向径向RD倾斜,并从单元外周端316b朝向径向内侧延伸。
在磁铁单元316中,单元内周端316a、单元外周端316b、单元侧面316c、内周锥面316d以及外周锥面316e由至少一个磁铁310形成。
如图29、图30所示,磁铁单元316成为以内周锥面316d与块锥面330a重合的状态,夹在固定块330与磁铁支架320之间的状态。固定块330通过在径向RD上由块锥面330a向磁铁支架320侧推压内周锥面316d,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另外,磁铁单元316成为以外周锥面316e与卡合锥面322a重合的状态,夹在外周卡合部322与支架主体321之间的状态。外周卡合部322以及固定块330在轴向AD以及径向RD双方,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
此外,固定块330相当于固定支承部,块锥面330a相当于支承倾斜面,内周锥面316d相当于磁铁倾斜面。
接下来,对马达装置6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马达装置60的工序包含有制造转子300的工序。工作人员准备磁铁单元316、磁铁支架320、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作为准备工序。然后,工作人员使磁铁单元316从径向内侧进入磁铁支架320中支架主体321与外周卡合部322之间。其后,工作人员在使磁铁单元316与支架主体321重叠的状态下,通过磁铁固定件335将固定块330固定于支架主体321,以在固定块330与支架主体321之间夹住磁铁单元316。工作人员通过将磁铁固定件335拧入支架主体321,将外周锥面316e按压至卡合锥面322a,并且将块锥面330a按压至内周锥面316d。
<构成组Bc>
如图33、图34、图35所示,在多个磁铁单元316包含有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在转子300中在周向CD上各排列有多个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交替地排列有倾斜磁铁单元317和平行磁铁单元318。
如图34所示,在倾斜磁铁单元317中,一对单元侧面316c以朝向径向外侧相互远离的方式倾斜。在倾斜磁铁单元317中,一对单元侧面316c的分离距离朝向径向外侧逐渐增大。在倾斜磁铁单元317中,在径向RD上单元外周端316b比单元内周端316a长。倾斜磁铁单元317作为整体形成为梯形形状或者扇形状。
在平行磁铁单元318中,一对单元侧面316c平行地延伸。一对单元侧面316c向与周向CD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平行磁铁单元318中,一对单元侧面316c的分离距离在径向RD上均匀。在平行磁铁单元318中,在径向RD上单元外周端316b和单元内周端316a大致为相同的长度。平行磁铁单元318作为整体形成为长方形。
接下来,对马达装置60的制造方法中制造转子30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转子300的工序中,如上述那样,工作人员通过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将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工作人员将倾斜磁铁单元317和平行磁铁单元318作为多个磁铁单元316,在磁铁支架320排列为在周向CD上一个一个交替地配置。工作人员使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的单元外周端316b进入外周卡合部322与支架主体321之间。工作人员使最后在磁铁支架320排列的一个磁铁单元316为平行磁铁单元318。工作人员使最后的一个平行磁铁单元318进入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倾斜磁铁单元317之间,并且使该平行磁铁单元的单元外周端316b进入外周卡合部322与支架主体321之间。
此外,工作人员既可以每当将磁铁单元316配置于磁铁支架320,则通过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将该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另外,工作人员也可以在将全部的磁铁单元316配置于磁铁支架320之后,通过固定块330以及磁铁固定件335将全部的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多个磁铁单元316的全部为倾斜磁铁单元317的构成。在该构成中,在转子300的制造工序中工作人员不能够使最后的一个倾斜磁铁单元317进入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倾斜磁铁单元317之间。这是因为,与外周卡合部322相比在径向内侧,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倾斜磁铁单元317的分离距离比最后的一个倾斜磁铁单元317具有的单元外周端316b的宽度尺寸小。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人员通过使最后的一个磁铁单元316为平行磁铁单元318,能够将该平行磁铁单元318插入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倾斜磁铁单元317之间。这是因为,在与外周卡合部322相比在径向内侧的区域、和外周卡合部322的内侧的区域中,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倾斜磁铁单元317的分离距离相同。
<构成组Bd>
如图36、图37、图38所示,转子300具有支架固定件350。支架固定件350是螺栓等固定件,由金属材料等形成。支架固定件350将磁铁支架320固定于轴凸缘342。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支架固定件350。支架固定件350例如在从转子第二面302侧贯通磁铁支架320的状态下与轴凸缘342螺合。
如图36、图38、图39所示,轴凸缘342具有辐条343以及轮辋344。辐条343从轴主体34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辐条343。轮辋344在马达轴线Cm的周围在周向CD上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轮辋344设置在从轴主体341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轮辋344将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辐条343连接。辐条343在径向RD上将轴主体341与轮辋344连接。
轮辋344具有一对轮辋前端部344a。轮辋344从辐条343朝向轴向AD的两个方向延伸。在轮辋344中,在轴向AD上排列有一对轮辋前端部344a。轮辋前端部344a位于从辐条343向轴向AD分离的位置。在轴向AD上,轮辋344的高度尺寸比辐条343的高度尺寸大。
如图36、图37、图38所示,转子300成为从轴向AD的一侧与轴凸缘342重叠的状态。在轴凸缘342中,至少轮辋前端部344a与转子300接触。在轴340中,与转子300接触的部位中位于径向最外侧的部位是轮辋前端部344a。轮辋前端部344a位于转子300中从磁铁310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支架固定件350位于从轮辋前端部344a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支架固定件350在径向RD上经由轮辋前端部344a位于与磁铁310相反侧。
支架固定件350在被插入支架固定孔325以及凸缘固定孔345的状态下,将磁铁支架320与轴凸缘342固定。支架固定孔325设置于磁铁支架320。支架固定孔325在轴向AD上贯通磁铁支架320。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支架固定孔325。支架固定孔325位于从轮辋344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凸缘固定孔345设置于轴凸缘342。凸缘固定孔345例如设置于辐条343。凸缘固定孔345在轴向AD上贯通轴凸缘342。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凸缘固定孔345。凸缘固定孔345位于从轮辋344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例如,支架固定件350通过支架固定孔325拧入凸缘固定孔345。
如图36所示,在马达装置60中,对转子300产生吸引力F1。吸引力F1是在轴向AD上向线圈211侧吸引磁铁310的力,由于磁铁310的磁力而产生。吸引力F1是使转子300中磁铁310的周边部位向定子200侧弯曲的力。
在马达装置60中,在转子300产生抵抗吸引力F1的弯曲应力F2。弯曲应力F2是使转子300中磁铁310的周边部位向与定子200相反侧弯曲的力。由于支架固定件350向定子200侧按压转子300而产生弯曲应力F2。支架固定件350对转子300施加按压力F3。按压力F3是在轴向AD上向定子200侧按压转子300的力。在转子300中,轮辋前端部344a成为对按压力F3的支点从而产生弯曲应力F2。此外,支架固定件350相当于按压部件,轮辋前端部344a相当于支点。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不产生基于支架固定件350的按压力F3的构成。在该构成中,有转子300中磁铁310的周边部位在轴向AD上接近定子200侧,转子300变形为将轮辋前端部344a作为支点向定子200侧翘曲的担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由支架固定件350产生的按压力F3抑制转子300变形为将轮辋前端部344a作为支点向定子200侧翘曲。
<构成组Be>
如图40、图41所示,支架固定件350固定在轴凸缘342中与轮辋344相比在径向内侧的部位。支架固定件350在从轮辋344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贯通磁铁支架320并拧入辐条343。在磁铁支架320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与辐条343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之间设置有转子缝隙GR。
磁铁支架320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是磁铁支架320中插入支架固定件350的支架固定孔325。辐条343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是辐条343中插入支架固定件350的凸缘固定孔345。转子缝隙GR是在轴向AD上形成在转子300与轴凸缘342之间的分离空间。转子缝隙GR在轴向AD上形成在磁铁支架320与辐条343之间。与轮辋344相比在径向内侧,磁铁支架320与辐条343在轴向AD上分离。
支架固定件350能够在轴向AD上使转子缝隙GR的宽度尺寸增减。支架固定件350对辐条343的拧入量越大,磁铁支架320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与辐条343中固定磁铁固定件335的部位越接近,转子缝隙GR越小。支架固定件350的拧入量越大按压力F3越大,弯曲应力F2越增加。因此,通过在轴凸缘342与转子300之间确保转子缝隙GR,能够调整用于抵抗吸引力F1的弯曲应力F2。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磁铁支架320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与辐条343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相互接触的构成。在该构成中,难以通过支架固定件350使磁铁支架320进一步变形,而难以进一步增大按压力F3。因此,例如有即使在按压力F3相对于吸引力F1不足的情况下,也不能够消除该不足的担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支架320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与辐条343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在轴向AD上分离,所以能够进一步增大按压力F3。
接下来,对马达装置60的制造方法中组装转子300与轴34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将转子300安装于轴340的工序中,工作人员将支架固定件350插入支架固定孔325以及凸缘固定孔345。工作人员在将使其插入了支架固定孔325的支架固定件350拧入凸缘固定孔345时,将支架固定件350的拧入量调整为磁铁支架320中磁铁310的周边部位向转子第二面302侧翘曲的程度。即,工作人员通过支架固定件350调整按压力F3。
其后,在将定子200安装于转子300以及轴340的工序中,工作人员确认转子300中磁铁310的周边部位未向轴向AD翘曲。在转子300中磁铁310的周边部位沿着轴向AD的情况下,工作人员通过调整支架固定件350的拧入量来消除转子300的挠曲。即,工作人员通过支架固定件350将按压力F3调整为弯曲应力F2与吸引力F1相同。
<构成组Bf>
如图43、图44、图45所示,在轴凸缘342中,在设置于辐条343的多个凸缘固定孔345包含有第一凸缘固定孔345a以及第二凸缘固定孔345b。若将设置于第一转子300a的支架固定孔325称为第一支架固定孔325a,则在轴向AD上排列有第一支架固定孔325a与第一凸缘固定孔345a。若将设置于第二转子300b的支架固定孔325称为第二支架固定孔325b,则在轴向AD上排列有第二支架固定孔325b与第二凸缘固定孔345b。例如在周向CD上交替地排列第一凸缘固定孔345a与第二凸缘固定孔345b。
此外,图43是关于马达61的纵剖面,从径向内侧观察第一转子300a、第二转子300b以及轴凸缘342并将支架固定件350的排列在平面上展开的示意图。
如图42、图43、图44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以及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作为支架固定件350。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将第一转子300a固定于轴凸缘342。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插入第一支架固定孔325a和第一凸缘固定孔345a。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例如通过第一支架固定孔325a并拧入第一凸缘固定孔345a。此外,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相当于第一固定件。第一支架固定孔325a相当于第一转子孔,第一凸缘固定孔345a相当于第一轴孔。
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将第二转子300b固定于轴凸缘342。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插入第二支架固定孔325b和第二凸缘固定孔345b。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例如通过第二支架固定孔325b并拧入第二凸缘固定孔345b。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相当于第二固定件。第二支架固定孔325b相当于第二转子孔,第二凸缘固定孔345b相当于第二轴孔。
第一支架固定孔325a和第二支架固定孔325b设置于在周向CD上分离的位置。第一凸缘固定孔345a和第二凸缘固定孔345b配合第一支架固定孔325a与第二支架固定孔325b的位置关系,位于在周向CD上分离的位置。
如图42、图43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定位销355。定位销355在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上决定转子300与轴340的相对位置。定位销355在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上,限制转子300相对于轴340位置偏移。例如,定位销355限制转子300相对于轴340向周向CD进行位置偏移。
如图42、图43、图44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支架销孔327。支架销孔327包含于转子300。支架销孔327设置于磁铁支架320。支架销孔327在轴向AD上贯通磁铁支架320。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支架销孔327。支架销孔327位于从轮辋344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在磁铁支架320中,在周向CD上排列有支架固定孔325和支架销孔327。
马达装置60具有凸缘销孔348。凸缘销孔348包含于轴340。凸缘销孔348设置于轴凸缘342。凸缘销孔348例如设置于辐条343。凸缘销孔348在轴向AD上贯通轴凸缘342。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凸缘销孔348。凸缘销孔348位于从轮辋344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在轴340中,在周向CD上排列凸缘固定孔345和凸缘销孔348。
在轴向AD上排列有支架销孔327和凸缘销孔348。定位销355以在轴向AD上架设于支架销孔327与凸缘销孔348的状态,分别插入支架销孔327以及凸缘销孔348。定位销355分别与支架销孔327以及凸缘销孔348嵌合。例如,定位销355被压入凸缘销孔348,在支架销孔327填埋缝隙。定位销355相对于支架销孔327以及凸缘销孔348不会产生松动。定位销355在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上,不会相对于支架销孔327以及凸缘销孔348相对地移动。例如,定位销355不会相对于支架销孔327以及凸缘销孔348在周向CD上相对地移动。
支架固定件350容易相对于支架固定孔325以及凸缘固定孔345产生松动。例如,考虑到支架固定孔325相对于支架固定孔325以及凸缘固定孔345在周向CD上相对地移动。该情况下,有在周向CD上转子300与轴340相对地进行位置偏移的担忧。与此相对,在定位销355与支架销孔327以及凸缘销孔348中不产生松动,所以能够通过定位销355抑制转子300与轴340的位置偏移。此外,定位销355、支架销孔327以及凸缘销孔348也在图37、图38、图39中图示。
将设置于第一转子300a的支架销孔327称为第一支架销孔327a,并将设置于第二转子300b的支架销孔327称为第二支架销孔327b。在马达装置60中包含多个定位销355。在多个定位销355包含有进行第一转子300a与轴340的定位的定位销355。该定位销355与第一支架销孔327a嵌合。另外,在多个定位销355包含有进行第二转子300b与轴340的定位的定位销355。该定位销355与第二支架销孔327b嵌合。
经由凸缘销孔348在轴向AD上排列有第一支架销孔327a与第二支架销孔327b。即,第一支架销孔327a与第二支架销孔327b在周向CD上不分离。在轴向AD上排列有与第一支架销孔327a嵌合的定位销355、和与第二支架销孔327b嵌合的定位销355。因此,在第一转子300a和第二转子300b中,不容易产生由于定位销355而在旋转平衡等平衡中产生差异这样的情况。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第一支架销孔327a和第二支架销孔327b位于在周向CD上偏移的位置的构成。在该构成中,有在第一转子300a和第二转子300b中,由于定位销355的位置在周向CD上偏移,而平衡产生差异的担忧。
轴凸缘342具有凸缘厚壁部347。凸缘厚壁部347是轴凸缘342中与其它的部位相比成为厚壁的部位。凸缘厚壁部347成为分别在轴向AD一侧以及另一侧从辐条343突出的状态。
凸缘销孔348在轴凸缘342中设置于凸缘厚壁部347。凸缘销孔348在轴向AD上贯通凸缘厚壁部347。在马达装置60中,由于凸缘销孔348位于凸缘厚壁部347,所以在轴向AD上凸缘销孔348与支架销孔327配置在尽可能接近的位置。在定位销355中,在轴向AD上位于凸缘销孔348与支架销孔327之间的部位尽可能地变短。因此,不容易产生定位销355中位于凸缘销孔348与支架销孔327之间的部位变形,而转子300相对于轴340在周向CD上相对地位置偏移这样的情况。
由于凸缘销孔348设置于凸缘厚壁部347,而定位销355中与凸缘销孔348嵌合的部位在轴向AD上尽可能地变长。因此,容易相对于凸缘销孔348位置精度良好地立起定位销355。另外,由于轴凸缘342具有凸缘厚壁部347,所以局部地成为厚壁。因此,例如与轴凸缘342的整体成为厚壁的构成不同,在实现轴凸缘342的轻型化的同时,不容易产生定位销355相对于凸缘销孔348的松动。
在马达装置60中,第一转子300a与第二转子300b成为点对称的关系。因此,能够将作为转子300使用的两个部件中一方设为第一转子300a,将另一方配置为相对于第一转子300a点对称来作为第二转子300b。通过像这样将作为第一转子300a使用的部件与作为第二转子300b使用的部件共用化,能够降低用于制造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的成本。
<构成组Ca>
如图46、图47所示,马达壳体70具有内周面70b。内周面70b包含于马达壳体70的内表面,作为整体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
马达壳体70具有定子保持部171。定子保持部171是设置于内周面70b的凸部。定子保持部171从壳体主体71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在周向CD以及轴向AD的至少一方排列有多个定子保持部171。定子保持部171与壳体主体71一起形成内周面70b。
在多个定子保持部171包含有第一周保持部172、第二周保持部173以及轴保持部174。第一周保持部172以及第二周保持部173沿着壳体主体71在周向CD上延伸。第一周保持部172和第二周保持部173在轴向AD上排列,且设置为相互平行。第一周保持部172在轴向AD上与第二周保持部173相比设置于后框架370侧。第一周保持部172位于从马达壳体70中的后框架370侧的端部向第二周保持部173侧分离的位置。第二周保持部173位于从马达壳体70中的与逆变器装置80相反侧的端部向第一周保持部172侧分离的位置。
轴保持部174沿着壳体主体71向轴向AD延伸。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轴保持部174。轴保持部174成为在轴向AD上架设于第一周保持部172和第二周保持部173的状态。轴保持部174将第一周保持部172与第二周保持部173连接。
马达壳体70具有保持凹部175。保持凹部175由第一周保持部172、第二周保持部173以及轴保持部174形成。保持凹部175在轴向AD上形成在第一周保持部172与第二周保持部173之间,且在周向CD上形成在相邻的两个轴保持部174之间。保持凹部175是相对于第一周保持部172、第二周保持部173以及轴保持部174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与轴保持部174一起在在周向CD上排列多个保持凹部175。
如图48、图49所示,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中,线圈保护部250与内周面70b重合。线圈保护部250以紧贴的方式与内周面70b接触。线圈保护部250成为在轴向AD上进入第一周保持部172与第二周保持部173之间的状态。线圈保护部250成为在周向CD上进入相邻的两个轴保持部174之间的状态。线圈保护部250成为进入保持凹部175的内部的状态,并与保持凹部175的内表面重合。
线圈保护部250成为在轴向AD上架设于第一周保持部172与第二周保持部173的状态。例如,线圈保护部250与第一周保持部172以及第二周保持部173各自的前端面重叠。此外,线圈保护部250也可以在轴向AD上从第一周保持部172以及第二周保持部173向外侧突出。
如图49所示,在周向CD上与线圈部215的位置配合地配置多个轴保持部174。在周向CD上排列的轴保持部174的数目与在周向CD上排列的线圈部215的数目相同。轴保持部174与线圈部215在轴向AD上排列,在轴向AD上相互对置。线圈部215设置在线圈轴线Cc通过轴保持部174的位置。线圈轴线Cc是通过线圈部215的中心并向径向RD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例如,线圈部215配置在线圈轴线Cc通过周向CD上的轴保持部174的中心的位置。另外,线圈部215配置在线圈轴线Cc通过轴向AD上的轴保持部174的中心的位置。
此外,在图49中,是将马达壳体70以及定子200的横剖视图展开为外周面70a延伸为直线状的图。另外,马达壳体70相当于电机壳体,轴保持部174相当于轴凸部。
在线圈保护部250中,优选导热性以及电绝缘性较高。但是,若在线圈保护部250中,不易提高导热性以及电绝缘性双方,则优选与电绝缘性相比优先提高导热性。例如,线圈保护部250的导热性比线圈架240的导热性高。具体而言,线圈保护部250的导热率比线圈架240的导热率大。另一方面,线圈保护部250的电绝缘性比线圈架240的电绝缘性低。具体而言,线圈保护部250的介电常数比线圈架240的介电常数大。
接下来,对马达装置60的制造方法中制造定子20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定子200的工序中,工作人员准备线圈单元210以及马达壳体70,作为准备工序。然后,工作人员将线圈单元210设置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并与线圈单元210一起将马达壳体70安装于模制成形用的金属模具。工作人员通过注塑成形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成形线圈保护部250。在像这样线圈单元210以及马达壳体70通过嵌件模塑与线圈保护部250一体化的马达装置60中,线圈保护部250以紧贴的方式与线圈部215以及内周面70b双方接触。
<构成组Cb>
如图50所示,在马达壳体70中,在内周面70b包含壳体基座面176以及壳体粗糙面177。壳体粗糙面177是与壳体基座面176相比粗糙的面。壳体粗糙面177例如通过设置许多微小的凹凸,成为面较粗糙的状态。通过对马达壳体70实施用于形成粗糙面的粗糙面加工来形成壳体粗糙面177。作为形成壳体粗糙面177的粗糙面加工,有机械加工以及科学加工等。
壳体基座面176在轴向AD上与定子保持部171相比设置在外侧。例如,壳体基座面176在轴向AD上与第一周保持部172以及第二周保持部173相比设置在外侧。壳体基座面176沿着内周面70b形成为环状。
壳体粗糙面177在轴向AD上在壳体基座面176的内侧设置为包含定子保持部171的外表面。壳体粗糙面177至少设置于保持凹部175的内表面。壳体粗糙面177设置于定子保持部171的外表面。例如,壳体粗糙面177设置于第一周保持部172、第二周保持部173以及轴保持部174的外表面。此外,在图50中,对壳体粗糙面177附加点状影线。
在内周面70b中,至少与线圈保护部250重叠的部位成为壳体粗糙面177。壳体粗糙面177成为与壳体基座面176相比容易与线圈保护部250紧贴的面。另外,壳体粗糙面177与壳体基座面176相比表面积容易增大。因此,壳体粗糙面177与线圈保护部250的接触面积容易增大。
<构成组Cc>
如图51、图52所示,在定子200中,从线圈保护部250引出电力引出线212。护孔环255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具有电绝缘性。电力引出线212从线圈保护部250引出的部分被护孔环255保护。护孔环255包含于马达装置60。护孔环255以横跨电力引出线212中埋入线圈保护部250的内部的部位与从线圈保护部250露出的部分的边界部的状态,覆盖电力引出线212。此外,在图51中,省略线圈保护部250的图示。
护孔环255具有埋设部255a以及露出部255b。埋设部255a是护孔环255中埋设于线圈保护部250的部位。露出部255b是护孔环255中从线圈保护部250露出的部位。露出部255b从埋设部255a朝向线圈保护部250的外侧延伸。露出部255b例如从埋设部255a在轴向AD上朝向后框架370侧延伸。
电力引出线212从线圈保护部250引出为在马达壳体70中沿着内周面70b向轴向AD延伸。如图52、图53所示,在马达壳体70设置有引出槽部171a。电力引出线212通过引出槽部171a从线圈保护部250引出。引出槽部171a设置于定子保持部171。引出槽部171a设置于第一周保持部172,以在径向内侧开放的状态在轴向AD上贯通第一周保持部172。
如图51、图52所示,护孔环255至少覆盖电力引出线212中通过引出槽部171a的部位。护孔环255成为按每个电力引出线212从径向内侧进入引出槽部171a的状态。护孔环255与引出槽部171a的内表面紧贴。护孔环255填埋引出槽部171a的内表面与电力引出线212的缝隙。护孔环255例如能够弹性变形,通过弹性变形与引出槽部171a嵌合。此外,电力引出线212相当于线圈引出线,护孔环255相当于引出线保护部。
接下来,对制造定子200的方法中制造线圈保护部25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线圈保护部250的工序中,工作人员准备线圈单元210、马达壳体70以及护孔环255,作为准备工序。然后,工作人员将护孔环255安装于线圈单元210的电力引出线212。工作人员进行将线圈单元210设置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的作业、和将护孔环255与电力引出线212一起嵌入引出槽部171a的作业。
工作人员将带线圈单元210以及护孔环255的马达壳体70安装于金属模具,对线圈保护部250进行模制成形。该情况下,由于护孔环255嵌入引出槽部171a,所以能够通过护孔环255抑制熔融树脂从引出槽部171a流出。
<构成组Cd>
如图54所示,铁芯单元230具有铁芯231以及线圈架240。铁芯单元230成为与线圈211一起被线圈保护部250覆盖的状态,被线圈保护部250保护。线圈保护部250以紧贴的方式与线圈架240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线圈架240由树脂材料等形成。线圈架240例如由环氧类的热固化性树脂形成。线圈架240例如是通过模制成形进行成形的模制树脂。线圈架240具有电绝缘性。线圈架240具有导热性,容易传递来自铁芯231的热量。线圈架240例如具有比空气大的导热率。
线圈架240成为覆盖铁芯231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来保护铁芯231。线圈架240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并覆盖铁芯231。线圈架240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线圈架240以紧贴的方式与铁芯231的外表面接触。线圈架240容易将来自线圈211的热量传递到线圈保护部250。
在线圈架240中,优选导热性以及电绝缘性较高。但是,若在线圈架240中,不易提高导热性以及电绝缘性双方,则优选与导热性相比优先提高电绝缘性。例如,线圈架240的电绝缘性比线圈保护部250的电绝缘性高。具体而言,线圈架240的介电常数比线圈保护部250的介电常数小。另一方面,线圈架240的导热性比线圈保护部250的导热性低。具体而言,线圈架240的导热率比线圈保护部250的导热率小。
<构成组Ce>
如图55所示,线圈架240具有线圈架躯体部241以及线圈架凸缘242。线圈架躯体部241作为整体形成为柱状,并向轴向AD延伸。线圈架躯体部241的外周面241a以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线圈架凸缘242从外周面241a朝向外侧延伸。线圈架凸缘242从外周面241a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在轴向AD上排列设置有一对线圈架凸缘242。在线圈架240中,在一对线圈架凸缘242之间,在线圈架躯体部241上卷绕有线圈211。
线圈架凸缘242具有凸缘内板面243、凸缘外板面244以及凸缘端面245。在线圈架凸缘242中,一对板面中线圈架躯体部241侧的板面为凸缘内板面243,与线圈架躯体部241相反侧的板面为凸缘外板面244。在一对线圈架凸缘242中,彼此的凸缘内板面243相互对置。凸缘端面245是线圈架凸缘242的前端面,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凸缘端面245位于从线圈架躯体部241向外侧分离的位置。
在线圈架240的外表面包含有线圈架基座面246以及线圈架粗糙面247。线圈架粗糙面247是与线圈架基座面246相比粗糙的面。线圈架粗糙面247例如通过设置许多微小的凹凸,成为面较粗糙的状态。通过对线圈架240实施用于形成粗糙面的粗糙面加工来形成线圈架粗糙面247。作为形成线圈架粗糙面247的粗糙面加工,有机械加工以及科学加工等。此外,在图55中,对线圈架粗糙面247附加点状影线。
在线圈架基座面246例如包含有外周面241a、凸缘内板面243以及凸缘外板面244。在线圈架粗糙面247例如包含有凸缘端面245。此外,也可以凸缘外板面244包含于粗糙面。
在线圈架240中,与线圈保护部250重叠的部位至少成为线圈架粗糙面247。如图56所示,在线圈单元210中,在线圈211卷绕于线圈架240的状态下,至少凸缘外板面244以及凸缘端面245向外侧露出。另外,在马达装置60中,在线圈单元210被线圈保护部250覆盖的状态下,线圈保护部250至少覆盖凸缘端面245。即,线圈保护部250与凸缘端面245重叠。线圈保护部250基本而言不覆盖凸缘外板面244。
在马达装置60中,通过使凸缘端面245包含于线圈架粗糙面247,线圈保护部250容易与凸缘端面245紧贴。另外,作为线圈架粗糙面247的凸缘端面245与线圈架基座面246相比表面积容易增大。因此,凸缘端面245与线圈保护部250的接触面积容易增大。
<构成组Cf>
如图57、图58所示,铁芯231具有铁芯躯体部232以及铁芯凸缘233。铁芯躯体部232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并向轴向AD延伸。铁芯躯体部232的外周面232a以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铁芯凸缘233从外周面232a朝向外侧延伸。铁芯凸缘233从外周面232a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在轴向AD上排列设置有一对铁芯凸缘233。在铁芯231中,在一对铁芯凸缘233之间,经由线圈架躯体部241在铁芯躯体部232卷绕有线圈211。
如图58、图59所示,铁芯231作为整体朝向径向内侧逐渐变细。铁芯231的铁芯宽度朝向径向内侧阶段性地减小。铁芯宽度是铁芯231中周向CD的宽度尺寸。在铁芯231的外表面包含有铁芯阶梯面234。铁芯阶梯面234在径向RD上阶梯状地延伸。铁芯阶梯面234分别设置于铁芯躯体部232以及铁芯凸缘233。在铁芯躯体部232以及铁芯凸缘233的各个中在周向CD上排列设置有一对铁芯阶梯面234。
铁芯阶梯面234具有阶梯基座面234a以及阶梯连接面234b。在径向RD上各排列多个阶梯基座面234a以及阶梯连接面234b。阶梯基座面234a向与周向CD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径向RD上相邻的两个阶梯基座面234a中,径向内侧的阶梯基座面234a与径向外侧的阶梯基座面234a相比配置在周向CD的内侧。阶梯连接面234b向与径向RD正交的方向延伸。阶梯连接面234b将在径向RD上相邻的两个阶梯基座面234a连接。
铁芯231由多个铁芯形成板材236形成。如图60所示,铁芯形成板材236是薄板状的部件。铁芯形成板材236例如由软磁性材料形成。重叠多个铁芯形成板材236形成铁芯231。在铁芯231包含有大小以及形状不同的多个种类的铁芯形成板材236。在铁芯231中,与铁芯宽度配合地使用多个种类的铁芯形成板材236。在铁芯231中,形成一阶的阶梯基座面234a的多个铁芯形成板材236是大小以及形状相同的一个种类的铁芯形成板材236。在铁芯231至少包含有与阶梯基座面234a的数目相同的数目的种类的铁芯形成板材236。
在铁芯231中,由于层叠有多个铁芯形成板材236,所以不容易产生涡流。因此,能够降低在铁芯231中产生的涡流损耗。另外,在铁芯单元230中,至少在铁芯阶梯面234重叠线圈架240。在铁芯231中,由于在其外表面包含有铁芯阶梯面234,所以表面积容易增大。在铁芯单元230中,通过铁芯阶梯面234容易增大铁芯231与线圈架240的接触面积。
对制造马达装置60的方法中制造铁芯231以及铁芯单元23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铁芯231的工序中,工作人员准备多个种类的铁芯形成板材236。然后,工作人员通过对多阶的阶梯基座面234a进行将一个种类的铁芯形成板材236重叠多个来制成一阶的阶梯基座面234a这样的作业,制成铁芯231。
在制造铁芯单元230的工序中,工作人员准备铁芯231,作为准备工序。然后,工作人员将铁芯231安装于金属模具,并通过模制成形使线圈架240成形。在像这样通过嵌件模塑使铁芯231与线圈架240一体化的铁芯单元230中,线圈架240与铁芯231紧贴。在铁芯231中,线圈架240与铁芯阶梯面234紧贴。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铁芯231的铁芯宽度朝向径向内侧连续地减小的构成。在该构成中,在铁芯231的外表面不包含铁芯阶梯面234而包含锥面。因此,若要通过层叠多个铁芯形成板材236形成锥面,则铁芯形成板材236的种类非常多。对于铁芯231的制造来说,铁芯形成板材236的种类越多越有用于制造铁芯形成板材236的成本增加这样的担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铁芯231的铁芯宽度朝向径向内侧阶段性地变小,所以能够限制铁芯形成板材236的种类。因此,对于铁芯231的制造,能够降低用于制造铁芯形成板材236的成本。
<构成组Cg>
如图61、图62、图63、图64所示,线圈架240具有凸缘凹部243a。凸缘凹部243a分别设置于一对线圈架凸缘242。凸缘凹部243a是设置于凸缘内板面243的凹部。凸缘凹部243a在周向CD上设置在线圈架躯体部241的一侧。凸缘凹部243a在周向CD上不设置在线圈架躯体部241的另一侧。凸缘凹部243a沿着线圈架躯体部241向径向RD延伸。凸缘凹部243a的两端部均在径向RD上开放。凸缘凹部243a在周向CD上朝向与线圈架躯体部241相反侧开放。分别设置于一对线圈架凸缘242的凸缘凹部243a在轴向AD上相互对置。此外,凸缘内板面243相当于凸缘面。
如图65所示,在线圈单元210中,为了从线圈211引出电力引出线212而使用凸缘凹部243a。在线圈部215中,为了引出第一延伸突出线216而使用凸缘凹部243a。在线圈部215中,通过凸缘凹部243a引出线圈线220从而形成第一延伸突出线216。
在周向CD上经由线圈架躯体部241与凸缘凹部243a相反侧,由于没有凸缘凹部243a而不容易在线圈部215与凸缘内板面243之间产生死区。这样,由于不容易在一对线圈架凸缘242之间产生死区,所以能够提高线圈架240中线圈211的占积率。在线圈架240中,在一对线圈架凸缘242之间产生的死区越小线圈211的占积率越高。
<构成组Da>
如图66所示,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单元壳体51具有马达壳体70以及逆变器壳体90。在单元壳体51的外周面包含有马达壳体70具有的外周面70a、和逆变器壳体90具有的外周面90a。在单元壳体51的外周面设置有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单元壳体51收容定子200、转子300以及逆变器81。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马达61以及逆变器81的热量容易通过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释放到外部。
在单元壳体51中,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一体化。沿着马达轴线Cm在轴向AD上排列有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马达壳体70相当于电机壳体,逆变器壳体90相当于装置壳体。
马达壳体70与逆变器壳体90通过壳体固定件52固定。壳体固定件52是螺栓等固定件。壳体固定件52将马达壳体70的连结凸缘74与逆变器壳体90的连结凸缘94连结。连结凸缘74在马达壳体70中设置于外周面70a,并从壳体主体7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连结凸缘94在逆变器壳体90中设置于外周面90a,并从壳体主体9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
如图66、图67所示,在马达壳体70中,在内周面70b重叠有线圈保护部250。马达壳体70具有的内周面70b包含于单元壳体51的内周面。线圈保护部250与单元壳体51的内周面重叠。线圈保护部250以紧贴的方式与单元壳体51的内周面接触。
<构成组Db>
如图68、图69所示,在轴340中,轴凸缘342具有的轮辋344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轮辋344具有的一对板面朝向径向RD。在轮辋344中,厚度方向成为径向RD。轮辋344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相当于环状部。轮辋344形成轴凸缘342的外周端。轮辋344成为在轴向AD上架设于第一转子300a和第二转子300b的状态。
如图68所示,轮辋344设置在定子200的内侧。轮辋344位于从定子200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轮辋344成为在径向RD上分隔定子200的内侧空间的状态。定子200的内侧空间是存在于线圈保护部250的径向内侧的空间。有时将该内侧空间称为内侧区域。轮辋344沿着线圈保护部250的内周面向轴向AD延伸。在轴向AD上,轮辋344的高度尺寸与线圈保护部250的高度尺寸大致相同。
如图69、图70、图71、图72所示,轴凸缘342具有凸缘通气孔346。凸缘通气孔346设置于轮辋344,并在径向RD上贯通轮辋344。凸缘通气孔346位于在轴向AD上与一对轮辋前端部344a双方分离的位置。例如,凸缘通气孔346在轴向AD上设置在轮辋344的中间位置。
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凸缘通气孔346。在轴凸缘342中,在周向CD上排列有凸缘通气孔346与辐条343。凸缘通气孔346设置于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辐条343之间。在周向CD上经由凸缘通气孔346相邻的两个辐条343均位于与凸缘通气孔346分离的位置。
在图68中,凸缘通气孔346使马达装置60的内部空间中在径向RD上能够通气。凸缘通气孔346将与轮辋344相比在径向内侧的空间和与轮辋344相比在径向外侧的空间连通。在线圈保护部250的内侧空间,定子200的热量容易通过凸缘通气孔346释放到轮辋344的内侧。另外,由于作为气体的空气在径向RD上流过凸缘通气孔346而容易冷却定子200。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容易通过凸缘通气孔346产生向径向RD的空气的对流。
<构成组Dc>
如图73、图74所示,转子300具有支架调整孔326。支架调整孔326设置于磁铁支架320。支架调整孔326通过在轴向AD上贯通磁铁支架320而在轴向AD上贯通转子300。支架调整孔326与磁铁310相比设置在径向内侧。例如,支架调整孔326在径向RD上设置在支架固定孔325与磁铁固定件335之间。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支架调整孔326。支架调整孔326例如排列与磁铁固定件335相同的数目。
在转子300中,有重心从马达轴线Cm向径向RD偏移等而未取得平衡的情况。在转子300中,在磁铁支架320上安装配重部件以取得平衡。安装于转子300的配重部件根据转子300的平衡状态,插入多个支架调整孔326的任意一个。配重部件与支架调整孔326嵌合等,从而固定于支架调整孔326。作为转子300的平衡,有转子300未旋转的状态的静止平衡、以及转子300旋转的状态的旋转平衡等。此外,支架调整孔326相当于平衡调整孔。
此外,支架调整孔326的一部分成为在轴向AD上被轮辋344堵住的状态。配重部件在轴向AD上从转子第二面302侧插入支架调整孔326。通过由轮辋344堵住支架调整孔326的一部分,限制配重部件从支架调整孔326向转子第一面301侧脱落。
在图73中,磁铁支架320无论在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的哪个中,都成为在轴向AD上分隔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的状态。例如,第一转子300a具有的磁铁支架320成为将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后框架370侧的空间和定子200侧的空间的状态。第二转子300b具有的磁铁支架320成为将马达壳体7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定子200侧的空间和驱动框架390侧的空间的状态。
支架调整孔326使马达装置60的内部空间中在轴向AD上能够通气。支架调整孔326将通过磁铁支架320在轴向AD上分隔的两个空间连通。因此,定子200的热量容易通过支架调整孔326向轴向AD进行释放。另外,由于空气在轴向AD上流过支架调整孔326而容易冷却定子200。在马达壳体70的内部,容易通过支架调整孔326产生向轴向AD的空气的对流。
例如,第一转子300a具有的支架调整孔326将与第一转子300a相比在后框架370侧的空间、和与第一转子300a相比在定子200侧的空间连通。因此,定子200的热量容易通过第一转子300a具有的支架调整孔326释放到后框架370侧。另外,第二转子300b具有的支架调整孔326将与第二转子300b相比在定子200侧的空间、和与第二转子300b相比在驱动框架390侧的空间连通。因此,定子200的热量容易通过第二转子300b具有的支架调整孔326释放到驱动框架390侧。
<构成组Dd>
如图75所示,后框架370具有框架开口部373。框架开口部373在轴向AD上贯通后框架370。框架开口部373是使后框架370在轴向AD上开口的开口部。框架开口部373在径向RD上与母线单元260相比设置在径向外侧。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框架开口部373。
在框架开口部373中,在轴向AD上插入有电力引出线212。电力引出线212通过框架开口部373引出到电力母线261侧。在电力引出线212中,从框架开口部373引出的部位与电力母线261电连接。在框架开口部373插入有至少一个电力引出线212。
在马达装置单元50中,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成为将单元壳体51的内部分隔为逆变器装置80侧和马达装置60侧的状态。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作为整体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相当于壳体分隔部。
如图75、图76所示,温度传感器431在马达61中例如设置于线圈单元210。例如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431。温度传感器431安装于中性点母线290。中性点母线290具有母线主体291以及传感器支承部292。母线主体291形成中性点母线290的主要部分。母线主体291成为在中性点单元214中架设于多个线圈部215的状态。传感器支承部292支承温度传感器431。传感器支承部292例如是从母线主体291突出的突出部。温度传感器431固定于传感器支承部292。
如图75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信号端子台440。信号端子台440在轴向AD上设置于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的逆变器装置80侧。信号端子台440安装于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的至少一方。信号端子台440在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上与解析器连接器423并排。
马达装置60具有信号布线426。信号布线426从解析器连接器423延伸。信号布线426是电线等导电部件,形成信号线425。信号布线426经由解析器连接器423与解析器421电连接。
马达装置60具有信号布线436。信号布线436从温度传感器431延伸。信号布线436是电线等导电部件,形成信号线435。信号布线436与温度传感器431电连接。
信号端子台440将信号布线426、436汇集,相当于布线汇集部。在信号端子台440导入有信号布线426、436。信号端子台440具有多个端子部、和收容这些端子部的外壳。导入信号端子台440的信号布线426、436分别与端子部电连接。
解析器421成为信号布线426架设于解析器连接器423与信号端子台440的状态。信号布线426与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相比在逆变器装置80侧,沿着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延伸。解析器421能够通过检测马达61的旋转角度来检测马达装置60的状态。解析器421相当于状态检测部,信号布线426相当于检测布线。
温度传感器431成为信号布线436架设于温度传感器431与信号端子台440的状态。信号布线436通过插入框架开口部373,在轴向AD上贯通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温度传感器431能够通过检测马达61的温度来检测马达装置60的状态。温度传感器431相当于状态检测部,信号布线436相当于检测布线。
在信号端子台440导入有多个逆变器装置80具有的逆变器布线。在多个逆变器布线包含有与信号布线426、436一起形成信号线425、435的逆变器布线。逆变器布线在信号端子台440中,经由端子部与信号布线426、436电连接。与信号布线426、436连接的逆变器布线例如在逆变器装置80中与控制装置54电连接。
<构成组De>
在图77中,防尘罩380覆盖全部的框架开口部373。防尘罩380成为在周向CD上架设于多个框架开口部373的状态。防尘罩380在轴向AD上从逆变器装置80侧堵住框架开口部373。防尘罩380限制异物在轴向AD上通过框架开口部373。
防尘罩380成为从逆变器装置80侧覆盖电力引出线212以及母线单元260的状态。防尘罩380具有电绝缘性,抑制电力引出线212以及电力母线261与逆变器装置80的绝缘可靠性降低。防尘罩380成为在轴向AD上进入母线单元260与母线终端263之间的状态。
从温度传感器431延伸的信号布线436贯通防尘罩380并引出到逆变器装置80侧。防尘罩380具有布线孔381。布线孔381在轴向AD上贯通防尘罩380。信号布线436通过布线孔381而贯通防尘罩380。布线孔381成为被信号布线436堵住的大小以及形状。在信号布线436通过布线孔381的状态下,不容易产生异物通过布线孔381这样的情况。布线孔381设置在防尘罩380中与内周边相比接近外周边的位置。在防尘罩380设置有多个布线孔381。一根信号布线436通过一个布线孔381。
此外,后框架370以及解析器罩424相当于壳体分隔部,防尘罩380相当于分隔罩。框架开口部373相当于分隔开口部,电力引出线212相当于线圈引出线。另外,信号布线436也可以通过防尘罩380与后框架370之间引出到逆变器装置80侧。
<构成组Df>
如图78、图79所示,马达壳体70具有连结凸缘74。连结凸缘74从壳体主体7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相当于电机凸缘。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连结凸缘74。
连结凸缘74具有凸缘孔74a。凸缘孔74a在轴向AD上延伸。凸缘孔74a在轴向AD上贯通连结凸缘74。凸缘孔74a是用于将马达壳体70固定于逆变器壳体90的孔,相当于电机固定孔。凸缘孔74a仅设置于壳体主体71以及连结凸缘74中的连结凸缘74。连结凸缘74通过将壳体固定件52拧入凸缘孔74a,与逆变器壳体90具有的连结凸缘94连结。逆变器壳体90是固定马达壳体70的固定对象,相当于壳体固定对象。有时将连结凸缘74称为耳部。
如上述那样,在马达壳体70中,仅在壳体主体71以及连结凸缘74中的连结凸缘74设置凸缘孔74a。因此,不会产生壳体主体71的刚性由于凸缘孔74a而降低这样的情况。在马达壳体70中,在周向CD上交替地排列:在壳体主体71设置了连结凸缘74的凸缘部位、和在壳体主体71未设置连结凸缘74的非凸缘部位。即使在连结凸缘74形成凸缘孔74a,在径向RD上凸缘部位的厚度尺寸也比非凸缘部位的厚度尺寸大。凸缘部位的刚性与非凸缘部位的刚性相比提高与连结凸缘74的厚度尺寸对应的量。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壳体主体71设置用于固定壳体固定件52的孔的构成。在该构成中,由于形成了用于壳体固定件52的孔,相应地壳体主体71变薄。因此,有壳体主体71的刚性由于用于壳体固定件52的孔而降低的担忧。
如图78、图80所示,马达壳体70具有固定凸缘178。固定凸缘178在马达壳体70中设置于外周面70a。固定凸缘178从壳体主体7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相当于电机凸缘。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固定凸缘178。
固定凸缘178具有凸缘孔178a。凸缘孔178a在轴向AD上延伸。凸缘孔178a在轴向AD上贯通固定凸缘178。凸缘孔178a是用于将马达壳体70固定于驱动框架390的孔,相当于电机固定孔。凸缘孔178a仅设置于壳体主体71以及固定凸缘178中的固定凸缘178。固定凸缘178通过将框架固定件405拧入凸缘孔178a,固定于驱动框架390。驱动框架390是固定马达壳体70的固定对象,相当于壳体固定对象。有时将固定凸缘178称为耳部。此外,在图80中,省略驱动框架390的图示。
如上述那样,在马达壳体70中,仅在壳体主体71以及固定凸缘178中的固定凸缘178设置凸缘孔178a。因此,不会产生壳体主体71的刚性由于凸缘孔178a而降低这样的情况。在马达壳体70中,在周向CD上交替地排列:在壳体主体71设置了固定凸缘178的凸缘部位、和在壳体主体71未设置固定凸缘178的非凸缘部位。即使在固定凸缘178形成凸缘孔178a,在径向RD上凸缘部位的厚度尺寸也比非凸缘部位的厚度尺寸大。凸缘部位的刚性与非凸缘部位的刚性相比提高与固定凸缘178的厚度尺寸对应的量。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壳体主体71设置用于固定框架固定件405的孔的构成。在该构成中,由于形成了用于框架固定件405的孔,相应地壳体主体71变薄。因此,有壳体主体71的刚性由于用于框架固定件405的孔而降低这样的担忧。
<构成组Dg>
如图81、图82、图83所示,驱动框架390在轴向AD上从与逆变器装置80相反侧覆盖马达61。驱动框架390成为从第二转子300b侧堵住马达壳体70的开口部的状态。马达壳体70相当于电机壳体,驱动框架390相当于电机罩部。
驱动框架390具有框架主体391以及固定凸缘392。框架主体391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框架主体391成为堵住马达壳体70的开口部的状态。框架主体391的外周边沿着马达壳体70具有的外周面70a在周向CD上延伸。
固定凸缘392从框架主体39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固定凸缘392。例如在周向CD上排列有八个固定凸缘392。固定凸缘392位于在轴向AD上与马达壳体70具有的固定凸缘178并排的位置。
固定凸缘392具有第一固定孔392a、第二固定孔392b。第一固定孔392a以及第二固定孔392b向轴向AD延伸。第一固定孔392a以及第二固定孔392b在轴向AD上贯通固定凸缘392。第一固定孔392a以及第二固定孔392b仅设置于框架主体391以及固定凸缘392中的固定凸缘392。在固定凸缘392中在径向RD上排列有第一固定孔392a与第二固定孔392b。第一固定孔392a与第二固定孔392b相比设置于径向内侧。第一固定孔392a位于从第二固定孔392b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
第一固定孔392a是用于将驱动框架390固定于马达壳体70的孔。固定凸缘392通过将框架固定件405拧入第一固定孔392a,固定于马达壳体70具有的固定凸缘178。有时将固定凸缘392称为耳部。
第二固定孔392b是用于将驱动框架390固定于减速机53的孔。固定凸缘392通过将减速机固定件53a拧入第二固定孔392b,固定于减速机53。减速机53是固定驱动框架390的固定对象,相当于罩固定对象。
如上述那样,在驱动框架390中,仅在框架主体391以及固定凸缘392中的固定凸缘392设置第一固定孔392a以及第二固定孔392b。因此,不会产生框架主体391的刚性由于第一固定孔392a以及第二固定孔392b而降低这样的情况。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框架主体391设置用于将框架固定件405以及减速机固定件53a固定的孔的构成。在该构成中,有由于形成了用于框架固定件405以及减速机固定件53a的孔,而相应地框架主体391的刚性降低的担忧。
驱动框架390具有外周框架部393以及外周凸缘394。外周框架部393架设于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固定凸缘392,并将这些固定凸缘392连接。外周框架部393沿着框架主体391的外周边向周向CD延伸。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外周框架部393。外周框架部393位于从框架主体391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外周框架部393位于从固定凸缘392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外周框架部393从固定凸缘392中第一固定孔392a与第二固定孔392b之间的部位向周向CD延伸。
在驱动框架390中,成为固定凸缘392被外周框架部393加强的状态。因此,即使假设由于形成第一固定孔392a以及第二固定孔392b这两个孔而固定凸缘392的刚性降低,也成为通过外周框架部393弥补固定凸缘392的刚性的状态。
外周凸缘394从外周框架部393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外周凸缘394位于从固定凸缘392向周向CD分离的位置。在周向CD上排列有多个外周凸缘394。外周凸缘394固定于单元管道100(参照图2)。在外周凸缘394设置有用于固定单元管道100的孔。外周凸缘394通过将螺栓等固定件拧入该孔来固定单元管道100。
<构成组A>
根据到此为止进行了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性点母线290设置在从具有电绝缘性并且保护电力母线261的母线保护部270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当然不接触,甚至也不产生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接触的情况。因此,由于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分离而能够抑制对于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的电绝缘状态的绝缘可靠性降低。因此,由于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分离,能够提高马达装置60的电绝缘可靠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轴向AD上排列的定子侧空间S1以及逆变器侧空间S2中一方设置电力母线261,在另一方设置中性点母线290。具体而言,在逆变器侧空间S2设置电力母线261,在定子侧空间S1设置中性点母线290。并且,定子侧空间S1与逆变器侧空间S2通过后框架370分隔。在该构成中,通过后框架370限制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接触。这样,能够通过后框架370抑制对于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的电绝缘状态的绝缘可靠性降低。因此,能够通过后框架370提高马达装置60的电绝缘可靠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设置于在轴向AD上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能够尽量增大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的分离距离。因此,在提高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的绝缘可靠性的基础上,能够抑制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的分离距离不足。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装置60是符合轴向间隙式以及双转子式双方的旋转电机。即,经由定子200沿着马达轴线Cm排列有第一转子300a与第二转子300b。在该构成中,通过轴向间隙式能够实现马达装置60的小型化,并且通过双转子式能够提高马达输出。并且,在该构成中,在各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中磁铁310的排列使用海尔贝克阵列。因此,在马达装置60中,能够容易省略后轭。另外,通过卷绕具有多个裸线223的线圈线220形成线圈211。因此,能够降低在线圈211产生的线圈线220的铜损。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部215的匝数不同。在该构成中,在两个线圈部215中,能够容易地在径向RD上向反向引出线圈线220。因此,在线圈211中,容易向径向外侧引出电力引出线212以及中性引出线213中一方,并向径向内侧引出另一方。因此,能够提高对于电力引出线212与中性引出线213的电绝缘状态的绝缘可靠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终端台285支承电力母线261与中继终端280的连接部分。在该构成中,即使产生了电力母线261相对于中继终端280的相对的振动,也容易在终端台285抑制该振动所引起的应力。因此,对于形成输出线143的中继终端280以及电力母线261能够提高耐振动性。因此,即使产生了马达装置60相对于逆变器装置80的相对的振动,也能够抑制在中继终端280以及电力母线261形成的输出线143产生异常。
例如在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电力母线261不经由中继终端280而直接与逆变器装置80侧连接的构成中,成为电力母线261架设于逆变器装置80与马达装置60的状态。因此,若产生马达装置60相对于逆变器装置80的相对的振动,则有应力集中于电力母线261而在电力母线261产生异常的担忧。即,有在电力母线261形成的输出线143产生异常的担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多个分割区域RE各配置一个中继终端280。在该构成中,能够足够大地确保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中继终端280的分离距离。因此,即使假设由于在中继终端280流过电流等而在中继终端280产生热量,该热量也容易从中继终端280释放。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在中继终端280产生的热量而在马达装置60产生异常。
根据本实施方式,后框架370具有母线支承部371以及轴承支承部372。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后框架370这样的一个部件,支承电力母线261以及第一轴承360这样的两个器件。因此,能够降低构成马达装置60的部件数。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分别通过独立的专用部件支承电力母线261以及第一轴承360的构成。在该构成中,需要电力母线261以及第一轴承360分别使用专用部件,并且需要分别将这些专用部件固定于马达壳体70等。因此,在该构成中,有构成马达装置60的部件数增大的担忧。
根据本实施方式,解析器421在轴向AD上经由后框架370设置于与中性点母线290相反侧。在该构成中,能够充分地确保解析器421与中性点母线290的分离距离。因此,即使由于在中性点母线290流过的电流等而产生电磁波,也不容易在解析器421产生该电磁波所引起的影响。例如,不容易产生随着对中性点母线290的通电而在解析器421的检测信号产生噪声这样的情况。
<构成组B>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转子300中,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地取向为在轴向AD上朝向定子200侧。另外,在周向CD上经由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相邻的一对周磁铁311a、311b被取向为在周向CD上相互相对。在该构成中,一对周磁铁311a、311b以及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的磁通集中在定子200侧等,所以定子200侧的磁场容易增强。因此,能够提高马达装置60的能量效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地取向为在轴向AD上朝向定子200侧并且在周向CD上相互相对。在该构成中,一对周磁铁311a、311b以及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的磁通在周向CD上容易朝向内边界部BI侧集中。通过像这样使磁通集中,能够增强定子200侧的磁场。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转子300中,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经由第一周磁铁311a或者第二周磁铁311b设置于相反侧。另外,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地取向为在轴向AD上朝向与定子200相反侧并且在周向CD上相互朝向相反侧。在该构成中,由于磁通在轴向AD上在与定子200相反侧扩散等,而定子200侧的磁场容易增强。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马达装置60的能量效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转子300a以及第二转子300b以一方具有的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与另一方具有的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在轴向AD上并排的方式,设置为相互点对称。在该构成中,在轴向AD上通过定子200的磁通在周向CD上容易集中在内边界部BI以及外边界部BO侧。因此,能够增强定子200侧的磁场。
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块330以块锥面330a与内周锥面316d重叠,并且块锥面330a在与磁铁支架320之间夹住磁铁310的方式,将磁铁310固定于磁铁支架320。在该构成中,利用块锥面330a以及内周锥面316d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的情况,能够通过固定块330稳固地将磁铁310固定于磁铁支架320。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转子300中在周向CD上排列的多个磁铁单元316包含有倾斜磁铁单元317以及平行磁铁单元318。在该构成中,在转子300的制造工序中,工作人员能够将平行磁铁单元318作为排列在磁铁支架320上的最后的一个磁铁单元316,使其进入在周向CD上相邻的两个倾斜磁铁单元317之间。因此,能够适当地将全部的磁铁单元316固定于磁铁支架320。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径向RD上经由作为支点的轮辋前端部344a在与磁铁310相反侧对转子300施加按压力F3,以在转子300抵抗对磁铁310的吸引力F1产生弯曲应力F2。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支架固定件350抑制转子300中磁铁310的周边部位接近定子200而转子300变形为翘曲。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转子300的变形而产生马达61的效率降低等不良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转子300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与轴凸缘342中固定支架固定件350的部位在轴向AD上分离。因此,即使假设按压力F3相对于吸引力F1不足,也能够通过支架固定件350使按压力F3增加来消除按压力F3的不足。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转子300a中插入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的支架固定孔325与第二转子300b中插入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的支架固定孔325位于在周向CD上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在轴凸缘342中,不需要在一个孔从轴向AD的相反侧插入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和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双方。因此,不需要使轴凸缘342厚至能够在一个孔插入第一支架固定件350a以及第二支架固定件350b双方。因此,能够实现轴凸缘342的轻薄化以及轻型化。
<构成组C>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马达壳体70中,以与内周面70b重叠的状态设置有线圈保护部250。在该构成中,线圈211的热量容易经由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马达壳体70。并且,在马达壳体70中,在外周面70a设置马达鳍片72。因此,从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马达壳体70的热量容易通过马达鳍片72释放到外部。因此,能够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保护部250成为从径向内侧进入多个定子保持部171之间的状态。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定子保持部171使线圈保护部250与内周面70b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热量容易从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定子保持部171,其结果,能够提高马达壳体7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部215与轴保持部174在径向RD上相互对置。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轴保持部174减少径向RD上的线圈部215与马达壳体70的分离距离。即,能够降低在径向RD上在与轴保持部174之间存在的线圈保护部250的厚度尺寸。因此,不容易产生从线圈部215向马达壳体70传递的热量停留在线圈保护部250。因此,能够抑制马达壳体70的散热效果由于线圈保护部250而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保护部250至少与壳体粗糙面177重叠。在该构成中,线圈保护部250容易与壳体粗糙面177紧贴,所以热量容易从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马达壳体70。另外,在该构成中,线圈保护部250与壳体粗糙面177的接触面积容易增大,所以热量容易从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马达壳体70。因此,能够通过壳体粗糙面177提高马达壳体7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护电力引出线212的护孔环255填埋电力引出线212与线圈保护部250的缝隙。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护孔环255抑制电力引出线212在埋设部255a与露出部255b的边界部分变形为折弯。另外,在马达装置60的制造时,在对线圈保护部250进行树脂成形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护孔环255抑制熔融树脂从电力引出线212的周围漏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线圈架240具有电绝缘性,所以能够通过线圈架240使对线圈211的电绝缘状态合理化。因此,对于线圈211能够抑制产生部分放电。另外,由于铁芯231的热量经由线圈架240释放到线圈保护部250,所以能够提高铁芯单元23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保护部250至少与线圈架粗糙面247重叠。在该构成中,线圈保护部250容易与线圈架粗糙面247紧贴,所以热量容易从线圈架240传递到线圈保护部250。另外,在该构成中,线圈保护部250与线圈架粗糙面247的接触面积容易增大,所以热量容易从线圈架240传递到线圈保护部250。因此,能够通过线圈架粗糙面247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铁芯231中,铁芯宽度朝向径向内侧阶段性地减小。在该构成中,例如与铁芯宽度连续地减小的构成相比,铁芯231的表面积容易增大,容易与线圈架240紧贴。因此,铁芯231的热量容易传递到线圈架240。并且,在层叠多个铁芯形成板材236制造铁芯231的情况下,能够根据铁芯宽度变小的阶段数来限制铁芯形成板材236的种类。因此,能够抑制用于制造铁芯形成板材236的成本增加这样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线圈架240中凸缘内板面243设置有为了从线圈211引出电力引出线212而凹陷的凸缘凹部243a。在该构成中,在周向CD上经由线圈架躯体部241与凸缘凹部243a相反侧,不容易在凸缘内板面243与线圈211之间产生死区。因此,能够提高线圈架240中线圈211的占积率。
<构成组D>
根据本实施方式,逆变器81、和在轴向AD上排列的转子300以及定子200收容于单元壳体51。在该构成中,在使马达装置60轻薄化的基础上,能够使马达装置单元50小型化。并且,在单元壳体51的外周面设置有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因此,能够通过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提高马达装置单元50的散热效果。因此,能够实现马达装置单元50的小型化以及散热效果提高双方。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单元壳体51的内周面重叠有线圈保护部250。在该构成中,线圈211的热量容易经由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单元壳体51。并且,在单元壳体51的外周面设置有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因此,从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单元壳体51的热量容易通过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释放到外部。因此,能够提高马达装置单元5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轴向AD上排列定子200和转子300所以使马达壳体70轻薄化,在此基础上在单元壳体51中在轴向AD上排列有马达壳体70和逆变器壳体90。因此,能够通过马达壳体70的轻薄化抑制马达装置单元50在轴向AD上大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于轴凸缘342的凸缘通气孔346在径向RD上贯通轮辋344,使在径向RD上能够通气。在该构成中,定子200的热量容易通过凸缘通气孔346向径向RD释放。因此,能够通过凸缘通气孔346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用于调整转子300的平衡的支架调整孔326在轴向AD上贯通转子300,使在轴向AD上能够通气。在该构成中,定子200的热量容易通过支架调整孔326向轴向AD释放。因此,能够利用用于调整转子300的平衡的支架调整孔326,提高马达装置60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从解析器421延伸的信号布线426和从温度传感器431延伸的信号布线436汇集到信号端子台440。在该构成中,逆变器装置80具有的逆变器布线被导入信号端子台440,从而能够与解析器421以及温度传感器431都电连接。因此,在马达装置60的制造时在工作人员将马达装置60具有的信号布线与逆变器装置80具有的信号布线连接时,能够减少其作业负担。
根据本实施方式,防尘罩380覆盖框架开口部373。因此,在实现了从框架开口部373引出电力引出线212的构成的基础上,能够通过防尘罩380抑制异物通过该框架开口部373。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马达壳体70中,在从壳体主体71突出的连结凸缘74设置有凸缘孔74a。因此,能够抑制壳体主体71的刚性由于凸缘孔74a而降低。另外,在从壳体主体71突出的固定凸缘178设置有凸缘孔178a。因此,能够抑制壳体主体71的刚性由于凸缘孔178a而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驱动框架390中,在径向RD上排列有第一固定孔392a和第二固定孔392b。在该构成中,从马达壳体70给予第一固定孔392a的应力与从减速机53给予第二固定孔392b的应力容易相互抵消。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来自马达壳体70的应力和来自减速机53的应力而在驱动框架390产生变形等异常。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马达装置60仅具有一个转子300。即,马达装置60为单转子式的旋转电机。例如,在轴向AD上在定子200与逆变器装置80之间设置有一个转子300。此外,一个转子300也可以在轴向AD上经由定子200设置于与逆变器装置80相反侧。
另外,马达装置60也可以具有多个定子200。例如马达装置60也可以具有两个定子200。该马达装置60为双定子式的旋转电机。也可以相互分离地设置马达装置60与逆变器装置80。例如,也可以相互独立地设置马达壳体70和逆变器壳体90。并且,也可以不对马达装置单元50设置单元管道100。
<第三实施方式>
<构成组P>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力母线261固定于后框架370。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电母线固定于电机外周壁。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84所示,马达装置60具有马达外壳550。马达外壳550形成马达装置60的外表面。马达外壳550收容马达61的至少一部分。马达外壳550收容定子200、转子300a、300b、以及轴340的至少一部分。马达外壳550相当于电机外壳。
马达外壳550具有马达空间550a。马达空间550a是马达外壳550的内部空间。在马达外壳550中,定子200以及转子300a、300b收容于马达空间550a。马达空间550a相当于收容空间。
马达外壳550具有马达外周壁551、第一对置壁552以及第二对置壁553。马达外周壁551形成为筒状。马达外周壁551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马达外周壁551在轴向AD上延伸。马达外周壁551具有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一对端部。马达外周壁551形成马达空间550a。马达空间550a是马达外周壁551的内侧空间。在马达外壳550中,定子200以及转子300a、300b收容于马达外周壁551的内侧。马达外周壁551相当于电机外周壁。
马达外周壁551具有马达外壁面551a以及马达内壁面551b。马达外壁面551a以及马达内壁面551b在轴向AD上延伸为架设于马达外周壁551中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一对端部。马达外壁面551a是马达外周壁55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在马达外壁面551a设置有马达鳍片72。马达鳍片72促进马达空间550a的热量向外部释放。马达鳍片72相当于散热促进部。马达内壁面551b是马达外周壁551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马达内壁面551b相当于内壁面。
第一对置壁552以及第二对置壁553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经由马达空间550a在轴向AD上排列有第一对置壁552与第二对置壁553。第一对置壁552以及第二对置壁553从马达内壁面551b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第一对置壁552经由第一转子300a设置于与定子200相反侧。第一对置壁552在轴向AD上从第一转子300a侧覆盖马达空间550a。第一对置壁552相当于电机覆盖部。第二对置壁553经由第二转子300b设置于与定子200相反侧。第二对置壁553在轴向AD上从第二转子300b侧覆盖马达空间550a。
马达外壳550具有马达壳体70、后框架370以及驱动框架390。在马达外壁面551a包含有马达外周面70a、后外周面370a以及驱动外周面390a。马达外周面70a是马达壳体70的外周面。后外周面370a是后框架370的外周面。驱动外周面390a是驱动框架390的外周面。
后框架370具有后基座部375以及后外周部376。后基座部375是后框架370中与壳体主体71相比在径向内侧的部位。后外周部376是后框架370中在轴向AD上与壳体主体71重叠的部位。后外周部376形成后外周面370a。
马达外周壁551具有壳体主体71、后框架370的一部分以及驱动框架390的一部分。在后框架370中,后外周部376包含于马达外周壁551。在驱动框架390中,形成驱动外周面390a的部位包含于马达外周壁551。第一对置壁552具有后框架370的一部分。在后框架370中,后基座部375包含于第一对置壁552。第二对置壁553具有驱动框架390的一部分。在驱动框架390中,中央侧的部位包含于第二对置壁553。
在后框架370中,在后基座部375固定第一轴承360。因此,第一对置壁552支承第一轴承360。第一轴承360经由轴34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子300a、300b。第一轴承360相当于轴承部。第一对置壁552相当于轴承支承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母线单元260固定于马达外周壁55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固定于马达外周壁551的母线单元260称为壁母线单元560。壁母线单元560基本而言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母线单元260相同的构成。例如,壁母线单元560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
壁母线单元560具有电力母线261以及母线保护部270。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壁母线单元560的电力母线261称为壁电力母线565,并将壁母线单元560的母线保护部270称为壁母线保护部570。壁电力母线565基本而言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母线261相同的构成。例如,壁电力母线565在多相各自中以能够通电的方式与线圈211连接。壁电力母线565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在壁母线单元560包含多个壁电力母线565。例如,在多相的壁电力母线565包含有U相、V相、W相各自的壁电力母线565。
壁母线保护部570基本而言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母线保护部270相同的构成。例如壁母线保护部570具有电绝缘性。壁母线保护部570通过成为覆盖多个壁电力母线565的状态,来保护多个壁电力母线565。壁母线保护部570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
壁母线单元560在马达空间550a中固定于马达内壁面551b。壁母线单元560沿着马达内壁面551b在周向CD上延伸。壁母线单元560成为与马达内壁面551b重叠的状态。壁母线单元560在轴向AD上设置于第一对置壁552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壁母线单元560设置于在轴向AD上分别从第一转子300a、定子200以及线圈211分离的位置。另外,壁母线单元560设置于在轴向AD上从第一对置壁552分离的位置。
壁母线单元56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上径向RD与马达鳍片72并排的位置。例如,壁母线单元560位于不从马达鳍片72向轴向AD突出的位置。马达鳍片72在轴向AD上与壁母线单元560相比向第一对置壁552侧延伸突出。
如图85所示,壁母线单元560具有单元内周面561以及单元外周面562。单元内周面561是壁母线单元560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单元外周面562是壁母线单元560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在壁母线单元560中,单元外周面562与马达内壁面551b重叠。在壁母线单元560中,通过壁母线保护部570形成单元内周面561以及单元外周面562。
壁母线保护部570具有导热性。壁母线单元560固定于马达外周壁551,以使壁电力母线565的热量经由壁母线保护部570传递到马达外周壁551。例如,单元外周面562与马达内壁面551b接触。壁母线单元560通过螺丝等固定件固定于马达外周壁551。壁母线单元560固定于壳体主体71。此外,只要壁母线单元560固定于马达外周壁551,则壁母线单元560与马达外周壁551也可以不接触。例如,也可以在壁母线单元560与马达外周壁551之间设置有导热凝胶等导热部件。
在壁母线单元560中,壁母线保护部570固定于马达内壁面551b,从而壁电力母线565固定于马达内壁面551b。壁电力母线565沿着马达内壁面551b在周向CD上延伸。壁电力母线565成为与马达内壁面551b重叠的状态。壁电力母线565在轴向AD上设置于第一对置壁552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壁电力母线565设置于在轴向AD上分别从第一转子300a、定子200以及线圈211分离的位置。另外,壁电力母线565设置于在轴向AD上从第一对置壁552分离的位置。壁电力母线565设置于马达空间550a。壁电力母线565相对于马达空间550a设置于马达外壳550的内侧。壁电力母线565相当于通电母线以及内侧母线。
壁电力母线56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径向RD上与马达鳍片72并排的位置。例如,壁电力母线565位于不从马达鳍片72向轴向AD突出的位置。马达鳍片72在轴向AD上与壁电力母线565相比向第一对置壁552侧延伸突出。
壁电力母线565向与径向RD正交的方向延伸为板状。壁电力母线565具有母线板面566以及母线侧端面567。母线板面566是壁电力母线565的板面,向与径向RD正交的方向延伸。母线板面566以与马达内壁面551b对置的状态在轴向AD上延伸。母线板面566沿着马达内壁面551b在周向CD上延伸。经由母线侧端面567在径向RD上排列有一对母线板面566。
母线侧端面567是壁电力母线565的侧端面,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母线侧端面567将一对母线板面566连接。在轴向AD上排列有一对母线侧端面567。一对母线侧端面567沿着马达内壁面551b排列。
在径向RD上排列有多个壁电力母线565。多个壁电力母线565相互平行地延伸。在径向RD上相邻的两个壁电力母线565中,彼此的母线板面566相互对置。相邻的两个壁电力母线565位于经由壁母线保护部570的一部分相互分离的位置。多个壁电力母线565中位于径向最外侧的壁电力母线565成为经由壁母线保护部570的一部分与马达内壁面551b重叠的状态。剩余的壁电力母线565成为经由至少一个壁电力母线565以及壁母线保护部570的一部分与马达内壁面551b重叠的状态。
马达装置60具有导电接合部580。在导电接合部580中,壁电力母线565与电力引出线212以能够通电的方式连接。导电接合部580相当于母线连接部263a。在导电接合部580包含有将壁电力母线565与电力引出线212连结的螺栓等接合件。该接合件具有导电性。此外,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将壁电力母线565与电力引出线212连结。在该构成中,在导电接合部580包含焊接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周壁551成为马达外壳550中在轴向AD上延伸的筒状的部位。因此,在轴向间隙式的马达装置60中,即使产生了轴向AD的振动,也不容易产生马达外周壁551以在轴向AD上变形的方式进行振动这样的情况。与此相对,例如在对置壁552、553中,对置壁552、553以与轴向AD正交的方式延伸为板状,所以有容易在轴向AD上进行振动的担忧。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壁电力母线565固定于在轴向AD上延伸的马达外周壁551。即,壁电力母线565固定于马达外壳550中刚性较高的马达外周壁551。在该构成中,即使随着转子300a、300b的旋转而产生了轴向AD的振动,由于马达外周壁551不容易在轴向AD上振动所以壁电力母线565也不容易振动。因此,在壁电力母线565中,能够通过马达外周壁551提高针对轴向AD的振动的耐振动性。
并且,壁电力母线565沿着马达内壁面551b在周向CD上延伸。因此,能够对壁电力母线565的周向CD的整体给予马达外周壁551的耐振动性。这样,通过利用马达外周壁551能够在较宽的范围提高壁电力母线565的耐振动性。因此,对于马达装置60,能够提高针对振动的可靠性。
另外,由于壁电力母线565不容易在轴向AD上振动,所以导电接合部580也不容易在轴向AD上振动。因此,能够抑制在导电接合部580产生由于振动而解除导电接合部580对壁电力母线565与电力引出线212的接合等异常。因此,除了壁电力母线565之外对于导电接合部580也能够提高耐振动性。
在轴向间隙式的马达61中,由于定子200与转子300a、300b在轴向AD上排列,而向轴向AD的电磁力容易增大。因此,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电力母线261固定于后框架370,而有在马达61产生的电磁力经由转子300a、300b、后框架370传播到电力母线261的担心。例如,若随着马达61的驱动在转子300a、300b产生轴向AD的振动,则有该振动从转子300a、300b经由轴340、第一轴承360、后框架370传递到电力母线261的担心。此外,轴向AD有时被称为轴向方向、推力方向。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壁电力母线565设置于从支承第一轴承360的第一对置壁552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即使来自转子300a、300b的振动经由第一轴承360传递到第一对置壁552,该振动也不会传递到壁电力母线565。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壁电力母线565与第一对置壁552一起在轴向AD上振动这样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壁电力母线565在轴向AD上设置于线圈211与第一对置壁552之间。在该构成中,能够在轴向AD上尽量减小壁电力母线565与线圈211的距离。即,能够尽量缩短电力引出线212。因此,能够抑制在马达装置60中产生了振动的情况下,电力引出线212较大地振动。通过像这样抑制电力引出线212的振动,能够抑制解除导电接合部580中的电力引出线212与壁电力母线565的接合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导电接合部580设置于在轴向AD上从第一对置壁552分离的位置。因此,在该构成中,即使来自转子300a、300b的振动经由第一轴承360传递到第一对置壁552,该振动也不会传递到导电接合部580。因此,能够抑制导电接合部580进行振动而解除壁电力母线565与电力引出线212的接合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壁电力母线565设置于从线圈211向轴向AD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壁电力母线565不位于在径向RD上进入马达外周壁551与线圈211之间的位置。因此,在径向RD上能够将马达外周壁551配置于尽量接近线圈211的位置。因此,根据壁电力母线565与线圈211的位置关系,能够在径向RD上实现马达外周壁551的小型化。即,能够使马达外壳550在径向RD上小型化。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而壁电力母线565位于在径向RD上进入马达外周壁551与线圈211之间的位置的构成。在该构成中,需要将马达外周壁551配置于从线圈211向径向外侧分离壁电力母线565后的位置。因此,马达外周壁551容易在径向RD上与壁电力母线565相应地大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壁电力母线565设置于在轴向AD上从转子300a、300b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壁电力母线565不位于在径向RD上进入马达外周壁551与转子300a、300b之间的位置。因此,在径向RD上能够将马达外周壁551配置于尽量接近转子300a、300b的位置。因此,根据壁电力母线565与转子300a、300b的位置关系,能够在径向RD上实现马达外周壁551的小型化。
例如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而壁电力母线565位于在径向RD上进入马达外周壁551与转子300a、300b之间的位置的构成。在该构成中,需要使马达外周壁551配置于从转子300a、300b向径向外侧分离相当于壁电力母线565后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壁电力母线565设置为母线板面566在轴向AD上延伸的朝向。在该构成中,在壁电力母线565中,对于向轴向AD的变形的刚性比对于向径向RD的变形的刚性高。因此,即使假设对壁电力母线565给予了轴向AD的振动,壁电力母线565也不容易在轴向AD上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壁电力母线565在轴向AD上较大地振动。即,对于壁电力母线565,能够提高针对轴向AD的振动的耐振动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径向RD上层叠有多个壁电力母线565。在该构成中,能够使用于设置多个壁电力母线565的设置空间在层叠了多个壁电力母线565的径向RD上小型化。因此,例如与在径向RD上排列了多个以与轴向AD正交的方式在径向RD上延伸的母线的构成相比,能够在径向RD上缩短用于设置多个壁电力母线565的设置空间。因此,能够抑制马达外周壁551在壁电力母线565的层叠方向亦即径向RD上大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壁电力母线565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马达鳍片72并排的位置。在该构成中,壁电力母线565位于容易将热量传递到马达鳍片72的位置。因此,壁电力母线565的热量容易经由马达外周壁551从马达鳍片72释放到外部。因此,能够提高马达鳍片72对壁电力母线565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装置60设置于飞行体,为了使该飞行体飞行而驱动。在该构成中,在飞行体通过马达装置60的驱动而飞行的状态下,能够提高针对马达装置60振动的可靠性。由此,能够提高飞行体的安全性。
<第四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壁电力母线565向与径向RD正交的方向延伸为板状。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壁电力母线565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为板状。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86所示,壁电力母线565成为从马达内壁面551b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状态。在壁电力母线565中,母线板面566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母线板面566从马达内壁面551b朝向径向内侧延伸。一对母线板面566经由母线侧端面567在轴向AD上排列。
母线侧端面向与径向RD正交的方向延伸。母线侧端面567以与马达内壁面551b对置的状态在轴向AD上延伸。母线侧端面567沿着马达内壁面551b在周向CD上延伸。经由母线板面566在径向RD上排列有一对母线侧端面567。
在轴向AD上排列有多个壁电力母线565。在多个壁电力母线565中,各个母线侧端面567与马达内壁面551b对置。在多个壁电力母线565中,成为各个母线侧端面567经由壁母线保护部570与马达内壁面551b重叠的状态。分别沿着单元内周面561以及单元外周面562在轴向AD上排列有多个壁电力母线56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AD上层叠有多个壁电力母线565。在该构成中,能够使用于设置多个壁电力母线565的设置空间在层叠了多个壁电力母线565的轴向AD上小型化。因此,例如与在轴向AD排列多个以与径向RD正交的方式向轴向AD延伸的母线的构成相比,能够在轴向AD上缩短用于设置多个壁电力母线565的设置空间。因此,能够抑制马达外周壁551在壁电力母线565的层叠方向亦即轴向AD上大型化。
并且,多个壁电力母线565分别成为与马达内壁面551b重叠的状态,所以多个壁电力母线565的热量容易传递到马达内壁面551b。例如,在一个壁电力母线565的热量传递到马达内壁面551b时,该热量不会经由其它的壁电力母线565传递到马达内壁面551b。因此,能够抑制马达外周壁551、马达鳍片72对壁电力母线565的散热效果在多个壁电力母线565中有偏差。
<第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径向RD上并联地排列有多个壁电力母线565。与此相对,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轴向AD上串联地排列有多个壁电力母线565。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87所示,壁电力母线565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向与径向RD正交的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多个壁电力母线565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在轴向AD上排列。沿着马达内壁面551b排列有多个壁电力母线565。在多个壁电力母线565中,成为各个母线板面566与马达内壁面551b重叠的状态。在轴向AD上相邻的两个壁电力母线565中,各自的母线侧端面567相互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AD上串联地排列有多个壁电力母线565,所以能够使用于设置多个壁电力母线565的空间在径向RD上轻薄化。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多个壁电力母线565的存在而马达外周壁551在径向RD上大型化。并且,在多个壁电力母线565中,成为各个母线板面566与马达内壁面551b重叠的状态,所以热量容易从母线板面566传递到马达内壁面551b。因此,在多个壁电力母线565的各个中,能够尽量提高马达外周壁551、散热片的散热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壁电力母线565延伸的方向在多个壁电力母线565中相同。与此相对,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在多个壁电力母线565中壁电力母线565延伸的方向不同。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88所示,马达外周壁551具有内壁突起591。内壁突起591是设置于马达内壁面551b的突起。内壁突起591是马达外周壁551中朝向径向内侧突起的部位。内壁突起591是马达外周壁551的一部分。内壁突起591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内壁突起591在轴向AD上设置于第一对置壁552与第一转子300a之间。内壁突起591位于在轴向AD上从第一对置壁552以及第一转子300a都分离的位置。
内壁突起591具有突起前端面591a以及突起侧面591b。突起前端面591a以及突起侧面591b包含于马达内壁面551b。突起前端面591a以及突起侧面591b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突起前端面591a是内壁突起591的前端面,朝向径向内侧。突起侧面591b在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经由突起前端面591a在轴向AD上排列有一对突起侧面591b。
壁母线单元560固定于内壁突起591。例如,壁母线单元560设置为从径向内侧覆盖内壁突起591。壁母线单元560分别固定于突起前端面591a以及突起侧面591b。例如,壁母线保护部570成为与突起前端面591a以及突起侧面591b重叠的状态。
在多个壁电力母线565中,至少一个壁电力母线565延伸的方向与剩余的壁电力母线565延伸的方向不同。例如,一个壁电力母线565向与径向RD正交的方向延伸,剩余的壁电力母线565向与轴向AD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多个壁电力母线565包含有与突起前端面591a重叠的状态的壁电力母线565、和与突起侧面591b重叠的状态的壁电力母线565。
至少一个壁电力母线565固定于内壁突起591。在多个壁电力母线565包含有固定于突起前端面591a的壁电力母线565、和固定于突起侧面591b的壁电力母线565。至少一个壁电力母线565固定于内壁突起591以使热量传递到内壁突起591。在至少一个壁电力母线565中,壁电力母线565的热量经由内壁突起591从马达鳍片72释放到外部。
<第七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通电母线的壁电力母线565相对于马达空间550a设置于马达外壳550的内侧。与此相对,在第七实施方式中,通电母线相对于马达空间550a设置于马达外壳550的外侧。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89所示,在第一对置壁552设置有框架开口部373。在后框架370中,在后基座部375设置有框架开口部373。框架开口部373位于从后外周部376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框架开口部373位于从马达外周壁551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框架开口部373在径向RD上位于与马达轴线Cm相比接近马达外周壁551的靠近外周的位置。例如,框架开口部373与转子300a、300b相比位于径向外侧。
在马达外壳550中,马达外周壁551与第一对置壁552相比朝向外侧突出。马达外周壁551在轴向AD上从第一对置壁552朝向与马达空间550a相反侧延伸。在马达外周壁551中,马达外壁面551a以及马达内壁面551b与第一对置壁552相比朝向与马达空间550a相反侧在轴向AD上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框架370的一部分在轴向AD上朝向与马达空间550a相反侧突出。后框架370具有外周基座部376a以及外周延伸突出部376b。外周基座部376a以及外周延伸突出部376b包含于后外周部376。外周基座部376a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后外周部376相同,设置于后基座部375的径向外侧。外周延伸突出部376b从外周基座部376a在轴向AD上向与马达空间550a相反侧延伸突出。
通过后框架370的外周延伸突出部376b形成马达外周壁551中与第一对置壁552相比朝向外侧突出的部位。外周延伸突出部376b作为马达外周壁551的一部分,形成马达外壁面551a以及马达内壁面551b。外周延伸突出部376b的外周面为马达外壁面551a,外周延伸突出部376b的内周面为马达内壁面551b。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壁母线单元560相对于马达空间550a设置于马达外壳550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设置于马达外壳550的外侧的壁母线单元560称为外侧母线单元610。外侧母线单元610基本而言成为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壁母线单元560相同的构成。例如,外侧母线单元610以沿着马达内壁面551b在周向CD上延伸的状态固定于马达外周壁551。另外,外侧母线单元610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壁母线单元560相同,具有单元内周面561以及单元外周面562。
外侧母线单元610具有壁电力母线565以及壁母线保护部570。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侧母线单元610的壁电力母线565称为外侧电力母线615,并将外侧母线单元610的壁母线保护部570称为外侧母线保护部620。外侧电力母线615基本而言成为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壁电力母线565相同的构成。例如,外侧电力母线615经由外侧母线保护部620固定于马达外周壁551。另外,外侧电力母线615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壁电力母线565相同,具有母线板面566以及母线侧端面567。外侧母线保护部620基本而言成为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壁母线保护部570相同的构成。例如,外侧母线保护部620与马达外周壁551接触。
外侧母线单元610固定于后框架370具有的外周延伸突出部376b。外侧母线单元610沿着外周延伸突出部376b在周向CD上延伸。外侧母线单元610在轴向AD上经由第一对置壁552设置于与第一转子300a相反侧。外侧母线单元610设置于在轴向AD上从转子300a、300b、定子200、线圈211以及第一对置壁552分离的位置。
外侧母线单元610位于在轴向AD上从马达鳍片72分离的位置。外侧母线单元610在轴向AD上经由第一对置壁552位于与马达鳍片72相反侧。此外,马达鳍片72也可以设置于后外周面370a。在该构成中,也可以外侧母线单元61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径向RD上与马达鳍片72并排的位置。
在外侧母线单元610连接有电力引出线212。该电力引出线212从线圈211通过框架开口部373并朝向外侧母线单元610延伸。外侧母线单元61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轴向AD上与框架开口部373并排的位置。在外侧母线单元610中,多个外侧电力母线615的至少一个位于与框架开口部373并排的位置。例如,框架开口部373位于在径向RD上横跨至少一个外侧电力母线615的位置。
在外侧母线单元610中,外侧母线保护部620设置于马达外壳550的外侧,从而外侧电力母线615设置于马达外壳550的外侧。外侧电力母线615固定于后框架370具有的外周延伸突出部376b。外侧电力母线615沿着外周延伸突出部376b在周向CD上延伸。外侧电力母线615在轴向AD上经由第一对置壁552设置于与第一转子300a相反侧。外侧电力母线615设置于在轴向AD上从转子300a、300b、定子200、线圈211以及第一对置壁552分离的位置。外侧电力母线615相当于通电母线以及外侧母线。
外侧电力母线615位于在轴向AD上从马达鳍片72分离的位置。外侧电力母线615在轴向AD上经由第一对置壁552设置于与马达鳍片72相反侧。此外,在马达鳍片72设置于后外周面370a的构成中,也可以外侧电力母线61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径向RD上与马达鳍片72并排的位置。
在外侧电力母线615以能够通电的方式连接有电力引出线212。多个外侧电力母线615的至少一个位于在轴向AD上与框架开口部373并排的位置。外侧电力母线61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轴向AD上与框架开口部373并排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侧电力母线615在轴向AD上经由第一对置壁552设置于与线圈211相反侧。在该构成中,外侧电力母线615的热量不容易封闭于马达空间550a。因此,不容易产生由于外侧电力母线615的热量而马达空间550a的温度上升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通过外侧电力母线615的位置实现马达外壳550的内部温度不容易上升的构成。
另外,在马达外壳550中,成为马达外周壁551从第一对置壁552突出的状态。因此,即使是在马达外壳550的外侧,也能够通过将外侧电力母线615固定于马达外周壁551的突出部分,提高外侧电力母线615的耐振动性。即,即使是在马达外壳550的外侧,也能够通过后框架370具有的外周延伸突出部376b提高外侧电力母线615的耐振动性。
<第八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中,框架开口部373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在轴向AD上与外侧母线单元610并排的位置。与此相对,在第八实施方式中,框架开口部373设置于在径向RD上从外侧母线单元610分离的位置。在第八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相同。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90所示,框架开口部373位于从外侧母线单元610以及外侧电力母线615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框架开口部373与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的框架开口部373相比位于径向内侧的位置。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框架开口部373位于在轴向AD上与转子300a、300b的至少一部分并排的位置。另外,框架开口部373位于在轴向AD上与铁芯231的至少一部分并排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框架开口部373向外侧引出的电力引出线212位于从外侧电力母线615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外侧电力母线615与电力引出线212经由接合夹设部581连接。接合夹设部581包含于马达装置60。接合夹设部581由母线部件或者电线形成。接合夹设部581以能够通电的方式将外侧电力母线615与电力引出线212连接。接合夹设部581通过导电接合部580与外侧电力母线615接合。另外,接合夹设部581通过导电接合部580与电力引出线212接合。导电接合部580以及接合夹设部581相当于母线连接部。
在马达外壳550中,框架开口部373使马达空间550a朝向马达外壳550的外部开放。在马达外壳550中,通过框架开口部373进行马达空间550a的通气。例如,空气等气体从多个框架开口部373的至少一个流入马达空间550a,该气体从马达空间550a通过其它的框架开口部373流出。框架开口部373是用于进行马达空间550a的通气的孔。框架开口部373相当于通气孔。
根据本实施方式,框架开口部373设置于从外侧电力母线615向径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在用于对马达空间550a进行通气的气体通过框架开口部373时,外侧电力母线615不容易限制气体的流动。因此,不容易产生框架开口部373的通气性由于外侧电力母线615而降低这样的情况。因此,在通过马达空间550a的通气释放马达空间550a的热量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马达空间550a的散热效果由于外侧电力母线615而降低。
<第九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马达外周壁551设置有马达鳍片72。与此相对,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在马达外周壁551设置有水套。在第九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构成、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91所示,对马达装置60设置有冷却装置600。冷却装置600包含于马达装置单元50。冷却装置600使用冷媒对马达装置60进行冷却。作为冷媒,例如能够使用冷却液等液体。冷却装置600具有冷媒泵601以及冷媒流路602。冷媒流路602是冷媒流过的流路。冷媒流路602是冷媒进行循环的循环流路。冷媒泵601压送冷媒以使冷媒在冷媒流路602中流动。冷媒泵601例如是电动泵。此外,冷媒泵601也可以是通过马达61的驱动压送冷媒的机械泵。
冷媒流路602的至少一部分内置于马达外周壁551。马达外周壁551具有流路形成部605。流路形成部605是马达外周壁551中形成冷媒流路602的部位。在流路形成部605中,在马达外壁面551a与马达内壁面551b之间形成有冷媒流路602。流路形成部605在马达外周壁551中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在马达外周壁551中,冷媒流路602在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在马达外周壁551中,冷媒通过在周向CD上流动进行循环。
在马达装置60中,马达空间550a的热量释放给冷媒流路602的冷媒。给予冷媒的热量从马达外周壁551释放到外部。冷媒流路602在马达外壳550中形成水套。冷媒流路602促进马达空间550a的热量向外部释放。冷媒流路602相当于散热促进部。
壁电力母线565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冷媒流路602并排的位置。例如,壁电力母线565位于不从流路形成部605向轴向AD突出的位置。流路形成部605在轴向AD上与壁电力母线565相比向第一对置壁552侧延伸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壁电力母线565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冷媒流路602并排的位置。在该构成中,壁电力母线565位于容易将热量传递给冷媒流路602的冷媒的位置。因此,壁电力母线565的热量容易经由马达外周壁551从冷媒流路602的冷媒释放到外部。因此,能够提高冷媒流路602对壁电力母线565的冷却效果。
此外,马达装置60也可以具有马达鳍片72以及冷媒流路602双方。例如,也可以在马达外周壁551中在冷媒流路602的外侧设置有马达鳍片72。在该构成中,给予冷媒流路602的冷媒的热量容易从马达鳍片72释放到外部。因此,能够通过马达鳍片72迅速地冷却冷媒。
<其它的实施方式>
该说明书的公开并不限定于例示的实施方式。公开包含例示的实施方式、和基于这些实施方式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变形方式。例如,公开并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中示出的部件、要素的组合,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组合实施公开。公开能够具有能够追加到实施方式的追加的部分。公开包含省略了实施方式的部件、要素后的实施方式。公开包含一个实施方式与其它的实施方式之间的部件、要素的置换,或者组合。公开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记载。应该理解公开的技术范围通过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示出,并且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同等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构成组A>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母线单元260与中性点母线290只要在轴向AD、径向RD以及周向CD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分离即可。另外,也可以不通过母线保护部270保护电力母线261。在该构成中,若中性点母线290设置于定子侧空间S1,电力母线261设置于逆变器侧空间S2,则这些电力母线261与中性点母线290的绝缘可靠性也不容易降低。另外,只要电力母线261以及中性点母线290中一方设置于定子侧空间S1,另一方设置于逆变器侧空间S2即可。
<构成组B>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只要取向为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则也可以取向为在周向CD上相互朝向相反侧。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只要取向为相对于马达轴线Cm倾斜,则也可以取向为在周向CD上相互相对。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以及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也可以相对于马达轴线Cm向径向RD倾斜。
<构成组C>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马达壳体70中,也可以与定子保持部171的位置无关地配置线圈部215。例如,线圈部215也可以设置于从轴保持部174向周向CD偏移的位置。另外,在马达壳体70中,只要线圈保护部250与内周面70b接触,则也可以不在内周面70b设置定子保持部171。
<构成组D>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马达装置60和逆变器装置80中也可以使壳体共用化。例如,也可以马达61以及逆变器81收容于一个壳体。另外,在单元壳体51中,只要设置马达鳍片72以及逆变器鳍片92的至少一方即可。在单元壳体51中,线圈保护部250也可以设置于从内周面70b分离的位置。
<构成组P>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壁电力母线565等通电母线只要固定于马达外周壁551,则轴向AD的位置可以任意。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壁电力母线565也可以设置于在径向RD上与定子200或者转子300a、300b并排的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通电母线不设置有壁母线保护部570等保护部。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壁电力母线565也可以不经由壁母线保护部570而固定于马达内壁面551b。壁电力母线565也可以经由导热凝胶等导热部件固定于马达内壁面551b。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电母线也可以是中性点母线290。例如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中性点母线290固定于马达外周壁551。在中性点母线290经由转子300a、300b设置于与定子200相反侧的构成中,优选从线圈211朝向中性点母线290在轴向AD上引出中性引出线213。
<构成组A>
在轴向间隙式马达等马达中,有对于电力母线与中性点母线的电绝缘状态的绝缘可靠性降低的担忧。与此相对,提供能够提高电绝缘可靠性的旋转电机。
根据特征A1,中性点母线(290)设置于从具有电绝缘性并且保护电力母线(261)的母线保护部(270)分离的位置。在该构成中,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当然不接触,甚至不会产生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接触的情况。因此,通过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分离能够抑制对于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的电绝缘状态的绝缘可靠性降低。因此,通过中性点母线(290)与母线保护部(270)分离,能够提高旋转电机(60)的电绝缘可靠性。
根据特征A10,电力母线(261)设置于在轴向(AD)上排列的第一空间(S1)以及第二空间(S2)中一方,中性点母线(290)设置于另一方。并且,通过空间分隔部(370)将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分隔。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空间分隔部(370)限制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接触。这样,能够通过空间分隔部(370)抑制对于中性点母线(290)与电力母线(261)的电绝缘状态的绝缘可靠性降低。因此,能够通过空间分隔部(370)提高旋转电机(60)的电绝缘可靠性。
[特征A1]
一种旋转电机,是通过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的旋转电机(60),具备:
定子(200),具有多相的线圈(211);
转子(300、300a、300b),以旋转轴线(Cm)为中心旋转,且在旋转轴线延伸的轴向(AD)上与定子并排;
电力母线(261),与线圈电连接,并向线圈供给电力;
母线保护部(270),具有电绝缘性,保护电力母线;以及
中性点母线(290),设置于从母线保护部分离的位置,且在多相的线圈各自中与中性点(65)侧电连接。
[特征A2]
根据特征A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空间分隔部(370),向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以沿着旋转轴线排列收容了定子的第一空间(S1)和未收容定子的第二空间(S2)的方式分隔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
电力母线设置于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中一方,中性点母线设置于另一方。
[特征A3]
根据特征A1或者A2所记载的旋转电机,中性点母线与母线保护部设置于在轴向上分离的位置。
[特征A4]
根据特征A1~A3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作为转子具备第一转子(300a)、和在轴向上经由定子与第一转子并排的第二转子(300b),
通过卷绕具有多个裸线(223)的线圈线(220)形成线圈。
[特征A5]
根据特征A1~A4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通过卷绕线圈线(220)并且在旋转轴线的周向(CD)上排列了多个的线圈部(215)形成线圈,
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部的匝数不同。
[特征A6]
根据特征A1~A5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中继母线(280),与对电力进行转换并供给至电力母线的电力转换部(81)电连接;以及
端子台(285),支承电力母线与中继母线的连接部分。
[特征A7]
根据特征A6所记载的旋转电机,若在旋转轴线的周向上将旋转轴线的周围以等间隔分割为多个分割区域(RE),则在多个分割区域各配置一个中继母线。
[特征A8]
根据特征A1~A7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轴承(36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子;以及
支承框架(370),具有支承轴承的轴承支承部(372)、以及支承母线保护部的母线支承部(371)。
[特征A9]
根据特征A1~A8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正交框架(370),向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以及
旋转检测部(421),在轴向上经由正交框架设置于与中性点母线相反侧,并检测转子的旋转角度。
[特征A10]
一种旋转电机,是通过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的旋转电机(60),具备:
定子(200),具有多相的线圈(211);
转子(300、300a、300b),在旋转轴线(Cm)延伸的轴向(AD)上与定子并排,并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定子进行旋转;
电力母线(261),与线圈电连接,并向线圈供给电力;
中性点母线(290),在多相的线圈各自中与中性点(65)侧电连接;以及
空间分隔部(370),向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以在轴向上排列收容了定子的第一空间(S1)和未收容定子的第二空间(S2)的方式分隔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
电力母线设置于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中一方,中性点母线设置于另一方。
<构成组B>
在轴向间隙式马达等马达中,有能量效率降低的担忧。与此相对,提供能够提高能量效率的旋转电机。
根据特征B1,基于一对周磁铁(311a、311b)以及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的磁通集中在定子(200)侧等,所以定子(200)侧的磁场容易增强。因此,能够提高旋转电机(60)的能量效率。
[特征B1]
一种旋转电机,是通过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的旋转电机(60),具备:
定子(200),具有多相的线圈(211);以及
转子(300、300a、300b),以旋转轴线(Cm)为中心旋转,且在旋转轴线延伸的轴向(AD)上与定子并排,
转子具有:
多个磁铁(310、311a、311b、312a、312b、313a、313b),在旋转轴线的周向(CD)上排列,
在多个磁铁包含有:
一对内轴磁铁(312a、312b),在周向上相邻,且相对于旋转轴线倾斜地取向为在轴向上朝向定子侧;以及
一对周磁铁(311a、311b),经由一对内轴磁铁在周向上相邻,且取向为在周向上相互相对。
[特征B2]
根据特征B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一对内轴磁铁相对于旋转轴线向周向倾斜地取向为在轴向上朝向定子侧并且在周向上相互相对。
[特征B3]
根据特征B2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在多个磁铁包含有:
一对外轴磁铁(313a、313b),在周向上经由周磁铁设置于一对内轴磁铁的相反侧,且在周向上相邻,
一对外轴磁铁相对于旋转轴线向周向倾斜地取向为在轴向上朝向与定子相反侧并且在周向上相互朝向相反侧。
[特征B4]
根据特征B3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在轴向上经由转子排列有一对转子,
一方的转子(300a)相对于另一方的转子(300b)设置为点对称,以使一方的转子具有的一对内轴磁铁与另一方的转子具有的一对外轴磁铁在轴向上并排。
[特征B5]
根据特征B1~B4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磁铁形成相对于旋转轴线倾斜的磁铁倾斜面(316d),
转子具有:
磁铁支架(320),在轴向上从一方侧与磁铁重叠;以及
固定支承部(330),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倾斜的支承倾斜面(330a),并以支承倾斜面与磁铁倾斜面重叠并且在支承倾斜面与磁铁支架之间夹住磁铁的方式,将磁铁固定于磁铁支架。
[特征B6]
根据特征B1~B5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转子具有:
多个磁铁单元(316、317、318),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一对单元侧面(316c),构成为包含至少一个磁铁,且在周向上排列,
在多个磁铁单元包含有:
倾斜磁铁单元(317),一对单元侧面相对地倾斜为朝向旋转轴线的径向(RD)的外侧相互远离;以及
平行磁铁单元(318),一对单元侧面平行。
[特征B7]
根据特征B1~B6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轴(340),具有在轴向上与转子并排并且固定于转子的轴凸缘(342),并以转子一起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
按压部件(350),在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在经由基于轴凸缘的转子的支点(344a)与磁铁相反侧对转子施加按压力(F3),以在转子中在抵抗磁铁与线圈的吸引力(F1)而使磁铁与线圈分离的方向上产生弯曲应力(F2)。
[特征B8]
根据特征B7所记载的旋转电机,按压部件是将转子固定于轴凸缘的固定件(350),
转子中固定了按压部件的部位(325)和轴凸缘中固定了按压部件的部位(345)在轴向上分离。
[特征B9]
根据特征B1~B8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作为转子的第一转子(300a);
第二转子(300b),是转子,且在轴向上经由定子与第一转子并排;
轴凸缘(342),在轴向上设置于第一转子与第二转子之间,并与第一转子以及第二转子一起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第一转子孔(325a),设置于第一转子,并向轴向延伸;
第二转子孔(325b),设置于第二转子中在周向上从第一转子孔分离的位置,并向轴向延伸;
第一轴孔(345a),设置于轴凸缘中在轴向上与第一转子孔并排的位置,并向轴向延伸;以及
第二轴孔(345b),设置于轴凸缘中在轴向上与第二转子孔并排的位置,并向轴向延伸,
将第一转子固定于轴凸缘的第一固定件(350a)插入第一转子孔和第一轴孔,
将第二转子固定于轴凸缘的第二固定件(350b)插入第二转子孔和第二轴孔。
<构成组C>
在轴向间隙式马达等马达中,有散热效果不足的担忧。与此相对,提供能够提高散热效果的旋转电机。
根据特征C1,线圈保护部(250)以与电机壳体(70)的内周面(70b)重叠的状态设置。在该构成中,线圈(211)的热量容易经由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电机壳体(70)。并且,由于在电机壳体(70)的外周面(70a)设置有散热片(72),所以从线圈保护部(250)传递到电机壳体(70)的热量容易通过散热片(72)释放到外部。因此,能够提高旋转电机(60)的散热效果。
[特征C1]
一种旋转电机,是通过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的旋转电机(60),具备:
定子(200),具有多相的线圈(211);
转子(300、300a、300b),以旋转轴线(Cm)为中心旋转,且在旋转轴线延伸的轴向(AD)上与定子并排;
电机壳体(70),收容定子以及转子;以及
散热片(72),设置于电机壳体的外周面(70a),并释放热量,
定子具有:
线圈保护部(250),以与电机壳体的内周面(70b)重叠的状态设置,具有导热性,且保护线圈。
[特征C2]
根据特征C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电机壳体具有设置于内周面的多个凸部(171、172、173、174),
线圈保护部成为从旋转轴线的径向(RD)的内侧进入凸部之间的状态。
[特征C3]
根据特征C2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在多个凸部包含有向轴向延伸并且在旋转轴线的周向(CD)上排列的多个轴凸部(174),
通过卷绕线圈线(220)并且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线圈部(215)形成线圈,
线圈部设置于在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与轴凸部对置的位置。
[特征C4]
根据特征C1~C3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在内周面包含有壳体基座面(176)、和与壳体基座面相比粗糙的壳体粗糙面(177),
线圈保护部至少与壳体粗糙面重叠。
[特征C5]
根据特征C1~C4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保护从线圈通过线圈保护部引出的线圈引出线(212),并填埋线圈引出线与线圈保护部的缝隙的引出线保护部(255)。
[特征C6]
根据特征C1~C5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定子具有:
线圈架(240),与线圈一起被线圈保护部保护,将热量释放到线圈保护部,具有电绝缘性,并卷绕线圈。
[特征C7]
根据特征C6所记载的旋转电机,线圈架具有线圈架基座面(246)、和与线圈架基座面相比粗糙的线圈架粗糙面(247),
线圈保护部至少与线圈架粗糙面重叠。
[特征C8]
根据特征C6或者C7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定子具有:
铁芯(231),设置于线圈架的内侧,且旋转轴线的周向(CD)的宽度朝向旋转轴线的径向(RD)的内侧阶段性地减小。
[特征C9]
根据特征C6~C8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线圈架具有:
线圈架躯体部(241),卷绕线圈;以及
线圈架凸缘(242),具有朝向线圈侧的凸缘面(243),从线圈架躯体部的外周面(241a)朝向外侧延伸,
在凸缘面设置有为了使从线圈引出的线圈引出线(212)通过而凹陷的凸缘凹部(243a)。
<构成组D>
在轴向间隙式马达等马达中,有马达散热效果不足的担忧。另外,对于马达来说,考虑与逆变器一体地设置马达构成单元。对于该单元来说,也考虑由于来自逆变器的热量等,而单元的散热效果容易不足。与此相对,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散热效果提高双方的旋转电机单元。
根据特征D1,在单元壳体(51)收容电力转换部(81)、和在轴向(AD)上排列的转子(300、300a、300b)以及定子(200)。在该构成中,能够在使旋转电机(60)轻薄化的基础上,使旋转电机单元(50)小型化。并且,由于在单元壳体(51)的外周面(70a、90a)设置散热片(72、92),所以能够通过散热片(72、92)提高旋转电机单元(50)的散热效果。因此,能够实现旋转电机单元(50)的小型化以及散热效果提高双方。
[特征D1]
一种旋转电机单元,是通过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的旋转电机单元(50),具备:
旋转电机(60),具有以旋转轴线(Cm)为中心旋转的转子(300、300a、300b)、以及在旋转轴线延伸的轴向(AD)上与转子并排的定子(200);
电力转换装置(80),具有对向旋转电机供给的电力进行转换的电力转换部(81);
单元壳体(51),形成旋转电机的外周面(70a)以及电力转换装置的外周面(90a)双方,并收容转子、定子以及电力转换部;以及
散热片(72、92),设置于单元壳体的外周面(70a、90a),并释放热量。
[特征D2]
根据特征D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定子具有:
线圈(211),流过电流;以及
线圈保护部(250),以与单元壳体的内周面(70b)重叠的状态设置,具有导热性,并保护线圈。
[特征D3]
根据特征D1或者D2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旋转电机具有:
电机壳体(70),包含于单元壳体,形成旋转电机的外周面,并收容转子以及定子,
电力转换装置具有:
装置壳体(90),包含于单元壳体,在电力转换装置中形成外周面,并收容电力转换部,
在单元壳体中,电机壳体与装置壳体在轴向上并排。
[特征D4]
根据特征D1~D3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具备:轴(340),具有在轴向上与转子并排并且固定于转子的轴凸缘(342),并以转子一起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轴凸缘具有:
环状部(344),在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设置于定子的内侧,并沿着定子在旋转轴线的周向(CD)上延伸为环状;以及
凸缘通气孔(345),在径向上贯通环状部,使径向上能够通气。
[特征D5]
根据特征D1~D4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具备:平衡调整孔(326),设置于转子,用于调整转子的平衡,
平衡调整孔在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在定子的内侧设置为在轴向上贯通转子,使轴向上能够通气。
[特征D6]
根据特征D1~D5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具备:壳体分隔部(370、424),在轴向上将单元壳体的内部分隔为旋转电机侧和电力转换部侧;
多个状态检测部(421、431),检测旋转电机的状态;以及
布线汇集部(440),设置于壳体分隔部的电力转换装置侧,将分别与多个状态检测部电连接的检测布线(426、436)汇集。
[特征D7]
根据特征D6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具备:壳体分隔部(370、424),在轴向上将单元壳体的内部分隔为旋转电机侧和电力转换部侧;
分隔开口部(373),插入从定子具有的线圈(211)引出的线圈引出线(212),使壳体分隔部在轴向上开口;以及
分隔罩部(380),覆盖分隔开口部。
[特征D8]
根据特征D1~D7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单元壳体具有:
电机壳体(70),形成旋转电机的外周面,并收容转子以及定子,
电机壳体具有:
壳体主体(71),形成旋转电机的外周面;
电机凸缘(74、178),在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从壳体主体朝向外侧突出;以及
电机固定孔(74a、178a),设置于电机凸缘,用于将电机壳体固定于规定的壳体固定对象(90、390)。
[特征D9]
根据特征D1~D8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单元,单元壳体具有:
电机壳体(70),形成旋转电机的外周面,并收容转子以及定子;以及
电机罩部(390),固定于电机壳体,并从轴向的一方侧覆盖转子以及定子,
电机罩部具有:
第一固定孔(392a),用于将电机罩部固定于电机壳体;以及
第二固定孔(392b),在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与第一固定孔并排,且用于将电机罩部固定于规定的罩固定对象(53)。
(技术思想的公开)
本说明书公开以下列举的多项多记载的多个技术思想。一些项有通过在后续项中择一地引用先行项的多项从属形式(a multipledependent form)进行记载的情况。并且,一些项有通过引用其它的多项从属形式的项的多项从属形式(a multipledependent formreferring to another multiple dependent form)进行记载的情况。这些通过多项従属形式记载的项定义多个技术思想。
(技术思想1)
一种旋转电机,是通过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的旋转电机(60),具备:
定子(200),具有线圈(211);
转子(300a、300b),以旋转轴线(Cm)为中心旋转,且在上述旋转轴线延伸的轴向(AD)上与上述定子并排;
电机外壳(550),具有在上述轴向上延伸的电机外周壁(551),并在上述电机外周壁的内侧收容上述定子以及上述转子;以及
通电母线(565、615),以能够通电的方式与上述线圈连接,并以沿着上述电机外周壁的内壁面(551b)在上述旋转轴线的周向(CD)上延伸的状态固定于上述电机外周壁。
根据上述方式,通电母线固定于在轴向上延伸的电机外周壁。在该构成中,即使随着转子的旋转而产生了轴向的振动,由于电机外周壁不容易在轴向上振动所以通电母线也不容易振动。因此,在通电母线中,能够通过电机外周壁提高对轴向的振动的耐振动性。并且,通电母线沿着电机外周壁的内壁面在周向上延伸。因此,对通电母线的周向的整体给予电机外周壁的耐振动性。这样,通过利用电机外周壁能够在较大的范围提高通电母线的耐振动性。因此,对于旋转电机,能够提高对振动的可靠性。
(技术思想2)
根据技术思想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上述通电母线设置于在上述轴向上从上述线圈分离的位置。
(技术思想3)
根据技术思想1或者2所记载的旋转电机,上述通电母线在上述轴向上经由上述转子设置于与上述线圈相反侧。
(技术思想4)
根据技术思想1~3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轴承部(36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转子;以及
轴承支承部(552),在上述轴向上经由上述转子设置于与上述线圈相反侧,从上述电机外周壁延伸,并支承上述轴承部,
上述通电母线设置于从上述轴承支承部分离的位置。
(技术思想5)
根据技术思想4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在上述轴向上设置于上述线圈与上述轴承支承部之间的内侧母线(565),作为上述通电母线。
(技术思想6)
根据技术思想4或者5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在上述轴向上经由上述轴承支承部设置于与上述线圈相反侧的外侧母线(615),作为上述通电母线。
(技术思想7)
根据技术思想4~6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将从上述线圈引出的线圈引出线(212)与上述通电母线连接,并设置于从上述轴承支承部分离的位置的母线连接部(580、581)。
(技术思想8)
根据技术思想1~7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电机覆盖部(552),在与上述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在上述电机外周壁的内侧从上述轴向覆盖收容上述定子以及上述转子的收容空间(550a);以及
通气孔(373),设置于上述电机覆盖部中在上述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从上述通气孔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并用于进行上述收容空间的通气。
(技术思想9)
根据技术思想1~8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上述通电母线具有在上述轴向上延伸的母线板面(566),并设置为上述母线板面与上述内壁面重叠。
(技术思想10)
根据技术思想9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在上述径向上将多个上述通电母线层叠为各自的上述母线板面重叠。
(技术思想11)
根据技术思想1~10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备:散热促进部(72、602),设置于上述电机外周壁,并促进从上述电机外周壁的内侧空间(550a)的散热,
上述通电母线设置于在上述旋转轴线的上述径向上与上述散热促进部并排的位置。
(技术思想12)
根据技术思想1~11中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旋转电机,是设置于飞行体,且为了使上述飞行体飞行而驱动的旋转电机。

Claims (12)

1.一种旋转电机,是通过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的旋转电机(60),具备:
定子(200),具有线圈(211);
转子(300a、300b),以旋转轴线(Cm)为中心旋转,且在上述旋转轴线延伸的轴向(AD)上与上述定子并排;
电机外壳(550),具有在上述轴向上延伸的电机外周壁(551),并在上述电机外周壁的内侧收容上述定子以及上述转子;以及
通电母线(565、615),以能够通电的方式与上述线圈连接,并以沿着上述电机外周壁的内壁面(551b)在上述旋转轴线的周向(CD)上延伸的状态固定于上述电机外周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通电母线设置于在上述轴向上从上述线圈分离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通电母线在上述轴向上经由上述转子设置于与上述线圈相反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具备:
轴承部(36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转子;以及
轴承支承部(552),在上述轴向上经由上述转子设置于与上述线圈相反侧,从上述电机外周壁延伸,并支承上述轴承部,
上述通电母线设置于从上述轴承支承部分离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具备在上述轴向上设置于上述线圈与上述轴承支承部之间的内侧母线(565),作为上述通电母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具备在上述轴向上经由上述轴承支承部设置于与上述线圈相反侧的外侧母线(615),作为上述通电母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具备将从上述线圈引出的线圈引出线(212)与上述通电母线连接,并设置于从上述轴承支承部分离的位置的母线连接部(580、581)。
8.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具备:
电机覆盖部(552),在与上述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在上述电机外周壁的内侧从上述轴向覆盖收容上述定子以及上述转子的收容空间(550a);以及
通气孔(373),设置于上述电机覆盖部中在上述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从上述通电母线向内侧分离的位置,并用于进行上述收容空间的通气。
9.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通电母线具有在上述轴向上延伸的母线板面(566),并设置为上述母线板面与上述内壁面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上述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将多个上述通电母线层叠为各自的上述母线板面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具备:
散热促进部(72、602),设置于上述电机外周壁,并促进从上述电机外周壁的内侧空间(550a)的散热,
上述通电母线设置于在上述旋转轴线的径向(RD)上与上述散热促进部并排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是设置于飞行体,且为了使上述飞行体飞行而驱动的旋转电机。
CN202280024400.9A 2021-09-27 2022-09-22 旋转电机 Pending CN1170837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56823 2021-09-27
JP2022137642A JP2023048115A (ja) 2021-09-27 2022-08-31 回転電機
JP2022-137642 2022-08-31
PCT/JP2022/035357 WO2023048227A1 (ja) 2021-09-27 2022-09-22 回転電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83784A true CN117083784A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15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4400.9A Pending CN117083784A (zh) 2021-09-27 2022-09-22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8378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5624B (zh) 驱动装置
US9425673B2 (en)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integrated module
CN107852071B (zh) 旋转电机
US20160020679A1 (en) Inverter-integrated motor
CN117083784A (zh) 旋转电机
CN117063378A (zh) 旋转电机
WO2023048227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6A1 (ja) 回転電機
CN117044074A (zh) 旋转电机
JP2023048115A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69A1 (ja) 回転電機
JP2013110780A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
JP2023047730A (ja) 回転電機
JP2023047731A (ja) 回転電機ユニット
JP2023047729A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2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5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19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4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17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1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0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048218A1 (ja) 回転電機
CN117157862A (zh) 旋转电机
WO2023048223A1 (ja) 磁石、回転子及び磁石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