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57702A -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57702A
CN117157702A CN202280000621.2A CN202280000621A CN117157702A CN 117157702 A CN117157702 A CN 117157702A CN 202280000621 A CN202280000621 A CN 202280000621A CN 117157702 A CN117157702 A CN 1171577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partition
value
pixel
parti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062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书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57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577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该显示控制方法包括: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对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确定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对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使背光组件基于第一区域亮度值发射对应于目标图像的背光;根据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对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根据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对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值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值,以使显示设备的显示组件基于第二像素值显示目标图像。

Description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控制装置、显示控制方法、显示设备、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LED(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LED显示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超大屏高清显示的众多商用领域,如监控指挥、高清演播、高端影院、医疗诊断、广告显示、会议会展、办公显示、虚拟现实等,实现了比较好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公开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显示控制装置、显示控制方法、显示设备、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对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对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使所述背光组件基于所述第一区域亮度值发射对应于所述目标图像的背光;
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根据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值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值,以使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组件基于所述第二像素值显示所述目标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对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 值的步骤,包括: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目标图像在所述背光分区内的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确定所述背光分区内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的平均值及最大值,其中,所述像素灰度值为所述第一像素值的多个颜色通道中的最大值;根据所述平均值及所述最大值的加权和,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的步骤,包括: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所述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其中,所述邻近分区包括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分区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及预设的第一查找表,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与所述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及预设的滤波系数,确定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三背光特征值;将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各个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三背光特征值中的最大值,确定为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灯,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及预设的第二查找表,分别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在满足所述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输入所述驱动部件,以使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灯发射对应于所述目标图像的背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的步骤,包括: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及所述背光 分区的扩散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其中,所述扩散分区包括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扩散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分别对各个背光分区内的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预设的扩散距离阈值,确定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之外的虚拟分区的位置及数量;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分别确定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其中,所述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及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背光分区与所述显示设备边缘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所述扩散距离阈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扩散距离阈值的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以及相应的扩散分区和虚拟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分别确定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及各个虚拟分区的影响因子,分别确定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影响因子与所述背光组件侧面的反射率相关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分别对各个背光分区内的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的步骤,包括:
针对任一目标区域,根据所述第二区域亮度值,分别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顶点以及中心点的第二背光亮度值,所述目标区域是以各个背光分区的中 心点为顶点,且尺寸与背光分区的尺寸相同的区域;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顶点以及中心点的第二背光亮度值,利用预设的插值方式对所述目标区域中的各个像素点分别进行插值处理,得到所述目标区域中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值方式包括贝塞尔曲线插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区域的顶点依次包括第一顶点、第二顶点、第三顶点及第四顶点,其中,所述利用预设的插值方式对所述目标区域中的各个像素点分别进行插值处理,得到所述目标区域中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的步骤,包括:基于所述目标区域的第一顶点的亮度值、第二顶点的亮度值及中心点的亮度值,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的方式构造第一贝塞尔曲线;基于所述目标区域的第三顶点的亮度值、第四顶点的亮度值及中心点的亮度值,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的方式构造第二贝塞尔曲线;基于所述第一贝塞尔曲线上的第一插值点、所述第二贝塞尔曲线上的第二插值点以及所述中心点的亮度值,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的方式构造第三贝塞尔曲线;基于所述第一贝塞尔曲线、所述第二贝塞尔曲线及所述第三贝塞尔曲线,得到所述目标区域中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值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值的步骤,包括:针对任一像素点,根据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所述像素点的补偿因子;根据所述补偿因子,分别对所述像素点的各个颜色通道进行补偿,得到所述像素点的第二像素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所述像素点的补偿因子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补偿因子;根据所述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确定所述像素点的第二补偿因子;将所述第一补偿因子与所述第二补偿因子中的最小值,确定为所述像素点的补偿因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满足所述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图像的第二像素值输入所述显示组件,以使所述显示组件进行显示。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
特征提取模块,用于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对待显示的目标图像进行分区特征提取,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亮度值确定模块,用于对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使所述背光组件基于所述第一区域亮度值发射对应于所述目标图像的背光;
背光模拟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像素补偿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值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值,以使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组件基于所述第二像素值显示所述目标图像。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该设备包括:背光组件、显示组件以及上述的显示控制装置,所述背光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多个背光分区,所述驱动部件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驱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发射背光;所述显示组件用于根据输入的像素值进行显示;所述显示控制装置分别连接所述背光组件及所述显示组件,用于根据待显示的目标图像,确定所述目标图像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以及补偿后的像素值,向所述背光组件输入所述驱动值,并向所述显示组件输入所述补偿后的像素值。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 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的显示控制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第五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显示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a和图2b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背光分区及特征值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4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5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6a和图6b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背光分区及亮度值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背光分区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背光分区扩展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边框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12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目标区域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贝塞尔曲线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6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17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框图。
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随着LED显示技术,尤其是Mini_LED显示技术的迅速发展,LED显示产品已经开始应用于超大屏高清显示的众多商用领域。其中,Mini_LED显示技术是指采用芯片尺寸介于50~200μm之间的LED器件进行显示的技术。
相关技术中,LED显示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由于液晶本身的固有缺陷——漏光问题,导致液晶显示的对比度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液晶显示系统尺寸的不断增大,功耗问题越来越明显。
为了克服相关技术中的缺陷,可采用区域动态背光控制的方式,动态地调整LED显示系统的背光亮度。其中,区域动态背光控制是基于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显示原理实现的。液晶显示器显示像素是利用液晶的电光效应控制液晶分子的开度,来改变每个像素输出的光通量。当使用不同强度的背光显示相同的图像时,理论上只要保持每个像素的输出光通量不变,就可以保证显示图像不变,这一原理概括公式如下:
在公式(1)中,BL 0为像素点在调光前的背光亮度值,g为该像素点在调光前的像素灰度值(即像素点R/G/B像素值中的最大值), 为该像素点在调光后的背光亮度值, 为该像素点在调光后的像素灰度值,γ为一个定值幂指数,根据显示设备本身确定。由公式(1)看出,如果背光亮度值 降低,则最终显示画面的亮度(即输出光通量)也会发生变化。为了降低背光的同时保证出射光亮度不变,则应适当增大 的值以增加出射光的透过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能够通过区域动态背光控制的方式,根据图像对显示设备的区域背光进行控制,并根据区域背光对图像进行补偿,从而动态地调整各个显示区域的背光亮度和图像像素值,能够提升图像画面的显示质量和对比度,并降低显示设备的功耗。
图1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显示控制方法可应用于显示控制装置中,该装置可采用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并一般可集成于电子设备(例如显示设备)中。如图1所示,该显示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1,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对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步骤S12,对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使所述背光组件基于所述第一区域亮度值发射对应于所述目标图像的背光;
步骤S13,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步骤S14,根据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值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值,以使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组件基于所述第二像素值显示所述目标图像。
举例来说,显示设备可以为各种类型的LED显示设备,例如Mini_LED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背光组件(例如包括LED驱动部件和背光板) 和显示组件(例如为液晶面板)。执行该显示控制方法的显示控制装置可分别连接到背光组件和显示组件,使得背光组件根据显示控制装置输入的驱动值发射背光,并使得显示组件根据显示控制装置输入的像素值显示图像。本公开对显示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组件可包括多个背光分区,背光分区可以M*N的阵列方式布置(M、N为大于1的整数)。例如,基于Mini_LED技术的某4K显示设备中,布置有96*56个背光分区(即56行*96列),每个背光分区可具有预设数量的Mini_LED灯,例如4个、16个等,以便为显示组件提供背光;每个背光分区可对应于显示组件的一定数量的像素点,例如40*40个像素点。本公开对背光分区的数量、布置方式、每个背光分区中LED的预设数量以及每个背光分区对应的像素点数量均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步骤S11中,根据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对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其中,针对任一背光分区,可从所有像素点中确定出与该背光分区对应的像素点(例如40*40个像素点),并对与该背光分区对应的像素点的灰度值进行特征提取。对各个背光分区分别进行处理,即可得到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区特征提取的方式可以为求取灰度值的平均值及最大值,并求平均值及最大值的加权和,得到该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还可以是通过神经网络(例如包括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等),对与该背光分区对应的像素点的灰度值进行处理,得到该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本公开对分区特征提取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制。
经步骤S11处理后,所得到的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可能大小不一,甚至相邻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差距悬殊,影响最终的显示效果。该情况下,可进行滤波处理,以使不同分区之间的灰度值趋于平滑。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2中,可对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其中,针对任一 背光分区,可确定该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也即与该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分区距离阈值p(p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的背光分区。分区距离可定义为背光分区之间间隔的分区数量+1,也即相邻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为1。其中,分区距离阈值p可例如设为1,也即将该背光分区周围的8个背光分区作为邻近分区,加上该背光分区本身,共计3*3的9个背光分区;该分区距离阈值p可例如设为2,也即将该背光分区周围的24个背光分区作为邻近分区,加上该背光分区本身,共计5*5的25个背光分区。本公开对分区距离阈值的具体取值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任一背光分区,可对以该背光分区为中心的(2p+1)*(2p+1)个背光分区进行滤波。图2a和图2b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背光分区及特征值的示意图。如图2a所示,分区距离阈值p=1,背光分区为5的情况下,其邻近分区为1、2、3、4、6、7、8、9,共3*3的9个背光分区;如图2b所示,a、b、c、d、e、f、g、h、i分别为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滤波的方式可以为:将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乘以预设的滤波系数,得到调整后的区域亮度值(称为第三背光特征值);再从各个邻近分区的第三背光特征值与该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选取出最大值,作为该背光分区滤波后的背光特征值(称为第二背光特征值)。滤波的方式还可以为:求取各个邻近分区的第三背光特征值与该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的平均值,作为该背光分区滤波后的第二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处在显示设备边缘的背光分区,也即背光分区与显示设备边缘的距离小于分区距离阈值p,可仅选取分区距离阈值p内的部分分区进行处理,例如,背光分区1为显示设备左上角的分区且p=1时,其邻近分区为2、4、5。可仅对背光分区1、2、4、5进行滤波;或者,也可以向左和向上扩展到3*3的9个分区,扩展出来的分区的特征值可设为0或为背光分区2、4、5的特征值的镜像(以背光分区1为中心对称)。在求取最大值的方案中,不扩展,扩展且特征值补0,或者扩展且镜像特征值的处理方式,均对滤波结果没有影响;在求取平均值的方案中,各种处理方 式可能对滤波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滤波的方式以及对显示设备边缘的背光分区的处理方式,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得到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后,可将该第二背光特征值作为地址,通过预设的LUT(Look Up Table)查找表,确定相应的区域亮度值(称为第一区域亮度值)。进而,可将第一区域亮度值作为地址,通过LUT查找表,确定相应的驱动值;将驱动值输入到背光组件的驱动部件(例如驱动芯片),以使背光板的各个背光分区的LED灯发射对应于目标图像的背光。这样,完成背光的处理过程。
由于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往往大小不一,相邻分区发出的背光光线在背光腔内向液晶面板投射扩散过程中会相互影响,各个分区的实际背光分布并不等于第一区域亮度值。如果不考虑光扩散的影响,直接根据提取的第一区域亮度值进行像素补偿,不仅无法精确重现图像信息,还会产生明显的块效应,同时光扩散会有串扰,使得亮区域的亮度下降而暗区域亮度增强,影响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3中,可根据步骤S12得到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对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例如,可建立扩散模型,对背光腔内背光光线的投射扩散过程进行模拟,分别确定出目标图像的每个像素点在背光扩散后的背光亮度值(称为第一背光亮度值)。本公开对扩散模型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4中,可根据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可通过各种像素补偿方式,例如线性像素补偿方式或非线性像素补偿方式,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值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值。进而,可将各个像素点的第二像素值输入到显示组件,以使显示组件显示该目标图像。本公开对像素补偿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对图像像素点的像素值进行分区特征提 取,确定各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特征值;对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确定各个背光分区的区域亮度值;并根据区域亮度值对图像像素点的像素值进行背光模拟及像素补偿,从而提升图像画面的显示质量和对比度,并降低显示设备的功耗。
下面对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进行展开说明。
如前所述,可在步骤S11中,对各个背光分区分别进行特征提取。
图3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部分步骤的流程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步骤S11可包括:
在步骤S111中,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目标图像在所述背光分区内的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确定所述背光分区内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的平均值及最大值,其中,所述像素灰度值为所述第一像素值的多个颜色通道中的最大值;
在步骤S112中,根据所述平均值及所述最大值的加权和,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举例来说,针对背光组件的任一个背光分区,可确定目标图像在该背光分区内的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像素灰度值为像素点的像素值(称为第一像素值)的多个颜色通道(即R、G、B三个颜色通道)中的最大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该背光分区内的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可在步骤S111中分别计算出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的平均值及最大值。进而,可在步骤S112中将该平均值及该最大值的加权和,确定为该背光分区的背光特征值(称为第一背光特征值)。计算公式如下:
BL 1=P×BL ave+(1-P)×BL max (2)
在公式(2)中,BL 1表示第一背光特征值;BL ave为该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的平均值,BL max为该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的最大值。P为加权系数,取值范围为0-1,可动态调节。例如,P可取值为0.7或0.8,本公开对P的具体取值不作限制。
这样,对背光组件的所有背光分区分别进行上述处理,即可得到各个背 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在分区特征提取中,如果仅采用像素灰度值的最大值,则能够极大地保留图像细节,但会造成暗场区域图像亮度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对比度提升不足,功耗降低有限。如果仅采用像素灰度值的平均值,则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背光,以降低功耗,然而对于对比度高的区域,背光降低程度超出了像素补偿所能达到的程度,导致图像无法被恰当地还原,难以产生正确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将加权系数P设定为大于0.5,使得平均值的加权值P大于最大值的加权值(1-P),从而减少背光分区中出现一个较大的最大值而导致背光特征值明显变大的情况,使得背光特征值对背光分区的像素灰度值的表示更为准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采用像素灰度值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加权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采用最大值和平均值这两种处理方式的优点,也即能够保留图像细节,并降低背光以降低功耗;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两种算法的缺点,也即能够提升对比度,并适当降低背光,以便后续能够通过像素补偿来还原图像,从而提高图像画面的显示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1中得到的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可能大小不一,甚至相邻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差距悬殊,即使采用背光扩散模拟也无法彻底消除这种差距,最终补偿后的图像亮暗交界处光晕增大,影响最终的显示效果。该情况下,可在步骤S12中进行滤波处理,以使不同分区之间的灰度值趋于平滑,改善图像画面的显示效果。
图4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部分步骤的流程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步骤S12可包括:
在步骤S121中,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所述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
其中,所述邻近分区包括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分 区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
在步骤S122中,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及预设的第一查找表,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
举例来说,针对背光组件的任一个背光分区,可确定该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也即与该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分区距离阈值p的背光分区,p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其中,分区距离可定义为背光分区之间间隔的分区数量+1,相邻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为1。其中,分区距离阈值p可例如设为1,也即将该背光分区周围的8个背光分区作为邻近分区,加上该背光分区本身,共计3*3的9个背光分区;该分区距离阈值p可例如设为2,也即将该背光分区周围的24个背光分区作为邻近分区,加上该背光分区本身,共计5*5的25个背光分区。本公开对分区距离阈值的具体取值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对该背光分区及其邻近分区进行滤波,也即对以该背光分区为中心的(2p+1)*(2p+1)个背光分区进行滤波。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21可包括:根据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及预设的滤波系数,确定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三背光特征值;将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各个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三背光特征值中的最大值,确定为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
也就是说,可预设有滤波系数Q。在处理中,可将该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乘以滤波系数Q,得到调整后的第三背光特征值。再从各个邻近分区的第三背光特征值与该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选取出最大值,作为该背光分区滤波后的第二背光特征值。也即,图2b中的第一背光特征值a、b、c、d、f、g、h、i,分别乘以滤波系数Q,得到第三背光特征值a*Q、b*Q、c*Q、d*Q、f*Q、g*Q、h*Q、i*Q;再选取a*Q、b*Q、c*Q、d*Q、e、f*Q、g*Q、h*Q、i*Q中的最大值,作为第二背光特征值。
其中,滤波系数Q的取值范围为[0,1],动态可调,例如设置为0.6或0.7,本公开对滤波系数Q的具体取值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各个背光分区分别进行上述处理,可得到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进而,可在步骤S122中将该第二背光特征值作为地址,通过预设的第一查找表,确定相应的第一区域亮度值。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减少相邻区域的背光亮度过于明显的情况,使得不同分区之间的灰度值趋于平滑,从而改善补偿后的图像画面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灯,驱动部件例如为驱动芯片,背光灯例如为Mini-LED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2之后,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还可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及预设的第二查找表,分别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
在满足所述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输入所述驱动部件,以使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灯发射对应于所述目标图像的背光。
也就是说,可将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作为地址,通过预设的第二查找表,分别得到各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如果满足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则将多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输入驱动部件,以使驱动部件驱动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灯发射对应于目标图像的背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可例如包括:对应于该目标图像的行同步信号VX、列同步信号HX、数据有效信号DE等均有效。可根据该目标图像的帧标识ID等信息,确定相应的各种信号;根据显示设备的显示方式,设定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本公开对显示条件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制。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驱动各个背光分区发射相应的背光,从而完成背光控制的整个过程。
由于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往往大小不一,相邻分区发出的背光光线在背光腔内向液晶面板投射扩散过程中会相互影响,各个分区的实际背光分布并不等于第一区域亮度值。如果不考虑光扩散的影响,直接根据提 取的第一区域亮度值进行像素补偿,不仅无法精确重现图像信息,还会产生明显的块效应,同时光扩散会有串扰,使得亮区域的亮度下降而暗区域亮度增强,影响显示效果。该情况下,第一区域亮度值一方面可用于驱动背光组件发射背光,另一方面可用于进行背光模拟,以便对图像进行补偿。
图5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部分步骤的流程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步骤S13可包括:
在步骤S131中,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及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
其中,所述扩散分区包括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扩散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
在步骤S132中,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分别对各个背光分区内的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举例来说,针对背光组件的任一个背光分区,可确定该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其中,扩散分区包括与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扩散距离阈值q的背光分区,q为大于1的整数。扩散距离阈值q可例如取值为3、4、5等,本公开对扩散距离阈值q的具体取值不作限制。
其中,扩散距离阈值q的取值越大则背光扩散模拟的精度越高,但计算量也较大;q的取值越小则背光扩散模拟的精度越低,但计算量较小。通常可根据光扩散模拟的精度需求与计算量需求综合设定扩散距离阈值q。例如,分区距离=4时,扩散因子取值为0.05;分区距离>4时的扩散因子进一步缩小,分区距离>4时的背光扩散可忽略不计,因此可将扩散距离阈值q设为4。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对以该背光分区为中心的(2q+1)*(2q+1)个背光分区进行背光扩散模拟。例如q=4时,对9*9个背光分区进行背光扩散模拟。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背光扩散模拟中,可将各个扩散分区的第一区域亮 度值与该扩散分区的扩散因子相乘,再将各个扩散分区的相乘结果及该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进行累加,得到该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该背光扩散模拟的过程与卷积过程类似,可将其称为卷积扩散模型。
图6a和图6b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背光分区及亮度值的示意图。如图6a所示,扩散距离阈值=4时,对以e5为中心的9*9个背光分区进行背光扩散模拟,包括a1-a9、b1-b9、c1-c9、d1-d9、e1-e9、f1-f9、g1-g9、h1-h9、i1-i9;如图6b所示,这9*9个背光分区的扩散因子为P1-P81。其中,当前处理的背光分区e5的扩散因子P41为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扩散因子可以为预先测量的得到的值,由显示设备的屏幕特性决定。该扩散因子的取值范围为[0,1],可与分区距离负相关,也即分区距离越大,扩散因子越小。例如,分区距离=4时,扩散因子取值为0.05。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扩散因子的取值来设定扩散距离阈值。扩散距离阈值取值较大时,结果较精确,但计算量增大;扩散距离阈值取值较小时,结果精度下降,但计算量也减小。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扩散距离阈值,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对背光光线的扩散过程进行模拟,使得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更接近实际背光值,从而减少背光分区的块效应,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处在显示设备边缘的背光分区,也即与显示设备边缘的距离小于扩散距离阈值q的背光分区,其扩散分区的数量较少。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仅选取扩散距离阈值q内的分区进行处理,通过卷积扩散模型得到第二区域亮度值。图7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背光分区的示意图。例如,图7中的分区B11,扩散距离阈值q=4时,扩散距离阈值内的分区为B12-B15、B21-B25、B31-B35、B41-B45、B51-B55,共24个扩散分区。
由于边缘的背光分区不完全满足卷积扩散模型,导致边缘的背光分区计算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偏小,在经过像素补偿后,不完全满足卷积扩散模型的边缘分区和完全满足卷积扩散模型的正常分区的图像显示有明显的分 界现象,显示效果变差。
该情况下,可对背光分区的数量进行扩展,以便提高对边缘的背光分区进行背光扩散模拟的第二区域亮度值。
图8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3之前,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还可包括:
在步骤S15中,根据预设的扩散距离阈值,确定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之外的虚拟分区的位置及数量;
在步骤S16中,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分别确定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
举例来说,在得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后,可在步骤S15中根据预设的扩散距离阈值q,对背光分区的数量进行扩展,确定需要扩展的虚拟分区的位置及数量。
图9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背光分区扩展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设未扩展的背光分区为区域1,包括M*N个背光分区,M、N为大于1的整数,对背光分区的数量进行扩展,需要使得边缘的背光分区在背光扩散模拟中的分区数量达到(2q+1)*(2q+1)。以左上边缘为例,可分别确定区域2的N*q个虚拟分区、区域3的M*q个虚拟分区以及区域4的q*q个虚拟分区。这样,对背光组件的各个边缘分别进行扩展,经扩展后,虚拟分区与背光分区的数量之和为(M+2q)*(N+2q)。例如,区域1包括96*56个背光分区,q=4,则经扩展后,得到总共(96+8)*(56+8)=104*64个分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步骤S16中根据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对边缘附近的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进行镜像的方式,分别确定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现对镜像的方式具体说明如下:
对于图9中的各个区域,区域2中的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以区域1的第1列为中心进行镜像。即q=4时,区域2第1列镜像区域1的第5列的第一区域亮度值,第2列镜像区域1的第4列的第一区域亮度值,第3列镜像区域1的第3列的第一区域亮度值,第4列镜像区域1的第2列的第一区 域亮度值。
其中,区域3中的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以区域1的第1行第1列B11为中心进行镜像。即q=4时,区域3第1列镜像区域1的B55、B45、B35、B25四个分区对应的第一区域亮度值,第2列镜像区域1的B54、B44、B34、B24四个分区对应的第一区域亮度值,第3列镜像区域1的B53、B43、B33、B23四个分区对应的第一区域亮度值,第4列镜像区域1的B52、B42、B32、B22四个分区对应的第一区域亮度值。
其中,区域4中的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以区域1的第1行为中心进行镜像。即q=4时,区域4第1行镜像区域1的第5行的第一区域亮度值,第2行镜像区域1的第4行的第一区域亮度值,第3行镜像区域1的第3行,第4列镜像存储区域1的第2行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其他边缘位置的镜像补偿方式和上述方式类似。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采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控制装置的情况下,可将各个区域的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分别存储在FPGA的BRAM(Block RAM,块存储器)中,例如区域1、区域2、区域3、区域4分别由一个BRAM存储。这样,由一共9个BRAM存储数据,构成(M+2q)*(N+2q)个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31可包括:
在所述背光分区与所述显示设备边缘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所述扩散距离阈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扩散距离阈值的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以及相应的扩散分区和虚拟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
也就是说,对于任一背光分区,如果该背光分区与显示设备边缘的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扩散距离阈值q,则该背光分区为边缘分区,其扩散分区中包括与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扩散距离阈值q的虚 拟分区。这样,在步骤S131中,可对以该背光分区为中心的(2q+1)*(2q+1)个背光分区进行背光扩散模拟。也即,将该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该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与该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扩散距离阈值的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与相应的扩散分区及虚拟分区的扩散因子相乘,再将各个相乘结果及该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进行累加,得到该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对边缘分区背光模拟后的第二区域亮度值,提高背光模拟的精度。
图10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边框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背光组件设置在背板上,背光组件的侧面设置有边框,边框上设置有反射片,能够将发射到反射片的光反射到显示组件上。因此,在不对背光分区进行扩展的情况下,边缘的背光分区计算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偏小。
上述直接进行镜像的扩展方式,可认为是反射片的反射率为1的情况。然而,实际应用中,反射片的反射率通常小于1。该情况下,可为各个虚拟分区设定影响因子,以便进一步提高背光扩散模拟的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6可包括: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及各个虚拟分区的影响因子,分别确定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影响因子与所述背光组件侧面的反射率相关联。
举例来说,影响因子与背光组件侧面的反射率相关联。可根据背光组件侧面的反射率计算出虚拟分区的影响因子,也可通过实际测试确定出虚拟分区的影响因子。可为各个虚拟分区设定相同的影响因子,也可为各个虚拟分区设定不同的影响因子。本公开对影响因子的具体确定方式及设定方式均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以对边缘附近的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进行镜像的方式,分别确定与各个虚拟分区对应的背光分区,该镜像过程不再赘述。对于任一虚拟分区,将与该虚拟分区对应的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 与该虚拟分区的影响因子相乘,将结果作为该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从而,能够确定出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基于影响因子确定虚拟分区的背光亮度,进一步提高背光扩散模拟的精度,从而提升补偿后的图像画面的显示效果。
上述的背光模拟能够有效去除块效应,使图像的不同分区之间过渡更加平滑。为了获得更好的图像显示效果,使整幅图像更加平滑,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进一步计算分区内每个像素点的背光值。
也即,在得到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后,可在步骤S132中,分别对各个背光分区内的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图11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部分步骤的流程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步骤S132可包括:
在步骤S1321中,针对任一目标区域,根据所述第二区域亮度值,分别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顶点以及中心点的第二背光亮度值,所述目标区域是以各个背光分区的中心点为顶点,且尺寸与背光分区的尺寸相同的区域;
在步骤S1322中,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顶点以及中心点的第二背光亮度值,利用预设的插值方式对所述目标区域中的各个像素点分别进行插值处理,得到所述目标区域中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举例来说,可确定多个目标区域,目标区域是以背光分区的中心点为顶点,尺寸与背光分区的尺寸相同的区域。
图12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目标区域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相邻的四个背光分区的中心点分别为B1、B2、B3、B4,以这四个中心点为顶点,即可确定一个目标区域,其尺寸与背光分区的尺寸相同。该目标区域的中心点B5,即为相邻的四个背光分区的一个共同的顶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任一目标区域,可在步骤S1321中,根据对应的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分别确定该目标区域的顶点以及中心点的第二背光亮度值。该目标区域的顶点的第二背光亮度值,即为顶点所在的背光分 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该目标区域的中心点的第二背光亮度值,可为相邻的四个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的平均值,即图12中的亮度值B5=(B1+B2+B3+B4)/4。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该目标区域的顶点以及中心点的第二背光亮度值,可在步骤S1322中,利用预设的插值方式,对该目标区域中的各个像素点分别进行插值处理,得到该目标区域中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的插值方式可包括贝塞尔曲线插值。应当理解,插值方式还可包括双线性插值、双三次线性插值等,本公开对具体的插值方式不作限制。下面以采用贝塞尔曲线插值处理为例进行说明。
图13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贝塞尔曲线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平面内A、B为曲线端点,C为曲线控制点,连接AC、BC。在AC和BC上分别找到D点和E点,使得AD/AC=CE/CB成立。连接DE,在DE上找到F点,使得AD/AC=CE/CB=DF/DE,令t=AD/AC=CE/CB=DF/DE,则t取从0到1时F点的轨迹即为二次贝塞尔曲线。公式表示如下:
F(t)=(1-t) 2A+t(1-t)C+t 2B (3)
对于图12所示的目标区域,可令x(t)=(1-t) 2、y(t)=t(1-t)、z(t)=t 2。设目标区域中像素点的数量为K*K个(K为大于1的整数,例如K=40),则t依次取值0/K、1/K、......、K-1/K。
将其映射到整数域,即令t'=K*t,t'的取值范围为[0,K-1],则有x'(t')=(K-t') 2、y'(t')=t'(K-t')、z'(t')=t' 2,其中,x'(t')、y'(t')、z'(t')需要预先计算,存储于显示控制装置的存储空间内,例如FPGA的BRAM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区域的顶点依次包括第一顶点、第二顶点、第三顶点及第四顶点,步骤S1322可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区域的第一顶点的亮度值、第二顶点的亮度值及中心点的亮度值,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的方式构造第一贝塞尔曲线;
基于所述目标区域的第三顶点的亮度值、第四顶点的亮度值及中心点的亮度值,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的方式构造第二贝塞尔曲线;
基于所述第一贝塞尔曲线上的第一插值点、所述第二贝塞尔曲线上的第二插值点以及所述中心点的亮度值,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的方式构造第三贝塞尔曲线;
基于所述第一贝塞尔曲线、所述第二贝塞尔曲线及所述第三贝塞尔曲线,得到所述目标区域中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举例来说,目标区域的顶点可依次包括第一顶点(亮度值为B1)、第二顶点(亮度值为B3)、第三顶点(亮度值为B2)及第四顶点(亮度值为B4),并且中心点的亮度值为B5。在进行贝塞尔曲线插值时,先分别以亮度值(B1、B3、B5)和亮度值(B2、B4、B5)构造第一贝塞尔曲线F1和第二贝塞尔曲线F2。
其中,可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的方式,根据亮度值(B1、B3、B5),分别确定出第一贝塞尔曲线F1上的第一插值点,第一插值点的取值即可作为第一顶点和第二顶点所在的直线上且位于第一顶点和第二顶点之间的像素点的亮度值;例如第一顶点和第二顶点之间具有40个像素,则利用第二贝塞尔曲线F1生成40个插值点,将上述40个插值点的值赋予40个像素,作为其亮度值。
类似地,可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的方式,根据亮度值(B2、B4、B5),分别确定出第二贝塞尔曲线F2上的第二插值点,第二插值点的取值即可作为第三顶点和第四顶点所在的直线上且位于第三顶点和第四顶点之间的像素点的亮度值。
然后,以F1和F2上的对应位置上的第一插值点、第二插值点和中心点的亮度值B5再次构造第三贝塞尔曲线。类似地,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的方式,可确定第三贝塞尔曲线上的第三插值点,例如确定多个插值点,第三插值点的取值即可作为该目标区域中除了通过第一贝塞尔曲线和第二贝塞尔曲线确定的像素点的亮度值之外的其他像素点的亮度值。
这样,基于第一贝塞尔曲线、第二贝塞尔曲线及第三贝塞尔曲线,对该目标区域中所有像素点分别进行贝塞尔曲线插值,即可得到该目标区域中所 有像素点的亮度值(即第一背光亮度值)。最终每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计算公式如下:
for k in 0 to K-1
for j in 0 to K-1
F1(k)=x'(k)B1+y'(k)B5+z'(k)B3 (4)
F2(k)=x'(k)B2+y'(k)B5+z'(k)B4
Pix(k,j)=x'(j)F1(k)+y'(j)B5+z'(j)F2(k)
在公式(4)中,k,j为像素点的序号,Pix(k,j)表示像素点(k,j)的第一背光亮度值。根据公式(4),可得到目标区域中所有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这样,对各个目标区域分别处理,可得到目标图像的所有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处在显示设备边缘的目标区域,可对超出边缘的部分补零,或者进行镜像,镜像的方式与前面描述的方式类似。同样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方式,对显示设备边缘的目标区域进行插值,得到该目标区域中所有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本公开对超出边缘的部分的具体处理方式不作限制。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各个像素点的背光模拟,进一步提高背光模拟的精度,从而使整幅图像更加平滑,获得更好的图像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得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后,可在步骤S14中,对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值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值。
相关技术中,存在线性像素补偿和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线性像素补偿易于实现且计算复杂度低,但是对于高亮度的图像处理不佳。若背光亮度较低,不仅会放大图像本身的噪声,还会因补偿过大引起光晕现象,从而造成补偿后的图像细节丢失,图像画面显示效果变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4可包括:
针对任一像素点,根据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采用非线性像素 补偿的方式确定所述像素点的补偿因子;
根据所述补偿因子,分别对所述像素点的各个颜色通道进行补偿,得到所述像素点的第二像素值。
举例来说,针对任一个像素点,根据该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及像素灰度值,可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该像素点的补偿因子。公式表示如下:
在公式(5)中,factor(u,v)表示像素点(u,v)的补偿因子;BL pix(u,v)表示像素点(u,v)的第一背光亮度值;BL base为实际测试的常量,例如取值为3000;γ1为定值,例如取值为2.2。通过公式(5),即可得到各个像素点的补偿因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根据公式(5)得到的补偿因子,直接对像素点进行补偿,也可采用输入图像的像素灰度值与背光亮度值双重判定的方式,以避免像素补偿后R/G/B值溢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所述像素点的补偿因子的步骤,可包括:
根据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补偿因子;
根据所述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确定所述像素点的第二补偿因子;
将所述第一补偿因子与所述第二补偿因子中的最小值,确定为所述像素点的补偿因子。
也就是说,可将公式(5)得到的补偿因子称为第一补偿因子;根据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确定该像素点的第二补偿因子;并将第一补偿因子与第二补偿因子中的最小值,确定为该像素点的最终的补偿因子。计算公式如下:
在公式(6)中,factor min(u,v)表示像素点(u,v)最终的补偿因子;gray max(u,v)表示像素点(u,v)的像素灰度值(也即R、G、B三个颜色通道的像素值中的最大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公式(6)得到的补偿因子,可分别对该像素点的各个颜色通道进行补偿,得到对该像素点补偿后的第二像素值,计算公式如下:
R′(u,v)=R(u,v)×factor min(u,v)
G′(u,v)=G(u,v)×factor min(u,v) (7)
B′(u,v)=B(u,v)×factor min(u,v)
在公式(7)中R(u,v)、G(u,v)、B(u,v)分别表示像素点(u,v)在R、G、B三个颜色通道的像素值(称为第一像素值);R′(u,v)、G′(u,v)、B′(u,v)分别表示像素点(u,v)在R、G、B三个颜色通道补偿后的第二像素值。这样,对目标图像的所有像素点分别进行处理,可得到目标图像的所有像素点的第二像素值。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对目标图像像素点的像素补偿,从而提高图像画面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4之后,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还可包括:
在满足所述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图像的第二像素值输入所述显示组件,以使所述显示组件进行显示。
也就是说,如果满足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则将目标图像的像素点的第二像素值输入显示组件,以使显示组件显示该目标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可例如包括:对应于该目标图像的行同步信号VX、列同步信号HX、数据有效信号DE等均有效。可根据该目标图像的帧标识ID等信息,确定相应的各种信号;根据显示设备的显示方式,设定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本公开对显示条件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制。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图像补偿及显示的整个过程。
图14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4所示,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对于输入的目标图像,可通过分区特征提取,确定各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特征值;进而通过滤波确定各个背光分区的区域亮度值。
在示例中,基于区域亮度值,一方面可通过查找表确定相应的驱动值,并输入到背光板的驱动部件,以使背光分区的LED灯发射对应于目标图像的背光。另一方面,可对区域亮度值进行背光扩散模拟及像素点背光模拟,确定目标图像的各像素点的背光亮度值;基于背光亮度值对目标图像的像素数据(即各个像素点的像素值)进行像素补偿,得到补偿后的像素数据,并输入到显示组件进行显示,从而实现了显示控制的整个过程。
图15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5为图14的进一步细化。如图15所示,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对于输入的目标图像,可通过分区特征提取得到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对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3*3滤波,得到第二背光特征值;通过LUT查找表进行亮度提取,得到各个背光分区的区域亮度值。
在示例中,基于区域亮度值,一方面通过查找表确定相应的驱动值,并输入到背光板的驱动部件,以使背光组件的各个背光分区的LED灯发射对应于目标图像的背光。
在示例中,可对各个背光分区的区域亮度值进行背光扩散模拟,确定各个背光分区的区域亮度值;基于各个背光分区的区域亮度值,分别对各个背光分区内的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目标图像的所有像素点的背光亮度值;根据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背光亮度值,分别对各个像素点进行像素补偿,得到补偿后的像素值,并输入到显示组件进行显示,从而实现了显示控制的整个过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能够应用于各种显示系统,尤其是大屏或超大屏高清显示系统,例如Mini_LED背光显示系统中,采用区域动态背光控制的方式,通过灰度值的分区特征提取、3x3滤波、背光扩散卷积、贝塞尔曲线插值、像素补偿等操作,提高显示系统的显示画面的质量、提升 显示画面的对比度,显著降低显示系统的功耗,并且,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图像细节,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控制装置。图16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控制装置的框图。如图16所示,该装置包括:
特征提取模块61,用于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对待显示的目标图像进行分区特征提取,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亮度值确定模块62,用于对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使所述背光组件基于所述第一区域亮度值发射对应于所述目标图像的背光;
背光模拟模块63,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像素补偿模块64,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值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值,以使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组件基于所述第二像素值显示所述目标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特征提取模块61,用于: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目标图像在所述背光分区内的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确定所述背光分区内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的平均值及最大值,其中,所述像素灰度值为所述第一像素值的多个颜色通道中的最大值;根据所述平均值及所述最大值的加权和,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亮度值确定模块62,用于: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所述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其中,所述邻近分区包括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分区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及预设的第一查找表,确定所述背光分区 的第一区域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与所述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包括:根据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及预设的滤波系数,确定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三背光特征值;将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各个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三背光特征值中的最大值,确定为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灯,所述装置还包括:驱动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及预设的第二查找表,分别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驱动值输入模块,用于在满足所述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输入所述驱动部件,以使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灯发射对应于所述目标图像的背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拟模块63,用于: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及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其中,所述扩散分区包括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扩散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分别对各个背光分区内的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背光模拟模块63之前,所述装置还包括:虚拟分区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扩散距离阈值,确定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之外的虚拟分区的位置及数量;扩展亮度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分别确定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其中,所述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及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背光分区与所述显示设备边缘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所述扩散距离阈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扩散距离阈值的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以及相应的扩散分区和虚拟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展亮度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及各个虚拟分区的影响因子,分别确定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影响因子与所述背光组件侧面的反射率相关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分别对各个背光分区内的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包括:针对任一目标区域,根据所述第二区域亮度值,分别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顶点以及中心点的第二背光亮度值,所述目标区域是以各个背光分区的中心点为顶点,且尺寸与背光分区的尺寸相同的区域;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顶点以及中心点的第二背光亮度值,利用预设的插值方式对所述目标区域中的各个像素点分别进行插值处理,得到所述目标区域中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值方式包括贝塞尔曲线插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区域的顶点依次包括第一顶点、第二顶点、第三顶点及第四顶点,其中,所述利用预设的插值方式对所述目标区域中的各个像素点分别进行插值处理,得到所述目标区域中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的步骤,包括:基于所述目标区域的第一顶点的亮度值、第二顶点的亮度值及中心点的亮度值,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的方式构造第一贝塞尔曲线;基于所述目标区域的第三顶点的亮度值、第四顶点的亮度值及中心点的亮度值,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的方式构造第二贝塞尔曲线;基于所述第一贝塞尔曲线上的第一插值点、所述第二贝塞尔曲线上的第二插值点以及所述中心点的亮度值,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的方式构造第三贝塞尔曲线;基于所述 第一贝塞尔曲线、所述第二贝塞尔曲线及所述第三贝塞尔曲线,得到所述目标区域中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像素补偿模块64,用于:针对任一像素点,根据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所述像素点的补偿因子;根据所述补偿因子,分别对所述像素点的各个颜色通道进行补偿,得到所述像素点的第二像素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所述像素点的补偿因子,包括:根据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补偿因子;根据所述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确定所述像素点的第二补偿因子;将所述第一补偿因子与所述第二补偿因子中的最小值,确定为所述像素点的补偿因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图像输入模块,用于在满足所述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图像的第二像素值输入所述显示组件,以使所述显示组件进行显示。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图17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框图。如图17所示,该显示设备包括:背光组件71、显示组件72以及上述的显示控制装置73,
所述背光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多个背光分区,所述驱动部件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驱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发射背光;
所述显示组件用于根据输入的像素值进行显示;
所述显示控制装置分别连接所述背光组件及所述显示组件,用于根据待显示的目标图像,确定所述目标图像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以及补偿后的像素值,向所述背光组件输入所述驱动值,并向所述显示组件输入所述补偿后的像素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控制装置73可以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也可以为其它类型的逻辑器件,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本 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1、存储器102、一个或多个I/O接口103。存储器102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该一个或多个程序被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的显示控制方法;一个或多个I/O接口103连接在处理器与存储器之间,配置为实现处理器与存储器的信息交互。
其中,处理器101为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器件,其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CPU)等;存储器102为具有数据存储能力的器件,其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更具体如SDRAM、DDR等)、只读存储器(ROM)、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闪存(FLASH);I/O接口(读写接口)103连接在处理器101与存储器102间,能实现处理器101与存储器102的信息交互,其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总线(Bus)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01、存储器102和I/O接口103通过总线104相互连接,进而与计算设备的其它组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1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的图像显示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机器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执行时,执行本公开的系统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 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前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电路或子电路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电路或子电路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接收电路和处理电路, 该处理模块包括写入子电路和读取子电路。其中,这些电路或子电路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电路或子电路本身的限定,例如,接收电路还可以被描述为“接收视频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 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对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对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使所述背光组件基于所述第一区域亮度值发射对应于所述目标图像的背光;
    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根据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值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值,以使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组件基于所述第二像素值显示所述目标图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对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的步骤,包括:
    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目标图像在所述背光分区内的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确定所述背光分区内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的平均值及最大值,其中,所述像素灰度值为所述第一像素值的多个颜色通道中的最大值;
    根据所述平均值及所述最大值的加权和,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的步骤,包括:
    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所述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
    其中,所述邻近分区包括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分 区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
    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及预设的第一查找表,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与所述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及预设的滤波系数,确定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三背光特征值;
    将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各个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三背光特征值中的最大值,确定为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及预设的第二查找表,分别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
    在满足所述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输入所述驱动部件,以使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灯发射对应于所述目标图像的背光。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的步骤,包括:
    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及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
    其中,所述扩散分区包括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扩散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
    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分别对各个背光分区内的像 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预设的扩散距离阈值,确定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之外的虚拟分区的位置及数量;
    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分别确定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及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背光分区与所述显示设备边缘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所述扩散距离阈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扩散距离阈值的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以及相应的扩散分区和虚拟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分别确定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及各个虚拟分区的影响因子,分别确定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亮度值。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响因子与所述背光组件侧面的反射率相关联。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二区域亮度值,分别对各个背光分区内的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的步骤,包括:
    针对任一目标区域,根据所述第二区域亮度值,分别确定所述目标区域 的顶点以及中心点的第二背光亮度值,所述目标区域是以各个背光分区的中心点为顶点,且尺寸与背光分区的尺寸相同的区域;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顶点以及中心点的第二背光亮度值,利用预设的插值方式对所述目标区域中的各个像素点分别进行插值处理,得到所述目标区域中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值方式包括贝塞尔曲线插值。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区域的顶点依次包括第一顶点、第二顶点、第三顶点及第四顶点,
    其中,所述利用预设的插值方式对所述目标区域中的各个像素点分别进行插值处理,得到所述目标区域中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的步骤,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区域的第一顶点的亮度值、第二顶点的亮度值及中心点的亮度值,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的方式构造第一贝塞尔曲线;
    基于所述目标区域的第三顶点的亮度值、第四顶点的亮度值及中心点的亮度值,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的方式构造第二贝塞尔曲线;
    基于所述第一贝塞尔曲线上的第一插值点、所述第二贝塞尔曲线上的第二插值点以及所述中心点的亮度值,通过贝塞尔曲线插值的方式构造第三贝塞尔曲线;
    基于所述第一贝塞尔曲线、所述第二贝塞尔曲线及所述第三贝塞尔曲线,得到所述目标区域中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值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值的步骤,包括:
    针对任一像素点,根据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所述像素点的补偿因子;
    根据所述补偿因子,分别对所述像素点的各个颜色通道进行补偿,得到所述像素点的第二像素值。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所述像素点的补偿因子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所述像素点的第一补偿因子;
    根据所述像素点的像素灰度值,确定所述像素点的第二补偿因子;
    将所述第一补偿因子与所述第二补偿因子中的最小值,确定为所述像素点的补偿因子。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满足所述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图像的第二像素值输入所述显示组件,以使所述显示组件进行显示。
  16. 一种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特征提取模块,用于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对待显示的目标图像进行分区特征提取,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亮度值确定模块,用于对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以使所述背光组件基于所述第一区域亮度值发射对应于所述目标图像的背光;
    背光模拟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区域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
    像素补偿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背光亮度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值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 的第二像素值,以使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组件基于所述第二像素值显示所述目标图像。
  17. 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组件、显示组件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
    所述背光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多个背光分区,所述驱动部件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驱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发射背光;
    所述显示组件用于根据输入的像素值进行显示;
    所述显示控制装置分别连接所述背光组件及所述显示组件,用于根据待显示的目标图像,确定所述目标图像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驱动值以及补偿后的像素值,向所述背光组件输入所述驱动值,并向所述显示组件输入所述补偿后的像素值。
  18. 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20. 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CN202280000621.2A 2022-03-31 2022-03-31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Pending CN1171577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84415 WO2023184340A1 (zh) 2022-03-31 2022-03-31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57702A true CN117157702A (zh) 2023-12-01

Family

ID=88198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0621.2A Pending CN117157702A (zh) 2022-03-31 2022-03-31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57702A (zh)
WO (1) WO20231843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16117B (zh) * 2023-10-12 2024-04-16 广州昶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面板背光分区控制系统
CN117079588B (zh) * 2023-10-17 2023-12-22 深圳蓝普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Micro-LED显示屏节能控制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32987A1 (zh) * 2017-01-18 2018-07-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亮度调节方法及终端
US10304393B2 (en) * 2017-08-21 2019-05-28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Brightness compensation method and circuit
CN107799080B (zh) * 2017-11-03 2019-09-27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分段式曲线的液晶像素补偿方法
CN108648700B (zh) * 2018-05-18 2020-02-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的动态调光显示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2927654B (zh) * 2019-12-06 2022-08-02 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84340A1 (zh) 2023-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22421B (zh)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CN117157702A (zh)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JP480610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制御装置、液晶表示装置、液晶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530296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制御装置、液晶表示装置、液晶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記録媒体
KR101796718B1 (ko) Led 백라이트의 다이나믹 디밍
US10885831B2 (en) Display method and display system of singular-shaped display panel, storag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6914610B2 (en) Graphics primitive size estimation and subdivision for use with a texture accumulation buffer
JP3478568B2 (ja) 画像データ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US7002589B2 (en) Blending the edges of multiple overlapping screen images
JPH06215151A (ja) 画像データ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CN107993616A (zh) 一种图像显示方法及装置
US9852536B2 (en) High order filtering in a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US20100146211A1 (en) Shader Complex with Distributed Level One Cache System and Centralized Level Two Cache
WO2019101005A1 (zh) 像素补偿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Bimber et al. Compensating indirect scattering for immersive and semi-immersive projection displays
US20130135339A1 (en) Subpixel Compositing on Transparent Backgrounds
WO2024001360A1 (zh) 绿幕抠图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693724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the memory traffic of a graphics rendering system
US9454841B2 (en) High order filtering in a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CN114187880B (zh) 图像显示方法、图像显示装置和显示系统
US6859209B2 (en) Graphics data accumulation for improved multi-layer texture performance
US809826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ndering computer graphics primitive
US5704025A (en) Computer graphics system having per pixel depth cueing
Blankenbach et al. Optimizing and evaluating new automotive HMI image enhancement algorithms under bright light conditions using display reflectance characteristics
US11657782B2 (en) Display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